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共13篇)(共13篇)
1.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 篇一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意象
一、课堂练习:
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四)。
2、谒 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麻姑]是古代传说中的女仙,曾自称在短时间三见沧海变为桑田。
①“触景生情”是诗人创作的直接原因。从这首诗的内容上看,这“景”当是
诗人登山远望,见夕阳西下、水去云回之景。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要点:景、情、境
诗人看到日落西山,流水东去,白去归去的景象,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沧海来阻止时光的流逝,(步骤一、二)诗人的想像新奇,整个画面奇幻而瑰丽。(步骤三)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怅恨(步骤四)
3、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起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即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景色: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分析: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情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迈。
二、巩固练习
4、【2009·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考点】第一问: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第二问: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个性解读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5、【2009·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2.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 篇二
一、积累意象的传统含义
古典诗词中的不少意象, 往往具有典型性。因为在长期的诗歌创作中, 它们被诗人不断地使用, 从而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含义。如月亮, 一般说来是怀人思乡的代名词。李白的《静夜思》里有“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煜的《虞美人》里有“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里有“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更有人编出一些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意象的传统义:“离愁别绪托折柳, 望月怀远尽思乡。竹菊梅兰君子范, 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 杜鹃啼血寄凄凉。蝉鸣高洁虫悲误, 鱼传尺素鸿雁忙。”诸如此类的均为常见解读, 这方面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快速感知诗歌的情感。
二、留心意象的特定含义
有时在某一作品中也有可能带有与传统义不完全相同的特定含义。
如“风雨”这一传统意象在古诗词中多用来表现诗人孤独苦闷、失落不得志之感。“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乌夜啼》) 。凄风苦雨常与诗人愁苦的心境吻合, 于是成为诗人表现乡愁、仕途坎坷、理想破灭的符号。风雨越是凄凉, 诗人情感活动的背景越是令人感伤, 反映出来的诗人情感越是深刻和细微。然而“风雨”也有“喜”的一面。“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水光潋艳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些诗句都将风雨写得喜人而别有一番情趣。
由此可见, 某一意象的传统意义与它在某一作品中的具体含义有时并不完全相同。在鉴赏一首诗歌时, 切忌主观臆断, 用传统的常见义来代替作品中的特殊含义。
三、注意意象特定含义的有效品析
鉴于古诗词意象有传统意义和特殊含义, 在品析意象时, 建议做到以下两点。
(一) 认真揣摩意象的特征
为防止曲解诗意, 揣摩意象的特征在鉴赏过程中极为重要, 因为它是作者的文学创新的表现。李白说:“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水”是寄托愁思的载体。而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却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水是雄奇瑰丽的, 是磅礴有势的。因此, 解读意象切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古人写诗讲求炼字。对意象特征加以描摹的词语足见字眼的传神。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 可以跳出僵化思维的框框, 从而确切了解真意。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中的“春风”, 不是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 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春风写得通人性, 写出了季节变换的喜人景象, 从而表达了作者隐居时的达观态度。把握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描写春风的“取”和“酬”上。
再如2008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考了王维的一首诗———《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题目是: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第一题其实就在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分析景物特征。仙鹤之多与松树之茂盛, 与后句访客之少形成对比, 写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第二题学生在练习的时候, 许多人把情感理解成了抒发作者的寂寞之情。究其原因, 在于只看到首句中的“寂寞”二字。这种理解的偏差要求学会下面的一点。
(二) 整体把握意象群
诗歌中往往不止一个意象, 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会共同为作者的心境服务, 这就构成整首诗的意境。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八个意象叠加构成诗人秋天萧索凄凉的意境, 无限愁绪溢于言表。著名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更是用十个意象将漂泊之人的活动场景刻画得深入人心。一组蕴含着情思的景物, 构成了秋日黄昏的一幅图画, 画面透射出荒凉、萧瑟的气氛, 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日暮途穷、凄凉窘困的心境。
但在《山居即事》中, 许多学生受“寂寞掩柴扉”的影响, 造成误读。其实如果认真分析, 后四句分别描写了嫩竹、刚长出来的莲花、袅袅升起的炊烟、采菱而归的人, 营造了和谐快乐的意境, 作者隐居山中的恬然自得融于其中。由整体推敲局部, 不难看出颔联中写物多人少并不是反映作者内心的寂寞, 倒是“梅妻鹤子”般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了。如果理解成寂寞, 显然是相互龃龉的。“人访荜门稀”并不同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寂寞凄凉。
张岱年的《中国思维偏向》里有这么一句话:“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可见, 整体把握是阅读的一大基础。整体把握诗中意象群的意蕴, 是全面理解文本的根本方法。只抓只言片语, 就会一叶障目, 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我们要的是站在高处俯瞰整座森林。
3.古代诗歌中的沙鸥意象 篇三
受儒家“天人合一”与道家“天道自然”思想的影响,中国诗人与自然物象有着亲和的关系。物象在诗歌中的使用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过它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起兴的引子。而对鸥鸟的讴歌古已有之,南朝江淹在《杂体诗张廷尉杂》中有诗句:“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在稍早杜甫的诗人中李白、王维、白居易等也都有咏鸥的诗句,如李白《古风》云:“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这里的白鸥有一种追求身心自由的品格。杜甫诗歌中的沙鸥意象继承了前人并发扬光大,且赋予沙鸥意象多种内蕴,传达着别于前人的思想内涵,使得沙鸥意象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经典,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宋代,鸥鸟成为诗人诉求自由闲适人生理想的一个符号和表达恐机心厌争斗价值观的象征。
