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2024-11-29

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12篇)

1.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篇一

摘 要: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已经得到各级财政和公共部门的广泛认同,并制订了有关制度,初步建立了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部门预算监督也得到加强。但仍未实现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根本变革,改革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改革的制约因素较多,改革的组织保障力度不够,考核体系也有待完善。应逐步建立起以预算产出与结果为核心,以部门预算及其项目支出为切入点,包括部门预算编制、支出评价、组织监督等内容在内的,全面系统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关键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支出评价;部门预算监督

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及其绩效管理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尽快实现政府预算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提高预算管理的绩效。主要的改革内容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复式预算改革、预算收支改革以及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等。其中,部门预算改革作为其他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制度载体及其追求绩效的改革方向与创新理念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已不同程度地付诸实践。

1.我国部门预算改革进程

2000年是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起始之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按照法定时间批复预算;将以往自上而下的代编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汇总方式,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预算;采取综合预算编制方法,要求部门将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统筹安排,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支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开始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等。之后,我国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深入。2002年,正式按照新的方法编制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按照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正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加大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5年,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扩大管理范围;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研究制定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7年,全面实施政府收支改革,积极进行项目支出经济试点。[1]此外,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金财工程”、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等改革内容都在不断完善和推进之中。

然而,我国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的改革仍只是主要以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为导向。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滞后必将制约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总体效能的发挥。因此,作为部门预算改革的延续、提升,乃至制度变革,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已经成为确保我国政府预算制度适应社会发展与财政体制制度改革新形势并高效科学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

2.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探索孙克竞: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评价与深化思路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探索主要表现在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为代表的改革实践。[2][3]同时,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国外借鉴也正逐步深入。

我国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后不久,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也随之展开。从2003年起,财政部就开始制定部分行业的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组织部分中央部门开展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这些实践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部门预算支出效果的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绩效管理理念的普及。2005年,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财政部选定了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4个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试点;2007年,财政部选择了教育部“高校建设节约型社会”等6个项目继续进行绩效考评试点。此外,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与部门预算单位也制定了一系列绩效考评工作规范,并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3]同时,近年来,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无论财政部门还是各部门预算单位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制度创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各自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总体评价

通过近几年中央预算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围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展开试点工作,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

1.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首先,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已经得到各级财政和公共部门的广泛认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此体系的建立可使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范围更加具体化、准确化,有利于我国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提高我国政府决策水平、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和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客观需要。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经验学习和改革试点,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无论是出自部门自身利益考虑,还是遵循统一的改革安排,都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有了必要的认识,并取得了广泛的改革共识,这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建立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制度。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许多试点部门和地方相继制定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或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专家咨询组工作规则、中介机构参与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或支出评价工作管理办法、自评报告撰写规则与上报复核程序以及评价结果审核标准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同时,初步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试点工作组织体系,加强了财政部门、试点部门、中介机构及有关专家的协调配合,目前,基本形成了财政部门统一领导、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的改革分工体系。以上工作成果,为规范今后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行为和程序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框架基础。

再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所提高。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现已摸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初步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和绩效评价方法。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分为共性评价指标和个性评价指标,共性指标又可分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等。同时,采用长期效益评价和短期效益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统一指标和专门指标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部门预算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试点部门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及时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

最后,部门预算监督得到加强,透明度有所提高。通过改革试点,部门加强了对预算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的绩效管理与考评,更加清楚地掌握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流向,加强了对项目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督。同时,一些部门在试点中将考评结果在部门内部公开,增强了部门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2.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部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理念,但由于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相融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总结实践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基础条件、组织实施、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改革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以借鉴国外经验居多,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创新较少,特别是与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不够。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绩效考评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急需用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让改革者客观理性地认识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改革目标与内容;同时,指导制定出现实可行的改革规划,不但要避免人们对改革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应坚定信心,在改革困难面前消除悲观情绪。

第二,当前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索与创新,仍未实现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根本变革,仍是传统预算管理制度本身的调整与转换,是形式与细节方面的变化,而并没有改变或是脱离投入控制型的预算管理模式。一方面,部门预算的编制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部门与经费申请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部门预算编制与部门事业发展目标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即没有明确的部门预算产出和结果的要求。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管理重视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而对预算支出效果的评价与考核则较为薄弱,结果往往是只管投放进度、不问投入效果,只管使用合规、不问效益大小,只强调支出的财务责任、不考核项目的执行效率与质量,从而造成部门预算资金浪费和效益较低等问题。这样的预算管理水平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公共财政框架建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三,改革的基础条件尚不健全,制约因素较多。[4]一是仍需进一步树立科学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观念,转变一些人内心深处认为部门预算资金和公共资源是“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以及支出编制与耗费使用只要合乎规定而不必考虑结果的错误观念。二是财政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公共部门事权划分仍不明确,制约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选择与考核体系的建立。三是部门预算编制更多的是依据政策法规、会议决定和党政领导的批示,而不是部门的绩效战略目标和项目及资金运行的绩效,预算编制的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四是在部门预算执行与监督上,真正追求和尊重预算产出与结果的制度、机制仍未建立起来,部门预算“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预算结余的绩效概念未被理性认识。同时,预算监督体系不健全,缺乏绩效追踪问责,重投入、轻绩效的监督手段还未根本改变。五是技术基础与管理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以部门预算产出和结果为标准的数据信息收集系统还未建立,具体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仍较难确定。同时,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仍未在我国全面展开,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会计基础并未建立。

第四,改革的组织保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受传统“重投入、轻产出”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不高,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改革尚未形成合力。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财政部门提出来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发达国家的经验,愿意在预算改革之路上走得快些。但由于传统控制型政府治理理念的惯性,政府系统整体的改革动作相对财政部门的改革愿望则存在一定差距。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需要政府行政体系、制度建设的整体推进和思想改造,仅靠财政部门是无法完成的。

第五,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考核体系建设仍有待完善。现行的绩效考评实施程序同规范的程序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使得绩效考评很可能成为事后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或项目竣工验收。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依然存在定性考评指标较多而定量考评指标较少、投入考评指标较多而产出考评指标较少、合规性指标较多而结果性指标较少等问题。同时,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绩效考评结果的真实性也有待提高。

三、未来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转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提高我国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步骤。通过推动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未来我国此项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阐述为: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总体步骤和要求,把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部门预算管理,依据“客观真实、内容多样、透明公开、广泛参与、渐进推动、富有前瞻性”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预算产出与结果为核心,以部门预算及其项目支出为切入点,包括部门预算编制、支出评价、组织监督等内容在内的,全面系统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同时,要结合我国预算管理改革实际,分步实施,并为远期绩效预算探索道路。

1.基本原则

一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无论是绩效目标的设定,还是产出结果的核实都必须满足规划客观、数据真实可靠的要求。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则,避免跟风式的改革作秀,弄虚作假,改革才有现实意义,这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予以保障。

二是由于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不同,各公共部门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与内容也就存在显著区别,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改革基本要求与部门特点相融合的问题,鼓励内容多样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设计,充分发挥部门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改革要坚持透明公开、广泛参与的原则。政府部门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其绩效责任与目标的制定、结果的考核需要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同,过程也需要民众、媒体、政府、中介机构、监察部门的广泛参与,只有真正做到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公开透明、广泛参与,改革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也才能更有实效。

四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还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事业,需要稳步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应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依托,项目支出为重点,统筹安排预算绩效编制、支出评价、结果运用等改革步骤,注重试点改革的重要性,充分尊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现实基础,坚持渐进的改革方式。

五是此项改革应坚持前瞻性的原则。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体现了我国预算管理改革追求公平、效率,特别是效率的基本内涵,毋庸置疑,预算效率与效益的改进是建设公共财政必须要做,也是一定要做好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当前改革刚刚起步,但改革的艰巨性和重要意义要求改革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对改革进行不断的前瞻性思考,这样才能使改革永远充满活力与生机。

2.范围与内容界定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范围与内容可界定为: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以项目支出为重点,以产出绩效为核心,兼顾结果绩效。

