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2024-07-30

关于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

1.关于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一

关于“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总结

六(6)班

姜开阳

在这三个星期,我们走进了诗的海洋,在里面漂泊,尽情的吮吸诗的精华。每一篇诗歌都使我感触极深。通过这段时间学习,我的总结如下。

在诗的宇宙中,最早的诗集是《诗经》,编辑的是太师。它分为风、雅、颂,手法有赋、比、兴,它历史悠久,已经有2500年了。经过更深的了解,我还知道诗按朝代来分有唐诗、宋词、元曲,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形式。通过这些资料我懂得读书要理解深意,不能囫囵吞枣,要不等于白读。

之后,我背诵了《古诗70首》,在课外有查了一些经典诗集。我仿佛在诗的海洋中与一位位诗人谈古论今,共同创诗。

了解了许多诗歌、诗人,我也学这开始自己动手创诗。

创诗时,我都感觉下笔如有神,放飞着自己一滴滴的童年梦想。

令我最难忘的就是小诗集,我也做了一篇关于李白的小诗集,在小诗集当中,我知道了李白的人生年谱,虽然然他一生不断的漂泊,但他还是不断地作诗,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这让我感到诗人的坚强意志力和生存能力。后来,我又了解了李白的诗歌。以前,我只是死记硬背,现在我都是带着理解和赏析。我还知道李白小时候铁棒磨成针的故事,他告诉我们李白纯真的童年。经过小诗集真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难以忘怀,因为我对诗的了解是更上一层楼了!在诗的世界里,我无限荡漾,了解它的奇异。

2.关于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二

1. 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许多教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 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 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 促进了多边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 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 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学习, 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 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 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又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在合作学习中, 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还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

二、教师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 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参与学生的讨论, 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 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教师要下工夫了解每位学生, 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 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 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要善于为小组讨论设计各种话题, 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也有感兴趣的话题, 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 还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参与式学习的不同方式, 和教师共同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 以维护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 实现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 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 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好学生的“垄断”, 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教学中,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做好小组分工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最好按照异质分组, 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可以采取轮换制,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 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 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五、要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存在下列一些倾向:一是形式主义, 认为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 (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 就是合作学习。二是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讲究场面的热闹。三是在合作学习形式上研究甚多, 而对合作学习的有效价值和途径研究较少。这些倾向对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沈阳市皇姑区教师学校)

3.关于高中生诗歌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诗歌鉴赏 辨体 审美

中国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最具价值的瑰宝,它代表了我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学习的文学样式。学好中国古典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诗歌鉴赏是高中阶段语文学科考查的一个重点,更是难点。这就使得学生们对诗歌有一定的重视。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会通过课文及习题接触大量的诗歌。大部分诗歌鉴赏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逐步提高分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对诗歌审美特质的理解,也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艺术效果,难以真正体会诗歌的魅力所在。下面来看一道诗歌鉴赏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

其中的一道问题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诗歌鉴赏题总是把诗歌分解了来看,有的题还会问得很刁钻,让人不知道从何答起。对学生来说,答题的确有难度,并且未必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诗歌的认识。那么怎样更好地体味一首诗呢?同样针对上面所引的这首诗,我们看看古代的诗论家是如何来赏析的。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评道:“诗有借叶衬花之法。如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自应说闺中之忆长安,却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借叶衬花也。”[2]他用中国特有的诗论语言来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虽然意思不那么清晰,却能让人有一语中的的感觉。清代的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说:“此公陷贼中,本写长安之月,却偏陡写鄜州之月;本写自己独看,却偏写闺中独看,已得遥揣神情。三、四又脱开一笔,以儿女不解忆,衬出闺中深情苦境。”[3]古人显然更侧重从诗歌的整体来把握,得其神韵。让人觉得切中要害,又耐人寻味。现代学者沈祖棻在她的《唐人七绝浅释》中对以上写法说得更为明了,说杜甫“学习杜审言《赠苏书记》从对面着笔的手段”[4]。这样就巧妙地道出该诗歌的优点。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诗歌的审美特质,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才会愿意主动学习诗歌。

还有一点,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因为诗歌鉴赏题侧重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所以就会挑那些有特殊手法的诗歌出题,可是盛唐的诗歌——那些被我们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往往是一气呵成,不讲求艺术技巧的。因此我们做题时见到的诗歌往往不是最一流的诗,长时间地鉴赏这些诗恐怕会阻碍我们审美眼光的提升。因此,我们学习诗歌还是应该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学习古人鉴赏诗歌的眼光,以便更好地鉴赏诗歌。在这里我想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风貌

古人有一套用来品评艺术作品的词汇。这些词汇概括了诗歌的整体风貌,如“雄浑、空灵”等,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的感性思维,能更好地将我们带入审美的情境中去。学生把握一些这样的词汇,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风格。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很好地体现了雄浑的特点。如: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5]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6]

这些诗歌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写,意境开阔雄浑。再如王维的五言律诗、五言绝句,我们往往可以用“空灵”来概括。如: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7]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8]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9]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0]

在这些诗歌中作者隐退诗境之外,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诗歌的风格,体会诗歌的妙处所在。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学习一些辨体知识

首先,学生应该从诗歌的体式入手,了解一下各种诗体的特点。如五古诗古朴典丽,七言歌行跌宕起伏,而七言律诗往往凝练顿挫,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11]

我认为这首诗是比较典范的一首七言律诗,因为七律应该写得抑扬顿挫,读来让人有刻骨铭心之感。如果像七言绝句那样流丽婉转,就不算合格的七言律诗。

其次,诗坛一些个性突出的诗人往往各有擅长的诗体,注意把握其特点。比如,王维、孟浩然擅长五言诗;李白擅长七言歌行、七言绝句;杜甫擅长五言古诗、七言律诗;王昌龄、杜牧擅长七言绝句等。他们创作的不同体式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人们常用飘逸奔放来概括李白诗歌的整体特征,但具体到不同的诗体则应分开来看,他的七言歌行体现了奔放的特点,如《行路难》《将进酒》。如果是《蜀道难》《梦游天母吟留别》这样具体描摹了山川险峻的诗歌,可以用奇崛瑰诡来概括,而他的七绝往往具有清新飘逸的特点。

第三,不同的诗歌体式也有它们各自适合表现的题材。如王维的山水诗通常用五绝、五律这两种体式来表现。除了上文提到的诗歌,还有《鸟鸣涧》《书事》《汉江临泛》《终南山》等。而七绝主要有几种题材:一是边塞诗,二是闺怨。前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后者如他的《长信秋词》五首。

三、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古音有平上去入,后来入派三声,今天尤其是在我们北方方言区,大家基本对入声都没什么了解,可是学习诗歌时,我们可以把它提出来,让学生对入声字有一定了解。入声字很能体现诗歌的情感,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多入声字。因为入声字发音十分短促,就能更好地体现词人那种悲愤之情。现在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入声字。然而我们在朗读诗歌时,仍可以通过区分平仄来把握诗歌的音调。比如平声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平(一声)、阳平(二声),发音时可以尽量长一些,给人一种意境悠远的感觉。仄声字包括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发音时要短并且重,这也可以表示情感的强烈。

学习诗歌时,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吟诵的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吟诵是濒临失传的诗文诵读和学习方式,介于说、唱之间。如今会吟诵的人很少,尤其是采用地方方音的吟诵。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网络的音频资源。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的网站上就有很多音频资源。其中有1982年全国首届唐诗讨论会的录音,里面有用闽南语、南昌方言的吟诵,音调婉转悠扬,十分动听,还有霍松林先生用他特有的西北声腔吟诵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苍老遒劲,特别适宜地表现出杜甫漂泊西南时的慷慨悲凉。我也听过有人用湖南平江腔吟诵《示儿》《登金陵凤凰台》,抑扬顿挫,情感充沛。不过现在更多的人都是用普通话吟诵,虽然少了地方方音的风味,但是更便于推广。人艺的话剧《李白》由濮存昕饰演李白,当他演到情感迸发时,往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加之幕后苏民先生的吟诵,实在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国古代有很多诗论作品,如《诗源辨体》《诗薮》《四溟诗话》《一瓢诗话》等,可是这些论著对于高中生来说过于专业,难度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些近现代学者论诗的著作,这些学者往往受过旧学的教育,作为将新学与旧学衔接起来的重要环节,很适合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媒介。其中代表学者及作品有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绝诗浅释》,还有叶嘉莹先生的一些诗学论著等。

学习诗歌,我们不能总带着功利性目的,那样既浪费了诗歌的审美价值,也不可能真正读懂诗歌。让我们暂时抛去功利的想法,用细腻的心去体味诗歌之美,哪怕凄迷,哪怕哀婉,都是一种醉心的审美体验。

注释: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

[2][3]顾青编撰:《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13页。

[4]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页。

[5]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6]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7]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8]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9]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10]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1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5页。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

[2]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3.

