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共7篇)
1.论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篇一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演变:井田制商代就已出现,因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形,所以得名,西周时期达到鼎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特点: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破坏
原因: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现: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3.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私有主要是通过各国的变法改革得以实现的。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并允许土地买卖。同时,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即奖励军功,培植了一大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这样,通过变法运动,土地私有制在各国普遍确立起来,并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制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部分。
2.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3.地主土地所有制,其土地有多种来源,后来,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更加剧烈,明清则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兼并因此而更加严重。
4.均田制的实行
(1)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内容: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北魏均田令规定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等。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深化·拓展】
想一想: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决呢?
提示: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演变
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汉代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就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2.作用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大提高。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深化·拓展】
1.想一想: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归纳一下东汉田庄经济有哪些特点?
提示: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田庄经济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3.东汉时期田庄中的劳动者对豪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
提示: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多数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明清时期,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的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和演变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深切的体会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农民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一步步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文明的进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2.论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篇二
一、“井田制”质疑
一般认为“贡助彻”与“井田制”并存,无“井田制”就无“贡助彻”。但由于对“井田制”历代学者看法不一,当代学者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我们感到有许多疑问,应重新认识。
其一,史籍记载不一致。《周礼》说“九天为井”,《孟子》说八家共井,同养公田,且“死徒无出乡”,并有夏人五十亩、殷人七十亩、周人百亩之分。“夫”与“家”差别甚大,其他差异更多。
其二,贡纳比例不一。《孟子》是“九一而助”,又说“其实皆什一也”,而八家同养公田,又应为八比一。
其三,甲骨文的田字不是九块等分,有多种写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来源于“井田制”。甲骨文的四种文字。除一字为井形外,其它皆不是井形,也非九块。从字形上分析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臆造。
其四,一些学者认为“井田制”始于殷商,行于周。这便使“贡助彻”与“井田制”相脱节,据史书记载应是在夏初就已实行井田制,才有“五十而贡”。而且,既然说它是一种氏族公社土地分配制度的残留,就应产生的更早,至夏商周应逐渐缩小。
其五,“井田”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东汉才始有“井田制”的解释。难免有许多臆测成分。“九夫为井”,八家共井,方方正正的沟洫系统,每块均等的分配方法,“死徒无出乡”的规定,这只能是后人对古代田制的幻想和美化,也表明了人们对土地制度理想的一种向往。所谓井田沟洫系统,即使在当今也很难做到,因为地有高低,水向低流,不会存在整齐划一的沟洫。
二、“贡助彻”赖以存在的不是“井田制”,它是与“井田”、“井地”有关的“公田”、“私田”分配制度
“井田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空想,原因有二:一是受历代学者的臆想、转注、美化的影响;二是历史上确有许多有关井的记载,井由民用,转为农用,继之在奴隶制的“公田”、“私田”分配中,包含了一些“井田”、“井地”的成分,使历史上有许多“井田”、“井地”记载,而实无“井田制”。据考古研究,我国在6000~7000千年前已有水井。汉武梁祠黄帝像旁有“皇帝分所改作,造兵、井田”。唐人杜佑《通典·食货典》说“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始八家为井……凿井于中”,“迄乎夏殷,不易共制”。《吕氏春秋》有“伯益作井”。《淮南子》说“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伯益曾协助禹治水。《诗·小雅》有“禹制丘甸子……六十四井为甸。”这些均可视为井田之“井”。据邯郸涧沟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深七米余,口宽二米,井底有50余件汲水器。说明当时造井及汲水技术已相当先进。
古籍谈井之处多与乡、里、邑相提并论,实为居民生活区域之标志,说明井在古代生活中关系重大。《孟子》言“方里而井”;《周礼》说“乃经土地而井牧其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王安石释为“九夫之地所饮同井故也”;《易经·井卦》中“改邑不改井”;《司马法》有“屋为三井”;《春秋三传》有“牧隰皋,井衍沃”,井衍沃乃打井灌田之意;《风俗通》有“古者二十亩为一井”,并说“因井为市”。这些史料说明,夏商周主要活动于华北平原,倘使在河流两侧,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古字耕为“田井”,也说明它是灌田、耕地的生产资料,“井田”也由此而应运而生。古时国家税赋“相地而衰征”也是合乎“井田”的道理。
“井地”是以井为居的氏族基层组织乡、里、邑向奴隶主纳贡的单位,奴隶制君王借以分配土地,奴役“隶农”,征收纳贡,满足其统治阶级的享用。这里边,国王的土地分配,又分为“公田”、“私田”。所谓“公田”是国王王室成员的,收获物直接归还王室所有;所谓“私田”,并非奴隶或自由民的“份地”,而是国王的采地封国中,收获物归奴隶主贵族所有的那部分农田。“公田”、“私田”皆归国有,所以有“藉而不税”的说法。
三、“贡助彻”是夏商周三代对“公田”、“私田”的贡纳方法,奴隶制国家最后取得的是实物收入
1. 在夏以前氏族部落已有贡,管理者取得贡物,是由其成员及所属村社自由贡献,自由分配,这一时期为阶级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
2. 夏初是臣服方国自治其田,取其地方物产,贡纳夏王。由于政权不很稳固,国家尚处雏形,贡纳还未完全具有强制性的特征,而是采取部落联盟共同协商的办法,“禹合诸侯于涂山”就是其体现。
3. 商代国家已初具规模,国家机器也较为完备,国王直接控制了大量公田和奴隶,因而可以“借民力以治公田”,行助法将收获物上缴国家。
4. 周代国家已强盛,土地王有,国王直接控制王室内外大片封疆,于是采取了强制的索取,行“彻”法。
这一时期通过彻法取得的国家收入具有了强制性,已相当于以后的田赋了。
四、对财政现象的起源的再认识
我国财政现象是什么?始于何时?主要有三种意见:(1)认为财政现象始于夏代,“贡助彻”是最早的财政现象。其中,对于贡的认识又有两种,一种意见是夏后氏的五十而贡,另一种意见是夏禹的“任土作贡”。据此,财政现象的产生,据今已有4000年。(2)财政的雏形最早产生于“五帝”之一的高辛氏时代。高辛氏在尧之前,系黄帝的曾孙。根据是《历代食货典》有“高辛氏正田均赋”的记载。据此,财政现象始于4000多年以前。(3)认为鲁宣公十五年的“初税亩”为最早的财政现象,距今约2500年。
我们认为财政现象产生于禹以前是可信的。我国历史上传说的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及至尧舜禹以前,部落战争频繁,部落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剩余产品也较为丰富了。部落成员除了维持自己生活必需品外,能够拿出剩余产品,以贡的形式自愿地交给部落首领支配。部落组织也可以通过征服弱小的民族或部落取得“战利品”。这些获得内部、外部的收入,被氏族部落首领用于部落管理,用于对外战事和自己无偿占有。高辛氏时“正田均赋”,就是整理田地,平均贡赋。这时的贡赋还带有浓厚的氏族公社平均分配的思想。但从这里就已经可以看出,平均贡赋的前提是“正田”。到禹时,“任土作贡”,说明禹是土地税制制定的创始者,它较“正田均赋”,又进了一步。“任土作贡”也说明禹贡的基础也是土地制度的变更,可见,禹治水、整顿国土就成为“作贡”的前提了。
由此看来,作为财政现象的贡赋,早于国家的产生,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不难想象,当国家产生后,有了各种公共需要再去组织财政收入?以军队来讲,没有军队,就不可能有国家。历史上没有军队的国家是没有的。但创办军队,首先要有钱物,以解决军队创办后的衣食,不可能是等到军队建立后再去筹集粮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最简单的军事常识,也是最基本的赋税道理。所以贡赋的产生必早于军队、监狱、警察这样一些国家机器。因此,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别的什么。不能用现在的概念来解释古代的财政现象,换言之,不能因为“财政”一词出现于清末。就否认几千年的财政发展史,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财政现象也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其完整的财政过程看,必然是先有财政收入现象,而后有财政支出现象。这样看来,所谓“公共物品”是财政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公共物品”就已存在,只不过是财政活动的初始阶段。而今公共物品成为公共财政基础,这符合财政运动的基本规律,更符合古代财政发展的事实。而且原始的公共物品是阶段的、集团的利益需要,它是财政产生的先决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财政现象不是国家产生以后出现的,不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相反,财政现象的产生是国家产生以及满足“公共需要”的经济基础。但是当“贡”为国家机器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基础后,国家开始产生,国家的出现,使贡转化为税,财政现象打上了深深的国家烙印,并具有了强制的、无偿的特征。国家现象的出现和制度完善又促进最初的财政现象不断改变并更加完善,以致发展到当代完整的公共财政形态。这一过程如图1所示。