从部门预算的具体结构来看,其编制主要是根据支出功能,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组成。目前的人员经费是“养人”支出,与部门绩效关系不大,所以,这部分支出可不作为绩效管理的对象。公用支出是用来维持一个部门的正常工作和运转的需要,和部门提供的一些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目前这部分支出编制主要采用定员定额的方法。从理论上讲,这部分经费由财政部门根据多重综合的指标来核定,并且这部分经费的核算考虑了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量,或者说公用经费与部门的产出或提供的服务相关。但是从实践上看,公用经费包罗万象,部门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对公用经费的绩效管理很难大范围开展。[5]首先,由于公用经费的复杂多样,对每一项公用支出都作绩效分析是不可能的,只会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且在目前部门抱怨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对这部分支出做过细的评价只会招来部门的反感。其次,有些公用支出和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或者说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对部门的会议经费,有两个建议:一是采用产出分析法,可用次数考察,不必一定要测量这些会议产生的成果;二是采用定性的方法,只需说明会议的召开有利于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和人员、公用经费相比,项目预算具有较为明确的支出目的和标准要求,是目前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最佳选择。目前,我国部门对中长期和短期目标缺少明确的绩效规划,可能是没有制度要求和操作习惯,更可能是没有把握规划实现的能力。部门只能对现实的产出负责,而对于结果绩效应该由政策的制定者负责。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从选民到被选举的人大代表和官员,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再到预算的决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政策制定者和预算决策人被淹没在长而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中,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很难用预算绩效管理来评判和约束。所以,建议改革初期还是侧重于对部门预算产出的评价,部门预算绩效报告中必须明确产出,对支出结果,只要说明目标的产出有助于产生特定的结果就可以了,待改革进一步深入再研究部门对预算结果的责任问题。

3.改革步骤设想

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从时间上可区分为近期改革与远景规划。目前,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是改革探索的主要体现,应该明确其只是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探路先锋。在逐渐完善此项实践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尝试在部门预算绩效规划编制、产出与结果数据审计监督、绩效报告撰写、绩效结果公示与运用等方面健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内容,并建立合理的管理程序。此外,还要尽快夯实改革的技术基础。一是部门要提高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计划的能力,加强对部门和项目产出、结果的定义;二是预算会计制度的转变和预算账户的调整,将改革重点放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建立和调整上;三是培养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绩效概念,从技术层面培训基层绩效分析人员;四是要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方法、指标与标准体系。最终,在近期内建立起包括以上内容的公共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在远景规划方面,要彻底实现预算管理模式从投入控制型向产出结果型的转变以及各预算管理参与者权利与义务的转换,强调管理权利的灵活性对应的是更多的产出义务与效益责任。要进一步研究绩效文化的形成问题,如果真能使预算绩效管理对预算资源分配产生有效影响,可能最终是一种缓慢的、持续的文化变革的结果,要将绩效文化渗透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同时,应注意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一是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强部门运用预算绩效管理的能力建设,包括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等。最终,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并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现中国式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

最后,改革的具体路径选择应该发挥多方优势。中央层面可以确立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并给予技术指导,发挥中央部委统筹全局的优势,实现自上而下的纵向改革推动;同时,通过试点改革,鼓励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此外,各级政府内部部门间也要相互学习借鉴,并在此级政府的统一规划下科学有序地横向推动改革。

2.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篇二

关键词:高等学校,部门预算,预算编制

高校推行部门预算是我国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校部门预算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逐渐显现,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何采取措施深化高校部门预算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制度不健全

预算是以定量形式表示的详细的财务计划, 它对预算期内财务资源的来源及其使用进行了详细规划, 它引导高校各部门做出计划、对高校有效分配资源、沟通和协调各部门人员、控制高校支出、评价各部门业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切实可行的预算需要科学健全的预算制度作为保障, 目前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一方面, 我国高校的各项财经制度和规章制度还滞后于部门预算改革, 机构设置不完善, 管理不专业, 财务关系的责权利不明确。另一方面各部门的权力制衡缺失。预算编制的决策权只限于少数高层管理者, 对由于决策者的管理能力、思想方式与环境要求错位而引起的决策失误, 造成的不合理支出却无人考核。

(二) 预算编制不科学

1. 程序不科学

财务部门自上而下的编制程序导致高校预算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一些高校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 与经费申报单位缺乏充分的沟通、协调和反馈程序, 没有做到按单位工作内容、业务量大小及性质组织专人深入调研、分析, 往往导致预算与各部门的具体情况不符, 不仅不利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影响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 而且难以保证预算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周密性。

2. 方法不科学

当前多数高校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仍然沿用“基数法”, 基数法是以上年支出为基数, 考虑当年增减因素, 进行预算分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成本低, 但其是增量预算, 往往包含多年累积的不合理因素, 预算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 调整支出结构, 而习惯性地以过去的基数为基础, 导致预算结果与实际有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一方面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

(三) 预算执行不规范

高校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约束力和严肃性, 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资金使用混乱, 随意性大, 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 资金体外循环严重, 常常出现不同项目之间相互挪用资金或随意调整预算项目的现象, 造成事前监督不到位, 事中控制不力, 事后审计监督效果不佳。

(四) 预算考核不严格

预算考核是对各责任中心进行成本、费用、质量考核。通过对预算管理每一环节的监督、分析, 联系各责任中心的任务完成质量和成本费用控制情况, 将执行情况同计划指标相比较。目前很多高校预算管理不全面, 重预算编制, 轻预算执行与考核, 这种重头轻尾的现象使得预算考核的奖惩机制缺失。

二、完善高校部门预算的几点建议

(一) 完善预算制度, 健全组织体系

为保证在高校内部顺利实行预算管理, 除了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还应构建有层次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第一层次是预算委员会, 是高校预算管理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根据我国公办高校的特点, 该机构应设在党委会, 由党委书记负责。党委会有权力调动、整合高校的整个资源, 并对每个层次部门的权责利进行有效控制和分配。其负责预算方案的审批, 预算决定的下达, 预算矛盾的协调及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第二层次是预算管理领导小组。该层次为预算的执行和分解机构, 由主管财经工作的校长领导, 以审计、人事、国资、教务、科研、基建、总务、工会等主要部门以及学校财经方面的专家代表组成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 负责预算方案的编制、论证、审议, 预算指标的分解, 评价体系的建立, 预算执行绩效的考评。第三层次是内部各单位及个人, 他们是高校预算工作的实施主体。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高校的各个方面, 并对高校中每个组织甚至每个人都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考核措施, 调动了各个组织的参与意识, 无形中赋予了每名教职工实施责任, 他们是具体任务的落实者。

(二) 加强预算编制科学化

1. 编制程序

预算编制应重视全员参与性, 通过上下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其具体程序见表1。

2. 编制方法

鉴于高校经费支出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高校预算宜采用绩效预算编制方法。绩效预算不再是传统预算中的投入和使用问题, 而是以“绩”为前提、以“预算”为手段、以“效”为控制和考核依据, 根据预算主体的“绩”和“效”来确定预算, 即结果导向型预算。与传统的“投入预算”相比, 绩效预算是一种既重视投入, 更重视产出的“效益预算”。

绩效预算有利于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增强预算刚性。绩效预算指标量化和预算过程与结果的公开性特点, 使得预算主体的所有成员单位在不具备专业财务理论的情况下, 有可能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实现全程监控, 从而提高了预算的稳定性和约束力。

绩效预算的可操作性强, 能够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绩效预算强调投入和产出的比较, 最终落脚点是对各部门的业绩考核, 绩效预算通过指标量化, 给予预算主体中各成员明确的目标导向和责任分配, 从而有效降低预算执行的内部阻滞, 优化预算执行效果。

绩效预算具有全程性, 有利于对高校管理活动过程的控制和对管理活动结果的考核。绩效预算一方面通过预算指标设计的阶段性达到对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通过预算评价的层次性实现对预算结果的考核。由此可见, 通过引入绩效预算, 高校对管理过程的控制与对结果的考核就达到了较好的统一。

(三) 规范预算执行过程

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强化预算全过程管理, 切实保证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一是管理的重心要落在预算的执行上。严格预算管理经济责任制, 各预算单位经费使用必须按预算计划项目执行, 不得超过预算额度;由学校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协同财务部门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规范和监督校内各种经济活动使其有序进行, 年终由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汇总分析做出评价, 由审计部门参与重大经费项目审核, 并对其合理性和效益性做出评价。

二是强化管理。学校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财务收支检查和专项检查工作;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应建立起对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和全体教职工的内部综合监督机制, 加强内部审计, 强化审计责任意识。

(四) 强化预算审评

预算期末, 对于预算控制数与实际执行数的差异, 应进行分析, 并根据管理制度对其进行考评。上述预算执行的差异可以用于责任中心当年奖励、结转下期使用或予以注销。预算考评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奖励、注销、结转下期使用的比例, 应在期初就予以明确, 但每年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之进行修正。

(2) 考评公式:

责任差额=预算批准值+预算调整值+上期预算考评结转本期值-预算管理项目的实际发生额;

结转金额=责任差额×转出比例;

注销金额=责任差额-结转金额;

奖励金额=注销金额×奖励比例。

(3) 考评结果中奖励和注销金额不能结转下期使用, 考评结转下期使用的部分应增加下期该预算项目的预算控制值。

参考文献

[1]张小卫.高校预算管理相关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 2005 (12) .

[2]闫建峰.高等学校内部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 2007 (7) .

[3]徐四星, 刘大尚.高校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 2006 (5) .

