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

2024-07-0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精选9篇)

1.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 篇一

浅谈贫困地区的教育.txt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出死因。。。浅谈贫困地区的教育

在此我不谈及教育体制的内容实质,中国的教育体制的实质问题就是谈十天十夜也讲不完,我只是针对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结合下乡所见所闻谈谈对贫困农村的影响以及我的认识。

一、基础教育

在大茂山我和我的队友主要调查的是当地的医疗和教育状况。单就教育状况来看,当我参观过南马庄乡中心小学后,为当地能有这样一个“样板”小学而吃惊,但一旦更深入的了解到整个南马庄乡教育的状况时,我更多的感觉是失望和愤怒。

在1985年颁布,1980年元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中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而到2006年国家才宣布农村免除义务教育费。我们的农民兄弟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农业负担而且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义务教育费用。政府20年的违法行为一旦得到改正,我们的农民兄弟还要为政府停止的违法的行为感恩戴德,熟不知这是他们的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

不管怎样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毕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我们赞成拥护并予以表彰。我并不期待政府会大发善心,对他们二十年的违法行为向农民做出补偿,我希望的只是农村的教育走上正轨,我们农村的教育资源得到丰富和提高,我们农村的孩子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站在一个公平的教育起点上。

但是在大茂山之行后,我不得不降低我的期待。对于那些贫困的地区,我现在只期待不要在教育上再给他们增加任何的负担。穷人有穷人的幸福,但对于贫穷本身他们是厌恶和恐惧的。贫穷意味着低起点,低起点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竞争的劣势。因为穷,因为厌恶,恐惧“贫穷”,我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当地许多人把改变贫穷命运的希望寄予下一代,寄予了知识,虽然许多父母没有受过教育,也不懂教育,但他们重视教育,为了孩子上学他们甘心做出任何的牺牲。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到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很多村庄的学龄儿童越来越少。几年前中央提出整合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的集中办小学,以提高农村基础的教育质量。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确实应该提高,而且集中办小学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集中办小学”这个政策有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大茂山的调查中,我看到集中办学暴露出许多问题,“集中办学”后的很多学校教育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除中心小学外)。但群众负担倒是增加了不少,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不知道当你看到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每天要走几十里,甚至几十里山路上学心里是什么感觉?对我来说,我实实在在的难受,忍不住要流泪。如果可以,我会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代表社会和国家。她也是个孩子,也是祖国的花朵,但她是一朵只会受到风吹雨淋的花朵,没有人为她提供庇护,她曾经也在温室里呆过,但现在温室没了。

“集中办小学”,尤其是在这种孩子越来越少的贫困山区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政策,但也是一个难题。在山区集中办学有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路途。山村很突出的特点:偏、远、散。

学校一旦集中,孩子就必须要承受每天十几公里的山路的负担。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由于集中的是小学,孩子都还小,走几十里的山路,家长还要付出更多的担心,要么就要接送孩子,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功夫也就白白浪费在了“上学”的路上,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此的劳动付出并没有使他们孩子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

因此,许多家长被迫陪孩子到县郊或县城去上学。在那里他们不得不承受更高的生活费用,也许还要承担一些择校费用,“两免一补”的减负作用基本被抵消。这些有孩子上学的家庭的教育负担甚至比“两免一补”以前还要严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负担在贫困山区就这样被农民重新抗起,虽然者负担的不是直接的义务教育学费负担,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政策导致的农民的相关教育负担。

有解决的办法吗?有,就是搞“寄宿制”,而且我的两名队友也十分的看好“寄宿制”。其实“寄宿制”应该是伴随着学校合并同时进行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政府那点儿财政运作和办事效率,学校合并好几年了,“寄宿制”直到今天还没有看到多大的动作。而且就算搞“寄宿制”,也要考虑到对于三年级或更高年级的孩子也许还可以,但对于学前儿童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行吗?要知道现在孩子上学的年龄要比以前早得多,所以低年级孩子上学依然成问题。

“因噎废食”是这样炼成的:

07年的实践队员和老师曾经提出一个“校车计划”,就是为了合并后的小学配一辆小型客车,其实合并后的学校学生也没多少,一辆载客7—8人的面包车完全可以承担接送任务,再者当地村村通工作做的还算不错。可是当地政府,其实也不仅是当地政府,宁可每年拿出十几万来让领导开车满街转,也决不愿拿钱来买、养“校车”;而且南马庄的办公人员告诉我说,主要是怕出事故,安全第一嘛!是啊,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安全为纲”,一个官员怎么能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呢?政府要“以人为本”嘛,毕竟活着才是“本”!在这个“以人为本”,“安全为纲”的社会里,一切要低调,低调,破山沟还配什么“校车”。

校车是搞不成了,其实,我还有我的想法。“国际规范的法规指出,义务教育是强迫受教育和政府两方面,到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政府必须为学生付全额学费,双方任何一方违背了,都要承担《义务教育法》的违规责任”(刘道玉《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公民接受教育,获益的不仅是公民个人,国家社会也是受益的主体之一,尤其是在全民的义务教育上,国家和社会将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我个人更加强调国家和社会在义务教育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既然在山村农民教育相关负担的增加时国家改革导致的,那么国家也就应该承担起这些责任,而不是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

对于三年级及其以上的孩子可以在合并的小学进行寄宿教育,但对于学前儿童及一二年级的孩子则可以为他们配备一两名教师在本村学习。当然老师及教学的一切费用由国家来承担。也许有人会问这样做值得吗?行的通吗?行得通,一定行得通,它是可行的。问题是政府不愿行!关于值不值得?当然值得!据我了解,在县城的部分小学竟然用老师看大门,而且合并小学后亦有大量的老师富余,更何况我国每年师范大学毕业生待业者不乏其人,老师是不缺的,就怕政府不出钱。乡村老师往县里跑,乡村留不住老师,这在全国都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城里的老师多的安排去看大门,而乡下的老师却不得不一个人教多个年级,这样的教育怎么会公平?就连我们的免费师范生都不想往乡下跑,这就是中国大学实利教育的恶果!如果你的一个行动会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你将如何做?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我们的老师就

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小学老师的一个行为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童年,也可能锻造他的一生,间接地也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为这些孩子配备老师改变的或许就是他们的一生。而且我认为一个老师尤其在贫困山区,他承担的就决不仅仅是教育几个低年级的孩子的任务,他可以说是贫困山区的智库,完全可以为山村的发展出谋划策。而且我还希望他能承担起那里的扫盲的部分工作,因为我在大茂山的走访发现,成人文盲、半文盲,尤其是妇女,真的很多。

接下来再说一下初中,在大茂山的调查中,关于初中生一年的教育负担竟然至少在2000元,多的高达6000—7000元,这甚至高于东部地区初中生的教育费用,是当地人均收入的2—5倍;再者就是初中的中途辍学率高达50%左右,其实看一下初中教育负担和当地人生活水平也就不算太奇怪了。

这样高的初中教育负担真的太严重了,由于收入统计的失实及所谓的资金短缺问题,使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难以得到国家的食宿补贴,或补贴了也大打折扣。加之乡村教育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很多人因此中途退学,这就造成了新的知识型贫困,将来他们也只能在低端的岗位工作,加大了农村扶贫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贫困在恶性循环。

所以适当提高初中生的食宿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尤其是在这种贫困山区,显得十分必要。还有就是乡村教育质量问题,真的已经到了必须要提高的时候了。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如何公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城乡教育资源量的分配上要更公正些,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就集中在城市,甚至还有进一步集中趋势。要想实现教育公平,很简单一点,就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财政投入,不仅是总量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人均教育的公共经费投入上要公平。当然关于向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我不是第一个喊的,我想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喊的,只是我们的政府要“行”啊!

