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5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2024-08-27

20100315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精选11篇)

1.20100315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篇一

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分析论文

20**年6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与中国青年伦理学会共同主办、井冈山大学与江西伦理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在井冈山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几十个科研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关于“当前伦理学研究与青年伦理学家的学术使命”的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一、关于当代中国的伦理建构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绪新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道德谋划既不能一味奉行拿来主义,也不能盲目奉行国粹主义,而应当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主旋律,“重树”因现代性及其道德谋划“颠覆”了的社会道德体系,“重构”被“解构”了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以及人格的完整性与同一性。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李义天博士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不能用“道德滑坡”这一本身还是含混不清的概念予以概括,只有以一个确定的标准为参照才能谈论道德的“滑坡”或“爬坡”,而由现实的社会生活决定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道德本身不能提供这么一个固定不变的参照标准。

聊城大学哲学系黄富峰教授从不丹的成功经验出发,强调当前中国应当重新思考和定位GDP和GNH的辩证关系,为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制定提供基础。

浙江财经学院伦理学研究所郑根成副教授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将“波特模式”的运用看作一种社会伦理方面的练习,让人们在这种练习中形成一种价值直觉,以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在伦理原则的指导下实施自己的行动方案。

二、关于当代中国的伦理应用

中国青年伦理学会副会长、井冈山大学曾建平教授将环境人权纳入到伦理学的`视野中加以全面而深刻的审视,指出环境人权是人与人之间争夺环境资源利益的产物,无论是基于人权的社会建构框架,还是基于环境伦理对环境客体的伦理关怀,环境人权都有其深刻的伦理依据,环境人权的有效维护需要环境公正原则的有力保障,既要照顾到人作为环境主体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从而使人们自觉地担负起对他人的环境义务,又要保障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们在非基本需求方面的比例平等,使环境人权既能在底线上满足人之为人的尊严,又能在人之生成的高级阶段满足相应的人性尊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副主任杨通进教授从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出发,以“活熊取胆”这一公共伦理事件为楔子,深入地批驳了“自然目的论”、“灵肉二元论”、“人类特质论”、“伦理契约论”等几种用来证明“人对动物不负有道德义务”的常见理据,从而为接受人对动物的道德义务扫除了理论障碍,并进一步论证了“不伤害动物”是人对动物所负有的初始义务,指出在对人的义务与对动物的义务发生冲突时,应遵循正当自卫、基本利益优先以及伤害最小化等三条权衡原则,强调推动动物福利立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淮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郝文清教授依据“无害原则”,从手机使用的场合、手机使用的时间、手机功能的运用、信息浏览与传播的内容以及废旧手机的处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伦理规定。

三、对当前社会热点事件的伦理反思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平林博士从反思“小悦悦事件”入手,指出个体的利益和价值已成为现代道德的价值基础,群体本位的、积极利他的传统美德范式已日益转变为个体本位的、规则主义的现代道德范式。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改变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不能仅仅在私人道德层面上进行抽象的批判、谴责和呼吁;另一方面要求社会制度安排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个体道德行为的成本与风险,积极承担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已无力承担的社会整体道义责任。

宜春学院杨学龙博士则认为,“小悦悦事件”折射出了当前中国社会令人担忧的道德滑坡现象,并系统、深入地探讨了这一道德滑坡现象背后社会结构变迁、官场风气腐化、道德监督缺失、道德教育失效等影响因素,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重点。

针对近年来如“范跑跑”、“小悦悦”以及“孔融让梨我不让”等事件在道德评价方面所引发的诸多争议,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秋兰教授指出,对人类自利本能的道德误判是引发这些道德评价争议的重要原因,认为承认人类自利本能的合理性、明确自利本能的非道德性质,同时对自利本能进行教育引导,是正确进行道德评价的理论前提以及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人物思想研究与比较研究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秦越在教授将道德个体主义与道德共识之间的矛盾冲突看作是现代性伦理危机的实质,进而指出,在古代意义上的共同体已几近消失或边缘化的背景下,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试图以人类的共同美德为基础来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理论方案,尽管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丰富的理论资源,但仍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峰副教授系统地解析了康德的尊严观,指出康德的道德主义尊严观尽管不具有普遍性,但其对“人人都是目的”的强调完成了“人的尊严”从“身份到契约”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为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之证成奠定了深厚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琳副教授认为,如果摒弃以往对马克思着作文本的分隔式理解方法代之以主题梳理的方式来解读其经典文本,就能够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即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政治自由论、以阶级解放为要旨的政治革命论以及以劳动解放为核心的政治正义论。

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黄瑜副教授在对老子的“道”和列维纳斯的“他者”这两个形而上学概念的比较中突出两者的区别,认为前者(“道”)是具有生命本体意蕴的哲学形而上学,后者(“他者”)是一种充满责任意味的伦理形而上学。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祥禄指出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虽在德与福如何一致等问题上存在不同,“仁”与“绝对命令”自身也有一定的不足,但它们都强调对人的尊重与关爱,彰显了人的道德生命和内在的人格世界,体现了一种超越的、终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因而对于越来越“物化”的现代人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乡村伦理、广告伦理、宪政伦理、公共行政伦理、食品安全、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运气的伦理审视以及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等不同主题,都引发了激烈而持久的讨论。万俊人教授对此次会议研讨与交流所取得的成果予以了充分肯定,对年轻一代伦理学工作者寄予了厚望,他鼓励年轻学者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现实,为当代中国的伦理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论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

★ 人际关系案例

★ 当代诗歌

★ 艺术与中国社会阅读以及答案

★ 人际关系学习心得体会

★ 有关中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报告

★ 关于职场人际关系心得体会

★ 人际关系的格言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书笔记

★ 对联例析

2.20100315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篇二

一、改革开放的30年

改革开放初期的当代艺术发展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时间。不断调整中的文化政策与艺术家之间的互相试探, 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我们将85美术新潮作为一个开放的节点的话, 那么这之前的当代艺术是一个基本上处于地下状态的艺术实践。今天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 我们佩服先驱们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中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实践。这个时期的作品形式更多的倾向于全面学习西方。有观众在看到这个时期的作品的时候, 评论道:“这完全是对西方赤裸裸的模仿, 甚至不加掩饰。”开放的社会环境对艺术家的冲击是巨大的。改革开放初期, 当图像摆脱了单一的题材而进入到对个性本身的关注的时候, 这个时候似乎只有一个标准, 就是西方。对独立和个性的抒发与追求对于刚刚开放的中国的年轻一代是极有吸引力的。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早期中国当代艺术不管从样式上还是思路上都表现出全面的西方色彩。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了新的情况, 资本作为一个新的因素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当中。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 为当代艺术走向市场、收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从这个时候开始, 艺术家逐渐意识到艺术是可以换成物质生活的。资本的介入逐渐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在不断发展中, 对卖作品的追求更多地占据了创作的领域。1993年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登上世界舞台。从此开始了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历程。这是中国当代艺术被世界关注的开始, 也正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不断显现, 中国文化在这个时间得到关注。国际资本开始干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一批艺术家迅速以明星的身份出现在各大媒体封面头条。但是对于这一段历史, 吕彭的说法是: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没有任何政治批判的含义, 它所运用的政治符号只是挑逗市场的策略而已。21世纪初, 卡通一代的热潮典型地印证了中国式的实用主义。轻易上手的卡通一代, 以细腻的制作和儿童式的想象力呼应着迅速膨胀起来的收藏市场, 果冻画法的一颗颗白色高光挑衅者收藏家金丝边眼镜后面充满期待的双眼。中国艺术家, 特别是艺术家中的年青一代, 刚毕业甚至还没毕业便有机会与画廊签约, 通过“艺术”过上好的生活。真正有价值的卡通一代艺术家并没有几个, 而今天的卡通几乎销声匿迹了。

