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追求理想的励志小故事

2024-08-05

名人追求理想的励志小故事(共10篇)(共10篇)

1.名人追求理想的励志小故事 篇一

夜已深,万籁俱寂,只有窗外的风呼啸着。我扔下手中的笔,双手抓着头皮,看眼前空白的稿纸,不知该写些什么。就快考试,老师竟让我参加作文比赛。突然,面前的白纸开始发亮,让我吸入其中。

再次睁开眼,却见北风咆哮,吹得大雪纷飞,厚厚的积雪在朦胧的月光下反射着点点白光。我裹紧衣服四顾周围,暗夜中,山坡上的茅屋发出一点点黄荤的光。那灯光仿佛有一种魔力,我不禁像那走过去。离近,豆大的灯光前有一个人正在这个寒冷的冬夜中奋笔疾书。看着身影,我隐约有一股熟悉感,这不是老师上课讲的司马迁吗?

我轻轻推开了门,你仿佛知道我要来似的。放下了手中的笔,走到我面前,又为我拍去雪,和我坐在这简陋的木床上。孩子,你是不是在为我作文比赛的事情担心?我点了点头,和你的目光对视。一顺间,我被目光拉去,一幅幅画面从我脑海中闪过……

你遭受了宫刑,自卑与愤怒,彷徨与痛苦,挣扎与绝望,交织在心,如乌云般笼罩着你的世界。你开始自暴自弃,开始放纵自己,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对着树影独饮,望着深暗的苍穹暗自伤心。世人的讥讽与嘲骂,命运的坎坷与不公将你打击的体无完肤。我不禁想起自己被强加入作为比赛心情低落。

但,但命运试图将你遗弃的时候。当生命的烛火即将在风雨中熄灭的时候,你方才如大梦初醒一般。深邃的双眸有了焦距,目光坚定,望向远方,这一刻你又重获信心,我看着这一些,一种冲动在我心头。孩子,机会可只会给有准备的人预备。把这当做一次挑战迎风浪而上,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司马迁爷爷的话在我耳边突然想起。正当我想发问你的身影越来越模糊,我又回到了书桌前。

我重拾起笔,思如泉涌,在稿纸上记录我与司马迁的故事。希望这个故事能让更多失去细心的人重新振作起来。

2.名人实现理想的励志小故事 篇二

7年后,他与同伴共同创作的新漫画在杂志上连载,大受欢迎。后来,他的漫画被改编成动画片,在日本连续播出近40年。现在,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看过他的作品。

1986年,他被查出患有胃癌,1992年又再次被查出肝癌,因肝脏衰竭去世。在与癌症抗争的里,他从未停止创作,而她也在一旁默默陪伴,替他整理画稿。

,她亲自为丈夫设计建造的纪念馆终于正式对公众开放,72岁的她在纪念馆开幕式上为自己的努力结果剪彩。

他,就是漫画《哆啦A梦》的作者藤子·F·不二雄,而她,就是他的夫人藤本正子。

藤子·F·不二雄,本名藤本弘,博物馆就建在他生活和工作了35年的东京近郊——神奈川县川崎市。博物馆占地约5500平方米,从空中俯瞰是一个“F”型,即藤子先生名字英文拼写的首字母。

博物馆一层是常设展区,保存着藤子先生创作的约5万幅漫画手稿,包括他的早期佳作《Q太郎》、《齐天烈大百科》等。当然,还有最受欢迎的《哆啦A梦》。

在手稿前驻足认真观察,可以看清藤子先生勾勒人物的笔触,和有橡皮涂改痕迹的人物对白。有些彩色画稿还有一部分没有上色,就好像藤子先生有事刚刚起身离开,等一下会回来继续创作。

藤本正子说,几十年来,丈夫几乎把全部生命都用在了创作上,这些画稿就是他的思想和生活。把画稿拿出来展示,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想起那个为了漫画默默工作了一辈子的男人。

在博物馆二层,有一处叫做“老师的房间”的特别展区,完全还原了藤子先生在家中作画的场景,所有陈设都是藤子先生的心爱之物。

一张宽大的书桌正中央有一张空白稿纸,周围摆放着各色画笔和恐龙模型,据说这些恐龙可以帮助激发大师的创作灵感。旁边一张小桌子上,有一台老式磁带收录机,播放着藤子先生喜爱的古典音乐。

抬头仰望,书桌上方是环绕四壁直到天花板的巨大书架,高8.5米,放满藤子先生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珍贵藏品,有图书、电影画册、恐龙化石、汽车模型、儿童玩具等等。甚至还有一套铁路模型被巧妙地镶嵌在书架里,一列小火车绕着书架运行,有节奏地撞击着轨道,发出轻微的“咔哒咔哒”声。参观者仿佛可以看到,这位童心未泯的漫画大师正头戴黑色毡帽,手拿铅笔,在台灯下专心作画的样子。

自从1992年被确诊患有肝癌之后,藤子先生就决定与时间赛跑,更加抓紧创作,直到199月昏迷在书桌前,再也没有醒来。当时,他在为新的《哆啦A梦》电影版创作原画,追求完美的藤子先生知道自己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还留给电影导演一封信,详细描述了他对于电影和故事情节的构想。后来,制作公司和导演按照藤子先生的愿望完成了电影。

博物馆是为纪念藤子先生而建,所以博物馆内的咖啡厅还特别供应藤子先生的早餐。一份早餐包括吐司、蔬菜沙拉、煮鸡蛋和牛奶,这和藤本正子每天为丈夫做的完全一样,而且藤子先生喜欢在面包上斜着涂果酱,因此这里面包上的果酱也都是斜着涂抹。