3.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篇三

【关键词】 预算管理体制; 先进经验; 零基预算; 预算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115-03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非营利组织这一高校特性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在高校合并、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的预算管理模式日益要求市场化、国际化,高校的“投入产出效益”日益成为高校实力的体现,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必须在原有的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创新预算管理制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为高校的各项事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国外一流大学先进的预算管理经验

(一)加州大学预算管理制度

加州大学年度预算分为经常性项目预算和基建项目预算两部分,都由预算办公室编制,但独立成文,分别提交、审批。其具体程序如表1。

基建项目年度预算与经常性项目年度预算在编制程序及审批时间表方面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基建项目年度预算围绕校园建筑、场地和设施等硬件的现状及维护、更新等需求,分别为加州大学10所分校列出详细的基建计划和预算申请。

(二)哈佛、斯坦福和耶鲁大学的预算收支状况

作为全球著名的私立大学,哈佛、斯坦福和耶鲁大学非常注重财务的健康状况,他们决不允许财务在高风险的状况下运行,严格控制支出情况。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三所大学的预算收入只是稍微高于预算支出,哈佛大学的年度运营盈余甚至只有10万美元。但总资产远大于总负债,显示了强大的资产实力。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非盈利性质,同时也反映了学校量入为出的理念。

(三)国外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对改进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体制的启示

从预算管理程序上看,国外一流大学往往有非常专业的财务管理机构,尤其是预算管理的运作完全独立,学校对每一项预算投资是否可行,都要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严格把关。从预算总体指标上看,国外一流大学十分重视财务健康状况,严格控制着预算收支平衡。其预算管理指标体系设置科学、清晰统一,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国外一流大学的财务监管受到联邦和地方法规监管,包括《公认会计准则》、《教育机构支出准则》、《高等教育机构、医院和其他非营利组织资助协议统一管理要求》、《机构基金统一管理法》等。以上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二、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一)预算内容缺乏口径一致性

近年来,政府采购、直接支付、财政零基预算等财政制度改革,使高校财务预算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然而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仍然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即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以上年的预算为基数,按照学校当年教育事业费的多少进行一定比例的调整。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缺乏灵活性,使拨款与实际支出脱节。

(二)预算过程缺乏公开性和科学性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参与编制预算的人员多数是财务工作人员,而很少有项目的专职工作人员和基层人员的参与,所以在编制预算时,财务工作人员多在意的是预算的收支平衡,很少关注对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的论证和各项目之间的资金投入比例。同时离开业务人员的认同和参与,预算将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偏差。这种情况把侧重点都放在了事中的资金支出上,缺乏对事前的预测和事后的考核,丧失了工作重点。

(三)轻视成本核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它包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无形资产成本、科研成本等。

高等院校的资金来源一般分为教育事业费收入和财政拨款,所以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缺乏财务决策分析、不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给多少钱、高校办多少事,同时在资金的支出过程中,浪费严重,没有将成本与收入进行配比,高校的财务部门就是简单的记账过程,缺乏财务分析和成本核算,忽视筹资过程,在筹资、投资及资金运营上不讲究“投入产出比”,不讲求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制度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实行零基预算,积极调动可用资金

零基预算借鉴与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编制方法,它能有效的控制间接预算费用。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我国高等学校来说,实行零基预算能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能够将学校有限的资金从陈年旧账中解放出来,投放到其他重要的有实效的项目中去。零基预算不同于传统增量预算编制法,下一年度编制预算的基础不是上年度预算支出的情况,原有项目和新增项目都要重新进行审核,着重考虑它的必要性和标准定额的计算,使预算数字更切合当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预算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高校在编制内部预算时,应按上级要求逐项采用零基预算;着重考虑项目的必要性和时效性,拨款的具体金额也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反复的推敲。

对于涉及高校发展的重大项目,可以参照学校的中长期计划,采用此种方法编制预算。该种动态的预算,长计划、短安排的办法可以弥补年度预算的缺陷,这样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

(二)改进预算编制过程,加大公众参与和监督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我国高校在校内已经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两级财务管理是我国高校责权物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单一院级预算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将从以目前具体预算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院(系)核算管理为主、高校核算管理为辅,高校财务从现行以具体管理为主发展为管理与监督、协调并重。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两级财务管理应当继续深化,在编制具体的预算时,以院系为主,财务人员为辅。具体来讲就是在当年教育事业费总收入不被突破的前提下,按人头、工作量具体标准核拨和按系部实际教学工作的绩效情况核拨两种方式相结合,将院系领导的工作述职与当年的预算拨款相结合,“办多少事、给多少钱”,以此拓宽院系领导的工作思路,对于符合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中长期规划的项目,给予有效的资金保障,对于缺乏时效性的滞后项目,则削减甚至停止资金支持,由此调动一线教学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从而使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层级体系逐步向国际一流大学靠近。

同时,按照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积极实行预算公开,加大预算的透明度,保障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强预算执行考核

我国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是教育事业费收入,另一方面是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收入即为学校每年秋季学生入学时缴纳的学宿费收入,该笔收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高校教育事业支出不相适应。

财政拨款是财政根据当年的财政收入和本地区的教育事业情况,拨付给高校的各项资金。高校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的同时,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开拓思路,开拓筹资新渠道,积极向社会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与企业加强合作,从而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科研成果出效益。聚集社会力量办学,成立地方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鼓励校友及社会各界捐款。对于需要购买的设备可以采用融资租赁等现代融资方式,缓解一次性付款的压力,实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增强高校的还贷能力。

四、结语

在财务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为核心的预算管理如何在这场大变革中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一改高校财务就是简单的记账室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事前预测、事后监督的作用,成为高校财务工作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万华.美国联邦政府提高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策略和措施[J].现代大学教育,2004(6):41.

4.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篇四

就现实国情而言,由于我们目前没有做到把政府的全部资源特别是公共资产方面的资源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也缺乏准确地把握完成绩效目标需耗费的成本的完备的预算信息和预算分析能力,财经纪律弱化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并且实行新绩效预算需要一个支持和强调预算的公共责任与追求结果绩效的氛围与机制,需要发展出一套成熟而且运行成本比较低、达成一致的绩效测量体系。因此简单和盲目移植西方国家预算管理经验,难免出现“淮橘成枳”的结果。当前应在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的支出管理改革的基础上,为实施成功的绩效预算积极创造条件

(一)加快构建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中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无疑需要建立在全部政府收支纳入预算的基础之上。只有全部政府收支纳入预算,在建立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的前提下,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谈得上真正监督政府支出的绩效提升。因此,应当以建立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议程。以着眼于规范政府运行机制的“费改税”为契机,逐步将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覆盖政府所有收支、不存在任何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项目的公共预算体系。

(二)以法律规范推进绩效管理改革,逐步提升预算管理的透明度。绩效管理涉及职责与权能的重新分配,利益结构也会重新整合,在使一些部门受益的同时,也会影响另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由于法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为了降低改革的阻力,顺利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借助于立法手段,以法律的形式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固定下来。就公共预算管理的立法修订与完善而言,需要在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吸取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公共预算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财政支出透明度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立法规范。

(三)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预算改革,真实、完整、全面地反映政府绩效。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制度,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些长期项目和或有债务的信息,有助于增加预算信息的完整性、可信度和透明度,加强预算成本计量与政府业绩考核。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及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家已经在政府预算会计中使用权责发生制,或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活动的成本和绩效,应在政府会计及预算中引进权责发生制,更为准确、全面地反映政府部门的真实绩效。

(四)创新预算编制方法与编制过程,逐步引入绩效评价内容,建立起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紧密结合的预算约束机制。建立这种新的预算分配和考评机制,首先,要建立起体现部门战略规划的滚动预算制度,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连续性,为编制部门年度预算和实施绩效考评创造条件。其次,建立体现部门年度绩效计划的部门年度预算制度,提出明确的绩效目标,并将年度预算置于滚动预算的约束之下,真正形成滚动预算计划的分年度实施预算。最后,运用绩效指标对年度预算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考评结果,安排、调整下一年度预算,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对预算的约束。(姚丽媛)

参考文献:

1 郝玉贵,程广洪,肖扬;政府绩效审计与项目评估:实践特征及融合[J];审计与经济研究;02期

2 魏耀聪;论发展中国家公共支出绩效审计[J];审计月刊;期

3 赵保卿;谭先华;王巧荣;政府绩效审计供需均衡分析——基于公共产品供需均衡视角[J];审计研究;01期

5.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篇五

公共部门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尤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组织,同时也包括由政府直接投资,在所有制形式上属于国有的公营企业、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与得到行政授权的机构等。在我国,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公共领域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不依法定程序作为以及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状况在个别领域和个别地方依然存在。因此,研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很有必要。

一、当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滞后

我国与西方国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国家是以人为本,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相互尊重,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公共部门的效率最大化。我国是以制度为本,但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公共部门“单位人”、“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现代人事管理中的岗位管理、聘用管理和“社会人”的制度难以实施,造成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理念和竞争意识,公共部门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2、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问题

