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2024-08-22

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共10篇)(共10篇)

1.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篇一

大众传媒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姓名:陆琴

班别:05-13 学号:82号

指导老师:唐翊宣

摘要: 社会环境中包含的种种因素都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着飞速的变化,对幼儿教育领域的前进和更新有、推进。当今社会,无孔不入的媒体影响边部每个领域,我们幼儿教育事业也受到了影响和挑战。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也接触到了大众传媒,那么大众传媒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又将在着一新挑战中怎样合理的运用着一新兴的教育工具呢?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科普影象和录象 科普书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这几年来,家庭电视,电脑的普及力度大大增强,幼儿与这些高端产品的关系密切,幼儿的发展明显受到这些传播媒介的影响.当代幼儿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充分地享受了媒介资源的丰富,其成长也更多地受到了电视广播节目、报纸刊物和新兴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据中国儿童中心2001年对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就全体平均时间而言,城市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四种媒介,大约花86.7分钟。其中,看电视、听广播平均为57.8分钟;阅读课外书22.7分钟;电脑游艺6.2分钟。周末则时间更长,大约花149.3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四种媒介,大约花73.8分钟。其中,看电视、听广播平均为57.1分钟;阅读课外书15.1分钟;电脑游艺1.6分钟。周末大约花122.8分钟。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众传媒的几率是很大的,所受到的影响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很大推动作用的.那么,什么是所谓的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具体包含了些什么,大众传媒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大众传播是专业性的信息传播组织和机构通过媒介向为数众多、范围广大、互不联系的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有报纸、广播、电视、书籍及电影等,它主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今社会,大众传播事业异常发达,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数量惊人,无所不在,使整个社会被大众传播所包围着。大众传播为社会各界公众提供信息、知识、思想、见解、广告和各种娱乐活动。

当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幼儿科普教育中运用影视录像等媒介工具对幼儿进行直观

视听教育。日本1974年统计,在12655所幼儿园中,利用电视、投影、幻灯等设备上课的占81.7%。在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电教设备和镭射投影、电脑学习机等设备不断在一些示范幼儿园供幼儿使用,像电视机、录像机、幻灯、电影机等设备的运用在一般性幼儿园已相当普及了。幼儿科普影视与录像指为普及科学知识而摄制的电影片、电视片、录像片、幻灯片、投影片。上至天体、日月星辰,下至地理、物理、生物、化不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等都是科普片可以表现的范畴。它要求在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要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能准确、通俗、形象生动,力求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很好地结合,以便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仪等传媒工具用于幼儿科普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和

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学科学的习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通过银幕的映像,录音的音响,把形、声、光三者结合的视频信息和音频信息直接付诸于幼儿的感官。它直观地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内在联系,引导幼儿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大至宇宙的宏观世界,小至电子的微观世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影视教育手段也必然进一步发展。幼儿科普影视录像以它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感染性强等特性为广大幼儿所接受,对于启发幼儿从小爱科学、学科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它可以运用视听等各种手段,使幼儿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它可以打破空间、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根据科普内容需要表现宏观与微观世界,呈现高速运动和慢速运动,摹拟危险性的实验和爆炸、辐射及原子反映,以及人不能直接进行观察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如微生物细菌、事物的内部活动和变化过程、历史事件、远方景物、异国风物等。

2、运用影视、录像等视听手段可以帮助训练幼儿的技能和技巧。如反复播放录像和投

影,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和练习,这就为幼儿掌握某些技能、技巧创造了条件。

3、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节约教学时间。在幼儿科普活动中,教师在讲

述过程中可以随教学需要,应用幻灯、投影、影视录像等视听手段,将大量的视频信息和音

频信息直接付诸学生的感官,使幼儿在短时间内产生感官印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4、影视录像等视听手段适合幼儿特点,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和发展,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它以直观形象启发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寓科普教育手段于娱乐之中,通过图像和声音把知识融化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用丰富、生动的解说使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练习技能。

我国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我讲你听”填鸭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方法简单,缺乏声像并茂。教师与幼儿、幼儿与知识内容没有交流,只是机械地接受,因此幼儿缺乏学习的兴趣且学习效果差。而大众传媒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劲儿能快速、直观、形像、全面地

接受知识,并在愉悦之中,将大人们所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融于自己的思维体系,加强了与教师及知识的交流,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比如:传统教学中欲讲授“企鹅”。由于企鹅是一种生活在南极的动物,教师在教学开始出示一图片企业鹅,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开始讲明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等。会使幼儿的兴趣刚被激发却继而熄灭。事实上让幼儿看《动物世界》电视片,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教师从中加以指导,更能使幼儿提高兴趣。另外,幼儿听广播、看电视,可以边听边说,使幼儿掌握准确的用词,发展语言能力。

大众传媒除了主要的影视录象等媒介工具外,还有另一个主导力量----幼儿科普书刊。幼儿科普书刊即是教育工具,亦具有商品的性质。近年来幼儿科普书刊市场呈现喜忧参半的局面。喜是越来越多的幼儿作品创作者意识到了长期以来被忽视了的学龄前儿童需要更 多的精神食粮,他们处在人生的初期,接受事物的能力强,如能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教育,将使我国幼儿的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书刊已进入市场。忧是,书刊既是商品,就会有利润。一些作者认为有利可图,就随意编撰一些书刊委以幼儿图书的名义,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大赚其钱;另外,有一些人的作品中的内容无充分的科学依据,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蚂蚁有十条腿等。可以说幼儿书刊市场亦是鱼目混珠。

大众传媒的多样化,使不同的传播方式的功效各具特点,而对幼儿认识事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大众传播方式,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灵活运用,可单独使用某种传播方式,也可几种传播方式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便于查考、检索和保存,而且图文并茂,黑白与彩色相兼,且采用较好的纸张和印刷技术,内容翔实、严谨,符合科学性要求,它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幼儿的知识伴侣。影视及电讯传播方式发展之快,普及率之高,传播效果之佳,是印刷媒介无法比拟的。特别是电视集文学、形象、声音于一体,给人以真实和亲切之感,且可采用定格、重播、插播、特写等多种手法,加深对节目的印象。

由于大众传媒的内容的极大化,它对幼儿教育无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比如:电视对儿童的影响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并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其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商业利润,而不是扩大幼儿的视野。

大众传媒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的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呢?

首先我们必须可以肯定的是,大众传媒资源对幼儿的发展是有着双面性作用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消极行为作用.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大众传媒积极影响表现于幼儿同过接触大众传媒知

识量,信息量剧增,视野空前扩展,对快速变化的影像反应很快,对形状,符号,数字等的接触比过去的幼儿多得多.幼儿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不仅认识社会,掌握礼仪,接受规范,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也是他们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幼儿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可塑性强,丰富的、灵活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丰富幼儿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如果一个幼儿每天只是不断进行听课、复习、完成作业,就会感到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从而产生疲劳感和厌学情绪,降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手段。不难发现,幼儿在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里自发地看电视、打游戏、看电影、翻课外刊物、玩电脑,既能学得某些知识,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充分展示其个性色彩。1990年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正式生效,其中第17条指出,缔约国“应确保儿童能够从不同国家和国际渠道获得信息和资料„„”。应鼓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有益于儿童的信息和资料”。因此,媒介有教育儿童的作用,“有益于儿童”的信息将使现代儿童更加国际化和个性化。如互联网络就是满足幼儿个性化需求的媒介,为幼儿提供了参与性、交互性的技术手段,所以特别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其次,大众传媒使幼儿的习惯养成更具选择性。随着传媒的发展,现代幼儿逐渐形成了媒介需要。研究发现,幼儿在生活中的媒介需要主要有六种:学习需要、新闻需要、交往需要、情绪刺激需要、缓解焦虑的需要以及消磨时间的需要。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可以满足幼儿多种内在需要。广大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内在需要自主选择所需媒介.而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消极影响是与其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对的.幼儿看电视,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直接积累经验,动手动脑的时间,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翻阅图书的兴趣越来越小,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交往能力发展等各方面也造成不良影响.大众传媒也让幼儿过早的接触到一些幼儿该年龄阶段不应该接触到的东西,比如成人电视节目中,广告中关于金钱.性.官位.物质享受等等各种影响,使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了不少过去没有的问题,造成了幼儿所谓的早熟,懂事.做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者加强责任感,增进对幼儿的了解,明确了掌握适合儿童特殊要求的科普教育节目内容和制作方法,为幼儿制作一些科学性强、趣味性浓、内容丰富、浅显易懂的幼儿科普教育的印刷及声像作品,启发幼儿创造性才智,满足幼儿对自然界的强烈的探索愿望。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注意孩子社会情感的培养启东教育网

