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语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2024-06-29

浅谈“话语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精选7篇)

1.浅谈“话语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篇一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文/庄洪海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因此,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便是施展有效的“德育”,而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曾听过许多优秀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谈得最多的便是“爱”。爱,诚然是必需的,但班主任工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施爱过程,否则便可能患了“爱心综合症”。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更需要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渗透真诚的教育理念。在这一过程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与借鉴。

一、爱是原则,做“有爱”班主任

关爱学生,本就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理念之一。陶行知以博大、深沉、执著、持久的爱,关注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学生。他关爱学生,不是出于教育的策略,不是来自功利主义。他认为:“人生最大目的还是博爱。”其它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以火点火,以爱爱人。”他把爱学生、爱人民、爱民族、爱人类统一融入他博大的胸怀之中,成为了万世师表。陶行知关爱学生的事迹十分感人。在他的心目当中,小朋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常常怀着虔诚的心,注视着他们。他们的苦难,就是他的苦难,他们的进步,就是他的进步。他们的创造,就是他的创造。他与小朋友们心灵息息相通,休戚与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正是当代教育所缺乏的根基。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现在的许多班主任大多囿于师道尊严,没有真正“爱”学生,即便是“爱”,也成了工作的一种手段,爱得不真诚。爱得不真诚,班主任工作就不能真正深入人心。因而,我们首先要做一名“有爱”班主任。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二、理是目的,做“有理”班主任

当然班主任工作绝不是简单的“爱”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否则许多勤于跟班、乐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年轻班主任就不会有失败的苦涩了。班主任工作更需要我们通过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的品德传承给学生。否则,“爱”一旦泛滥,学生便无所适从,教育也就失去原本的目的。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陶行知:“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我曾遇到一个高一年新生。从入学的条件来看,家庭经济条件应该不错,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较高;从中考的成绩来看,该生的学习基础也不差,语数英三科没有存在明显的“长短脚”,成绩较为优秀。然而,入学以来的表现却屡屡令人大跌眼镜。一些学生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办法做到,很多科任老师都反馈其上课经常没的注意听讲,经常偷偷上课打瞌睡。果然,在第二次入学衔接考试中,他只考了438分,位列班级54名,而且语、数英三科全军覆灭。同时,从身上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来,先是课堂上经常无精打采的,完全没有听课的“模样”;继而,连续两周周日晚自修迟到。(班主任论文)同时,家长也反馈其周末经常迟归,周末在家几乎没有安排学习的时间,大部分时间花在上网、打游戏上。平时在班级里较少与同学谈话,朋友圈子较小,更少主动与老师交谈、请教问题。我们知道,高一年是初中与高中衔接的过渡阶段,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要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缩短适应高中学习与生活的过程,高中教师要了解高一年新生容易产生的不适应心理,要“施爱”。同时,更要“讲理”,抓住教育的规律,以人为本,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把良好的品德、正确的“理”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三、据是方法,做“有据”班主任

开展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做到“有据”,讲究方法,源于生活,潜移默化。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一切教育都源于生活。

当前,学校德育内容大多经过教育者的“选择”和“过滤”,看似层次提高了,却越来越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有些班主任更把德育过程看作是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道德守则,使本具有生活意蕴和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被动地对道德规范与道德守则的遵从。这种德育,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的融通、渗透、互动,必然导致德育实效性差。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教育要为人类过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服务。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班主任开展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抓住生活细节,往往更能收到德育的“奇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认为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境遇中接受道德教育。有了生活的强大源泉,班主任工作也就有了“据”了。

四、节是方向,做“有节”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要求我们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已的教育理念,在开展工作时做到“有节”,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使教育活动产生共鸣。时代在发展,人才的评价标准也要不断更新,更趋于多元代。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他还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因而,班主任工作,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握教育的方向。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重要的也是神圣的。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动之以“爱”,晓之以“理”,正面诱导,以“理”服人;方法科学,“有据有节”,用自己的爱、智慧、创造去拨响学生心灵中情感的琴弦,做一名“四有”班主任。

2.浅谈“话语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篇二

认知疗法 (Congnitive Therapy) , 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霍姆 (L. Homne) 于20世纪初提出, 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发展成熟, 在我国心理学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认知疗法的主要思想和技术, 是人的情绪和行为受到认知过程的影响, 通过改变人的错误认知观念来矫正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 (A.Ellis) 和贝克 (A.Beck) , 艾利斯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和贝克倡导的认知疗法具有相同的认知取向, 但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侧重以乐观和理性的思维来纠正悲观和不合理的各种负面思维, 来解决心理上的各种问题;而贝克的认知疗法比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更加重视内省的作用, 整个疗法基本建立在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的认知图式基础上。

目前, 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具有时代性, 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创新, 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单一化和程序化,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实践, 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革新, 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精神领域的指引作用。

二、认知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

1.工作目的同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知疗法的目的, 是帮助来访者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促进心理健康。两者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问题。

2.操作过程类似。

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教育方式是说服、表扬鼓励、批评惩罚, 主要以言语为手段, 通常有一个时间过程, 学生才能接受新的思想或者转变态度。认知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 有其特定的操作步骤, 通常有提问、追问、质疑、讲解、辩论等过程。两者的操作过程相似, 都是主要以言语形式来完成。

3.教育对象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是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一般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接受过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 都有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 这些教育较为完整系统。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 尤其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辅导员, 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对的学生, 其重点是思想或行为有偏差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也是认知疗法的适用对象。

4.主体作用类似。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教师, 往往特指高校专职辅导员, 他们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在高校运用认知疗法开展工作, 其主体同样是高校专职辅导员, 面对前来求助的学生时, 也在发挥指引启发的作用。

5.相应思维能力具备。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9岁以上, 处于成年前期,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 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居于主导地位, 具备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认知疗法的前提条件就是来访者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元认知能力, 即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 来访者才有可能监测和控制自己的意识和情绪。

6.面对问题重叠。

认知疗法的适应症状主要集中在认识错位导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如考试焦虑、新环境适应导致的情绪障碍、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等。两者在实际解决的问题上, 是高度重叠的, 在解决时往往只是教育者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还是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

