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2024-09-25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精选8篇)

1.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篇一

课时作业19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欧战全面爆发,而威尔逊被誉为“坚定的中立主义者”。导致美国陷入战争并加入协约国一方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事件。„„美英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经济联系,如果德国获胜,美国在经济上将蒙受巨大的损失。1917年初,美国给协约国的贷款达20亿美元,而相当多的美国工厂以向协约国销售武器为生。1917年1月,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重新开始攻击商船和客船。2月3日,一艘美国轮船被击沉,威尔逊立即停止了与德国的外交关系。

——摘编自《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2月初我们将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如果这个计划不成功,我们将在下列基础上与墨西哥结成同盟:我们将一起发动战争并一起走向和平„„相信墨西哥一直想收复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的领土„„绝不容情的潜艇战将迫使英国在几个月内投降。

——1917年1月,德国外交大臣齐默曼

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密令

材料三 在和平被践踏、自由被专制政府控制的情况下,中立政策不再是适宜和可行的了„„世界必须走向和平与民主。和平必须建立在政治自由的基础上。我们并非出于自私的目的,我们不想征服,也不想占领„„把这一大批爱好和平的人卷入灾难性的战争中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文明岌岌可危。

——1917年威尔逊总统在国会的演讲词

(1)据材料一、二,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导致美国陷入战争并加入协约国一方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事件”这句话?

(2)你如何评价材料三中威尔逊的“我们并非出于自私的目的„„文明岌岌可危”这一言论?

答案:(1)美国与协约国间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德国欲联合墨西哥共同反美,威胁美国的领土安全。

(2)表面上看,美国参加一战是为了世界的和平与民主,是要拯救世界文明。实际上,美国参加一战完全是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的,完全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并要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利益。

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的政策是尽可能地使时光倒流,要将1870年以来德国所取得的进步一笔勾销,要用减少其领土等措施使德国的人口减少。但是,最主要的是德国的经济体系,德国依靠它可以积蓄新的力量,因此,这个建立在钢铁、煤炭、运输之上的巨大网络必须被摧毁。

这是一个老者(指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的政策,他最生动的印象和最丰富的想象力是关于过去的,而不是关于将来的。他是从德国和法国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从人类的角度,也并不考虑欧洲文明需要进步到一个新的秩序层面上。他对这次战争的观念与我们是不同的,他从不期待或是希望我们处在新时代的开端。

——摘编自(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上法国政府的意图是什么?

(2)材料中“他最生动的印象和最丰富的想象力是关于过去的,而不是关于将来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凯恩斯“他是从德国和法国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从人类的角度”这一评论?

答案:(1)洗刷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的耻辱,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从领土、经济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2)意思:克里孟梭只顾复仇,而不考虑后果或影响。理解:克里孟梭只从法德两国的恩怨和两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角度看问题,而不从整个世界形势及世界人民的愿望与要求的角度看问题。

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时的德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世界历史》

材料二 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法西斯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日苏中立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保持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领土的完整和不可侵犯性;(二)任何一国和他国发生战争时,缔约国之一须守中立;(三)有效期限五年——另附一项宣言,“苏俄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性,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句话。

(2)据材料二,结合当时的形势,简要指出苏联、日本签订中立条约的主要目的,并分析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答案:(1)面对德国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等国奉行绥靖政策,试图将祸水东引;苏联与英法关于军事联盟的谈判因英法缺乏诚意而失败,苏联需要避免首先遭到德国的进攻;同时,德国要力图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这些现实政治的需要促成了苏德两国的接近并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目的:苏联方面为了避免在苏德战争爆发后遭受日本的进攻,陷入东西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以保障自身安全。日本方面为了让苏联停止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避免苏联的进攻。危害: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打击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抗战形势更加严峻。

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终结、苏联解体及其对国际关系影响的再认知”国际研讨会上,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主任谢·卡拉加诺夫承认,现在的俄罗斯虽然名义上从冷战的泥沼中挣脱出来,但是苏联时期为冷战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至今没能使俄罗斯缓过神来,“原本我们以为自己赢了,实际上却是输家,因为变化花费的成本太大了”。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并没有结束,但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转型。就美国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而言,在90年代之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带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东方的社会主义阵营一争高下;90年代以后则是要称霸世界,带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追击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转型国家,遏制中国、朝鲜和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手段上,如果套用约瑟夫·奈的观点,那就是美国在前一时期重点依靠的是由经济、科技、军事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在后一时期则不仅凭借硬实力,而且还凭借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这样,现在的美国一只手挥舞着超强的武力大棒,另

一只手打着美式的自由民主大旗,试图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世界,推行它的新帝国主义政策。

——孔寒冰《冷战并没有真结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俄罗斯人认为在美苏冷战中俄罗斯是“输家”。

(2)据材料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继续进行冷战的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冷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苏联为与美国进行冷战,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终被美国拖垮,导致解体,直至现在俄罗斯的建设仍然受其所累。

(2)目的:推广美国的价值观,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世界独霸世界。变化:美国由“与苏联争霸世界”到“要称霸世界”;由“依靠的是由经济、科技、军事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到“不仅凭借硬实力,而且还凭借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

