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导学案及答案(7篇)
1.寓言四则导学案及答案 篇一
《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3、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学习重点】
重点是分析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
多角度概括寓意,学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1)伊索生平介绍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在基督诞生前约600年,也就是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腊。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他的舅舅恨这个又矮又丑的外甥,常常强迫他在田里做最艰苦的工作。
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从此以后伊索就变成一个奴隶。有一天,伊索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
大家都喜欢伊索说故事,也都敬佩他过人的聪明。伊索曾经靠机智救过朋友和主人的急难;凭机智避免敌人的伤害,解除奴隶的桎梏。据说伊索因得罪特耳菲人而被陷害致死。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中大多以动物为主:有的用豺狼、狮子等比喻人间权贵,揭露其残暴、肆虐的一面;有的则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2)《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的神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是众神之王。他掌管着天地的秩序。赫拉,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以至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3)韩非(?~公元前233),出身韩国贵族,曾和李斯同学于荀况,李斯自以为不及。当时韩国国力衰弱,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著书,成十余万言。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后十分钦佩,于是发兵攻韩,索要韩非。韩王派遣韩非入秦,秦王却又不加信用,后又听了李斯、姚贾诬陷,将他拘囚下狱,李斯送毒药使他自杀于狱中。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今传本正合其数。不过今本除《史记》中所举《孤愤》《说难》等十篇外,多有窜入文字。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画鬼最易”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淮南子》
西汉初年杂家著作。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汉书·刘安传》称“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21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老之术”。《外书》《中篇》已佚,《内篇》21卷,即
今存《淮南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子》列为杂家,历代无异说。不过综观全书,其中虽然夹杂一些孔丘、墨翟、申不害、韩非的思想,但正如高诱所说“其旨近老子,澹泊无为,蹈虚守静”(《淮南鸿烈解序》),是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继续。
由于《淮南子》出于众手,材料来源亦颇庞杂,多是旧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其文体与《吕氏春秋》相近,但其中保存了中国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和史料。其中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夏禹治水等,或仅见于本书,或可与他书参证,都常为研究者所引用。
《淮南子》本名《鸿烈》,又名《淮南鸿烈》,经西汉刘向校定后称《淮南》,《隋书·经籍志》始称《淮南子》。通行本甚多,以清代庄逵吉校本较为精善。有东汉高诱注,今存;许慎注,有辑本。近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辑集高、许旧注,并吸收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了补正。
2、体裁介绍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自主学习】
1、为加点字注音。宙斯()庇护()较量()凯歌()遽()髀()跛().......
2、学生对照《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 此独以跛之故 .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3、选出不是同义词的一项()
A.失败——惨败; B.排除——排斥; C.庇护——保护; D.重视——轻视
4、选出不是反义词的一项()
A.渺小——伟大 B.增加——降低 C.坚定——坚决 D.冷淡——热情
5、解释下列加点词。(1).人皆吊之 吊:()(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九:().....
6、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2).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3).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
简短的故事之中。()
(4).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7、赫耳墨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的目的是()A.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不受尊重。B.他想知道人对神是否尊重。
C.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D.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是否受到极大的尊重。
8、蚊子第二次吹喇叭的原因是()A.有意气一气狮子,再一次从精神上征服狮子。B.得胜后骄傲了,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C.宣扬自己的功绩,要称雄于动物界。D.庆贺自己战胜狮子而奏乐。
9、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合作探究】
10、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11、在《智子疑邻》中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寓意(1)、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2)、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
(3)、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
(4)、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5)、读罢本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2、《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
【课堂练习】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4、在文中找出与“你并不比我强”这个否定句相应的肯定句是()。这两句把蚊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15、判断正误:
⑴蚊子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狮子,根本原因是蚊能咬狮子。()
⑵在写法上,上一则寓言是反衬手法,在修辞方面本则寓言用的是拟人手法。()⑶本文是在篇末点明寓意。()
⑷能概括蚊子战胜狮的神态的词语是“势不可挡”。()
16、能确切概括蚊子结局的成语是()
A.后悔莫及
B.可歌可泣
C.乐极生悲
D.宁死不屈
17、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第一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特点?第二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神态?
