开国大典表格教学设计

2024-06-08

开国大典表格教学设计(16篇)

1.开国大典表格教学设计 篇一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开国大典》 是S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文章共有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气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因为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所以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默读典礼之前“会场布置、群众进场”,典礼之后“阅兵式”、“群众游行”的段落,进一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2.交流学习体会:

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1)指名分节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2)引出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体会参加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群众热情高涨。

(3)随机学习重点句。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4)感受热情,指导朗读。

(三)课堂小结,回顾全文。

(四)作业:学写场面。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五 教学反思

教学《开国大典》后,我发现自己有了一定的进步。

整堂课,我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体现了“和谐课堂”的旋律。

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 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把握整体,也紧扣了重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我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出层次性,还需要加强训练。

2.开国大典表格教学设计 篇二

课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按照时序叙述事件, 条理清楚。课文先写典礼之前会场布置情况;接着写典礼主体部分, 即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按动电钮升起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然后写盛大的阅兵式;最后写首都群众游行。二是抓住场面描写盛况, 重点突出。全文以“开国大典”为轴心, 笔墨触及由晨至晚近十六个小时, 着重写了群众赶赴广场、升旗礼炮轰鸣、部队接受检阅、夜晚群众游行等场面, 抓住人物活动进行描述, 使人常常感受到开国大典盛况空前, 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根据课文特点、单元导读提示要求, 本文的教学应以引导想象为主线、以激发情感为主旨, 着力让学生借助想象进入情境, 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一、借助媒体, 回望历史, 在想象中酝酿情感

提起开国大典, 我们都会心潮澎湃, 油然而生感动之情;然而, 儿童对开国大典及相关背景的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对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思想情感都有直接影响。因此, 教学本课不必急于去具体感知课文语言文字, 而应首先引入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若干史料, 让学生在了解相关史实中酝酿情感, 引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引入的方法是:课前精心筛选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忍欺受辱、奋起抗敌、争取自由、获得解放的若干重要历史“镜头”, 制作成音画媒体, 上课伊始向学生播放, 教师随着画面推进作画外解说, 学生通过画面、视频、音乐以及教师的同步解说, 穿越时光隧道, 酝酿真切情感。音画史料呈现完毕, 教师顺势带出课文, 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审清题意, 充满激情地朗读课题, 由此步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想象中激活情感

本文篇幅较长, 精读深究环节不能面面俱到、字字研读, 所以整体感知尤显重要。教学可以这样展开:先让学生文从句顺通读全文, 在此基础上发现课文叙述顺序, 把握课文讲述的核心事件, 抓住全文描写的几个主要场面, 理清开国大典的基本程序, 同时形成自己的总体感受。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并点拨。然后了解以下效果反馈——

1. 了解字词学习情况。

“擎”“钮”“瞻”“聂”“党”“擎”等须正确认读;“典”“副”“委”“协”“宾”“泽”“奏”“诞”“瞻”“拂”“骑”“嗓”“党”等须正确书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须正确读写。

2. 了解内容把握情况。

本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 先叙述会前情况, 包括与会人员、会场布置及群众入场等;接着叙述大典盛况, 包括宣告成立、升旗鸣炮、宣布公告等;然后叙述阅兵仪式;最后叙述群众游行。文中有着明显的时间提示词, 恰好提示了开国大典全程的几个主要场面。

3. 了解总体感受情况。

在比较完整地了解开国大典全貌、理清全文叙事的主线后, 可引导学生借助对课文的整体了解展开想象, 形成轮廓式表象, 并走进情境初步感受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之情, 对共和国缔造者们无比敬仰、无比热爱之情。

三、精读课文, 重点品味, 在想象中体验情感

本文场景众多, 篇幅较长, 不宜逐句逐段讲读和处处展开讨论, 而应抓住重点场面, 引导精读, 发挥想象, 启迪思维, 体验情感, 享受审美乐趣。

1. 教师启发引导的过程。

(1) 读出有关语句———“同学们, 最令你感动的场面 (语句) 是什么?”

(2) 描述想象情境———“读了这句 (段) 话, 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 发表内心感受———“置身这样的场景, 你感受到什么?心情怎样?”

(4) 练习感情朗读———“是啊!这样的情境, 怎能不让人万分激动 (万分自豪) 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激动 (自豪) 吗?”