5.(20分)(2013·东北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鲜战争从三八线爆发,因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的直接出兵干涉,这场由朝鲜民族南北双方为解决民族统一问题而发生的内战转化成为先后有将近20个国家军队卷入的国际局部战争,其武装力量投入规模、战争强度和生命财产的损失之巨,仅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战争本身对战后直至今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也已远远超出了这场战争的地域、规模和结局的局限。

——摘编自《雅尔塔阴影与板门店回声》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信息技术革命,美国完成了产业结构转型,经济飞速发展。在现实的鼓舞下,美国的全球战略也越发积极,在中东地区也更加主动。

——《美国中东战略55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什么。“三八线”的划定对当今朝鲜半岛的局势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中东地区采取的战略及其原因。

答案:(1)原因: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它仇视社会主义;从经济利益方面来看,它要维护本国在东亚的利益;从全球霸权政策来看,控制朝鲜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影响:今天朝鲜半岛仍然动荡不安,成为大国角逐的热点地区和当今世界的一个“火药桶”。(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战略:积极、主动出击。原因: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军事现代化水平高;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的一系列举措的成功使其在该地区的势力和影响日益增强。

2.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篇二

其实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程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色之一,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设置与必修课程相辅相成的选修课程是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设置历史选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兴趣、视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1]。就应试复习而言,要从课程设置的目的出发,把握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复习的实效性,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观念的更新包括学科素养的提高,比如《探索历史的奥秘》通过对向学生介绍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之谜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揭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体会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2]。这个模块专业性特别强,吸收了大量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涉及范围不仅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 对长期处于中学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而言,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吸收新知的领域。

二、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总结认识规律

学习历史目的之一是探寻历史发展规律, 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才能实现。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找异同。“同”为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比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不管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是科学家,在对他们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背景, 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必须分析人物的阶级立场,阶级立场决定了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是评价人物的基点;坚持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家的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追求民族独立的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等。

在2013年江苏高考中,21题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22题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都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教师要科学整合教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我们可以科学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选择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强化通史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

如在选修一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复习梭伦改革,可对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背景与结果了解更完整、全面,学习商鞅变法能对复习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补充认识,学习宗教改革可对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体现或内涵理解更准确、透彻,复习戊戌变法可更准确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与意义[3]。

具体教学中, 我们要把教科书中结论性的知识活化为可以讨论的、探究的主题,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比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每一单元基本上都可以用背景———措施———作用整合,并对这三部分进行适当的材料补充,通过材料的补充,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这三部分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割裂了任何一部分, 就难以完整地分析本单元所涉及的改革。

四、教师要进行规范化训练,增强教学实效性

选修部分是通过材料题形式考查,历史科的高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4]。

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做题方法: 一读, 是解题的前提;二找,是解题的关键;三思,是解题的核心;四答,是解题的落脚点。按照这样的步骤,在平时的训练中强调规范性,自然就增强了复习的实效性。如2014江苏高考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 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2分)能注意到从权利分配的角度,拥护者和反对者两个方面,加上分值2分,再加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答案就很容易产生,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在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 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把握科学方法与正确策略,这些问题最终就可以得到解决。我们相信选修课程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一定会满足高考的要求,提高课程价值和学习意义。

摘要:在高考历史选修内容多、分值小、时间紧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应从更新观念、把握教材总结规律、整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等方面加强学生的规范化练习提高复习效率,更好地为学生高考服务。

3.开发乡土历史资源,建设选修课程 篇三

我们想要建设乡土历史选修课程,必须积累充足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和蕴含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物质资源,以及历史见证者等人力资源。

一、以必修课程为切入点,挖掘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首先,必修课程作为国家级课程,其内容的科学性、体例的严谨性、功能的全面性等都是最高水准的,所以,必修课程肯定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其次,必修课程教学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是互不相悖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因此,以必修课程为切入点,整合乡土历史因素,可以开发出许多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为建设选修课程提供初步积累。

挖掘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采取“由古及今、从教材到乡土历史的辐射”的策略,即以历史教材内容为切入点,以教材相关内容为原型,对乡土历史和社会生活进行系统思考,使历史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提高学生对课文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也生成相应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乡土历史资源,范围可大可小,以贴近学生、可操作性强最为理想。下面,笔者简要举一例。

【案例】《古代中国农业·牛耕》的教学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课前准备。学生分成4大组,分别做:①了解当前本地农村耕地主要采用哪些技术,收集图片为证;②走访农民,了解各种耕地技术的效率和优缺点;③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了解目前当地牛耕技术的渊源(采用的是哪个时代的技术);④分解犁的结构、材料,可向物理老师请教,分析“目前当地使用的犁与教材中的耦犁、直辕犁相比,有什么进步”。

