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2024-11-26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共12篇)

1.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在全县职工水产品加工技能大比武活动上的发言

企业代表

(2011年11月1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裁判、各位参赛选手: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作为企业代表向这次全县职工水产品加工技能大比武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长期以来,企业一直把提高员工业务素质作为提高企业生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精湛的员工队伍,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本次技能大比武是所有参赛选手个人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演绎,更是对各单位重视水产加工人员技能素质提高,推进人才选拔、培养的一次检验,对全面提升企业员工队伍业务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广大参赛选手一定能在这次技能竞赛上拿出最骄傲的成绩,充分展示自己平时积累的成果,我更相信,通过本次技能竞赛活动,会进一步促进广大企业职工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参加技能比武的各位同志要有强烈的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次大比武中来,严格遵守比赛规则,文明比武。

最后,预祝本次比武活动圆满成功!祝各位参赛选手取得优异成绩!谢谢大家!

2.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的背景

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 所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 南北纵跨1 800多公里, 东西横跨1 000公里, 相当于中国渤海、黄海和东海面积之和的2倍, 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全省濒临海洋的市县有海口市、三亚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儋州市、乐东县、东方县、澄迈县、昌江县、临高县和陵水县等12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南省所辖海域共有海岛 (含礁和沙洲) 280个。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 528公里, 占全国大陆海岸线18 000公里的8.5%。沿岸天然港湾68个, 其中主要渔港24个。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海南省已记载的各类海洋生物超过3 000种, 隶属于海绵、腔肠、软体、甲壳、棘皮和鱼、蛇、龟、兽诸类动物和藻类等。其中, 鱼类资源1 064种, 有经济价值的约40多种, 约占全国150多种的26.7%。体形较大的有黄鳍金枪、鲣鱼、鲨鱼、马鲛等。个体较小的有金带黄鲷、扁蛇鲣、白卜鲔、燕鳐、真鲷、石斑鱼、鹦咀鱼、鲻鱼等, 尤以石斑鱼、真鲷、马鲛、金枪鱼等价值最高产量最大。

二、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1. 海南水产品养殖状况。

海南全省拥有海洋捕捞生产渔船2.1万艘, 总功率85万千瓦, 直接从事海洋捕捞生产劳力10万人。2008年海洋捕捞产量207万吨, 海洋捕捞产量及产值占渔业总产量、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69%和49%。海水养殖近年来一直是海南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 2008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2.1万公顷, 海水养殖产量达22万吨, 海水养殖产量及产值占渔业总产量、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5.8%和31%;淡水养殖乃是海南省水产养殖的传统渔业, 2008年全省淡水养殖面积达5.3万公顷, 淡水养殖产量达24.5万吨, 淡水养殖产量及产值占渔业总产量、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6%和13%。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等已经成为海南省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 2008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了21万吨和15万吨。深水网箱养殖作为海南的新模式正在大力发展。2008年, 全省养殖水产品产量45万吨, 丰富优质的渔业资源为海南省发展水产品出口加工业提供了原料保证。

2. 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于海洋渔业的重视, 水产品出口加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加工规模不断扩大, 质量不断提高, 品种不断增多, 市场销售也得到不断扩大, 初步形成冷藏包装、鱼片加工、对虾加工、鱼粉加工、藻类加工、干制品、腌制品、海洋制药及工艺品等的加工产业。据统计, 目前全省水产加工企业共有140多家, 水产品年加工能力41万吨, 其中以鱼虾类水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有32家。目前海南全省有23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 10家企业获欧盟注册。随着国际市场对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扩大, 海南省水产加工品种也不断增多, 各种干制品、冰冻品种达110多个 (其中速冻加工产品32个, 小包装干制品60个, 藻类加工和保健药品品种20多个) 。罗非鱼、对虾、带鱼等已经成为了海南省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

2000年以来, 海南省水产品加工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水产品加工出口由2000年的6 000吨, 出口额2 248万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1万吨, 出口额3.9亿美元, 也分别增长了18倍和17倍。2008年, 全省罗非鱼、对虾、带鱼出口额分别达1.2亿美元、1.4亿美元和7 123万美元, 三大类水产品出口额占了海南全省年出口总额的85%。美国、韩国、日本成为了海南省水产品出口的三大市场, 出口前景十分看好。除此之外, 海南省鲜活和冰冻水产品已经进入大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广东等20多个主要城市, 水产品加工和出口俨然已经成为了推动海南省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发展动力。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由过去的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扩大至欧盟、英国、意大利、荷兰、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1. 水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

海南省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出口贸易这方面起步较晚, 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大多是在2000年后建成投产的, 所以技术基础较差, 市场体系也不健全, 和外省的加工出口企业相比而言其加工技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精深加工能力普遍较弱, 一些高档高附加值水产品如即食式、精包装水产品加工出口不足, 限制了外销市场的占有率。目前, 海南省只有不足1/3出口企业有生产面包虾、寿司虾和熟虾, 而且其生产的品种和数量都不多, 且出口产品中精加工产品比例较低, 而以粗加工或半成品出口占有的比重比较大。许多企业在包装上不考究, 在品牌上也不是很重视, 缺乏创建品牌的意识。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带鱼虽然是海南省出口的主要产品,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可以说海南省水产品加工能力虽然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提高其加工工艺, 创建其品牌的意识上还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 跟不上国际水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

2. 加工行业的总体研发水平比较低。

海南省目前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中, 企业规模小、产量低, 单位产品成本高, 而且由于水产品出口加工业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 产品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销售, 导致了单位产品附加值低。且由于单位产品增加值低, 企业规模小, 总的增加值少, 再扣除较多的固定资产折旧 (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属于闲置) 等生产费用, 导致企业获利少。企业获利少, 企业用于新产品研究开发和开拓市场的支出必然低, 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产品研发人员。企业不能及时对市场需求进行研究, 并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导致许多产品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企业获利少, 进一步导致企业对新产品开发和开拓市场的投入少, 导致恶性循环。另外, 许多出口企业缺少对开拓新市场的投入, 只能进入传统市场 (海南省水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 这三大市场占海南省水产品出口额的比重达80%以上) , 导致出现较多企业争夺一个市场, 甚至是一个买主、企业竞相降价的局面, 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价格,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 这些种种的原因导致了海南省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研发的水平和投入不够, 恶性循环后更导致了其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和企业的发展。

3. 出口水产品的流通发展水平不够。

虽然海南省的水产业发展较快, 水产品总产量、总产值也都有较大的发展, 但是仍然缺乏高效的水产品营销网络和市场, 加工原料采购也比较困难, 养殖户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而这就大大的削弱了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 也影响到了整个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 海南省先后投资建成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有三亚南海鱼货交易中心、东方市八所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六家。由于存在着资金不足、建设规模小, 市场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水产品交易秩序不规范等问题, 而这都直接影响了交易市场的作用发挥, 有的市场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情况。又因为市场建设的滞后导致了海南省大量的对虾原料流往湛江东风水产品市场交易, 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不仅使海南省大批量对虾原料流失, 而这也给海南省加工企业采购增加了许多困难, 增加了生产成本, 直接造成了生产流通脱节, 影响了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

4. 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能力不足。

目前海南省已有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ISO认证和HACCP认证, 但是具备较高认证水品的企业较少。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 水产品贸易和技术性壁垒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 并且已经成为出口贸易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2003年, 美国对来自中国、泰国、越南等六国的对虾进口开展反倾销调查, 给中国对虾出口设立障碍。美国是海南省对虾的主要出口国, 全省十多家出口企业涉及对虾反倾销案, 但由于海南省企业缺乏反倾销知识, 经验不足, 应诉经费困难, 同时又缺乏政府职能部门的及时指导和应诉经费支持, 全省仅有两家企业参加应诉, 且均败诉, 从此海南省对虾冷冻产品只好退出美国市场 (目前只有面包虾、熟虾可出口美国) , 使全省对虾加工出口和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目前, 海南省对虾出口只好开辟新的市场, 有的企业还停止加工生产。此外, 政府水产品检测体系仍然薄弱, 初级生产环节产品检测尚未建立, 许多出口加工企业检验室设备不配套, 检测水平低;出口产品检测周期长费用高。由于检测设备、技术与国际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检测周期相对较长, 个别项目还没有能力检测, 因此检测技术和手段难以应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各种壁垒, 不能满足水产品出口的要求。

