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共14篇)
1.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 篇一
2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A.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了解诗的内容,能说出从哪儿看出山寺很高。
3、学会4个生字,3个认读字。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录像。(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宿”和“寺”字。(齐读课题)
3、你在哪儿见过“宿”这个字?“寺”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乱糟糟的,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想想你听懂了什么?(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
6、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孩子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同桌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的吗?(危楼 高百尺 星辰 高声 恐 惊 天上人)
3、(出示课件2“危楼”)齐读,并用“危”组词。问:(看图)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很渺小。)(平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板书:楼高
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行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李白在夸楼高。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如果你是李白,看到寺庙的这座高楼这么高,你会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练读、指读。)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危高)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4、还有哪行诗句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强调右半边的“古”字)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近。)
(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近,近在咫尺,似乎我们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5、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的写法,组词)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近,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6、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
三、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5)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五、背诵古诗:
1、(看课件图1)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想想怎么说?(师生表演)重点抓住“危楼”和“一百尺”巩固诗意。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他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诵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习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
(出示课件《独坐敬亭山》)指导孩子用所学的方法大致了解诗意。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记在本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习。好老师好童学原创制作,更多视频课件教案请加微信免费领取:haolaoshihaotongxue8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夜静 星朗、山高 楼危
B.敕勒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师描述: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远些,远处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8、请睁开眼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象你看见了吗?可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
9、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出这种喜爱来。跟师读——(男生读、女生读)
10、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看看诗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爱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齐读,——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只是牛羊吗?
“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野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但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单调呢?(板书:单调)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儿一群,那儿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有什么人?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板书:→丰富)。请你再想想,除了现出草原丰富的色彩,还现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板书:静止)的,而这风一吹,草一低,(手势演示)现出了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骑着马缓缓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板书:→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板书:美丽)。
13、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板书:富饶)
14、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指板书)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出示PPT12,生齐读——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乌衣巷》、《望天门山》、《长相思》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大学》、《中庸》、《红楼梦》、《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下课!板书设计: 敕勒歌
经典辽阔雄伟单调→丰富 热爱家乡 文化富饶美丽静止→灵动
2.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 篇二
一、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 而不同于偏向分析的西方文化。”古诗词虽言简意赅, 却极其深远含蕴, 或是美景山水, 或是风俗人情。只有将这种意境在学生脑海中唤醒,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理解诗人作诗时的情怀。
下面以学习小学语文《枫桥夜泊》这一课为例, 多媒体音乐《枫桥夜泊》响起, 创设出情境:
师:同学们, 如果你远离父母, 到很远的地方读书?久久不能回家, 你会怎么想?
生1:我会很想家, 想我的爸爸妈妈。
生2:我会哭, 看不到亲人, 会很难过。
生3:我会每天都思念爸爸妈妈。
教师将古诗内容做成PPT展示, 启发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觉怎么样?谁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
学生通过看PPT, 在创设的情境中读诗, 就容易理解诗的内容了。接着教师让学生变成“诗人”, 在那个时间, 在那个夜晚, 在那个场景, 读起这首诗来, 会是怎么样的心情。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夜景的宁静、清冷与作者的愁怀。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就是巧妙地创设情意, 展示古诗内容, 逐渐理解诗人情感, 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美好的内心体验, 激发阅读兴趣。
二、设置疑问, 激发多向思维
古诗词有着“鲜活”的生命, 需要学生用心灵去体味。教师需要通过设置疑问, 启发想象, 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学会与文体“对话”, 体会妙不可言的古诗意境, 这同样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这一古诗中有一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为了让学生理解“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教师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古诗中, “遥看”一词, 能够说明作者观察瀑布的距离吗?
生1:可以, “遥看”说明诗人离瀑布很远。
生2:因为瀑布又高又大, 远远地看, 才能看到瀑布的全部。
师:诗人远远地看到了瀑布, 感觉它像什么呢?
生:像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师:从哪些字看得出来?
生:挂前川。
师:“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生: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师: (继续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 让学生融入古诗情境中思考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 进而引导学生弄懂“挂”、“前”、“川”的含义。可见, 一个个小问题的设置, 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 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三、读写结合, 体验创作快乐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古诗词不仅有画面感, 还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听众”。教师逐一对古诗词解释, 学生被动地接受古诗内容, 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心体验。因此,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变 “主体”为“主导”,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与理解,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的时候, 教师通过设计问题, 小组讨论, 代表回答等方式, 让学生合作、探究、互动起来, 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朗读环节, 教师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 朗诵完后将思考的答案写在笔记本上, 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在启发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诗人并没有进园, 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请小组根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并且通过想象将园中的景象用文字描绘出来。”然后教师挑出优秀的作品展示,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得到全方面锻炼, 并通过读与写的结合, 让学生进行二次创作, 在学习中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加深了对作者、古诗的理解与感悟。
古诗词, 不仅是艺术珍品, 更是诗人精神品格的再现。所以,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寻找科学的教学策略, 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古诗词的美, 最终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爱上中国的优秀文化。
摘要:古诗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色彩美、意境美、语言含蓄美的艺术特点。因此,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需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注重阅读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有限的古诗词教材内容变得丰富, 使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脑海中具体可感的形象,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并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彰显学生个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注重阅读
参考文献
[1]齐丽艳.试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J].鸭绿江 (下半月版) , 2014 (10) .