三、认知疗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1.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运用

合理情绪疗法在具体操作时又称作ABC理论, 艾利斯认为诱发事件人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并不是由诱发性事件A (Activating events) 引起, 而是由于人们对诱发事件作出错误评价产生不合理信念B (Beliefs) 导致的。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需要遵循三个步骤: (1) 通过辩论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观念, 把握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即绝对化、过分概括、糟糕至极; (2) 让学生理解并不是事件本身导致情绪困扰, 而是自己对事件的错误认识导致的; (3) 指导启发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观念, 以取代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例如, 考试焦虑学生认为自己考试不及格是由于宿舍学习氛围差导致的, 首先, 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考试成绩与宿舍同学学习方式没有必然联系;其次, 让学生理解把自己成绩差归结于宿舍学习氛围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考试成绩;最后, 指导学生认识到宿舍同学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贝克认知疗法的具体运用

贝克认知疗法除了认为异常认知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 同时还重视早期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 这决定着人对事物的评价, 并成为支配人的行为准则, 不为人们所觉察。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时, 这种假设被激活, 于是在意识领域出现负性自动思维, 从而导致情绪焦虑、抑郁以及行为障碍。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需要把握好以下程序: (1) 启发学生寻找负性自动思维, 常见的有个人中心、选择性概括、任意推断、夸张、全或无思维等; (2) 对负性自动思维进行检验和逻辑推论; (3) 通过认知改变技术, 修正负性自动思维, 建立新的认知模式。例如, 厌倦政治活动、逃避集体活动、恐惧症。负性自动思维:浪费时间, 抓紧时间学习有用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认知疗法作为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方法应用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这是一种正向迁移, 也是积极的探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势必成为一种趋势。2005年1月, 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 要抓好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 促进大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具体运用认知疗法之前, 需要教育工作者掌握疗法的基本理论以及常用的改变错误认知方式的技术, 如检验矫正法、角色互换法、肌肉方式训练等。在两种操作方法的选择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需要建立在对学生详细背景信息和认知模式基础之上,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才能更好地发挥认知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杰.论认知疗法与合理情绪疗法的区别[J].卫生软科学, 2009, (1) .

[2]高冬东, 李晓玉.浅谈心理咨询中的论认知疗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3.浅谈“话语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 交往不良 运用策略

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电子媒介的日益普及,家庭交往模式和群体交往模式的改变,使大部分人的社交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也给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带来很大的冲击。综观目前中小学教育,学生中因为交往行为不良引发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学业、行为问题,这使忙碌在一线的教师措手不及,迫切需要运用新的知识、方法进行深入指导。在系统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走进了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通过对情绪ABC理论的解读,笔者发现,它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小学生认识自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信念,并由此减少自己不合理的情绪与行为,从而让学生更愉悦地与同伴交往,享受校园生活带来的乐趣。本文试图从目前小学生存在的交往不良行为的表现入手,借助具体案例谈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疏导学生心理的实施过程,以加深对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解。

一、小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表现

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往往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存在的问题,认为自己在交往过程中没有过错,而将责任推给另一方。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同伴的支持与肯定,希望与同伴一起愉快游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得到额外多的关注,希望“特殊对待”,不被学校及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所束缚。笔者根据平时工作中的观察,梳理出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几种主要表现。

1.“我这样对待别人,别人也要这样来对待我。”简而言之,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我是你的好朋友,你就不能再找别人做好朋友。以“绝对化”的要求来控制同伴的思想、行为,使同伴成为他(她)的“专属品”。

2.“他(她)总是捉弄我,而且是故意的。”不能容忍同伴的无意行为,即使同伴的行为没有侵犯的意思,依然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希望能在群体中找回公道。 将偶尔的、不经意的小事认定是同伴故意的侵犯事件,而且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难以沟通。

3.“因为我作业没有做好,同学老师都不喜欢我。”因为一次的失败彻底否定自己,认为老师同学都会因为这次失败的经历而看不起自己,并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来证明大家确实是不喜欢我。

这三种不合理的信念支撑了他们,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随即带来情绪、行为的困扰。

二、什么是“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行为疗法,埃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在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埃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也就是说,引发我们不良情绪、行为困扰的,不是诱发性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自身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B。换句话说,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引发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合理情绪疗法”就是通过行为疗法改变不合理的信念B,来帮助求助者减少情绪困扰,使其能更加自信、健康地面对生活。

三、“合理情绪疗法”的实施步骤

“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改变自己不合理的信念,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从而缓解由此带来的不良行为及情绪困扰。结合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往往是把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强加到同伴身上,把自己认定的信念理解成“别人肯定是这么想的”“他肯定是这么认为的”“他这么做肯定是针对我”……改变这样的不合理信念,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实施。

(一)诊断阶段——明确学生的情绪ABC,初步分析不合理信念

当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思维障碍来求助家长或教师时,我们需要明确这个学生的情绪ABC分别是什么,然后因势引导,进行有效疏导。

如学生峰和涛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玩,无话不谈。有一天,峰发现涛和另一个学生强在一起跳绳。峰很生气,因为之前他和强闹过矛盾,涛也是知道的。现在涛和强在一起玩,分明就是不想和自己做朋友了。于是,峰找涛“理论”,不允许他们在一起玩。结果峰和涛两个人吵起来,最后其他同学把老师叫来……

类似事件在学校里经常会碰到,我们试着来分析:在这个事件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学生涛和强在一起玩跳绳”;C是指产生的情绪、行为后果,在这里指“学生峰很生气,和涛吵起来,峰不允许他们两个玩,情绪行为受到影响”;B是指不合理的信念,在这里具体指什么呢?对照前面讲到的几个典型的特点,不合理的信念是指“你是我的好朋友,只能跟我玩。你不能背着我,跟和我有矛盾的同学一起玩。你和他在一起玩就是针对我,就是不跟我好了”。这就是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二)领悟阶段——领悟到自身的信念引起情绪即行为后果