5. 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 出口奖励是目前各地政府扶持出口企业的主要措施。虽然中国已加入WTO, 但中国内地一些省份仍然采取一些灵活措施给予企业奖励或补贴。比如广东省仍然采取出口奖励办法鼓励农产品出口;如湛江市政府对鼓励水产品出口采取一系列措施:设立外经贸工作先进奖、一般贸易出口奖、出口贡献奖、支持外贸出口奖等做法, 分别对基层单位、出口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等按照出口业绩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 促进了当地水产品的出口贸易。但海南省对加工出口企业的直接扶持目前还没有具体措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南省水产品出口企业与内地、特别是广东省水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也影响到海南省水产品出口企业直接从海南出口的积极性。由于内地政策优惠, 近几年海南省每年都有一些水产品从外省转口, 转口量约占全省水产品出口总量的20%~30%。水产品价值较高, 一个40尺集装箱对虾产品价值100多万元, 且由于出口贸易结算时间较长, 一个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出口企业, 约需要流动资金2 000万元, 但由于海南省国家商业银行在对水产品出口企业贷款方面缺乏灵活有效的政策, 企业贷款难, 因此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生产流动资金紧缺的问题, 一些企业只好采取代理加工方式, 所以也未能享受出口退税带来的效益,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加工企业效益及生产资金的积累。目前, 在内地的其他省份, 出口企业可凭信用证在银行办理打包贷款, 而在海南省由于商业银行设定了较高的风险控制门槛, 许多从事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未能从银行获得此项服务, 企业流动资金紧缺, 扩大水产品出口贸易举步维艰。

四、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建议

1. 升级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资源。

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定位必须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 以获得产业的基础性支撑。随着近海捕捞资源的衰退, 养殖业的蓬勃兴起, 加工企业应该根据资源变化情况, 及时地进行品种的调整, 增大对水产养殖品种的加工出口比重, 探索名、特、优、新产品出口的路子。政府要引导养殖企业根据国际市场行情有计划的开发新品种, 推广如叉尾、巴萨鱼等的养殖, 为加工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 要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 提高整个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效益。做好加工产品的类别定位, 根据目前初步形成的活、鲜、精、冻、干五大类产品结构, 采取因地制宜, 因类制宜、各有侧重的调整、开发方针, 高中档水产品主要是增加活鲜上市量, 提高鲜品质量;对大量的低值鱼类则重点在精深加工和多层次综合利用上做文章;传统的干制品是内地超市畅销特产, 应以多品种、小包装以及旅游休闲食品等为主积极开发;冻品主要针对国际市场不断开发新品种。

2.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国际市场。

水产品精深加工属劳动密集型, 是出口渔业的重要领域, 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目前中国水产品出口中, 加工水产品占60%以上, 并且加工水产品价位高, 效益好, 可利用开发的品种多, 发展范围广, 潜力大。海南省2008年水产品总产量165万吨, 但加工水产品总量仅40万吨, 其中, 出口产品6.7万吨, 还有大量的原料需要加工, 水产品加工出口潜力相当大。因此, 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 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是海南省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加工企业要结合本地区渔业资源的特点和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水产品精加工, 生产适销对路、符合国际市场的产品。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一是水产品保活、保鲜、保质技术及相关设备的开发、研制、应用;二是把占主要比重的海洋捕捞水产品作为精深加工的重点对象, 根据市场需求, 开发出诸如旅游休闲食品、浓缩鱼蛋白、超市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努力解决低值水产品的增值加工和销路问题, 使水产品加工乃至整个渔业产业的效益翻番。

3. 加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能力。

中国加入WTO后, 水产品加工进出口规模扩大已成为定式, 按照世贸组织规则, 政府对外贸的干预必然减少, 如果不尽快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协会、商会, 就难以避免出现无序竞争、自相残杀的现象, 难以对付加入WTO后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堡垒, 出口利益损失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必须吸取美国对虾反倾销教训, 尽快抓好行业协会建设, 使其担当起调节行业进出口、维护行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角色。通过协会章程, 规范和约束行业行为, 制定内部自律机制, 达成互相交流、互助互帮、统一对外竞争的共识, 实现行业自律, 提高行业整体意识和产品质量, 促进加工产业的发展。

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腾飞经济。

海南省加工企业目前急需生产周转金、技术设备更新改造金和扩大规模资金。政府和金融部门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信贷原则, 扩大加工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企业的技改和流动基金贷款, 特别是水产品收购资金等, 政府要协调金融部门, 帮助加工企业解决生产资金困难等问题。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客商到海南省投资、合作办企业, 加大力度建设海南水产品采购网站和交易市场。对规模较大、效益明显的加工企业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金融部门要降低贷款门槛和抵押条件给予大力支持。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每年科技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中, 要有计划优先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支持水产加工企业, 扶持他们快速发展加工业。同时, 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结合海南省加工出口企业的实际, 制定优惠政策, 让更多企业享受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开发国际市场补助资金, 鼓励海南省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走出世界, 增加收入, 扩大海南省水产品的国际市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海南省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很快, 总的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但是, 目前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中尚存在多数企业规模小、加工深度不够、价格较低、行业竞争过于激烈等一系列问题, 影响着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水产品出口加工业规模小、数量多, 由于企业规模小, 获利少, 无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 无力进行广告宣传和树立名牌产品, 价格竞争激烈。因此, 今后海南省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政府加大其对该行业的扶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提高水产品出口加工业市场进入壁垒, 对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适度的引导, 走规模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华云.海南农产品与水产品出口情况调查与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6, (8) :55-56.

[2]海南省海口市:水产品出口“逆流而上”[EB/OL].海口晚报, http://www.hq.xinhuanet.com.

[3]张玫, 霍增辉, 易法海.世界水产品贸易的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6) :34-38.

[4]张玫, 霍增辉, 易法海.中国水产品加工业规模与结构的现状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 2006, (10) :96-98.

3.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目前庄河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80余家,年可吸纳社会劳动力20,000余人固定资产60亿元,出口加工企业70余家。2012年,全市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实际完成加工产量57万吨,加工与流通产值75亿元,其中加工产值60亿元。产品畅销于欧盟、美国、俄罗斯等5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量35万吨,交货值达7亿美元。

为了全面了解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的现状,我们选择了庄河市11家企业进行了典型调查。从2013年上半年情况看,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水产品出口同比小幅下降。上半年11户企业出口额6,373万美元,同比下降2.5%;进口额5,082万美元,同比下降8.4%。主营业务收入34,007万元,同比下降2.6%;大部分企业库存积压严重,有4户企业因订单不足经营性亏损。

二、当前庄河市水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

随着庄河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增加和政府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范围的扩大,水产品出口企业融资困难、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市场需求低迷、订单减少;人民币不断升值、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国内生产成本大幅增加,造成企业实际利润增长有限;企业无序竞争、价格混乱仍是水产品企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需求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订单继续减少。庄河市水产品出口主要对欧盟及美国市场,从儿户重点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的监测情况看,有5户企业订单减少。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欧盟购买力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对欧盟订单减少30%,美国减少10%。

(二)人民币不断升值,对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带来压力。从去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32到今年6月末的6.18,人民币汇率正处于高位运行期。一方面,庄河市外贸出口大多以美元和港币结算,人民币汇率高位运行,必然影响国外市场需求,直接导致出口企业竞争力下降,价格优势丧失。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国外的进口商会更注重比价,而我国周边国家如越南、印尼、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过去几年抢夺了部分原本给中国出口商的订单。另一方面,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水产品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交易风险。虽然企业在接单时可以锁定远期汇率结算,但对汇率的涨跌幅度极难把握,由此给出口企业带来了难以预测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

(三)经营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利润。一是用工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种必然趋势。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企业用工成本进一步加大。去年上半年,水产加工厂一个熟练操作工人平均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今年每人每月平均工资达到3,500元,工资成本提高14%,11户企业用工6,000人半年增加开支1,800万元。二是成品积压严重导致经营成本上升。监测的11户企业同比平均库存增加5,000吨。一方面从仓储费用看,每吨每天2元,5,000吨半年就增加180万元;另一方面从占用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看,5,000吨就是8,000万元,按平均年利率8%计算,半年利息同比增加320万元。三是人民币不断升值,对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等于伤口撒盐。本来效益就不景气,而升值直接给出口企业造成汇兑损失,据对11户出口企业计算,今年上半年因人民币升值企业同比直接减少利润890万元。

(四)行业自律缺失,造成竞争无序。一是水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压价销售,造成价格混乱。国外客户趁机压价购买,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两头挤压,使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二是企业招工难,且生产一线熟练工人不稳定。庄河市水产品类出口份额占全辖72%,由于加工企业家数多,以提高工人待遇为条件挖熟练工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工人流动性强、难于管理导致企业生产不稳定。