3.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一类特殊的文学作品,特有的魅力与意境可以塑造学生品质和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由于古诗词的特殊性,小学语文教师需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出发,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来优化教学效果,这对于提升语文整体教学质量来说意义重大。
1.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画面与意境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在进行不断的改版与完善,增添很多经典且优秀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通常格律清雅、用语生动,十分符合小学生学习,为他们的学习营造出一幅幅充满诤隋画意的景象。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需帮助学生读懂诗词内容,还应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古诗词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或实物教具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画面与意境。
比如,在讲授《村居》时,教师可采用激趣导入法引出这首古诗,开场白: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幅春景图,学生回答:柳树长出新叶、小草发芽、放风筝、燕子归来、青蛙睡醒等。然后教师继续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地面青草生长,空中黄莺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以及飞奔的儿童放风筝,让学生借助这些图片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并体会到诗人将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滿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教师把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中。
2.从阅读中领悟内涵渗透人文教育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想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文化应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着手,教师需刻意引领学生主动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领悟古诗词蕴含的深刻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重点关注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深究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同时,教师还应使小学生领悟古诗词中的人文底蕴,让他们主动去寻求人文关怀,从而感化古诗词中的人文因素。
例如,在学习《忆江南》时,词这种体裁在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是第一次出现,这首词主要描绘的是江南美景,教师在课前需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相关描写南方的资料。在阅读环节,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词句想象画面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重点品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并使其形成初步鉴赏能力,在探究“好”与“忆”的关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也正是这句体现出全词的主旨:感受江南风光的美好,所以,教师应刻意引领学生反复去诵读,从而深入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而且通过阅读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3.古诗词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能力即为人们对以往的经验与固有印象进行恰当的改造和加工,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意象。古诗词通常是具有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要想学习好这部分语文知识,学生应合理发挥出个人想象能力,不仅可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与动力,还可拓展古诗词的广阔意境,这对于提升其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结合诗词内容着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将静态文字转变为动态画面,加深理解。
比如,在教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解释诗意为基础,深度挖掘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代文人用词的准确性与艺术性,感受古诗魅力和传统文化。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幅雄伟壮观的黄鹤楼图片,以题目中的“送”引领学生合理想象诗中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意境,让他们结合诗句大意去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将文字想象成一幅具体形象的画面: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如此,小学生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将会记忆的更加深刻和牢固,效果更佳。
4.借助古诗词创设情境感受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将朗读指导当作教学重点,朗读的最高境界是人情入境,而且长时间的诵读古诗词可进一步开发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利于他们学习各科知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引领学生自主感受古诗词的情景,鼓励他们进入到具体的角色中,从而获得自身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师也可借助古诗词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中感受情感。
5.总结
4.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听课体会 篇四
2013年3月27日,临沂市河东区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在滨河实验小学隆重举行,有幸到现场观摩了四节各具特色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而今想起,回味悠长,点点体会如潮水般袭心而来。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不易攻破的难点,因为它太有语文味,太有人文气息,再加上历史久远,古韵深厚,教学时很难达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而越是难题就越有吸引力,所以,古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阶段就别富文化魅力。结合2011年新课标中对古诗词的要求,纵观四堂风格迥异的古诗教学,收获多多:
一、以读会诗,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这四堂课都重视了古诗词的朗读,并采用了齐读、范读、唱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大声读出韵律,小声品出诗情,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热忱,点燃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引导学生直接与古诗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学生带回了作者的时代,一起体验翁卷在《乡村四月》的充实和忙碌,感受他对劳动生活和劳动人民的赞美;一起采撷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驰骋想象,引领学生翱翔于古诗天地
当想象大门被打开,学生就有了飞翔的翅膀,既能飞入文本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又能飞出文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就像在《渔歌子》中想象张志和究竟在钓什么,在钓怎样的美景,又在钓怎样的心情?还有《乡村四月》中,想象除了养蚕和插田之外,还可能在忙什么?这一系列的想象带给了学生欢乐的体验,课堂上飞扬的神采和迸发的热情以及踊跃的回答,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诗词的韵味。
三、营造意境,让诗意在音乐和画面中流淌
以陈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为例,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诗意的解读,再配以或空灵或优美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诗词氛围。同时充分挖掘古诗词特有的韵律美,又读又唱,读出了声,唱出了情,画出了美,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情感启迪,自然而然的就愿意积累课外的古诗词。
四、语言运用,文字迁移,提升语文素养
四位执教教师都贯彻了2011新课标的要求,在品诗诵美的同时,着眼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如在《乡村四月》中以“才了蚕桑又插田”为例,结合当时乡村忙碌的情景,让学生补充“才了______又_____”这一句式,既注重了对诗歌内容的掌握,又让学生当了一回小诗人,重视了语言的迁移和运用。
总之,古诗词教学让我触摸到了语文的温度,语文教学不正是一首流动的诗吗?惟其执着,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惟其思考,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惟其无私,才能体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伟大。他们的优秀更让我反思自己的不足,长路漫漫,不曾止步,向上,依然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姿态;学习,仍旧是我们心甘情愿去做的事,惟其如此,语
文的人生才会更加绚烂,更加充实。行走在语文的殿堂,愿掬一捧古韵清泉,浸润灵魂,滋润生命,雨润学生。
5.22古诗两首 篇五
备课思路:
本课由两首古诗组成,一首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是朱熹的《观书有感》,都是写读书产生的感想。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拓展:宋诗讲究 “理趣”,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朱熹的《春日》,使学生明确宋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再引导学生积累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以深化对诗人读书哲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3个生字,理解字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和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课前板书——22 古诗两首
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遗产,有物质的,也有精神文化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其中的两首古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生齐读——22 古诗两首
二、揭示第一首诗题。
1.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请学生背一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2.简介陆游。
我们对于陆游已是很熟悉的了,谁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3.揭示写作背景。
在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冷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师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今天我们课文中的那首是其中的第三首,短短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学生齐读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
【以大家熟悉的古诗导入,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4.理解题意。
谁来给我们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学生试说题意。(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律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并请生读一读。【出示】一诵读(读通诗文)
二研读(读懂诗意)三悟读(读明诗理)
3.大家可以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3、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4)学生齐读古诗。
【学习贵在有法,这样的指导让孩子每一次读古诗总能有目的的阅读、理解。】
四、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1.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么,他对儿子进行了哪些教育呢?
