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考试要点总结(精选9篇)
1.人力资源考试要点总结 篇一
能力素质的定义
能力素质模型方法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操作流程。
1973年,麦可利兰博士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在文章中他引用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说明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并通过事例说明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业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他强调指出:离开被实践证明无法成立的理论假设和主观臆断,回归现实,直接从第一手资料入手,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以提高组织绩效及个人成功。他把这种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 Competency,我们翻译为能力素质。后来,随着进一步的研究,麦可里兰将Competency明确界定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
Competency Model(能力素质模型)被定义为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
1.20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要点:能力素质定义
2.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要点:能力素质模型方法的起源和发展
3.请问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是不是最高级别?
4.2014年5月21日人力资源管理讨论案例
5.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就业前景
6.我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证经验
7.人力资源二级管理师考证经验分享
8.QQ阅读翻页的设置方法
9.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前景
10.热烈庆祝首届福建省人力资源管理师大赛圆满落幕
2.人力资源考试要点总结 篇二
【例题1】某地劳动部门租用甲、乙两个教室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两教室均有5排座位, 甲教室每排可坐10人, 乙教室每排可坐9人。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 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 当月培训1290人次。问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多少次这项培训?
A.8B.10
C.12D.15
【作答精讲】设甲教室当月举办了x次培训, 则乙教室举办了27-x次。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5×10x+5×9 (27-x) =1290, 解得X=15。因此本题选D。此题还可以这样计算, 因为甲教室可坐5×10=50人, 乙教室可坐5×9=45人, 所以甲教室共举办了 (1290-45×27) ÷ (50-45) =15次。
【例题2】一公司销售部有4名区域销售经理, 每人负责的区域数相同, 每个区域都正好有两名销售经理负责, 而任意两名销售经理负责的区域只有1个相同。问这4名销售经理总共负责多少个区域的业务?
A.12B.8
C.6D.4
【作答讲解】4名销售经理, 2个人负责一个区域, 实际上是问4个人有几种组合方式, 也就是排列组合题C24=6。因此本题选C。
【例题3】科考队员在冰面上钻孔获取样本, 测量不同孔心之间的距离, 获得的部分数据分别为1米、3米、6米、12米、24米、48米。问科考队员至少钻了多少个孔?
A.4B.5
C.6D.7
【作答讲解】先观察, 1、3、6、12、24、48这几个数, 发现它们任意一个数都大于前面所有数之和, 也就是说形成不了回路, 构不成多边形;并且这6个数中, 较小的数之间无论怎样组合相加也不能正好等于较大的数。这样, 要使钻空最小, 6个数组成的只能是6条线段, 7个端点。因此本题选D。作答此题不能按通常思维让这6个点形成多边形, 要首先观察所给数的特点, 然后再作答。
二、高分申论借鉴
【本期讲题】
2013年国考申论真题A卷的第五题 (真题可在网上下载) :“给定资料6”中的题写“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慨, 请参考“给定资料”, 以“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 (1) 自选角度, 立意明确, 有思想性; (2) 联系实际, 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内容充实, 语言畅达; (4) 800—1000字。
【高分答卷】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作家F到宁夏考察, 在神奇的贺兰山岩画前, 发出了“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的感慨。这感慨既是对许多文化遗产消亡这种事实的描述, 又是对如何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产提出的警醒。
灿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留下了多少宝贵的文化遗产, 又陨殁了多少我们尚不知晓的文化瑰宝。日生月落、岁岁夕夕, 悠悠岁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只有那尚存的文化遗产, 才能告诉我们古代中国是什么样子, 才能让我们感知遥远的过去。
现在, 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多。据专家介绍, 万里长城目前仅三分之一基本完好, 另外三分之二已残破不全或已不复存在。尽管现存的文化遗产已为数不多, 但却屡遭人为破坏, 一些地方视文化遗产的价值于不顾, 为一己私利或图方便, 就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无情地瞬间破坏掉。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 因中间有段长城碍事, 村长一声令下, 这段宝贵的长城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 伴随着城市化的浪潮, 各地都在进行城区改造, 许多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被拆除, 许多有文物价值的遗产被破坏, 有些地方拆毁的遗产都触目惊心。
对文化遗产的这种无视和破坏, 越来越严重。面对能言的“石”越来越少, 我们应该警醒, 引起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这种警醒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对文化遗产认识的警醒。文化遗产之所以屡遭破坏损毁, 根源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文化遗产, 首先要从认识上下功夫, 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宣传, 提高人们的认识, 从思想上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自觉意识。
第二, 对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警醒。认识上去了, 保护手段就至关重要。保护手段不科学, 文化遗产也容易被破坏。所以, 要完善和丰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 普及大众科学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 形成人人能保护、人人会保护的良好局面。
第三, 对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的警醒。文化遗产除了保护外, 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没有发展就失去了文化遗产的作用。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说到底也是一种保护。要在保留历史渊源和传统风格的基础上, 适当融入现代元素, 使历史和现实在时代结合点上实现交融, 把古代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充分地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这种警醒应该一直回响在我们耳边。重视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 继承和发展好文化遗产, 要让文化遗产的历史光芒永远照耀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前程。
【借鉴之处】
3.财政与税收考试要点总结 篇三
财政收入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有若干种分类方法,依据:
1.收入的持续与否,可分为经常性收入与临时性收入 2.收入的来源渠道,可分为直接收入和派生收入
3.强制性特征,可分为强制收入与非强制收入
根据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不同,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公共债务收入、公共收费,这是财政学最常用的方法。
税收收入,指一国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据相关法律和预定的标准,向处于本国税收管理范围之内的居民和企业组织强制无偿征收的财政收入。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以税、利及少量的收费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时,所形成的财政收入。特点:国家具有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有税有利,税利互补” 公共债务收入,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也称公债或国债。
特点:自愿性和有偿性 公共收费,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换取得收入的形式称之为公共收费。、特点:缴费者通过履行缴费义务,已取得政府所赋予的权利,享受相应的服务和利益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可用绝对数额和相对数额来表示。
绝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总额,相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影响:首先,对一个国家来说,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其次,财政收入得规模应该适当。若规模过大,则说明政府集中的资金过多,会压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就会走向萧条,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若规模过小,政府职能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同样会降低社会的经济效率。影响财政规模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簪水平越高,财政收入规模越大;反之,规模越小
