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精选12篇)
1.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一
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
1.医院检验科必须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
2.各种电器设备,如电炉、干燥箱、保温箱等仪器,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仪器卡片。
3.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禁止吸烟、吃零食,保护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
4.专人保管强酸、强碱试剂,并严格进行出入库登记。5.普通化学试剂库设在检验科,要专人负责,并定期进行试剂相关检查。
6.上班时检查科室有无异常,下班前检查仪器、电源是否关好,并关闭好门窗。每日安全情况检查由值班人员负责,有不安全现象应立即报告医院保卫科。
7.检验科主任为实验室安全责任人。
实验室安全管理流程
l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1吸烟
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1.2食物、饮料及其它
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食物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1.3化妆品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或进行化妆,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1.4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但允许面罩或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1.5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各一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遮盖前身的长袖隔离服或长袖长身的工作服。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盛放被污染的实验服和工作服,应用合适的、有标识并能防渗的包装。清洗时应用足够高的温度和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良好的去污效果。
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1.6鞋
在各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软底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
1.7头发和饰物
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佩戴帽子。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人工作区,不得佩戴有可能被卷入机器或可随人传染性物质的饰物。
1.8胡须 蓄有胡须的男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上项(1.7)规定。1.9洗手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1.10眼睛冲洗
眼睛若被血液或其它体液溅到,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1.11呼吸防护
在没有有效的硬件控制的实验室或实验室不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时,工作人员配戴呼吸防护器具,以防止吸人被有害粉尘、气体、烟雾、蒸气污染的空气。这些防护器具包括:防尘面罩、机械或化学滤筒式呼吸器、导管式呼吸器以及自给式呼吸器,提供的呼吸防护器具必须是根据现有标准专门设计的,对某些特殊危害应能提供足够保护的。
下列情况应使用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有害气体的性质不明; *氧气含量低于19.5%; *存在有不易察觉的有害气体;
*吸人的污染气体会立即对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 *紧急处理危险物质的事故时。
在有可能需要做复苏治疗的地方,应准备口对口I式复苏包或其它相关的通气装置。
1.12移液
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移液具应使用助吸器。1.13锐利物品
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的。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在完全装满之前就应及时丢弃。
1.14隔离措施
接触患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1.15“工作环境
1.15.1“清洁”区和“非清洁”区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应常规消毒和清洁。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用新鲜配制的1:10的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合适的含氯消毒剂清洗。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1.15.2设备
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1.15.3外衣 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
1.15.4垃圾处理
每天至少清理垃圾,送至医院集中焚化。1.15.5装饰
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
1.15.6个人物品
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1.15.7用后的废弃物品
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下。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在用喷洒消防设备的地方,与天花板的距离应保持90厘米以上,在不用喷洒的地方应与天花板保持50厘米以上的间距。
1.15.8出口通路
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注意: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
1.16玻璃器具
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 *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
*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的时可用刀切开分离。*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清洗之前,应先消毒。*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示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
*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
*每次换班前,用1:10的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对洗刷玻璃器具的区域进行表面消毒。
*破碎的玻璃器具只能使用机械装置处理。1.17离心机 1.17.1气溶胶
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1.17.2操作
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1.17.3污染
装标本(血、尿、痰)或易燃液体的离心管,只能在管塞密封后方可离心。
1.17.4传染性物品
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
1.17.5清洗
用1:10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液常规清洗离心机。
1.17.6平衡
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2.防火安全准则
2.1安装有警报系统。每个检测和报警装置都与总警报系统连接。实验室的任何地方,包括储藏室能听到警报系统的报警。所有有关建筑的防火设置,都应经当地消防部门审核批准。2.2防火
2.2.1隐患的估计和研究
在开始临床实验工作之前就应对火灾的隐患进行研究,在实验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要经常研究火警的隐患。研究的内容包括:
2.2.1.1使用化学物品的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电器设备的隐患等。
2.2.1.2哪些操作方法已经改变了,新使用了哪些化学物品,以及在上届消防培训之后增加了哪些新的工作人员。
2.2.1.3无人值班看守的自动化实验操作。2.2.2易燃易爆物
2.2.2.1易燃性液体的供给量应控制在有效并安全进行实验的最小量。待处理的用过的可燃性液体也应计算在内。
2.2.2.3禁止用冰箱储存易燃液体。如果确实需要,应存放在专门的防爆冰箱内。冰箱应远离火源。
2.2.2.4从储藏罐里倒出易燃液体,应在专门的储藏室或通风橱内进行。运送易燃液体时,其金属容器应有接地装置。
2.2.2.5加热易燃易爆液体(燃点低于94℃)必需在通风橱进行,不能用明火加热。装易燃易爆物的容器应经当地有关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2.2.3火源隐患
2.2.3.1常见的火源是明火、加热器件和电火花(电灯开关、电动机、摩擦和静电)。
2.2.3.2应对电气设备的接地、漏电和墙上插座的接地、极性进行检查。
2.2.3.3应尽量消除各种火源隐患。2.3灭火
实验室配备足够扑灭各种火情装置。2.3.1灭火器
根据上级消防部门的规定配备、摆放灭火器,并根据要求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维修。
*A类灭火器适用于固体可燃物(如纸、木材、塑料)引起的火灾。A类灭火器多数为消防水栓。*B类灭火器适用于汽油和溶剂引起的火灾。B类灭火器多数为二氧化碳或化学干粉,如碳酸氢韦内。
*C类灭火器适用于电气引起的火灾。所有工作人员都应知道电开关的位置以及切断失火电器电源的方法。
2.3.2警报系统应进行安全检查,随时检修、维护的。2.3.3如火灾波及供气管道系统应立即关闭远端阀门以切断燃气来源。如果无法做到这点或燃气是来自储气瓶时,则应立即从房间内撤离。
2.4消防训练
2.4.1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安全训练。2.4.2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如何发布火警警报,学会遇有失火时应做到:
2.4.2.1拨打报警电话“119”。
2.4.2.2发出火警警报以求得帮助,并开始从失火区或建筑物撤离。
2.4.2.3如果可能,立即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2.4.2.4如果不能扑灭火情,应把所有通向火场的门关紧,并用湿毛巾或床单堵住下面的门缝,以阻止火情的蔓延。
2.4.2.5应将房间里的所有人员撤出。(如果火情并非十分危险,可安排留下一人,向前来灭火的消防队员介绍具体情况。)2.4.3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讲解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技能。训练应为“手把手”的方式,还应包括不同火情采用不同灭火器的知识。
2.4.4对工作人员撤离火场的训练应经常举行,每年进行几次。所有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训练(包括夜班和周末加班的人员)。练习应包括帮助病人和其他人员的撤离。撤离时,应关闭所有门窗。
