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简介

2024-06-28

北大简介(10篇)

1.北大简介 篇一

中心简介

大连北大青鸟怎么样.准备去学.听说好几家不知哪家比较好?

很多学员在网上经常问这问题,其实北大青鸟在全国都一样的.而大连北大青鸟茂森-双源-星海校区在东三

大连茂森中心简介

大连茂森信息技术培训学校是一家集IT人才培训,IT企业咨询,IT人力资源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学校与2005年5月成功引进享有“中国IT职业教育领导品牌”之称的北大青鸟IT工程师培训体系。

迄今,学校已经成功经营该体系6年时间,深刻研究并剖析了现代企业(尤其是IT企业)用人之道,用北大青鸟强有力的课程为载体,同时紧紧依靠大连市政府大力发展IT产业的优良政策,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达成共同培训及招聘IT人才的共识性协议,成功为企业培养合格的IT工程师进千名,IBM,HP,GE,花旗银行,东软股份,拓思科技,川崎重工,网通,中国电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新年伊始,学校凭借其优良的教学质量,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一流课程,强大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及骄人的就业成绩,在业界赢得了强大的社会效应,同时学校被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大连市教育局,大连市劳动局联合认定为首批“AAA”级培训学校,被大连市工商局认定为“消费者满意单位”。

2008年,学校为了更好的回报社会各界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与特别关爱,在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领导指示下“打造国际IT名城”,再次携手同合作企业向社会各界招聘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通过不同阶段的岗前培训纷纷进入企业工作。

2009年茂森学校全面升级,成功引进北大青鸟核心培训产品accp5.0,成为东北地区为数不多的拥有软件工程师培训定向对企业输送人才的北大青鸟培训学校之一。

2011年初,在茂森学校学校成功运营该体系两年之后,ACCP课程全面升级,由ACCP5.0升成功级到ACCP6.0,将最先进,最能够被社会认可的技能传授给学员。学校将一如既往为大连人民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将学校打造成东北地区最佳教学质量学校和最佳就业服务中心。来源大连北大青鸟官网:http://,百度首发

2.黑龙江日鲁北大食品有限公司简介 篇二

黑龙江日鲁北大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9日,是由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日本株式会社玛鲁哈日鲁食品、黑龙江省北大荒肉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经营期限15年,注册资本2300万人民币,投资总额3280.00万元;2012年9月25日起投资总额由3280.00万元增加至5980.00万元人民币,其中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占26%、日本株式会社玛鲁哈日鲁食品占26%、黑龙江省北大荒肉业有限公司占48%。经营范围:加工生产蔬菜、水果、水产品、肉制品及调理食品等农副产品。

黑龙江日鲁北大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种植、生产、仓储、销售和外贸为一体的大型食品及速冻食品的生产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0、HACCP认证,公司在北大荒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有着上千公顷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黑龙江日鲁北大食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969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现有冷藏能力6000吨;原料加工能力10000吨,包括毛豆、青刀豆、小松菜、青梗菜、甜玉米,产品全部通过日鲁出口日本。公司现有资产5980万,员工200人,2007年8月份项目建成至2013年已经初具规模,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从07年开始我公司出口能力及销售能力突破了零出口,出口产品23吨,创汇2.65万美元,销售收入19万元; 2008年,公司原料收购1500吨,内销产品100吨,出口600吨,创汇75万美元,累计销售收入560万人民币,利税60万元,工业总产值

3.北大简介 篇三

自主招生就是高校根据自己培养目标选拔学生,因此命题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别校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应以自己为主。北大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很清楚知道,中学生

应该具有哪些知识才能适应北大学习。

一.

北大坚持考五门。理科考语、数、英、理、化;文科考语、数、英、政。这是因为北大培养目标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些人必须文理兼修,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头脑灵活。2008年的面试题就有“自然科学家是否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北大本科生的通选课5个领域中有4个领域属于人文和社会科学。有些学生很想上北大,但一看到北大要考语文就退缩了,转向考清华,因为清华主要是培养工程师,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过去我国的工业技术是拿来主义,以模仿为主。不想创新,也不能创新。因为工程师们的人文修养不够。工科学习,课程太多,连数学、物理重要基础课都安排不了更多时间,人文科学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只有放在一旁。2008年清华自主招生考语文,保送生不考。语文题比北大简单。

清华这样做是对的,培养目标不同,对知识结构要求当然不同。

二.

