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结构管理制度

2024-09-19

教育培训结构管理制度(共16篇)(共16篇)

1.教育培训结构管理制度 篇一

二级注册结构师继续教育培训心得

二级注册结构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掌握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和诚信守法意识,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道德、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生产舒适、健康、环保、安全的生产生活场所,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走低碳、绿色的发展之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二级注册结构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有《职业结构工程师业务指南》、《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新技术》两本教材,本人在学习时,认真做到以下几点:⑴熟悉教材的目录,框架式的掌握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根据自己以往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学习重点,特别应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法律法规的学习;⑵按时参加面授课,认真听讲,对于教员讲到,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如一些案例分析、经验的总结和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应特别注意,做好笔记,课后认真思考;⑶对于非面授课程,利用自学时间加强学习,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笔记,在面授课的课间与老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解疑释惑、取长补短;⑷对自己在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进行重点学习和掌握,特别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法律法规。

通过本次继续教育,受益匪浅,本人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收获。

1、安全生产是第一要务。

安全生产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广大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的大事,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提高安全生产的警觉。作为项目经理,是所负责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加强自身和项目班子对国家、地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等)的学习。建立和落实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得到贯彻实施,建立和完善施工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机制。认真执行项目负责人带班生产制度,全面掌握当班安全生产状况,加强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不断提高结构师执业能力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大势所趋。

在今天变化纷纭的世界里,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不断冲击着以往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在结构师的职业生涯中,变化时唯一可以预测的因素。因此,结构师们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执业能力。只有注册结构师们具备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掌握绿色技术,能应用绿色技术,才能建造绿色建筑,构筑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大范围、系统化的实践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用新的、清洁的及更高效的程序、系统、技术来取代或革新已有的系统。随着工程领域开始为更具可持续性的实践而全面改革,可持续工程服务的新世界正在建立,对于新趋势、新潮流反应较慢或持怀疑态度的,都将处于竞争的劣势。再者,世界的变化对建筑技术的管理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许多需要新的发明创造去满足。所以结构师们必须加强学习,不断积聚必须的资源和技能,创造符合产品要求的新技术,具备高效率生产的管理能力,顺利实现工程项目的预定目标。

当前我国社会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职业人员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频频出现,施工单位围标、串标、低价抢标,中标后,通过各种途径更改投标文件,违规建设、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牺牲工程质量和安全为代价赚取利润,以致工程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具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另外,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注册结构师责任心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措施、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执业过程中,应从以下几点建筑职业道德规范:⑴遵纪守法,维护结构师的声誉;⑵承担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⑶诚实守信,热忱服务;⑷廉洁自律,公平公正;⑸尊重他人,注重团结与协作;⑹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错误,虚心接受批评。

3、铭记注册结构师的执业活动中的职责和禁止行为。在担任建设工程负责人期间,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组织施工,保证工程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等有关规定。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相关文件上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对所签署的工程管理文件承担相应责任。应当及时、独立完成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文件的签章,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在文件上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当建设工程发生质量、安全、环境事故时,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故处理程序及时向企业报告,并保护事故现场,不得隐瞒。

牢记《注册结构师管理规定》特别明确的注册结构师禁止行为及违反该管理规定所应担负的法律责任,在执业过程中,严格按法律法规、强制标准做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

本次注册结构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是短暂的,但结构师执业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逐渐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孙伟苹 2016-05-27

2.教育培训结构管理制度 篇二

( 一) 熵的理论溯源

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在1850 年首次提出熵的概念, 他用熵表示在特定空间中能量分布的均匀程度, 熵值越大, 就表示能量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分布的越均匀。在一个封闭的体系当中, 如果能量全部均匀的分布在这个封闭的体系当中, 那么这个体系的熵就会达到最大值。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当中, 在自然状态下, 能量总是倾向于消除的 ( 如让一个高温物体去接触一个低温物体, 热的流动方向总是高温物体将冷却, 而低温物体将变热, 直到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系统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我们用熵表示系统这个不可逆变化的状态函数, 一般用S表示。物理学家玻尔兹曼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系统变化的不可逆过程, 他把系统的宏观状态函数 ( S) 同微观分布的配容数 ( ω) 联系起来, 在熵S和配容数 ω 之间建立了一个关系式: S = K log ω

其中: S为系统的熵

K为玻尔兹曼常数 ω 为微观分布的配容数: 分子按某种规律分布的数目S = Klog ω 称为玻尔兹曼定理, 从这个定理中我们可以看出 ω 越大, 熵也就越大。而配容数 ω 是同微观分子的分布状态对应的, 配容数越大, 表示分子分布越均匀, 各个分子越缺乏整体一致的行为, 它所包含的微观分布状态也就越多。宏观状态缺少对应的微观分布状态因而显得混乱, 系统的无序程度就越大, 因此可以用熵表示系统无序或混乱程度的量。

非平衡热力学的研究成果指出: 平衡态是无序的, 而非平衡态才可能是有序的。首先分析孤立系统下产生的熵。一个孤立系统在与外界无任何能量交换的前提下总是朝着均匀和无序的平衡态发展 ( 熵增原理) , 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直到系统演化到平衡态时系统的熵最大。而对于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而言, 由于和外界环境具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系统的熵可能会增加、不变或减少, 此时系统的熵增 ( 熵的变化量) 为: d S = diS + deS

其中: d S是系统总的熵增; diS是系统内部的熵增; deS是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换的熵增, 如果d S > 0, 表示着系统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 如果d S < 0, 则表示着系统朝着有序化程度提高的方向发展。其中deS是由系统与外部环境能量的交换引起的熵流, 当外界环境向系统内部输入负熵时deS < 0, 当外界环境向系统内部索取负熵时deS > 0, 当外界环境和系统的熵正好相等时deS = 0。然而diS却是永远为正, 它是由系统内部产生的熵增, 即diS 0。当deS < 0, 且| deS | > diS时, 则有: d S = diS + deS< 0, 使系统的总熵为负, 从而使系统向有序状态提高的方向发展, 形成耗散结构。

( 二) 耗散结构简介

1969 年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首先提出耗散结构的概念,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 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 就可能从原先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即耗散结构①。通俗的讲, 耗散结构就是以不断消耗外界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继而维持的一种宏观的时空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以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为对象, 来研究体系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 形成稳定化了的宏观体系结构, 即为非平衡状态下宏观体系的自组织现象。

一个体系如果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且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那么这个系统就可以形成耗散结构。而且, 耗散结构可以跃迁到另外一种全新的耗散结构中去。它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的开放性可以保证这个系统能够时刻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个系统要想成为耗散结构就得不断地引入负熵, 只有这样, 这个系统才有活力。

第二, 是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系统在平衡态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不能够形成耗散结构, 只有非平衡态才是有序的, 这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

第三, 是系统中存在着非线性作用。系统内部的动力机制正是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引起的, 因此非线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升达劳动教育制度和耗散结构的类比分析

