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课件(精选14篇)
1.超声诊断学课件 篇一
1大数据的定义以及特点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预计能达到约1.2泽字节(1泽 =270字节,约十万亿亿字节)。人类为存储信息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4倍,而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9倍[2]。尽管大数据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基于大数据的特点,行业内普遍认为,大数据能够帮助对现有事物的准确感知;通过数据,整理、提炼出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能够对未来发展起到预测作用;利用大数据,能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3]。大数据导致三大转变,第一,大数据时代,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抽样;第二,数据如此之多, 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第三,大数据导致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互关系[2]。
2大数据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变革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具有大规模、开放和网络课程三个特点[4],注定能与大数据快速结合并改变教与学的模式。MOOC本身依赖于互联 网技术,而互联网 同时是大 数据的基 础; MOOC本身产生大量待分析的数据,本身即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大数据分析技术被应用于MOOC产生的数据分析,大大提高MOOC对实际数据的利用能力。大数据背景下,MOOC对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在于,它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成果评价和教学文化四个方面为学生、教师、 学校重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3]。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学生通过提前观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并且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随时查阅需要的材料,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 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5]。同样,大数据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获得知识的途径以及丰富的知识来源,大数据分析的观念,为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估提供了保障。
微课程(Microlecture):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微课程的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特点,注定其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优势[6]。
3大数据背景下研究生超声诊断教学的思考
3.1超声诊断专业研究生超声诊断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二级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面的分支三级学科,教师均为临床医师,在全世界范围,针对超声诊断专业研究生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极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而且新的教学模式往往很晚介绍到该学科的教学领域,导致研究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明显落后于其他的医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的不足:第一,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就是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法,较少涉及以案例为基础(CBL,Case-based Learning)的教学法,几乎不涉 及以问题 为基础的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7],教学方法 已经严重落后于目前的高等教育,必然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第二,超声诊断专业研究生教育目前没有专门的教材和课程安排,基本处于自学状态,一些新的模式比如MOOC、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均没有应用到该领域,导致全国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水平低下同时也导致该学科整体临床水平偏低,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第三,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的要求,对大数据的合理应用,目前还没于应用到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大数据的理念也还没有进入超声诊断学的学生和导师的视野。
3.2大数据时代对超声诊断专业研究生教学的可能促进
首先,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研究生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目前,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超声影像网站,比较著名的比如我国国内丁香园超声版块(http://ultrasound.dxy.cn/),国外的超声世界(http://sonoworld.com)等,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的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由于汇聚了全球的精英,许多内容图文并茂,图片典型清晰,并且附有动态视频,其质量远远超过某一个医院、某一位医生超声诊断教学的PPT幻灯内容。这样,就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建立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 避免了教师因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导致的同题异构[8]。 同时,从大数据的观点看,只有用户无限扩展的资源才是有前途的资源。在信息化教学领域,只有学生才具有这种“无限扩展”的“用户”的意义。促使人们告别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资源观,代之以大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用微课程资源的新资源观[8]。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研究生的教学,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导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此外,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关于超声诊断学教学的MOOC内容。大量的超声网站的 信息,也是零散 的信息,并不是严 格按照MOOC、翻转课堂、微课程等的设计进行设计,而且, 所有课件均缺乏教学效果的评估。因此,对大数据时代通过海量信息进行超声诊断学的研究生教学,还有很长的规范化路程需要完善。
其次,大数据的背景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超声诊断教学利用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新教学手段提供了可能,也促使产生信息化教学前移的新的教学观[8]。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等新型信息化教学的显著特征是 “人机一对一”,这样,就使得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学习进度,对于困难的内容可以重复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和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将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个性化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尚没有正规的超声诊断学的翻转课堂以及微课程的内容可供研究生进行选择并进行科学的教学和评估。
第三,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特点,恰好与翻转课堂和微课程的特点相契合。研究生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超声成像基础;2各种疾病的超声影像特点;3超声新技术发展。第一部分,为成熟的理论教学,在高中以及本科的基础上,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进行,不纳入大课教学的环节。第二部分的内容,由于每个疾病的临床表现已经在相应学科学习, 超声诊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超声图像的特点以及超声图像的鉴别诊断,内容相对少,同时又是以图像为主要内容,这些特点正好契合了微课程的大多特点,可以将各种疾病的超声诊断按疾病进行微课程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而将问题带到实习课堂,真正的通过临床患者进行学习理解,有研究发现微课程明显提高了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9]。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研究生的教学,无论学生还是导师,尚没有意识到这些依托互联网、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先进性, 通过学习进行正规的微课程的设计并推广是目前的紧迫任务。
第四,大数据的时代,将影响超声诊断的模式。以往的超声诊断思路,是先学习课本,记住某种疾病的典型超声表现,然后将患者图像与存储于医师大脑的图像进行比对,做出诊断,所以经常出现对于从来没有见过的图像无法下诊断的现象。而且,既往的超声诊断往往仅仅局限于超声图像的观察,而无法获取其它影像学的支持,诊断者甚至没有其它影像学的知识储备和诊断习惯。而在大数据时代,诊断系统内储存有海量的有关某一疾病的超声信息,这时,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调取分析以往更多的数据,包括其它医生的诊断经验进行比对,有时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临床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抽样[2]。此外,随着PACS等影像大数据平台的临床应用,可以方便调取CT、MR、PET等影像学的资料,从而获得全面的疾病影像学的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大数据时代对超声诊断专业研究生的要求是大影像的要求,而不是以往仅仅掌握超声诊断的要求[10]。
2.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篇二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 诊断学教学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55-01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而超声诊断学已成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超声诊断学教材内容多、教学层次不同,如何在仅有的8个学时内把诊断学精髓传授给学生,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问题。现将这些年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做如下探讨。
1 不断强化基础知识,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超声诊断学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其基础是人体解剖结构,只有较好地了解人体解剖和断层解剖,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超声图像以及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的定位和诊断。在掌握超声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特点的同时,必须牢记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学特点和疾病的病理变化,把声像图与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才有利于正确进行超声检查以及对超声图像的分析,为准确的临床诊断奠定基础。
2 归纳总结,化繁为简,刻意设置教学技巧
超声诊断学内容繁杂,难以理解,因此,在诊断教学中要善于归纳,化繁为简,如以“红迎蓝离”四个字概括了迎着探头为红色,远离探头为蓝色的彩色多普勒理论。在教学中,根据课程需要刻意设置一些教学技巧,无疑会使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
1.1 适当的课前提示
用生动的言语简单介绍教学内容和课程重点、难点,让同学对整个课程有个大概了解,同时也把学生听课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好奇去听课,以提高听课的效果。
1.2 注重学生的理解
多用一些生动例子配合讲解,把情节塑造的生动、紧张一些,吸引学生听课。多做类比:把重度肾积水的二维超声图像比作画家的“调色盘”,把难以解释清楚的“M型超聲”比作学生熟悉的心电图。
1.3 巧妙运用语言
语言是吸引学生听课的主要手段,妙语连珠的堂客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认真下功夫,精心组织语言。
1.4 多提问
激发学生多问题的思考,也可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师生思维互动,提高听课效率。
3 注重立体思维、增加实践操作能力
超声诊断学是形象思维学科,用立体思维观察图像是超声诊断学学习的必要前提,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意义重大。超声检查可从不同方位、多侧面、多角度观察病变的的大小、回声、边缘及周围组织的改变,这是超声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的优势所在,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像有利于理解、分析图像。
超声诊断仪具有非常多的功能,所以,操作实践的教学理所当然成为超声诊断学实习时的教学重点[2]。在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亲身体验;将便携式彩超仪的教学诊断仪器带进课堂直接应用于授课,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超声图像是切面图像,对一些人工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置入、房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等,对超声切面图像不容易理解,可在讲解前让学生看一些实物或图片,再讲解它在超声图像中的具体表现。同时,学生在进行超声图像识别时,一定把人体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分析,把基础知识和超声图像练习起来,去一反三、准确定位;对典型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强化学生大脑中对该病例超声声像图表现的印象。对操作所得图像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及临床应变能力,便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4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活跃互动教学氛围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形式变成字、图、声、像并茂,采取直观真实的图像观察并认识病变,在理解上由难变易。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容易理解、吸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观体验及主观能动性。如左心房内粘液瘤与血栓二维图像均可见心房内实性占位,前者有蒂相连,可随心脏收缩、舒张而规律活动。典型左房粘液瘤舒张时经二尖瓣口伸向左室腔,收缩时返回左房内,如同一个动物吞吐自己大舌头。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动态图像,学生即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器官立体结构和比邻关系,提高学生自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5 教授内容紧跟超声新技术
近年来,平均每隔一年时间就有一项新的超声技术出现,并应用于临床研究,它使超声医学专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冠心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中,以往教学内容仅侧重于二维、M超、多普勒的超声表现。近几年,随着超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组织多普勒显像、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肌声学造影、心脏实时三维成像,负荷超声心动图、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声学定量和彩色室壁运动分析,冠心病的诊断方法及依据都发生了变化,故教学内容上也应进行调整,使学生对冠心病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和掌握[3]。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重视前沿技术学科发展动向。如通过超声医学协会的远程会诊及百家讲坛的学习,不仅能获取更多更直接的先进医学信息和诊断技巧,扩大了视野和知识范围有提高了医疗水平,并能迅速培养出一批技术业务精湛、学风严谨的技术人才。故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必须紧跟超声新技术,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和调整,授课教师要及时向学生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4].一种教学方法能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5],把超声诊断课讲好。
参考文献
[1] 游岚岚,朱小虎等.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1,8(l1):118-119.
