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

2024-07-25

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精选11篇)

1.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 篇一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对比观察法。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2、反复观察法。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3、顺序观察法。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

4、重点观察法。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5、定位观察法。让孩子通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孩子读书,家长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从正面反复观察,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培养孩子观察方法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维,把观察过程和思维结合起来。

2.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 篇二

关键词: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能力;初中地理

一、明确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内涵

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表的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地的坡向分布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即对地理事物位置的整体概括。认识地理空间的秩序和表达可分为分布现象、分布格局(中学常称之为“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三个层次。初中地理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把握教学深度,注意三个层次的差别:①地理分布现象是某地理要素在一定地区内散布的具体位置,它只反映地理要素的外部特征和联系,是学生可以通过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地理感性知识;②地理分布特点是某地理要素分布的规格、形式,一般可分为规则分布(如城市的分布)、集中分布(如热带雨林的分布)和随机分布(如绿洲的分布);③地理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象与空间位置的必然联系,如世界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凡是带有必然性的地理分布知识都可视为地理分布规律,而要总结地理分布规律就必须深入理解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可见,地理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是对地理分布现象进行思维的整理加工后而得到的地理事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均属于地理理性知识。

二、理清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认知结构

1.点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

点状地理要素主要有山峰、矿产地(如铁矿、煤矿、油田)、聚落(城市、乡村)、港口等。地理事物呈点状分布,说明其地图比例尺小,描述时应从“大范围”考虑。其分布特征的描述主要从总体分布的均衡性、集中区和稀疏区的位置等方面着手,侧重点是“集中分布区”的位置。集中区的位置必须通过阅读图例和辨别图示信息,准确选择恰当的“参照物”进行描述。例如,读“中国主要煤矿和油田分布”图描述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可引导学生结合图例符号查找每个省区的煤矿,总结出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北多南少;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最丰富。

2.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

线状地理要素主要有山脉、河流、交通线(如铁路、公路)等。其分布特征主要从总体位置和空间延展特征(走向、流向、延伸方向)等方面描述,但是描述单线和多线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又各有侧重点:①单线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往往强调它的形态和走向,有时要分段描述走向。例如,读“南美洲”图可得出安第斯山脉的分布特征:纵贯南美洲西部,南北走向且大致与太平洋沿岸平行。②多线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往往强调它的数量和极值位置。例如,读“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可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特点: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疏。

3.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

面状地理要素主要有湖泊、沼泽、沙漠、气候类型区、土地利用类型、农作物等。面状地理事物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具有较大的面积。地理事物呈面状分布,相对而言其地图比例尺往往较大,因而主要从位置、面积大小、延展方向等方面描述。例如,读图比较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分布的异同点:相同点是都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不同点是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区面积小,南北狭长,仅分布在沿海,而澳大利亚的热带沙漠气候区面积大,东西延伸至内陆。

三、归纳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方法

1.利用地图多层次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不同层次的地理事物分布特征,要从分布现象、分布格局和分布规律三个层次进行描述,以培养学生多层次认识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能力。通常可采用“展现分布现象→探索分布格局→总结分布规律→知识迁移运用”的策略来进行教学。例如,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教学,首先可用学生感兴趣的新闻报道引入主题,列举最近发生在日本、智利、中国汶川等地区的大地震,并利用教科书“世界近几十年发生的主要地震、火山统计表”,用地图展现其分布,这属于零散的地理分布现象或事实;然后,读“六大板块和山系、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分析火山地震的分布格局,总结分布特点,即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东亚东部、南北美西部、新西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南欧等地区;再探索其为什么这样分布,原因是这些地区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较频繁,因而总结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显然,这是在理解原因的基础上得到的规律性认识。

2.利用地图多角度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不同教学要求的地理事物分布特征,要从多角度或多侧面进行描述,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决定其空间觉察能力往往较弱。因此,需要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由浅入深地提出具体的思考问题。例如,读图描述世界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分布特征,可按下列三个步骤进行教学:①让学生观察“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分布”图,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各个地点的位置,提出问题: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都分布在哪个半球?(北半球)这些城市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中纬度和部分高纬度)为什么?(这些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有积雪)至此,可得出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②利用地图册中“世界地形”图提出问题:能否说出这些城市的海拔特点?(图中各城市海拔一般较高,如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选在阿尔卑斯山脉附近,美国、加拿大选在西部落基山脉附近)为什么?(因为同纬度地区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更有利于降雪,形成积雪)由此,从地形因素考虑可得出这些城市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附近。③继续提出问题:新加坡、巴西等国为什么不举办冬奥会?(这些国家纬度较低,气候终年炎热,没有冬季,不适合举办冬奥会)最后,得出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分布规律:均分布在北半球纬度较高、海拔较高的山地附近。

3.利用地图多方面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例如,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可选用气候、地形、河流、国家的空间位置等多个参照物进行描述。根据图例描述某地区人口分布状况时,应注意与相关地图的配合,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该地区人口分布特点。例如,讲授东南亚人口分布时,将“东南亚人口分布”图与“东南亚气候类型”图或“东南亚”图配合,就可从气候或者地形、河流、国家等角度描述人口分布,使学生把人口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的分布在空间上联系起来,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也明确今后该如何分析某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选择不同分布范围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例如,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可从三方面描述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第一,从全国范围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看,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分布关系是“大杂居,小聚居”。但是,“大杂居”的分布特征难以直接在图上读出,需要教师辅以文字说明,如我国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由单一民族构成。