3.大众传播与幼儿科技活动吴厚德、徐若英http://jspx3.fjtu.com.cn

2.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篇二

当代文学的发展代表了新时期的一个时代发展的记忆,很长一段时期内,当代文学的发展都是沿袭官方体制文学的一种特性,因为我国固有的体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培养了大量的体制内的文学作家,因此,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很多的文学的垃圾。实际上,当代文学应该代表当代社会发展的水平,用一种现实的精神,来体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或者来体现社会的矛盾。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以“新时期文学”为基础的文学发展就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甚至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下,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当代文学更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而发展。

一、新时期的大众传媒便于了当代文学的传播

大众传媒的发展,改变的当代文学传统的传播模式,从历史上来说,一般文学的传播都是靠口耳相传和纸质相传的一个传播过程。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当代文学的传播过程更加的广泛和多元化,也为当代文学的生存空间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

大众传媒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更加的方便和快捷,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报纸、电视、杂志、广播、新媒体等传播媒介都更加形象的突出了当代文学传播的过程,也丰满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因此,新时期的大众传媒是便于当代文学的传播的,也是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再次生存的能力。

客观地说,当代文学的长足发展和大众传媒的传播效率和速度是分不开的,传媒行业的发展,早就把世界发展连为了一体,当代文学在大众传媒的土壤上生存更加的拥有宽阔的传播市场,从而站在国际视野上了解全世界文学发展的新的动向,是有利于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的。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众传媒的发展在新技术发展的今天,传媒行业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且传媒行业自身带来的行业革命也在不停地进行变革,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新的传播格局。对于当代文学来说,本身就置身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从生长的环境和生命力来说,是离不开现实社会的机遇和促进的,因此当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大众传媒行业的更新,也是需要不停的适应大众传媒的发展,从而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新的要求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世界一体化格局的出现,当代文学突破了建国后的体制内文学模式,文学垃圾逐渐被淘汰,新的当代文学的体系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因此当代文学的发展在大众传媒发展的过程中在世界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的鲜活和多样,当代文学作家通过大众传媒大量的接触外国文学,也是更加地开拓了自身的文学视野,从而更多的更好的当代文学出现在读者面前,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

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更是开辟了当代文学网络文艺发展的新生命力

当代文学的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是开辟了新的时代,网络时代,网络文艺成为了新的时代的当代文学的代表,随着网络文学和文艺的大量发展,网络文学家的大量涌现,这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新鲜血液和活力。

新媒体在大众传媒中有独特的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快速和便捷,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大数据让当代文学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找到了大量的素材,开辟了新的写作的道路和趋势,网络文学的模式以新的文学发展方向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浓墨重彩的画上了新的一笔。因此,网络文学和网络文艺成为了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的方向,也在百花齐放的文学发展历史添上了新的篇章。

综上,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深远的,可以这样说,大众传媒行业几十年的巨变,也引领者当代文学发展的巨变。一方面,大众传媒行业的发展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世界一体化的文学趋势,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在借鉴外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便,我们看大众传媒行业的技术发展,就可以开到新的当代文学趋势的发展,网络文学和网络文艺也是应此而生,当代文学在大众传媒的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的更加的富有新的生命力,更加的具有新鲜活力,从而更加有效的帮助当代文学的生长和生存。

摘要: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代表了当代社会的发展的,是时代的记忆,也是历史的记忆,当代文学记录的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矛盾,因此当代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传媒行业的发展,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有着重大的影响。分析认为:新时期的大众传媒便于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更是开辟了当代文学网络文艺发展的新生命力。

关键词:大众传媒,当代文学,影响

参考文献

[1]梁旭燕,论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6月.

[2]张卿,现代语境下大众传媒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6月.

[3]黎藜,大众传媒对沈从文乡土文学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6月.

[4]吴玉杰,大众传媒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市场角色,文艺争鸣,2010年8月.

3.论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大众传媒;当代文学;影响

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与传播的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传媒的发展相适应的是,当代文学的角色定位也由原来的高等家庭开始向大众化发展,文学由原来的政治性开始变得平民化,这也是大众传媒为我们的社会带来的突出的影响。文学与传媒的结合使得当今的文学发展与大众传媒相互渗透,但是过度的渗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造成了文学的市场化与商业化。同时近些年来文学日渐没落,原本文学所具有的高贵地位也变得渐渐低落,甚至有很多的文学家相继提出文学已死的观念,并把这一切归咎在了大众传媒造成的文学格局低下的局面。

一、三大媒体与文学概述

(一)报刊的出现与文学发展

首先近代报刊的出现刺激了新文学,报刊成为了新文学的重要载体,并直接的影响了文学日后的发展。曹聚仁先生就报刊与文学曾评价过:“中国的文坛和报坛是表姊妹,血缘是很密切的”,“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说,我们对历史回顾不难发现近代报刊与文学的结合成为了古典文学终结的重要元素,中国文学也因此进入了现代文学时代。像“新月派”、“语丝派”、“学衡派”等等报刊,作为印刷媒介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并且发生了历史性的影响。由报刊产生的文学法则对于印刷媒介依旧有很强的影响。虽然说随着大众传媒的进步,文学的传播模式,速度题材都有了不少的变化,但是由印刷传播媒介的基本属性造成的文学活动特征还是保留了下来,这种报刊的内涵还是存在的。印刷品的出现可以说是近现代文学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于文学可以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可以说,报刊文学的出现在早期的传媒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很长时间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这一阶段内,文学也实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

(二)广播的出现与文学发展

到了20世纪20年代,广播的出现成功的将原本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语言进行传播,相对而言更加的刺激与震撼。在1983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因为播出方式和音响效果的新颖,使得听众们产生了巨大的恐慌,甚至很多人都以为灾难真的来临了。由于广播是在同一个阶段内由很多人参与的,所以它的交流方式与情感的表达都是印刷媒体所不能达到的。同时,广播的出现给了听众很大的自由,人们可以在伴随的状态下实现工作的状态,也就是可以一边收听广播一边工作。这样的情况是原有的印刷品所无法达到的状态,极大的节省了娱乐和工作的时间,同时给予人们以更多的娱乐自主性与选择性。广播具有很强的渲染能力,弥补了印刷品文学不能够给予大众的视听感受,让大众可以更好的享受大众传媒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三)影视的出现与文学发展

由于影视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我们需要思考怎么样以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来更好的实现文学的适应性。比如我们可以加强对于风景环境与人物肖像的描写,文学语言叙述很难达到影视作品中那样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画面感。就像电影和电视一样将小说的文字变成了想象后的画面在观众面前呈现出来,电视既有画面又有声音,既有字幕又有解说。除此之外,电视传媒还包括了电视诗画等各种各样的节目,在保留了文学作品优美性的同时加强了情感的想象。 而在小说中那些臆想中的画面以及虚构的人物在原本生活的影响下显得很无力,所以很多的艺术元素已经很难去满足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很多具有前瞻性的文学家开始思考将文学的艺术重点转移到内心描写中来,希望通过对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来增强自己的文学独立性,并且使这种艺术手段在影视化过程中更增加自身独到的魅力。我们从文学的传播方式上进行调整可以收获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成果。我们可以借助电子媒介带来的视听优势,努力找到可以文学与大众传媒的之间的契合点,让大家建议看到文学与传媒的强强联合,以呈现整体性的享受。比如像《幻城》、《诛仙》、《甄嬛传》等电视连续剧的播出,让电视剧所积累的人气效应带动小说图书市场,让观众们能够回头去对原著进行购买与阅读,经过了影视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后可以以文学语言的角度来欣赏小说艺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先对电视剧剧本进行编写,等到电视播出拥有一定的市场之后再将电视剧剧本改变成小说,比如电视剧《爱你没商量》就是采取了这样的模式进入图书市场的,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对于文化市场的影响。

