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2024-07-24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14篇)

1.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篇一

0 2020 乡镇 生态扶贫工作自查报告 最新范文

为使乡的生态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求生态管护员对辖区内生态保护区,等地进行生态巡查,对完成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对完成质量进行评比。绝不走形式走过场,高质量严要求的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乡生态扶贫工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社区工作计划结合本乡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清理家园活动、卫生宣传活动等活动,这些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均取得了预期效果,受到的好评。现将 2018 乡生态扶贫工作开展自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开展清理家园活动组织生态管护员 开展清理家园活动。此次活动中生态管护员清理垃圾杂物等,从而净化了村级生态环境,受到高度赞扬。这次以开展清理家园为主题的活动中,增强了生态管护员们荣誉感与责任感,使他能够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尽职尽责的完成好村级卫生的生态保护工作,有效的提升了村级生态管护工作的服务质量。

二、广泛开展生态扶贫宣传工作 广泛开展生态健康宣传工作,普及生态扶贫知识,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开展了生态扶贫宣传活动,通过普及生态扶贫知识、开设健康讲座的方式,提高乡居民的个人生态环境意识,乡村生态扶贫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加强管理 及时改进 为促进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居民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以服务乡村,环保乡村,健康乡村为宗旨,加大对乡村生态扶贫服务的宣传,落实各项工作,提升乡村生态环保服务的群众满意度,使乡村生态扶贫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坚持做到每周定期巡逻检查村组的生态环境,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清理和整改,杜绝各种生态保护隐患的发生。

四、争创生态环保先进乡镇 工作中还应加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以上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多学习、多借鉴,扎扎实实的做好每项工作。为乡村居民办好事办实事,争创先进生态扶贫乡镇单位。做了大量工作,总结乡村生态环保工作。也感到还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目前我乡镇的生态环保工作还存在经费少、任务重的情况,但这些都未影响到乡村生态环保扶贫工作的开展,克服困难的同时,把乡镇居民的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半年来所做的工作,切实给居民带来了可利用的生态环境,为争创生态环保扶贫先进乡镇做出了贡献。

2.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篇二

第一,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贫区库区发展的基本保障,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新村。把加强我市贫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区库区持续发展的支撑,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到2015年全市要基本实现贫困村和水库移民村村村通水泥公路、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村村通广播电视,全市50%左右的贫困村和水库移民村要按照“五美四和谐”的总体要求,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积极培育350个“环境优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生态文明新村。

第二,把加快产业开发作为加快贫区库区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打造生态扶贫产业。面对贫困农民增收和生态安全的双重压力,我们必须拓宽扶贫产业的功能和领域,以新的眼光和视角看待扶贫产业,以新的理念发展扶贫产业,在不断加强贫困农民就业增收的传统功能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扶贫产业内涵,构建新的生态扶贫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力争培育打造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0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50家,幅射带动贫困农户6万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要在贫区库区着力发展生态扶贫产业,积极培育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150个,从事“农家乐”等旅游扶贫产业的贫困群众4万人以上。

第三,把扶贫搬迁作为保障贫区库区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将居住偏远,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但生态环境较好地区的贫困群众,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工程,搬迁到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齐全的新家园,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部门支持、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帮助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农民重点污染区的贫困群众实现异地搬迁安置,帮助他们逐步脱贫致富,改善原居住地生态环境。到2015年,全市要完成移民搬迁安置6万人,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1万人。

3.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篇三

(一)上下联动,齐推进。

一是市级成立高山生态扶贫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市发展改革委、城乡建委、扶贫办等市级有关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搬迁工作,负责协调小组日常工作,其它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同时明确市级相关部门分片对口联系30个区县。二是各区县均建领导班子,由区县领导亲自挂帅;在发改委设立办公室。由发改委负主要责任,其它部门配合。三是制定了五年规划及今年具体实施方案,14个贫困县通过现场评审方式,启动项目实施,部分区县完成今年搬迁任务50%左右。

(二)横向考察,学经验。

为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搬迁政策,重庆市加强横向沟通交流,学习考察相邻省市开展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搬迁方式、补助标准、资金整合及住房、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积极做好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制度顶层设计。

(三)加大投入,保落实。一是通过整合中央、市、区县(自治县)资金,打捆中央预算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生态移民资金、市级统筹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等,落实2013年搬迁资金计划16亿元。为有效解决“搬富不搬贫”的问题,市里按8000元/每人落实到区县(自治县),由各区县(自治县)针对安置条件、贫富状况的不同,制定差异化分类补助标准,重点支持建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为确保补助足额到人,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对搬迁项目计划、搬迁资金安排、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公示,通过加强搬迁资金监督检查及验收,纳入年度绩效考评等措施,确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政策、资金落实到位。二是加大区县自筹力度。区县根据本级财力适当安排一部分,对口帮扶一部分,动员社会捐赠一部分。如黔江对有搬迁意愿,但没有搬迁能力的特困搬迁对象,通过部门一对一帮扶和财政兜底的方式进行安置。同时,加大宣传,通过网络、电视等让群众、社会了解支持扶贫搬迁工作,形成搬迁合力。三是通过土地筹集资金。通过地票交易、申请额贷款,“三权抵押”等筹集部分资金。

(四)制定办法,强管理。

为确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市财政局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会同发改委、扶贫办、城乡建委共同制定了《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对搬迁标准、支持对象、资金来源、资金整合、资金拨付程序、项目资金公示、项目检查验收、违规问题处理等进行了明确 。

(五)调查研究,找问题。

搬迁领导工作小组深入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开展调研,收集并掌握了搬迁需求与指标计划的矛盾、补助标准不统一、特殊对象搬迁困难、安置区的用地困难、后续产业如何发展、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实地查看部分搬迁安置点建设情况,了解搬迁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问题。

(六)部门“会诊”,提建议。

针对调研及区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市发改委、市财政、市扶贫办、市城乡建委等部门积极讨论解决措施:坚持贫困户优先的原则,将贫困人口搬迁比例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考核,要求区县制定出台向贫困户倾斜的分类补助政策。合理控制建房规模,规划设计多种经济适用户型供搬迁户选择,引导群众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加强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死绝户退耕地、原有农户迁移退出耕地、土地流转等方式,妥善解决安置农户“菜园子”问题;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新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相结合,打捆各项支农资金,统一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安置点产业发展纳入各区县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引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做到产业发展与搬迁入住同步。针对存在的搬迁指标、新旧补助标准不统一、五保户集中供养安置对象补助资金、扶贫对象搬迁难、集中安置点用地指标、安置搬迁户菜园地、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搬迁户后续致富等7个方面19个问题,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加以落实解决。