3.实验室用电安全准则 3.1仪器用电
作为仪器维护措施的一部分,应进行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极性、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并将结果记录在案。可移动的设备应接地或采用更先进的方法防止触电,但全部塑封无法接地的仪器例外。新设备在使用前也应进行同样的检查。实验室应装有足够的插座,分布要合理,以减少在插座上接上其它多用插座和避免拖拉过多的电线。在空气中存在达到一定数量的易燃气体或蒸汽有可能形成可爆性混合物的危险环境下,应使用指定专门为此设计的防爆电器设备。
3.2维修与维护
所有电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只能由取得正式资格的维修人员进行。
3.2.1仪器的维修
除校准仪器外,仪器不得接电维修。维修时要确保手干燥,取下所有的饰物(如手表和戒指),然后谨慎操作。
3.2.2线路检修
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得维修建筑物的电力系统。任何涉及开关、插座、配电箱、保险丝、断路器的维修工作应由医院维修人员或其他有资格的人员进行。3.2.3接地
电器设备必须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须完整无损。在潮湿环境的电器设备,要安装接地故障断流器。
4.化学危险物品使用准则 4.1引言
临床化学实验室存有许多腐蚀性、毒性、易燃和不稳定试剂,属化学危险物品。实验室工作使用化学危险物品,应向有关机构备案,并遵守相应管理规定。所有化学危险物品的容器都应有清晰标记。目前,广泛应用配制好的试剂和试剂盒,致使有些化学危险物品不易被识别,对这些试剂和试剂盒的成份应予复审并给予适当标记。实验室管理人员有责任向工作人员介绍化学危险物品。每一种化学危险物品应有材料安全数据表显示它的特性。实验室技术人员有责任熟悉并向同事介绍化学危险物品和遵照安全操作。
4.2化学危险物品分类 4.2.1腐蚀品
腐蚀品是接触人体后给人造成可见损伤或不可逆改变的物质。腐蚀性化学废弃物是指pH小于2.1或pH大于12.5或对钢(SAEl020)的腐蚀力超过O.635cm/年(55t)的物质。例如:盐酸。
4.2.2毒害品
毒害品是吸人、食人或少量接触即可引起严重生物效应的物质。
4.2.3致癌物
由于检测化学物品能否诱发恶性肿瘤的测试系统很不相同,定义致癌物比较困难。例如:苯。
4.2.4可燃烧物 可燃烧物指任何可燃烧的化学物品,包括可燃物和易燃物。4.2.4.1易燃液体(燃点低于38℃)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A级:燃点低于22℃-12℃;沸点低于18℃2 1B级:燃点低于22℃-12℃;沸点高于18℃ 1C级:燃点高于21℃低于38℃
4.2.4.2可燃液体(燃点高于38℃低于60℃)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ⅢA级:燃点高于60℃低于94℃ ⅢB级:燃点高于94℃ 4.2.5易爆化学物品
易爆化学物品是指能迅速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不稳定物质,爆炸性分解可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发生。例如:肼。
4.3材料安全数据表及标签
购进可能有危害的化学物品都必须附有材料安全数据表。所有危险化学品都需要以易于识别的形式进行标记,使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很容易警觉其潜在的危险性。标记可以是文字、图标、标准化代码或多种形式并存。
4.4腐蚀品的储存 4.4.1储存
腐蚀品应在近离地面处储存以减小掉下的危险。4.4.2酸性试剂瓶的搬运
搬运体积超过500ml的浓酸试剂时,必须用运载托车。4.4.3不能共存的化学物品
注意不要在同一区域内存放互相不能共存的化学物品。例如:乙酸或乙酸酐等有机酸应与硫酸、硝酸或高氯酸等强氧化剂分开储存。
4.4.4个人防护装备 在使用腐蚀性物品场所的工作人员,应该穿戴围裙、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
4.4.5溅溢
使用任何化学物品之前,应安排好处理容易破碎或溢出的物品的容器。
4.4.6化学通风橱
所有挥发性腐蚀物品的操作,都必须在化学通风橱中进行。4.5易燃物的储存 4.5.1储存
易燃易爆液体应在合格的容器里储存。分装时应有明确的易燃和可燃性标记,工作储备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储存可燃性液体的仓库应远离明火和其它热源。
4.5.2冰箱
可燃性液体如需要在冰箱内存放,该冰箱的设计必须符合避免产生蒸汽燃烧的要求。实验室所有的冰箱门都应标明可否用于存放易燃、可燃性液体。
4.6紧急处理
实验室必须重视发生化学危险品溅溢的可能性。有关工作人员都应接受培训,以掌握处理突发事故的知识。培训应包括化学危险物品溅溢的识别,熟悉向管理部门通报的方法和保护自身安全应采取的措施。在多数溅溢事故中,实验室可以决定撤离的区域,并通知有关专业部门处理。如果由外部专门机构处理溅溢物,则实验室就必须中断工作,直到隐患排除。
4.7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理
每个实验室都应负责日常的清污工作。在结束常规工作时、工作交班、发生紧急事件如清除溅溢物后,都需要进行清污工作。
需外送维修的设备,只有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确认没有化学危险物品污染时,才能外送维修。
4.7.1废弃化学物品
所有废弃化学物品都应按危险物品处理,除非能够确定它的性质。
清洁溅溢有害物质的所用材料,包括吸附物和中和物,都被认为是有害废弃物。
4.7.2专职人员
实验室专人协调和负责处理实验室有害化学废弃物。4.7.3容器
化学废弃物放置在密闭、有盖的容器中。4.7.4标签
化学废弃物的包装应有标签,标签应包含以下内容: *日期 *来源 *实验室来源 *成份
*物理性质(气体、液体等)*体积
*危险性(易燃或易爆)4.7.5运输
实验室由专责人员负责容器转运,并将其放置在指定的废弃物堆放场所。
5.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准则 5.1引言
在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接触标本和操作过程中,可能被感染。临床实验室可能接触的微生物可分为三类:
5.1.1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及丙型 肝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5.1.2细菌,包括:细菌、分枝杆菌、真菌。
5.1.3其他具有高毒力的病原体,如出血热病毒和立克次体。
因为从病史和体检不能可靠地鉴定所有病人的病原体,所以当接触和处理所有的体液时,均应执行“常规预防措施”。
5.2感染途径 5.2.1空气传播
在取下装有标本试管的塞子时、溶液洒落在坚硬的表面上、用未加塞子的试管进行离心或溶液(包括接种环内的溶液)加热太急时,具有传染性的溶液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可能形成气烟雾散布在空气中。
5.2.2经口传播
用口吸移液可能导致微生物人人体引起传染。传染也可通过间接途径,如饮食或吸烟前没有彻底洗手引起“手—口”传染。
5.2.3直接接种
偶然的针刺、碎玻璃划伤和动物咬伤均可通过直接接种引起传染。临床标本中的感染原也可通过被纸张轻微划伤的手指、很轻的擦伤或损伤的表皮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5.2.4粘膜接触
一些病原体,包括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通过与粘膜(如眼结膜)的直接接触进入人体。所以在擦拭眼睛、更换隐形眼镜或使用化妆品前应彻底洗手。
5.3血源性病原体 5.3.1间接接触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都面临着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为了减低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HBV)、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HCV),每个实验室都应制定“控制接触感染原的方案”,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方案的目的
*一般项目管理(负责人、工作人员的职责、总结和改进措施)*感染风险的检查
*执行的方法(工程学控制、实际工作控制、个人防护装备、实验室事务管理)*乙肝疫苗接种
*接触病原体后的评估和随访,包括专业医务人员的处理和他们的书面意见,以及医学记录保存
*标签和标志
*资料和培训(课目、方法和记录保存)5.3.2备注
所有的单位都应执行“常规预防措施”。另外,每个实验室都应确定每个职员工作岗位的潜接触的程度。一旦确定有接触潜在感染原的可能,应采取硬件控制和操作过程控制,以减少或消除接触这些潜在感染原的可能。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实验服、面罩、面具、护目镜、安全镜和鞋套等。并讲解何时使用和如何使用。
5.3.3常规预防措施
*来自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认为是具有传染性的。所有血液和体液的标本都应放置于具有安全盖的结构优良的容器里,以防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采集标本时应防止污染容器的外表或随标本的检验单。如果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污染,则应再加一层包装(例如:包装袋)。所有的标本应加上生物危害标签。
*所有处理血液和体液(例如:取下真空试管的塞子)的工作人员都应戴上手套。如果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
*对于组织学和病理学检查、微生物培养之类的常规操作,并不需要在生物安全橱内进行。但是,如果操作过程中会产生气烟雾或飞沫,则应使用生物安全橱(1类或Ⅲ类),这些操作包括混匀、超声雾化和剧烈搅拌。
*实验室应使用机械移液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移液。*使用注射器和针具时应防止受伤。禁止用手将针套重新套在针头上、禁止故意将针头弯曲或折断、将针头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取下、或对针头进行其它操作。所有锐利物品在使用后都应放人贴有清晰标签、不会被刺破的容器内,然后运至处理场所。废弃锐利物品的容器应就近放在便于操作的地方。为防止装得过而满意外伤人,应在装满后尽快运走。
*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或工作结束后,均应使用合适的化学杀菌剂对实验室工作区进行表面消毒。可使用新鲜配制的漂白粉溶液(次氯酸钠1:10稀释液)和2.5%甲酚溶液或其它有效的溶液对所有的工作台进行消毒。漂白剂溶液应至少作用15分钟,使用其它的消毒剂可参考其产品说明书。
*实验中用过的污染物品在重复使用前或装入容器中按传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前,应先进行去污处理。
*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设备在实验室内或外送商家进行维修之前,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毒。无法彻底消毒的设备必须贴上生物危害的标签。
*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的个人防护装备。
*如果实验人员工作时有可能接触到血液、其它可能具传染性的物质、病人的粘膜或要损伤的皮肤、或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都应戴上手套。在进行血管穿刺时,包括静脉采血、手指或脚背穿刺,也应戴上手套。如果手套破损、刺破、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则应尽快更换。清洗或消毒会损害一次性手套的质量,故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手套,在接触病员后应更换手套。
*工作区应使用吸收性强的纸张覆盖。在移液、混合、振荡、搅拌或离心时,必须防止发生气烟雾。
*为尽量减少在紧急情况下采用口对口的复苏术,应在那些可能需要进行复苏术的地方,备有复苏包或其它通气装置。
