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蓝、又、笑”等11个生字,会写“白、的”等4个字,学习偏旁“禾”。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认识词语,能够随文识字。
3、学习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实物、导入新课:
1、你见过项链吗?在哪里见过?“项”指脖子的后面,像这样挂在脖子上的链条形状的装饰品,我们就称为项链。你还见过哪些项链?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跟项链有关系。而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项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认真听,特别留意不认识的字。学生跟读。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并标出标自然段。
三、认字认词,积累词语。
1、大海给我们带来了礼物,不过大海说了,只有闯关成功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礼物,你们想不想拿到礼物啊?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大海给我们出了什么难题。
2、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小节,找一找表示颜色的词。
(1)出示:蓝蓝的、黄黄的、雪白雪白的。指导学生读好轻声“的”字。
(2)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也是这些颜色的呢?
生自由说。
3、又宽又远,又长又软。
长,软是翘舌音。宽是三拼音节,远是整体认读音节。师相机正音。
4、哗哗地笑着,嘻嘻地笑着。
(1)学习“笑”:“笑”原来表示竹子被风吹弯时发出的声音,就像人发出的笑声。所以“笑”是“竹字头”。这两个词,再读的时候你还注意到了什么?“地”和“着”读的轻而短。
(2)这两个叠词是表示什么的呢?(声音)我们还可以怎样的笑着呢?用上表示声音的叠词说一说,如:哈哈地笑着、呵呵地笑着、嘿嘿地笑着
5、娃娃,挂在。
(1)娃娃第二个“娃”读轻声。
(2)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娃和挂右半边都是“圭”,而娃是女字旁,跟女孩子有关。挂是提手旁,跟手有关系。让学生做一做挂的动作。
(3)指名读。
6、彩色的项链,金色的项链。
“金”是前鼻音。色是平舌音。“的”是轻声。“项链”两个字是三拼音节。开火车读。
7、海螺和贝壳,快活的脚印。
(1)出示海螺和贝壳的图片。这就是海螺,这就是贝壳。
(2)出示各类贝壳图片。小朋友们看,各种贝壳真漂亮。这个“贝”字也很有意思,上面的多像贝壳的形状啊。
四、学习句子停顿
1、这些词语,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太简单了,那么现在大海把难度升级了。请你们读读课文,你觉得哪个句子读起来比较有难度呢?
2、出示句子: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
(1)指导朗读。师范读。
提示:中间用逗号隔开的,停顿的时间稍短。用句号隔开,停顿的时间稍长。
(2)男女生读。相机指导。
3、出示句子: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贝壳和海螺。提示:除了逗号要停顿,长句子在“悄悄撒下”后停顿。“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是一个整体,不能读破。分小组读。
4、出示句子: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提示:地和着是轻声。迎是后鼻音。捡起后停顿,穿成后停顿。指名读。
5、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提示:脚印后停顿,穿成后停顿。
师范读。
6、齐读课文。
五、学写生字
1、复习生字。
2、写字时间到啦!我们今天要写的字:出示“白”“的”。
师:小朋友,“白”是个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撇+日)是的,我们就可以编个顺口溜:日字加撇白白白。齐说。
出示白的笔顺图,学生读,书空。
师范写,讲解。
生正姿后,练习书写。
3、白字白字变变变,咦,它变成什么样了?右边多了什么?
生书空,师范写
正姿,练习书写。反馈,修改。
六、板书设计
11 项链
彩色的项链 海螺和贝壳 金色的项链 快活的脚丫
2.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 篇二
案例描述
今天一年级的《花点心》一课, 关于技法的学习方式, 课前我思索了很久, 琢磨了很多不同的方案, 设想了各种不同方案下课堂中会出现的状况。最终, 我决定把课堂的主动权给予孩子---让他们先探究基本技法, 充分自主探究和自主尝试后再互动学习, 让学生来做老师。
走进教室, 看着50多个稚气未脱的小毛头, 似乎还沉浸在课间的愉悦游戏中, 他们叽叽喳喳准备工具的时候, 我多少还是有点担心:让他们自己先做, 方法能够探索出来吗?能保证每个人都掌握技法吗?课堂会不会一团糟, 无法进行下去?……但是铃声的响起, 意味着时间不允许我再多想, 那就试试吧, 相信孩子, 也许会有奇迹。
游戏, 对低段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 他们很快就沉浸在我创设的情景——“懒洋洋的点心店招聘巧手点心师傅”中, 被造型各异、色彩丰富的中外花点心视频和图片深深吸引, 仿佛自己真的进入了香美的点心店, 都瞪大眼睛, 垂涎欲滴, 连连发出惊呼喝彩声。
当孩子们听说要被选为点心师傅, 必须要经过一次次的闯关游戏, 挑战一个个困难———在规定时间内, 自主探究花点心的制作方法时, 显得兴奋不已, 同时眼睛里也闪现一丝不知所措。
我给孩子们出示了学路建议:在小组内观察、讨论、研究桌上的花点心 (课前我给每个小组制作了一个花点心成品) , 看看这些点心里有哪些基本形状, 自主探究这些基本形状该怎么制作 (可以拆解) ;再看课本上同学还用了哪些方法;5分钟之后每个小组推荐同学展示自己发现的、探索出来的制作方法。我话音刚落, 孩子们在组长的组织下, 纷纷行动起来了, 看着每一个小组时而安静、时而热闹;看着每一张小脸, 有的面红耳赤、有的静思沉吟;看着各色彩泥在孩子们白嫩的小手与桌面之间翻飞, 变长、边扁、扁圆、变成花、变成叶……我悬着的一颗心, 才慢慢放下来。
5分钟之后, 各组都有举起小手的孩子了。雯雯第一个上台了, 她自信大方地说:“我们看了老师制作的花蛋糕, 发现上面长长的巧克力棒是这样用两只手掌相对搓出来的……”她边说边示范给伙伴们看, 只见她把一团红色的橡皮泥在两只手掌中间来回搓动, 几秒钟之后就变成了一根长长的面条……
天天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送给我们组的是一碗汤圆, 可是里面只有一颗, 我们又这样团出来了很多圆圆的汤圆, 你们看。”说着把自己做的汤圆举起来了……
坐在第6组后排的涛涛急不可耐, 把右手举得高高的, 左手举着一片叶子形状的彩泥, 当我的眼睛一看向他, 他立刻飞奔到讲台上, 拿着“绿叶”大声对大伙说:“你们看, 我做出了和老师一样叶子形状的饼干。”我说“你的手真巧, 可以给我们示范一下, 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他说:“我先拿出一块绿色的彩泥, 揉成一个圆球, 再放在桌面上压成扁扁的一片, 最后用铅笔画出一片这样的叶子形状, 再把多余的彩泥拿走, 就可以了。”我摸着她的头说:“你表达得真清楚, 小手特别能干。”“孩子们, 你们也用他的方法试试看, 压出一片漂亮的叶子吧。”孩子们马上低头尝试起来, 不一会, 样式各异的树叶纷纷出现在孩子们的手上了, 虽然有的显得很朴拙, 但是那一份份积极与专注感动了我……
这个时候只见小米粒怯生生地站起来说:“老师你做的这颗小海星面包太好看了, 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出来……”
我顺水推舟, 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问题一出, 教室里安静了2秒钟。“我会做”, 一个文静的声音从教室旁边传出来, 只见琪琪举起了她的小手, 我朝她点点头, 她自豪地走到前面来说:“我刚才看到这个海星, 也试着做了几次才做好。要先团成一个球, 然后压扁, 再用手指头捏出一个一个的小角角。”我把她抱在怀里, 说:“你很会动脑筋, 遇到困难不退缩, 真好!”