[2] 彭梅,姜凡等.超声诊断学实习教学体会[J].安徽医药.2011,15(6):790-791.
[3] 游宇光,葛贻珑等.临床医学超声分流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9):1161-1162.
[4] 姚炜等.讲好医学超声诊断课的一些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205-207.
3.超声检查诊断学术交流会邀请函 篇三
________医师:
为加强曹县磐石医院与各兄弟医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妇产超声检查诊断技术水平,磐石医院特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超声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妇产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胎儿畸形超生检诊讲师团成员、山东省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刘韶平主任来院举办 “胎儿畸形的筛查与诊断”专题讲座,届时敬请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2011年11月12日(周六)下午14:00会议正式开始。
二、邀请对象:各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妇产科医师。
三、会议议程1、2、3、院领导主持会议并简要介绍医院情况。刘韶平主任专题讲座。实地参观相关科室。
四、会务组:磐石医院宣传策划部
联系人:董建峰
电话:*** 3232359 特别提示:凭本邀请函报到领取纪念品壹份,请勿丢失(谢绝代领)。
曹县磐石医院
4.使用超声诊断管理制度 篇四
一、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科室管理系统,以病人为中心,提高诊断质量,改善服务态度,遵守医德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密切与临床和其他影像科室联系,积极开展医教工作。
二、执行各类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分工明确,人员相对固定,在保证诊断质量前提下适当轮换。
三、根据医院工作要求,制定科室计划,组织实施,定期检查,总结汇总。
四、定期召开科会,传达院会议内容。研究和安排工作,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
五、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严格考勤。
六、建立集体会诊制度,经常研究超声诊断遇到的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高诊断质量及时解决超声诊断疑难病例。
七、加强诊断质量管理,经常检查诊断报告是否填写完整,叙述是否正确、客观,结论是否恰当。经常检查与临床手术及最终诊断结果符合情况。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有不符时应进一步复查,以明确原因。
八、对危、重、急患者应优先检查,有条件时,可行床旁超声检查,一切以患者病情需要为先,建立随访制度。
5.超声诊断报告单复核制度 篇五
目前主要针对疑难病例及特殊病例进行复核,随着超声工作站在超声科室的普及,逐步推行全部病例的复核。
1、复核医师应由主治医师或主治医师职称以上者担任,核对申请单中要求、诊断过程中问题及正式报告单的审核。
2、复核医师应对超声检查申请单上的项目及要求与报告单上已检脏器及内容逐项核对。发现申请单上内容或要求与超声诊断范围不符时,应与开单医师联系商酌;发现报告单受检内容与申请单不符或漏检时,应通知患者复查。
3、复核医师应对报告单的上项(包括病员姓名、性别、年龄、超声号等)、中项(声像图描述)、下项(检查日期、检查医师、书写报告医师等)一一核对,不留缺项。
4、复核医师应在审核报告中修正不规范或错误术语及描述用语;统一描述内容与诊断的一致性。发现问题后应提出对患者进行复查或进行有关检验或其他医学影像学检查的建议。
5、复核医师在申请单要求以外的超声检查阳性发现,亦需在报告单上写出。
6、复核医师应在报告单上签名。
6.超声诊断学课件 篇六
1 方法
以笔者所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2级医学影像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共两个班48名学生, 其中男生30名, 女生18名。对两个班学生均进行传统教学和联合教学, 传统教学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1) 理论讲解; (2) 带教老师床旁演示超声仪器操作及检查; (3) 学生提问; (4) 学生间互为模特和操作者, 练习超声仪器操作及检查;联合教学包括网络教学和“虚拟超声系统”培训, 其中网络教学包括: (1) 教学内容模块; (2) 教学相关资源模块; (3) 教学图片数据模块; (4) 试题库模块; (5) 教学互动模块。
针对联合教学, 设计课后问卷调查表, 题型分为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观点补充题等, 课程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在固定地点和时间内, 独立、封闭作答。共发放48份问卷, 回收有效答卷45份, 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4%。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百分比描述和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超声诊断学》的重要性
关于《超声诊断学》的重要性方面, 48.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将《超声诊断学》同《医学影像学》并列, 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甚至有57.1%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主干课程, 79.1%的学生赞成增加《超声诊断学》的理论课时, 见表1。
2.2 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必要性
对于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必要性方面, 86.6%的学生赞成教学互动, 52.2%学生支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评价”, 46.6%支持“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46.6%支持“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见表2。
2.3 教学形式
关于各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 72.5%的学生认为“虚拟超声系统”具有显著教学效果, 68.6%的学生支持网络教学效果明显, 只有8.9%学生认选择传统教学效果显著, 见表3。
2.4 联合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关于联合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大部分理解和完全理解的学生分别占72.7%, 23.1%, 只有4.2%的学生表示少部分理解, 见表4。
2.5 网络教学的认识
对网络教学的认识方面, 86.2%的学生认为能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三维图像, 75.5%的学生表示可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专业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63.1%学生认为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性和积极性, 64.3%学生认为培养了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见表5。
2.6“虚拟超声系统”的教学
针对“虚拟超声系统”的教学作用, 74.6%学生认为可加深对解剖结构及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80.6%学生表示能进一步掌握各系统、器官常见疾病的典型图像表现, 73.3%学生表示进一步熟悉超声检查仪器的调节及参数设置, 65.2%学生表示可避免多因素干扰, 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 77.4%学生表示能够情景再现典型病例, 积累临床经验, 见表6。
3 讨论与结论
超声医学作为一门发展快、普及广、渗透深和实用性强的新兴医学学科。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 超声成像已发展为多维成像、功能、分子成像, 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新技术。48.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将《超声诊断学》从《医学影像学》中剥离出来, 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甚至有57.1%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主干课程, 79.1%的学生赞成增加《超声诊断学》的理论课时, 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超声对于临床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愿望明显提高;不仅如此, 也体现出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认同, 切身体会到现有课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和掌握未来有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86.6%的学生赞成课堂教学互动, 52.2%学生支持“教员提问+学员回答+学员评价”的方式, 46.6%支持“学员提问+学员回答+教员评价”的形式, 46.6%支持“学员提问+教员回答”。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单纯教师灌输的教学方法, 希望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互动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集中注意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更好地领会和掌握所学内容。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图像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目前超声医学各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 认可网络教学效果的学生占72.5%, 支持“虚拟超声系统”教学效果的学生占68.6%, 说明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方式, 倾向于以学生为主导的联合教学方式, 这也与超声医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相符[1,2,3]。