财政现象的产生是由土地制度的变革决定的。“正田均赋”是这样,“任土作贡”、“五十而贡”也是如此。“初税亩”、“相地衰征”是奴隶制公田、私田崩溃引起的;唐初的“租庸调”、唐中期的两税法反映了“均田制”的兴衰;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地”都是当时土地制度变革的要求。控制土地和劳动力,是几千年的统治阶级赖以维持存在的经济基础,也是研究财政现象产生以及历代财政变革的一条主线。至今,这一原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认为古代土地制度与财政现象联系密切, 分析考证财政现象的起源应联系古代土地制度的变迁。通过考察“井田制”, 对“井田制”提出了质疑;对“贡助彻”等财政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财政现象早于国家的产生, 并指出土地财政的发展也是基于此, 研究古代财政随土地制度的变迁而发展对今天的土地财政乃至公共财政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地制度,财政现象,井田制,土地财政
参考文献
[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2].程念祺.试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公有、私有与国有问题[J].史林, 1997 (3)
[3].魏天安.从模糊到明晰:中国古代土地产权制度之变迁[J].中国农史, 2003 (4)
[4].陈淳.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思考[J].史学月刊, 2002 (7)
3.中国古代“巡视制度” 篇三
此后,夏、商、周三代均循此制,只是天子巡狩的时间各不相同。同时,夏商周时还设有称之为“方伯”的官吏,“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到了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又有了“巡行”、巡县制度,国君、相国、郡守都可以巡视地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以前的“方伯”巡视为中央派人巡视和郡级定人巡视,从中央到地方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独立巡视系统,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实际上,巡视制度发轫于西汉,成熟于唐、明。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13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13个刺史。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
唐代中央下去巡视的官员,由监察部门的监察御史担任。唐高宗时担任过这一职务的韦思谦很有体会地说:“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后来,唐朝又在地方依山川地理形势划分为10个监察区,也叫“十道”,由中央派遗十道巡按使在各自的监察区内行使职权。监察御史与十道巡按使的区别在于:前者出巡的时间不定,一般是地方出了大要案件时才出巡,带有皇帝敕命,具有特使色彩;后者是一种经常性的地方巡视制度,担任十道巡按使的官员可以是监察御史,也可以是其他御史甚至行政官员。
明初朱元璋曾不定期地派出监察御史巡按地方。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他以省划分,设立十三道,配备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再从他们中选派巡按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平时归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从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巡按御史十分严格。每名巡按御史的产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选出两名候选人,引至皇帝面前,请皇帝钦点1名。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4.论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篇四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44、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45、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46、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7、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48、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49、简述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50、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51、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52、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53、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5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55、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56、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
57、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58、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59、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60、简述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61、简述宫体诗及其特点。
62、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63、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64、试论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65、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66、简述《三都赋》的特点。67、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68、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69、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70、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71、试述《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72、试述《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73、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74、试论《诗品》的文学批评成就。
75、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76、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77、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78、试论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79、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80、简述王昌龄七绝的清刚之美。(即七绝的主要特点)81、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82、试论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83、试论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84、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85、简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86、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87、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88、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88、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表现。(即写实手法的特点)89、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90、试论杜诗的集大成。
91、试论大历十才子作品的艺术特色。92、试论顾况和李益的诗风对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的影响。
93、试论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94、试论元稹对新乐府诗创作的推动作用。
95、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96、试比较白居易与元稹在艺术上的异同。97、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98、简述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风格。99、简述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100、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101、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102、试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后创作的诗有何不同之处。
103、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特征。104、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05、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106、试叙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有何不同。107、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108、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109、简述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
110、简述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111、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112、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113、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114、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115、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116、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117、试分析温庭筠与韦庄词的异同。