在处理这类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领悟不是诱发性事件A引起了C的不良情绪体验,而是自己本身不合理信念B所引起的。心理学家默茨比罗列了区别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五个标准(见下表)。

对照标准我们发现不合理的信念更多来自个人的主观想法,外在的环境、诱发事件不是主要因素。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一个人生活交往的质量,使人陷入烦恼之中。对学生峰而言,“涛是我的好朋友。我不喜欢的人,涛也不能喜欢,自然不能一起玩”。在这样的信念中,峰更多从个人主观感受来进行区分,而忽略了涛同样有选择朋友的权利。“我有权利选择涛作为我的朋友(玩伴),涛也有权利选择他喜欢的人作为他的朋友(玩伴)”,要帮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教师应尝试着用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修正不合理的信念。

(三)修通阶段——修正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或合理分析

在人际交往中,希望别人像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其他人,这便是交往中的“黄金法则”。由此,“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这样的“反黄金法则”出现了,这是一种错误的信念,但在学生生活中却非常普遍,尤其是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对这样的“反黄金法则”更是深信不疑。修通阶段,就是教师通过不断提问,与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知道自身原有的信念是错误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让一个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这个观点进行推理,最后引出观点中存在的谬误之处,从而使自己认识到先前认识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这种方法叫“产婆术”。将“产婆术”运用到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身上,教师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提问来进行。教师的提问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信念中的非理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和质疑性。还是以上述事件为例。

峰:我很生气。我和涛是好朋友,我对他那么好,他却不对我好。

师:你对涛很好,他不对你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峰: 我平时有什么好玩的都跟涛一起分享,我把他当成我最好的朋友,非常信任他。他却和我不喜欢的人在一起玩得那么开心,证明他已经不跟我好了,他这样不是对不起我吗?

师:你的意思是你对别人好,别人就要处处听你的,按照你的要求来做?

峰:难道不是吗?

师:妈妈对你好吧!

峰:嗯,我妈妈最爱我了。

师:如果妈妈要求你每天晚上不看动画片,每天写两个小时以上的家庭作业,你听她的吗?

峰:那当然不行,别的可以听,晚上做什么我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师:那你刚才不是说,“你对别人好,别人就要处处听你的”。妈妈对你这么好,你就应该听她的呀?

峰:那也要分什么情况啊!妈妈对我好,但也不能要求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呀。

师:你说得很对啊!你对涛好,同样不能要求他做不喜欢的事情,他也有选择的权利啊!

峰:哦,这样啊……我明白了,除了我,涛也可以选择别的玩伴!

师:是啊,除了涛,你也可以选择别人作为你的朋友啊!

以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部分,呈现了师生语言辩论的过程。教师运用了“黄金法则”来反驳个人对待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让学生知道了自己不合理的信念,明白了每个人都有选择朋友的权利。这对于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来说,一旦接受了“黄金法则”,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是不合理的,对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正确认识。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有一张RET自助表(全称Rational Emotive Therapy),通过RET自助表能帮助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寻找原因,并进行有效巩固。针对上文的事件,RET自助表可以这样设计:

先让学生写出诱发性事件A和引起的情绪、行为后果C,然后在表格中列举出几种常见的不合理的信念B1、B2……看自己的信念是符合其中哪一条;然后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分析,找出那些可以代替B1、B2的合理信念,并逐条写下来。最后,根据自己写下来的合理信念,写出自己新的情绪和行为体验。对所有的诱发事件,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原因,就能获得一些合理的信念,缓解不合理信念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体验。面对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合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心中的不合理信念逐渐淡化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正确的交友观点和态度。

(四)再教育阶段——巩固合理信念,强化良好情绪与行为

处理好一起由学生交往行为不良引起的事件还不够,通常在一个事件里学生建立起来的信念还不够牢固,需要教师在后续做跟进式的再教育,以巩固前阶段的效果。帮助学生进一步摆脱不合理的信念,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最初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解决,减少以后出现情绪困惑或不良行为倾向,更好地适应校园集体生活。

综上所述,对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进行“合理情绪疗法”,能减少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不良情绪体验,使他们能带着最少的焦虑去学习、生活,努力和其他同伴友好相处,进而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现实、理性、宽容的人。

4.浅谈“话语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篇四

――浅谈《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湖南师大附中 杨茜 谢朝春

【摘要】本文主要从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两个角度分析、阐述了《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道德经 班级管理 无为而治 下知有之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一部凝聚华夏先贤智慧、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道德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小可用来修身立命,大可用来治国安邦。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大材小用”,以“道”治班,将《道德经》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下面主要从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两个角度来分析、阐述《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二章有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又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这些话都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精神。所谓“无为”,不是“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所谓“无为而治”,是指顺应自然规律做事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在老子看来,治理天下的核心理念就是“无为而治”,那么将之运用到班级管理,我们认为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也应该是“无为而治”。

根据老子的思想推演,所谓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是指在班级管理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让学生自主管理,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班级实现“无为而治”,甚至达到“自动化管理”的境界。

那么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

老子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那么,要进行班级管理,必先为什么呢?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立 “合理”的目标,制定“合情”的规范。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所谓“合理”,就是设立的目标应该基于个人及班级的具体实际,并且具有可行性,同时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既“合理”,又有一定难度,容易激发学生的斗志,并且每个小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集体要生存发展,必须制定“合情”的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制定“合情”的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凝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情操和作风,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风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在设立“合理”的目标、制定“合情”的规范时,必须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意愿,要讲求民主,实行“群体”决策,不能只从教师的角度着想,或者只为少数学生着想。目标的设立和规范的制定都应该以全体学生健康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共赢。

