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共15篇)(共15篇)
1.《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一
雷雨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文
2、读好日记
二、写字教学
1、认读生字
注意:垂、沉、阵、蜘蛛、蝉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2、扩词训练(蜘蛛、蝉不扩词。)
3、说记字方法
4、写字指导
(1)自己分析所有字的结构,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自己动笔描,说说:你的发现。
(如:垂字的中间一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其余两横长短差不多;压字不要丢掉点;彩字的.三撇要对齐)
(3)请小书法家上台表演自己写得好的字并说写的技巧。
(4)自己书写生字,每个两个。
(5)互相学习、评价。
5、完成读读抄抄。
三、作业:
1、抄写有关天气的优美文章。修改自己的日记。
2、每个生字各写三个,组两个词。
板书:雷雨
前:闷、压抑、可怕
中:雨越下越大
后:清新、愉悦
教学目标:
1、认识“压”等四个生字,学写“垂”等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3、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2.《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二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
1.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谁?
2.是谁要回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第二课时,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文题目(板题),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3.读文要求: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桥从哪里跨越到了哪里?
文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哪里?
4.汇报、交流
三、再读文、深入感知
1.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问题走人第一位主人公:小钱。
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
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段话中有几个描写花朵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作者用( )比作( )?这个比喻句又说明了什么?
要想挽救这年轻的生命唯一的办法是什么?那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④辗转是什么意思?⑤假设这个年轻人没有得白血病他会在做什么?⑥就在台湾青年要捐赠骨髓时发生了什么?
3.出示台湾地震图片:多么可怕的地震,我们的台湾青年抽取骨髓会成功吗?
4.小组合作学习3-6自然段。
5.小组合作要求:
大声朗读3-6段课文
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地方为什么令你感动?
四、升华感悟
1.我想学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生命桥的意义了吧?
2.补充完善板书
五、拓展
1.共同唱响《爱的奉献》。
2.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李博士相见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组交流一下。
六、作业
3.《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三
授课人:李金梅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力求体现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设计主动学习的平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二是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雷雨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妙。
3、激发学生观察天气兴趣,能写观察日记。【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突破方法:把看图、读文、想象紧密结合,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展开想象。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的,体会生动、准确的用词。突破方法:在初读中理清作者描写的顺序,在比较、品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儿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雷雨,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儿歌《夏天的雷雨》,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边想象雷雨时的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谈话:刚才你听到的一闪闪指的是什么?(闪电)轰隆隆指的是什么?(雷声)哗啦啦指的是什么?(雨声)你知道这首儿歌唱的是什么天气吗?(雷雨)
3、师:是啊,温暖美丽的春天转眼就会过去,夏天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夏天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天气。今天这节课,咱们就继续学习课文——雷雨。(板书:雷雨)(出示课件1——雷雨)大家齐读课题。
【意图: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喜爱的儿歌,让他们聆听、辨音,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复习字词,回顾课文内容。
1、雷雨也叫雷阵雨,多发生于夏天,它来得急,去得快。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现在让我们复习一下吧。(出示课件2生字词)指名读,小组读,指名用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2、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师板书:时间顺序)给我们描绘了几幅什么画面?(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卷,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走进画卷,感受自然美。
(画卷一:雷雨前)(1-3自然段)过渡:瞧,这幅雷雨前的画面!
1、(出示课件3)学生默读、想象1-3自然段,找出作者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把关键词语做上标记。
2、(对照出示课件3)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并板书(板书: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3、(出示课件4)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1)、从“黑沉沉”、“压”中你体会到什么?(乌云很厚很低)(2)、指导读句子:读出雨前压抑、闷热的感受。(“黑沉沉”、“压”要重读)
【意图: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会“黑沉沉”、“压”两个词语。】
4、(忽然一阵大风,吹的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出示课件5)
(1)、把“垂”换成“爬”好不好?
(2)、从“垂”字,你知道了什么?(垂字让我感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所以它赶快垂下来逃跑了。)过渡:雷雨前除了大风,还有什么让人害怕?(闪电和雷声)
5、师问:雷雨前的闪电和雷声怎么样?(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你们能不能用掌声把雷声表现出来?(由低到高)
6、指导读1-3自然段:这么大的风,这么响的雷,这么亮的闪电,同学们当然害怕,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突然变化?(读得稍微快一点)
【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充分唤醒学生自己的体验。】
(画卷二:雷雨中)(4-6自然段)
过渡:听,雷雨真得下起来了
1、(出示课件6)(雷雨中的景象)问:你好像看到什么?
2、(对照课件6)“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这时你又好像看到了雨下的怎么样?(雨越下越大啊!)
3、该怎么读这3个“哗”?(师指导朗读: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师板书:越下越大)
4、(出示课件7)雨下得真大!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让我们再用掌声把雨声表现出来。(师板书:渐渐小了)(指导朗读:要读得稍慢一些。)
5、真是好文章,让我们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中4-6自然段,感受这雷雨吧!(齐读)
【意图: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想象读,掌声示范,学生细细品味,真切体会。】
(画卷三:雷雨后)(7-8自然段)过渡:雨渐渐地停了,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
1、(出示课件8)学生观察雷雨后的景象,自由读7-8段,圈出7-8段描写雷雨后的哪些景物及特点?指名回答,师适时引导。
(板书: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师:雨停了,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小鸟,小青蛙欢快地唱着歌,小朋友们也可以到外面去玩了。
(1)、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天上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出示课件9)这个挂字用得好不好?(好,让人感觉彩虹就像是谁把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挂在天空,真实太美了!)
