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共14篇)(共14篇)
1.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一
摘要:近年来,医院越来越重视各科室的质量控制水平,但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医院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再次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口腔科工作职责主要围绕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作为口腔科护理人员需频繁接触各种口腔医疗器械,且受检人群多为流动人群,从而导致口腔科护理人员具有较多职业暴露危害因素[1-2]。因此,总结和分析口腔科护理所面临的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并且根据其总结和归纳出针对性安全管理,在临床护理中具有较高地位。
关键词:口腔科;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暴露;安全管理
口腔科与其他临床科室不同,接受患者就诊量大,就诊周期长,各项诊疗活动需使用较多器械,受检的人群中存在着较多未知危险因素,并且患者多处于张口状态,也极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唾液及血液的感染途径,致使医务人员具有较普通科室更多的职业危险因素。口腔科护理人员除了配合医生利用各种器械完成较多技术操作外,还需要处理大量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为促进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在口腔科护理工作开展中,归纳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3]。笔者在广泛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科室经验,归纳出了口腔科护理中面临的常见职业危险因素,并据此分析,深入探讨应对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特报道如下:
2.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二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接触生物性污染因素
回收人员在回收物品过程中, 由于手或手套与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物品接触, 可能造成大量细菌的携带并造成间接传播。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有关资料统计, 经常接触血液或经常被针刺伤的工作人员, 乙型肝炎感染发生率比一般工作人员约高8倍。 感染乙型肝炎的发生率为2.0%~4.0%;感染丙型肝炎的发生率为3.0%~10.0%;感染艾滋病的发生率为0.2%~0.5%。临床诊疗、护理所用过的一切医疗物品携带病原微生物, 尤其接触过病人体液的物品。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 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必然高于其他人员[1] 。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高压锅、电热蒸汽发生器、洗涤机、蒸汽排气扇等噪声, 可损伤人体的听神经, 引起血管系统等生理变化。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 玻璃刺伤和锐利器械刺伤是—种破坏皮肤、皮下组织、肌肉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或强度监测时辐射损伤, 直视紫外线光源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供应室护士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 影响健康。
1.3 化学性因素
临床使用后的大量污染物品, 使用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而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 它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有关职业病相关研究证实, 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等。
1.4 心理、生理疲劳
消毒供应室工作量大、繁琐, 工作人员长时间低头弯腰站立的姿势进行操作, 易使人产生焦虑心理, 易引起颈椎病、腰肌劳损和下肢静脉曲张[2]。
2 防护措施
2.1 认真做好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 而防护的关键则在安全意识的培养[3]。在供应室人员中, 因其接受教育程度及知识结构的不同, 对职业暴露损伤缺乏相关知识, 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对此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及举办每周1次的科内讲座, 同时要争取机会让护士参加省内或国内的无菌消毒管理知识的培训, 使在岗人员能重视其工作的高风险性, 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
2.2 加强回收间的工作管理回收
布类、器械等物品须在回收间重新分类整理, 这一过程又会造成回收间环境的污染, 沾染病人的血液、尿液、脓液、唾液以及各种引流液或接触破损皮肤污染的布类上致病菌有可能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 造成回收间的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增加对供应室工作人员间接感染威胁。在污染物品回到回收间时, 操作者应认真做好防护工作, 戴口罩、帽子、手套, 穿防护衣, 操作前后认真洗手[4]。在处理污染布类时, 动作不宜过大, 以免停留在布类上的致病菌扩散到空气中。随时保持回收间空气新鲜, 定时开窗通风, 每天2次~4 次, 每次不少于20 min, 每天空气用臭氧消毒2 h。凡送回供应室的物品必须采用从污到净的强制流程, 不能逆行。
2.3 器械划伤的处理
处理器械时, 一旦发生手被锐器刺伤, 立即从伤口周围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 小伤口用流动水冲洗5 min , 大伤口用生理盐水多次反复冲洗干净, 然后用复合碘消毒伤口并包扎。一般的锐器刺伤报告护士长。若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甲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阳性者使用过的锐器刺伤, 报告护士长, 并由护士长向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科报告, 请相关专家评估刺伤程度, 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注射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确定为HIV 阳性者使用过的锐器刺伤, 经局部处理后, 要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剂消毒伤口。不用复合碘消毒伤口, 因为此消毒剂对HIV 病毒不敏感。填写损伤报告卡, 全程观察潜伏期内症状体征的出现, 定期追踪1个月~6 个月, 检查HBsAg、HCV、HIV, 跟踪治疗。
2.4 心理危害的预防
高风险科室如三级甲等医院的供应室、手术室, 其护理人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12.3%[5], 所以供应室的管理者应引导护士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 减轻心理疲劳, 摆脱心理困扰。同时应注重培养护士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做好本职工作。护士应善于寻找生活乐趣, 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 注重心理调节, 学会适当宣泄, 保持平和、乐观的心境。
参考文献
[1]陶延瑛.供应室护士的自我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5 (10) :737.