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当代艺术其实是一段非常好的时光。在资本突然抽离了当代艺术的背景下, 艺术家开始反思和沉淀自己的艺术创作, 开始在一个不景气的市场中找到新的出路。而在艺术市场低调的一两年左右之后, 令人兴奋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面貌。大浪淘沙, 这场金融海啸以强大的力量冲击掉了很大一部分不合格的艺术家。留下来的艺术家们, 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二、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情况

在讨论东西方文化时, 有的人喜欢用“现代”这个词来代替“西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紧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亦步亦趋, 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描述成是一种中国当代艺术对现代化的补课。而今天,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历程, 艺术家开始逐渐回归到对传统艺术精神的追求, 甚至有国外的艺术家开始以水墨作品创作的时候,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当代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是一种具有中国文脉的当代艺术, 它在传统的中国画之后, 从新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

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对于敏感话题的开放与包容, 中国艺术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快参与进了全球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建构当中。脱离了对西方当代艺术形式上单一的模仿, 勤奋的中国艺术家在开放的话语环境中紧紧跟随着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文艺理论上的探讨和追逐, 已经接近了西方文化的最前沿。西方话语作为现代性话语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过强大的智力支持。今日的中国艺术家并没有在世界当代艺术领域成为话语主导和强势的一部分。但是今天的中国艺术已经逐渐开始, 并慢慢强调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在自己创作中的重要性。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不是政治符号的调侃和挪用, 不是语言学上的暗喻和挑衅, 而是真正的面向文化背景, 面向历史积淀, 面向中国人自身的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殊形态。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又给中国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不管是外籍画廊入驻中国, 还是中国画廊参与国际市场, 还是世界开放的美术馆、双年展,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都以极高的参与度出现在这些地方。从北京到纽约, 从东京到威尼斯, 随处可见中国艺术的身影。我们为中国艺术在今天呈现出来的现象而感到高兴。

当然我们在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的时候, 看到的不只是繁荣的表面。中国艺术家在09年以后展示出来的新的活力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这种新艺术的主体。艺术以新的形式对不同领域的介入是我们看到的全新情况, 英国的学生运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等等, 新的沟通方式正在以陌生的身份续写着新世纪的历史。艺术在这时似乎难以归类, 占领华尔街的各种形式让我们在看热闹的同时不得不思考:生活与艺术的边界在哪里?除了艺术, 似乎已经无法解释这种人民的狂欢的创造力根源。在这样的语境下, 艺术家的创作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卢迎华和苏伟在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策划的展览《小运动》则是其中的典型。艺术以什么样的身份发起, 如何区分其与生活、与运动的联系成为《小运动》关心的中心。比丽安娜策划的《占领舞台》项目是在行为艺术领域开展的连续计划, 通过对行为艺术的回顾、演绎和再创作, 重新讨论当下语境中行为在艺术中的可能性。没顶公司、双飞艺术中心等等小组以机智幽默的团体作业向观众传达着一种小群体的价值观。这些对当下、对自身的关注是一个方面。一部分艺术家和策展人回归到了对传统精神的探寻。吴洪亮策划的《观》是一个典型的展览。其邀请艺术家依照传统文人雅集的范式邀请观众现场观看收卷册页, 从形式感上回归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本源。而他在阐述展览的时候说:现行的美术馆体质是一种西方的, 为了平等的观看机会而设计的展示方式。中国的美术馆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展览。应该做一些与中国有关的事。同样我们看到许多年轻艺术家, 他们放弃了追随西方的创作思路, 从中国传统艺术、文学、历史和生活中寻求养分, 注入到自身的艺术创作中去。还有一部分艺术家, 怀着一种自我的情怀, 制作出感性的作品, 而这种作品中从骨子里透露着一种非常东方的感受。这都是在被洗涤过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现象。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到今天不过三十多年的时间, 我们高兴地看到一种民族情怀作为一种主体支撑起了更多的艺术创作。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文化背景下, 中国艺术家终于正视历史, 分享全球同步的公共资源, 以“现代的”观念展开艺术创作。这种意识下产出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理由在世界当代艺术的舞台上载歌载舞。它作为一种地方化的特产, 为全球化的丰富性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同所有的现代化国家一样, 我们的艺术要关注的是人本身, 是身体的美学, 公共的政治, 历史的积淀。在他者之间, 则选择了保持距离, 寻求平衡, 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易丹.吕澎.《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9

[2].尹吉男, 《后娘主义: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当代瓷语: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篇三

这句话已经变得妇孺皆知,只要谈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时,这是一句注定无法绕开的定理式的句子。艺术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它是美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必定是展现,提取创作者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给艺术提供灵感源泉和创作基础,但是生活究竟怎样和艺术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生活和艺术的主体人本身,倒是见仁见智,尤其对于有着深厚生活美学基础和艺术修为的中国人来说,怎样才算是时下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饮茶的乐趣在于观看茶人温壶温杯投茶等准备阶段的从容,在于倾听注水时茶叶遇着沸水发出的微妙声响,在于出汤前的等待和即将入口时闻得的茶香,一旦入喉,所有的感官体验便完全化在茶汤里,三盏茶过后,身边再有二三知己分享感受,便可算得上完备的茶事了。

谈到生活艺术,当今的生活方式是必然被提及的。南怀瑾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处于不古不今、不中不外的转变中。”在西方文化大举入侵的当下,好像成败已经被作为人生的唯一标准,至少在大城市里,我们见得更多的是形色匆匆的人群,我们无意否认这样的生活方式,天下熙熙,总是需要为现实和梦想去奋斗,但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其实有着另外一套精深的价值体系和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曾经根植于我们的传统之中,它曾经让我们知道如何面对事物,排解压力,学习成长,寻找自我认同并且可以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越来越多传统生活方式的美正在我们身上消亡。

说的更明细点,生活艺术其实是生活的态度,是文化的承载,是时代最深刻、最鲜活、最摸得着、闻得到的声音、气息和面貌。

说个现象吧,很具有代表性,以说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浮躁和功利。

我们越来越多地在各种媒体刊物和视觉传媒上,看到所谓富有文化气息的茶道空间:一张素色的桌旗,一把做工看似不错的铁壶或者银壶,朱泥小品壶,白色的品茗杯,日本的铜质茶盏,清雅的花瓶里插着一支腊梅或者枯枝,身着素朴衣服的女子端坐着……这几乎成了定式,这种风格化的空间慢慢从小众变成了主流,直至泛滥;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拍卖行开始做茶道用具和美术文献的专场拍卖,日本手工茶器具和茶道文献书籍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进而成为炫耀手段甚至投资方式;从事陶瓷茶器具生产的品牌企业为了迎合市场,开始抄袭日本和台湾品牌的釉色器型,大张旗鼓地标榜文化概念。总而言之,文化开始变成工具,变成噱头,和房地产商雇几个漂亮女孩子站台没什么本质区别,好像只要和文化扯上关系,就可以卖的贵一些。