三、进一步推进水产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深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辟新兴市场。政府有关部门要继续有针对性组织企业参加省市在俄罗斯、欧盟等国家举办的各种境外展销活动,推介庄河特色产品,多方寻求商机,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鼓励企业进一步扩大内需,在寻求国外客户的同时开拓国内市场,使企业在面临国际经济不稳定时减少被牵连波及的影响,保持企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积蓄后劲,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综合运用现有政策,推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认真贯彻落实庄河市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外贸出口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提振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激励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规模,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三)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逾34%。人民币加速升值对劳动密集型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影响很大。企业一是可以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比如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和人民币掉期业务。二是利用合同协议锁定汇率风险,出口企业应在制定价格时充分考虑外汇风险,当预计计价货币贬值时,应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三是借助贸易融资来规避汇率风险,可采用福费廷、保付代理业务和贴现等来提前变现国外应收账款。

(四)加强行业自律,重新组建水产品出口行业协会。一方面选用责任心强,公平公正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充实到协会领导层。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赋予协会一定的职能和处罚权,维护行业秩序,保持出口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4.全县纠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全县纠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纠风工作是反腐败三项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县纠风工作的情况,更好地推进纠风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开展了走访调查活动。通过走访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涉农收费监测联系户、效能监察特邀监督员、乡村干部、乡镇纪委书记和多年从事纠风工作同志的座谈会、查阅资料等,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

一、问题及原因

总的看,全县纠风工作的发展态势良好,各级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责任落实到位,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明显,群众参与纠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发展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变相摊派时有发生。一是有的部门利用办证、年检的机会要求购买指定商品或接受有偿服务。二是一些挂靠执法部门的行业协会,入会不体现自愿原则,要求行业人员入会,只收费,不服务。三是有的管理部门变相强制相对人参加不必要的培训进行收费,有的以拉“ 赞助”等为名向企业变相摊派等。

2、教育收费和医疗服务收费问题仍是群众反映的热点。极个别学校至今仍在收取已明令取消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自立项目收取试卷费、桌椅磨损费、捐资助学费、办班补课费,或以“自愿”的名义代收校服款、保险费、辅导教材费、爱国主义教育影视费等。如:有的小学以关心留守孩的名义组织补习功课收取费用,有的以办少儿艺术团的名义收取费用。部分医疗机构仍然存在重复检查、分解收费、自立项目收费和提高标准收费等,个别医务人员变相收受患者的“红包”或接受吃请。

3、个别乡镇和部门对纠风工作和行风建设重视不够。个别乡镇和部门没有把纠风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工作不主动,推一推,动一动,工作不落实,说的多,做的少,应付了事,对存在问题强调客观理由多,该查处的不查处,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以上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

1、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有的乡镇和部门对纠正不正之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不正之风是一些芝麻小事;有的领导对“三乱”行为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没有充分认识到不正之风问题表现形式是直接损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实际上是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严重破坏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

2、纪律观念、法制意识淡薄。有的行政部门及其公务人员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而是遇事先替部门、小团体乃至个人的利益打算,认为“不收费是白干活”,“不收费就无钱支付办公费”,不收费就没有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部门有法不依,有规定不执行。如:按规定,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无权审批设立收费项目,无权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但在执法中常会走样,部门出点子,领导开口子,越权审批收费或自立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等违法违纪的情形时有发生。

3、部门利益驱动。现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虽然在形式上把收费资金纳入财政统管的轨道,但并未改变收支挂钩的实质。收费资金实行部分返还,是部门和单位收费积极性的动因。收得越多返还越多,个人奖金福利相应就多。这种收费行为与收费单位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收费体制,是导致长期清理整顿乱收费行为未收到应有效果的根本原因。

4、责任追究制落实不够,搞不正之风成本不够大。在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中,存在着监督刚性不足,工作手段不够有力,对搞“三乱”者没有动真,要么下不为例,要么把款清退了之。这样必然导致一些部门、工作人员认为搞不正之风成本不大,众多“准后来人” 敢于步后尘,出现边纠边犯、屡纠屡犯的现象。

二、应采取的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纠风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纠风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就如何进一步抓好纠风工作,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纠风责任。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部门主抓,纠风办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条块紧密结合,群众积极参与的纠风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政府领导要不定期听取纠风工作汇报,帮助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纠风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以适应纠风新形势的需要。建立健全纠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及时沟通信息,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各部门各行业要把政风行风建设和纠风专项治理融入行业管理各个环节,同部署、同落实。发改委、经贸委、财政、教育、卫生、农业、交通、药监、人事、建设、国土资源、劳动社会保障等专项治理牵头单位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的要求,对所牵头负责的专项治理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半年、年末有总结;其他责任部门要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好所承担的任务。

2、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从教育入手是推进源头治理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引导公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来自于人民,要把一切为着人民的利益作为行使权力的唯一价值取向。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想问题、办事情、出决策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层次,作为第一考虑,摒弃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至上的狭隘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与民争利。三是要强化执政为民的意识,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性,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使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四是要注重加强正反两个方面典型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纠风工作和行风建设先进典型,对搞不正之风、损害群众利益的进行曝光,使宣传教育真正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

3、强化源头预防,防止不正之风反弹。温总理在今年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上强调,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的深层次问题。围绕群众关注,反映强烈,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着力从源头上加强预防是增强纠风工作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是纠风工作的顽症,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必须从深层次解决这一问题,以取信于人民群众。因此,要继续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实行收支脱钩管理,并纳入预算,割断收费部门与收费行为的利益关系,使行政权力与利益脱钩,减少部门因利益驱动导致“三乱”问题发生。

4、强化社会监督,确保监督到位。依靠群众开展纠风是党的群众路线对纠风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做好纠风工作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惟有广泛动员组织群众参与,才能有效防范和治理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拓展依靠群众纠风的新途径。一是坚持和完善涉农收费监测点、行风联络员联系制度、效能监察特邀监督员制度,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应抓紧抓细抓实,并逐步建立起联系、督查、整改、跟踪、反馈等制度,使其达到形式、内容和效果的统一。二是继续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办事公开、收费公示等制度,为群众知情有效监督创造条件。三是设置行风意见箱、投诉电话、网上举报等,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多种途径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四是开通“政风行风热线”,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使政府部门、行业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始终处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五是继续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切实落实群众在行风建设中的评议权,真正体现行风评议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行风建设。

5.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县农办主任 章来良

2003年6月12日

藠头,是我县常规农业中的一项传统农产品。经过几十年的种植和改良,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品,一大支柱产业。世界藠头的主产地在中国,中国的主产地在江西,江西的主产地在新建县,新建县主产地在生米镇。可以说,生米就是“中国藠头之乡”。如何打造这一品牌,使之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业,进而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带着这一问题,本人就藠头产业的发展及相关方面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就调查的情况和有关思考整理如下:

一、藠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我县藠头生产发展历史悠久。藠头是我县的传统产品,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县生米镇的生米、斗门几个行政村就种植了少量的藠头,当时全县的藠头面积不到3000亩,亩产也只在2000斤以下;到七十年代,藠头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生米镇,由原来的少数几个村发展到东城、朱岗、南路、长岗等10多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近1万亩;在八十年代,全县藠头生产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藠头市场滞销,田边路头到处都是腐烂的藠头,藠贱伤农,藠农损失惨重。藠农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直到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作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将藠头生产作为全县的优 1 势产业发展,通过寻找市场,全县藠头生产又得到迅速发展;全县藠头面积达2万余亩,其中,在1997年,调减早稻面积改种藠头就有1万多亩。在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结构为主线,发展特色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意见,全县藠头生产又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县藠头面积达4万余亩,由生米辐射到了流湖、石埠、西山、石岗、厚田、樵舍、金桥、溪霞等十来个乡镇。

2、藠头已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目前我县藠头生产面积达41100亩,其中生米镇达3万余亩,流湖4000亩,石埠4000亩,西山1000亩,石岗1000亩,樵舍500亩,厚田400亩,金桥100亩,溪霞100亩。这些藠头面积都相对比较集中连片。全县藠农达15000余户。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改良耕作技术,广泛使用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我县藠头生产实现了优质高产,平均亩产达4000斤左右,全县藠头总产量达82200吨。