( 一) 升达劳动教育是开放的系统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落实创办人重视生活教育之理念, 养成学生爱劳动、爱整洁的习惯, 通过组织学生打扫校舍内外环境卫生, 护树护草, 整理美化校园, 使学生树立“劳动神圣、环保可贵”的观念, 以劳培德进而落实本院校训“勤俭朴实, 自力更生”, 特在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实施劳动教育制度。劳动教育制度,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定期检查, 量化考核, 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运作机制, 创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卫生。

升达劳动教育制度通过学务处劳动卫生科对单个学生劳动的考核, 从而定时定量的考核辅导员, 同时, 在学务处的监管下在每个学期末对各系进行量化考核, 有目的的引导各系组织学生认真打扫校园卫生, 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整个劳动教育过程中, 学校按照各系学生的需求及时购买各种劳动教育工具, 及时组织校外垃圾中转站清理校内垃圾, 以便保障劳动教育正常进行。升达劳动教育主要工作是清理学校内垃圾及残腐落叶等物, 这些物质就类比耗散结构当中的正熵, 这些物质促使升达劳动教育向着更为混乱的方向发展。劳动教育就是为校园的秩序卫生增加负熵, 经过劳动教育的清理, 校园内负熵增加, 校园更加井然有序。由此可见全院参与的劳动教育制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二) 升达劳动教育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

升达劳动教育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受到外界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来自升达劳动教育内部的突变、正熵流和负熵流等因素导致升达劳动教育制度远离平衡区域。升达劳动教育制度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交换时, 正熵促使升达劳动教育制度更加无序, 促使升达劳动教育制度向着解散的方向发展; 负熵是促使升达劳动教育制度更为有序, 使升达劳动教育制度向着更优越的阶段发展; 升达劳动教育内部的突变则使之向着这两个方向发展, 具体向着那个方向, 这就取决于正熵和负熵绝对值的大小。内部辅助机构给升达劳动教育提供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 如学务处劳动卫生科定期给各系进行理论指导) 促使升达劳动教育更加稳定。外部辅助机构给产业集群提供相应的物资保证 ( 如总务处定时购买劳动教育辅助工具及定时清理校内垃圾) 促使升达劳动教育向着更为优越的阶段发展。升达劳动教育制度在自身因素, 内部辅助机构和外部辅助机构的共同作用下促使升达劳动教育制度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向着优越的阶段发展 ( 如图2) 。

( 三) 升达劳动教育制度内部呈现非线性关系

升达劳动教育内部各系之间、系与学校之间和学务处劳动卫生科与总务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升达劳动教育所具有的功能要大于其所组成部分的功能和, 因为在升达劳动教育当中, 存在着协同效应。这就如波特钻石模型② ( 如图3) 所描述的那样, 模型中的因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当四个因素相互促进、持续发展时, 升达劳动教育优势会不断增强; 反之, 原本是优势的部分也会失去优势, 进而走向衰退。因此升达劳动教育内部的各因素是呈现非线性关系的, 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资料来源:参考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 升达劳动教育制度就是一个耗散结构体, 在维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劳动教育制度方面, 我们可以按照耗散结构的一些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来完善劳动教育制度。

1. 升达劳动教育制度是可行的且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 升达劳动教育制度就是在给学校注入负熵, 负熵可以促使升达园的秩序和卫生更加有序, 这是一个民办高校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同时这也是民办高校做好教学的基础。所以升达劳动教育制度是可行的且是必须长期坚持的。

2. 升达劳动教育是学校各个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升达全院师生都在做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实施与顺利开展离不开升达每个教师工的努力与坚持。正是升达全院师生的这份热爱劳动之情, 才促使升达劳动教育内部结构复杂, 内部呈现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 这种非线性关系恰恰是升达劳动教育更为稳定的关键因素。

3. 升达劳动教育的走向很乐观。耗散结构内部小薇的涨落或突变都有可能促使原耗散结构的演化, 具体的演化方向要看原耗散结构体内部的有序程度, 有序程度越高, 原耗散结构体就会朝着更为有序的高级阶段演化, 形成另外一个更为有序高级阶段的耗散结构体。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劳动教育制度是全院参与, 制度严密的学生组织行为, 对于劳动教育的支持既有在校学生的响应, 也有已毕业校友的定力号召, 再加上学务处的严格监管与控制, 劳动教育制度的有序性会越来越高, 目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劳动教育制度已经按照耗散结构体的演化路径有所发展, 笔者认为按照耗散结构演化的路径可以分析得出未来升达劳动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朝着积极优越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Prigog ine I.Introduction to Them odynam ics of Irrever ible Processes[M].3rded.New York:Intersc ines Pub, 1967.

[2]朴昌根.从物质系统有序结构看经济系统有序结构[J].系统工程, 1988 (2) :1-4.

[3]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198-210.

[4]伊·普利高津, 伊·斯唐热著, 曾庆宏, 沈小峰译.从混纯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3.教育培训结构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 教育布局调整 农村小学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界对于农村教育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保障整个农村义务教育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我国的亿万农民本身的利益还是我国三农问题之关键,与此同时也是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棉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推进农村小学的健康发展和建设,促进农村的整体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一、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实施

在1986年国家首次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我国首次进行了大范围的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初步对于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将一些相对比较小的教育机构进行优化和合理分配。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渐渐成为各项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2001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的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指导工作,要求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小学和各个教学点根据学生的居住情况进行合理的合并,在一些交通较为不便的地方设置有必要的教学点,以避免有些学生因为教育布局调整后的距离问题而产生辍学状况。同时,学校的布局调整还应该与规范学制、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城镇化的发展等等进行统筹规划,以确保在调整之后能够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些寄宿制的学校。同时,国务院所召开的相关的教育会议中也将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重点分析。因此,次年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一次大范围的开展起来,在之后的几年国家都有出台相关政策以维护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

二、农村小学的教育布局调整现状

自从2001年实行教育布局改革以来,有部分的农村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农村地区根据其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小学布局调整和规划,集中对于一些乡镇的中心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进行了进一步改善,并且在其实现合并后实现了整体的规模效益,使得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师资队伍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整个农村布局调整中依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教育布局的调整,对于教学的布局进行盲目的调整和整合,对于一些小的小学教育场所进行强制性的拆迁和合并,大规模的拆迁和撤销农村的一些教育机构已然成为相关部门调整布局的重要策略。甚至有些地方对于其所在地域的学校数量进行要求和限制,实施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合并政策,将一些农村乡镇的小学进行强制性的合并和调整,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农民的经济负担、交通状况以及人口密集度等,也忽略了很多所在的中心学校的教育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机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地区的布局调整根本没有按照地域进行合理的分配,发生脱离当地实际的一些情况,对于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出现盲目、加速急速的撤减问题。