“小米粒, 你看明白了吗?孩子们,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海星制作大赛, 1分钟之内, 看谁的海星圆润又饱满。”孩子们接到号令, 又纷纷开始忙碌起来。一会儿后, 海星大聚会, 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海星扁扁的, 没有别人的圆润, 捏出来的小角无法成形状, 就小声的向旁边的同伴请教:为什么你的那么好看?同伴说:因为你把小圆球压的太扁了……我鼓励他俩带上各自的作品, 上前来把刚才的对话在其他伙伴面前重演了一遍, 其他有同样困惑的孩子都受到了启发。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我看在眼里, 喜从心出。“孩子们, 瞧, 我的大拇指在向你们点头微笑, 你们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灵巧的小手还会变魔术, 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你们太棒了!老师送你们一首儿歌。”
小小手儿真灵巧, 拿出彩泥变魔法。
来回绕圈揉揉揉, 揉出汤圆圆溜溜 (揉)
一前一后搓搓搓, 搓出面条长又长 (搓)
手掌相对压压压, 压出大饼香又甜 (压)
拇指食指捏捏捏, 捏出羊角真好玩 (捏)
于是我带着他们念儿歌巩固技法, 教室内其乐融融。
“小老师”们自信地教, 其他小学生们认真地学, 时间在这种互教互学的过程中过得飞快, 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影, 我为自己今天的决策感到欣喜, 为孩子们今天表现出的学习能力而感动。我不由得想起阿基米德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的确, 学生需要的是机会, 大胆地给予他们机会吧, 相信他们会回报你无比的惊喜与幸福!
教学反思
人的主动发展需要个性自由, 而个性自由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呵护, 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释放和展示,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是具有能动性的。他会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心理水平出发, 本能地判断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符合的就接受, 不符合的就产生心理抗拒。
因此在教育培养上,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学生主体的回归, 大胆放手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为了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欣赏, 初步了解点心文化, 自主探究学习搓、揉、压、捏等基本的泥塑技法, 我尝试用简单的立体造型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花点心, 逐步发展学生发现美, 创造美的能力, 体验成功的乐趣。
我抓住低段孩子游戏性、直观性的特点, 游戏串课, 寓教于乐。精心设计深受学生喜爱的卡通明星———“懒洋洋”选“巧手点心师傅”的情节为主线, 贯穿整堂教学的始终,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融入情景, 融入角色, 活跃了课堂气氛。
3.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 篇三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 篇四
设计说明:
《项链》一课语言优美,学习这篇课文能让学生们真切地了解到祖国山水的美丽和孩童生活的快乐。教学本课时,抓住识字和感情阅读这两个重点。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识字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利用“看拼音识字”、“请教他人识字”、“听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引导学生识字,鼓励个性化识字,引导学生归纳一些符合汉字规律的新的识字方法。第二课时,利用课件为学生创造情境来感悟课文内容,并对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获取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2.预习课文。(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多种识字方法识记11个生字,规范、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内容。教学重点:会认、会写生字。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2.预习课文。(学生)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大海》的课件。2.看了片子,你想说什么?
3.激趣导入:是啊!大海真美呀!今天,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海边玩玩?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自由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组词。3.检查学习效果。
(1)我会给正确的读音涂上喜欢的颜色。
(2)我会照样子连一连。
女
采
氵
舌
夭
圭
口
彡
4.课件出示生字,学生抢认生字。5.组织学生开火车认字。6.自由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内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课文写了些什么?用铅笔做上记号。
2.教师板书:大海、沙滩、浪花、海螺、贝壳、小娃娃。3.自由、流利地朗读课文。4.填一填。
《项链》写的蓝蓝的_______,黄黄的_______,雪白雪白的_______,小小的海螺、_______和笑嘻嘻的_______。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白、的、又、和,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2.请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及笔顺。3.范写。
4.按笔画描红,临写生字。5.认真写字。
五、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在课前播放了《大海》的画面,展示大海的宽阔与美丽,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想知道,想了解,想去玩玩的欲望。在课中提倡合作探究识字,并引导学生总结一些识字的方法与规律。写字教学在学生已有的书写经验的基础上,请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结构及笔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师)教学流程:
一、复习识字,朗读课文
1.上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好,不知大家是否还认识这几位生字朋友? 2.做游戏:走迷宫。
3.选择最熟悉的字组词,比比谁说得多。4.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课文,课文描写的大海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样子? 2.再读课文,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3.朗读指导:课文的语句非常优美,读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语气来。4.小组展示读。5.边听边欣赏。
三、再读课文,加强训练 1.男女生赛读。
2.自由练习:大海、蓝蓝的,沙滩、黄黄的…… 3.自由练读第二段。
4.边读边闭着眼睛想象小娃娃赤着脚在沙滩上快乐玩耍的情景。5.谁来品评最后一段。6.评读。
四、积累短语,拓展练习
1.出示课后,“说一说”,请学生先自己说,再全班交流。2.拓展练习:填一填。
()的大海
()的大海()的沙滩
()的沙滩 小小的()
彩色的()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练习1.照样子,填一填。例:又宽又远
又_____又_____
又_____又_____
又_____又_____ 2.读课文,做练习。
(1)课文共有()个自然段。(2)课文描写的是()的美丽景色。3.选词填空,把序号填在括号里。①沙滩
②大海
③贝壳
④浪花 蓝蓝的_______ 黄黄的_______ 雪白雪白的_______
小小的_______ 4.写出两句表现小朋友特别开心的句子。第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 篇五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项链》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我们教师只要把语文的课堂教学深入到生活中,把学习语文的快乐释放到生活实际中去欣赏品味,由此再由生活的快乐返回到对语文学习的钟爱和快乐中,不断循环往复!真正让孩子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生活的丰富多彩,把语文和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通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不断使主题得以升华,让学生充分感受文中所蕴含的真情。同时,非常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我展示的平台:可以自由选择识字方法,可以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可以发表自己读文后的独特感受……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体现其个性,体现快乐学习。