藤本正子建设这座纪念馆,在怀念丈夫的同时,也为喜爱藤子先生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寻找童年回忆的乐园。她说,《哆啦A梦》的最早一批读者现在已经40多岁了,希望他们现在可以在博物馆里重温当时看到漫画的惊喜与感动。

身高129.3厘米,头围129.3厘米,体重129.3公斤,万能口袋里的奇妙道具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哆啦A梦”,这只蓝色机器猫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梦中情人”。

想出门探险,只要打开任意门就能和恐龙一起玩耍;考试前背书让人头疼,来一片记忆面包就能轻松记下所有内容……漫画中的经典情节都在这座小小的博物馆里得到重现。博物馆门口的标志牌上还特别提示,禁止老鼠入内,因为“哆啦A梦”最怕老鼠。

博物馆开馆后,藤本正子还时常到馆里与热心的读者交流参观感受,她说,丈夫把他一生都追求“梦想”、“希望”、“友情”、“勇气”、“善良”和“好奇心”,他把这些都画进了漫画里,而她的梦想,就是把丈夫这些美好愿望传达给更多人。

一名参观者在观者意见簿中写道:小时候,每周都会按时坐在电视机前看藤子先生的动画片,许多动画片主题歌到现在还会唱,在展馆里听到那些记忆深处的曲调,禁不住掉下眼泪,真想回到童年,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

也许,这就是藤子先生和藤本夫人的梦想。

3.理想励志名人故事 篇三

这个“全球最小CEO”的出现,颠覆了商业学院奉行的一些金科玉律——成为创业者除了耳熟能详的那些,必备能力之外,还有来自右脑的领悟力。

他叫张伯宏,18岁,原创音乐人、网游公司总裁、年薪百万,游走在娱乐圈和IT圈之间。这个唱RAP,迷恋网游,比韩寒更“韩寒”的新锐人物,具备了时下新偶像的一切元素。

15岁的留学生:第一年只出过两次校门

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张伯宏,从小就喜欢流行音乐,家里至今还堆放着一大摞各种各样的音乐碟片。

在他15岁初中毕业的时候,做外联工作的父母被单位派到洛杉矶,便把张伯宏带出了国门。见儿子在文化交流团中玩得很高兴,妈妈对他说:“你不能老这样跟着我们跑来跑去,会耽误自己的学业。”

于是,征求了张伯宏本人的意见后,父母为他申请签证到美国,在一所高中、大学连读的学校学习音乐制作,开始真正接受流行音乐的教育。同时,他在心里也暗暗把音乐作为今后的职业和发展方向。

这时候的张伯宏还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孩子,网络游戏《石器时代》、《魔兽世界》和《魔力宝贝》都打得倍儿棒。他还有一个专长,就是做菜。因为吃不惯美国的比萨,父母又是四处奔波的大忙人,哪有时间给他做饭送餐,张伯宏只好自己动手。

寄宿学校的留学生生活,让张伯宏有了一颗独立和早熟的心。以至于一年后回到国内,看到很多家长开车送孩子上学他就受不了。

留学第一年,他只出过两趟校门,因为没有车,他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呆在学校里。安静的生活让张伯宏静下心来思考音乐,对老师布置的音乐制作作业认真打磨,并加入不同的新鲜元素进行尝试。

有一次,他把自己做的一首得意之作寄给国内的朋友分享。没想到朋友听了大声叫好,又把它推荐给了一家唱片公司。机遇就这样随之而来,这家唱片公司打电话要了张伯宏的一些小样后当即表示:想给他出一张专辑!

这对张伯宏是一个巨大诱惑,这样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多难得啊!于是他跟父母商量,晚两年再回来上学,父母同意了。17岁的他,满怀憧憬地回到国内。

17岁的“土著男孩”,用民谣传唱北京内涵

尽管唱片公司看上了张伯宏这名新人的才气,但出专辑的时候还是慎之又慎,整张专辑基本上都是命题创作,剩下最后一首的时候,老板觉得已经不重要了,才对张伯宏说“你可以随便写。”

张伯宏便有了发挥的余地。他从小跟父母走过很多城市,北京、上海、洛杉矶、伦敦、温哥华……每一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味道。但跟他贴得最近的还是北京。“别的城市要么很现代,要么很古老,不像北京,是古典和现代交织的。”

出国后,在一个华人都很少,压根儿没有北京人的学校里,张伯宏对于北京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而在回国后,看到这个城市一点点悄然变化,很多小时候熟悉的东西渐渐消失,这个“北京土著男孩”忍不住“有一点点感伤”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我儿时接触到的北京已经被更多的金钱欲望和商业气息所笼罩,自行车变成了地铁,小贩变成了超市,早点摊被快餐店取代,就连扭秧歌的老人,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人们住进了更高的楼房,开上了更快的汽车,但是城市的活力已经慢慢地被冰冷的机械所取代,每当夜幕降临,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高档奢华的KTV、PUB、CLUB、MALL等等变成了新北京的代名词,而从中间穿梭的也不再是靠下象棋取乐的老少爷们……”

为了描摹自己印象里那个“最美好的北京”,张伯宏写下了这首《北京土著》“切一片西瓜四五两,真正的薄皮脆沙瓤……当老城角的夕阳回荡拨浪鼓儿响,北京的土著有一点点感伤……”《北京土著》是张伯宏的试水之作,混合了R&B、HIP-HOP唱法,外加三弦、京胡、京味吆喝、京韵大鼓和京剧唱腔。二黄腔板儿带出来浓浓的京味儿,怎么听都像夏天吃完晚饭,大家在胡同里树下纳凉,大爷们喝茶下棋,大人们拉着家常,小子们在胡同里淘气……

歪打正着的这首歌,不由令老板眼前一亮!拿去试榜,很快荣获Channel全球华语榜中榜第一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多周连续上榜,某次还冲到了第一。张伯宏的出道,成了娱乐圈的一大亮点年仅17岁,全部包揽专辑的词曲创作,一举成为内地最小的原创音乐人!