个别公共部门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陈旧,没有宽阔的人才发展空间,也没有与组织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公平、公开的选拔任用机制;不能真正按照公共部门的实际需要来任用真正的人才,使得政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绩效和培训评估机制问题

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规范和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内部晋升活动,首先要建立衡量考核人员业绩表现的科学指标体系。然而个别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公共部门的目标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相关,而理性人的目标是个人效益最大化,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很难确定比较有效的绩效评估标准。同时个别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效果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

4、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高端人才流动的方向有三个,一是往国外走,二是往东部发达地区走,如长三角洲、珠三角洲;三是往薪水高的企业走。这三股高端人才流动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年呈现越来越强的态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把目光瞄准了我国高校,通过各种优惠待遇把高职称高学历的中青年老师挖走,甚至是以各种留学优惠条件吸引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学。其次是第二股人才流动方向,沿东部发达地区走。广东省政府曾出巨资招募全国高端人才流入,与此同时千方百计留住本地优秀高端人才。第三股流向尽管没有前面两股强劲,但足以使一个濒临人才短缺的企事业单位领导层忧心忡忡。高端人才进不来,难培养,留不住,低端人才不愿走。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高校还出现这样的情况,好不容易评上几个副教授,结果基本上都走了。眼看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质量评估的期限快到了,单位够条件评上高职称没有几个,引进高职称人才成本高、留不住,处于进退为难的境地。

二、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考评机制不健全导致高端人才的流失,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健全的考评机制。使用的人才到底能发挥多大的正面效用,给单位经济带来多少直接或简接的经济效益,给多少薪水能留住,还没有一个较为健全的,具有普适性的标准。如何衡量一个人才不合格、基本合格、合格、良好、优秀的等级考核标准尚且比较粗糙,掺杂比较多人为的因素,这就给一群不思进取的懒汉,一个可乘之机,借民主测评打击能干的人,排挤高端人才。

2、管理体制不科学管理体制不科学是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管理体制不健全,就会造成管理的漏洞,恶性透资管理成本;管理程序不规范,就会额外增加管理费用;管理不科学,就会导致管理不民主,排挤打击人才的现象时有发生,人才流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现象。

3、团队没有向心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团队形成。一旦一群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团队形成,它就具有向心力,战斗力。如果团队没有向心力就会出现一盘散沙,人才各奔东西。团队缺乏向心力的表现在于:一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使人才看不到团队未来,个人缺乏成长空间,找不到为团队奋斗的理由。从个人利益着想,尽快离开是明智的选择。二是团队的领军人物意见不统一,置身其中的成员无所适从。三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每个人按自己的意志行动,缺乏统一起来的合力。

4、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关键是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国外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文明的制度落在一群思想不开化的人手里只能成为变成一堆废纸。由于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起现代社会意识,如开放意识、民主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等。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在中国不同的经济区域也有明显的差异性。

三、根据以上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注重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以能力来决定人才的选拔,为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自由发展的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肃清公共部门的各种传统保守思想,摒除人力资源管理中因循守旧做法,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反对“官本位”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人性的尊重,强调潜力和创造性的挖掘,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环境。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要运用正式的评价系统,准确、公正、积极地对工作人员作出考核和评定。应该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使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做到于人激励,于法严格,于事简便。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每个人的功与过以及每个人贡献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才能得到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与奖惩。当前,应该注意设置量化考核指标,做到凡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以强化考核指标的可比性和可度量性,最大限度减少考核中的主观随意性,使定性考核建立在尽可能清晰明确的定量考核基础上。同时,可考虑建立考核责任制,对在考核中不负责任、造成任用失误的考核人员追究责任,以克服考核人员在评估过程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和对照效应。另外,公共部门还应该在原有的考核结果与晋升工资档次相结合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拓宽考核结果的使用范围,将考核结果与教育培训、薪酬激励、职务晋升等联系起来,真正依据考核结果对工作人员实施奖惩、升降职务、辞退,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确保及时、准确、合理、科学运用考核结果。

3、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中市场化机制作用。

由于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设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法律、金融、经贸、信息、高新技术等各个方面。为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减轻了财政压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公共部门可以打破传统的录用人员办法,雇用更多的兼职性、临时性的专业人士来提供公共服务。这一制度解决了人员能进不能出和不能合理流动的问题,优化了人员结构,给整个公共部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具体而言,一方面强调简化职位分类与任用程序,采用更为灵活的录用方式,根据绩效和能力提升和付薪;另一方面在公共部门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战略,使公务员产生竞争压力,人力资源流动速度加快,也有助于公务人员产生忧患意识。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强化市场对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4、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意识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看是经济实力竞争,科技实力竞赛、军事实力比高低,事实上隐藏在背后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人才资源的储备的比较。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挖走发展中国家的高端人才。失去的宝贵的人才资源,贫困的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进一步被边缘化。我国有13亿人口,如何把13亿人力资源变成人才资源?这是事关中华民族能否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取胜的重要问题。从人力资源的总量来看,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从人力的质量即人才资源的占有量来看,中国是人才资源弱国。这种人才资源状况与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科技强国的地位不相称的。为此,公共部门应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意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为引进高端人才,留住本地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平台,使想干事情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位置。

6.我国基层行政部门管理现状的研究 篇六

[摘要]我国行政部门管理的难点在基层。基层行政部门管理途径的选择直接影响行政管理职能社会作用的发挥,体现着执政党执政能力和公共管理水平。当前基层行政管理呈现出复杂的局面。现行的基层管理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基层行政部门管理现状,提出了建立完善基层行政管理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基层行政部门管理现状发展趋势途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22-0

1一、基层行政部门管理的现状管理的价值和管理的目标管理的价值是指管理活动对人的需要满足及其发展的趋同性。管理的目标是为实现管理价值所确定的管理规划。管理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同时确定实施的方法、手段、指标和时限。基层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价值及目标的表现是:第一,管理手段的强制性。第二,管理力量的单一性。第三,管理方向的单向性。第四,管理目标的惟一性。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规制管理的内容是安排和完成各项工作。管理的规制是依据政策、法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各个部门的行政活动进行限制、监管和激励的行为。目前社会的转型,管理的规则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导致硬任务与软手段的矛盾日益突出,基层部门的工作陷入困境。以县乡为主的财政投入格局导致基层行政部门的工作运行缺少资金;综合治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责任不明确,多部门共同实施行政规制,缺乏协调,多元的规制政策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造成各行政规制部门的政策效应相互抵消、相互冲突,规制政策效应弱化,甚至无效。最近几年,相关部门在改善管理内容和规制上进行了新改革,完善了行政审批的程序,增强了工作的公开性,提升了管理的服务水平,增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等。

管理的构架和管理体制管理的构架是管理的层次和分级。基层行政部门管理的构架:乡党委、乡政府负总责,乡党委、政府下设行政办公室。行政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管理的构架和管理体制还有问题和不足,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还没有改变高度集权,还没有确立多元化的公共管理理念;还没有改变以乡包揽的运行模式,还没确立以村为主的管理理念;还没有搭建基层群众自治基本框架,还没有改变把群众仅仅看作管理对象的理念;还没有改变集中突击式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经常性的工作体制。管理的机制和管理的实施管理的机制是指行政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的相关机理。行政管理的机制本质上是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行政部门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在完善乡村管理机制上还有待完善和提高。第一,统筹解决问题的宏观决策机制还不够健全。第二,综合治理机制还没完全理顺。第三,利益导向机制不完善。政府利用自己特有的权利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诱发人们的行为动机,匡正人们的不良行为,使人们追求的目标与整个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第四,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第五,优质服务机制需继续完善。第六,依法管理机制还有待提高。第七,宣传教育、引导激励机制待完善。第八,经常性工作机制待完善。

二、发展趋势及途径基层行政部门管理的走势对于我国大部分乡村而言,管理的走向趋势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关注人的价值自由、幸福指数是行政管理的终极目标;转变管理服务方式,在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手段、工作标准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变化趋势;强化公共管理,构建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公民参与的管理体系;坚持“村为主”,村级是行政管理实施的基础和保证。要切实加强村组织建设,实现工作重心下移、管理关口前移。基层行政部门管理途径的探寻管理的途径是中国特色的统筹管理之路。1.确立发展的管理理念,紧紧抓住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管理提供良好内部、外部环境。2.综合运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构建乡村行政管理基本构架。3.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农村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努力构建行政管理职能与群众自治互补的管理新格局。