二,中高等教育

当然,乡村地区是不太适宜发展中高等教育机构的,就算是职业性的技术院校也不会在这种穷乡僻壤发展起步,在这里我要关注的是中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和接受情况。

调查的结果不太乐观,虽然我不太看好大学生,有些大学生确实不太好,但是作为文化知识的象征,接受大学教育还是显得很必要的。在当今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的中国,大学生在这里还是尤物,就连高中生也是不多见的,而我只有辛见了两个上职业高中的女孩。

拜改革开放所赐,虽然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口号,但我觉得我们国家没有将教育当回事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靠的是剥削教育的积累和投入。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投入应不低于财政收入的4%。可是07年前为止,中国的教育投入还从未超过财政支出的4%,而且八十年代还超过3%,但到了九十年代对教育的投入每年都远低于3%的水平。八十年代还有一多半的孩子上得起高中,但到了九十年代则有一半多的孩子上不起高中了,农民的教育费用都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教育上了。

在大茂山这样的贫困山区,如上文所述,由于教育质量低以及初中教育负担过重能上高中(包括职业高中)的也就在15%左右,以后能上大学的就更少了。至此我们就可以分析当地未来的人口受教育情况了:50%左右文盲、半文盲以及初中未毕业人口,35%左右的初中文

化程度人口,15%左右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可预见的10—20年里,如果当地要继续开发扶贫,人力资源的开发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我知道有人因为贫苦而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但当我亲耳从一个当事人的妹妹和妈妈那里听到这样的故事后,我还是震惊了,继而伤心的沉默。女孩叫什么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她当时考上了一所大学,但是家里贫困,而且妹妹又上初中,她只好选择了打工,现在在天津一个月几百块钱紧张度日,一个人的命运因为贫困就这样改变了。

中国的高等教育费用真的高的有点离谱,对于一个小康家庭还勉力承担,但对于贫困家庭简直是天文数字了。我知道国家对大学生有许多的资助政策,但是我认为对于那些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国家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上应该承担起更多(当然勤工俭学也可算作资助方式),毕竟就算完全供养,他们的家庭依然贫困。而且我真实的知道,并从许多学校了解到,为数不少的助学金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有些搞平均分,有些班级搞部分截流,充作班费供班级挥霍„„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公共财政不应受到公共的践踏,公共“搭便车”行为不是大学生应行的。但是在助学金上我们看到大学生完全没有避开人性的丑陋。助学金制度在管理和发放上的问题我想另行讨论,在此不提。

现在想想可以入大学真的是一种幸福,那个女孩的妹妹也要考大学了,我希望她能坚持下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教育的重要性我不想再提,也无须再提。关键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要真正的重视起来,尤其是乡村教育,我们的农民已经荒废不起了,我们不想由于教育的不公正加剧农村下一代的贫困!

2.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 篇二

1.从政府的层面看, 首先对教育的谋划不足, 缺乏对教育中长期的规划, 很多行为只是短视行为, 缺乏对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尊重, 特别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由于人口的无序流动等许多不确定因素, 导致教育总体发展缓慢, 甚至使有限的资源闲置、浪费。其次是政府重视教育不能仅的停留在口头上, 而要落实在行动上, 有行动才有效果行动。不能一边喊着重视教育, 一边却在挤占教育资源, 压缩教育的空间, 甚至在客观上干扰了教育, 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其三是政府没有把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 国家政策该给教师的地方政府没有一一兑现, 导致教师职业认同感在一些地方整体下降, 教师工作积极性严重挫伤。要改变这种状况, 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 贫困地区要发展教育, 首先要多给教师些人文关怀, 使广大教师无后顾之忧, 以教为乐, 有成就感, 自豪感, 广大教师乐于教育, 就一定能办好教育。

2.教育条件改善未尽, 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在近几年, 特别是512地震灾后重建使一些地区中小学校舍建设迈进一大步, 但配套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教育资源不均衡, 许多资源利用率低, 图书, 器材如同虚设,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一情况在农村学校更为明显。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导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 直接后果就是西部一些地区城区学校班级普遍60人以上, 有的甚至近90人的大班额教学, 任课教师疲于备课、批改作业, 无暇顾及学生思想教育, 更不要说因人施教, 客观上导致学困生、问题学生增多, 结果与家长初衷相悖, 长此以往, 恶性循环, 教育质量怎能提高。

3.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参差不齐, 整体素质呈下滑趋势。一是教师专业配备严重失衡, 理科教师缺口大, 教师的专业不平衡导致学生学科严重失衡, 数理化大面积不及格已在相当一些学校反复重演, 并恶性循环。二是非师范类教师比例加大, 他们大都缺乏教师岗位技能培训, 摸着石头过河, 教学质量势必受到影响。三是50多岁的教师相继脱离教学一线, 青年教师占多数, 教师交替断代, 青黄不接。四是由于价值观念的改变, 教师职业认同感下滑, 以前是最优秀的人当教师, 现在是实在不行的当教师, 教师队伍总体素质行业对比纵向对比都不同程度呈下降趋势。

4.教师培训不能落实, 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缓慢, 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是认识不到位, 首先是领导认识不到位, 怕花钱, 认为不值得;其次是怕影响工作, 有时为应付完成培训任务随便找人应付差事, 哪管效果不效果。二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三是培训的组织、方法需要改进, 培训的效果更需要加强。

5.教研工作重视不够, 新课程理念落实缓慢, 方法陈旧, 课堂教学总体效率不高。教研课改工作推行力度小, 效果不明显。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还处在文件中, 没有很好的落实在教育实践中。