收入分配政策:影响剩余产品占国民收入总量的份额;影响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的份额。一般,越强调分配公平,财政收入规模越大。
价格因素:首先,对财政收入实际购买力的影响,价格水平上涨率高于、等于、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时财政收入为实际负增长、不增不减、实际增长。其次,价格总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会通过不同的税制和税种反映出来。再次,价格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财政收入的变化。财政收入的原则,是一个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如下: 1.立足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准则
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的原则 3.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原则
征税对象和税源可以不一致,如财产税;和税基(计税依据)也可以不一致,如增值税 第四章 税收原理
税收制度要素:
税收主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分为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税收客体,是指对什么征税,是区别不同税种的标志。
税率,是指税额与税收客体的数量关系比例,它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体现征税的深度,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期限,是税收强制性。固定性的体现。附加、加成和免税,是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违章处理,是指对纳税人发生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维护了税法的强制性和严肃性。
税收的分类。
按税收客体,分为:
商品税(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以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
所得税,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财产税,以各种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其他税,包括资源税和行为税。资源税,是指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资源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收入;行为税,对某些特定的经济行为开征的税收。
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体现税收的合理负担和不尽合理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税款作为商品或服务价格组成部分以及附加 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课税原则的现代观点 在现代财政理论中,对税制评价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则是效率标准和公平标准。效率标准可分为两类,即经济效率标准和制度效率标准;公平标准也可以分为两类,即横向公平标准与纵向公平标准。
一.税收的效率标准
1.经济效率标准 税收的经济效率标准与税收中性有关。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的效果。反之,政府课税改变社会私人部门原有资源配置的效果就是税收的非中立性。税务学界在讨论税收的非中立性时,使用了许多概念,诸如消费者剩余损失和生产者剩余损失、福利损失或福利成本、超额负担或沉重负担等等。事实上,这些概念均指同一事实:税收在改变或者说扭曲资源配置后,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造成的损失如何。根据税收中性概念,可把税收的经济效率概括为:政府通过税收制度把数量既定的资源转移给公共部门的过程中,尽量使不同税种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扭曲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或沉重损失最小化。
2.税收的制度效率。税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要考虑到筹措收入的能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到征纳双方在征税与纳税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即税务费用的多少。税收的制度效率就是指政府设计的税收制度在筹集充分的收入基础上使税务费用最小化。税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要么考虑恶人到筹措收入的能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还要考虑到税收制度是否能有效地运行。衡量税收制度的效率,一般可以用两个指标,一是质量指标,二是成本指标。质量指标包括集中性指标、时滞性指标和执行性指标;成本指标包括管理费用、纳税费用和政治费用。
二.税收的公平标准
税收学界一直认为税收负担在纳税人间的公平分配是及其重要的,税收的公平原则是设计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税收学界一直把公平原则进一步区分为两个概念:即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如果某种税同等的对待同样的人,那么,这种税就是横向公平的。纵向公平标准说明的是税收制度如何对待福利水平不同的人。在实践中,横向公平或不公平表现在许多方面,所得税考虑了这样的事实:具有相同预算线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消费能力。因此,对于医疗支出和特定的教育费用等,允许从应税所得中扣除。而且,这类扣除也考虑到某些明显的不利
条件如盲人和老年人。在税收上,这些允许从应税所得中扣除的,都可能被认为是旨在使所得税制更符合横向公平的措施。纵向公平问题比横向公平问题更为复杂。要回答如下三个问题:从原则上判断谁应该支付较高的税收;从原则上选择课税方法和课税基础;究竟要高出多少。
如何衡量课税或纳税是否公平?
受益原则要求,纳税人应根据其从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纳税 能力原则要求纳税人应当按照他们的支付能力纳税
第四节、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有时也称“税收辗转”
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税负转嫁的形式:
前传:提价,转移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的购买者 最典型与最普通 后传: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者工资,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转换:亦称“税收转化”,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和改进科技自行消化吸收 税收资本化:亦称“资本还原”,将生产要素未来应付税款,通过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税收制度的发展
税收制度大致经过了由简单的直接税制到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再发展到现代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或以间接税和直接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
一.简单的直接税税制
二.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 三.现代直接税税收制度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在参与国名收入分配、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行为均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只有透彻理解税收的经济效应,才能制定科学的税收政策,优化税制结构,选择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措施。第一节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宏观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及其手段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影响。税收之所以具有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它的乘数效应,即税收乘数。税收乘数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包括税率、税收收入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税收乘数的一些特点: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相反;政府在采取增税策略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的程度为税收增量的C/(1-C)倍;倘若政府采取减税政策,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同公共支出乘数相比较小,也就是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作用小于公共支出政策。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一)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
宏观税负水平是指一国税收收入总额占GDP的比率,有人也称之为宏观税率或税收比率。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反映出政府在经济总量中集中程度的大小,反映了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和财政职能的强弱,故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1.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拉夫曲线。其经济涵义:第一,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第二,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