3、全县藠头加工企业初具规模。为了切实解决农产品资源转化问题,搞好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早在1989年,我县就开始筹建江西华威罐头食品厂,1991年,该厂正式投产。该厂有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实有固定资产950余万元,实际生产能力达2000吨;通过招商引资,我县生米、西山等乡镇先后引进了日本、上海、浙江、湖南等客商来投资办藠头加工企业。如生米镇朱岗村与日本客商联营,于2000年兴建了为民食品藠头加工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厂房18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00余万元,可生产成品藠头1800吨,产品直接由日本客商负责外销;生米镇南路村与上海、浙江客商联 营,兴建了南昌辉煌蔬菜腌制厂,可生产成品藠头1500吨,产品由上海、浙江客商负责销售;西山镇与湖南客商联营已投资200万元,于2002年4月兴建了西山藠头加工厂,可腌制藠头3000吨,产品由湖南客商销售。此外,全县民营腌制藠头加工厂也蓬勃发展,近年发展势头更旺,仅生米镇就有30余家农户腌制加工藠头,年加工能力达20000吨左右。目前,全县藠头加工能力共达28300吨,占全县藠头总产量的34.4%,其中精加工生产能力达5300吨,占其总产量的6.6%;粗加工生产能力达23000吨,占其总产量的27.8%。

4、藠头产品销售组织不断发展。为了搞活产品流通,实现经济效益,我县对藠头产品销售组织的发展也比较重视,一是去年投资了20万元,在生米兴建了藠头、花生综合批发市场,占地近20亩,有4个钢架棚,200套铺面;二是1995年在生米镇长岗村成立了藠头民间流通协会;三是发展民间销售组织。全县收购贩运藠头民间组织有120余个,藠头销售经纪人有400余人;四是运输能力提高。目前全县农村拥有20吨以上的大型货运卡车200余辆,仅生米镇就有150辆。大大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全县藠头通过民间组织销售达40000吨左右,销售额达4000万元左右。

5、藠头产业经营效益显著。2002年,全县藠头总产值达971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9.7%,其中加工产业4880万元(精加工平均每斤按2元计,粗加工平均每斤按0.6元计),民间销售总收入4834万元(平均每斤按0.3—0.5元计)。藠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

二、目前藠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虽然我县藠头产业得到发展,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

1、市场信息不灵。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虽然我县成立了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开通了新建县农村经济信息网,可是制作网上藠头产品广告,还是空白,特别是乡镇级经济信息网络几乎是处于断层。造成相当部份干部群众视野狭隘,封闭保守,缺少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

2、销售渠道不畅。目前我县藠头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几个地方销售,价格波动很大。通过销售组织返运,但产品到了外地,货到地头死,压质压价,受制于人。如2000年,生米镇的一些藠头销售人员,返运藠头到湖南,被厂家压质压价,的确是记忆犹新。经纪人积极性受到挫伤,使藠头生产也受到影响。我县藠头产品至今还没有广阔开拓国际市场。

3、加工能力低下。目前全县藠头精加工能力不到7%,粗级加工能力也只有27.8%,藠头总产量的65.6%是出卖原料,极大地影响了藠头的经济效益,资源优势远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4、品牌产品甚少。虽然我县华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甜酸藠头罐头,在1992年获国家科技星火计划成果奖,但也没有形成品牌。我县藠头罐头在国内、甚至在当地的销售市场都有限。全县藠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5、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紧。无论是县级藠头龙头加工企业也好,还是乡镇、村级加工企业,都与藠头生产基地和藠农的经济利益联系不紧,没有形成经济共同体。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

三、我县藠头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尽管目前我县藠头产业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藠头产业发展的前景比较广阔。我县藠头产业发展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1、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年平均气温为17.6C°,年无霜期260—270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2200毫米,雨量集中在4—6月份。光照时间平均每天有8小时以上,特别是在4—10月份农作物盛期,月平均日照时间在210小时以上;我县的气候、温度、雨量、光照,熟花冲积土壤,都非常适宜藠头生产,这是全国各地区不可比拟的。全国不少大省从我县大量引进藠种,而总是难以发展起来。这足以证明我县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藠头品质极优。我县藠头品质特点:一是色白,色白而无污染;二是层多,层多而耐腌;三是肉脆,肉脆而爽口;四是个头大而均匀,个大均匀有利加工。且具有开胃,除腻、消食、杀菌、护心脏、美容养颜等功能,是一种含有低脂低糖和多种矿物质的蔬菜食品。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我县藠头还具有抗癌功能,是人类的绿色精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多年来,国内许多厂商一直争相采购我县藠头作原料。

3、宜种面积甚大。我县除9万亩旱地全部适宜种植藠头外,还有近6万亩高岸水田适宜种植,更有20多万亩山地可开垦发展。我县藠头生产基地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4、发展前景广阔。国内许多厂家,如湖南、广东、福建、湖北,抢购我县藠头作原料,他们通过深加工后,不仅在国内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藠头生产,而我县既使巩固现有基地面积,不再发展,只要增加改建和扩建深加工能力,做强做大藠头产业,创立品牌,就一定能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藠头价格由现在平均每斤0.4—0.6元提高到1元/1斤,藠头产值就近2个亿,如果能够提高到2元/1斤,藠头产值就有近4个亿。可见,我县藠头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发展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四、做强做大我县藠头产业的思路及构想 做强做大我县藠头产业的总体思路是:

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工、品牌和流通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藠头产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转化水平,巩固基地生产,抓好企业深度加工,扩张工业规模,扩大销售队伍,积极发展民间流通组织,实现藠头产业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新格局;争创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藠头产品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农村经济整体跃升,全面推进全县农村小康进程。

做大做强我县藠头产业的构想是:

第一、依托资源,构筑藠头产业基地优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强做大我县藠头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模,进一步提高我县特色农业的市场占有率,推进藠头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大力发展藠头生产专业乡、专业村;要加快我县藠头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扎实做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安全工作;对藠头进行提纯复壮,强化技术支撑,不断提高藠头农产品在绿色农业中的市场份额。

第二、依托龙头,构筑企业深度加工优势。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藠头龙头加工企业。把我县现有藠头龙头加工企 业做强做大,努力扩大深度加工能力,特别是华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精深加工能力力求达到50000吨。为民藠头加工厂、辉煌蔬菜腌制厂、西山藠头加工厂,三个加工厂也要力求通过招商引资向深度加工发展,每个加工厂深度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使我县藠头原料产品的深度加工程度提高到80%以上。各龙头企业要加强技术研究,创建我县藠头品牌,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同时,各龙头企业要与生产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降低门槛,切实帮助藠农解决产前、产中、特别是产后的服务问题,使藠农生产基本保证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依托合作,构筑中介组织发展优势。加快农业组织创新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既是发展市场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实现藠头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实践证明一家一户既搞生产,又跑市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同时,我县的藠农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快中介组织建设,逐步改善和消除藠农在市场竞争中单打独斗的经营格局。现有民间流通协会组织,藠农联合体、经纪人等销售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一是要走组织化的路子。形成龙头企业+协会(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布局和组织体系;二是要走合作化的路子。将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适当方式联结起来,由农民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组成经济联合体或区域性的合作经济组织系统;三是走销售组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中介作用,依托乡土能人和销售大户,确保农户种得好,卖得出,获得较高效益。

第四、依托网络,构筑强大信息优势。要加快我县乡镇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要强化县级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乡镇信息网络建设,发展村级信息网络建设;二是要加大对我县的推介力度,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三是要积极筹办我县特色农产品信息发布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国外客商,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6.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关于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和谐和稳定。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有毒豇豆、瘦肉精猪肉等事件,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成为左右一个地区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长期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入手,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坚持“源头治理、全程监控、标本兼治”方针,把好农业投入品监管、食用农产品产地监管、安全用药、市场准入“四大关口”,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产品市场准入等五个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一、我市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了稳步提升

近年来,面对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越来越重、质量安全隐患不断增多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切实抓好农产品生产、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的同时,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监管监测,取得了显著成绩。

1、加强源头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01年,我市确立了提升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业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在全省、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又将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农业工作的考核指标,摆上重要位置,在已经启动实施的沿海开发战略规划中,将“把盐城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列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上,采取高标准、严要求的做法,通过开展专项整治、举办农资经营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等活动,使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的不法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据监测,目前盐城已经成为全省水、土、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优 良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发展无公害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2、加强产地认定,无公害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坚持将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高效农业规模化结合起来,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开辟媒体专栏和专家巡回宣讲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示范和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者和广大农民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的认识,有力推进了无公害产地的认定。目前,全市已有6个县(市、区)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无公害产地总数达到566个;种植面积达到540万亩,占全市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9%;畜禽产地规模达到 1228 万头(只)。