选择不同分布视角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例如,读“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分布”图,结合图例可从三个视角描述中国工业的地理分布:一是宏观视角,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沿海和内陆工业分布差异,归纳“工业”分布特点: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并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二是中观视角,对照“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归纳“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东部沿海、长江沿岸等地区多,广大西部地区少,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三是微观视角,归纳“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1]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 篇三

教育随笔:孩子容易被新事物所“指挥”

好玩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当然,在玩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免不了的磕磕碰碰,吵吵闹闹,甚至会下手“打人”。当然,这种“打人”并不是我们大人们心中想象的暴力殴打行为。而是小孩子们心目中自认为很解气的一种心理报复。常见的报负不过是:“抓对方几下,打对方几下而已”并不会对自己或对方造成过多伤害,因此,作为我们老师或家长并不用虑张声势。并不必用各种方法来教训孩子,这样只会使他们产生逆返心理,后果会变严重。

在我看来,当发生类似情况时,教师应针对情况,用心理转移法效果会较理想,例如有次我们班周天宇小朋友怒气冲冲的找到我想我诉说王鹏飞小朋友打他。我看到这种情况二话说没说,就打一杯水递给他说:“别生气,现喝水然后再跟老师说好吗?”周天宇看着我接过水杯喝起来,喝完我并没有立刻解决他的问题,而是对他说“喝水的时候听到一种咚咚声了吗?那时你心中的不满,想想整件事情仲凯为什么打你?是不是你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周天宇低下头好久不说话。“那你现在应该怎么做呢?”我在鼓励他。“老师我不小心踩到了他的围巾,他就推了我一下,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说完撒腿跑了出去,当我赶出去的时候他以和王鹏飞玩起了跳绳。

效果很好,他们刚才的烦恼早跑到九霄云外去了。不要忘记:孩子容易被新事物所“指挥”。

4.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篇四

交际能力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能力,现在有不少孩子不善交际,不会交际,甚至害怕交际,有的孩子到了成年,还视交际如险滩,迟迟不敢把脚步迈出去。作为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呢?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人与人直接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更重要的是胆量,这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活动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竞争对手,而这种寻找,实际上就是一种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孩子的伙伴

支持孩子独自做客待客

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可以让孩子独自去,这是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家长一道去,孩子是附带的,充当“配角”,不用应酬,也没有压力,因为此刻交际的主角是家长。如果让孩子自己去,自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样可以促使孩子考虑如何交际。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好,怎么与人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长可以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进行辩论;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家长要做必要的纠正,及时帮助孩子提高认识;有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外出旅游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家长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到感觉一新的地方去,让孩子感受新的环境。在旅游中,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去买车票、联系住宿、购买游园门票,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通过与陌生人打交道,可以增强孩子的胆量,提高孩子在新环境中的应变心理素质。旅游结束了,孩子的见识广了,与人的谈资多了,这能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不少的话题。购物时别忘了把孩子带上

5.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篇五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不依赖教师、家长,通过独立学习、钻研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儿童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孩子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写、算的基本技能,具备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自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信息。要学会选择图书。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有限,需要文字简单、画面生动的注音读物和连环画。如《世界童话名著连环画》等,把孩子引向丰富多彩、充满幻想和诗情的世界;高年级学生选书一要实用,二要立足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如《儿童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

接收信息。接收以各种媒介作为载体的信息,其中以视听为主。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儿童独立阅读的能力,使他们能根据需要主动阅读书籍报刊。预习也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要求孩子对所学科目进行预习。质疑提问是接收信息的的主要途径,家长要鼓励孩子敢问善问,孩子的问题越多,他最终获得的知识就越多。

理解、分析和组合信息。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结构相联系并纳入认识结构,这是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有些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一些家长也习惯于单纯向孩子讲解知识并让孩子按照固定的程式做练习,这种形式主义的学习方法危害是很大的。可以引导孩子把书本上的内容和通过学习实践所获得的经验结合起来,整理小结。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善于与人探讨问题;鼓励儿童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介绍给同学,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赶上来。

存储信息。把获得的信息纳入认知结构本身是一种存储,为了防止遗忘,可以指导孩子写读书笔记,做读书卡片,把有用的资料记录下来。

6.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 篇六

现在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不如意就会大吵大闹,让父母头疼不已,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忍耐力?

1.孩子不听话时,就凑到他耳边低低讲几句,提醒提醒他,有时这种悄悄话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与其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拒绝,倒不如把理由,原因好好讲给他听,反而能使他安静下来。

7.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方法 篇七

校有校风,家应该有家风。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家庭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和谐的。不管家庭成员是多少,也不管地位及年龄差距有多大,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自由自在的,而不应该是压抑的、紧张的,甚至是恐怖的。

就目前而言,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恰当的表现:

一种是老子说了算,一切都得听家长的,孩子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包括孩子对自己的事的决策权;

另一种是孩子说了算,孩子是太阳,是小皇帝,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办。

这两种家风都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宽松愉悦,有事大家商量,共同想办法,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经常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很高,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

是农村的,可带孩子去城市,让他们认识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等设施;

住在城市的,可带孩子去农村走走,让他们认识认识农作物、家畜家禽以及欣赏欣赏田园风光,了解花鸟草虫的生存特性等。

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三、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探索性玩耍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聪明的孩子。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就是要鼓励孩子玩出新的花样,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玩法。

在对孩子的玩耍方面,要纠正三种不正确的做法:

一是为了安全,不让孩子玩。安全当然是重要的 ,但不能杞人忧天或因噎废食,而且安全也有个程度问题。

二是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玩。有些家长把孩 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全身名牌,生怕因玩耍而弄脏衣服。卫生确实需要讲究,但不能影响必要的玩耍。

三 是怕损坏物品和玩具。有些家长虽然给孩子买来了各种玩具,但不让孩子自由地玩。有些家长不准孩子摸或摆 弄物品,动辄以“要弄坏的”相威吓。教育孩子爱护东西是对的,但不能要求过严。

总之,孩子不能不玩,因为玩不但可以增长智慧,还可以直接培养动手能力。

四、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各样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作为家长,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

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出现以下三种错误态度:

一是强行压制提问。

如“你怎么问题那么 多?”