2. 教师重点关注的语句。

(1) “群众到场”:“人的海洋”、“像海上的波浪”———写出到场人数之多, 感受开国大典场面之盛大;“六点钟”、“清早”、“一……就直奔”、“五更”、“摸着黑”、“步行”———写出群众参与心情之切, 热情之高, 感受开国大典鼓舞人心, 人民群众无比兴奋, 无比激动。

(2) “主席宣告”:“爆发”、“排山倒海”、“三十万人”——写出领袖出现万人瞩目, 众望所归, 感受领袖的伟人风采及人民对领袖的敬仰、热爱;“这……这……”、“一齐……一齐……”、“传到……传到……传到……”———三个“传到”构成排比, 两个“一齐”前呼后应, 写出首都群众欢庆情形, 感受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3) “升旗鸣炮”:“徐徐”、“一齐”、“一齐”、“瞻仰”、“站立起来”———写出升旗之神圣, 群众神情之庄重, 感受人民对祖国的满腔热爱, 对摆脱奴役、获得自由的激动与自豪;“54门”、“28响”、“肃静”、“雷鸣般”———写出54个民族亲如兄弟、28年岁月峥嵘, 感受各族人民携手同心的喜人情景及走向自由的无比幸福与自豪!

(4) “阅兵仪式”:“列成方阵”、“齐步”、“一字形”、“横列前进”、“整整齐齐”、“一色红马”、“一色白马”、“五马并进”、“完全一致”、“排成人字”———写出受检部队军容整肃, 感受人民军队如钢铁长城, 中华民族不可欺辱;“首先”、“招手”、“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写出群众与领袖心灵相通, 感受人民军队深受热爱, 人民深感自豪;“不断地”、“不断地”、“高潮”、“高潮”、“喊哑了”、“拍麻了”———写出群众观看阅兵无比欢喜, 感受他们无比自豪之情。

(5) “群众游行”:“全都”、“五颜六色”、“结成彩”、“一片红”——写出烟花、灯火交相辉映, 感受喜庆场面之盛大;群众“擎着”、“舞着”、“高呼”、“……万岁”、毛主席“探着”、“挥手”、“高呼”、“……万岁”———写出群众与主席言语相应、情意相融, 感受人民爱戴领袖、领袖热爱人民之情, 感受领袖的伟人风采;“洪流”、“流去”、“光明充满……”———写出游行队伍出场情形, 感受中华民族从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此永远摆脱黑暗, 前程光明灿烂。

四、赏读课文, 自由发挥, 在想象中升华情感

精读阶段, 学生着重是通过咀嚼和品味重要字词来领会课文思想感情的, 这仅是以言传情, 而不是由情生情;仅是“点”的知觉, 而不是“面”的感染;仅是借助认知去把握语言文字的情感, 而不是通过体验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情感。因此, 这一环节教师须着力引导学生融情入文, 进行欣赏性的朗读, 借以将“知”的感悟转化为“情”的体验, 将“点”上激起的情感浪花汇集为“面”上面的情感溪流, 也借以将隐含于文字里的无声情感转化为言语中的有声情感, 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熏陶。

建议这样展开教学:

首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全文, 将精读时的所感所悟注入语言文字, 并伴随诵读进行连贯的情境想象, 在脑海里缀成开国大典全程的连续画面, 从而把场景与文字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筛选最令自己感动又最让自己喜欢的语段, 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练习朗读, 努力达到声情并茂;同时特别提示学生将第七自然段作为重点练习感情朗读并能背诵的语段。

其次, 让学生主动争取朗读展示, 老师根据课堂反应, 随机指名个别朗读, 将事先准备的、对应于相关语段的幻灯媒体或视频媒体, 与学生的朗读匹配着进行同步播放;第七自然段作为本课重点语段之一, 指名多位学生对比朗读, 随时穿插评点、范读等, 在各具个性的欣赏性感情朗读中, 把开国大典之盛大隆重、群众心情之激动、自豪充分表现出来。

3.亲历开国大典 篇三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我带领200余名少先队员精神抖擞地与工人、干部、学生等各路大军齐聚天安门广场。城楼檐下两侧挂着八盏大红灯笼,左右两侧的石栏上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下午3时,广播里传出毛主席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同时奏响了国歌,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我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广场上新中国万岁!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欢呼声响彻云天。阅兵式开始,海军、陆军、步兵和各式各样的装甲车、坦克车以及马队由东往西列队前进,空中排成人字形的飞机整齐循序飞过,广大群众向接受检阅的军队行注目礼,广播里也时时传出毛主席“同志们万岁”的声音,伟大的场面庄严壮观。

傍晚,天空中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礼花,随即开始群眾游行。我和同学们走过金水桥边仰望毛主席,高呼毛主席万岁⋯⋯一路唱着革命歌曲,回到学校(第22中学)已是晚上10点多,大家仍很兴奋。

4.《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四

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曙光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开国大典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三、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教法: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这些关机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情感。

学法:结合有关资料,自读、讨论,尽力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六、教学准备 :

1、学生:查阅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搜集解放前人民痛苦生活的资料。

2、教师: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段。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国庆节是什么时间吗?(10月1日)谁能告诉我今年是国庆多少周年?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典礼。(板书:开国大典)

3、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新中国的开国典礼当时的盛况,分享那份激动与喜悦。

二、初读课文,1、PPT:自学要求:

(1)、用较快的速度读通课文,学会字词。(2)、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分段。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三、交流汇报

1、PPT:出示生字新词。

2、课文按照事情发展或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写了四个动人场面。(板书:会场、典礼、阅兵、游行)。

四、“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说出课文梗概。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会前)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画出有关的语句。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PPT1:“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PPT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说明了什么?