118、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19、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20、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121、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122、苏轼诗歌的内容:
123、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24、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125、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26、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127、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128、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129、简述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
130、试叙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即柳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31、简述柳永词的俚俗色彩
132、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 134、试叙周邦彦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135、简述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136、简述秦观词的情致的表现 137、试叙“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138、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139、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140、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41、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42、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43、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44、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45、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146、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1、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 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二、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二、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一、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二、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如“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等。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
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紝,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
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雄辩色彩
A.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挾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一、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
三、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
二、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写恶咸降神。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
三、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
四、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
二、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C.《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
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
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叠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
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44、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曹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45、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感情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乎其中。
二、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三、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建安诗人已发现了文学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47、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48、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
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57、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内容: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
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
三、反映战争及其到来的苦难。
四、反映爱情婚姻。艺术: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58、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59、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谢灵运的山水是最突出的代表。
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四、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60、简述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同:
一、《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69、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它的思想内容有:
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如干将莫邪被楚王杀死,儿子赤为了替父报报仇血恨;吴王的小女紫玉与书生寒重的恋爱故事。
艺术风格:
二、此书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如《李寄》
70、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艺术风格:
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且只有短小的文字,却能将事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俭啬》以典型事件,典型动作描绘人物的个性。《岔狷》篇描写王蓝田性急之事,以动作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
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71、试述《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主要内容有:
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72、试述《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他们的创作特点有:
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77、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
一、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二、一部分诗歌抒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78、试论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79、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如《送妍桂洲》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80、简述王昌龄七绝的清刚之美。(即七绝的主要特点)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七绝有清刚之美。
一、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二、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三、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采莲曲二首》“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四、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81、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一、盛唐诗人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82、试论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83、试论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在他 85、简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自然明快:
一、语言简洁明快而情思无尽,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蕴涵丰富。如《独坐敬亭山》“众尿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二、李白的思想感情,洒脱气质,开朗率真的性格,全都通过绝句灵光一闪地反映出来,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具有飘逸潇洒的风格,反映了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多写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表现自然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86、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宣洲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吞云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