“你没看到,我正忙着?”

“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

等,这类话语应力求禁止。

二是欺骗搪塞 。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了,但又怕丢面子,就胡编乱造一些所谓的答案来欺骗和搪塞孩子,这不但会 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也会影响家长自身的威信。

三是解释得太深太难,让孩子听不懂。

这三种态度都不利于孩子创造精神的培养。对孩子的提问,家长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家长如不能回答,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五、不时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条思路想想的好习惯。

家里买了一条鱼,可问孩子:除了蒸以外还有什么吃法?

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还能说出别的用途吗?

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树倒了,菜淹了,这些害处是明摆着的,那么,这场暴雨就没有一点儿益处吗?等等。

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家长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

六、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训练的方法一般有:

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比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2.许多 家长平时都给孩子讲故事,不妨在讲到一半时,戛然而止,让孩子根据前面的情节续接故事。

3.看文字画画。 可提供一些文字(或口语),让孩子把文字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

4.进行概念的联结训练。经常出一些 毫不相干的概念,要让孩子通过相关的中间环节把两个不相干的概念联结起来。比如“石头”与“电脑”,这 两个概念本不相干,但通过“玻璃”和“屏幕”,就构成了相关的概念链:石头—→玻璃—→屏幕—→电脑。

8.怎么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 篇八

1.经常问孩子问题

家长在小的时候,就应该提高孩子面对危险的警惕能力,家长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份,将语气变得更加好奇,这样更能够提高孩子开动大脑的积极性。家长可以问一些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比如说:你走丢以后怎么办呀?如果你跟其他小朋友有矛盾了怎么办?诸如此类,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后,可以加入处理方法,分析给孩子听。

2.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一个复杂的人际交流与社会环境中,有很强应变能力的孩子应该是能够沉着应对问题,不会慌张与莽撞,所以说家长应该多给予孩子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机会。其次也要扩充孩子的知识库,让他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有方法来解决,这样孩子才能更加镇定与从容地解决问题。要尝试让孩子独立地去解决一个问题,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这样孩子再次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才有信心亲自解决好。

3.多参加活动

在平时的.时候,家长就可以给孩子提供挑战困难的机会。比如说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模拟逃生游戏,这样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也能从容应对。

4.拓宽人际圈

当孩子有勇气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以后,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能遇到许多的问题,收获很多的道理,这是理论知识不能给予孩子的。其次如果孩子接触到的人变多,那么人际圈就会被拓宽,在处理问题时也会有朋友可以帮助他们。

9.怎样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九

现在,好像大家都很重视孩子学习,更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么重要。那么,一个孩子成绩是否优秀,主要靠什么?自觉学习、积极上进,也就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一个孩子离开父母、老师的管教依然会自主学习的是什么能力呢?

但是,让大家头疼的是孩子没有自主学习的精神,也没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影响了孩子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对吗?

咱先来看一个案例:

小学时,女儿的成绩非常好。我对女儿特别用心,因为我想让他优秀,就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并且每天陪送她。晚上回家后,我不但会一直在身边辅导孩子写作业,还会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全部收拾妥当,所以,孩子成绩非常好,作业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

上了初中后,孩子开始住校,结果一年下来,成绩哗哗地下降。于是我们把孩子接回家住,目的是能看着她多些学习时间,想利用在家住的这段时间把孩子的学习管好。但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虽然稍微有了起色,但再没有回到从前的样子。跟老师沟通过,老师说孩子没有目标,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好像在为老师和家长学习。学习上主动性差,每天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去主动预习或复习。这次,看到成绩我没有骂他,但我的态度也不是非常好,跟孩子说:“为什么又考成这样?你就不能用用功?”孩子看可我一眼,就说下次努力。可是接下来的两次月考成绩依然一样。我非常生气说了些不该说的话,现在孩子啥也不跟我说了。我现在很焦虑、很着急:“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的动力?讲了这么多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有效果呢?”

大家看完这个案例有没有同感?你的孩子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的作用。

主动性,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

换句话来问,你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内力,使学习能达到高效收获对吗?如果一个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强,自律性高,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在离开成人的管教和帮助下,也能对自己的时间、学习、生活应付自如对吗?

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能主动地、自发地、心甘情愿地、发自内心地把学习当成非常重要的事去做,真正地自己想学、想学好。

如果孩子真正达到这样的状态,咱们还会不会发愁孩子的成绩?还会不会因此而焦虑和生气?

