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与服务标准

2024-06-09

山东省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与服务标准(共5篇)(共5篇)

1.山东省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与服务标准 篇一

xxx村党建主题宣传规划

xx村村门对联:

和谐xx水秀山清人亦美

文明山村源远流长代相传

xx村活动室大门对联:

政通人和共建文明和谐新村 科学发展同创生态富裕xx

党的建设类

1、商山深处党旗红、富民和谐建新功、科学发展富xx、共建共创兴xx2、开展“共建共创共发展”党建主题活动 建设生态、文明、富裕、和谐新xx3、开展升级晋档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群众增收 密切党群关系

4、组织共建 旗帜共创 发展共谋 功能共建 项目共创 发展共促 载体共建 活力共创 发展共融 机制共建 和谐共创 发展共赢

5、创建“五个好”党支部:

领导班子好 党员队伍好 工作机制好

工作业绩好 群众反映好

争做“五带头”共产党员:

带头学习提高 带头争创佳绩 带头服务群众

带头遵纪守法 带头弘扬正气

6、推行“一册两聚四会”制度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党风廉政类

1、一草一木当晓百姓利益,一言一行勿忘党的宗旨

2、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3、做人要堂堂正正,堂堂正正心自安;

为官要清清白白,清清白白树德行。

4、常怀爱民之心 恪守为民之责

善谋富民之策 多办利民之事

5、一身正气做人 一尘不染做官 一丝不苟做事

精神文明类

1、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2、讲文明话 办文明事 做文明人 建文明村

3、大家小家是一家,文明周岭靠大家

文明创建我有责,周岭光荣我光荣

4、建设一个 人居环境干净整洁 村风民风文明向上、家庭邻里睦可亲的新周岭

5、开展村容村貌治理 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6、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计划生育类

1、计划生育管理类知识(具体内容附后)

2、计划生育服务类知识(生育政策 奖励政策 处罚政策)

3、少生优生记在心 幸福美满全家人

生男生女一样好 女儿更会孝敬人

4、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争创新农家,建设新农村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知识

1、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夫妻生育第一胎子女的,应当在怀孕后至孩子出生一个月之内,告知村委会,并到镇计生办进行生育登记,免费领取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手册。

2、农民夫妻合法生育第一个孩子为女孩的,可随时申请生育二胎;男到独女户或者双女户家结婚落户的、第一个子女为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一方再婚前已有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的、一方再婚前合法生育两个子女后丧偶另一方未生育过的、再婚前双方各生育一个子女新组合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且该子女为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不管孩子的性别可随时申请再生育一胎子女。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必须领取生育证后方可生育。符合再生育条件而没有办理生育证生育的夫妻,必须及时补办生育证,否则处1000元罚款。

3、生育一孩的90天之内上环,生育二孩的30天之内结扎。计划外怀孕的,应当及时人流或引产。

4、所有零孩、一孩、二孩以上因病未扎管或采取其他避孕措施的、扎后未满半年的育龄妇女每季度进行一次三查。

5、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三查,上、取环,人工流产、引产,女扎、男扎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6、年满55周岁的农村独女户及年满60周岁的独男户和双女户可享受每月60元的奖励扶助政策;对农村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并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给予2000至4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夫妇及其0—18周岁的子女,减免新合疗个人应交的费用;对独生子女意外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未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每人每月发放80至100元不等的扶助金;对农村独生子女户或双女绝育户的子女在中考时享受加10分的优惠,高考后考上一本或二本的给予2000—5000元奖励,扶贫局移民搬迁工程中当年入住的给予1000元补助。

7、违反省条例,超生一个子女的夫妻一次性征收18000—36000元的社会抚养费;每再多超生一个子女的,按多超生子女的个数乘以18000—36000元计征社会抚养费;

8、未按规定参加环孕情检查、不及时落实节育措施和办理婚育证明等行为可按村民自治进行处罚。

9、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知识

优生优育

1、进行婚前检查、孕前筛查、遗传咨询,做产前优生检查,能降低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可限制先天性异常婴儿的出生,以免造成婚后的不幸或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2、准备怀孕前夫妇双方应加强身体锻炼,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规律,并保持乐观情绪,同时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少喝酒,禁吸烟。