5、哪些词语表现了人们兴奋的心情?(汇集、清早、老远的、五更天摸着黑)

6、指导朗读。(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典礼)

1、理清典礼过程。

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2(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唱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3、自由读下面的句子,感受人民群众怎样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PPT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PPT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PPT3:“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般的掌声。反复:表现群众无比欢乐,无比激动的心情。)

三:自学第三部分内容(阅兵)

1:默读阅兵式的部分,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2:阅兵时军队表演了哪些精彩的节目?阅兵的隆重现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交流: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1)、接受检阅的部队多、兵种多。(2)、军队的素质高,雄伟威严。(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4:播放课件:开国大典中的现场阅兵式。生谈观后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四:学习典礼结束部分内容(游行)

1:指名读(14---15)自然段。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壮景?

2、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3.体会句子。

PPT1: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说明什么?)(说明典礼持续时间很长。)

PPT2:(1)、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光明”指“光亮”,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别向东城和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东城和西城“走去”好不好?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五、能力拓展

PPT出示: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哪个更好?自己再从文中找这样的句子体会。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六、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七、课后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5.开国大典 教学实录 篇五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师:先请同学们看张老师写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

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

生:隆重

生: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

生:开始举行典礼的时候是群众从大老远赶来了。

她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群众进场。板书“群众进场”

生:开国大典非常盛大,人非常多。

生:我还看见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看到升国旗,奏国歌。

师:这都是典礼仪式的场面,(板书典礼仪式)典礼仪式之后呢?

生:阅读式和游行

师:真好,你一口气说出了两个场面。(板书阅兵式游行)

师: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读?你勾画了哪些句子。

生:我勾画了第五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师:张老师听到了掌声,就在在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掌声。

生: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生: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师: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气氛?

生:热烈的气氛。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师: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还有吗?

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喜悦。

生:三十万人都很喜爱自己的领袖。

师:换一个词:热爱。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

生:没有

师:这就叫“不约而同”。

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生:(齐读)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第七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这三十万人非常激动,行动都一样的,一起欢呼和欢跃。

生:他们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盼望许久,终于等到了。

师: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真能看出来你很激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中国是很广的。

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生(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生:(男):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张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

生:书上这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你读成了它。

师:哪一句更好?

生:不用重复了

师:你认为张老师的好。

生:我认为书上的好,如果不重复,感受不到这样的威严。

生:采用排比,气氛更强烈

师:张老师纠正一下,这是用的反复,可不是排比。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欢呼

师:有没有不同的?

生: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他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他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

生: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师:放CAI。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这庄严的宣告„„

生:(接读)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脱帽肃立,看我们新中国的国旗是多么鲜红。

师:你会怎么做,你会和他一样吗?

生:是的。

师:我们也不约而同地脱帽肃立,抬头瞻仰。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新中国成立了!

生:因为我是中国人

生:当我看到国旗升起来时,我会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自豪!

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放CAI)这就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59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八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在这59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

生:(写话)

师:当红旗在太空升起„„

生:我的心情满怀激动,43年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行走,43年后,我们中国人终于来到了这个浩渺的空间。

你真了不起,我们中国人迈出了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我们就这样站立。

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再读。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了人民的感情澎湃,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6.开国大典 教学反思 篇六

《开国大典》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这条主线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能准确找出来的。但是,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49年,要一直生活在蜜罐子里的当今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则有点困难。为此,我上网找到了今年国庆60周年庆典盛况的一些视频资料,并且搜集了相关的小故事以及文字资料,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上,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我们祖国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接着,我播放了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盛况,让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接下来,典礼的过程,学生水到渠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课文第十二自然段,描述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以及空军接受人民共和国检阅的壮观场面。这部分内容篇幅较长,学生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倦怠。怎么办呢?

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阅兵式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六十多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一种兵种通过主席台时的情景。我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我招聘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同学们很积极地读起课文来。基础差一点的,在照着课文说;好一点的,在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了。同学们纷纷演练起来。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上台解说,底下同学可以向台上同学发出挑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每一兵种的最佳解说员。最后,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六名最佳解说员依次登台解说。“现在通过主席台的是„„”解说一个接着一个,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课堂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最难忘的镜头?请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文字说明。通过学生再回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达到了引导学生个性阅读的目的。

7.开国大典我卫空 篇七

1949年10月1日,古老的北京城内举行了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南侧防空高炮阵地上的四门高炮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一位24岁的战士高度警惕地守候在其中一门大炮的旁边,目光炯炯地?望着天空。他暗下决心:“敌机胆敢来破坏,我就坚决把它打下来!誓死保卫开国大典!”??这位青年战士就是庞荣峰。