7.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篇七

一、选题基本背景

当今时代,我国的高校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发展,教育机制体制不断完善,高校机构日趋细密化、多样化发展,2015年1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基于这种整体发展背景,对于高校预算的有效执行开始在高校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的财务管理,并非是单纯的预算、核算等经济活动的单纯堆砌和累计,而是在预算指导之下的综合性管理执行过程。高校的财务工作者能否从实际出发,严格依照预算进行有效的经济活动,以预算为指导推进高校经济的有序发展,对于高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有序化运营以及财务收支平衡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预算编制有所欠缺,预算执行和追加过程不规范。故而,深入探究高校如何在国家提出“财政滚动预算”的背景下实现对于自身财政预算的有效管理,不断加强高校自身的财务系统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部门预算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探究

(一)部分高校列举项目支出预算与学校教学计划相脱节

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课程计划及预算表查阅,笔者发现,在当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财政部门的预算与其教育教学计划并未做到有效统一,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一般来说,高校的财政部门在上一年度就开始对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进行制定编排,而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一般当年初或上年末进行制定。这种“错落制定”的计划方式,极易导致高校财政预算支出与其本身教育教学计划脱节,甚至会造成教育教学项目由于缺少足量财政预算无法有效进行或者财政资金浪费。很多高校的预算调整程序异常严格,对于各类经费追加或者调用的手续报批时间和程序都相对较长。长久以来,这种不当的发展程序,使得高校的财政预算难以满足教学的发展需要;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学院教师为了推进正常教学而违规调整项目预算的情况,挪用、滥用项目资金的情况屡有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无序。

(二)财政部门预决算编制完整性较差

通过对部分高校行政部门、财政相关部门的调研,笔者发现,很多高校尽管在实际推进中设立了财政预决算中心, 但是没有真正实现综合性较强的高校预算。

1.在预算的管理方面,高校的预算编制存在随意性,缺乏合理数据依托,一般依照上年基本支出情况进行大致估算, 依据高校下属各职能部门上报的预算项目和金额进行汇总编报。基于高校下属各职能部门上报的预算项目和金额,高校的财务工作者一般按财政的口径进行形式审核,譬如当涉及林林总总的科研经费的项目,有时上报的部门一时也无法明确资金来源明细、时间等,这使得财政预算上缺乏谨慎性、严密程度相对较低。

2.预算编制的精准性相对较差。很多高校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都产生了预算数值与实际执行数值差异较大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必然要依照实际情况对费用进行调整,便会在极大程度上造成预算无法严格执行的情况。长久发展下去,极易导致高校资金分配格局的混乱无序,不利于高校财务工作的有效发展。

3.高校预算不够完整。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的开放性不断提升,很多实验性、基建性的项目层出不穷,使很多高校的预算资金出现了“不够用”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多元化的资金使用形式开始走进高校,譬如银行贷款、融资信贷等等,开始成为了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部分。 然而,很多高校的财务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并未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编制,使得高校本身的预算收支完整性存在不足;另外,有些高校的项目是主持者通过部分自筹资金进行推进发展的, 一些未经国家批准的、自筹自建的基建项目未在预算中得到有效体现,造成了 “体外循环资金”的出现。

4.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较低。 通过对一些高校的项目预算分析,笔者发现,大部分高校的科研项目并非是依照年度进行推进完成的。而为了实现对于此类项目的预算,很多高校都在预算中对其采取了一次性全额下达科研资金的做法———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年年末未完科研项目资金大量滞留和下年年初项目推进资金运转不周的情况,不利于项目的有效运转。

(三)预算执行力度弱真实性低

高校对于财政的预算,涉及各院系和各职能部门,上报时存在估算偏差的情况,极易导致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执行力弱、真实性低。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预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所需不足或者无法衔接的情况;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完成了项目预算,就对其放任不管, 很多时间相对较长的项目经费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高效地、统一地持续管理和控制,甚至有的高校为了达到考核目标,对项目进行虚列,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后期预算编制和发展造成了阻碍,降低了高校财务工作的延续性和有效使用价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财政资金使用缺乏透明公开管理,很多项目预算下达之后,资金使用部门没有严谨地依照计划进行合理地安排执行,或者随意执行使用。

(四)高校预算工作缺乏有效、专业的分析评价体系

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没有对本校的财政预算工作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未依照自身发展情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且完善的预算执行考核机制。具体来说,即高校只是对当年的费用支出进行了预算,却未设置对执行情况的有效考核,或考核也只是应付了事。长久下去,高校相关部门的经济责任人便会产生较低的经济责任感,缺乏明确奖惩机制的高校的预算活动似乎成了形式与摆设,预算控制的功能也形同虚设,“预算”成了“花架子”。

三、滚动预算对高校部门预算可能产生的影响

滚动预算对于高校的财政影响,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基本层面。

(一)积极影响

1.提升预算的准确性。滚动预算是动态和定性呈现双结合的新型预算方式。 一方面能够使得高校基于当年财政使用情况在原预算期末对新一年度的预算进行有效补充,弥补高校对于市场经济反应滞后而产生的预算不当情况。这样一来,高校独立的预算编制整体性、明晰性和准确性便可有较大程度提升;另一方面,滚动预算能够实现与高校全年教育教学计划发展有机结合,通过不断地互动式信息交流实现对于信息的有效共享,进而提升高校预算支出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

2. 实现对于高校未来发展的动态把握。滚动预算相较于普通预算来说,其动态性相对较强。这种类型的预算更能够对高校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动态掌握,执行者可以借助高校实际经费支出与预算费用之间的差距,对于高校财政支出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掌握,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为高校未来的推进式、稳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规划和数据依托。一般来说,高校的教育教学经费结构复杂,形式多样, 对于延续性较强的科研项目,滚动预算可以实时追踪其动态发展,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和工作开展的有序性,进而使得高校的财务能够更加集中有效地指导其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实现其对于高校运营的前瞻性管理。

3.推进高校部门资金的合理配置。滚动预算使得高校预算的灵活性和弹性得到了一定提升。高校经费支出涉及教育教学、后勤、管理等多重层面,不同的支出项目类目不同,侧重点更有一定的差别。举例来说,高校的教育科研经费,往往是以项目起止时间为基本节点,但是由于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种政策、法规、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预算时间的加长; 而后勤等经费支出,则较之相对固定,一般以年度为基本单位。借助滚动预算,能够实现对于高校不同类型预算的有效跟踪对照,使得不同的预算客体局部与整体预算目标实现相互协调,为高校预算的有效性提供时间和资金的双重保障。

通过下表,不难发现,滚动预算能够对于各项预算客体的内容进行有效掌握,对年度内落实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在预算跨周期及结构调整方面给出较为完善的数据依托,进而使得相关单位能够根据数字不断合理优化支出结构,全面提升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单位:万元)

(二)消极影响

1.工作的业务量大幅提升。滚动预算由于其对财政支出动态监测能力的高要求,对高校财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需求较高,且需要财务人员对资金动态进行明晰掌握、与资金使用单位保持密切的沟通,同时又要对其数据进行基于全局的定性定量分析,这使得很多高校的财务工作者感到“力不从心”,针对此项工作的专项人才也缺乏。

2.可能诱发部分非法行为。滚动预算的预算周期相对较长,其预算周期延展性也较强,这样一来,财政部门的滚动预算总额便会被资金使用部门以“未来授权”的形式进行不当利用,甚至产生部分 “寻租行为”引发不当利用者的非法收入,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四、结束语

滚动财政预算对于高校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但能够实现对于高校预算的合理规划,推进高校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对高校的长久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梅.基于财政滚动预算改革的高校财务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5):71-72

[2]刘笑萍.试论我国编制中长期财政滚动预算的必要性[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4):82

8.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事业单位;部门预算;预算管理;问题;强化措施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作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能够有效的对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进行反映,作为重要的財务管理手段,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问题

1.预算编制没有考虑事业单位最终目标与年度工作目标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公共事务,通过实现年度工作目标,从而为最终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年度目标要与最终目标保持一致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对预算进行编制过程中,往往是是以财务部门预算编制手册作为依据,套用具体的编制步骤进行编制,对编制的预算能够实现年度工作目标和最终目标则不做考虑,这就导致编制出来的预算会与年度工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相矛盾的地方,不利于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2.部门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受传统理念影响较深,觉得资金来源稳定,缺乏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编制基础工作不完善,而且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当前事业单位资金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3.部门预算中对预算本身和预算的执行都缺乏约束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简单,对部分预算缺乏约束力。现行会计科目的不足之处越来越显现出来,需要重新对会计科目体系进行设置。需要通过对明细科目来进行细化,针对预算改革的新要求增设相关会计科目,以此来增强对预算本身和执行的约束力。

4.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监督机构不健全,无法对预算进行全过程及全方位的监管,这就导致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用途改变及随意扩大资金支出范围等问题。同时,还缺乏外部监督评价机制,这就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容易导致腐败现象发生。当前事业单位缺乏动态的预算绩效评价,不仅不申报绩效目标,而且也不进行事前绩效评估,对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没有进行跟踪管理,预算评价结果也没有与员工激励制度有效结合起来。