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歌曲《童年》。(教师)
2.赞美大海的好词佳句,预习生字,朗读课文;童年玩耍的照片、纪念品、画。(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美
1.学生用课前搜集的好词佳句赞美大海。
师:孩子们,你们眼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用你搜集到的好词好句来描绘一下。
2.引入课文题目。
(教师播放海浪及笑声的录音)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海浪声)听,这是什么声音?(笑声)今天让我们下海好吗?脱下鞋子,光着脚丫,一同体验一下踩在松松软软的海滩上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去感受那里带给我们的快乐。板书课文题目,美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本课起始体现了读和说的相互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然后抓住孩子年龄小、爱玩的特点,让他们觉得这节课又要去游玩了,精神先愉悦、轻松起来,让学生对本课学习充满兴趣。
二、领略美
1.课件播放课文内容和朗读动漫。
2.问:大海好玩吗?小娃娃快乐吗?同学们,此时你们想读一读这篇课文吗?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再把圈画的字词读一读。
3.标出自然段。
4.同桌分段读一读,纠正读错的字音,再把圈画的字词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描画面,想意境,让学生初步感受美,感受快乐,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实现学生读的愿望,达到流利读课文的目的。
三、集中识字
1.出示本课生词卡片。
师:词语宝宝来到了我们的黑板上,你们试着认识认识它们。
2.师:选择你喜欢的生字记一记。
3.师:把你记的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
4.师:把你喜欢的字和我们大家说一说吧,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倾听,并且继续补充。
预设:
形声字:蓝、笑、和、活、金
数笔画:又、向
加一加:蓝、笑、和、娃、挂、活
减一减:又(叉)、白(的)
形近字:娃——挂、贝——见
换一换:着(看)
反义词:笑——哭
同音字:向——象、又——右、和——合
师随机引导:
挂:做动作“挂”。
5.指导书写:
(1)白(第一次书写):先观察“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仔细看老师范写;学生书写后临写,教师强调每笔的位置和笔顺;学生自己书写一个。
(2)和:认识新偏旁“”。
(3)学生练写“的”“又”。
6.去掉拼音读一读。
7.师:都学会了吗?接受挑战吧!
(开火车检验词语卡片)
(开火车检验生字卡片)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识字、写字规律,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方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学生先观察,再临帖、再观察、再默写,最终熟练掌握本课会写字。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大海的小文章,读一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积累。这种开放性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有了方向的指引,这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1.教师引导: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生字,指名读全文。
2.教师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大海,去领略大海的美,体会大海带给我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生字,抽同学读全文等教学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通过恰当的导入,再一次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体会快乐——品味美
(一)品味第1自然段——美景
1.指名读,问: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2.自由读,问:你有什么感受?
3.汇报:感受到大海很美。(板书)
4.师:第1自然段只用了三句话就让我们体会到了大海的美,作者可真了不起。那他都用了哪些词语呢?和同桌找一找,用波浪线画一画,并说一说你的体会。
①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并板书,出示课件,体现这些词语:
蓝蓝的黄黄的小小的
②师:什么蓝蓝的?什么黄黄的?什么小小的?请你试着说出这样的短语:( )的( )。
③什么又宽又远?什么又长又软?你能说出这样的短语吗?又( )又( )。
④“雪白雪白”这是什么样的短语?(ABAB式)“雪白雪白”可以形容什么?试着说一说。
⑤师:“哗哗地”是拟声词。“哗哗地”可以形容什么?它的后面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用“地”。试着说一说其他拟声词。
师:你们说得真美,这么美的词句,我们该怎样读呢?(想象,带表情)按大家说的我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自己练一练——指名读,评价——男女生读。
(二)品味第2自然段——快乐
1.指名读,问: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2.自由读,问:你有什么感受?
3.汇报:快乐。(板书)
4.第2自然段用了很多精彩准确的动词,你能找到吗?用三角号画一画,并和同桌做做动作来体会那份快乐。
①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并板书,出示课件,体会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
笑 迎 捡 穿 挂 落 穿 挂
②指名表演。
③师:让我们先快乐地读一读吧!
自读——指名读,评价——小组赛读。
④师: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快乐,那小娃娃的快乐是什么呢?(有海螺和贝壳穿成的项链)
其实啊,大海也很快乐,你知道大海的快乐是什么吗?(有快活的脚印穿成的项链,所以说,大海的项链就是——快活的脚印!)
⑤那就让我们带着小娃娃的快乐,带着大海的快乐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整节课的主要部分,教师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学生运用抓字词句找、画、说等阅读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自由充分地表达。
三、升华快乐——欣赏美
1.多美啊,让我们尽情尽兴地随着音乐齐读课文吧!
2.大家读得太好了!读够了吗?我想这时我们看着书读已经表达不出我们心中的酣畅了,那就让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带着表情,配着优美的旋律,背诵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四、书写快乐——畅谈美
是啊,我们把一串串可爱的脚印留给了海滩,也把我们的快乐留给了大海,把童年的快乐永远地珍藏在了自己小小的心田里。此时此刻,你一定也回忆起自己童年中许多快乐的事了吧。有哪里给你带来过快乐呢?你也当当小作家,写一写吧!(配乐)
(投影,配乐指名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学生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加强练笔指导。课前学生们准备了有关的照片、纪念品、画等。引发孩子从生活中寻找童年的快乐、分享童年的幸福。这一环节也为写快乐的事做基础。可以仿照课文自己写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表达能力。
五、热爱美
师:你们的童年真让人羡慕啊!感谢你们把我带回到美好的童年,我想把我童年时最喜欢的一首歌与你们分享,让我们一同走进童年的快乐中吧!(播放歌曲《童年》,在音乐声中自然结束课。)
六、布置绘画作业,创造美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大海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画出更美的画。回家后,请同学们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大海,明天带过来,好吗?