命题内容超过考纲要求但不超过教学大纲要求。比较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你会发现考纲的内容要少。这还是教材内容,而教学大纲还要求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的试题说明了这一点。前几年有人批评北大语文题搞文字游戏,孔庆东教授回答记者提问时,认为搞文字游戏是学好语文的高招。再如数学,每年都考平面几何,而考纲没要求,我国过去很重视平面几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近几年重视不够,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更不重视了。可能有些海归派的人认为从代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北大年年考就是希望大家重视平面几何。再如英语,每年都考英译中和中译英,这些高考不考的,翻译是学外语的基本功。按教学大纲要求就是重视

素质教育。北大需要的是合格的优秀中学生。

三.

试题(笔试和面试)都有国内外大事。爱国是北大传统,1905年北大学生(当时是京师大学堂)就游行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蔡元培老校长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北大不喜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2006年作文题是“贪官检讨”,2007年对联“反腐廉政三秋雪”。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反腐败是关系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大事,这是长期的斗争。作为未来的北大人能不关心吗?有

些专家学者批评北大出这样的题是引导学生讲假话。面试题更多了,不胜枚举。

四.

坚持面试。面试要考查的内容多了,这里只谈一点,就是心理素质。在考前的见面会上,宣布笔试、面试比例是。这是对笔试成绩较差的心理素质考验。面试仅占20%,淘汰1/3。能否在最困难情况下不泄气、坚持下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2007年就有笔试成绩最低

通过面试的,而比他高20多分的没有通过;2008年也有通过面试的是笔试差过自己的,自己面试未通过。当然未通过也有其他原因。北大就是需要心理素质非常好的学生。因为他们中多数要从事前人未做过的工作,失败的机率大过成功的机率。失败就投降,永远不能成功。

北大:给《青花瓷》挑语病

和清华相比,北京大学的试题则紧扣“流行文化”。语文题中,要求给周杰伦《青花瓷》中的一句歌词“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挑语病。“这首歌很多同学都会唱,但谁也没想过其中的语法有毛病。”来自洛阳一高的冯坤说,这些试题充分体现了北大的自由和人文色彩,看起来非常生活化,但想要答得好很难。“语重心长”是什么意思?竟然是“语言说得太重了,心里长时间难过”。“度日如年”是“日子过得太舒服,每天都像过年”„„很多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成语被故意误用,大家也都一笑置之。而北大的考题竟然让你模仿这种“语重心长”的方式再造几个“错成语”。

“这对逆向思维要求太高了,很机智,甚至有些‘无厘头’。”郑州一中的一位同学说,这些题目让他想起周星驰的电影,有的考题看起来就让人忍俊不禁,考试时他还听见有考生笑出了声。

专家:考生死读书不管用

4.北大简介 篇四

北大考博辅导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博经验分享

对于那些志向考博的学弟、学妹们,很愿意奉上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考博是一种选择,却不是唯一的选择

就自己所知,我的师兄、师姐,特别是北大考博辅导班的学子,很多去了中科院、武大等名校,他们的“事迹”不断被传诵,大家都很羡慕他们。但旁观和亲身去经历,往往是两码事。有这样一个故事,远远的有一片林子,郁郁葱葱,人们觉得那里一定很美;走近了才发现林子里到处坑坑洼洼,堆满腐烂的树叶。看似很美的东西,一定要真正了解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考博是否适合自己,需要前前后后认真考虑。套用一句话,考博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二、苦难的意义

“苦难是自我设下的挑战,目的是叫人学习如何解决苦难;除非你能在苦难之中学会如何停止苦难的方法,否则苦难无益于灵魂”。(摘录自《时空之外》一书)

三、优秀的阿Q精神

北大考博辅导班历史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学校不好、专业不好、导师不好。也许他们不是单纯的在抱怨,而是寻求认同,或者是给安逸的生活找些理由。无论如何,我觉得最好不参与这样的讨论,潜移默化的效用真的很大,联想“自我暗示”之类的技巧你就会发现这一点。“好”这样的词显然是相对的,我们的导师、学院里的其他老师、我们的学长,图书馆、自习室、操场等等,这是我们已有的资源,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资源做得更好。当你的智商被碾压,觉得自卑时,应有点阿Q精神,坚信将来的自己更优秀。