3、加强“三品”认证,产品品质稳步提升。近年来我市把“三品”认证工作与发展水稻、蔬菜、中药材、草鸡蛋等优势产业相结合,采取对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和1万元的财政补助,让通过认证的产品优先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境内外促销活动等方式,实行“三品”认证与农产品市场营销联动,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发展“三品”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全市农产品的品质。目前经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总数达到694个,产品认证数量在江苏省处于前列。其中,东台西瓜成为第一个瓜类中国名牌 农产品,射阳大米,阜宁草鸡蛋等一批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

4、加强动态管理,安全监控能力不断增强。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管理,坚持定期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生鲜乳质量安全、兽药及兽药残留、农资打假等一系列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在所有无公害生产基地竖立了监督公示牌,明确责任主体,产地规模及监督电话,强化群众监督,并加大对“三品”的例行监督检查和抽检的力度,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在国家和江苏省组织的无公害产地产品监督抽检中,合格率始终保持100%,为企业、基地和产品赢得了良好信誉。同时,在全市各主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设立了蔬菜农药残留速测点,坚持开展日常检测工作,对不合格产品做退场处理,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万无一失。

二、农产品质量建设涉及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阶段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国农业长期的分散经营方式、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职能错综复杂和我市长期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方式不适应。农户众多、户均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况,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的“先天不足”,加上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难控制、事故难防范、问题难查处。

2、监管体系不适应。按照省里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要有农产品质量行政监管机构、乡镇农业中心要有农产品质量监管员的要求,我市尚有3个县农业部门职能科室没有到位,乡镇则基本没有专职监管人员。市县两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尚未建立健全,特别是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是全省唯一没有通过省级“双认证”的中心。全省25个县级检测中心通过了“双认证”,我市一个也没有,与农业大市地位极不相称,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打造全国农业“第一市”的要求极不相称。

3、保障能力不适应。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监管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国家规定不得收费,没有收入来源。我市目前完成基本建设、检测仪器购置等资金缺口较大;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正常工作经费预算不足;对农产品品牌创建的激励力度不大,基本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三、农产品质量建设应围绕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总体目标,严把四大关口,健全五个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今年市人大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作列为专项评议内容,市政府也将加强全市农产品市场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列为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动力。今后一段时间,农 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按照“消除隐患促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总体要求,坚持“源头治理、全程监控、标本兼治”的方针,严把投入品监管、食用农产品产地监管、安全用药、市场准入“四大关口”,大力健全“五大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1、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队伍,明确职能,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县一级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工作机构,定员定岗。配足专职人员,确保有人做事,保障监管经费,确保有钱做事。加快“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程,切实履行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每个乡镇设置农业安全员专职岗位,明确专职监管人员,完善和强化监测手段,健全监管制度,不断提升乡镇一级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和农户。在各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基地和专业村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尽快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市、县、乡、基地(专业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开展全市范围的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企业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分类型、分规模统一建档、统一管理,大力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制度。继续深 入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和质量安全行政执法行动,重点加大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在蔬菜瓜果产区严禁销售、使用甲拌磷、氧化乐果等国家禁限用农药;在畜禽水产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孔雀石绿”、甲醛、硝基呋喃类等禁用添加剂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频次和抽检数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杜绝不合格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对监督检测出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加大质量执法力度,坚决溯源,一查到底,及时解除事故隐患。

3、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机制。依托农业高新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快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综合园区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并以此来探索和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模式,促进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等规范化使用和管理,加强农药、兽药休药期和安全间隔期制度的推广实施,努力提高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4、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市、县两级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推行以乡镇为单位开展蔬菜类农产品出圃前的质量检测服务工作,督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配 送中心等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点),逐步建成上下结合、定量检测与定性分析结合、重点防御与区域监控结合、面上抽检与企业内检结合的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网络和质检体系。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农产品质量监测全覆盖。

5、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经营户档案和进销货台账,完善索证索票制度,严格进货查验,严把农产品进货关。对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实施“验证抽检”入市销售,对未经认证的农产品实施“检测合格”入市销售,对检测不合格的坚决退市并按规定实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市场准入工作的组织管理,不断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广量大,必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统筹协调推进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打破条块、行业和部门分割,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1、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重大,涉及面广,应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研究出台全市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及监管措 施。坚持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明确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工商、质监、卫生、公安、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溯等制度,让生产、销售不安全农产品者付出代价,让监管不力者受到惩处,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安心。

2、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监管体系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应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机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员职责,落实专职监管人员,健全市县乡行政监管体系。抓紧解决目前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仍是挂牌单位,尚不具备承担省及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任务的资质和条件的问题,批准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落实人员编制,尽早投入运行。

7.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 公司概况

该公司2001年5月登记注册以来, 按照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发展蚕桑产业, 兴办了盛锋制丝厂并组织农户建立起六个桑蚕养殖基地, 做到了蚕桑产业农户种桑、农户养蚕、公司茧站收烘、公司加工白厂丝的一条龙经营模式, 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和“产品+市场+网络”的营销格局。截止2008年末, 公司共发展桑园8.7万亩, 养蚕户遍布6个乡 (镇) 55个村委会合计7200户, 年收购加工干茧能力达1500吨, 年加工“白厂丝”能力达180吨, 年产值达3800万元, 带动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2.5万人, 成为地方农业经济的主力军之一, 先后获得了省、州、县“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省、州、县“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 危机影响

该公司主要产品为干茧和白厂丝, 均为丝绸产业的原材料产品, 其中30%的产品在浙江茧丝交易平台直接用于出口, 另外的70%销售给江浙一带的服装企业用于加工出口, 是一家典型的外向型中小民营企业。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 由于本身其农业产业化模式运营的科学性以及恰逢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国际丝绸市场对于中国配额限制的放松, 盈利水平不断提高, 2001年到2006年的销售收入从783万元提高到3851万元, 上缴税金从101万元增加到251万元, 利润从45万元到557万元, 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7.5%、19.9%和65.4%。然而, 从2007年开始, 受金融危机冲击, 全球丝绸的需求不断下降, 国际丝价更是从2006年底的35万元/吨一路下跌到2008年底的14.5万元/吨, 致使该公司的经营受到严重影响。见表1所示。

该公司财务报表主要反映出两个问题:

一是亏损可能持续。由于该公司以出口丝绸制品的原材料干茧和白厂丝为主, 因此公司利润与国际丝价高度相关。2007年以来随着国际丝价的大幅度下跌, 同时为了保护蚕农的积极性, 避免出现如宾川等地农户弃桑毁蚕等不利于桑蚕产业长期发展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该公司一直以高于市场水平的价格来收购鲜茧, 导致干茧的收购价、白厂丝的成本价与公司销售价格间的价差不断缩水, 并最终致使公司2007年和2008年共计亏损456.7万元, 2009年第一季度继续亏损105万元, 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 年内丝绸行业可能继续疲软, 如果没有改变, 估计年内的亏损将超过上两年。

二是急缺流动资金。由于上两年亏损额较大, 2009年第一季度又继续亏损, 造成该公司2009年收购资金非常紧张, 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经营的稳定性。据估计, 该公司2009年春茧和夏茧两季共需短期资金1150万元, 公司虽然多方筹集, 但目前只能解决350万元, 尚存缺口800万元。鲜茧的收购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司年内以及未来的经营和发展, 急缺流动资金也是该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资料来源:鹤庆县茧丝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报表

注释:第一季度产品以过去存货作为原料, 干茧均价和白厂丝成本价不具可比性, 固未提供。

(三) 应对危机的有效做法

2008年年中, 国际金融危机逐步蔓延, 并严重影响到中国国内, 江浙、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陆续出现了停工、破产的情况, 尤其是该公司产品下游的不少服装加工企业, 在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经济运行趋势和所在的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危机时决定停产 (需要说明的是:停产不等于停工, 这些中小企业只是通过停产来休养生息, 静观经济局势的变化, 择机而变, 向企业行业尤其是内需品生产转型) 。因此, 该公司主要是因为丝价价格的下跌出现了亏损, 而并没有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为此, 该公司从三方面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并寻找到了有效的出路:

一是不断加强管理, 节约成本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疲软的丝绸市场形势下, 该公司加强管理, 采用多种途径节省运营、维修、人力成本, 节省了财务费用;同时, 积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 申请了扶贫贴息贷款、民贸产品贴息补贴, 以多种途径获取政府、中央银行的各项补贴。