二、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强化措施

1.明确目标,编制预算

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年度工作目标和最终目标,并在编制过程中要根据最终目标来编制具体的事业单位年度工作目标,使其与最终目标保持一致,能够更好的对事业单位的投入的产出与效果进行反映。同时,还要具体化年度工作目标,对其进行有效的分解和落实,然后层层进行预算编制,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2.推进预算管理科学化

首先要节约事业单位的各项财政资金,加强对专门的资金、项目支出安排的合理性和资金实际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坚决打击套取财政资金形成“小金库”单位或者个人。此外,要改进现有管理模式,建立公平科学的薪酬激励考核机制,激励事业单位增强自身成本意识,提高部门预算管理透明度,包括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也要增强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将决策过程和运行结果告知广大群众。

3.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与会计核算信息的协调

在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会计报表中加入执行情况分析表,切实建立部门预算下达时间准确周期以及具体项目和数据的对照。详细制定相关会计报表,使报表能真实、系统地反映出事业预算单位真实的财务管理情况。细化基本支出明细表,以清楚地体现事业单位运行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支出情况。细化会计人员情况表,让预算报表更准确地反映出单位的人员实际情况,为更好地把握财政定员定额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按支出经济合理的分类,使报表内容更加真实具体,更好地反映出事业预算单位的真实财务收支状况。实行电算化的单位在会计报表系统中设置自动取数功能,未实行电算化的单位也要采用手工操作进行对比,对差异较大的做出分析说明。

4.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

为了能够更好的深化预算管理,需要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需要严格依照上级批复的预算进行执行,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对内部监控机制进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都需要参与到预算执行监管工作中来,以此来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的科学性。同时,要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项目库、编制部门预算、实施绩效监控,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评价,考核项目资金,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真正做到事前计划、事中监督及事后控制的全方位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并取得良好的预算管理效果。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都受到高度的关注。因此需要针对当前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在预算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在重视预算程序管理的同时,还要强调预算绩效管理,确保做到预算管理工作中以最小的经济支出获取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敏.我国财政预算改革及其对财政审计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5(08).

[2]黄宁.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3(27).

9.大连工商行政管理局部门预算 篇九

部门预算(2015年)

目录

第一部分 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概况

一、主要职责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第二部分 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年部门预算表

一、收支预算总表

二、支出预算表

三、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明细表

四、“三公”经费预算表

第三部分 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年部门预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 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概况

一、主要职责

(一)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有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工商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规和市政府相关规章草案。

(二)负责全市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以及依法授权的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承担依法查处无照经营的责任。

(三)承担依法规范和维护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的责任,负责监督管理市场交易行为和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

(四)组织开展有关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工作,按分工查处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指导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受理、处理和网络体系建设等工作,依法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承担查处违法直销和传销案件的责任,依法监督管理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

(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走私贩私等经济违法行为。

(七)负责依法监督管理经纪人、经纪机构及经纪活动。

(八)依法实施合同行政监督管理,负责管理动产抵押物登记,组织监督管理拍卖行为,负责依法查处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

(九)负责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查处虚假宣传行为和 其他广告违法行为。

(十)负责商标管理工作,查处商标侵权行为和其他商标违法行为,负责省著名商标推荐管理工作。

(十一)组织指导企业、个体工商户、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管理,研究分析并依法发布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等,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十二)负责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服务和监督管理。

(十三)按权限负责市工商局机关机构编制、人事、财务经费管理工作。

(十四)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纳入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年部门预算编制范围的二级预算单位包括:

1.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本级)

2.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咨询服务中心(12315投诉举报中心)3.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服务中心 4.市工商局信息中心 5.市工商局调研中心

第二部分 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部门预算表

(见附件)第三部分 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5年部门预算情况说明

一、关于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年收支预算的总体说明 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所有收入和支出均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5464.78万元;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04.8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8.03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72.65万元,住房保障支出269.26万元。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年收支总预算5464.78万元。

二、关于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说明

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数403.64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0万元;公务接待费11万元;公务用车购置费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392.64万元。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比2014年预算数减少

1379.06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比2014年预算数减少0万元;公务接待费比2014年减少76.8万元;公务用车购置费比2014年减少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比2014年减少1302.26万元。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数相较于2014年大幅度减少,主要原因是工商体制改革,16个区市县(含先导区)局下划到地方管理,2015年单位预算报地方财政。另外按照中央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厉行节约、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等有关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压减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财政拨款收入:指市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2.其他收入:指除“财政拨款收入”、“财政专户拨款收入”等以外的收入,包括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

3.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4.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5.“三公”经费:指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6.一般公共服务(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款)行政运行(项):反映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

7.一般公共服务(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款)一般行政管理事务(项):反映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未单独设置项级科目的其他项目支出。

8.一般公共服务(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款)工商行政管理专项(项):反映工商行政部门从事专项业务方面的支出。包括各类企业注册登记和年检,商标注册和评审,各类公告、广告监督管理,市场规范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等业务工作支出及相关证、照、表 格的印制等支出

9.一般公共服务(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款)执法办案专项(项):反映工商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打击走私贩私、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直销管理、反对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合同欺诈等专项工作支出

10.一般公共服务(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款)事业运行(项):反映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不包括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中心、医务室等附属事业单位。

11.社会保障和就业(类)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款)归口管理的行政单位离退休(项):反映实行归口管理的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开支的离退休经费。

1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类)医疗保障(款)行政单位医疗(项):反映财政部门集中安排的行政单位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经费,未参加医疗保险的行政单位的公费医疗经费,按国家规定享受离休人员、红军老战士待遇人员的医疗经费。

1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类)医疗保障(款)事业单位医疗(项):反映财政部门集中安排的事业单位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经费,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经费,按国家规定享受离休人员待遇人员的医疗经费。

10.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篇十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建筑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工程造价越来越透明化。要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争取利润最大化,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提高收入,另一方面是控制成本支出。我公司是某地产集团下属建筑施工企业,控制成本是首要任务,主要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以尽量少的实体性消耗和非实体性消耗来降低工程成本。

我公司为提高合同预算人员岗位交流的工作效率、构筑管理部门为项目提供审核与服务的专业平台为目的,实行项目经理部和企业职能部门二级管理的运行模式。建筑企业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部门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其中合同预算部门的管理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第一:合同预算部门内务管理工作是成本控制的基础;第二:合同预算部门成本控制的措施;第三:合同预算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管理。

如何加强合同预算部门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值得我们管理人员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要不断总结适合于本公司合同预算部门的成本控制方法,为本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预算部门,部门管理,成本控制

一、合同预算部门内务管理工作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对于一个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全员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形成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才能使成本控制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全面成本控制管理的基础。合同预算部门是建筑施工企业一个重要部门,参与企业全过程控制的每个环节,即从投标开始到工程结算以及保修期。可见加强合同预算部门的内部管理显得极其重要。如何加强部门内的基础管理工作呢? 1.编制部门工作手册

为了更好的履行部门职责,明确工作细节,培训和指导部门员工的具体工作。在本年底修订上一年年底编制的预算部工作手册。主要是增加本年新订的制度,删减淘汰旧的内容,用本修订的部门工作手册,指导新一年部门工作。工作手册包括的内容为: 部门职责、部门组织架构(经理、副经理、主管、预算员、合同员、文员等设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制度(与建设方工程预结算管理、资料档案管理、合同管理、分包预结算、认价单、材料计划、预结算审核、施工现场成本管理的监督、下属分厂成本管理的监督、控制指标、各种台账表格、各种报表样式、各种数据信息库、后记(本工作手册经公司领导批准后生效施行。由部门经理负责解释,一年修定一次,过程发现问题,先经部门经理总结并提案,由主管领导审批后可暂行,修定时加入工作手册。)。2.按台账编号建立资料管理体系

合同预算部门资料的收集有利于公司成本统计、报价参考、工程结算、工程索赔等,作为部门内部资料共享,便于查找,杜绝工程

预结算等资料只有经办预算员自己才能找到的现象。作到存放按要求,如文件盒上注明工程编号;指定存放位置;明确存的内容;资料室查资料方法按规定,避免翻乱再由专人整理的现象。每个公司管理方法不同,资料存放方式不同。实践证明,按台账编号建立资料管理体系是比较有效的,特别是企业同时承担的工程项目及零星工程很多的情况。3.定期内部专业技术培训

在人力资源部安排企业正常培训同时,合同预算部门内部也要定期进行专业技术等方面培训。人力资源部更多的是组织公司战略、企业文化、职场行为规范等通识类培训。合同预算部内部培训则是帮助合同预算人员从岗位技能、操作规范、法律法规、专项制度等专业技术培训,并实现知识共享,以适应工作需求,提高部门整体工作绩效。笔者作为部门经理,在不断重申预算人员职业操手重要性的同时,也在工作中将个人管理经验及专业技能与员工分享。同时部门内部采取轮职内训的方式,鼓励部门业务骨干积极走上讲台与同事分享经验与心得,从而锻炼了员工队伍,也为公司人才梯队化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廉洁建设