(2)、大地上蜘蛛又坐在网上。(出示课件10)这个“又坐”用得好不好?(拟人修辞手法,体会到雷雨后蜘蛛悠闲、愉快)
2、师:好美的景色啊!真让人心情舒畅呀!现在如果我们不看书,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能)从天空中写起,再写树上的蝉和蜘蛛,最后写到池塘里的水和小青蛙,从上到下,这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方法。有困难的话,老师会帮助你的。(出示课件11我会说)指名说说。
【意图:对雷雨后景象的说话训练,是对本文的一种拓展,更是一种感悟,达到写话能力提高的目的。】
3、指导朗读。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清新)我们的心情也是特别的(高兴)。这么美的景色,你想不想美美地来读读第7、8自然段?(指名读)
四、总结课文。
本文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现在,我们比较雷雨前和雷雨后有什么不同?再一次感受这雷雨前后的变化。(出示课件12)指名回答。
五、课后小练笔(写一写:)
(出示课件13)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我们的生活中,不只雨后的景美,早晨、傍晚也很迷人,一场雪、一场春雨也很有韵味,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而把这些写下来,你就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请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板书设计】
雷雨
雷雨前: 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雷雨中: 越下越大 渐渐变小
雷雨后 :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作业设计】
4.《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烦燥
贤惠
惊愕
委曲 B.窟窿
家俱
签字
弥补 C.联络
松弛
斡旋
脉膊 D.昧心
混账
敲诈
暂且
解析:A项,“燥”应为“躁”;B项,“俱”应为“具”;C项,“膊”应为“搏”。答案:D 2.对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周朴园 „„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B.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C.周朴园 „„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D.周朴园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解析:D项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人称代词比括号里的人称代词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我)有点亲戚——用“我们”淡化了周朴园和“这个人”的关..系,更利于表现周朴园尽力掩饰自己的虚伪性格。
B.周朴园:„„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你)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用“我们”拉近了和侍萍之间的距离,表明周朴园良心发现,对过去的过失感到内疚。
C.鲁侍萍:„„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我们)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你)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第一处用“你”更能突出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痛恨,第二处用“你们”是将矛头直指周家这个罪恶的封建资产阶级家庭。
D.周朴园:你(我们)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这里用“你”更能表现周.朴园怕承担责任的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
解析:“良心发现,对过去的过失感到内疚”不对,周朴园只不过是在哄骗侍萍,怕侍萍揭露真相,影响他的地位。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罪犯一方面大肆散布虚假信息,另一方面________他人介绍熟人与分公司签订承包协议,并许诺从工程队交纳风险金中给予高额提成。
②黑妮七岁上就给一个小商人家里做童养媳。婆家拿她当牛马________,还不断打她、骂她。
③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种________就是一种无知和盲从。
④面对记者,他表示有些诋毁让他非常________,但面对记者,他表示没有办法去回应,回应了就是在迎合对方的炒作。
A.指使
指使
意气
委曲 B.支使
支使
意气
委屈 C.指使
支使
义气
委屈 D.支使
指使
义气
委曲
解析:指使: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支使:命令人做事。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有这种气概或感情。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使人受到委屈。委曲:(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答案:C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部分,不能用括号内的成语替换的一项是()A.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举步维艰).....B.以后她又嫁过两次,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遇.......人不淑)C.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软硬兼施)......D.矿上的工人已经在昨天早上复工,你当代表的反而不知道么?(蒙在鼓里)...解析:A项,“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一步都十分不容易。B项,“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行不端的丈夫。C项,“软硬兼施”,软的手段和硬的手段一齐用(含贬义),与语境不符。D项,“蒙在鼓里”,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
答案:C 6.根据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心情和神态,下面所缺的四个舞台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周朴园(①)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②)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③)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④)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A.①忽然严厉地 ②怨愤 ③冷冷地
④悲愤 B.①忽然严厉地 ②悲愤 ③冷冷地
④怨愤 C.①冷冷地
②悲愤 ③忽然严厉地 ④怨愤 D.①冷冷地
②怨愤 ③忽然严厉地 ④悲愤
解析:舞台说明提示了人物的神态和心情,对情节起推动作用。周朴园在确定鲁妈是侍萍之后的“忽然严厉”表现了他的色厉内荏,之后“冷冷地”则反映了他冷酷无情的真实面目。鲁侍萍由“悲”到“怨”的变化也反映了她愤怒情感的加深。
答案:B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周公馆的不期而遇,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B.这位资深的演员在话剧《雷雨》中的精彩表演,令人叹为观止。....C.这篇评论《雷雨》的文章观点怪异,言语偏激,一旦刊载出来,必定会走投无路。....D.周朴园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小工,这种令人发指....的事他都干得出。
解析: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用在这里不合语境。A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用在此处恰当。B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用在此处恰当。D项,令人发指:使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的样子。用在此处恰当。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曹禺这个名字对我们是很熟悉的,他的处女作《雷雨》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杰出地位,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B.观众普遍认为,新版《雷雨》演员台词功底深,演戏老到,张弛有度,凸现人性回归的命运主题,他们让经典老戏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C.郑榕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他从1954年开始扮演《雷雨》中的周朴园,用了近50年左右的时间,对人物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总结。
D.《雷雨》中周朴园的一句“无锡是个好地方”,成了无锡对外城市形象的宣传用语,但这句话被译为“Wuxi is a good place”后,引发了诸多市民的争议。
解析:A项,不合逻辑,“曹禺这个名字对我们是很熟悉的”主客颠倒,应改为“曹禺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B项,偷换主语,“凸现人性回归的命运主题”的主语应该是“新版《雷雨》”;C项,“近„„左右”矛盾,应删去“近”或“左右”。答案: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周朴园 你看,这是他们三个人签字的合同。
鲁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伸手去拿,想仔细看一看)他们不告诉我,自己就签了字了?
周朴园(顺手抽过来)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鲁大海 那三个代表呢? 周朴园 昨天晚车就回去了。
鲁大海(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周朴园(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①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② 周朴园(厉声)下去!仆人们(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③
周 萍(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周 萍 打他!鲁大海(向周萍)你!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流了血。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周 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④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9.品味画线的句子,分析它体现了此时侍萍怎样的心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最富有个性色彩,只有仔细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含意,才有可能探究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分析这道题时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想法,同时也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
答案:侍萍此时的心理是矛盾的。她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是抱有幻想的,但当见到周家人对鲁大海的态度时,尤其是周萍打大海后,她非常失望,所以伤心地大哭,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同时也更认清了周朴园的本质。可毕竟母子连心,她见到周萍欲与之相认,却又不能相认,利用“萍”和“凭”同音字的转折,巧妙地表达了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复杂的心情。可以说侍萍对周萍又爱又恨又有失望,所以她走的时候才会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继而又哭起来。
10.分析文中①②③④处破折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破折号的作用有: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标示插入语,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标示话题的转换,标示声音的延长,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等。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要熟悉破折号的作用,结合上下文答题。
答案:①②③处标示话未说完而被强行打断,而④处标示话题的转换。
11.怎样理解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这句话?联系课文分析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品味人物的语言要善于抓住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即人物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同时也要根据文意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答案:周朴园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来对待大海。周朴园对刚刚才知道是自己亲生儿子的鲁大海有一丝父子之情,所以他制止周萍及仆人打大海,但他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却不肯相认、还讽刺嘲笑他是傻小子,说没经验只凭意气胡喊是不行的,甚至把他开除,维护自己的利益。他的“不要打人”主要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讲理,不与大海一般见识,捞个好名声,这正是他虚伪的一种表现。
12.联系课文分析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不能空发议论,要联系人物在剧中富于个性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他们的品格形象。
答案:大海是个有觉悟的工人,他痛恨剥削者、压迫者,敢于反抗斗争。在周朴园的矿上,他鼓动罢工,闹得最凶,被选为罢工工人代表。与老奸巨猾的周朴园相比,他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他立场坚定,表现出了大公无私的斗争精神,对资本家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他勇于反抗压迫者的精神值得赞美。
三、语言表达
13.“言为心声”,简单的语气词后往往隐藏着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根据《雷雨》的剧情和上下文的意思,分别写出下面台词中“嗯”和“哦”隐藏的内容。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抓住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说的话要符合剧中人物的特点,要符合语境。答案:说“亲戚”有点冒失(唐突),得转换话题。别再假惺惺了。