二是加强宣传, 维持农户养蚕的积极性, 保证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该公司通过各茧站, 强化了对蚕农的丝绸形势的正面宣传工作, 使广大蚕农领会丝绸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波浪式, 循环式发展规律的变化, 尽量促使蚕农在丝绸形势疲软时不挖桑, 丝绸形势好时大发展。

三是防止简单盲目的产能扩张, 避免回到快字当先的发展模式。该公司自成立以来, 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 成为了鹤庆县唯一一家生产茧丝的公司, 其生产能力在过去的几年内扩张较快, 已经部分超过了当地农民能够供应原材料的能力。因此, 根据目前该公司的加工干茧和白厂丝的规模, 公司也不再进行简单的产能扩张, 而是决心在进一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上下工夫。如:明确了“向深加工和内需生产型转型”的应对思路。除了采取短期的应对措施外, 公司意识到必须在深加工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并逐步向生产内需产品转型, 并把此作为企业避免再次受到类似金融危机冲击的长远之道。从目前该公司的财务数据看, 公司完全暴露于价格风险中, 经营、财务情况受国际丝价的影响过大, 因此, 只有延伸其产业化水平链, 向深加工发展, 提高产品的档次, 企业才能够做大做强, 才能通过存货管理等多种途径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 从2008年和2009年以来出口转内销的情况看, 大量过去只用于出口的丝绸产品在国内同样非常畅销, 因此, 企业必须从过去只重视国际市场的开发, 逐步转向对14亿人口的国内需求的开发, 这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四) 转型中面临的困难

虽然该公司已经确定了向深加工和内需生产型转变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的发展思路, 但在具体执行中, 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是农户养桑养蚕的稳定性目前难以有效保证。该公司经过9年的发展, 加工干茧能力已经达到1500吨, 而以干茧和白厂丝作为主要产品的销售方式使得公司非常依赖农户养蚕和养桑的规模。如果公司无法收到足额的鲜茧, 其产能将达不到预定标准, 利润也难以实现。因此, 农户养桑养蚕的稳定性决定着公司转型的基础。然而, 从2007年到2008年, 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带来了整个丝绸行业疲软, 国际丝价大幅下降严重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以2009年为例, 蚕农对春茧收购价的期望值要求在18元—20元/公斤, 但丝绸市场的产品保本收茧价位与蚕农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 导致部分蚕农弃桑毁蚕。据该公司各茧站反馈的信息估计, 2009年的春蚕量只有去年的68%, 缩水了32%, 这意味着公司年收烘加工干茧能力将从1500吨缩减到700吨, 导致公司利润的进一步缩水。同时, 由于该公司目前资金短缺800万, 如果资金短缺问题不能有效解决, 将导致公司茧站在收购时出现打白条等付款情况, 更进一步挫伤蚕农积极性, 更多弃桑毁蚕的现象可能出现, 给公司未来的经营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此外, 因为资金的缺乏, 该公司对于蚕农老桑园改造、群防群治的支持力度也会不断下降, 也不利于农户桑蚕养殖业的稳定。

二是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条件还不成熟。首先, 硬件条件不成熟。目前鹤庆县深加工机器的维修成本比江浙一带高出3倍, 使得机器运营成本明显高于沿海地区, 风险较高。其次, 软件条件也不成熟。生产深加工产品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很缺乏, 且人才引进困难重重。最后, 技术改造资金缺乏。需要更多的投入。由于鹤庆县海拔高, 水的沸点不到100℃, 要生产顶级丝绸制品的客观条件存在障碍, 必须利用科技的手段来解决, 但目前该公司难以拿出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因此, 要克服这些困难, 该公司还必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证现有经营和销售的稳定性, 这样才能促使资本积累并使公司逐步转型。

三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不高, 财政补贴支持作用有限。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地方政府部门偏向于申建水电、化工等大型工业项目, 对民营农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明显不足。以该公司为例, 其在2007年至2009年的困境中, 仍然累计向地方政府缴纳了357.34万元的税金, 这无疑加大了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负担。可当该公司向地方政府求助时, 虽然地方政府对鲜茧收购给予了每市斤0.6元的直补, 但相对于目前的市场价格和农户心理价格间的差距, 特别是相对于公司向地方政府缴纳的税金而言, 无益于杯水车薪。

二、调研的思考和建议

该公司目前面临的困境, 在鹤庆县乃至大理州辖内并非个别现象, 这些外向型的民营企业急需地方政府、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结合该公司的调研情况, 我们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第一, 地方政府部门应实施多方面的财政补贴。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外向型民营企业收购农副产品的直补力度, 给农户以实惠, 保护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维持整个产业链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二是地方政府也要给农户种植、养殖环境改造, 群防群治, 水利设施等方面的发展给予部分财政补贴, 帮助企业应对难关。

第二, 企业要积极争取金融政策支持, 降低财务费用。目前, 中央银行、政府部门都有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 包括扶贫贴息贷款和民贸、民品生产企业低息贷款等两类, 这两类贷款基本免除了企业贷款的利息费用。因此, 企业要积极争取这类金融政策的支持, 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 提高应对难关的能力。

第三, 地方辖内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如:《物权法》颁布后, 应收账款等物权也可以作为质押物, 这为信贷产品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各类金融机构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再如:根据农副产品产业收购期短、加工期长、每家企业都有大量存货的特点, 创新存货作为担保物的方式, 开发新的贷款品种。

第四, 从长远来看, 政府应明确农业向产业化和深加工发展的明确发展目标, 为各类农副产品企业向深加工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从对该公司的调研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到, 企业向产业化和深加工发展是企业未来应对类似金融危机的唯一长远之道, 同时这样的企业做大做强对于整个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 地方政府部门不能简单的以当前的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衡企业对辖区经济的重要性, 而要以科学发展的态度为各类农副产品企业提供产业化、深加工化发展的条件, 不断促进辖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8.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于文波副主任作重要讲话,他说:2011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加值突破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5.2%;乡镇企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安置人员263万人,比上年增长1.1%,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纯收入中38%来自农村二三产业;实缴税金突破115亿元,比上年增長17%,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6%;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了3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于文波副主任指出,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各项指标关键的一年,“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建设完成“11551”工程,即到2015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建设完善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区)五个,打造五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建设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其中20%进入国家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为全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高效发展,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自主创新、转变方式;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强化职能、搞好服务,全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主要工作目标是: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同比增长19%;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1800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20%以上;实缴税金突破130亿元,同比增长15.2%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70万人以上,同比增长3%;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500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以上。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明显加快;抵御风险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主导产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为了全面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全力实施“六大战略”措施,促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实施“主导产业推进战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认真抓好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百强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发展一批大中型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有规模、有市场、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企业,实行重点培育、扶持和推进;要实施“传统产业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在农村二三产业中培育创建100户企业集团,推进规模以上企业上市融资。继续开展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杯”竞赛活动。继续搞好银企保对接活动,切实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解决好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企业快速高效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搞好农民创业和就业工作,调动农民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要实施“新兴产业开拓战略”,引导休闲旅游农业规范发展。打造五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和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作为重点,以点代面,协调发展。加大工作力度,把服务贯穿于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初期阶段,重点抓好星级以上企业特别是三星级以上企业的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突出在行业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推广上加强服务;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积极参与农业部东西合作工程和有关展洽活动,探索企业间技术合作、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新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开展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对外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工作,在省级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库中精心筛选一批项目,面向国内外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从单一开拓传统市场,向开拓新兴市场转变,全面开展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在对外发展上,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参加在美国波士顿、法国巴黎、德国克隆和阿联酋迪拜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开拓欧美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能力;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今年要完成“蓝色证书”培训任务1万人以上,完成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任务1万人以上。并且进一步考核各市(州)和县(市、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工作;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积极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认真组织企业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产品加工适用技术推广与对接活动,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我省九个专业分中心的指导下,进一步抓好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搞好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评选审定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支撑的包括粮油、特产品、畜产品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在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百强企业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

会上,吉林市农委、德惠市经济局、四平金士百啤酒有限公司和东丰县经济局做了经验介绍,并对全省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先进单位、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管理先进企业,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百强企业进行了表彰。(省农委乡企局 供稿)

9.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九

实施绿色生态长廊建设,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向纵深发展,是建设生态费县、打造“一城五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更好更快地推进,大力优化全县生态环境,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部分乡镇的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工作开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全县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早动员,早部署,结合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科学规划,强化措施,在全县迅速掀起了绿色生态长廊建设新高潮。至调研结束时,全县已挖穴 103.4万个,栽植各类苗木 58.3万株,完成绿色生态长廊建设85公里。