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第三,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2.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经验解释:马斯顿的经验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国的地税收比率对于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机制来实现:第一,较低的税收比率会导致较高的要素收益率,而较高的要素收益率会刺激这些生产要素的总供给,从而提高总产出水平;第二,低收比率国家的各种税收刺激,将使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和活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和活动,从各提高资源使用的整体效率 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
为什么发达国家以直接税为主体,而发展中国家以间接税为主体。
首先,一国的税制结构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其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利用不同的税制结构解决不同的问题;再次,直接税有利于发达国家解决发展的某些问题,间接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增长问题。
第二节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微观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将支出能力从纳税人转移到政府手中,发生了资源的转移。第二,税收会扭曲消费者对物品的选择或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选择,从而给纳税群体造成额外负担。税收对家庭储蓄的影响:
在所得税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所得税对家庭储蓄的影响主要通过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税后收益率的影响来实现的额,即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在不考虑对储蓄的利息所得征税的情况下,对其他所有收入征税将直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但不影响利率水平,也就是说,不改变个人预算线的斜率,因此,由于征收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这就是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考虑对储蓄的利息所得征税的情况下现在消费与将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将来的消费价格变得昂贵了,而现在的消费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现在将增加消费,于是产生了替代效应。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征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消费者以消费替代储蓄。
税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采取降低税率、延期纳税、加速折旧以及投资税收抵免等措施,鼓励研究与开发活动,从而提高技术进步率。
第九章 税式支出
税式支出是政府为了实行对某种行为给予鼓励或照顾的政策目标,以主动放弃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向特定纳税人提供的财政援助。
税式支出和税收优惠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税收条款中关于减免税的优惠对于纳税人来说就是税收优惠,对于政府来说则是税式支出。税式支出本质上是政府部门为了分析税收优惠而采取的一种经济统计方法。
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
按照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为四大类: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和递延式 税基式税式支出是指以减少纳税人税基方式存在的税式支出,主要项目有: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和税收庇护;
税率式税式支出是指以优惠税率为主要方式的税式支出;
税额式税式支出是指以直接减少纳税人应纳税额方式而存在的税式支出,主要项目有;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递延式税式支出是指允许纳税人推迟纳税人缴纳应纳数额方式而存在的税式支出,纳税人取得税款的货币时间价值,相当于一笔无息贷款,主要形式有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和 准备金制度。
起征点,就是开始征税的起点。课税对象数额在起征点以下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应全额纳税
税收扣除,就是允许纳税人从课税对象中扣除某些符合要求的特定项目,从而减轻其税收负担,其实质是税基的扣除。扣除额的确定,分为定额扣除和比例扣除两种方法。尤其是比例扣除法下,课税对象数额越大,允许扣除额也就越大,同时在实行累进税率条件下,适用税率也因此而降低,因而税负减轻很多。(企业所得税中的捐赠扣除)免征额,实际上是定额的税收扣除。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于课税的数额
税收庇护是指纳税人吧已经取得的本应纳税的所得在未纳税前重新投资于另一活动,从而避免为这一部分所得缴纳所得税的一种方法。
优惠税率,又称低税率优惠,是对特定纳税人、课税对象和某种特定行为采用比一般税率较低的税率征税。优惠税率根据适用的期限可分为长期和短期。长期优惠税率一般为法定税率。另外了,纳税限额规定实际上也是税率优惠之一。
减免税优惠是减税和免税的统称。减税是从应纳税额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征全部应纳税额。一般都属于定期优惠。减免税按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地区性减免,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行业性减免,农业、第三产业。信息业;新办企业的减免税,税收假日。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应纳税额中减去的数额,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款等于应付税款减去可抵免数额。常见的税收抵免有:投资抵免和国外税收抵免
鼓励企业投资
避免对跨国纳税人的重复征税
优惠退税,是指政府为了鼓励纳税人的某种经济行为将纳税人已经缴纳入库的税款一部分或全部,按照规定程序退还给纳税人,从而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出口退税、再投资退税
税款递延、加速折旧和贮备金制度实际上都属于递延纳税,实际上获得了一笔政府的无息贷款。
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 2.实施效果相同
3.都是对财政资金的额无偿安排 4.都对财政收支的平衡产生影响 5.都是对财政资金的使用 区别:
1.对国民经济调节的重点和力度不一样。侧重于微观和宏观。力度小与力度大 2.在法律规定上不同
3.执行的主体和客体不同。税务机关与财政部门;形成财政收入之前与想成财政收入之后 4.地位及作用不同。补充与最主要、最基本 5.时效性不同。滞后性
税式支出的主要特点: 1. 时效性强 2. 更具隐蔽
3. 具有累加激励效果 4. 具有诱导性 5. 具有广泛性 6. 具有灵活性
税式支出是各国政府普遍使用的宏观调控工具,正效应体现在:
1、有利于鼓励微利有益产品和具有外部正效应的产品的生产
2、有利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风险项目的投资,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进步
3、通过税式支出政策的贯彻实施,可以宏观上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地区,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4、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5、有利于扩大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增加就业机会 负效应体现在:
1、不利于纳税人之间的【平等竞争,容易造成经济的扭曲,从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说明税式支出只能在市场调控乏力的领域使用
2、背离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税收公平原则
3、导致税法复杂化,增加了征管难度和成本
4、税式支出的累加激励效果和对非纳税人的排除增加了新的不公
5、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税收收入的流失
6、淡化了税收权威,加剧了分配领域的混乱局面
税式支出对市场机制的影响: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影响市场机制。
从商品课税来看,税式支出的直接作用是降低产品成本,使生产真愿意并能够扩大生产,使供给量增加;
从所得数方面来看,税式支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利润,从而扩大需求。
税式支出对资本和产业的影响: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对一定产业实施税式支出,会随着征税产业的税负再分配,引起资本向免税产业流动,直至达到新的均衡,从而实现资源的再配置。
公债是以国家为主体,即国家为债务人,与国内个人和法人以及国外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种类的划分:
从时间,短期、中期和长期
从发行的办法,自由公债和强制性公债 从用途来看,行政公债和财政公债
来源,内债和外债
从公债转让的性质,可出售与不可出售
发行主体来看,中央政府公债和地方政府公债 从利率形式,有固定利率公债和浮动利率公债
公债的发行规模由多种因素决定: 预算收支差额(公债最原始职能);
公债还本付息(每年公债发行额是由预算赤字加上公债还本付息额来确定); 宏观经济环境;
政府承受能力及社会应债能力(发行一方与承购一方综合制约的结果)
为什么说公债对那纳税人造成负担?
因为政府虽然是偿还公债的主体,但是政府本身不产生收入,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也就是从单位和个人那里征集来的税收。从政府角度看,政府无所谓负担问题,因为它一方面向单位和个人借钱,另一方面,又向单位和个人征税,用征收到的钱还债。显然,如果没有公债的话,纳税人本来不会缴纳这么多的税收。从这个角度看,对纳税人产生了负担。
为什么说公债造成隔代负担? 短期公债一般不会发生隔代负担问题。而对于长期负债来说,认购者可能摆脱公债认购者和偿还这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公债的认购者可能在领取公债的还本付息额时已不再是纳税人。所以是年轻人向老年人还债,存在隔代负担。
对公债宜作相对数的控制: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20%,不过究竟发行多少,首先要考虑公债发行的目的和预期效果,负担率大小可以作为一种经验数据,以此作为制约条件。
根据同代受益原则,税收原则上应用于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公债原则上应用于政府的资本性支出
为什么产生挤出效应?