14.依照文段中的画线部分补写句子。
在《雷雨》中,阶段冲突使夫妻相见不相识却相恨,父子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子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兄弟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相认却相斗 不相亲却相怨 不相识却相仇
15.戏剧《雷雨》中的许多人物都触及我们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请阅读剧本,捕捉触动你心弦的点点滴滴,为“触动心弦的剧本人物”草拟一段评价语。形式可以创新,展示方式不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鲁侍萍:爱人自私地抛弃,现实残忍地放逐,使这颗温柔善良的心备尝酸楚,饱受煎熬。蓦然回首,已是三分柔情七分恨,声声怨诉,字字血泪。面对不能相认的亲生儿子,更是柔肠百转,寸心如割。感动,为这个处于感情旋涡中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弱女子感动。
(2)鲁大海:一个不畏强权的好代表,一个孝敬母亲的好儿子,心直口快,疾恶如仇,敢作敢为,为人耿直。在他纯洁的心灵中,正义公平,占据了全部;但他生命中也充满了悲情,他不知道自己对抗的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也不知道和自己大打出手的竟是自己的亲哥哥。他的为人,他的性格,在悲情剧本里更显得感人。
(3)周朴园:在爱情、亲情和经济利益、名利地位面前,周朴园的选择着实让我们吃惊,我们不禁怀疑:金钱难道真的是毁灭美好人性的毒药吗?也许在他经历失去一切的痛苦之后,他会懂得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第二课时 拓展提升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讣告/朴素 灾难/难过 伺候/侍候 ......B.薄弱/停泊 处所/犯怵 角逐/诡谲 ......C.宿敌/夙愿 悭吝/纤细 磊落/擂鼓 ......D.懈怠/机械 帷幕/纬度 吊唁/谚语 ......解析:A项,fù/pǔ,nàn/nán,cì/shì;B项,bó/bó,chù/chù,juã/juã;C项,sù/sù,qiān/xiān,lěi/lãi;D项,xiâ/xiâ,wãi/wěi,yàn/yàn。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汗涔涔 指手画脚 鼎力相助 蓬荜生辉 B.胁奏曲 敝帚自珍 斧底抽薪 相形见绌 C.摆架子 立杆见影 日甄完善 蛛丝蚂迹 D.热烘烘 遍体麟伤 生灵涂炭 高朋满坐
解析:B.“胁”应为“协”。“协奏曲”指由一个独奏者(奏小提琴、钢琴等)和一个管弦乐队合作演奏的大型器乐曲,一般由三个乐章组成,故用“协作”的“协”。“斧”应为“釜”。“釜”是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代的锅。“釜底抽薪”指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C.“杆”应为“竿”。“甄”应为“臻”,“臻”指达到(美好的境地)。“蚂”应为“马”,“蛛丝马迹”指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D.“麟”应为“鳞”。“遍体鳞伤”指满身都是像鱼鳞一样密集的创伤,形容伤势非常重。“坐”应为“座”,“高朋满座”指高贵的宾客坐满了席位,应用“座位”的“座”。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鲁侍萍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________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②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________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远挚爱的人民。
③他只是在亲近他最喜爱的大自然,他来访问静静的秋林,他来________那微语的落叶,借以感知大自然的脉息,用以形成他乐曲中的神奇旋律。
A.原形 流连 倾听 C.原形 留恋 倾听
B.原型 流连 谛听 D.原型 留恋 谛听
解析: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谛听:指仔细地听。
答案:B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________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________。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是妙处了。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________。
A.平铺直叙 字斟句酌 心照不宣 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C.平铺直叙 咬文嚼字 心照不宣 D.平易近人 咬文嚼字 心领神会
解析: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或形容文章容易理解;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平和。态度谦逊和蔼,对待人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咬文嚼字:形容过分斟酌字句而死抠字眼,多指读死书而忽视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可用在讲话时过分推敲字句以炫耀自己,略带贬义。字斟句酌:指对字句反复推敲琢磨,多半用来称赞人讲话或写文章,在语言上认真推敲,也可用来读文章时对语言的仔细品味。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在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B.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
C.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真正成熟的中国现代话剧的标志。
D.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解析:A.搭配不当,“广泛”修饰范围,“多”修饰“人数”。C.语序不当,应为“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D.主语不当,“担负”的主语不是“事件”,应在“既担负着”前面添加“哈姆莱特”。
答案:B 6.依次填入下列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古典戏曲发展到元代,可以说是登上了一个高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诗宋词元曲,世人皆言,说明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代表一个朝代的珍品,这与其语言艺术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②关汉卿是本色派的语言大师,王实甫则为文采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厢记》堪称文采派的典范
③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其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均属一流
④元杂剧分为本色派、文采派两派。本色派以朴素无华,自然流畅为语言特色;文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采璀璨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有很好的修辞技巧
A.④②③① C.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解析:C项,第一句是概说,所以①应放在最前面;先有对本色派和文采派的概括,然后再举例;③中的“这部作品”紧承上句中的《西厢记》。
答案:C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戏剧选段,完成7~10题。周朴园(低而缓地)倒了来。
蘩 漪(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周朴园(向四凤,高声)倒了来。(四凤走到左面倒药)周 冲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蘩 漪(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四凤放下药碗)周朴园 ①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蘩 漪(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②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蘩 漪(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周 冲(反抗地)爸!周朴园 ③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 冲(拿着药碗,手发颤)爸,您不要这样。周朴园 你说什么?
周 萍(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爸爸的话吧。爸爸的脾气你是知道的。周 冲(含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爸的气是不会消的。蘩 漪(恳求地)留着我晚上喝不成吗?
周朴园 ④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该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繁 漪(望望周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又放下)不!我喝不下!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周 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 萍(走至蘩漪面前,向周朴园,求恕地)爸爸!周朴园(高声)跪下!
(周萍望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周朴园 叫你跪下。(周萍正向下跪)蘩 漪(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周朴园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向右边饭厅跑下)
(节选自《雷雨》第一幕)7.文中①~④处是舞台说明,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A.忽然严厉地 怒视
冷峻地
不高兴地 B.不高兴地
忽然严厉地
怒视
冷峻地 C.怒视
不高兴地
忽然严厉地 冷峻地 D.冷峻地
怒视
不高兴地
忽然严厉地
解析:①处的台词是“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可以看出此时此刻的周朴园还带有一种劝说的态度,表情不可能是“忽然严厉地”,也不可能是“怒视”。②处是在蘩漪不想喝药而让四凤把它拿走之后,周朴园大概没有想到蘩漪会这样做,所以“忽然严厉地”符合剧情的发展,由此可得出选B项。
答案:B 8.结合舞台说明,谈谈蘩漪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蘩漪内心非常痛苦,但仍然“忍顺地”消极反抗,“声颤”“恳求”显示了她不愿屈从于丈夫淫威的努力。但在周朴园“怒视”、强迫之下,内心的桀骜不驯使得她表现得很激烈,“忽然”叫四凤拿走,“拿起药又放下”。最终,面对周朴园叫周萍下跪,她强忍住心头的怨愤,“一气喝下”。
9.“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这句台词有何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句潜台词含意深刻,应结合周朴园历来的颐指气使和一家之主的心理来揣摩。答案:我在家中是说一不二的,你必须听我的。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做违规的事,否则要收拾你。
10.根据文意,结合《雷雨》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蘩漪这一艺术形象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同学们阅读《雷雨》全剧,学会分析戏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
答案:蘩漪是《雷雨》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她的性格是矛盾复杂的。蘩漪有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但她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18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人性受到了压抑,残酷的精神折磨渐渐地把她变为乖戾、抑郁甚至阴鸷的人。她追求的是属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范畴的爱情婚姻的自由,希望“得到一个男人真正爱他的女人”的生活。她执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又损害了别人的幸福;她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蘩漪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揭露了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的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的思考。
三、语言表达 11.“周朴园是否真爱侍萍”是有争议的话题。下面有关该话题的辩论,请针对正方说法,以反方身份写一段话加以反驳。
正方:一般人认为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讲,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逐渐改变了他,只能忍痛割爱。这点可从他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三十年来,他一直活在痛苦中,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的形象,他保留旧家具、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一旦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
12.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周 萍(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列出两条理由,要仔细比较两句话在文字、句式、修辞等方面的差异,然后再进行表述。其实还可以增补,如:甲句,口语化,符合父子对话的情景,也利于舞台表演;乙句,连用两个“敢”字,口气严厉,表现出周朴园对周萍强烈的不满,同时也加深了周萍对“一件事”的误解,强化了戏剧冲突。
答案:(示例1)甲句更好。
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示例2)乙句更好。
①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所提供的特定情境,用谐音的办法在文中横线处填上一个得体的词语,帮助高青天完成对老婆由叹息到赞叹的转变。
话剧《雷雨》中,作家曹禺设计了这样一处令人拍案叫绝的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用谐音的办法,巧妙写出了侍萍由对儿子的母爱亲情向对恶少的痛恶仇恨的感情挪移。古装喜剧电视片《明镜高悬》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县令高青天是个秉公办事、深得民心的好官,怎奈其妻蛮不讲理。一次,他被老婆噼里啪啦地训斥了一通,老婆刚离去,他忍不住叹气说:“真是个母„„”还没说完,老婆就跑回来追问:“你说我是个母什么?母老虎,还是母夜叉?”面对怒气冲冲的老婆,高青天深知,如果真枪实弹,锋芒毕露,定会闹得不成体统,不可收拾。高青天摇头否定了老婆的两个答案,灵机一动,说她是“__________”。这一下,老婆玉颜大展,乐不可支。其实她何尝不知道真实的答案呢!