《项链》教学反思
《项链》这篇课文的内容如同影视拍摄一般,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海边最富特色的沙滩、海浪、海螺、贝壳。文字虽然简短,但是识字量也是非常大的,一共要认识11个汉字,还要认识“禾字旁”。
教学中虽然是以这篇课文为依托,但是这节课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大海美景的依托下,运用有趣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有自主识字的愿望。那下面我就结合本节课所运用的趣味识字法进行反思总结。
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任务就是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1.加减法识字
加减识字法是学生对已经学过熟悉的字进行笔画(或者偏旁)加减,得出要学生字一种识字方法。加减识字法学生易于上手,能够变出一系列的汉字,扩大学生识字量。例如我今天这节课中学习的“活”,这个字是由氵和舌组成的,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汉字,发现构字特点,运用以前的学习经验引出了熟字加偏旁这一识字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知识迁移,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非常乐学。
2.编字谜识字法
猜谜语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较好的识字方法。在进行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比如,我这节课所教“和”字,因为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编字谜的基本方法,所以这节课我就把编字谜的权利放给了学生,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发现是“禾”“口”两个字组成的“和”,从而引导学生结合特点编出了“禾苗有口”这句字谜,学生边的起劲儿,学得也轻松认真,注意力也非常集中。这样快乐的教学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3.做动作
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好动,对新奇事物感兴趣,一节识字课也不能够单一的运用这两种识字方法,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所以,在今天这节识字课的教学中我加入了做动作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学“笑”字的时候,“笑”是一个表情动作,所以,我事先告诉学生老师要做一个动作,请大家根据这个动作猜一猜要认识哪一个汉字。学生一听做动作,都十分兴奋,对这件事物感兴趣,识记生字的时候也会更加专心。
4.引用动画人物
动画片是小朋友最喜欢看的,谈到它们喜欢的动画片,孩子们都会滔滔不绝,结合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节课的汉字“金”的时候,运用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让学生猜一猜“火眼金睛”里面藏的生字,由于学生课前也做过充分预习,所以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猜出来的同时也是十分活跃。
这一节课下来,我根据不同的汉字结合不同的情景,变换着不同的识字方法,学生从始至终一只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一个个兴趣盎然。
不过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形近字填空环节,我是在所有生字学完之后创设了送三兄弟回家的一个学习情境,如果把这“娃、蛙、挂”三个字的练习放在学完“娃、挂”之后,效果应该会更好,也不会让人感到有些突兀。
6.《项链》教学反思 篇六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感悟祖国语言之美,教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一些思想感情的教育。因此我在教学《爱心项链》一课时,只抓重点句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文本明白什么是爱心项链,爱心项链的真正含义是爱心的传递。
然后列举邓练贤、叶欣、丛飞等爱心英雄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爱心就是在别人困难时,给予他们热心的帮助。然后我又出示事先准备的《一杯牛奶》的阅读材料,学生读后让他们谈感受,感受到爱心是可以进行传递的,就像女孩给了男孩一杯牛奶,成就了一名大名鼎鼎的医生,而当女孩面临极为罕见的疾病时,男孩有把爱心奉献给女孩而医药费竟是一杯牛奶,这就是爱心传递。接着,我问孩子们是不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你想把爱心奉献给谁?让学生在感悟文本之后,进行情感的升华,告诉学生要把这个问题时刻记在心中,人人都争做富有爱心的人,当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他们帮助,而不图回报。最后我引用陶行知的《打人诗》,“你打我,我打你,其实就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让学生进行创作人与人互相帮助的诗歌,“你帮我,我帮你,其实就是借别人的手帮自己。”让学生从文中受到互相帮助,不图回报的教育。结尾,发放爱心卡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打造爱心项链。
短短的一节语文课,让学生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品德的熏陶,相信这节课会让他们受益终身的。
7.《项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8.《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 篇八
万事开头难,往往好的开头便注定了成功的一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部分学生仍然处在无目的的学习状态,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决定学习态度,顺应学生这种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导入新课:请两名学生到讲台来,然后老师拿出一盏神秘的能发光的“宝灯”,命令一名学生将灯藏在任一学生的书桌抽屉里,要求另一名学生在全班倒计时10个数的时间内找到。这个游戏在藏灯和找灯的过程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普通学生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参与游戏中,心随藏灯和找灯的过程而澎湃,此时课堂气氛特别好,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立即提
高了。
二、拉近生活与书本的距离,学以致用
打开一扇门,让数学走进生活,也让生活靠近数学。我根据班级的实际座位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全体学生的座位图,当学生熟悉的名字和座位展现在大屏幕上时,全班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我找到我自己了,你在哪呢?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的生活相融合,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解决视觉角度的转变所带来的读图困难,我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指导:
师:在我们四班实际教室里,靠着门的是哪一组?
生:第一组。
师:那挨着窗的呢?
生:第八组。
三、每个人都是课堂的参与者,为孩子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在给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我将班级座位图进行了简化,形成一个个蓝色小方块,你们能将剩余的数对补充完整吗?完成提卡1,在汇报的过程中第三组数对要求全体学生一起汇报,实际上,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真的很难实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而这样的小组汇报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学习成为可能,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
四、注重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由于受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影响,有的时候知识强调不够到
位。在班级座位图—数对—表格—点—数对过程中,无论是给定数对找点,还是給定点确定数对,学生解释道理时都没有抛开“第几组第几桌”这样的字眼,其实学生的答题完全可以反映出孩子还没有实现从班级座位图到任意表格这样的跨越,于是我在后来的练习中反复强调纠正,其实从之前的试讲经验看这一点是超出我的预设的,其实课堂的伟大和奥妙之处就在于它有很多的不确定,不断的变化和超出预设的生成恰恰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处理确实给年轻教师带来了较大压力和
挑战。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9.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 篇九
中班数学活动《小刺猬的项链》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将数学按规律排列融入到绘本故事中。由故事的形式导入,让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观察小刺猬项链的排列顺序,学习了按不同颜色依次排序的方法。这样使孩子在阅读绘本的同时,学数学更快更有效。
活动首先通过出示图片“小刺猬”来我们班做客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绘本PPT讲述小刺猬从一开始很孤单不开心到发现豆子穿出项链后开心的心理过程。让幼儿体验小刺猬因为漂亮的项链变得很开心的心情,引起幼儿穿项链的兴趣。然后,通过故事,请幼儿分别理解小动物们不同的项链排序规律,并帮助小动物们穿项链。如此一来,即满足了幼儿想尝试穿项链的心理,又让幼儿了解了助人为乐的快乐,同时还体验了按不同规律穿项链的乐趣。
本次活动使用了PPT教学加上一些小动画,更加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例如小兔子、小刺猬等都是孩子们熟知并喜爱的,因此更加能够调动孩子对于此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生动形象,更富有人气。对于穿珠子是许多小朋友喜欢玩的,平时在家中考虑到安全因素,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们玩耍,如今,他们能够畅快的玩一玩,也十分的开心。在穿珠过程中孩子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好,并且做得很开心!