二、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如何丧失的。

1、父母管的太多,让孩子成了一个“拄拐棍”行走的人。大家有没有看到,孩子现在的情况也是因为妈妈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就像案例中妈妈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好的背后是什么呢?妈妈一直在帮助孩子、督促孩子、检查着孩子,也就是说,是一个很负责的妈妈形象。从孩子的作业,到孩子的成绩,再到孩子的时间等等,妈妈都事无巨细地照顾的非常周全。

到了初中,孩子开始住校,离开了妈妈的陪伴和管束,孩子就像一直拄着拐棍走路,一下把拐棍撤掉了,孩子忽然感觉失去了平衡,她不知道如何使力才能立的稳、走的直,尽管如他所说,他也想努力,但管不住自己。原因在哪儿?

孩子太依赖妈妈这根“负责任”的拐棍了。

忽然离开,孩子当然没有能力走下去,孩子也没有信心自己走下去。这时候,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吃力和退步,于是,赶紧把孩子接回家,重新成为了孩子的拐棍,孩子的成绩便又有了起色。但已经不像在小学时那么优秀,为什么?因为孩子已经在撤掉拐棍后不适应的时间太久了,功课已经落下很多。而妈妈又没有去告诉孩子如何在没有拐棍的情况去走好自己的路。孩子也不知道路应该是自己走的,所以孩子根本就没有多少要努力自己走好的决心和信心。

这样的状态是谁造成的?

还是妈妈。孩子现在也想进步,也想听话,但有很多时间管不住自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有进步。再加上孩子有一段时间放松了自己,再想赶上去,会很费力,所以,有些时候努力后看不到结果,或者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就会泄气了。于是,便出现了成绩反反复复的现象。努力一下或者妈妈管的紧些,成绩就上去一点,只要妈妈一撒手,或者自己一放弃,就马上下降。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感差些,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父母在学习上太用心,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意识。案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个妈妈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在管孩子,尽最大的努力在陪伴孩子的学习,可是到后来为什么不管用了呢?

当父母管的太多的时候,孩子会失去一种自我管理学习时间、学习任务的机会,妈妈什么事都给计划好了,孩子也就不用操心了,妈妈说这一个小时应该学英语,那孩子就学英语,妈妈说该学数学了,那孩子就学数学好了,妈妈说5点要练琴,孩子就跟着妈妈去练琴,妈妈说睡觉前把全部作业、课本、文具等全部放进书包,孩子就依令而行。

大家看看,孩子成了什么?还用计划自己的时间吗?其实孩子自己根本没时间。孩子还用想自己应该学习哪一科吗?不用,妈妈已经安排好了。孩子成了木偶。木偶会有自己的思想吗?木偶会有主动性吗?木偶还要想怎样做更好吗?所以啊,父母管的太多,就让孩子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更失去了主动性。

比如说,我有一个同事的孩子从小依赖性特别强,妈妈不在身边陪着就不写作业,妈妈在身边看着,就能很快地完成。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妈妈很要强,总是害怕孩子不会、写不好,从上幼儿园起就养成了坐在孩子身边陪写作业的习惯,并且会随时地指导孩子。时间久了,孩子觉得学习、写作业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并且,如果他写不好,好像妈妈会更着急、生气。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觉得这件事,你必须自己负责完成,或者这件事,是几个人共同的工作,哪种情况下你的主动性会强一些?

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为什么包办代替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了。

大家看到事实上,学习成了谁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凭什么让孩子负责呢?

3、不当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失去自信,内力减弱。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妈妈态度生硬地对待孩子,批评孩子、数落孩子、甚至对孩子有点恶语相向,大家想一想,这样做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就会失去自信,孩子很多时候会觉得连父母都看不起我、看不上我,觉得我不行,我可能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孩子。

再加上,成绩的不断下滑,是不是对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另外,一个成绩不断下滑的孩子,或者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老师那儿是不是也得不到多少好脸色?

这些都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力量,一个无力的孩子别说去战胜困难了,可能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事情也没有自信做好是不是?

既然什么都做不好,既然不能让父母老师满意,既然怎么努力成绩都不行,孩子还会努力吗? 任何人都不会愿意去做看不到希望的挣扎和努力对不对?

三、如何调动孩子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1、接纳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自信,让孩子增长内心力量。这真的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比如说,当我们去独立做一件事,而我们没有把这件事做好时,你一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你一般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下次,你还会愿意去做同样的事情或类似的事情吗?

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去做自己做的不成功或不善长的事,这样的心理应该说非常正常。假如你的领导这时雪上加霜地对你一顿猛批,你还会想努力去做事吗?即使去做,是不是多了应付,而少了主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成绩的下滑,明白了吗?

2、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事情。妈妈总是在孩子的左右来来回回,让孩子不明白他应该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现在妈妈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应该走自己的路,因为路是他自己的,学习也是他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孩子认同了妈妈的这个观点,接受了这个“没有妈妈和约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观念时,孩子的内力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给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悬殊的。孩子的学习就好比在拉车,本来拉车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妈妈总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帮孩子拉着车,孩子觉得不费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这样好的事,他当然就欣然接受了。而当妈妈一旦不再给孩子使力,孩子觉得拉车真是非常费劲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觉得太累了,所以他就会越走越慢,甚至因为落后而耍赖停下来。这时候,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孩子自己拉着车前行,让孩子知道拉车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长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车后,让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是陪伴着自己的,这是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当妈妈发现孩子遇到了一个沟坎,发现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头要妈妈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赶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帮孩子顺利跨过这个坎。这时候,孩子不但会非常感激妈妈,会感觉到妈妈的爱和力量,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过这个沟坎。并且也会收获跨越沟坎后的自豪感,从而找到一份自信。这样帮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方式。