2.学生交流,根据回答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指名学生读第一句。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就是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3)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4)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激励学生简单讲一讲成语背后的故事。【师板书——孜孜不倦】
3.“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
1)生:少壮工夫老始成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习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4.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5.这是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持之以恒】
6.生齐读这两句。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从小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陆游告诉他儿子做学问要把功夫特别要下在“哪里”?
7.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8.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你在家什么事是亲自做的啊?你认为做学问中的“亲自做”该怎么理解?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师小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可谓——“实践出真知”啊!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师板书——实践出真知】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教学中能以关键词句为出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能够佐证这一哲理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体会。】
9.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
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请生上台表演。
【迁移练写,收到“一石二鸟”效果。首先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道理放在一个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强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体悟。其次,以板块形式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意,并帮助学生巩固对诗意的理解。】
五、巩固古诗。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2.仔细观察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注意难写的字。友情提醒:这些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工夫的“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游泳。(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3)明天有()再来玩吧!(4)中国(),名扬海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
(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2.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4.介绍宋诗具有的“理趣”这一特点。
宋诗讲究一个“理趣”,常常以诗喻理,流露出一种情趣、理趣,在诗歌的感性形象中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如我们下节课将要一起学习的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
七、作业超市。
自由选择超市中的两项来完成。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3)把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感悟的道理讲给父母听一听。
6.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 篇六
提高教学质量
——郑陈岗小学教学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级领导:
下午好!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根本保障。
本学期,在区教体局、学区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这一中心, 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树立“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狠抓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改观,教学质量正在稳步提升。下面就将我校做的一些具体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学校简介
我校初建于1954年,原名“郑家岗完小”。2003年遵照上级精神,对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实行郑岗、陈岗两村联合办学,为了学生就读方便,在两村交界处选址建校,占地约25亩。2005年11月,新校区落成后,马上投入使用,正式更名为“郑陈岗小学”。2006年3月由原来邯郸县管辖,划归至邯山区。
我校现有11个教学班,386名学生,16位老师。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学年之初,为了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结合学校实际,我校重新建立健全了《教学工作检查制度》、《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听课、兼课、评课制度》《教科研管理及教研活动制度》《教学档案 管理制度》《考试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质量检测制度》、《学生作业布臵批改及监督教学制度》、《教师备课上课制度》《教师教学技能评比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我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起到了引领和保障作用。
1、加强了领导班子队伍建设。领导班子队伍成员,年轻肯干,吃苦耐劳,团结务实,顾全大局,凝聚力强,为学校的发展经常加强加点,不怕苦,不叫累,大家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如:教学副校长蒋慧梅在主抓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着六年级语文、英语、品社等多门课程,她还经常做示范课,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每当在课改的路上遇到困惑和新问题新困难的时候,学校领导成员迎难而上,调整思路,采取措施,对学校的课改进行重新部署,形成了浓厚的教学工作氛围。
2、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引领作用,对学校决策的执行起着贯彻落实的作用,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调节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每学期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培训会,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交流,把班主任的经验交流材料和班级工作总结形成文字材料,让班主任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除此之外,我校还十分重视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优秀班主任对代课班主任“一对一”对口帮扶,帮助其逐步成长。
3、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靠教师。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有特长的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和对待工作的热情,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一个学校必须重视教师的终生学习,不忘对教师的“充电”。本学期我校积 极搭建教师培养平台: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每周一下午是我校既定的政治学习日和业务学习日,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等,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教育政策和相关规定,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学习,全体教师法制意识普遍提高,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师德楷模不断涌现。像师德标兵——刘辉老师,她从河边学校来我校支教,一跑就是五年,她舍不得陪伴了四个春秋的孩子们,她是我校跑路最远的老师,却每天早早来到学校,为了孩子们,她不辞辛劳,每天总是早出晚归,五年如一日。她执教的班级从一年级起就连年名列全学区第一,她的善良、敬业和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全体家长和学生的好评。尽管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付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她笑靥常在,低调面对,从不宣扬,她就是我们身边最美的老师。
(2)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我校代课老师较多,他们对课堂教学、教学理念等知识的需求也非常地迫切。每学期开学前,我们都要对新招聘的代课老师进行岗前培训,我们把对代课老师的培训当作大事来抓,帮助老师直接上手,提升了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市内学校选派多名老师来我校送课,学科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听课结束后,这些优秀老师还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研讨。这些帮扶帮教活动的开展,切实丰富了我校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手段,为我校的教育教研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达到了促进、发展、提高的目的。
三、狠抓常规 以查促教,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我校教师对此均有充分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从不动摇。
1、定时、不定时巡查。除了各类活动有跟班领导负责外,校长、副校长按照每天的值班安排,随时对学校的活动进行巡查。从上课、听课、教研、主题班会、教师值日等活动不定时巡查,发现有与构建高效课堂相违背的教学行为进行交流反思,引领教师成长。
2、定期检查。根据我校常规管理制度的规定,我们对常规教学进行了多次检查。对教师的听课本、学习笔记本、作业批改本、教案、单元测试卷的完成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查,登记,结果予以通报,记入量化考核总分。在过程督察、不定时巡查、定期检查的全程监控下,我校的常规管理迈上了正常有序的轨道,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课堂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加大教学质量检测力度。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测评,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4、加强毕业班学生管理。从升入毕业班开始,就召开家长会,学校联合促进孩子的学习。连续几年来,我校毕业班学生超过50%的学生能进入荀子中学重点班。今年我校六年级(30人)成绩更为突出,有2名学生考取了25中,有2名考入矿院附中,成绩为前1和8名,有12名考入荀子中学实验班-----鸿儒班。