四、孤独是常态

人总是害怕孤独,就连最孤僻的人也有自己的朋友。但从全国人口上看,研究生是少数群体,博士生更是少数。从这个角度,选择了考博,就选择了孤独。备考时形单影只,因为周围考博的同学不多;如果不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在心理上更为艰难;将来做学问做得好,没有人能比的,是“独孤求败”。术业有专攻,是将自己从一个群体中异化出来,而不是接受同化。如果要改变,就要从不一样的事做起;同样的,如果期望做不一样的事,怎么能处处跟风呢?不要害怕被孤立,应该对他人有耐心,努力获取理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友谊的阴霾说散就散。

五、由难到易

询问北大考博辅导班师姐和其他一些在读博士,考博难吗,他们往往停顿一下,然后说,“不太难”。可以想象,他们粗略的回忆了一下当时考博的种种,然后做出了一个一般性的总结。然而他们的回答却不是“很难”或者“很简单”,现在我也被录取了,对这个回答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像一个你很想得到的东西,往往得到之后对它的喜爱不如当初。对在读博士而言,他们的关注点已不在考博这个已被实现的过程。难,因为当时很难,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不太难,因为虽然难,却不是不可能。现在反过来看这个由难而易的过程,既然它不是不可战胜,那么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放松心态,不要那么沉重。活跃自己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就像《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所说,解放智力的“带宽”。

以上由北大考博辅导班搜集整理。985/211高校考博资料:考博参考书|考试科目|招生目录|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考博经验|考博笔记等,尽在教育!最后,考博预祝大家成功。

5.北大简介 篇五

对话人物

常俊曙,29岁,河南平顶山人,2009年7月,因向往北京大学,只身前往北京,辗转成为北大保安队一员。因出书给保安队带来了困扰,几天前选择了离开。

对话背景

日前,常俊曙将自己积累多年的文稿集结出版为28万字的纯文学书籍,并请到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原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为其作序。其坚持内心,敢于追梦的执着,被钱理群教授亲切地称为“精神流浪汉”。

被称“精神流浪汉”

华商报:你的这本书是纯文学类的,但似乎这类书不被市场看好。

常俊曙:对,我之前联系出版社时也非常不顺,被拒绝过很多次。一家出版社编辑看了我的文稿后就劝我不要出了,说这种又是散文又是诗歌的纯文学书很难卖,而公费出版既没有名额,也没有市场。但我还是想出,最后花了3.1万元自费出版——其中,书号1.5万元,排版、编辑、冠名费用2000元,一共印了2000册,每本印刷成本7元。因为是自费出版,所以不会给我版税。书印好后我会请出版社在全国的销售点帮我代销,其中34%利润归自己。华商报:为什么想到要出书?

常俊曙:我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写作,有什么所思所想我都会写下来,这些年陆续积累了许多文章,有杂文、议论文,也有随笔和一些诗歌。大约是2012年5月时,有朋友怂恿,我有了出书的念头,但真正付诸行动,还是因为有一次差点将电脑里宝贵的资料丢失,我才意识到要把多年的心血留存下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出书。

华商报:你的书请到了钱理群作序,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6.北大教授陈平原 篇六

作者简介: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很重要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

2、“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

3、“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并不截然对立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4、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5、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有这么几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7.北大哲学课程 篇七

(2008-10-23 15:57:22)转载

A中国佛教史

《佛教史》 任继愈 主编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 著

《中国佛教史》(1—3卷)任继愈 主编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 著

《中国佛教》(1—5册)中国佛教协会 编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王森 著

《佛教经籍选编》 任继愈选编 李富华校注

《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王宗昱等编著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1—3卷)石峻 楼宇烈等编 B西方哲学史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C自然哲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Nature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D人学概论

E如何理解宗教

夏 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奥 托:《论“神圣”》,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F佛教原著选读(下)

王宗昱、李四龙等编 《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周叔迦《牟子丛残新编》 曹虹《慧远评传》 许抗生《僧肇评传》 郭朋《坛经对勘》

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G本体论研究 Studies 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一、基本参考书目

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宋继杰主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上、下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王路:《“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萧诗美:《是的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钱广华等:《近现代西方本体论学说之流变》,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胡军:《道与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吴国盛:《自然本体化之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9、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二、进一步阅读书目

(一)相关汉译西方哲学著作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

书馆,1981、1982年版。

2.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5.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卷),王炳文、燕宏远、王路、张金言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1992年版。