*患有渗出性病变或湿疹的医务人员在痊愈前不得直接接触病人,也不得接触医疗设备。
5.3.4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接种接触后的随访,为可能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工作人员免费接种乙肝病毒疫苗。工作人员可以拒绝接种,但应在表示拒绝的协议上签名。
各单位必须制定关于对接触血源性病原体者的紧急处理方案。处理措施包括事故调查,工作人员的会诊和治疗,以及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的改进措施。
5.3.5标签警告标志
必须采用通用的警告标志系统明确标识装有危险生物制品的容器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在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存放血液和其它有潜在传染性物品的冰箱、以及处理尖锐物品的容器上,所贴的标签应标明通用的生物危害标志。
用于存储、运输的容器应加上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并在存储、运输前将容器盖上。如实验室用常规预防措施来处理所有标本,同时标本或容器又存放在实验室内,可不使用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但如果离开实验室,就必须使用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
5.4.3标本运输 *运输前应将标本进行可靠包装。禁止使用皮氏细菌培养平皿邮寄标本。禁止将干冰放入密封的容器。
*严格遵守运输部门和国际空运协会的有关规定。*运输用于诊断的标本时应根据需要标记上“易腐坏”、“干冰保存”、“冷冻生物制品”或“易碎”等标志。
5.4.4标本处理
*被高毒力微生物(如土拉巴斯德菌或粗球孢子菌等)污染的物品,处理前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包括用于隔离的设备和材料。
*培养分枝杆菌和两性真菌用的平皿和试管必须使用胶带密封,用压力蒸气灭菌后进行处理或焚化处理。
*普通标本和使用过的培养基应弃人结实的塑料袋中。*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和污染的器具应置于装有次氯酸钠1:10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的不锈钢容器内,然后进行高压灭菌、清洗和再次灭菌。
*对医疗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应遵守有关法规。5.4.5生物安全橱
生物安全橱是微生物实验室里控制生物危害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实验室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使用和维修。
实验室应制定安全橱的维护规程,以确保安全橱内合适的气流流速,并适时更换滤器。安全橱的放置应远离气流不稳定的地方,通风口的设置应根据产品说明书。在维护、移动和/或处理安全橱之前必须对生物安全橱进行消毒。
5.4.6备注
下面是微生物实验室里的一些常规准则: *不接收或处理严重污染的标本。
*涉及分枝杆菌的离心操作应使用有旋帽的离心斗,离心管也应塞紧(双重隔离)。*针具和接种环应灭菌处理,并防止加热时液体发生飞溅。5.4.7泄漏事故
(1)立即清洗发生泄漏污染的区域。通知主管和主任。如果培养物发生泄漏或其容器发生破损,应对该区域进行至少10分钟的清洗,直至气溶胶或飞沫已经沉降。
(2)吸净漏出的液体。(3)清洗发生泄漏的区域。
(4)尽可能使用漂白剂、酒精或苯酚对工作台进行消毒。并与安全员商议。
2.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二
多年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一直未得到足够的认识, 个别检验人员对自身防护缺乏足够的重视。2003年香港的实验室以及北京、安徽的CDC医学实验人员感染SARS的有关报道, 给我们启示、检验科是一个比较容易感染和传播疾病的科室。做好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是每个检验人员的责任。
目前二级医院实验室的状况: (1) 未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生物安全风险意识淡薄。 (2) 个别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重视不够, 穿工作服到清洁区, 检测标本时不习惯戴手套。 (3) 对于致病性微生物和传染性较强的标本不戴防护用具, 个人防护意识差。 (4房屋陈旧, 工作间流程不合理。 (5) 在实验室内吃东西、抽烟, 污染区和清洁区区分的不够严格。
对于目前存在的状况、应加强整改措施、更新理念。对生物安全危险性产生足够认识, 通过国内外多次实验室感染的实例, 令人清醒的认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应具备以下措施。
1 实验设施结构要合理, 应以生物安全为核心
医院检验科面对患者的标本, 无法预知标本所带的致病性的高危程度。在实验设施上必须达到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标准, 以防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实验室结构设施要求: (1) 实验室门窗带锁可自动关闭, 实验室的门要有可视窗。 (2) 每个实验室均应安装非触摸式水龙头, 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 (3) 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应易于清洁, 地面应防滑。 (4) 实验台表面应能防水、耐酸碱、耐有机溶液、耐热、耐用于消毒的相关化学物质。
2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并监督执行
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的建立对检验科而言是生物安全防护的核心。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还应加强生物安全的管理并严格监督执行。科室应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监督检验科生物安全制度的实施。促进实验室安全行为的程序化、制度化。实验室入口处应有生物安全标志, 外来人员不得私自进入实验室。对于个别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就餐, 检测标本时不戴手套, 穿工作服到清洁区, 生物安全小组成员应监督纠正不规范操作和行为。
3 配备必需的生物安全设备和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设备, 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临床医疗机构的检验科为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按要求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Ⅱ级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容器, 安装洗眼器和紧急喷淋装置。实验室应配有急救箱。个人防护设备是减少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以及发生意外接种等危险的一个屏障。日常个人防护设备要有白大衣、隔离衣、工作鞋、帽子、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塑胶手套等。操作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 HIV血清学检测时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必要时戴双层手套和防护眼镜。
4 加强生物安全培训, 提高实验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自身防护是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
特别是岗前培训, 重点岗位微生物室的管理。
5 消毒的执行和落实
每天上班前、工作后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每日2次擦拭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及时消毒处理。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洒落表面, 应立即消毒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洒于污染表面, 保持30~60min, 擦拭干净手的消毒:应戴一次性塑胶手套接触标本, 工作前、工作后应用肥皂流水洗手1~2min。
6 职业暴露预防、急救处理措施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体检, 并定期接种疫苗, 建立档案。建立有关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 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员工对突发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
7 做好废弃物处理、所有实验室废弃标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物, 均应高压灭菌处理, 方可运走
总之,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是检验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检验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在工作岗位上加强生物安全意识, 积极的预防。科室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规范不良工作习惯按有关工作规范操作、积极做好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 避免实验室人员感染, 防止发生实验室事故, 是加强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的根本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二级医院检验科对生物安全风险的认识, 开展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 避免实验室感染。方法 分析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弊端。结果 硬件设施、房间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防护设备, 以及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方面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结论 加强、规范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 重视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检验科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二级医院,检验科,检验人员,加强生物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赵劲松, 李满元, 王爽.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与管理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2) .
[2]邓云清, 李碧茹, 李艳华.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6) .
[3]徐兰, 郭玉杰, 张鑫.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5 (7) .