3.课堂教学(略)。

4.课后,让学生对本课中的铁犁牛耕技术进行整理,进一步探究铁犁牛耕技术的过去与现状,并展望未来,师生共同形成相应的资料汇编和探究心得。

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农耕技术离“90后”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所以比较抽象。但农村生活离他们并不遥远,只要稍作深入了解,就能亲身感受到,所以把必修课程与农村生活结合起来的做法,无疑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种较好策略。从教学负担来看,这种拓展式整合带来的教学负担并不重,它不仅兼顾了必修课程教学,而且开发了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历史虽是过去的事,但在现实的乡土文化中总能找到些影子。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缩短学生与必修课程之间的距离,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借力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度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乡土历史选修课程,属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它提供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本地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热爱家乡的乡土观。但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没有国家课程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它比较适合开展围绕某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

首先,对于必修课程教学中产生的切入点,我们可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粗浅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必修Ⅱ”中的“专题一”教学后,可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牛耕技术、镇上泮家打铁铺、温黄古道(即黄岩县城出发,经五洞桥—潮济—乌岩—宁溪,到永嘉、仙居县的商路)、民间酿酒等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其次,系统地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序地深度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近五年来,我区教研室每年组织开展“中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评比”活动,我校师生积极响应,五年下来,积累了大量乡土历史研究性活动的成果,其中有不少在区内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这些研究性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由浅入深、分层分批次地开发民俗文化课程资源;二是探究地方先贤名人;三是从有形到无形地开发文物胜景文化课程资源。其中,民俗文化是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中最有价值、内容最丰富的一块。民俗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在特定的社会、自然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逐渐形成并相演相嬗的较为稳固的心理定势,是存在于民间,世代传承,相沿成袭的生活模式”,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音乐文化等。对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采取由浅入深、分层分批次的策略,逐年推进,滚动式开发。以我校为例,几年来已经涌现出《二月二——宁溪元宵节》《村庙文化研究》《黄岩小吃》《婚俗研究》《丧葬风俗研究》《农村民谣》《民间酿酒》等一批在区级评比中获奖的民俗文化类研究性学习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乡土民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指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调查方法指导。民俗文化复杂无绪,学生初次接触往往不得其法。发掘此类历史课程资源应以田野作业为主要方式,以参与活动为主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在活动中要带领学生到各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并以历史的眼光挖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分析方法指导。民俗风情文化内容直接表现为各种行为或物品的有形层面,但是研究不能停留在罗列、描述有形层次上,而必须引导学生用心捕捉其无形的信息与思想,注重对它的种种意义内涵分析。这实质上就是确立由浅入深的整理分析思路:访谈民俗现象,寻找其渊源故事,揭示其文化精神,引出相关的文化活动,尝试民俗文化的利用。

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把握好批判继承的原则。民俗文化,大多有意识形态性,它跟我们的主流文化是融合还是背离,事关民俗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这是在研究中必须注意的。

三、交流、分享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合作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

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开发,教师各自积累了大量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应该有可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地生成乡土历史选修课程,但严格来讲,这离其独立地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还是有很大差距。

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其实现的方法就是教师间交流、分享各自积累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其次,合作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教材。这个环节也可理解为资源的二次开发,需要集体讨论乡土历史选修课程的目标、教材体系、专题结构、评价方式等,做到体系合理完整、风格统一、问题设置有梯度。在开发过程中,有时还需要与语文、地理、政治教师合作,必要的话,还可以跨校甚至与校外文化机构如文化站、博物馆等合作。

4.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篇四

一、选择题

1.联合国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B.1943年苏、中、美、英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C.1945年《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 D.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发表 【解析】 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正式建立的时间。【答案】 C 2.《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规则是()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

C.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D.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

【解析】 本题考查联合国成立的目的的具体阐述。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对比各选项判断,A为联合国成立的目的,D为具体阐述。

【答案】 D 3.如图为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举手表决图,关于安理会的作用正确的是()

A.联合国的审议机构

B.负责世界和平与安全

C.负责国际法律法规等事务 D.负责国际经济发展

【解析】 联合国安理会主要职责是负责国际安全问题。

【答案】 B 4.1974年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拒绝南非代表参加大会工作”的裁决,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联合国是大国控制下的压倒第三世界的工具 B.联合国是西方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 C.联合国是反对种族歧视的世界领导

D.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

【解析】 由于60年代到80年代,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1974年通过的这一决议,表明联合国不再是美苏大国控制下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它已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

【答案】 D 5.一位当代中国学者认为从文明演进角度看,两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主要指这两个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成立()A.使世界和平得到有效维护

B.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C.遏止了世界战争的爆发

D.使世界各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根据两个国际组织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A、C、D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

【答案】 B 6.有人这样介绍右图所示国际组织:“该组织诞生于1945年4月,由51个国家在美国费城召开制宪会议,10月24日宪章生效。该组织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起了积极作用。”下列哪些方面的表述是正确的()①时间 ②地点 ③性质 ④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图片可知“该组织”为联合国。联合国成立的地点不是费城,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7.下图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①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 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③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努力 ④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人类约束战争、维护和平的不懈努力,②表述不符合史实,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证明,排除②。故C正确。

【答案】 C 8.联合国成立后在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下列哪项不属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A.1948年中东战争爆发后在巴勒斯坦建立停战监督组织

B.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军”出兵朝鲜

C.1978年召开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 D.派驻维和部队化解地区冲突 【答案】 B 9.“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见解,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这段材料选自()A.《人权宣言》 B.《儿童权利宣言》 C.《世界人权宣言》 D.《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B、D涉及对儿童、妇女权益的保护;题干主要体现了联合国对人权的关注,是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的内容。【答案】 C 10.进入21世纪,人们希望联合国()①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②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③成为真正公正的全球性组织

④以促进发展和维护人权为工作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促进发展和维护人权是联合国的工作

内容,但不是中心工作,因此排除④,所以选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联合国总部前的两座雕塑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两次绕开联合国,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请回答:

(1)“铸剑为犁”“枪杆打结”的主要含义是什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哪些方式实现雕塑表达的美好愿望?