10.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 篇十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能按照物体的一些特征寻找出相匹配的算式题。
2.通过故事讲述,了解和体会故事的含义。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的PPT
2.加减法算式题若干,数字0
3.教师教具1和2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小动物们都为过冬在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小朋友们知道小田鼠过冬前要做些什么准备么?(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田鼠过冬要储备粮食)
二、故事讲述
1.出示PPT1,讲述故事第一段(秋天快过去的时候……它找到了很多粮食)
要求小朋友帮助田鼠太太数一数有多少粮食(8袋大米,7个玉米,6瓶花
生仁)提问:“你是怎么数的”“还有更加简单快速的数法么?”
教师小结:数数的方法有很多种,作为大班的小朋友我们在数数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又简单又快速的方法,不能像以前一样一个个的数了。
2.出示PPT2,讲述故事第二段(趁天气还没有冷……和我换条新裙子)
提问:“田鼠太太会把粮食拿去换新裙子么?为什么”
再次出示教具一,田鼠太太拿走了4袋大米,3个玉米,3瓶花生仁,提问“还剩多少粮食,帮助田鼠太太一起来算一算”。
要求幼儿看图片用算式提来表示:大米8-4=4,玉米7-3=4,花生仁6-3=3(在幼儿回答的同时教师出示相应的算式题)。
3.出示PPT3,讲述故事第三段(田鼠太太穿上漂亮的礼服……换回一条新裤子)
提问“田鼠太太这次会把粮食拿去换新裙子么?为什么?”
出示教具一,田鼠太太拿走了4袋大米,2个玉米,2瓶花生仁,提问:“田鼠宝宝急的哭了,想让小朋友帮助一起算算还剩多少粮食?”
幼儿看图片一起用算式题来表示剩余的粮食:大米4-4=0,玉米4-2=2,花生仁3-2=1(幼儿回答的同时教师也出示相应的算式提,并请幼儿一起来说说读读)
4.出示PPT4,PPT5讲述故事第四五两段(田鼠太太走在大街上……换回一条新鞋子)
提问:“田鼠太太还会将粮食去换新鞋子么?为什么?”
出示教具一,田鼠太太拿了2个玉米,1瓶花生仁,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田鼠太太还剩下多少粮食,并用算式题来表示(教师出示相应的算式题)
5.教师小结并引导幼儿看图片用算式题来表示粮食是如何一步步变成“0”的大米:8-4-4=0 玉米7-3-2-2=0 花生仁:6-3-2-1=0
6.出示PPT6,讲述故事最后一段(在刮着北风下着大雪的冬天……)
提问:田鼠宝宝已经饿的哇哇大哭,小朋友可以帮忙想个好办法帮助田鼠宝宝找点吃的么?用什么办法?
(引导幼儿用换来的新衣服裤子和鞋子再去换回粮食帮助田鼠一家过冬)
出示教具二,请幼儿帮助田鼠太太重新用新衣服裤子和鞋子换回所需的粮食,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换?
教师小结:
对田鼠太太来说,冬天它最需要的是粮食,而不是糖果。我们已经是大班的小朋友了,在做一些选择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最重要的东西。今天我们帮助了田鼠太太又换回了自己最需要的粮食,我相信田鼠太太它们一家可以过一个既温暖又幸福的冬天了!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目测的能力已经比较的强,从一个个数,一行行数,最后再提出要求的来数,这对他们的数数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本次活动中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看图片来理解减法算式和如何来运用减法算式,这似乎对本次活动中的幼儿来说是个难点,因为在活动中大部分的幼儿并不能理解。通过此次教学,作为教师可能更多的是要先对幼儿的认知度和学习程度有一个大的理解才能设计好一堂好的课程。当然课前教师的准备必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11.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让学生经历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学习过程。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在探索发现中,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增强应用意识,体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简单的方程。
教材分析:
“天平游戏(一)”是第7单元方程中的第3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地学习方程的开始。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地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而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样虽然学生理解上比较困难,但它能很好的揭示方程的含义,并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教材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理解等式的性质;第二部分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学习解方程的一般方法;第三部分是综合运用解方程的方法练习解方程。
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方程的知识经验,知道了等式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都为这节课理解等式性质,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思考力,我们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观察天平,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天平的变化规律,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再利用原认知总结出等式性质解方程。学生刚刚接触解方程的内容,教材后面也没有安排关于解方程概念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知道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检验以口头检验为主,让学生养成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设想: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为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考力,教师尝试运用了让学生观察、猜想再加以验证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在演示操作、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体验“在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这一规律,为了让学生提供充分感知的条件,进而得出“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结论。再用等式让学生尝试解方程,体会到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普遍适用性。总之,在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智,主动获取知识和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揭示
师:(出示实物天平)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看看它是谁?
生:天平。
师:这节课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想做这个游戏吗?(生:想)让我们共同进入“天平游戏(一)”,探索游戏中的奥秘!目标课题:天平游戏(一)。]
二、操作观察,感知规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
生:在天平两边放人相同质量的物品。
(出示课件:天平和一些不同质量的砝码。) 师:屏幕上有一个天平和一些不同质量的砝码,现在老师要通过操作使天平平衡。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先在天平左侧放入5克砝码,再在天平右侧放入5克砝码。)
师:你发现了什么?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
生:我发现在天平两侧各放入5克砝码时,天平是平衡的。
生:我发现在天平左侧放人5克砝码,天平开始向左侧倾斜,再在右侧放人5克砝码时,天平是平衡的。用等式表示是5=5。
(课件演示: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生:我发现在天平左右两边各加入2克砝码,天平还是平衡的。用等式表示是5+2=5+2。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也都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淘气看同学们这么聪明,也想出了问题考考你们,接受挑战吗?
生:接受。
(课件出示:左侧放入的砝码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入10克砝码。)
师:仔细听题,你能用等式表示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吗?
生:x=10。
师:x=10,既是一个等式,又是一小……
生:方程。
(课件出示:天平的左侧又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
师:这次方程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吗?
生:天平两边各加上了5克的砝码,天平仍然是平衡的。用方程表示是x+5=10+5。
师:同学们确实聪明,连淘气的问题也没有难倒你们,老师和淘气要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了,真棒!通过上面的操作、观察。你发现了天平的什么规律?(出示教材91页第一组图。 )
生:天平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随机出示。)
师:再看由天平游戏写出的两组等式,你发现了等式的什么规律?