6.利科:《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下卷:马

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9.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上卷:1987年版,下卷:1993年版。

10.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1.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据吴寿彭译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参《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3.休谟:《人性论》(上、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据韦卓民译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蓝公武译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参牟宗三译本:(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1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1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7.黑格尔:《逻辑学》(上、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1976年版。

18.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9.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0.《胡塞尔选集》(上、下卷),倪梁康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2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2.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陈小文、孙周兴译,1996年版。23.《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孙周兴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24.罗素:《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6.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光棣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27.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伯尼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8.鲁道夫·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29.威拉德·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0.理查·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31.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32.阿佩尔:《哲学的改造》,孙周兴、陆兴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33.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

1.马克思:《博士论文》及笔记、附注。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参刘丕坤译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1版;其中第一章据《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的新译文。

(三)其他参考书目

1.G.W.Leibniz:《形而上学序论》,陈德荣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2.理查德·泰勒:《形而上学》,晓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3.张东逊:《科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罗志希:《科学与玄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5.庞学铨:《存在范畴探源》,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6.强以华:《存在与第一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陈康:论希腊哲学》,汪子嵩、王太庆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8.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88、1993、2003年版。

9.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三联书店,1982年版。

10.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1.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颜一:《流变 理念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5.陈修斋主编:《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谢遐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7.王树人:《思辨哲学新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陈宣良:《法国本体论哲学的演进》,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9.张志扬、陈家琪:《形而上学的巴比伦塔——论语言的空间与自我的限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0.郑杭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21.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江怡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4.杨寿堪:《冲突与选择——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戴文麟:《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6.赵林:《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7.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8.涂纪亮:《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9.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0.江怡:《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1.王路:《走进分析哲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32.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3.俞宣孟:《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海德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4.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版。

35.涂成林:《现象学的使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6.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7.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8.张汝伦:《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9.靳希平:《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0.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年版。

41.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年版。

42.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43.徐友渔等:《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6年版。44.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版。

45.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6.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7.罗嘉昌等主编:《场与有——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一、二、三、四、五、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1994—2002年版。48.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9.冯友兰:《新理学》,见《贞元六书》(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新1版。5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2.冯友兰:《冯友兰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5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4.宋志明等:《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5.严正:《儒学本体论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6.李维武:《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57.杨国荣:《存在的澄明——历史中的哲学沉思》,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8.张华夏:《实在与过程——本体论哲学的探索与反思》,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9.金吾伦:《生成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唐君毅:《哲学概论》(上、下卷),孟氏教育基金会,1961年版。

61.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下),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版。

62.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6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版。

64.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65.蒋一安:《本体思想史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66.李震:《基本哲学——有与无的探讨》,(台湾)问学出版社,1978年版。67.李震:《基本哲学探讨》,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68.项退结:《现代中国与形上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69.胡鸿文:《本体论新探——构成主义原理》,台湾弘智出版社,1986年版。70.曾仰如:《形上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增订版。

71.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又名《论中西哲学精神》),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72.唐力权:《脉络与实在——怀特海机体哲学之批判的诠释》,宋继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74.孙正聿:《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5.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76.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四)相关论文

1.金克木:《试论梵语中的“有-存在”》,《哲学研究》1980年第7期。2.黄楠森:《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

3.衣俊卿:《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求是学刊》1988第4期。4.刘福森:《评“本体论”哲学》,《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5.黄楠森:《再论本体论》,《人文杂志》1990年第5期。

6.谢遐龄:《马克思本体论的几个界限问题》,《学术月刊》1991年第2期。7.刘纲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上、下),《求是学刊》1991年第2、4期。8.孙正聿:《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的本体论》,《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9.王路:《“是”的逻辑研究》,《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10.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哲学研究》1992年第12期。

11.W.巴雷特:《存在与分析哲学家》,段德智译,《哲学译丛》1993年第1期。12.王太庆:《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 》,《学人》第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3.赵敦华:《“是”、“在”、“有”的形而上学之辨》,《学人》第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4.俞宣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1期。

15.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

16.黄楠森:《论恩格斯的本体论思想》,《学术界》1995年第3期。

17.俞宣孟:《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18.叶秀山:《“人”“有”一个“世界”“在”》,载《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

(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叶秀山:《亚里士多德与形而上学之思想方式》,载《自然哲学》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朱立元:《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