4.生态扶贫方案 篇四

隍城镇2018生态保护扶贫工程实施方案

各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宜春市2018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宜办字〔2018〕10号)文件和《丰城市2018生态保护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丰生扶字〔2018〕1号)文件精神,按照全镇脱贫攻坚统一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 在落实、确保可持续”工作要求,大力实施生态保护扶贫项目,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持续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激发 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获得感和自身发展能力,有力推 进我镇脱贫攻坚工作。

二、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扶贫精神,全面落实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 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加大贫困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 护修复力度,扩大贫困人员就业覆盖面和产业发展覆盖面,推动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安排向贫困人口倾斜,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提高贫困群众致富能力,达到逐步脱贫致富的目的。

三、扶贫政策和措施

(一)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1、加强综合性补偿支持。争取国家生态转移支付扶持,让国家转移支付政策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

2、加强流域生态补偿扶持。充分利用好全省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与市级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补助资金,对贫困人员进行倾斜。

3、加大森林生态补偿力度。划定天然保护林,落实天然保护林补偿机制;健全、完善公益林补偿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古树名木保护补偿机制。

(二)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1、大力实施林业重点项目。积极开展人工造林,以乡土树种为主,重点发展杉木、湿地松、油茶、珍贵阔叶树以及名特优经济林树种,建设用材林生产基地和经济林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实施森林抚育、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做到宜抚则抚、宜封则封、宜补则补,封改造相结合,切实提高森林质量;加快对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两侧补植补造,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提升;加强天然林保护,建立天然林管护机制,签订停伐、管护协议,落实管护责任。加快推进政策性商品林保险工作,提高林农散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2、提升村庄绿化。按照打造秀美乡村的要求,积极争取省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按照“因村而异、因地制宜”原则,对18个秀美乡村点环境整治和绿化提升。

3、发展林业优势产业。以“四统一分”高产油茶种植模式,统筹推进村组连片栽植,带动贫困户栽植高产油茶。同时,鼓励小规模、小面积栽植高产油茶,种植指标优先安排贫困户,以油茶产业帮扶贫困户脱贫;林下经济产业扶贫。以省林科院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为引领,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太子参等林下经济,做大绿色富民产业,优先安排贫困户入股和劳务就业,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提高贫困户收入。

(三)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全面实行最严格“河长制”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 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小

(二)及以上水库 全面退出承包养殖实行人放天养,饮用水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 100%。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维护良好的河道水生态环境。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区,属于封禁治理措施的项目,优先聘用本村贫困户作为管护人员;属于村组集体自建的项目,优先雇用贫困户进行施工;属于享受了奖补政策的项目,优先安排贫困户从事经营管理。

(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完 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水平;结合秀美乡村建设标准,统筹推进贫困村“七改三网一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村庄人居环境。

(五)扩大就业扶贫面

1、林业护林员就业扶贫。按照山场就近、便于管护的原则,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优先聘用身体健康、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责任心强的贫困人员为集体公益林护林员、村级防火护林员、天然保护林护林员,签订护林协议,补助标准按相关政策发放。

2、农村保洁员就业扶贫。强化农村保洁队伍建设和经费保 障,促进农村保洁员岗位向贫困群众倾斜,优先聘用贫困群众 为保洁员。(责任部门:市城管局);

3、水库安全管理员就业扶贫。按照就近、便于管护的原则,优先聘用身体健康、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责任心强的贫困人员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员及锦江堤堤防安全管理员

4、岗位培训就业扶贫。以开展就业援助、公益性岗位安置、强化就业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扶贫,帮助贫困对象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的。

(六)大力开展生态创建

1、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加大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力度。

2.积极参与我市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建设,让贫困人口享受更多的生态发展成果。

3.积极开展森林城市 森林村庄创建,探索森林康养、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等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由党委书记甘辉华任组长,镇长杨小刚为第一副组长,熊发庚为常务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为成员的生态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熊发庚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

2、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 体,组织开展生态扶贫宣教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调动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民共同关注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编制生态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印发扶贫工作操作办法,让全体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对操作程序、扶贫政策一目了能,心中有数,便于操作。

3、加大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生态保护方面资金的基础上,要增加生态保护脱贫专项资金投入,优先支持贫困户所在村、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鼓励和吸吸收社会资本投身我镇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

4、强化监督考核。强化对生态扶贫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监 督检查,加强对生态保护扶贫项目实施、效

益情况和政策性补助资金兑现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切实将生 态扶贫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5.2014岫云生态产业扶贫方案 篇五

苍溪县岫云村创新社会扶贫机制探索农村造血式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项目背景

过去的一年,人人都在谈论中国梦;新的一年,梦想在激励着我们每个人不断前进。按照习总书记的阐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则是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融入群众、惠泽群众、引领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根据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2011-2020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实行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专项扶贫与强农惠农扶贫相结合、自身努力与争取支持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各界帮扶相结合。四川省扶贫移民局正是以此纲要作为农村扶贫工作新思路,不断取得新发展、新突破。

按照四川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新指示精神,重点是落实好“五个一”帮扶任务:一是开展一次实践教育,二是解决一批现实问题,三是培育一项支柱产业,四是建强一个战斗堡垒,五是结对帮扶一批特困户。

2014年四川省《1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扶贫攻坚机制,首要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对口援藏的作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攻坚;搭建信息平台,探索管理机制,规范社会扶贫,广泛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活动。

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距离成都389公里,作为一个地处秦巴山脉、隶属

于国家级贫困县的边远山村,如四川绝大多数山区农村一样,资源匮乏,劳动力稀缺,基本上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主,生产能力十分有限,除了青山绿水好空气,几乎看不到任何发展潜力。如何激发村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如何推进美丽新村建设,如何强农惠农,实现造血式扶贫,对于整个苍溪县农村扶贫工作而言,已成为一个亟需要破题的代表性扶贫难题。