3、怀孕后要注意预防各种流行性和感染性疾病,特别要防止流行性感冒、风疹、腮腺炎、肝炎等各种病毒性疾病。避免接触X线,禁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合理用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母体,特别是胎儿的副作用。

4、讲究孕期卫生,加强孕期保健,增加营养,避免偏食,以供给胎儿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合理胎教,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出生后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性别比治理

1、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

2、严格B超管理,禁止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坚决禁止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

3、加强二胎跟踪管理服务,实行二胎只给一次生育机会,实行定点医院分娩,严厉打击遗弃女婴的行为。生殖健康

青春期应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剧烈体力劳动,不游泳,加强营养,戒除不良嗜好,不过早发生性行为。婚前进行医学检查,卫生咨询,卫生指导,新婚期保持生殖器的清洁卫生,月经期应严禁性交,孕产期,加强孕期保健,全面查体,进行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实行新法接生,生育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法进行避孕,积极防治妇科病, 围绝经期妇女利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缓解或根除绝经前、后出现的各种症状,减少骨量过度流失,防止骨质疏松、减少骨折的发生,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及病死率,改善女性性功能。和理营养,积极参加运动并正确对待性生活。避孕节育

1、新婚夫妇最适宜采用短效口服药进行避孕,此方法极为高效、可逆、服用方法简便,避孕效果可靠,不影响性生活,使月经周期有规律,可缩短经期、减少经量、缓解痛经,可改善痤疮,不影响卵巢分泌女性激素,可预防子宫癌的发病。准备生育时可随时停服。但口服短效避孕药会有恶心、头晕、两次月经期之间有点滴出血、乳房肿胀和触痛感等副作用,漏服后有怀孕的可能。

2、一孩夫妇最适宜采用宫内节育器进行避孕,其优点为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逆、经济和简便,对人体几乎没有影响,不影响性生活质量,不影响身体健康,一次放置可长期有效地避孕(至少可使用十年),批准生育二胎时可随时取出。

3、二孩及以上夫妇最适宜采用男女绝育术进行避孕。绝育术是目前避孕节育所采取的主要方法,其优点是非常有效且具有永久性,一次手术可达到终生安全、有效的避孕目的,对身体健康无影响,手术过程简单。

2.山东省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与服务标准 篇二

一、注重管理保障, 促进机制创新

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人民政府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把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为此, 专门成立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制定出台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服务目标管理考核标准》, 并明确了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 同时加以量化, 下发到各乡镇和村级单位。在执行中, 注重分类指导、适时监督, 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鼓励创新实践, 构建创新体系, 不仅形成了社会的联动, 而且促进了参与文化共建的合力形成。其次, 为确保“考核标准”的落实, 各县市还明确地把其纳入到各乡镇、村年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使这项工作既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又成为了一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从制度上保障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再次, 在职能发挥方面, 实施有效管理。村文化站、文化室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

二、注重硬件投入, 促进设施完善

村级文化室设施的健全完善, 不仅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且也是彰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不断加大投入, 改善村级文化室基础设施, 扩大活动场地, 增添活动器材, 并把这项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中体规划之中, 达到同步设计、施工、购置、使用之目标。

一是已先后完成了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0个行政村篮球场、501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新建工作。二是自2007年以来, 积极争取自治区新闻出版东风工程项目资金, 每年向全州各行政村免费投送党报党刊及各类出版物价值都在300万元以上。三是抢抓“春雨工程”机遇, 积极争取跑办行政村 (社区) 文化室建设项目, 有望在2014-2015年在全州590余个行政村、110余个社区新建面积200-400平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的修建工作虽然计划在2015年完成, 但昌吉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 依据“农家书屋”、“东风工程”, 结合福建援建项目, 在修建村委会的基础上, 在功能上将会议室和文化室资源共享。据统计, 至2011年年底, 昌吉州590余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 建室率达100%;其中40%的村委会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文化室, 基本实现了“五个有”:即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门类较为齐全、数量较为丰富的图书;有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器材;有有线或调频广播;有桌椅齐全的办公设备等, 基本上能达到供农民群众学习、活动、娱乐的硬件需求。