21.王太庆:《柏拉图关于“是”的学说》,《哲学杂志》(台北)第21期(1997年8月)。22.叶秀山:《世纪的困惑——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23.欧阳康:《本体论的兴衰与哲学观念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24.王路:《如何理解“存在”》,《哲学研究》1997年第7期。25.陈晓平:《关于存在问题》,《哲学研究》1997年第12期。

26.陶同:《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求是学刊》1997年第6期。

27.吴新文:《哲学何为——尼采与西方传统哲学观的终结》,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答辩,未见出版。

28.高建平:《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兼与朱立元先生商榷》,《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29.赵敦华:《中西形而上学的有无之辩》,《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30.王路:《“是”、“是者”、“此是”与“真”——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研究》1998年第6期。

31.萧诗美:《“是”的意义和是态论导论》,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答辩。

32.邹化政:《论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有与是的区别与联系》,《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33.王路:《“是”之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9年第6期。

34.姚振武:《本体及相关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

35.肖娅曼:《上古词头“有~”与近指代词“是”的历史渊源—— 一种语言学-哲学-文化学考察》(未刊稿,1999年)

36.汪子嵩、王太庆:《关于“存在”与“是”》,《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

37.俞宣孟:《本体论正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1期。38.王路:《“是”、“所是”、“是其所是”、“所是者”——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几个术语的翻译》,《哲学译丛》2000年第2期。39.俞宣孟:《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及其思想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40.杨学功:《试论哲学的层次结构——兼涉几个相关问题》,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2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6期转载。

41.杨学功:《关于Ontology词源和汉译的讨论》,载《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杨学功:《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载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

学会编纂之大型学术文集《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宋继杰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杨学功:《关于Ontology的译名问题》,载《科技术语研究》2004年第4期。

44.杨学功:《“本体论”源流考(古希腊、中世纪部分)》,载《人文艺术》第2辑,贵

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杨学功:《“本体论”源流考(近代、现代部分)》,载《人文艺术》第3辑,贵州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人

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9年第7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2期转摘。

47.杨学功:《实践的观点和“本体论”问题》,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0年第4期转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6期转摘。

48.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载《哲学研究》2001 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1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转载。49.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10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期转载。

50.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载《现代哲学》2002 年第1期。

51.杨学功:《穿破话语的泡沫》,“超越本体论思维方式”笔谈,载《社会科学报》2002 年9月26日第5版。

8.北大光华金融 篇八

下面,我按照交稿的时间顺序,分别贴出今年四位中财同学的考研经验,相信共同的背景会让大家产生共鸣,也给大家更多的激励与希望,在最后我附上一些个人的感受,不足之处恳请大家见谅,希望我们的帖子能帮助更多的同学,达到这个目的,我想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祝后来者成功、顺利!

一、张伟弦:我的考研经历(zhangweixian216@163.com)

我是信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初试排在第八九名并列,复试不太好,但侥幸进了。今年能如愿的考上光华,我感到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光华人网站和各位师兄世界的热心帮助。现在,也觉得有机会做一些回报谈谈所谓的经验,希望能为下一批梦想着进入光华的同学有些帮助。

高考的不顺让我来到现在这所学校,刚入校时就憋着一股劲想四年后杀回北大。但是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金融,我觉得那地方太牛了,而且隔行如隔山,想考上对我来说实在是不可能。前两年的时候,课不算紧,自己学习也还算认真,特别是数学跟英语,倾注了非常大的精力,现在想想,虽然前两年没看过什么专业的书,现在还真是挺感激前两年打下的基础。

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当时班里有好多同学在讨论考研的问题,而且有很多人打算换专业,这是开始觉得换专业并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当时考虑了很多地方,觉得每个地方自己都有优势和劣势。考光华的信管,一是招生的人少,不到 6 个,而且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考数一拿高分很有难度;班里有很多人要考五道口,但自己总觉得自己是理科出身,搞那些文字性的东西不是自己的擅长――因为当时听说五道口的考题是一堆问答论述和名词解释,然后发三张大白纸让你写。当时还考虑过中科院和上海交大,但自己总是在这些学校中无法作出选择。当时感到非常难受,有了目标不怕吃苦去追求,但有时在多个目标中难以取舍让我感到非常痛苦。那一个学期,自己虽然动过换专业的想法,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本科专业的学习上――