岁月如梭,当年风华正茂的庞荣峰如今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了。但老人对于61年前的那次盛典却是记忆犹新,并视其为一生的荣耀。

我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48年,我参军成为四野高射炮二团的一名战士。此后,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我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高射炮手。1949年夏,我所在的五连奉命调至北平香山负责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这时,我既是班长,又是炮长。9月,我和部队一起随着党中央进入北平城,驻在南池子的一家四合院里,高炮阵地设在现今中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9月30日,上级下达命令,要我们五连负责保卫开国大典会场的防空,严防台湾敌机前来捣乱。当天早上,高炮阵地就进入了战备状态,四门高射炮昂首东南方向。我和战友们警惕地守卫在阵地上,焦急地盼望着那一伟大时刻的到来。

10月1日凌晨3时,我和战友们进入了高射炮阵地。天放亮后,天安门广场及四周的盛况尽收眼底。天安门修葺一新,城楼上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横标,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参加开国大典的各机关工作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举着五星红旗和彩色小旗,陆续进入会场??天安门广场,会场上的群众多达30万人。受检阅部队排列在东长安街上,开国大典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下午2时55分,我的心差点要蹦出来??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毛主席等中央首长们健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广场上顿时掌声雷动,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北京这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万民同庆!3点整,开国大典正式开始。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毛主席的洪亮声音通过天安门城楼上的麦克风传遍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后,毛主席按动电钮,在军乐声中徐徐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在场群众欢呼雀跃,挥舞红旗红灯,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一片激荡的红色海洋。

我和战友们一直沉浸在极度兴奋中,大家都想和广场上的人们一道欢呼跳跃,以表达内心的激动,可有任务在身,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时,营长走过来说:“副班长以上干部可以轮流通过望远镜看一看毛主席,但时间不能太长。”高射炮阵地上的那架望远镜有一米多长,可以看清万米高空中的目标。我从望远镜中看到了毛主席:他身穿黄呢子中山服,胸口别着一个红绸条,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微笑着向广场的人群挥手致意。那一刻我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这是平生第一次面对面地看毛主席啊!

毛主席宣读完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开始了。阅兵式持续了3个多小时,广场上始终是掌声迭起,欢声雷动。天擦黑时,群众游行开始。一批批群众队伍,无不迫切希望走到城楼前,看到衷心敬爱的毛主席。这时,天安门楼上的灯光突然照亮,上面是一串红橙色的灯,下面是三道粉青色电虹灯,再加上巨大的探照灯光射向全场,灯光闪闪,好似波浪。各种礼花在空中竞相绽放,将夜空点缀得绚丽多姿。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扩音器里传来了毛主席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整个晚上,我和数十万人民群众一样,沉浸在有生以来难以名状的兴奋和幸福中。

8.《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八

这天我所讲的资料《开国大典》,这离孩子们能够说比较远,理解起来有必定的困难,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当然在网上找了一些“开国大典”的录像筹备给孩子们看。课上,我们刚把课文读完两遍,一个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对我说:“老师,您带我们到多媒体教室来上课确定有录像,先让我们看看吧”“你想看什么录像?”我问。“开国大典隆重的场面呀,老师是什么样的呀?”孩子的一句话让我打了个冷战,因为作者把开国大典的盛况描述得既明确又活泼,而此刻我的学生没有用自我的头脑去理解,去想象,而是在等我给他们放录像。我长吁了一口吻,要求学生们一边听读,一边闭目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看,去想象。努力使原文字成为语言形象。这些形象,包含着学生对语言好处的溶解,对语言情绪的感悟,以及语言内涵的感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聚,并在与新的知识进行同构、重组及与学生语言、学生情绪发生碰撞中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摸索,发明新的形象,从而使句子的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化作了逼真的情绪在心中涌动。最后,在学生想象、表述的基础上我才给孩子们看了《开国大典》的录像,看看自我想象中的开国大典的场面与录像中的开国大典的场面有什么异同?孩子们兴趣很高,说得头头是道。

这节课,我在为我学生精彩的表现鼓掌的同时我也在反思: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情势,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能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作为语文教师,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的运用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更,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多次运用多媒体来上课,然而这天我在品尝了多媒体带来的甜美滋味的同时,也确实感觉到了一些苦涩味道。多媒体教学手腕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抹杀课堂的活泼性及孩子们的想象力。因此,我以为,多媒体教学的实行,要思考学科的张力和可发明性,任何手腕都是为更好地教学服务的,而此刻涌现了一种“怪”现象,有的老师要讲公开课,不是先想教案怎样写,而是先思考课件怎样找?怎样做?如果在语文课堂中这样使用多媒体,那么它带来的丧失,绝非“东施效颦”一词能够了之的。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腕在语文学科带来的巨大作用,更不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拒绝多媒体。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疏忽的,这需要我们选取性地运用,让多媒体能更好地施展他的作用。

9.《开国大典》的教学设计 篇九

根据学习专题搜寻资料、进行整理,制作读书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小组活动计划,聘请指导老师