三、调整农村教育布局调整问题

(1)国家的教育布局调整应该做到对于教育布局调整强调其科学合理性。农村本身的教育布局调整并不应该是单一的收缩和撤销,而是在有利于当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合并。进一步保障农村的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各个地方要加强对于教育布局实施之前的地方特征勘测和经济水平评估等,以确保在教育布局调整之后能够更加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社会、教育、经济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符合当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整政策。相关部门应该组织相关小组对于原有的小学的学校整体情况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再根据当地的社会、地理以及经济等实际因素进行教育布局的合理调整。

(3)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对于工作进行稳妥积极的调整和完善,针对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內部在文化、地理环境和经济上存在着的较大的差异的特征让各个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布局调整方案的拟定和落实,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的完成。对于各个地方的不同的文化差异地理差异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和探索,充分考虑当地农村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大程度上减轻布局调整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

(4)学校的布局调整之后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中心寄宿学校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相关后勤工作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寄宿学校的后勤相关保障措施和条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教育布局政策的实施和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在寄宿学校的衣食住行都有着相关管理和实行。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5)对于教育布局调整之后的交通安全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解决。农村学生在其往返学校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通困难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其人身安全。因此在调整布局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相关交通管理,根据学生的居住距离和经济条件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

四、总结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但在对其进行调整的同时应该注重其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切实的根据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教育布局调整的有效实行。

参考文献:

[1]安富海.关于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4)

[2]曾建.西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薄弱及其影响研究[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合理布局研究”项目赴云南调研组. 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现状及改革建议[J]. 教育财会研究,2007,(05)

4.教育培训结构管理制度 篇四

材料的选择和成员类型、大小和配置携带负荷在一个安全的和有用的时尚。一般来说,结构设计要求在工程的静止的物体如建筑和桥梁,或对象可能是移动但有一个严格的形状如船体及飞机帧。设备与部件计划将与彼此的关系(联系)通常是分配给该地区的机械设计。

结构设计包括至少五个不同阶段的工作:项目需求、材料、结构方案、分析和设计。对于不寻常的结构或材料六分之一阶段,测试,应该被包括。这些阶段不按照严格的进展,因为不同的材料可以在不同的方案是最有效的,测试会导致更改设计,和最终的设计常常达到开始粗略估计设计,然后遍历几个周期的分析和设计。通常,几个可供选择的设计将被证明是相当密切的成本、力量和可服务性。结构工程师,所有者,或最终用户将做出选择基于其他的考虑。

在开始之前设计、结构工程师必须确定标准,可接受的性能。负载或部队必须提供被抵抗。对于专业结构这可能给直接,因为当支持一个已知的机械部件,或一个起重机已知的能力。对于传统的建筑,建筑规范使用在直辖市、县,或者国家水平提供最低设计要求活荷载(居住者和家具,雪在屋顶,等等)。工程师将计算死加载(结构和已知的、永久的intallations)在设计过程中。对于结构是有用的或有用,变形量也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因为它是可能的安全结构是令人不安的“快活。“非常紧张的挠度限制设置在支持用于机械、自梁凹陷会导致驱动弯曲、轴承烧坏,部分不重合,开销起重机来拖延。梁刚度也影响地板”反弹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是令人恼火的。此外,侧偏转,摇摆,或漂移高大的建筑常常是在大约500年举行高度/(1/500的建筑高度)来减少运动的可能性不适的楼上住户在有风的日子。看到加载、动态,加载,横向

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很多新颖材料如碳纤维-和硼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和强度体重属性。然而,由于高成本和困难或不寻常的制造技术要求,玻璃增强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更常见,但仅限于轻负载的应用程序。主要材料用于结构设计更为平凡和包括钢铁、铝、钢筋混凝土、木材、砌筑。看到复合材料,砌体,预制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

在实际的结构、各种力量所经历过的结构成员,其中包括张力、压缩、曲(弯曲)、剪切、扭转(扭曲)。然而,结构方案的选择将会影响这些部队发生最频繁,这将影响材料选择的过程。看到剪切,扭转

结构分析是需要确保稳定(静态平衡),发现成员部队被抵抗,并确定歪斜。它要求成员配置,近似成员大小和材质属性是已知或假设。方面的分析包括:平衡;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线性;塑性;和曲率和飞机部分。各种方法用于完成分析。

一旦一个结构分析(通过使用几何孤独如果分析是确定的,或几何尺寸和材料加假定成员如果不定),最终设计可以继续进行。变形量和许用应力或极限强度必须检查对标准提供的,由业主或由执政的建筑规范。安全工作负载必须计算。几种方法都是可用的,并且选择取决于材料的类型将被使用。一旦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为在项目标准,信息必须提出了制造和建筑。这通常通过素描,这表明所有的基本尺寸、材料、成员的大小,预期的负载用于设计,和预期的部队是通过连接。

5.教师结构化面试培训 篇五

1. 面试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怎么办?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比较紧张,一紧张就慌乱了,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二是答题思路不清晰,即便了解一些知识也不知从何说起。

鉴于这两种情况,解决办法如下:一是通过自学或者参加辅导掌握答题的思路;

二是多进行实战练习;

三是快速储备知识(善意提醒:辅导机构的班次课程和资料针对性更强一些,会节省更多时间来备考)。

面试准备时间有限,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都要肯下功夫思考和记忆。

2. 我准备面试,看到题,有些思路,但就是感觉没有话说,怎么提高?

首先,有思路已经解决了面试的难题之一;

其次,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建议你多记忆各类型面试题目的解析,先搞明白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然后,积累语言素材,京途公培网站上有很多关于语言素材的免费文章,并且要多思考为什么。

最后,多加练习。

练习过程中会有逐步的提升。

3. 我现在流畅度不够,总是卡壳,该如何解决?

针对你所存在的问题,建议你每天练习规范化表达,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早上大声且有节奏的阅读面试相关文章;

②平常与人沟通交流时要积极主动,明白对话意思一定要敢于说出来;

③加强实战练习,克服面试过程中的紧张情绪;

6.调整布局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六

——村级小学办学现状分析

九台市城子街中心学校

2013年3月

调整布局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村级小学办学现状分析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家长追求优质教育,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12所村小,专任教师86人,在校学生423人,其中长岭小学规模较大,现有学生121人,朱家小学75人,柳溪小学71人,秀水小学30人,铜匠20人,王家岭小学18人,义合小学42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追求优质教育,我镇仅剩柳溪、朱家、长岭、样子边四所完整村小,秀水、义合、王家岭、铜匠小学仅剩几个教学班,七台、清泉、陈家、百合基本撤并,已经没有教师和学生。

二、情况分析

1.生源数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一些农村小学在控辍保学方面殚精竭虑, 并且想方设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与城镇学校相比,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仍显得薄弱。因此一些学生在入学后不时地选择转学或到城里的学校借读。此外,跟随父母到打工地上学的现象也很普遍, 使得农村小学的生源问题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