针对联合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大部分理解和完全理解教授内容的学生比例分别占72.7%, 23.1%, 仅有4.2%的学生表示少部分理解。笔者分析认为, 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优质教学资源模块, 学生充分利用丰富、优质的网络资源, 复习相关解剖和病理知识, 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及预后, 对疾病的全面认识有助于超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5]。同时网络教学系统亦具有教学图片数据库模块, 教师可调出典型病例的详细资料, 阐述图像特征、诊断依据, 做到综合分析、有的放矢的教学, 加深学生对疾病超声表现的理解与记忆。
对于联合教学的“网络教学”, 调查结果还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肯定“网络教学”的积极作用, 包括:能够具体、形象、生动的三维图像;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专业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可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性和积极性;培养了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次教学改革, 我们为学生提供的网络教学系统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相关资源、教学图片数据库、试题库和教学互动五个模块。学生可浏览和下载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精品课件;学生可调阅典型病例的详细资料, 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学生可利用试题库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积极作用[6,7,8,9]。
本研究联合教学采用的“虚拟超声系统”是超声模拟培训的新技术, 可为学生提供逼真、动态、丰富的超声图像。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虚拟超声培训系统”在提高图像分析能力及仪器操作技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首先, 虚拟超声图像采集和判读可加深学生对器官解剖结构关系的理解;其次, 丰富、典型的病种演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再次, 通过对虚拟超声仪器的实践操作, 熟悉仪器的调节及参数设置;最后, 学生在获取实时超声图像及观看3D解剖图像中建立学习信心和提高技能[10,11,12]。
综上所述, 通过超声联合教学, 我们有信心提升学生的超声图像分析能力及仪器操作技能, 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过硬、具有临床诊断思维的超声医师以满足临床需求。
摘要:通过对在校医学本科生关于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改革效果进行独立问卷调查, 从《超声诊断学》的重要性、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各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对联合教学内容理解程度、对网络教学的认识、“虚拟超声系统”的教学作用等方面探讨联合教学的教学价值, 以期为提升学生的超声诊断能力提供方法学参考。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智毅.超声诊断学的现代教学模式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 16 (4) :279-280.
[2]林岚, 李素淑, 刘红梅.超声诊断学发展趋势及其在临床教学方面的现状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4) :803-805.
[3]章建全, 宋家琳, 赵佳琦.《超声诊断学》教学方式与内容设置问卷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1) :129-130.
[4]杨东红, 马苏美, 南彩玲, 等.超声诊断学课前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内科学, 2013, 8 (6) :654-666.
[5]李翠芳, 李华.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 (8) :155.
[6]陈智毅.提高临床医学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质量初探[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3, 31 (3) :354-355.
[7]倪秋杰, 王丹, 丁龙凯.多媒体教学在超声医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西部医学, 2010, 22 (8) :1572-1573.
[8]张煜, 陈晓梅, 李明星.多媒体网络课件在超声医学教学中的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 16 (6) :419-420.
[9]赵佳琦, 章建全, 梁霏.超声医学多媒体网络学习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9, 2 (4) :335-337.
[10]王燕, 宋涛, 姚兰辉.提高超声医学教学质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医学, 2014, 44 (5) :96-98.
[11]何池义, 胡为超.虚拟现实内镜模拟器在消化内镜培训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 (1) :136-139.
7.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 篇七
主要是诊断或辅助诊断有无子官畸形、炎症、肿瘤等:
2 先天性生殖道发育异常
2.1 先天性无子宫
无论横切或纵切均不能探及子宫图像,可见卵巢,体积很小。常合并先天性无阴道,故阴道内看不到气体线。
2.2 始基子宫 :子宫为一很小的低回声区,纵径<2cm,多无子宫腔、无子宫内膜,无月经,失去正常子宫形态,宫腔内膜显示不清,可有卵巢。
2.3子宫发育不良(幼稚子宫)
青春期子宫的各径线小于正常,前后径<2cm,宫体宫颈比例小于1:1。子宫常极度前屈或后屈位。子宫内膜较纤细或显示不清,月经量少或闭经。
2.4 双子宫:横切面:宫底呈蝶状,各有内膜,再下移探头,可见宫颈横径明细增宽,见两个宫腔波;再下一探头见两个宫颈波;继续下移探头可见两个阴道气体线。纵切面:显示出一个子宫的完整纵切面,然后移动探头,此切面子宫逐渐缩小,然后显示另一个子宫完整纵切面。两个子宫大小不一定相同。卵巢无异常。
2.5 双角子宫:横切面子宫底部增宽,中间有一切迹,呈“马鞍形”,形成左右双角。横切面近子宫底处见两个宫腔,分别有内膜存在,类似于双子宫表现,下移探头两个内膜和二为一。子宫下段及宫颈多无异常表现。
2.6 纵隔子宫(分为完全纵隔及不全纵隔) :子宫外形规则,类似正常子宫。横切面子宫横径增宽,内见两团宫腔内膜回声。中间可见子宫肌层回声,将子宫内膜分割成两个对称或不对称的两部分。若两部分内膜均延续至宫颈,为完全性纵隔子宫,若双侧内膜回声汇合,则为不完全性纵隔子宫
2.7 单角子宫及残角子宫
单角子宫:宫底部横切面仅见一侧突起,宫腔形态呈半月形:
残角子宫:①探及单角子宫的同时,在子宫一侧探及等回声结构;②可无宫腔线或仅显示薄的宫腔线回声,亦可有功能性内膜;如残角子宫与颈管不通可因内膜周期性脱落而显示残角子宫腔积液.需与附件囊肿鉴别。
2.8 处女膜闭锁及阴道闭锁。
青春期妇女阴道内闭锁以上部位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弱回声区,内见细密点状回声;积血增多时,阴道内弱回声可延伸至宫颈管、宫腔内、输卵管甚至腹腔内。实时超声有时可见液体流动。
3 子宫器质性疾病
3.1 子宫肌瘤
根据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及生长部位不同决定子宫的大小和形态。因为子宫肌瘤内所含有的成分不同所以回声较复杂。未变性的肌瘤或者较小的肌瘤,一般呈低回声。一旦发生玻璃样变,囊性变、钙化、红色变等,肌瘤的回声就会变得复杂。多数子宫肌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可呈低、中、高回声 ,以低回声多见。有些肌瘤内部呈高回声或无回声,就表示肌瘤存在变性。肌瘤周边可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根据子宫肌瘤生长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浆膜下肌瘤可突出或略突出子宫表面,如较大的浆膜下肌瘤突向前壁,会压迫膀胱,突向后壁会压迫直肠,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粘膜下肌瘤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引起月经的增多,经期延长等。综上所述,为了给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我们在描述肌瘤时,一定要注明肌瘤的数目、大小、部位、比邻关系、内部回声及彩色血流情况。注意较大肌瘤(直径>5cm),黏膜下及浆膜下肌瘤,内部回声不均、血供较丰富等可疑变性的肌瘤。