因为一笔钱对于企业和个人不能两用,由于购买了公债,就不能再用于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了,因此产生了“挤出效应‘
债券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分三种情况讨论:
1.财政部发行的公债由中央银行承购,财政部把所得款项存在商业银行,是货币供应量扩大 2.公债由商业银行承购,所得款项存入商业银行,货币供应量一增一减等于未变 3.商业银行承购,所得款项存入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减少
4.财政部发行的公债由中央银行承购,财政部把所得款项存在商业银行,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发生债券业务往来。
什么是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政府在行驶职能时所分配、安排和耗费的资源形成了财政支出
社会经济活动,核心问题在于三个方面: 如何高效地配置有限的经济资源: 如何使国民收入公平地分配;
如何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和健康的增长。
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
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积极意义在于矫正市场机制失灵而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但在资源配置中只起到补充和配角的作用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帮助解决收入不均和贫富差距问题,使收入分配状况趋于合理分配,有时会适得其反
对经济稳定的影响:通过对比关系来影响经济总量,使用得当,能起到“内在稳定器”作用
财政支出的一般决定因素:
必须满足的公共需要和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安排。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划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所谓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影响:
挤出效应——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况时,经济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形成此消彼长的分配关系,政府占用就会排斥或挤占私人部门占用,出现挤出效应的经济现象
引入效应或乘数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或开放型市场经济中,未必会有挤出效应,政府购买性支出反而能够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私人部门增加投资、境外投资者加大外资投入,出现引入效应和乘数效应的经济现象
所谓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将财政资金无偿地支付给某些企业和个人的一种支出。具体支出形式有:养老金支出、失业救济支出、补贴支出和公债利息支出等
不会导致政府占用社会经济资源的增加,只是税收收入的转移支付,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点
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绝对量指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货币价值总额
相对量指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5.社会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有相应规模的财政支出与之配合;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也会增大财政支出的规模。
6.政府规模。政府机构规模与活动规模的扩大都会导致财政支出的规模水平上升 7.人口规模。人口增加会带来公共需求的增加,引起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
公共管理支出
政府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公共收益所承担的费用。公共管理的特点:
1.属于基础性支出,对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骑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属于公共性支出,全体社会成员是受益者,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的特点 3.属于管理性支出,用于解决国家管理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所发生的公用经费与个人经费
公共支出的原则:
1.社会利益原则,追求的是社会利益而不是经济利益,获得的社会效益应当超过社会成本 2.量入为出原则,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支出规模 3.最小费用原则,“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行政管理支出,从我国的实践看,政府职能范围的变化和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率是行政管理支出总量直接的、决定的因素。
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方面的军事支出
国防支出的内容:维持费和投资费两部分
科研支出的现状:
1.绝对量与相对量有所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2.面临科研经费紧缺 3.地区间投入差异较大
社会保障的涵义: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稳定,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为符合法律规定标准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行为 主体:L国家和政府 目的:促进社会稳定
通过国家立法或行政措施来实施
对象:符合法律规定标准的社会成员 一种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行为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最低生活目标,最低层次;基本生活目标,中间层次;以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目标,最高层次;对特定人群的特殊保障,特殊层次
社会保障基金,是政府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度规定建立的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项基金。
内容上由社会保证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构成 社会保证基金用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 社会保险基金用于社会保险 基金来源:
8.政府财政拨款,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
9.受保者及其雇主负担
10.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入 11.社会募捐
4.刑法期末考试 大题要点总结 篇四
刑法的特征:
1、道德性
2、不完整型
3、政治性
4、谦抑性。
刑法的性质:
1、公法、2、实体法
3、强行法
4、国内法
5、司法法。创制的原则:
1、合理性原则
2、科学性
3、明确性。渊源:
1、刑法典
2、单行刑法
3、附属刑法。
刑法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为条件,并赋予一定的法律效果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逻辑结构由假定条件和制裁后果构成)。
刑法规范的性质:是行为规范;是裁判规范。
刑法解释:为保证刑法的正确适用而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刑法解释的特征:
1、解释对象的特定性;
2、解释的价值取向性;
3、解释的循环性;
4、解释目的的正当性。
解释的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当然、反对、补正、体系、历史、比较、目的); 刑法的目的:
1、保护国家法益——即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证券和社会主义制度
2、保卫财产法益——既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3、保护公民人身、民主和其他个人法益——即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保护社会法益——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的功能:人权保障功能;法益保护功能;行为规制功能;
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指犯罪行为的法律要件及其法律效果,均应由法律明确规定。派生出:A、排斥习惯法 B、禁止溯及既往 C、禁止类推解释 D、禁止绝对的不定期刑 E、刑罚法规适当 F、明确性原则
2、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刑法时一律平等。(定罪、量刑、行刑平等)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又称罪刑相当原则或罪刑均衡原则,它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称。(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唆犯罪行相适应,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犯罪: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属于混合的犯罪概念,或者说是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反应当受刑罚处罚。
犯罪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构成: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二位该行为构成犯罪唆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犯罪构成的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具有解释行为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作用
3、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
犯罪构成的意义:是贯彻和是实现刑法的保证;对司法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正确定罪的法律标准,定罪正确才能量刑正确。组成要件:共同: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刑法规定的、说明犯罪对刑法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并未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外在实施特征。
客观方面的特征:法定性,客观性,体现法益受侵犯性。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而被刑法规定作为犯罪客观构成要素的身体动静。危害行为的特征:
1、危害行为再客观上是人的身体动静
2、在主观上是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3、是法律规定的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
作为:失职行为人以身体积极地活动实施违反禁止性刑法规范的危害行为。
不作为:失职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危害结果:是从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这一意义而言的,它是指危害行为所导致并未法律名定位构成要件的法益损害后果或法益损害的结果。(因果性、侵害性、客观性、多样性)因果关系:是指不同现象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刑法上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客观性、相对的有序性、条件性、复杂性)
犯罪主体:就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特征:只能是自然人和单位;必须客观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主观方面:也称为罪过,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是,对其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一种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主观方面是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是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行为人对其行为引起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通过故意或者过失体现出来的)
犯罪故意:行为人明智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对危害结果的认识程度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与可能产生危害结果,二间接故意只能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2、意志因素上对危害结果发生所吃的心理态度不同。直接故意表现为希望并积极追求,间接故意表现为放任结果发生。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并不存在犯罪的目的。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对危害结果所吃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受客观实际制约的一种罪过心态;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管基础;过失犯罪的法定构成要件)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出于不能预见到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区别:意外事件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之所以没有遇见是因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根本不能预见、不应当预见;而疏忽大意过失则是行为这在当时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只是因为疏忽大意才没有遇见。相同在行为人都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损害结果。