2.教学设施陈旧,办学条件较差。

部分村小校舍老化,没有围墙,时时存在安全隐患。村小各种设施不完备,“老三室”的设备大多已经老化、破损,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图书数量极少、体育器材匮乏,多数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许多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孩子们无法想象的奢侈品。

3、教师年龄偏大,教学观念滞后、陈旧

在村小86位专任教师当中,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70%以上,这部分教师绝大多数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尽管我们已进行了多次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但是他们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较慢,与新课改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这一问题不解决,教育也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

4、课程开设不全,制约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现有的村小中,仅有5所小学有合格的音乐教师,其他小学因缺少音乐专任教师而无法正常开课;合格的体育教师只有3位,其余小学因无专任教师而无法按要求上课;合格的美术教师也只有5人。合格的英语教师仅有1人,由于专任教师的极度欠缺,致使各小学开课科目五花八门,这样的教育,严重制约了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5.师资配置不合理。

在现存的村小中师资配置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另外大部分村小学生少,班少,教师必须留守,不能正常调动,至此师资严重浪费。同时村小教师对所在学校能否撤并存在顾虑,思想不稳定,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学生家长对学生教育不关心,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村小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改进措施。

签于以上情况,结合本镇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1.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结合我镇实际,确保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保留柳溪、朱家、样子边、长岭四所完整村小,逐步撤并其它村小。实现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村小布局调整政策,给予政策保障,使我们放手开展此项工作,使村小的布局科学、合理。

2、加大投入,促进村小稳步发展。

(1)加大对四所村小人、财、物的扶持力度,使之正常有序运转。并避免教育资源流失,否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加快实施村小校舍改造工程。对现有村小校舍情况作调研分析,立足学校实际,争取社会各界的援助,按照教学及配套用房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的要求,对农村学校校舍进行全面改造。

3.逐步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调整师资配置,适时采取支教措施,保证村小健康稳定发展。

7.教育培训结构管理制度 篇七

建筑钢结构分会把每年的7月份定为中国钢结构金奖 (以下简称:金奖) 的宣贯月, 主要针对钢结构企业如何进行施工质量的管控、安全注意事项及《中国钢结构金奖审定与管理办法》进行宣贯。同期还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对钢结构工程质量管理进行培训。

本次培训邀请了在金奖申报过程中资料质量管控好、现场管理考评成绩优秀的企业代表中建三局二公司分享该企业是如何制定中国钢结构金奖的创优计划, 崔建超总工从金奖申报、资料准备、现场核查程序及核查要点等管理办法, 并就如何切实提高实体工程质量一一进行解读。希望通过培训使今年金奖申报资料编辑水平及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明贵教授从评审专家角度把历年金奖现场考核情况及问题进行汇总。旨在通过培训总结企业在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敦促企业加强工程管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秘书长、建筑钢结构分会会长党保卫说:考核不是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考核能够加强企业的施工管理安全性及质量的保障。

针对考察项目中出现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组织文件针对性不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重视不够及归档不规范等问题, 邀请到了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黄刚对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如何编制进行培训, 希望通过培训加强和规范企业在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管理认识。

焊接是建筑钢结构的灵魂和生命, 钢结构工程对焊接技术要求最高, 本次会议还邀请到中国著名的钢铁焊接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戴为志为大家做钢结构焊接质量管理的培训。他从焊接问题出发, 结合具体案例告诉大家焊接在建筑钢结构中的重要性并呼吁钢结构企业要重视焊接质量管理, 加强焊接从业人员尤其是焊接工人队伍的的培训。并结合“鸟巢”焊接的技术和管理要点告诉企业应该如何全面去控制工程焊接质量管理, 反响良好。

8.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 篇八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令人鼓舞的是,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GDP的4%。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有:一是高等教育结构不甚合理。如贵州省现有47所普通高校,尚无独立设置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的工科、农科、旅游、商业等本科类院校。作为西部贫困省份,实现农业产业化而无农业院校支撑,加速工业而无工业化院校支持。二是高等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如贵州省目前没有中央部属院校,加之中央部属高校在贵州省的招生计划比例过低,其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该省的全面发展。

为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使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倾斜,建议:一方面,加大西部地区高等院校设置工作的支持力度,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有关院校列入全国院校设置评議计划。另一方面,提高中央部属高校在西部地区招收生源的比例。

9.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教育的影响 篇九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教育的影响

自人类拥有文明历史以来,人口和教育就互相影响和作用着,在当今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口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更是制约和促进着社会的`进步;人口变动及其一系列后果可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使得国家或地区在制定教育规划时必须准确地判断其趋势并做出适宜的决策.

作 者:侯萌萌 姜弘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刊 名:统计与咨询英文刊名:TONGJI YU ZIXUN年,卷(期):“”(2)分类号:C92关键词:

10.教育培训结构管理制度 篇十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专项调研的通知》(张教发【2013】2号)安排,在本学期放假前将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深入摸底调查,为了避免在寒假期间造成工作反复,要求各校理清表间逻辑关系,准确填报如下表册,并将所有表册于1月11日前上报相关股室,同时上报电子稿,现将表格的填报要求说明如下:

一、附件1填报与计财股高全国联系,报计财股。

二、附件2-4填报与基教股联系,报基教股,具体要求为:

1.学生情况调查表(附件2),由每个学校填报(一校一表),表中寄宿条件一栏具体填学生人数,学区将表集中收交基教股(本表上报一式两份)。

2.学生情况汇总表(附件3),各校都要填报,各学区汇总本学区所有学校情况(一个学校占一行),表中的数据要保持与附件2一致。

3.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一览表(附件4),仅学区填报,其他学校不填(只有1年级、2年级学生的学校按教学点填报),此表报基教股。

4.附件2-4中幼儿数不做统计。

三、附件5-7填报与项目办联系。此表报项目办。

具体要求为:

1.根据2009年《校安工程鉴定报告》,完成表5中的C、K、M、P列。学校类别填“高中”、“初中”、“小学”或“教学点”。其它内容请不要改动。(教学点由合并学校填报)

2.表

6、表7以学校为单位,按单体建筑逐栋填报,一校一表。这两张表中要真实反映2009年以来进行了重建,拆除、停用、维修加固等情况。重建学校的在备注中写上“重建”字样。监测员填校长。学区按表5中的学校顺序汇总上报。

11.论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结构 篇十一

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是在心理教育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将实验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理论抽象,并借助于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构建和整合的结果。

学校心理教育是指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教育,是学校深化德育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反映学校心理教育的一般特点和总体操作的抽象图式,集中体现了心理教育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基本结构及相互关系。这个理论体系与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密切相关,是在目标制约下构成的多层次、多种类的三维系统。根据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它应包括心理教育的学校目标系统、个体目标系统和学校组织系统三个方面。