18岁的总裁,花样年华一切皆有可能

花样年华里一切皆有可能。刚在娱乐圈火了一季度,一年后的张伯宏又迅速转身成为上海天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CEO,聘约上的年薪高达百万。这个华丽的转身,又是怎么发生的?

原来,“上海天实”是12月成立的一家网游公司,他们打算开发一款“实景北京版”游戏,做成3D场景北京街道上的赛车,相当于《极品飞车》网络版。

当创始人江先生为游戏寻找主题曲时,发现了正在热播的歌曲《北京土著》。这首歌的音乐元素中西合璧,充分表现了既古朴又现代的北京,歌曲中新奇的创意和他们的游戏思路不谋而合。

于是,他找到了张伯宏,打算请这个男孩担任音乐总监。随着合作的深入,在游戏发展的讨论中,张伯宏渐渐展露出了自己的商业才能。他对游戏产品化的思路提出了自己新颖的看法,认为不能把这款游戏仅仅做成游戏,而要做成社区类的服务媒体,那么它的整个盈利模式和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在张伯宏的描述下,未来这款游戏将能够实现电子商务的功能。游戏网络骤然扩张,“像第二人生一样,你可以在虚拟的‘国贸’买东西,虚拟的三环两侧也会有广告牌。如果这个游戏发展到第三阶段,会员足不出户可以去银行办理任何业务,去商场购物,甚至去各家航空公司、旅行社订各种产品。”

这个想法令老板耳目一新。虽然张伯宏不是网游行业的专业程序员,但他思路很开阔,有最时尚、前卫、活力的头脑,能创新性地融入不同行业的理念,这正是网络游戏这个新行业最需要的素质。

于是,看重张伯宏创意的江先生下了一个赌注,100万元聘请张伯宏!虽然18岁的张伯宏此前毫无管理经验,而公司的员工却是从索尼、盛大、九城等成熟网络游戏公司中高薪挖来的。

对张伯宏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走到这一步,他也很惊讶。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的他对老板说,“我过两个小时给你回复。”然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给妈妈发短信,妈妈鼓励他试试。

其实张伯宏对这款网游有着非常大的兴趣。玩过很多游戏的他,对这个行业并不陌生。虽然管理方面并不是很内行,但公司的重点是在研发,运营是外包的,自己在这方面有很多创见可以帮助公司做大。因此,张伯宏决定接下这个担子。人肯定都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成功就是想赢不怕输。张伯宏说,“我去做到我最好的,即使失败了,拿不到期权奖励的年薪,也不会饿死,大不了回头做我的音乐制作人。”

当然对老板的决定,张伯宏也怀疑过这是不是公司的一场秀。但回头一想:“何必介意呢,就算它想秀一下,其实也是对我的一个锻炼。如果自己能把公司搞好,那么它可能就不单单是一场秀,反而就是假戏真做。所以我不用去考虑到底是不是作秀,我只会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和热情对待它。”

当人们还在质疑张伯宏的CEO之旅是不是作秀时,他已经不声不语地挑起了重担。张伯宏穿梭忙碌于上海和北京之间,忙着管理公司团队,忙着出席大大小小的会议。游戏的开发也按照他的设想稳步进行,赛车和虚拟社区部分已在完成。如果是跨到电子商务,不出两年,就可以全部上轨了。

4.名人追求理想的励志小故事 篇四

1、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2、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着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3、电报迷与看报迷坚持

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然而童年的爱迪生因为家中贫穷,只上过几年学,他十二岁便到火车上去卖报了。不能去学校读书,他就自学。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卖报一边看书看报,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实验。

爱迪生的父亲平时对家里人要求很严格,他规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点半前必须关灯睡觉。可是,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点了,这样他回家后就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实验了,这可怎么班呢?这对于喜欢自己学习、摸索的爱迪生来说,简直是难以忍受。于是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能让爸爸支持自己做实验。

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起了电线,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当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朋友家。晚上会到家后,他爸爸要看报纸,爱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没有非常可惜。爱迪生为了引起爸爸的兴趣,就开始说起今天报纸的内容如何新鲜有趣,没有看真是非常可惜。爱迪生的爸爸听到他讲得如此绘生绘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问爱迪生还能不能想办法找一份来。爱迪生说,他的朋友佳丽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传过来。这个时候爱迪生的爸爸想看报纸的瘾上来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5.关于成功名人的励志小故事 篇五

若有人问,做一个慈善家是不是需要很多钱?海南的爱心达人冯磊可以告诉你,不需要。冯磊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从事最苦最累的下水道疏通维修工作,尽管他很穷,却是海南爱心慈善界颇有名气的人。

十多年前,冯磊因为家庭矛盾,从山东只身来到海南谋生。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地方,冯磊深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在这里他做过农民、种过甘蔗、做过小生意,也替别人打过工,体会过各种生活状况,让冯磊也看到了许多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他开始反省过去在家乡的意气用事,和家人的矛盾。随后,他给家人打了电话,所有的矛盾迎刃而解。这让冯磊心胸更加宽阔。

,海南女子吴海波因为误食醋精导致食管腐烂而无钱治疗的事情经媒体报道传遍了海南。冯磊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参与帮忙,他不仅自己募捐,还私下去探望吴海波。在吴海波得到大家的帮助病情好转后,冯磊还是坚持不懈地帮助她。有朋友不理解冯磊,说:“对于一个陌生人,你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何必还花这么多精力呢?”

冯磊答道:“帮人帮到底吧。既然做了好事,怎么能中途放弃呢?”