87、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盛唐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一、此诗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
二、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纪言,为征夫的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88、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这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登高》的艺术特色有:
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
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
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 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
四、诗的意境疏于浅近狭小。往往
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92、试论顾况和李益的诗风对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的影响。
在过度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一、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诗》;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二、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的感伤情调,带有大历的时代特点。而他的《塞下曲》又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
93、试论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一、讽喻诗的特点: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
三、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94、试论元稹对新乐府诗创作的推动作用。中唐诗人,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
一、元稹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二、他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以杜甫为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有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三、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95、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中唐诗人,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以文为诗:
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 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他的诗歌都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唯美倾向。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101、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字子厚。
一、他的诗仅存一百余首,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
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102、试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后创作的诗有何不同之处。
一、题材不同
1.刘禹锡的大半生是在谪贬中度过的,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咏史诗,分量不大,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作品: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2.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作者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二、艺术特色不同
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如《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2.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了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103、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特征。
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一、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则似有似无。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清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是有所失的情感,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间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
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力求其既富于生活感受,又具有启发性,创造出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之美。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羡慕不已的回忆而已,非常的失意怅惘。《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了。
104、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 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108、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1.碑志。他的碑志虽然也有溢美隐恶的“谀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问题。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三、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
四、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
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109、简述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
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
二、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其重情节、重细节处,明显地受唐代新兴的传奇小说的影响。如《捕蛇者说》
三、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如《种树橐驼传》
110、简述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多写于他流放永洲的十年中。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之外单独的发议论和抒情,大量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自然美与他的精神切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绘出反映着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如《永洲八记》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写得千娇百媚,经过艺术的升华,显得单纯、宁静、清新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如《小石潭记》
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他众多作品的典型风格。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111、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如《黔之驴》叙述一个无能无德又无自知之明的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当时具有讽刺作用,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二、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有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如《蝜蝂传》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
确立了寓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112、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113、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兼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起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体裁丰富。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鉶的《传奇》。
三、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
四、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五、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李煜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真实为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用白描的手法抒发了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117、试分析温庭筠与韦庄词的异同。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
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相异:
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
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
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的风格,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的是常见的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
三、风格不同。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