生: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师板书。)
三、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师: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要使天平平衡,还可以进行怎样的操作?
生:如果在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是平衡的。
师:这名同学的推想正确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看大屏幕。出示教材91页第二组图。)从每组天平的变化中,来说明这名同学的推想是否正确。
(生先独立观察,再小组交流。)
生:第一幅图中,将天平两边都去掉了2克的砝码,天平仍然是平衡的。所以我认为这名同学的推想是正确的。
生:第二幅图中,将天平两边都去掉了5克的砝码,天平还是平衡的。我也认为这名同学的推想是正确的。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乐于动脑思考的好学生。通过验证,证明了这个推想是正确的。(出示规律: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生齐读。)
师:再看这两组等式,你又发现了等式的什么规律?(生交流。) 生;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师补充板书:或减去。) 师:通过以上的操作、观察、推想、验证,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生齐读。)这就是等式的性质。(师板书。)在这个性质中,你认为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两边都、同一个数。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记住这两个关键词。(生齐读。)
师:利用等式性质就能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是多少,同学们想试试吗?(板书:y+8=10。)你知道这道题中的未知数y等于多少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这样想的,10-8=2,所
以y=2。
生:我想,几加8等于10呢?得出y=2。
生:我把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8,得出y=2。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等式两边都减去8吗? 生:方程的左边是y+8,再减去8,左边就只剩下y了。左边减去8,为使等式成立,右边也减去8,就得出了y=2。(师随机板书。)
师:这名同学们说得很准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是怎样书写解方程的过程的。
生:老师把“=”对齐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除了“=”对齐外,在解方程前,还要写上一个“解”字。这就是解方程特殊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要牢记。
师:我们得出的结果y=2正确吗?我们可以对结果进行检验,你打算怎样对这个方程进行检验呢?(生交流。)
生:将y=2代入方程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生:很好。)那我们的等式成立吗?(生:成立。)在以后的解方程中,同学们要养成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师:让我们利用等式性质完成91页“试一试”:求未知数x。
x-19=2x-12.3=3.8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解答,再和同桌交流你的解法。
(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书写过程,全班订正。)
五、质疑延伸
师:时间过得很快,本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对本节课的知识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如果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师:这名同学的想法和老师的不谋而合,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探讨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反思:
天平游戏这一內容,看似简单、浅显,其实不然,它是学生学习解简易方程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是思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通过玩天平游戏探索出等式的性质,实现了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探究天平平衡的规律,发现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课堂上,学生会倾听、会表达,活动中,学生动脑、动智,主动获取了知识和方法,是一节生动精彩的数学课。综观全课,有如下特点:
1.找准起点,感知平衡。
天平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师课前是由问题作为活动的起点,刘老师紧紧抓住天平平衡这一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积极回忆起相应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引出“等式有什么规律”这一问题。这样设计突出了一个“妙”字,巧妙地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为学生探索新知识提供支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亲历体验,发展思维。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天平平衡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情知交融的形式把核心问题“怎样操作仍然使天平保持平衡”凸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与猜想、感知与推理、交流与思考、亲历天平两侧的变化,使零散感性的认识得以提升,从而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体现了数学家研究问题的几个重要阶段,充实高效、意蕴丰富。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得以提升。
3.启迪点拔,激活思维。
12.新课标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标,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一,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英语新课标教材中的词汇量巨增, 语法难度加大。同时, 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和理念是在加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 高中教师几乎完全用英语授课。面对这种突变, 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而且学生英语水平相差较大, 来自不同的学校、班级, 原来学的英语语音、语调也有所差异, 很难适应高一英语学习, 而高一又是初中向高中过渡的关键阶段, 易造成两级分化, 怎样才能使学生平稳过渡这一关键阶段值得我们思考。
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就学生而言, 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 主要在课堂上等着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或机械模仿, 而是通过多种途径, 按照学习的需要, 根据自身的特点, 自主地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去发展。就教师而言, 则尽可能少地直接传授或生硬灌输,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激疑引思、导学释难、点拨评议、启智培能上。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时空内,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有了用武之地,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多角度、多渠道地吸取知识的营养。
二、课堂教学艺术
在传统的教学中, 课堂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因此,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教师的教学也是死板的, 这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 学案指导导学, 导学依据学案, 重点在“导”, 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所以要把整堂课“导”好“导”活, 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 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做到这点, 最关键的问题是“放”, 即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求知识, 发展能力, 也就是为学生“松绑”,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往往是“放”得少, “收”得多, 给学生以种种限制, 硬要学生按照自己预定的路子走, 不得越雷池一步。我们为什么不能顺着学生的路子走呢?另外, 传统教学中的信息交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 而不是双向沟通, 生生互动做得也不够, 遇到问题不是先让学生讨论,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许多教师认为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是形式主义, 是浪费时间, 课堂不容易控制, 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对象, 讨论的形式总是有作用的, 只不过是讨论的要求、深度及作用因人而异而已。
三、精心设计准备性练习,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为了充分开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潜能,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新授课前的准备性练习, 注重练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其间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同时还要注意尝试的力度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台阶要小, 幅度不要太宽。此外, 问题的设计要利于学生动起来, 不能一下子给学生太多的题目, 以免学生望而生畏, 最好是研究一个合理的序列并分步呈现。
高一新课标第一模块第三单元进述了一段沿湄公河而下的自行车旅行, 主人公“王坤”以旅行日志的形式详细地记录了这一过程。学生通过追随这一段旅程, 探讨了“旅游”相关的各种话题。如:如何为旅游做准备, 怎样选择适当的旅行方式, 怎样确定旅游路线、计划或日程等。因此, 在“热身 (warming-up) ”部分不是开始就向学生呈现新知识, 而是让学生从他们所熟悉的旅行常识入手, 引导学生对旅行的话题进行思考, 这一过程可以精心设计几个问题, 不易过多, 通过学生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来实现本单元warming-up部分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例:
T:Do you like travel?How do you travel?
S1:Yes, I like.I always travel by train.
S2:I travel sometimes by train, sometimes by plane.
S3:I like travel, especially by bike.
S4:I live along the river, I like traveling by boat.