之后,冯磊在得知吴海波能够吃进流食后,又马上买了一个榨汁机给她送去。对此,吴海波非常感激,说:“我家里穷,可是你也不富有。你这样对待我,我真是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如果可以,以后我就叫你一声‘哥哥’。你就是我的亲哥,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冯磊高兴地答应了,直到今天,他们依旧情同兄妹。

正是这次助人的经历,让冯磊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常常对妻子说:“我们是物质上的穷人,却是精神上的富翁。”

,冯磊开始学习上网。他总是到一些新闻网站和一些论坛浏览帖子。一旦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耐心替别人解答问题。有时候,甚至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申明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帮忙。妻子对此颇有微词,冯磊却笑着说:“没事,我们又没钱,别人占不到我们的便宜。我们助人为乐,上天也会庇佑我们的。”

不久,微博开始流行,冯磊便利用这个工具开始转发微博。开始,他只是单纯地抱着帮助别人的想法,把所有他看到的需要帮助的消息,通过微博一一转发出去。只是没想到,他的微博点击率逐渐攀升,最后竟然引起了海口媒体和海口网友的关注。

“@海口冯磊”,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微博账户,他却是一个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帮助别人的大好人。就这样,他每天都在转发消息。他的粉丝从1000人增加到人,从10000人增加到50000人——冯磊出名了。

现在有不少需要帮助的人都到他的微博上寻求帮助,他都会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除了帮忙转发微博外,他也会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他的工友因为突发疝气无钱医治,冯磊便把这则消息在微博中发出去。因为工友的妻子在几年前去世,他有一个5岁的女儿。冯磊想到自己在钱上帮不了什么忙,便提出帮助照看工友5岁的女儿,让工友安心治病。在冯磊的努力下,他的工友获得了海南医疗救助基金会发出的救济金。

如今,凡是冯磊微博上发出的消息,都有许多人帮助转发。正是因为冯磊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去行善。而每一个受过冯磊帮助的人都成为了冯磊的好朋友,长久地保持着友谊。

6.名人真实励志的小故事 篇六

一幅涂鸦能卖到1000多万?而作者还是个玩摇滚的瘾君子?这是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他叫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从小就是个不爱上学的坏小子。因为是黑人,他还经常受到白人小朋友的欺负。7岁时父母离婚,这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叛逆的他经常逃学,离家出走,和狐朋狗友鬼混。

十几岁时,因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他被学校扫地出门。他经常出入一些俱乐部,喝酒、跳舞、玩摇滚,还学会了吸毒。彻夜不归的夜晚,他结交了一些艺术家、音乐家和歌手。其中,阿尔·迪亚兹成了他在涂鸦艺术上的引路人。

自从第一次见到阿尔·迪亚兹的涂鸦作品之后,他就超级喜欢,在那一刻暗下决心,这一辈子都为涂鸦而生存。从此,他跟随着阿尔·迪亚兹,经常在夜色的掩护下,在纽约的各大墙壁上,用喷雾罐或者粉笔,有时候用油漆,画满五颜六色的图案。那些字母像一个个气泡,充满动感。第二天,他们会得意地躲在一边,看行人欣赏自己的作品。

爸爸知道儿子迷恋上涂鸦后暴跳如雷。在他看来,涂鸦不过是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在墙壁上的乱写乱画而已,它是绘画圈的杀马特,根本不是什么正当职业,也难登大雅之堂。所以,爸爸威胁他,如果继续沉迷涂鸦,就和他断绝关系。他和爸爸闹翻了,从家里搬了出去。

开始独立生活后,他的日子拮据。为了养活自己,他开始在T恤和明信片上画涂鸦作品出售。为了寻求灵感,他经常捧着一本解析图像符号的书,因此他的作品既充满了神秘感,又多了许多与现代社会相关的符号文字。画面既有童画的纯真,又有讽刺现实的幽默。无论生活多么不堪,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达·芬奇,一个毕加索,和一个王。

慢慢地,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还设计出简笔小皇冠作为自己的签名。在T恤和明信片上画涂鸦并不能让他解决温饱问题,很多时候,他连一瓶酒都买不起。很多朋友劝他别再沉迷涂鸦了,实际一点,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干干。他根本不理会朋友的好意,生气地把朋友们赶跑。

转机来自一位贵人的出现。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餐馆里,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买了一张他手绘的明信片,然后看上了这位少年的才华,带他参加了人生第一场艺术展,正式进军主流艺术圈。

为了尽快打出名号,两个人联名创作多幅作品,并且开办展览。终于有人开始关注这个新人。外界的鼓励给了他信心,他更加疯狂地作画。几年中,先后参加了17个群展,4个大型个展,这些使他声名远播。1983年,他参加了在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双年展,他是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展览历史上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从此奠定了这位23岁的艺术家无可比拟的知名度。25岁,他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被人称为新表现主义和原始主义的黑人画家。

时至今日,小皇冠历久弥新地流行于我们的日常之中,还成为许多欧美明星的心头爱,有人甚至把它文在身上。人们不会忘记,这个符号的流行和一个励志故事有关。

哪怕最低的起点,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命飞扬起来。只要你有梦想,有信念,有勇气,有坚持,你就可以穿透黑夜,看到星光。

名人真实励志小故事:内心的骄傲终会让你浮出水面

作者:金星

我是一个主动去活的人,但我也是个特别能“忍”的人。这不矛盾,“主动”是我内心自由,“忍”是我在为自己积累。

我从九岁就开始忍,十多年的部队训练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体制内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你想不想做,只有你必须做到的命令。