5.《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教案 篇五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他们就是——云雀。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心愿,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说,师板书:沙漠
绿洲)。
课文哪里告诉我们答案的?(PPT:“森林实在――心愿。”)(生齐读)
3、过渡:小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生答)是啊,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愿,是因为它们都知道“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PPT出示,引读)森林到底重要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小云雀和他的妈妈一起在旅行中寻找答案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鉴课文,看看妈妈带着小云雀都去了哪几个地方?用笔圈出来。
2、他们首先飞到了什么地方?(沙漠)他们在沙漠上会看到什么呢?读一读课文2-4小节,划出描写沙漠的句子。
指名读句子。(PPT:一阵狂风―――睁不开眼。)
(1)这段话中哪个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点红:漫天飞舞、睁不开眼。)(2)“漫天飞舞”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见过这样的沙漠吗?(PPT:沙漠图)(3)黄沙漫天飞舞的沙漠同学们一定没遇见过,但类似这样的天气在许多地方常有出现。(PPT:沙尘暴的图片)这样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你喜欢吗?
(4)指导朗读。
沙漠的环境这样恶劣,小云雀喜欢吗?哪里可以看出?(埋怨)“埋怨”什么意思?(不满、责备、怨恨)这里的提示语告诉了我们小云雀此时的心情——埋怨。谁能用“埋怨”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
3、妈妈是怎样回答的?(PPT:妈妈的话)谁来读读妈妈的话?从妈妈的话里你 知道了什么?(点红:由于人们――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1)(PPT:出示森林、沙漠和人类砍伐图)引导理解“乱砍滥伐”“贫瘠”。(2)看到茂密的森林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云雀妈妈此时此刻有什么感受呢?你能用一些词来形容此时此刻你的感受吗?(心疼)谁来用心疼的语气读读云雀妈妈的话。
(3)指导分角色读云雀和妈妈的对话。(注意两句话的提示语:埋怨、心疼。)(4)在沙漠,云雀知道了,正是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土地荒漠化。所以说森林有___的作用?(PPT:保护土地,防止土地荒漠化)
三、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人们乱砍滥伐的后果远不止这些,现在,让我们来跟着云雀和妈妈到大河的上空去看一看。在那里,小云雀和妈妈又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2、小云雀和妈妈又看到了什么呢?指名答。(PPT:只见大河―――洪水之中。)(1)(PPT:“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这说明河水怎样?(凶猛,难以控制)(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河水的“凶猛”呢?(咆哮、冲去、冲垮、淹没)引导理解“咆哮”。(人生气或发怒时大声地叫嚷。)那河水发怒时又是什么样呢? 用“流去”可以吗?(“冲去”写出了河水非常——凶猛。)
(3)谁来用朗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凶猛的河水。((PPT:只见―之中。)指名读,齐读。
3、看到这么凶猛的洪水,(PPT:“小云雀不由得挨近了妈妈。”)
它感到怎样?(害怕)谁能用害怕的语气读一读小云雀说话?(学生读)
4、听到小云雀这么问,妈妈的心情怎么样呢?(心疼、无奈、惋惜)(1)从哪里可以知道?(提示语)
(2)从提示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说话时的表情以及内心的感受,因此在朗读时,我们要正解分析、理解提示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人物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
(3)指导朗读。谁来读一读妈妈的回答?
(4)思考:从妈妈的话里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的乱砍滥伐,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洪水泛滥成灾)
(5)课文中哪些灾难是由洪水造成的?(河堤被冲垮,村庄被淹没)(6)(PPT:洪水图片。解释“泛滥成灾”。)
5、过渡: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能说是“森林水库”呢?小云雀疑惑了,老师也疑惑了?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自由读)
(1)这段话是什么结构?(总—分—总)
(2)这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谁来读读第1句话,怎么理解“蓄水”?(3)那么森林到底是怎么蓄水的呢?原因在哪里?找找关键词语。
(抓住“树冠”“苔藓”“枯枝败叶”“土壤”四个词说说森林是如何蓄水的。)(4)同桌试说,指名说。(相机用PPT演示)(5)指导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6)小结:经过这一层又一层的阻挡与吸收,大自然的水就这样被森林储存起来了,——“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PPT:你看,――吗?)
(7)这最后一句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来把它变成陈述句,意思不变。(PPT:你看,――。)用反问句起强调作用,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到一个总结作用,总结说出了森林的作用是——(蓄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
6、男女生分角色读在大河上空的对话,7——10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第三部分。
1、母子两人飞过了沙漠和大河,“他们飞呀飞,觉得又累又热,就飞回他们居住的那片森林,停在一棵树上休息。”(PPT:图片)
2、他们自己的家里又发现了什么呢?请自学第12、13自然段。(PPT:自学要求)
3、他们居住的森林有什么特点呢?(点红:凉快。)怎么就变“凉快”了呢?(点红: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
4、空调有什么作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森林是怎样调节温度的呢?(夏天,冬天)
5、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段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某一段,在结构上比较相似,看看大家能不能发现什么?(第十自然段)
6、(PPT:“你看,森林像不像空调器?”)谁来改成陈述句?
7、森林就像空调器,小云雀在这里知道了森林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调节温度。
五、总结提升。
1、这一次的外出飞行,小云雀认识到了森林的巨大作用,它觉得——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PPT:“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它可以――”)指导说话。
2、森林如此重要,小云雀和妈妈因此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现在,让我们再来重温云雀的心愿,听听云雀母子的心声吧。齐读读第14、15自然段。
6.鸟岛(第二课时) 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陆续”“各种各样”“密密麻麻”等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鸟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岛(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鸟岛在什么地方吗?(青海湖西部)这个小岛的名字很有趣,叫什么呢?(海西皮)那人们为什么称鸟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己找到答案,好不好?
首先,老师要考考你,这些词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正确?
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人类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拾到 玉白色 密密麻麻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岛春景图)配解说词。
2、(出示课文第二段)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
你从哪个词语知道了鸟儿很多呢?(点红重点词:一群一群)
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点红:陆续)
3、小鸟们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干什么呀?(点红: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4、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脑海中吧。(齐读)
过渡:春天的鸟岛是美丽的,那夏天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第三段吧,找到一个词告诉老师!
(二)学习第三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读后回答。(板书:热闹)
读一读,找一找热闹的鸟岛上有哪三多?
(1)出示第一句,学习鸟多(板书:鸟)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鸟多?
A(点红:各种各样)在这鸟的世界里,都有些什么鸟呢?(出示各种鸟类图)所以书上说——各种各样
B(点红:鸟的世界)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鸟儿真多呀,这里成了鸟的世界。
C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试着来说一说:(出示句式: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过渡:鸟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呢?
(2)出示第二句,窝多(板书:窝)你从哪儿感受到鸟窝很多呢?(点红: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2.你见过鸟窝吗?老师画给大家看看。(简笔画出一个鸟窝)这一个窝不够住,请多名学生上黑板画鸟窝)教师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这样画吗?(一个挨着一个),瞧,这么多鸟窝真是——密密麻麻(一起看黑板上的图。)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密密麻麻的什么?