因合同预算部门主要的工作是计算工程造价,即直接与各劳务或专业分包队伍、协作单位打交道,故对合同预算部门员工的职业道德的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杜绝吃、拿、卡、要等现象,采取在定期召开的会议中必有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公司有关规

章制度和廉洁建设教材等方式。若在预算员身上出现吃、拿、卡、要等现象,决不讲情,按公司规章制度处理。

二、合同预算部门成本控制的措施 1.劳务方面 1.1价的控制

根据市场行情,不断收集、整理、制定并完善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价格体系,简称“统一单价”(该表格是预算部最重要的数据信息库之一)。

该统一单价的具体制定方式为:生产部或项目部(以及公司预算部之外的部门或公司领导)提供投标单位名称,经公司主管领导组织考查,确定为具有分包资信及履约能力的合格投标单位,推荐给预算部谈判,确定分包价,签定合同。合同价格收集进统一单价中,市场行情变化,统一单价及时修正。

统一单价的作用:指导分包合同价格确定、为成本预测提供保证。预算部门合理的使用统一单价、生产部门合理的任务分配,是控制统一单价处于市场合理低限水平的基础。1.2量的控制

在预算员的岗位职责中明确要求正确计算工程量,同时对量控制还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第一、对合同预算部门施行编审分离制度,编审人员均应具有相应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或造价员执业资格,初稿完成后,编制人员应当进行自审,通过后交由审核人员进行复审,并应按照审核意

见进行修改回馈,成果文件应由编审人员分别签字。

第二、控制量的另一手段是算量及时性制度。例如按建筑面积方式结算的主体结构劳务分包的算量及时性要求:在给劳务队第一次进度款时,就先与劳务队确定整栋建筑面积的量,并公示在公告栏上。如此作的最大好处是使劳务队内部能及时进行成本考核,不等结算发现亏损时在工程量上与合同预算部争执,同时也有利于预算部阶段性成本分析和产值计算。

第三、合同预算部门员工参与图纸交底、及时编制洽商变更增减预算。2.材料方面

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60%以上,控制材料价和量是整个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工作。

1)材料价的控制:就是控制材料采购价和周转材料的租赁价格,该项工作主要由集团采购中心组织确定。预算部需要做两项工作,第一,参与考查新材料厂家;第二,收集采购材料的供销合同,以便对材料规格尺寸、性能的了解,了解材料价动态变化以便成本预算更加准确;第三,周转材料的租赁款及时统计,以便成本分析。2)材料量的控制:一是使用量的控制,二是进场数量的控制。①使用量的控制基础数据是由预算部出具,如何使数据准确、合理、及时呢?需要预算部充分发挥管理作用,对材料种类及计划的时间的监控,损耗量等具体规定在部门工作手册中有详细说明。第一、组织措施

采取编审分离的组织措施。关于编审分离的作用和方法,前面已谈到,此处不赘述。根据实际经验,编审分离的组织措施的关键是:要求审核的预算员切实检查初算量的预算员有计算底稿,不按经验量估算最终计划用量。第二、事前控制

预算员依据图纸计算工程量,结合实际,计算出合理的用量。预算员按图纸算量作材料的监控计划,达到企业成本控制中对材料量的控制。对于预算员来说,按图算量不是难事,难点是“结合实际”四个字。例如瓷砖的用量控制,按已注明的瓷砖规格尺寸的图纸(可要求设计做到)计算排版块数,另按经验增加二次搬运及切割等损耗,便可得到合理的用量,并且要求预算员尽量一次提够计划,可减少供应商的运输成本,还可减少材料色差,这有利于供应部门压价,从而降低成本。

第三、事中控制

预算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与项目部沟通,动态了解情况,修正材料用量。要求预算员按变更洽商及时修正材料用量。第四、集思广益

为减少材料损耗,多渠道想办法。要求合同预算部全体同事,开动脑筋,集思广益。

例1:变材料合同计量方式。如商砼的结算量控制,减少项目部现场控制商砼亏方难度,与供应厂家在合同中约定,商砼按施工图纸的净数量进行结算,改变以往按车次小票计商砼量的方式,如此一来,商砼量不再监控。

例2:变材料规格尺寸方式,如某项目两栋住宅楼c3及c10的壁纸损耗量控制,按图计算量并另计15.8%的损耗率(北京01预算定额相应子目的损耗率为15.8%)后,先完工的c3楼栋用量突破计划量。预算部采取的处理方式为:先借用c10楼栋的壁纸计划量满足c3使用,同时找原因。经过测算c3用量,并找出“已完工且能满足15.8%损耗率栋号”的测算文件,最终找到超计划原因。测算数据列于表a、表b(为减少相应图纸资料,仅从墙面高度方面定性说明)。通过表a数据,说明使用国标尺寸的壁纸,层高不同损耗率差别很大,定性数据相差28%(28%=28.6%-0.6%)。通过表b数据,说明层高不同,采取改变壁纸国标每卷尺寸530mm*10050mm为530mm*10500mm,则损耗率差别不大,定性数据相差0.5%(0.5%=0.6%-0.1%)。最终合同预算部会同供应部共同与厂家协商,厂家能够达到变规格的要求,并同意按原每卷国标规格尺寸平米价折算变规格尺寸的每卷价格,国标规格尺寸每卷38元,变规格尺寸后每卷39.9元,即每卷仅增加造价1.9元,增加5%费用,但由此壁纸的整体成本节省约28%。表a 序号 不同层高的栋号 楼板厚度

mm 踢脚高度mm 地面垫层找平及面层厚度mm 石膏角线占墙面尺寸mm 壁纸压边长度经验值mm 壁纸高度计算公式mm 壁纸国

标每卷尺寸530mm*10050mm时,定性分析损耗率 层高3000mm 栋号测算,例c3 120 120 100 80 30 含壁纸压边的高度3000-120-120-100-80+30=2610;不含压边的高度 3000-120-120-100-80=2580(10050-2610*3)/(2580*3)=28.68% 2 层高2900mm 栋号测算,例已完工且能满足15.8%损耗率栋号 120 120 100 80 30 含壁纸压边的高度2900-120-120-100-80+30=2510;不含压边的高度

2900-120-120-100-80=2480(10050-2510*4)/(2480*4)=0.1% 表b 序号 不同层高的栋号 楼板厚度

mm 踢脚高度mm 地面垫层找平及面层厚度mm 石膏角线占墙面尺寸mm 壁纸压边长度经验值mm 壁纸高度计算公式mm 定性分析损耗率 层高3000mm 栋号测算例c3栋号数据,壁纸采用国标尺寸 120 120 100 80 30 含壁纸压边的高度3000-120-120-100-80+30=2610;不含压边的高度

3000-120-120-100-80=2580(10500-2610*4)/(2580*4)=0.6% 2 层高2900mm 栋号测算,例已完工且能满足15.8%损耗率栋号数据,壁纸采用改变国标尺寸 120 120 100 80 30 含壁纸压边的高度2900-120-120-100-80+30=2510;不含压边的高度 2900-120-120-100-80=2480(10050-2510*4)/(2480*4)=0.1% 例3变发包方式,如粉刷石膏分项,石膏量不易计算,并且墙面

基层差别更加使计划量不好算准,让劳务分包队承包石膏材料,并给予一定管理费及利润。经验数据表明,粉刷石膏分项包工包料价少于以往人工与材料分别控制的方式。

可见在成本意识的指导下,多动脑筋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挖掘潜力就会有收获。第五、事后控制

当施工现场的实际材料用量超过合理计算用量,则需追究项目部或劳务分包队责任,尽量减少公司损失,并且为今后工作的事前控制提供经验指导。

②进场数量的控制,主要是施工现场材料员与仓库把住材料进场关,出现问题时,需项目部及时反馈预算部。3.机械费方面 3.1价的控制

在参考人工费价格控制方式的基础上,另外需关注的是,机械费单价受市场燃油价格的影响,预算部的控制方法是:确定每种机械费单价组价分析表,其中燃油价变化超过8%时,按实际价调入组价中得到新的机械费单价,组价中其他分项不变;当燃油价变化在8%以内时,组价中各项内容不变,即机械费不调整。3.2量的控制

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机械开挖基坑土方按图算量(相应价格),另一种情况为零星机械费按台班计算工程量。针对第一种,量的控制方式同人工费量的控制。针对第二种,主要是施工现场控

制,预算员作符合性审核。4.非实体性费用方面

所谓非实体性费用是除了构成项目工程实体的内容之外的,但是在施工中又必须发生的费用。非实体性费用在整个的工程有较大的比重,包括周转材料、大型机械费用、临时设施费等。预算部的成本控制方式同以上内容。