不可抗力: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主观上没有故意过失,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引起的)
不可抗力与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区别:二者都预见到了损害结果的发生,区别:不可抗力下,行为人即便不希望也不放人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所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排除或防止损害结果发生;二过于自信中,岁行为人反对、排除危害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过高估计了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其自身的和客观有利因素,过低估计了自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可能成都而发生了危害结果,事实上危害结果是能够避免的。
不可抗力与不作为犯罪:不可抗力下,行为人没有能力履行应尽的义务,要求行为人排除或阻止结果的发生是不现实的;不作为中,行为人不仅影单履行义务,而且能够履行义务。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
1、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发生损害结果的原因是在特定场合下,非人力所能抗拒、避免的力量,包括自然力和非自然力的限制;后者发生损害结果则是由于行为人对当时情况自己行为会造成的损害结果没有遇见也不能预见。
2、对损害结果的预见情况不同:前者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时有所预见或可以预见的,只是特定条件下凭借其能力及客观条件和环境无能为力;后者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根本缺乏预见,也不可能预见。
3、不构成犯罪的根据不同,前者是由于行为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行为,;后者是因为行为人主观上根本不能认识到损害结果会发生。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条件:
1、防卫起因:必须存在显示灯不法侵害;
2、防卫时间:必须在侵害已经开始或尚未结束的阶段进行;
3、防卫意图:防卫认识+防卫目的;
4、防卫对象: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的,不能加害于没有事实不法侵害的第三者而造成新的不法侵害;
5、防卫限度: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迫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
1、起因:必须要有危险的发生;
2、事件:正在发生或迫在眉睫的危险,这种危险已经给合法权益造成了直接威胁;
3、意图:必先认识+避险目的;
4、对象:为了保全一个交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对象不是指向危险的来源,而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5限度: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6、限制:客观+主体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1、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而给他人的某种权利或者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因而它们都是排除犯罪性的、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具有紧急性、目的正当性、合法性、限度制约性。
2、区别 : a.危害的来源不同。正当防卫所面临的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紧急避险所面临的是“正在发生的危险”,危害的来源除了人的不法行为外,还包括大自然自发力量带来的危险、动物的侵害、人的生理、疾病等原因带来的危险等。b.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同。正当防卫行为是与不法侵害人进行对抗,对其予以反击、抵抗的行为,是积极的;紧急避险则是对危险的消极躲避,尽管避险行为相对于受损害的第三人而言具有积极性。避险行为具有两面性。c.损害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所损害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避急避险所损害的则往往是第三者的权益。d.行为实施的条件不同。在面临不法侵害时,公民即使有其他方法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损害,也可以实施正当防卫,而公民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时,只有在别无他法可以避免危险的不得已情况下才能实行紧急避险。e.主体范围不同。法律对正当防卫的主体没有作任何限制,但紧急避险制度却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避免本人危险的情况。f.限度条件不同。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G.赔偿:正当防卫不要求赔偿
既遂:行为人在犯罪意思的支配下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具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犯罪形态。(特征:必须有犯罪的意思;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必须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犯罪预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语气为哈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在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活动中,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进入试行阶段的状态(特征:主观上是为了实行犯罪;客观上实施了预备行为;在预备阶段停下来,未能着手;是由于意志外的原因)犯罪未遂: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但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达到既遂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特征: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未得逞;由于意志外原因)
犯罪中止:在故意犯罪的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为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特征:时间,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客观,行为人在客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行为;自动性: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有效性:行为人彻底放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的防止了节过得发生)
共犯: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条件:主体,两人以上;客观上必须有共同犯罪行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间接正犯:利用和发行为人、货物责任能力者、或无犯罪故意这来实行自己的犯罪的情况 片面共犯:共同行为人的一方有与他人共同实施某种犯罪的意思,并协力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却不知其给予协力,因而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况 承继共犯:先行为人已实施一部分实行行为后,后行为人以共同犯罪意思参与实行或提供帮助
刑事责任: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代表国家队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对该行为所做的否定评价和对行为人进行的谴责的责任。(特征:强制性;严厉性;专属性;准据性;合理性)
刑罚: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刑法中制定的赋予“刑罚”名称,由法院依法判处并有特定机关执行的剥夺或限制犯罪人的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体现国家对犯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特征:主体是国家;强制性制裁方式;法定刑;有特定机构执行的法律制裁措施;体现了国家对犯罪人的否定性法律评价;严厉性)
刑罚与刑事责任的区别:
1、性质
2、内容:刑罚是通过一定惩罚措施来体现否定性法律评价,3、地位层次:犯罪-刑事责任-刑罚,4、时间,刑罚不伴随着犯罪,而是司法机关对刑事责任先确认后作出生效判决后才产生的。
5、刑事责任不能免除,刑罚可以免除
联系:刑罚产生依赖与刑事责任产生;刑罚轻重取决于刑事责任的大小;刑罚是刑事责任的主要实现方式。
刑罚权:国家通过刑法来处罚犯罪人的权利。(国家主权的表现;是一种国家队犯罪人的关系;内容包括制刑权、求刑权、量刑权和行刑权)刑罚目的是预防犯罪
刑罚的功能:对犯罪人:剥夺;惩罚;教育改造;对被害人:安抚平息;补偿;对社会:威慑;鼓励
管制: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改造的刑罚方法。拘役: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
有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强迫其拉动并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罚方法。拘役与有期徒刑的区别:场所;执行机关:期限;待遇;法律后果(累犯)。
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罚方法。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
刑罚裁量:人民法院在定罪的基础上,依法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审判活动。(主体是法院;性质是刑事审判活动;基础是定罪;内容是确定与刑罚相关问题)
量刑原则:
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查清犯罪事实;正确认定犯罪性质;全面掌握犯罪情节;综合评价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2、以刑法根据为准绳
累犯: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后或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有饭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自首: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何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我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立功: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以及其他对国家和社会有突出贡献的行为。数罪并罚:人民法院对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并根据法律规定的原则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一人犯数罪;发生在法定的时间界限内;如定义)
缓刑: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予执行或者队员盘犯罪不已犯罪论处的制度。刑罚执行:法律所规定的刑罚执行机关,依法将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对犯罪分子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活动(合法性原则;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人道主义;个别化原则;效益型原则)
减刑: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的,减轻其原判决刑罚的制度。假释: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部分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至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的将其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假释与减刑的区别:
1、对象:假,有期无期;减:4;
2、次数:假1次;减:数次
3、期限:假释有考验期
4、结果
假释与缓刑的区别:
1、对象:缓:被判处拘役和3年以下尤其的犯罪人;
2、做出过程和文书形式不同:假释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根据犯罪人表现,裁定作出的;缓刑是判决宣告的;
3、根据:假,刑罚执行过程中,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缓: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4、范围:假释有条件,必须先执行一部分;缓刑是对全部刑期有条件不执行;
5.2013桂林会计证考试要点总结 篇五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7、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
6.人力资源考试要点总结 篇六
(一) 例题精讲
【例题】根据下图, 回答1~4题。
1.1990~2002年间, 当地人民食物获取状况恶化的地区是:
2.按1990~2002年间的发展趋势, 有几个地区将能够达到或超过2015年发展中地区 (总体) 的目标水平?
3.若南亚地区1992年总人口数为15亿, 该地区平均人口年增长率为2%, 那么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为多少亿人?