那么,我们有没有去思考,我们的文化的本来面目;有没有去思考,这些所谓的文化和自己的生活究竟有多少联系。

一个再完美精致的茶道空间,也是为人服务的,我们抄袭日本和台湾,有没有去看看他们茶人的生活状态,了解人的内心世界?买把壶,买套书,单纯做一个空间都不难,难的是人和空间的交融,难的是空间怎样作用于人本身……

作为中国人的自信的地方在被丢失,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是怎样一套文化和价值体系,我们应该继承的是什么。美国式或者日本式的评判体系之外,我们应该懂得另一套价值的存在。至少,海报上的苗条模特、六块腹肌、Prada皮包,手做茶器,枯山水,日式茶道,这些并不是我们的生活艺术,每一种生活艺术都需要很长时间、一点一滴地教养。我们生硬地植入或是照搬,是只能得其皮毛的,因为这并不是我们的系统,中国式的拿来主义并非不可,但必须要得而化之。

如果不想在艺术上感受失望,你就千万不要把它看作是你的职业。无论你拥有多么高的艺术技巧和天赋,要寻找金钱和权力就到别处去。如此一来,当发现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得不到同等的回报时,你才不会因此而憎恨艺术。

奥尔罕 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当代传媒和广告所呈现出来的物欲,都已经不是直观地、赤裸裸地呈现了,而是以一种精神、艺术和审美的方式巧妙地体现。物欲精神化、消费审美化,原来的物欲与精神、消费与审美、世俗与超越、亵渎与神圣的明确界限,奇迹般地被遮蔽了。沉浸在物欲异化中的消费大众,茫然无知,竟然从物质的消费中还感受到一丝精神救赎和审美快感。

而社会等级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而且也更多的体现在文化身份上。文化变成了可炫耀的象征资本。对于一部分城市中产阶层而言,泡酒吧、听歌剧、喝咖啡,不再仅仅是精神生活本身,而蜕变为周期性的高贵身份之自我验证。

中国式的生活艺术,慢慢地被那些无知的攀比心和扭曲的社会价值污染得面目全非。

朋友去台湾,拜访了很多独立陶艺家和茶人,对他触动最大的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自我要求,追求自己的作品的完美,极度苛求,对于生活却相反。可能经济上并不富裕,但是却可以欣然接受现状,并且过得很满足,当然,社会给予这样的生活方式以足够的尊重。事实上,无论是怎样的阳春白雪,最后都会成为柴米油盐,也许这两者都是人生境界。生活无论精致或是粗朴,核心都是充实的生活,获得认同感和爱。在生活中,会有太多比较,诱惑和所谓的机会会出现,影响人的判断和价值观,而这些是生活的死敌。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不在于他人认可,而在于自我选择。

那么多人在微博上晒美食,晒旅行照片,晒自己的靓照,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看上去比别人幸福,可是有时内心里却比别人苦,何必呢?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生活不该有一个模板,就像艺术也需要多元一样。这篇文章无意去讲述一个最高生活艺术的形式,这很无趣刻板,像时下太常见的心灵鸡汤,无有丝毫的感染力。事实上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无关乎物质,只关乎于心。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中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内心的修为。

nlc202309022143

无论品茗行酒,观山玩水,看云鉴石,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这些中国人发展出来的生活艺术方式,都注重内心和事物之间的交流。

举个例子,也是最中国的例子赏石。赏石文化只存在于中国,其本身并不具备艺术价值,更无法和人的生活发生联系,但在儒雅的中国人看来,人在心里将万物塑形,这虽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包含了中国式的哲学意味。赏石家关注石头的纯粹美学特质,并不重视石头的地质成分,宋代绘画中便将赏石入画,并赋予其“无形”与“有形”的道家思想,甚至是“刹那”与“永恒”的终极思辨,所以往往西方观念无法理解这理论,他们更愿意以雕塑或是超现实艺术来看待赏石,如果将赏石和亨利摩尔的雕塑放在一起,西方人会更容易理解,但是赏石并不经雕琢,所以,中国人在数千年之前便已经是观念艺术家了吧。

室无石不雅,在经过历代文人的诗词赞咏后,赏石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以至于以居室书房中有无赏石来判断主人的文化涵养和素质,实在是中国式生活艺术的最好典范了。

从表面看起来,当代的生活艺术是平民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个人归属于什么文化,不再有外在意志和外在标准的束缚,似乎完全是个人趣味和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然而,如果只是一个充满了物欲追求的经济理性人,当个人的内涵被掏空之后,他也就失去了自我的判断能力,于是市场的标准便成为了个人的标准,流行和时尚内化为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准则。表面看起来,世俗时代的人们是自由的,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实际上,大多数人却并不懂得如何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艺术。

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填补尘世与超凡境界间的鸿沟,既然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超越较低层次的经验,而晋升到全面性的精神领悟,那么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生活艺术究竟是什么?

每个人都曾经尝试过许多事:有些事开始觉得很有兴趣,做过之后发现不过尔尔;有些事虽然热爱,但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在行,反复比较之后,能做的事也就所剩无几了.生活艺术最重要的并不是艺术,而是生活,只有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将其经营成为好的艺术。对于中国人而言,生活的艺术应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追求物质和内心的平衡,然后才是那些寄情山水,围炉品茗,玩古赏画,听琴看雪。

写了半天,理论的,实际的,最后,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依旧只能回归原点。

因为再华丽的生活,所需要的也只是一碗羹汤而已。

4.20100315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篇四

关键词:长征精神,经济发展,群众路线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撒下了革命火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在长征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也展现出整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长征精神永不过时。那么,长征精神如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呢?长征精神在当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更需要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破解发展瓶颈助推经济发展,坚持党群众的路线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

一、用长征信念提振中国经济自信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长征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长征中的革命信念表现为无产阶级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集中表现为,独立自主、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长征中,红军和国民党力量悬殊、差距甚大,国民党拥有飞机和大炮,红军依靠双腿和步枪。加之,长征之初,执行共产国际的错误路线,致使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遵义会议之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坚定理想信念,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战胜了艰难险阻,最终突破国民党围剿,实现胜利。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根据中日实力对比,提出了著名的“持久战”,分析了中国必胜的原因,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新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的换挡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加大。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一方面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内GDP;另一方面,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第三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依托,尤其是日本、韩国。中国人已经成为这两个国家的“购物群”。面对中国人的强大购买力,日本提出了旅游发展日本经济的目标。2015年春节期间,到访日本的中国游客总数至少有45万人。参照2014年1~3月中国游客人均在日消费约1.3万元人民币,总消费金额约为60亿元人民币。这种媚洋贬己的心态,不仅关乎自信,更加关乎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内市场的开辟,就业机会的带动,中国梦的实现。所以我们必须增强自信心,利用中国元素,创造中国品牌,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中国的经济需要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吸取元素、进行创造。我们必须增强自信心,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辟中国制造的广阔市场。