二、网络传媒与当代文学

到了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媒体也涌现了出来,第四媒体也应运而生。网络成为了传递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主要媒介。由于网络集结了传统传媒的表现形式,具有数字化、全球性、多媒体、实时性、交互式等特点。网络这个传媒的媒介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以及信息量大都是之前的媒介革命所达不到的,从2002年中国的互联网网民就达到了4500万,近些年更是持续翻了几番,由此可见网络媒介增长速度之快。我国近些年来用于观看电视剧的消闲时间比以往少了很多,就是大量的人将时间用在了上网上。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传播,网络文学发展越来越强势,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以及传统文学写作规则的改变。网上的文学作品既可以像普通的印刷文本一样保存与阅读,又可以像影视作品那样具有声音和画面,给人以感官的享受。读者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自主的选择,甚至可以与作者对文学作品的相关进行讨论来表达自身的意见与建议。读者们可以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品有选择性的下载,在很小的储存内可以容纳很多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经济花费还是储存放置都是一般书籍所不能比的。

传统文学偏向于有作者自身的约束性,而网络作者们相对而言显得无拘无束,或是为了传播自己的经历情感,或许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网络作者们既是网络文学的生产者又是网络文学的消费者,读者与作者在这里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这些作者中可能有电脑玩家可能有普通的学生,可能是企业的员工,所以很多人只接受了较少的传统文学的影响,在写作中很少会有文学模式的限制。网络文学的出现成功地为当代文学引起了新的潮流,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当代文学

不同的大众传媒模式形成了文学形态多元化的局面。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印刷品媒介比口语传播更能实现时空的超越,可是文字符号也越来越抽象,随着人们对于符号系统的不断掌握,误读的情况也越来越多,由此造成了对大众传媒的压迫。随着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在内的电子媒介的不断发展,将信息以生动形象的展示以实现人类认知与信息获取的轻松便捷。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得文化变成了快餐文化,淡化了意义的追寻以及对文化关怀。网络成功的将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的自由选择与交互集于一体,可以说“网络上的生存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生存”,相对现实生活而言网络更像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让人产生了虚幻感与错位感。同时网络的高度自由使得信息容易出现膨胀的现象,太多的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平台,这就加大了人们对信息的选择与判断的困难程度,更为严重的是伴随着网络传媒的出现网络病毒与黑客也层出不穷,而新时代的文学就是在网络媒介的矛盾共存状态下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整合。

四、小结

大众传媒的发展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文化事业与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思维符号化的进程。自传媒的媒介开始发展就经过了口头、手抄、印刷、电子、网络等形态的转变,在不同的时期内,大众媒介也凸显出不同的社会特点,这就是传媒媒介所体现与传递出来的信息。当然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代表着原始媒体的淘汰,正如我们现在已处于科技时代,但是那些民间传说和民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口头传播的传媒模式。大众传媒的地位,重要性的变革直接影响了文学和以文学分子,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各种传媒的特点以及文学变化,使得文学观念,文学手段都能够与大众传媒方式保持一致。大众传媒与文学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传媒方式为文学提供了传播的媒介,文学成为了传媒的主要内容,二者相互促进与发展以更好的对大众的精神生活与娱乐方式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儒俊.传媒嬗变对文艺传播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7(23).

[2]孙铭.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J].华章,2011(26).

[3]孙铭.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4]李丹丹.文学与影视的艺术生产—再生产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5]田冬锦.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看传媒对新世纪文学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1.

[6]孟祥春.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学的书写与消费[D].西北大学,2010.

[7]张邦卫.“后工具时代”与媒介的诗性诉求——兼论媒介的文学基因与审美质素[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8]张邦卫,李胜清.直面文学的式微——现代传播媒介与文学诗性空间萎缩的内在关系之审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4.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篇四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 大众媒体 社会生活 政治观念 知识宣传 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

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

(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

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

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

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

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

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 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1 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行促使大众传媒的商业运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毕业论文网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结 论: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加强思想建设。

(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

(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毕业论文网

(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

[9“民主政治凭借它的新闻纸已经完全把书本从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排除掉。书的世界及其使人不能不用心去加以选择和批评的形形色色的观点,现在只有极少数的人才真正占有了。人民读一种报纸,读‘他们’的报纸,这种报纸每天成千上万地从住户的前门塞进去,从早到晚蛊惑理智,凭借更为动人的布置使书籍变得湮没无闻,假如有某种书籍竟然出现,则用‘评论’它的手法把它可能产生的影响加以阻塞和排除。”[10] 报纸通过宣传攻势编造着所谓的真理,愚弄着人们,损害着资产阶级早期争取来的精神自由。“„„只关心事实世界的效果和成就的当前的公众真理,今天是报纸的一种产物。报纸所希望的就是真的。报纸的指挥者唤来真理、改变真理、更迭真理。报纸做三个星期的工作,真理就会被每一个人所承认[23]其次,在谈到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方面,理斯曼承认他“主要引用了某些研究者、尤其是拉扎斯费尔德的发现:政治宣传和政治竞争并非是简单的、昧着良心地赢得广大孤独而无助的普通群众的支持。”[24] 他指出“政治即是消费品”。“大众传播媒介充当政治表演的鼓吹手”,为此“大众传播媒介发明了一种特效药——魅力”。[25]政客们成功的过程,就是凭借 “时髦的装扮和外表”,“讨人喜欢”,“诚恳”等个人魅力征服选民的过程。大众媒介还培养了人们对政治的宽容态度。因为“大众传媒对于外界的压力十分敏感”,这些压力来自于受众及一些政治团体,所以传媒倡导宽容的态度,以达到某种平衡。“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通常以人人皆知的心理战的方式讨论国际政治,在宣传政治事件时,往往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承受力。传播媒介常常要求公众支持某项政策,因为公众的支持可以通过一种自我操纵的平衡活动左右公共舆论。”[42]大众传媒还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现代成功的小说和电影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其情感的不真实,它使读者或观众对主人公产生完全的认同感,从而逃避现实的生活。”[47] 在电影上,他主要从艺术角度来分析电影这一媒介。他认为,“电影可以说是一种适合大众需要的、无需花多大力气的娱乐媒介。因此,人们称电影为‘给那些没有阅读能力的人阅读的关于生活的连环图画’。广播和电视是受众最多,最受欢迎大众媒介。“广播电视给老弱病残者、给那些疲乏的人带来了福音,另一方面,使人们成了广播、电视的俘虏。”[50]豪译尔分析道,“广播和电视之所以适合于大众传播,不仅因为它们提供的娱乐节目无需太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因为它们价格低廉。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广播和电视没有丝毫一本正经的严肃味。甚至电影都与它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51]所以豪译尔说,“电视对于书籍,甚至对于戏剧、电视和广播的胜利,可以说是思想的懒惰对于勤快的胜利。”[52]“电视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最难解释的——是它的效果的直接性和集中性。电视缺的不仅是演员的实际在场,而且是节目的独特性。电视观众之所以对电视节目如此着迷,那时因为电视接收机对接收者的接近、家庭的接收气氛的亲密和接受范围的狭小。”[53]然而,广播和电视又带来消极影响。“广播和电视不能产生某种听众或观众共同体。不同的节目机械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新闻评论又是如此客观和中立,致使受众变得完全无动于衷了。”[54]“对于像电影、广播和电视这样一类大众媒介来说,受众在接受和在创造方面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55]“广播是一种既令人喜欢又叫人讨厌的媒介。它既好又坏的特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音乐之中。广播使广大听众熟悉了那些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但它带来了对音乐的‘可怕的普及’。”[56]豪译尔还谈到了广播和电视的意识形态功能。“正如雅典的戏剧节不是真正的民主论坛,广播和电视也不是独立舆论机关和可以表达个人意愿的自由工具。如果大众媒介的产品的方向和基调不是直接地受到国家、政府或政党的牵制或监督的话,那么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会通过大众媒介间接地、隐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加强思想建 设。

(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

(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

(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及模式化解读

——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研究的启示

摘要:信息时代,大众媒体已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能力与道德情操。本文根据传媒专业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态度与使用情况的考察结果,以涵化理论为依据,尝试结合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提出具体的学校教育对策,形成一种制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模式。