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118、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119、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120、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121、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122、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123、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
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124、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125、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126、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27、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严羽在《沧浪诗话》将黄庭坚的诗列为“山谷体”,其主要艺术特点有:
1、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2、“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所谓“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如,《登快阁》“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128、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黄庭坚“山谷体”的总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
1、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生新”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瘦”洗净铅华:“硬”刚健挺拔。工于炼字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以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的炼字法著称。
2、也有浏亮芊绵的自然晓畅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表现作者晚年历经磨难而不屈服的坚强性格,虽不乏劲峭气格,但运笔自然流畅,语句浅易。129、简述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
晏殊的《珠玉词》往往是晚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吟咏春花秋月的闲愁。这类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强烈的字眼,圆融平静,没有激情的烈响,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如《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明净雅致的语言。
3、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的伤感。
130、试叙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即柳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北宋词至柳永出现了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 132、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邦彦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可从三方面来看:
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
2、就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
3、从创作风格方面说,周邦彦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体物工巧细致,用笔之缜密典丽,开南宋雅派词的先河。
134、试叙周邦彦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周邦彦的清真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清真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以深契微茫的笔触体物言情,表达曲折深细,心理情感内容得到多层次的展开。
2、讲究辞章和结构,通过严密的结构使丰富曲折的内容归于和谐统一。如《六丑》这是一首羁旅词,看似咏落花,实为自叹身世之作,在结构、章法上都花了很大功夫。
3、“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如《金陵怀古》用笔拗奇,给人以深劲之感,一份深感久蕴的怀古情思借景表达,意境浑厚,气韵雄浑,声调激越。
4、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能雅能俗、也清也丽;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如《金陵怀古》此词的题旨隐括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而成;讲究格律。
135、简述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中叶的秦观善于抒情的哀婉词作,是婉约词的代表。他的婉约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灵心善感而寄情深微,如《浣溪沙》以寻常之语,状寻常之事,寄情幽远。
2、有句皆隽、无字不雅,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136、简述秦观词的情致的表现
秦观词以抒情为主,能化景物为情思,秦词中的情致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描写男女之情:如《淮海词》中写“儿女柔情”之作占绝大多数,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秦词便于女声演唱的那种柔婉缠绵的口吻。秦词善于情景交融来表达感伤的情绪,深具一种袅袅婷婷的情致。秦观的慢词也以铺叙为主展开词情,常在关键的地方插入含蓄优美的景色,使那本欲畅达的感情有所收敛,极富情致和韵味,被誉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大家”。
2、描写身世之感:如《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悲苦凄怆之情,选择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运用提炼加工的口语来表达,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在写滥了的题材中创出新意,以情韵取胜。137、试叙“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宋室南渡后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能够把浅俗的文字,组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
二、“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如《春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后期词,多这种愁苦之作,情调入于凄壮悲伤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
词。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相融合,是“易安体”的特殊格调,令人凄怆欲绝。
三、“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如《渔家傲》。“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138、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139、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140、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141、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142、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
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143、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44、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145、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5.论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篇五
答:(1)“以文为诗”,在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文体界限。(5分)(2)富于联想,擅长比喻。(6分)(3)大量用典,善于用典。(6分)(4)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活用书本语言,吸收口头语。(3分)2.试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答:《窦娥冤》在艺术上是关汉卿当行之作的代表:(1)全剧对冲突的组织简练、紧凑,同时在情节的推进中插入科诨,使剧情的展开张弛有致。(7分)(2)窦娥形象鲜明,她的善良与刚强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一点地得到展示。(8分)(3)语言朴素、畅达,突出体现了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风格。(5分)3.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1)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3分)(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5分)(3)表现救国理想和英雄怀抱,抒写英雄失意之悲。(5分)(4)表现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等内容。(3分)(5)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表现村居生活情趣。(4分)4.结合作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答:(1)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其中杜丽娘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5分)(2)情节结构上充满离奇、变幻的色彩。(5分)(3)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曲词优美含蓄,有丰富的抒情意味。(6分)(4)人物语言个性化,与其身份、性格协调一致。(4分)5.谈谈你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理解。
答:(1)宝黛爱情是一对旧家族中的叛逆者的爱情。宝玉的鄙弃功名利禄、追求真善美,黛玉的单纯多情都与家族传统格格不入。(2)在家族衰亡的悲剧背景下,宝黛的爱情必然成为一个悲剧。(3)宝黛的爱情悲剧和黛玉的性格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6.《西游记》的诙谐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西游记》稀释了中国小说里的道德浓度,带给读者富于智慧的调侃、诙谐,这表现在:(1)唐僧身上。首先把一位高僧同时描绘成一付长生不老药的描写本身就是崇高和滑稽的奇特混合,其次唐僧性格中的各种独特的矛盾也比较诙谐。(2)猪八戒身上。首先对其食欲的描写充满诙谐色彩,其次对其好色的表现更富趣味性,尤其是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