四、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1、认真学习了《邯郸市关于开展一课一研制度的实施意见》,结合《北张庄学区一课一研制度》,按照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学校“一课一研”工作实施计划,并对教研组提出加强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组织建设的新要求,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学校每周一次教研活动,确定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本学年各教研组均确立了各自的教研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3、研训结合,不断加强教师教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加强了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研修能力。
五、诵读经典,深化学校内涵。
近年来,我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本学期以“诵读经典诗文”为主题,鼓励学生诵读、熟背《经典朗诵读本
小学篇》必诵篇目,将诗文复印成册,人手一份。在诵读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背诵,各班之间互相评比,利用课余时间诵读熟背,掀起了学诵经典的高潮。很多学生一级一级过关挑战,日积月累,出口成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诵读经典提修养
书香校园积底蕴。诵读经典活动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目前已有通过两个学期的开放性经典诵读活动,已有181个同学获得一级明星,72人获得二级明星,22人获得三级明星,8人获得四级明星,1人获得五级明星,1人获得六级明星。经典诵读活动已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诵读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养,培养了能力。
经典诵读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了一片阳光,照耀着孩子们茁壮成长。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诵 读兴趣,让孩子们在校园潜移默化地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只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勤奋工作,我校一定会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学校工作,有时候千头万绪,我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许多时候工作是辛苦的,但我们心情是愉快的,我们始终相信,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让领导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工作中,我们全体教师始终团结协作,相互理解,,顾全大局,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拼搏,无私奉献。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众人的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最后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对我校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代表学校全体老师感谢各位领导对我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7.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 篇七
一、按计划有序进行诵读
在班级开展这样的诵读实验, 首先就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新课标中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 强调学生朗读, 要求让学生充分的读, 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 逐步学会欣赏, 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 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发表独立见解, 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 学会读书。同时, 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 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因此, 诵读的第一步是确定好每一年级必读的篇目。根据要求, 采取共同诵读与自选相结合, 在黑板报上专辟一角, 确定每周的内容, 教师采取讲故事、引导学生看图、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大体了解意思, 练习朗读、背诵。
正确的诵读能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理解经典古诗文内容。古诗文的诵读应注意正确朗读, 主要解决读准字音、分清句段和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这是诵读经典古诗词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做得充分, 在诵读时发现有哪些生字, 就应该利用工具书, 标上拼音, 扫清阅读障碍。千万不要遇到生字就一跳而过, 这样就中止了对文本的理解, 而且也无法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诵读时根据内容的需要, 读出各种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
二、引导学生分清句读
分清句读就是要注意句中的停顿, 千万不可读破句应注意:较长句子中的句中读音停顿, 要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 不可凭主观臆断。诵读时, 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疾不徐, 语调抑扬顿挫。有效的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激发感情, 提高鉴赏水平, 而且可以增强语感, 提高诵经的效果。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吟诵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到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 而且是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熟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也可以帮助记忆。反复朗读的过程, 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渐渐消化的过程。因此, 文言诗文要在理解的同时, 采取反复消化的办法, 边熟读、背诵, 边理解、记忆, 然后再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消化和理解。
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古诗文
这个方法适用于刚入学年龄较小的学生, 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 这个时期, 他们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耳濡目染”, 他们非常善于模仿学习。其方法是:老师念一句, 学生跟着念一句, 念完一段了, 再重复一次、两次或多次, 然后学生自己念一遍、两遍、多遍, 然后全体一起念或部分人一起念, 可以变换读的方式, 或快或慢、或吟或唱, 或齐读, 或接龙, 或问答, 偶尔变换花样, 可以促进诵读喜好。总之, 就是反反复复地多念、多听。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他们营造一个诵读的环境。教师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 在学生的面前诵读经典, 不管他听不听, 都要坚持诵读下去。这样持续一段时间, 孩子也就模仿会了, 也就能“脱口而出”了。你往往只要提一个字, 他就会自己背下去的。如果能有相关经典的诵读录音, 在早读时平时反复地放给学生听, 效果也是很好的。最好是老师带诵, 录音辅助, 这样, 全班都可以感受到道德的真谛, 都可以同时接受道德修养的教育, 其效果会更好!在诵读时, 需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孩子们本来是活泼可爱的, 而且喜欢背书、念书的, 所以, 只要顺势利导, 很容易保持轻松活泼的气氛。因为我们不要求孩子们去理解, 所以, 尽量少去讲解或不讲解, 以轻松、没有压力的心情去诵读。
四、主动引导学生阅读
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年龄稍大, 具备一定理解分析能力的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 家长和老师配合可以先和他们交流, 给他们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让他们首先认识到自己必须要加强道德修养。然后, 再告诉他们经典诵读的方法, 并引导帮助他们进行诵读。由于他们自己已经接受了道德教育必要性的观点, 所以, 他们也就能够自觉地进行诵读了。对学生要少责备多鼓励, 对有成就的学生常加鼓励, 一直让他维持在高峰上, 他会愈背愈快, 最终可达到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对于不良的学生也不必责备, 说不定他哪天开窍就上路了, 只要有进步就表示满意, 加以赞赏, 也会让他获得一种成就感。
五、教师要宣传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
开学初先要在班上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树立学生向善的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要求孩子们人人积极参与。同时和家长取得联系, 请家长特别关心和支持这项活动, 每个家长都知道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学经典都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诗情画意, 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结晶, 如能够勤读常背, 那一定对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有极大好处的。在召开家长会, 把诵读篇目推荐给家长, 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 支持、配合、协助老师, 让孩子不仅在学校里能诵读, 在家里也能跟着大人一起读, 让学生感到诵读经典著作是重要而且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活动。
总之, 将经典古诗文诵读融入语文教学, 有利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有利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典古诗文诵读就是在学生学习记忆的黄金期、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陶冶其优雅的性情, 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塑造其优良的人格。
摘要:古诗文特别是那些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一般都具有声韵和谐、意味隽永的特点。以经典美文为典范,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学会细细品味, 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意旨、意境和意趣, 这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很有帮助。
关键词:诵读教学,小学古诗文教学,学生
参考文献
[1]何秀兰.略论语文课诵读教学的意义[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S1) .