关键词:价值观;涵化理论;道德认知;媒介素养;场

信息时代,社会环境不再闭塞,大众媒体超越学校和家庭的界限,以巨大的感召力和无处不及的触角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魔力般的影响,它影响着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和自身的人格塑造,并强烈震撼着学校的价值观教育。

“超女”现象风靡一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再也不是青少年的唯一价值目标,无数青少年疯狂热衷于超女选秀,幻想一夜成名;有些青少年,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影响学业,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些青少年,迷恋大众媒体,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急剧下降;还有一些青少年,消费观念深受媒体中消极的自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潜移默化的蜕变„„

诸多现象说明大众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使不少青少年迷失自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形成,完全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耻的判断上,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越来越远,有的已经演变为令人极其忧心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分析

笔者于2007年6月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了上海市部分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态度与使用情况,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1.对高校传媒专业的学生影响程度最高的媒介是网络,其次是电视,再次是报纸杂志,接着是书籍,最后是广播和手机,比例统计约为2:1:1:1:1。

2.当被问到学生关注最多的节目时,将娱乐选秀类节目位列前三甲的学生比例高达43.75%。

3.当被问到列举三位通过媒体认识的并且是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时,回答周杰伦、张国荣、周华健等演艺明星的学生和回答杜威、霍金、江南春、张朝阳等商业文化名人的学生比例基本持平。网络、电视只是媒介,问题的焦点最终汇集到选秀、明星两个关键词上。选秀、明星备受大学生青睐,说明它符合大学生对多彩人生的向往,意味着某种潜在的理想,至少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继而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理智”的选择和方向的确定是导致产生崇尚一夜成名行为的内质,这种对个人行为起着调节和定向作用的指南针就是价值取向,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同时,这种行为 和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这就是培养理论,即涵化理论。

二、涵化理论与价值观

涵化理论是美国学者G·格伯纳(Gerbner,G.)和他的合作者在1969年开始实施的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的核心部分。这一理论产生于美国举国上下对60年代和70年代特有的暴力影响的关注。[1](p.228)其中心内容可表述如下:

(一)对于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格伯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电视教导了受众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

(二)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三)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

(五)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2]

由此推断,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观念就越能反映他们所看的电视内容。尽管该观点过于绝对,在传播学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质疑,但它的重要性是无法否定的,它对于我们反思电视节目制作,尤

[3]其是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广泛出现的选秀类节目的创作和批判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回答将娱乐选秀类节目列为关注最多的节目之一的学生受影响程度最高的媒介也是电视和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中重要理论之一的涵化分析,比较系统地检验了观念现实、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人们认识到了可视传媒环境(电视、网络等)的重要性,大众媒体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改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态度,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及文化系统的建构。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人活在传媒环境中,并不留意它的存在;正如鱼活在水中,并没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传媒环境对人的重要就等于水对鱼的重要一样。如果污染的水会令鱼死亡,那么,污染了的传媒环境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又会构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涵化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认为传播媒介的影响并非只是在改变受众,而且还要维持与强化这种效果。[5]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认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麦克卢汉和施拉姆的观点可以说是涵化理论的进一步佐证,它再次充分表明了大众媒体尤其是可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涵化理论成为当前选秀类电视节目的播放与青少年不理智的偶像崇拜现象间的链接和理论纽带。

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不稳定,易受外界人、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且因性别、学习成绩等的不同而使价值观的形成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青少年对事物缺乏辨别性,审美层次不高,容易轻信、困惑和怀疑,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敏锐但易偏激,热情却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赋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多地受到了广播电视节目、报纸刊物和新兴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大众媒体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按照价值观辨析学派的观点,[6][4] 4 价值观的形成经过如下过程:(1)选择。a.自由地选择;b.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c.对每一可选择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选择;(2)赞赏。d.喜欢这个选择并感到满意;e.愿意公开这个选择;(3)行动。f.按这一选择行事;g.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在个体的发育成长过程中,价值观不是一下子形成和固定不变的。随着个体认知水平、交往环境、自我需要的不断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突出,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促成一个人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这一转变的终身过程,主要表现为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的继承和传播,这在“超女”类选秀节目收视率的攀升和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中得到强有力的印证。

三、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对策及传播模式解读

青少年价值观的可塑性给教育者提出了思考,也指明了方向。正如涵化理论佐证了可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也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价值观则是受众的内质。笔者在这里借助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即“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众)——有什么效果(效果)”,诠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对策。[1](p.60)为了研究的系统性与严密性,此时的传播者被精确指定为学校的教育者,受众自然就是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教育者将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青少年学生,必须翻过“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两座大山,这正是制定教育对策的关键着眼点。“讯息”意味着携带正确的价值观内容,在学校教育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教育上,同时大学文化也是一种隐性教育,作用不可小视。曾在200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上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价值观,90%以上的内容是由媒体给予的,所以媒介素养教育也必须列入“讯息”其中。[7]具备三大“讯息”前提,传播的实现则依赖媒介。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接触网络频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在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中也有印证,所以校园网络作为“媒介”的不二之选。

(一)重视、创新学校德育课程教育,努力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切实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诸多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思考和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有效的切入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强调道德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重视培养学生理性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些都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道德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引导模式,避免简单的单向灌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编排一些道德两难故事,以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争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仔细聆听并分析学生做出的道德判断,从而明确学生实际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然后向学生建议一种更进一步的、更为完善的思考和判断方法,引导学生向道德认知更高一阶段发展。[9]

[8]2.提高德育师资力量,确保教师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实际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的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应当遵循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首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实际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学校中,一个教师往往会同时教数个班的课,有些时候教师连一些学生的名字也记不住,更不用提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了。作为德育教师也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这就使德育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因此,要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 5 道德认知水平,就必须重视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扩大教师队伍,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从而使教育能够达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的教学技巧,能够做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道德教育,切实成为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者。

(二)崇尚校园文化教育,积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是一种亚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起着指导、陶冶与规范作用。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作为思想教育的手段与补充,在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校园文化往往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由于校园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青少年校园生活的长期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三)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大众媒体教育课程

在电视、电影、电台、报刊、电脑、电话、手机、网站、BBS、QQ等媒介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青少年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其内涵包括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三个部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青少年作为将来社会文化精英的受众群体之一,能否较正确地认识大众媒介,能否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青少年更多地掌握媒介传播的技术,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同时帮助青少年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够比较完整和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正确区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学校教育具有对象广泛、教学规范、效果良好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经验,在高校开设选修课,在中小学开设必修课,或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结合其它课程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媒介实施教育,一方面通过媒介产品的传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知识、讨论分析媒介信息、提醒注意媒介传播的负面影响等,使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组织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直接参与媒介节目的制作并播放,消除他们对媒介的神秘感,认识真实的媒介。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开展网上思政工作

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安全便捷和低成本的上网渠道,还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过滤不健康的内容,并指导和约束青少年的网上行为。校园网络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提供并不断更新有自己特色的信息,成为师生信息沟通、人际交往的桥梁。校园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网上交流的场所,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场所。要使校园网络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组建高质量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非常重要。这支队伍不仅要提供思想政治方面的文献资料,在网上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还应该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虚拟世界的交往之中,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采取适当的方法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匿名性,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易暴露的真实想法可以在网络中得到体现,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正确的引导。

上述研究对策是仅从学校层面进行的价值观教育,青少年价值观实际上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媒体行业等多方因素教育熏陶的复合结果,这些因素形成一股磁力线般的“场”,包围着价值观教育的传播者与受众(图1)。最终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效果”则可通过对学生(受众)采取多次网络讨论、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反馈给学校的教育者(传 6 播者),来验证对策的合理性,以便做出调整和修正。可以看出,从“传播者”到“效果”,全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该系统具备实证的反馈功能,能实现良性的循环和改进,类似于一种制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模式(图2)。如果要从社会或家庭或媒体行业的层面探讨价值观教育,则只需将此时的“传播者”由“学校的教育者”替换成“社会”、“家庭”和“媒体行业”,从新的出发点思考,指定新的讯息和媒介。由于篇幅所限,加之能力不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四、结语