(2)材料二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遇到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案】(1)“铸剑为犁”:联合国要努力维护和平,把战争的武器变为创造财富的工具,造福全人类。“枪杆打结”: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安理会通过决议,调解斡旋,组织维和行动。

(2)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权威受

到了挑战。坚决捍卫《联合国宪章》;进一步增强安理会在维和方面的作用;加快联合国改革。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在苏联代表没有出席的情况下,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同意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使用联合国的旗帜。

材料二 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拥有否决权的中、俄两国不赞成对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美国便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空袭。

(1)材料一中美国为什么要“使用联合国的旗帜”入侵朝鲜?这场战争最终在国际上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美国为什么要“绕过联合国”发动战争?这表明联合国遇到了什么问题?

【解析】 第(1)问结合联合国具有的世界影响力,从美国方面回答;对中国的影响从“抗美援朝”的目的与提高中国的威望角度思考。第(2)问结合联合国成为伸张正义的讲坛,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制约思考。

【答案】(1)给武装干涉朝鲜披上合法外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2)美国的意图在联合国框架内难以实现。联合国的权威性遭到了霸权主义的挑战。

13.(2015·台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如一些美国史学家所指出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几乎所有二十个拉美国家政府一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当苏联果真否决了安理会的一项行动之后,美国往往可以利用联合国大会这种可供选择的机构迫其就范。——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的对莫斯科的多数……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林克《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 国家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胡锦涛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联合国有重要影响力。美国这种影响力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2)材料二反映出美国对联合国的影响力明显削弱了,其原因是什么?这种状况的后果如何?

(3)据材料三回答,中国对维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几乎所有二十个拉美国家政府一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美国……迫其就范”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早在20世纪60年代,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的对莫斯科的多数”“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国家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总结。

【答案】(1)通过控制多数票的方式,操控联合国。

(2)原因:亚非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

后果:一方面使美国失去了多数票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亚非国家联合反美反霸;联合国成为弱小国家

伸张正义的讲坛,同时,使美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5.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篇五

[学习目标] 1.辩证地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意图。2.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一、背景 1.必要性

(1)17世纪末,西欧各国迅速发展,俄国闭塞落后;(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2.可能性

(1)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

(2)彼得一世的欧洲之行使其深谙国际形势。深化探究

材料一 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由按沙皇意愿设置的几十个部门负责,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的“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士兵一面当兵,一面还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全俄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思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

答案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其落后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材料二 彼得一世热心向西方学习,他派代表团去西欧各国考察,学习西欧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聘请技师和专家,引进各种先进机器设备。彼得一世也曾乔装打扮随同前往,他在荷兰认真学习造船技术,还拿到了毕业证书;在英国,他参观了科学院和牛津大学,拜访了大科学家牛顿;回国后,彼得一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思考

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彼得一世为了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热心学习西方文化。[概念解读] 1.征兵制:符合一定条件的国民(通常指达到一定的年龄),就必须有从事军职的义务。2.重商主义:强调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出口大于进口)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 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重点精讲] 如何辩证地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意图?

(1)他的改革有改变俄国落后面貌、跻身于世界强国的一面,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但是他的改革又有服务于侵略扩张的一面,改革是为了打通入海口,扩大疆域,而这又不利于欧洲的稳定。

(3)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二、措施

1.军事改革: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发展海军。

2.经济改革: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工厂主有权向贵族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将原来按户收税改为按每个男性农奴征收“人丁税”。

3.政治改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直属沙皇;地方各省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废除旧贵族凭出身和血统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为其他阶层有才干的人开辟了谋职升官的门路。

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推行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和文明生活方式;派遣留学生;建立学校;强制教育;聘请外国人;戏剧社会化;习俗西欧化等。深化探究

材料一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代表,国家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对外贸易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本国,通过金银积累增强国家力量;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即一方面以高关税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输入,以防止金银流出;另一方面,以政府补贴鼓励输出,换取金银流入。——《经济研究参考》

材料二 金钱是战争的命脉。——彼得一世

材料三 彼得一世设立新权力机构——参政院,以取代领主杜马。参政院成员大多为非名门贵族代表,由彼得一世亲自指定。思考

(1)材料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

(2)材料二说明彼得一世在改革中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一政策的客观进步性?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答案(1)重商主义。金银是财富的标志和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获得金银的手段是发展对外贸易并保持贸易顺差,必须通过国家干预以保证贸易顺差。

(2)为了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内容: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重视发展海军;进行经济改革,鼓励私人开办企业;推行重商主义;提高国家收入;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

性质:俄国的工厂是通过购买农奴来充当劳动力的,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依然是农奴,所以彼得一世的改革巩固的是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只是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是沙皇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但改革受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也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商业的发展。[重点精讲] 如何理解彼得一世用允许购买农奴的办法来发展工场手工业?