3.2子宫肌腺症
子宫饱满,球样增大,有者可增大至孕3个月大小。因病灶侵犯部位不同所以子宫形态不同。受侵部位以后壁居多,肌层增厚,内部回声粗糙不均增强,典型者呈“栅栏状”回声。如形成腺肌瘤回声较肌瘤强,边界不清晰,无包膜,此点可与子宫肌瘤相鉴别。痛经极重的患者肌层内可见小囊腔,边界不清晰,形态欠规则,内见细密点状回声。有时由于子宫肌层受侵增厚, 子宫内膜受压移位变形。肌层彩色血流稀少。子宫增大严重者会引起膀胱和直肠的压迫症状。
3.3 子宫内膜息肉
宫腔内局限性回声增强区,边界清晰。宫腔线分离、变形或消失,病灶内无宫腔线穿过:彩色多普勒可探及蒂部短条状或条索状血流信号。
3.4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局部受激素的刺激,会出现回声增强,形成团块样,与肌層分界清晰。病灶中央可见宫腔线穿过。病灶内彩色血流稀少甚至无彩色血流信号。月经干净后复查会发现团块消失,此点可与子宫内膜息肉相鉴别。
3.5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发病初期子宫大小形态常无明显变化,到中晚期子宫长增大,亦有不规则者。早期子宫内膜很难发现异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子宫内膜常不规则增厚,内部回声不均,边缘不规整,到中晚期子宫增大,宫腔可见大的回声团向子宫肌层浸润,有时可靠近子宫浆膜层,内膜与肌层分界不清,肌层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内血管扩张,分布紊乱,阻力降低。
3.6宫腔粘连及宫腔积液
宫腔粘连:子宫外形无异常,子宫内膜层回声不均, 可见不规则高回声带或片状高回声区域,其间有不规则低或无回声区域,宫腔线显示不清;局限性粘连显示内膜局部连续性中断,宫腔内见低回声带状结构,为粘连带。宫腔内弱回声或无回声区,为宫腔积液。三维图像可见子宫内膜虫蚀样改变。
4 子宫颈病变
4.1子宫颈肥大及宫颈囊肿
正常的宫颈直径约2.5CM,严重宫颈肥大者可增大一倍。超声下显示宫颈明显的增大,回声无明显异常,有的较正常稍低,可能局部有炎症,水肿所致。
宫颈囊肿很多见,在宫颈前后唇或内外口之间可见囊性回声,边界清晰,内液清,单个或数个散在分布,大小不一,小的几毫米,大的可达几厘米。
4.2 宫颈息肉
息肉较小时超声不易查出,较大时可见一略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可见彩色血流信号。
4.3 宫颈癌
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超声表现相似,早期超声很难查出。 随着病变的发展,可在宫颈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可见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的回声团,向肌层侵润,可见彩色血流信号。晚期宫旁组织受侵。可在直肠,膀胱,后穹窿等部位发现低回声包块,并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
参考文献
8.超声诊断学课件 篇八
1.眉栏填写完整,不得缺项。认真填写病人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检查日期等。
2.诊断报告内容书写规范:书写字迹端正清晰,使用规范的汉字及符号和医学术语;报告描述的内容不能简单化,描述顺序不能颠倒,异常病变的内容必须详细描述,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客观全面;报告内容的描述与诊断结论必须一致。诊断报告发出前必须审查复核,严格查对,避免差错发生。
3.出具诊断报告同时,可选择2~3幅能说明检查内容及异常的超声图像一并附上,供临床医师参考。
4.超声报告时限;门诊超声平诊检查,出具诊断报告时间≤30分钟;急诊检查出具诊断时间≤15分钟;病区报告于当天发出; 每份报告要求有精确的报告时间,普通报告精确到“时”,急诊报告精确到“分”。疑难病例诊断报告可延长至24小时。
6.诊断报告须须经医院具有执业资质医师书写,同时每份报告必须有诊断医师及记录医师完整签名。
7.普通患者由负责检查的医师签字出其报告,如遇疑难复杂病例,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查看,必要时及时组织有临床医师参加的疑难病例分析会,并做好记录。疑难病例报告需经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审核并实行双签名后方可出具诊断报告。
8.科主任应定期检查科室超声报告单书写质量,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不断总结经验,确保报告单书写质量持续改进。
9.超声诊断学课件 篇九
1.下列哪项不是肿瘤的分类(D)A.良性 B.恶性 C.交界性 D.混合性
2.电离辐射属于哪种病因(B)A.化学因素 B.物理因素 C.生物因素 D.机体因素
3.肿瘤分化程度低,异常明显,恶化程度高属于(C)级 A.I B.II C.III D.IV 4.肿瘤通过门静脉系进行的转移属于(C)A.直接蔓延 B.淋巴转移 C.血行转移 D.种植转移
5.原位癌的发展过程一般持续(B)A.30-40年 B.3-5年 C.1年 D.半年
母细胞瘤属于(B)A、良性肿瘤 B、恶性肿瘤 C、交界性肿瘤
骨肿瘤1.骨肉瘤的分类不包括(D)A.原发性 B.继发性 C.转移性 D.混合性
2.骨肉瘤分类根据(D)A.细胞来源 B.分化类型 C.间质类型 D.以上均是
3.骨肉瘤的诊断根据(D)A.临床表现 B.影像学检查 C.病理学检查、生化测定 D.以上均是
4.骨肉瘤的影像学检查不包括(D)A.CT和MRI B.ECT C.DSA D.B超
5.下列关于恶性和色素瘤的说法错误的是(D)A.预后差、死亡率高 B.90%发生于皮肤 C.可以活检
D.仅发生肺转移的预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
下列关于骨肉瘤的发病情况叙述错误的是(C)A、男性比女性稍多 B、原发性良性比恶性多 C、发病与年龄无关
骨肿瘤各论1.良性骨肿瘤不包括(A)A.非霍奇金淋巴瘤 B.骨样骨瘤 C.骨软骨瘤 D.软骨瘤
2.下列关于骨瘤的叙述错误的是(D)A.成骨过程发生异常 B.组织过度增值 C.属G0T0M0 D.预后较差
3.骨软骨瘤叙述错误的是(A)A.多发于中老年 B.多见于长骨干骺端 C.可长期无症状 D.一般不需治疗
4.下列哪项不属于原发恶性骨肿瘤(D)A.骨肉瘤 B.脊索瘤 C.尤文肉瘤 D.软骨瘤
5.软骨肉瘤叙述错误的是(D)A.发生于软骨细胞 B.不需手术治疗 C.属G2T1-2M0 D.始隐痛、渐加重
下列关于骨巨细胞瘤叙述错误的是(C)A、良恶性之间 B、属GOTOMO-1 C、不需要特殊治疗
软组织恶性肿瘤诊疗1.软组织肉瘤叙述错误的是(B)A.起源于间充质 B.种类少
C.早期呈无症状 D.容易漏诊
2.骨外结缔组织不包括(D)A.纤维组织 B.脂肪组织 C.滑膜 D.软骨层
3.软组织肿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时(C)A.X线 B.CT C.MRI D.B超
4.低度恶性,间室外,无转移的是(B)A.IA B.IB C.IIA D.III 5.局部或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分期是(D)A.IA B.IB C.IIA D.III
10.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 篇十
【关键词】 超声;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我们对16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超声诊断与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67例患者年龄17-70岁,其中98例(58.68%)以月经不规律,经量增加或异常阴道流血就诊,27例(16.17%)以下腹包块为主诉,18例(10.78%)有进行性痛经史,余9例(5.39%)为健康体检。
1.2 超声检查:所用仪器为丹麦B-K HAWK 2102 EXL,超声显像仪器探头频率为3.5MHz。检查前2-3小时饮水600-1000ml,使膀胱充盈。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腹部均匀的涂上耦合剂,用探头在耻骨上作纵向、横向、斜向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边缘状况、内部回声特征、内膜线位置厚度、有无继发性改变等因素及附件情况,摄片并记录,观察时间3个月、6个月或1年。
2 结果
本组167例中肌壁间肌瘤110例(66%),浆膜下肌瘤46例(28%),粘膜下肌瘤11例(6.6%),经超声首次检查提示诊断有手术指征者28例,以及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病灶明显增大,变性(玻璃样变或恶性)者共7例,共35例(占21.0%)进行了手术治疗。超声诊断子宫肌瘤与手术病理符合者31例,占88.6%(31/35),其中有2例为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为子宫内膜息肉,1例为局限性腺肌病。
3 讨论
子宫肌瘤主要由不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的,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肌瘤,好发于中年妇女,常见年龄为35-50岁,子宫肌瘤为球形实质性肿瘤,可生长在子宫的任何部位,可为多个,但大部分多个或多个融合。根据肌瘤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另还有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等,较少见,其病理特点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内有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典型的肌瘤为实质性球形结节,肌瘤周围的子宫肌层受压形成假包膜,肌瘤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假包膜,假包膜受压时,易引起循环障碍而使肌瘤发生各种变化,一般肌瘤呈白色,质硬,镜下肌瘤由平滑肌与纤维组织交叉排列成漩涡状或栅栏状结构。肌瘤根据其声像图特征结合病理分为:高回声,低回声,中等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四型