6.从学生层面看, 学生基础隐性欠账大, 呈复杂多面性。一是留守儿童比例大, 家庭教育缺失, 欠账大, 这一点在西部贫困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二是初中毕业后学生升学率下滑, 升高中是大多初中学生的愿望, 但往往事与愿违, 受高中录取率低影响, 超过半数的初中学生初中毕业就意味着学业结束, 受之影响, 许多学生初中就感到升学无望, 产生混日子思想, 最易受到不良诱惑, 使教育管理难度加大。三是优质生源外流, 初中进县城, 高中到外地, 愈演愈烈, 恶性循环, 甚至许多初中学生花高价在外地求学, 对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冲击很大, 最终导致教育中考高考总体成绩始终难以提高, 后续乏力。

针对上述情况, 要改变这些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面貌, 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目前, 教育的发展是最大的民生, 普通家庭教育的投入占家庭支出的比重非常高, 有多少家庭是举全家之力供一个孩子上学。教育兴, 百业兴, 教育发展了, 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了, 整个社会发展才有了强劲的发展后劲, 对一个国家是如此, 对一个地方也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最终的依赖是人才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 下面着重从政府的层面和教师自身的层面进行分析。

教育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比较落后, 但地区间差异比较大。教育优先发展在一些地方并没有落到实处, 仅仅停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教育的投入不足, 特别是对教师的投入不足, 尊师重教气候并未形成, 国家给教师的待遇政策不能及时落实, 教师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 社会归属感弱, 缺乏成就感, 同时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直接影响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客观上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 最终影响的是教育的质量。在教育落后的贫困地区发展教育, 要营造教育发展的大环境, 尊师重教的的氛围, 形成政府的层面, 社会的层面, 全社会都关心重视教育, 教师真正成为人们尊重羡慕的职业, 何愁教育质量不提高, 教育不发展。

其次, 教育的发展在于教师的发展, 这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 奉献精神的强弱是教育发展的基石, 在一定程度上说, 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 把较高素质的人选拔到教师的岗位上来。二是教师理念的发展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教育的产品是人, 社会在发展, 人的发展更有许多不确定性和可塑性, 所以教师的发展, 理念的发展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 更新理念,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全面高效的教师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近几年来贫困地区教育现在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八大以后贫困地区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的教育规划, 大政方针重视教育;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谋划发展教育, 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心急如焚期盼渴望, 呼唤着优质教育。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华.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改革与发展探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 9:16-23.

3.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教育现状浅析 篇三

[摘 要]为了农村小学教育的顺利发展,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农村小学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国家与社会的扶持。

[关键词]贫困地区 小学教育 落后 扶持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90

2014年3月,甘肃省启动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笔者以一名支教者的身份走进了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关坝小学。在两个月完全沉浸式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对这里的教育现状逐渐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了解。或许是管中窥豹,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并没有完全得到扭转,小学教育在师资力量、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以及生源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顺利发展。现笔者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教育现状做一浅析,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与探讨。

一、师资缺乏,力量薄弱

师资缺乏,力量薄弱,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里,代课教师仍占有较大的比重,真正科班出身的教师比例非常低。代课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不高,有的代课教师竟是小学毕业生,用教师的话说,就是“兵带兵”。代课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在他们心里,没有课程标准;在他们手里,没有《教师教学用书》。他们只拿一本《教材全解》作为唯一的教学参考。以语文课堂为例,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学模式和三十多年前笔者受到的小学教学模式几乎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他们教学的法宝不是读就是抄,每节课不是教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就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跟着在笔记本上抄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抄写多音字、形近字、词语解释、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却没有真正领悟课本知识。另外,学生的书写没有笔顺规则,也没有间架结构。教师将考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死教死学”普遍存在,因为在他们心里,每年的统考就是最后的检验场。上级部门只是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评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对教师来说,新课改永远是海市蜃楼。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没有专业区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缺哪一科的教师,就安排新分配来的教师教哪一科。村级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自主权和选择权。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的课程表上永远排满课程,教师几乎是“万金油”,教这个年级的语文、那个年级的数学,还要加上若干节音、体、美等副科。而这种现象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里已十分普遍。此外,有个别低年级采取包班教学的方式,这无疑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教师疲于应付自己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其他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听课、相互切磋,更别说做什么教学研究了。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每一天、每一周甚至几年下来,都只看到一个教师的面孔,只能接受同一种教学模式,没有任何新鲜感,学习效率必将大打折扣。为了抓好教育教学的质量,很多学校不得不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教师的奉献精神毋庸置疑,但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这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还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这里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教师很难在这里扎根生存。一批批教师来了,又走了,连学生都说不出已经换了多少名教师。究其原因有:其一,有相当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来到这里,思想上根本不愿意植根于农村,而是把农村学校作为积累经验的跳板和岗前学习的场所。他们有的一边任教,一边复习、准备各类资格证的考试,有的刚刚熟悉了教学常规后,便想方设法进入县城;其二,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低下,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试想,月薪600元的待遇怎么能留住当今时代一个正常生活的人呢?

二、教育教学设施缺乏、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缺乏、滞后,严重阻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公路沿线,一幢幢教学楼拔地而起,在低矮的平房中无异于鹤立鸡群,格外显眼。然而,只有走进这些山区小学,你才会发现,虽然新的教学楼盖起来了,办学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电视机、投影仪、电脑等。当今社会的信息爆炸与农村小学的信息源短缺形成极大的矛盾。学校仅有的几台电脑要么上不了网,要么被闲置,别说学生上网查资料,就连教师手头上的纸质资料都少得可怜,教师依旧以“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行教学。

很多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没有诸如微机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功能型教室,音、体、美这些课程几乎被语文、数学课代替,科学、品德等课程的教育教学差不多都是照本宣科。我们偶尔听到校园里歌声飞扬,几乎是教师唱一句歌词,学生跟着唱一句歌词。对于曲谱,教师自己无法试唱,学生也不认识。再如,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备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体育课几乎是学生的自由活动课,学生在体育课上推推搡搡、打打闹闹,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农村,很多家长为谋生计,纷纷外出务工,他们短则几个月回来一趟,长则一年见不到孩子,甚至有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后,在外重新组建家庭,从此一去不返。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对留守儿童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老人由于自身文化的限制,他们对留守儿童仅是生活起居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孩子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他们管不了,也不会管,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还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其父母外出打工,家里也没有爷爷奶奶,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他们要承担起打扫、做饭、喂牲畜等家务,甚至有的留守儿童还承担着田间耕作的繁重劳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家境贫寒,如果不是享受义务教育和免费的营养餐,他们很可能就会辍学。

教育的缺失,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教师无怨无悔地承担着教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履行着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书育人的义务。他们不怕吃苦,然而,令他们伤透脑筋的是,好容易灌进学生脑袋里的知识,学生很快就遗忘得一干二净。教师无奈地说:“学校苦教五天,不如周末两天;教师苦教一学期,不如孩子一个假期。”