(1)由于俄国落后于西欧国家,为了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彼得一世允许购买农奴作为劳动力。

(2)从其作用和影响来看,此政策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但从俄国长远发展来看,由于此政策的实质是进一步加强农奴制,所以对俄国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归纳总结] 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有哪些?(1)移植西方文明,全盘西化。(2)未触及俄国落后的根源——农奴制。(3)用残暴的手段推行改革。

三、影响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1)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2)推行改革的手段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3)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4)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1)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2)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3)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化探究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俄国的手工工场大有增加,俄国的贵族开始建立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中广泛使用农奴劳动。——《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列宁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手工工场大有增加”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鼓励兴办企业。

(2)“独特”——既学习西欧先进技术、教育体制,又保留并强化落后的农奴制。以专制甚至粗暴残忍的手段去推动俄国的进步。[结论理解] 如何理解彼得一世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2)阻碍:①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③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名师点拨] 尽管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毕竟是封建王朝推行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因而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规律总结] 那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着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1.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观条件之一是()A.落后的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B.莫斯科、土拉等地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 C.俄国在对外战争中打败了瑞典和土耳其 D.彼得一世亲自到西欧考察,积累知识,聘请人才 答案 D 解析 注意限制语是“主观条件”,要从事件的主体方面寻找。

2.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针对上述问题改革的内容有()A.鼓励商品出口 C.废除农奴制度

B.推广平民教育 D.建立新式海军 答案 D 解析 题干的要求是“面对浩瀚的海洋”而进行的改革,因此,A、B两项不符合题意,而C项是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故选D项。

3.有人说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主要是因为()A.封建国家政权大力发展工场手工业 B.封建国家政权积极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可以依靠国家力量开拓海外市场 答案 C 解析 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消除国内割据势力,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下列对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俄国国力大大增强

B.为俄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C.使俄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奠定了俄罗斯帝国的雏形 答案 C 解析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5.1721年,彼得一世被授予“祖国之父”称号,其直接原因是()A.推行改革

B.在北方战争中取得胜利 C.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度

D.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原因”。A项与时间不符,C、D两项不符合史实。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普希金

材料二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说法反映了俄国历史的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普京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

答案(1)崇尚武力、研究近代化、农奴劳作、对外扩张成为欧洲强国。彼得一世立志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积极引进西方文明;允许企业使用农奴;进行对外战争。

(2)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成为欧洲强国;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解析 第(1)问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和结合史实进行论证,语言要简练。第(2)问要注意普京是站在俄国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对彼得一世改革进行评价的。

[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17世纪末俄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B.当时瑞典和芬兰分别在北方和南方控制着俄国的对外通道 C.俄国当时的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 D.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A、C、D的表述都符合历史事实,错误出现在B项,当时控制俄国南方出海口的是土耳其,而不是B项中的芬兰。2.下列有关彼得一世改革措施的描述,错误的是()A.在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直属沙皇 B.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C.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D.以温和、文明的手段推进改革 答案 D 解析 面对重重阻力,为了保证革新措施的顺利实施,彼得一世不惜使用野蛮、暴力的手段推进改革。

3.彼得一世说:“金钱是战争的命脉。”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②工厂主可以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 ③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 ④实行重商主义 A.①②④ C.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考查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解题关键是明确题干的实质是考查经济措施,③不属于经

B.①③④ D.②③④ 济改革内容。

4.彼得一世在法令中规定:沙皇陛下就是专制的君王,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这反映出彼得一世()A.强迫农民服役 B.强制农奴劳动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进西方文明生活方式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题干的核心是指沙皇的专制,D项与材料不符;A、B两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C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符合题意。

5.彼得一世统治时期,税种繁多,有婚礼税、服装税、过桥税等等。彼得一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满足军队的军费需要 C.维护统治的需要 D.发展经济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题目所给选项都是彼得一世增加税收的目的,但最根本的是维护其统治。[能力提升] 6.“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我不生气!绝不生气!俄国最需要的是海域。”关于彼得一世生前创造的奇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使俄国取得北方战争的胜利 B.使俄国成为欧洲的强国 C.使俄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D.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答案 D 解析 彼得一世的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的基本性质属于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并没有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7.彼得一世改革在客观上体现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A.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推行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加紧了海外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 B 解析 商品经济是促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8.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与康熙帝相比,彼得大帝改革的突出特点是()A.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统治 B.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C.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 D.发展农业,改革土地政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康熙和彼得作为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不尽相同,彼得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采取政策鼓励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B、D三项二者基本相同。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彼得一世热心向西方学习,他派代表团去西欧各国考察,学习西欧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聘请技师和专家,引进各种先进机器设备。彼得也乔装打扮,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随同前往,他还在荷兰的萨尔丹和阿姆斯特丹造船厂认真学习造船技术,还拿到了毕业证书;在英国,他参观了科学院和牛津大学,拜访了大科学家牛顿;在造船厂,他也认真学习了造船理论„„回国后,彼得一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以下是反映彼得一世厉行改革的两幅图片