18、这则寓言说明了()
A.狮子虽然庞大,却没有本领。
B.是不是真有本领,不取决于个子的大小。
C.蚊子败在蜘蛛手里,是出于偶然。
D.取得胜利后,不能盲目骄傲,要谨慎从事,否则会受挫折。
【拓展提升】
21、请你诊断:
案例如下: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十课答案
【自主学习】
1、zhòu bì jiào kǎi jù bì bǒ
2、略
3、D
4、C
5、(1)A(2)B(3)B
6、(1)√(2)×(3)√(4)×
7、C
8、D
9、略 【合作探究】
10、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被小人物打败。
11、(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2)、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3)、智其子而疑其邻。
(4)、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5)、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12、(祸福是相互转化,互相依存的,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忧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3、相关格言: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B、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文徵明)C、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D、如果你掉进了一个池塘,不要难过。也许当你站起来的时候,你的口袋里会兜上几条鱼 【精读精练】
14、我比你强得多;步步进逼、咄咄逼人
15、⑴×⑵√⑶√⑷×
16、C
17、无畏、果敢;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18、D 【主题阅读】
19、黔驴技穷
20、对待任何貌似强大的东西,我们都不要惧怕,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自己。
【拓展提升】
21、此题旨在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2.寓言四则导学案及答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2、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通过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多角度探究作品的主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珍爱自然。
预习案
一、了解作者
沈石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宁波慈溪。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自主学习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字形,解释词义。
1、(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悲怆()娴熟()逞能()肌腱()
恍惚()迥然不同()参差()眼花缭乱()对峙()湛蓝()苍穹()
(2)解释下列词语
娴熟:
恍惚:
进退维谷:
迥然不同:
一尘不染:
2、整体感知
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按要求进行故事情节复述。
飞渡前()——飞渡()——飞渡后()
3、合上书快速回忆课文内容 然后进行抢答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句话概括。
4、当时斑羚身处怎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5、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他的三次叫声,请找出来分析其特别的含义?
探究案
一、细读课文,品读课文
(一)品读群体形象。
小组交流讨论:你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呢?请用“这是一群的斑羚,我从文中第段中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教师总结斑羚精神:
归纳主题:
(二)分析描写,品读个体形象。
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斑羚形象特点。)请用“的镰刀头羊,我从文中第段中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文章从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重点刻画了镰刀头羊的形象。
归纳镰刀头羊的形象:
二、问题研讨:
1、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3、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4、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5、思考: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
四、合作讨论: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2、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要注定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板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波偷偷地溜到新生的那波去,但 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直老斑羚调换位置。
3、它走上去了,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句话中,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4、课文中多次出现“彩虹”,这“彩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及答案 篇三
【学习目标】
①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
②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③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资料助读】友情提示: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摘录到课文里。
1、关于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2、主题解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情”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献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济南()镶()水藻()贮蓄()....澄清()着落()看护()发髻()....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 意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意感受文章要点,并给文章划分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课文,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
★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这一特点的呢?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读全文,用心感悟
1、你能从中提炼出四幅画来吗?请给这四幅画各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四幅图的?分别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记得把这些东西以批注的形式写在课本里)
3、四幅图画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景是为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服务的,那么作者把济南冬天的山水写得如此之美,是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在文中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与延伸
朱自清先生赞美春天,老舍先生赞美济南的冬天,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你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导学点一:揣摩精美语言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清亮如水晶。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 比如: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请你从文中再找出两句你最喜欢的这类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导学点二:精彩语段品析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全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第④句描写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间的美景 5、“秀气’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赏析句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到______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层次的景物
8、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1、本文语言朴实清新,情辞恳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素淡雅致的远山、澄清透绿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精美的画面?你获得哪些写作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丹有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只要用心观察、体会,我们家乡的冬天同样是美丽的,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写在日记本中)★ 拓展阅读
阅读《叶子时期的梅》,回答下列问题。
叶子时期的梅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流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 :“你认识它吗?”