(3)出示第三句,蛋多(板书:蛋)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蛋多的?(点红:窝里窝外、到处)(看录象)
这么多的鸟蛋,谁能朗读出来吗?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鸟窝、鸟蛋,所以说“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夏天的鸟岛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鸟的世界。
(三)练习说话:星期天是金山公园最热闹的时候,_____ 聚在一起,金山公园成了______。一眼望去,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_。(课件出示)学生练说。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引读第四自然段。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学生接着读(板书:爱鸟)
从哪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2、(出示课后第3题)比较两句话。
a、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去碰幼鸟和鸟蛋。
b、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这两句话意思相同,但句型不同。第一句话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二句话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3、学生口头造句。
a、因为……所以……
b、……因为……
(结合前面的问题练习:鸟岛为什么闻名中外?为什么叫鸟岛?)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正因为如此,岛上的鸟才不怕人,而且非常多,所以我们说这儿是鸟的天堂,是鸟的世界。
4、齐声朗读第四段。
5、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板书设计:
鸟
鸟 岛 窝 多 爱鸟
7.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教案) 篇七
一、回忆文本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笑源有一位不平常的姥姥,她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剪纸)。在笑源幼小时的记忆中,左邻右舍的窗子上——(引读: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无所不能、技艺高超、心灵手巧、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因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出示句子,齐读。)
二、学习第1——6自然段,感悟姥姥剪纸的神。
师: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引来的是乡亲们的啧啧赞叹和我的暗暗佩服。
1、快速浏览1——6节,你能找出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吗?
2、结合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1、你画了哪句?
A、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①谁来学村里人夸一夸姥姥?指名读。
②这里有一个字把姥姥剪纸的技艺说白了,说透了?板书:神
③姥姥的剪纸这么神,她有什么特殊的工具吗?(一把普普通通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④是的,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到了姥姥手里翻来折去,便——(引读)
⑤姥姥真——(神呀!)看,这些就是姥姥神奇的剪纸。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一组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的剪纸图片 ⑥看了这些剪纸想说什么?
难怪人们说——(引读)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⑦模仿迁移:姥姥的剪纸可多了,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模仿村里人夸夸姥姥吗?
你姥姥神了,剪花像——,剪草像——,剪朵玫瑰——,剪棵桃树能——。(给学生思考一分钟)(你姥姥神了,剪船像船,剪车像车,剪艘快艇水里游,剪支火箭能上天。)⑧的确,姥姥实在太神了,有这样的姥姥,我真感到——(自豪),这就是你的姥姥呀,请你自豪地向别人介绍姥姥吧。(点拨:把“你姥姥神了……”改成“我姥姥神了……”把这种自豪的情洋溢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评价:你的眉飞色舞告诉我们你很自豪。从你的语调中我们听出你为有这样的姥姥而得意。)过渡:还有哪些语句让你觉得姥姥很神?
B、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①这种情境一定也是作者至今难以忘怀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姥姥的神奇?(死死地捂住、工夫不大、形象生动、无可挑剔)
②看,这就是姥姥剪鹊登枝图(出示:喜鹊登枝图)。
③看到姥姥被蒙着双眼也能剪出如此生动形象的“喜鹊登枝”,我的心情一定是——(惊喜、敬佩)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4姥姥这神奇的剪纸技艺是如何练就呢?姥姥告诉我们答案了吗?从文中找一找。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 C、“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①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姥姥“总剪”、不停地剪的?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这就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这就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这就叫——(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姥姥就是这样——(引读)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熟能生巧、巧能出“神”。你自己的生活中有“熟能生巧”这样的体验吗?(举例说明:练习打字,实现盲打。……)
小结:是啊,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就能创造神奇!姥姥的绝活就是这样练就的。
真是“熟能生巧”,巧能出“神”呀。难怪村里人啧啧赞叹,引读——
5、小结: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深入人心,因此,(出示句子,读。)
三、学习7——12自然段,感悟我与姥姥间浓浓的亲情。
过渡:其实令我心境与梦境变得有声有色的不仅是姥姥为乡亲们剪的各种动物、器物,更是姥姥为我剪的各种老牛和兔,而这些都成了我对姥姥的美好的回忆。在这些形态各异的老牛和兔中,老牛就是„„而兔就是„„。
1、读第7——12自然段,找找姥姥为我剪了哪些牛兔图,画下来,你理解这图背后表达的含义吗?
2、出示句子及图,交流理解。(1)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 姥姥“俯首甘为儒子牛”呢。(2)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 表达了姥姥朴素的情感:希望自己和小孙孙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共享自然的美丽,生活的美好。
3、这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表达的是什么?
4、文中并没有提到“爱”字,但在这句话中(出示句子)却有一个字很好地表达了爱。出示句子:密云多雨的盛夏„„ 理解“拴”字,板书。姥姥用什么拴住了什么?
5、想走进那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吗? 同桌分角色读读。师生合作表演。
6、之前是姥姥用剪纸拴住我,到后来已变成什么? 姥姥的剪纸拴住了上学前的我,使我由衷地发出感叹:(出示句子,读)
四、学习第13自然段,感悟我对姥姥的怀念。
过渡:剪呀剪,拴呀拴,剪只兔,剪头牛,牢牢拴住萝卜头。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在深情的剪纸里,(放音乐)(师配乐深情诵读):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受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边背边出示牛、兔图。)
(1)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① 入境品味:同学们,当年的调皮蛋,如今已经长成了大学生。为什么这一幅剪纸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呢?仔细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让你动心了、心酸了?(出示)
② 这头定定站着的老牛,你从她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思念、回忆,关爱,期望、期待)期待什么?(希望我走得更远,多长见识,将来生活得更幸福。)
③ 姥姥寄给作者的哪里仅仅是一幅剪纸呀,更饱含着姥姥深深的爱,融进了姥姥浓浓的情。板书:情
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
(2)同学们,此时再多的语言都难以表达姥姥对我的情和爱,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让我的心与姥姥的心贴在一起吧。指名读——
(3)那头定定站着的老牛就是我的姥姥,那只远去的小兔子就是顽皮的我,这不正是家乡村头离别时那依依不舍的画面吗,一幅剪纸胜过百封家书啊,男生读——
(4)我越走越远了,姥姥不能再和我朝夕相处了。她把自己所有的思念、祝福、期待都藏在了这幅剪纸里,把最美好的祝福寄到我的心头,寄到我的梦里,女生读——
(5)因为爱,姥姥希望我回到她的身边,更因为爱,她希望我走得更远,生活得更好!一看到这老牛和小兔,我的眼泪一下就涌出了眼眶,齐读—
6、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童年、小学、中学、大学,还将拴住我的一生。
(继续引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7、你能想象到,作者还会梦到什么吗?(老牛……和姥姥一起的快乐时光)我心飞扬,我梦依旧。如果说童年时,姥姥的剪纸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现在拴住我的就是—— 板书:拴住我的心和梦
8、多少年后,作者回到姥姥身边时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小练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有位同学读完这篇课文后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题目叫《想》(出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媒体出示小诗:听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 / 想起月光下姥姥 / 还是那月光下的话语 / 还是那慈祥的面容 / 还是那恬静的微笑 / 真想 / 再一次回到姥姥的身边 / 怀念姥姥亲切的话语 / 怀念姥姥勤劳的身影 / 怀念姥姥剪纸的刷刷声 / 好想 / 一切都回到从前 / 好想 / 再回到姥姥的身边)
你能否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呢?(媒体点击出现空白的诗行:听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 / 想起月光下姥姥 / 还是那 / 还是那 / 还是那 / 真想 / 再一次回到姥姥的身边 / 怀念姥姥 / 怀念姥姥 / 怀念姥姥 / 好想 / 一切都回到从前 / 好想 / 再回到姥姥的身边)
8.《观潮》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顺序,重点学习课文第3、4
段,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品读课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备:
1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课件。
2投影幻灯。
教学设计:
一、齐读课题,回顾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二、初步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辨别“观潮”的“观”和“奇观”的“观”的意思。(选择字义)
1教师导言:在昨天的课堂上,我们交流展示了大家查找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在我国浙江省,而且只有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左右才会出现的涌潮。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亲临江边,目睹了大潮的壮丽景象,还给后人留下了诸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优美诗句。我们陕西的兵马俑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那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也当之无愧的被人们誉为“天下奇观”了。(齐说,板书“天下奇观”)
2,辨析理解“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不同含义。
三激发情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1、导言激情:那么,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祖国的东西南北,到处都有举世瞩目、文名遐尔的像钱塘江大潮这样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为此骄傲和自豪呢?