[3]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8.

4.关于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四

(一)玉车长弓说:“阳光老男孩,即是大名鼎鼎的李清联老师!李老在五十年代就已经闻名中国诗坛了,六十年代初,诗刊社编辑出版的《朗诵诗选》就选了李老的《浇铸者》。李老今年已经75岁高龄了,依然坚持写作上网,非常令人感佩!李老的诗作大都为短制,看似简单,实有深刻内涵。看似随意,其实匠心独运。往往于平凡的惯常事物和深邃的人生阅历中营造诗意的佳构,令人初读或许有些许索然,而再读掩卷之后却颇值思量!”王鸿祥说:“李清联老师在中国当代诗坛占有极重的地位,是当今少数几个能够上网和年轻人交流的著名老诗人,他所提倡的无障碍诗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健康诗歌写作手法,因其通俗易懂的诗歌表象更易被大众接收……这应该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要的倡导,对新诗诗歌发展影响深远。”阳光老男孩自己说:“你越是抬举,我就越感到愧疚,其实我到了这种年纪,並没做出多少成绩,我只是在写法上想追求些个人的东西,我不先鋒,但又吸收一些先锋的东西;我不走老路,但又保留一些旧的东西。我只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诗首先是为多数人为大众服务的,我主张无障碍诗写,主张雅俗共赏,决不是故作谦虚,我至今仍在摸索。”

以上都摘自《阳光老男孩诗抄

(一)》后的评论与回复,这很有助于我欣赏这组诗。我就是这样开始的。读后我也深感其“看似随意,其实匠心独运”;“掩卷之后却颇值思量”!这几首“短制”的字面意思,我不谦虚地说,我都懂,但它的所表达的作者的原意及它的伸展开的所包含的大义我就不敢说了,每个人都会在浅显之中有自己的深刻体会。这恐怕也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

我这里只谈谈组诗中的第一首《公鸡打鸣》。这一首只有三行,但一读就好像还读了几行隐形的诗意,那就是公鸡起早打鸣的情形。公鸡打鸣是为了他人的早起,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勤奋,还是出于无意?不必深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客观的是它一起来,就打鸣,弄得是人鸡皆知,不由得你不叹:哇赛,公鸡起得真早!而作者的诗只用三行,就针对这种现象,将自己起早同公鸡起早打鸣炫耀自己的行事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道出了自己做事态度,只干实事,不求张扬。这是对两种处事的态度的形象地批评与褒奖,也是一种特殊的言志和抒情。手法是何等的简练:作对比而只写一半,而另一半却能自现;这又是何种的诗意的跳跃:只写这三行,读者却分明感觉出这是前一个诗意之后的三行!诗的技巧核心,是用简短四个字的诗题替代一段诗行与读意。三行的短章,铸就了一个艺术极品:诗短意丰,“曲儿小,腔儿大”,押韵上口,令人诵而不忘。

关于李老师这组诗抄的诗意,我只说这第一首,抛砖引玉,与诗友共赏。前面我提到了他的诗的押韵,这里再说几句。李老师这几首短诗,我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他是很重视诗歌押韵的传统的,也许就是他自己说的“保留一些旧的东西”的部分体现吧!这组诗中大都是讲究押韵的:《公鸡打鸣》中的:“起”“的(di)”;《两只鸟》中1、4行的“的(di)”、5、6、7行的“离”“语”、“已”;《通往远郊路上的玉兰花开了》中第6、7行的“来”、“色(shǎi);《呼唤》中第2、3行的“方”、“上”,第5、6、7的“居”、“女”、“许”;《站牌》共13行,其中有12行的尾韵都是“e”。当然这样欣赏用韵,存在一个李老师是否完全用普通话的音韵问题,确切地说,我不知道。但我依据他的年龄及河南语音的特点及他的一些的理念,我是这样认为的。

总之,李老师的这组诗抄以及他“无障碍诗写”的诗歌创作理念,都是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六、过桥米线的《炊烟》几首

过桥米线的这几首,《炊烟》写的是游子的乡情,《夏天去了》写的是失恋者的爱情,《有朋自远方来》写的是诗人的友情,《你可知道我是如何打发这些寂寞的日子》写的是股票的套情。这组诗以极其自然流畅的语言,以形象动人的意象,以大巧若拙的手法,给我们真实自然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引人思索,并产生不同凡响的共鸣。

对于这组诗,诗友玉上烟和涅阳三水都明确指出最爱首尾两首,涅阳三水还写出了详尽的读诗感受,这都是我很赞同的。对于这两首,我就不再赘述。我这里谈一下读第二首的体会。

第二首《夏天去了》,与其他三首风格不同,有点含蓄或许也可称之小的朦胧,有着另一种美。我说这一篇是写失恋者的爱情,实际就是写一支荷与夏天的失恋之情。这里的主要意象是“夏天”“这个流浪的汉子”和“苦苦支撑”着的“一支荷”,还有那“一朵孤独的波浪”。夏天同一支荷热恋之后,“掳走了她的贞操”,热过之后就大大咧咧地走了,而一支荷还在那里苦撑。她在干什么,是留恋?是后悔?提反思?是新生?我们清楚知道“夏天”走了“却没有带走她的爱情”,我们也看到她“像鼓舞着/一朵孤独的波浪”。这一切,曲折地反映出了现实“爱情”中的一些现象,令读者深思,让读者遐想。这些不具体又有着大方向的意象意向,应该说是这首诗的美的所在。

七、紫陌的赤山印象(组诗)

赤山印象(组诗)共七首,为三天完成的。这也是我说的游览诗。这几首给我留下的印象同样是深刻的:

《在赤山法华院路上》在寻求“内心的宁静”,写得自然流畅;《拴马桩》写的是社会发展的不可阻挡,小景物大意象,显得老到苍凉;《在赤山禅院》里,是对日本文化使者园仁法师的怀念与赞赏,意境深远、超脱、祥和,诗句自然、流畅、明亮;《在赤山民俗馆》里是对父母、乡情的思念,自然真诚,虚实相兼,比喻新颖形象;《在明神殿》里的祈福,闪着佛光,那“在明神殿,在自己的佛龛内/缓慢地燃烧”的诗行,更令人难忘;至于《石磨》,前两节我有着清晰的联想方向,而后两节有点迷茫,还须进一步体会、学习;《就在这里》是欢快动人的理想乐章,写得很美,读着这一首诗歌,好似看着一条爱河在幸福地流淌,好似眼前就是美丽的新娘。情浓浓,语绵绵,诗意与语言,堪去细品点。

总之紫陌的这组诗,我大都是很欣赏的,无论是诗意,还是手法,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写在后面的话

9月现代诗歌的精华作品,我搜到7人的7组诗,依照我排的顺序,确定其为精华的版主,前4组是深意如兰,后三组依次为王鸿翔、弦意和伍亚霖,其中2位女士,2位男士。7 位诗人中,三位男士,4位女士;从年龄段看70年以后的3人(其中1位当是80后);从中诗网上知名度来看,有2位是不大为人所熟悉的,其中1位是发诗当天注册的。内容方面有4位的,是我说的游览诗;风格方面7位也各不相同的;在押韵方面,有押韵的,也有不押韵的。我列这些数据,我是想说,我认为版主们确定精华诗的工作是认真的、公允的、全面的,这些诗是代表了中诗网现代诗歌版的水平的,这种情形也彰显了中诗网,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担当。

5.关于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五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适宜的问题,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讲究授课艺术,课堂有新意。在课堂组织时注意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协助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担当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好胜的特点,只有不断的更新和变换方法,才能激发探知和求知欲望。精心备课,有特色有创意以精湛的艺术获得学生认可。为课堂注入鲜明的时代艺术活水。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的朋友,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这时,我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配音朗读,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会赢得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也许就成为一个亮点!4.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轻松环境,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多媒体教学具有多彩的画面、动听的旋律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现学生学习的亮点,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针对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然后再委婉的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告诉他你的期望,他一定兴趣高涨,会调动所有神经去学习。这样他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烈。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们常常设置一些质疑的环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很多方式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发现并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效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富有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科学的选取教学方法,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探究欲望。