3.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三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医院检验科是医院所有科中最危险的科,它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里,人们首先会关注的是這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工作环境,因为它是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安全状况的重要因素。在检验科中,这个现象更加突出。医院检验科,就相当于医院的一个实验室,比如要检验一个人是否有艾滋病等传染病,就需要在这个实验室进行,所以工作中,如果消毒不仔细或者是被针头、刀片等锐利工具刺伤,工作人员就很容易被传染,这严重威胁了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传染病的发生率。所以,为了保证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各个医院要加大预防措施,为减少隐患的发生做最大的努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由于这项研究与人的健康有关,所以没办法进行现实的实验,不能选择两组人员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个小组进行良好的预防措施,一个不进行,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被病毒侵害,所以我们找到了很久以前的资料作为对比。首先把近几年在医院检验科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安全隐患的资料作为观察组,因为近几年我国各个医院在加强预防措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可以选为观察组;而把很久以前的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安全隐患资料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记录数据,最后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1.2方法对于资料的选择一定要有可比性,首先是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性别要男女比例协调,并且要基本涉及到各个年龄段,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实验的准确性;其次,在研读资料时,要仔细认真,从各个方面分析,尤其是要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大多数是什么病症。
基于此项任务的复杂性以及困难度,首先要保证此项实验的参与者数目,其次要注意给参与者进行分组,来增加工作的精密度。再次,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提供观察组数据的医院要有完备的预防措施,保证实验室的消毒程度。
1.3疗效标准显效:观察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被病毒感染率较低,安全隐患也很少;而对照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则被病毒传染率高,安全隐患也很高。效果不明显:观察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的病毒感染率和安全隐患较高于对照组医院中检验科人员的病毒感染率和安全隐患,其差距不明显。无效:观察组的医院检验科人员被病毒的传染率和安全隐患与对照组的数据没有差别,甚至高于对照组。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我们所得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如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没有或者是差异较小,即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如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较大,即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照组中,由于对照组中的医院对检验科进行了良好的防御措施,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对于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并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所以对照组的工作人员病毒感染率很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也在降低。而观察组的医院由于当时没有良好的防御措施,导致工作人员病毒感染率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较高。
3讨论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所以各个医院要重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并做好良好的预防措施。首先我认为医院要在制度上作出努力,要健全保护制度,完善保护措施,对于设备和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因为,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或检验科管理不当,硬件设施欠缺、操作者防护意识和知识不达标,随时都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感染,同时也可能成为向医院及附近环境散步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源[2]。其次对于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是预防措施中的一项重要的措施,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试抽查,当然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以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再次是实验室的环境,要做好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穿戴要注意,口罩、帽子、服装要用特制的防毒布料,以免被病毒感染,导致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解决医院检验科的安全隐患问题,医院的各个部门都要做出良好的预防措施,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减少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宏.检验科职业安全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76-377,317.
4.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四
1.在科主任及质控小组负责人的领导下,各级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试验中的每一环节,减少误差;各实验室每天应认真作好室内质控,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
2.质控制标定:每一个批号的质控物要求第一天连续测定20次,计算出均值,标准差。
3.每天仪器开机后,先随机做一份质控物,观察仪器各项参数是否在2SD以内,符合要求,可以继续做病人标本,不符合要求,则查找原因。
4.定期对仪器及定量容器进行校正;按规定适时更换标准曲线(如:换新试剂,应重新制作标准曲线)。
5.如果超过正负2SD,有失控,就必须查找原因,并打失控报告,纠正后由组长签字,并交主任审查。
6.室内质控图的制作:将每天的测定结果输入计算机,制作室内质控图。
7.免疫室检测各型肝炎,应有阴、阳性对照及临界血清质控,并用即刻法绘制质控图,其他血清学试验均应做阴、阳性对照。
细菌室新配制的培养基有无菌试验及已知菌株试验,每周做标准菌株药敏质控。
实验室必须认真按规定作好市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如实回报各项结果。
室间质评结果回报后,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形成质评分析报告提交质控组。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个人防护
1.2.进入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在实验室里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实验室外禁长发应束在脑后,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止穿防护服。当有必要保护眼睛和面部以防实验对象喷溅、或紫外线辐射时,必须要配戴护目镜,面罩(带护目镜的面罩)或其它防护用品。
3.4.5.6.7.8.9.实验室工作区不允许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禁实验室防护服不应和日常服饰放在同一柜子。个人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洗手池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当实验过程可能涉及到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有传染实验人员在操作完有感染性的村料后,离开实验室工作每日工作完毕,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贮存人用食品及饮料。
品、服装和化妆品不应放在有规定禁放的和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使用手部清洁产品是可接受的替代方式。
性的材料时,必须要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区之前必须进行“六步法”洗手。架必须擦拭、消毒。二.操作准则
1.所有样本、培养物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均应带手套。在认为手套已被污染时应脱掉手套,马上洗净双手,再换一双新手套。
2.不得用戴手套的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子或其他暴露的黏膜或皮肤。不得带手套离开实验室或在实验室来回走动。
3.严格禁止用嘴吸液。实验材料禁止放入嘴里。禁止舔标签。3.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被假定有传染性,应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
4.所有的实验步骤都应尽可能使气溶胶或气雾的形成控制在最小程度。任何使形成气溶胶的危险性上升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有害气溶胶不得直接排放。
5.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和尽量使用替代品。包括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在内的利器应在使用后立即放在耐扎容器中。尖利物容器应在内容物达到三分之二前置换。
6.所有溅出事件、意外事故和明显或潜在的暴露于感染性材料,都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此类事故的书面材料应存档。
7.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干净,当潜在的危险物溅出或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工作台表面应消毒。
8.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
5.安全生产检查、检验制度 篇五
安全生产检查、检验制度
1、查思想:以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度为依据,对照检查各级领导和职工是否重视安全工作,人人关心和主动搞好安全工作,使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度在部门和项目部得到落实。
2、查制度:检查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行为是否及时得到纠正、处理,特别要重点检查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是否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能否达到齐抓共管的要求。
3、查措施:检查是否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是否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实施。
4、查隐患:检查劳动条件、安全设施、安全装置、安全用具、机械设电气设备等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规、标准的要求。
5、查事故处理:检查有无隐瞒事故的行为,发生事故是否及时报告、认真调查、严肃处理,是否制订了防范措施,是否落实防范措施。凡检查中发现未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处理事故,要重新严肃处理,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6、查组织:检查是否建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是否建立了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安全机构,安全干部是否严格按规定配备。
7、查教育培训:新职工是否经过三级安全教育,特殊工种是否经过培训。考核持证,各级领导和安全人员是否经过专门培训。
8、定期检查:总公司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带队,各有关科室和项目部安全员参加;项目部每周组织一次,由项目经理带队。
9、经常性检查:班组班前、班后岗位安全检查;各级安全员及安全值班人员日常巡回安全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在检查生产的同时检查安全生产。
10、专业安全检查:脚手架、上料平台、斜道等搭设与使用的安全检查;塔吊、垂直运输机(架)检查;施工用电及电动机械设备检查;防尘防毒防火检查。
11、季节性、节假日安全检查:节假日前(国庆节、春节)检查;梅雨季节(5月)检查,防暑降温检查(7月),防台防汛检查(8月)和文明工地检查。
12、自检、交接检:脚手架、上料平台、斜道的搭设,塔吊、垂直运输机(架)等大型施工机械的安装,现场施工用电线路架设等需经班组自检,总公司、项目部有关人员专业验收合格后,与使用单位办理交接安全检查手续,方可使用。
6.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六
一、报告单书写要字迹工整、二、按照《全国检验操作规程》中的规范格式书写。
三、应当遵照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报告。
四、报告者必须书写全名以示负责。
五、报告单发出前应详细核对检查结果。
检验科差错事故医疗纠纷处理登记制度
一、差错事故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一)全体检验人员要以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肃的法制观念,严格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实验室建立差错事故医疗纠纷登记报告制度,一旦发生应及时登记报告,及时处理和整改。
(二)事故: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操作规程,造成检验失误,导致患者人身损害并经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认定的事件。
(三)差错:由于责任性不强、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遵守操作规程或技术因素而引发检验错误,但对患者未造成人身损害的事件。
(四)登记报告。
1、凡发生差错事故,当事人或发现者应立即向质控组长报告,尽快进行补救并填写差错事故记录本,严重者及时报告科主任,必要时报告院医务科、院领导。
2、一般差错,应填写差错登记本,并注明差错性质及补救办法。
3、月末由组长将当月发生差错情况填表报给科主任。无论发生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或检验事故均应由实验室及时登记,查明情况,保留样本,主动向科主任报告,不得隐瞒,并要迅速采取措施,把损害控制到最小程度。
(五)凡出现医疗差错或严重工作差错,科室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认真讨论,吸取教训,提高认识,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六)要经常进行安全医疗教育,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要定期向医院医务科报告差错事故的登记情况。属于严重差错并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的更应及时报告,并按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七)预防措施:
1、加强业务学习,明确检验目的,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2、严格按作业指导书完成,发现差错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仪器专人保管并实行三级保养,使仪器在最佳状态下进行检验工作。
4、每天由实验室审核人员检查检验报告单,保证检验质量。
5、定期检查,校正仪器,不使用过期、霉变试剂,并在“审核者”栏签名,保证检验质量。
6、坚持做室内质控,作好原始记录、质控图、失控报告及评价。积极参加市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达到优良成绩。
7、严格执行样本收集和送检制度,做到“三查八对”(姓名、科室、床位),不符合的样本认真登记退回病房,重新留取。
二、医疗纠纷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一)为规范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及时有效化解医患矛盾,强化实验室应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能力,形成防范和处置医疗纠纷规范、有序、高效的工作流程,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卫生部)。
(三)按照《医疗纠纷登记手册》的填写内容和要求,组织调查和处理,并同步记录医疗纠纷处理情况。具体要求包括:
1、立即向当事人和相关人员调查纠纷发生经过,作好笔录;
2、根据调查笔录、当事人陈述报告和科室处理意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参加讨论),形成处理意见;
3、提出整改要求,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4、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作好通报和解释工作,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
(四)及时将医疗纠纷处理材料整理归档,已归档的材料不得篡改、伪造,不得随意外借,应有专人保管,防止遗失;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1、《医疗纠纷登记专册》所列的处理项目应按时完成,不得缺项;
2、处理结果向患者(或家属)通报和解释时,通过电话方式的,应做好电话记录并存档;通过书面方式的,应将文字材料复印件存档。
(五)实验室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应当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1、当事人报告和患方投诉后,应由科室负责人及时调查、核实纠纷经过;
2、应及时组织科内讨论,对纠纷中反映的问题(或投诉人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明确纠纷性质和相关责任人,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在5个工作日内形成科室意见,书面报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
3、对科室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和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或专职人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应及时落实,并接受医疗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的督查。
(六)医疗纠纷当事医务人员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应做好以下工作:
1、纠纷发生后,应如实陈述事件的经过,并认真填写《医疗纠纷当事人陈述报告书》,在医疗纠纷发生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陈述报告书递交至处理办;
7.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七
关键词: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财务内控制度,浅析
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和人们比较关注的共同重要问题,为了确保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是检验食品药品安全的一道防线,承担着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检验工作。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通过一个检验方法对各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进行检测,确保人民所购买使用的食品药品的安全,保障人民的人体安全。一个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关系到该单位的发展,为保证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的良好运行,需要对其财务内控制度做好完善工作。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日常的业务主要有药品、保健食品(包括食品)和化妆品检验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关于完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财务内控制度进行简要分析。
1.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重要性
1.1对新经济形式的适应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能够防止单位出现财务问题。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预防单位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避免单位在运行中出现一些财务问题以及财务贪污等情况,确保单位的健康发展。虽然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属于事业单位,随着经济形势的变革,事业单位自身也需要谋取发展,以适应如今的市场变革。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保证能够很好地生存,这就需要单位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对自身的自我财务管控工作,避免出现财务危机。提高单位自身抗风险的能力,保证单位的良好运行。
1.2保证单位的顺利发展
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对单位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够避免单位出现财务危机,避免单位运行出现问题。
1.3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由于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大都由国家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在使用经费时,没有进行合理的财务控制,导致资金使用混乱,导致浪费的情况出现,这极不利于单位的发展。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单位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财务内控工作,保证资金的使用合理,同时也是避免出现浪费。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财务内控制度对单位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是分属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事业单位。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虽然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直以来,一些事业单位严重缺乏财务管控意识,并不太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单位资金使用上没有合理的计划,使得单位的资金在使用中出现很大的浪费现象以及一些人员贪污, 严重影响到单位的资金运行,影响单位的发展;单位财务内控制度没用很好地实施,实施效果不理想。
3.财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单位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目前,事业单位均非常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内控制度,但在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除了单位负责人必须具备强烈的内控意识,基层财务人员意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基层财务人员作为实施具体决策的主体,内控意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结果。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在短时期内并不会对单位造成损失,但是长期看来,会导致暴露出一些财务问题,影响单位的发展。因此,单位负责人与基层财务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意识,保障单位的良好运行。
3.2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大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包括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导致单位人员在使用资金过程中出现浪费和贪污现象,没用合理的制度去管控这些现象。同时在出现一些经济问题时,单位不能拿出好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单位财务人员工作不到位,效率低下,导致财务上出现漏洞,从而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除此之外,一些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财务内控制度时间较长,内容较为陈旧,因此无法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制度的保障性与约束性作用,影响内控制度实施效果。
3.3预算控制比较薄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单位在预算控制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不过仍然相对比较薄弱。对此,单位部门需要做好业务运行中的预算控制措施。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对此,单位需要对预算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预断控制方案,减少核算的便捷性。
3.4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
财务工作者们主要是对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执行,对工作的资金收入等情况的记录管理工作、计划开支情况、监督财经法纪遵守情况等具有一定的责任,需要具有高素质的财务工作者担任,这样才能做好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过由于一些原因,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会计人员由于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欠缺,给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需要鼓励财务工作者们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对会计知识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财务知识,培养自己的财务专业性。同时也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提高自身的责任心,严格执行财务内控制度,保证单位资金的使用透明化和高效性。
4.完善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措施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改进,从而减少财务上存在的风险,保障财务的安全,做好食品药品的检验工作。
4.1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主要是有财务人员实施,因此,加强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做好财务内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加强财务人员的自身能力,单位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单位需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定期举办一些法律知识讲座,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要认识到财务内控制度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
4.2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首先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自身需要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关键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对健全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保障。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需要从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每个人自身的职责,严格按制度办事。保证对资金的合理使用,对资金节约从一点一滴小地方着手,在实际工作中,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除此之外,为了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单位财务内部管控模式来实现。具体方式就是进一步加强会计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设置会计核算、会计主管、稽查以及档案保管等岗位。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关岗位的考核、评价以及轮换制度,不断地完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以此来规避单位的财务风险。 在对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单位内部审查监督是最为重要且是首要的环节,因此需要提高审计地位。设置审计部门,不定时地审计单位所有财务情况,强调审计部门独立与权威性,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
4.3强化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严把财务监督关,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机构需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形成相互监督机制。同时单位人员要提高财务内控意识,加强对单位财务运行的监督工作,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避免单位资金的不合理使用,提高单位的资金利用率。
结语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单位自身内部的内控制度,保证单位的良好运行。对于单位财务工作,需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财务知识,积累自己的财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职业素养,完善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为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发展而努力,让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越来越壮大。
参考文献
[1]陈文.完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财务内控制度浅析[J].中国经贸,2014(15):230.
[2]徐建文,曹洪杰.营改增对药品检验机构财务的影响及规范策略[J].中国药事,2015(06):605-607.