2、知人善任,选拔培养好班干部,放权给学生自主管理。

管理的重要技巧是知人善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必须学会“知人善任”,即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让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无为而治”是学生作为主体自我管理。班主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充分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把原来认为是自己的“权”都交归学生,由学生行使权利,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根本上感到自己成为了主人。要达到民主自治,应该注重公平公正,应该把机会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共同管理好班级。这其中包括班级所有的规定都由学生自己来制定实施,班干部由学生自己来选,日常事务由学生自己来做,班级的每件事都有学生分工管理,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班主任就是从旁指导就行。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具体做法,把握方向即可。通过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可以更有效地锻炼每一位学生,逐步让班级管理自动化,让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自治自管,从而达到“无为而治”。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班级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如果事无巨细,事必亲恭,必然事倍功半。班主任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该无为时强有为,该有为时却不为,这样就会处处被动。若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思想巧妙运用于班级管理中。

1、了解规律,了解学生要多“为”。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班主任可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如: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的教育状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要了解、关注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开展工作,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有针对性进行引导、教育,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2、“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事要多“为”。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要抓住时机,找准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这样才能体现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思想。

班主任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当学生遇到难题、陷于困惑时,应该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指点迷津。而当学生犯了错误、沾染了不良习气甚至陷入泥潭时,班主任更需毫不犹豫,救人于水火之中。即使工作上遭遇挫折,暂时未见成效,也要知难而进,决不气馁,要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

3、要顺其自然,违背规律的事要“不为”。

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种树郭橐驼传》,文中的郭橐驼种树有方,他所种的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是因为他“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他植者则不然,或“爱之太恩”,或“忧之太勤”,以致“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写作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阐述为官治民的道理,其思想根源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育人如种树,这个故事对我们如何育人、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很有启发意义。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也要像郭橐驼种树一样,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要顺其自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教育学生,要让学生在信任和宽松的氛围中发挥潜能,自由发展。不要像某些不懂教育规律的“他植者”一样,或“爱之太恩”,或“忧之太勤”,这些做法“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其根本原因是这种“积极”没有顺应自然,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吃力不讨好,勤而无功。这种违背规律的事当然要“不为”。

总之,“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理念是要使班主任在掌握好科学的教育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班级管理中达到“为”而“无为”的管理目的,使班主任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

《道德经》第十七章有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这段话谈的是治国的几种境界。我们认为,如果移用到班级管理上来也是恰当的:最低层次的班级管理是学生“侮之”,较高层次的班级管理是学生“畏之”,较高境界的班级管理是学生“亲而誉之”,而最高境界的班级管理是学生“下知有之”。

具体来说,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就是指学生心中有班主任,当班主任不在场的时候,学生同样能感觉到班主任就在身边,在引导自己该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和成长。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呢?前提当然是严格按照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进行“无为而治”,做到“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也很重要。

(一)人格示范――“行不言之教”。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的人格示范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作为班主任,虽然言教必不可少,但过多的说教效果并不好,还不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首先,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内心阳光,圆满,丰富;其次,具有一种谦和包容的胸襟,内心仁厚,宽和,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包容学生的过错;再次,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过人的智慧处理教育问题。

总之,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一个令学生敬爱佩服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班主任的人格烙印。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示范、影响学生,这样,许多班级事务班主任基本上可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就可功成身退,可以“无为”了。

(二)大道至简――“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对这句话,一般的理解是是,治理大国犹如煎小鱼那样,不要反复地翻转。因为小鱼很嫩,若反来复去地煎就会将鱼弄烂,一道好菜也就泡汤了。并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不能反复折腾,如果这样国家就肯定治理不好。治理国家如此,管理班级也是如此。一个班级最基本的框架构建好之后,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要尽量不折腾,不扰生。譬如不能随便改动班级规范,要潜移默化,要耐心守望,不能求之过急。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在班级管理上的运用,我另有一种新鲜的理解:若要将一个班级建设成一个优秀集体,那么,所制定的班规及相应的框架结构应该是简单的,由此产生的管理班级的手段也应该是简单的,简单得像烹制一道鲜美可口的佳肴那样轻松、那样从容。正如余秋雨在他文章里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

5.浅谈“话语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篇五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李影

(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长春130062)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的五环节包括确立教学目标、精选典型案例、设计教学场景、分析讨论案例和总结点评案例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优势;组织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22-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该课程所阐述的有关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特点,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由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样式。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重视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由于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知识,学生获得的都是机械记忆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按标准答案答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解决问题的备选答案,通过揭示关键词,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由于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从多种路径中选择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提炼出来的。因而,不仅记得牢,而且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还有利于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它具有动态、开放的特征。案例教学法中寨例所描述的往往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没有分析,只有事实。对于讨论结果来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从教育心理学“需要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在心理上一旦形成了“自我实现需要”,就会为获得实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必欲求之而后快。因此,学生会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做出自己的决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案例式教学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求学生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善待同伴。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二、案例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案例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一般可按下述五个环节操作:

1.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案例教学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它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的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动能、控制功能和激励功能。确立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通过案例教学要解决课程中什么层次上的什么问题,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学习该门课后必须达到的要求,也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2.精选典型案例

能够应川于教学的案例有很多,但应根据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及教学}{标精选典型案例,并让学生感到案例新颖、有说服力精选典型案例的基本要求包括:案例的情节应精练,篇幅过长,应选择与教学内容和目的相关的成功与失败i的案例;案例既要与书中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义要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案例要尽可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可能体现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使学生感到既可信,又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在讲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三个原则时,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教师可采用以下事件进行说明,即个体经济在“文革”后出现这一事件。1978年底上海出现了大量知青陆续返城的现象,如何安置如此之多的返城知青就业,成为上海市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也引发了广大知青的不满。在知青的要求下政府允许找不到工作的人干起了个体,这就是起步阶段的个体经济。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在特殊的情况下答应了知青干个体的要求.这是一项改革措施,这一改革措施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又使社会达到了新的稳定。这里涉及到了三个问题:改革、发展和稳定。可见,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个案例能够以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现象为例,并从中抽取出理论所需要的三个关键词:改革、发展和稳定,紧扣教材,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案例的思想政治性。

3.设计教学场景

案例教学所用教室的教学场景的布局需要根据场地大小、形状及学生人数灵活进行安排。案例教学场景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满足所有学生的视听要求,应使任何位置上的学生都可以听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发言,并能看到教师的演示。2)教师可以随时走到每一个学生的座位前进行对话和指导。3)每个学生都可以很便利地离开座位走到讲台前或其他同学面前与之交流。4)可根据学生人数情况设计课堂沟通的半径。