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诗人笔下的鸥鸟多姿多彩,如白鸥、沙鸥、白鸟、鸥鸟、浦鸥等,展示了诗人们博大精深的艺术观照,“寻象以尽意”。每种意象都寄寓了诗人独特的主观情感和丰富意蕴。“沙鸥”亦如此,在它被写进诗里时是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
一、“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积极用世、潇洒自在、睥睨天下之鸥。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这样的家世,让杜甫从小就志存高远,胸怀社稷天下。年轻时满怀豪情壮志,高唱自己火热的理想,洋溢着浪漫的青春气息。诗中的鸥鸟意象自然也有一股浩然之气,一副桀骜不驯的姿态。杜甫写的《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此时他对前程充满信心,提出“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明确了自己的最高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他此时正高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诗中刻画的鸥鸟也是一种潇洒翱翔于万里浩瀚天宇的桀骜不驯之形象,结尾写道:“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这个飞翔天宇、举身天外的白鸥正是诗人高洁孤傲的形象,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自信豪情,这时的他“不敢忘本,不敢违仁”,他以致君尧舜拯救苍生为己任,积极用世、蔑视庸俗、鄙弃无所作为,可谓意气豪迈、壮怀激烈。
诗仙李白在《江上吟》中也同样借鸥鸟表达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江上之舟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而这里的“海客”和“白鸥”已经成为一体,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我这个海客,要毫无机心地与白鸥泛舟江上,摇笔赋诗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直凌越沧海”。
二、“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淡泊名利,闲适归隐,远离机心之鸥。较早的《好鸥鸟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海上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鸥鸟无机心,起初人也无机,于是相处甚好;人没有了诚心,有了巧诈之心,鸥鸟也会远之。虽然那时鸥鸟没有什么固定的含义,但鸥鸟的无巧诈之心的美德在这里已初有体现,真正在文学作品中将鸥鸟远离机心的含义发掘出来的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南朝谢灵运。其《山居赋》曰:“抚鸥鯈而悦豫,杜机心于林池”后来江淹发展了这种含义,唐代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中写道:“海翁无机,鸥故不飞”,同时代陆龟蒙《甫里集》“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淡,与世无争。后来有了“鸥鹭忘机”这个成语,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亦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鸥鸟就有了稳定的含义。诗人杜甫继承了前人赋予沙鸥意象特定的内涵,在“廷诤守玉床”(《壮游》)惹得肃宗龙颜大怒被迫辞官后,开始有了忧谗畏讥,悲悯自叹,寻求独立之意,于是他浪迹天涯的人生开始。上元元年抵达成都浣花溪畔并营建草堂。此时的他名利之念淡泊了许多,另有好友严武的照顾,生活过得安定惬意,居住地又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使得诗人产生一种与鸥鸟相亲近的闲适感,所以他笔下的鸥鸟飘逸超脱,自由闲适。如“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这里物适其性,人得其乐,鸥鸟意象飘逸超脱,与世无求,是杜甫摆脱拘束后淡泊名利,自适归隐的感情的外露。
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漂泊无依,凄凉孤独之鸥。说到漂泊无依,居无定所,杜甫的一生可谓是这样,因而“沙鸥”蕴含的凄凉孤独的情感和诗人的坎坷命运、人生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去蜀》:“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面对国家局势的动荡,知己严武去世,诗人意识到自己将要在漂泊中度过余生,“残生随白鸥”是多么无奈的人生结局啊?同年,诗人携家离开成都,写下了著名的《旅夜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里的沙鸥有一种漂泊凄凉的身世之叹,杜甫孤独无依,栖身无所,像沙鸥一样漂泊于茫茫天地之间。人世的坎坷不平,生活的穷愁困苦,境遇的悲凉不幸,藉此我们应该从一颗孤独的心的悲凉历程来理解杜甫这个伟大诗人的无奈,所以他笔下的鸥再不是在成都时的“相亲相近水中鸥”了,漂泊凄凉、孤独困苦,是诗人此时处境的真实再现。于是他笔下出现了“寒鸥”“饥鸥”等意象,孟子云:“士之失位也,犹如诸侯失国家也。”对于贫寒之士,除去失位造成的政治困頓的悲凉外,更直接的是威胁到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杜甫不得不靠别人周济过日子,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仰人供给,他和他的妻子常忍饥挨饿,于是他笔下的鸥也跟着忍饥挨寒,《雨四首》写道:“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鸥饥”正是诗人自身的深刻体验。他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伤怀中挣扎,举目无亲、饥寒交迫的饥鸥形象正是饥寒的诗人自己。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这“沙鸥”同样含有飘零之意,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远离故园,看到秋日萧条之景,虽羡慕“沙鸥”的自由自在,但仍不免有飘泊在外的凄凉和郁闷。
4.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简要分析学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劣、得失;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向,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一、高考回眸。
(04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觉梦,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有期。
问题: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 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 抱膝灯前影伴身 ”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抱膝 ”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影 ”,而“伴 ”字又将“影 ”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06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簧相倚绿。阿童三尺椎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椎: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1)写景,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2)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3)议论)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1)作者在创造一种宁静、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的生活环境。暗含作者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向往。(2)作者对竹情有独钟,竹的高洁、修直也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二、命题规律。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与黄皮书142页考点吻合)