现代传播学研究认为,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大众媒体为他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图景和各种人生理想的模型,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青少年一代能否建构起积极向上、健康开放的价值观,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未来。面对大众媒体的强势冲击,科学地认识、预防和控制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种种负面影响,积极探求有效的教育对策并付诸实践,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提出具体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大众媒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校思政工作对症下药,提高绩效,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某些借鉴。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

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引导舆论: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 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了文化遗产,促进了社会化

提供娱乐:

此外还有为受众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等功能。不独立存在,是一个有机整体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造成受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或是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的方式,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总结于教科书《媒介概论》和《传播学导论》)未来大众传媒任务的预测

5.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篇五

摘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和公共部门,也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一代成长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大。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以一种全时空的形态构建“拟态环境”对青少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传媒;青少年;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8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与日俱增,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认真研究大众传媒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主要说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1.电视传媒与青少年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总是会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的是大众传媒的导向。大众传媒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它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全方位的,是个体了解国家、社会的重要渠道,其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信息,具有服务社会、引导大众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青少年在价值观构建过程中深受媒体价值倾向的影响。这些影响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值得引起关注。电视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和青少年文化都有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的媒体是电视,尤其是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完全是在电视的陪伴下长大的。

2.当今社会电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主要媒体,收看电视节目在青少年课余生活中占据了较高比重。由此可见,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有多么的大。电视传媒的发展极度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富有乐趣,同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也起到了极大的效果。

2.1首先电视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拓宽了人们了解世界的渠道,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外面的新闻,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便利,同时使人们不断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可以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积极发展,同时电视上的一些节目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人们带来了有益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在开设一些求职的节目,面临现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给出了又一条求职途径,并且节目中的招聘企业也都是实力雄厚的五百强企业,只要求职者有足够的实力,企业就能够为其提供一个让其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这为我国亚待就业的广大求职者提供的极大地方便。

2.2电视媒体的极大发展还有利于大力弘扬和发展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电视媒体这个载体,我们可以立模范,树典型,积极传播优秀文化,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现在电视上的很多节目都能起到这种效果。比如,感动中国就是一个币民好的例子,用道德力量感染人们,使人们自发的做好人好事,乐于帮助他人,没有任何的强制力,完全是道德感化。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

3.影视剧会给青少年带来西方价值观

首先,无论何种电视剧都会给青少年造成个人主义,特别是个人英雄主义,因为任何影视剧都有主角:配角,这本身就是对个人的强调,无论历史剧:战争剧:科幻片都在强调个体能力的重要性,且不说西方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影视剧收视率连年攀高,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人治社会更是为影视剧的创作者提供了创作个人英雄主义的素材.以至于青少年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而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这一论断百思不得其解.其次,任何一部以城市为背景的电视剧,都极易把青少年引向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而农村更甚.正因为有线电视向农村的普及,使得更多农村人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为他们走出农村增添了精神上的动力,而公路的村村通工程,使其彻底走出农村得以实现.不可否认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城市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但进入城市后对各种物质的向往和追求又无疑会引导农民沦为金钱的奴隶,而陷入拜金主义.可以说正是影视剧中对城市繁华或明或暗的宣扬彻底摧毁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下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最后,影视剧极易把青少年引向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全球冲突与融合,欧美影视剧在全球的流行,以及日韩剧对亚洲的冲击,其中所宣扬的西方中产阶级的消费观和享乐观,无疑给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再加上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产影视剧也尽力宣扬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以富人和城市市民生活为背景的影视剧和对高昂商品的宣传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误导,特别是西方的超前消费价值观和快乐主义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月光族”-过把瘾就死“-快乐到死”等错误价值观。

4.电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积极影响

传媒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好途径。总的来看,人们对电视传媒的评价趋势是积极的,都期望传媒能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影响。电视传播活动能有助于青少年民主观念、多元知识与全球视角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与社会的互动,对青少年价值观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青少年是祖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后备力量,所以对其价值观的培养十分的重要,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电视传媒,从一方面说,它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确实会对我们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为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电视传媒产生的浦极影响,还青少年一片纯净的文化天空。

参考文献:

6.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篇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受到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早已走过了埋头苦学的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具有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特点,对大众传媒文化更是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望。但是,与之并存的还有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面前,这一新时代群体又有缺乏辩证能力,无法准确的选择正确的方向。大众传媒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文化并不是单一的,也并非全都是对我们有益处的,它是多元复合、良莠不分的,真、善、美、假、恶、丑,各种各样的因素以五花八门的形式掺杂交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辨认当中的真善美。无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1、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大众传媒文化在每个时代相应都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性,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大众传媒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愉悦效果。大众传媒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得到拓宽,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变得宽广,视野开阔。大众传媒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军事、伦理道德、法律、恋爱婚姻、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旅游、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大众传媒以其广泛性、新颖性、多样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内、课外知识,同时,先进传媒文化对旧观念的冲击,衍生了新的生活观念和特立独行的生活风格。当代大众传媒文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认知的单一性。传媒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在各种文化场所和网络、影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中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而使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加宽广,同时也能激发艺术灵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更好的适应社会。社会化是指个人向社会、他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大众传媒文化中包含的礼仪、风俗、民族、艺术、法律、道德和价值理念等各种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通过对大众传媒文化的接触,可以提前了解并适应社会。有学者指出,“个体也正是依托一定的文化价值理念、行动规范的引导而使自身上升成为类的存在,成为德性的存在,成为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境遇之中的自由自主的‘人’”。

2、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7.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篇七

在个体的发育成长过程中, 价值观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生活环境、自我需要等不断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小学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 但尚未形成价值观, 并且儿童期的价值判断也常常是部分的、片段的和直观的。到初中阶段, 初中生已经将外部的价值期待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或判断标准, 出现了价值观的萌芽。只有到了青少年后期即高中阶段, 个体的价值观才逐步确立。”青少年正处于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有其如下特征:其一, 因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其二, 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不稳定;其三, 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人生价值问题。在青少年时期, 人的自我意识日益成熟, 能独立思考、处理事务, 在观念与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有时会自以为是或一意孤行。同时他们会向往成功, 积极进取, 创造和挑战新生事物, 以满足心理需要。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也会进一步增强, 表现出社会交往更加主动, 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 重视伙伴关系, 相对忽视家庭成员关系, 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等。随着生理的发展, 对性问题也就更加关注, 会出现性渴望、性冲动、性敏感等, 容易导致早恋和非道德性行为的发生。

现代传播学研究认为, 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时期, 大众媒介为他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图景和各种人生理想的模型。其在青少年社会化中具有导向作用, 有利于青少年开拓眼界、丰富阅历, 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增强其政治判断能力, 推进其社会化的进程, 也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有效地激发了青少年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但同时, 大众传媒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具有负面影响, 它容易引起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误导, 容易形成对社会现象的错觉, 使得青少年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 自我意识凸现,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价值取向日趋世俗化和现实化, 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等。他们对怎样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奉献与索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感到困惑, 表现出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评价标准的普遍怀疑, 对追求崇高理想的主导价值观的逐渐淡化。代而起之的是偏重个人利益, 转向世俗化, “做一个现实的人”。其中许多青少年信仰淡漠, 精神空虚;部分青少年唯我独尊, 丧失理性。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令人忧虑!究其原因, 大众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众传媒所宣扬的负面价值导向因素与青少年价值取向中消极的一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本质联系, 二者都倾向个人主义, 都注重经济利益和享乐的追求。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观点, 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性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通过树立榜样, 为青少年提供示范性行为。好的榜样会重塑灵魂, 坏的榜样则会毁掉人生。榜样的力量可以迁移, 青少年可通过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 将之迁移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其二, 强化行为。媒体对青少年的强化表现在他们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方面, 它可以使人们凭借观察学习、借助示范作用建立新行为。除了影响的深远性外, 还有广泛性, 即可以同时让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起到相同效应, 激发起他们学习榜样的热情。

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 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少年来讲尤为重要。

任何一种新传媒的出现, 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丰富, 增加了新的资源。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不能全归于媒体本身, 而在于媒体被运用的方式。正如, 车祸频发的原因不在汽车本身, 而在于人们的驾驶技术和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