2、请大家带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回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
3、指名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自由交流谈看法: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个部分?(老师也特别喜欢“潮来时”的这一部分)
四、观看录像,谈感受。
1、播放录像,欣赏钱江潮的壮观景象。
2、自由谈心情和感受,并说说录像中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五、学习3、4自然段,朗读体会重点词句,感受大潮的雄奇与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
1、自由朗读3、4自然段,找出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全班交流,品读理解,感受自然、语言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感。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人群沸腾的场面。找一找:本段中还有哪个词用来形容沸腾的场面的?读一读:读出沸腾的感觉来。)
(2)、“……闷雷滚动”句:(模仿:闷雷滚动的声音,分析理解:说什么像“闷雷滚动”?读一读,背诵此句)
(3)、“……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句:(分小组,读出壮观的景象来。)
(4)、“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句(齐读,自由练习读,比赛读,做练习填空。)
(5)、做练习:课文填空,并说说这样写好在那儿。(屏幕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那声音如同(),好像()。(填空、朗读背诵,“犹如”换词练习)
(6)略。
3、提问质疑:3、4自然段中还有你不明白的问题吗?
4、小组合作学习,归纳、讨论探究: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大潮的特点?(想)
(2)、课文是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变化的?(说)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
(屏幕出示)
5、分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小结板书。(声音、形态、远、近)
6、引导回顾本册课文中写景状物类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方法:《颐和圆》、《五彩池》、《卢沟桥的狮子》等,体会写作方法的运用及好处。
7、教师小结:观察有序、抓特点。
六、积累词语练习。
1教师说词义,学生对词语。(屏幕出示词语)
2指名领读词语: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
3任选一词造句。(指明说)
七、给钱江大潮写广告词。(投影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八、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
九、作业布置:
1继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9.《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九
1. 朗读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盼望、又惊又喜
2. 课件映示两幅图:一幅是王大伯剪枝图,一幅是桃园丰收图。如果选用刚才的词语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词语?如果选用两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标点?(问号和感叹号)
3. 扣住“标点”,寻找线索。
(1) 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现小作者疑问和感叹的句子。
(2) 交流画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4.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问号和感叹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用两幅画面引出两个标点,巧妙激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牛鼻子”。接着,引导学生画出关于作者心理变化的三句话,为有序对话、高效对话铺设了一条道路。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变化”这条“暗线”,既利于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又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叙述方法,为实现“言意兼得”提供保障。
二、 智读精思,品文明理
1. 品读第一个问句。
(1) 怎样的情景让我如此着急地问?
(2) 你从“剪刀挥舞”“一根根”中感受到什么?(剪枝动作熟练、潇洒,是种桃能手;慧眼识“枝”,能一眼分辨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经验丰富;剪掉了许多的枝条)
(3) 作者怎样写出自己的疑惑不解?(引导学生关注“怎么啦”“干吗”“呢”以及两个问号)
(4) 按自己体会到的着急、不解、纳闷、好奇等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2. 品读第二个问句。
(1) “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我”信的是什么?“疑”的又是什么?
(2) 默读王大伯所说的话,静心思考,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说一说王大伯和叔叔们剪枝的原因。
(3) 课件呈现:从“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不仅……还……”中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说说剪枝的原因。
()这些枝条长得很粗壮,()它们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会疯长,把许多养分夺走。
(4) 虽然王大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剪枝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但是“我”还是——(引读)“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怎样写出自己的疑惑”这一疑问引导學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借助文本语言自主表达剪枝的原因等,引导学生将精思与活用有机融合,避免得“意”而忘“言”。
3. 冬去春来,将信将疑的小作者第二次走进桃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 作者怎样写出桃园的美?(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除了“美”,你从字里行间还感受到什么?(愉快、盼望)
5. 比赛分组朗读课文,看看哪一大组能够读出桃园的美丽、小伙伴的愉快和我的期盼之情。
【设计意图】第4自然段写得很美,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涵泳玩味,感受桃园的美丽景色,再现“我”和小伙伴嬉戏的欢乐场景,体会“我”盼望桃园丰收的急切心情。
6. 春去夏来,“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是又惊又喜。
(1) 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2) 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丰收的喜悦:
“啊,只见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光鲜红润,仿佛娃娃的脸蛋。”
“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自由朗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3) 看着这缀满枝头的累累果实,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7. “剪枝的学问”就在王大伯的“那番话”中,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减少”无用的枝条,是为了果实的“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8. 再读这个感叹句,我们一定会有新感受!从这个感叹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 整个第二板块,注重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从“将信将疑”到“又惊又喜”,学生的阅读、思维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一次“爬坡”的过程,有效突破课文的难点。
三、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那就是“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少”仅仅是数量的减少吗?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你觉得这一自然段能不能去掉?(抓住“盼望”,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开花是植物生长的过程,要交代清楚。)
2. 小结:由此可见,“减少”是要减掉没有用的东西,千万不能盲目地减少。
3. 总结提升:很多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得到学问离不开一颗好奇心,离不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更离不开勤于思考的大脑。让我们做有心人,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享受更多发现后的惊喜“!”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减少是为了增加”的理解——减少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盲目减少是一种错误。
10.蟋蟀的住宅》教案第二课时 篇十
教学设计
赵鹏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理解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它吃苦耐劳的精神。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难点:
体会它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蟋蟀的住宅》师板书课题。
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的内容,默写本课的词语,4名同学板书,最后看大屏幕上的词改正自己的错误。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蟋蟀在选择住址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而是慎重选址。这节课,我们就到蟋蟀家参观好吗?看一看 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并了解一下它是怎样建住宅的。(出示蟋蟀图)
二、蟋蟀住宅的特点
1、下面以小组的形式,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讨论蟋蟀住宅的外部有什么特点?并用——画出有关句子,并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标在书上。
2、小组来汇报。师随机板书:特点——向阳
弯曲
隐蔽
蟋蟀住宅的外部给人一种舒适、幽雅的感觉,那么住宅的内部是什么样呢?我们快进去看看吧。
三、住宅内部的特点
1、(出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诵读第六自然段前三句。
2、听完老师的介绍,谁能用几个词把住宅内部的特点说出来吗?
生:光滑
简朴
清洁 干燥
师板书
内部——光滑
清洁 干燥
3、小结 :通过对五六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外部 向阳、隐蔽,内部 简朴、清洁、干燥。
面对这幽雅而舒适的住宅,你最想说句什么话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谁能把自己的体会,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把蟋蟀住宅的美趣、理趣读出来。两名同学分读五、六自然段。
四、蟋蟀是怎样建造它的住宅的
过渡:温暖的阳光、绿色的家园、舒适的平台、清洁的大厅 在动物王国里如此一流的住宅,建筑工程师是如何建筑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7——9自然段,小组学习
(1)讨论蟋蟀什么时间怎样建造住宅的?
