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

2024-10-10

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共8篇)(共8篇)

1.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 篇一

文化强国建设心得感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属于建设范畴,要加强党的领导;“牢记使命”属于领导事业的范畴即带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且党的事业要再创新辉煌以实现党的初心。初心是什么: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十四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心是红色的,裹挟着炽热的血液,我们要建设好中国,这是对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也是党的永恒课题。

此外,这次石国亮老师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恒心,与党的初心相比,党的恒心侧重现实和未来,是动态的。党要持之以恒地通过两个革命——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来实现、守护党的初心。其中我党所具有的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我党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有决心有毅力革除问题以求得不断完善,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遵循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无数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所以我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统一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之中,构成了共产党人前进的根本动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仍不断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道路上不断突破前行:比如截至2019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已经累计减少9500多万,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梦”这个词早已传遍于大街小巷,十几亿中国人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斗。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朝廷昏庸无能,百姓思想麻木迂腐,虽有奋起抗争但是治标不治本,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出路,以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为中坚力量,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美好生活进发。是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希望,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领导中国走向强国之路。党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保持与时俱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像这次疫情,放眼全世界,中国应对速度最快,重视程度最高,措施保障以及物资最齐全,治病救人、检测隔离等一个不落、有条不紊地在全国各地实行。现在疫情防控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离不开政府、医护人员、志愿者、广大普通群众等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民族迸发出的力量。共产党真心为人民着想,决不会出现不作为、放任不管的情况;我们在世界舞台上也展露大国风范,慷慨支援其他国家医疗资源,体现大国担当。生为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国家给予人民保障,是人民坚实的后盾,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走的每一步都是踏实的而且定会越走越好。

二、文化强国建设与

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于无形之中贯穿社会所有角落,哪怕是经济也是要以文化来支撑的,就好比中国人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就是千百年来儒家学说的传承。周熙明老师说要想政治长期稳定、经济长期繁荣必须有在它们之上的精神道德、价值信仰存在。一味的追名逐利、利益至上,抛弃伦理道德、价值信仰只会导致崩塌,好比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国家疯狂压榨剥削工人阶级惹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发展最糟糕国家和地区的崩溃原因是没有以文化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政治经济追求的最高目标。唯有超越,方可卓越。内心没有强大的文化基石,很容易陷入迷茫;类推到社会,只会浮躁之风盛行继而愈发失控。

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罗马谚语曾说:那统辖思想的,比统辖城池的更有力量。在古代中国,孔子与皇帝相互制约以达成一套文明秩序的长寿,儒家思想被改造以适应统治,在中国延续了千年,周边国家也纷纷效仿学习,形成了独特的儒家文化圈。

周熙明老师的分析真的是太精彩了,他还说: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我党在中国文明史上所担当的角色和使命是一个革命党,但我党是将历史的文明成果视为走向未来的出发点,不是一味摒弃。因为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国人,文化上须认祖归宗,作为中国人,在文化上是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的孝子贤孙;作为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当然应该是马克思的衣钵传人。摒弃了老祖宗,我们就没有根了,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又能在世界屹立多久?新文化运动的弊端就在这里,对传统文化过于彻底的否定,过于激进。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的宝库之一,理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与其他文化一决高下,反对文明隔阂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任由千变万变仍能自我统一),展现中华文化风范,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秘密,在于它是中国文化整体完成现代转换的最合适的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巩固完善并生机勃勃的秘密在于它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作为其基础和土壤。这是刻在一个民族骨血里的,融于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永葆青春。近年来诗词之风再度兴起,各类比赛也是以诗会友,特别是央视牵头的《中国诗词大会》,在公众中掀起了热潮,中华文化得到了极好的发扬。

核心价值观系统是国家的灵魂和社会秩序的源泉。习总书记说: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现在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而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其中就包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精神建设何等重要,每个中国人都应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一份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建设好我们的祖国,从思想上提升完善自己,而党员就是要特别起到带头作用。4.4全国哀悼日,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以表达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那天一切都是黑白的,街头安静了,大家默默伫立着,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这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三、总结

在中国,有很多党员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钟扬同志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甚至自己的生命,不遗余力地填补西藏的科研空白,这是崇高的科学家精神,用自己的知识让祖国越变越好,不为个人,心怀祖国;还有这次疫情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中很多都是党员,在有危难时是他们挺身而出,有的医护人员不幸倒在了抗疫第一线,是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如今的春天,向他们致敬!

作为青年,我们有责任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随世界潮流创新。我们要努力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感恩在心上,责任在肩上,明镜在头上,努力在路上。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要学好党章,培养党章意识,自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毛泽东同志特别注重要从思想上入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每个党员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我会时刻铭记心头。

2.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 篇二

一加强高等教育师资建设

“师资是指可以当教师的人才”, [1]高等教育师资是指可以在高等教育机构当教师的人才, 而高等教育师资建设, 就是指通过培养、培训以及引进的方式, 为高等教育机构造就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资力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以及能力结构等均为合理且具有竞争优势与发展后劲的教师队伍。

高等教育师资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主体工程。高等教育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之相应, 高等教育存在三大活动, 即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这三种活动其实都是特殊的生产劳动。由此可见, 高等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特殊生产劳动。马克思认为, 人是生产劳动的主体, 主体作用的性质与大小决定着生产劳动的成效。高等教育的三大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的主体都是高等教育师资, 显然, 高等教育师资是高等教育的主体, 其力量的性质与大小决定着高等教育活动的成效。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 [2]一流的大学, 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并非由于它拥有大楼与大校园, 而是由于它拥有蕴藏大学问的大师。同理, 高等教育之所以被归为教育的“高等”阶段, 主要因为它离不开能够驾驭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师资。不言而喻, 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 高等教育师资的强弱决定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 缺乏高等教育师资这一活动主体,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即是说, 高等教育师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 决定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 强大的高校师资队伍无疑能提高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成效。

高等教育师资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永恒工程。当下, 由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行政权力过强, 学术权力过弱, 不仅削弱了高等教育师资的主体地位, 而且限制了高等教育师资这一主体的思想。一方面, 高等教育师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话语地位”十分低下, 不仅其学术自由有意无意地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 而且其有关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的见解与建议几乎得不到高等教育行政领导的关注与赏识, 大大阻碍了高等教育师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 在官僚化的高等教育运行模式下, 高等教育师资事实上成为高等教育行政人员“管”而非“理”的对象, 高等教育师资本该具有的“主人”地位蜕变为“奴婢”地位。更为甚者, 在利益面前, 行政人员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而普通教师只能无可奈何地瞪着两眼叹息。如此一来, 高等教育师资作为高等教育活动主体的自尊心与工作热情备受重创。目前, 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争相竞聘行政领导岗位的“怪圈”、优秀教师恋恋不舍地离开“讲台”而兴致勃勃地走进“办公室”的现象比比皆是。试问:家庭建设能够依赖奴婢吗?同理,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能够依赖“奴婢”式的高等教育师资吗?为此, 放飞高等教育师资的学术自由、提升高等教育师资的“话语地位”、凸显高等教育师资的“主人”地位, 给予高等教育师资优越的权力, 实属当务之急。不过, 这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二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经费指 (机关、学校等) 经常支出的费用, [3]高等教育经费是指高等教育活动中经常支出的费用, 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则是指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以维持高等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经常性支出费用。