一般来说,外力是通过内力来起到辅助作用的。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没有对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只靠父母和老师去督促,一定效果不好。

孩子不再愿意让爸爸辅导,这是为什么? 对于孩子不再让爸爸辅导这件事,一样是孩子一种宣示独立的方式。他觉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他,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教,他觉得自己还是没长大的孩子,而他现在进入了青春期,所以,想要独立,想要证明自己能行。所以,放手也是一种信任。

在这儿,大家可能有个疑问,我放手了,他不学了,或者学习退步了。

这种担心我能理解,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说的放手和真正的放手并不是真的一回事。真正的放手是什么?是用言行和各种方式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爸爸妈妈相信你自己可以了,所以,爸爸妈妈很放心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即使孩子一时学习退步了,也不会失去对孩子的信心,更不会去焦虑和指责,而是鼓励孩子:没关系的,这只是一时的变化而已,爸爸妈妈相信你慢慢能适应自己走的状态。真正地给孩子信心,真正地从内心相信孩子能行。

而我们一般父母所说的放手是什么呢?老师说要放手,那我就不教、不管孩子了,但却在内心严重地担心着、恐惧着,不断地念叨着这样能行吗?就像看着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样,虽然孩子不想再让妈妈拉着走,可是妈妈总是害怕孩子跌倒,所以两只手在孩子左右护着。不知道大家经历过这样的时段没有,孩子不断地把我们护在两边的手打掉,要自己走。这是孩子觉得自己能行了,不需要父母这样护着了。而我们一般表现的是担心和不信任。更严重的是,当看到孩子跌倒一下,或歪了一下,马上惊慌起来,抱起孩子,再也不敢放手让孩子去走。学习上也是这样,在我们半信半疑地放手不管孩子时,还是在旁边担心着、恐惧着、焦虑着,一旦孩子的成绩有所下滑,便又要恢复包办的状态。而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并且,你这时候的相帮,更让孩子证明了一点:我自己是不行的,没有爸爸妈妈是不行的。然而,他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又促使他想要独立承担。而退步的结果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让他慢慢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孩子是在小学,他会很顺从地听从父母的话,让父母辅导,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允许他再这样,所以,他不但会失去自信,而且会恼羞成怒,这样的怒气本来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气恼,这时候,恰恰父母伸手帮他,所以,他的怒气便转换了,变成了对爸爸妈妈的不满,对自己管的太紧的一种痛苦和难受。于是,反抗便开始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放手,怎样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简单地不管可不是放手,而是放弃。所以,放手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然后,随时准备给孩子鼓励和加油,在需要的时候,帮孩子一把。这个度大家会觉得不好把握,所以得摸索着进行,但关键的一点你自己可以检验,我是否真正的相信我们的孩子,我能否接纳孩子的任何状态出现。

那么道理明白了,就要去实践,怎么实践呢? 第一,先跟孩子道歉,告诉孩子:“妈妈以前的做法错了,不但没帮到你,还给你帮了倒忙,致使你自己不会用力了。”

第二,告诉孩子:“以后妈妈要放手了,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能做的就是一直会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你,用爱的力量支持着你,妈妈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如果有哪个地方你觉得需要妈妈帮忙,妈妈一定会尽力而为。”

对于学习,我们应该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会一直在身边陪着你,当你遇到困难求助妈妈时,妈妈一定会伸出援手的。这样,既在心理上支持孩子,给了孩子力量,又让孩子觉得自己应该负起责任,用心去做他自己的事。这样主动性是不是就出来了?

第三,道理讲明之后,真的要放手,而不能反复地去重新帮孩子拉车。这样孩子会成为习惯,而更不用力,甚至存在侥幸的心理去等待有人帮他拉车。

第四,当你放手后,发现孩子果然退步了,果然管不了自己,你也不要焦虑,而是用坦然的心态去接纳当时的一切结果,因为今天这个结果就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你必须接纳。用你的冷静告诉孩子:妈妈坚信,你可以自己走好!妈妈真的不用伸手了。孩子开始可能会很沮丧,也可能会很恼怒妈妈的不作为,但慢慢他会习惯,他会明白他已经没有外力可借,要想走到前边,只有自己使劲了。这时候,他的内力就会慢慢苏醒。

第五,在孩子还在徘徊苦恼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习惯的养成,也要拿出来,放大它,从而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这其实就是王金战老师说的,要给孩子一个上升的台阶,放像自己的期望值,让孩子看到希望。假如你总是把目光放在以前孩子的优秀上,总是觉得孩子再达到小学阶段时那个成绩才算优秀,那么,你的心态不会平和,你的要求就会变高,即使你努力让自己不表现出来,但孩子能感觉到妈妈的失望。这样孩子就会在你的失望中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努力的尽头也就慢慢变小了。

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说风险当然会有,也许孩子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适应期,也许孩子会因此一年、两年不能上路,但总比孩子以后的一生都这样不会走要好的多。关键是,你在这样做的同时,就要做好接纳一切结果的心理准备。不管孩子怎么样,你都一如既往地爱着你的孩子,当一个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以来的无条件的爱,一直以来的接纳与信任的时候,孩子的内力、孩子积极向上的本性就一定可以表现出来,你就会看到一个阳光、开朗、充满正能量的好孩子了。