8.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八
【关键词】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83-02
引言:感染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感染者与病原体长时间接触,加之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出现波动,病原体趁机进入身体,引发感染[1],病原体的来源主要为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等[2]。检验科医务人员长期与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相接触,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分析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隐患,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现记录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2到2014年医院的231名医务人员、13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医务人员和患者所在的科室进行分组。其中检验科微生物室(87例),呼吸科(73例),消化科(45例),其他科室(1353例)。各组间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调查各个科室间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 统计发生感染的人数、构成比及感染率,并對感染者的送检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找出主要的病原体。
(2)对发生医院感染率高的科室进行微生物检测 对科室中的空气、常用物品等进行抽样检测,采集20份样本,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从而得知微生物的感染情况[2]。采样方法:空气采样方法:自然沉降平板法,常用物品采样方法:棉签擦拭采样。
(3)向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让医务人员写出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二结果
2.1 各个科室医院感染情况统计
共调查1558人,发生医院感染62例,医院感染率为3.98%。感染率较高的科室有检验科微生物室(34.48%),呼吸科(15.28%),消化科(13.33%),对比其他科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2.4 检验科微生物室主要感染的原因
缺少安全管理意识、环境污染、仪器污染、检验样本自身的传染性、医疗废物的污染等是造成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
本文对造成医院感染的隐患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研究,首先,通过统计某时间段内各个科室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找出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检验出造成感染主要病原体。其次检测筛选出的科室进行空气中及常用物品上的病原体,通过检测20份样品,可以与第一步检测出的主要病原体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知是否是由于工作环境造成的感染。经过统计,可以发现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的科室。这是因为检验科微生物室集中着医院绝大多数的标本,其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医务人员在进行检验时,容易发生意外,造成人体感染或者环境、仪器污染等。所以说,找出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发生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知,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缺少安全管理意识、环境污染、仪器污染、检验样本自身的传染性、医疗废物的污染等。
根据检验科微生物室存在的隐患,现制定以下防护措施:(1)严格标本存放时间:送检标本必须保证检验前存放时间≤15min,如工作较繁忙,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送检时间,交叉进行。(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检验科微生物室医务人员工作期间,身着隔离衣,佩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等,避免直接接触送检标本。(3)依据标本可能的病原体进行标本分类:不同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不同,因此对可能存在不同病原体的标本分类处理,可有效减少因为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病原体感染[3]。(4)严格手消毒:污染的手是病原菌传播的重要媒介[3-5]。所以在检验工作完成以后,应当仔细清洗,避免病从口入。(5)处理好医疗废物:在进行检验时,会使用较多的工具,在检验完成后,应按照工具的种类进行分类处理。
总的来说,检验科微生物室是医院中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存在较多的隐患。可以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手消毒,加强检验室内的消毒,可以有效的减少检验科微生物室发生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冯修猛,闫海润,金红,等.医学院校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与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439-2440.
[2]韩利蓉,吴穷.临床实验室标本采集窗口生物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780.
[3]贺涛,刘静.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问题及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1052.
[4]郭云.浅谈医院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263-264.
9.医院检验科制度 篇九
雅安紫罗兰医院检验科欢迎您到我院就诊,为了让您更加了解检验流程、注意事项等,现将检验须知告之如下:
一、检验须知
1、请您先开据检验申请单,再到收费窗口交费,然后到检验科检查。
2、血常规、临床生化,免疫学,微生物学检查采血请到采血室处。
3、尿、便、各体液常规等请留样后,放置体液常规室放置处。
4、检验结果请在体检大厅等候报告。
5、报告发出时间(自收取标本起计时):
门诊病人
血沉(ESR)1小时后取
其他临床基础检验项目均30-40分钟出报告。
常规生物化学,常规免疫学项目当日11点前抽样,下午3点出报告。超过当日11点结果次日发放。
微生物一般检查3天内出报告。 过期报告请进室内查询
住院病人 血液标本:住院部血液标本由病房护士当天8:30后送至检验科。11点后不在收取样本。急诊除外!
体液标本:门诊病人在体液室领取样本收集容器,样本收集后由病人直接送检,住院病人由病房负责发放样本收集容器,样本由病人或家属送取。
细菌标本:门诊病人在检验科领取采集容器,经嘱咐后自行留取,样本送细菌室检测,报告单3天内领取;住院病人由病房采集标本,由护理人员送细菌室检测。
二、注意事项
血液:生化和免疫检测项目要求空腹采血,血细胞分析标本对是否空腹不做特殊要求,血液标本要避免脂血、溶血,采血后应及时将样品送到相应实验室。糖耐量实验;上午9:00以前抽空腹血,然后5分钟内饮完含75克葡萄糖的水250-300毫升,(若空腹血糖>15.0mmol/L或1型糖尿病,有酮症倾向者以100克面粉馒头替代,10-15分钟内吃完),分别于饮糖水或吃完馒头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各抽血一次,整个试验中不可吸烟、喝咖啡、喝茶或进食。尿液:常规检测可留取晨尿或随机尿,晨尿应收集早晨第一次尿液,标本收集宜选用尿液的中段部份,尿量足够,不少于20ml,最好超过50ml,避免阴道分泌物、月经血、粪便及干扰性化学物质等污染。样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不能立即送检应将样本保存在4-8℃冰箱,2小时内送检。
粪便:直接将大便置于干净干燥的容器中,采集标本1小时内送检,标本要收集新鲜标本,不得混有尿液,消毒剂及污水。选取含有粘液、脓血等病变成分的部份。 痰:采集标本前,清水漱口三次,用力咳嗽.多次标本不要混入同一容器,最好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采集。若病人不能采出合格的标本,可以用生理盐水雾化帮助排痰.对于虚弱病人,可经气管抽吸。若标本不能立即送往实验室(2小时内),应保存在冰箱里。
总之作好饮食控制、药物影响、运动影响。采血之前静坐5~10分钟后以坐位(从肘
静脉)采血为最佳。检查前做好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延误病
情!!
最后忠心的祝你及家人身体健康!
10.检验科标本拒收制度 篇十
病人标本的正确采集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也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检验质量,特制订不合格标本的拒收、拒检制度,拒收拒检的不合格病人标本包括:
1、溶血、脂血严重者(视病情而定)
2、抗凝血中有凝块(如未加抗凝剂或抗凝剂不足)
3、血量不足(如血沉、PT等)或血液标本量不足于检测最小需要量的标本。
4、不应接触空气的样本接触了空气
5、标本采集与送检时间间隔过长者
6、该加防腐剂未加防腐剂者
7、用错真空采血管者
8、唯一性标志错误或不清楚者
11.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十一
【中国分类号】 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67-01
生命危急值是一種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此时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就有可能得以挽救,否则就有可能因失去最佳救治时间而危及生命。
临床实验室的工作目标就是向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信息和数据,而危急值的管理在临床上尤其在急诊、ICU患者治疗抢救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更是十分突出。建立生命危急值报告制度对于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安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危急值项目及范围的建立
参阅相关文献,征求相关科室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出我院危急值项目及范围(见下表)
歙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危急值项目表
2.危急值报告处理程序
2.1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现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向专业组主管报告,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情况下,立即复查,其结果与第一次吻合无误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医生。同时从电话了解病情以确定结果的可靠性,也可电话通知病区护士,可由其派人在危急值专用登记本上签字后领取检验报告,并交由值班或床位医生,检验科在"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病历号(门诊号或住院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值,临床联系人,电话时间(月/日/时/分),报告人,备注等记录内容,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2.2临床医生在获知危急值报告信息后,第一时间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和处理,对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者,应行重新取样送检。
2.3检验科、护理部及医务科分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危急值处理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及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规程中必须严格规定不同的来源(门诊、急诊、住院等)的通知对象的次序(如住院的通知顺序为主治医生、住院医生、责任护士)。医院可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以文件的形式加以固定,定期以检验科危急值登记本内容对临床处理结果进行核对。
3.讨论
3.1危急值报告制度最早由Lundberg提出,现已被广泛采用,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因此各级医院应依据自己的规模、专业特色、样本量等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立危急值项目及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危急值应该是当超过此限而得不到及时处理时将可能引起生命危险或不可逆转的后果的一类项目,如K、Na、Glu、WBC、Hb、PLT等指标多是疾病的直接原因,可设立危急值。而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转肽酶、转氨酶等基本是疾病的结果,则一般没有必要设危急值。设立危急值项目及其范围时应当做到切合医院工作的实际需要,切忌把正常参考值上下限当作危急值界限,既要避免因项目设置过少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又要防止因范围过宽、项目过多降低了临床医生对危急值的重视和警惕性。此外,有些试验测试结果虽不表达危及生命,但对环境或公共卫生安全造成较大伤害,如甲类传染病和若干乙类传染病,体检中高ALT、高AFP也应可以"危急值"及时通知临床医生。