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有赖于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要而充分的经费投入,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不可少的条件。”[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来的高等教育强国犹如一个上层建筑, 没有充足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作为基础,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一般来说,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无外乎有五条途径: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二是社会捐资;三是社会投资;四是学费;五是贷款。”[5]就这五条途径来看, 首先, 学费已经上涨到普通百姓家庭所能承受的上限, 依靠学费已不现实;第二, 以各级各类高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机构在银行的贷款金额已达银行所能承受的贷款数额的临界点, 显然, 贷款之路行不通;第三, 社会捐资机制不健全, 暂时无法调动人们捐资的积极性。比如, 根据民盟中央的一项调研, 我国社会捐赠占高校经费的比例很小。以1999年至2001年为例, 分别为2.14%、1.56%和1.40%。2000年我国人均慈善捐助不足1元。中国工商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 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 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2007年“中国500富豪榜”中500名上榜富豪的身家总数高达43426亿元, 中国成为世界亿万富豪人数排名第二的国家, 仅次于美国, 但向高等教育机构捐款的亿万富翁鲜有;第四, 由于我国传统上官尊民卑观念的影响, 加之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 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隐含着深沉的危机。如果不找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将会走向没落, 然而, 探索适合国情的民办高等教育之路何等艰难!不难推断, 依靠社会投资兴办民办高等教育的途径暂时也不通畅。为此, 当下切实可行的做法是, 各级政府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观念, 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当然, 目前政府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是可能的。截至2007年, 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中, 高等教育部分仅占GDP的0.6%, 这在全世界属于较低水平,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1%。即使把对科技的财政性投入中进入高等学校部分 (约占20%) 也算在内, 其总额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现实看, 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投入应提高到占GDP的1.2%。

高等教育经费越充足,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也就越快。从历史视角看, “经济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是相伴而生的”。[6]也就是说, 哪个国家有相对强大的高等教育作为后盾, 哪个国家就会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反之, 哪个国家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 哪个国家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急剧扩张, 高等教育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 给高等教育财政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 使得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相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增速度来说非常有限。因此, 在当前国家财政性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政府除了健全民办高等教育体制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高等教育外, 更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以争取社会为高等教育捐赠。当然,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如果社会各界人士都来支持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将会更快。

三完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政策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7]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8]相应地, 高等教育政策就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而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则是指相互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的总称。

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引领指南。“任何教育政策都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它的传统与价值以及它对它的未来的看法”, [9]高等教育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在特定条件下对于某一教育问题的价值取向, 以及处理某一教育问题的基本原则、态度与措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事物向前变化与发展。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属于意识的范畴, 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属于正确的意识范畴, 理当能够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变化与发展。从我国国情看, 政府控制着高等教育政策资源, 从而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何谓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实事求是地说,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已然十分庞杂, 不仅对高等教育的引领不够, 且有些并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及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就我国社会现实而言, 各级各类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 高等教育的活力事实上取决于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活力, 而高校的办学活力来自高校的创新与特色发展。现阶段, 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活力不同程度地缺乏与匮乏, 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千校一面”的高校办学格局所致。因此, 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角度看, 要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必先彻底改变“千校一面”的高校办学格局, 引导高校追求创新、追求特色, 以之增进高校的办学活力。依此看来, 当下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集中体现于引导与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之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3 15上, 即是说, 所谓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是指能够引导与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的总称。

从我国高校发展的现实看, 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对于引导与促进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有: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引领高校合理定位、倡导灵活多样的高校评价体系、引导市场为高校合理配置资源。

首先,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的前提。先有主体, 尔后才有主动, 继而才会有能动。只有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才能主动实施改革创新, 才能主动走特色发展之路, 最后才可能真正走上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就我国高校目前发展的现实看, 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虽作了许多努力, 向前迈了一大步, 但还远远不够。由于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共性制约太强, 因而常常以牺牲学校优势与特长来换取“大面积的丰收”, 或带来“端着金饭碗要饭”的情形。为此, 政府当局应改善已有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明确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使高校“拥有自身发展规划权、专业设置权、自主招生权、人事分配权、经费自筹自用权、机构设置权、国际合作交流自主权”, [10]为高校走改革创新与特色化之路在政策层面作好准备。

其次, 引领高校合理定位是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的关键。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 世界上也不可能出现两所一模一样的高校。因而, 不同的高校理当有不同的定位。在高等教育系统内, 不同的人才需求导致不同的任务, 不同的任务导致不同的发展目标, 不同的发展目标又出自不同的定位与分工。因而, 高校有层次和类型之分, 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不过, 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有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应从高校的定位与分工开始。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就曾指出:“对各高等学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必要, 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 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 不同类型的、适合于学生的一般教育, 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得到承担。”[10]

可见, 政府当局理应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引领高校合理定位。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各所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及优势进行自我定位, 才能有利于各所高校在合理定位中根据自身实际及优势改革创新, 才能有利于各所高校在合理定位中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再次, 倡导灵活多样的高校评价体系是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的保障。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底蕴, 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 理应采取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不同高校的师资力量、生源条件、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条件等差距迥异, 其办学水平与办学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规格定然有别。评价体系既是高校发展的催化剂, 也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为鼓励与促进我国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 在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时, 应明确主张灵活多样的高校评价体系。

最后, 引导市场为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是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的动力。在市场这一杠杆的调解下, 高校的发展同样也会遵循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体系下, 政府不再是高校资源的唯一提供者, 为了寻求更多更好的办学资源, 高校会主动走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不过, 在我国目前市场体制还没有充分发育, 民众和社会对市场经济规律尚缺乏认识的情况下, 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很难发挥。为了促进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 政府当局理当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使之宏观调控市场, 以便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尽可能流向有特色的高校, 鼓励学校走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1138.

[2]刘述礼, 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山版社, 1993:7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665.

[4]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5) :7-12.

[5]邬大光, 卢彩晨.艰难的复兴、广阔的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0) :12-16.

[6]邬大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9) :6-10.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1068.

[8]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251.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09.

[10]刘贵华.对高校管理权限的再认识[J].长春:吉林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版) , 1997 (3) :51-53.