五、设计形式多变的课外作业。

设计形式多变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玩,在作业中学习,甚至在作业中培养创新能力,给爸妈讲故事,编课本剧,采访等实践活动作业。

六、针对性和多元化的激励评价,会激起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要讲究语言艺术,并且要多元化,给学生新颖、多样的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哪里表现得好,哪里还需要进步。采用积分、送礼物、发奖品、赠荣誉证书等方式激励学习的兴趣。

6.关于学习《演讲学》的心得体会 篇六

劳业凤 101班 101070174

学演讲学前还不知道演讲是什么概念,印象中的演讲都是国家领导人的活儿,咱老百姓永远是演讲台下黑压压一片中的听众。奥巴马就是我脑子里原始演讲概念的化身。其实,开始的时候心里也极不愿意改变这种狭隘卑微的观念,因为在这短短的十几次演讲学课程学习中,我们都要被迫参与不同的演讲锻炼。而我的“演讲”就别提了,要多烂有多烂,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观众,我想大概是由于长时间的被动,自己也变得胆心怕事,更不愿意面对这么多人丢自己的脸,至于缺少锻炼的后果就是能力弱小了。我演讲安排的是猜词比赛,因为听起来比较简单所以赶紧报名好了却一桩时刻牵挂又担心的心事。这个游戏在综艺节目中也看过,心想问题应该不大。到了实践,我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过”,心里不断地一阵阵羞愧,脸上像被一遍又一遍反复地刷着红漆,还好是背对着同学,不然脸上的难堪都被尽收眼底了,只有老师和我的搭档看到,这还好,这累人的活儿是老师出的,学生做得不好他也不能怎样反而有义务把我这棵缺枝少叶严重营养不良的树给浇灌好。我这想法倒是理直气壮,可搭档却是完全没有义务陪我丢这个脸。后来老师说我表达能力不好,这让我至少两天失去活头儿。不过,事实确实这样。

在这之前,这门课已上了一半,老师给我们传授了许多关于演讲的内容,具体到包括演讲的涵义,这个倒是比较形象。其他的关于演讲的对象、特征、演讲稿及写作修改、演讲语言方面及注意的问题,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词穷的可怕,这个可以羡慕嫉妒老师的,因为老师词汇丰富、幽默、生动,讲课总是能够保持滔滔不竭,让我佩服不已。另外,对于演讲稿也是有很多学问的,让人感觉自己就是一只生锈了的井底之蛙。在演讲语言的要求方面,如口语要流利准确,语气速度需恰当,还要结合肢体。这是要多锻炼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想必老师那鼓鼓的两腮就是这个缘故吧。受了老师的启发后,在试教的时候也就学以致用了,比较骄傲的一点是负责我们小组试教的徐春根老师说我讲课的手势像李克强,同学也说我在表情方面表现得不错。接着内容讲的是辩论,这也是一种演讲,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辩论的几个阶段及要求,这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最后老师介绍了面试技巧和职场沟通技巧,这也是对我影响较大的、在课外学不到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注意的礼仪,包括对对方的称呼、着装打扮、行为举止等。我对这些懂的很少,也还没有接触到,所以在这些方面基本上既贫乏又无知的。

7.关于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七

2008年12月1日实施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50500-2008) , 为建立市场形成工程造价机制、规范工程造价计价行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三年多来的使用过程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对《清单计价规范》的关键问题理解不统一、对规范条文操作的差异等原因, 使广大工程造价人员在实际造价管理工作中非常迷惘, 伴随而来的操作失误和由此导致的纠纷, 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建筑市场的秩序和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2013年7月1日强制实施的国家最新2013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应势而生, 标志着中国工程造价改革步入深水区, 新《清单计价规范》不但从宏观上规范了政府造价管理行为, 更重要的是从微观上规范了发、承包双方的工程造价计价行为, 使中国工程造价进入了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新时代。现就从13版《清单计价规范》与08版《清单计价规范》以下八方面的对比来谈对新清单计价规范的深刻理解与学习。

一、专业划分更加精细

13版《清单计价规范》贯彻落实了近几年各项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 深化和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制度, 形成了以《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母规范, 九大专业工程量计量规范与其配套使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 将原08《清单计价规范》中的六个专业 (建筑、装饰、安装、市政、园林、矿山) , 重新进行了精细化调整。

其中:1、将建筑与装饰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

2、将仿古从园林专业中分开, 拆解为一个新专业;

3、新增了构筑物、城市轨道交通、爆破工程三个专业。

调整后分为以下九个专业:

(1) 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 (2) 仿古建筑工程 (3) 通用安装工程 (4) 市政工程 (5) 园林绿化工程 (6) 矿山工程 (7) 构筑物工程 (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9) 爆破工程

由此可见, 新《规范》各个专业之间的划分更加清晰、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对强制性条款的规定进行了改变

13版《清单计价规范》强制性的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新《规范》强制条文范围扩大。08版《清单计价规范》与13版《清单计价规范》

强制条款的数量均为15条。但13版《清单计价规范》增加了对风险分担 (3.4.1建设工程发承包, 必须在招标文件、合同中明确计价中的风险内容及其范围、不得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规定计价中的风险内容及其范围) 、措施项目清单编制 (4.3.1措施项目清单必须根据相关工程现行国家计量规范的规定编制) 、招标控制价的使用 (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工程招标, 招标人必须编制招标控制价) 、投标报价 (6.3.1投标报价不得底于工程成本) 、工程计量 (8.1.1工程量必须按照相关工程现行国家计量规范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 五个内容的强制性条文, 加大了强制条款的作用范围, 基本上涵盖了工程施工阶段的全过程。

(2) 新《规范》部分强制性条文语气增强。部分强制性条款由08版《清单计价规范》的“应”变为13版《清单计价规范》的“必须”, 这些改变增强了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

具体内容对比如下表所示。

新旧清单计价规范强制性条文语气对比

三、责任划分更加明确, 可操作性更强

13版《清单计价规范》对08版《清单计价规范》里责任不够明确的内容做了明确的责任划分和补充。

(1) 阐释了招标工程量清单和已标价工程量清单的定义;

(2) 规定了计价风险合理分担的原则;

(3) 规定了招标控制价出现误差时投诉与处理的方法;

(4) 规定了当法律法规变化、工程变更、项目特征描述不符、工程量清单缺项、工程量偏差、物价变化等15种事项发生时, 发承包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调整合同价款。

四、明确规定发承包双方风险分担的范围

第一、发包人完全承担的风险——法律法规类风险

13版《清单计价规范》第3.4.2条明确规定了发包人应承担的影响合同价款的风险:

1. 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发生变化;

2. 省级或行业建设主管部门发布的人工费调整, 但承包人对人工费或人工单价的报价高于发布的除外;

3. 由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原材料等价格进行了调整的。第二、发包人有条件承担的风险——变更类风险

工程变更、项目特征描述不符、工程量清单缺项属于变更类风险。变更类风险导致的变更发生属于业主的主动行为, 由于经过业主 (监理人指令) 的允许才会发生变更, 因此本风险是有条件的发包人承担的风险。

第三、合同约定承发包共担的风险——合同约定其它风险

(1) 工程量偏差风险。13版《清单计价规范》第9.6.2条规定:对于任一招标工程量清单项目, 如果因本条规定的工程量偏差和的工程变更等原因导致工程量偏差超过15%, 调整的原则为:当工程量增加15%以上时, 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低;当工程量减少15%以上时, 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高。

(2) 物价变化风险。13版《清单计价规范》第3.4.3条规定:由于市场物价波动影响合同价款, 应由发承包双方合理分摊;合同没有约定的, 发、承包发生争议时, 按第9.9.1~9.9.3条规定 (材料、工程设备单价变化范围为5%) , 调整合同价款。

(3) 不可抗力风险。13版《清单计价规范》第9.10.1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其费用增加, 发承包双方应按以下原则分别承担并调整合同价款和工期。 (具体原则见13版《清单计价规范》第9.10条规定)