(11)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选自《名作欣赏》)1.作者极力称道的“叶子时期的梅”,主要表现出哪些个性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⑧段说:“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这里的“长久”和“佳美”分别体现在哪里?请联系上下文回答。(4分)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佳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___________梅到_________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
4、文章第③段说“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你知道“我的心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参照下面示例,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示例:第①段画线句把在废墟中凌寒怒放的梅比作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突出了梅花的光彩夺目,抒发了作者赞叹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请结合全文谈一谈,这句话作为全文的收笔有何深刻意义?并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和感悟。(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济南的冬天
★ 课前预习1、略
2、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3、略
4、温晴、慈善 6、略
★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1、温晴。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特点,赞赏它是个“宝地”。
2、描绘了济南的山和水。分别表现了山的秀气与娇媚和水的澄清与多情。
二、1、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济南冬天的水色 2、略 3、略
4、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时,处处流露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感情)“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创造意境,流露深情)“树尖上顶着一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略
第二课时
导学点一:揣摩精美语言
略 导学点二:精彩语段品析 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2、雪光、雪色、雪态
3、树尖上的雪 顶着白雪的树
4、山色 雪下草色 5、美丽而柔弱
6、拟人,将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照射下小雪的神韵。7、空间方位 上 下 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8、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1、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不仅确切的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而且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这段情景交融地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运用修辞d.情景交融 2、略
答案:
1.(1)最安宁的阶段(2)最年轻富有的辰景(3)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4)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2.找、赞(或寻、懂)
3.“我的心事”所指的是——我是特意来看无花的腊梅的,看看它的长久与佳美。
4.“长久”体现在从深春到晚秋(第五段中,联系上文,明显表示时间的词语);“佳美”体现在青枝交错、碧叶婆娑,不需要寻求和赞赏、不需要记取和安(第八段,联系下文)。
5.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句子:“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 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6.作者采用整齐的句式(四字短语)、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写出梅花盛开时的繁华、凋谢时的寂寞,表现了一般人对梅花的爱是短暂而肤浅的。
4.《我的母亲》导学案及答案 篇四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认识这位母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 有关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主要作品有。
胡适,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大学校长。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2、为加点字注音
眼翳责罚广漠管束宽恕文绉绉嬉戏绰号吹笙摹画抽屉舔去庶祖母侮辱佃户 3.从备选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横线上。(1):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2):广大空旷。(3):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热的样子。(4):容忍谦让的限度。(5):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的意味。【备选词语】
面红耳热轻薄文绉绉气量广漠 合作探究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的段落。描写母亲的段落是第至第段。
(2)除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作者的(时期)生活和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
(3)按下列提示,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至第 段)回忆作者的童年,为写母亲做铺垫。第二部分:(第 至第 12
段)写。第三部分:(第 至第 段)写。达标测评: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厌恶(wù)管束(sù)
广漠(mò)
质问(zhì)
B.责罚(zé)
眼翳(yì)
调度(tiáo)
轻薄(bó)
C.庶祖母(zhé)
嬉戏(xī)
抽屉(tì)
野蛮(mán)
D.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牢骚(sāo)
宽恕(shù)
3.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面红耳热带人接物当面质问认错陪罪 大失身份目光严历仁慈温和体谅宽怒(1)改;(2)改;(3)改;(4)改;
4、选词填空
(1)我母亲待人最,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慈祥仁慈仁义)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过我。(约束管理管束)
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请找央)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了一顿。(责罚责备责骂)
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
A、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
B、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 C、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D、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 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我,然后行罚,或,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严厉教育责备惩罚
B、严肃教育责骂惩罚 C、严肃教训责骂行罚
D、严厉教训责备行罚
市二中“1+3”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课题:《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教师:主备教师: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结构,感知文章内容。
2、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自主学习: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的内容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及。2.“我”是什么样的性格?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是。3.“我”失去了和的两个机会。4.小结:“我”的童年生活过得。5.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是为了。合作探究
二.学习第二部分
6.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这句话是:。
7.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1)对“我”的管教 ①催“我”早上学;②;(性格:严厉)③(性格:慈爱)
(2)处理家庭难事和矛盾 ①;(性格:善良、宽容、仁慈)②忍气化解两嫂子的矛盾;(性格:)(3)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①质问五叔(性格:)
8.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母亲对我的训导是“言传”,而与家人的相处是“”。这两者正是恩师的具体体现。9.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1)就母亲的为人而言,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对我们今天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仍有指导意义,我们要继承下来。对文中的母亲在家庭中忍辱负重,对待大哥、大嫂、二嫂过于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我们应予以同情与理解,体会母亲当后母的难处。(2)就教子方面而言,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与她身兼父职
有关,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三.学习第三部分 10.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达标测评 四.全文小结
11.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爱戴、及的思想感情。
12.品味语言,作为著名学者的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不能不”表;“一点儿”是作者的谦虚之词。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如果”表示,说明了作者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 的品格。
市二中“1+3”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课题:《我的母亲》第三课时 教师:主备教师: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概括文章主题。
2、深入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及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自主学习本文主题思想: 合作探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 么?