3.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 篇三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部长周济在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两个新的奋斗目标。

我国一半以上事业单位已推行聘任制

近日,从人事部了解到,过去5年中,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国已推行聘用制度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51%,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9%。目前全国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公开招聘,聘用人数超过33万。

三言两语

《上海市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正式发布

近日,《上海市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正式发布。根据《规划》,上海将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并严格控制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裁员行为。

同时《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调整、劳动争议调处仲裁、劳动保障监察、企业工资分配等劳动者维权机制。到2010年,力争使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左右,劳动争议案件协调调解率达到80%,劳动保障监察主动监管比例达到50%。

全球IT薪酬亚洲最低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薪酬最低的IT雇员大多集中在亚洲。在亚太地区,香港IT专业人员薪酬最高,其次是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

调查发现,越南、保加利亚和菲律宾的IT经理年薪最低,印度的IT经理年薪排名倒数第四。九大部门青睐应届生

中华英才网近日发布的2007年薪酬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开发、销售、客户服务、办公行政与后勤管理、物流、市场、财务管理、物业管理和人力资源这九个部门是接收应届毕业生最多的部门。

其中研究开发部门接收的应届毕业生最多,达到了被调查应届生总数的13.3%,人力资源部门接收的应届毕业生最少,占被调查应届生总数的1.0%。调查显示:近四成互联网人才集中在北京

日前一项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被视为就业热门的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目前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和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有37.5%的互联网人才集中在北京。

台湾高级自领5年薪资增长不足1%

在过去的四个季度里,台湾岛内人力需求连续在亚太地区排名末位。今年7月,台湾失业率再创11个月来的新高,超过10万名刚毕业的博、硕士和大学生失业。随着近几年东南亚、中东等市场的兴起,台湾岛内高级人才开始流向越南、新加坡、阿联酋、卡塔尔等国,形成一股“白领出走潮”。岛内舆论感叹,近年来台湾已从一个“黄金满地”的天堂,变成“就业沙漠”。

数字圈点

8倍

目前,我国职业病种类已经由1957年的14种扩大到现在的115种,50年间增加了8倍。

52.9%与35.6%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

捕风捉影

半数毕业生人职一年内获加薪

日前,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在2007年应届毕业生薪酬仍然略有下降,但部分行业如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等行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薪酬平

均水平有显著增长,且半数以上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内都获得了提薪。

全球人才大战中国发出最强音

日前,全球人才指数(GTI)显示,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亚太地区各国正对美国和欧洲构成越来越大的挑战。中国将成为发出最大挑战的国家,中国将利用人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在未来五年内显著改善其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

2012年,中国将从2007年GTI排名的第8位升至第6位,从而取代澳大利亚(将从第7位降至第8位)成为亚太地区的领先国。该指数显示,韩国拥有亚太地区最好的大学与商学院,而日本的义务教育质量以及培养人才的环境质量则在该地区首屈一指。

“人力资源病症”困扰我国中小企业

近日,一项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调研报告显示,由于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缺失,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诸多病症已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

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充满活力,招聘、绩效、薪酬、培训成为管理重心,但基础性工作未被重视;中小企业在没有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各项工作都成了应急性的工作,工作效率不高。

美国:高端人才流动发生大逆转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正面临“逆向人才流失”。原因在于,美国“不合时宜”的移民政策,阻碍了高技能移民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中国和印度成为了这种人才流动的受益者。这些国家繁荣的经济,开始吸引那些到海外发展的人回国工作。

印度:严重缺乏高级电脑人才

微软(印度)公司董事长近日表示,印度计算机科学博士人才的极度缺乏,正在威胁印度作为全球IT服务外包中枢的地位。

尽管很多印度人留学海外从事研究生学习,但印度的大学每年仅培养大约35位计算机科学博士。而美国每年有大约1000名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

过去10年来,电脑服务外包产业的崛起,在印度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印度IT行业入门级薪资大约只是发达国家同业水平的一半。不过,它们正以每年大约15%的速度增长,7-8年之后,它们将与发达国家持平。

德国:净工资已接近20年前最低水平

2006年德国职工的净工资为平均每小时15.845欧元,已经接近20年前的最低水平。

报道称,净工资是指扣除应上缴的所得税和各种保险等社会福利金后的实际收入,同时还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影响。1986年,德国职工的净工资平均每小时约15.785欧元。

报道还称,去年德国的工资应缴税费达到历史最高纪录,平均每个职工上缴了9291欧元的工资所得税和相关的社会福利金,而1986年上缴的税费额平均约合5607欧元。20年问税费上涨了约66%,而同期毛工资仅增加了48%。

报道显示,过去的5年内德国职工毛工资的上涨幅度为4.1%,但通货膨胀率达到了7.1%,因此职工实际获得的净工资仍是减少的。

韩国:24名不称职公务员被淘汰

韩国首都首尔在今年4月推行一项旨在提高公务员竞争力的制度,通过这段时间的试运行,近日已经淘汰了24名不称职的公务员。

日本:拖欠员工加班费的企业数量创纪录

日本政府官员近日称,被相关政府部门要求补发拖欠员工加班费的企业数量创下新纪录,这表明日本企业的工作环境正迫使员工越来越多地无偿加班。目前,被厚生劳动省检查员发现存在让员工无偿加班情况的企业数量同比上

升了10%。

另据报道称,厚生劳动省己要求1679家公司向18万多名员工补发227亿日元(约合1.94亿美元)的加班费。但有关人士指出,这些企业不过是“冰山一角”,因为只有拖欠工资数额巨大的企业才被记录在案。

砌墙人的命运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回答:“你没有看见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一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小曲,他的笑容很灿烂也很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却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

善恶同舟

当大洪水淹没地球的时候,动物都成双成对地逃上诺亚方舟。

“善”知道大洪水快来了,也急急忙忙跑到诺亚方舟前,然而,却被拒绝上船。

“依照规定,只能一对一对地上船,才会繁衍子孙。”

“善”跑回市镇,找到它的配偶“恶”,一起登上了方舟。

上了方舟,“善”大吃一惊,因为坐在方舟上的是: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情爱与仇恨、欢乐与悲哀、开心与沮丧、祸与福……他们都将一起逃过世界的末日。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欢乐就有悲哀、有开心就有沮丧、这世界永远是矛和盾共存共生的。

鸡尾酒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中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正在争相夸耀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唯有美国人笑而不语。

为了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他们纷纷拿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能够体现民族悠久历史的实物——品牌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拿出古色古香、做工精细的茅台酒,打开瓶盖,香气四溢,众人皆为之称道。接着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法国人拿出了大香槟,意大利人亮出了葡萄酒,德国人却取出了威士忌,众彩纷呈。

最后,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美国人。

美国人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大家拿出来的酒都倒出一点,兑在一起,说:“这叫鸡尾酒,它体现了美国精神!我们博采众长,综合创造。”

一个建国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能够成为世界的老大,其过人之处就在这里。

价值的转换

一位勤劳的农人,从自己的菜园里收获了一个特大的南瓜。他又惊又喜,把这个南瓜献给了国王。

国王很高兴,赐给了农八一匹骏马。

一个财主动起了脑筋:献个大南瓜就能得到一匹骏马,如果献一匹骏马,国王会赐我多少金银财宝或美女呢?

于是财主向国王敬献了一匹价值连城的骏马。国王同样很高兴,吩咐侍者:

“把农人献的那个珍贵大南瓜,赐予这个献骏马的财主吧。”

国王的车夫

天气很好,国王的心情也很好。他决定放下手头的公务,到御花园中散步。

国王随意地走着,忽然看到前面跪着一个人。国王吃了~惊,急问左右:那是谁,跪在那里干什么?把他叫过来。

那人来到跟前,连连叩头,说:“小人受人陷害,求国王救命,为小人做主。”

“你是干什么的?”

“20年来,小人一直为国王赶车。”

“你抬起头来——咦,我怎么没有见过你?”

侍卫听到这话,斥道:“还不快滚。”

那人慌忙爬起来,退了几步,转身就走,国王看到他的背影,若有所思,命左右:“叫他回来。”

国王说:“他的的确确是我的车夫,看他的背影我才想起来,真的是他!”