风险分担更加合理, 强制了计价风险的分担原则, 明确了应由发、承包人各自分别承担的风险范围和应由发、承包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范围以及完全不由承包人承担的风险范围。

五、细化了措施项目费计算的规定, 改善了计量计价的可操作性

13版《清单计价规范》更加关注措施项目费的分类与计算方法。规范中新增的9.3.2、9.5.2、9.5.3及9.6.3款详细规定了因工程变更及工程量清单缺项导致的调整措施项目费与新增措施项目费的计算原则与计算方法。

阐述更详尽的计价条款提高了13版《清单计价规范》的可操作性, 指导性更强。规范中的9.3.1款、9.3.3款与9.6.2款对承包商报价浮动率、工程变更项目综合单价以及工程量偏差部分分部分项工程费的计算给出了明确的计算说明和计算公式。

六、可执行性更加强化

1、增强了与合同的契合度, 需要造价管理与合同管理相统一;

2、明确了52条术语的概念, 要求提高使用术语的精确度;

3、提高了合同各方面风险分担的强制性, 要求发、承包双方明确各自的风险范围;

4、细化了措施项目清单编制和列项的规定, 加大了工程造价管理复杂度;

5、改善了计量、计价的可操作性, 有利于结算纠纷的处理。

七、合同价款调整更加完善

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发承包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调整合同价款:

(1) 法律法规变化 (2) 工程变更 (3) 项目特征描述不符 (4) 工程量清单缺项 (5) 工程量偏差 (6) 物价变化 (7) 暂估价 (8) 计日工 (9) 现场签证 (10) 不可抗 (11) 提前竣工 (赶工补偿) (12) 误期赔偿 (13) 索赔 (14) 暂列金额 (15) 发承包双方约定的其他调整事项

八、清单项目拆分细化、补充项目及计量单位的多选择

1、将原“基础土方”拆分为“一般土方”和“沟槽土方”;

2、“成孔灌注桩”原计量单位为“.m、根”, 现增加一个“m3”的单位;

3、增加拆除工程 (含开洞) , 将爆破工程单独列项;

4、将措施项目 (含可计工程量项目和不可计量项目) 也进行单独列项, 统一规定 (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工作内容) 。

结束语

当前在以新常态发展为核心的建筑大环境之下, 建筑工程造价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和生机, 为我们造价管理员人员创造了巨大的机遇, 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造价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提升, 才能在今后的从业活动中, 运筹帷幄, 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50500-2008)

8.关于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三个自由;三个開放;四个原则

阅读教学综合了听说读写诸项训练,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摒弃墨守成规的单一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型的学习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捷径,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倡导“三个自由”,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条件

1、心灵自由。“亲其师而信其道”,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这样学生才能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敢想、敢说、敢做。师生平等、民主施教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2、议论自由。只有在学生“议论自由”的前提下,学生才敢畅所欲言,通过教师的指导,循序渐进地把思维成果从“零碎型”过渡到“整合型”再到“价值型”。只有通过探索交流活动,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行动自由。在大语文观里,阅读教学并不仅仅是指寥寥几节课堂教学,它的外延几乎与学生的生活的外延等同。行动自由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生活这个宏大的阅读环境,指导并促使学生喜爱上并自由地阅读。

只有真正达到了“心灵自由、议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才会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探究、互学共进的沃土。

二、实行“三个放开”,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奠定基础

1、放开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索学习理解。当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放手学生去阅读,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来弄清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要重视“读”的学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空间上的放开。让学生有充分提问题的权利,让学生质疑,再在师生整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有共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归结出问题的真正答案。

3、放开方法。语文学习,其实就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即便是自己没有过的经历,也在阅读与联想中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不同,要允许学生用适宜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扬其所长,必然有助于加快其对文章理解的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三、遵循“四个原则”,切实培养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启发点拨,相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思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传统阅读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导得不够,讲得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谈起。古人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思考、感悟,在百思不得其解时予以适当点拨,让其被一语点醒,茅塞顿开。教师正确发挥主导的作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2、以读为本,自由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阅者读也。顾名思义,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一个“读”字。不让学生读,在读上不舍得花时间,这是舍本逐末、丢纲弃领之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捷径。我们要让学生反复读、多读,口读心背,通过阅读多识字明义,了解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控、对材料的处理,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情感的表达。

3、自我体验,自主感悟,是学生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步骤。在以往传统阅读教学中,通常是教师讲得太多,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提高知识素养,而是教师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感悟、体验强行灌输给学生。其实,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通过自读自悟,探索、感知、发现、体验文本,实现与文本对话,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4、鼓励质疑,自由探索,让自主学习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应付考试,往往把教参搬上教案,搬进课堂,强调“统一认识,统一答案”。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再体验、再感悟的过程,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经验评估文章表现的生活时,必然产生各种疑虑与冲突——质疑,只有助其解决了这个矛盾,才能实现其认识的统一与升华。

人之为人,而异于兽,就在于其具有思想,有极强的能动性。只要真正激发了这种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必然能在自主学习中收获成绩,增强创新,达到自由的、个性的、全面的发展。

9.关于学习强国心得体会的优秀 篇九

二、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学担当。“学习强国”平台让我更加了解英雄、发扬担当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如,在平台上学习各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袁隆平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田、黄旭华为研究核潜艇三十年不回家、张富清作为革命前辈转业后又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正是他们的担当与负责、牺牲与奉献,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他们在自己普通的岗位上绽放干出不平凡的光芒。英雄事迹时刻在提醒着我在行使科技局局长公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岗位责任负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三、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强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学习强国”平台上,不仅仅有中央的决策部署安排解读,也可以学到工作相关的科技创新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因为很多文章都是同行业或同地区的政府单位人员自己的心得体会,所以对于自身从事的科技工作更具有借鉴意义。我带领支部干部党员通过评论、分享、交流经验,促使大家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

四,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学文化。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有大量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文章和视频,我利用业余、碎片时间进行有层次、有条理地系统学习。通过自身主动学习,加深文化底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身行动为中华文化发展尽己所能。

10.关于学习预习案的心得体会 篇十

府二学区 樊慧芳

本学期开始,我校大力推行“三环节”新的教学模式,在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试验之后,使我获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实践心得体会。

传统的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而预学案摒弃了这一点。它注重的是教师的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每一单元备课前由教研组长精心安排,谁负责出哪一部分的知识点和学案。学案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堂检测,以及课后的巩固练习。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买矿泉水》时。我们数学组认为这课时衔接比较的紧密,由同一个人构思比较的好。我研究教材,找资料,就用了两天的时间。然后就由组长牵头,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是这样的:先由主备人阐述自己的教学构思,然后其他的老师质疑,讨论,补充。最后才形成定案,通过预学案将问题前置,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预学案能够将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的知识提前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预习得到不同层次的解决,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抓住重点,就有更多的时间讨论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来合理分配时间,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从过去的“教案”到现在“学案”的改革,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我们设计的导学案增强了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学生借助学案,完成课前的预习部分,通过预习就理清了学习的思路和线索,明白了自己的学习的障碍在哪里。教师通过批改预习作业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有目标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一个老师如果不把课堂的效率放在第一位的话那就不是个称职的老师。预学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预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能将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展现,使学生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另外,学生可以从学案上看到教师教学设计预计的全过程。这样既节约了教师呈现问题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看完了内容后头脑里仍然是一团浆糊的情况。甚至部分学生还能够在学案上补充问题,给其他的学生回答。真正的做到了举一反三。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在上课之前引导学生认真独立预习,初步发现问题,抽查学生了解预习情况,以备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在预习环节上要提倡小组间探讨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上报老师。其次是上课,避免就预学案讲导学案,这样学生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不经意的有意操作教学程序,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及时指引迷津,见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讨论得出规律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同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不容忽视,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理,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的状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等现象。教师始终扮演主角,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的配角,甚至是观众,这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我们认为实施高质量的学案导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总之,在学案导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尽可能多地设计具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让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留有空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维、联想、归纳、讨论、总结、进行填写、从而发展智力,提高学习能力。

在课堂导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变教师的主导、指挥为引导、服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变课堂导学中的尖子生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重视课堂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学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说就懂,一学就会,一走就忘”。意思就是说老师在时什么都会,老师一离开教室,讲的东西也跟着老师走了。这不是因为老师没讲透,而是学生却缺少相关的巩固练习。知识是需要反复练习,加强理解的。特别是我们的数学,有的用法是需要反复举例,才能加深记忆。导学案的大容量就是为这一点而设计的,而且上面的习题都是教师精挑细选出来的。真正的做到了精讲精练。导要有方向,学要有目标。教师的导不是盲目的导,不能散漫,要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率。知行统一,方法灵活。为了极大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要求我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