二、用群众路线助推中国经济发展

群众路线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在长征的过程中,每到一处,打土豪分田地,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群众通风报信,提供粮草支援。这反映出当地民众和共产党军民一心的关系。群众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实行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共产党的力量才渐渐壮大。

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群众的支持。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内市场的大力支持,需要群众的消费。消费会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则会促进技术的研发,更好地拉动消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韩国经济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在韩国,随处可见的汽车是现代汽车。在民众消费的支持下,现代汽车将能力聚焦在技术研发上,不断提升品质,远销国外。2015年全球销量突破800万辆。这离不开韩国民众的支持。国民的支持,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同样,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众的消费,企业的技术研发离不开民众的消费。如果要依靠群众消费,那么现代企业必须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以合理的价格,良好的服务吸引民众,这样产品才能深入民心,扎根本土。企业发展中,消费是外在的推动力,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要加快企业的转型,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可或缺。

三、用艰苦奋斗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艰苦奋斗,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与国民党斗智斗勇的战斗中,中央红军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随机而动,顺势而为,出奇兵、用险招。用机动战术与国民党周旋,避其主力,随时出击。机动战术在红军后来敌我力量悬殊的作战中发扬光大,形成了敌后抗日游击战,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讲究策略,必须艰苦奋斗。以旅游行业为例,大量中国人赴日旅游值得我们反思,反观自照,寻找差异,不断提升自我,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在中日旅游业的对比中不难发现,日本专注、踏实的“匠人文化”,追求完美细节的精神值得推崇。即便在制造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他们也精益求精,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

中国的经济需要像长征一样找寻差距、思考策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但职业能力欠缺、研究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细节专注不够,所以精细化、集约化、科技化的道路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创新力、研究力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瓶颈。所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恒心,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央视新闻曾在2015年播出了《大国工匠》节目,介绍了8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用灵巧的双手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的匠人,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他们属于“国宝级”技工,成为我国许多重要领域的中坚力量,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长征已矣,精神永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们要将长征精神和当代经济相结合。用长征精神感染当代人,用长征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波.简论长征精神的历史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0-23

5.论中国当代油画的写意精神 篇五

关键词:当代;中国油画;写意精神

油画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上拥有悠久的历史,自传入我国以来,我国的油画家们继承了西方油画的创作模式,同时还尝试融入本土的绘画精髓,进行各种创新型的尝试,对色彩及构图进行重新演绎。在此过程中,中国油画家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绘画对于油画的意义,特别是针对绘画语言对于油画创作的意义。在发展西方油画的同时,油画家不断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将油画创作推向新的极致。

1 写意精神在中国油画发展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绘画强调画面所表现的意境,通过写意来传达创作者的情感。从这一点来看,写意绘画正是将传统的水墨创作意境融入西方油画创作当中。就西方油画创作来看,在其发展进程中曾经有和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相似的绘画类型,同样强调画面的意境表达和创作者的情感宣泄。这种绘画方式在西方油画的印象画派,以及抽象画派等多有体现。创作过程中,画面图案是创作者最为直接的情感表达,有时甚至是直觉意识的投射,这种绘画理念正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不谋而合。写意精神对于中国油画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西方油画创作根植于西方的绘画技法,而中国油画要得以生存和发展就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一种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成为一种纽带,将东西方的绘画技法以及文化理念连接起来,使西方油画在中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写意精神给予西方油画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催生了中国油画的创新和研究,使得油画在写意精神的主导下进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 写意精神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体现

2.1 气韵生动

一幅画的气韵是指画面给观者所营造的独特意境,这种意境背后承载的就是油画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及个人的文化修为。基于创作者的笔触与线条,这种情感及文化积淀得以诉诸笔端,成为油画当中的形状和色彩。通过这些形状和色彩在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建立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油画。通过油画这个载体,使油画创作者和观者之间形成了某种情感上的交流,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在油画当中希望传达的气韵。所以说,气韵是一幅画作当中的精神和灵魂,支撑着整幅油画作品的气质。通过一幅画的气韵可以看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作者个人的文化修为,同时也可以看到画作的格局和气势,这也是区别油画特点和流派的一个重要标志。与西方油画创作当中提倡加入个人感情的概念相似,氣韵就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情感浇筑,使绘画作品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传统绘画当中对于写意的追求更为苛刻,通过笔墨点染和留白,创造出独特优美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东方哲思,这种绘画形式在这种油画创作当中也有所体现。

2.2 赋色处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中庸思想格外推崇,这种思想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书法及绘画创作当中,这种思想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为表现深远淡泊的意境,创作者很少使用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明暗对比,画面整体呈现出一种平静和祥和,使人感觉舒适自然。这种传统的绘画美学同样影响着中国的油画家们。在油画创作当中,为追求画面的写意效果,创作者会将色彩调整为彼此协调的暗色,同时也不会进行明显的明暗对比处理,画面色彩和气质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关系。此外,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不同还在于对黑色的运用和处理。在西方油画创作当中很少会大面积使用黑色,黑色给人一种阴冷的感受,在阴影处理或需要其他特殊效果时才会使用。但是,基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的中国绘画体系对于黑色情有独钟。黑色能够提升画面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还能传达出中国式审美所需要的深远意境。因此,在中国油画创作当中,对于黑色也格外青睐。在中国写意油画当中适当加入黑色,通过特殊的布局处理,能够使油画呈现出水墨画式的写意效果,使油画兼具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意境。

2.3 书法描摹

油画起源于西方,传入我国后得到了很好的承载和发展。其中,西方油画的创作技法及精神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审美得到了完美的对接,使中国油画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绘画工具多为毛笔。这种绘画工具与书法所使用的工具相同,而在创作思想上,书法与传统水墨画之间又彼此相通。因此,表现在创作技法上,传统水墨画的绘画技法贯穿了书法艺术当中的书写技法,使水墨画更具表现力。在中国油画创作当中,这种绘画技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油画创作当中,创作者们会使用书法技法当中的运笔技巧和点线规则,丰富油画的运笔技法,同时也使中国油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使其具备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写意精神,让油画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3 结语

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完美的文化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是根植于中国式审美的一个分支。西方油画进入中国后,通过几代中国油画创作者的努力,使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以及中国人文精神得到了良好的对接。中国油画当中所体现的写意精神是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油画创作者精神与灵魂的集体投射,是中国绘画审美的一种综合体现。油画当中对于写意精神的顺利继承和嫁接,使东西方艺术交流找到了一种新的载体,同时也使油画艺术找到了新的创作方式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于莉.论中国现代油画之写意精神[J].艺术百家,2012.

[2]韩路.论中国油画的写意精神[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3]江秋红.中国当代油画语言对写意精神的借鉴[J].剧影月报,2009.