我还挺“逆来顺受”的,哪怕我不喜欢,但如果是硬性规定,那就执行,而且要做到最好。每一件事都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对于不想做的事更是一种成本,只要认真去做总有收获,哪怕只是一次深刻的经验也是好的。但如果只是因为不喜欢闹性子而马虎对待,你什么都得不到,只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以前做事,就算是不喜欢的事也会尽全力投入,起码在做人的态度上得到别人的认可:“嗯,这个人很敬业,不会掉链子,能信!”只要别人下次还会把别的机会给你,你就又多了一种选择。

十九岁以后我就尽量选择自己的生活,但现实环境所迫我还是得继续忍着,那时一天吃一顿,一有跳舞挣钱的机会就绝不放过,教人跳舞、在地铁站跳舞、替人顶个位置……无论多少钱我都接,就这样一步步跳了下来。当我兜里只有十元钱的时候我还在街上阳光明媚地走着,那才是我心里的自由,我知道我在为我的舞蹈忍,我愿意。

1995年回国做完变性手术,开拓现代舞那会儿能不忍吗?那时候的社会观念还很保守,如果经不起非议,别人说什么我都要跟他吵,也许早就被定个什么罪给关进去了,为图个口舌之快而付出那么大代价,我跟自己说不值,只有忍,忍到我能抬起头说话的那一天。

我忍了十多年,别人说什么都可以,找不出毛病来就拿变性说事,什么事都扯到变性。包括某卫视的那个电视节目,找不到理由让我走人就提我变性这件事。现在都有这样滑稽的事,那你想想十多年前是什么样子,我只能忍。

但忍并不是不动,忍的时候你要更积极地充实自己,不断填充,才有爆发点。当有一天更大的压力拍下来,它不仅没有把你拍碎,而是将你激发。就像得把火药填充实了,最后才能开出火来,填得越满,爆发的力量越大。

我在忍的时候并没有闲着,看书旅行,学不同语言,坚持练功,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身体、内心、思想上都在填充我自己。所以我现在既能跳舞,还能主持、演话剧,别人都说这舞蹈演员怎么那么能说啊,怎么还能做那么多副业啊,如果没有之前的那番自我积累,我现在也不会在那么多领域做出成绩。

填充自己等待机会,表面上是忍,骨子里是不妥协。因为就算我忍的时候,我心里也清楚我是为什么忍,是为了更大的一个目标,能走得更远。

成功的道路上需不需要忍气吞声?太需要了,因为无奈无处不在。那么多可气的人,我不可能一个个斗过去,那样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骄傲是内心的骄傲,永远不倒,遇事的智慧则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经过时间,才能让内心的骄傲浮出水面。在水底下的日子,就是锻炼人的耐性、毅力。忍着十个小机会,这种积攒的能量帮你撑起一个更大的机会,那你前面的忍就都有道理了。一个都不想忍,那就都是小机会,一个一个小机会立马在眼前“砰”地就碎了,永远不会有大机会。炸弹的原理,就是在巨大的压力下一下子爆发,势不可当。

我把忍当作训练自己的功课。我相信这个世界有正的东西,邪不压正是亘古不变的天理。我在水底憋气的时候,也是在给这个社会接受我的时间。

我可以忍,但忍一时,不是为了风平浪静,而是为了厚积薄发。名人真实励志小故事:涂鸦大师

一幅涂鸦能卖到1000多万?而作者还是个玩摇滚的瘾君子?这是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他叫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从小就是个不爱上学的坏小子。因为是黑人,他还经常受到白人小朋友的欺负。7岁时父母离婚,这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叛逆的他经常逃学,离家出走,和狐朋狗友鬼混。

十几岁时,因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他被学校扫地出门。他经常出入一些俱乐部,喝酒、跳舞、玩摇滚,还学会了吸毒。彻夜不归的夜晚,他结交了一些艺术家、音乐家和歌手。其中,阿尔·迪亚兹成了他在涂鸦艺术上的引路人。

自从第一次见到阿尔·迪亚兹的涂鸦作品之后,他就超级喜欢,在那一刻暗下决心,这一辈子都为涂鸦而生存。从此,他跟随着阿尔·迪亚兹,经常在夜色的掩护下,在纽约的各大墙壁上,用喷雾罐或者粉笔,有时候用油漆,画满五颜六色的图案。那些字母像一个个气泡,充满动感。第二天,他们会得意地躲在一边,看行人欣赏自己的作品。

爸爸知道儿子迷恋上涂鸦后暴跳如雷。在他看来,涂鸦不过是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在墙壁上的乱写乱画而已,它是绘画圈的杀马特,根本不是什么正当职业,也难登大雅之堂。所以,爸爸威胁他,如果继续沉迷涂鸦,就和他断绝关系。他和爸爸闹翻了,从家里搬了出去。

开始独立生活后,他的日子拮据。为了养活自己,他开始在T恤和明信片上画涂鸦作品出售。为了寻求灵感,他经常捧着一本解析图像符号的书,因此他的作品既充满了神秘感,又多了许多与现代社会相关的符号文字。画面既有童画的纯真,又有讽刺现实的幽默。无论生活多么不堪,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达·芬奇,一个毕加索,和一个王。

慢慢地,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还设计出简笔小皇冠作为自己的签名。在T恤和明信片上画涂鸦并不能让他解决温饱问题,很多时候,他连一瓶酒都买不起。很多朋友劝他别再沉迷涂鸦了,实际一点,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干干。他根本不理会朋友的好意,生气地把朋友们赶跑。

转机来自一位贵人的出现。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餐馆里,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买了一张他手绘的明信片,然后看上了这位少年的才华,带他参加了人生第一场艺术展,正式进军主流艺术圈。

为了尽快打出名号,两个人联名创作多幅作品,并且开办展览。终于有人开始关注这个新人。外界的鼓励给了他信心,他更加疯狂地作画。几年中,先后参加了17个群展,4个大型个展,这些使他声名远播。1983年,他参加了在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双年展,他是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展览历史上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从此奠定了这位23岁的艺术家无可比拟的知名度。25岁,他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被人称为新表现主义和原始主义的黑人画家。