一堂课讲完,对于导学设计的预学效果,我们哪些地方做到了更好。哪些地方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都是值得坐下来自己好好反思的。哪些好的经验要整理下来,可以推广,让大家共同学习。而不足之处更要反思一下,为什么?错在了哪里?怎样处理才会更好呢?要给每堂课一个小结。做一次反思,只有这样才是一次完整的教学。教学不是作秀,要真正的,切实的,有效地去开展导学案预学。为此,我们要探究的还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1.诵读,点亮学生学习诗歌的火把 篇十一

笔者通过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以读为本,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发展素养”的诗歌诵读教学法,可以打破传统语文诗歌教学的弊端,有效地提高诗歌的教学质量,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诗歌教学相比,诵读教学法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熟悉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能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素养。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开展诗歌诵读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师示范诵读,帮助学生体验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充满真挚情感的优美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诗歌的读音和诵读节奏,更好地感悟诗歌的感情,而且能极大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调动起学生自己朗读诗歌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诗歌教学的示范诵读,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好范读的作用,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诗歌进行认真的朗读和研究,准确地掌握读音和诵读节奏,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此外,教师在范读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突出诵读的要点,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去模仿、去诵读,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冰心诗四首》中的《成功的花》时,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在突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找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明好在哪里?重点体会“明艳”、“浸透”、“洒遍”等词语的作用(明艳形象突出了花的成功,浸透写出了眼泪之多,洒遍指明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人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荣誉,而应该知道这成功背后蕴含的艰辛,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荣耀?

二、各种感官参与,体验诵读快乐

语文教学,是多种思维和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自己去逐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体验到诵读诗歌的快乐。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教学思路的束缚,往往是一个人在前面讲,整节课下来就是满堂灌,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诗歌教学中开展诵读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参与、体验和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诵读诗歌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诗歌。在朗读完之后,让学生们动脑思考,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自己根据头脑中所想到的内容,把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自己画出来。这样,学生在画完之后,再让学生对照着自己所画的景物,朗读诗歌,学生对诗歌所描写的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就能有了更好的理解,从而体验到诵读带来的快乐。

三、引导课外诵读,发展学生素养

诗歌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诗歌积累为前提。如果学生在平时有着大量的诵读诗歌的积累,在遇到很多相似的题材时,就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实现举一反三。让学生多诵读课外诗歌,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地掌握课本诗歌的基础上,扩大课外诵读,通过大量地诵读课外诗歌,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通过增加学生诗歌的阅读数量,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拿出时间来诵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也可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好的诗歌,体味诗歌的遣词,诗歌的情感,并拿出专门的时间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把诗歌吃透。这样,当学生在日后进行诗歌学习时,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诗歌教学也变得轻松简单了。

总之,诵读法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想开展好诗歌诵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善于与学生进行接触和沟通,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从各方面努力,以读为本,才能点亮学生学习诗歌的火把,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水平,诗歌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原来低效沉闷的“死胡同”而充满活力。

12.关于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2006年8月29日, 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切实帮助教师特别是农村基层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今天,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 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新时期教师的重要论述, 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党中央的重托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倍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时代要求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手段。2006年6月5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在人才, 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而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 教师是关键。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面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新任务,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使广大教师更好地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 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职业教育取得较大发展, 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 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当前我们要着力完成好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重点工作任务。而要完成这三大任务, 教师是动力之源, 是关键所在。比如, 当前备受社会关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择校热”问题, 其实是择教师、择好教师, 突出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质量和水平有关;再比如,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 人民群众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也需要既有较高理论基础又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解决这些矛盾, 根本的举措还是要培养出更多优质教师, 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近些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涌现出许多模范教师, 他们的生动事迹感人至深, 但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办学思想有待进一步端正, 师范教育出现了被弱化的倾向, 一些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目前, 虽然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数量基本上是满足的, 但结构性的缺员仍然不少, 比如高中教师、中西部地区教师、农村地区教师还是不够的, 甚至短缺现象还比较严重。同时, 现在社会上对教育的指责比较多, 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使得教师感到压力很大, 这也影响到很多优秀青年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 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但是, 如果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 就会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同时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 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还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感恩教师, 尊师重教, 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胡锦涛同志深切关怀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 为全社会树立了尊师重教的模范。

2004年9月10日, 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出席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暨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指出:“人民教师是无尚光荣的神圣职业。长期以来,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 呕心沥血, 默默耕耘, 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尊重。”

2006年6月, 胡锦涛同志在给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之女孟菲的回信中, 高度评价了孟二冬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称赞他“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 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2006年9月10日, 胡锦涛同志在新疆考察时, 到乌鲁木齐第66中学祝贺第22个教师节, 并在初二年级三班黑板上写了“培育之恩, 终生不忘”八个大字, 感谢教师们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付出的劳动和心血。

2007年4月, 胡锦涛同志看望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他赞扬方永刚教授长期在军队院校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 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 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全军官兵要向方永刚同志学习。体现了胡锦涛同志对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爱护, 昭示了党的理论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的光荣。

2007年8月31日,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 突出强调了必须坚持好、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深刻阐述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方针政策, 对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风尚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胡锦涛同志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要作用的高度评价、充分肯定和深情尊重, 是对广大教师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当前, 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花大力气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在各种媒体中, 要经常报道广大教师献身讲坛的事迹, 宣传广大教师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的美好品德, 让更多的人感知为师者的艰辛与崇高, 全力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

三、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胡锦涛同志强调:“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 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此,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积极创新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 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从2007年开始, 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率先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 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专业。省属师范院校也要创造条件跟进, 逐步做到免费培养师范生。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推进, 正是现代教育制度的理性回归。高师院校要把最优秀的学生招进来, 积极探索“培养怎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这个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不断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 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环节建设, 创新教师教育体系, 不断激发学生终身从教的荣誉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坚定职业信念, 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其他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也要培养好教师人才, 支持教育发展, 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认真搞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 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1999年, 教育部启动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课程改革从2001年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到今天义务教育新课程在全国的实施;从2004年的4个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到今天15个省级实验区, 如此广泛的教育变革经历了充满激情的探索与创新, 基本上做到了平稳健康发展, 为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 教师队伍结构和数量、思想观念和专业素质的不适应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 切实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能力。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 建立教师学习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课题培训制度、课堂观摩制度、教师论坛制度等, 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促进教师相互包融、相互合作, 不断拓展专业发展视野, 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提升教师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努力实现教育家办学。

3. 改革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形成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必须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严格掌握教师资格标准, 把住入口关, 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调整出教师队伍, 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调入, 加强教师管理。坚持并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努力提高学历层次, 积极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校长, 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行教师聘用制度, 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建立竞争上岗机制, 做好教师队伍人才流动和调整优化工作, 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和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4. 强化教师职业自觉意识, 着力塑造教师“立德树人”的优秀形象

全社会尊重教师, 教师要增强职业自觉意识, 自尊自励, 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率先垂范的言行教育学生, 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为此, 胡锦涛同志要求广大教师, 一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 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关爱每一名学生, 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影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要崇尚科学精神,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 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 恪守学术道德, 发扬优良学风。三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四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 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5. 努力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胡锦涛同志强调:“教师是神圣的职业, 应该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 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目前来看, 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 经济收入也不是很稳定。特别是那些偏远山区、经济贫困地区的教师很难维持生计, 往往是靠自己对祖国花朵的高度责任感和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但是,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些教师仍然战斗在教育的第一线, 勤勤恳恳, 无怨无悔, 令人潸然动情。因此, 我们要将解决广大教师实际的困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 积极开展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的活动。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从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出发, 关心教师的生活、关心教师的工作、关心教师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维护教师权益;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教师爱教乐教、教书育人的热情;提高教师待遇, 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环境, 在评优、分配、疗养、培训、住房等方面实行向教师倾斜, 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 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13.关于法制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学校全体师生一同观一档法制教育系列片《勿让恶习染青春》,影片中的许多青年因为触犯了法律,关进了少管所里,他们都是由于当时的一时冲动与好奇,造成了现在的后果,他们都因失去了以往自由的生活而后悔莫及。