6.侠义精神与中国当代外交 篇六

李扬帆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博士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国家层面的交往,始终也没有远离对公道、正义这些道义目标的追求。统一王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是一个典型的礼仪邦交的学术模型。

国际关系从来不是纯粹利益的勾心斗角和交换,一国对外之交往,也必然在权力和道义构筑的坐标系中展开。小国如此,而大国更是当然。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秉持公道,伸张正义”的宣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侠义精神的当代体现,也是中国对未来世界的承诺。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发挥如此重要的积极作用。

几年前,金庸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现在中国最缺的是侠义精神。更有人认为,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即丧失了侠义精神。但是,当十七大报告提出公道和正义的目标追求时,我们能认为这是无本之源的论断吗?显然不是。相反,侠义精神从春秋战国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深入骨髓的一种精神特质,并且在当代成为中国外交思想中的道义内涵,发挥着重大的价值力量。

《辞源》解:侠客,指急人之所难,出言必信,见义勇为的人。……唐人及后来的武侠小说则专指武艺高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士。侠义并不随着武士阶层的消失而消亡。侠士们虽然停止了舞刀弄棒,但是侠义精神却在时代的变迁中延续下来。侠义精神就是对弱势群体关注的精神,对自然法中存在的正义和平等价值的肯定。这是一种不畏强暴的朴素的价值观。

对侠义精神不能做狭隘的理解。尽管韩非子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义者有取焉”。侠义精神是种传统美德。

侠义精神认为在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先验的“公道”。《尔雅》说“公”即“无私也”。儒家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法家(韩非)说“自营为私,背私为公”。秉承这种思想而行事,就是公道的。故此,《汉书》说到公道的价值时说“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佛家也讲匡扶正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公道和正义的追求,在当代的国际关系中理解之,即国家应该去“私”,“私”是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的根源。欲立正义和公道,则必先去除私利。

反对者或许会拿出宋襄公仁义之师败北的典故,反对仁义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价值。其实宋襄公的仁义是妇人之仁,是极端的、懦弱的仁义。当侠的精神和仁义结合后,就不是仅仅有恻隐之心的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仁了。当孟子告诉梁惠王“仁者无敌”的时候,是指一种匡扶正义的积极的君子之仁,是一种侠的精神的仁义。这种仁义,心存仁义的终极关怀,不畏强暴,敢于挑战霸权,同时讲究策略。有多大的胸怀,就做多大的事情。中国的目标是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具有秉持公道、伸张正义的侠义胸怀。当代中国的侠义主张,该是这层含义罢。

需要指出的还有,当代国际关系的历史,从来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纯粹的马基雅维里式的、霍布斯式的人人为我的极端利己主义的历史。外交也从来不是片面的现实主义或者片面的理想主义。一个大国,丢失道义的目标追求,虽可称霸一时,但必然走向灭亡。法西斯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即是证明。而美国自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以来,即以一种高于历史上大多数帝国的价值主张称雄于世。即便今日,在反恐的普遍化中,美国仍然自认为肩负着拯救自由世界的使命,这个高姿态就是美国式的侠义精神,是一个帝国成其为帝国的重要理由。只是,美国往往是自以为是而已。

7.20100315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篇七

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 艺术家就像精神病患者那样, 从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 钻进自己个人的世界中。艺术家的创作, 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尽管弗洛伊德的这些思想自成系统、基础坚实, 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 但他仍然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近现代艺术影响非常大:首先体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 反对一切 (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 , 否定艺术自身, 否定一切。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超现实主义画家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力图展现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这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让人内心不安有极大的关系。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人“无意识冲动”、“性本能”的直接产物, 再是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无不渗透其中。在二十世纪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 艺术家们通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高度认可, 来进行自我表述的精神创作;虽然现代派美术最终走向了极端表现主义, 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接受理解范围, 但其透视出在理性隐蔽下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活动, 从而反映出弗洛伊德学说核心思想“性本能”或是“无意识冲动”对艺术家创作的绝对影响力。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油画的影响

在西方绘画界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深刻影响时, 中国油画尤其是当代油画受其影响又是怎样的呢?中国当代油画现状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在早期的完全模仿西方再到通过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立足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现实情境去进行新的创造。弗洛伊德认为决定人行为的最终力量是感性因素, 对于个体的社会生存而言, 主观决定客观。一种被之称为“力比多”的因素, 即性本能欲望是一切个体欲望的基础, 而欲望决定了自我的主观行为的发展轨迹。在《文明与缺憾》一书中, 弗洛伊德指出:“社会的运转机制是与人的欲望相对立的, 社会文明是在压抑本能欲望的同时才能保证群体的利益, 社会文明的发展压抑了个体的幸福感。而个体生存讲求快乐原则, 真正的快乐又主要是指无意识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等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85新艺术思潮”时期, 以由国际青年组织委员会主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为开端, 开始了中国审视艺术行为根源的最初探讨。展览中的作品虽然并不成熟, 但从中能够发现作者接受了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的影响, 他们试图从作品中表现人对自我意识、自我存在的思辨。在当时他们的观念是现代的, 这一批被称为“新生代”艺术家以超前个人艺术形式表现了个体与社会的矛盾, 自我压抑而又喷薄欲出的精神状态。在这里, 个性化的艺术行为方式既是追寻“本我”一种表现, 又反映了艺术家对“超我”的无意识追求。“新生代”艺术的出现对中国当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次展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张群、孟禄丁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新表现主义在中国形式多样化, 作品精神也各具特色, 中国表现性艺术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对成熟与老练的辉煌期。中国社会的大变迁让艺术家们更关注自己的切身经验, 这使得他们更注重表现个人化的题材, 其作品从表面上看极其客观, 但本质上是一种超越了客观的主观再现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说) 。其根本上是对列宁主义当中“艺术的作用是服务于无产阶级人民”这一艺术价值观的反叛, 更关注自我的切身经验。这不仅使得自我的现代题材取代了说教的历史题材, 而且使得艺术行为表现为更加赤裸裸的直白, 而非一种遭受社会压抑状态下的抒情、隐晦的比喻象征。最突出的有毛焰、王玉平、申玲、陈曦、阎平等人, 在他们的作品中明显看得出新表现主义的痕迹, 他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 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潜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更注重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如毛焰的作品就吸收了一些西方表现主义大师的一些画法, 他通过写实的形象表现了人的精神, 仍然是痛苦、压抑和迷惘的状态。上世纪九十年代, 毛焰以身边朋友、居于南京的文人等, 创作了大量的肖像作品。从苏童、韩东的肖像中, 我们看到的不是社会文化形态下某一群落的代表, 而是具备个人意志的面孔。尽管、作品中的两位职业特征过于明确, 但已经不再是“杂取种种人, 择而取之”的艺术创作思维方式。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二十世纪末新世纪初中国当代油画的影响

二十世纪末到新世纪初,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后, 艺术文化发展的滞后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矛盾更加激化。同时全国各地的艺术基地应运而生, 各种画廊、画家村蓬勃发展, 如北京的798、通县画家村等发展得如火如荼。油画创作更为自由化, 艺术家思想彻底解放出来, 更是关注、尊重自己潜意识的需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及符号学等学术观念。艺术家改变了以代表社会共通审美能力及审美取向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改变了艺术服务于大众这种孤立的局面, 彻底结束了新中国早期把艺术行为作为政治宣传或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指引的工具, 也从艺术创作动力的思维根源角度重新进行了探讨, 认为艺术创作主要是原始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和情感在起作用。艺术家们间接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没有减弱反而增加了, 即艺术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 就是要挣脱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文化经验, 寻求一种新的自由情感与精神上的舒展。“从灵魂深处发出尖叫, 整个时代变成了一声奇异刺耳的呼嚎, 艺术也在尖叫, 尖叫着进入内心, 为心灵而尖叫, 这应该是表现主义。艺术家就应是受内心需要驱遣的创作者。甚至是幻觉、梦境、错觉、扭曲”。 (奥地利的霍尔曼·巴尔的论述) 这被当代艺术家们所推崇。艺术家的油画创作因此而显得个性张扬, 其表现形式与材料运用方面也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摘要:本文论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油画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国当代油画,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娴.幽闭者的呐喊——蒙克绘画的创作心理阐释.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8, (3) .