4.分析讨论案例

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从多个视角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又要防止学生起哄;既要防止学生离题,观点一边倒,也要防止争论不休。另外,还要尽量避免冷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要能控制气氛,掌握方向,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进行发言,从而把讨论引向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来,达到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理论准备是案例讨论前必须要做的工作,是案例讨论前的课堂讲授。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策略以及有关专题的研究情况讲授给学生,使其成为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探讨解决策略的理论依据,该环节也是体现教师能力的关键步骤。例如,在讲第八章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问题时,由于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就来自于农村,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家乡的变化情况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怎么建设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促进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教师要对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内容详见表1。

5.总结点评案例

6.浅谈“话语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篇六

快进入期末阶段了,辅导室里显得比平时更为忙碌一些。这一天傍晚,学生们都去餐厅吃饭了,一个女生走了进来。几句话一聊,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比较外向、直率的女孩子。她快言快语地向我讲了自己最近的烦恼(下文中括号里仿宋体文字是辅导教师的表述)——

上初二不久,大概是去年十月份吧,我喜欢上了初三的一个男生。(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子?)帅!头发很有个性。(冲天炮?)不是,卷卷的,自然卷。个子高。(哦,高、帅!还有什么?)还喜欢他跳高的样子。还有,他不太爱说话。(哦,酷!装深沉?还有什么印象?)走路的时候勾肩搭背。还有,花心!甚至有点风流!

(听起来好像带有负面的色彩嘛?)

其实也有正面的,他对很多女孩子都是嘻嘻哈哈的,喜欢对女生笑,但我发现他对我的笑脸跟对别人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好像有点拘束、不自然,反正我看得出来。他后来在QQ上说他喜欢我,我说我喜欢你。不过我们俩就是在QQ上聊聊天,连牵手也没有牵过。后来我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最好的一个朋友,结果她告诉了隔壁班里的另一个女生,而那个女生就告诉她们班里所有的女生!弄得我好尴尬!

现在我的烦恼是,初三有一个学姐,原来我们经常说话的,现在她看见我就狠狠地盯着我,我对她笑笑,主动和她说话,她也不理我。后来有人告诉我,她也看上我的那个对象了。哎呀,烦哪!(心里很烦躁?)

难受啊!我想了好久,我还是退出吧!可到了晚上一想到这个决定我就会流泪。(有一种悲壮感对吗?)

人不能总是考虑自己的感受啊。

(好。刚才我听你说到一个名词,就是你说的“对象”。你知道“对象”是什么含义吗?)

(来访者笑了)好像是……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我们同学之间常说谁谁谁“找对象”了。

(“对象”是成年的男女青年以婚姻为目的而去寻找的异性交往目标,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认定那个“高帅”是你未来婚姻的目标了?)

那不是。我只是对他有好感,不过有时想起来会心痛。

(“好感”与“喜欢”也不是截然分明的,“好感”当中有点“喜欢”是吗?而这一点点“喜欢”就会让你心痛。我很好奇的是,这样一种“喜欢”或者“心痛”的感受,你过去曾经有过吗?)

其实我小学里就“告过白”。(哦?)好像是小学四年级,我就喜欢一个五年级的男生,说不清是喜欢还是好感。反正后来那个男生主动向我表白了,说他喜欢我。(你的反应是什么?)我很激动,很开心,后来就说“我也喜欢你”。他后来就跟我说要建立那种关系。

(你们说的“那种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

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QQ常联系。到我五年级的时候,他跟我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我喜欢好多人。我心里就不舒服了,就不理他了。我后来也想喜欢上他,经常在心里命令自己:喜欢他!喜欢他!结果发现自己是在勉强自己喜欢他。(为什么呢?)我也不清楚。我六年级,他上初一,就很少跟我联系了,有一次他在网上说:“我们还是分手吧!”就这样我们分手了。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一个一个的故事,你刚刚讲的这个故事让我了解了一个小学四年级女生对高年级男生的朦胧好感。我注意到好像是那个男生主动向你表白的,是吗?)(来访者笑了)老师,你认为我漂亮吗?

(我觉得你应该对自己的外表有足够的自信。现在请你把刚才的故事提炼成一句话好吗?)

我在四年级时被一个男生喜欢,我也喜欢他。

(那么你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四年级的这段情感经历吗?)这个,就算是“糊里糊涂”吧!

(很好。那么还有其它的情感故事吗?)

六年级我又喜欢了另一个班跟我同姓的一个男生。有一次我们去镇上看马戏团表演,结束后我在路上跟着他,走到一个地方我喊了他一声:“汪××!”他转过身来,我就说:“汪××,我喜欢你!”然后又大声说一遍:“我喜欢你!”说完我松了一口气,转过身,我就哭了。

(哇!好感人!他怎么说呢?)

他有点笑容,就说:“哦!”然后手那么摆了一下。我等了一会,说:“你说不说喜欢我关我什么事呀?反正我知道,我喜欢你你也不会喜欢我的!”后来他就说:“我也喜欢你。”慢慢的,别人就说我们在谈恋爱。其实我们没有牵手,没有拥抱,没有接吻,也没干过其他事情。(那你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聊聊QQ,心里面想着他,还有就是路上遇见了就笑一笑。

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我也不是真的喜欢他,如果我什么都给了他,我不是白痴吗?(唔——,说得很有道理。)后来(来访者板着指头一算),三个月零两天,我们就分手了!后来碰面也不敢说话了。我想也好,不说话,说明心里还有点痛,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如果说话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呢?)那不是明摆着的吗?你如果看见他跟别人一样说说话,那就是说你已经无所谓了呀!(那你心里面的感受是什么?)我难受到现在呢!哎呀,我真搞不懂,怎么一回事啊?

(现在你能把你的这段人生故事浓缩成一句话吗?)

唔……想不明白的一段感情。

(那么,你会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汇或者短语来提炼你生命中的这一段故事呢?)