法律是无情的,是公正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片中4名少年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他们犯罪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后果。他们为此都后悔不已,但这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却都已经太晚太晚了。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基本上来源于家庭教育,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未来。如果管理体制有误和受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那么很容易因为一步之差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例如201X年4月份,贵阳市公安机关在开展打击 两抢一盗 犯罪的专项行动中发现,在贵阳市区街头的 两抢 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未成年人所为,作案频率高,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据行动第一阶段的统计,在公安机关破获的南明、云岩两城区的523起各类刑事案件中,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所作案件占37.4%,占314起 两抢 案件的73.6%;在抓获的违法犯罪人员中,未成年人占43%.该局今年第一季度统计,全市共抓获刑事案件作案成员201X多人,其中18岁以下的作案成员占26.2%.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目前 四类 高危犯罪人群之一。在一个由贵阳市公安局延安西路派出所抓获的入室盗窃未成年人犯罪团伙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1岁;在甘荫塘派出所打掉的抢夺妇女首饰团伙中,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11岁,其中16岁以上6人、14-16岁7人、14岁以下6人。在其他一些案件中,未成年人低龄化的趋势也很明显,大多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最小的只有八-九岁。201X年3月,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办鸿门村15岁辍学少年王某,纠集3名中学生砍死 仇人。今年2月1日晚,西安市一商贸学院16岁学生马某,将家属院14岁女学生芦某掐死后实施奸淫。事后,马某将此事告诉景某,景某帮其移尸,并资助马某100元让其外逃。

今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这个美校园里,生活在自己的班级里。自然会有各种法律、校规、班规制约着你,而你必须无条件服从,必须去配合它。因为它是规则而你做为团体中的一员就必须服从。让我们重视起来吧!杜绝犯罪,争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我那部宣传片后,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比如说:

脖子上不易挂钥匙。那个坏人会想办法把你的钥匙骗走,他就会把钥匙的形状钉在肥皂上,再把钥匙还给你,让你觉得他不是一个坏人。可是他有了那个形状以后,还可以去配一把一模一样的钥匙,如果让他配成了,那那位人家的家里可要损失大了!还有如果家里有保险箱的话,那要注意了,千万不能告诉小朋友,小朋友小,不懂事,如果小朋友在外泄露 秘密 ,很可能被坏人听到了。

就像片子里的小朋友一样,她在外把 秘密 泄露了,于是就惹来了一场祸。还有不可以夜里自己一个人回家,特别是女孩子。因为她既没有防身的武器,也不像男孩子那样会拳打脚踢,所以女孩子一个人夜晚回家也是很危险的。还有,不可以给陌生人开门,如果给他开门,他就会对你有伤害。片子中的小妹妹她很机灵,虽然她的家长不在,但是只要多多留意身边的一切,就可以想到救急的办法。

关于法制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二)

拂晓的初阳蒸融着大地,我们在校园里听了一场法制教育讲座。

一个17岁的失足少年,低着头,镇定而严肃向我们诉说了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他10岁父母就离异了,我无法想象这对一颗涉世未深的童心的打击有多么大。幼小的他就带着一个妹妹,跟着近乎崩溃的母亲过上了相依为命的艰苦生活。14岁就去工地打工,辛苦而劳累,薪水十分微薄,但他感到快乐,那是一比温馨的财富。可是后来,他开始沾染了不良的恶习:抽烟,饮酒,还在社会上结交了不三不四的混混。就这样,很轻易,很自然地他走上了一条黑暗的不归路。

他将在监狱里度过漫长的八年。八年的监狱生活永远都是不堪回首的一页。烙下的疤痕将终身隐隐作痛。沉重的记忆燃烧着沸腾的血液,永远泛滥在他愈发成熟的心灵。他美好而灿烂的豆蔻年华就此葬送。有道是:“男儿到死心如铁,但高城望断,回首乡关归路难。”如今,他在忏悔,他想起了他母亲凄凉的泪,是那么让人寒心入骨。

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走错了一步,就是因为这一步而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我为他的行为感到羞耻、可悲,为他的忏悔感到同情。可法网无情,也许真的太残酷了。我似乎越来越感觉到冷,胜似凛冽风霜的侵袭。但就是这份无私,也给了我一份安全的温暖,冷酷丝毫掩盖不了正义。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多用心去感受,遵法守法,让法活到我们心中。

从他的现身说教中我感受到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不良诱惑无奇不有:美食娱乐,博采游艺,麻将扑克,功名利禄,金钱财物,江湖义气,毒品……都可能成为诱惑的陷阱。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下场是可想而知的。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但如果我们能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地把握和控制自己,就不会被这些诱惑牵着鼻子走,也就不会像他那样跌入这种深渊而不能自拔。

花开了又谢,风吹了有歇,但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关于法制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三)

上一周,我们学校利用下午第一节课时间,给我们讲了一堂法制报告会。通过这次开会,我的感触很多。

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与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的人发生一些矛盾,也许都是一些小事。既然是一些小事,那我想我们应该能够和平能够处理,不需要动用武器,这样会毁了大家。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这样的事:一天,一个小组在班里值日,最后只剩下两个人还没有值完。一个男生只是在外面刚刚涮完墩布回来,不小心把水溅到了另一个男生的身上。那个男生随口就说了一句:“喂,你没长眼睛啊,往哪甩呢!”拿着墩布的男生还比较有诚意地说:“对不起,真是不好意思,我一定注意。”可另一个男生却得理不让人,“你一声对不起就完了,这衣服怎么办。”那个男生见情势不对,有点怒火了,这下,两个人便吵了起来,还动用上了扫把。被水溅到衣服的男生用扫把的后面把另一个男生的眼睛给弄伤了。仅仅一滴水的事,就引发出这么大的事,太不值了。

接下来,又通过学生们演的一个“抢钱事件”又揭示了如今社会的黑暗。三个男生管一个男生要钱,不给钱就得挨揍,这简直是天理何在呀!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钱,他不是最穷的;但如果他连一点宽容都没有的话,那就是真的穷了。

说到尊重,也与宽容紧紧相连。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应该做到自己该做的事,就应该学会去宽容别人,善待自己。这样才有资格接受别人的尊重,才有资格提“人。”

14.关于学习儿童文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四

关于学习儿童文学的心得体会

以下是关于学习儿童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一起了解儿童文学,走进儿童文学,让我们带着儿童文学中的赤子之心,和孩子们一起拥有美好纯粹的童年,让每一位孩子都爱上读书。

行走在生活里,要到文学中坐坐。

一天的培训充实而幸福,在大家的带领下我的思维遨游在儿童文学之中,思想飞到课堂,飞到故乡,感受着每一位领读者的赤子之心。

一、因为教育

朱永新老师在阐述自己为什么喜欢儿童文学时说到,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教育。因为教育,阅读儿童文学,因为家长的喜欢和关注,朱老师微博上的 童书过眼录 注重推荐好书。

我们是教育者,作为小学老师,我们是否注重阅读对我们的学生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天的阅读课上,周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读梅子涵老师的《绿光芒》,带领孩子们一起感受另一种春天,在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敞开心扉,把文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来袒露心声,课程结束时周老师把《绿光芒》和《迎面驶过》两本书送给了孩子们,让整本书贯穿了学生的课上和课下,遇见这样的带领阅读的老师,何其有幸。

朱永新老师说,喜欢儿童文学也是在弥补自身儿童时期的阅读遗憾。我见到过孩子们渴望阅读的神情,也很欣喜于和孩子们一起的阅读。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干净纯粹的儿童文学是最主要的,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用儿童文学带着孩子自由徜徉。

精品学习文档

二、故乡与童年

故乡既童年,童年是心灵中的故乡。

在高中时期课本上有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当时十分喜欢,想在想来,大概是那文中有作者的故乡,故乡中也带有他的童年,而我在阅读时也会找到自己故乡和童年的片段。

梅子涵老师说,文学可以让人想起忘记的东西,在今天的阅读课上我们也看到了梅老师的童年,看到了他在那个春天去想看的人身边坐坐,看到了他在外婆、姑妈照顾下一起度过的童年。