高回声型:子宫相应部位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其内显示较密结节状高回声光点,较大病灶合并钙化者显示散在斑片状强回声伴声影。
低回声型:病灶与周围组织境界尚清楚,其内回声光点较低,特别是浆膜下肌瘤,病灶向外突出,其周围显示假囊回声,酷似囊肿。
中等回声型:中等回声团块与周围组织境界不十分清晰,其内显示中等结节状回声,与子宫正常组织可鉴别。
混合型回声型:肌瘤生长时血供不足,可发生中心性缺血造成一系列变化,病灶越大缺血越严重,可引起退行性病变,如水肿,玻璃样变,囊性变,钙化,脂肪样变,红色变性,肉瘤变性一般较少见,声像图可显示以实性或囊性为主的混合性回声特征。检查时应注意同恶性肿瘤鉴别。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子宫增大,形态不规整,宫体回声不均匀的声像图,结合月经量多,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质硬,具有典型声像图特征的子宫肌瘤诊断一般无困难,但有些子宫肌瘤声像图表现较为特殊,易造成误诊,子宫肌瘤的生长与发展和其血供有很大关系。当肿瘤生长过快时,血供不足,可发生中心性缺血,造成一系列变性。肿瘤越大缺血越严重。主要有玻璃样变,囊性变,脂肪变性,红色变性,钙化,肉瘤变性一般较少见。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多数肌瘤无症状,有症状的常与肌瘤生长部位,生长速度,及有无变性有关,如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引起月经过多,粘膜下肌瘤即使很小也會有月经过多,无规则阴道流血。浆膜下肌瘤蔕扭转或肌瘤红色变性引起剧烈腹痛,后者还伴有恶心,呕吐,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粘膜下肌瘤刺激所致宫缩亦可引起腹痛。24%-30%的肌瘤患者伴不孕,肌瘤增大可发生邻近器官压迫症状。子宫浆膜下肌瘤有时会与卵巢实质性肿瘤相混淆,尤其是蔕较细的浆膜下肌瘤。鉴别时要注意瘤体与子宫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活动关系。子宫腺肌瘤的声像图表现与子宫肌瘤酷似,但是边界很不清楚,没有假包膜,宫腔线前移,且其临床症状以痛经为主,进行性加重,月经量多。内膜息肉较难与粘膜下肌瘤相鉴别需摘除或刮除后病理就诊。
超声对子宫肌瘤的价值:子宫为女性重要器官之一,超声探查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使用非常普遍,可以全面观察子宫及其周围组织器官,成像视野较大,对子宫附件较大的肿块能清楚地显示其形态、大小及邻近脏器的关系,子宫肌瘤若非必要尽可能不作子宫切除术,其中大部分绝经后常逐渐萎缩,即使是育龄妇女较小的肌瘤病灶(<2.0cm),相当一部分可自行消失或经保守治疗后消失。子宫肌瘤变性时为肉瘤样变,约占子宫肌瘤的0.5%左右,本组仅1例,大部分在绝经后病灶消失。超声显像可动态观察子宫肌瘤的声像图变化,及时为临床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避免给部分不需要切除子宫的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对有手术严格适应症患者的及时手术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海根 王金瑞,主编。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1-378.
[2]翟科一,主编。经腹与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上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1,0138-02
11.胎儿脐膨出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篇十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1年6月-2013年6月诊治的18例胎儿脐膨出病例。门诊时所有孕妇均处于妊娠中晚期 (15~28周) , 孕妇年龄20~36岁, 平均28.5岁左右。其中17例患者在门诊经产前超声诊断出脐膨出, 1例未诊出。所有病例均经分娩后或经尸检、染色体检查证实。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笔者所在医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medison SA 8000live及medison) , 凸阵探头, 调频3.5 MHz。患者一般采取平卧位, 腹部探查胎儿情况, 包括头、面部、胸腹壁及脏器、脊柱、四肢和羊水、胎盘、脐带等。图像存档并记录有关资料。对疑似脐膨出的胎儿进行腹部多切面观察, 找出脐孔位置。并仔细观察记录脐膨出部位的包块包膜完整性、内容物周围是否液暗区以及有无其他部位畸形等。
2结果
确诊的18例脐膨出中, 超声检出17例, 1例漏诊是较小型的脐膨出, 诊出率为94.4%, 所有病例均在本院引产或分娩并确诊。胎儿脐膨出的囊内容物包括肠管和肝脏, 包块大小在11 mm×9 mm~72 mm×53 mm。见表1。
18例脐膨出胎儿中有11例并发其他畸形, 占61.1%。伴发畸形包括前脑无裂, 唇腭裂, 脐带囊肿以及脊柱裂、脊柱侧弯、足内翻和先天性心脏病, 羊水穿刺检出的18-三体综合征。18例中共有9例胎儿顺利出生, 引产9例, 各占50.0%, 详见表2。
例 (%)
3讨论
胎儿脐膨出是一种先天性的畸形, 发生的原因是腹壁先天性发育不全, 大约每4000个胎儿中就有1个胎儿脐膨出发生。胎儿脐膨出根据腹部缺口的大小可以分为小型脐膨出和巨型脐膨出, 膨出的类型影响预后。单纯小型脐膨出预后一般良好, 在并发其他畸形时, 预后较差, 尤其是巨型脐膨出并发其他畸形, 预后往往不良[3,4]。有研究表明, 如果胎儿脐膨出存在较严重的合并畸形或染色体异常或两者均存在, 则围生儿的病死率高达85.0%。除膨出类型缺损大小影响结局外, 腹压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5,6]。所以, 为了减少新生婴儿的出生缺陷, 提高优生率, 在胎儿产前就及早确诊、判断其脐膨出的类型并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具有很重大的意义。胎儿脐膨出缺损处直径>5 cm为巨型脐膨, 因为缺损较大, 所以腹腔内的各种脏器均可通过缺损处膨出体外,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肝脏膨出, 在膨出物的周边有一层较薄的囊膜且厚度不均匀。小型脐膨出的膨出物一般是肠管, 也覆盖有囊膜。每年我国大约出生先天性缺陷患儿100万左右, 给很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其中胎儿脐膨是需要重点监测的23种缺陷病之一[7,8]。超声检查是在胎儿脐膨出产前诊断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步骤。一旦检出胎儿有脐膨出时, 还需要逐一观察有无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构畸形以及进行染色体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 提早采用措施。
用超声诊断脐膨出的主要表现为前腹壁可见向外膨出的包块, 表覆一层线状的强回声膜, 腹壁中线强回声缺损或中断。小型脐膨出因为膨出物仅为肠管, 超声表现为回声强弱不等的团块, 而大型脐膨出除表现出肠管一般特征外, 还显示出其他脏器的回声, 如肝脏为较均匀的回声和血管回声, 而且有无回声区围绕。通过对确诊为脐膨出的胎儿进行腹部多切面观察, 可见脐带入口位于脐部包块的表面中央或者偏于一侧, 根据彩色多普勒的血流显像可清楚的观察到胎儿脐带的走向[9]。胎儿脐膨出往往合并有13-三体、18-三体以及三倍体等染色体异常情况, 有报道显示, 有合并唇腭裂时检查染色体为13-三体, 而合并室间隔缺损、脉络膜囊肿时检查染色体为18-三体[10]。
本文中观察的18例脐膨出病例经彩色多普勒观察到脐血管在膨出的包块外缘走行至顶部, 这18例病例中经超声诊断出17例, 检出率94.4%, 漏诊1例, 表明超声用于诊断该病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大的应用价值, 这18例病例中包括12例小型膨出和6例巨型膨出, 其中肠管膨出12例, 肝脏膨出3例, 部分肝脏与肠管膨出3例。包块大小在11×9 mm~72×53 mm之间。其中12例胎儿在脐膨出时还合并有其他畸形, 包括前脑无裂、唇腭裂、脐带囊肿和脊柱裂、脊柱侧弯、足内翻等。肝脏膨出的3例超声诊断回声均匀, 包块内表现出血管回声;部分肝脏和肠管膨出的3例包块内表现出强弱不等的肠管回声和均匀的肝脏回声。在诊断胎儿脐膨出时, 还要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相区别。腹裂作为一种常见的也是由腹壁缺损造成的畸形疾病, 与脐膨出不同的是, 该病在早中期时, 腹裂的发生率低于脐膨出。腹裂由于缺口较小, 内容物不会外翻到羊水内, 所以一般通过超声不易发现。在诊断时, 还应与假性脐膨出相鉴别开来。假性脐膨出是指由于羊水过少, 腹部受压, 所以观察腹部斜切面时感觉胎儿发生脐膨出的一种现象。此时应该改变孕妇体位, 变换扫查角度再次进行仔细观察。另外, 胎儿脐膨出还易与生理性中肠疝相混淆, 生理性中肠疝是由消化道生长速度过快, 而腹壁和腹腔生长速度较慢, 导致中肠被挤到脐带底部向外膨出造成。但是, 与脐膨出不同的是一般胚胎中肠疝的直径不会超过7 mm, 超声检查对胎儿脐膨出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胎儿优生情况, 应该尽早检查确诊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合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阳, 姚志勇, 吴云爽.腹裂和脐膨出的产前超声诊断[J].江苏医药, 2014, 40 (16) :1967-1968.