三、注重队伍建设, 促进发展壮大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 农民也是文化创造、文化接受的主体, 他们具有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能力和创造文化价值的能力。因此, 激发和引导农民的文化自觉, 不仅要当作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 也是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这更说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一是创新机制, 培育新型文化队伍。在公招“村官”中, 择优招聘, 将入选的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有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村委会班子中, 并配好村级文化协管员, 平时注重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 有目的地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文化单位跟班学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 大力培植本村业余文化队伍, 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储备相应的文化人才, 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抓好村级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农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 各乡镇、村组因地制宜地落实好“五支队伍”建设, 即社火秧歌队、戏曲演唱队、歌舞表演队、乒乓球篮球队、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县市、乡镇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 村级业余文化组织和文化专业户纷纷建立起来,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针对这一形势, 上级文化部门及时对具有长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村给与相应的命名挂牌和鼓励支持;对具有一定文化专长的农户, 如戏曲演唱、器乐演奏、剪纸刺绣、木雕石刻、书法绘画等均分别命名为“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等。实践证明, 各村的农民群众最了解自己的文化需求, 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和自主创建文化组织、文化户, 这不但解决了文化需求问题, 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 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另外, 在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上, 还注重了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差别的搭配和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群众参加, 做到文化队伍以老带新, 全民参与, 从而保证村级文化队伍生命力的延续, 促进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四、注重典型引路, 促进整体发展

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代替健康的文化生活, 没有文化小康相配套的小康经济, 只能是脆弱的经济。当前, 为民服务的内涵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 昌吉州各县市在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 重点扶持和培植了一批经济基础好、文化底蕴厚的村作典型示范, 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即与创建州、县、乡级文明村相结合;与创建“五好”文化阵地相结合;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相结合、与“农牧民健身工程”建设相结合, 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推广体育文化, 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 也得到文化的提高;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相结合, 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影活动, 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这样一来, 不仅能为村级文化建设增添亮点, 而且还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形象。通过典型辐射带动, 一些村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发展的方向, 很快地扭转了落后的局面, 并陆续跨入了乡镇、县市、乃至州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的先进行列。

五、注重活动普及, 促进实效产生

村级文化建设的硬件硬起来之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也显现出来。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以各类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得到了普及和健康发展, 并产生了可观的实际效果。如在农闲时间或节庆时日开展的自娱自乐型的戏曲、歌舞、曲艺等文艺表演活动, 村民们已逐渐从单纯的欣赏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通过这样的演出活动, 不仅使他们的在身心上得到了愉悦, 而且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 营造出了稳定和谐的新农村环境。再如村级文化室中的图书阅读、各类知识讲座和远程教育等活动, 让村民们真正开阔了视野, 增加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得到了实惠。在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方面, 以“一村一品”为载体, 全州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昌吉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 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 由于多种原因, 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笔者认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工作, 解决传承人问题, 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 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去。遵循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方针, 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 借鉴“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的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百村特色文化”竞赛, 变农村文化活动由政府主办为群众联办,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 近年来, 在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昌吉州各县市除了采取以上做法之外, 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 初步形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较好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3.山东省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与服务标准 篇三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获嘉县城关镇党委、政府,对省、市及各县(市、区)领导莅临我镇指导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全镇计划生育整体工作,特别是人口文化大院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我镇位于获嘉县城中心,下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2万人。

多年来,我镇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省、市、县业务部门帮助指导和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上级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注重抓载体夯基础,抓管理堵漏洞,抓服务上水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全镇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镇连续16年被市、县评定为“优质服务先进乡镇”,多项工作受到省、市、县人口计生委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一是高度重视,确保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

我镇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经常研究和听取计划生育专题汇报,协调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计划生育

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坚持每年开展多种活动转变群众婚育观念,不断满足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渴望身心健康、优生优育、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愿望,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今年,全镇开展了“关爱女孩”、“关爱老人”及“7.11人口宣传日”、计生宣传月等宣传活动,并抽调医务人员,聘请专家对全镇110多名50周岁以上奖扶特扶对象、独生子女户进行了分类免费健康检查。每月组织一次计生宣传队到城关镇敬老院进行表演。