2、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 何体现的? 达标测评
苏联中学开学典礼时用大幅标语打出:“爱你的妈妈吧!”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受到许多人生的教育和启迪。写出一点,与同学分享,字数50字左右。《我的母亲》部分答案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走近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从备选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横线上。(1):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2):广大空旷。(3):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热的样子。(4):容忍谦让的限度。(5):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的意味。【备选词语】
面红耳热轻薄文绉绉气量广漠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课文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的段落。
描写母亲的段落是第 至第段。
(2)除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母亲对“我”的 深远影响。
(3)按下列提示,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至第 段)回忆作者的童年,为写母亲做铺垫。第二部分:(第 至第 12
段)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部分:(第 至第 段)写母亲对“我”深远的影响。达标测评: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厌恶(wù)管束(sù)
广漠(mò)
质问(zhì)
B.责罚(zé)
眼翳(yì)
调度(tiáo)
轻薄(bó)
C.庶祖母(zhé)
嬉戏(xī)
抽屉(tì)
野蛮(mán)
D.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牢骚(sāo)
宽恕(shù)
3.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面红耳热带人接物当面质问认错陪罪 大失身份目光严历仁慈温和体谅宽怒(1)带改待;(2)陪改赔;(3)历改厉;(4)怒改恕;
4、选词填空
(1)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慈祥仁慈仁义)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约束管理管束)
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请找央)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责罚责备责骂)
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
A、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
B、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 C、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D、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 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D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我,然后行罚,或,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严厉教育责备惩罚
B、严肃教育责骂惩罚 C、严肃教训责骂行罚
D、严厉教训责备行罚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学习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的内容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身体状况、性格特点、游戏情况、及失去两次机会。2.“我”是什么样的性格?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是文绉绉。3.“我”失去了学音乐和做画家的两个机会。4.小结:“我”的童年生活过得单调、乏味。5.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是为了写母亲作铺垫。合作探究 学习第二部分
6.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这句话是:她是慈母兼任严父。7.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1)对“我”的管教
①催“我”早上学;②犯事、说错话受责罚;(性格:严厉)③为“我”舔病眼(性格:慈爱)(2)处理家庭难事和矛盾 ①对付大哥的债主;(性格:善良、宽容、仁慈)②忍气化解两嫂子的矛盾;(性格:忍让、温和)(3)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①质问五叔(性格:正直刚气)
8.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母亲对我的训导是“言传”,而与家人的相处是“身教”。这两者正是恩师的具体体现。9.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1)就母亲的为人而言,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对我们今天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仍有指导意义,我们要继承下来。对文中的母亲在家庭中忍辱负重,对待大哥、大嫂、二嫂过于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我们应予以同情与理解,体会母亲当后母的难处。(2)就教子方面而言,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与她身兼父职
有关,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三.学习第三部分 10.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达标测评 全文小结
11.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感激、爱戴、及怀念的思想感情。
12.品味语言,作为著名学者的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不能不”表双重否定;“一点儿”是作者的谦虚之词。(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5.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
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
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
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
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
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
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
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
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
便要还家()刘子骥()诣()...
3、重点词语释义。xkb1.com
为业:缘:夹岸:杂:鲜美:
异:穷:舍:豁然:开朗:
平旷:属:怡然自乐:悉:所从来:咸:问询:先世:妻子:邑人:不复出焉:焉:
间隔:皆:叹惋:延:语告:不足:既:志:诣:如此:遣: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自主练习】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2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_2既醉而退既: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9.‚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0.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1.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当堂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参考答案
(自主练习)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
闻③怡然自乐
4、C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7、①知道,详细地知道②已经
8、D
9、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环境箫然不蔽风日
10、‚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1、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
(当堂检测)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导学案及答案 篇六
张家窝中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价值判断的含义、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2、过程与方法: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学习难点: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五、特别提醒:
1.注意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的判断是事实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是价值判断。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和主体性。
3.掌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4.4.明确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1)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理解和尊重他
人的正当选择:(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六、知识梳理
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________以及满足的________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_____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1、社会历史性: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而不同。②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A、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_______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_______的倾向;
B、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__________,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12、主体差异性:
①人们的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阶级性)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_________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因人而异)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________上,就会做出不同的____________和价值选择。
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根本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我们要自觉站在________的立场上,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
会发展的___,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要自觉站在________的立场上,把_________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四、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价值冲突)
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最紧要和最
具决定性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上进行选
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
考。
七、课堂探究
材料一:元代大学者许衡有一天外出,因为天气炎热,感到口渴难忍,而路边恰好
有一排梨树,同行的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解渴呢?”有人问
许衡。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说:“世道这样乱,梨树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顾忌吗?”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
主”。思考1:(1)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2)
在天气炎热、口渴难忍的情况下,许衡不摘梨解渴,许衡的行为选择与他的价值判断的关系是怎样的?