我们期待,甘肃省教育厅在今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能早日落实,“五年内全面改善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并使这些学校的师资配置趋于合理”。面向乡镇以下的农村学校,我们应培养能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或“一专多能”的教师,优先安排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并在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中,向这些教师倾斜。

我们知道,农村教育一直在落后中步履蹒跚地前进。虽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农村教育,但是农村的小学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扶持。

4.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 篇四

为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我在沅陵县妇联及调查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协助下,于

2007年3月至4月,在沅陵县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深入探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总结经验,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意见。

1 调研区域基本情况湖南省沅陵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沅水中下游,素有湘西门户之称。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全县共有劳动力35.5万人,其中女劳动力15.9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 %;少数民族人口近37万人,占总人口的56%。

沅陵县从1994年开始被国家明确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595元,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5%。

2 调研实施情况沅陵县版图面积大,交通又十分落后,考虑到县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笔者分类选取了样本点:一是处于全县最高水平的县城所在镇沅陵镇农村女性;二是319国道边乡镇马底驿乡,代表沅陵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中等水平的地方;三是该县边远的贫困乡,也是少数民族乡火场土家族乡,代表该县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较低的水平;四是在该县其他乡镇再专题抽样调查部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一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200份),专题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

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家庭调查问卷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二是家庭对教育的评价;三是家庭获得收入的方式、方法。关于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基本情况;二是个人主要经历;三是从事职业、收入来源及生活方式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其中包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132份),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

3 农户调查问卷情况3.1 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在收回的有效问卷142份中,户主年龄以30岁至49岁为多,有93人,占65.5%;文化程度以初中为最多,有80人,占56.3%;高中居其次,33人,占23.2%。为独生子女家庭户的52户,占36.6%,有两个子女的有40户,占28.2%;有三个以上小孩的户数不多,仅12户,占8.5%。家庭劳动力以夫妇二人为主的有84户,占59.2%。这些农户家庭收入也不尽相同,见表1。

表1 沅陵县农户家庭年收入情况统计表 单位:元,户

年 货 币 收 入

户 数

比例%

2000以下

17

12

2000-4999

36

25.4

5000-7999

26

18.3

8000-10000

27

19

10000-29999

32

22.5

30000以

4

2.8

3.2 农民对教育的看法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沅陵县农民对教育的支出在其家庭支出中比例很小,为此,我们专门把他们对教育的看法评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沅陵县农民对教育的看法调查表 单位:户

子女教育程度期望值

子女受教育的评价

子女受教育的目的

程度

户数

比例

评价

户数

比例

目的

户数

比例

大学

78

55%

有用但用处不大

28

19.7%

尽义务

57

40.1%

高中

57

40.1%

为子女能

出人头地

31

21.8%

初中

6

4.2%

很有用

113

79.6%

无所谓

1

4.2%

无用

1

0.7%

更多收入

26

18.3%

3.3 农民对阻碍家庭致富原因的看法沅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贫困县的农民,对发家致富难的原因寻求是什么,为此,我专门进行了比较调查。调查结论见表3。

表3 沅陵县农民对阻碍家庭致富原因的调查统计表 单位:户

原 因

户数

比例

缺 少 资 金

48

33.8%

缺 少 技 术

54

38%

子女受教育负担太重

6

4.2%

土 地 太 少

9

6.3%

缺 少 文 化

7

4.9%

交 通 闭 塞

9

6.3%

其 他

9

6.3%

4 农村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分析4.1 受访农村女性劳动力个人基本情况在被调查的225人中,少数民族128人,占56.9%;婚姻状况,已婚210人,未婚15人。沅陵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基本情况见调查表4。

表4 沅陵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表 单位:名

年龄结构

知识结构

年 龄 段

人数

比例%

文 化 程 度

人数

比例%

18-20岁

6

2.7

文盲半文盲

9

4

21-30岁

55

24.4

1-3年教育

12

5.3

31-40岁

94

41.8

4-6年教育

45

20

41-50岁

46

20.4

7-8年教育

50

22.2

51-60岁

21

9.3

完成9年义务教育

59

26.2

60岁以上

3

10-11年教育

11

4.9

高中毕业

28

12.4

12年以上

11

4.9

4.2 女性参与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的情况在225名受访女性调查中得知,共有53人表示参加过各类技术培训,其中参加技术培训的人有38人外出务工。现将参加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农村女性的情况调查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

表5 沅陵县农村女性参与技术培训情况调查表 单位:名

项 目

人数

比例%

参加过技术培训

53

23.6

参与政府部门组织

27

51

参与企业组织

12

22.6

自己寻找培训

3

5.7

其他方式参与

11

20.8

参加时间

5天以下

8

15.1

5-10天

19

35.8

11-30天

11

20.8

30天以上

15

28.3

培训开支

没有开支

11

20.8

100元以内

11

20.8

100-300元

13

24.5

300元以上

18

34

关于外出务工情况:在受访的225名女性中,有87人占38.7%有过外出务工经历。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受访者表示,外出务工她们更多的愿意找老乡介绍或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单独外出毫无目的的情况不多。同时,她们也表示,个人的素质决定了外出务工从事的职业和收入。现将87名外出务工农村女性情况调查作一汇总。见表6:

表6 沅陵县外出务工农村女性情况调查表 单位:名

5.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中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使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中职美术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进行美术教育,在教学准备方面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把美术专业学生培养成才,改善现有美术教学的不足,进而提高中职学校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 美术教育 策略研究

一.美术教育教学准备工作

美术教学的准备工作是上课的前提,关系教学效果,一般从整体上应做好如下工作:调查了解学生美术基础,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设计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设计和选择好教学内容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自编课程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力求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新课改提供的现行美术新教材,对多数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而言,还不具备新教材教学的条件,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的备课阶段应努力开发利用农村当地美术资源,农村有很丰富的美术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加改动,要善于摆脱教材束缚,改换一些教材内容尽量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二.美术课堂的教学实施方面

1.至关重要的第一节课。据了解,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学生不但美术基础知识为零,而且思想上不重视美术学科,更没有学习动机。因此,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重新认识美术学科,激发学生上好美术课的自觉性,并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专家认为:学习兴趣是基于好奇心求知欲求能而产生的一些心理反应。

2.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美术是情意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紧扣学生需要教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和自由创造。

一是课堂评价采取宽松评分和鼓励的办法。据调查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学生得到的批评大大多于表扬,因此教师适时适量的表扬、鼓励,可以使原本认为自己美术差而学习不认真的学生,由于自信的增强而变得认真,可以使学生对美术学的兴趣逐步增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的习作采取多鼓励和肯定的方法。

二是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还要善于因人而异地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创作,使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的手法与众不同,自己的艺术表现具有个性。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审美偏好来对学生下结论,否则很难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对此,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得好:“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变得富于创造力。