时至今日,小皇冠历久弥新地流行于我们的日常之中,还成为许多欧美明星的心头爱,有人甚至把它文在身上。人们不会忘记,这个符号的流行和一个励志故事有关。

哪怕最低的起点,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命飞扬起来。只要你有梦想,有信念,有勇气,有坚持,你就可以穿透黑夜,看到星光。

名人真实励志小故事:内心的骄傲终会让你浮出水面

作者:金星

我是一个主动去活的人,但我也是个特别能“忍”的人。这不矛盾,“主动”是我内心自由,“忍”是我在为自己积累。

我从九岁就开始忍,十多年的部队训练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体制内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你想不想做,只有你必须做到的命令。

我还挺“逆来顺受”的,哪怕我不喜欢,但如果是硬性规定,那就执行,而且要做到最好。每一件事都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对于不想做的事更是一种成本,只要认真去做总有收获,哪怕只是一次深刻的经验也是好的。但如果只是因为不喜欢闹性子而马虎对待,你什么都得不到,只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以前做事,就算是不喜欢的事也会尽全力投入,起码在做人的态度上得到别人的认可:“嗯,这个人很敬业,不会掉链子,能信!”只要别人下次还会把别的机会给你,你就又多了一种选择。

十九岁以后我就尽量选择自己的生活,但现实环境所迫我还是得继续忍着,那时一天吃一顿,一有跳舞挣钱的机会就绝不放过,教人跳舞、在地铁站跳舞、替人顶个位置……无论多少钱我都接,就这样一步步跳了下来。当我兜里只有十元钱的时候我还在街上阳光明媚地走着,那才是我心里的自由,我知道我在为我的舞蹈忍,我愿意。

1995年回国做完变性手术,开拓现代舞那会儿能不忍吗?那时候的社会观念还很保守,如果经不起非议,别人说什么我都要跟他吵,也许早就被定个什么罪给关进去了,为图个口舌之快而付出那么大代价,我跟自己说不值,只有忍,忍到我能抬起头说话的那一天。

我忍了十多年,别人说什么都可以,找不出毛病来就拿变性说事,什么事都扯到变性。包括某卫视的那个电视节目,找不到理由让我走人就提我变性这件事。现在都有这样滑稽的事,那你想想十多年前是什么样子,我只能忍。

但忍并不是不动,忍的时候你要更积极地充实自己,不断填充,才有爆发点。当有一天更大的压力拍下来,它不仅没有把你拍碎,而是将你激发。就像得把火药填充实了,最后才能开出火来,填得越满,爆发的力量越大。

我在忍的时候并没有闲着,看书旅行,学不同语言,坚持练功,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身体、内心、思想上都在填充我自己。所以我现在既能跳舞,还能主持、演话剧,别人都说这舞蹈演员怎么那么能说啊,怎么还能做那么多副业啊,如果没有之前的那番自我积累,我现在也不会在那么多领域做出成绩。

填充自己等待机会,表面上是忍,骨子里是不妥协。因为就算我忍的时候,我心里也清楚我是为什么忍,是为了更大的一个目标,能走得更远。

成功的道路上需不需要忍气吞声?太需要了,因为无奈无处不在。那么多可气的人,我不可能一个个斗过去,那样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骄傲是内心的骄傲,永远不倒,遇事的智慧则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经过时间,才能让内心的骄傲浮出水面。在水底下的日子,就是锻炼人的耐性、毅力。忍着十个小机会,这种积攒的能量帮你撑起一个更大的机会,那你前面的忍就都有道理了。一个都不想忍,那就都是小机会,一个一个小机会立马在眼前“砰”地就碎了,永远不会有大机会。炸弹的原理,就是在巨大的压力下一下子爆发,势不可当。

我把忍当作训练自己的功课。我相信这个世界有正的东西,邪不压正是亘古不变的天理。我在水底憋气的时候,也是在给这个社会接受我的时间。

我可以忍,但忍一时,不是为了风平浪静,而是为了厚积薄发。

★ 成功创业的真实案例推荐 名人励志故事

★ 职场真实励志故事

★ 高考励志故事真实故事

★ 真实创业励志故事

★ 真实的成功励志故事

★ 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

★ 名人的励志故事

★ 名人励志故事演讲稿

★ 简短名人励志小故事

7.名人励志小故事 篇七

1946年,吴宇森在广州出生。幼时的他身体不错,不料三岁那年,背上却长了一个脓疮。本来只是小小的一粒,看起来没什么特别,谁想竟日渐长大,最后扩散到了整个背部。大夫说,那是背痈。

当时,广州的一个中医对吴宇森的父亲吴倬云说,这个孩子没救了,劝他不要再浪费金钱。吴倬云没有理会中医的劝告,他对人说:“这是我的儿子,不管要花多少钱,我也要把他医好。”

吴倬云变卖了家产,四处寻访名医,给儿子治病。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留学德国的西医,这才医好了吴宇森的“不治之症”。

生病的那段时间,吴宇森的背又脓又肿,疼得死去活来,昼夜啼哭。幸好当时吴倬云还有些积蓄,就雇了个佣人,让她和妻子二十四小时轮流抱着吴宇森,让他趴在她们手臂上睡觉。父亲的爱,不仅令吴宇森重获新生,更为他奠定了一生的性格基石——坚毅不屈。

父母禁止吴宇森进入电影圈

有一段时间,吴宇森每天看晚场电影,回到家已接近午夜时分。

吴倬云身上带有很多中国旧时文人的气质,他从来就不喜欢电影,曾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吴宇森,搞话剧可以,拍电影则绝对不行,因为电影是虚假的,而话剧才是真实的。