三、考点诠释
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窗同的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
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 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
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情景交融
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②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③对比衬托
为了突出某些人物后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花”、“月出”、“鸟鸣”这样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④借助修辞
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⑤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2)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
总之,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四、鉴赏诗歌的方法
概念: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鱼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调动知识的积累 如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3、弄清是怎样写的(1)典型细节的理解(2)注意全诗的结构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5)注意环境的渲染
(6)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4、表达
(1)表达过程要完整 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典型例题详解
虞美人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把握感情(抒什么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 把握技巧(用什么手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答案:
☆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 往事: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指已灭亡的南唐。
☆ 雕栏玉砌:指代旧日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丽的东西。
☆朱颜改:语意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有又力度。
五、课堂教与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fu)州,寄居羌村。肃宗继位灵武,杜甫想为平叛效力,离家北上赶往灵武。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又送回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作。(1)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参考答案)(1)湿 寒
(2)诗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两首元曲的内容有何明显不同之处?(2)这两首元曲的表现手法有何相同之处? 答:(1)①马曲景色苍茫萧瑟,白曲景色明丽可爱; ②马曲写思乡之苦,白曲写赏景之乐;
③马曲孤寂凄苦,情调低沉;白曲清新明朗,心情平静; ④马曲是山水人物画,人物了然可见。
(2)①把秋天傍晚多种特有的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种意境; ②景物名词排列组成画面; ③借景抒情 ④烘托
总结: 最后,顺便把我编的“诗歌鉴赏口诀”贡献给大家:
5.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篇五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的明确古代诗歌鉴赏的考试内容: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方法:
分层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
导——练——矫——结
教程:
第一教时
导语:高考诗歌鉴赏一般考查对关键词语意义的理解、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语言技巧的赏析,近几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诗眼”的理解、形象的赏析、意境的领悟和艺术手法的评价,其复习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方法提示一:抓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全诗意境展开的总纲,是情感的脉络。因此,抓住诗眼,就能扣住主旨答题,把握了诗歌的灵魂。
典题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歌一、三句写景,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及答案:“冷”和“凉”用得最好。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景,很好地衬托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二)雪晴晚望贾岛
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闻打暮天钟”是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及答案:是全诗的诗眼。因为,这句用在篇末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前七句都是写静景,是望景。“闻打暮天钟”写一声清脆的钟声,由视觉转到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似乎隐隐吐露出诗人“归卧故山”的思想。
方法提示二:析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寄寓着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融入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或者情景交融拓展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意境。阅读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析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领悟蕴含在其中的情趣和理趣。
典题练习:阅读下面几首诗歌,然后按要求答题。
(一)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诗人用近乎绘画的手法,抓住了几个典型的画面,这些画面的特点是。
解析: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答案:色彩鲜丽、情调清和。
(2)通过这幅图画,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你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
解析:夏日午时,烈日当空,树阴匝地;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亭台楼阁由于微风的拂动也随之晃动,让人感觉到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使人精神为之一爽;至于晴空骄阳下,绿树浓阴间那悠长的蝉声,只有留待大家去玩味了。透过这幅清幽美丽的图画,我们仿佛看到那个充满情趣的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答案:这是一幅描写夏日风光的图画,通过这幅图画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热爱山林的情趣,以及对闲适自在生活的追求。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二十三年:指刘禹锡于永贞元年被贬出京,到宝历二年回京这段时间。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全诗的情感主旨所在,诗句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表达了诗人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
(2)第三联是广为传诵的名句,但已赋予新的哲理,你认为今天它主要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不可逆转的规律。