囚徒困境

两个犯罪嫌疑人被警察拘捕了。

警察分别告诉他们,他们有三种可能:第一,死不认罪,最后如果确实找不到你们犯罪的证据,这样你们将被无罪释放;第二,主动认罪并检举揭发同伴,只判三年刑期;第三种可能就是拒不认罪,但若被同伙揭发并证明有罪,那样就会被判十年刑期。

三人被分开关押,分别提审的罪犯基本都选择了第二条。这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个著名案例:囚徒困境。

恐惧

在一次政治会议上,赫鲁晓夫声色俱厉地指责斯大林的错误。听众席上有人打断了他的讲话,大声诘问:“你也是斯大林的同事,当时为什么不阻止他?”

“谁在这样问话?请站出来!”赫鲁晓夫怒吼道。

会议厅里极度的不安和宁静,没有人敢应声。

赫鲁晓夫轻声说:“现在你们应该明白为什么了吧。”

采访上帝

我在梦中见到了上帝。

上帝问到:“你想采访我吗?”

我说:“我很想采访您,但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

上帝笑道:“我的时间是永恒的。你有什么问题就请问吧。”

“上帝先生,您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

上帝答道:“人们一出生就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而成人后又渴望返老还童。

他们用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用牺牲自己的金钱来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忧虑,但却忘了现在,于是,他们既不生活在现实里,也没有生活在未来中。

“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从不会死去,但是死去以后又好像从未活过……”

上帝握着我的手,我们都沉默了。

人生的篓子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请教一位哲人,寻求解脱之法。

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让他背在肩上。哲人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背着篓子,每走一段就拣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着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端等着他。

过了一会,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他有什么感觉。

那人说:“篓子越来越重,路越走越累。”

哲人说:“这就是你为什么感觉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经历一段时光都要从这个世界上将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沉重的感觉。”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

哲人问:“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那人不语。

女王敲门

一次,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丈夫吵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傲然地回答:“女王。”

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生息。她只好再次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女王回答。

里边还是没有人回答。女王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又是谁在无聊地敲门?”

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执迷者悟

佛招弟子,应试者3人:一个太监,一个嫖客,一个疯子。佛首先考问太监:“诸色皆空,你知道么?”

太监跪答:“知道。学生从不近女色。”

佛一摆手:“不近女色,怎知色空?”

佛又考问嫖客:“悟者不迷,你知道么?”

嫖客笑答:“知道。学生享尽天下美色,可对哪个都不迷恋。”

佛一皱眉:“没有迷恋,哪来觉悟?”

最后轮到疯子。佛微睁慧眼,并不发问,只是慈祥地看着他。

疯子捶胸顿足,凄声哭喊:“我爱!我爱!”

佛双手合十:“善哉,善哉。”

4.教育强国梦心得体会 篇四

作为一名在校的年轻党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一个字,那就是“新”!

一、新的动态,随时掌握

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变化每时每处,学习的节奏也同样在加快,过去的我们往往关注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官微来了解我们国家的新动态,去学习各种新思想、新政策、新理论,但在不同的界面间浏览切换中,哪怕细思苦想,也难免存在局限性:建不起宏观框架,理不顺内在逻辑关系,一不留神就错过了重点要闻。但是通过“学习强国”这一平台,“推荐”“要闻”等版面显眼醒目地出现在界面上,并且时时更新。这样,哪怕在等车的间隙,都可以打开手机浏览要闻,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和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的联系。

二、新的架构,综合全面

在“学习强国”平台上,不仅有笔酣墨饱的文字新闻,也有各类各样的图片歌曲,更有精心制作的视频影音,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受到宣传的用心:不是所谓的内容倒灌、形式主义,而是在真真切切地想方设法让大家领悟学习的内容。比如,“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18集视频,无数次让我看得心潮澎湃,虽然我的年龄不能让我重新完整经历这个过程,但通过这个如同电影版具有故事性的记录视频,我仿佛跟随党的步伐又重新经历了这一程一程的风风雨雨,这激发了我的使命担当感。

三、新的感受,浸润有味

曾经的我们,多是津津有味地翻阅纸质文章,或者是活跃在微信公众号里,学习是零散化的、碎片化的。但自从有了“学习强国”这一平台,更多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点开文章,能与更多党内的同志们在文章末尾以评论的形式交流观点,别人的许多新观点也给了自己无限启发;积分制度符合了我们年轻人的心理,积分虽只是形式,但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习惯,学习打卡与排名增强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每天打开平台学习既成为了一种期待,也成为一种习惯。

学习的平台已经创新,党员同志更要前进!中国共产党掌舵领航、指明方向,我们更要以实干为导向。在“学习强国”平台中,学习是手段是方法是形式,强国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和目的。愿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深化个人修养,不畏难点弱点,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高科技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变量”,只有在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抢占科技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扩大高科技人才“增量”。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我国高科技人才的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为此,要进一步扩大高科技人才“增量”,使人才增长速度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相吻合、相协调。要切实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在育才、引才、聚才中的主导作用,深化校企间合作,实施高科技人才开发工程,共建高科技人才孵化基地。要充分利用项目招标引才、岗位特需引才、海外筑巢引才、亲情乡情引才等途径,加强高科技人才地区间的交流互动,积极探索引进国内外“高精尖”人才新路径。

提升高科技人才“质量”。

本次大会上有一个词被反复提及,那就是“高水平”,例如,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等。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是先导,更是关键。而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能否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一“愿景”。为此,要着力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且具有改革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队伍。要紧扣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实际需要,聚焦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性别比例、地区分布等方面,加强研判,统一规划。要进一步严明高科技人才准入门槛,划定高科技人才职称评定标准,充分发扬高科技人才“传帮带”制度,为提升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质量提供基本遵循。

盘活高科技人才“存量”。

5.《教育强国》观看心得 篇五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 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2012年党的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6.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 篇六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薄弱,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11.7万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扫除文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1950年,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1951年10月,中央军委为提高的素质和战斗力,在全军进行文化大练兵。毕业于中原军政大学的祁建华,当时是第二野战军某军文化干事,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向大西南行军作战途中,他开始研究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

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西南军区政治部决定给祁建华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模范文化教员”称号。

1952年5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开始了。

1954年,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办起了“记工学习班”。高家柳沟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团支部选了7个识字青年当记账员,但他们识字不多,经常把账记成“糊涂账”。团支部办起识字班,请四位高小毕业生教大家,首先从社员的名字、各种农活与农具词汇教起。

“做什么,学什么”,白天下地干活忙,晚上集中起来学习。毛泽东称赞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看了这种情况,令人十分高兴。”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19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与改革开放一起到来的,是中国人思想的“破冰”。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重新点燃广大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1980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19岁的支月英得知奉新山区缺乏师资,不顾家人反对,来到泥洋村教书。交通不便,她经常徒步十多公里,将课本、教具背回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支老师”因此也成了“支妈妈”,早上要负责叫醒学生,晚上还要抽出时间辅导功课。

1985年5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小学教育经费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至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30多年过去了,组织上考虑支月英常年在山区教书,身体不好,要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教书。可比泥洋村更加偏远的白洋村村民联名上书请她来村里教书,支月英便继续扎根大山。在奉新山区,支月英教育了整整两代人。

,中国向世界宣告,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党的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创新创造活力。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为计算机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自动控制系,当时定向为国家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之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选派了一批年轻学者出国进修,了解学科前沿动向。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机构。