15.古典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篇十五

一、了解作者与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与创作背景, 是学习和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读杜甫的诗, 了解了杜甫曾有的“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 了解了他的屡受排挤、饱经忧患的生活经历,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诗寄予着怎样的悲苦和感慨;阅读李清照的词, 了解了她早年夫唱妇随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才能在“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这样的诗句中读出作者开朗、活泼的个性及愉悦的心情;了解了她晚年遭受的国破、家亡、丧夫的一连串的苦难及四处飘荡的流亡生活, 我们才能体会在“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词句中寄予着作者无尽的悲戚和哀痛。

二、分析诗题, 把握主旨

先看两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母。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唐·张籍《酬朱庆余》

看内容易产生误解, 待看题目以后, 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朱庆余在诗中是以新妇自比, 以新郎比张籍, 以公婆比主考, 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忐忑不安, 征询张籍;张籍巧妙比喻, 坦诚安慰, 在诗中把朱庆余比作一位容貌娇媚、歌声动人的采菱少女, 赞许他卓尔不凡, 暗示他可以高枕无忧。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诗歌的内容、主旨往往与诗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应予以重视。

三、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的灵魂, 是作者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描绘出饱经战乱的扬州荒凉、凄清的景象, 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黍离之悲”。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 对于诗的意境, 我们要纵观全篇, 不能只着眼于片言只语。比如, 只看“小桥流水人家”, 你会觉得这是断肠人写的吗?只看“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你会觉得整首诗写的会是悲苦吗?其实, 古人在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时予以分析、鉴别。

四、了解汉字的多义性, 学着创作诗歌

学习是为了创作。汉字的含义非常丰富, 在提炼文字时, 一个字或一句话, 除了有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之外, 还可能含有其他的意思, 有的歧义会与要表达的意思相抵触或无关。这些歧义会把诗的意引向别处, 此刻读者会觉得诗的意象很乱, 甚至无从解读。遇到这种字或句子时, 作者要换字句, 选用无歧义的词, 选择古今都能适用的语言, 这样才能使诗句读起来通畅。

在艺术处理时, 作者有时会特意选用多义字、句, 此刻作者是用自觉的意识在造意, 这些多义, 对诗词有好处, 能开阔诗的意境, 能产生多层意境, 这也是写技的本质。诗人必须要会制造多层意境, 必须要会用“多义”词。中国文字的多义性, 使其成为天生的诗词语言。但这种多义性如果不能得到理性的控制, 写出来的诗就会是一团乱麻, 自己觉得非常美, 别人一看却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16.关于如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的探究 篇十六

一、培养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力

高考试题指向明确,要求简明,解答前一定要仔细审题,注意弄清题目中的问题数量,提问方式是并列还是承前追问,问的是诗歌的内容还是诗歌的形式方面的问题。审题时要做到对考查目标的细化分析,明确两方面的含义。(一)要明确题目考查的是诗歌的哪个要素,看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二)要审清设问的方式,是直接回答,还是分析阐述式,还是全面赏析式。这样审清题干,避免出现漏答或答非所问、思路不清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近年诗歌鉴赏题的拟题思路看,多以内涵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命题的首选材料。从作品的形象入手,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里所说的 “形象”,在诗论中往往被视为“意象”,由“意象”出发,对作品的思想旨趣的评价,又涉及到诗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境。所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要从意象、意境入手。

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来表现主观情意。具体来说,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人、景、物,统称为诗歌的形象。而意境则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所以鉴赏古诗词,都是由意象入手,进入深层意境的探究,从而完成诗歌的审美。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能力十分丰富,许多诗歌的构思就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之上的,那么在诗歌鉴赏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

首先就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虚境”,而诗歌中的“虚境”包括三方面:(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二)逝去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的“故国”的“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三)设想未来之境。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次就要引导学生领会类比联想,这是由两种不同物之中有一些相似之处引发的联想。如笔直的竹子——人的气质;菊花——人的高洁;落叶——悲秋、失意;暮春——韶光已逝、美人迟暮;捣衣、玉关——征夫;梧桐细雨——凄楚悲凉,等等。神似联想,是诗歌解读的关键,在具体诗歌鉴赏中我们要灵活运用。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细雨”道尽了李清照晚年的孤独凄凉。

四、培养学生流畅的表达能力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外化,。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是没有见解和感悟,而是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写了一大段文字,得分率却很低,究其原因就是“胸中无类型,手中无范式”。高考答案要求思路清晰、要点齐全、术语准确。因此让学生能够用规范的语言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是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要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答题的基本模式:

(一)意象类: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二)意境类:1.找出诗句的物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4.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练字类: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看其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表达技巧类:1.指明表现手法;2.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五)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1.先解释诗句具体写了什么,具体描述出来;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其次,要掌握一些鉴赏述语。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这些术语就更准确和规范。常用的鉴赏术语可以概括为:

景物形象类: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雄奇优美、瑰丽雄壮、虚幻缥缈等。

表达技巧类: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烘托、反衬等

思想类: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等

情感类:寂寞、超脱、豪放、婉约、思乡、怀友;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激愤;恬淡、闲适等

这样学生形成思路清晰,用语规范,不丢不漏的良好习惯,克服了表达难关。

17.关于税法的学习心得 篇十七

姓名:韩芸

上交时间:2011年10月31日

学习心得

2011年11月27-28日参加了由公司组织的外出学习,是有郭伟老师讲的房地产企业的税务知识。

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学习,真是令我打开眼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真的可谓是受益匪浅,郭伟老师的知识经验教会了我们很多关于税务方面的问题。

过去有一句话“不耻下问”,其实每个人都有知识方面的强项和弱项。熟背历史故事并不能成为古董专家,死背税收政策也无法成为税收专家。税收是一个体系,在企业涉税事务的处理应对时,如果采取盲人摸象的方式,而是不是将风险与收益同时考虑,那么,带来的潜在税务风险可能是巨大的。

下很多场合中,我们多少“哑巴”式的职业经理这个不得而知。其实作为我自己来说,82年刚参加税务工作时,也是一个羞涩的大男孩,由于不善于表达,甚至不会表达,所以见到人说话脸就红,像个女孩,所以那时候被人起的绰号叫“大嫚”。由于职业的关系,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在税政科工作,与企业和局里内部人员的交流与沟通是需要掌握的基本功课,所以从那时就开始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讲课就是最好的锻炼。近四年来,我的讲课场次也已突破了300场,这对我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提升的很快,在课堂上我要面对各种群体,他们会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所谓的专家和学者与他们交流,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现在这些学员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他们花钱到大学来学习,是为了提升而不是扫盲,所以案例的解读和政策的点评对他们来说会有很大的帮助。

部门:财务管理中心

姓名:韩芸

上交时间:2011年10月31日

结束的某房产总裁班的课堂上,我曾经用这样的方式与某房地产总裁进行过交流。“问:中国房地产市场今后的走势怎样?房价还会降吗?我: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房子作为生活的消费品而存在,其财富的属性正在淡化,如果五年以前您说有3台小汽车,我会说你真有钱,你现在告诉我有10台小汽车,我会问你是开汽车租赁公司的吗?同样的道理,如果三年以前你告诉我有5套房子,我会说你挺有钱,如果再过三年你告诉我有20套房子,我会问你是开旅店到吗?所以讨论房子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它的财富属性来看,抛开这个元素来谈是不准确的。现在的情况是,正是应验了那句顺口溜——泡妞泡成老公,炒股炒成了股东,炒房炒成了房东。”当我用这种简单通俗带有调侃式的语言与他沟通时,一切的交流都会变得很简单。

18.关于学习强国心得体会的优秀 篇十八

学习是一种习惯,需培养,更需坚持。刚开始,我把每天打卡学习当成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应付差事,获得积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累积,我渐渐发现,打开“学习强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每天打开手机第一件要做的事,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夫妻间相互督促、谈话交流的共同话题。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习强国”的学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和学习内容,让我们能够及时、全面且方便地了解到时事动态外,还可以通过学习积分机制让党员之间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化激发了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有形的推动“学习强国”学习与无形的坚持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强化自己的履职担当能力。

要学习、会学习,通过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学习是每一位党员干部永恒的课题,只有坚持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更新新理念,将实践创新演绎为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再不断指导实践工作,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我来说,“要学习”是我对个人的自我宣战。

兴趣是的老师。学习强国里包含的知识板块比较多,除了时事新闻和新思想这两个每日必看的板块外,我还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选取党史、法纪、时评等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兴趣带动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无论是政治工作还是生产管理工作,仅凭个人经验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强国”让我在无形的知识储备中支撑、指导着有形的工作,让我通过个人学习与提升加强了自我修养,实现了自我突破。