一、心理教育的学校目标系统

学校目标系统是在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结构(如图1),它是从学校整体结构上思考的,是以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应确定的目标为主线,对实现目标应调动哪些因素、采取哪些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1.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它确定了学校实施心理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体系(详见图1)。心理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和领域中实施心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为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教育的目标由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它既表明了学校中存在这样三项相对独立并相互影响的工作,又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在实现这三层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体系,学校必须确定心理教育的对象及具体操作方式,形成一个在目标体系指导下的结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是体现心理教育特殊性质和内在规律的首要因素。

2.学校心理教育的对象

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面向对象并非仅仅学生本身。因为个体的心理活动除了与自我意识有关外,还与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特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有关。交往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比如,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除了自我感觉,还有家长干涉、教师评价等影响因素,成人与学生的认识一致与否,常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另外,教师、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也与学生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他们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相反,他们若心理素质水平不高,常常也会促成学生出现情绪烦恼和认知失调,甚至引起某些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其中,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体,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教师和家长也作为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因为他们与学生交往最密切,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可控制变量。

3.学校心理教育的方式

心理教育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学校应根据现有条件来确定心理教育的可行方式。就目前来看,学校通过心理教育辅导讲座,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及家长,向他们普及心理学知识是简便易行的。心理教育深入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主体性教育的要求。换言之,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容,不能不包括心理教育。学科渗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各项素质协调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任何一种素质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要受到其它素质发展的制约。心理素质从中不仅起到内化社会要求的作用,而且对调动人的潜能、促进其他素质向社会化发展,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因此,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教学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认识它、利用它,教学才能成功,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心理测量与咨询及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是学校完备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形式,对学生中的个别问题要及时咨询、辅导,给予矫正,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个别咨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心理教育的个体目标系统

心理教育的个体目标系统是根据学生个体设置的心理素质理论结构,也就是说,学校要完成心理教育任务,应培养学生哪些基本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之间是什么关系,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在教育方式确定的前提下,应选择哪些内容和途径。这些相关问题构成了心理教育的个体目标系统(如图2)。

1.学校心理教育的个体目标

心理教育的个体目标最终是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这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协调、完善、高水平的发展为特征的,它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目标系统得以实现的基础。目前,人们对心理素质的界定虽然还未实现统一,但是都倾向于心理素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教育、环境及主体实践的综合影响下,个体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这里的心理能力指的是智力以外的、与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相关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作为个性心理素质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的、较高层次的心理素质,它区别于一般的基础素质(一般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又植根于一般的基础素质。它以一般心理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为基础,并需要心理能力趋于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不会形成人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2.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

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既受心理教育目标的制约,也受学生生活实际的制约,特别是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时期的青少年,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常常出现心理矛盾或冲突。从心理教育的主体性特征来讲,心理教育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教育的内容确定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学习活动、交往活动、青春期发展、自我意识及升学就业指导等有关的问题开展工作。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做到自觉、自主、自愿接受教育,这样心理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有实效。

3.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

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它既是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物质化、外显化、操作化、行为化的过程,又是实现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心理教育决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孤军奋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特别是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将直接推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进展。另外,学生自我教育是实现学校心理教育功能的关键因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提供的都是一种帮助,只有当这种帮助转化为自助的时候,才可能生效。

三、心理教育的学校组织系统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从整体上说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高度整合和极其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又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渠道的基层具体工作,因此,进行科学有效地组织与管理极为重要。

在学校工作中,心理教育的组织结构是多层次的,是在校长领导下全员发动和全面配合完成的,同时也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的合作。根据各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和在心理教育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列出下表。

1.心理教育以学校为主

开展学生心理教育以学校为主,这是由学校内部各因素所承担的责任及其在这项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在学校内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心理教育同样如此。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每个人都要根据各自职责完成任务(参见表2),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校心理教育的各个因素中,心理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为突出。他不同于一般的执行者,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主要由他来具体操作,他与学生之间的作用也最直接。他通过上课或心理讲座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主要由他来帮助解决。学校利用广播、板报等媒体宣传及组织知识竞赛或演讲等活动,都由心理教师具体策划完成。因此,学校的心理教师要经过专业培训,不仅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还应有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敬业精神。

2.心理教育以家庭为辅

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主要是家长与子女实现心灵沟通,避免由于家庭矛盾引起学生的不良心理。当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需要家长给予心理疏导或理解安慰时,有的家长常常是火上浇油,使原本平和、温馨的家庭变得气氛紧张,因此,提高家长素质也是心理教育的内容。办家长学校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是政府行为,目前在我国由于条件所限,家长学校成了校中之校,由各学校承担了此项任务。家长通过参加家长学校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学会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意识和能力。家长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与子女沟通,而且可以使家长学会做心理医生,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心理疏导,起到家庭对心理教育的辅助作用。

3.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教育是一种回归人性的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主体心理获得健康发展是心理教育的目标。教育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完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其次,学生始终是心理教育过程的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咨询、辅导,都要重视启发学生自身的心理力量,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引导和激励学生了解自我、改善自我,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最后,主体发展变化是心理教育的最终体现。教育者启发、帮助、引导、激励作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积极主动地克服自身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偏差,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12.构建“塔式结构”培养教育人才 篇十二

一、打造“塔尖”,塑造专家型领军人才

“专家型领军人才”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能够策略性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够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行为充分宣讲,引领并影响教育界同仁的教师。我们从和平区内历经三年的两名工程培养人中,遴选出20 名教育领军人才,构成了区域教育人才队伍“塔式结构”的塔尖。研究中探讨了培养“塔尖”领军人才的三项策略。

1.认清使命,提升能力。

教育领军人才是区域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工作实践中要树立高境界、新理念,能够自觉用高标准定位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我们举办高端讲座,引发教师与专家对话;组织高水准境内外研修,引导他们跳出学校研究教育,提升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集学习、工作、研讨于一体的“和平区教育优秀人才网络平台”,开展网上交流研讨,着重培养领军人才敏锐的洞察力和用教育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发挥“塔尖”作用,带领出优秀教育团队。

2.反思革新,奋发有为。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创新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我们倡导先行先试,主动作为。自选导师,满足了教师个人研究方向的需求,自觉研究、引领教改,争做教育发展的创造者;自主选择国内教育名家进行“影子培训”,使他们动起来、听进去、看明白,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研、带领团队,努力为和平区教育注入活力,开创新局面。

3.提升品格,立德树人。

教育是需要“以爱育爱”的培养人的事业,应把它作为与生命同在的事业去追求。调研、手拉手互助、公益讲座等活动中,教师主动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用高尚的情操陶冶自己,形成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教育科学素养的自觉奉献,并能感染和带动身边人的教育领军人才。

二、锻造“塔体”,让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发挥更大效益

名教师不是仅仅靠培养产生的,首先,他们在实践中教书育人,恪尽职守,研究探索,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真情挚爱的教育品格,为学生爱戴、家长信赖,在学校、社会享有一定声誉。我们的名师培养工程旨在进一步引导优秀教师在教育科学之路上掌握教育理论,提升学习、研究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具备独立领衔教改、带领团队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具有以阳光的心态和蓬勃的生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能力。构建强大给力的“塔体”式教师团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角色认同,产生自我效能感。