T:Ok!Very good!Now Let’s discuss with our partners in groups and then tell us the disadvantages and advantages of each transport mentioned above (train, plane, bicycle) . (将学生分成小组, 进行讨论, 有可能一些学生认为某种交通工具好, 也有可能一些学生认为不好, 讨论之后, 收集答案并呈现在黑板上。)
通过讨论, 学生对出游时交通工具的选择有了理性的认识, 同时也增加了这方面的知识。尽管会多花费一些时间来完成这项活动, 但是通过这项活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 同时也达到了本单元“热身“的目的。
四、精心设问, 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可以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 检查学生连贯地表达自己思想和见解的能力, 这也是照顾个别差异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比如, 有次序地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这样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并且知道自己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这比随机提问会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另外, 还不能盲目地提问,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问时也应有所差异,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了如指掌, 能够用精练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 什么样的问题给什么样的学生来回答也十分有把握。例如, 对学得好的学生, 我们就应该给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 就应该给他一些创新的、开放性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才华;而对于学得不是太好的学生, 就应该给他们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信, 进而对英语产生兴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 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 使所有学生都产生成功欲望, 进而人人争取成功。
五、乐学的态度
进入高中, 英语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的压力都在不断增加, 这有可能使有些学生放弃英语学习, 所以, 乐学的态度至关重要。乐学氛围并不意味着使学生永远在顺境中获得成功, 当学生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欢乐的同时, 还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当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惑和受挫时, 更要鼓励学生不要灰心, 而要迎难而上、锲而不舍, 从内心感到虽苦犹甜, 乐在其中。
13.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喜欢绘本阅读活动,在欣赏与讲述中理解绘本内容。
2、尝试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3、懂得并感受到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小刺猬的项链》绘本课件、一组小猴子没穿完的项链。
2、幼儿收集的可用来串项链的废旧材带孔的料瓶盖、算盘珠、带孔积木玩具若干(分类装袋)、鞋带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第一幅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请来一个客人,我们看看他是谁?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拉亚。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吧!
二、教师针对绘本内容,讲述故事并进行相关问题提问。引出排序内容。
提问:
(1)出示课件第一页图片。小刺猬拉亚怎么了?(观察刺猬伤心的表情,并发散幼儿的想象)它为什么伤心呢?(孤独)
(2)小动物喜欢这样的拉亚吗?
(3)你们觉得用这些食物可以用它来干什么?(发散幼儿的思维)
(4)我们一起看看小刺猬把这些漂亮的食物变成了什么?这条项链的豆子是怎么样来排列的呢?(引导幼儿发现ABAB的排列规律)
(5)其它小动物看见了拉亚脖子上漂亮的项链会怎么样?
(6)小动物们捡了这么多豆子。这些豆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豆子的颜色、大小)
(7)我们一起看看小动物们做成了什么样的项链?(分别观察项链的特点)
① 小兔的项链ABCABC规律。
② 大象的项链按颜色是AABB按大小也是AABB,引导幼儿两种特征结合起来说规律。
(8)小猴的项链是按什么规律穿的?谁来帮小猴子接着穿完这条项链?(大小、颜色都是AABBCC)
(9)现在小动物喜欢上了这只小刺猬,为什么?(教师小结:小刺猬把快乐分享给了大家。)
三、幼儿操作,感受物体有规律的简单美。.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1、分发材料:
师:今天拉亚也要把快乐分享给每一个小朋友,看,他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一袋可以穿项链的材料和一条穿项链的绳子。可是只有一种材料能不能穿出像小动物一样漂亮的项链啊?那怎么办?好请小朋友选一袋你喜欢的材料去找一个、或几个好朋友分享你的材料。穿出自己喜欢的项链。
2、要求:
①按你喜欢的规律来穿项链
②穿项链时轻拿材料不要洒到地上
3、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幼儿作品。
1、请个别幼儿展示作品教师进行评价。
2、幼儿相互分享自己的项链,并跟着音乐一起跳项链舞。
教学反思:
此活动将绘本与数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而且将分享合作能力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给人已美妙的感觉,这是我工作以来到目前为止组织的最好的一节数学活动。虽然比较成功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此教学反思如下;
1、我班幼儿在小班时已熟练掌握ABAB、ABC、并创新了AABB、AABBCC等许多规律,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设计了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排序,促进孩子们在原有基础上能进一步发展。因此此目标适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
2、活动中教师把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表达,正确到位的提问孩子们很快能发现每条项链的规律,而且在说第三、第四条项链的排列规律时百分之八十的幼儿能将两种特征结合起来一起说。
3、在操作环节大部分幼儿在拿到材料后,能主动找到好朋友一起分享材料,有3名比较腼腆的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也找到了伙伴分享材料。孩子们串出规律水平不一有的喝教师演示的规律一样,有的则大胆创新了许多规律,有的幼儿甚至9个物品为一组规律特别棒!但也有的孩子所串的项链看不出按什么规律串的,有2个孩子是性格特别外向沉不下来交往能力特别强,找到了6个伙伴合作分享材料,因此材料的种类太多,他们看到这些材料后就迫不及待地串了起来,因此没按规律来串。还有1名幼儿他的能力在三到四个物品为一组规律之间,但分享到的材料过多,导致没有按规律来串。
4、此活动时间有一些长大概有35分左右,但整个活动氛围特别融洽,孩子们特别快乐!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仍沉浸在分享的快乐之中不愿走出活动室。
14.一年级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篇十四
今天的家长开放日,我给学生和家长们上了一节语文课,内容是《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对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实施看,我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即,1、通过对汉语拼音的认读,是学生巩固了汉语拼音,区别了声母、韵母,能读准音,认清形;
2、通过举例,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反义词,通过游戏,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反义词知识,加强了语言积累;
3、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认读,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从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授来看,我基本上在这节课中解决了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分类,同时通过与生活联系,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掌握了反义词。
第三,从教学过程的实施看,既有“微笑”,也有“眼泪”。导入方面,我采用激情导入法。通过“一起去语文乐园中玩几个有趣的游戏吧”的谈话,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从学生的回答——我最喜欢玩游戏了——可以得到体现。然后导入学习内容。第一个内容是“我会写”,通过边认读边摆拼音卡片的方式,将卡片摆成S形状,然后在黑板上出示两座房子,让学生将玩累的拼音宝宝送回家。这个环节的实施,学生基本能区分声母和韵母,也能准确地将声母和韵母进行分类。第二个内容是反义词的学习。我通过一句“送完拼音宝宝回家,我们去看望一下生字宝宝吧”导入这个环节。然后边出示课本上已有的反义词卡片,边让学生认读生字。接着通过“出”和“入”的举例对比,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反义词;进而再配以口头练习进行巩固;最后通过“对字”游戏和一张练习卷,让学生基本掌握反义词。但由于我的考虑不够周全,使练习卷出现了不符合学生实际程度的难认字,致使学生个别不会做;另外由于调控课堂不够稳当,使得学生与家长交流过多。第三个内容是“我会连”。在这一环节中,我从问话“那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那些地方认识汉字呢”激发学生从生活中认字的兴趣,导入第三环节的教学。然后出示课本已出现的词条,让学生认读;接着出示图片,请学生用刚读过的词条进行说名;最后通过“我点你读”的游戏,让学生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认字。但这一环节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学生读完词条后,本应该出示图片,让学生用词说名的,但由于思维的短路,使得这个步骤与接下的课外延伸出现了交*现象,致使后面“我点你读”的游戏有些重复。
15.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 篇十五
【教学片段1】
1. 情境创设。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3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 铁丝与赤道间的间隙处处相等, 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最大能放进 () (把地球看成球体, 已知赤道周长为常数l, l=2R, π≈3) 。
A一个篮球B一盒粉笔C一个乒乓球D一粒红豆
2.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给出后, 学生有点无从下手。问题出在学生缺乏数量观念及实际经验, 地球有多大?3米对于学生来说很长了, 但相对地球赤道又可忽略不计。学生难以画出平面示意图, 探究活动无从开展。开头就把学生给吓倒了, 最后只能不断代替学生进行探究, 而此情境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完成此题后, 笔者又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如果把地球变成篮球、乒乓球呢?请说明理由。
在第一题的打击下, 学生的探究热情已大大减弱, 教室里寂静一片。究其原因, 设计由于脱离学生经验, 探究活动变成了老师不断暗示、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反思之后, 在立足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
3.再设计。展示问题情境:假如用一根比篮球最大球截面的周长大3米的铁丝将篮球围起来, 铁丝与最大球截面的圆周之间的间隙处处相等, 那么这个间隙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问题1:你能画出示意图吗?