[2]杜彦霜, 孙静涛, 张金辉.胎儿脐膨出的超声及MRI诊断价值[J].河北医药, 2014, 36 (15) :2299-2300.
[3]陈明, 杨志荣, 赵欣, 等.产前超声对胎儿脐膨出和腹裂的鉴别诊断及胎儿结局的比较[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 (电子版) , 2012, 4 (2) :4-7.
[4]陈燕碧, 陈瑞华, 张璇.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膨出的体会[J].广东医学, 2011, 32 (14) :1862-1864.
[5]孟然, 王燕.胎儿脐膨出和腹裂的发生情况及胎儿结局比较[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 18 (7) :104-105.
[6]詹林, 林毅, 高嵩, 等.12例胎儿脐膨出产前超声诊断分析[J].广西医学, 2009, 31 (7) :1008-1009.
[7]张玉珍, 冯赟, 刘明, 等.MR在胎儿脐膨出与腹裂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6 (3) :294-297.
[8]陈明, 杨志荣, 赵欣, 等.产前超声对胎儿脐膨出和腹裂的鉴别诊断及胎儿结局的比较[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 2012, 4 (2) :4-7.
[9]唐英, 杨太珠, 朱琦, 等.孕11~14周胎儿脐膨出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 30 (12) :930-933.
12.超声诊断学课件 篇十二
结果 颈部淋巴管瘤主要超声和CT特征为从颈部至颌下和(或)纵隔间蔓延的单囊或多囊性肿块,沿周围疏松组织间隙呈浸润性生长,有占位效应。
本组36例,肿块仅限于颈部26例,累计颌下间隙和(或)纵隔10例;单侧发病35例,双侧1例。
结论 高频超声和CT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延伸范围,多数能定性诊断, 对颈部囊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 颈 淋巴管瘤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系淋巴管源性罕见的良性病变[1-2],是一种先天性脉管发育畸形,并非真性肿瘤,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由增生及结构紊乱的淋巴管组成为先天性或继发于手术、外伤后发生,以婴幼儿多见。
高频超声和CT检查是临床诊断该病的常用检查方法,正确认识其影像表现是获得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
笔者搜集1月~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同时有超声和CT资料的小儿颈部淋巴管瘤36例,回顾性分析本病的超声和CT表现,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评价超声和CT病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191月~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有超声和CT检查资料完整的颈部淋巴管瘤36例。
男19例,女17例;年龄1个月~13.5岁,平均3.2岁。
其中婴幼儿28例占77.78%,学前及学龄儿童分别为13.89%(5/36)和8.33%(3/36)。
临床表现均为发现颈部包块,4例因逐渐增大而就诊。
36例病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其中23例术前行CT检查。
1.2 方法与仪器
超声检查采用GE-Logiq900、GE-Logiq700和Pilips 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MHz~10MHz。
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进行纵、横、斜切多方位探查,检查时注意观察病变大小、形态、壁及内部回声表现,肿块与其周围组织关系,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有无血流信号。
CT检查采用GE Hispeed FX/I单层螺旋CT机和Lightseed 16多层螺旋CT机及Phlips Brilliance 64多层螺旋CT机。
常规平扫,增强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00mgI/ml),1.5ml/kg,1.0~2.0ml/s。
单层CT层厚5mm,MSCT采用2~3.0mm重建。
电压100~
120KV,电流100~200mA,动脉期延迟25~30s,静脉期延迟60~70s。
2 结果
2.1 36例小儿颈部淋巴管瘤年龄及性别分布
见表1。
表1 36例儿童颈部淋巴管瘤年龄及性别分布 (略)
2.2 超声、CT所见病变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
35例为单侧发病, 28例病变局限于颈侧部、胸锁乳突肌后方(图1),其中2例向下延伸至胸廓前纵隔内,1例向颊部及耳后蔓延(图2),8例累计颌下(图3)其中1例为双侧颌下包块(图4)。
高频超声检查呈单房或多房囊肿声像图,单房病灶表现为囊性无回声,边界清晰,其内可见少许分隔,内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图1),彩色多普勒显示囊壁无血流信号(图3);多房者内部呈蜂窝状结构或扭曲扩张的管状无回声,1例分隔及囊内混有血管瘤成分, 彩色多普勒可以测到血流。
CT平扫均表现为颈部或颌下囊性的低密度影(图1),平均CT值约5Hu~21Hu,16例病变内可见分隔,增强扫描部分病变囊壁及分隔强化,囊内无强化(图2)。
3例向下沿伸至纵隔者,CT见前纵隔与颈部病变相连的囊性低密度影。
3 讨论
3.1 病理生理和组织学分类
关于淋巴管瘤的起因尚有争论[1],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淋巴管瘤是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或继发性淋巴管损伤所致,原始淋巴囊未能向中央静脉引流,正常淋巴结构异常错构、分支淋巴引流梗阻,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建立联系而隔离的淋巴管和淋巴囊异常扩张致淋巴管瘤样增大, 形成囊性肿块[3-4]。
组织学上将其分为3型:1)毛细管型:由细小淋巴管构成,多发生于皮肤及粘膜处, 本组未见此型,其与血管瘤超声图像难以鉴别,特别是两者极易混合生长,病理称之为淋巴血管瘤[5]。
2)海绵状型:由较大的淋巴管构成,多见于四肢、腋部、胸壁等,本组中8例为此型;3)囊性淋巴管瘤: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伴有胶原和平滑肌,其中囊状淋巴管瘤亦称为淋巴水瘤,较多见,呈单发或多发,以颈部、纵隔和后腹膜等区域多见,本组中36例为此型。
有学者[6]认为上述这些类型其实是同一种病变不同时相的表现,常混有血管瘤。
13.超声诊断学课件 篇十三
一、超声系统平台描述:
一〉、先进的前端信息采集技术:革命性的前端技术
图像质量是超声仪器的生命,其源动力来自于精确的前端超声发射技术。α-5采用了高集成化数字前端技术,全新的α系列探头以及PST纯净声束发射技术,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了卓越的图像质量。1.PST纯净声束发射技术: α5开创性的PST纯净声束发射技术不同于传统声波发射完全依赖探头的性能,A5通过对声束的控制消除了不需要的信号成分,只发射成像所必需的信号,这种高效的能力极大的增强了基波和谐波成像的敏感性和分辨率。2.精确的延迟控制: 通过计算信号和阵元间的延迟时间,可以对接收信号进行相位调节。A5的这种时间延迟被精确的控制在3纳秒内,高精度的时间延迟控制,抑制了旁瓣伪像,极大地提高了信躁比。
3.高集成数字前端(HDDF):
得益于ALOKA先进的微电子技术,我们开发出独特的高速超声信号处理器使A5有能力采集并处理来自于组织的更微弱的信号,使在高频和谐波状态下均能获得更好的分辨率和穿透率。
α 4.高速前端数据流处理(HR-FSB):5将接收到的所有信息转化成12比特的数字信号,极大地提高了动态范围和灵敏度。5.全新α系列探头:结合最新的材料学和探头切割技术,增强声束的锐利度。探头发射声束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图像质量,当探头阵元接近点声源时,声束的锐利度增加,在横向和测向上明显减少了旁瓣效应。二〉、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iDMS
内置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