(2)找出蟋蟀盖房子的句子,划出有关的动作词(3)哪些句子让你感动?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检查、汇报。生:(出示句子: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生1:小组成员读句子。
生2:蟋蟀盖房子用的工具是(前足、后足、钳子)板书 生:3:蟋蟀盖房子的动作词。(扒、搬、踏、推、铺)板书
释:扒土:把土挖开。
倾斜:歪斜
师:这么简单的工具,却能建造出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的住宅。
问:这样的工程怎么样(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你们觉得它盖房子怎么样?体会到蟋蟀(了不起
很辛苦
非常艰难)(2)指导朗读。(艰难的语气)问:工具是这样的柔弱,建造房子是如此的辛苦和艰难,蟋蟀有没有退缩放弃呢? 生:没有。
问:作者观察到的情况是怎样的? 生答。
(出示句子: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从这段文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蟋蟀很勤劳
蟋蟀不怕苦、不怕累
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作者观察很细心)
作者“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作者观察很认真
蟋蟀真的很能吃苦耐劳)
过渡:住宅的重要部分很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了,够宽敞了。这么宽敞了,已经可以住了,可是蟋蟀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3、轻声读课文第9自然段,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蟋蟀整修工作要花很多的时间,更多的劳力?(长时间
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加深加阔)
5、据最新消息,蟋蟀先生的住宅被评为本昆虫世界最佳住宅之首。记者小蜜蜂前去采访,同桌的两位同学现在就是小蜜蜂和蟋蟀先生,采访一下吧。两名同学到前面采访。
师 :工具是那样的柔弱,建造房子是那样的辛苦和艰难,整修工作又是这样的花时间,这时的你,会对蟋蟀发出什么赞叹呢?请你说一说。
(蟋蟀,你真了不起;
蟋蟀,我很佩服你;
蟋蟀,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建筑师
蟋蟀,你的住宅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板书
伟大的工程
6、小结。
这部分主要介绍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体会到了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
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得如此的具体呢?
(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并能够抓住特点有顺序地介绍,)
7、练习:
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如何建造。
板书设计:
外部——向阳 弯曲 隐蔽
特点
{
}
伟大的工
内部——光滑
简朴 干燥 卫生 程
蟋蟀的住宅
前足:扒
工具
{
钳子:搬
后足:踏
推
11.《小鸭子的问号》第二课时教案 篇十一
学情分析:
小鸡小鸭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小动物。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小鸡的吃食习性并不难、只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合理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安全的学习环境;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设计理念: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和说。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读懂课文,了解小鸡的吃食习惯,感受奇妙的动物世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能读准字音,分清字形,正确书写。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精读细品,体会感情; 拓展训练续编故事。
教学目标:
1、认知: 在读中了解小鸡吃石子儿的原因。
2、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句,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情感: 喜欢读有趣味的知识短文,有主动探究动物习性的愿望。激发学生爱护、保护小动物、与动物交朋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动物吃食习性的有趣。
教学准备:
学生: 复习课文。
教师: 一只鸭子教具,自制小鸡小鸭头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
1、教师导语: 老师今天请了一位朋友来到课堂,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出示教具小鸭子)这只可爱的小鸭子头上还有个东西,它看起来像什么?(预设: 问号、)这是为什么呢? 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小鸭子的问号》、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板书课题。想一想: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预设: 小鸭子的问号指的是什么? 等等)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同时尊重他们学习的自主权,又培养他们善思质疑的精神。]
2、导语: 小朋友们的问题提得真好、但是要想答对这些问题,你们就得带着这些问题,仔细地去朗读课文。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课文,越仔细越好。(学生自由读课文。)
3、导语: 怎么样,找到小鸭子要问的问题了吗? 谁来说说看?(学生各抒己见、)结合回答,重点指导朗读两个句子: “那你为什么还吃石子儿呢?” ———“我们鸡没有牙,是把米粒整个吞下去。我们靠这些石子儿把米粒磨碎,帮助消化。”
4、朗读表演。
[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培养喜欢阅读的习惯。]
三、精读细品,体会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小鸭子是一只什么样的鸭子? 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你最喜欢课文哪一段,请你把它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情。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把教师的教尽量压缩到最低限度,只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点拨、]
3、全班交流。
四、拓展训练,续编故事
1、引入: 小鸭子嘎嘎地叫着向伙伴们跑去,它会去干什么呢?
12.《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十二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碌、削”等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舒、柔、甩”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感受五月田野的美丽以及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五月的田野,那么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田野美丽、孩子们玩得快乐。师相机板书)
师:文中田野的美丽和农村孩子的快乐,深深吸引着我们,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与他们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在师生轻松的一问一答中,促进学生把已经读懂的重新建构起来,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
二、精读理解、品词析句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让你感受到田野美丽和孩子们快乐的句子。
(一)感悟五月田野的美
师:好了,同学们学得非常投入,现在我们就来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吧!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五月田野的美丽?
(预设:学生交流:“麦子是黄黄的……它们甜甜地笑了”。)
1.学生抓住“黄黄的”“青青的”“阵阵”“甜甜”来谈体会。
2.指导朗读,感悟语言。(学生先练习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师:哦,他通过这几句话感受到田野很美,你们感受到了吗?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重点指导:阵阵 甜甜,指生再读。
3.启发联想,训练语言。
师:是的,它们甜甜地笑了,“它们”是指谁呀?(麦子豆荚)它们会笑吗?(不会);那作者为什么说“它们甜甜的笑”呢?(拟人。因为作者爱它们,是作者的心里在笑……)
师:麦子笑了,豆荚笑了,孩子们,在你们的眼里还有什么也笑了呢?
(生自由谈)
4.再次回归、感悟、配乐读。
师(评价):读得多好!笑得多甜啊。
师(小结):让我们再次甜甜地、笑着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二)感悟孩子们的快乐
师:孩子们,五月田野的美令人陶醉,可他更是孩子们的乐园?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在五月的田野里,孩子们很快乐呢?
预设1:“五月的风暖暖的……真舒服。”
(1)谁也是从这感受到的?谁来读一读这段?孩子们在田野里什么感觉?(舒服)是什么让孩子们觉得舒服?(泥土冷不丁从脚趾缝里冒出来……)
“冷不丁”什么意思?(突然没有准备)
(2)师:软软的泥土滑滑的、痒痒的、凉飕飕的舒服吗?(舒服)想象一下,现在我们就走在田埂上,让我们读出孩子光脚走的舒服和快乐吧。
(指生读,齐读)
预设2:“竹笛吹……一声……撒着欢地跑。”
(1)师:这句话中什么地方最能让你感到孩子的兴奋和快乐?
生:撒着欢地跑。
师:“撒着欢地跑”是一种怎样的跑?
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连蹦带跳、无忧无虑的跑。
师: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兴奋、快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还可能怎么跑?学生大胆想象。
(3)师:那我们就撒着欢地把这句话读一读?先练习、指一生带动作读、再指读、再齐读(带动作)。
预设3:“从麦田的沟沿上……又有青草吃了。”
生:“从心里真高兴”感受到快乐。
师:为什么真高兴?(小兔子有草吃了)又能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懂事、勤劳)
师:孩子们不仅在田野中找到了快乐,还在劳动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这怎么能不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呢!谁来快乐地读一读?让我们伴着音乐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一下五月的田野带给他们的快乐好吗?
(指名配乐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闭眼想象)
预设4:“我们摘来嫩豆荚……可口。”
生:抓住“喷香可口”来谈。
师:还有比这更香的吗?
(指生读、齐读)
师:哦,我听出来了,这里不仅仅是饭菜好吃,而且自己做饭吃,还很骄傲呢?谁再来读?
预设5:“吃饱了……豆荚。”
师(小结):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呀!孩子们,吃饱了,躺在这五月的田野上,享受着大地当床,蓝天作被的幸福!睁开眼睛,眼前是一片青黄,哦!黄的是麦子,青的是豆荚!这又是怎的一种幸福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中心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情感、想象文字描述的场景、感悟文字带来的魅力。】
三、感情朗读全文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五月的田野,感受的田野的美丽和孩子们的快乐吧!
朗读全文(配乐),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还可以轻声跟着读。
【设计意图:读是积累语言、感悟文本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这里安排朗读全文既是对全文的回顾,又能积累好词佳句,一举两得。】
四、拓展延伸
师:读得多好呀!老师知道你们已经爱上了五月的田野,那就让我们为五月的田野写一首小诗,来表达此时此刻内心的情感吧!