二、项目主题:“远山结亲·以购代捐”产业扶贫计划

以岫云村为典型案例,在岫云村原有产业模式(远山结亲:以村两委为监管单位,以村合作社为运营推广单位,统一组织配送原生态农产品,一对一供应城市家庭)的基础上提档升级,打造全新的山区农村扶贫、创收山区村民模式:即以岫云村为据点,联合周边5到10个自然村,在县扶贫移民局的指导下,成立一个原生态产业扶贫发展联盟,在白驿镇设立统一配送的产品集散中心,与爱心企业结上产业扶贫对子,企业可以得到回报,农民可以自立创收,实现可持续造血式扶贫。既有效保护农村生态,传承农耕文化,达到家富、人和、村美,可谓切实推进美丽新村建设。

具体而言,一个村的生产量结亲(匹配)两到三家大型企业,既解决农村留守村民的养老创收问题,又解决城市居民的食品健康问题,同时改变以往爱心企业单方面捐赠,断奶即贫血,后续乏力的传统慈善模式,开创性地打造出一种全新的造血式扶贫模式,让企业、农民、政府多方受益。

三、实施方案

1、由省扶贫移民局、扶贫基金会牵头,寻找到有意向参与爱心结亲的企业,苍溪县岫云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具体执行该项目。

2、苍溪县岫云生态农产品合作社结合农户家庭劳动力情况、土地、山坡可用耕

地等实际情况,根据爱心企业和人士的需求组织生产。爱心企业支付的爱心认购款主要用作生产原料采购(仔猪、仔鸡、仔鸭等),生产及配送环节成本等。

3、邀约省内主流媒体及中央媒体地方记者站,以县扶贫移民局的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对项目启动现场宣传报道。

4、邀请党媒及主流媒体到岫云村实地考察,深度解读“岫云式扶贫开发模式”。

四、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参与方式及回报

与岫云村农户结对扶贫,认购1家以上农户农产品。

费用:每户一万元,上不封顶

回报:

a、参与媒体全程宣传报道

b、每个农户一年价值10000元农副产品(附岫云生态农产品价格清单,企业可自行选择产品种类及数量,由合作社负责按需统一配送上门。)

c、进入省扶贫移民局、省扶贫基金会爱心企业名单。

五、媒体报道方案

1、提前与媒体进行沟通,研究新闻看点,重点锁定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新闻网以及四川电视台等省级媒体,以及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成都全搜索、成都电视台等都市主流媒体。

2、新闻发布会上,从扶贫局、爱心企业、岫云村三个角度解读全新的扶贫理念和扶贫模式。

3、特邀记者实地考察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岫云式扶贫模式背后的故事以及发展现状,切实提升健康农产品应有的附加值,解决老百姓的发展问题和致富难题。

六、活动时间安排

3.7——4.1联系意向性企业签订相关协议;

沟通函接相关新闻媒体,组织报道所需新闻题材;

由合作社和村两委对爱心企业的购买需求进行统筹安排,确保爱心企业所需生态农产品得到保障;

4.2——4.9 落地结对活动相关物料准备,活动现场参与企业确认。

4.10——4.15暂定4月中旬周末邀请相关爱心企业人士、新闻媒体、省扶贫移民局、省扶贫基金会领导到岫云村参加现场爱心认购活动启动仪式。

七、项目评估

对于山区农户来说,每户参与农户每年可通过自己的劳动实实在在直接增收近万元,对于目前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留守老人和农村留守妇女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足以保证其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从政治角度来说,这是践行群众路线,实实在在的强农惠农举措,是山区农村产业扶贫的一大创新模式;从社会影响力角度,项目集合食品安全和农村养老两大社会热点话题,多媒体的全面推广极有可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企业慈善的角度来看,这种全新的慈善模式不仅使企业的慈善行为变得更有意义,更具持续性,而且企业员工(福利)也可以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升华和企业凝聚力的打造。

苍溪县岫云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6.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篇六

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十一五若干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通知》(黄政秘[2006]83号)精神,我办及时与市发改委等有关责任单位进行联系,组建专门班子,确定专人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上报市发改委,并到区县进行调研,现把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经调查,新安江水库库区二至十年回水线区域内现有居民12137人,按高程统计二至五年回水线有移民5177人,五至八年回水线有移民3680人,八至十年回水线有移民3280人。目前,他们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得到了较大改善,并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主要问题是九十年代以来水库高水位运行,连年受淹,损失惨重,居住不安定。特别是1999年,新安江水库坝前水位达到108.39米,严重影响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高山后靠移民14245人,高山后靠移民的主要问题,一是生产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不足0.1亩,经济收入主要靠茶、桑、桔等经济作物和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二是后靠高山移民居住在库区两边的高山上,山高坡陡,高差大,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甚至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要半天,移民子女上小学要步行几里甚至十几里,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1-

吃水难、吃粮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按居住高程统计,海拔高程200-300米之间6744人,300-400米之间3204人,400-450米之间1458人,450-500米之间1444人,500-550米之间748人,550-600米之间264人,600米以上383人。按人均生产资料统计(含茶桑果园面积),后靠高山移民14245人中,人均生产资料0.29亩以下502人,0.3-0.39亩1262人,0.40-0.49亩787人,0.5-0.59亩1856人,0.6-0.70亩3103人,0.7亩以上6735人。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基本情况

2、移民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和现状

3、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

4、移民搬迁安置规划

5、基础设施规划

6、生产发展规划

7、科技培训规划

三、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努力,新安江库区移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移民遗留问题形成时间长,原因复杂,问题多,特别是一些重大遗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加之近年自然灾害频繁,目前,库区移民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后靠移民生产资源缺乏,生存空间狭窄,贫困面广

2、移民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

3、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条件仍待改善

4、浙江省自迁移民问题

四、下一步打算和建议:

按照以上的思路和内容形成初稿,并请相关部门专家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特别是有些数据要进一步核实准确,并把初稿反馈给县里,并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共同完成规划送审稿的编制工作。

新安江库区生态移民扶贫规划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市扶贫办人员少、经费紧缺,建议市政府给予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的支持。

同时,由于各地目前正在全力抢抓国务院关于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因此建议库区生态移民规划编制在时间上作些调整。

黄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7.岑巩困难户喜迁扶贫生态移民房 篇七

2月19日, 贵州省岑巩县易地扶贫搬迁 (第一批) 分房仪式在县人民大会堂举行, 来自全县11个乡镇的301户扶贫生态移民户参加了首批住房分配“抽签”仪式。

2012-2015年该县安置移民覆盖全县11个乡镇112村, 共计870户3405人。其中贫困户590户2567人, 非建档立卡户280户838人。本次分房落户共301户1335人, 自筹资金2579.7万元, 安置房屋301套, 其中80平方米9套, 110平方米245套, 130平方米47套。