倡导教师从教育活动的实践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从教学任务的完成者转变为教育生活的同构者,从教授知识与经验的关注者转变为教育价值的思考者。我们鼓励教师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尝试新的教育策略,主动排除各种困难和问题干扰,提高自我效能感,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

2.课题引领,实现角色的转变。

研究型教师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研究”二字,即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表现为能敏感地捕捉到工作中的问题,运用系统研究程序对问题进行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策略。

我们以“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中的重点科研课题为纽带,通过课题立项、制定研究规划、资金支持等,调动、激发更多的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科研课题指导讲座、研究过程推动会等,指导、支持学校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展开课题研究,并把握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对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及时帮助总结、提升,形成卓有成效的、指导性成果,并予以推广,将名师引导到学习、研究、创新的更高平台。

3.制定、创设适于教师参与科研的政策、环境。

为名师提供开展教育科研、教育教学必要的条件,包括时间保证、信息获取、成果转化等。在教育追求方面,引领名师投入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保持紧密联系,以此作为增强教学活力的重要源泉;在教学方式方面,强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在学校教师团队建设中,我们追求以浓郁的教育学术氛围,培养研究型教师成长、成熟。

从教师发展规律看,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专业成长的需求,是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一次质的飞越,也是当前教学改革对传统教师角色提出的新挑战。

三、铺垫“塔基”,以首席教师为核心,塑造实践型教师群体

伴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新阶段。“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建设需要厚实的“塔基”托起教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学科首席教师”是所在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应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风格鲜明、职业道德高尚、工作绩效明显的名师队伍。设立“学科首席教师”,旨在突出教书育人的“源头”,“为有源头活水来”,首席教师要能够带动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教育改革的积极性。我们突出“依托校本、强化参与、整合资源、共同推进、重点培养”的要求,通过“1+6+N”团队工作模式,充分发挥首席教师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引领教师团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影响和带动课堂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整个学校文化的发展与提升。夯实“塔基”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抓首席教师引导作用。

首席教师作为团队的核心,必须具有广阔的教育视野和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带头钻研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组织开展好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和“四课”活动,即说课、做课、听课、评课,将教师团队的理论学习、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团队同思考、同研究、同分享,促进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

2.抓团队成员提升。

广大团队成员在首席教师的引领下,坚持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主发展。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主动投入实践探索,提炼升华,形成特色,促进学习型、实践型教师团队的形成,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主动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3.抓考核评价工作。

以年度“和平杯”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引入评价竞争机制,实施定期考核。鼓励教师公开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组织观摩评比,树立典型,宣传先进,促进广大教师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学习、培训、交流和展示等多种途径,造就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具备教育创新能力的专家型、学者型教育群体,有力地促进了我区教育事业向着更加优质、均衡、有特色方向发展。截至目前,我们建立了11 个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吸纳了130 位名校长、名教师培养人和首席教师参与基地活动,形成了以领军人才为龙头,名校长、名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构成的优秀人才塔式结构。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了和平区教师整体的发展,为和平区教育质量跻身全市前列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继续深入实践和研究,拓展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机制,加速人才成长,使我区教育人才队伍水平向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不断迈进。

专家评介:

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来了解。其一是区域间的基础教育发展,其二是区域内的基础教育发展。就后者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未来十年的战略性任务。我们认为,均衡发展仅是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底线”;高位、可持续发展则是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应然追求。那么,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如何实现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高位、可持续发展呢?李群莉校长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13.教育教学结构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三

一、教学主体的改变与调整

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结构与教学体系是怎样的呢?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出现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适应课程、吸纳课程,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做,使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鉴于以上问题,高职教育改革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和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点,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二、教学情境的改革

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重教师主导作用。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

新的教学情境提倡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还应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教师既要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把学与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三、教-学-做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工交替、学工并进、订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产学一体、顶岗实习、亦厂亦校、校企融合、预先就业、双向生培养、结合地方经济、全方位合作、实训科研就业一体等模式。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实践中循序渐进,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过程设置的不要过大,避免理论知识过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地帮助、指导,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感受,使其学习兴趣得以持续,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四、考试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目前,大多数的考试普遍是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出一份试题对学生进行闭卷笔试,学校检查教学质量也大多是通过闭卷笔试来进行,这样的考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只注重了笔头答题的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熟记,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和生活操作技能,只注重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学生评价制度是教学改革的推进器。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取三种考试方式:闭卷、开卷考试、课外论文。闭卷考试特别是以客观题为主时,不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卷考试中,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认真复习,评卷的公正性、客观性较差。课外论文的考试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评分的主观性较大,工作量大。

14.钢结构车间管理制度 篇十四

生产车间管理制度

目的:为了维持良好的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订以下管理制度。

范围:适应于生产车间全体工作人员。

一、早会制度

1.员工每天上班必须提前5分钟到达车间开早会,不得迟到、早退。

2.员工在开早会时须站立端正,认真听主管或组长的讲话,不得做一些与早会无关的事项。

3.各工段的组长每天上班必须提前10分钟到达车间组织员工准时开早会.4.各工段的组长在开班前会时必须及时向员工传达前一天的工作情况:安全、质量、进度、工期以及当天的生产计划,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

5.组长开班前会时讲话应宏亮有力,多以激励为主,不得随意批评和责骂员工。

二、请假制度

1.如特殊事情必须亲自处理,应在2小时前用书面的形式请假,经主管与相关领导签字后,才属请假生效,不可代请假或事后请假(如生病无法亲自请假,事后必须交医生证明方可),否则按旷工处理。

2.杜绝非上班时间私下请假或批假。

3.每个工段(或班组)员工每月请假不得超过两次,每天请假不得超过两人。

4.员工请假核准权限:(同厂规一致)(1)一天以内由组长批准;(2)三天以内由车间主管批准;(3)超过三天必须由项目经理批准;(4)连续请假按照累计天数依上述规定办理。

三、清洁卫生制度

1.员工要保持岗位的清洁干净,物品要按规定位置放置整齐,不得到处乱放,组长要保持负责区域及办公台的整齐干净。

2.每天下班后值日生打扫卫生,每周须进行大扫除(车间内的门、窗户、设备保养、风扇等都须清洁)。

3.不得随便在车间内乱丢垃圾、胡乱涂划。

四、车间生产秩序管理制度

1.员工上班应着装整洁,不准穿奇装异服,必须穿工作服上班。

2.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佩带安全帽(防护帽),作业时须按要求带好劳动保护用品,同时必须自觉做好自检与互检工作,如发现问题并及时向质检员与组长反应情况。

4.每道工序必须接受车间质检员检查、监督,并配合质检工作,不得顶撞、辱骂。

5.所有员工必须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等)操作,如有违规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7.员工在工序操作过程中,不得随意损坏物料,工具设备等违者按原价赔偿。