三.改善现有美术教学的不足

1.着重加强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引进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教师。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现象,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保证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美术创作水平和执教能力。当今世界,科技不断进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这种形势,人人都在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教师也不例外。学校应该营造教师学习环境,创造学习条件,如设立学校图书馆,培训教师,校外深造。学校还应采取激励机制,如晋级晋升职称等,努力提高老师的学术水平和执教能力的,以教出更多学习优异的学生。

2.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是当务之急,研究利用音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群体施教。接受中原地区的美术传播和传承。中原地区开发较早,教育相对较发达,美学教学水平也较高,接受其辐射,吸取其长处,发展贫困地区美术学是个上策,贫困地区学校应抓住机遇敞开大门接受艺术教育的辐射。

3.吸取社??各种资金,社会各种力量办学。我国社会富裕程度不断上升,居民手中游资很多,应引导这部分资金投向于美术基础教育事业,以弥补教育资金不足。这方面内地和城市比较多,大力引导和推进向贫困地区发展,举办各种类型的美术学校,以形成美学气氛积极培养人才。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目前贫困地区学校不可能一下子实现现代化教育。因此,贫困地区的美术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从我们生活的农村寻找适合美术教学的各种资源,将其融入课堂,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美术知识、技能,为农村美术教育的全面提升而努力。总之,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薄弱是现实的其发展任重道远,要改变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广大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教改实践探索中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时东亮.农村美术特色化教育的探索.基础教育课程,2006,29(3).“第一期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论文,课题题目:《在贫困地区中职学校落实艺术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ZJ063

6.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 篇六

发展对策

【摘 要】立足文山边疆贫困地区农村消防工作整体薄弱的实际,通过分析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农村消防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解决当前农村消防工作中制度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火灾防控等薄弱环节的对策及措施,以促进新农村消防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边疆贫困地区 农村消防 和谐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努力增强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消防安全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和促进农村消防工作的和谐发展,结合当前文山农村消防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提出加强和改进边疆贫困地区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和措施,抛砖引玉,以期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防工作有所裨益。

一、文山州基本情况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西与红河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东西横距255公里,南北纵距190公里,距省会昆明356公里。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半山区占总国土面积的80.3%。全州下辖文山、砚山、丘北、广南、富宁、麻栗坡、西畴、马关8个县,108个乡镇,897个行政自然村,40个居民社区,159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3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6.2万人,占到了全州总人口的92.2%。

“十年战争,十年恢复”。文山州战后经济恢复建设工作基础薄弱、难度大、任务重,主要以三

七、烤烟和畜牧为经济产业支柱,工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全州2007财政总收入仅为22.3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下辖的8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的落后地区。

一直以来,文山州委、州政府都高度重视消防工作,特别是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文山州各级党委、政府都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积极深入贯彻落实《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和《云南省农村消防建设标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扎实稳妥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一些成功经验。截止目前,先后组建地方乡镇企事业政府专职消防队4支、乡镇和社区志愿消防队148支、农村义务消防队424支、村寨和企事业单位义务消防组织897个,消防群防群治网络在发展中逐步形成。

随着文山州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火、电、气、油广泛使用,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潜在的火灾隐患越来越多,农村消防工作任重而道远。据统计,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文山州农村火灾四项指标分别占总数的67.77%、88.24%、61.54%、69.81%,农村消防安全形势逼人。总的来看,全州农村火灾多发生在边远贫困地区,这类地区建筑密集、耐火等级低、群众防火安全意识不强、交通不便、消防水源缺乏,发生火灾后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严重后果是其主要特点。

二、当前文山州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体抗御火灾能力低下

一是消防道路、消防水源、消防通讯不畅或缺乏,除天保口岸、平远街镇等4支政府专职消防队配备了消防水罐车,部分农村志愿消防队配备了水带、水枪、战斗服、手抬机动泵等器材装备外,所有农村义务消防队只是配备少量的火钩、火叉,没有配备其它必要的消防器材和工具,发生火灾后自救能力差。并且,在对127个行政村的乡村公路、村巷道路实地勘测中,消防车能通过的不到20%,农村大一点的水塘、水窖及河流,能停靠消防车的仅为15%,且乡村公路多为土路,一下雨,道路泥泞难行,火灾发生时,有的地方消防车根本无法及时到达,即使到达也失去了扑救初起火灾的最佳时机。二是农村建筑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集。文山州为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筑结构多为木结构吊脚楼(杆栏式建筑),相互毗连,房屋间普遍无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足,火灾一旦发展到猛烈燃烧阶段,仅靠“桶浇盆泼”,难以有效控制火势的蔓延,必然形成“火烧连营”的景象。

(二)农村火灾隐患大量存在

一是可燃物多,因文山州农村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多将柴草、牲畜圈设臵在建筑物内,人畜共居,“三堆”现象普遍,加之生产生活用火用电增加,电器线路老化、破损,火源种类繁多,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大火回到解放前”的悲剧正是对农村火灾过后的真实写照。以2006年4月发生在文山州广南县旧莫乡龙莫村的“4•27”火灾为例:火灾直接经济损失198952元,死亡2人,伤1人,受灾28户,绝大多数家庭在这次火灾中一无所有,一贫如洗。二是农村居民消防意识淡薄,普遍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每到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上坟烧香、焚纸,屋内点香灯、蜡烛等形式的祭祖现象较为普遍,极易引发家庭火灾及山火,造成山火入村、家火上山的连环火灾。三是农村“九小”场所增多。近年来,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特别是正公路沿线乡镇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人流、物流显著增大,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明显上升,小门店、小作坊、出租屋、小招待所、小餐厅、小影视厅等场所不断增多。并且,这些“九小”场所普遍存在“三合一”现象,其无序发展,加之缺乏有效监督,普遍存在火灾隐患。

(三)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农村消防工作开展不深入

由于文山州的农村消防工作起步较晚,一些乡镇领导对农村消防工作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消防工作是公安消防部门的事情,与自身关系不大”。种种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农村消防工作的失衡和落后,致使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得不到有效落实,消防工作成了一个“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忘掉”的现实问题。同时,文山州的农村青壮年每年外出务工都很多,村寨中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等安全弱势群体,“空巢”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各村寨成立的义务消防组织人员缺口较大,加上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和灭火技能培训,致使很多村寨消防组织建设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四)消防宣传教育工作不深入

一是文山州农村地域广阔,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消防宣传教育还难普及到农村的每一处;二是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接受能力差,使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得不到乡镇的重视,出现消防宣传工作无人管,无人抓等现象,特别是许多村一级的广播已处于瘫痪状态,致使消防宣传教育活动难以落到实处,成为盲区。