10.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言语能力 篇十

本文Tag标签:早期教育

语言,作为交流的信号,不仅是人们进行交往的思维的工具,也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世界上万物就没有了名称,那么世界不知将会发生怎样的混乱。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再认眼前的事物,并唤起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表象。人们也正是造了“远、近、左、右、高、低、上、下”之类的词汇,促进对空间的认识。语言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超越时间去认识事物。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科学知识只能依靠语言文字的记载才能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人的智力五要素,哪一环离得开语言?而作为智力五要素的核心,思维跟语言的关系则非常密切。语言的准确性,来源于思维的清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流畅性,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多样性,则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而语言的训练本身就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当然思维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发展。

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离开了语言环境,那么他的智力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成为白痴。

2岁前后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要想唤醒那些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由野兽哺育长大的孩子的意识,恢复他们的言语和记忆能力是相当困难的,于是有人把2岁称为儿童智力的起跑线,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早期教育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教2~3岁的孩子认字、背诵诗歌,的确也有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能识字、背诵不少名家诗篇,令父母自豪,使旁人惊叹,然而好多孩子在上学后并不见得十分超群,甚至有的孩子出现厌学现象。那么原因何在呢?

众所周知,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听”是接受输入信号,这时的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就像不懂英语的人听英语那样),作为第一信号刺激物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没有其他的任何意义。“听懂”即是对语言这一信号进行处理、整合,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理解,这时的语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是作为第二信号刺激物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的。而“说”则是信息的输出,是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说”出来,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孩子一边游戏一边自言自语,这是由于孩子的语言还未深化,他得通过这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但是有些家长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时,往往只重视语言的音形外壳而不重视语音本身,只是处于“辨声”、“模仿”的低级阶段,这种“鹦鹉学舌”似的训练,当然不能很好地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而孩子的学习也不过是一时的兴趣,或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时间一久,他们必然会厌恶学习。

另一方面,许多家庭所进行的早期教育往往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更多的是随意的。许多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出于逗孩子玩,或者出于自己的兴趣,教孩子说话。而一旦当孩子长到2—3岁时,父母反而不管了,他们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孩子大了,自然也就会说话了。于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被白白错过了,耽误了早期开发孩子智力的大好机会。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家庭环境,这包括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家庭的藏书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兴趣。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断他的家庭出身以及他本人的社会地位。语言的层次本身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往往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各种机会,一有机会就教育孩子。一旦发现孩子讲错或用错词汇时,他们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而当孩子用词恰当准确时就及时给予鼓励,激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教给孩子某种语言,而是在语言训练的同

时开发孩子的智力。

有些家长,虽然关心孩子的早期教育,花许多钱买了好多玩具,甚至电子琴、钢琴,但却不注意孩子的语言发展。当孩子跟他讲话时,往往显得不耐烦,只是简单地打发孩子几句。事实证明,缺乏和成人大量接触的儿童不仅言语能力发展受到损害,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早期教育过程中还要防止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倾向。

即使是神童,也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拔苗助长,只能是欲速而不达。

威特父亲教育“神童”小威特的方法,把手指伸到小威特的面前,同时发出清晰的声音:“手指、手指。”这儿就包括了听和看,即听觉和视觉训练这两个方面。也许有人会感到惊奇,难道这种与生俱来的听和看的能力也需要训练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我们反复地把某一物体呈现在婴儿面前,同时嘴中清晰地发出这一物体的名称,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原理,久而久之,婴儿就把这种声音跟眼前的物体联系起来了,自然而然他就明白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名称,这对一个婴儿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新纪元的来临。他会迫不及待地认识新的东西,学习新的名词,这时那种被动的教育也就转化为婴儿主动的学习了。

教孩子说话,的确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明白言语训练在早期教育中的位就能持之以恒了。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日的成就,就是因为人类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语言,从而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基于这一道理,更应该及早教给孩子人类社会这一独特的工具—一语言。

从某种角度来看,“听”和“看”是为孩子将来的说话创造一种有利的地环境,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孩子说话。

一般地,幼儿在学说话初期,由于把握不准发音的部位,容易产生错误,如孩子容易混淆舌根音和舌尖音,很容易把“哥哥”发成“的的”。

孩子发音有错误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要紧的是发现错误要及时加以纠正,否则一旦定型,纠正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一下,那就是成人不要有意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当然儿语是孩子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须阶段,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父母出于好玩有趣,有意识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这就不值得提倡了。因为儿语本身并不符合语言规范,不一定能被人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味强化孩子的儿语,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交际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事实上跟孩子交谈,的确需要一点艺术,既要能被孩子接受,又要生动有趣,合乎语言规范。

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口头言语能力的训练方法:

①情境谈话法

家庭教育中用的情境谈话并不需要特地设置某种情境,只需因地制宜地进行便行。最初教孩子学说话时,不妨把一些造型简单、色彩鲜艳、发音简单,又是孩子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呈现给孩子注视,同时发出该物体的标准名称。此时您也可以抱着孩子看看房间中的每一件东西,跟他说说餐桌上食物的名称,甚至可以带着他去看看外面的花草、天空、星星、太阳等等。这样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您有心就不难发掘。当孩子稍稍长大,情境谈话也就不必您一个人唱独角戏了。在给孩予喂饭时,同样可以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您可以问问孩子各种食物的名称,应该让孩子自己说说想吃的食物,而不要一切由您包办代替。

当孩子初步学会说话时,您就可以跟孩子(当然有几个孩子参加则更佳)一起玩玩类似于“过家家”的游戏。这时您可以让孩子扮演医生、售货员、老师甚至警察的角色,这时的台词可以是预先准备好的,更好的是让孩子自己发挥,家长此时的任务是启发、督促,纠正错