[2]谢越.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1C) :263-264.
[3]曾俊, 杨燕妮, 任辉.护生在手术室实习中受伤情况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6) :458-459.
[4]林应春, 姜淑富.供应室人员的自身防护[J].家庭护士, 2006, 4 (12C) :67-68.
3.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三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41-02
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设备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势在必行。
1 职业暴露概念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中,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因素。
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1]。
2 职业暴露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2].
2.2 化学性因素 供应室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性液体、气体等。如果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3],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
2.3 物理性因素
2.3.1在对器械干燥、高压蒸气灭菌、干热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气的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
2.3.2在搬运货物、装卸、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等。
2.3.3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锐利器械刺破皮肤。
2.3.4紫外线灯辐射时,照射到人的皮肤、眼睛、可引起皮肤过敏性皮炎,眼睛损伤。
2.3.5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体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4],如果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手就会成为病原传播的媒介,可引起自身感染。
2.3.6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飞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气中,处置不当,可引起多种感染。
2.3.7工作环境的影响,如噪声,空气闭塞,潮湿及电器使用等可引起听觉迟钝、头晕眼花、血压升高、情绪焦虑、耳鸣、疲劳等。
3 防护措施
3.1 提高专业素质和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专业知识涵盖微生物学、消毒学、医院感染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拓展,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和各项新技术的开展,促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强化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自觉有效的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
3.2 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措施
污染物品回收清洗过程直接接触及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回收人员一定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操作,防止手套过大操作不当发生损伤,进行高压冲洗時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万一被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包扎伤口,并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5].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3.3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防止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
3.4 预防物理性因素的损害
3.4.1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干热灭菌取物品时,须待炉门温度降至40℃才可开门,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min后才能上架。
3.4.2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如搬运物品过重、过高、体积较大,应采用推车,固定专人搬运并且多人合作搬运,负重时切忌急剧转身,要利用双脚避免任何挪腰动作.
3.4.3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
3.4.4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方可入内[6]。
3.4.5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洗手时要执行六部洗手法,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4.6空气污染的防护,操作中除须戴8~12层纱布口罩外,各区域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每月定期做空气培养,出现细菌超标及时清洁消毒后复测。
3.4.7减轻噪声,避免电击。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因此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保持期性能良好.实行工作人员定期换岗,经常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伤害,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
3.4.8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全体人员进行健康体检[7],必要时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建立意外伤害的报告制度,建立登记手册,及时分析伤害原因,以减少伤害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旺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
[2] 曾慧军,吴欣娟.中华护理学会推荐专科丛书:供应室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5.
[3] 周惠平。中心供应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84-385.
[4] 钟秀珍,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
[5] 高伟。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8):57-58.
[6] 张秀銮,张芳。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2(1):65-66.
4.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四
【摘 要】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全民医保的普及。手术适应症也越来越多。各种先进仪器、高科技产品在手术过程中使用频繁,微创手术的开展,加大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繁杂紧张的工作过程中,要经常接触有害气体、化疗药品、各种消毒剂、特异性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等,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高危人群。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的教育和培训,增强防护意识,强化防护技能训练,提高防护意识,预防交叉感染,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关键词】手术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自我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60-02