三、当前农村消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偏差,是影响农村消防工作发展的主观因素 一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各乡(镇)、村都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见效快、政绩明显的经济建设上,而对抓见效慢、政绩不明显的消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二是广大农村居民平时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家庭创收为主,报有侥幸心理,对参加消防知识学习、参与公共消防宣传的热情不高。

(二)经济落后,是制约农村消防工作开展的客观因素 2007年,文山州财政总收入仅22.3亿元,农民人均财政收入还不到1000元,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资金欠缺,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消防工作作为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社会公共事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农村经济基础这一前提的制约。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州108个乡镇,编制消防规划的只有30个乡镇,远远满足不了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所有村委会只配备少量的火钩、火叉,没有配备其他必要的消防器材和工具。

(三)体系不全,是造成农村消防工作薄弱的主要因素 部分乡镇没有把消防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对农村消防工作重视不够,致使乡镇各级消防组织没有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职责没有完善,责任没有明确,部署落实没有到位,在乡镇的建设发展规划中没有将消防规划纳入其中,许多村级消防组织形同虚设,消防工作无人问津,导致了农村消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四)警力不足,是限制农村消防工作面扩大的现实因素 从调查情况来看,基层派出所民警的消防业务素质和履行消防监督职责能力普遍较弱,深入到乡村检查防火工作微乎其微,三级消防监督管理作用发挥不明显,仅仅依靠消防部门现有的消防监督力量来担负全州31456平方公里的消防监督工作,警力严重不足,对农村消防工作鞭长莫及。

四、加强新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

(一)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快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条规定:“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单位应当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清醒的认识开展新农村消防工作不仅仅是消防部门的事,也不仅是乡镇这一级政府的事,而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都要共同参与的事情。要在政府依法承担消防总责,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履行自身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级农村消防工作组织,使农村消防工作有人组织、有人负责、有人落实,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村委会为依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消防工作配套联动运行机制,为农村消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不断将经济增长优势转化为消防优势,运用各种手段来支持、推动农村消防工作的大发展,将消防安全观念深入到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调动所有的力量来实现好“消防保村、保镇、保平安,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工作推向社会化,加快推进新农村消防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公安消防部门也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主动争取各级政府对消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督促、协助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及时研究解决消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农村自防、自救能力

文山属于典型的南方喀斯特地形,山区、丘陵占到了80.3%,农村面积广,道路复杂,通行条件差,在扑救农村火灾中往往由于路途远、路况差,到场时火势常常已经发展到猛烈燃烧阶段或者处于燃烧后期,不能达到扑灭火灾于初起阶段、有效减少损失的目的。为此,政府应针对农村距离消防队较远,到场时间较晚、消防水源缺乏、初起火灾较易扑救的实际,将农村消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一是充分利用农村“五改三治”村庄清改工作,进一步明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防火分隔,建筑防火等建设要求,修建消防水池和取水平台,拓宽乡村间消防通道,设臵火灾事故报警电话,开辟防火隔离带,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等,引导和帮助农村解决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因地制宜,大力加强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要挑选政治思想好、身体素质好、有奉献精神的青壮年党员、团员、退伍军人、民兵充实农村志愿(义务)消防队伍,并由消防部门每年对他们定期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和灭火演练,不断提高农村志愿(义务)消防队的灭火作战能力。

(三)强化消防监督工作管理职能,消除火灾隐患 一方面,公安消防部门要调整工作重心,面向农村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合理调配警力,深入乡(镇)、村指导工作,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对农村消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拿出解决方案并加强消防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改变农村消防管理薄弱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火灾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安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另一方面,根据《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和《云南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规定》的要求,大力加强对基层派出所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的消防监督职能,进一步延伸消防三级监督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点多面广、接触群众广泛、辖区情况熟悉的优势和最基层消防监督生力军作用,加大对辖区“六小”场所、重点单位、社区、村委会等进行经常性、群众性的消防监督检查;要针对农村收获季节、高温季节、重大节假日以及冬春旱季等火灾多发期,组织乡(镇)、村干部和农村志愿(义务)消防队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巡查,及时发现、督促整改火灾隐患,促使文山州农村消防安全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四)打造农村消防民族文化特色,推动农村消防宣传工作群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06年以来,文山各地消防部门按照“消防工作,宣传先行”的工作理念,立足地区实际,利用手机消防短信,消防电影进学校、进农村,街天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活动,不断摸索创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农村的宣传内容和形式,成功走出了一条“宣传方法多样化、宣传手段科技化、宣传内容实用化、宣传对象广泛化”的新路子。

在不断摸索、总结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文山壮族、苗族、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风俗中普遍喜爱对山歌,把各类防火、灭火的基础知识、图案汇编成本民族的山歌传唱,使农村消防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别有民族乡土风情,更能够深入广大农村,做到家喻户晓,真正形成人人讲防火、村村抓消防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历史性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全社会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逐步完成。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社会预防和扑救火灾体系,才能构筑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安全环境,为确保建设好文山州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稳固的消防安全基础。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7.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 篇七

关键词:师资稳定性,教育公平视野,幼儿教育,西部地区

一、引言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发展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然而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在幼儿教育资源上一直相对落后, 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理念更不相适应。在教育公平视野下,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西部人才均衡发展的源头, 也是西部幼儿教育获得公平教育起点的最根本保证。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有关师资稳定性问题是影响师资发展的核心因素, 也是师资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维持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国教育改革的长期不懈努力。

二、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现状及后果分析

1. 师资流动大, 队伍建设缓慢。

师资稳定性是幼儿教育完整性的基本保证, 也是幼儿教育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教师资源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通常师资流动较大的群体分布在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中, 因此严重影响着我国西部幼儿教育的发展。其次, 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核心队伍资源流失以后, 不能保证充足、及时地人力资源补充, 使得西部幼儿教育出现短期的师资短缺, 甚至教育质量低下的现象。

2. 师资流动大导致的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西部地区幼儿教育的典型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幼儿教育中师生比例与全国平均比例相差悬殊, 甚至部分偏远农村的幼儿教育完全缺失, 致使大多学生的教育历程中失去了幼儿教育的环节, 从家庭直接进入小学, 其主要原因是当地办学条件艰难, 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有限的教师队伍基本分布于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阶段, 而且对现有的师资队伍不能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 故而流动性较大, 使得大多有经验的幼儿教师流向更加发达的地区。

3. 师资流动频繁, 导致师资队伍综合素养低下, 专业背景匮乏。

我国西部地区幼儿教育中, 大多机构存在老师身兼数职、一人多用的现象。主要由于具备专业背景的幼儿教师在对口专业的执教期较短, “一人多能”导致幼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而且在专业教育素养上相对低下, 没有综合教育的理念作为支撑, 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需求, 公平教育视野角度上已经使得该地区的孩子失去了公平的教育起点。然而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 师资队伍没有稳定的资源, 大多幼儿教师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上相对低下, 成为影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因素分析