强迫行人剪胡子 彼得大帝审问太子阿里克谢(油画)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在这方面,他还有哪些做法?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些做法? 答案(1)问题:彼得一世为了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热心学习西方文化。(2)问题:彼得一世为推进改革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做法:强迫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将参与叛乱的保守势力近卫军全部处死;判处受保守势力怂恿的太子死刑;残暴地对待农民等。

评价:这些做法显示了彼得一世推行改革的决心,保证了改革的成功;同时也说明了彼得一 世的残暴。

6.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篇六

从少尉到统帅

1.出生

1769年,出生于法国的科西嘉岛。他学习异常勤奋,尤其爱好历史和数学。2.担任少尉

1779年后,拿破仑进入军校学习。毕业后,他在一个炮兵团服役,军衔为少尉。3.收复土伦

1793年,拿破仑受命担任炮兵指挥,一举收复土伦,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4.平定保王党人叛乱

1795年,拿破仑担任巴黎卫戍区司令,平定了保王党人叛乱。5.远征意大利

1796年,拿破仑被任命为总司令,率军远征意大利,战胜了奥地利—撒丁反法联军。

清单二 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法典》

1.背景

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次年回国,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目的

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3.意义

(1)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确立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和在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2)成为资产阶级立法的蓝本,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深化认知]

拿破仑统治时期,采取有利于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特别是颁布了《民法典》和其他几部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一位法国史学家曾说过:“法国旧制度是在大革命时被摧毁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法国新的社会生活则是在拿破仑时代建立起来的。”

清单三 拿破仑帝国的兴衰

奥斯特里兹与滑铁卢

1.奥斯特里兹会战

1805年,在奥斯特里兹爆发了“三皇会战”,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同盟,确立了拿破仑在世界军事史上的杰出地位。

2.称霸欧洲

拿破仑的欧洲霸权在1810~1811年达到鼎盛时期,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沦为法国的附庸。他在附属国推行《法国民法典》,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失败退位(1)原因

①权力不断扩大,日益向往君主制。

②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几乎全军覆没。(2)退位

①第一次退位:1814年,反法同盟的军队攻陷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

②第二次退位: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战败,被囚禁在大西洋圣赫勒拿岛。[深化认知]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进步性、侵略性和称霸性三重性质。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保护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冲击了欧洲封建秩序,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进步性。对西班牙等国的战争,明显具有侵略性。与俄、英的战争明显带有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争霸性质。

探究点一 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一位反抗土耳其霸主的希腊游击队首领这样宣称:“依我看,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世人知道了世界真相。以前,对世界各民族了解的情况很少,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认为国王有理由说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做得很好。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

——梅朝荣《从史前到人类的终结:人类简史》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指出“现在……统治人民更困难”的原因。

[答案] 观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原因: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民主精神;拿破仑战争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带到被征服地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 拿破仑像是一个传教士,他也的确是用枪炮和刀剑来传教的……吉纳丁曾陪同拿破仑参观卢梭的墓,拿破仑在回答他的一个问题时说:“好吧!未来将会证明:在我和卢梭都不存在时,对于世界的宁静是否会更好一些。”

——约翰·霍兰·罗斯《拿破仑一世传》

(2)材料二中,拿破仑为什么要参观卢梭的墓?卢梭和拿破仑打破了什么世界的宁静?其锐利的武器分别是什么?

[答案] 原因:拿破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继承了卢梭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世界:封建专制统治世

界。武器:卢梭的“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思想;拿破仑的《拿破仑法典》。

[结论形成] 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拿破仑以其卓越的才干,领导法国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挽救了法国的危机,稳定了社会经济,他所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2)他通过征服战争,将《拿破仑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3)但是拿破仑恢复帝制和独裁专制,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整个欧洲大陆陷入战争深渊,也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

探究点二 拿破仑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由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克伦威尔等。

——恩格斯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拿破仑上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

[答案] 原因:在法国一系列的革命与战争中,拿破仑凭借军事战功而上台。含义:时势造英雄,即英雄人物因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材料二 恩格斯说:“要是反对拿破仑的战争确实是争取自由、反对暴政的战争,那么结果就应该是所有被拿破仑征服了的国家在拿破仑垮台之后,都宣布平等的原则,享受到平等原则带来的幸福。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恩格斯又说“反对拿破仑的普遍战争,是各民族的遭拿破仑践踏的民族意识的反映。”

有人引用恩格斯的前段话认为反对拿破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有人引用恩格斯的后段话认为反对拿破仑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还有人根据这两段话认为恩格斯对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2)如何辩证地认识拿破仑所发动的对外战争?又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领袖人物的有关结论?