大众媒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消极一面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是不可避免的, 它需要媒体做的就是尽量还原事实真相, 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所以, 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把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 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坚持正面教育, 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影视界要加强青少年影视片的创作生产, 积极扶持国产影视及动画片的创作和播出, 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适合青少年特点、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系列影片, 从保持文化的主体性, 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影响青少年。

教育部门要借助多种社会力量, 适应青少年发展的特点,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形成一个健全的传媒教育网络;网监部门要发挥高科技手段配合社会加强网络管理, 优化青少年教育环境。

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多与孩子沟通, 充分了解孩子所接触的传媒信息, 帮助他们辨别大众传媒信息的真伪;适当控制孩子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 引导他们多参加积极的社会活动。在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 并提高他们的审美格调和鉴别力。同时, 学校应协助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精神和思考力的培养训练, 增强他们对大众传媒的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

全社会都要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逐步普及, 其覆盖范围广泛, 内容丰富多彩, 方式灵活多样, 必将对人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本文浅谈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8.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媒体;网络文化;品德形成;教育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06-05

大众传媒,亦即大众传播媒体,由英语Mass media一词翻译而来。有人翻译为大众媒体,有人称之为公共媒体,但大多采用大众传媒的译法。在西方,大众传媒又叫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以及网络媒体等的总称。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领域存在,体现着自身特有的公共性,是教育公共性的实现绕不过去的公共领域。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对教育公共性而言,二者既相互融合,也相互抵牾。按照教育公共性的要求审视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其不仅为教育公共性的实现提供舆论支持,而且为教育公共性的实现提供更好的渠道和平台保障;同时,教育公共性的实现,又可为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提供智力支持、理性判断力,使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教育公共性相得益彰:教育公共性利用大众传媒公共性完成公民理性的生成使命,大众传媒公共性则凭借具有理性精神的公民主人发挥其独有的参与、评判、达成社会共识的历史使命。当前,公共网络媒体在日渐发展的社会阶层中,普遍受到关注。在社会交往合理化过程中,为其职业化的传播活动所立的道德法,是公共网络媒体生产机制与媒体从业人员所必须遵守的传媒伦理规范,它体现为媒体权利、媒体义务与重大社会价值的结合。或者说,公共网络媒体伦理既是媒体在公共网络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担当,又是调节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在其职业生活中面对公共生活及其广泛的社会成员(“一般他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大众传媒及网络文化失范

1936年,胡塞尔在其名著《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指出,科学的危机在于科学不能回答生命的意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似乎听到了胡氏的呼唤,试图绕开科学技术的这一陷阱,努力避免人的意义的陷落。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了后现代主义生长的温床,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传统社会秩序的金字塔纷纷坍塌。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消费的普遍化,网络生活已是人类不可逆转的生存境遇。为了追求网络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人们对网络技术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对网络人文的需求。目前,追逐网络技术与利益已成为塑造人们价值观和思想的强势力量。全社会尤其是网络技术发明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对网络失去了自我审视、反思和批判的意识,放弃了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导致网络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这种不幸首先在青少年中蔓延开来,使人们对网络的抱怨、指责不绝于耳——

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电子媒介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导致其把自己封闭在媒介的“自我”之中,成为所谓大众媒介的“容器人”。他们的思想、感情沉浸于传媒内容之中,对未来漠不关心,视野狭窄,极端自我。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电视并不太有利于思维的表达,电视是一种极少有独立自主性的交流工具。”[1]在电视里,那些戴着光环的专家、学者多是受操纵的“木偶”而已。

在情感上,青少年信赖大众传播媒介,往往视媒介为权威。大众传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让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神大大弱化,加上大众媒介传播的直接性和快捷性,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产生一种抑制和弱化作用,使人的智能降低,思维简单化、平面化,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而渗透到大众媒介作品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少年脆弱的精神家园;一些广告的消极示范效应扭曲人们的心理常态,导致“炫耀性消费”等畸形社会行为的出现;为迎合部分受众的收视欲望,暴力色情信息成为大众媒介挥之不去的附属品,一些意志薄弱、未成熟的青少年因模仿媒介中的不当行为而走上犯罪道路;强烈光电、噪声对视听感官的刺激和电磁污染会诱发多种疾病,目前被认定与电视、电脑等媒介有关的病症,如多动、痉挛、头痛、睡眠障碍、厌食、恐怖症、孤独症、胃肠道功能紊乱、近视或散光以及皮肤斑疹等就有五十多种;长时间看电视和操作电脑的青少年常表现出听力和视力降低,体能下降,作业效率低,缺乏求知欲和耐心等消极身心状态。

胡晴舫在《读书》2008年11期的《暴露狂年代》中写道:

在这个人人记录、人人寂寞的博客时代,越来越多的产品必须冠上一个英文小写的“i”(大写的“I”为我,小写的“i”为小我),以诉求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深化他们的独立存在,颂赞伟大的个人力量。什么东西都是“你的”或“我的”(“你的”其实就是指涉“我的”),不再是“人人的”“全家的”“全国的”……

且不论这份权力是否被过度夸大,或“小我”是否真的更不容易沉醉于权力的虚妄性,我们的确已经活进一个人人自创频道的时代。由于现代人学会了怀疑国家政府与主流新闻媒体,我们更愿意采信业余者的说法。当我们睁眼检视机构权力,却忽略了业余者的人性与专业训练,我们总以为业余者没有利益动机去说谎或犯错,而政府或媒体大部分时候却很难逃脱这层嫌疑……

就某方面,台湾高中男生把激情照贴上网络相簿等,都分享了相同的心态,都追求个人的网络点击率。这已不是旧有认知上所谓精英文化对抗大众文化的拉锯战,而是小我要求被注意的锐利尖叫。

文章随后分析认为:

“我秀,故我在”已经取代“我思,故我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于是,一种新形态的暴露狂主义诞生了。人们因此自愿或被迫地分享许多陌生人主动公布的生活细节,从电影品味、性幻想对象、心情故事到日常流水账,无一不括。

就像饮食必须均衡,如果传统信息产业不该是我们偏食的对象,网络也不应成为摄取信息的唯一来源。何况,获得信息从来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有益的决定。但必须清楚的是:浏览网络时,就像我们收阅主流媒体一样,同样需要适当的怀疑、反思。以为每一个博客之后、每一条微信之后都是一个知识达人,乃是我们时代的危险认知。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历程虽然短暂,却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颠覆着人类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全球化进程,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激发着人们狂热的崇尚激情、占有欲望和想象力。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的工具理性被日益推崇和提升,甚至被片面强调和夸大,致使其统治意志姿态与主导价值地位日盛,凌驾于人之上,渐渐淹没了人的主体价值和能力,引发网络对人的异化。人的主体价值和能力是人主体间性存在的基础。人的主体价值和能力的不足带来的交往对话能力的式微,导致网络与人之间交互主体共存失去了可能,造成人与网络交互主体间性日趋黯淡和没落,彼此日渐对立。根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是交互主体间和谐统一的基础,只有从交互主体的交往行为意义上,才能把握社会行为的本质内涵。网络危机就主要体现为交往行为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而交往的手段和媒介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才是网络道德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网络道德危机的本质就是网络文化的危机。[2]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在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可和运用,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时衍生的一种文化,它是人们网络行为的核心体系,主宰着人的网络行为。如,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为方向,按照功利化的行为准则来进行行为抉择。以自我内部的主观世界为前提,通过网络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愿望,展示或宣泄自己。这些网络行为理性的不足和缺失主要体现为目的性行为和网络戏剧性行为的膨胀对交往行为的遮蔽,以及网络规范调节行为的不足。

在文化失范的网络空间里,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落,不能不追问网络交往媒介异化这一深刻渊源。人们在享受网络科技的同时,备受网络的欺凌、异化却浑然不知,这就如同正在温水中被不断加热的青蛙,死都不知是怎么死的。尤其是当前网络时空里,金钱、权力、技术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交往的媒介,各种网络利益的延伸与链接,结成了庞大、复杂的网络利益结构关系,支配着人们的网络生活行为,日益严重地排斥着以理解和共识为目的、以语言文化为媒介的交往,扭曲着青少年对网络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追求。“人的意义世界丧失”,“社会的非人性化与道德危机”,皆可在此找到答案,追溯到根源。网络道德危机正是现代社会病态特征之一。