1. 薪资福利水平低, 生存条件恶劣。

西部农村教育的典型现状是教育经费的缺乏, 幼儿教育也不例外, 因此薪资福利水平成为幼儿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 西部农村超过50%的幼儿教师薪资水平在2000元以下, 可见教师工资总体偏低, 甚至执教多年的高教龄老师也缺乏基本的福利保障, 直接后果是这些具有一线经验的教师资源不得不放弃现有岗位, 寻求可观薪酬的岗位。其次, 某种程度上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体系的编制规划忽视了幼儿教师的地位, 大多该地区的幼儿教师不具备正式编制, 该现象不符合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发展模式, 也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的直接原因。

2. 培训、进修体系不够完善, 缺乏执教积极性。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师资队伍教学素养的高低, 包括教学模式、学前视野范围以及对后续教育接轨的铺垫作用等。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幼儿教师严重缺乏职前技能培训和引导, 大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习惯性模式, 存在较浓的个人主观性, 某种程度上缺乏幼儿教育的正规理论作为引导,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无论在职前还是任职过程中教育机构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进修机制不完善, 没有将教师的任教技能实践化, 而且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 长期缺乏培训或者进修机会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对现有岗位的职业憧憬, 挫败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 一旦遇到更加合适的机会就会选择离职, 导致西部幼儿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

3. 职业规划不清晰, 缺乏专业化成长平台。

职业规划是每个人走向职业生涯的基本设想和憧憬, 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启发员工的工作灵感和积极主动性。西部贫困地区在岗幼儿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匮乏, 尤其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识较为浅薄, 自己对未来幼儿教育的职业发展方向比较模糊, 使得教龄较短的教师对现有岗位失去依赖感和归属感, 因此具有较强的流动趋势, 间接危及到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稳定性。此外, 学校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缺乏年轻教师在岗成长的平台, 教育公平视野下对幼儿教师的成长也必须考虑到在岗职工的未来规划个人成长辅助设施建设。

四、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1. 改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现状。

我国西部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大多还未纳入国家正规编制, 从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缺陷。该现象成为幼儿教师最为关心的因素, 因此某种程度上成为西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直接原因。传统农村教育的观点认为, 教育体系应当具备国家正规编制, 这样才能给幼儿教师从个人情感上提供保障, 促进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 国家对西部幼儿教育的投资力度相对薄弱, 尤其对幼儿教师的薪酬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幼儿教师的薪资福利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甚远, 甚至不能满足日常家庭生活的需要, 因此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不得不放弃西部农村的幼儿教育生涯, 导致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稀缺, 从根本上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可见, 改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是保证师资稳定的最有效的措施。

2. 构建新型培训、进修机制, 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趋于多元化模式, 幼儿教育也不例外。西部贫困地区构建新型进修机制是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也是保证幼儿教育阶段师资稳定的基石。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的新形势下, 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 学校可以在每学年不定期地举行在岗幼教技能进修以及相关的实践评估, 使得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际培训目标相符合, 根据实践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同时在进修机制的建设中, 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拓宽教学视野, 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教育意识, 无形中增强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积极性, 打造从理论到实践的专业化人才, 巩固了幼儿教师的师资稳定性。

3. 建设现代化激励体系, 增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竞争意识。

教育公平视野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平衡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其中对师资成长的公平性要求是其主要内容。现代教育理念下, 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体系的发展必须具备符合人本发展的现代化激励制度, 尽可能将幼儿教师的产出成果指标化,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下的KPI绩效考核模式, 促进幼儿教师的竞争意识, 从根本上提升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自身素养, 对该地区师资稳定性起到间接帮助作用。

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多变, 教育公平视野下对西部幼儿教育师资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 现阶段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中由于教师所处的生存环境、薪酬水平以及相关的培训机制等因素, 导致幼儿教育中师资稳定性较差, 使得幼儿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为此改善该地区幼师福利现状、构建新型进修机制以及现代化激励制度是维持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长期稳定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韩震, 莫美芬.公平视野下西部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 2011, (6) .

8.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 篇八

关键词:教育公平 差别原则 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002-02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成为社会稳定的平衡器。已故罗马俱乐部主席佩切伊博士曾指出:“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仅依靠某些杰出人物的素质,而且也取决于亿万人民的素质”。因此,可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经济飞速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全民教育的发展,这得归功于在教育公平方面所进行的实践。英法两国重视教育公平,更加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教育发展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他们在教育公平方面的实践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这两个国家通通是把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甚至是优先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位置,这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了,才进而发展其他地区的教育,这样的做法才不至于使贫富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差太悬殊,真正做到了教育公平。

而我国长期以来存在严重失衡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即“四重四轻”:一是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二是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三是重发达地区,轻欠发达地区;四是重少数重点学校,轻多数普通学校。这种现状再加上原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势必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状况,形成“马太效应”。这使教育的不公平愈演愈烈。我们想要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选择应该是遵循“差别原则”对贫困地区教育进行优先发展。

1 “差别原则”及“贫困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理念”的适用性

本文关于“差别原则”和“贫困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理念”的阐述主要借鉴了来自教育水平发达国家和地区为背景的研究,当引入其理念来用于分析我国的教育发展策略时,我们需要考虑其适用性。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源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而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等源于什么呢?教育公平问题讨论的本质就是社会转型所带动的经济利益转移而形成的不同利益群体对教育权利和资源分配的竞争。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区域间、城乡间和校际间教育资源分布上的不均等。从洪岩壁对2004年7月至2005年2月间西部11省、市、自治区的128个市(地、州)的805个县(区、市)的2336个乡(镇、街道)的2707个村(居)委会的数据的分析表明,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远大于族群之间的不平等。族群间的教育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和阶层不平等。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差别原则”和“贫困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开展初始性的探索和研究。

2 教育公平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

什么是教育公平?自从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首次阐述教育公平的含义以来,西方学者便未间断过对其内涵的界定,到20世纪60、70年代还发生过对教育公平概念的论争,并形成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如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胡森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詹克斯的教育公平观念等。

美国社会学家、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于1966年调查了4000所学校的60万学生后所作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期望通过发现美国白人和黑人学校中教育资源的巨大不均,并根据调查数据来大规模地纠正这种不均衡。科尔曼报告以《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为题出版,他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二是为所有儿童,不论其社会背景如何,提供普通课程;三是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四是在同一特点地区范围内教育机会一律平等。

罗尔斯所言的“平等”,是承认个人差别基础上的机会的平等,是同一类人之间的平等,不同的人不同对待,而绝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因此,罗尔斯主张的教育是在一定平等基础上的公正的教育。罗尔斯正义原则在促进社会公平以及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由此,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特别是差别原则,为我们要实现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3 当前中国的教育公平追求