移民房位于该县思阳镇亚坝安置点, 比邻工业园区和即将建设的温泉小镇, 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移民群众入住新房后, 该县将把生态移民群众的生计问题摆在重要位置, 重点解决移民就业问题, 确保生态移民群众能够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8.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精准扶贫 篇八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必然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消除贫困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一般而言,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越高。只有抓好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好绿水青山。只有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改善生态环境,让贫困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虽然任务不同,但是二者目标一致,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和契合性。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目标指向,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问题。精准扶贫解决的是社会中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观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往往是阻碍贫困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因。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充分依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是做好精准扶贫的现实抉择。当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重要生态功能区。从长宁县的现实情况来看,属于四川省“四大片区”外有扶贫任务的区县之一,目前共有贫困群众9330户25298人,县域内的长宁竹海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以竹类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90平方公里,保护区60%是实验区,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压力较大。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扶贫工作,其重点在于解决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处理好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贫困和返贫等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在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脱贫的渴望导致扶贫工作急于求成,为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往往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竭泽而渔”的方式,在经济上虽然暂时解决了贫困问题,但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导致破坏生态环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要紧抓生态环境与扶贫工作的结合点,把生态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两者的相互存进、带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从实践来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相结合的策略,关键是要找到市场经济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需求,也就找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众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着力点。无论是精准扶贫“造血功能”的建设,还是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认可和实现。从发展的趋势看,市场需求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生态和环保。因此,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供绿色环保产品,打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最佳选择。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精准扶贫的根本任务。经济欠发达地区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精准扶贫,就是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找准扶贫攻坚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局面。

加强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扶贫对象实际需求和自身特点,围绕饮水、道路、卫生、能源、绿化等贫困群体最关心的问题,加强群众受益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自然环境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环境卫生清洁等生态综合治理措施,使贫困群体既享受到扶贫的效果,也美化了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生态为重点的产业开发。要在发展粮油、蔬菜、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将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比较优势显、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生态特色产业,逐步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加大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科技兴农力度。要把生态产业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强对贫困农民扶贫技能培训,调动贫困农民利用生态建设增收的积极性,努力转变农民种养观念,推广生态农业科技,实行生态种养,以科技服务促进贫困农民增产增收。

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机制建设。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产业信用品牌,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经济欠发达地区坚定“守住绿水青山”的信心和决心,防止出现因环境保护而跟不上社会整体发展步伐、守着绿水青山“饿饭”的尴尬局面,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能持续,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9.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篇九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开展以来,我县围绕“千年古县、生态博野”这一大局,把提升行动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总抓手,与扶贫攻坚、“绿道”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休闲游有机结合,高标准改善农村环境,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高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把博野打造成京津冀生态示范区和融生态田园、天然氧吧为一体“养生养老福地”和“美丽乡村生态游目的地”。

一、高点定位抓统筹。放大我县“苗木之乡”和生态农业优势,走“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之路。一是坚持绿道先行。坚持以“绿道”建设为抓手,发挥我县绿道生态优势,按照“乡村变景区、苗圃变景区、果园变景区”的思路,坚持把提升行动与绿道建设、生态休闲美丽乡村生态游有机整合,两下广东增城对标学习绿道建设,并聘请增城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史寿山为决策顾问,谋划制定全县域绿道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具有博野特色的现代绿色乡村生态游品牌。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对全县133个村按照“精品村、达标村、推进村”的标准进行分类,把省、县沿线村、乡镇政府所在村等48个村列入精品村进行打造;把其他村作为达标村和推进村进行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村、精品线路、精品片区,力争通过两年时间,全部达到达标村以上标准,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把提升行动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一手抓硬件建设改善农村面貌,一手抓苗圃基地建设培育产业,让农民在提升行动中增收致富,提高生活品质。

二、高标谋划抓重点。我们在赴衡水饶阳县、武强县,邢台内丘县,以及涞水县对标学习的基础上,确定了“绿廊牵线、打点扫片、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一是在点上培树典型。以9个省

— 1 —定村为重点,按照省、市要求,一步到位地完成15件实事建设任务,为全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打造示范、提供样板。二是在线上打造精品。把省、县干道沿线村全部纳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来,参照重点村建设标准,着力抓好“四清四化”、公共服务设施等工作,积极创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精品村。三是在片上全力推进。在全力抓好点上工作的同时,坚持以点带面,每个乡镇打造一个3—5个村的精品片区。四是在面上整体提升。在全县所有村开展“四清四化”工作,抓好环村路及环村林带建设,确保全县农村干净、卫生、整洁、生态。

三、高效推进抓落实。一是强化政策支撑。按照“多干多支持,少干少支持,不干不支持并问责”的原则,从道路、村民中心、村庄标识、绿化等11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进工作开展。二是健全长效机制。在全县13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成立保洁队伍,县财政每年预算列支205万元专项资金,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有制度、有保障。同时,制定交通干道两侧环境卫生及绿化工作长效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及职责,对公路两侧环境卫生及绿化工作做到定期清理,定期管护,实现常态化管理。三是加强督导检查。实行县领导分包乡镇责任制,督导各乡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同时成立7个专项督导组,实行周督导、周约谈、月排队、月通报制度,严格奖惩。并把在提升行动中表现优异、效果明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县财政供养。

10.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篇十

(一)贵州省城镇化战略的内涵

贵州省正式提出城镇化作为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两大战略之一是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发布为关键节点。在明确以“大力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作为贵州省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目标的阶段性战略后,城镇化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主流经济学观点认为,城镇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伴生产物,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是基础,城镇化进程是结果。城镇化是一种历史进程,其特征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人口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向城镇聚集,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内涵

贵州省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贫困面最广、贫困度最深。目前,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的标准,贵州省仍有1149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不仅如此,其中85%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滇桂黔石漠化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改善贵州贫困人口基本生存条件,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三)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贵州省城镇化推进的有效实现路径

关于城镇化实现路径的分歧和争论一直贯穿于我国实际改革的过程中,以城市圈、大都市区等为区域核心的强力带动,以及针对小城镇尤其是农村的就地城镇化都在交替实践。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贵州省黔中地区是重点开发区域,自然成为贵州省城镇化带动的火车头和桥头堡。结合实际情况,黔中地区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人口较多,但并不能以点代面,贵州省其他区域同样面临后发赶超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笔者认为,贵州省城镇化推进的过程,既要以黔中地区为带动,积极融入城市圈、大都市区等区域核心,更要针对省内多数区域实现小城镇尤其是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后者的有效实现路径就是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环境分析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与经验借鉴