3.2设立危急值项目及范围时还应注意到医院患者群体来源、部门及检测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限制。不可以偏概全,尤其应注意成人与新生儿危急值范围的设置,做到客观、务实,必要时可考虑设立可能危急值,以更好地为临床与患者服务。
3.3加强危急值制度的规范性建设并不断完善,制定相应的标本采集、运输和接收、处理程序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并确保落实和实施。适当时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集体培训,努力做好检验质量的全面控制,尽量避免或减少由于整个分析过程中某一质量控制环节的不合格所引起的误差。
3.4因检验工作者临床知识相对欠缺,在项目设置时应充分征求临床意见,项目设置后在执行过程中应经常向临床了解项目可行性,了解报告后病人处理情况。定期回访临床科室,每年至少一次依据所设危急值项目及范围的可行性,对其进行修正。在满足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危急值, 逐步提高检验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对危急值的发现、确认和处理水平以及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意识,通过实验室与临床的充分沟通,努力降低危急值发生率及临床不符率,以保证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提高危急值制度的高效性。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涉及到检验科、护理部和临床医生,除制定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与制度外,更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相互协作,在坚持中不断改进,才能在实施中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使其在提高医疗效率、确保医疗安全方面充分发挥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俊,顾国浩,王雪明等.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12-413
[2]任妹,彭可君,孟芳.浅谈生化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应用与完善[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4):403
12.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十二
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经济增长的源泉,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到新古典模型,再到罗默和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都对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源泉进行了探索。但这些理论的研究重点都放在生产要素上,把制度因素排除在外,认为制度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实践证明,制度本身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任何经济增长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理论当中。新制度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变迁,一种能够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己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沈坤荣、孙文杰(2003)、郭建平、何建敏(2008) 等的研究表明资本积累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蔡昉(2010)、杨琦、李玲玲(2011) 等认为劳动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供给结构的转变必然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赵志耘等(2007)、吕冰洋、于永达(2008) 认为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当然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即中国的经济增长并非一种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新制度学派认为,生产要素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创新,一个国家的基础制度、制度结构、制度框架、制度环境和制度走向决定了它的经济绩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明显与制度变迁密切相关,要想成功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制度因素显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转型时期,各种制度还处在不断完善和演变的过程中,改革仍是最大的红利,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长仍依赖于制度创新,怎样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是值得研究的。
1 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1. 1 基本理论模型分析
我们假定一个经济系统由工业部门、创新部门两个部门构成。设工业部门的生产函数:
上式中,下角标t表示时间,yt表示产量,At表示创新的程度(本文特指制度方面的创新),xt表示劳动投入量,α 表示弹性系数,0 < α < 1。由此可见,在这个生产函数里面不存在资本、土地等要素,只有劳动和技术因素影响产量。假设社会劳动力向两个部门流动、分配,即工业部门M与创新部门D,设劳动力的总量为l,流向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的数量为x,流向研发部门的劳动力的数量为n。如果n变大,意味着创新部门的投入加大,从而A变大。显然有以下式子:
我们假设创新事件被一个泊松过程控制着,这个泊松过程具有特定的 “抵达率”。假设随机变量T在时间t发生的创新服从指数分布,即有F( t) = 1 - e- μt,不难得到事件在t和t + 1 之间发生的概率约为 μe- μt,μ 为流动概率,即创新事件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概率。当劳动者流向创新部门时,创新会以一个泊松抵达率为 λ 的概率随机出现,这里的 λ 即为 μ。n单位的劳动力流向创新部门,则劳动力在创新部门的集聚会导致创新以一个泊松抵达率为 λn的概率随机出现。
假设创新部门进行制度创新的成本可以忽略,设vt为t时期创新所获得的预期贴现回报,wt为t期工业部门的工人工资,wt与创新部门的创新输入关联关系为:
由此可见,研发部门所创造的收益以 λ 这个比率流动到工业部门。t时期工业品会被更新的工业品所代替时的预期资本损失为 λntvt,其中λnt表示预期损失的概率,假设新的工业品出现是由制度创新引起的,制度创新所产生的预期收益为rvt,其中r表示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则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
上式中,πt表示t时期生产工业品所产生的利润,因此,预期制度创新所得的收益即为生产工业品所产生的利润减去预期的资本损失。在工业部门,设产品的出售价格为pt,则产品的销售收入为ptyt,则 πt为:
根据(3)、(4)、 (5) 式可以整理得到t时期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为:
1. 2 稳态时的制度创新规模和增长率的比较静态分析
假设制度创新带来的边际收益r为一定值,制度创新以泊松率 λ 抵达工业部门,λ 也为一定值,劳动力总量一定,且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和创新部门之间实现最优配置。如果在t时期达到稳定状态,这时有效利润,由此生产函数可以重新写为:
上式中,表示稳定状态下的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投入。在稳态下,(4) 式可以重新写为:
根据(8) 式,我们有,从而得到:
因为在稳态下,利润达到最大,即有,由此,根据(5) 式,稳态下工业部门产品销售的均衡价格为:
将(7)、(10) 式代入(5) 式,我们有:
π珟=αw珘x珓- w珘x珓(11)
同时根据(3) 和(4) 式,可以得到稳态利润的另一表达式:
将(11)、(12) 式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均衡时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投入量:
则稳态时最优创新规模为:
根据(14) 式,即有:
设制度创新的增长幅度为g,假设g为一定值,则有:
这在稳态时意味着:
取 τ 与 τ + 1 的单位时间间隔,我们有:
lny( τ + 1) = lny( τ) + ε( τ) ln(1 + g)(18)
其中 ε(τ)表示是 τ 与 τ + 1 的单位时间间隔创新的数目,其服从泊松分布。可以推导出:
从而,稳定状态下的平均增长率为:
gs= λn珘ln( g + 1)(20)
由此可见,稳态下的经济增长率跟制度创新有着紧密的关系,制度创新部门劳动力投入越多,创新概率越大,制度创新的增长幅度越大,则经济增长率越高。
1. 3 计量方程的设立
根据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将计量方程设计如下:
为了考虑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增长率的变动关系,因此,我们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取自然对数进入计量方程中。在该计量方程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下标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y表示产出,制度变量用4 个变量来衡量,即fs、fi、ns与pa4 个变量,其中fs表示市场分配资源度,fi表示市场开放度,ns表示产权多元化程度,pa表示产权保护度。k与l分别表示资本与劳动,是控制变量,即在资本与劳动一定的情况下,制度变量对人均GDP的影响效果。a1~ a6表示解释变量对应的系数,c是常数,ε 表示随机误差项。
2 实证分析
2. 1 数据的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大陆31 个省、市、自治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为了统计的方便,本文将重庆、四川合并为一个地区进行研究),以1978 ~ 2012年为样本区间,文章中的各种数据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60 统计资料汇编》、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及地方政府统计局网站。
2. 2 变量说明
2. 2. 1 产出y,劳动l,资本存量k的选取
产出y用各地区GDP来表示(单位为亿元),以1978 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劳动l用历年年末就业人数来衡量( 单位为万人),资本存量k用永续存盘法计算( 单位为亿元),2010 ~ 2012用指数平滑法补齐。
2. 2. 2 市场分配资源度( fs)
财政支出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关注度和扶持力度,同时也表现了市场资源分配程度,这一指标的选取并无太大争议,很多学者(樊纲,2001; 康继军,2006; 等) 将其作为制度变迁的代理变量,本文以各地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财政制度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指标值越高,市场分配资源的程度就越低。
2. 2. 3 市场开放度( fi)
一个地区外商投资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市场的开放度,反应了其市场环境的优劣和成熟程度,本文以外商投资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市场开放度。
2. 2. 4 产权多元化程度( ns)
通常,产权多样化程度最好的指标是国有经济或者非国有经济的变化程度,非国有经济的产值水平整体上呈现东部高于西部的态势,肯定非国有经济并不是意味着否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非国有制经济的比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放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整体考虑。现有的许多研究大都采用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衡量产权多元化的代理指标,但是这方面的数据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本文由此选取城镇国有单位职工数与城镇就业人数的比值作为产权多元化程度的衡量指标,该指标值越高则产权多元化程度低,反之亦然。
2. 2. 5 产权保护度( pa)
产权保护涉及到知识产权、土地产权,专利和著作权等方面,由于相关数据不易获得,本文以专利权作为产权的代表,以3 种专利的授权量(单位为个) 作为产权保护度的代理变量。
2. 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个变量在取自然对数之后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所示。
2. 4 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的非参数相关性分析
假设制度I对产出的影响用G(It) 函数来表示,则产出函数的对数形式可写为:
由于ln G(It)为产出函数中非参数部分,我们用罗宾逊差分估计量进行半参数估计,分析制度变量和产出的相关关系,四次半参数回归估计的结果如图1 ~ 图4 所示:
图1 ~ 图4 分别展现了市场资源分配度、开放度、产权多元化程度、产权保护程度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观察该4 图可知大多数点都分布在曲线上或者紧靠曲线,这表明估计的效果良好。由图1 与图3 可以得出lnfs和lny、lnns与lny总体上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由图2 与图4 可得lnfi、lnpa与lny总体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判断,国家财政干预的增强、国有经济的强化和垄断作用加强从整体上抑制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提高市场开放度和对产权的保护程度则整体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 5 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的线性相关性分析
在初步判断各个制度变量与GDP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将1978 ~2012 年划分成2 个区间( 即1978 ~ 1992 年和1993 ~ 2012 年2 个时间段) 以分析不同阶段制度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个地区进行实证检验,比较不同区域的制度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了得到制度变量和产出之间的确定的数量关系,在此弃用半参数估计换用常规的线性方法予以估计。
2. 5. 1 1978 ~ 1992 年和1993 ~ 2012 年两阶段的实证分析
中国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直到1992 年党的十四大会议的召开,我国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因此,1992年后我国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再度出发,我国的体制制度进一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 1992 年期间和1992 年后的时期体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两种特色,基于此本文将1978 ~ 2012 年划分为两个期间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进一步阐述制度的创新性供给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单位根检验lny、lnk与lnl都是同阶单整,制度变量lnfs、lnfi、lnns与lnpa均平稳,经过协整分析知lny与lnk、lnk与lnl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制度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虽然是单向的因果关系,但是被解释变量与各经济变量之间均存在稳健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进行回归。我们通过对面板数据的不同模型即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3 种模型估计结果的优良性进行比较,我们采用混合回归模型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2 所示。
注: 解释变量括号外数字表示系数,括号内数字表示t检验统计量,**表示通过5% 的显著性检验。
由此可见,模型的估计效果很好,总体上显著性检验水平很高,系数符号均符合理论预期。1978 ~ 1992 年和1993 ~ 2012 年期间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均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两段时期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1) 1978 ~ 1992 年lnfs的系数为- 0. 594,1993 ~ 2012 年lnfs的系数为- 0. 0316,1992 年之后的lnfs系数的绝对值降低,说明1992 年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市场的活力得到了深层次的激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2) 1978 ~ 1992 年lnns的系数为- 1. 159,1993 ~ 2012 年lnns的系数为- 0. 294,后者的绝对值低于前者,这表明产权多元化的发展,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增加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两段时期lnns的系数都是负值,这表明产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3) 两个阶段lnfi的系数均为正,1978 ~1992 年时间段内lnfi的系数为0. 031,1993 ~2012 年时间段内为0. 038,二者相差不大,这与我国一直执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有关,这种政策具有持续性,使中国市场一直以来成为国际外商投资的集结地和沃土。
(4) 1978 ~ 1992 年时间段内lnpa的系数为0. 028,1993 ~ 2012 年时间段内为0. 113,系数均为正值,可见提高产权保护质量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并且1993 ~ 2012 年时间段内lnpa的系数高于1978 ~ 1992 年时间段内lnpa的系数,从中可推断1992 年后我国相关部门企业甚至个体的产权意识增强和国家对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能量。
2. 5. 2 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的两个大局包括兼顾沿海和内陆的协调发展,有必要探讨制度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问题。本文根据习惯的划分方法,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2 个省、市、自治区归入沿海地区,将余下的青海、西藏、甘肃、宁夏、新疆、陕西、河南、湖北、山西、河北、内蒙、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19 个省、市、自治区归入内陆地区,由此将整体样本划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为长面板数据,检验其组内或者组间的相关性和异方差,F检验和半参数检验的P值为0,表明存在组内和组间异方差,此时使用最小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如表3 所示:
注: 解释变量括号外数字表示系数,括号内数字表示z检验统计量,**表示通过5% 的显著性检验。
从表3 可以直观地看到两个不同的区域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各个变量的系数,以及系数的z值和显著性等,并且可以得到如下一些较重要的结论。
(1) 1978 ~ 2012 年期间沿海地区lnfs的系数为- 0. 069,内陆地区的lnfs的系数为- 0. 103,均为负值表明财政干预并没有有效促进两个区域的经济的增长,财政干预造成了市场分配资源的能力降低。沿海地区的市场分配度对数的系数的绝对值小于内陆地区的市场分配度对数的系数,这充分说明我国的财政政策尚需调整,因为这些年财政支出(尤其是内陆地区),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没有达到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 1978 ~ 2012 年期间沿海地区lnns的系数为- 0. 113,内陆地区lnns的系数为- 0. 223,二者均为负值,这表明国有经济成分的增长、国有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产权多样化程度,从而对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内陆地区系数的绝对值大于沿海地区,这表明内陆地区产权多元化的发育程度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率。
(3) 1978 ~ 2012 年期间沿海地区lnfi系数为0. 018,表明1978 年以来沿海地区利用外商投资直接投资、提高开放度有效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而模型对1978 ~ 2012 年内陆地区数据分析时显示的是lnfi的系数为负值,但是显著性不高,其原因可能是部分内陆地区的外商投资的环境不够优越、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削弱了内陆地区的改革红利。
(4) 1978 ~ 2012 年期间沿海地区的lnpa系数为0. 007,内陆地区为0. 041,二者系数都为正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进行产权保护均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3 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李约瑟其他文明? 这就是著名的 “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之谜”实际上就是 “中国近代经济落后之谜”,同样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有另外一个 “谜”,那就是 “中国当代经济增长之谜”,即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何以出现持续罕见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各国之首已不再是梦想。如果说历史的尘埃阻止了我们破解 “中国近代经济落后之谜”,而对 “中国当代经济增长之谜” 的破解,我们正处在最好的时机,这不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制度变迁不仅改变了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也相应的改变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理解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然离不开背后深层次的制度因素。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长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得到解决,本文从基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以下一些解决措施和思路:(1) 政府在对落后地区进行财政支持时应该综合其他条件和因素予以考虑,不能单一性地增加对该区域的财政供给,避免造成过多的市场干预,在可承受范围内要让其放开手脚,使资源在市场当中得到优化配置。政府在财政扶持的时候要注意对财政结构进行优化,要在适度范围内提高市场分配资源的能力; (2) 政府应出台更多优惠的政策,留住外商企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欠发达地区无力投资和无效投资问题,在落后地区实施引进外资和金融扶持的区域优惠政策; (3)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变国有企业僵化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同时,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而且也要求投资主体的所有制属性也是多元化的,因此,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然也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们应积极培育多元化产权,使各类产权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触类旁通,使各类经济成分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中抓住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4) 建立产权保护制度体系是我国鏖战世界各大经济体的必然之举。中国的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的时间晚且不完善,建立和完善产权保护体系能有效激励企业提高绩效和生产效率。对内陆地区进行而言,产权保护对区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很大,甚至高于沿海地区,但是内陆地区的产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故必须大力普及产权保护知识,激发产权主体的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沈坤荣,孙文杰.投资效率、资本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4,(6):52~63,205
[2]郭建平,何建敏.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本形成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4):134~136
[3]蔡.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4~13
[4]杨琦、李玲玲.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人口科学,2011,(1):45~53,111
[5]赵志耘,吕冰洋,郭庆旺,等.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J].经济研究,2007,(11):18~31
【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推荐阅读: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0-27
检验科轮岗制度06-18
检验科职责制度09-22
检验科报告发放制度06-12
检验科报告审核制度06-22
检验科试剂采购制度10-29
检验科标本保存制度12-08
检验科报告单书写制度07-05
一级医院 检验科规章制度10-10
检验科工作制度十项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