当前,我国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且对教育公平做了全方位的阐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其他国家的教育公平有益实践,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

因此,针对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教育发展起点较低、学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状,政府作为教育决策的主体,应该以公平性作为教育政策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育公平理念贯穿于教育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之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以“差别原则”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并依靠完善的政策机制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目标。

4 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教育公平的比较研究

4.1 英国“教育优先区”方案和“教育行动区”计划

1967年,贺尔西教授在卜劳顿报告书中提出了“教育优先区”方案,它以“积极差别待遇”的理念为指导,建议英国政府采取主动干预的方式,选择一些物质或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给它们特别补助或优厚待遇,优先改善其校舍和小区环境,以求教育机会的均等。随后,“教育优先区”作为为文化不利地区学生提供补助的计划被英国政府采纳,并以政策的方式组织实施。

“教育行动区”是英国政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所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它成立的背景要追溯到英国工党执政时所秉承的教育理念。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上台执政,提出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注重培养英才,而应该指向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于是,1997年7月,执政之初的政府发表了《学校中的卓越》教育白皮书,强调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宣布2002年之前,政府要致力于学生学习成绩标准的提高,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把学业成绩表现不良的教育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消除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成绩低下状况。

从1998年初建到2001年三年间,英国共有大的教育行动区70个,小行动区40个。仅短短三年,行动区内第一关键阶段的孩子在阅读、书写、数学方面达到第三级别的人数分别比建区前提高了7、6、8个百分点;第二关键阶段的孩子在英语、数学、科学方面达到第四级别的人数分别上升了12、16、20个百分点。大多数都位于英国最贫困的城乡地区。

4.2 法国“教育优先区”政策

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前国民教育部长雅克·朗就曾说过:“机会平等和知识需要实际上应当并行不悖。每个公民应当更好地获得文化和知识。”

9.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 篇九

为了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的新变化,国家适时调整了扶贫开发思路,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全国确定11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的战场,涵盖了陕西境内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3个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在陕西的范围包括汉中、安康、商洛市全部县(区)和西安市周至县以及宝鸡市太白县,共计30个县(区)(以下简称秦巴山区片区),占国家确定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76个县(区)39.5%,是陕西最大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一、陕西秦巴山区片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秦巴山区片区自然条件。秦巴山区片区位于陕西南部,秦岭、巴山两大山脉横贯东西,汉江、丹江穿境而过,地形地貌多样,高山延绵、丘陵广布、盆地和川道狭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库区于一体,跨省交界广、贫困人口集中。陕西秦巴山区国土面积7.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6.8%。2011年末,耕地574.80千公顷,占全省20.1%,常住人口899.9万人,占全省24.0%,约有6万多少数民族人口。

(二)秦巴山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秦巴山区特别是陕南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1年,秦巴山区片区地区生产总值1500.09亿元,财政总收入124.5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282元和5132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西汉、西康、沪陕、十天等高速公路和襄渝铁路复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2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080公里,交通运输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面实现“两免一补”和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在校率99.6%,普通高中入学率80%。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93%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96.9%。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653.43万亩,退耕还林66.78万亩,森林覆盖率62.7%。

二、陕西秦巴山区片区贫困状况

近年来,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但与陕北、关中地区相比,陕南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近几年全国百强县排名、西部百强县排名和“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排名中,陕西秦巴山区县(区)均榜上无名。

(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陕西秦巴山区片区是全省贫困人口的主要所在地;2011年公布的全省56个国家贫困县中,秦巴山区有29个,占全省多一半。按照省政府制定的2500元贫困标准计算,2011年,秦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人口有307.34万人,贫困发生率37.5%,比全省高9.3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占全省39.7%,全省有近40%贫困人口集中在秦巴山区。

(二)交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陕西秦巴山区片区交通不够发达。铁路运输方面,由于山区铁路建设投资较大,陕南大部分地区无铁路通过;公路运输方面,虽然近几年陆续贯通了西汉、西康、西商线,陕南汉中、安康和商洛市政府所在地目前均通高速,但是很多县乡公路等级低,当地很多经济作物、矿产品和农产品等无法及时运出,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秦巴山区居民大多居住于山、川或者盆地较为平坦地段,当季节性降雨较为明显时,常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近年来陕西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等措施,但由于其地理特征与气候原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泥石流、洪水等灾害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少。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国土面积占全省36.8%,人口占24.0%。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生产总值占全省12.1%,人均生产总值13164元,分别为全省和全国49.8%和48.5%;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9.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

7.6%,二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13%;财政总收入124.53亿元,占全省4.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87亿元,占全省3.1%,其中:各项税收占全省7.6%。

(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有医院、卫生院4368个,占全省9.5%,每万人口医院床位29张,为全省79.1%,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人,为全省82.2%,通有线电视村占全部村50%,比全省低3.6个百分点,在27个农业县中,17个县有线电视入户率在30%以下。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陕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域每10万人口拥有大学生4922人,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文盲率

5.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有25.9%的县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在90%以下;有16个县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在60%以下。可以看出陕西秦巴山区片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差、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

(五)居民收入低,生活水平较差。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农民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12个县(区),18个县(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商洛市7个县(区)全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安康市汉滨区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余29个县(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26个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有4个县(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陕西秦巴山区片区贫困因素分析

(一)城镇化水平低,产业承载能力弱。陕西秦巴山区片区交通不便,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人口密度较低,小城镇发展缓慢且规模较小,集聚功能差,综合承载力弱,经济结构单一,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较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每个镇平均人口6400余人,城镇化率32.9%,比全省低12.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个百分点;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人口密度119人/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少63人,城

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汉中市政府所在地汉台区、安康市政府所在地汉滨区,其余28个县(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农业装备程度差,农业生产水平低。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2011年,30个县(区)化肥、农药和地膜使用量分别占全省4.8%、7.8%和17.9%;农机总动力401.12万千瓦,占全省19.7%;每公顷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装备水平

6.9千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千瓦;粮食总产量258.30万吨,占全省21.7%,粮食亩产215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公斤;蔬菜总产量387.46万吨,占全省27.4%,蔬菜亩产1684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0公斤;水果总产量占全省7.3%,亩产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0公斤。

(三)财政投入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由于投资和投入的相对不足,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相对滞后。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均占全省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全省24.4%,教育、科技、卫生支出122.40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5.2%,比全省低0.6个百分点,占全省教育、科技、卫生支出24.1%,医疗卫生支出占全省25.6%。公路里程5.39万公里,占全省9.7%,高等级公路2167公里,占全省12.4%。水利设施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22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乡镇总数3.8%;4662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62.6%,1097个行政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14.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待遇下一篇:学校法制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