方法提示三:赏技巧——在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风格流派、意境创造等。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烘托、用典、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修辞方式为: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风格流派有清新飘逸、沉郁顿挫、平和冲淡、委婉含蓄、清新质朴、简洁明快、豪放、婉约等。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体会诗人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以及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
典题练习:阅读下面几首诗歌,然后按要求答题。
(一)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这句词点示了全词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答案: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二)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阁,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①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②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
因此诗,诗人被冠以“郑鹧鸪”的称号。简要分析诗人写鹧鸪有什么高妙之处。
解析及答案:全诗紧扣鹧鸪来写,不但写出了鹧鸪的形状、习性,而且将鹧鸪的叫声与帝舜二妃及屈原的悲愁故事相结合、与游子佳人的伤感情事相结合,放到一个荒江野庙、雨昏花落的环境中来描写,自然形成了一种凄迷悠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样就深刻地传达了鹧鸪这一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独特的悲剧意蕴,感人至深。
(三)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港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有人评这首诗写菊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
答案:这是一首咏菊诗。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未离开菊花,开篇写菊花的貌不惊人(“比蓬蒿”、“近鬓毛”),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质,点出咏菊的主旨。
(四)碧瓦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诗人,曾作为南宋使者被派往金国。在金主面前“词气慷慨”,“全节而归”,为朝野称道。
简答:这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吗?为什么以“碧瓦”为题?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及答案: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但又不全是。诗以《碧瓦》为题而不是以《暮春即景》为题,暗示由碧瓦想到雕梁画栋的豪宅。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在绣幕遮挡的碧瓦楼前,偏安江南的王侯显贵们醉生梦死,耽于享乐。末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人无计留春住,南宋王朝衰败的局面又是可以挽回的吗?诗人以景写情,含而不露,构思精巧。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比较鉴赏题的`解答
方法提示:如果题材相同或艺术技巧相同,那么关键在于找出思想情感不同的地方,或找出艺术风格不同的地方,反之即使思想情感相异或风格也迥异,则可找出艺术技巧相同的地方。总之,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是基本方法。
典题练习
(一)比较鉴赏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①辽西: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中思·喜春来春思胡祗適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1)比较《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春思》一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的心情。(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春怨》一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戌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怨恨战争”方面答也可)
(2)《春怨》和《秋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活泼生动,口语化。(意思相同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唐·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宫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
(1)韩氏诗运用了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请简要说明。
答案(1):托物言情(寄情于物)委婉、含蓄乐景写哀(反衬)
答案(2):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现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王维
荊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王诗中的“湿衣”和张诗中的“沾衣”含义相同吗?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王诗中的“湿衣”是幻觉、错觉,湿人衣的是山中的翠色,作者抒发了那浓翠的山色给人带来的浸染、滋润、细雨湿衣似的凉意美感。张诗的“沾衣”却为实写,是说大山云深之处,即使天晴无雨,也会因为湿气沉沉而打湿游者的衣服,它展示了云深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壅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注】①早晚回:何时回。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1)这两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0个字)
答案:表现百姓生活的痛苦,表达诗人深切的同情。
(2)范诗多处运用对比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请作具体说明。
答案:“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一叶舟”和“**里”的巨大反差,饱含了诗人对渔民的关切和同情之心。
(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⑤梗犹泛⑥,故园芜已平。烦君再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代指囚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③玄鬓:古代妇女发式“蝉鬓”,又黑又光润,缥缈如蝉,故称。玄,黑色。这里代指蝉。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鲍照等曾以此曲作诗,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⑤薄宦:官职卑微。
⑥梗犹泛:《战国策·齐策》载土偶与桃梗对话,土偶曰:“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火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此处喻指四处漂泊。
(1)两首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各自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骆诗借秋蝉因露重风高而难飞难鸣,喻指自己忠直高洁而横遭诬陷,身陷囹圄。李诗以蝉的高栖难饱,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自喻高洁和因高洁而清贫的困境,暗示环境的冷酷无情。(解答时注意“在狱”“白头吟”“薄宦”等词语的含义和提示作用。)
骆诗尾联写自己高洁而不能取信于人,抒发了强烈的悲愤和不平。李诗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要坚持高洁的操守。
(2)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技巧?