尽管扶贫生态移民是近来才提出并实施的,但自2001年贵州省被国家列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以来,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26。53亿元,累计完成9。61万户、42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014年,全省建设扶贫生态移民住房42922套,用于安置搬迁农户172000人,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是顺利推进移民工作的有力保障。虽然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但要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效果,不可否认,党政部门的行政干预非常重要。当前,中国处于市场经济转轨并逐步完善的阶段,行政命令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验表明,由党政部门一把手亲自抓的项目,在过程和结果上都优于单纯市场配置。

第二,科学编制规划,是有序推进移民工作的基础条件。我国城镇发展曾因历史原因等经历过无序发展的阶段,也曾陷入从GDP崇拜到城镇化率崇拜的误区。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城镇化,数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会释放更大的市场需求,这是目前改革可见的最大红利。而科学编制规划,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第三,因地制宜,尊重民意,是稳步推进移民工作的重要前提。过去的城镇化,核心是土地运营:政府从农户手中低价购买土地,再通过土地优惠、税收补贴等方式招商引资、做大“蛋糕”,进而以推高房价来拉升地价,从而获得更多有关土地的收益—土地收益和房地产税费,再将收益部分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在吸引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又通过户籍隔离政策来减少公共服务支出。

(二)机遇和有利条件

贵州省在累积前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扶贫生态移民的本质和初衷,在抓住机遇和利用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开展有关工作,必将事半功倍。

1.既有经验的先行优势

易地扶贫搬迁实践期间,贵州省相关部门先后对70多个县100余个乡进行过深入调研,对易地扶贫搬迁曾开办多期培训班并赴省外交流,加上十余年来的实际运行,在组织领导、资金整合、项目管理、机制运行、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贫困群众的内生冲动

通过上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己搬迁移民在交通、信息、就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改善能直接带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给未搬迁群众一个清晰的示范效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会本能地追求更好的物质,更丰富的精神,更高的境界。处于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会有更强烈的渴求,在科学合理的宣传引导下则对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三、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城镇化推进的政策建议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从2012年启动,计划到2020年完成。9年时间中,主要的建设任务涵盖了移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就业服务、土地整治、生态恢复等七项主要工作。

1.住房政策

扶贫生态移民最关心的自然是居住问题。根据规划,扶贫生态移民住房按户均80—120平方米标准执行,财政补助资金按人均1。2万元计算,以后视物价因素适当调整。房屋设计要与城镇规划相衔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进入城镇安置的,为每户移民配套建设一个门面或摊位。这充分体现了前述工作原则,将为推动移民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2.土地政策

由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专属系统性工程,可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统筹解决扶贫生态移民建设用地,用地指标计划应单列管理,尽可能保障。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环节可免收,征地的具体操作由项目所在地方政府解决。

3.就业政策

11.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篇十一

通过学习《报告》,联系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有一个很深切的感受,就是近些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保持定力、从容应对,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新的发展理念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以新的政策举措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的方法作风领导经济工作,开拓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国“十二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充分显示了中央领导集体非凡的治国理政智慧和高超的全局驾驭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各项工作的总要求,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两大战略行动是坚守两条底线的关键之举

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时期贵州要全力以赴实现的总目标。贵州作为后发地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既要“赶”又要“转”,在路径选择、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干群精神状态等方面培植后发优势,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打造升级版,切实守好增长速度、人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四条发展底线和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新跨越。

实施两大战略行动是守住发展底线的必然抉择。对贵州来讲,贫困落后仍然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然是根本任务。脱贫攻坚是贵州“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核心要义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强化全面扶贫、全力扶贫的大格局,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是一场抢先机的突围战,不只是要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创新、寻找“蓝海”的战略选择,同样重要的是要把大数据作为“十三五”时期贵州发展全局的战略引擎,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持续增长的动力,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实施两大战略行动是守住生态底线的现实选择。贵州生态环境基础良好,但又十分脆弱,遭到损坏后难以修复和恢复。由于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相互交织,保护绿水青山绕不开消除绝对贫困。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脱贫、发展生态经济等措施,能够统筹解决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做到既要生存又要生态,既要温饱又要环保,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通过发展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发展,能够推动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坚决打赢大扶贫战略行动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贵州的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全国大局。贵州将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动员方方面面力量,下更大气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的问题,深入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实行“倒计时”,制定“作战图”,立下“军令状”,确保到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着力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重点扶持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让更多贫困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增加收入。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经验,充分激活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资产等要素,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着力实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坚持以自然村整体搬迁为重点,以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寨为优先搬迁对象,依托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园区,科学确定安置点,提高贫困人口搬迁比重和补助标准。围绕“建房、搬迁、就业、配套、保障、退出”等关键环节,因地制宜运用集中区安置、插花安置和自行安置等方式,促进就近就地转移。抓好移民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着力推进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加大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创造更多金山银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贫困群众收入的增长点。抓住中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机遇,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让他们既有钱可赚又有工可务。

着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扶贫先扶智。今年起全省压缩行政经费6%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努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大力实施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援助计划,实现对贫困学生从高中阶段到大学本、专科阶段“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加大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精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绝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着力加强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加强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的衔接,积极推进“两线合一、减量提标”工作,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因灾造成的临时贫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努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全力打好大数据战略行动这场抢先机的突围战

当前,贵州发展大数据面临一系列重大利好。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推进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贵州将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商用价值、政用价值和民用价值,千方百计在数据集聚、数据应用、数据引领上抢先机、求突围、作贡献,努力打造大数据创业创新的首选“实验田”。

以大数据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大数据产业在贵州新兴产业中最具引领性。要加快发展壮大大数据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构建大数据全产业链,既奔向“高大上”,探索新的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又注重“接地气”,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呼叫服务等老百姓能够参与的大数据产业。通过大数据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大数据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山地旅游和山地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姊妹篇,促进大数据与现代物流、与金融业等融合发展,以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大数据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众智、汇众力,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引导各方面拥抱大数据、赢得大机遇。

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靠制度还要靠技术。大数据为政府治理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要积极探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做到“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不断完善“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利用大数据加强分析评估,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运用大数据推进简政放权,实施“数据铁笼”,让权力运行处处留痕,有效管理公共资源、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和公职人员,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运用大数据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推进网上受理、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