职业性危害因素
1.1环境空气污染 化学消毒剂的挥发,高频电刀、电凝使用时产生的烟雾,以及挥发性麻醉药异氟烷等代谢产物在空气中的弥散。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体漏出、骨水泥碘仿纱条释放的气体等,均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还可引起肝、肾损害,骨科手术内固定材料的广泛使用,术中X线摄片及透视下手术的数量增加。手术工作人员受X线照射机会增多,引起工作人员乏力、白细胞计数下降等,严重危及手术人员。据报道,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因蓄积作用导致癌症或使胎儿畸形。手术室的噪声来源于麻醉机、心电监护仪、电锯、电钻、电刀、空调声、吸引器声、工作人员的对话声及移放器械的碰撞声。手术室护士每天要在超过50 dB的噪声中工作至少5 h,无疑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听觉系统造成影响。在神经系统主要是周围神经兴奋性降低,传导减弱致使机体反应迟钝;在心血管系统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重者可致心律失常;在心理方面首先产生情绪改变,烦躁、易怒,还常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及噪声性耳聋。
1.2生物化学性危害 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性质,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污染物受感染的机会增多(常见的接触血液传播的病原体为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刀割伤以及污染的血液溅到破损皮肤或眼睛引起感染。尤其是护士手部皮肤有破损或在手术配合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锐器损伤及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发生喷溅使皮肤或黏膜受污染时,极易造成血源性疾病的感染及肿瘤的种植生长。常用于器械熏蒸、物品消毒的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甲醛常温下都有挥发性,均对人的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性,长期接触导致神经性皮炎、结膜炎、头昏、心悸、胸闷、机体免疫力下降。麻醉使用的各种挥发性气体异氟烷、异氟醚可影响肝肾功能。
1.3生理心理因素的危害 手术室工作人员经常连续性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及特殊站立姿势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颈椎、腰椎疾病的发病增加,饮食不规律或经常空腹,可致胃十二指肠溃疡,严重可导致胃癌的发生。高度紧张、繁杂而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性质,各种创伤、恶性肿瘤等刺激可导致不良心理状态,易怒、烦躁、多疑,会增加心理压力。调整不好会引起心理疾病。做好各种防护工作
2.1培养高度的责任心,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制定、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手术流程。定期组织院感知识培训,强化职业危害因素造成的不良后果,紧急自救的手段和措施,使每一位工作人员认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增强防护意识,做好自身防护。我院实施护士长、院感组长和质控组长监管制度,使工作人员养成了自觉使用防护用品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
2.2环境空气污染的防护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手术间安装换气扇,使用空气净化器,有条件的单位使用层流术间。臭氧空气消毒时,不同手术间采用不同时段进行消毒,设定自动消毒功能,尽可能避免在消毒时间进出消毒区域。全麻呼吸机应及时检查管道的密闭性,定期进行维护,减少废气污染;使用带吸引功能的高频电刀,减少焦烟弥散。合理安排手术配合,减少在废气污染的环境中滞留的时间。每月一次监测手术间环境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2.3 生物化学因素的防护 急诊无化验单及特异性感染手术需有明显的标识,配合手术人员要严格遵守感控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手术间门外准备消毒液,门口铺放用0.5%过氧乙酸浸透的脚垫,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手术配合时要穿隔离衣,戴手套,鞋套,司械人员要戴防护眼镜,双层手套,手术用物使用一次性物品,手术结束后,将术后废弃物品装入双层垃圾袋,打包后标明特异性感染手术字样,放置在指定区域,手术器械用2.5%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后,清洗-消毒,台面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擦拭,血压计、听诊器等放入熏箱消毒。地面喷洒消毒液并密闭术间6小时。严格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使用与配制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帽子、口罩、护目镜、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易挥发的消毒剂要密闭保存,防止气体挥发污染环境,尽量降低消毒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4 物理性因素及意外伤害的防护 使用带吸引功能的电刀、电凝,吸引器应用中心吸引,降低焦烟污染与噪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需X线拍片的骨科手术安排固定手术间,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具,尽量避免身体直接接触。对司械、巡回人员应做好登记,合理安排手术,次数均摊,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司械护士应严谨操作,器械传递要做到稳、准、快,妥善放置刀、针、剪,避免误伤自己或他人。一旦受伤立即挤出血液,用碘伏消毒,根据情况抽血化验,必要时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定时复查。使用后的锐器应放置在专用毁形器内。
2.5生理.心理因素的防患 及时调整心态,排解压力 定期请心理科的专家讲解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掌握几种心理放松的方法,学会自我释放,使心理性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养成吃好早餐的习惯;降低胃肠疾患的发生。改善强制体位和姿势,手术过程中,在允许的情况下,可活动肢体、调整站姿或坐高凳。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工作做到得心应手,自身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其次要加强与医生、本科室人员的协作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院手术室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优化工作时间,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了各种危险因素造成人体健康的危害,身心健康了,业务素质和护理质量就会不断提升,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5.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五
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进癌变作用。大量文献记载,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细胞核基因突变、抑制DNA损伤修复、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甚至可以引起白血病。在所有接触者中,孕妇和老年人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甲醛属高毒类化学物质,急性吸入易导致眼、皮肤和黏膜强烈的刺激作用,轻者导致结膜炎、角膜炎、支气管炎,严重者可以发生喉痉挛、喉头水肿、肺炎甚至肺水肿。
国家标准:0.50mg/m3 产生场所 甲 醛 水加药间 油加药间