材料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
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开始出现就业难。许多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始转变
陈旧的就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转变了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抛弃了“起
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
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的“三高六点”的择业标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
社会的需要,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
思考2:(1)结合我国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是什么?
(2)从这一原因可以得出什么哲学道理?
(3)事实启示我们应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思考3:(1)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土地政策会有比较大的变化?(2)材料显示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材料四: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思考4:(1)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2)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材料五:不幸因公殉职的任长霞,逝后被群众誉为“人民的卫士、罪犯的克星、敬业的楷模、廉政的先锋、爱民的标兵”。十万群众送长霞的悲壮场面正说明老百姓爱戴和拥护的不是你的官位有多高、你的权力有多大,而是看你是否真正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有道是:民心大如天,万事民为先。人民群众的苦与悲、哀与愁,懂得“老百姓即是天”的道理。任长霞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无愧于千万人的爱戴与景仰。
思考5:(1)对比任长霞的价值选择,我们应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进行价值选择?(2)工作中应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八、同步练习
1.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②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③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A.①②B.①⑨c.②④D.③④
2.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来源:学*科*网]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4.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的20时30分至21时30分,统一熄灯一小时,已成为一项倡导环保生活的标志性仪式。“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每个公民都为低碳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从哲学角度看,公民应该①树立生态价值观,积极参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活动②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自觉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③正确处理个人活动与社会
发展的关系,践行低碳生活方式④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为了低碳减排和保护环境,某市要对电价水价进行调整。但由于各县区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差异较大,某市不会用“一刀切”的方式统一每个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用电用水量,而是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最低用电用水量。这种做法体现了()
①正确的价值观符合所有人的利益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6.自2003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6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给试点高校提供自主选择自己所需人才的空间和舞台。下面是部分高校2011年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这些试题体现了高校选拔人才的价值取向。
*何为软实力,如何构建国家软实力?
*《阿凡达》很火,欧美大片、日本动漫也很受欢迎。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文化? *谈谈对雷锋精神内涵的理解,现在该不该提倡雷锋精神?
*给你一张厚纸、一根铁丝,怎样煮熟鸡蛋?
*“范跑跑”现象你如何看待?
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试题内容对我们加强自身修养的启示。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思考1:(1)一种是同行人的价值判断:世道太乱,梨树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无须太多的顾忌,可以乱摘。另一种是许衡的价值判断:“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
(2)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许衡不摘梨解渴是因为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许衡不去摘梨就是在其价值观支配下作出的选择。
思考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毕业生数量猛增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是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
(2)从这一原因可以看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3)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思考3:(1)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思考4:(1)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地主们却害怕下雨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
(2)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
(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思考5:(1)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2)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DBCCA6.(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寓言四则导学案及答案 篇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
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
3、朗读全文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以及十几部杂文集。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祝福》等11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秋夜》《过客》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4)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3、有关时代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二、朗读
1、学生自读文章,初步感受。
2、读时注意字音,给下列字注音。
抵()菲()桀()骜()赁()喋()骸()攒()渍()绯()
3、解释重点词语
寥落: 桀骜: 菲薄: 深味: 微漠: 黯然: 喋血: 浸渍: 殒身不恤: 长歌当哭:
4、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着?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苟活者在惨淡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得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
一、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二、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三、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四、背诵课文2、4节 课堂达标与迁移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徘徊(huai)追悼(dao)毫不相干(gan)长歌当哭(dang)B寥落(liao)菲薄(fei)暂得偷生(zan)素昧平生(mei)C伤痕(hen)山阿(e)黯然泣下(ti)殒身不恤(yun)D屡次(lu)依稀(xi)阴谋诡计(gui)和蔼可亲(ai)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缘由 爆发 授课 欣然前往 B羽翼 洋溢 推测 走头无路 C和蔼 微漠 流驶 阴谋鬼计 D压抑 屠戮 祭品 英雄气慨
三、默写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惨象,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见教参60页
2、理解句子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育的“沉默”,“于无深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同样的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就在沉默中走向革命,走向解放。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而“真的猛士”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着”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答案见教参59页
二、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讨论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三、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选择题
1、D
【寓言四则导学案及答案】推荐阅读:
《2.4 导数的四则运算》导学案06-23
寒假周记四则10-18
四则运算法则10-11
观察日记四则500字08-05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8-07
世界四大寓言之莱辛寓言《隐士》10-04
拉封丹寓言与伊索寓言10-22
营销寓言启示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