[2]兰润花.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广东教育 (教研版) , 2008, (11) .
8.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 小学 古诗文 教学
[正文]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诗歌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我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下面,我就小学的古诗文教学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故事激起学生兴趣
不管做事还是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上的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努力勤奋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是源源不断的助推剂,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内驱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运用故事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较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詩文故事体验
在古诗文中采用听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在教学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时可讲故事: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庄,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这样教学学生会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与传统的释题,释词,释句模式比起来,效果可想而知。
(二)故事视觉欣赏
既然是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在渲染气愤,创设环境,再现情景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内容都源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和平时的耳闻目睹,或展现优美的画面,或展现感人的瞬间,或展现活动的过程,这样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时,教师可运用电脑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当时的情景。一看画面上那鲜艳的色彩,那舞动的柳丝,那举杯话别的主人公,孩子们便对诗歌所描述的情景知之一二,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所看到的景,这样不光领会了诗意,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二、生读师讲品味诗意
有了兴趣,教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单有兴趣是不够的。配合兴趣的古诗教学,我倡导以读为主!
(一)慢读细品
上面讲到的看故事,听故事,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前者的基础上熟读。什么是熟读?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
(二)泛讲想象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孩子们通过读,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有点担心,怕说错。那么好,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
三、品味鉴赏渐入诗境
我们从小学教材古诗的分布可以看出,越是低年级,诗歌的数量安排越多,而古诗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意在提高文化底蕴,属于品味和鉴赏的高等级工作。那么要从那些方面来指导学生审美呢?
(一)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要的还是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通过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在阵阵爆竹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千门万户被旭日光辉普照着,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是一派喜迎新年,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三)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春夜喜雨》这是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名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一、二两句,“ 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喜雨心情跃然纸上。“ 潜”字和“ 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古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动描绘了丰收之年欢悦的气象和乡间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三、四行富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同时,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9.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九
松藻学校 李惠
古诗的教学枯燥无味。备课时无从下手,上课时又觉得没有内容可讲,每次的古诗课上都是老师的一言堂,总是觉得这种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内容又单调,自己给学生说说,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了。其实,全面、系统、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的探究。
一、学习古诗应该有合理的教学方法
1.提倡不求甚解
中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习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生受益。
2.开展多种活动
古诗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教学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根据诗意,组织学生表演、绘画、改写等,把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还可以定期开展背诗比赛,通过活动,增进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仿写
古诗讲究格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好奇心强,乐意模仿。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模仿诗人的样子写下来,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古诗应该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1.教学生学会观察
如《题西林墙=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是诗人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大岭;“侧看”庐山又成了高大挺拔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从不同的观察点不仅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还从哲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真相、本质,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在以后的学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味这些诗句体会到观察事物不仅应细致,而且要边看边想,在写作中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2.教学生学会想象
创新源于想象。学习古诗中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了瀑布之高之长,气势磅礴,读后憾人心魄,如临其境。学习这样的古诗,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立意的新奇、构思的巧妙、想象的丰富、意境的深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3.教学生学会分析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本,如王安石的“春
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历来受到赞叹,把这个字换成“来”、“到”、“入”、“过”、“满”等字也通顺合理,但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写出了春风有色,它染绿了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让人仿佛看到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看到万物争春的生动场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对用字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对他们作文的遣词造句,无疑有很大帮助和启迪。
三、学习古诗应该渗透德育
通过学习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古诗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品位,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向来崇尚清高雅洁之美,古诗中也注入了这种尚清意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表现了坚定的志向,歌颂了高尚的品格。引导学生读这样的诗,为他们提供了摆脱低俗文化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审美水平。
10.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 篇十
这次的课堂教学大赛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上课老师都追求了一种简洁而又丰满有效的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语文教学竖起了“简约”的大旗。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写、说、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教学更离不开读。“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读是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领悟各位优秀老师课堂教学魅力的同时,我还认真笔记,将他们好的教学策略积累下来:就朗读要求来看:一是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奏,有板有眼;三是读出诗词的音韵美,声断气连。四是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五是读中领悟,读出感情。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来说,前面四项是基础,重点难点在于领悟诗情。在授课中,各位老师各显神通,大胆创造意境让学生自主感悟,并激励学生把领悟到的感情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老师还不时地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课堂上,每位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情,都是那么的投入。甚至朗诵音乐的选择都做得恰到好处,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
另外,就朗读方式上来说,有学生自主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读,同桌练读,配乐朗读,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吟唱,齐读,教师引读等十几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层层深入,逐渐感知文意。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娇莉老师的《芣苢》教学,学生在读通词句、感受节奏及体味韵味后老师加入了吟诵这一新的朗读方式,非常新颖,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有来自南昌的钟事金老师执教的《天净沙。秋》,也引入了古人的吟诵,让学生在了解新的朗读方式的同时又掌握一种新的朗诵技能,并亲身感知古人的学习、生活方式。陈老师的读、唱、吟、唱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另外,其他教师也别具特色,让我惊叹!引领学生通过细读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看到参赛选手的风范,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总之一位位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
11.初探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十一