2010年,全镇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投入,镇级达280万元,村级达130万元,社会各界捐助17万元,市驻洛纣社区工作组帮助解决资金30万元。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有效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稳步发展。

二是注重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计生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镇坚持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作为突破口,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活动中转变婚育观念,以活动促工作,以活动带工作,尤其是注重抓好宣传阵地建设。目前,全镇共建成高标准村室8个,人口文化大院7个,计生文艺宣传队12个,大型计生宣传版面18个。其中,小洛纣村人口文化大院在全镇乃至全县都起到示范作用,不但为群众跳舞、健身、球类活动、戏曲等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而且为全村红、白喜事提供了场地,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不但使

本村群众从中受益,而且覆盖了社区周边8个村。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融入到活动之中,真正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教育面达3.2万人次,其中包括老、中、青不同年龄段人群。今年,我县第二届“巾帼杯”羽毛球、乒乓球赛在我镇小洛村人口文化大院成功举办,为全县体育活动提供了场地和平台。

三是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广大群众思想健康向上,身体得到了锻炼,学文化学技术的人多了,通过劳动发家致富的人多了,优生优育的人多了,执行计划生育的人多了,关心热爱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多了,尊老爱幼的人多了,爱集体爱和谐的人多了。我们深刻认识到,村级人口文化大院应当持久发展下去,必须建立完善的、规范的制度。小洛纣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人口文化大院管理制度、环境卫生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等,逐步使村级人口文化大院迈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的路子,由此在全镇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们在村级人口文化大院建设上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得益于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恳切希望各位领导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今后,我镇党委、政府仍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充

分利用村级人口文化大院,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继续争创“优质服务先进乡镇”,使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4.山东省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与服务标准 篇四

一、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

1. 求知性强

现在的农民更喜欢知识性和服务性强的文化活动, 他们希望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来学习知识, 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

2. 群体增强

由于农村人口分散居住, 农民越来越倾向于参与有助于沟通感情, 切磋技艺的集体性文化活动。

3. 迫切性增强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的文化需求已十分旺盛, 要求满足文化需求的愿望已十分迫切。

4. 多样性增强

“农村文化农民办”是农村文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农民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 他们更喜欢亲自参与, 自编自演自办的形式。

5. 本土性增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当代农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们不再认为是外来的好, 而是越来越青睐本土文化, 更愿意参加本村组织的文体活动。

二、农村文化大院的实效性

基于农民对文化需求的特点, 普及性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

所谓农村文化大院, 就是以农民为主体, 以农户大院, 各类村活动室, 农家书屋, 文化信息, 资源共享等文化阵地为依托, 集文化演出, 图书阅览, 民间手工艺制作, 科普培训, 信息查询, 体育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就我区而言, 已建设文化大院八个, 培养了大批的文艺骨干, 他们以点代面, 形成了多元共建的发展模式。但是, 我区共有23个村, 23比8是一个什么概念, 大家不言而喻, 那么怎样才能扭转目前的现状,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学习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的思想, 增强发展繁荣农民文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深入调查研究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 一定要克服“重经济、轻文化”的不良倾向, 坚决不做“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速度”的蠢事,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把农民文化需求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规划;掌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进而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为提升农村文化提供充裕的资金

一是强化政府文化投入主体责任。区财政要每年按农民人均标准给予相应的惠农补助经费。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捐助农民文化事业。要运用财政预算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 实行更优惠合理的税收政策, 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民文化建设。放宽文化事业准入门槛, 鼓励有资质的公司、企业和个人兴办农村文化事业, 加快农村文化事业产业化步伐。

3. 繁荣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和基地

一是抓好农村重点惠民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文化室、文化中心, 使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时有场所、有阵地。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探索文化站、农家书屋长效经营的科学机制,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大力宣传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先进经验, 组织进行农民公共文化设施保护管理使用情况的督察活动。