6.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要求:
1、懂得诗歌语言的变形: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2、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3、了解常见作家的语言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中的“诗眼”。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诗歌当是语言的艺术。严羽说“诗有别材”。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
(二)知识新授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 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一“滴”,写出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 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一“暗”,写出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 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 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 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 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 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3、诗中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附答案: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4、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4)定语的位置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5、语言特色
(一)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二)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如《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又如: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四)自然: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知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五)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江楼月
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六)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如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又如: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八)洗炼: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时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索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 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九)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愤不平。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十)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十一)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例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十二)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邺的《官仓鼠》,梅尧臣的《陶者》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课堂演练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6、规律小结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1)明特色: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能力提升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从哪个角度来答“为什么”,这就得找到答题的方向(角度)。提问变体就是:要答出它传神在哪里?怎样传神了。(题干中说它传神,问为什么?我们自然要回答)过渡: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结合意境展开联想再现情景。答案:步骤一: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或(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其尽地表现了离别酸楚的心情。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锦 薛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依据答题步骤,我们来判断评改以下答案(5分)
答案1:寒在句中指天冷,微在句中指力气弱;表现出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3分)(为什么)答案2:寒在句中指天冷,微在句中指力气弱。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筋疲力尽。表现出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5分)(为什么)
诗眼型(一词领全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叙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寓意不难答(隐含的意义,映衬怎样的主题),关键是回答“为什么”是关键词?从哪个角度答。探究变体的提问:“折柳”一词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过度: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使诗的结构明朗,抓住这个词,就可以把握了整首诗,所以命题者往往出这类考题考我们。我们还是从研究答案找规律:
答:步骤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二、三答的就是“为什么”是关键。
步骤二:同意,因为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是从线索还是情感还是结构上讲它的作用?)——结构上 步骤三: “折柳”二字真切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答题步骤:
(1)该词的隐喻是什么?对突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词的寓意答题方式)(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或(线索、情感基调)上所起的作用考虑。(3)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睿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依据答题步骤来判断评改:4分(显示答题步骤2、3)
答案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睿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2分)——只答出结构作用
答案2:“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睿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4分).(答全了结构作用、表达情感)
语言特色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一般从哪几个角度来答?(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提供答题步骤,学生尝试答题: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供参考答案,学生自行评改: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1分)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2分)
7.如何运用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 篇七