母亲也是同样的立场。由于初到香港吴倬云便患上了肺病,一直不能工作,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凭借她勤劳的双手,白天到石矿场敲石头,晚上则挑灯替人补衫、织毛衣,将四个儿女拉扯大。

因为尝透了生活的艰辛,她明白知识的重要,望子成龙之心非常强烈。眼看吴宇森有书不好好读,整日痴迷于电影,十分担忧。

母亲每次发现吴宇森看电影晚归,都伤心欲绝,悲愤地拿起藤条狠狠地打他,直把他打得跪到地上,紧接着便是长达五六个小时的罚跪。但即使如此,吴宇森也从没动摇过看电影的决心。

父母无可奈何,只好寄希望于吴宇森长大后可以慢慢改变志向,干些比较稳当的行业——因为电影对那一代香港人而言,确实是很不靠谱的玩意儿。

牵着母亲的手进戏院

有意思的是,母亲虽然反对吴宇森干电影这一行,但她本人却是个资深影迷,而且正是她把对电影的迷恋传染给儿子的。牵着母亲的手走进戏院,是吴宇森至今难以忘怀的幸福回忆。而吴宇森的电影梦,就是从《魂断蓝桥 》开始的,母亲欣赏的费雯丽与罗伯特泰勒,是吴宇森电影梦想中最早出现的两颗明星。

另一部让吴宇森魂牵梦绕的电影,是好莱坞著名歌舞片《绿野仙踪》。对这部影片,吴宇森不仅嘴上经常提起,而且在其潜意识中的那种深沉影响,也是极其惊人的。

据吴宇森回忆,他之所以深深地沉浸在歌舞片的世界里,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歌舞片有动听的歌曲、美丽的人物以及互相关爱的纯洁之心。《绿野仙踪》里的狮子没有胆,稻草人没有脑,铁甲人没有心,但最后还是可以在成长中学习,战胜困难。当时,吴宇森在徙置区(安置受天灾或拆迁影响的港人的区域),时时有一种身处地狱的感觉。他非常希望能够冲出地狱,寻求一个新的希望。

被掌掴滚下楼梯,踢出剧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小孩看电影是免费的,因为每个成人都可以带一个小孩进场。拉着陌生人的衣角蹭电影看,是那个年代穷苦孩子最难忘的回忆。

吴宇森的妈妈不再带他上电影院,吴宇森便自己跑到美丽宫去,看准那些单身汉,走上前去央求道:“麻烦你,带我进去可以吗?”

凭着一副精灵可爱的模样,小吴宇森总是能博得同情,被顺利带进戏院。

那时香港的戏院,堂座两毛,超等座四毛。楼上价钱贵一倍,但视觉享受和音响效果要好得多。吴宇森一般进了场就不拿自己当外人,径直跑上超等座去。

然而,超等的享受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些带位员,就是吴宇森这些穷孩子的克星。他们每次看到这帮捣蛋鬼,就会立即拿起手电筒,扮演起执法者来。

而吴宇森,就像老鼠躲猫那样,一看见电筒光,马上就藏到椅子下面,四处逃窜。直到带位的工作人员筋疲力尽,电影也差不多开场了,吴宇森才像山大王那样,大摇大摆地翘起二郎腿,旁若无人地欣赏电影。

然而,也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吴宇森就尝过被带位员一脚踢出电影院的滋味。

那一次,吴宇森背着弟弟,拉着一个男人的衣角扮他的儿子。他一如往常,一进场便跑上超等座位,没想到楼梯才上了一半,就被带位员揪住。他一把掌掴过来,吴宇森一失足,和弟弟一同滚下楼梯去。那人又赶了过来,一脚把他们俩踢出门口去。吴宇森“厚着脸皮”,爬起来跑到戏院的侧门,偷偷地从门隙往里看……

被人淋强酸水差点毁容

潮汐如流,吴宇森转眼已过了拉人衣角进戏院的高度,而他对电影的狂热却有增无减。中学时,吴宇森几乎每晚都要看完九点的那场电影,才心满意足地回家。至于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买票钱,从来都还得清清楚楚。

少年吴宇森虽然穷,却绝对是个有借有还的人。哪里来的钱呢?他自有生财之道。

原来,吴倬云很早就教吴宇森临摹字帖。他认为书法可以培养人格,写字笔法要正,就如做人要正气、有骨气。在这件事上,吴倬云非常严格,每晚都要吴宇森练完书法,才准睡觉。

大字写多了,日积月累,吴宇森竟练出一手漂亮的楷书。更没想到他的一手好字,还成了一个颇为不错的财源。

吴宇森就读的路德会协同中学,是一所学校。他从小喝着教会的救济奶水长大,加上天天往教会跑,在一股温暖的气氛熏陶下,自然成了一名虔诚的徒。牧师看上了这个小教友的一手好字,就请他帮忙抄写讲义,并付他一点小钱,作为报酬。而对电影一心一意的吴宇森,毫无悬念地将赚回来的一分一毫,都奉献给了电影院。

由于吴宇森习惯夜归,就成了坏蛋找茬的对象。有一次,他不仅被打,还给人淋镪水(强酸性的水)。镪水一下泼到吴宇森的脸上,他疼得直叫,妈妈一听见立即跑出来,邻居的一位阿姨也跑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幸好那个阿姨健壮,一把抱起吴宇森,奔回家门前,一头就把他浸到屋外的大水缸里。吴宇森当年没有毁容,全赖这么一个机智的阿姨。