12.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聊城市光伏扶贫的现行模式

近几年, 聊城市在光伏扶贫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基于在聊城市光伏扶贫项目中的实践, 将聊城市光伏扶贫的现行模式归纳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政府分配扶贫资金。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 政府加大了扶贫的力度, 扶贫资金的渠道正在多元化, 扶贫资金的总量正在增加。大量的扶贫资金经由省、市、县、乡镇等各级政府, 最终分散给省、市、县等各级包村书记或村书记, 他们成为政府扶贫资金的“代理人”, 从理论上讲, 他们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具有决策权。

第二阶段, 政府选择扶贫项目。拿到扶贫资金的“代理人”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做什么”, 即扶贫项目的选择。这一过程可以细分为四个步骤:

(1) 获取信息。“代理人”通过工作会议、新闻媒体、熟人关系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渠道获取关于扶贫项目的信息; (2) 考察项目, “代理人”自发地或者有组织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项目考察; (3) 比较项目。“代理人”根据党中央精准扶贫的要求, 对种植、养殖、光伏等可能的扶贫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比较; (4) 选择项目。由于光伏项目更加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经济效益更加安全稳定、社会效益更加持久显著, 所以往往成为扶贫项目的首选。

第三阶段, 政府选择光伏企业。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紧接着就会迎来“谁来做”的问题, 即光伏企业的选择。这一过程可以细分为四个环节:

(1) 考察企业。“代理人”除了通过电话、网络了解企业, 还通过座谈、观摩等形式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以获取关于企业的真实信息; (2) 拟定方案。“代理人”会让几家意向性企业进行场地勘探并拟定光伏扶贫方案; (3) 招标谈判。“代理人”通常采用政府采购招标程序、竞争性谈判等形式选择合作企业; (4) 签订合同, 光伏企业拟定合同, 经与“代理人”协商无异议后, 双方签订合同。

第四阶段, 各方践行契约精神。合同签订之后就是各利益相关方履行合同约定、践行契约精神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六方面的工作:

(1) 并网申请。项目业主委托光伏企业向电网企业提出并网申请, 电网企业在受理申请之后进行场地勘探并制定接入系统方案, 经项目业主确认后, 出具接网意见函; (2) 项目备案。光伏企业持接入系统方案和接网意见函到发改委, 由发改委出具项目基本建设备案证明; (3) 项目申报。项目业主或者电网企业在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上进行项目申报; (4) 项目建设。光伏企业施工建设光伏电站; (5) 并网验收。光伏企业向电网企业提出并网验收和调试申请, 电网企业受理申请、安装电表, 进行并网验收及调试, 并与项目业主签订购售电合同及并网调度协议; (6) 运营维护, 光伏企业配合项目业主进行光伏电站的运营维护。

二、聊城市光伏扶贫现存的问题

剖析聊城市光伏扶贫的现行模式, 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按照光伏扶贫涉及的政府、光伏企业、其他相关单位等不同的主体将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

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指的是扶贫资金的使用成本较高而收益较少。成本较高不仅表现在政府为扶贫资金的使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还表现在随着扶贫资金“代理人”的增多, 政府选择项目和选择企业的成本也在加大。收益较少表现在:

(1) 扶贫资金的分散使用大大降低了规模效应; (2) 由于一些“代理人”缺乏选择项目的知识和经验, 以及项目自身收益的不确定性, 导致一些扶贫项目的决策质量不高、收益较低; (3) 由于一些“代理人”缺乏鉴别优质光伏企业和精品光伏电站的专业知识, 以及当今市场上的光伏企业鱼龙混杂、产品品质参差不齐, 导致一些光伏电站的收益较低; (4) 光伏扶贫电站一般选择在村支部屋顶或地面、村集体荒地、农户屋顶进行建设, 选择“全额上网”或者“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全额上网”模式当前面临政策的不确定性, 此种形式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相对于工商业屋顶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收益较低, 此外, 有的贫困村电网质量和屋顶质量较差, 电站收益无法得到保障。

2. 光伏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

(1) 项目前期的沟通成本较高。在政府选择扶贫项目和选择光伏企业阶段, 扶贫资金的“代理人”越分散, 光伏企业与之沟通的成本越高。分布式光伏市场尚处于开拓阶段, 客户相对分散,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光伏企业一户一户地代办并网申请、项目备案、项目申报等手续, 由于分布式光伏属新兴业务领域, 电网企业、发改委、能源局等相关单位在工作过程中也会存在流程不顺畅、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这就使得光伏企业与电网企业、发改委、能源局等相关单位的沟通成本较高。 (2) 项目中期的建设成本较高。由于分散到每位“代理人”身上的扶贫资金数额较小, 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规模普遍较小, 导致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成本较高。 (3) 项目后期的运维成本较高。光伏扶贫电站的规模较小、位置分散还导致了项目后期的运维成本较高。

3. 其他单位的工作成本较高

相对于一次性集中受理业主的并网申请、项目备案或项目申报等业务, 电网企业、发改委或国家能源局等相关单位一户户分散受理业务的工作成本较高。为此, 聊城市东昌府区电业局率先采用了集中时段受理分布式光伏业务。

三、聊城市光伏扶贫的模式创新

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光伏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其他单位的工作成本较高等问题体现了当前聊城市光伏扶贫的粗放性, 同时也表明了聊城市光伏扶贫的模式创新具有无限可能。分析现存问题背后的成因, 我们认为, 要实现从“粗放式光伏扶贫”到“集约式光伏扶贫”的转变, 需要对现行模式进行三点创新:

1. 扶贫资金的使用从分散到集中

扶贫资金的分散使用是产生扶贫资金规模效应较低、使用成本较高等一系列现存问题的根源。政府可通过整合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利用金融工具撬动更大规模的扶贫资金, 注册成立一家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具有扶贫性质的公司, 集中管理和使用扶贫资金, 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规模效应、降低扶贫资金的使用成本。