8.20100315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篇八

改革开放后中国油画的多元化发展倾向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同时涌进国门, 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根深蒂固的中国苏派写实主义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文化思潮发生了巨变, 思想开放, 人们能够接受多元的油画艺术风格, 从新古典主义, 印象派到前卫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 因此在这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里, 中国油画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存在一些思想上的矛盾。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美术活动大量挪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方式, 并在改革开放后短短几年间, 艺术家们几乎把西方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演练了一遍, 他们似乎太匆忙也太肤浅, 这是中国特殊的历史原因造就了这样匆忙的选择。在对西方文化了解不深刻的基础上, 他们有的坚定古典主义而无法面对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 有的则高举现代、后代主义大旗嘲笑古典主义的保守, 他们互不相融、互为攻击。然而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那就是, 他们引起了中国美术多元倾向的发展, 把西方艺术历史性的发展变为中国美术不同群体的共时性的纷争。而几十年的经验也说明, 横向联系、横向比较、横向移植、横向吸收,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油画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谁也不可否认, 对世界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和其表达方式的选择, 使我们的油画艺术具有打破文化封闭和民族心理的隔膜的力量, 能表达整体人类的心态以及人生历史的基本问题, 能够和世界艺术寻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

中国油画必须扎根本土,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去芜存精, 不断改善规则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法则。保持文化血统的纯洁性只是一个童话, 反对接受其他民族先进事物的民族, 通过历史的经验证明是错误的。作为当代油画家必须要反思自身的现状, 必须认真研究究竟中国油画应当怎样去发展, 怎样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去寻找和发掘它的内在活力, 使它在汲取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中求得新的发展, 这是我们每一位创作者都应积极面对的问题。此外, 要真正创造出有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中国油画, 还必须使油画艺术具有充足的时代精神, 油画家们还必须深入到我们所生存的时代生活中, 扎根于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土壤, 切实感受广大群众的生存状态,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体会群众的思想、情感, 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从中去获得切实的精神的体验, 获得具有时代特色的创造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前我们油画艺术中的“精神性”弱化的问题。只要中国的油画家有了这个自觉性, 并且在掌握外来文化精华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融会创造中, 能有足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立的精神, 中国油画创作才能够走向繁荣。

当代中国油画要通过现代的形态来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

通过国内和国际艺术思潮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艺术对精神性的追求是艺术发展的内在原因。没有健康的、高尚的精神, 便没有好的艺术, 没有崇高的、系统的、伟大的思想, 便没有伟大的艺术作品。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是思想家, 真正好的艺术品都不仅能养目, 而且更能给人们以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启迪。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由儒、道、释三大哲学体系构成, 其中包含了东方的思想精髓, 虽然释学是外来的, 但进入中国后便成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宗教, 与儒、道学有着许多相近或相通的观点, 使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释三大哲学体系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并继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产生了具有东方特征的民族审美精神和价值观念。所以, 要使中国油画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 就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里确立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 只有认识和理解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 并用现代观念去判断和表现, 我们才能构建中国油画独立体系。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综合的精神形态, 这需要从本质上去认识, 并必须以当代中国文化为背景去分析及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现代的精神形态。这种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依据, 以油画形式来表现, 以现代观念为判断的精神形态, 就是体现民族性和具有中国审美特征的中国当代油画的审美形态, 因此, 当代中国油画的价值观念应确立在以现代的形态来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点上。

9.20100315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篇九

关键词:中国画;插画艺术;张力;视觉感受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49-01

曾雍宁的以原子笔的书写性展开一个个不同色彩的圆环,在书写技术上,有着原子笔在书写时带来的那种轻快,以及之前学习水墨所带来的那种流动性的层次罩染,把传统工笔画三矾九染的那种制作方式与理念转换为原子笔不同色彩的套叠,带来视觉上的幻觉与迷醉。这个世界有着孩子气的童贞,有着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渴望,如同花朵在盛开在生长。画面异常丰富,并不单调,因为画家已把椭圆与直线巧妙错叠起来了,也有着对圆环的切分,即圆与圆彼此在切分、在穿越与串叠,也并不缺乏三角的尖锐,画家不断变幻着旋转的角度,他对此得心应手。确实,绘画对于曾雍宁,一直保持着孩子气的快乐,音乐玩具一般的游戏感,这是让观看者喜乐与着迷的艺术本真性。而且,画面有时还有着西方教堂天顶画以及马赛克的变化,穹顶式上升带来一种音乐的旋律感,提高人的心魂,但无限繁衍的圆环还是在切近的平面上展开,天空与大地极为亲密地契合着,有着生命饱满的气息。这是一个有着未来梦想的书写,这层层套叠的圆环是希望生长的因子与原点。

一、“回到原点”曾雍宁作品展的感触

「采意」是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和颜色符旨;曾雍宁2013新作个展,延续先前光鲜亮丽花园的绽放和原生律动系列,如诉说着自然法则,交迭个体间展现原生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和张力,除建筑一个饱满空间,也在寻求生命存在转化的多重符征和特性。经重新调整、更新后,新作,更具吸引力,这个系列以聚焦的形式呈现,与百花齐放的多视点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使得每个环节都在透露一种原始、直接的情感,萦绕在作品中的情感,不仅释放了艺术家自身,更感动观画的我们,间接牵引出一份朴拙的真性情。

原子笔大多是被当作绘画的辅助器材,是素描、速写的工具,少有人将其当作艺术创作的媒材,曾雍宁是其中之一。他运用原子笔当作创作的主要材料,并无前人的技巧可以揣摩学习;他的作品如水墨的皴法结构般,运用重复排列的线条,构成了繁复的造型与色彩,以连续画圈的方式,编织出独有的质感与纹理,成了最基本的造型元素,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原子笔的墨水借着使用者的手将它释放在纸张上,透过不断的重迭、复制、延生,引发出动人的旋律,在多层次的线条网络交织出多变的几何图形,因为线条的方向不一,反而形成了一股无形中拉扯的张力,使得整体的空间架构显得扎实、稳固。