我想说两个词,是“心痛”、“短暂”。

(很准确啊!那小学里的这两次与男生的情感纠葛给你留下什么思考,让你得到了什么经验吗?)

也没有什么,好像我们这个年龄没有什么真正的感情。我已经彻底知道,现在的喜欢不可能是真的。(这句话说得有意思。)有时候你认为你喜欢他,其实只是你自己一厢情愿,是你觉得一定要喜欢他。(哦!这话好有哲理。)

不过年轻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犯错误。(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他。这是列宁说的。)

(从你刚才讲的话可以看出来,你比一般的女孩子要成熟。你能把“好感”、“喜欢”、“爱”三个概念分清楚了。)

“喜欢”比“好感”要加深一步。

(对。你觉得,你对那位“高帅”已经不是好感,而是带有一点“喜欢”了,但还不至于让你再进一步去做出一个决定,比如把自己未来的生活或者幸福什么的都托付给他,是这样吗?)

是的,其实我对这两个男生都只是“喜欢”。

(但这样一段情感纠葛,在你们这个年龄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它们都很容易被别的异性情感所代替。那我是不是可以预测,今后还会有比现在这个“高帅”更加“高帅”的男孩子进入你的视线呢?)

那也真有可能的。

(你今天之所以能讲出这些话来,说明你是一个会思考的女孩,是用理智在控制情感。怕就怕只有情感,没有理智。现在看来,你是一个既情感丰富、又富有理性的女孩。情感体验是马达,理性思考是刹车;如果光有马达,没有刹车,你这台车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翻掉。你觉得这个比喻有没有一点道理?)

唔。(来访者点头)

(所有开车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悟:刚开上车很开心,但是开了一段时间就发现这儿碰了、那儿擦了,惊心动魄的事情多着呢,一不小心就闯红灯了、违章了,交警要扣你的分,要罚你的款,说不定还要吊销你的驾照。所以,千万别闯红灯,否则麻烦的事情就来了。是吧?)

唔。(来访者笑了,若有所思)那么我跟学姐的事情怎么办?

(一个人喜欢哪一个人,这是他或者她作为“人”的权利,你有你喜欢“高帅”的权利,学姐也有她喜欢“高帅”的权利。)

是啊,我心里好难受呢!反正就是觉得心痛,晚上睡不着。(嫉妒别人或者被人嫉妒,那个滋味都不好受。刚才你告诉我,你想干脆退出?)

是的,但是我发现没那么容易。一想到退出,我就想哭。(我相信你说的感觉。)我该怎么办?

(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你的手中。但这要有一个过程,它可能需要好几个月的思考。不可能说今天从这里回去后,你马上就明白了。)

现在我不想喜欢任何人,但我不能控制自己。

(你说你不想喜欢任何人,这句话的背后是什么意思?)

我知道,实际上我很喜欢他,但是现在我真的认为喜欢一个人有一点痛苦。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想有没有别的人喜欢他?他有没有喜欢别的人?如果已经有人喜欢他,我喜欢他干什么?

(喜欢一个人好难,这种矛盾和冲突谁都逃脱不了的。)

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就会去想从前的事,我会从中收获一点什么东西,明白一点什么,心理上也成熟了一点。

(这就是我刚才和你探讨你小学那两段情感故事的原因。这两段经历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它留给你的财富你还没有好好挖掘出来。)

我不明白你说的“财富”是什么意思?

(就是对你人生的启发。你走过这段路之后总会给你一些启发,是否总结出来了?总结出来就是财富。)

我对小学那两个同学,一开始很喜欢,等到不喜欢他们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爱。

(是啊,“爱”这一课,你连门都还没进呢。当然,喜欢也是一种情感,它会纠缠你,会给你带来很多冲突,比如你会考虑到对方和别人的关系,考虑到对方的特殊感受,等等。而且,喜欢一个人,你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啊。)

是的,我不光晚上做梦,白天也做白日梦的。(来访者笑了)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不是也有过?

(那当然,我们都走过这样的路。)

我喜欢柴同学的时候,有一次午睡,就梦到他了,连续三个晚上梦到的都是他。很多事情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却在梦中发生了。

(少男少女特别爱幻想,所有这些都是正常的。你在做白日梦的时候,也是你人生的一种体验,当然更是你的一种权利。)

是的,白日梦的感觉也很好。

(现在的问题是,它会跟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发生碰撞,比如说和别人的关系会发生碰撞,比如说和你投放精力的重点方向会有一些碰撞,比如说和学校的规则、家长的要求会有一些碰撞。这些碰撞会让你感到某种内疚或自责。)

我经常会想自己不应该这样做,应该好好学习,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更对不起自己。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差过。

(人的能量是守恒的,如果一个人的总能量是10分,你投放到情感上是7分,那你投放到学习上的就只剩3分了;反过来也一样。)

我也会这样去做,但有时就是忘不了他。

(人是有情感的,强迫自己完全忘记是不可能的。只不过要把好方向盘,看清自己要往哪里走的大方向就可以。还是拿开车来打比方,油门、刹车、方向盘,这三样东西,你觉得哪个最重要?)

刹车。

(有没有可能是方向盘最重要呢?方向盘决定了你这一箱汽油消耗到什么地方去。方向盘如果没把握好,三年后人家的车开到××高中去了,而你的车可能半路上抛锚了,也可能开回你老家去了。)(来访者忍不住笑了)

(总之,情感问题没法动外科手术,你说请老师帮你割一刀,切除,病就好了,这是不可能的。情感问题用“藕断丝连”来形容是最形象的。)

对。其实我对小学柴同学就是藕断丝连。

(今天的讨论只是一个开头,你和那位学姐及“高帅”的纠葛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但是,还有两周就要期末考试,我建议你把这件事先搁置起来,等到考试后,在假期当中还有时间来接触、思考。今天我给你布置两道假期思考题,等下学期开学后,再把你思考的结果拿来跟我交流,好吗?)