8.工作时间离岗时,需经班组长同意方可离开。

9.上班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停工随时关水关电,分厂设备人走机停。

10.下班前必需整理好自己岗位的产品物料和工作台面,确保文明施工,环境整洁。

11.员工之间须互相监督,对包庇、隐瞒行为不良者一经查处严厉处罚.12.任何会议和培训,不得出现迟到、早退和旷会。

15.教育培训结构管理制度 篇十五

自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来,中国的毕业生失业问题就日益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并非简单的供给大于需求的总量性失业,而是企业招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结构性失业。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宏观层面反映出毕业生市场供求双方的结构失衡,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失衡、高校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偏离、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区域之间的供需状态不平衡等等。因此,如何优化发展滞后的高等教育结构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与私人部门追求利润的单一目标不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追求的目标具有价值多元性。且这些目标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相互还有冲突,加上外部政治力量的介入,增加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难度,高等教育结构在多重目标牵制下形成一个典型的张力场,各种张力将组织目标拉向不同的方向。

一、张力的概念

“张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相邻两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了张力,其结构调整受到政府、社会、市场的牵制及其相互博弈。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提出“三角协调模式”,用以反映国家框架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对张力: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学术、学术与市场。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在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时将视界扩张到全球化背景,提出“全球国家地方能动模式”,用来表现高等教育全球化场域中的多维复杂张力。

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战略的张力模型

战略与环境密切相关,是组织对整体利益、长远发展的一种设计。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多种张力,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行和发展。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既需要照顾到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也需要顾及社会需求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既需要保持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核心任务,也要与社会、市场有效衔接;既需要保持“自由、独立”的大学自治精神,也需要在多元利益主体间找到平衡点。因此,本文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视为一项战略目标,试图在复杂的张力场中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高等教育结构张力集合图(略)钻石张力场模型中的四个因素包括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政府、市场、社会,它们之间是多元互动关系。之所以将高等教育系统置于顶端位置,是为了说明高等教育机构在受制于各制衡力量的同时,也依据其系统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反作用于各外部制衡力量,与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间形成反馈灵敏的双向回路,编织成一张多元张力之网,高等教育系统就在这种互动与制衡中实现均衡发展。

根据高等教育结构的张力理论,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张力模型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HS(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为一定时期内某地区高等教育结构,a为随机常数,它因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而发生变化;TE、TG、TM、TS分别代表高等教育结构内部张力、政府张力、市场张力和社会张力。βE、βG、βM、βS分别为高等教育系统四大张力的系数,其数值随着地域和时间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数值。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倾向越来越显著,因此 βM在整个张力系统中的占比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来自市场的张力是显性、主导型张力,它受利益驱动,高等教育结构如果能与市场之间高效匹配,将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公式也表明以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为主线来解决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绝不能将视角仅仅局限于教育与市场两个系统,应该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在确定调整主线的同时,适时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社会和政府调控的张力因素纳入指标体系构建中。

结合本文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将高等教育结构的张力场划分为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主导型,指的是高等教育结构要主动去适应市场需求结构,高等教育结构的变革长期来看主要受市场需求冲击的影响;第二类是干扰型,指的是高等教育结构被动地要受到其自身教育系统发展规律、社会和政府的影响从而发生结构、规模的拉伸。

正是在这样的张力场中,高等教育在四种力量的博弈中形成动态的均衡发展态势。

三、高等教育结构各张力解析

1.市场张力及其地位。在高等教育结构张力场中,市场张力是最强势的,因为高等教育在人才供给和知识生产方面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越来越发挥着核心推动作用,它在根本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双向回路张力关系中,高等教育结构一方面要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这是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匹配”功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结构要满足对市场需求结构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是高等教育的“推动性匹配”,高等教育结构的设置只有符合了这两大匹配功能,才能在市场张力场中实现均衡的发展,否则一定会出现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市场需求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结构,两者若协调发展,即供给能够满足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要求,则高等教育结构是合理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发挥积极作用的;若两结构间背离严重,高等教育无法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样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是不合理的、失败的。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万元GDP能耗、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三产与二产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比重、白领与白领职业人数比重等指标衡量市场张力。

2.等教育系统张力及其地位。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文化、功能、要素等的发展对其结构体系发挥着隐性张力作用,这种张力是高等教育机构本身内在逻辑所产生的力量。各国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是在汲取了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精华基础上、浸淫了当地的文化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结构。如英国,其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精英教育基础之上,办学思想秉承自由主义,尤其是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是培养各级官吏的主要机构,学科传统严重偏向文科。这种文化传统和由此形成的资源配置(如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对教育结构的市场适应性匹配造成了羁绊,形成威胁型张力。潘懋元先生也认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要遵循外部关系的规律,还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是通过自身规律来实现的”。

有学者(阿什比Erie Ashby)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就是在它所能利用的资源范围内,按照教师的意志发展的,当然这是在高等教育结构高度自治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对高等教育系统张力的考察,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与师资相关的具体统计指标来衡量高等教育系统张力,如教师的学科、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等。

3.政府调控张力及其地位。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教育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双重属性,因此政府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参与更多是政策和经费上的导向与支持,一般不会直接插手高等教育主体机构的运行,这是与高等教育发展尚处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最大的不同。根据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理论,国家权力、市场和学术寡头是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三种势力,且国情不同,三方势力博弈力量强弱也不同,从而形成风格不同的高等教育系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受市场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影响最大,而国家(即政府力量)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大。对中国而言,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既做裁判又当选手”,行政权力(政府赋予)与学术权利共存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

4.社会张力及其地位。社会变迁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进而也影响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带来多维收益,除了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技之外,还可以加速社会转型,实现社会的稳定,社会收益的多元化决定了接受教育的动机也是多元的。历史证明,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大;社会变革越迅速,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要求越强烈;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越深,对普通高等教育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偏好越深;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高等教育层次和学制上延的诉求越急迫。社会张力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没有市场张力强烈,也没有政府张力如此外显与威胁性。以高职高专为例,受传统社会文化“重学轻术”影响,人们对高职高专存在着歧视,“新浪—麦可思—高考生与家长月度跟踪调查”报告显示(2009),仅有1%的家长和5%的高考生高考院校目标为高职高专院校,而同期全国本科、高职高专招生比为1∶1.01。这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社会需求大使得本科有规模扩张的冲动;高职高专最后接收到的生源质量低,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可选择高中毕业生人数、城市化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来衡量社会张力。

结论

本文着眼于高等教育的系统场域,揭示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张力内涵并构建了张力模型。在考察了高等教育结构张力系统后,可以根据各张力的代表性指标构建张力指标体系,然后据此对高等教育需求结构进行科学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再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优化,这将是文章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摘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解决目前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重要手段。研究将高等教育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高等教育结构受系统自身、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影响,四个张力形成的张力场双向交互影响共同影响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其中市场张力的影响是最核心的,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匹配的强弱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最大的。