一、表达技巧的概念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二、介绍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大致可分为三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1.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等。
2.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而诗歌中最常见的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有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细节、白描等。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正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侧面描写)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动静结合)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白描)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移情于景等。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 是先写景后抒情, 景是指自然风景, 情是指热爱, 憎恶, 赞美, 快乐等感情。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情景交融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说出来,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移情于景指作者不同的感情往往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直接抒情)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借景抒情)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托物言志)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情景交融)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移情于景)
3. 表现手法。用典、衬托、对比、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照应等。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
作者用这个典故其实是以廉颇自比, 抒发自己不得志的忧愤。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 在广阔辽远的空间, 充满浓密深沉的烟霭, 离愁就象这些烟霭一样, 可见离愁之深。
三、运用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1. 设题方法。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法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 答题步骤。
⑴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或技巧。
⑵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⑶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以及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3. 答题要领。
分析表达技巧, 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弄清鉴赏要求, 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 还是表达方式角度, 还是表现手法角度, 还是兼而有之。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的优美的赏析。
4. 例题分析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排闼:闯进门来。闼, 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步骤一) 写开门见“山”, “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步骤二) 化静为动, 化无情为有情, 赋予山以灵性, 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步骤三)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8.浅析意象解读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意象解读;诗歌鉴赏;诗歌
诗歌是什么?古人已经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诗以言志,歌以咏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思想情怀的。古人崇尚“文贵在曲”,也就是不能在诗歌中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应该把这些思想蕴涵在一些物象之中,通过特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即我们所说的“托物言志”。这些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诗歌是意象的表达形式,是意象的载体,诗人用诗歌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承载着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而意象正是诗人主观思想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诗歌意象的最好诠释。
《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些是诗歌意象作用的写照。欧阳修在其《蝶恋花》中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在这首词中,通过被狂风暴雨摧残的花,反映自己悲惨的命运,表达出词中女子感伤抑郁的情怀。由此可知,意象对诗歌表达的作用多么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通过解读意象来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就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一、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意象的内涵
诗歌意象的内涵是丰富多变的,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基本内涵,初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通过意境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怀。意象丰富与否和所描写的物象关系密切。我们熟知的明月、松、竹、梅、落花、孤雁等等就有着丰富的意象内涵,诗人也会选择在这些物象上寄托情思。舒婷的《致橡树》围绕着“我爱你,绝不学……”生发出一个个生动鲜活富有内涵的意象,把自己对爱人刻骨铭心的爱恋一步步推向高潮。“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诗人在前面用一个接一个的意象衬托自己所向往的平等的爱情。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选择的“木棉”和“橡树”两个物象,寄托诗人热烈纯真,深沉委婉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理想和信念。诗中这些丰富的物象把读者引入一个遐想的空间。对于意象,古人也有一些固定的对应表达,如:松、梅、竹、菊比喻高尚纯洁的气节;月亮和大雁寄托思乡的感情;杜鹃和鹧鸪鸟传达凄惨悲苦之情;梧桐叶落的景象传达出悲凉之意;长亭和柳树代表着离别、落花;流水和愁苦相连;乌鸦和燕子对应兴盛和衰败;草木的存在其实代表着物是人非的感慨等等。在教学中,都要通过大量的诗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意象。
二、领会诗歌意象走入诗歌意境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而意境是通过意象烘托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写的是烧炼石灰的画面,借此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
心。最后两句作者写道“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只要清白留世就无怨无悔了。至此,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融入诗中的物象中,形成一种物中有情、情中含物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描摹诗歌表现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歌所表现的画面,帮助学生走进画面,体味作者当时的心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苏教版八年级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讲课时,把这十种物象以连续缓慢的速度呈现在学生眼前,再配以低沉哀婉的背景音乐,烘托出一种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氛围。学生就能够很快感悟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对于领会诗歌内涵,走入诗歌意境起到推动作用。