[答案] 认识: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在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另一方面,也奴役了被侵略国的人民。对待: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领袖人物的有关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坚持从历史实际出发,对历史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结论形成] 拿破仑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1)拿破仑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位深深影响法国历史的人物,革命时代打下的烙印使得拿破仑在夺取政权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不仅对法国,而且对欧洲的政治民主进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拿破仑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而不是某个英雄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就体现在他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3)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历史的规律表明,每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他必将造就伟大的历史人物。拿破仑之所以伟大,是由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所造成的,因

此必须把他放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之中,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他。

(4)要看主流、看主导方面,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其一生的经历是错综复杂的。拿破仑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也是整个欧洲大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大转变的时代;他的主要活动,是和这个时代的特点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因此,要看他在这个历史潮流中,是

逆历史潮流而动,还是顺应时代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拿破仑由穷困潦倒的“荒野雄狮”一夜之间转变为“共和国的救星”、军界和政界无人不晓的大人物,主要靠()A.平息俄国对法国的进攻 B.平息英国对法国的进攻 C.平息保王党人的武装叛乱 D.平息国际社会对法国的干预

解析:选C 拿破仑在担任巴黎卫戍区司令期间,平定了保王党人叛乱,被视为“共和国的救星”。2.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你认为他这样说是因为()A.40多次胜仗,徒有虚名,微不足道 B.滑铁卢之战,使拿破仑前功尽弃

C.《民法典》代表人民的利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 D.《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解析:选D 从《民法典》对后世的影响上分析原因,故选D项。

3.某同学打算写一篇关于拿破仑生平的文章,并草拟了一个提纲。下列标题不能列入文章的是()A.土伦之战——崭露头角 C.法奥结盟——称霸欧洲

B.雾月政变——称帝封王 D.兵败俄国——走向末日

解析:选B 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兵变,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他自任第一执政,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一直到1804年,拿破仑才称帝,故雾月政变使拿破仑称帝封王错误。

4.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A.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 B.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 C.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

解析:选D “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说明各国反对拿破仑的侵略战争;“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说明人民开始对拿破仑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持支持态度;

拿破仑对外战争在征服俄国时失败;民众从支持到反对,反映了民众在政治上的觉醒,故D项正确。

5.有学者形容拿破仑是“旧世界的女婿”。以下拿破仑的活动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编纂《民法典》 C.建立法兰西帝国

B.建立法兰西银行 D.实行征兵制

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拿破仑编纂《民法典》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不属于“旧世界”,故A项错误;建立法兰西银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建立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与材料中“旧世界的女婿”所指相符,故C项正确;实行征兵制,改革原来的军事制度,不具有“旧世界”的特点,故D项错误。

6.毛泽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中说:“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拿破仑道路由胜而败的决定点是()A.奥斯特里茨战役 C.莱比锡会战

B.莫斯科战役 D.滑铁卢战役

解析:选B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几乎全军覆没,成为由胜而败的转折点,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7.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使拿破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他也以自己的方式使革命扩展到整个欧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岁那年,拿破仑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进入了巴黎陆军学校学习。学习时间虽然只有两年,但对拿破仑来说,是思想发展、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受启蒙运动者的影响,他认真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尤其是卢梭的作品,对他影响更大。……他了解到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些独裁者严重阻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制造人类极不平等的现实的祸根,而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就是束缚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桎梏。所以,要彻底打败、清除封建统治,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人类新社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

材料二 1807年,沙俄被迫同拿破仑签订《梯尔西特和约》,承认法国在欧洲的统治。法军所到之处……在意大利,推翻小邦的封建王朝统治;在德国,废除了老朽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806年),实行拿破仑法典,取消封建等级特权,消除关税障碍;在波兰,废除农奴制,宣布公民平等。……拿破仑从占领的地区掠夺大量的财富运回法国,大部分军费和军用物资都取自被压迫民族,居民被迫当炮灰……

——白希天、李凤飞《世界全史·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拿破仑的革命理想及其形成之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对外政策的特点。推行这样的对外政策是否表明拿破仑背叛了自己的革命理想?请简述理由。(8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人类新社会”概述其理想;抓住关键信息“受启蒙运动者的影响”“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分析原因。第(2)问,从给被侵略国家所带来的政治变化和奴役压迫两方面分析拿破仑对外政策特点。观点可赞同亦可不赞同,若赞同,其理由应着眼于被压迫人民,因为掠夺财富,奴役当地人民,激化民族矛盾等方面,若不赞同,则从传播资本主义方式方面分析。

答案:(1)理想:自由、平等、和谐、幸福。

原因: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2)特点:革命性和侵略性、掠夺性。

是:掠夺当地财富,压迫和奴役当地人民,激化民族矛盾。否:改造落后的封建制度,传播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部分背叛。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拿破仑的)利己心和幻想就是从这里开始冒头的,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出于对他业已取得的成就的信任而在这位伟人所从事的新事业中追随他。人们信赖他,服从他。可以说,人们忍受他的幻想,而阿谀奉承和易于受骗的人则甚至赞颂和吹捧他的幻想,把这种幻想当作他的最卓越的思想。……在此之前,这位伟人曾把他的卓越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为普遍的意图、共同的心愿服务;现在,他却要使公众的力量屈从于他的个人目的和欲望。起初,人们为此感到不安,随后,人们厌倦了;有一段时间,人们违心地、勉强地跟着他;接着,人们叫嚷和抱怨了;最后,人们同他分手了;于是这位伟人成了孤家寡人,从此垮台。所有那些只属于他自己的想法和图谋,所有他业绩中的纯粹个人的和独断专行的部分,也都跟着他一起垮台了。