好的。

(1.在假期里,如果再见到那位“高帅”,可以再仔细观察他,然后把你对他的印象用几个关键词表达出来,正面的写3-5个,负面的也写3-5个。2.下一次来,我要请你讲讲放假后的新故事,而且还要把这个新故事想象成几个不同的结局。你可以按照“如果那么”这样的逻辑关系来想象和改变自己的情感故事。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故事发展线索来加以改编,包括你愿意看到的、希望看到的发展结果,也包括你不希望看到的或者没有料到的发展结果。)

好的。老师你会不会忘记我呀?

(名字也许我会忘记,但我会记住你这个人的。我相信你会走向成熟,而且我相信你的“车”会开得很好。)

二、辅导后记

1. 初中生在青春恋的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同一性混乱是很突出的。他们经常想不通自己怎么会“这样搞不明白自己”?比如,他们会经常问自己:我漂亮吗?我是否真的喜欢他?我该不该向他表白?我要不要和他建立“恋人”关系?我和他的关系真的是爱情吗?等等。这种同一性的混乱与他们的认知方式,特别是思维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说来,初中生和高中生由于陷入“青春恋”带来的心理困惑与迷茫,是情感与理智之间的矛盾,是大脑“杏仁核”与“前额叶”之间的矛盾,是生理本能需要与社会规范约束之间的矛盾,解决问题恐怕要从提高理智水平入手。

2. 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但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就比较大,如果一旦推不动,就会陷入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和劝导,而说教和劝导是最容易引起来访者阻抗的。因此本案采取了“叙事疗法”(导引式)来加以处理。这是因为:

首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构成的,尤其是涉及男女情感发展的故事,更是生命故事中永恒的主题,大家都愿意说,愿意听。特别是少男少女,经常会在脑子里编织异性情感的幻想故事,即所谓的“白日梦”。所以,让他们讲以自己为主角的“青春恋”故事,他们会乐此不疲。不难想象,引导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辅导对话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来访者的阻抗。

其次,人的思维都带有隐喻性。来访者在讲述自己“青春恋”故事时的表达方式和解读方式,往往就是他自己对故事所赋予的意义。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人看来会具有不同的意义,而对这些意义的探究正是“叙事疗法”的价值所在。辅导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顺应来访者讲故事时隐含的对故事意义的理解,拓展故事包含的意义,必要时参与到解决故事发展所遇难题的探索过程中,从而建设性地推动来访者走向辅导目标。

3. 本案辅导过程中,教师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段,这些比喻是隐含在对故事意义讨论的过程中的。通过导引这些隐喻,可以更加轻松、更加形象地激发来访者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探讨自己生命故事发展的线索。

4. 本案的辅导只做了导引式“叙事疗法”的开头部分,辅导教师已经布置了两道假期作业,引导来访者去续写、改编自己的情感故事,为下学期开学后的辅导做了铺垫。

5. 从本案中,辅导教师大体上是按照导引式“叙事疗法”的基本步骤来操作的。这些步骤(包括后续的操作内容)可以归纳为——

(1)开启讨论

向来访者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或者对他人讲述自己如何会成为今天这样一个自己的故事。你是那个故事的主角,也是你所经历的所有事情的主角。

(2)引出来访者的“老故事”

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请来访者叙述他们自己的人生故事。来访者可能会对辅导教师述说自己的很多苦恼,并且会很容易地回应辅导教师对他们“回顾往事”的引导。这一步往往可以做得水到渠成。

第二步:请来访者把自己的故事浓缩成一个句子。来访者和辅导教师都可以发现,这个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对来访者而言,它也许成为更清楚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新途径;对辅导教师而言,则能够以凝练的方式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第三步:请来访者把故事提炼成一个单词或者短语。这可以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加敏锐,也可以使辅导教师更清晰地了解来访者对自己故事的解读方式。

(3)引导来访者改编“老故事”

这是要求来访者如何从当前的视角将自己的人生故事改编得更好。同样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辅导教师可以请来访者采取一种“如果……那么就会……”的句式来改编老故事情节。用这种方式来讨论一个“新的过去”,以此来填补来访者对往事的遗憾、悔恨、不满、惋惜等,并引发来访者对同一故事的内涵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第二步:请来访者把新编“老故事”压缩成一个句子。

第三步:请来访者将其提炼成一个单词或短语。

(4)引导来访者创编未来故事

第一步:辅导教师可以问:假如未来的某一天,经过我们的努力,一个奇迹真的发生了,你现在遇到的困惑全部得到了解决,你的生活变得比现在更为舒适、更有效率。你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第二步:在这个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进行导引、隐喻,关注故事发展的细节。必要的时候,辅导教师在征得来访者同意后,可以参与未来故事的改编,并尽可能运用来访者的语言和有关细节,与来访者共同完成未来的故事。

第三步:引导来访者将这个新的未来故事浓缩成一个句子。

第四步:要求来访者将这个句子提炼成一个词汇或者一个短语。

(5)重述来访者的人生故事

①进行一个5-8分钟的放松过程。

②通过想象,引导来访者进入一个安全、可靠、专门和唯一属于来访者自己的那个对话场所。

③辅导教师用来访者的语言、词汇向来访者复述他的老的情感故事、新编的老情感故事,并反复重申他的未来人生故事,反复强调故事的未来可以怎样地被重塑和改变。

④简短地肯定改变一定会发生。比如说:“你所有的想法、希望和行动都是有可能实现的,所以此时此刻你的新生活已经开始了。那是一个多么有吸引力的未来正在向你召唤,它属于你!”

⑤用暗示唤醒来访者回归现实:“如果你准备好了,就深呼吸两次,然后马上就能回到这个房间里。三、二、一!”