误。这种具体生动形象的游戏,孩子会很感兴趣,对于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词汇,发挥想像力,培养记忆能力都十分有利。

②幼儿语言游戏

a.绕口令。绕口令在古时又叫做吃语诗。通常是由语音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字、词和句子组成的一种游戏儿歌。它要说得准确、流利,不读错字,不走调,而且还有一定的速度要求,由于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易懂,琅琅上口,所以很受孩子们的欢迎。父母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教孩子绕口令。开始应该由父母清楚地把绕口令读一遍,一些重点词可以单独让孩子跟读几篇。然后就可以让孩子跟读,直到能正确流利地背诵下来为止。在实际过程中,要把绕口令读得流利准确,并且有板有眼,确实不易,如果有些父母本身的语言不过关,那么可以让孩子跟着广播学,像电台的少儿节目常常有这一栏节目。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口头言语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清晰度,当然对记忆力的锻炼也大有益处。b.以字找词。以字找词游戏是以一个中心字寻找相关词的一种文字游戏。例如找出一个“电”字,您就可以找出许多与“电”有关的词,如“电灯”、“电扇”、“电视机”、“电冰箱”等等。这对丰富孩子的词汇,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能力极其有利。同时,家长也可以用这种游戏来检查孩子的思维能力以及所掌握的词汇量。

这种游戏很重要的是要找好中心,这个字必须是孩子比较熟悉的,而且有较大的搭配性。不要找那些比较冷僻,孩子不熟悉,不易理解的字。

c.接字游戏。接字游戏就是要所有的词前后相连,形成一串词。例如“电灯”下面就可以接“灯泡”、“泡泡糖”、“糖果”、“果实”等。

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做这项游戏时,尽量想一些最后一字容易接的词,帮助孩子一起把这一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

这种接字游戏不仅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能培养孩子的口头言语能力,游戏本身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另外家长在游戏中还可以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新词、新字,帮助孩子巩固原有的词汇。

③讲故事

对于幼儿:没有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一无所知的世界。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托尔斯泰、歌德、鲁迅、郭沫若从小都和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实践也证明故事对孩子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对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利用讲故事对孩子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传统。有的人把故事喻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门户,是增强孩子记忆的“良剂”,给想像力插上了翅膀,同样的,故事也是孩子言语发展的“激素”。这是因为故事本身有着曲折的情节,有着生动有趣且又丰富的语言,非常乐于为孩子理解和接受。

童话故事,尤其像安徒生、格林的童话语言相当精彩优美。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成人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往往十分投入,他们有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因而讲故事也是诱发孩子产生问题,激发他们求知欲的一种重要手段。

另铃故事本身也教给孩子怎样区分善恶美丑,有利于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时结合讲故事教育孩子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是听众,我们不妨让孩子主动参与。一个故事讲完了,让孩子再讲一回给父母听,或者父母开一个头,让孩子接着往下编,即便不合情理,也没多大关系,因为孩子的思想最少束缚,常常异想天开,这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应得到成人的肯定和鼓励。当然家长也应该引导孩子尽量把故事编得合情合理些,特别要注意孩子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流利。异想天开并不等于颠三倒四,前者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后者则是思维的混乱,不能等同视之。

图画书有它本身独特的优势,即可以反复看和读,价廉物美,颇受孩子们的喜爱。面对一幅静止的画,家长有多么丰富的解说,孩子就会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回想起来,我们本身许多的知识还不是从图画中得来的吗?

随着孩子言语能力的提高,就可让孩子看图说话了。一幅画或者一组画能编一个故事,这对孩子有多大的吸引力,有时还可以让孩子自己编排画面,当孩子把几幅画的顺序颠倒一下,也许故事情节就不大一样了。

除了画以外,看图说话的最好教材就是连环画了。连环画本身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孩子们看着画面就能了解大致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常常一边翻着连环画,一边自言自语编着故事情节,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满足于只看画了,而对画下面的文字发生了兴趣。于是看图说话就可以转入看图识字了。

一般认为3—5岁是孩子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

当孩子的口头语言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后,他就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口语了。在街上常常可以看见4—5岁的孩子指着街上的招牌问大人:“这是什么?”甚至有的孩子拿着一本连环画要求大人读给他听。这可以说是孩子渴望识字的萌芽,家长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早期教育。从资料上来看,智力超常的孩子一般识字较早,小小年纪不仅断文识字,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令人赞叹不已。

语言可以说是获得知识、走向成功之路的工具,而书面语言则是孩子独立获得知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应尽可能早地把这一工具传授给孩子。

读到这儿,也许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幼儿学前阶段识字写字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是否有益?