iDMS可以轻松的管理病人数据及图像。测量数据可以图像形式显示,超声图像可以DICOM、JPEG、BMP或者TIFF格式存储到硬盘、MOD、CD-R或软盘中。通过输入病人的姓名或其他信息,病人所有相关资料和图像可以很快地从这些媒介中读取,并与其他病人或现在的检查进行比较。调出来的图像可以进行再测量分析。
符合DICOM3.0标准,可以实现网络存储、打印和传输,可以与医疗信息集合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HIS)实现资料和数据的共享。超声信息从探头无损失的传输到系统后,α5将原始信息存储并进行分析。基于这些原始信息,医生可以在B模式下可听多普勒声音,也可以在病人离开后,对图象进行后处理分析,比如取全方位 M 型以及多普勒角度、基线的重新调整等。
二、主要技术特点: 精细组织谐波D-THE
α5集成的纯净声束发射技术减少了声波变形和谐波成像中的噪音信号,宽孔径发射改善了谐波成像的分辨率,即使是面对成像困难的患者都可以提供清晰的图像。
最新一代造影谐波
适用于低声压实时造影,采用ALOKA独特的造影技术,α-5只提取造影剂产生的谐波信息,长时间实时观察造影剂灌注情况。ALOKA推出的最新一代、专利的增强型纯净谐波成像技术采用独有的纯净波束发射、MTI处理器、宽孔径发射技术、极宽的动态范围和数字化精确滤波技术,结合专业的宽频带探头,精确控制基波的发射,去除了二次谐波噪声产生,同时还获取谐波信息、相位信息和背向散射信息,极大的增强了二次谐波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提供了无法比拟的高清晰二维显像,为临床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诊断细节。血流剖面图
常规用多普勒方式测量血流速度只能测量某一点的速度,因此,测量血流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ALOKA推出的血流剖面图技术成功解决了此问题,通过此技术,医生可以方便地得到整个血管剖面上的每一点的血流速度,从而准确计算出血管的流量。血流剖面图技术也可用于心排量的计算。全新心功能指数 TEI指数(IMP)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估测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的方法很多,但有赖于心脏几何形态的假设,有的依赖于心脏的瓣膜返流,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由于心脏收缩功能不 的指标准确性和敏感性较差,1995年日本学者Tei提出了一个评价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新指标—心肌活动指数(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dex ,MPI),又称为Tei指数。该指数不依赖心脏的几何形态及瓣膜返流,可以准确的估测心功能,并且具有简便、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ALOKA最新推出的Tei指数组件,为随机分析心脏收缩及舒张的整体心功能变化提供了准确、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的测量分析和报告功能。A10可以从M型曲线和多普勒频谱评价Tei指数,不仅可以评价左心和右心功能,还可以评价舒张和收缩功能,且不受心脏大小和二维图像等因素影响,为该方法的广泛临床应用和研究创造了广阔前景,是临床医生进行心功能检查的必不可少的诊断工具。但是当瓣膜存在大量返流时,对Tei Index的测量有影响,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全方位M型(FAM)
对于许多非正常体位的病人,医生很难得到满意的标准图象,这对一些必要的测量如心功能测量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阿洛卡开发出任意角度M型,并同时可以取三条取样0线,其中每一条取样线都可以任意改变角度,360旋转,不需要选择旋转点。取样既可在实时条件下进行,也可在冻结后完成。为用户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方法。综合TEI和FAM两种技术,能够较准确地进行胎儿心脏畸形筛查。组织多普勒及定量分析技术
TDI
已成为重要的心脏功能评估技术,能够精确分析高幅、低频多谱勒频移及通过彩色编码实时显示心肌组织的运动速度。TDI能够无创测量心肌收缩、舒张的速度,进行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评价,特别在舒张功能的评价方面,TDI能够在收缩功能受累之前的心肌运动低下的病人得到早期的诊断。阿洛卡的TDI具有高速组织多普勒分析功能,可精确计算出室壁内膜运动的速度,用以评价左室节段运动的状态,获得高质量的多谱勒信息,测出速度、平均速度和瞬间加速度等参数值,为精确地分析心肌功能打开了大门。此项技术为临床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负荷超声(Stress Echo)
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是用不同的负荷方法,评价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冠脉血流储备能力、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和心肌存活性,为患者进行再血管化等介入性治疗提供有价值资料的十分有用的检查方法。根据试验性质将其分三类: 1)动态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 2)静态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 3)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
超声心动图多负荷试验(Stress Echo),能在临床上行之有效地观察负荷状态下心脏动力学改变、尤其是局部心肌运动的改变,已被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鉴别冬眠心肌、顿抑心肌及死亡心肌,并通过静息及负荷状态下左心功能的判断及压力阶差的变化以决定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措施,预测因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等。按照美国超声心动学会16段心肌节段分法,脱机对比分析静息状态下及负荷状态下各节段心肌的反应、二维测量左心功能的变化,并进行室壁运动评分:室壁运动正常为1分室壁运动减弱为2分、室壁运动消失为3分、矛盾运动为4分、室壁瘤形成为5分。ALOKA的负荷超声技术可以通过ECG同步获取和大容量的存储,存储同时期不同切面的图像,然后在观察时可以调出不同时期同一切面的图像,这样便于观察同一心肌组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机器具有自动评分和报告功能。实时三维成像RT-3D
实时三维成像是目前最先进的专业三维成像技术,它避免了重建三维成像对医生手法及经验的过度依赖,可实时监控成像质量。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妇科、产科、常规腹部等脏器,提供更高的三维处理速度以及真实的三维图像,实时状态下提供流畅的三维动态图像;三维图像可任意旋转、切割和测量。二维、彩色双幅动态实时显示技术DDD 二维、彩色双福动态实时显示技术允许系统同步显示二维图像和彩色多普勒图像,便于同时观察组织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使原来只能在两个显示器上实现的功能在同一显示器上就能实现,使感兴趣区不会在频繁的转换模式时丢失,而且为临床介入治疗准确穿刺定位提供了实时监测手段,避免周围血管损伤。优雅的用户界面,符合人类工程学设计
为了便于操作和快速测量,A5采用了友好便于使用的设计。内置许多简易操作功能,包含用户化面板按键。
1、用户化面板按键 根据操作条件,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自定义面板上每一个按键的功能,更方便快速的进行各种操作,有效地减少了工作的繁杂。
2、智能优化键 根据检查部位和操作者习惯,A5可以自动优化一起内部成像参数,高效、迅速的得到最优化的图像。