教师启发学生一起完成小诗:
五月的麦子是黄黄的,
五月的豆荚是青青的,
五月的……是……
……
师:孩子们,你们写的小诗真美!大家都成了小诗人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敢想敢说,并能学以致用,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五、作业套餐
师:同学们现在还意犹未尽,那就一定要做好下面的事。
1.用画笔或文字记录下你眼中的五月,收入到你的采蜜集中。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麦子、豌豆制作贴画。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的学习把学生引到课外的语文学习上来,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领域,进而体现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13.《新型玻璃》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 篇十三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厂长、经理或者是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什么?名称、特点、作用)
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各小组讨论学习本课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怎么学?读课文找出写特点和用途的句子抓重点词语归纳特点和用途;读想勾画圈一圈收集资料 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译。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组内交流,全班交流:通过学习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
3、师:我是个有名的房地产开发商,最近,刚刚开发了一个花园,名叫福华馨苑,我要给我们的花园安装些新型的玻璃,以此来提高房价,听说这里要开新型玻璃展销会,来看看有没有适合我需要的产品。
4、分五组进行产品推销,每组推销一种产品,推销员要求:
(1)学生设计展销词,要求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
(2)说话有条例,说话大方。
(3)能说清楚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4)组内交流,推选一名推销员,作汇报发言。
5、每组推销要求:
夹丝网防盗玻璃产品推销小组具体要求:
(1)、阐述本产品的特点和用途;
(2)、叙述过程中要用上金属丝网、电源、自动报警器等关键词语;
(3)、用上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这个句式;
(4)、用一句广告词结束你的推销。
夹丝玻璃产品推销小组具体要求:
(1)、阐述本产品的特点和用途;
(2)、叙述过程中要用上坚硬、安然无恙、藕断丝连 等关键词语;
(3)、用上即使仍然这个句式;
(4)、用一句广告词结束你的推销。
变色玻璃产品推销小组具体要求:
(1)、阐述本产品的特点和用途;
(2)、叙述过程中要用上反射、调节等关键词语;
(3)、用上如果就这个句式;
(4)、用一句广告词结束你的推销。
吸热玻璃产品推销小组具体要求:
(1)、阐述本产品的特点和用途;
(2)、叙述过程中要用上问世、阻挡等关键词语;
(3)、用一句比喻句;
(4)用一句广告词结束你的推销。
☆吃音玻璃产品推销小组具体要求:
(1)、阐述本产品的特点和用途;
(2)、叙述过程中要用上对付、制服、消除等关键词语;
(3)、用上尽管还句式;
(4)、用一句广告词结束你的推销。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1、过渡:你们的课文内容学得扎实,推销水平约异常得精彩,真好!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于人类。同学们上节课已经查找了许多资料,了解了许多新型玻璃,老师展示给同学一些新型玻璃。
2、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3、师生点评。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14.《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教案 篇十四
作者:吴芳
转贴自: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点击数:606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吴芳
教学要求:、学习两个生字“达”
“文”。
2、理解文,让学生知道岛上的昆虫为什么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
3、能正确且比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生用“发现”说一句话。
2、谈话: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板书题)
3、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自学文。
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有趣的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
2、读情况交流。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相机学习“达”和“文”。
3、理解文。、学生简单介绍达尔文。
出示:①、达尔文是国年前著名的科学家。
②、达尔文是年前国著名的科学家。
、看投影。
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
岛上的昆虫有几种情况?还缺少哪一种情况?
如果你是达尔文会想什么?、达尔文怎么做的?理解:反复观察比较
、他找到了什么答案?
有几种情况?跟三种情况的昆虫代表对话。如:小毛毛虫,这个岛上经常刮大风,大风来了你怕不怕?为什么?
相机板书:
没有……
不会飞
……特别大的 能顶住……
……小的 顶不住……
对照板书用因为所以归纳总结,补板书:不大可能……
生存下来
逐渐消失
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谈话:
这就是达尔文的有趣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再来讨论,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了解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怎样伟大的成就。
4、齐读全文
、指导写字。
6、附板书: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
有趣的发现
……特别大的 能顶住……
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15.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篇十五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师:近三百字的文章浓缩成八个字作为题目,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题目,这也是定题目方法之一,我们在以后学习中试着用一用。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准备听写。老师提高一些难度,我一下子读两、三个词,你敢挑战吗?(请一同学上黑板板书)
粗壮 永久保持
稠密 瞻仰
四季常青 枝枯叶落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做到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
3.学习了1~3自然段,回忆一下,有一次,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奶奶搬家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生齐说)
二、引导质疑,筛选主问题教学
师:爱思考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谁能说说心中的疑问?
预设: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师:读到这儿的时候,老师也心生疑惑,巧的是,我们不谋而合。(出示问题)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指名读)
3.师:答案就藏在课文的4、5自然段里。听清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4、5自然段,要求字字入目,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可以读慢一些。
(提醒:课文的插图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可以图文对照起来学习。)
4.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请同学们静思默想,圈划出相关的词语,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
5.巡视后,相机出示某同学学习感悟的过程:(课件)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特点 多 长
我来试一试:
同学们,你从句中的“伸”字,感受到了什么?在书上写出来吧。
6.师:不要面面俱到,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标出来,请同学们继续学习。
三、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第一板块:交流樟树的外形美
1.预设:生长特点
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交流。
板书:蓬蓬勃勃
看“蓬”和“勃”这两个字,“蓬”的上面是草字头,“勃”的右边是力量的力。蓬勃指的是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这“蓬蓬勃勃”指的又是什么呢?
瞧,当我们把词语叠起来用时,它的意思就更进一层。
这句话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蓬蓬勃勃?
2.预设:外形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品味“伸”和“亮”)
(2)抓特点,“枝干粗壮”,如果它像一个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强壮、健壮。(品味用词的精准)
师:咱们学语文,不光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还要去细细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三句话,两个人读,如何分配?
师小结:作者从樟树的枝干写到叶子,再写它的生长特点,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两棵生命力顽强的樟树吧!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指导背诵。
第二板块:交流樟树的内在美
1.自学提示
这段话围绕哪个词写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写具体的?
2.这也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重点句,品评
(1)指名读,“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内在的美)
(2)“永久”换个词是“永远、长久”。
(3)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书上是怎样写具体的?
“只要……就……”练习说话。
3.别的树木怎样?(指名读)而樟树的香气使虫类害怕,可以(板书:拒虫)
写法点拨:课文写樟树,作者为什么写石榴树等别的树木?有什么作用?(对比——衬托,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4.朗读指导:大千世界,植物繁多,而唯有樟树,才有这种永恒的香气,令一切害虫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这段文字。
三、回顾第二个问题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看看主人生活的场景,突出对树的感情。)
四、走近宋庆龄
1.书上有一幅宋庆龄插图,用一个词概括你的印象。
教师指导看图:宋庆龄(美丽、高雅、端庄……外在美,你能透过它美丽的双眼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吗?)
2.看资料。适时启发、点拨:宋庆龄给你什么印象?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3.师:其实,这生命力顽强,具有可贵之处的又何止是这樟树呢,更有那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一身正气的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如今,斯人已去,樟树犹在!当人们怀着崇敬之情……(指名读最后一节)
4.“瞻仰”一词读出了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对宋庆龄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五、人树合一,品味写法
1.讨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小结写法:在人们的心中,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而是宋庆龄的化身。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这篇文章表面写樟树,实际是在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布置作业】
学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写一个小片段。
【《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推荐阅读:
秋天的雨 第二课时 教案08-01
语文《蔚蓝的王国》第二课时教案12-21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案设计01-10
太阳是大家的第二课时教案08-10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优秀教案08-28
14、《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案12-25
猫第二课时教案11-20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第二课时)10-22
练习一 第二课时教案10-27
离骚教案第二课时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