4.下列说法中, 不能从图示信息中获得支持的是:
Ⅰ.1992~2002年间, 北非饥饿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因人口总量的变化而变化
Ⅱ.1992~2002年间,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基本能反映发展中地区的总体概况
Ⅲ.1992~2002年间, 发展中地区的饥饿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Ⅳ.1992~2002年间, 东亚地区在改善人民饥饿状况的工作方面最为突出
【作答精讲】对于“1”, “恶化”的意思就是指2000~2002年的饥饿人口的比例比1990~1992年的比例高, 也就是看哪个地区黑色图形比阴影图形长, 就说明哪个地区恶化了。因此选D。对于“2”, 由图表可知, 2015年发展中地区 (总体) 的目标水平是饥饿人口的比例达到10%。题目所问的就是到2015年有几个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能够等于或者小于10% (注意:这一定是小于, 要是大于就不是超过发展中地区 (总体) 目标了) 。观察图表可知, 北非2000~2002年的饥饿人口占4%, 1990~2002的发展趋势是没有变化, 那么按此规律到2015年时也没有变化, 同理可知,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东亚、东南亚也能达到。因此选B。对于“3”, 根据题意可知, 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为:15× (1+2%) 10×22%≈4.02。因此选C。对于“4”, 此题应该逐个去分析。先看Ⅰ, 尽管北非饥饿人口所占的比例没变, 但并不等于人口总量不变, 所以Ⅰ不能从图中获得支持。再看Ⅱ, 1992~2002年间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与发展地区的总体水平相差不多, 所以基本能够反映发展中地区的总体概况, Ⅱ可从图中获得支持。再看Ⅲ, 从图表上看只能判断出南亚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饥饿人口所占的比例大, 至于是不是饥饿人口主要集中地从图中得不出来, 所以Ⅲ不能从图中获得支持。再看Ⅳ, 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从1992年到2002年饥饿人口比例下降最快也最大, 所以Ⅳ可以从图中获得支持。因此选C。
(二) 行测月月练
1. 从1998年到2004年, 美洲地区啤酒消费量占世界啤酒消费总量的比重:
A.下降了3个百分点
B.下降了2个百分点
C.下降了1个百分点
D.上升了1个百分点
2.1998年至2004年啤酒消费量增长最快的两个地区, 其啤酒消费量2004年占世界啤酒消费量的比重约是:
3. 与亚洲相比, 整个欧洲的啤酒消费量:
A.绝对量多于亚洲, 2004年相对于1998年的增长快于亚洲
B.绝对量多于亚沙, 2004年相对于1998年的增长慢于亚沙
C.绝对量少于亚洲, 2004年相对于1998年的增长快于亚洲
D.绝对量少于亚洲, 2004年相对于1998年的增长慢于亚洲
4. 关于啤酒消费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六年来世界啤酒消费总量的增长超过了10%
B.北美洲和西欧啤酒消费量的差距在六年间缩小了
C.亚洲的啤酒消费量始终占到了世界啤酒消费量的四分之一
D.无论是啤酒消费绝对量还是占世界啤酒消费总量的比重, 北美都有所增长
5. 若中国1998年的啤酒消费量为205亿升, 2004年的啤酒消费量为291亿升, 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中国的啤酒消费量增长率亚洲最高
B.中国的啤酒消费增长占到亚洲啤酒消费增长的90%以上
C.除中国外, 任一亚洲国家, 其六年来的啤酒消费量增长不可能超过3亿升
D.中国六年间的啤酒消费增长量比2004年非洲和大洋洲的啤酒消费量的综合还要多
7.人力资源考试要点总结 篇七
本人08年过了三门,原理79,相关68,法规64,09年过了一门实务63,09年等成绩的心情难以形容,这其中的奥秘我不说i大家也知道,废话少说,把握09年总结的实务要点汇总给大家,只是个人的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点帮助!
一、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镇发展布局方案的评析
1、评析的重点
(1)等级结构: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是否科学合理,城镇等级和职能分工是否符合国家、区域对本区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
(2)空间布局:区域交通网络布局是否合理,空港、海港、铁路枢纽和重要市政基础设施选址是否恰当,产业布局是否与之相匹配等。
(3)资源利用:城镇布局与发展是否与水资源、能源供应等的合理配置有机结合,是否与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保护、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相衔接。(4)环境保护:是否构建了良好的区域生态格局,是否与江河流域治理、海岸带保护、地质和气候灾害防御等进行了充分协调。
2、知识点梳理
3、注意点
(1)职能定位是否恰当。
(2)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3)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位置是否恰当。
(4)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镇之间路网是否过多或欠缺,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等。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注意题目中出现的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位置是否合理;河流水域是否有防洪问题;对地质灾害是否进行了避让;出现大型建设项目注意布局是否合理,以及占用基本农田。
(6)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尤其注意题目中出现的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海域及海岸线等,看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处理。
居住区详细规划方案评析
1、评析的重点
(1)总体布局:包括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居住区的总体的结构是否合理,整体空间形态是否优美、有序等。
(2)住宅布置:包括住宅的间距、朝向、消防问题等。
(3)配套公建:主要包括公共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从公建的内容、位置、面积三个方面来审核。
(4)道路交通:包括道路结构、居住区出入口、停车场的停车数量及位置等等。(5)绿化系统:包括绿地率、集中绿地、绿地布置与景观创造等等。(6)市政设施:
二、城市、镇总体规划方案的评析
1、评析的重点
(1)目标定位:是否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及上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和协调,是否准确把握了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城市性质、主要职能和建设目标是否相互匹配,其论据是否充分。
(2)发展规模:人口规模是否充分考虑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土地、水资源、能源等环境条件的制约;是否用科学的预测方法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和论证。用地规模的确定是否从现状用地水平、职能需求及资源条件实际出发,是否坚持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是否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有关规定。
(3)用地布局: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特殊用地等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是否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利用于繁荣经济,有利于交通组织,有利于历史文化、地方特色、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的保护,有利于分期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各类建设用地比例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协调发展。
(4)基础设施:以道路网络为骨干的综合交通是否构成了良好的体系;城市内部交通是否顺畅、便捷、高效;对外交通是否与区域城镇发展相衔接,符合主要物流和客流的联系方向。水源和能源的供应、垃圾和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和保护、防灾、地下空间、重大市政设施选址等是否得到了妥善安排和落实。
(5)空间管制:是否合理划定“三区”(禁止建设、限制建设、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是否合理划定“四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保护范围,并制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近期建设的规模、内容、时序、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考试方法
在审题时,首先应看清问题,分清是选址、用地性质变更、提条件、审方案,还是违法查处的问题,根据不同题目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选址的问题——只要把题目中的要点一一罗列出来,就已经得到了答案; 用地性质变更——一定要先明确能否变更,然后再说明依据;
设计条件——要按性质、规模、布局、退界、间距、交通、绿化、市政、景观、特殊政策的顺序逐项提出,关键是不缺项;
评审方案——要把文字和图纸中的要素列表进行对比,然后指出设计方案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地方;
违法查处——的问题一定要先说是违法建设,然后再说明处理的依据和措施。违法用地的界定和查处
1、违法用地界定
(1)未取得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占用用地;(2)不按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占用用地。
2、违法用地查处
(1)规划主管部门一经发现违法用地,就必须立即责令其停止建设活动,并按《城乡规划法》和地方性的规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对未取得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占用的土地,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收回。
违法建设的界定和查处
1、违法建设界定
(1)在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经批准的临时用地上进行永久性建设;(2)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3)未经批准的临时建设工程;
(4)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或擅自变更批准的规划设计图纸的建设工程;
(5)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工程;(6)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7)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职责和权限,不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批准的建设项目。
归纳起来四种类型:即无证(用地、建设、临时)、违证(用地、建设、临时)、逾期(临建——工棚、暂设)、越权(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2、违法建设查处
(1)处理违法建设按照依法查处、及时处理、准确判断、公开处罚、处理和教育结合的原则执行。
(2)查处违法建设的程序。制止和立案登记,做出处罚决定,申请强制执行。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任务
(1)城市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是对建设工程使用土地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对规划建成地区和规划保留、控制地区的规划控制情况的监督检查。(2)对建设活动全过程的行政检查——一是建设工程开工前订立红线界桩和复验灰线;二是建设工程竣工后的规划验收。
(3)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查处违法用地,建设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准的用地范围和使用要求使用土地的,均属违法用地或属于违法审批。查处违法建设,无证建设、越证建设,均属违法建设。
(4)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5)对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性质的监督检查。
规划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1)关于规划编制的监督