二、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1、师:通过上节课的广泛阅读,同学们对共和国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习客讨论区也谈了自己的许多想法。今天我们要继续深入阅读下去,确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作相关的读书卡片进行交流。

2、下面请同学读读这次的学习要求:

⑴ 按自己确立的共和国的研究专题方向搜寻资料,认真阅读,圈圈划划,找出感兴趣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 把与研究专题有关的资料制成读书卡片,要求卡片中的图和文能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⑶ 小组合作完成六张以上的读书卡片。

三、深入阅读,制作读书卡片

1、学习制作读书卡片的方法,复习利用搜索引擎网站寻找资料的方法

2、小组同学认真阅读,按自己确立的研究专题方向搜寻阅读资料,找到所需的材料后制成读书卡片。

3、老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难题及时辅导。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四、交流读书卡片

提出交流读书卡片的要求:

1、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卡片。相互提问,提出自己的想法。

2、交流的方法和交流的形式请加以说明,体现语文性,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用特殊的颜色标示出来,并且感情朗读;找到的图片用几句话,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

3、同学评评议议。

4、教师点评,小结

五、完成小组评价

10.许欣之:我指挥开国大典鸣响礼炮 篇十

当年受命组建开国大典礼炮队、并担任开国大典鸣放礼炮的指挥官的就是许欣之老人。许老今年92岁,离休后现住解放军某部驻郑州干休所。听笔者说明来意,许老欣然打开了记忆之门——

受命组建礼炮队

1949年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时任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作战科长的许欣之,匆匆赶到司令部。司令员高存信向他下达了一个光荣而重要的任务:临时组建一支礼炮队,在即将到来的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许欣之被任命为礼炮队指挥官。

许欣之明白任务的重要性,他既高兴又紧张。作战打仗他能做到弹无虚发,但鸣放礼炮却是和平形势下的一门新课题。从接受命令那一刻起,许欣之就绷紧了神经,他和作战科副科长韩怀志、作战参谋沙复新一起挑选炮手,并制定了严格的选择条件:一、炮长必须是连排干部,炮手是班排干部。二、必须是在战斗中立过战功的英雄才有可能被选上。三、用来鸣放礼炮的火炮必须是战争中的功勋炮。

因为1门炮需要3位战士负责,所以最终选出了160多名炮手。炮手全部到位后,许欣之把他们拉到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内开始了艰苦的训练。鸣放礼炮看似容易,要求却极高。54门礼炮一齐鸣放28响,必须在2分05秒内与奏国歌、升国旗同起同落,而且这54门礼炮要齐发28响,必须同时打出一个声音,完全同步,每一响的间隔时间仅仅是4秒多。“54”和“28”都有着它的深刻寓意。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领域、界别的人士,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为了达到这样的严格要求,炮手们必须在5秒内完成取弹、装填、发射、退壳等一系列动作。动作要求虽然简单,但要做到迅速、一致,整齐划一。比如装填的时候,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把炮弹推进炮膛,同时要单膝下跪。如果一个动作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偏差,使礼响中出现杂音。

7月是北京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战士们每天都要在高温炙烤下训练8个小时,他们中的很多人手磨破了,胳膊也累肿了,手套不知磨烂了多少双,但从没有一个人抱怨过。

历史性时刻打了“漂亮仗”

转眼,许欣之和他的礼炮队已刻苦训练了近3个月。一天,他接到上级命令:在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上鸣放礼炮。

1949年9月21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在中南海召开,因为会议时间定在晚上7点开始,根据上级指示,许欣之的礼炮队要在开会时鸣放礼炮,用9门炮打出54发(响)。9月21日下午,许欣之率领礼炮队进驻中南海,他们把炮位选在了怀仁堂的左前方,炮口冲着中海,仰角为35度。晚上7点,许欣之接到了大会秘书处指示放炮的命令。随着他令旗一挥,声响一致、有节奏的礼炮次第打响,新中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正式开始了。

许欣之的礼炮队受到了上级的表扬,称赞他们打得非常好。其实,在鸣放礼炮前许欣之一直提着心,如果一位炮手出了问题,那么打出来的响声就会出现杂音,影响鸣炮的整体效果。没想到第一次“上阵”就打了个漂亮仗,大家对在开国大典上完成任务更有信心了。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历史时刻终于到来了!