古诗文是一种审美文化,一种艺术文化,是浸透着礼乐精神的文化。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古诗文的熏陶,可以引领他们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有力地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获得对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诗歌,要进行组诗教学,培养诗趣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当有了一定数量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四古诗《江雪》的学习中,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江雪》《秋江独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重点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独钓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对中国文人历来的“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还可以用复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自然过渡到本课两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的题材特点——哲理诗。然后将两首诗整合对比学习,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说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说理、借喻说理。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无效的环节,对“哲理诗”这一古诗题材有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二、重视诵读,把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推向高潮
为了优化古诗文的外部环境,我把古诗文的诵读积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比如“古诗文朗诵会”,学生或配乐朗诵,或浅吟低唱,教师则负责评选优秀。“古诗文游戏”,师生在拍手和跳牛皮筋的活动中把《望天门山》《如梦令》《三字经》等古诗文当口令吟唱。“演唱古诗文”,将已经有人谱曲的古诗文歌曲在校广播中反复播放,并在音乐课中由音乐老师教唱。对于其他的古诗请校音乐老师谱曲后再指导学生演唱。另外,还有“个人背诵”“合作表演”“现场作诗”等活动,把古诗文的诵读积累推向了高潮。
三、要求学生品读体会,教师也需适度地讲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提倡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但适度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很多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情感,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教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表达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入京》时,适度讲解于谦为官廉法正直,深受百姓爱戴。这是托物言志法,作者以诗明志,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畏强权的意志和坚守高洁清廉情操的决心。然后,再引导学生的品读方式会
古诗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谈得声情并茂了。
四、要求学生要领略意境,体验情感,领悟哲理
12.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 篇十二
一、借助有滋有味的朗读,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理解能力的“主战场”, 想象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走进文本, 走近主人公, 融入故事情节, 跟着故事中的角色一起欢乐、一起忧伤、一同紧张, 一同轻松……想象是一种联想和体验, 有助于促进理解能力的提升。
小语教材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遴选、打磨过的典范之作, 体现着较强的经典性与时代性。课文的体裁也不单调, 每一单元都由一个主题来统领, 题材涉及自然风光、名人事迹、传说故事等等。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诗歌, 都要引导学生去朗读、想象。这是因为在对待语言文字的感觉上, 读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最佳的方式, 能够帮助学生触发联想, 望文生“象”。比如学习《九色鹿》这篇美妙的民间传说, 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就离不开“读”这个有效的策略。笔者教学此文, 在导入新课之后, 就告诉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就好像在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 大家要有滋有味地读, 一边读一边想, 故事中的人物就会慢慢地在自己的头脑中‘活’了起来, 你们不仅会看到人物的神态, 还会听到他们的声音。”在笔者的指导下, 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感情朗读, 开始在头脑中“放”一部小小的动画片。
在精读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留白”展开了合情合理的想象。如, 指导观察第一幅插图, 根据调达下跪的动作和表情, 想象调达信誓旦旦的话语;围绕“重金悬赏”一词, 引导学生想象国王张贴的皇榜上会写些什么内容;再如, 调达看了皇榜之后是怎样自言自语的, 又是如何进宫告密的?当九色鹿被抓之后, 看到调达正站在国王的身边时, 它明白了是谁泄露了它的住处, 此时的九色鹿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国王非常惭愧”, 他此时又会想些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来进行“补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 给课堂教学带来生趣与活力。
二、借助无拘无束的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学讲计划”要求学生自主先学, “学进去, 讲出来”,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对于阅读教学来说, 贯彻“学讲”理念, 首先要组织学生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 通过默读、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书实践, 揣摩重点句子的含义, 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并在空白处写下富有个性的感悟、心得, 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将思维成果文字化, 为下一步研讨、交流作好心理上和语言上的准备。
比如教学《九色鹿》一文中的“九色鹿救调达”这一部分 (第1—6 自然段) , 笔者在学生自由练读的基础上, 请某一小组的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然后出示问题:在调达快要淹死时, 九色鹿是怎样救他的?调达又是怎样感谢和发誓的呢?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写下自己的感受, 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与大家共同分享;最后, 由各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面向全班汇报。为了让学生说得有条理, 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根“拐杖”——运用课件呈现:“当我看到________这个镜头时, 我的心情是_______”这样的句式,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说说哪些“镜头”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看到这个镜头时, 自己的心情如何。由于学生有了切身的阅读体验, 产生了自己的感悟, 所以发言踊跃。如, 有的学生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九色鹿的勇敢、果断、奋不顾身;有的同学说自己从插图中读出了调达感激涕零的心情;有的同学说九色鹿不图回报的品质让自己敬佩不已……笔者认真倾听着学生的发言, 给予适时的赞许, 并抓住重点适时板书“美丽善良、不图回报”等词语。再如在教学第8 自然段时, 笔者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见利忘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说说“利”在文中是指什么, “义”是指什么。这一问题能够辐射全篇, 激活学生思维, 活跃学习气氛, 使学生认识调达这个人物的本质。
三、借助绘声绘色的讲述,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复述,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文中的主要语句, 对课文所记叙的故事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小语教材中一些叙事性的课文,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嫦娥奔月》等课文后面都设有“复述课文”“讲讲这个故事”之类的练习, 其目的就是借助绘声绘色的讲述, 帮助学生内化语言,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这种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尽人意的。如有的学生书面考试可以考出好的成绩, 得到较高的分数, 但这只能说明他们在知识积累、阅读水平、书面写作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并不代表其口语能力就很好, 甚至其中有的得高分的学生在课堂上总喜欢保持沉默, “金口难开”。这种现象说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全面的, 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进而加大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力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丢掉思想包袱, 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敢说、爱说, 能够通过锻炼, 达成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的口语训练目标。
在小语课堂上进行复述训练, 不能让学生硬着头皮去死记硬背, 而要善于教给学生记忆课文内容的有效方法,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练习复述。比如教学《九色鹿》一文, 在复述环节, 笔者跟学生一起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 然后运用课件呈现出如下的小标题:“美丽可爱, 心地善良→勇救调达, 奋不顾身→见利忘义, 进宫告密→弄清真相, 痛斥调达→背信弃义, 遭受惩罚。”这样做的目的, 是让学生记住故事的梗概, 沿着这样的一条“路线”, 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进行复述。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增强了学生完成复述任务的信心。实际操作的时候, 也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进行, 即一个同学复习一块内容, 然后下一个同学接着来, 看谁复述得生动、形象, 富有创意, 能够吸引听众。事实证明, 复述训练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实现语言积累, 有效提升语用能力。
摘要:贯彻“学讲”理念, 首先要组织学生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 揣摩重点句子的含义, 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 并在空白处写下富有个性的感悟、心得, 将思维成果文字化, 为下一步研讨、交流做好准备。
13.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 篇十三
教材分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本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有理有据,适宜体现高年段“篇章”教学的特点,通过深刻领会关键词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脉络,初步掌握通过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将这种能力和方法进行迁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预习提纲
1.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2.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3.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滴水穿石 三心二意 微不足道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炉火纯青 坚持不懈 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 接连不断 翻山越岭 锲而不舍 5.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理解“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等词语的意思。
3.凭借“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初步感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初知道理。教学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懂得“滴水穿石”的启示,并提高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水”、“石”,这两样事物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水:水是温柔的,所以有个词语叫“柔情似水”
石:石头给人的感觉:又硬又重,所以有个词语叫“坚如磐石” 2.能把这两个字补充成一个词语吗?