几年前,清华大学组织对计算机学科开展首次国际评估。以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任主席的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认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一支本科生完全根据兴趣组成的超算团队。几年前,超算团队已首次实现了世界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的冠军“大满贯”。,计算机系大三学生于纪平作为队长,带领95后小伙伴们参赛。他们不但要自行组装机器,还要在48小时内自行搭建计算机集群系统,并进行6个应用程序的性能比拼。良好的理论功底、极强的动手能力,使团队又一次实现了“大满贯”。

这一年,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成立60周年,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历史性地获得了第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彻底改变了教育底子薄、整体落后的状况,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 篇七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需要科学把握其内涵

创新教育理念, 首先要对理念、教育理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准确把握其内涵。

(一) 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性认识

理念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既可以从本体论, 也可以从认识论来把握。从柏拉图到黑格尔, 以及中国对“理”的认识, 大多将理念置于本体论的范畴, 要解决的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出发, “理念”宜放在认识论领域。不管对理念进行什么样的限定, 但理念终归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从认识论考察, 我们可以将教育理念界定为:以教育实践为基础, 渗透着主体教育价值取向, 反映着主体对教育“应然状态”的追求, 从教育本质出发, 综合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目的和社会条件变化的倾向所得出的一种特殊的理性认识。

(二) 教育理念从本源上是实践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理念属于认识的范畴, 它来源于实践, 并受实践的检验。认识理念不能仅仅从概念、逻辑出发, 而要从实践出发。实践提供了理念形成的素材, 也规定了理念的价值取向。理念不是头脑中自生的, 更不是先验存在的, 也不是什么绝对的意志, 可以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教育实践不会自发地形成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反思教育实践过程中, 参照历史的教育素材, 富有想象力地进行主观创造的结果, 是一种“理性认识”。教育理念一经形成, 可以规定和指导进一步的教育实践。

(三) 教育理念是分层次的

认识主体不同, 教育理念不同。认识主体的层次性, 决定了教育理念的层次性。认识的主体主要有国家、学校、个体, 因此, 教育理念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理念、学校教育理念、个体教育理念等不同类别的理念。国家教育理念是关于一个国家如何发展教育和如何办好各级各类教育的理性认识, 是一个国家关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学校教育理念即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主要指关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或信仰。每一类别的理念从其体系上又可以划分不同的层次, 如高等学校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核心理念和教师发展理念、学校管理理念、人才培养理念、学科发展理念、专业建设理念等子理念。

(四) 从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把握教育理念

1.理念关注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发展的终极目的。

理念是从事物的内在属性和客观条件出发, 综合其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外在条件变化的倾向所得出的超前性的认识。理念不等于实践经验的总结, 理念总是以指导未来的实践为其使命, 其对未来实践纲领的设定始终贯穿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 历史来自对理念载体发展历程的考察, 逻辑则是基于理念载体的本质规定。

2.理念有情感参与其中。

没有情感参与的理性认识注重客观分析和事实描述, 这种理性认识成果的表现形式是一系列陈述命题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其判断标准是真与假。理念渗透着主体的情感, 是附着主体情感的理性认识, 一方面使理念与错觉以及虚无飘渺的幻想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则使理念与单纯的事实判断有所不同。当我们评价某一理念时, 我们不仅要看它有没有根据, 还要看它的目的与动机何在。当我们说某人具有什么理念时, 这种理念肯定内含着他本人的积极情感。

3.理念反映着某种追求。

理念除了认知和情感两种要素之外, 还需要意志的努力, 把认识转化为主体的自觉追求, 把情感调节到一种稳定而持久的状态。因此, 理念以社会实践为基础, 渗透着主体情感, 反映着主体追求, 从事物的内在属性和所处的客观条件出发, 综合其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外在条件变化的倾向所得出的一种特殊的理性认识。

(五) 教育理念不等同于教育方针、制度, 办学宗旨、使命

在对教育理念的研究过程中, 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教育制度、教育理想、办学宗旨、办学使命等概念往往纠缠在一起, 我们要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理念体现在教育方针、教育制度、办学措施等方面, 但不能简单地认为, 这些就是教育理念。在探索和形成大学理念的过程中, 应避免以下一些问题:把办学的宗旨、使命当理念, 如“育人为本, 质量第一”;将办学方针、教育制度、办学措施当理念, 如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以贡献求支持, 教学要有针对性等;移植国家政治理念或对公民的一般要求, 如“爱国、奉献、敬业、自强”, “文明、奉献、团结、进取”;照搬别的国家或别的大学的理念, 没有形成符合自己历史、文化的理念;列举了一大堆理念, 没有形成核心理念, 等等。

(六) 在教育理念的研究过程中要突出“人本”性、思想性、实践性、原创性

教育理念要突出“人本”性, 这是研究的基点, 不管是教学、科研, 还是服务社会, 最终都要落脚到“人”上;突出理念的思想性, 不管哪国哪校的教育理念, 一定要被人们广泛认同, 并被采纳了的观念;突出理念的实践性、有效性, 所研究的理念在实践中贯彻, 且行之有效, 只有这样的理念才有借鉴意义;突出理念的原创性, 尽管大学的教育理念有很多共性, 但是在分析不同对象时, 在个案研究中要清晰勾勒出他们是如何结合自身特性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理念的生命力, 更在于它是一种信仰,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国家、具体学校的文化传统与发展历程, 揭示出教育理念是怎样成为一种信念的。

二、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的路径、机制和规律

在对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以及我国百年高等教育理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应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的路径、机制和规律。

(一) 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的路径

教育理念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路径。但是, 即使是最复杂的创新过程, 最多样化的创新渠道, 我们还是可以抓住一些常见的、稳定的、具有共性特征的教育理念创新路径。据我们的观察与分析, 教育理念主要有基于“本质”、基于价值、基于经验和基于未来等4种创新路径。

1. 基于“本质”的教育理念创新路径。

所谓基于“本质”的教育理念创新路径, 即是从“什么是大学?”、“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术?”等这样一些概念的阐释出发而提出的教育理念。例如, 《什么是教育》一书的作者雅斯贝尔斯, 《大学的理想》一书的作者纽曼, 其建构教育理念的路径就是典型的本质主义路径。

2. 基于价值的教育理念创新路径。

教育的价值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实践形态的教育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虽然, 教育理念不等于教育的价值, 但从教育所需要关注、体现和追求的价值出发, 或者是从办好教育所需要处理好的价值关系出发, 进而提出或建构教育理念, 则是一种常用的、较为有效的教育理念创新路径。教育所需要关注、体现和追求的价值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教育价值, 是教育作为一种客体契合教育主体需要的属性或程度。对此, 伯顿·克拉克、克拉克·克尔等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均有所论述。

3. 基于经验的教育理念创新路径。

所谓基于经验的教育理念创新路径, 即是以国家、区域、学校、时代或教育类型等为分析单位, 通过概括、提炼分析单位的办学经验和教训, 或者是基于分析单位明确提出的教育理念, 围绕特定的研究目的而提出或重新建构教育理念的一种思路。事实上, 这种思路在研究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个时代、某个学校或某个类型的学校的教育理念时, 较为常见。