10月1日那天凌晨,许欣之带队赶往天安门,他和战士们按照指定位置,把礼炮摆放在天安门东侧一个叫三座门的地方,向东一字摆开了54门礼炮。许欣之和战士们全部身穿专门为开国大典制作的新军装,头戴钢盔,腰系武装带,足蹬长筒靴,个个威武挺拔。

下午两点多,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三点整,毛主席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宣布开国典礼开始,许欣之接到了鸣放礼炮的命令。

庄严神圣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只见许欣之把手中的小红旗用力往下一挥,然后洪亮地发出命令:放!一时间,国歌声、礼炮声、人们的欢呼声在天安门广场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炮声过后,许欣之和战友们听到54门礼炮28响打出的是一个声音,他激动得当场流出了热泪,而为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战士们更是在激动的泪水中抱在了一起。

令许欣之更加难忘的是10月2日这天,他收到代表礼炮队去北京饭店参加国宴的邀请。可惜的是,当时许欣之忘了把请柬保存好,这也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想看国庆60周年盛典

“那场面太难忘了,无数革命志士为之浴血奋战多年的新中国终于成立了!”采访中,许老因为激动,多次流出了眼泪。

许老虽然九旬高龄,但他口齿清晰,记忆力很好。接着,他回忆起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许老祖籍杭州,191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1938年,他和几个思想先进的热血青年长途跋涉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加入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七大队第二队,投身到了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之中,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学业优秀的许欣之毕业后,被分配到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当作战参谋,后任侦察科科长,1949年3月调到特种兵部队担任作战科科长,并幸运地被选拔为开国大典指挥鸣放礼炮的指挥官。许老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使命,因为他和共和国一起经历了那历史性的时刻。

开国大典之后,许老被上级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学习,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副院长,一直到1983年,年近七旬的许老离休后才回到郑州颐养天年。许老家中的荣誉柜里至今保存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发给他的多枚勋章。他对国家颁发的每一个勋章都很珍惜,细心地编了号。在许老的客厅内,挂着2008年8月中央老干部管理局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证书。

“由于年龄的原因,爸爸有好几年没去北京了,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盛典之际,他老人家十分想去一趟北京,再看一眼天安门,也想亲眼看到60年国庆典礼。”许老的儿子许璨对笔者说出了父亲最大的心愿。祝他老人家能如愿成行!

11.开国大典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一

1、发现“齐”的妙处:简短导入后,进入典礼部分,以问题“这部分哪句话点明了‘开国’二字,听到毛主席的宣告,人民会是什么情绪?”直接导入第7自然段的学习。在辨析“一齐”与“一齐”的区别中,一遍遍读第7自然段,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一齐”背后的情和意。

2、读出“齐”的内涵:借助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和教师引入的资料,个性是一些醒目的数据及图表,帮忙学生更好地认识解放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课上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受到了触动,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人民的心如此之齐。此时我又播放了《开国大典》的片段,课堂尤如庆典的会场一般,学生个个庄严肃穆,情绪推向了高潮。此刻,朗读第7自然段,那种激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寻找“齐”的所在:“一个‘齐’字读出了百姓的心声。你还能从哪些动作、语言中感受到万众一心?”我力求透过一个问题引领学生细细读文,去寻找那体现出万众一心的句子。学生在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的过程中对“民心齐”的理解逐步加深。透过各部分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从而在读第7自然段时,他们越发有感情,以至到达充满感情背诵的目标。这一环节意图明确,学生读中悟情,读中表情。

4、延伸“齐”的情感:这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环节。透过背景烘托气氛,用教师的语言激发情感,我成功地将学生转化为“游行者”的身份,让他们望着烟火表达心声,借此表达中国人民的自豪之情、兴奋之情,及对共和国的完美祝愿。就应说学生对“民心齐”的感悟由此得到了延伸,在抒情之余升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2.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设计 篇十二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设计一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难点: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1、同学们,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上的某些时刻更让我们铭记。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盛大的典礼。

2、观看录像,回顾中国屈辱历史

请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师:旧中国是人间一座地狱,人民群众受尽了痛苦、灾难和屈辱。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理解庄严的宣告句子

过渡: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典礼终于开始了。

1、学生自由朗读 510自然段

2、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振奋人心的歌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3、正如歌曲中所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终于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

4、出示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问:新中国成立了,你此刻的心情怎样?

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6、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谁来读第7节

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指名读。

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人民此刻的心情。

理解欢呼和欢跃。

大家兴奋得又蹦又跳,多激动啊!谁再来读。

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还传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就带着这份激动再来朗读第7节

自由练习背诵

品读三次掌声句子

经受了痛苦、屈辱、灾难的人民群众,今天终于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了,他们无比激动、无比兴奋。人们通过欢呼鼓掌来传递这份心情,读读510节,找找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句子,画下来,动情地诵读。

出示句子: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有感情地诵读。

这一次次的掌声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板书:热爱新中国

理解瞻仰升起的国旗句子

当人们热爱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观看?

从哪些词中体会到?

瞻仰是什么意思?

表示看的词还有很多,谁说?

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你知道为什么?

五星红旗是神圣的,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人民,所以说,学生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注意站字,难道中国人曾经是坐着吗?来,回顾曾经的屈辱,把心中的话写出来。

出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配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交流。

人民群众的这份激动、兴奋的心情在描写典礼前的部分也有所体现,请同学们自学14自然段。

1、学生自学。

2、汇报,交流。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昂首站起来的日子,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日子吧。

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设计二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体会中国认人民对新中国的成了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板书课题,解题。

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盛大场面?