网络文化危机是网络背后的经济结构和法则使然。长期以来,人们将网络作为一种生产力、一种科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没有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存境遇去关注人文涵养。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必然带来新的文化,但我们对这种网络文化特性的研究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网络的产生、运营表现出的仅仅是消费、交换的价值,追求的是利润。它一经产生,就像商品交换过程一样遵循经济法则。因此,在市场经济下,国家对网络危机的干预并不会有多少效果,历来几次政府干预(如因事故而发动的校园周边网吧清除行动、未成年人禁入网吧等),效果均不理想便是明证。

利益冲突必然带来政府作为的危机。这种危机不可避免,并使网络在上述利益危机的矛盾从市场转移到政府管理系统。危机的根本在于政府干预与网络社会化间的矛盾。政府干预必然体现为政治、经济手段(惩罚、停业、罚款),但网络需求市场并不会消失。在市场经济逻辑下,网络经营与网络需求具有利益的一致性。一味的政治、经济手段并不能解决矛盾,只要利益根源存在,政府的干预就只能在经济的逻辑框架内循环,甚至恶性循环,于问题解决并无多大益处。在此并不是否定政府的干预,而是质疑政府干预的模式。作为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只有和媒体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才能推进民主法治社会的进程。而媒体只有充分利用政府的新闻资源,才能增加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真正成为公众利益的守望者。但是,一方面,由于网络在社会系统中凸现的价值地位和固有的经济结构体系,造成政府干预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在网络世界里,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明显碎片化和后现代化,日趋削弱着人们对普遍价值观的认同,造成文化价值观念的危机。这种危机是个人与政府干预在现有网络文化价值观念认同方面表现出的矛盾。目前,青少年及其他网络消费者、网络经营者在网络生活中对政府干预不感兴趣或兴趣不高,不愿参与文化合法化过程,他们热衷于消费、安逸、利益,只关注自我生活的境遇,而疏于对政府和社会秩序的关注。另外,动因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传统中。在目前网络文化尚未健全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动因常常遭遇冲击破坏而逐渐衰变异化。例如,学校教育对学生上网的动因教育,常常遭遇网络中暴力、欺骗等文化观的冲突,导致学校教育给予的动因维护变得十分艰难。[3]同时,后现代思潮对一切既成的规范价值所抱的意义虚无态度,以及当今非理性主义、怀疑主义弥漫,更加深了青少年的动因危机。

二、大众传媒时代的学校德育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进步,媒体在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同时都有负面效应产生。媒体能为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形象模式,但过多的形象模仿模式会使青少年的创造性想象受到限制;荧屏形象能长时间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但是过多的荧屏刺激、快速移动的图像、屏幕频道间的跳跃,会使青少年注意凝聚力短促;电子游戏和网上游玩固然能激发青少年一定的参与性,但这种主动性是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和设置好的程序里的,因此这种主动性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当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被其占有的时候,其主动性便不能在更大的范围里发挥。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则是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青少年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才刚刚开始,其大量时间便被一个虚拟的世界占有,这个世界对青少年来说是真实世界的模拟和压缩,其效应是时间一致性和地理一致性的丧失,在短时间里信息过量,感觉系统被过分刺激。最终,青少年只能在虚拟世界里拥有主动,在真实的世界里却无所适从,这值得深思。

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那些我们在网络上读来的信息究竟可不可靠。每天每时每分每秒,就在我们说话的这一刻,全世界各地都有人正在键盘上飞快敲进新的信息,而另一个人正在搜寻他刚刚写下的信息,身边的网络正在改写人类的知识体系。当网络开启了一道门,让知识免费流通,信息自由散布,意见免除审查,网络便逐渐成为人类的集体记忆库。人们去网络上查询信息,就像以前上图书馆找数据一样。然而,这个日渐庞大的记忆库,如同以往人类的历史记载,已经难以避免地充满了人为的操弄与虚伪的记录。

如同我们当年对大型机构与主流媒体的质疑,现在对网络上搜寻来的知识与信息也要小心看待。当年大型机构与主流媒体的问题是垄断性的权威,所以当网络被发明出来时,仿佛是在一池静水边上开了个口,令新鲜泉水流入。而今,这股泉水汇成大河,成为众人饮水之地。当河面加宽,河流加深,奔向大海之时,难免开始夹带许多未经筛选的杂质,影响到知识的纯度。更何况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让文本来源更难查证。不像传统媒介,所有作者与编辑都身份公开,公司注册有案,若是报道不实,你随时能向相关人士追究责任。然而在网络上,你找不到文责的对象。一名大气科学教授试图修改网络上一条错误的基本知识,却被愤怒的无名网友一再删除,对方的唯一理由是“你的数据不过是另一种说法”。

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既能载舟就不能因为有可能覆舟而拒载。目前在电子媒体的运用上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还未提出适当的应对策略,只能说明教育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应该说,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手段的改革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如果运用得当,它将在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使青少年在生动形象的陶冶中启发心智,促进发展。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级各类学校都没有成功地将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和大众传媒结合起来。其传播信息的巨大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只是用它来让孩子们一天到晚守着闪闪发光的荧屏,沉浸在那些轻松的节目之中。与此同时,我们却全然没有意识到它应承担的责任。

那么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电化教学技术局限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的使用上,还只是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使抽象的课堂教学变成形象化的课堂教学而已。这种技术只能适应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如今学校已经不再封闭了,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日益显著,它给学生的信息量甚至超过学校,这些信息所传递的很多价值观都与学校教育相抵触。“学校如何进入这一极大地影响学生发展的非正规教育领地,对学生与传媒的关系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是学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4]。生活在现代和未来的青少年,其发展将注定与传媒技术的进步相伴随,与其消极地让学生接受这些媒体宣传的影响,还不如利用学生对媒体传播内容的兴趣,对学生接受方式和接受内容进行积极规范和引导。比如:让学生了解媒体技术、学习媒体制作,培养学生有效地利用媒体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比如:让学生辨别媒体所传递的信息,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内容,培养学生抗“文化污染”的能力、媒体使用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样,随着电脑及网络使用的大众化,青少年的学习娱乐空间空前扩大,学校教育如果不去引导学生有规范地遨游其间,就可能导致其沉溺其中。培养学生具有摆脱多媒体世界诱惑的坚强意志和体验社会、亲近自然的积极情感,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媒体素养或者媒介素质的培养。

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以及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其宗旨是使大众成为能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媒体素养是信息时代大众必备素质之一。[5]

要培养媒体素养,就得大力发展媒体素养教育。媒体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明了媒介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此外,媒体素养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建议,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媒体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能力。具体来讲,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2)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

加拿大媒体素养协会理事、媒体素养教育学家约翰·庞甘特(John Pungente)提出的媒体素养教育十大目标,值得研究和借鉴。(1)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懂得欣赏而又具批判性和分辨力的听众、读者和观众;(2)向学生介绍各种媒介的历史发展情况;(3)讨论并辨析媒体的主要用途;(4)辨析不同媒体运用的技巧和语言;(5)辨析与媒体产品生产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等;(6)教育学生认识媒体的操纵能力;(7)使学生能够对媒体讯息进行评述、解译、分析和评估;(8)使学生理解媒体对社会的影响;(9)能够自主地对媒体讯息加以选择;(10)通过媒体产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批判性的自主”——学生一遇到信息,便有能力自主地质疑和分析。

可以预见,要不了多久,荧屏将成为汇集电信、广播、计算机和电视的多媒体文化市场,青少年的娱乐时空、学习形式将会更多地被荧屏占有。所以我们认为,在人文学科领域反思技术发展中的精神危机时,在被传媒技术占有的青少年世界里,切不可忽视思考这样几对关系:商业开发与教育主导;青少年的主动性与对技术的依赖性;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过程体验与结果享受……由此引发的学校教育改革将是意义深远的,希望能够引发教育界的深思。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

[2]张茂聪,王培峰.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7(07).

[3]张茂聪.论教育公共性及其保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6.

[4]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8.