4. 基于未来的教育理念创新路径。

该路径从未来变化出发, 基于教育要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变化的要求而提出相应的教育理念。未来尽管是不确定的, 但未来的一些发展趋势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的, 这就为从基于未来的角度创新教育理念提供了可能性。在当前由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育先行的观点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共识。在此, 基于未来的角度而创造性地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高等学校教育理念产生的机制

在教育理念产生的机制上,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 即外生转换、政治嫁接和自发内生。

1.“外生转换性理念”体现了我国对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借鉴和吸收。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具有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特征, 经历了由取道日本、欧美到借鉴苏联, 再到模仿美国;从“横向移植”到“有选择地借鉴”的变迁过程。“窥西学之精, 为我所用”可谓百年高等教育理念发展之主要路径。改革开放以后, 诸如“服务社会”、“大学自治”、“通识教育”、“国际化”、“民主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等各种国际教育理念纷至沓来, 并在制度转换中实现了“中国化”。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面向社会”、“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等。

2.“政治嫁接性理念”体现了政治家的教育理想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现代大学已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 以至于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 向一种由国家控制的法人官僚机构发展。这种官僚化特征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尤其显著, 政治家的经验决策和权威性的行政指令通常主导着教育理念的活动方向, 并反映在国家方针政策和政治家的教育理想中。建国60年来, 政治与教育以政策为中介, 嫁接而成了“教劳结合、服务政治”、“红专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为经济服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理念, 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教劳结合, 服务政治”、“红专结合, 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3.“自发内生性”理念即高等教育界人士立足国内和教育实践而形成的理念。

大学校长及教育专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往往能够审时度势, 结合自身的院校研究和办学体会, 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 恰当提出大学发展战略目标, 引导大学向前发展。60年来, 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功不可没, 如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倡导的“绿色教育”;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周济提出的“育人为本、产学研三足鼎立, 协调发展”;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院士的“创建一流、以人为本”;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提出的“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一些学者共同提出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理念等。这些理念因其立足于国内办学实际, 且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从而由下至上地引领着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其中较有借鉴意义的理念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三) 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有其规律性, 主要体现在:

1. 社会变革是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变迁的直接动因。

社会的重大转型是教育理念变迁的根本动力, 社会制度与时代环境等因素对理念的影响直接而显著。从历时维度看, 社会变迁所形成的时代境遇是教育理念变迁的先决条件。从共时维度看, 社会局势振荡、政治嫁接性理念占强势地位时, 高等教育发展迟缓甚至倒退;社会制度开放、外生转换性理念占主流时, 教育发展迅速但缺少主动性;社会环境宽松、自发内生性理念积极萌生时, 高等教育方能体现自身规律而稳步发展。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历程看, 无论历史长短, 均是顺应时代变革的结果。

2. 文化传承是创设高等学校教育理念的个性需求。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无不培育和积淀着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化, 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保存精神才奠定了其教育强国的地位。论及德国柏林大学的崛起, 众人皆知洪堡的贡献, 但是如果没有18世纪后期, 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哲学家对新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建构与发展, 洪堡再努力, 也难以有所成就。同样, 19世纪美国大学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也是立基于英国博雅教育理念、莫里尔法案所包含的实用主义以及各新型大学校长治校理念创新三者的结合。我国古代大学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理念, 作为“学者共同体”的书院有着远离尘嚣的学术自由和追求学术人生境界的传统。

3. 人的主体发展是教育理念变迁的根本主旨。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都非常注重发扬人文传统、强调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如牛津大学旨在“造就有教养的绅士”、培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精英人才”;剑桥大学以自由教育造就绅士, 提出“大学因培养学生而存在”, 鼓励学生探求未知的知识领域;哈佛大学以博雅教育培育学术至上、培养有教养的人等。

4. 学术属性是构建高等学校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

高等学校教育作为独立的学术与文化组织, 是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机构, 具有知识性与学术性。历史表明, 脱离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违背学术逻辑的运行机制, 乃至用政治标准与市场尺度来衡量学术, 无异于摧毁教育本身。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必须以教育规律和学术逻辑为前提, 维护大学学术自由、保证大学独立价值, 同时又不违背政治意志、遵循市场规律, 在学术、政治与市场之间取得平衡。

5. 信念与制度是理念转化为行为的关键所在。

理念本身是一个哲学概念, 这些理念为人们所认可后, 如何将“形式化”的理念塑造为“稳定性”制度, 再从“规范性”的制度转化为“实质性”行为才是问题的关键。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制度上的决策是多么英明, 单凭政策文本仍难以产生真正的效力。正如涂尔干所言:“理念是不能通过立法的形式就变成现实的;必须由那些担负着实现理念职责的人去理解, 去珍视, 去追求。只有在法令法规得到信念的支撑时, 才能与现实取得关联。”[1]

三、高等学校应当形成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核心理念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指出:“重新确定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改革的首要任务。”[2]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进行教育理念创新, 高等学校首先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核心理念。

(一) 高等学校是教育创新的主体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需要教育创新, 正如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样, 院校是教育创新的主体。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内容的培养专门人才的活动, 称为高等教育, 实施这一活动的机构称为高等学校[3]5。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高等学校是集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为一体的多功能组织, 承担着为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向不同社会领域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向生产力的现实转化和提升国力的重要使命, 在推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 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谓“基本”, 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依存度在20%以下[4]。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任务主要靠高等学校来完成, 这既是高校新一轮发展的时代机遇, 也是每一所中国大学都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

(二) 高等学校是一个理念组织

大学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的精神、使命、功能等有着密切联系, 同时又对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活动、教育方法等产生直接影响或施以无形制约。世界一流大学能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独领风骚, 无疑与其教育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的重要性, 因大学的性质而决定。大学具有教育性、学术性、专门性, 大学研究高深学问, 培养高级人才, 在其发展过程中, 理念的引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大学是一精神园地, 在这里非权力性因素远比权力性因素影响力大。教授、学生最信从的是真理, 是学术水平, 是学术自由, 而非权力。理念的影响在非权力影响中最为重要, 它是无声的召唤, 是无形的旗帜, 是无影的灯塔[3]419。教育理念对大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先导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防卫作用等方面。

(三) 核心理念对于大学发展至关重要

从大学理念体系的层次来看, 主要包括核心理念和子理念 (功能理念) 。核心理念包括核心文化、核心价值、核心目标、核心使命、共同愿景, 是一个综合化的哲学概念, 反映了一个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核心理念是大学理念体系的元理念、奠基性理念。子理念是围绕核心理念, 对影响大学发展的各要素、关系、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对核心理念的诠释、延伸。核心理念除了具备教育理念的一般内涵外, 还呈现以下特征:

1. 实践互动性。

核心理念来源于教育思想、理想, 并上升为教育深层核心信念, 而最终目的指向着教育实践, 只有那些被实践检验的真理才有践行价值。因此, 只有经历从理想或信念到实践的过程框架的才是行之有效的核心理念。

2. 系统整合性。

大学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 核心理念既要处理好组织内部诸因素、诸活动之间的关系, 又要理顺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外部关系。相对于具体化、弥散化的大学理念而言, 核心理念是不同大学对自身存在意义和发展取向等理性认识的整合, 能从更高层面明确地传达着大学的核心价值观, 并渗透到大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 因而更具凝聚力、概括力与支配性。