3、前轮脚踏锁定杆:可以方便的锁定和解开锁定轮,便于A5的放置和移动。各种专业超声探头为医院各临床科室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ALOKA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超声仪器生产厂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专业医用超声诊断仪生产厂家,其产品覆盖了超声在临床医学应用的各个方面,拥有世界上种类最齐全的超声探头,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多的选择。当今的医学超声不再局限于疾病的诊断过程,已经逐渐成为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影像监测手段。超声介入治疗大致分为两种: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术和术中超声。ALOKA的探头所配穿刺架,具有良好的操控性能,穿刺架与探头本体全部包裹,固定牢靠,定位准确;穿刺架与穿刺针在使用中能灵活分离与结合,操作方便。穿刺架为合金钢体,便于消毒,而且不易随着时间发生变形。ALOKA是外科术中超声的先导者,1984年,ALOKA率先发明了术中超声探头,并借此建立了在外科术中超声领域的领先地位;1991年,ALOKA首先发明了刚性的和末端可弯曲的腹腔镜术中探头,开创了现代微创外科术中超声的先河;ALOKA在外科超声领域内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到今天,ALOKA总共开发了超过30种术中超声探头。
腹腔镜探头 神经外科探头
14.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 篇十四
1 诊断率
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较胆囊结石困难, 资料报道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正确率为60%~90%。漏诊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1) 结石太小:小结石因小于声束直径而无声影且部分小结石可紧贴在胆总管壁上, B超仅显示管壁回声毛糙、增厚、增强, 易漏诊。 (2) 解剖因素及胃肠气体干扰:胆总管管腔细窄弯曲、胆汁充盈少, 并且下端位于十二指肠背侧, 受前方的胃、十二指肠、横结肠内的气体及内容物影响明显。胆总管结石缺乏胆汁对比且成分多为胆色素结石, 回声为等回声或略偏强回声时, 声影往往不明显较易漏诊。 (3) 肥胖、腹壁瘢痕和腹腔粘连:患者过度肥胖, 组织衰减严重致位于后方的胆总管及其内结石显示不清。腹腔内有粘连时可致正常解剖结构发生改变。胆囊有多量结石时, 特别是右前斜位, 可掩盖肝外胆管而导致漏诊。不排除超声检查后, 术前或术中胆囊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排入胆总管内的可能性。有专家提出, 继发于胆囊内的胆总管结石可以认为是胆囊结石的胆囊外并发症, 约15%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胆管内合并有其他病变时忽略了下段结石的扫查[1,2]。
2 扫查诊断
在基本扫查中, 重视加压扫查并适时结合旋转扫查效果较好。对于肝外胆管扩张, 用常规扫查病变未能显示的患者, 可试用饮水法、体位法、脂餐法等附加检查法以提高胆总管结石的显示率。 (1) 饮水法:对无明显呕吐的患者, 可饮水400~700mL后采用右侧卧位, 用探头推移气体达胃体、底部, 胃窦十二指充盈, 再用旋转扫查法可提高胆总管下段及其内结石的显示率。 (2) 体位法:胸膝位, 是指头低臀高位使下段胆管高于肝门部胆管, 探头挤压使结石上移至肝门部而显示;头低足高位, 是指对危重者、高龄者采用45°左侧卧位, 头低脚高位, 并推压探头, 使结石上移;也有学者提出胸膝位有不足之处:体质差的患者, 不能耐受胸膝位;采用胸膝位时对检查者来说胆总管的走行会变得十分陌生;有时向上压迫施力效果不够满意, 对这类患者可采用胸膝位的改进法, 即胸膝位停留20~30min后改为平卧位探查, 更能显著地提高胆总管下段结石的显示率, 既不需患者付出多大体力, 又适宜采用压迫扫查, 同时, 胸膝位可使胃、十二指肠等处气体向肠腔远端弥散, 以及稍有粘连的结石有相当长的移动时间随重力移动到胆总管的中、上段以利显示。 (3) 脂餐法:吃两个油煎鸡蛋, 45~60min后复查, 胆管内径增宽, 其内的结石易于显示。若同一种方法显示不满意, 可联合应用其他方法加以改善。综合以上技术能够使胆总管下段结石的显示率从49%增至84%[3]。
仪器的性能不断改进, 新近二次谐波成像技术的应用对胆总管结石的显示更提高了一步。由于传统基波方法成像时, 大部分伪像来源于浅层胸腹壁组织或肺胃肠等含气脏器的组织干扰, 但这些伪像中包含了较少的谐波能量, 因此, 选择谐波成像可以有效消除许多近场伪像, 增加深层组织或脏器的组织回声, 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 使得成像质量提高。要求检查者熟悉仪器性能并适时应用新技术[4]。
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还要求超声医师熟练检查技巧, 提高对胆总管扩张追踪扫查寻找梗阻病因的意识。超声未找到病因, 可配合其他检查, 如CT、MRCP、ERCP等进一步明确胆总管结石是否存在。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系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多数是由于肝内胆管弯曲度大, 肝细胞所生成的胆汁在肝内胆管中流动速度缓慢, 造成肝内胆管内胆汁排除不畅, 淤积而形成结石, 多数为原发性色素性结石。这些结石由于其与周围组织或胆汁的声阻抗不同, 使其形成强回声, 并易被B超所发现。据报道, 在本病例中, 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可能与运动量大小相关。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 胆囊排空延缓, 胆汁潴留时间延长, 胆石病的发病率随之增加。据报道, B超结合ALP对于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 因B超为无创性检查, 且价格便宜, 检查方便, 被认为是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在B超检查中, 一般先嘱患者仰卧位, 患者舒适, 检查方便, 效果较好;然后左侧卧位, 患者右手抬起, 此体位可使肝脏和胆囊稍向左侧移位, 使胆管从门静脉的右前方转向正前方, 借助肝脏和胆囊作为超声窗有利于肝外胆管的显示, 便于追踪肝外胆管下段病变;同时可使胆囊颈部和底部显示更清楚;胸膝卧位可使肠气向背侧移动, 对探察胆总管有帮助, 也可能使胆囊颈部或胆总管远端结石发生移动。探察胆总管时, 常需要对探头适当加压扫查饮水充盈的胃窦和十二指肠, 可以显著提高其显示率。另外, 胆道系统超声检查的体位, 需要根据检查中的声像图所见随时调整, 因患者的情况差别、病变部位不同, 依据实际情况选取最佳体位, 只要能清楚显示观察目标, 即为合适体位[5]。
B超在诊断过程中结石呈强回声光团, 与管壁间有分界, 其后出现声影, 管壁增厚。但胆总管下端常因受胃肠道气体的干扰而使检查准确率降低。所以必须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一定要求患者查前禁食10h以上, 检查时间以上午为佳。如肠道气体较多, 给予清洁灌肠可以减少结肠肝区气体的干扰。检查中要注意手法, 要多部位、多体位、多角度检查。例如, 让患者取胸膝卧位, 用探头加压揉动上腹部, 有助于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让患者取45°角半卧位, 深呼吸后屏气, 利用下垂的肝脏左叶作为声窗, 有利于观察肝外胆管结石, 这亦是检查肝外胆管结石值得可取的一种方法。如患者有典型临床表现, 而B超检查既未见到结石, 又未发现胆管扩张, 可采取脂餐检查。有条件的, 尽量使用分辨率高的超声诊断仪, 有助于肝外胆管结石和其他肝外胆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随着B超仪器的发展和B超医师检测水平的提高, 胆总管结石的B超诊断成为简单而又准确的方法。总之, B超不仅能提示结石的大小、形态、数量等, 并且结石的声像图特征与其成分结构有一定相关,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能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富京山, 左文莉.全身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27.
[2]韩兴权, 万登敏, 刘玲, 等.超声在肝外胆管石定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 (8) :610-612.
[3]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854.
[4]岳树强, 李开宗, 窦科峰, 等.胆总管结石阴性探查原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8, 19 (5) :59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