当时一学期几乎全在搞运筹,一是难,二是最可能要考这个方向。直到三年级上学期近结束,本科的课程总体来说还是挺好好学的,直至那时还对金融知识几乎一无所知。

真正改变我想法的还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一次考上北大的师兄和师姐回学校的一次交流会。当时跟他们聊了之后――自己才真正的关注了光华金融。大三上的几个月,自己真正认真的登陆了光华人的金融考研区,仔细拜读了所有上两届学长的考经,浏览了所有相关的帖子,看了一下历年的试题,这才真正发现,自己是适合往这里考的,实际上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首先是题目非常的数理,几乎都是计算题;其次每年几乎都有一半是理工科背景的人考过来的,而且他们的经验说明,这个地方只要认真准备,是非常适合跨专业的考生的。第三,招人多 , 当时是 50,分数线又低只有 340,几乎专业课过线就能上。当然,推荐的大概有近20 本书,就是专业课特别的花时间。

记得当时有一篇文章是北航一个第一年出国没成功,第二年只花了 5 个月时间就考上光华金融的计算机专业学长写的,文章特别是前几段对自己的剖析写得相当感人。读了那篇文章之后,我才真正的去想,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兴趣在哪,自己十几年来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可以说,是那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也彻底坚定了我报考光华金融的想法。

三年级上的后几个月几乎是一直在搜集资料,而知道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自己就要进“笼子”了,因此,寒假在家痛痛快快的玩了一个月――好像是我上大学来玩得最爽的一段时间了。

我的复习从 3 月 1 号正式开始。当时自己的情况是大一时学过平狄克的微观,大二学过一点财管的知识,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东西对考研的内容几乎是太小儿科,自己还真的算是白手起家。我知道自己复习的不算早,基础也比较薄弱,而要看的书又多,因此当时给自己订了个非常详细的复习计划――我觉得这份计划地制定对我最后考试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业课方面,微观我大概该看了朱善利,范里安(现代观点与高微)和周惠中的书,以及微观十八讲,以及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后来补充了平狄克的微观和常青藤尼科尔森的微观,复习的后期又花很少的时间将平狄克和尼科尔森的微观看了一遍(加在一起不超过五天),金融方面看了博迪的金融学,刘力,齐寅峰和 Ross 的三本公司理财方面的书,曹的证券投资和夏普的投资学上下册,hull 的期权期货。到了考试的后期,又花几天时间看了宋逢明的无套利均衡。

专业课自己花的时间最多,可以说是 70% 的时间都用在了这上面。往届师兄师姐推荐过的书我都看过,希望能从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谈谈这些书。微观的重要性从分值来说就可见一斑。如果只看一本书的话,那么肯定是 18 讲了,这一点毋庸置疑。18 讲有个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现在我看过的大概有郭洪波版的,eating noodles 版的,还有在光华人经济学版上置顶的一份答案,之所以有这么多版本,也反映了有些题目确实争议很大,某一个版本上有明显错误(比如郭的一些题目),还是能在答案的比较中找到自己觉得最好的一种解法吧。范里安的高微是本好书,看完后对 18 讲是个有益的补充,它能将一些 18 讲中将的不明的知识点串起来,特别是对微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高微后面的题也非常值得做一下,很多都是用中微的知识可以解决的。现代观点数理性的知识不多,但其中经济学的思想体现得非常好,也是一本很容易上手同时非常好的书。张维迎的博弈论应对考研只要看前三章,而且这本书写得确实还是有些难度,有些内容需要细细体会。05 年的微观博弈题让画混合博弈均衡的图,那道题目在我所看的书中只有这本书有所涉及。其他微观的书我觉得没时间完全可以不看,或者只做有答案的课后题。

9.北大校长 篇九

但是这也让其陷进“孝题大作”的尴尬。有人认为此举有作秀之嫌,堂堂北大的校长,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给母亲下跪拜寿,又是拍照又是摄像,既是家事关起门来实实在在地尽孝,实没必要如此。

这些年来,不尽赡养义务甚至遗弃父母的个案常有耳闻。许多人谈及父母也总是心生愧意:不仅长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一个。孝心的淡漠、孝行的亏欠,留下不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最近不少人提议让“常回家看看”进入“老年法”,敬老义务居然要寻求法律来约束,其间的尴尬也令人反思。

【标准表述】

[意义]

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需求有很大的提升,但与之相配套的亲情却有停滞不前之举,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被社会一提再提,原本很平常是尽孝因为“稀缺”而被捧为“最美”。