三、理解意象对诗歌鉴赏题的作用
诗歌语言的凝练是诗歌美的一部分,诗歌更重要的美在于诗歌的意境。学生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对于解答考试当中诗歌鉴赏题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用“晚来风急”“大雁”“满地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意象烘托出一种孤独悲苦的氛围,表达词人对丈夫去世的悲伤心情。这首词中,词人先用特殊的时间:“乍暖还寒时候”,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内心的凄冷;用“喝酒”的做法,来说明用酒浇愁愁更愁的意思;用落花满地的景象,来映衬自己的凄苦;用飞过的大雁来暗示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和丈夫传书寄情了;用整日飘落的秋雨,以及雨打在梧桐树叶上的声音,进一步衬托词人失去丈夫后的悲苦孤独。掌握了这些意象表达,在处理诗歌鉴赏题时才能够解答准确。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能够分析出诗歌中意象表达的作用,把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归纳总结,掌握了这些意象所对应的“情”,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更深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对于学生文化内涵的积淀,语言的表达,写作技巧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学生只有把握住诗歌的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对诗歌中的哲理领会深刻,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才会提升。
9.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能力目标:1.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的方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 象 感 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雨------------离情别绪。月-----------思乡、怀念亲人。杨柳---------依依不舍、惜别。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③学生练习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积累的意象知识,体会诗歌的意境,形成一种鉴赏技能。这样既可达到熟悉并消化考点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希望达成一箭双雕的目的。
10.鉴赏诗歌的意象 篇十
例① 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② 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回答问题: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例③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鉴赏诗歌的意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例① 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例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回答问题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例③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回答问题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11.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越位”匡正 篇十一
摘 要:本文旨在着力于阐述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入格、准备,以廓清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认识上的模糊性和不切实际。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同时凡语言都必伴有情感或思想,所以从语言入手,重视训诂,才能进入艺术天地。要使所赏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艺术手法具有说服力,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以揆情度理的原则来衡量,而慢节奏地咀嚼涵泳是鉴赏不可或缺的手段。
关键词:古代诗歌 阅读鉴赏 越位 匡正
诗歌鉴赏题涉及概括相关诗句的内容,说明相关诗句的表现手法,写出诗作蕴含的情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考察形式似乎很容易作答,也起到了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功效,这种平实视角下的命意恰恰点中了当下诗歌教学的命门,也无形地成为一座教学的观象台,引导我们体察日常的诗歌教学。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诗歌鉴赏的案例:
风入松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学生如此赏析:引用典故写了西园,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物是人非之感,用想象的手法,虚实结合,写出了爱人荡秋千时玉手香凝,最后写了阶因爱人不到,惆怅不已,一夜间长出了青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惆怅苦闷。
这段赏析乍看有模有样,深得鉴赏的要诀,但是细论诗句,发现这样的鉴赏其实滑入了概念的泥沼之中,全然没有依附诗句的本意。“西园”是过去诗人和爱人游乐的地方,如何用了典故呢?明明是正面描写黄蜂逗留秋千索,侧面表明爱人离去,又何以“用想象的手法,虚实结合,写出了爱人荡秋千时玉手香凝”呢?不从诗句、诗意本身出发而加以鉴赏,借用足球比赛“越位”规则的说法,学生犯了“越位”思考、“越位”作答的错误。这种“失位”、“越位”病症中的先入为主,直扑“情感”,标签、概念齐上阵的现象并非个例。
当然,我们不能把罪过一棒子全打在学生的身上,一些赏析文章、老师的引导也表现出凌空蹈虚的气象——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匆匆进入赏析阶段。我们无意将诗歌鉴赏当作简单的文言翻译,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看不懂诗歌的现实。那么,怎样匡正诗歌鉴赏教学的“越位”呢?
一、重视训诂
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同时凡语言都必伴有情感或思想,所以从语言入手,才能进入艺术天地。重视训诂,指不放过对一处诗的每一个字句的意思的正确理解。如果连字句都没有弄懂,即使分折得天花乱坠也不会得出正确结论,还谈什么赏析?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例如没有通训诂,许多同学就断定某诗为思乡怀人之作,抒抑郁不得志之情。
我们所说的重视训诂是从微观层面加以窥探诗歌之奥义。如杜甫的《旅夜抒怀》开头一句“细草微风岸”,实际上是“微风岸细草”,因为平仄的需要,语序出现了倒装,词语先后顺序的变化反而更具视觉镜头的美感;岳飞的《小重山》中的一句“阻归程”三字,看似明白,却没有主语。谁“阻”了我的“归程”是敌人?还是朝廷内部的投降派?都是,但这里不能明说,于是用无主语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晏几道的《菩萨蛮》中的“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秋水”指女子的眼睛,“玉柱斜飞雁”是筝的形象,女子的“眉黛”如春山,这些常见的意象别有情趣……不能不说只有重视训诂,才能登堂入室,进入诗歌的高级鉴赏阶段。
二、识辨关联
诗歌往往体现形式和实质的完整性以及情感、思想和语言的连贯性。诗歌在结构上起承转合,上下内容在语义上的相对完整,时空的转换,情与景的契合,辨清这些特点是通向赏析的不二法门。
如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中的“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这是诗歌的三四句,内容上密不可分,多数理解为“岭色下雨,断弦人落泪”。实际上这两句说的是流人弹水调子仿佛将“岭色千重万重雨”交付给听者,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学生大多未从通篇考量诗句在句法、音韵及通感上的特色,因而理解“失位”。
鉴赏刘长卿的《余干旅舍》一诗,我们要清楚时间上的转换构成了本诗的内在逻辑,从日暮时分,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呈现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再如李白的《玉阶怨》一诗,是“谁”却下水晶帘?是“谁”望秋月?诗中的环境提供了一个线索:是一个深夜不能眠的宫女。我们不得不去涉及理路直接参与、感受意境:我们一面是个观众,看着一个命运情境在我们的眼前演出,一面又化作宫女本身,扮演她并进入她的境况里,从她的角度统领着我们的意识。总之,我们是在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进入诗的意境。这种主客既合且分,既分且合的状态,便是在作一种高级状态的情景辩识、情景契合。