板书“滴水穿石” 齐读
3.读着这个词语有何疑问?(水怎么可能滴穿石头呢)
对呀,柔软的水怎么可能滴穿坚硬的石头呢?
4.但是,“滴水穿石”的现象却真的存在,还成为了大自然奇妙的景象(出示图,师述文中第一节)
5.这样柔软的水到底为什么能够滴穿如此坚硬的石头呢?从这滴水穿石中,我们又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板书完整课题)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适度探究 1.小组交流预习成果 2.检查预习情况
认真读课文,完成预习(1).读准下面字的读音
(2).出示词语,领读词语,集体跟读。
(3).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滴水穿石 三心二意 微不足道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炉火纯青 坚持不懈 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 接连不断 翻山越岭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锲:雕刻。不断地雕刻一件东西。日雕月琢:琢:雕刻。不停地雕刻。微不足道:非常微小,不值得一提。
持之以恒:恒,永久。长久地坚持下去。迷恋:过分爱好而恋恋不舍。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下去,一点也不松劲。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的地步。铭记:铭,在器物、石碑上刻字。深刻地记在心里。(5).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启示 1.默读课文,找出句子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水滴是靠什么将石块滴穿的呢?请用笔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讨论,得出启示
(1)你划的是哪一句话?(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出示句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2)水滴是靠什么将石块滴穿的呢?(板书: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3)你能通过朗读记住小水滴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这种精神吗?(4)谁能再有感情地读一读,突出小水滴的这种精神?
3、精读“水滴”,感悟精神
过渡:水滴是怎样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地将石块滴穿的呢?。出示句二:
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1)请大家轻声读一读这段话,思考: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水滴目标专一?(借助“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体会水滴“目标专一”的品质)
(2)只滴在同一个地方就能将石块滴穿吗?你还读懂了什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借助“接连不断”“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体会水滴“持之以恒”的精神)
小结:同学们,将几万年的力量积聚起来去攻克一个目标,这就叫锲而不舍,这就叫日雕月琢,这就叫持之以恒[板书]!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现在你知道这一奇观形成的原因在哪里了吗?感情朗读句子。
过渡:这一现象,我们就称为“滴水穿石”,也叫“水滴石穿”。从“滴水穿石”这一现象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指名说)
是啊,作者也与你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他在课文中这样说道——“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出示句三:“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是一句什么句子?你能改变一下表达方式,把问号变成句号吗?(指名说)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什么事情都能成。
“像水滴那样”指的是什么意思?放到句子中说说。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滴水穿石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孜孜不倦 接连不断
四、存疑,引导探究 存疑,引导探究 到此为止,课文讲述了一种现象——“滴水穿石”的现象,并讲述了作者由此得到的启发,得出了这一个结论——“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请问,这样能不能单独成为一篇文章?如果单独成为一篇文章,好不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样可以单独成为一篇文章,但是这样读者不一定就会相信作者得出的结论。)
那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办?(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靠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也是下节课探究的重点)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第 二 课 时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说理文,如何做到“说理不轻文”,使得说理文教学也可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们都知道,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本节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帮助学生深刻感受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滴,感知力量。
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走进了安徽广德的太极洞,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块状如卧兔的石头,而是那接连不断的水滴声。你听!(播放水滴声)
它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地滴着,它滴穿了石头,也滴进了老师的心房,它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我们的心灵,给人启迪。你从这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在水滴声中勾起了对课文的回顾,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巧妙渗透了课文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
二、品读名人,感受精神
过渡:是呀,这小小的水滴,滴穿的是石头,滴出的是精神!其实在我们人类社会里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
1.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文中介绍了哪些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2.指导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三个小故事。
3.师:对啊,因为他们都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4.师:下面就让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品析文字,走进名人,去读懂他们成功的奥秘。首先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四百多年的明朝仰望医学大家——李时珍。(1)指名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出示句子:“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2)大家再细细地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二十几年”等)
(3)抓住 “二十几年”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谈感受。
(4)二十几年,由30多岁的青年到60多岁的老人啊!人的一生能有多少这宝贵的二十年!这二十几年他都做了些什么?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引导学生再现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画面)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过程紧紧抓住“二十几年”这一个词,引导学生谈感受并再现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画面,巧妙整合了学生所找出的关键词。
(5)指导朗读:在这二十几年中,他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不知承受了多少寂寞和艰辛那,他放弃了吗?(生齐:没有!指名一生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在这二十几年中,他遍访名医,不知要遭受多少白眼和挫折啊,他放弃了吗?(生齐:没有!指名一生读)在这二十几年中,他不知亲自品尝过多少带毒的药草,那要面临多少次死亡的威胁啊,他放弃了吗?(生齐:没有!指名一生读)
(6)就是凭着这份决心,这份艰难的探索,这份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体会李时珍的成就。)
(7)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用朗读感受李时珍那小水滴的精神!让这种精神的种子深深埋植在我们的心田。(齐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
设计意图:教者的激情小结以及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了情感,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从而真切地体会李时珍为写成《本草纲目》付出的艰辛,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5.总结学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像水滴一样的精神,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朗读。
6.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并交流。
过渡: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二三两个事例,想一想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1)学生自学,教师相机指导。(2)交流
过渡: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生活也比较艰苦,可是他为什么能成功?