3. 战略导向性。

大学核心理念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 需要以前瞻性眼光从全局高度予以把握, 使学校的理念具有特色优势和针对性, 并贯穿于大学顶层设计之中, 为整个理念体系指明性质与方向, 大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一切目标设定、战略规划、管理与实践行为都需要围绕着这一理念而展开。

4. 相对稳定性。

教育理念是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从世界大学发展看, 大学的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核心理念仍然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 稳定与创新构成了大学核心理念既矛盾又同一的生命特征。这表明, 核心理念的创新绝非抛弃一切推倒重来, 而是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大学生态的和谐:变的是“外部契机”, 不变的是“内在根基”;变的是“表象”, 不变的是“内核”。一些关于教育发展的理论、战略、政策和观念, 在实践中表现出短期行为和善变特征而缺少持续性, 因而不能有效指导大学发展。只有那些在历史实践中被广泛认同并从信念与制度上固化下来, 成为大学的文化品牌标识, 且在主流意识上发挥着持久影响者, 才可能被认为是大学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核心理念直接决定大学其他理念的方向和选择。例如,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较早地突破了宗教的束缚, 提出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为其核心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在办学实践中开创了基础研究、学院制、导师制, 培养了大批世界级顶尖人才。其次, 核心理念承担“造血”功能, 子理念则负责“输血”, 核心理念可以辐射到大学文化、制度、管理与实践的各个方面, 植入到具体办学体制、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中, 延伸到高校制度层和操作层, 形成学校管理理念、学科发展理念、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教师发展理念等相互促进的理念体系。再次, 核心理念能有效促进大学组织各系统及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核心理念的运作具有整体效应, 整个大学的理念、行为和制度体系的建设都指向这一原点。作为大学复杂系统优化运行的主轴和纽带, 核心理念能有效促进大学组织各子系统及要素间的协调运转。大学运作是否顺畅, 取决于核心理念的统领功能是否强大, 而这一功能的发挥最终取决于办学者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程度。

(四) 中国高等学校需要主动建构自己的核心理念

目前,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全面加速转型期, 社会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进程快速推进, 迫切需要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这必然要求大学主动建构自己的核心理念, 突出个性与特色, 形成百舸争流、充满活力的大学格局。从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维度看, 未来中国大学必须立足于创新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核心理念, 培育良好独特的人文环境, 成就一批相当数量和质量的一流大学、学科与大师;形成教育生态和谐、结构层次类型多样化的教育体系, 造就各领域、各行业的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文明贡献率、学术生产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能基本独立解决本国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但是, 由于我国高校长期缺乏办学自主权, 按照政府的指令办学, 理念创新的主体意识淡漠, 很多高校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一方面, 一些高校领导者对教育缺乏理性思考, 没有形成理念意识, 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 导致大学发展认识模糊, 行动混乱, 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虽然开始思考教育理念, 但没有把握其实质, 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从政府政策、领导人讲话中引出理念, 从别的学校抄来一些理念, 没有从自己学校的实践出发, 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罗列了一大堆理念, 没有核心理念, 理念之间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理念要素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有的本末倒置, 将局部性的职能理念置于全局性的核心理念之上, 或者子理念之间相互矛盾, 甚至与核心理念冲突背离。这种现象导致大学同质化与理念趋同化并存, 价值冲突与目标繁多并存, 失去了系统整合力与广泛认同性, 缺少相应的学校制度与文化设计, 使得学校教育理念与实际运作相互游离, 在执行的过程中产生方向性错误。因此,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下, 每所学校都应建构自己的核心理念, 以指导科学办学。

四、高等学校核心理念的构建

高等学校教育理念的构建要遵循上述的路径、机制、规律。这里着重探讨高等学校核心理念的构建。大学核心理念有其特殊的运行逻辑。从核心理念的构成要素来看,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核心文化、核心价值、核心目标、大学使命与愿景。核心文化是大学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文化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学校独特的精神内涵与历史传统;核心价值反映了大学信奉的价值追求与基本信念;核心目标指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发展方向;大学使命表明大学存在的意义和责任;愿景反映了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大学理想。这五项基本内容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 共同构成了大学核心理念的建构依据。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在建构核心理念时, 可以以这五个维度中的一个维度为主, 兼顾其他维度, 找准自己发展的原点、特点和生长点, 探索建构自己的核心理念。

(一) 文化建构:以传统文化为生长点, 凝练具有特色内涵的核心理念

大学是文化集成的产物, 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理念, 成不了大学的核心理念。大学核心理念的思想力量, 取决于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和办学特色的稳定性。只有以“文化”为载体, 自发内生的大学核心理念才具有持续性、成长性和个性化特征。例如:蔡元培先生为北京大学确立了“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的理念, 以强大的文化包容性网罗名师, 并循思想自由之通则, 发展学术研究, 促成了北大学术和思想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而清华大学在倡导“教授治校, 通识教育”的理念下也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使其创立以来仅用了数余年的时间就发展为世界知名大学。

从理念发展史看来, 当一种基因进入新环境时, 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如德国人关于大学的理想越过海峡到美国就发生了这种迁移, 在不同社会里与不同的学术传统相遇后被吸收和改变, 变化的主因是与德国的不同的文化环境。即使是同一类大学, 各大学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别。同样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在斯坦福大学主要体现于其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中, 而在芝加哥大学, 则体现在其高度重视学术的教育理念上。尽管他们都包含着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基本思想, 但透过其表述不同的教育理念, 即能感受到不同大学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底蕴。这表明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历史文化基因对理念进行调适, 选择不同的切入点, 逐步创造和形成由精神、行为、制度与环境文化构成的独特核心理念。高等教育强国以生态多样、和谐为突出特征, 必然要求高校领导者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大学的经典理念, 根据我国文化及本校文化特征, 培育大学核心理念的特色内涵, 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大学核心理念。

(二) 价值建构:坚守核心价值, 保持与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取向的一致性

核心理念包括核心价值和它的目的。核心价值是一个组织具有的长盛不衰的一些根本信条。每个事物都有其核心价值, 大学要在认识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信条, 坚守合理的价值观是大学核心理念形成的关键。因此, 高等学校在建构核心理念时必须紧抓住并执著追求自己的核心价值。

大学是独立的自治机构, 但并非与世隔绝的封闭体。在与外界的种种关系中, 与政府的关系最可能影响大学价值取向的稳定性。高等学校核心理念的建构不能与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取向相背离, 要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相互认同, 为大学的发展获得外部支持和内在力量。如, 在英国, 以人文价值观为基础的剑桥大学以“自由教育造就绅士”为核心理念, 尽管为适应19世纪国家工业化的需求, 在人文教育中推动实用性“科技教育”, 并提出“根植于我们的工业和商业”等理念, 但所有的理念架构仍是对英国“自由教育”这一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阐发。在800年的办学历史中, 剑桥一直将造就绅士、获取知识与发展智慧视为教育的唯一和最高目的, 使学校在与国家、业界取得广泛联系的同时, 维护了自身学术主旨与人文主义价值观, 并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在核心理念建构和大学发展过程中, 高等学校不是被动地接受任何形式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大学也可以通过实践证明自身价值观的合理性, 使核心价值获得广泛认同, 从而自下而上地引领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大学变迁史上, 起主导作用的是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信念, 那些高瞻远瞩的大学总是小心地保护核心价值, 核心理念的所有表象都可以改变和演进, 所有的内涵都可放大延伸, 但正确的核心理念本身必须得到精心维护。