7.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答:(1)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3)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隐微曲折地抒写内心。(4)大量使用典故。(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
8.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结合人物处境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的。
答:(1)相国寺初次露面耐豪爽英武。(2)面对调戏妻子的高衙内时,一方面表现得理性稳重,另一方面又倔强愤恨。(3)发配充军途中忍气吞声。(4)身陷绝境杀陆谦、富安时粗犷狠厉。(5)梁山上火并王伦时果决爽利。林冲性格发生的这些变化是他的地位、处境、身份和心情变化的结果。
9.试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主要贡献。
答:(1)创新词调,大量创作慢词。(3分)(2)拓展词的表现范围,扩展词的艺术境界。①表现世俗女性的爱情追求和痛苦心声;
②展现北宋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多彩的市井风情;
③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尤其是羁旅行役的感受。(9分)(3)开创抒情艺术的新范型。①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②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8分)10.试结合作品分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点。
答:(1)从人物个性的细微差异人手,通过人物言谈举止上的个体特征写出人物的不同形象,凸现对人物的讽刺或批判。(6分)(2)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融会穿插,人物的言谈举止富于喜剧色彩,但整个小说笼罩着一层悲剧的色彩。(7分)(3)善于通过人物前后言语行动的相互矛盾,来确认人物的真实面貌,使故事富有讥刺色彩。(7分)11.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在写作目的上,以词言志,改变了应歌而作的单一取向。(6分)(2)打破诗词的界限,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7分)(3)在词的审美风格上,改变了以绮丽柔婉为主的单一状况,发展了新的词风。(7分)12.试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成就。
6.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篇六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正式考试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童生的年龄有老少之分。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干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试”。中中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的圈子。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说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方式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翰林官充当。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干或六部尚书充任。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 1
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干,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根据贡干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连中三元)
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八股文又叫“八经文”、“制艺”、“时艺”、“时文”等。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这种文化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文章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作为作八股文章的准绳。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清乾隆后,院试、乡试、会议都必须考诗,称为贴诗。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明清两朝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其下又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明清时的监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宋朝
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州试时,由州之通判主持进干科考试,以州之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州试取中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贡生”省试后,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这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干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级等级,同时在琼林苑赐宴,称闻喜宴。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最初制科考试是应考人直接接受皇帝的考试。因此,有人把制举考试称为“阁试”,把阁试及格通过称为“过阁”。在制科中,官员考取后可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得官,而且分阶段产都免授边远偏僻地方的官职。宋代有词科,词科考试要求考生须博览古今,熟悉各种文体格式,它注重文章四六对偶、堆砌典故,讲求形式、技巧。与科举制相配合,也曾实行过“三舍法”取士。国子监学生分为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上舍生。如果考至上舍上等,即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唐朝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有的州、县官府报考。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这样的人叫作乡贡。唐代科举考试常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有制举和武举。唐朝所设各科,以应考进士、明经的人最多。其中又以进士科最难考。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其中又可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制科是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往往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马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力。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方、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因此受到中小地方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人而增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使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墓登天子堂”的幻想。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元朝
7.论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篇七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2.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A.绝对的
B.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
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D.方国联盟的基础
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4.下列关于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后世没有任何影响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③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④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6.《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要求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8.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枢密院和宣政院
9.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
C.实行行省制度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10.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扩大了中央的权力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11.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2.从明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1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到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御史不敢弹劾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5.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是()
A.奠定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基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6.在宋代的官员中,有1/3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了()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8.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19.从目的上看,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建设都是为了()
A.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B.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D.确立文明的典范
20.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她”指的是()
A.古中国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古埃及
21.把雅典民主政治带入“黄金时代”的政治家是()
A.德拉古
B.梭伦
C.克利斯提尼