19.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诗歌的学习 篇十九

音乐与诗歌有着浑然天成的关系, 音乐和诗歌是两门密不可分的艺术。人类艺术早期萌芽时期, 诗歌与音乐就是一对同时诞生的姐妹。中国古代“诗”与“歌”是不分的, 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 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一般老师更加注重的是学习音乐学科本位的内容, 而对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则会忽略, 这在教学中无疑是一种缺憾, 学生就不能更加深刻的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

二、诗歌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和诗歌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 它们是时代的产物, 历史的产物, 区域文化的产物。饮水思源, 音乐和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这不可否认。在音乐的教学中重视诗歌的学习, 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1. 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各艺术形式之间既存在着根本的差

异, 又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从而使得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如欣赏德彪西的《月光》, 教师在钢琴上弹出乐曲《月光》, 多媒体投影仪上出现了几幅月色朦胧之感的画面, 教师请学生谈自己对音乐的印象, 学生们有的引用唐诗, 有的则是自己创作的新诗, 教师还介绍了印象派诗人写的诗《月光》。多媒体的画面上呈现的是诗与画, 学生的耳畔流淌着《月光》的旋律, 整堂课充满诗情画意, 学生在如此美的意境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美, 体味音乐与诗融合的韵味。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情感体验能力。

情感体验一方面是对音乐的感情体验, 另一方面也来源与音乐的相关文化。例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最具典型的代表之一, 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在馈时, 也要善于鼓励与发现学生的亮点。对于学生来说, 能得到客观的, 鼓励性的评价对他们继续保持聆听音乐的兴趣与主动参与交流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音乐教学活动以感受与体验为主, 但同样也需要思考与交流才能产生更深刻的体会。提问设计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 在不断地开发和运用新的、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用好传统的方法, 让各种教学手段互相结合, 互相协调, 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觉民编著.《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欣赏《春江花月夜》时, 可以欣赏民乐合奏、钢琴、电子琴或者其它乐器的演奏, 运用不同的乐器及不同的严重风格, 让学生获得不同的音乐感受。同时也可以学习与《春江花月夜》有共同意境的诗歌,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及白居易的《暮江吟》等, 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领读能力, 对音乐的感受也更加丰富。

三、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学习音乐与诗歌

音乐、诗歌、舞蹈是三门密不可分的艺术。音乐和诗歌在表现美的层面有很多共同点。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借助诗歌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

1.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诗歌的学习, 要多种学科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 不仅要有学科内部的互相渗透, 而且要有多种学科的互相渗透。一是可以选取与诗歌意境或感情表达相一致的音乐, 例如, 冼星海的《黄河船夫曲》, 它与除汤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运用配乐朗诵, 在音乐与诗歌的整和中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音乐的情感启发, 可以使学生调动各种情感触觉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三是欣赏后放音乐, 可以强化感情, 提升诗歌感染力。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 又在另一方面领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

2. 运用探索性的学习方法。

把问题留给学生, 把结论留给学生, 锻炼学生追求新知的学习能力。例如, 老师在课前给学生留下作业, 让学生在课下查找《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相关资料。如有的学生了解到乐曲是大型声乐套曲《长恨歌》的一部分;有的学生了解到《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首先, 学生自己介绍《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其次, 欣赏与《长恨歌》有关的图画。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 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 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感受。

3. 把戏剧表演运用在课堂当中。

戏剧表演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法, 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如在学习京剧《贵妃醉酒》时, 可把贵妃醉酒的故事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然后让同学们扮演里面的角色, 唐明皇、杨贵妃、梅贵妃、裴力士、高力士等等, 通过同学们的表演, 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不仅音乐课堂上生动活泼, 而且同学们也对《贵妃醉酒》了解的更加深入。

在音乐中融入诗歌的学习, 我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尝试, 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涉猎、去学习, 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李星、李淼《唐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

20.关于小学生想象诗歌情境的思考 篇二十

关键词: 诗歌情境    丰富想象    教学策略

笔者任教小学语文教学,平时深入同仁之课堂,乃至就是本身的课堂教学,诗歌教学都是在简单的直译或者意译后,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再把一些相关诗歌所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接和盘托给学生即已万事大吉。这样的教学学生是受不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的。鉴于此,笔者做出这样的思考,诗歌教学必须让学生多想象诗歌的情境,而且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怎样实现小学生丰富地想象诗歌的情境?

一、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产生想象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教育发展的轨迹看,古之学生离开了读这种途径,而且就是多读,是确实不可能悟出什么的。虽然现在的学生感悟诗歌的途径比较广泛,如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准和能力,但读仍然是基础,仍然是重中之重。我们要改变读的形式,不让学生死读,而是让学生有兴趣地读,有意义地读,加深印象地读。我们需要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读的时间频率问题,小学生喜爱大声朗读,但缺乏津津有味朗读的技巧,尤其是不能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一些句末较适当的拖腔,这就读不出诗歌的韵味,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学生朗读的兴趣是有时间限制的,倘若让学生无休止地读,那么读就是一种无意义的时间消磨,学生不可能边读边想象,因为学生都在读,还会有思考想象的可能吗?要让学生多读,尽可能地让学生读得活一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杜甫生平中的第一首快诗,必须指导学生读出快感。怎样指导学生读出快感?笔者的做法是,从诗题入手,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动宾短语的诗题,“闻”为动,“官军收河南河北”为宾,此“宾”引起诗人的大喜,引起诗情的勃发。对诗人而言,当时的“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多么人心大快的事情,作为这么一个伟大的诗人,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幸福,都镶嵌着诗人平生以来所没有过的愉快,学生在接到这非指导但又达到指导效果的谈话后,比较好地进入快意朗读的角色。为了强化学生朗读的效果,还让学生暂停朗读,让学生欣赏磁带播放的朗读和教师自身的范读,当学生看到老师边范读边传递空间语言时,要朗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要继续多读的快感油然而生。

二、让学生多思,在思中增强想象力

诗歌的跳跃性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让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离不开学生思考诗歌中所存缺的空白。每首诗歌中都留下诸多空白,这是诗歌语言必须简练的缘故,也是诗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所必须做出的选择。诗人在吟诵诗歌的过程中是毅然决然地做出相当取舍的。在诗歌欣赏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的读后,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的思考切切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苦思冥想,要为学生搭建可思考的平台。譬如教学南宋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要让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意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性。诗歌阅读,不能是简单地理解诗歌字面上的意思,而要讓学生围绕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古人学问无遗力”,是真正的“无遗力”?学生的想象验证了这话中的个中意义,学生发现了许许多多,如李时珍为了《本草纲目》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和代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便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凡在自己脑海里留下极深刻印象的又有多少不是亲身经历过的呢?尤其是不少学生还将这样的名句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今后的学习,我们能欣慰和引起思考的是,对于诗歌,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飞跃。诗歌教学必须为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更优越和有效的条件。

三、让学生多辩,在辩中提高想象力

阅读诗歌需要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但必须注意的是小学生自我想象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体会作品情感全部寄希望于学生,但切忌越俎代庖。教育教学的诸多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意义上的辩论,是学生想象诗歌情境的理想途径,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辩论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也完全可以在提高自身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内容的辩论,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从事学习活动。如教学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这是一首既富有理趣又充满诗情的古诗,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原因就在于此。因为诗歌将读书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但让十几岁的小学生做出比较深刻而又正确的感悟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为了通过学生想象力的提高,让学生进行自我能力基础上的辩论,达到比较好的促进学生想象力提高的效果。如诗人看到方塘里的“天光云影共徘徊”想到的是什么?而方塘的清如许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便自然地联想到“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应当是比较可以理解的,怎样让学生联系诗题?这就有必要让学生辩论。在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阅历和经验还不是那么丰富,所进行的辩论,起先可以说一点也靠不着边,但已经是在越辩论越是在理想的意境感悟上靠近。学生看到这方塘就像是作者的心胸,方塘里所流入的河水就等于是作者平素所阅读的书籍,作者的观书有感,比较明确地告诉大家,人心的睿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读书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在辩论下,学生比较清楚地意识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抒发的作者感情,这感情对现代人、未来人所产生的启迪意义十分深刻。

参考文献:

[1]黄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开明出版社,1998.

[2]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cod检测规范下一篇: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医疗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