编制主体是否合法:《城乡规划法》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明确了各类、各层次规划的编制组织工作,主要有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和由各级人民政府城乡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两类。编制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编制是否具备准确资料。(2)关于审批程序的监督
审批主体是否合法:《城乡规划法》中城乡规划的制定明确了各类、各层次规划审批工作。
审议程序是否合法:审议程序是否符合《城乡规划法》中对各类、各层次规划的审批程序的要求。
公告是否合法:城乡规划上报前是否通过公告、公告时间是否符规定。(3)关于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
建设是否在规划控制的的建设用地范围之类; 是否有计划实施城乡规划;
是否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环境进行规划建设;
地下空间的利用是否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近期建设规划是否编制;
一书三证、行政许可变更是否符合规定。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检查的操作要求
1、立案阶段
(1)确认建设工程是否为违法建设的标准
① 未取得或者以欺骗手段骗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
② 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定事项,改变用地性质、位置和界限的; ③ 未取得或以欺骗手段骗取《建没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擅自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事项,改变批准的图纸、文件的;
④ 占用道路、广场、绿地、高压输电线走廊和压占地下管线进行建设的; ⑤未经批准开矿采石、挖沙取土、掘坑填塘等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
⑥ 未取得或以欺骗手段骗取《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违反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定事项,擅自变更用地性质、位置、界线,以及逾期不退回临时用地的; ⑦ 未取得或以欺骗手段骗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擅自变更《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事项,改变批准的图纸、文件的;擅自改变《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使用性质的;
⑧ 将临时建设工程建成永久性、半永久性建设工程的;逾期不拆除临时建设工程的;
⑨ 建设单位代征公共用地,不按规定拆除公共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
⑩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超越或者变相超越职责权限核发规划许可证件以及其他有关部门非法批准进行建设的;
⑩ 对于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超过许可证时效进行施工的; ⑩ 不符合规划监督管理各阶段要求的。(2)立案的标准
违法事实清楚,且属于经办人查处范围。
2、处罚审批阶段(1)听证的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和《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相关规定,对公民处以超过1 000元罚款的,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超过30 O()O元罚款的,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2)罚款标准
罚款标准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确定,但要有细则并公开。(3)违法建设工程应予以拆除的情况
违法建设工程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以拆除,不得只给予罚款的行政处罚: ①占用城市道路、公路、广场、公共绿地、居住小区、铁路干线两侧隔离地区、市区河道两侧隔离地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电力设施保护区、工矿以及占压地下管线地的; ②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 ③影响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或者妨碍安全视距和车辆、行人通行的; ④危害公共安全的;
⑤严重影响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
3、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和送达阶段
行政处罚缴款书应与行政处罚决定书一同送达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对放弃听证权利的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经办人应在送达《听证告知书》三日后,且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七日内送达以上文书。
4、结案阶段
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时问:如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在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60日后,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律责任
1、关于有关人民政府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行为及所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1)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
(2)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
2、关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行为及所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
(1)未依法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2)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3)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4)未依法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或者批准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厉害关系人的意见。(5)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
3、关于相关部门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行为及所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1)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2)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
(3)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
4、关于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行为及所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
(1)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未依法取得规划资质等级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或者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2)违反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
(3)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证书后,经原发证机关检查不再符合法定的相应资质条件,不能继续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或者按原资质等级许可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应当按期改正而不改正的。
5、关于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所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采取以下行政措施和行政处罚;(1)责令停止建设。
(2)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3)限期拆除违法。
(4)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罚款。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评析
1、评析点
注意核对给定规划设计条件与设计方案中各项技术指标的差距
应按照用地、性质、规模、布局、日照、交通、绿化、市政、特殊政策的顺序进行。
2、注意点(1)平面布局是否满足建筑后退红线(注意地下室位置)。(2)日照间距是否符合要求;
(3)绿化配置、开敞空间是否满足要求;(4)机动车出入口位置是否合理;(5)消防通道是否符合规范;
8.人力资源考试要点总结 篇八
第三章 知觉
知觉的神经基础
失认症及它可以说明哪些问题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包括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
一、视觉失认证
视觉失认证类型有统觉性失认证、联想性失认证、颜色失认证、面孔失认证;患者的初级视皮层17区、外侧膝状体、视觉通路、视神经和眼的功能和结构正常无损;脑局灶损伤可分别在2-4视觉皮层区(V2、V3、V4)或颞下回、颞中回、颞上沟,也常见枕-颞间的联络纤维受损。
统觉性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
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面孔失认症:面孔认知障碍分为两种类型: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这类患者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二、听觉失认症: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所见,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词聋患者大多数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受损所致;乐音失认症患者,多为右颞22区、42区次级听皮层受损所致;嗓音识别障碍又可分为两种,陌生人嗓声分辨障碍多见于两侧颞叶次级听皮层(22区、42区)同时损伤。
综上所述,可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从而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枢共同活动的产物。
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栓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多模式感知神经元:大量研究进一步发现,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交这类神经元称谓多模式感知神经元。不仅在颞下回,而且在颞下沟、顶叶5、7区,额叶的8、9和46区内都发现这类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什么是功能柱?什么是超柱?什么是多模式感知细胞?他们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大题,结合前面回答)
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
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9.论人力资源管理要点及对策 篇九
1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 合理用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是发展经济, 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的需要, 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 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下面三点误区:
1.1 企业缺乏长远的人才管理战略