D.伯利克里
22.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墓碑上刻着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性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23.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文章(书籍)的标题,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24.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作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5.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A.都极力维护奴隶制
B.都注重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C.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
D.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6.下列关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只有前三等级的公民才能入选
C.所有人都可成为公民
D.外邦人在雅典可获得平等的公民权
2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决定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所左右
28.《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它()
A.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B.内容广泛且条文清晰
C.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D.审判和量刑皆有法可依
29.雅典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演说家,其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影响
B.公民大会的推动
C.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D.雅典人天生擅长思考
30.下列机构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是()
①五百人议事会
②四百人议事会
③公民陪审法庭
④十将军委员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1.下列属于克利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缘关系,削弱氏族贵族势力的关键举措是()
A.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
B.用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C.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D.多数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32.在雅典,主要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是()
A.推荐
B.选举
C.继承
D.考试
33.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
D.传播基督教教义
34.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等许多方面内容,史称《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A.是贵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
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是广大奴隶积极斗争的结果
D.是外来文化渗透的结果
35.雅典由贵族制走向共和制,而罗马却由共和制走向帝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两国统治阶级的意愿
B.两国的地域大小
C.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两国民族传统的差异
36.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这反映了罗马人()
A.法律意识浓厚
B.喜欢打官司
C.经常犯法
D.维护私有财产
3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②主张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8.罗马法之所以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帝国疆域辽阔
B.法律程序完备
C.由皇帝查士丁尼颁布
D.更多地体现了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9.“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公民意识
B.权力至上
C.法律至上
D.平民统治
40.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的发布
B.公民法的出现
C.万民法的产生
D.《民法大全》编纂完成
二、非选择题
41.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而且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二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和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显示皇帝的威严,有震慑天下之感。
(1)材料一、二中所体现的两国政治制度有何显著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两国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2.雅典民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地区部落轮流执政,议员名额依据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材料二(我们雅典)让一个人担任公职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而是他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包括他自己的事务,还包括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以进行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
——摘编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说法?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利克里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某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材料二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材料三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对英法政治、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了综合。这种综合完成得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荣耀的公职”包括哪些。你如何理解“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2)材料二中苏格拉底批评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什么做法?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美国现代民主与雅典古典民主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盎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二法律是化解社会危机的“稳压器”,罗马法正是在一波波社会矛盾斗争中逐渐走向完善的。正如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所说,罗马法制文明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结合材料一和你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制文明建设是怎样“循序渐进”的。对罗马法具有的“推动作用”和“永恒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
1.B2.B3.A4.D 5.B 6.D7.C8.B9.B10.A 11.C 12.A13.D14.C15.B16.D17.C18.B19.C20.B21.D22.A
23.D24.B25.A26.A 27.A28.D29.A30.B31.B32.B33.C
34.B35.C36.A37.C38.D39.A40.A
41.(1)不同:材料一体现出古希腊政治制度民主、开放的特点;材料二体现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专制、等级森严的特点。
希腊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海上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小国寡民,城邦长期自治;有先哲的民主思想。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陆环境相对封闭;儒家思想的影响。
(2)古代希腊:提供了民主的政治运作方式。
古代中国:提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运作方式。
42.(1)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或轮流执政),只有少数人真正享有民主。
(2)有利于选拔人才;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能避免盲目决策。
(3)最狭隘: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最充实: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43.(1)荣耀的公职:公民大会轮值主席; 五百人会议成员;陪审法庭法官;等等。
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注重公民素质,抹杀了奴隶制民主的阶级性。
(2)抽签选举法。
(3)代议制度;政党政治;分权制衡。
44.(1)法律:《十二铜表法》。
看法:它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它限制贵族的特权,打破了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平民并不能真正享有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2)说明:从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最终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论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推荐阅读: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10-20
中国现代文学史内容部分简答论述提纲08-2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学习心得12-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三个自信、实现中国梦等方面的论述材料10-13
中国古代制度专题06-15
中国古代避讳制度06-18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08-31
盘点中国古代休假制度11-27
中国古代刑法07-26
中国古代兴衰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