抛开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周其凤在父母面前的身份和我们一样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孩子为母亲祝寿,跪礼这一刻所代表着尊敬和爱,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只是一个真实的场景记录,我们需要看到这场祝寿的内在。

[存在的问题] 的确,尽孝属于私事,用心做好分内事是应所当然,不应过度宣扬;而用心做好分外之事又不张扬,像四川农民赵维富,为照顾受助者面子做好事不声张,就会得到大家更大的赞许之声,但这不是硬要求。

给父母祝寿的形式很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心,一句问候,一个很便宜的礼物,形式上再简朴也是爱心的体现。

公众的审美角度不是放在拜寿本身的意义上,而是把观察点放以外的热闹场面上,用审视“官德”的惯性思维来思考这一出原本真性情的跪母拜寿,自然就会引起社会的热议和争论并处于舆论的漩涡中,也免不了会被贴上“作秀”的标签。

[综合分析]

教育专家认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中国人知恩图报、天伦之乐等浓郁亲情。作为儿子跪在母亲面前,感恩母亲,安慰母亲,本是人之常情,不值得一炒。

“百善孝为先”,作为北大校长周其凤本人,更应该率先垂范赡养老人,给国人和自己的学生做个模范。在目前中国尚未解决政府养老,全国都是家庭养老模式前提下,提倡周校长这种“一跪成美谈”的孝顺方式,可能会导致全国的老人都会无人赡养。

其实对官员的孝的质疑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实中有的官员为了仕途的畅达而费尽心机,有的人醉心于灯红酒绿而无暇他顾,有的人沉迷于贪婪而目空一切,这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而这些官员无一例外的都忽视、淡漠了生他们养他们的父母。

基于上述考虑再加上公众人物的身份,自然要面临质疑的问题,这就需要遇事者在心理要有预警机制,要小心尽孝、小心利用社会资源以及尽孝的表达方式,否则再真实的感情流露,涉及再小的“私德”,也要遭到惯性思维下对“官德”的绑架。

[对策措施]

专家认为,百善孝为先,治理道德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应是彰显孝德。事亲行孝,夯实做人的基本德性,方能由家庭私德的涵养,推助社会公德的弘扬。尽孝之道,在于每个人内心那一份柔韧的坚守,更在于社会从各个层面进行制度化的弘扬。

弘扬文明,传承亲情,教育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职能,尤其是校长们,言传加以身教,这比发文件、制定尽孝条款等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很多,校长尽孝,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他们的带头作用显而易见,也肯定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情。

10.北大简介 篇十

北大青鸟上地软件园荣获北大网络学历教育合作殊荣

6月10日,在北大青鸟APTECH的总部大楼,“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北大青鸟网络学历教育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作为北大青鸟的重点校区之一,北大青鸟上地软件园校区获得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首批合作校区的殊荣。

在签约现场,北大青鸟集团总裁、北大青鸟APTECH首席执行官初育国、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侯建军、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关海庭出席并发表精彩致辞。初育国表示,目前很多的二本、三本学校要往职业教育转型,北大青鸟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本次合作符合整体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北大青鸟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方面的一次全新的探索。

会上,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侯建军对本次合作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继续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特点,我们进行这样的一个合作,能够发挥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优势。

据了解,在本次合作中,北大青鸟的部分机构,如北大青鸟上地软件园校区、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均获得首批教育合作殊荣。对此,北大青鸟上地软件园校区的负责人周老师表示,要感谢北大青鸟总部对校区工作的肯定和认可,这是校区所有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会更加努力,让从这个校区走出去的学子都能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以后得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关海庭对本次合作更是寄予厚望。他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将与北大青鸟开展的网络学历教育合作打造成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国培计划”、“圆梦计划”之后的第三个品牌,同时从规范发展和项目推进落地方面做了相关指导,鼓励双方加强沟通紧密配合,共同推动网络学历教育的稳步发展。

会后,初育国与北大继续教育研究院的各位领导进行亲切交谈,希望以此为契机,发展更深的交流与合作。北大青鸟上地软件园校区负责人周老师表示,北大青鸟与北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本次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里程碑,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周老师表示,非常高兴青鸟总部给予校区这样的殊荣,他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再接再厉,为当代年轻人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北大青鸟上地软件园官网http:///

上一篇:关于爱情的作文1000字下一篇:关于“青春”的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