我国企业很少对人才结构认真的进行过战略性设计, 没有一个完整的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计划, 企业人员素质低下, 造成在一个低水平, 低质量的运行状态。由于缺乏长远的人才管理战略, 也就没有人才储备构想, 当企业发展到新阶段时, 由于缺乏人才储备, 使企业在发展中经常处于人才短缺的状况, 赶鸭子上架, 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2 人才机制没有市场化
我国企业在人才招聘上, 多是随机招收人员, 凭人情招收人员, 甚至出现了亲情、家庭、联姻等不正常的招收人员现象。人才轻易不流动, 自己培养人才, 忽略了重要部门与关键部门对成熟人才的招聘和使用, 导致了人员素质偏低, 企业难以持续、高效地运行。
1.3 人才选拔不畅
由于企业从创业伊始, 就在人才的招聘方面存在不足, 又采用“非理性化家庭管理”, 而不是采用“以人为中心, 理性化团队管理”, 所以选拔人才往往是从自己熟悉的人员或亲友中物色, 导致了“弱帅强将”现象的普遍存在。强将成不了强帅, 而弱帅占着位置不下来, 弱帅从根本上管理不了强将。这样一来, 实际上就造成无法管理和不管理, 这样的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 自然容易走向困境, 乃至绝境。
2 人力资源管理要点
人才已经成为各类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能否获得更久更大发展的主要关键所在。人才的引进是以发挥人才所具有的能力来为企业发展所服务的, 对人才的引进、观察、引用, 使人尽其才, 各尽其职无疑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此, 明确人才发展战略, 培训合格人才, 大胆使用人才成为各个企业所必须关注的重点。
2.1 明确人才战略总体思路, 以“引智”为主
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当前形势迫使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建成具有一定创新与管理能力的现代企业, 其中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法人治理结构, 这就有一流的决策领导人才;推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机制创新, 就需要一流的专业管理人才, 实现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 则需要一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领市场、维护客户、推介企业新产品, 则需要一流的市场营销人才;完善网点功能、提供优质服务、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需要一流的岗位技能人才。总之, 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现代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是树立金融人才工作的战略观念。随着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人才资源对于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 对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提升竞争能力, 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人才的界定问题, 关系到对人才的分析、人才使用标准和人才政策的制订。从发展的观点看, 用学历或职称来定义的人才概念, 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 必须与时俱进, 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人才。
2.2 不同类型企业建立不同的产权激励机制
管理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参与分配要素, 经营者可以凭借其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本而持有部分股权、获取股权收入, 为此应尽快出台有关经营者持股、股票期权方面的管理制度, 规范和引导经营者股权激励行为。该项制度应该具体包括期权类型、决策程序、在强调报酬激励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同时, 要重视经营者声誉激励机制的培育, 声誉机制对报酬机制具有替代和补充作用。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声誉机制, 首先, 要在制度上 (如任期时间、退休制度) 保证经营者具有长远预期, 经营者声誉只有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才会在经营活动中注重自己的声誉;其次, 积极培育充分竞争的市场合同制, 给予真正在市场竞争产生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再次, 经营者声誉机制作用有赖于社会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完善和正确的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的形成。
2.3 提高员工满意度, 建立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除各种股票奖励外, 物质奖励还包括个人获得的工资薪水、奖金、津贴、保险等, 是对员工创造价值的基本认可。物质激励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激励方法, 在充分考虑物质激励的基础上, 应普遍考虑精神激励, 即如何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 满足经理层和员工们的精神需要, 提高其满意度, 增强凝聚力, 增加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鉴于物质激励方法简单易行, 便于操作, 许多公司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 但对于精神激励, 大多数企业都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需要借鉴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
3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3.1 应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薪酬制度
可通过科学的职位评价、严格的绩效评估来实现薪酬的内部公平。职位评价是根据各职位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 对企业各个职位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决定企业中各个职位相对价值的大小, 从而确立一个合理、系统、稳定的工作职位结构, 在此基础上确定各职位的薪酬级别和职位待遇。职位评价应立足于岗位, 使不同职位之间的比较科学化、规范化, 让员工相信公司每个职位的价值都反映了该职位对公司的贡献, 避免了单纯以职位等级来核定薪酬等级在员工中造成的矛盾, 同时员工对各职位之间的价值差的可接受性得到提高, 对绝对薪酬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增强, 易于获得薪酬的内部公平感。职位评价确定了企业中各个职位的薪酬水平, 形成了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工资带宽, 以此作为绩效评估的基础。绩效评估确定了每一职位的实际薪酬应该属于这一工资带中的具体位置, 这样企业就在组织内部建立了一种基于过程公平的结果公平。
3.1.1 调整薪酬水平, 提高外部竞争性
企业应当综合考虑生活费用水平、企业的承受能力、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产品/服务的需求弹性等影响因素来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 并通过横向比较, 即将企业员工从事某一工作所获得的薪酬水平与在其他企业从事同一工作所获得的薪酬水平或从事该工作的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相比较, 来确定本企业的薪酬水平是否合理, 从而进行必要的调整。具有外部竞争力的薪酬水平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 公司在进入成熟稳定期后, 由于自身的现金留存较多, 实力较强, 在薪酬的外部竞争性上可实行市场领导策略, 即企业所确定的薪酬水平高于其他企业, 通过提高薪酬水平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 提高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八分人才, 九分使用, 十分待遇”会让员工感到企业是自己最值得留下来并为之奋斗终身之所在。
3.1.2 调整薪酬结构, 形成长期激励机制
改变包干制的薪酬结构, 一是可在薪酬总量不变的条件下, 对企业薪酬支出总量进行核算, 向对企业未来发展起核心作用的技术骨干员工倾斜, 对他们普遍关心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予以补贴, 以增加员工对未来的安全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二是结合绩效评估将薪酬划分为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 以降低企业总体薪酬的刚性。从而逐步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3.2 提升管理者的意识, 逐步走向职业化的管理
企业文化是不能等同于老板文化的, 但是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管理者不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如果没有管理者的个性彰显, 管理者不具有企业家个人魅力的企业文化, 这样的企业是缺乏生命力的。在这样的环境下, 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很难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因此, 管理者要将老板意识逐步升华为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具凝聚力, 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从以下几点认真学习:首先, 作为私营企业的管理者要做到精通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有关的专业知识。及时给自己充电, 认真学习相关知识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善于待人、精于谋事的管理者。其次, 作为私营企业的决策者要做到知人善任。在企业的人事管理上, 管理者要克服自己的思想障碍和偏见。决策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企业员工能够感受到管理者有着求贤若渴的意识和善于使用人才的谋略, 以及正确处理相互关系的方法。再次, 管理者要特别重视奖罚分明。奖罚制度既是用人的一种手段, 也是对中小民营企业起重要作用的激励措施。要运用这种激励的手段来提高民营企业的营运效率。
3.3 以人为本, 重视员工的作用, 培育员工的潜力
要立足于本企业, 从一点一滴入手, 关注细节, 善于发现本企业任何积极的文化因素。比如, 有些的员工十分爱护机器设备, 有些员工准时上下班从不迟到, 有些员工乐于学习新的知识, 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去读培训班, 有些员工喜欢钻研技术, 想改进改良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形状和功能等等, 作为管理者, 这些较好的细小的文化现象要特别重视, 不仅要善于发现, 还要主动鼓励员工。好的企业文化, 就是在一些琐碎的积极要素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3.4 应建立有效的个人晋升机制
彻底改变个人晋升由老板一人作主的模式, 改由绩效考核小组对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和绩效、工作潜力等进行综合考评, 并提交晋升意见供公司决策机构审定。增加员工对发展的期望值, 真正发挥晋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为企业留住并挖掘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侯荔江.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与系统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2.
[2]周劲波, 甘蕾.薪酬制度人力资源效用研究[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7, (08) .
[3]赵云.人事管理现代化为企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J].党史博采 (理论版) , 2005, (02) .
[4]苗杰, 张萌.企业人才监管的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 2007, (11) .
【人力资源考试要点总结】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二级知识要点11-2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08-04
人力资源考试真题07-01
电大人力资源管理考试09-05
广东人力资源考试网08-03
人力资源二级考试试题11-26
人力资源考试复习题12-17
人力资源专员面试考试题09-15
自考人力资源的考试科目经验分享09-12
经济师人力资源考试大纲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