(三) 目标建构:围绕教育主体的成长发展确定核心理念的基本主旨

教育是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引导与塑造,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发展问题, 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最高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促进学生成长, 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如何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着力点在哪里, 是每所大学探索核心理念都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尽管中外知名大学的核心理念多基于不同的价值基础, 但最成功的经验无外乎两条:一是所有的理念都围绕人才培养展开;二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高度重视, 强调人的整体性。如哈佛大学坚持培养“有教养的人”, 博克校长以学术标准为核心, 通过广博的基础学科教育建立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及相应的知识体系, 推动具有哈佛特色的“通识教育”, 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使哈佛在世界一流大学阵营中占据独特的优势地位。在我国, 华中科技大学在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教训之后, 最早在国内提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理念, 率先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结合专业教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从而推动学校蓬勃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最终要落实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 要把促进教育主体的成长发展、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高等教育强国所需的创新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的人才, 素质的养成首先依赖于扎实的文化基础, 取决于个体知识结构的整体效应, 素质教育首先要体现在大学核心理念中。因此, 核心理念的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从人格素质的完整性、知识素质的综合性、能力素质的发展性等方面予以考虑。

(四) 使命建构:从社会需求与大学使命的对接中形成核心理念

需求是大学发展内驱力的源泉。需求是教育理念变迁的根本动力, 只有那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理念, 才能为高校注入持久的活力。“需求”包括大众需求、社会需求与教育发展需求, 三者都归结为人类发展的需要。因此, 一所大学确立什么样的核心理念, 应充分考虑人类发展需求对高校的要求。只有将大学使命与社会需求有机地融合, 才能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实现大学快速发展。很多办学之初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正是抓住了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契机, 适时调整办学方向, 一跃而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如创建于1848年的威斯康星大学起初是规模很小的非教派学院, 20世纪初, 查尔斯·范海斯担任校长期间正是威斯康星州的农业由小麦转向畜牧业和以乳制品为主的转型期, 对专门技术和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 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 强调“服务应当成为大学的惟一理想”[5], 形成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

大学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 必须全方位着眼于国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 担当兴国强国的社会使命;着眼于公民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坚持“问需于民”, 不断了解把握大众的切身需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着眼于大学自身探索真理的内在需求, 以学术的逻辑治理大学, 将学术事务交给教授来决定。这同时要求高校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以合作共赢的意识重塑学术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 减少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外部因素, 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土壤, 培养追求真理和科学创新的大学精神。

形成大学核心理念既要深入关注人与社会的价值需求与发展需求, 又要超越现实, 引领社会与大众的需求观, 发挥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巨大包容性与辐射力。作为对社会支持的回应, 高校要充分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通过高校与社会需求主体对接, 形成开放的教育体系, 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 担当社会使命, 引领社会文化;另一方面, 大学要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 把握社会发展对同类学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人才需求的态势, 在纵横比较中找出学校自身的优势, 建立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 增强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使高校真正成为社会的“思想库”、“决策源”, 以知识创新的主体身份成为公共领域各种思想自由交流的场所、知识创新的阵地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这也是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之道。

(五) 愿景建构:将办学者的教育信念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景相结合

大学核心理念是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愿景、利益表达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 传达着几代大学人对教育的理想追求与共同信念。作为特殊管理角色的校长, 是大学精神的领悟者、大学理想的创造者和社会文化的引领者, 他们的治校理念及个人魅力主导着大学的起伏。大学核心理念的建构依赖于理念执行主体和创造主体的观念更新, 也期待着一批真正懂教育、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杰出校长和教育家来共同推动。

大学核心理念是一个长期创作、共同探讨的过程, 既是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和决策的过程, 也是高校自我启发、自我教育及对新文化认同的过程, 还是大学领导者、教育专家、社会力量、师生员工之间价值观念的沟通、融合的过程。大学核心理念的提炼, 需要认清教育规律, 赋予各利益团体自由表达思想的话语权, 在合理性辩护中提高理性办学水平, 使思想在不断博弈中重建[6]。因此, 要坚持把促进大学发展同促进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建立共同愿景,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广泛吸收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 使教师真正成为特色理念的实践者, 已有特色的传承者、新特色的创造者, 促进组织成员对核心理念的广泛认同, 将共同愿景内化为利益相关者的精神信念与自觉行为, 推动核心理念付诸实践。

总之, 人类的理性认识从来都是有限的, 大学也并非超功利的社会组织, 与其去虚构一个大学的理想形态, 不如坦诚地面对现实问题, 并保持对这些问题的开放性与警惕性, 浓缩大学利益相关者的集体智慧, 以敏锐的触觉感知各方的利益需求, 在思想交流、批判与反思中不断赋予大学核心理念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9.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1:143.

[3]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4]蔡克勇.蔡克勇教育文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81.

[5]陈学飞.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31.

8.强国建设强者上 篇八

当下,我国居民的消费特征从模仿型、排浪式转为个性化、多样化,新的消费活力不断释放,信息消费、网购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等正成为新的热点。国人出国购物潮也继续发酵:2015年,我国出境人数达1.2亿人次,包括旅费、住宿费、购物费在内的境外消费则达到了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购物占了约一半,并且从过去主要购买一些奢侈品牌、高档品牌转向高质量、性价比合适的日用消费品。

如何打造更畅通、更低成本的国内消费通路,并解决消费外流问题,将成为商务部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据透露,商务部将主要解决商品品种、价格、质量、安全、购物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并发展跨境电商以刺激消费回流。

消费端的表现,反过来也说明我们的企业还多停留在低成本竞争,目前的供给现状是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难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结构。与此同时,环保对于生产的约束却在增强。

为了在杭州G20峰会期间让天空呈现“浙江蓝”,浙江省印染、化工等高污染产业受到整顿。日前,柯桥启动印染产业整治提升“亮剑”行动,首先对64家印染企业实施停产整治。而去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行期间,嘉兴市197家纺织印染企业也限产停产。当然,限产停产多是临时性措施,企业要及时安排好订单生产计划,避免交货问题影响业务。但长远看,还是要提高“绿色生产”实力。据悉,环境保护税已经启动立法。

绍兴市政府也已印发《加快印染产业提升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工作方案》,提出加紧制定行业地方标准、设立产业基金、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上市公司以及加强环境监测等任务和目标,进一步增强对印染转型升级支持力度,展现了政府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

2月16日,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出台意见,提出对钢铁、有色、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中,手续不合法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要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

有银行界人士分析,目前流动性其实并不短缺,短缺的是投资信心。唯一办法是市场出清,经济结构调整,让那些没有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消除掉多余的产能,才有助于恢复投资信心。

大千世界,适者生存。危机就是一次体检、一场淘汰赛,要在危险考验中找寻机会。制造业是中国的脊梁,大国重器,中国制造业应该重构。过去三十年,我们完成了做大的过程;未来中国的工业需要做强,这是根本。

强国建设,期待强者上位!

上一篇:趣味教学法应用下一篇:小学生爱绿护绿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