(1)学生谈爱迪生成功的经历。
(2)哪个词最能看出他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学生围绕“迷恋”、“毕生”、“孜孜不倦”等关键词谈自己的感悟)
(3)师:5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几十年过去了,他就是这样像小水滴一样锲而不舍,日日研究,月月研究,终于成为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4)指名一生读描写爱迪生的句子。
过渡:谁来讲讲齐白石的故事?哪个词最能打动你?
(1)引导学生抓住“始终”、“不叫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等关键词体会齐白石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
(2)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找共同点(由作品的落款可知共同点是:都是齐白石高龄所作的画)(3)师:九十几岁还能画出这样的画,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命不止,他对艺术的追求不歇。引读: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生齐: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这也正应了他的那句——(生齐:不叫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生齐: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白石老人的坚持不懈的创作——(生齐:他的技艺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设计意图:通过“扶”“放”结合、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会爱迪生和齐白石像小水滴一样的精神。
7.师:李时珍就是这样像小水滴一样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所以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写出了《本草纲目》;(齐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爱迪生也是这样像小水滴一样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最终拥有了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齐读描写爱迪生的句子)齐白石不正也是靠着像小水滴一样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成为著名画家的吗?(齐读描写齐白石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将三个名人事例浓缩在一个环节之中,这样的设计使得教学过程从分散走向整体。
8.小结:三个名人,虽然年代不同,国籍不同,研究领域不同,成就也不同,但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却是相同的。(出示句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指名读。
9.你还想起了哪些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 10.学法总结,指导仿写:
课文列举了三个名人的事例,语言凝练,并不像我们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也不像《诺贝尔》那样对人物的行为举止、心理、语言进行具体描绘,但是却充分证明了“只要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将事情做成”的道理。这是我们这篇说理文独特的写法,观点鲜明、叙事简明。你能用这种方法用两三句话写一写你心目中最敬佩的那个名人的事迹吗?
11.学生片段练习,然后交流,教师抓住学生片段中的关键词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写话、口语交际的形式,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地介绍,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在语文实践中掌握了说理的方法。
12.师:是啊,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3.引号中的三个词语理解吗?能把你的理解融进填空里去说一段完整的话吗?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 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才,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三、再听水滴,感悟启示
1.这些名人都成功了,他们成功的背后也付出了很多,让我们记住“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出示句子:“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指名读)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多余吗?读读看。
师:这是正反说明的方法,这样说理更充分,让我们更加明白滴水穿石带给我们的启示——(生齐读启示)
3.老师感受到了小水滴带给你们的力量,也同样情不自禁地再一次想起了太极洞内那滴了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的接连不断的水滴声,那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是一 种扣人心弦的力量,那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再一次静下心来,走进太极洞。(播放水滴声)
4.在学习的征程上,在人生旅途的跋涉中,当你泄气时,不妨静下心来,听听这微不足道但是给人力量的水滴声。
5.资料拓展,名言积累: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在就职演说中,罗尔斯说:“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本身并不值钱,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增值。”是坚持不懈让信念价值连城,持之以恒能创造无限的价值。
我国清代学者王国维曾总结了学习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其二为持之以恒。其三即为成功境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古可镂。《荀子·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和学习联系)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卢梭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4.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仇恨、满腔怒火、横七竖
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粉身碎骨、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2、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准备电视资料《 狼牙山五壮士》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
在八路军某部七连,至今还传颂着抗日时期中的这样一件事:每天早晨,当连队集合举行庄严的点名仪式时,连长点到“马宝玉!”,没有“到!”的回应,“葛振林!”也没有回应。“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都没有回应。只见全连战士身子挺得更直,低垂着头,全场气氛肃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就会明白。
2、提问:
“壮士”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
二、预习探究
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难多音字。
2、思考:为什么称五战士为“壮士”?
3、按课文后第二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三、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接受任务——(引敌上山)——(选择绝路)——(英勇歼敌)——跳下悬崖
想想哪些内容是作为重点写的。
(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明确重点)
四、课堂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字词。
二、品读体验
1、熟读思考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五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用括号标出来。
(2)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2、交流感悟
(1)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抓住“走”“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体会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b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c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感受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4、看录像:五壮士跳崖一幕
师:读了课文,看了画面,现在你们对“壮士”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深化“壮士”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知道真正的壮士应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怕牺牲、勇敢顽强,使五壮士的高大形象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5、带着此时的理解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10自然段。
三、启发思考,小结写法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五壮士的英雄形象及他们英勇杀敌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将英雄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形象?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及语言进行刻画,使五位壮士的形象突出而醒目。)
四、巩固延伸
搜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
五、板书设计
【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推荐阅读: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探讨06-28
《静夜思》小学古诗教学设计06-25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07-15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08-19
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09-12
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方案08-18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法探析11-02
八里小学古诗文诵读活动小结07-10
小学古诗翻译07-22
兰山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实施方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