二、由“回到原点”作品展想到----中国画表现手法赋予当代插画艺术深邃的艺术精神

(一)线之美在当代插画中的体现

宗白华先生《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谈到中国画与西画不同,它不是团块的,而是线纹的结构,“尤其注重线条”,而且“由于把形体化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中国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在任何绘画类别中,没有手法,情感都无以表达。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中国绘画传统注重线条之美,线描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画家用线的疏密、抑扬、节奏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情感化的物体,从而达到“物我合一”,巧妙地运用线条变化来触发人对现实生活的联想。线描以形写神。以线造型的手法,成为我国艺术创作中丰富多彩的表现技巧。线这种具备无穷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的绘画手法在20世纪的中国插画中广泛运用。我国大师级画家戴敦邦等在建国后潜心投身新中国的书籍插图事业,他们把中国画线描的造型技法运用到插画作品,创作了艺术价值颇高的插画作品,戴敦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濡养,他的画有着独特的风格,笔笔皆渗透着中国民族艺术的精神。插画名家卢延光的作品中充分運用线的装饰性之美:疏密的搭配、黑白的布局,使画面产生悠远的意境。线和黑白处理这种中国画技法被他运用的出神入化,欣赏他的画,犹如置身神秘、充满梦幻色彩的仙境一般。

(二)笔墨的绝妙之美在当代插画中的体现

中国画的笔法要通过墨来实现,笔与墨结合形成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中国画的笔墨以少胜多、计白当黑、以虚为实、以空为有,将中华儒家、道家的文化内涵转换为绘画语言,追求表现的自由和摆脱观念的限制。在笔墨的运用上,画家的学养、胸襟、情操审美观和技能决定了作品的格调,国画大师齐白石、潘天寿等笔墨超凡脱俗、气势博大、刚柔相济、流畅自如。中国画的笔墨法所形成的形式感和意境,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充实而具备时代特征。那着意游走的线条和柔情似水的墨法,呈现出浑厚、高雅的古朴格调。年轻的插画家翁子扬将自由写意的中国水墨画手法运用到CG创作中,作品清新、典雅、卓尔不凡,被誉为国内漫画家中水墨CG大师,他是把独具东方神韵的水墨语言运用到现代插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提出:笔墨随时代。“外事造化、中得心源”,历代画家无不主张这个原则,中国绘画技法不是一成不变、固守成规,画家的“立意”也不是出自主观臆断、凭空苦想,而是来源于生活和客观现实。当代插画创作对中国画的技法运用正是继承传统又与时代同步的体现,结合时代科技的成果,借助新工具实现传统绘画艺术的崭新用途,创作出生动鲜活的、具备民族气息的插画作品。

(三)色之美在当代插画中的体现

用色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之一,中国独特的色彩经营与用墨特点,用简约、朴素的哲学思维造就了丰富的画面内涵。中国画的绘画方式体现经验主义、归纳主义、感悟主义。中国画设色的黑与白,知白守黑是老子“无中生有”哲学思想的体现。西方绘画色彩鲜艳、追求对物象真实性的再现。中国画的色彩是作者自身文化、哲学思想的转化。随着艺术风格多样化和中国画的革新,更多的工具和材料为中国画采纳运用。因为中国画不是只能“师古人之迹”同时还要能够“师古人之心”,善于继承、发展、推陈出新,是中国画日臻丰富、永葆厥美的根本属性。中国当代插画的用色可以发扬中国画大胆、自由的用色个性,达到理智和热情的高度统一,释放心灵的真正自由。色彩理论家菲利普·奥托·朗基所说:“色彩是一种终极艺术,它现在是,将来也仍会是一个持久的迷”。作为设计人,能够熟识色彩规律、掌握配色技巧,无疑是我们创作出优秀插画作品的重要条件。

10.20100315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篇十

一、样本对象的特征分析

笔者对收回879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有效问卷的样本对象特征如下:性别方面, 男性大学生占48.51%, 女性大学生占51.49%;生源地方面, 广东省外生源占23.12%, 广东省内生源为76.88%;专业方面, 艺术体育军事类占12.71%, 人文类 (文史哲) 占15.64%, 社会科学类占18.02%, 理工农医类占53.63%;学历方面, 研究生占15.33%, 专科生占24.69%, 本科生占59.97%;政治面貌方面, 民主党派成员占0.54%, 群众占5.44%, 中共党员 (含预备党员) 占22.18%, 共青团员占71.84%。

二、当前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状况分析

近年来, 随着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传播, 公共意识、公民意识、公共精神等概念频繁出现在国人的视野里。事实上, 公共精神作为一种观念在中国自古有之, “崇公抑私”、“克己奉公”等观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基因。

公共精神, 指社会成员以独立自由的主体身份进入公共领域, 具有的超越个人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 以利他方式积极主动地关注公共利益, 关怀公共事务, 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并致力于遵守和维护公共生活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 是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 他们对待公共事务的态度,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未来中国几十年社会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因此, 掌握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动态, 关系到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

通过对837份有效问卷的整理分析, 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有以下几个总体特征。

(一) 动机信念性与功利性取向并存。

参加校园服务活动、参与校园意见表达或投诉活动、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是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表现。因此, 设计了第3、8、21、25共4道题目:“您为什么参与以上活动, 请按原因重要性按1-7进行排序”、“您为什么参与校园意见表达或投诉活动, 请对最重要的三项原因进行排序”、“您为什么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 请对最重要的三项原因进行排序”、“您为什么采取以上举动”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结果如图1、2、3 (单位:%) 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 在参与校园结社活动、政治意愿网络表达的动机上, 不足20%的大学生选择为了“服务他人”, 较多学生是为了“响应学校号召”、“锻炼自己”, 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参与以上活动就是为了“丰富阅历, 为就业做准备”。对于“参加公益活动的动机”的调查, 30.04%的大学生选择“服务他人”为第一原因, 30.62%的大学生选择“丰富阅历, 为就业做准备”为第一原因, 还有33.77%的大学生将“锻炼自己”作为参与公益活动的第一愿意。这种状况表明当前大学生参与各类公共或公益活动动机的复杂性, 更多的是考虑了个人现实的利益, 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

(二) 对公共事务参与的形式多样, 但效能感偏低。

考察大学生公共事务参与形式主要有:参与校内选举活动、校园服务活动、地方政府决策活动、义务献血等公益活动等。统计结果见表1 (单位:%) 。

调查结果显示, 在“参与校内选举活动”、“校园服务活动”、“地方政府决策活N动极”、小“值义务极大献值血、均三值下乡标、准志差愿者方等差参与校内参与校园参与地方政府义务献血、三下乡、志公A4a1校内选举活动对校益园、活社会动或”等选政治具举等体活公参动共事与服形务742式活上动0., 0都决有策10相活.0当动比4.7例61的愿者2大等.9学公益109生活做动8.出473了“务经产常生影参响从不参与加”1或8.3“8偶尔参5加.47”的选择5, 2.说73明当前大学16生.4参4与的多A4a2校园意见表达级投样诉很对性少校参和园与广、社泛会3性或6.政6。2治特等别7值2349.得97一0.0提的1是90..60, 0调5研.2结56果2显.6295示4.68当0代7.大261学公共事务产生影响生偶在尔参参与与各3类4.4公9共事5务0.的20方式选18择.33上越来越偏3向9.1网7络或其A4a3校园结社活动对校他园经、电常社参会子与或信政息治8技等.5公术2共途事径7, 14839.5 6%9 0的.0大学100.生.7 03表示5.1自04己2已.613经53.17或8未6.来933愿务产生影响意不通予回过答此类方2.0式0参与或0.6关7注公共8事.60务。2.81