16.思想品质教育的心理结构及其内容 篇十六

关键词:思想品质;心理结构;内容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0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度重视思想品质教育。《纲要》提出:“注重品德修养,激发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品德优秀、信仰执着……的人才。”道德意志坚定了,才能信仰执着,才能品德优秀。可见,青少年道德意志的培养在教育事业中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思想品质教育是一项以个体心理为作用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增强思想品质教育的必要前提是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准确认识和把握,具体来说即是对个体心理结构的明晰。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其自身思想斗争的结果和表现,道德意志在个体思想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它可以克服不良的思想,促进个体思想品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个体思想品质的心理结构

从行为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心理是大脑功能运转的过程、现象以及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范畴,一般认为,思想品质是由思想认识、思想情感、思想意志和思想行为构成。在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结构中,这四大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每一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要素,每一要素各自也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要素的功能。其中,“知”是前提和基础,“情”是催化剂,“意”是定向器,“行”是关键,由“知”到“行”,达到知行合一是最根本的问题。

1.思想认知是前提

思想认知是个体对思想行为和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对是非善恶的评价。一般来讲,品德知识越丰富、认识越深刻,就越利于形成坚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知”在个体品德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并不等同于“行”。个体拥有品德知识的多少以及认识水平的高低并不能体现出他们思想品德的真实状况,品德知识在没有转化成行为之前,绝不能简单地把“知”作为衡量品德高低的尺度。但是,思想认知可以调节和支配思想情感、思想行为,使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思想规范行动,使人们的思想自觉性得以提高。因此,思想认知是形成个体思想品质的前提和基础。

2.思想情感是“催化剂”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意志是大脑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支配和调节大脑皮层的总紧张度,对组织随意动作起重要作用;皮层顶枕叶保证运动的空间定向,皮层运动前区保证运动在时间上联系的展开,形成运动系统,而大脑皮层的整体性的整合功能最后导致意志行动的实现。意志是人类特有的,突出表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一切动物的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的意志和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因此,通过意志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才能把内在目的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认识并改造自然界。思想情感是伴随体验产生的。在体验过程中,人往往会产生自己“好恶”,对自认为好的东西会主动接受,舍弃所谓不好的东西。当人的内心体验与外在的品德要求产生共鸣或对品德方面的要求产生认可情绪时,就能促进思想认识的升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2]可以说,思想情感在知向行转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催化剂”的作用。

3.思想意志是“定向器”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意志是大脑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支配和调节大脑皮层的总紧张度,对组织随意动作起重要作用;皮层顶枕叶保证运动的空间定向,皮层运动前区保证运动在时间上联系的展开,形成运动系统,而大脑皮层的整体性的整合功能最后导致意志行动的实现。意志是人类特有的,突出表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一切动物的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的意志和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3]动物虽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在自然界中并没有留下意志的痕迹,而人类则不同,通过自觉的活动来改造自然,在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留下了人类意志的印记。因此,通过意志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才能把内在目的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认识并改造自然界。在人的思想活动中,意志是推动人坚持到底,实现预定目标所必需的因素。个体的意志品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意志坚定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会改变已经深思熟虑过的目标。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往往避重就轻,一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半途而废。正如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都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者则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挫折如同大浪淘沙,过滤着人生路上的行进者,唯有意志坚定之人才能正视困难,战胜挫折,走向成功。思想意志在“知”向“行”转化过程中,起着“定向器”的作用。

4.思想行为是目的

人的思想品质从思想行为中表现出来。思想行为也是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情,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4]可见,思想行为与性格关系密切。严格意义上讲,真正可称之为思想行为的,不仅仅表现在某一时刻,某一件事情上,也不仅仅是按照思想规范去行动,而是在于使思想行为成为自觉的生活习惯。

二、个体思想意志品质的内容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之中,自觉、自愿地作出抉择、克服困难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最终体现。在支配道德行为的诸多道德意识要素中,它是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升华为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是实施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力因素。它对个体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往今来,无数功勋卓越的人们,其成功无一不是惊人的意志之果。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思想意志于成功的重要性,教育家在呼唤挫折教育,挫折是锻炼思想意志的好方法,目的就是要培养个体坚韧的思想意志。总地来看,个体思想意志品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1.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对16万未成年囚犯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沦落到监狱中的个体有90%缺乏必要的自制力,没有把他们的潜力用到积极的方面。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说过,人的灵魂由一些较好的部分和一些较坏的部分组成,而“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部分受到较坏的部分同时也是较大的部分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奴隶和没有节制的人了。”[5]在他看来,节制是对某些欲望和快乐的控制,是一种好的秩序。同样,在思想意志行动中,与思想目标不一致的诱惑和不良情绪必定会影响个体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具有思想意志自制性的人,能够排除外界干扰,抵抗各种诱惑,驾驭自我,控制不良情绪,迫使自己执行深思熟虑的预先计划。

2.独立性—有能力作出重要决定并对行为产生的结果负责

思想意志的独立性品质是指个体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对决定所产生的结果负责。古代大文学家韩愈主张用“特立独行”来锻炼思想意志。从心理学方面讲,“特立独行”是独立人格的表现。无独有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教育不能牵着学生的手走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行走,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陶冶情感,锻炼自己的思想意志和思想,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3.果断性—明辨是非,及时作出决定并付诸行动

思想意志的果断性以周密思考和勇气为基础。果断的人对即将采取行动的方法、目的和后果有着清醒的估计和深刻的认识,必要时能当机立断,当行则行;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又能随机应变,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果敢地实施思想行为。长江大学的十多名学生在江边秋游时,无意瞥见远处不慎落水的少年,在场的学生毫不犹豫地向落水处冲去,他们果敢地手拉着手,铸成一根长长的生命链条,快速向江中延伸,拯救落水者。“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给予他们这样的评价:“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和两个孩子的生还,并不是简单的生命风险交换,而是在修复和重构着健康社会应有的思想基石。”十多名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思想意志的果敢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4.坚定性—相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坚持不懈地执行决定

思想意志坚定性是在思想行动中,坚持不懈地执行深思熟虑的计划,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完成预定目标的意志品质。宋代诗人苏轼说:“古之立志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成就事业需要坚定性,面对各种思想情境作出选择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坚定性,否则,就会随波逐流。例如,“见义勇为”在自私自利的人看来,就不足以为之,大公无私者则会毫不迟疑地舍生取义,大部分居于二者中间的人则会摇摆不定。一些人之所以摇摆不定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明辨是非,面对思想情境缺乏坚定的意志,他们也不相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更谈不上把思想行为付诸实践并一直坚持下去。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巴斯德的话很有代表性:“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古往今来,成就事业者和英雄豪杰都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品质。无疑,这一点对于当代个体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2]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5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17.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0.

[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50.

上一篇:桌子和凳子的对话小学生童话作文下一篇:教师师德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