三是加强和改善“文化下乡”工作。探索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 加强改革创新力度, 克服服务体制机制僵化, 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 更多地向农民提供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使“文化下乡”活动更经常、更有效。

4. 建设一支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工作的人才队伍, 为农村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一是大力引进优秀的文化人才。

二是加强乡镇文化专于的培训和管理。

三是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人才。珍惜现有农民文化人才, 鼓励民间老艺人“开馆授徒”;动员有资质的农民青年向老艺人“拜师学艺”, 砥砺他们成长为农民文化骨干。

5. 依托民间特色文化资源, 大力倡导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5.论农村文化大院的人才队伍建设 篇五

一、巩固当下队伍,加大培养力度

应当说,多年来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很快,各地都有文化大院,而文艺骨干队伍也有着可观的局面。当然,这与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引导工作、精心扶植有关。仅就伊通满族自治县而言,从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开始,到辐射工程建设“511”工程建设,农民歌手大奖赛,农民文化艺术节等,为农村基层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各方面的文艺骨干,他们成为节假日农村文艺活动的参与者与热心人,有的脱颖而出,成为出色的文化专业户。他们从各自的角度,为繁荣新农村文化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形势是发展的,情况是变化的,人口的流动与打工的诸多原因,使农村文艺活动骨干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动,有的去了他乡,有的进了城,有的转换了条件,或商或工或运或其它多种活动,从而不由自主地放弃了文艺爱好,使得原有的文艺骨干队伍大为减少,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大院活动的深入开展。就此,笔者提议对现有的文艺骨干进行普查登记,每年进行季节性的业务培训,大力扶植新生力量,使其在文化大院的活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抓好特色大院,因地制宜施教

近年来,吉林省文化部门先后命名诸多特色文化乡镇,这是从区域方面,认定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做法。实质上,特色文化小区、特色文化大院,都是以有特色的文艺骨干人员体现的,如演唱二人转的演员居多,就命名为二人转艺术之乡;以农民画作为特色的,就命名为农民画之家;以一人或多人在某个领域有专长而命名。这既是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一种趋势。这是区域性的文化现象,是文化馆工作的重要关注部分。这里除了文化活动的社会性、群众性、业余性等特征外,其区域性的特点以及生活方式、人才结构,显示了它较强的地域性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与农村群众的社会文化是一种依存的关系。因为这里显现的是群众文化生活形态、群众文化生活、群众文化工作的总和,而群众文化则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活动内涵除了具有群众文化的共性外,不同的表现方式还有其鲜明的个性和优势,这就是它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风情,不同文艺人才,而突出表现为特有的魅力和价值。那么,体现这种现象的要素有哪些呢?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地域风情的先天性,二是人才结构的创造性。

三、根据地域特点,壮大文艺队伍

在改革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各地农村的生活富裕起来,其生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使新农村的人员流动频繁起来,人口居住的不固定性增大了。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做为特定人群的文化风情,也由于区域的不同以及所处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文化特色也不一样。比如,同是群众文化范畴内的沿海地区、山区、林区及各城市中的不同社区,各自的背景差异很大,有着本身的地理条件、文化渊源及传承背景。就是说,要根据地域特点,壮大文艺队伍,巩固发展农村文艺骨干队伍建设,这是摆在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新制定新举措,根据地域特点,拟定新的方案,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地发展壮大农村文艺骨干队伍。

四、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后备力量

新农村有新气象,现在很多农村孩子的家长,也开始侧重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的业余爱好,参加各种美术、书法、音乐、演讲等培训班。从群众文化工作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个利好的信息。

我们看到,农村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学唱歌、学拉琴、学唱二人转。特别是二人转,其是东北人特有的艺术现象。它以不隔语、不隔音著称,其活泼有趣的唱腔和表演深得群众喜爱。为了将这一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传承下去,很多家长让孩子们去学习二人转技艺。笔者走访了几个二人转培训班,这里的老师精心从教,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出适合学生表演的二人转动作,将韵律操换成了二人转,孩子们喜滋滋地表演,这里有着二人转艺术传承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学生会女生部计划书下一篇:2024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教师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