(一)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为绿色生态长廊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今年,县委、县政府根据费县实际,提出了以建设生态费县为目标,精心打造临沂卫星城和构建新型工业重地、品牌农业基地、休闲旅游胜地、文化产业高地、安居乐业福地“一城五地” 的重大决定,明确了绿色生态长廊建设为生态费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了专项重点工作考核体系。3月5日,县里召开了全县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会议,对全县绿色生态长廊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调整充实了绿化委员会,成立了由县长高振凯同志任组长,分管副县长孙百亮同志任副组长,林业、农业、果业、公路、交通、土地、水利、农业开发办、水保办、气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科学规划,积极实施建设,迅速掀起绿色生态长廊建设高潮。一是规划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各路段特点科学规划。在对许家崖景区规划时,本着增加农民收入与保持原有景观相结合的原则,在旅游路两侧栽植核桃,与芍药山万亩核桃园搞好对接,打造“生态旅游一线,万亩核桃连片” 的景观。二是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开始后,各乡镇提早部署,提早行动,积极投入绿色生态长廊建设,新庄镇年前就已开始挖穴,费城镇、石井镇、朱田镇3月初已开始栽植,迅速掀起了植树造林高潮。

(三)强化保障措施,加强技术指导,确保绿色生态长廊建设成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县政府三年将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同时,各乡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出台优惠政策,拓宽筹资渠道,为绿色生态长廊建设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保障。费城镇出台激励政策,对沿路两侧100米范围内每栽植一棵杨树,奖励3元钱,栽植完兑付一半,秋后根据成活率兑付另一半,明年春天验收成活率达9 0%以上的每棵再奖励3元,后年春天验收成活率达 85%以上的每棵再奖励 3元,这样每棵树的栽植管护费用达到了9元,充分调动了群众栽植的积极性;朱田镇、新庄镇对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用地分别采取了反租倒包和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农户承包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解决了土地与树木权属不一的矛盾,实现了土地的合理流转;石井镇每挖一个树穴,镇里补助0.6元,每栽一棵树,镇里补助3元,对凡在麦田里栽植杨树的,每年每亩补助300元,连补三年。这些措施,可操作性强,有力地推动了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县、乡、村均成立了专门技术服务机构,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了造林质量,确保了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具体工作中,严把了“四关”,即:规划设计关、良种壮苗关、造林质量关、科技示范关。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绿色生态长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在全县形成了各级重视、人人关心、积极参与造林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督导考核。县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不定期的到各乡镇督导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协调、解决。同时,严格奖惩,对完成任务的乡镇,根据验收结果,县里设立一、二、三等奖,授予“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先进乡镇”荣誉称号,并给予现金奖励;对没有完成建设任务的乡镇,县里将给予通报批评,确保绿色生态长廊建设高效有序地推进,按时保质完成三年目标任务。

二、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全县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全面展开,起步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

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乡镇主要领导对绿色生态长廊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行动缓慢。二是有的乡镇没有认真贯彻执行《费县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标准没有达到“干线公路和县乡道路每侧造林宽度不低于50米”的标准要求,过于强调“群众意愿”、“适地适树”,规划不够科学,栽植苗木品种杂,规模小。三是有的路段苗木栽植质量不够高。挖坑浅,浇水少,难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四是部分乡镇对已栽植苗木的管理不到位。出现重栽轻管、前栽后移、损害苗木的现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五是个别相关职能部门技术指导不到位,缺少工作力度和具体措施。

三、推进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为确保绿色生态长廊建设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加强领导和督导。县政府要充分发挥在造林中的引导、管理、监督和服务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的督导,每天一通报,每周排名次。对行动迟缓、栽植质量不高的要及时通报。林业、果业、畜牧、公路、交通等部门要组成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路段现场指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严把建设质量关,确保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的成效。

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各乡镇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加大配套资金投入,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坚持谁栽植谁受益,充分调动起企业、社会、群众等各方力量参与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的积极性,确保“三年的任务,两年完成,第三年巩固提高”。

三是要做好结合文章。要把绿色生态长廊建设与各乡镇驻地绿化相结合,与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生态林业建设相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确保绿色生态长廊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绿化与美化有机结合起来,把群众意愿与政府引导结合起来,切实搞好规划。对视野内的私塔乱建、破旧房屋、养殖大棚,该拆的拆,该迁的迁。

四是要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各乡镇要成立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管护专业队伍,加强巡逻,切实做好建设与日常管护、防火防病虫害等工作,特别要做好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实现接点连片,形成规模。对已流转的土地可实行大包承包、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等形式,增加群众的责任心,对未合理流转的土地,要与村里签订管护责任书,年底考核验收兑现奖惩。

10.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

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听取部分镇(办事处)负责人、企业老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的意见,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当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2009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2009年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09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当阳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一

——关于xx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

加工流通体系建设的思考

1引言

当前,随着中央和省市区各级惠农和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我镇农业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各类农副产品的生产能力较以往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初级生产市场竞争体系紊乱和农民市场意识淡薄, 农产品供大于求、卖难、价格低迷等问题也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 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是当前我镇面临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当前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种植业方面我镇已经形成了以食葵、红辣椒、洋葱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的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养殖业方面在原有几个规模较小的养殖场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大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天康肉牛养殖场为代表的规模化养殖场(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我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种植作物种类几乎全为外销型农产品,销售完全依赖中间商,农户在价格上完全没有主导权。大部分农产品主要是食品加工工业中的初级原料,农产品市场价格较低。

2)大部分种植农户市场意识淡薄。种植业农户盲目跟风,1不顾市场行情的变化和业务主管部门发布的行市预警信息,肆意扩大部分作物的种植面积,以一种“赌博”的心态进行农业生产。

3)各村种植业规划工作欠缺。各行政村组种植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放任农户自由种植。

4)不注重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由于经济效益低的原因,我镇饲草料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导致本区域内养殖所需饲草料需要长途运输才能满足需求。

2.2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镇农产品产地收购、加工外销仍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市场类型, 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农民合作社和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产品经营主体, 农产品集散及现货交易是农产品的基本流通形式, 农产品的流通仍然是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要流通客体。在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上我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农产品加工企业处在较低端的生产水平。目前,在我镇以双丰辣业为代表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发展还不能适应我镇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农产品加工主要还停留在初级加工上, 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还较低。

2)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己初步建立, 但还尚未形成高端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我镇大部分农产品的流通主要依赖中间商贩外销, 在超市等现代零售渠道中的销售比例几乎为零。

3)农产品流通以大宗原产品为主。我镇的农产品流通仍然维持着以大宗原产品为主、初级加工品为副的流通格局。

4)农产品市场流通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我镇

农产品流通主要是按照“ 产地收购一产地市场集散一外运销售” 的路径进行着现货交易, 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商品流通状态。

3统筹兼顾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当前统筹兼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的模式

目前,可以统筹兼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农餐对接、农超对接和农商对接。现将这三种模式作以简要的介绍:

1)农餐对接。农餐对接是指餐饮企业利用自身优势, 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 采取各种形式向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层层渗透, 保障农产品由生产地直供餐饮企业生产及销售的一种农产品创新流通方式。

2)农超对接。这种模式指的是农户(合作社)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合作社)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

3)农商对接。主要是指农户通过与企业的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这既降低了种养殖风险又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3.2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做好统筹兼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依托地理空间位置,按照现阶段各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我镇划分为三片:西片区(陈家沟村、三角城村、龙源、龙寨村和营盘村)、中片区(许家沟村、金河村、天生炕村、九

个井村和新粮地村)和东片区(龙口村、古城村和康盛村)。

1)依托西片区已有的发展建设成果建立“农餐对接”区。西片区的主要特点有:人均土地少,剩余劳动力多,交通便利距离市区最近,处在十分钟经济圈的最前沿,文化设施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西片区目前已建成文昌生态园,陈家沟休闲农家乐,镇中心文化广场等景点,立项在建的有三角城遗址公园等。结合该区内已建成的农家乐,引进中型规模以上的餐饮企业从农户手中承租房屋,统一经营,打造农家特色休闲饮食服务业。这样既可解决农户分散经营造成的恶意竞争的问题,又可带动农产品直接由生产地直供餐饮企业生产及销售,形成“农餐对接”模式,从而解决我镇生鲜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于此同时餐饮服务业需求大量劳动力,对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我镇农民工资性收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2)结合中片区已建成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农超对接”区。中片区的主要特点是:人均土地面积少,且土地不集中,但交通便利,剩余劳动力丰富,大部分农户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娴熟。近年来,随着省市区逐年的惠农政策的落实,设施农业和现代养殖业在该区发展形势良好,特别是天高公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九个井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为该区域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养殖业起到了明显的引领示范作用。结合该区交通便利的条件,所生产的蔬菜、水果和鲜肉等农畜产品均应由农户(合作社)向市区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消耗,从而形成“农超对接”销售模式。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作用一是加大该区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力度,培育壮大产业;二是联系市区零售企业为优质农产品直通超市牵线搭