三、揆情度理
要使所赏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艺术手法具有说服力,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以揆情度理的原则来衡量。
今年高考所选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易准确理解。我们不妨参看袁行霈先生的赏析: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的《新语·慎微篇》中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无疑,袁行霈先生鉴赏本诗考察了李白当时的社会背景,触及李白的身世,明了一些相应的历史典故,使得他对本诗的理解通情达理,合情入理。作为高中毕业生来说,对李白的生平肯定比较熟悉,虽然鉴赏可能不如专家那样深入,但是如果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揆情度理,是完全可以作浅显的入情入理的赏析。
又如姜夔写的一首年终思家的《浣溪沙》的结句说:“一年灯火要人归。”仿佛自己并没有想到回家,而是受“灯火”的影响才引起归思的。其实作者一直在想家,及至岁阑,依旧有家归未得,只好故意这样说了,这种鉴赏中的“以意逆志”是合乎情理的。
四、咀嚼涵泳
朱光潜先生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这段话精妙地道出了欣赏一首好诗时的愉悦之感,它是咀嚼涵泳之中的咂摸,是咀嚼涵泳之后的豁然开朗,是诗作者和读者人生世相的相互映照。然而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有多少人真正体味出诗的真义?急功近利、快节奏的理科式教学程序,使得诗歌的美感消失殆尽,这与新课程标准也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诗歌鉴赏不是纯粹分析网中的猎物。
不可否认诗歌赏析是有难度的,唯其品读境界高下,明晓深浅邪俗,更要“慢慢走,欣赏啊”。慢节奏地咀嚼涵泳是鉴赏不可或缺的手段。“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的意思是说,读书平心静气,慢慢地涵泳、品味,每当有一点新的体会时,必然会感到兴味无穷,其乐融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读书时情绪越好,也就越有助于理解。采用涵泳法读诗,不仅能从诗中吸取人文精神的营养,而且还牟陶冶自己的性情。一花一叶总关情,久而久之,我们就能积累情感,练就灵性,有一双很馋的耳朵,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易感的心。
12.古代诗歌鉴赏应从读懂开始 篇十二
那么,如何读懂一首诗呢?我认为:
一、反复吟诵品赏韵味
诗,皆为诗人感于物而作,是诗人心灵的映现。一首好的诗歌,往往给人塑造一种美丽的氛围和意境,让人读起来身心愉悦,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效应。
吟诵对于诗歌的欣赏具有很大的作用。我国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声律顿挫的特点,是声情并茂的产物。诗人在进行创作时,随着情感的兴会,神思的涌起,“言泉流于唇齿”,“吐纳珠玉之声”,诗人内心的情感伴随着吟诵自然涌出,所以刘勰在其《声律》篇中说:“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所以古人作诗又称吟诗。
二、联系实际获得体验
教学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在分析宋朝刘攽的《新晴》一诗时,赏析原诗“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中“偷”字的妙处,我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什么时候会“偷开”呢?再一次重现学生进教室时的动作,让学生通过动作的再现感知“南风”的“偷”的效果。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
三、发挥想象调动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在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马戴《落日怅望》: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在此调动学生的联想,承“微阳下乔木”而来,应该是夕阳西下时的景象。
13.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篇十三
一、什么叫意象?
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6、小楼:思恋故国、思乡怀人。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 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寒蝉:悲凉、愁苦。
5、落花:惜春、伤春、感慨时光流逝、青春易老、生命短暂。
6、黄叶:飘零、凄凉、孤独、迟暮。
7、杜鹃(子规):哀怨、凄凉。
8、芳草:离愁、思恋。
9、鹧鸪:旅途途寂寞、离愁别绪。
10、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人。
11、哀猿:悲愁、思乡怀人、贬谪。
12、夕阳:失落凄凉、漂泊沧桑、家国之悲、身世之感。
13、细雨:无边轻愁、郁闷。
14、秋天、秋风、西风:悲凉。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代表坚强、清高、超凡脱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2.梅花。代表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孤高、高洁的品格。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牡丹:富贵、雍容华贵。
4、莲花:高洁、坚守节操。
5.松柏。歌颂坚贞不屈、孤直坚强的人格,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6.竹。代表清高、正直、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7.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冰雪。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10、采薇:坚守节操、隐居。
11、南山:归隐田园、淡泊。
(五)、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 老边州。”
2.长城。指边关、战争。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5.请缨。喻杀敌报国。
6.羌笛。多表达边关将士的思乡与忧怨之情。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7、阳关:边塞。
三、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
3、答题规范:
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四、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诗歌鉴赏之意境
一、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一幅孤独、寂静的画面)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常见的组合:
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5、萧条冷寂/荒凉寂寥:羁旅思乡、贬谪思归。
6、绚丽繁盛:春天图景、都市繁华。
四、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着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画面+氛围特点+感情
3、答题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面,营造了一种()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考题演示。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题步骤:画面+意境特点+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推荐阅读: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默写10-03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如何复习06-13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项限时练10-23
2018名师语文专题卷《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 、语言 )》09-01
诗歌鉴赏之意象篇10-25
古代送别诗鉴赏07-19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06-18
古代艺术品鉴赏作业10-12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学习心得08-31
怎样鉴赏古代散文(高三选修作品赏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