问题2:你能说说什么是间隙吗?
问题3:如果设最大球截面的圆周长为l, 你能求出这个间隙吗?试试看。
问题4: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篮球换成地球, 结果又是如何呢?
4.教学反思。《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若教学设计忽略学生已有的活动 (生活) 经验, 纸上谈兵, 学习内容难度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那么, 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就会有较大困难, 其教学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
若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 背景简单, 学生有话可说、有能力可用, 教学目标往往更易实现。以篮球为情境载体, 学生容易入手, 通过对两圆间隙的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 不难发现与原物体的半径无关, 这样再将研究对象换成地球, 也就没那么难了。一个缘于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小小修改, 不仅让数学贴近了学生生活, 更增加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这样的探究, 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教学片段2】
1. 探究活动。
任意选取几个不同的x值计算代数式x2-2x+2的值, 猜想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2.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每个学生的取值不同, 探究后的结果五花八门, 如:x2-2x+2的值大于0;x2-2x+2的值大于x;x2-2x+2的值是偶数……学生的探究缺乏方向, 因此耽误了大量的时间。为使学生探究方向更为明确, 探究更深入, 笔者决定在设计中增加一些问题。
3. 再设计。
已知代数式x2-2x+2, 回答下列问题:
(1) 填表。
(2) 换几个数再试试, 你能发现x2-2x+2的取值范围吗?
学生做到第2问时, 课堂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0, 还有一种认为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 两个“派别”似乎都很有信心, 为便于表述, 暂且分别称呼为“持0派”和“持1派”。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 那么就请两派各派代表进行PK, 直到一方无话可说、无理可论便算赢。
(此刻, 所有学生都在为自己的一方出数据谋方法, 很快“持0派”的代表站了起来)
“持0派”代表:我们通过大量数据代入, 最后发现没有一个数据小于0,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0。
“持1派”代表:没有数据小于0, 并不代表它的范围就大于0。我派观点倾向于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 请问“持0派”代表, 你们能找到x2-2x+2的值是零点几的吗?
(“持0派”似乎陷入了困境, 他们确实没有找到相关数据能使x2-2x+2的值是零点几的。“持1派”很得意地欢呼着自己的胜利, 而此刻又一位“持0派”代表站了起来)
“持0派”代表:按照“持1派”代表的说法, 没有数据小于1, 并不代表它的范围就大于等于1, 你有证据能说明你的观点吗?
(得意中“持1派”立马被泼了盆冷水, 看来只用数据说话是不够的, 还得有说理过程。于是, 教室里又安静了起来)
“我发现了!”“持0派”的一位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
“持0派”代表:我发现, 确实应该是大于等于1的, 我们对x2-2x+2进行了变形, x2-2x+2=x2-2x+1+1= (x-1) 2+1, 由此, 可以判断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的。
此时, 教室里掌声一片。
4.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而有时由于一些问题过大或过于开放, 学生会毫无方向, 思考与探究就显得比较无序。若在设计上先窄一点, 然后再放开, 那么学生在探究时就会更有针对性。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片段3】
1.感受完“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生活实例后, 笔者给出了下面一个实际应用问题:
为了增加美感, 把长为am, 宽为bm的长方形草坪中间1m宽的笔直小路, 改为宽恒为1m的弯曲小路, 这两条小路的面积相等吗?
2.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直小路的面积学生基本上能解决, 弯曲小路的面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 也很快想到通过剪拼或平移的方法来求弯曲小路的面积。随着结果的产生, 学生的困惑也随之而来:小路的长度不一样, 面积为什么却一样呢?由于原设计并没有继续探究, 所以学生的困惑并没有得到解答, 如果这道题能改动一下, 探究再深入一点、开放一点, 利用学生的困惑将他们的探究热情再发挥一下就好了。于是, 进行了下面的尝试。
3.再设计。为了增加美感, 把长为am, 宽为m的长方形草坪中间1m宽的笔直小路, 改为宽恒为1m的弯曲小路, 这两条小路的面积相等吗? (图略)
学生通过剪拼或平移的方法完成此题后, 再提出了以下问题:
问题1:弯曲小路比笔直的小路长, 但面积却相等, 你能再设计一条等宽且面积依然为bm2的小路吗?试试看。
(展示各种正确的设计方案)
问题2:这些设计方案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问题3:将一个长为a米, 宽为b米, 高为c米的长方体蛋糕, 从中间竖直切下0.1米宽的蛋糕, 若改为沿宽恒为0.1米的两条弯曲线条切下, 被切下的这两块蛋糕体积相等吗?
4. 教学反思。
【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项链教学设计08-11
《项链 》教学反思07-09
项链(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22
莫泊桑《项链》教学实录教案11-11
项链(教案)08-07
项链续写11-25
刘春燕项链教案06-16
珍珠项链阅读答案12-09
时光深处的项链美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