——[法]基佐著《法国文明史》

(1)拿破仑“业已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他所从事的“新事业”的本质是什么?(6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垮台”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结合拿破仑上台后采取的内外措施,从巩固革命成果、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大革命的精神等角度概括其成就,“新事业”是指发动对外战争,建立欧洲霸权,进而分析其本质在于为法国对外侵略扩张,奴役欧洲民族国家。第(2)问,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直接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1)成就:①保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②通过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旧势力,拓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本质:为法国对外侵略扩张,奴役欧洲民族国家。

7.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修课教学策略 篇七

一、基于对试题立意的分析,历史选修 课教学目 标的确定要以淡化知识点为主题,选择新的学习视角和方法作为立意

2012年江苏卷考查“梭伦改革”,以公平为立意,论述了因社会不公造成雅典社会矛盾尖锐,而梭伦改革正是秉持公正的观念来解决矛盾,实现公平的问题。2009年江苏卷考查“王安石变法”,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立意。由此可见,选修模块的高考试题立足于新的认识问题的视角,考查这个主题的相关内容。因此选修模块的历史教学,就教学立意而言,不应重复与必修课相同的内容,而应选择新的学习视角和方法。例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课就可以科学认识和评价改革或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等角度为立意。

二、基于对试题材料的分析,历史选修 课教学内 容的选择要突破教材的束缚,灵活选择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试题材料的选择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选自课标和教材之外。例如全国卷考查“王莽改革”、“盟旗制度”、“第五琦和刘晏的榷盐法”,这些内容教材上未提及,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炼答案。二是以教材为载体,牵连出相关新内容。例如2013年全国卷考查“戊戌变法 和清末新政”,就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知识,并依据材料关于清末新政的内容,概括两者的共同之处以及出现结果差异的原因。因此,选修课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不应局限于教材 内容,而应根据 教学立意 灵活选择 材料,开发课程资源。教 师可运用 历史文献 作为教学 材料,也可用历史文物的图片丰富教学资源或仿照高考试题的创新举措,如创设情境材料或制作表格材料等进行教学活动。

三、基于对试题设问的分析,历史选修 课的教学 策略应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解读材料,概括提炼 信息的能 力。选修试题的设问 有这样三 类的提示 语相当常 见:一是“依据材料”,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是“综合上述材料”。由此可见,试题考查的是学生读取材料的概括和提炼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教师在开展选修课教学时,要根据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辅以相关的原始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并配合一些试题进行练习,培养其概括和提炼材料的能力。

2.注重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试题设问中“结合所学 知识”的提示 语也较为常见,其考查的是教材上的主干知识。2012年浙江卷的“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一题,实质上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理财措施,这属于主干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选修课教学时仍要注重学生主干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通过课堂或试题训练,培养、提高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

3.注重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学习。2011年江苏卷考查“明治维新”,其中一问是“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作答试题要求学生对时事有一定了解,知道在日本大地震后政府对经济实行了干预。因此,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要重视结合时事热点,先向学生讲解教材,再选择不同的角度将时事与所学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8.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篇八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这一天中国将在北京举行盛大阅兵仪式。

即将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是中国首次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举行的阅兵。这次大阅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郑重决策,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卢靖怡:阅兵式不仅展示我国的国防实力,对外塑造国家形象,对于公众而言,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的抗战记忆,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当老兵出现在镜头中的时候,我们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为国家作出的奉献。

弦外之音86545:兵不在多,在精,我国此次阅兵将向世界展示精良的军人队伍。中国军队决不再仅仅是数量庞大,而是以质量取胜。

千顷寒291012:当年抗战的胜利靠老百姓,所以现在的我们更要保护好老百姓,增强国防实力。

千里传音117802:九三阅兵说明在世界舞台上活跃的中国军队,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同盟军。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尤煜龙:阅兵场上,各类国产武器装备和空中梯队,展示我们祖国的进步和富强。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当胸怀家国,铭记责任,求索真知,砥砺品行,把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用奋斗实现人生的理想。

王艳同学:历史事实证明,中国是世界和平的捍卫者,中国军队是和平之师。这样的力量越强大,世界和平越有保障。

清平乐323391:美哉中华,壮哉中华,爱我中华,祖国万岁!

各说各话: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感赋 飒爽英姿锐气场,雄师亮剑阅兵场。 安邦有策民生福,势可排山国运昌。

南国红豆:强我国防,扬我军威。

逢六进六:纪念抗战胜利,检阅雄兵,展示实力,宣示和平,令人感慨,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为祖国强大而骄傲。

往日随风:今天的和平是当年先辈们的血换来的,我们要牢记历史,不然就是背叛。

定远县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葛存仁:一个经过战争苦难的民族,最懂得珍爱和平。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爱国爱家: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我们重温历史,不是要沉溺于苦难和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永驻、让正义长存。

上一篇:参观井岗山思想汇报下一篇:描述夏天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