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在组内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导书写生字词。

大典开始,写了哪三件事?

大典进行中,哪些场面最让你感动?

全班交流,同时进行批注感想

指导朗读,表现出群众欢腾、热烈的场面。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阅兵式部分。

指名读课文第5段,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只礼花陆续…………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西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理解“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想想本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回忆全文内容。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试写出课文的梗概。

仿照课文写出3个比喻句。

13.开国大典表格教学设计 篇十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矗立在东西长安大街南北两侧人行道旁的几十盏炽亮的大灯,把整个广场照得如同白昼。毛泽东身穿棕红色毛衣,在儿女们的簇拥下,坐在天安门上观看焰火。当一簇簇五颜六色的焰火腾空而起,在黑黛的天空中织就一个个美丽动人的花环时,天安门上观看焰火的人们沸腾起来了,毛泽东的儿女们更是欢天喜地指着多彩的焰火让他看。

万朵彩色的礼花从四面八方腾向天安门广场的高空,首都沉浸在狂欢里了……

但是,那些不是礼花,是信号弹,是240多名信号兵为新中国编织的五彩缤纷的花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施放焰火欢庆节日的传统。但在1949年前的中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哪里还有礼花焰火的用场呢?为放好礼花,负责礼花施放的张桂文带上参谋秋树萍、刘竞生,跑遍了北京城,选定了6个施放“礼花”的地点,北面: 景山、琼岛(北海);两翼: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南面:邮政管理局大楼(东交民巷西口)、银行公会大楼(西交民巷东口)。同时抽调担负卫戍任务的独立第二、八师两个建制连为施放“礼花”的部队,进行严格的编组训练,由张桂文统一指挥。

施放“礼花”使用的是苏制信号弹。信号弹有红、黄、绿、白、紫等颜色,用俄文印在木箱上。当时,军区司令部没有俄文翻译,只有军务处一位科长懂俄文,由他负责按颜色分类,搭配分发给信号兵。

张桂文的位置在东华表内侧的指挥台上。“丁零零——”张桂文拿起电话,传来的是天安门城楼上指挥部的命令:“施放礼花!”张桂文立即凑到麦克风前,向部队发出口令。不料,意外发生了,广场上的扩音喇叭一点声音也没有。事不宜迟,来不及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按照预定的应急措施,他抽出信号枪,举向空中。“砰”一声,一颗碧绿的信号弹带着长长的耀眼的光芒,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

这突如其来的枪声,使周围的人不禁惊讶地向后一仰。人们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一瞬间,广场四周的6个发射点几乎同时轰然爆响。一簇簇五彩缤纷的信号弹,骤然腾起,有的如喷射的彩泉,有的似怒放的花雨,有的像璀燦的明珠,叠织出奇光异色的绚丽图案,把大典之夜装扮得壮丽辉煌。随着“礼花”的每一次飞落,欢呼声犹如大潮迭涌,一阵阵漫卷过新生的古城。

当年的一份资料上明白地写道:“国庆节晚间发射信号弹3万发,另有探照灯配合照射……”到1950年国庆节,我们才使用上礼花炮。那是苏联送的。再后来,我们用上了真正的自己生产的礼花炮。

14.开国大典表格教学设计 篇十四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播放“历史再现”,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1、我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更细致的亲身感受当时的盛况。(进入“课文欣赏”)

3、提出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3)、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汇报

1、开火车读文

2、分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根据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再次“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写出课文梗概。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二、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第一面新国旗就在首都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三、阅读、自学第三段

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1)理清阅兵式的过程,(“观阅兵式”)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2)括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后有感情的朗读。(激动、兴奋、自豪)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四、阅读、自学第四段

1、快速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五、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通过小游戏,回忆课文记叙的开国大典的场面。(“回忆课文”)

六、能力拓展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自己再从文中找句子,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自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15.《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16.开国大典表格教学设计 篇十六

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当雄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天安门城楼上传出时,不仅仅是广场上的30万军民,四万万国人的心也随之沸腾。

大典从下午三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狂欢的浪潮扩展到全国各地,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每个人都从心中发出同一个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作为国家领导人身边的摄影家,侯波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她拍摄的《开国大典》,也成为最经典的摄影作品之一。

“《开国大典》是我最得意的照片之一。不是因为照得好,而是因为它是一张非常特殊的照片,一张新中国光辉历史的见证——不是谁想拍就能拍得到的。是历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这一生很有福气,亲历了开国大典,也看到祖国富强。”谈及那个令人激动的时刻,侯波这样说。