2. 光伏电站的选址从村庄到企业

光伏电站的选择从村庄到电网质量、屋顶质量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 既符合政府的利益需求, 又符合企业的利益需求。居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中, “自发自用”部分的度电收益是1.01元 (=居民用电0.54元+国家补贴0.42元+山东省补贴0.05元) , “余电上网”部分的度电收益是0.889元 (=标杆电价0.419元+国家补贴0.42元+山东省补贴0.05元) 。由于居民消费电量较少, 所以整体而言, 政府的度电收益位于0.889~1.01元, 趋近于0.889元。政府使用企业屋顶建设光伏电站, 选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企业因此可享受折扣电价, 这种情况下“自发自用”部分的度电收益是1.28元 (=企业用电0.9元×售电折扣0.9+国家补贴0.42元+山东省补贴0.05元) , “余电上网”部分的度电收益0.889元不变, 由于企业消纳的电量较大, 所以整体而言, 政府的度电收益位于0.889~1.28元, 趋近于1.28元。如果企业不享受折扣电价而享受屋顶租金收益, 那么政府的度电收益将会趋近于1.37元 (=企业用电0.9元+国家补贴0.42元+山东省补贴0.05元) 。如此一来, 政府得到的电站收益将会大幅增加。此外, 这一举措也满足了企业自身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的需求, 可谓一举两得。

3. 光伏电站的建设从产品到精品

光伏电站质量是稳定收益的基本保障。权威机构鉴衡认证中心近期的一份调查报告却显示, 国内建成3年以上的电站很多都已开始出现质量问题, 有些电站的设备衰减率竟高达68%, 光伏电站的质量引人担忧。为此, 国家能源局对进一步做好光伏扶贫工作提出了加强技术和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

(1) 光伏扶贫工程由国家认可的具备光伏电站设计资质的机构出具光伏电站设计方案。比如, 设计方需要提供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发输电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建设部核发的设计乙级以上资质、新能源工程乙级以上咨询和设计资质等。 (2) 光伏扶贫工程要采购经国家检测认证机构认证的先进设备。比如, 光伏组件、逆变器需要选用近期由权威机构确认的世界或中国品牌排名前几位的产品, 支架需要选用耐腐蚀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的铝合金材质。 (3) 光伏扶贫工程要选择具备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企业承担光伏扶贫工程建设和运维。通过严把设计、采购、建设和运维等关键环节, 打造出精品光伏扶贫工程, 确保扶贫资金的投资收益。

13.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篇十三

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为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和“力争五年内全省羊养殖规模达到l000万只羊”的总体目标,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推进方式,大力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特制定专项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一、指导思想

按照“目标明确,措施到位,奖优罚劣,奖罚分明”的考核原则,建立健全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责任评价、考核和奖罚制度,实行项目县进退机制,强化项目县(市)政府和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目标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大做强产业。

二、考核对象

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县(市)政府和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三、考核依据

依据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关于下达省级财政产业化扶贫资金的通知》和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县(市)当年度实施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标准文本》,经市(州、地)扶贫办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以及《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00]1 8号)的有关规定进行考核。

四、考核内容

主要根据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完成情况和绩效实现情况,相应设置组织领导、建设内容及规模指标完成情况和绩效指标实现情况两大类考核指标。

(一)对项目县(市)政府的考核,以省人民政府与项目县(市)政府签定的《年度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中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和绩效实现指标为考核内容。

(二)对项目县(市)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考核,根据省人民政府与项目县(市)政府签定的《年度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中确定的总任务,县(市)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分解落实目标任务,与其成员单位签订目标任务责任状,以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和草水、草路、草电、沼气配套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

五、组织考核

组织考核工作由各级农委牵头,组织部门配合,扶贫办具体办理,组织财政厅(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局(农调队)、审计局开展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考核结果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抄送各级组织部门。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和草水、草路、草电、沼气配套建设任务及绩效完成情况,在项目县自查、市(州、地)验收的基础上,省组织检查复核。

六、考核等级

考核采取量化打分办法,满分为l 0 0分。其中组织领导、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完成情况考核指标,满分为5 0分;绩效实现情况考核指标,满分为50分。

依据评分情况,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一)超额完成(9 5分以上);(二)完成(8 1-9 4分);

(三)基本完成(6 1-8 0分);(四)未完成(6 0分以下)。

对项目县(市)政府考核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建设内容与规模完成指标和绩效实现指标,以省制定的年度目标任务为准。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均为未完成等级。目标管理综合评价考核指标和计分方法见附表。

七、考核时间和程序

(一)项目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成员单位于本年l月底前,完成对上上年度实施项目效益实现程度和上一年度实施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查工作,将自查报告和申请验收报告报市(州、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抄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市(州、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成员单位于本年2月底前,完成对上上年度实施项目效益实现程度和上一年度实施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工作,将项目验收报告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省考核组于本年3月底前,在市(州、地)、县验收检查的基础上,完成对上上年度实施项目效益实现程度和上一年度实施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将考核报告报省人民政府。

省考核组将通过“抽、听、查、看、访’’等方式,对项目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和监督核查,形成《综合评价考核报告》,报省人民政府,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将考核结果在《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工作专报》上予以公布。

八、奖罚措施

(一)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考核结果将作为对项目县(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对考核等级为超额完成和完成的项目县(市),由省人民政府进行表彰和奖励,优先安排新增资金支持项目扩建;对考核等级为基本完成的项目县(市),由省人民政府予以通报表扬,给予鼓励;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项目县(市),由省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给予黄牌警告或淘汰处罚。

对给予黄牌警告的县(市),将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给予淘汰处罚,停止投入续建项目资金,并调整项目资金奖励给被表彰的项目县实施项目。

(三)对在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中决策严重失误、滥用职权或不作为的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实行问责;对在项目目标管理考核中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的项目负责人,要从重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14.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篇十四

乡镇年度扶贫工作总结(乡镇年度扶贫工作总结)

x 年,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障”为总体思路。积极制定发展规划,大力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737 户 1958 人,占总人口的%。共有石垭口村、蔡家坝村、丁家山村 3 个建档立卡村,三个贫困村均分布深丘,村级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闭塞,农业生产滞后,无主导产业,工业、矿业经济仍未起步,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李子、烟叶、花生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

二、扶贫整村推进主要工作情况

(一)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乡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同时,同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扶贫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三会一课”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我乡引导各扶贫村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议,民主产生了村理财小组,成立了村监督委员会,产生了纪检委员与村报帐员,重点项目的实施与招投标工作均通过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阶段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二)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建