(6)认可与唤醒

①和来访者交流感受和体验,谈谈未来故事对自己的效果,谈谈对未来的预期。

②辅导教师对来访者有勇气完成这一过程给予赞扬。

7.浅谈“话语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篇七

关键词电影疗法;恋爱主观感受;团体心理辅导

分类号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3.012

1问题提出

电影咨询与治疗是系统的干预或援助过程,它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之上,以影视或影视片段作为治疗媒介,结合其他有效的治疗技术,对来访者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或之后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以及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动力关系进行分析、解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张爱宁,2008)。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Toman(2000)指出,电影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心理咨询。Sharp, Smith和Cole (2002)采用电影疗法帮助一个家庭,让其内部关系得到了良好改善,父母之间及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Gramaglia等人(2011)采用电影疗法矫正一位40岁的女性进食障碍患者,结果很好地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和情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国内也有学者尝试把电影应用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中,如蔡迎春(2006)把电影应用于大学生人际信任训练团体中,张爱宁(2008)将这项技术运用在服刑团体人员中,且以上研究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电影咨询和治疗即电影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李娇(2013)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恋爱问题有可能会引起自卑心理,暗恋的痛苦、恋爱磨合期中的冲突和失恋造成的问题也非常严重。这些问题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非常显著,不仅会造成情绪和情感上的问题,甚至会导致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丧失。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的话,还可能产生抑郁,导致精神性疾病,甚至严重的会出现自杀行为。可见,大学生恋爱问题务必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大多学者研究都只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本身,并没有找到提高大学生恋爱素质的有效途径。

研究尝试采用电影疗法,对大学生的恋爱主观感受进行团体干预,试图找到提高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水平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大学生恋爱满意度,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发展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行为,提高大学生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在团体辅导前随机选取200名有恋爱对象的大学生填写“恋爱主观感受量表”(RPUS),并让被试留下邮箱。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83份,从中筛选总平均分低于常模(常模为554分)的量表118份。根据自愿原则从118名大学生中选出10名被试作为实验组和10名被试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被试接受为期8周,每周1次的电影疗法团体心理辅导。

22研究工具

“恋爱主观感受量表”由郑州大学陈赛(2013)编制。量表包含成长性、满意感、冲突感、对等性4个因素,采用7级评分,完全符合、基本符合、有点符合、说不清、有点不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得分越高说明恋爱主观感受越好。

23研究程序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采用观看电影后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每次电影看完以后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播放电影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视电影情节需要可做小幅度调整。每次讨论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主要是根据“恋爱主观感受量表”的四个维度而展开。讨论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根据不同主题和讨论的内容调整具体的时间。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3结果分析

31实验组被试恋爱主观感受前后测及追踪测相关样本检验分析

由于被试人数未达到30,不符合t检验的条件,所以采用了非参数检验中的相关样本Wilcoxo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受到了实验干预的影响,前后测差异检验中,被试在恋爱主观感受总体及满意感、对等性水平上均有显著的提高。前测和追踪测差异检验中,被试在恋爱主观感受总分及成长性、满意感、对等性因子得分上均有显著提高。

32实验组、对照组独立样本检验分析

对实验组、对照组被试前后测进行非参数检验中的独立双样本检验,检验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是同质的,两组在恋爱主观感受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恋爱主观感受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恋爱主观感受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36)。这说明实验干预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的恋爱主观感受的水平。

4讨论

从统计结果来看,采用电影疗法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有即时性效果,表现在大学生在恋爱主观感受总分及满意感、对等性上均有显著改善,但在成长性和冲突感上并没有显著改善。这说明团体辅导形式结合电影疗法技术对提高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主观性较强的恋爱满意感及彼此的对等性上;但对于成长性和冲突感这些需要较长时期学习才能获得改善的因子,则并不能即时地显示出效果。这说明,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观看电影以及观影后的分享和讨论,对被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改变自己的某些行为与看法,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马上就能表现出来的,可能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通过观影而疗心,被试可以用更加积极的视角思考恋爱双方的关系,能够更加客观看待彼此,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

nlc202309080847

从长效性结果来看,大学生在恋爱主观感受、成长性、满意感和对等性上均有显著改善,说明电影疗法加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提高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的水平起到了长期有效的作用。但冲突感始终没有得以改善,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大多都是处于恋爱初期,恋爱双方还处于磨合阶段,彼此存在的冲突还较多,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处理。统计结果还表明,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大学生与没有参与辅导的大学生在恋爱主观感受上存在显著差异,参与辅导的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水平显著高于没有参与辅导的被试,这说明电影疗法对提高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的水平是有效的,它丰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

电影疗法可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通过观看影片,一方面,大学生无意识间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投射到影片的人物之中,通过讨论和分享,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团体成员对影片内容的讨论和分享,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大学生相互学习应对生活中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了应对问题的能力,完善了人格。

5结论

采用电影疗法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具有即时性和长效性效果。

参考文献

陈赛(2013). 恋爱主观感受量表(RPUS)的编制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大学.

蔡迎春(2006). 一项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的训练实验. 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李娇(2013). 大学生恋爱关系困扰的干预及效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 599-601.

张爱宁(2008). 观影疗心——电影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Gramaglia,C. AbbateDaga, G., Amianto, F., Brustolin, A., Campisi, S., DeBacco, C., et al. (2011). Cinematherapy in the day hospit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s. Case study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38(4), 261-266.

Sharp, C., Smith, J. V., & Cole, A. (2002). Cinematherapy: Metaphonically promoting therapeutic change.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15, 269-276.

Toman, S.M. (2000).The use of cinema in the counsel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40(2), 105-11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ilm treat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feelings of love. Methods:Selected 20 college students in love as subjec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had 10 peop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weekly group intervention for 8 weeks long,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accept any interference. After the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again to measure the two groups of participants, interval progno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d after 60 days. Results:After the group counseling, the subjective feeling of lov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overall subjective feeling of love and satisfaction, equivalence dimensions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Prognostic test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general subjective feeling of love and growth, satisfaction, equivalence dimension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The film treatment by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feeling of love have immediacy and delayed effect.

Key words: film treatment; group counseling; subjective feelings of love

【浅谈“话语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莫言谈家乡06-20

教育大家谈07-11

谈家风家训07-18

谈工作激情07-20

浅谈速写08-05

孔子谈诚信08-27

浅谈足球09-10

谈青春作文09-15

作文《谈态度》09-18

谈成功美文09-30

上一篇:黟县美溪乡中心小学2013年度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雪》教学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