“接到10月1日到天安门城楼拍摄开国大典的任务后,我们领到了一个条子。那大概就是今天的记者证,佩戴着这个条子,就可以自由上下城楼了。”侯波说,“我是在开国大典那天惟一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女摄影记者。”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很困难,侯波平时用的相机都很旧,有的还是缴获的战利品。接到拍摄开国大典的任务后,她特意跟朋友借了一部有标准镜头的德国相机。后来,中南海里的工作人员还用外汇到香港给她买了8个胶卷。而10月1日那天,面对举国同庆的历史时刻,她却“舍不得”拍了。“我很珍惜,每摁一张,心里都要数一下。整个大典只用了三个半胶卷,舍不得啊。”

为了拍好照片,侯波上午提前去了趟天安门。中午连饭都没吃就到中南海勤政殿拍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下午两点,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且宣告一小时后举行开国大典。“我在办公室里拿着相机,激动得腿不停地抖。”

开国大典在下午三点开始,国家领导人从中南海勤政殿走到天安门城楼上需要用几分钟,都计算得非常精确。当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天安门城楼的左侧走上城楼时,天安门城楼上的1000多人和广场上的30万人沸腾了。

“奏国歌后,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我感觉身上的血都沸腾了,顾不得危险,将身体仰到城楼护栏的外边,抢拍了主席宣告的历史瞬间。”侯波一生最珍贵的传世之作《开国大典》由此诞生。

“开国大典让我感受特别深的一点是,人民当家作主那种欢欣鼓舞的喜悦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城楼上的很多人都是流着眼泪听毛主席讲话。城楼下30万欢腾群众的情绪也很高昂。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万岁’、‘人民万岁’此起彼伏,非常感人。” 侯波回忆道。

后来,《开国大典》这张照片成了举世闻名的摄影巨作。这张照片最初被保存在中南海,后来又被送到新华社受到特别保护。20世纪80年代,经过特别批准,这张照片开始在多个国家巡回展出。

开国大典时,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站在天安门城楼的前廊上,为了能拍到领导人的正脸,侯波只能冒着危险将身体探出前廊边的矮墙。毛主席讲话的时间很有限,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时刻,只能把取景的过程尽量缩短,也只有这样,拍出来的场面才是自然的。可就在此时,侯波身体一晃,差点就从城楼前廊边上摔下去,幸亏旁边有人一下子拽住了她。侯波回身一看,拽住她衣角的人竟是周恩来总理。

正当侯波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时,周恩来却示意她抓紧时机为主席拍照。以后的几次拍照中,即使周恩来正与别人谈话,也都随时注意侯波,帮助她完成拍照任务。

“中央领导多数不喜欢上镜头,我将相机对准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说给群众多照些。”

开国大典的时候,毛主席一直站在主席台上。有时候总理看他时间站得太长了,让他休息一下。但是游行的群众见不到城楼上的毛主席了,就站住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所以主席刚休息一下,总理又对主席讲:“你还是要出去,群众都站住了。”所以主席站在天安门上面几乎没有休息。

后来细心的人会发现,开国大典留下的大多数镜头中,毛泽东是很少出现笑容的。毛泽东当时的心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又愉快又不愉快”。对此,他后来解释道: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侯波回忆,当人民解放军空军战斗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广场和城楼上爆发出了如雷的掌声与欢呼声时,毛泽东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开国大阅兵

1949年10月1日中午12时多,1.64万余名刚刚走下战场的士兵以及部分国民党军起义官兵,携带三八大盖、缴获的坦克、大炮以及各色战马,组成开国大典阅兵部队,集结在东长安街一带,准备三个小时之后的开国大阅兵。队伍的尾端,是排列整齐的1900余匹战马。

1949年6月中旬,新政协会议决定举行开国大典及阅兵式。此后,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和阅兵指挥机构相继成立,并起草了《庆典方案》。但如何操办国家级的阅兵庆典,显然是个头疼的问题。此前的红色军队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集会和队列合成。解放军尚无统一的《队列条令》,士兵们的动作无法统一。训练场上,这个老总来了说,不行,得改……那个老总来了又说,怎么能这样练昵,快改回来。

苏联和国民党军,成为模仿对象。阅兵指挥所主任杨成武访问了原国民党政府的几位将军,了解国民党军的阅兵程序。在华苏联顾问也向阅兵指挥所提出了不少建议。时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早年留学苏联时,看过苏军的莫斯科红场阅兵。他向杨成武详细介绍了苏联式阅兵的细节和注意事项。刘伯承告诉杨成武:“阅兵无非就是一种特定内容的礼仪,是一种形式……归根到底一句话,马粪蛋外面光!”

最终出炉的《阅兵典礼方案》成为一个混合版:借鉴苏联、国民党军等古今中外阅兵的经验,混合共产党军队战争年代的几次阅兵经验而成。

《方案》包括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受阅前的训练等内容,并确定了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受阅部队不动,阅兵司令员乘车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并检阅)和“分列式”(阅兵首长在检阅台,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检阅)两大部分的模式。直至今日,《方案》依然是中国国庆阅兵的蓝本。

上一篇:连锁店岗位职责下一篇:花的圆舞曲读后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