半个世纪过去了,让吴宇森至今念念不忘的,除了这位于他有救命之恩的阿姨,还有一对给他供书教学的美国夫妇。

“我家真的很穷,一直到九岁我还没机会到学校去接受正式教育。后来有一个美国家庭知道了我们家的情况,就寄钱到我们所属的教会,供我和弟弟妹妹一起读书。”

美国夫妇供吴宇森和弟妹念书,一供就是整个小学。长大了,吴宇森每每想起恩人的帮助,都会感念唏嘘。

可惜,徙置区毁了又建,建了又拆,房子搬来搬去,恩人的地址也遗失了。这件事令吴宇森一直耿耿于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向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从《中国学生周报》上学习电影常识

1964年,吴宇森认识了《中国学生周报》。他很喜欢里面的文章,特别是那些哲学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这是一份很有文化气息的报纸,既有创意,又有亲切感。

吴宇森写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在《中国学生周报》时,他还在念初三。那篇文章叫《杀狗记》。

当时吴宇森居住的徙置区,房子是一间连一间的,邻居全都互相认识。吴宇森的那些邻居,还有他自己家,都喜欢吃狗肉,他却觉得那是件很残忍的事。大家杀狗时,狗的叫声吴宇森听得特别清楚。看他们剥皮、冲洗,吴宇森心里很不舒服,就把这些残忍的举动和他自己的伤感写了出来,没想到获得了《中国学生周报》的青睐。

吴宇森坦言,没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学生周报》,就没有今天的吴宇森。

这是因为当时有一群电影爱好者,比吴宇森大不了多少,却因为潜心钻研,电影知识非常丰富。他们经常将一些有关外国电影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刊登在《中国学生周报》上,同时还会印一些讲义,教吴宇森这些小读者电影的理论。浸淫其中,吴宇森获益良多,对拍电影的兴趣愈来愈浓。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大家打工赚钱,存够了,就去买胶片,拍实验电影。

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大学,吴宇森成了一块拍电影的好料。

吴宇森锲而不舍,凭借勤奋与执著,得到了大导演张彻的赏识。张彻的言传身教,使吴宇森迅速地成长。终于,在1985年,吴宇森拍出了为他赢得满堂喝彩的《英雄本色》。电影中的兄弟之情义薄云天,正是吴宇森心中一直向往的。他以独特的 “暴力美学”,开启了电影艺术的新类型。

8.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 篇八

出征雅典,心里有底的郭晶晶,求胜心很强。首战便和队友吴敏霞合作,夺取了双人三米跳板的金牌。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欢迎参考!

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

郭晶晶的励志故事

寂若无人,4000多人的跳水馆静极了,连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少有的平静,因为前四轮动作比下来,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代名词,郭晶晶最后一轮走上跳板时很平静,毕竟,她已经历了17年的水拍浪打。

错练跳水

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

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

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便逐渐在她面前铺开。

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

曾经沧海

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只捞回两枚银牌。

出征雅典

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中国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击败。

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国在女子跳板上的霸业。2001年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世锦赛,每年跳水最高级别赛事的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都没逃出她的手心。

出征雅典,心里有底的郭晶晶,求胜心很强。首战便和队友吴敏霞合作,夺取了双人三米跳板的金牌。

心静夺冠

单人预赛她跳砸了一个动作,但曾经沧海的她已经磨出了一颗平常心。平静地比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积分已经升到了第一位,决赛四轮动作下来,郭晶晶几近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一跳,郭晶晶平静地理了理头发,走板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接转体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地完成了动作,“刷”的一声入水,现场的五星红旗立即挥舞不止。出水后的郭晶晶笑容像碧池中的涟漪漾了开来。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9.名人励志创业小故事 篇九

李金元有1.80米的身高,100公斤的体重,一双大手宽厚而有力。,他出访泰国时,一位泰国政要在和他握过手后,深感他的手大得不寻常。李金元意味深长地对这位政要说:“我的心比手还要大。”的确,李金元的心一直很大。

1958年出生在河北农村的李金元,因为痛恨饥饿,才14岁就闹着要去挣钱,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到华北油田当上了一名连工作服都撑不起来的石油工人。

当了两年工人,李金元被调去搞后勤工作。在买米买菜之中,他悟到了买卖的学问,并大胆地开始了粮食生意—北方的粮食便宜,他收购粮食、豆饼,一火车皮一火车皮地运往南方,一趟就能赚好几万元。他收购的时候不付现金,但等货款到手后,他非常坚守信用,把所欠的收购款一分不少地付给农民。就这样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知道什么时候,城市里开始出现了服装干洗店。年轻的李金元也看准了这个商机—但他不是开干洗店,他要做大生意,办起了制造厂,专门制造干洗机械。随着各地干洗店数量的急剧增多,李金元的干洗设备供不应求,赚得不亦乐乎。

生意是火爆了,但李金元也有些烦恼。卖了一年干洗设备后,他一算账,还有40多万元的设备款没有收回。不管他怎么催对方还款,对方总是说:“你等等,再过两个月钱就能周转了,到时候你再来吧。”

而让人意外的是,李金元突然宣布放弃要账,转而专心致志地投人到建设一家面粉加工厂的事务中去。很多人都不理解地问他:“要账与办厂可以同时进行,你为什么一定要放弃要账?”李金元说了一句当时从深圳特区传出来的、新鲜得让人不太明白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他说:“我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讨那40多万元的死钱上,我得把时间用来干大事。

我把对付人家扯皮要账的时间省下来建厂,可以很快就赚回不知道多少个40万元……”就是这个可以忍痛放弃40万元的李金元,在几经风浪沉浮之后,果然成就了大事业—创办天津市天狮集团,他成为世界级企业家、全球直销界领军人物和国际著名慈善家。

10.励志成长的简短名人小故事 篇十

1920xx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0xx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20xx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上一篇:关于关于福建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规定(修正下一篇:班级组名加油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