设。年初,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乡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是土地整治全覆盖。积极争取县国土资源局支持,投资 600 万元,硬化丁家山 1 组社道公路 3.5公里,4、5 组土地调形 300 亩,维修山坪塘 11 口,便民路5 公里,维修整治灌溉渠道 1000 米,目前该项目完成代理机构招标,正在施工队伍招标,预计今年年底入场施工。二是道路建设全覆盖。丁家山村泥结碎石路整治 6.5 公里,硬化石垭口村、周家河坝村社道 10.4 公里,此外丁家山于家弯至胡成兵门前2.5公里及5组1公里村社道路已完成招投标,正在公示。三是饮水工程全覆盖。积极争取县水务局支持,通过 x 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在石垭口村龙王井建成 300m3水池 1 个,在丁家山村回头弯建成 310m3 水池 1 个,完成管网铺设 5.7 公里,解决了 180 户 610 余人安全饮水难题,目前,全乡安全饮水的全覆盖。四是实施农网改造项目。在蔡家坝村投资 200 余万实施农网改造,进一步提高了蔡家坝村的群众照明质量,直接受益群众达 198 户 486 人。五是修建

村级活动场所。在石垭口村投资 10 万元改建了村级活动中心,解决了该村办公面积小,无处办公、无地开会等问题。

(三)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实际情况,在三个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青脆李种植基地1500 余亩、烟叶基地 1000 余亩,魔芋种植基地 500 余亩,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上海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乡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 10%的劳动力是雇佣本乡农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x 年我乡共转移富余劳动力470 人,人均增收 267 元。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x 年我乡 7 个帮扶单位,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修路的部分经费,组织技术人员修建水渠,累计投资达 30 余万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四)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发放大米 1500 公斤、棉被 186 床、春节慰问金 1.23 万元、救灾救济金 10.3 万、门诊救助金 0.78 万元;新农合全年报销 24000 余人次,金额 482 余万元。低保进行动态管理,做到随进随出,重点清理了乡村组干部及其亲属享受低保情况,共清理取消不符合条件 67 人,重新申请评议批准低保户 121 人,申报待批低保户 52 人,解决五保户 30 人。残疾工作今上年做了大量的智慧量服录入工作,调查走访了解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办理重度残疾 22 人,办理二代残疾证 35人,送辅助器具轮椅 3 台。

首页 12 尾页

分页阅读第 1 页:乡镇年度扶贫工作总结第 2 页: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

(一)“四个到位”强推进。一是思想意识精准,认识到位。结合每周一开展的理论业务知识大讲堂,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深入学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使其深刻认识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了思想早发动、行动早安排。二是贫困户确定精准,管理到位。整合乡纪委、乡农业服务中心等骨干力量组建 3 个工作小组,采取驻村巡查、逐户上门走访、召开院坝会等方式,调查复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来源、住房条件、贫困类别、致贫原因等信息,实现了对全乡 737 户 1958 个贫困人口的精准管理。三是帮扶

措施精准,落实到位。结合实际,探索创新“五三四五”工作法,即“五型”分类施策、“三方”整体联动、“四项”机制助力,“五大”全面覆盖,其做法被四川省扶贫网、四川党建之声等多家省市媒体转载。四是政策领悟精准,宣传到位。采取党委书记领学、县委宣传部理论骨干集中解惑等方式,认真学xxx省、市、县关于扶贫攻坚相关政策,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通过制作展板 16 块、标语 22 条、岩标 40 余条,印发《扶贫攻坚 30 问》400 余份、并撰写了《快板书:精准扶贫到咱村》,组织腰鼓队,于 9 月 29 日在沙坝村集中演出,真正让群众理解扶贫攻坚实质,得到群众广泛支持,在 x 年 10 月全县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测评中获得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二)“三个关口”保实效。一是严把工作进度质量关。按照全县统一规定时限对工作任务进行倒排,严把时间和进度关,明确贫困户识别、制定贫困户帮扶措施、制定贫困村的帮扶计划、特色产业发展等每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要达到的工作质量,确保扶贫各项工作任务按时按质完成。二是严把工作监督关。抽调乡纪委、乡党政综合办工作人员、部分村社干部成立扶贫工作督查小组,主动邀请村社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定期开展督查,全面了解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督查和跟踪问效。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坚持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定

期公告公示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加大政务、财务公开力度,积极配合县审计局开展好资金和项目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三是严把动态管理关。按照“民主评困、三榜公示”的原则,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实行动态管理,对因灾、因病等返贫的农村居民及时认定为扶贫对象,对已脱贫的扶贫对象,及时取消享受的扶贫政策待遇,对复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贫困条件的农户坚决予以退出,真正做到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政策的一户不评。

(三)四个机制”促落实。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乡扶贫工作方案》、《乡 x-2020 年扶贫工作计划》,《乡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做到了领导落实、人员落实、工作落实、职责落实。二是健全技术保障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邀请县委宣传部、县农业局等单位专家到村开展培训活动 9 次,先后组织石垭口、丁家山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 XX 县、XX 县学习考察青脆李和青皮梨产业发展,有效提高了产业发展能力和劳动技能水平。三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围绕贫困村脱贫规划确定的内容,积极与农业、扶贫等部门对接,主动争取基础设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 2580 万元,对主导

产业、社会事业等建设提供支持。四是完善考核评比机制。推行“周述职、月报告、季小结”考核评比制度,每周一工作例会前,各贫困村社干部、乡扶贫工作分管领导及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就上周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作一次述职;每月底村党委及驻村工作组向乡党委、政府上报本月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每季度组织乡干部、村社干部召开一次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广泛邀请县扶贫移民局、村社干部、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退休干部等,到贫困村座谈,全面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听取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寻求解决办法和推进措施,确保了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

我乡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全面脱贫,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扶贫项目多,且工程量大,项目资金总量大,各贫困村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不足,无资金周转能力。二是年初部分计划项目还未完成。年初计划实施的道路建设、产业项目等至今还未完工,欠任务较多。三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赶超求进思想不强,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的思想认识,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依、靠思想严重,对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下

一步,我乡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帮助贫困村以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巩固扶贫成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进一步创新载体,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转变贫困户脱贫致富观念,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二是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加大与县扶贫移民局、县交运局等县级部门的协调力度,积极主动争取项目,加大在建项目推进力度,采取定期督查,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等方式,全面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程;加大已建成项目的后期管护,组建管护巡查队,对已完工的项目进行定期巡查,确保已建成的项目切实发挥实效。

三是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到周边县市区的学习力度,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对我乡前期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炼,逐步探索建立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狠抓机制落实,稳步提高贫困户收入。

首页 12 尾页

上一篇:教师个人行动计划表下一篇:留学澳新部全体老师致学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