桥,扫除销售障碍;三是引进物流仓储企业,重点建设恒温保鲜设施,对富余农产品进行收储,在反季节销售,从而达到规避农产品积压风险,增加农户收入。

12.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二

关键字: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思路;毕业论文指导步骤中国信息大学在2009-2010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笔者指导的42名学生基本能够按照指导方案规定的时间进度展开论文誊写并完成毕业论文指导的第一阶段目标,其中,学生的开题报告与论文的文献综述是本学期论文指导的标志性成果。现就本命题的选题目的、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思路和具体步骤以及本学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总结,以便对未来的毕业设计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组织和管理。

一、选题目的外向型企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这种竞争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两个方面。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外向型企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这两种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就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技术引进。因此本毕业设计选题旨在指导学生通过调研,一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二是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完成的作品可供相关企业借鉴,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二、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该课题的名称的分析来看,首先该课题定位于研究外向型企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对世界的经济、贸易局势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经济趋势的能力,符合外向型人才的定位目标。其次,该课题着眼于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不仅涉及经济贸易,还要涉及经营管理,甚至要求学生深入到产品的生产技术层面进行研究。因此,该课题的另一培养目标符合培养适应

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最后,该课题要求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深入企业做实地调查与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该毕业设计选题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敏锐的全球思维、较强的国际形势适应性以及具备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外向型企业从事外贸销售、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产品生产监督等岗位。

三、指导思路

本课题拟定在四个学期内分三个阶段完成对毕业作品设计的指导。三个阶段分别为:指导学生如何认识毕业选题,如何研究毕业选题以及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同时强调对学生独立研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四个学期的主要任务安排如下:

第五学期将重点指导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毕业选题。第六学期将把论文指导的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论文所需的数据。第七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对比搜集的数据,通过选择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确立自己的论文观点。第八学期指导学生对论文进行撰写,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论文初稿、二稿和最终稿。

四、中国信息大学本学期论文指导的具体步骤

本学期的指导工作以如何认识选题为指导的重点和核心,共分为三个时间段展开,细述如下:

1.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理论基础学习与选题价值分析

(1)9月第四周:进行论文动员工作,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主要布置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并确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方式。初步拟定将学生分为6个研究小组,每组7人,并指定各组的小组长。

(2)10月第一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地查寻、收集与论题相关的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做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可鉴借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了解其他学者就外向型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做了什么样的工作,他们研究方向都是什么,从而能够找出自己对该命题研究的兴趣点在哪里。

(3)10月第二周:指导学生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以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教师建议学生应该选择的专业课为: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等。对于学校没有开设的课程,指导学生组成研究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4)10月第三周:组织研究小组学习竞争优势理论。指定学习的参考书为:迈克尔.波特编写的波特竞争三部曲《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

(5)10月第四周:组织小组学习讨论产品竞争力的分析模型。指导学生结合相关案例,就各种分析模型的优缺点展开小组讨论,并分析各种分析模型的适用条件。

2.第二阶段(2009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选题价值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后,组织学生探讨研究的具体问题、范围、方法、步骤和毕业论文的架构,并指导学生按以下时间完成开题报告:

(1)11月第一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开题报告初稿的写作框架;

(2)11月第二周:学生誊写开题报告,并于11月18日前上交指导教师;

(3)11月第三周:教师对学生开题报告初稿提出意见并返回学生,要求学生完成修改;

(4)11月第四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再次修改开题报告,并于11月31日前提交指导教师。

3.第三阶段(2009年12月):完成文献综述

指导学生通过扩展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学习该领域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思路,了解该领域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在这个阶段,教师可推荐必要的研究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会议论文集、专业网站等)和核心文献给学生,以方便他们更好的展开自主学习。

(1)12月第一周:学生通过自己的渠道搜集文献材料,在周末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分享文献资源的获得渠道。

(2)12月第二周:学生根据上一周获得的资料渠道,进行更广泛的文献查阅和分析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自己阅读过的参考文献,分析学者的研究观点,并指出自己对该观点的看法。

(3)12月第三周:指导学生整理合适的文献参考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提炼,列出文献资料和写作提纲。要求各小组通过PPT演说的方式对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

(4)12月第四周:学生根据文献资料写作提纲,开始撰写文献综述。

五、本学期的指导体会

从9月份开始,笔者便按照毕业设计指导方案的安排对学生进行指导。截至目前,除了文献综述还在进行阶段,拟定于12月底上交之外,学生已基本按照指导计划完成了各项任务。回顾一个学期的指导工作,以下几点是促成本学期的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1.及时检查学习效果,确保学生作业质量

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一共要求学生上交1份资料日志、1份论文、1份分析报告、1份文献综述和一次PPT 演示。具体的作业包括:资料查阅日志;论文——关于“外向型企业国际产品竞争力分析”的研究价值分析;分析报告——关于竞争力分析模型的比较分析;以及最后的文献综述。

在学生上交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对于上网下载甚至不假思索生搬硬套的作业给与严厉的批评,并扣除相关学生的论文分数;对不及时完成和未按进度完成作业的学生,提出批评警告并要求其尽快完成作业。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几乎是全抄参考资料。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求他们到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参考学术论文并消化吸收,总结成自己的文字。

2.分成小组,形成竞争氛围

从大家认识的第一天,笔者便随机将学生分为5组,并指定其中一位学生任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的作业讨论和任务的具体安排。对在每一次的作业讲评过程中,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分数上的奖励。这种直接的分数刺激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在关于竞争力分析模型的PPT陈述讨论会中,各组分工明确,都表现出极强的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通过组成小组的形式,每一个组员都可以在小组范围内大胆的发表自己意见,从而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

3.学生多锻炼,教师多引导

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尽量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展示学习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每一个时间段,教师都要求学生定期将研究结果以讲演的方式(PPT陈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这样做不仅促使他们认真总结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结果,也锻炼了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指导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指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去查阅参考资料,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刺激和督促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指导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论文创新性不足和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本学期出现的两大难题。

1.创新性不足

作为系统进行了四年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运用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剖析客观事物的前因后果、提出观点、指导实践等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环节。从近几次学生的作业来看,总体情况基本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在创新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观点陈旧、简单重复、没有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心得认识,发现什么资料多就写什么,整个作业只是资料的堆积。有些同学甚至在拼凑或抄袭文章,以至于文章的观点前后矛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在学术上的严谨性,在本学期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把自己的思索、独特的发现和新颖的创造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比如在查阅资料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篇参考文献后,就将该文献的核心论点、论据和作者的结论记录下来,并以“文献查阅资料日志”的方式上交。并且要求学生把自己参阅资料的心得以及由此想到的论点及时向指导教师进行汇报,在与教师的讨论切磋中找出不足和修正的方法。再进行查阅资料、再思考,直到得出有一定新意的观点。在通过多次小组讨

论、师生讨论以及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后,笔者发现学生上交的论文中,确实存在部分学生在观点陈述中不拘泥于课本和形式,大胆的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

2.学生思想准备不充分

经过一个学期的指导,笔者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等”和“靠”的思想比较严重。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普遍存在“等老师安排好,按要求做就行了”,“相关的知识不太懂,老师会讲的”等想法,这反映了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另一种是急躁心理,有的学生任务完成的非常快,但是作业质量却不高,甚至有学生只有几句话就算是一篇论文。在每次的集中指导中,总有一些学生因各种理由推脱不来参加,这也说明学生存在着“只要完成任务就行”的思想。对于这部分学生,笔者将在下学期的指导中重新安排他们所在的学习小组,并在小组中刻意安排对他们负责部分工作,目的在于引起他们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并增加他们的精力投入。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随时与他们进行沟通,督促他们的论文进度并要求他们按时按质的完成每个阶段布置的任务。

七、结束语

上一篇:湖南师范大学数学分析下一篇:澳洲留学学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