三、合同预算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管理

部门经理主要负责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的管理工作。合同预算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管理要作到及时、高效、不积压问题,是成本控制工作流程顺利进行的保证。部门沟通的原则如下:

1.明确预算部在劳务或专业分包队伍的考查、招标、任务分配方面与生产管理部门和项目部及时沟通,保生产按计划进行,杜绝出现分包队伍先进场后再定价的现象。

2.明确预算部与技术部在施工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方面的及时沟通。

3.明确预算部与财务部进行材料成本的及时沟通,以便分析成本。4.主动联络质量部门及项目部,了解定的分包价是否物有所值。总之,在沟通管理方面,预算部每位同事都需牢记企业沟通篇的格言:多沟通、少埋怨;多自省,少斥人;严律己,宽待人;多绿灯、少红灯。结论

如何加强合同预算部门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值得我们

管理人员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要不断总结适合于本公司合同预算部门的成本控制方法,为本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11.高校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十一

一、预算管理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预算管理在高校的财务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能否科学、规范、合理地实施预算管理, 关系高校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以及高校的长远发展, 具体说来, 高校财务管理对高校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首先, 高校预算管理可以明确高校的发展目标。高校中的活动往往是复杂多样的, 既有短期的教学任务和办学目标, 也有长远的发展计划, 但无论是短期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如果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之前, 能够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 科学规范地开展财务预算活动, 就能有计划有针对地投入, 减少教学工作及其他活动过程中的盲从性, 协调各部门、各院系有条不紊地共同完成近期的教学任务以达到长期的发展目标。其次, 高校预算管理可以强化高校内部基础管理。高校中各种院系和部门比较繁杂, 各部门及院系之间平时缺少联系, 因此高校在对各部门各院系进行统一管理的过程中势必出现漏洞。在如果在工作开始之前就严格实施预算管理, 不仅可以使各部门各院系在预算管理的约束下加强责任意识, 实现自身的预算目标;而且在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自身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基础工作进行分析、调整和改善,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在顺利完成办学任务的同时促进长期发展。第三, 预算管理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有了明确的预算管理指标, 各部门各院系就有了业绩考核的基本尺度, 各部门通过达标对比, 就有了一定的竞争性, 也明确了工作确实的原因, 从而实行相应的改善措施, 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最终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 面对高校中复杂的经济活动情况, 大多高校都还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因此, 在对高校财务进行管理、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 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 高校对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不够重视

由于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 很多方面都还有计划经济的遗留痕迹, 表现在高校的预算管理方面就是领导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 缺乏预算管理的自主意识。很多高校都意识不到预算管理对于学校教学活动开展及学校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有的在展开相关活动时没有预算环节而直接进行, 这样做出来的活动就会缺乏相应的目标, 影响工作的开展, 或者对高校的资金、资源造成大量浪费。而部分高校虽然有预算环节, 但是有缺少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缺乏相关的程序及, 在制作预算的过程中没有实际依据, 导致做出来的预算不合理, 对学校的发展没有帮助。部分学校对预算管理的态度只是流于形式, 随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是不具体落实, 这也是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

(二) 预算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 高校的财务部门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在财务管理部门中也很少有专门的财务预算人员, 因此在制定相关的预算计划的过程中有水平较高的预算方案。这就导致制定出来的预算管理方案有很多方面的漏洞, 比如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预算目标不明确、预算方案不能刺激各部门各院系的工作积极性等, 这就使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以及学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丧失了其应有的作用, 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等。很多高校的预算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 不善于借鉴企事业单位中的一些先进的预算管理方法, 因此制定出来的预算不但水平低, 而且其中还包含着很多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因素。这些不合理因素往往就造成了高校财务风险高、资源浪费大等情况, 不利于高校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 预算管理只着眼于现在, 不考虑高校的长远发展

虽然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展开教学活动, 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但是高校也需要长远发展, 也需要在提高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增强办学特色、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目前, 很多高校由于财务人员水平的欠缺, 因此在制定相关的预算管理的时候, 一般只针对眼前开展的活动或需要完成的任务来制定预算管理方案, 没有针对高校长期发展的预算方案, 这就很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三、提高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前面我们初步讨论了预算管理对于高校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以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最终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一) 加强对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视, 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部门

目前高校在预算方面出现漏洞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自身对预算管理的不重视, 所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所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首要措施就是加强相关领导对预算管理的重视, 使其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对于高校的重要作用, 从而增强预算管理的自觉性, 加快健全完善相关的预算管理法规, 建立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部门, 使预算管理在高校中能真正得到实施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 发挥预算管理优势

科学的预算管理方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学校的长远发展中是有很大的优越性的, 它不仅可以为高校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评价标准, 而且还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树立明确的目标, 因此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为高校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并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预算方案, 可以为高校各方面的活动开展带来很大的优势。

(三) 扩大预算管理的参与范围, 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监督

前面我们也谈到, 目前部分高校内部是有相关的预算管理规定的, 但是因为这只是在财务部门内部进行, 造成执行力度不强或监管不到位等不良后果, 这就影响了预算在高校中发挥其作用, 因此高校可以从扩大预算管理参与范围的角度入手,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来, 尤其是学校中离高校核心更近的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 他们不仅能为财务部门制定预算方案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建议, 同时还对财务部门对预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是高校中的预算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总之, 意识到预算管理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是高校领导首先要做到的, 而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 制定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方案则需要高校中多方人士的积极参与, 只有大部门人都参与进来, 才能对预算管理起到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也才能促使预算管理为高校的教学活动展开和高校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宏.持续改进高校预算管理的探讨[J].经济师.2009 (9) .1.郭宏.持续改进高校预算管理的探讨[J].经济师.2009 (9) .

[2].杨会芳.高校预算管理与执行研究[J].中国商界.2010 (4) .2.杨会芳.高校预算管理与执行研究[J].中国商界.2010 (4) .

12.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篇十二

摘要:预算外资金是财政资金体系的重要补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减轻财政压力,维护财经纪律,从而有效地发挥预算外资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上缴的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作为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预算外资金在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减轻财政负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预算外资金具有这样几个内涵:预算外资金属于国家财政资金的范畴;其预算和使用方法,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授权收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也应该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的特点是来源分散,监管困难,数目难以准确估算。

1.数额巨大,且呈上升趋势。不但绝对数额不断增加,而且占财政收入和占GDP的相对比重也逐年上升。

2.预算外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是中央占的少,地方占的多。

3.对预算外资金分项目分析,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外资金所占比重很小,而行政事业预算外资金占的比重很大,而且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有上升趋势。

4.从地区分布来看,各地区间的差异很大,基本上是越发达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多,越落后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少;经济规模越大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多,经济规模越小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少。

5.从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结构来分析,预算外资金用于建设性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用于经常性的“吃饭”支出逐渐上升。

6.与预算内连年赤字相反,我国预算外收支年年有盈余,从而形成一种外松内紧的局面。

二、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具体分析如下:

1.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要求,各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2.应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项目仍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从财政的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已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财政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本应纳入预算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原因:一是原编制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其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管理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而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指标;二是就单位而言,1收费收入不足以抵顶其正常支出,因此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意味着财政负担加重;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对其经费保障产生影响,主观上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3.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

4.征缴模式陈旧、程序不科学。尽管近几年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的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

5.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根据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要求,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三、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1.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强化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根据国务院转发财政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意见,目前我国总体上是依照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程度,采取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做法。因此各级财政首先要将国家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

2.强化预算的刚性和完整性。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要严格预算管理,认真编制综合收支预算,统筹考虑预算内外收支,将预算内外资金捆绑一起,支出按定额统筹安排,作为预算内资金的补充,以弥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不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应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统一各部门、单位奖金、福利发放标准,做到透明化。

3.积极借助智能网络管理系统,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首先是堵塞收入方面的漏洞,做到应收尽收。要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信息功能,再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三家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建立起一个“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预算外资金征管体系。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使财政专户发挥“准国库”的功能,而且还构建了财政部门与执收单位间高效的收费票据领购、核销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自立收费项目、自立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4.切实完善配套措施和法规建设。近年来尽管我国出台了大量的财政法规,但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而言仍处滞后状态,加之财政法规层次较低,财政法律、法规之间,以及同其他法律之间在涉及财政经费投入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冲突和矛盾,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因此,要尽快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法制体系,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推动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向纵深发展。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要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经济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才能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并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进而对现行的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和完善,真正发挥财政部门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努力提高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效率。

5.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要把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作为财政监督的一项主要内容进行经常性定期检查。认真检查收费项目、范围、标准;检查票据的使用情况;检查预算外资金的存储使用情况;检查预算外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外资金实行跟踪问效。通过检查,合理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使预算外资金在财政的宏观控制下管好和用活,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

总之,我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因此,必须重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生会联谊晚会主持词下一篇: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