[5]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9.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篇九

【关键词】大众传媒;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新的媒体应运而生,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大大加强。当代大学生作为对大众传媒接触最多的一支力量,其价值观的塑造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众传媒传播的价值观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阐释

1.大众传媒: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当代大学生:当代,指目前这个时代。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社会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年龄在二十岁上下,精力充沛,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

3.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4.广播: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

5.电视传播:电视改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电视媒体的特性是时效性高,影音效果呈现丰富,易于刺激阅听众的感官神经,传播范围广且影响大。

6.大众传媒(广播、电视)传播的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涵化理论进行概括,即“大众传媒通过文化信息的传播,对受众价值观可以发挥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

二、大众传媒(电视、广播)传播的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数据

为了探究大众传媒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课题研究小组随机选取了西安的一部分高校做了以下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问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1.您获取信息及新闻的渠道主要通过以下哪种方式?a报纸、杂志(60/12%)

b电视(102/21%)c网络(280/58%)

d广播(40/8%)

2.相比几年前,您认为信息获取速度更快了吗?a是的,非常快(372/77%)b有,快一点(110/22%)c没有(o/o%)

(二)您一般接触大众传媒的首要目的是什么?a浏览新闻(145/30%)b搜索资料(133/27%)c娱乐购物(164/34%)d写日志、博客(40/8%)

(三)1.您平均每天花多长时间在大众传媒上?a 1小时以内(155/32%)b l到5小时(155/32%)c 6到8小时(110/22%)d 10小时以上(60/12%)

2.会在一天的交际中涉及当天大众媒体中所获取的信息吗?a会,很频繁(60/12%)b会涉及(182/37%)c会,但觉得不多(140/29%)d基本没有(100/20%)

(四)1.您通常对哪种资讯比较感兴趣?a时事政治(152/31%)b经济形势(60/12%)c休闲娱乐(220/45%)d体育资讯(50/10%)

2.对广播电台中的哪类节目感兴趣?a资讯类(77/15%)b情感类(35/7%)c娱乐类(179/37%)d音乐类(145/30%)e人物传记类(46/9%)

(五)大众传媒传播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

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对您的影响是?(以获选人物为榜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230人/47%)

2.您对大众传媒对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人的关注和恶炒有什么看法?(这是属于他们个人生活,无需放大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382人/79%)

3.您会受到大众媒体中公益广告的提醒而去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吗?(会,通过这些提醒,我已经很注意自己的行为。297人/61%)

4.大众传媒对事件的看法立场会影响到您的立场吗?(会选择性的借鉴吸收。332人/68%)

5.您认为将来会怎样实现个人的价值目标?(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这份工作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201人/41%)

6.大众媒体对您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思维方式。162人/33%)

7.您对大众传媒传播的一些黄色、暴力信息持什么样的看法?(虽然不反对,但个人不会去接触。224人/46%)

8.对于大众媒体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您的态度是?(难辨真假,不能听一家之言。270人/56%)

9.看到电视或广播报道某些事件,您平常的做法是?(在评论事件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312人/64%)

10.关于2012年媒体一直热捧的《江南style》和鸟叔psy,您的看法是?(热捧只是一时,事件不会太久。240人,49%)

11.如今在一些诸如电视、广播平台上获取的信息,您是如何接受的?(对部分抱有怀疑态度。286人/59%)

12.您认为大众传媒在表达价值观中存在哪些问题?(内容过于浮夸,引导一种浮华心态。262人/54%)

三、对“大众传媒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

(一)获取信息及新闻的渠道多样化

网络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能小觑。通过电视传媒、广播传媒获取信息的方式显然并不是主要途径,还可以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介。

(二)获取信息快速化

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所包含的信息量也会增多,速度也随之加快,不再受到地域、时空的限制。

(三)摄取信息广泛化

当代大学生利用大部分关注大众传媒,所获取的信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作为日常生活的主流传媒,所传达的信息也是大学生所接受的最大的有效信息。

(四)获取信息兴趣点

大学生往往对休闲娱乐的咨询较为感兴趣,对于经济形势和体育资讯在调查中虽然关注的人较少。因为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越来越趋向自由化和个性化。

(五)获取信息的影响力

大众传媒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占到主要地位的。

四、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具体表现

大众传媒在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包括认知功能、协调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保证功能、导向功能。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大众传媒传播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如下:

1.对时政的关注度提高,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2.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转变。

3.个人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的树立。

4.大众传媒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消极性。

五、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不良影响的解决途径

大众传媒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现实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现代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手段、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但另一方面,信息量的无度飞涨,过度市场化发展和大众传媒中有害信息的传播等,都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于大众传媒的依赖程度极高。所以我们也可以做一大胆的设想:今后高校在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价值体系构建方面,可以尝试着改进教育方法,逐步减少对传统的口授灌输模式的依赖,巧妙地利用大众传媒技术,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以达到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正视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具有广泛影响的事实,在价值观教育中注重主流文化大众化的表达,注重开展均衡的价值观教育,并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这样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潮流,也为学校在德育方面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效果可能会比传统方式更好,更容易减少其抵触心理,走近学生。

六、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是可以独立地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辨别,主动吸收对自身有利的价值观,以引导自身正确价值体系的构建。

在21世纪初我国尚处于价值观念日渐多样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都在变革调整、新技术迅猛发展与社会分化程度加剧的阶段,大众传媒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构筑有利于和谐稳定、繁荣发展和勇于创新的社会舆论与人文环境,是大众传媒业的重要职责。因此大众传媒应当协调好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传播有利于构建正确价值观的内容。

10.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篇十

大众传媒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大众传媒也是为社会大众所服务的媒介,大众传媒所占用的是公共资源,所以它有义务去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努力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在过去的生活中,人们的安全意识传播主要靠的是人际传播。现在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以大众传媒为主导的社会生活之中。大众传媒传播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媒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影响力更大,从各个方面促进民众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大众传媒现在已经与民众的生活融为一体了。而民众的安全意识可以说是处于任何阶段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它时刻作用于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众传媒应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提高安全类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大众传媒要想在民众的安全意识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必须提高安全类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媒体应该对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地创新,根据受次的实际需要制作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提高安全类新闻的影响力,让受众都能关注和重视它,保证安全文化的顺利传播,从而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

对于安全类新闻的报道,大众传媒要注重细节,在细节中渗透安全知识和安全文化,从而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站在客观事实的一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社会问题。不但真实、有深度,还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能被某些利益所驱使,表现出大众传媒的新闻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安全类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保证大众传媒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向民众迅速地传达社会的新闻信息,大众传媒的实质也就是社会新闻信息传播的工具或中介。确保社会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准确才是大众传媒的服务宗旨,只有确保传播的新闻和信息准确、客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类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二、多信源?集,确保客观性

对于同一件安全类的重大事故,民众会接收多个媒介或多个新闻单位发布的不同角度的新闻信息。同样,新闻媒体工作者也会面对多种信息的筛选问题。单一的信源采集往往会导致失真的报道,大众传媒应走进第一现场,采集多个信源,使它们互相印证,已达到新闻信息的真实、客观,从而增强自身媒体的公信度。而且单一的信源,会使新闻工作者的思维受到局限,知识的广度变得狭窄,报道的内容往往是片面化的,影响了节目的整体质量。

三、尊重事实,规避媒介审判

在网络信息平台高度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名或匿名的公开发表任何言论,媒体要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法治社会中,要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为法制社会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大众传媒在面对违规、违法现象时,坚定自己的立场,积极地予以揭发。但是不能越过那个度,了解到该事件已经被当地的司法部门介入并立案,大众传媒就应该表现出自身的新闻专业精神,对案件进行实事求是地报道,尊重客观真相,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受众。

总之,大众传媒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应利用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优势对民众的安全意识进行潜移默化地提高。

对于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现状,大众传媒的传统模式化报道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而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显然是大众传媒应该特别关注的领域。大众传媒也应该利用社会关注,来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的任务是艰巨的,虽然现在大众传媒对于安全知识、安全事故的报道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大众传媒有能力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大众传媒也是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大众传媒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中的优势尤其明显。传播时效性强,传播覆盖面广。大众传媒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大众传媒也是为社会大众所服务的媒介,大众传媒所占用的是公共资源,所以它有义务去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努力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上一篇:员工加薪理由申请书20下一篇:“廉政文化进校园”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