“效能感”是大学生对自己行为影响力的主观评价, 能从总体上反映大学生对公共问题的关心和关注程度的高低及参与意识的强弱。为此, 问卷设计了“您同意‘我对该活动的参与能对校园、社会或政治等公共事务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吗? (请在0—10之间选择一个分值) ”等对公共参与效能感进行调查。只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参与对学校或政府的决策和发展或多或少有些影响, 另有约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参与可能根本“没有效果”, 这说明他们参与效能感普遍不高, 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三) 社会公德意识主流较好, 但失范行为仍有发生。

社会公德意识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 是公民须具备的基本行为规范, 是调整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力量, 是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主流较好。“诚实守信”项目达标率均达86.97%以上, 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的空间。调查显示, 部分情境下, 如在“爱护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项目上的达标率只有66%, 这种现象体现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乘坐公交车抢座位, 打饭插队, 在课堂上接电话发短信等, 不爱惜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的现象及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

此外, 交叉分析还得到以下相关性发现:大学生公共事务关注程度与性别显著相关, 且男性大学生几乎在所有公共事务都比女大学生表现得更积极;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性别相关性显著, 且女性大学生在此方面普遍比男性大学生表现更好;大学生公共事务关注程度与大学生的专业类型成弱相关性;大学生公共事务关注程度与政治面貌相关性并不明显。

三、结语

公共精神这种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关注社会个体权利和义务的普遍性、示范性和理性风范, 包含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秩序等一系列最基本价值命题的追求。从整体上看, 多数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公共精神, 有着正面积极的公共态度, 人格独立、思维理性、行为积极, 有朝气有自信, 比较关注个人和社会发展。此外, 在调查中还发现,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对公共精神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等在某些单项上的表现差异明显, 而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 其公共精神现状差异性较小。但应看到, 现实中仍有部分大学生公共精神有提升的空间, 家庭、学校、社会还需以更严肃主动的态度、更包容开放的心态、更客观务实的精神帮助他们成长进步。这个过程不可能朝夕就实现, 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需要整个社会长期探讨的命题。

参考文献

[1]董小苹.全球化与青年参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2]高潮.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调查——以武汉部分高校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3]林命如.广州市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探索, 2006 (3) .

[4]吴庆.青年公共参与的兴起和参与原因探析[J].青年探索, 2012 (1) .

11.20100315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本土文化精神;意象之美;研究分析

目前而言,当代抽象艺术在我国多元化艺术格局中仍然处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上,但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依然保留着它的风格,与世俗生活保持着适当距离的尊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个自信、自由、自在、开放的空间,在一个由抒情到集合倾向组成的抽象领域内,渗透着许多的运动和个人观念。

一、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内涵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抽象艺术本身文化的营养以及东方哲学精神的基础之上的,现阶段的中国抽象艺术的展现形式已经愈发的自由与多元化了,纵观中国当代的抽象艺术作品,我们便会发现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已经摆脱了西方抽象主义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面貌,已经沿着自成一派的方向大步前进着。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是艺术上两个向对立的艺术形式,抽象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以及一种对世界的独特的认识方式。它不同于多种类型的艺术流派,它只是艺术表达中一种单纯的表达和呈现的形式,它体现最多的便是艺术家将自己想要的精神表达转化为世界本质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中国当代的抽象艺术应该有着三个方面的意义: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是将“萨满”式的美的元素代入当代化的潮流。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体现着抽象艺术独有的精神价值。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已经成为了众多抽象艺术家们的精神食量,通过欣赏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便可以发现他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二、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意象之美

当代的中国艺术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留给艺术家的最大资源便是中国艺术中所追求的意象性的形式创造。中国艺术美学的独特范畴指的便是意象之美,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是从模仿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开始的,虽然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源于西方,但是经过时间和环境的打磨,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所以自然会具有中国艺术界独有的意象之美。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多是对自然进行的抽象创作,艺术家们将自己对于人性的感悟通过艺术中的意象表达出来。

三、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是对本土艺术语言的升华与提炼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虽然一开始是模仿西方的抽象艺术,但是它背后所渗透的语境确实由中国的传统艺术所规定的额,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基本要素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意象、写意、泼彩、泼墨等多种传统语言。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将中国传统的美学与西方的油画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的创新与磨合,使抽象艺术的基本艺术要素焕发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与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早就不是一种纯粹外来的艺术形式了,在中国传统艺术以及语言的熏陶之下,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已经逐步转变为中国的一种原生态艺术,它具有着非常广阔的思想背景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资源,它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都在展示着中国的本土文化。

线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語言,线条的更多体现的是东方化的感性表达,中国传统绘画经过世代的创新与优化,每一种线条的用法都有着既定的对象与其对应。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中使用最多的基本语言也是线,众多的抽象艺术家中有很多人都非常善于用线来进行抽象创作。用线作为最基本的语言来进行个人风格的构建,并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四、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精神价值

当代抽象艺术追求的是心灵与思想上的自由之美,表达的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抽象艺术是在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超越式探索,但是抽象艺术的的本质却是一种悲剧性的艺术体现,要想实现超越就必须对自我重复否定,从而追求到更高远的精神境界。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对于形式美本身所独有的虚幻性早就有了深刻的了解,但是却始终坚守在悲剧性的艺术道路上不放弃,这与人类历史和文化需要在自我否定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原理是一样的,虚幻性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它的背后渗透者人类追求完满性,为了达到完满,自我否定就是有价值的。

叔本华的观点与中国当代艺术家所坚持的理念是一致的,叔本华的观点认为人生是由欲望来进行支配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会使人生充满着痛苦。于是人们会选择两条自我解救的途径:一是直接否定生命、根除意志,最终进入到佛光满堂的涅槃世界;二是追求艺术,通过对于艺术的审美,来禅定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得到短暂的解脱。

抽象艺术就是有这样的一种功能,能将人类的精神或者灵魂引领到一种与上帝精神同在的层面之中,艺术家在进行抽象创作时,灵魂会得到很大的享受。

抽象的“符号”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学与哲学的双层意义,抽象艺术作品本身的符号和结构就具有着自己的意义,有着很强的表现性,它不代表任何其他的概念,没有任何固定的象征意义,同样的一种抽象艺术作品不同的欣赏者就会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知识储备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抽象艺术创造的四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引领精神的潮流,因为抽象艺术本身的存在就代表着一种艺术精神。

五、结语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是以一种清高孤傲的姿态存在于艺术行列中的,它不是古典美的突出代表。不追逐商业潮流、不迎合大众心理、不取悦权威代表、不顺势而下、不随波逐流,即使它以这样的姿态生存着,却始终代表着艺术领域一种独特的先进性、前卫性以及先锋性,这就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我们不要只评价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所起到的表面作用,而要更加关注它的内在精神与作用。

参考文献:

[1]苏上舟 .《文艺研究》 - 2013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内观”追求.

[2]蓝充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0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中的本土文化精神研究.

上一篇:《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下一篇:工程概预算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