回答是肯定的。首先,从关键期来看,孩子4—5岁是书面言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发展书面言语能力势在必行。

其次,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口头言语已经非常丰富,书面语言的学习已成为孩子本身发展的需要。

什么年龄开始识字写字,要根据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掌握的一条就是:顺应自然,不能强迫教育。顺应自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孩子总喜欢涂涂画画,而他在纸上涂满不代表任何意义的符号时,也许这就是他学习写字的开始。略通一些汉字的造字特点,即能很好地培养孩子写字的兴趣,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大篆、隶书,到今天使用的楷书,虽然今天的楷书已不那么“象形”了,但只要稍稍加工一下,汉字的“形”就显现出来了,这样一来,枯燥的文字变得有生命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不过有一点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孩子特别是学前儿童的学习负担不能过重,写字时间不宜过长,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还未发育完善,容易引起疲劳,从而影响身体健康。过重的负担,会引起孩子的厌学心理,造成不良的后果。

①看图识字培养孩子的书面言语能力

当孩子从看图说话中学到越来越多的口头语言后,他的注意力势必会转移到那一个一个的方块字上。这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从看图说话转到看图识字上来了。

这里所说的识字教学是针对婴幼儿而言,因此属家庭教育范畴,那么对于孩子何时识字,识多少字是否也应该有一个统一大纲呢?这就应该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而言了,多多益善的想法并不可取。

识字教学如果不动点脑筋,也许会非常枯燥,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那么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婴幼儿的识字最好能跟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结合起来。现幼儿园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认识“米老鼠”、“唐老鸭”、“史奴比”这些字,应该说这些字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但孩子却从电视上认识了它们,并把它们和那些可爱的形象结合起来,牢牢地记在心上。

家长可以把一些常用的(跟幼儿日常生活关系较密切的)字单独找出来,有重点地教给

孩子。平时看到这些字时,也可以跟故事中的词联系起来,比如当孩子在菜场黑板上看到“鸭子”一词时,就可以让孩子想想这个“鸭”字还在其他什么地方见到过。孩子也许会说“唐老鸭”的鸭,这就说明孩子已学会了文字搬家。

一般地,有的孩子虽然能识字,但却并不一定能写和理解字意。后者的要求更高,一般要求在小学阶段逐步达到。如果孩子智力发展较好.也可教这些内容,不过要注意,解释词意最好是放在阅读中进行,亦即把字、词放到文中让孩子来领会,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孩子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况且中国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较多,只有把字、词、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孩子言语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看图识字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卡片,一面为图,另一面则是字(或者加上拼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家长在使用时最好能再发挥一下,使之更生动有趣,更为孩子所喜爱。

有人针对卡片识字比较单调的特点,对卡片进行适当的组合,把一些字(卡片)编成一个个故事,边讲故事边教识字,效果不错。

比如手上有一组动物生字卡片,就不妨编一个动物童话故事,讲故事时,说到某种动物,就出示这种动物卡片,教孩子认识卡片上的字,这样,孩子把识字教学当成了一种游戏活动,非但不会使他们感到有丝毫负担,反而令他们很感兴趣,听完故事,孩子还会拿着卡片一遍遍地念。时间久了,孩子就可以根据图画自己识字,还可以让他来编故事,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言语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化们的思维、想像以及记忆力。

②从集中识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

幼儿,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识字,往往是一种音、形的条件反射过程的形成。因此在训练中就要抓住听、看、读、写这几个环节。当然仅仅停留在这一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听、看、读、写的基础上还要求会意。

汉字的创造有六种方法,除象形以外,还有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的比较普遍,比如最典型的“指事”字要数“上”和“下”了。最典型的“会意”字则算“苗”了,田里长了类似草的东西不是苗还是什么呢?

如果能把这些知识运用于识字教学,那么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就能深刻得多。

有人曾经说过,识字离不开阅读,此话一点不错,最初孩子可以是单纯的识字,但当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应鼓励孩子阅读。识字不是目的,阅读才是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又能认识许多新词生字。最好尽早教会孩子使用字典,一旦掌握了这一工具书,孩子学习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了。

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随时随地、形式多样地进行言语训练,甚至可以利用上街、购物、逛公园的机会教学。

11.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篇十一

家长不能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

2、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交往的技能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如参加《家庭教育导报》的“亲子家园”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孩子交际能力的场所。之后,你孩子就会去找伙伴玩,邀请邻居家的小孩子、同班同学来家做客了。心理学家指出,同伴对指导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这种技能,儿童是无法在成年人那里学到的。

3、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说:小时候妈妈给她讲的一个故事她终身不忘。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做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了一会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来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无迹。小女孩果真很快乐地度过一生。她年老时,邻人要求她:“请告诉我们吧,仙女到底说了什么?”她只是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遭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

这位孩子的母亲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孩子学会关怀别人--这正是与他人积极相处、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根本。

4、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第二点是交给孩子掌握交往技能,学习正确地交往:

1、基本的交往技能――寒暄,寒暄就是见面打招呼,如心碰响时,老友重逢,“相逢开口笑”,嘘寒问暖,问候致意等,都属于寒暄。家长应该教孩子怎样与人打招呼,怎样鞠躬握手,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如何使用恭敬言语等等。

2、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对话,对话能够彼此建立起更为深入广泛地联系,加深印象,增进双方的信任与好感。应教会孩子如何提出讨论的问题,怎样说服别人,怎样拒绝被人等。

3、理解别人的交往技能――倾听,倾听使我们了解别人,把握双方心里感受的最有效的手段。家长应该交给孩子如何做一个认真地倾听者的一些正确做法,如倾听使目光专注,点头,语言附和等。

4、人际交往深化与发展的技能――共事,这就是说,大家齐心协力去做一件事。家长应交给孩子在一个交往集体中应具备的品质:有毅力、有责任感、真诚等等。教孩子如何认识自己]欣赏别人。要重视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素养,例如善良、守信、真诚、开朗、诚实等等,这就需要家长在如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多关注孩子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比如串门是有礼貌,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抢玩具,离开时整理好玩具等。

上一篇:发展规划部管理制度下一篇:初二入团志愿书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