氨 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
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水加药间
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面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氨属高毒类化学物质,短时间吸入高浓度可以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常伴有眼和皮肤灼伤,严重者出现肺炎、肺水肿、呼吸窘迫和心脏、肝脏损害。
国家标准: 30 mg/m
3苯系物 苯属高毒类化学物质,长期吸入一定高浓度的苯蒸气,可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而发生慢性苯中毒。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继而症状逐渐加重,以产生严重后果。慢性苯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疲倦、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白血球(白细胞)减少,若病情进一步加重皮肤可有出血现象,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二甲苯属中毒类物质,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其蒸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有部分经呼吸道排出,吸收的二甲苯在体内分布以脂肪组织和肾上腺中最多,后依次为骨髓、脑、血液、肾和肝。二甲苯属中毒类物质,也具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脑、肝、肾的损害。
国家标准:苯10 mg/m3,甲苯、二甲苯 100 mg/m3 不同类型的罐 油加药间 喷漆作业 制鞋粘接
职业病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 产生场所
硫化氢 硫化氢属高毒类化学物质,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
有强烈刺激作用。低浓度时,对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明显;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浓度越高,全身性作用越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状。高浓度时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迅速窒息而死亡。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硫化氢,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慢性作用对眼的影响表现为结膜炎、角膜损害。
国家标准: 10 mg/m3 不同类型的污油箱(池)、大的污水泵房
一氧化碳 在油气开发作业过程中,CO常来源于油田伴生气,由
于其强烈的窒息毒性,加之在油田伴生气存在的情况下人对其敏感性增强。有关资料表明,CO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10000 mg/m3以上时,其人体吸收半量约为5分钟,足以导致人中毒死亡;其空气中浓度达到1000mg/m3以上时,人体吸收半量时间约为1小时,可致人昏迷;其空气中浓度达到100mg/m3以上时,人体吸收半量时间约为2小时,可致中度头痛和眩晕 国家标准: 30 mg/m3 输油泵房、不同类型的罐、污油箱(池)
甲醇 甲醇属中毒类化学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射性酸中毒。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伴发火灾,爆炸及作业员工健康危害。
国家标准: 50 mg/m3 甲醇罐 污水池 注醇泵房 采气厂装置区
溶剂汽油 溶剂汽油属中毒类有机化合物,在生产或使用中,接触
蒸汽或液体可致全身性中毒性疾病。短时间吸入较高浓度蒸汽和液体,可出现神经和精神症状,引起吸入性肺炎。长期吸入可导致类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国家标准: 50 mg/m3 作业区化验室 采气厂污水池 中心化验室
非甲总烃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非甲烷总烃,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
害,恶心、头痛、流泪,皮肤病、呼吸道疾病,对神经系统也会产生很大损害。不同类型的罐 污油箱(池)化验室
职业病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 产生场所
戊烷
正己烷
噪声 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听觉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各类场所均可能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和视觉系统均有损害,同时对接
触者心理还会产生负面影响。产生:特别是发
电机房、外输泵
房、注水泵房、空气压缩机、加
6.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六
亲爱的先生/女士:
您在我项目即将从事
隧道施工
工作,为了使您更好的了解该项工作中所存在的职业病风险及正确的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特编制本告知卡,请您认真阅知,如您有困难或疑惑,请及时向我们专职安全员提出,他们将会向您耐心讲解。如您确定已清楚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安全风险后,请在下方签上您的大名并盖上手印。
一、噪声
危害因素: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会引起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听力损失在25dB为耳聋标准,26-40dB为轻度耳聋,41-55dB为中度耳聋,56-70dB为重度耳聋,71dB以上为极度耳聋。
理化特性: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防护措施:
1、控制声源: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音的机械设备;
2、控制声音传播:采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吸收声能;
3、个体防护:佩戴耳塞、耳罩、防声帽等防护用品;
4、健康监护:进行岗前健康体检,定期进行岗中体检;
5、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适当安排工间休息,休息时离开噪音环境。
应急处置:
1、使用防声器,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并立即离开噪音场所;
2、如发现听力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
二、粉尘 健康危害: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量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引发尘肺病,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眼结膜损害等。
理化特性: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
防护措施: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除尘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 除尘设施运转正常,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应急处理: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服,用毛巾或冰块敷头部、掖窝等处,并及时送医院。
三、电焊烟尘
健康危害:吸入这种烟尘会引起头晕、头痛、咳嗽、胸闷气短等,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焊工尘肺,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并发症。电焊工尘肺的发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一般发病工龄为15-25年。
理化特性:在温度高达3000-6000度的电焊过程中,焊接原材料中金属元素的蒸发气体,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凝聚,从而形成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微粒。这种烟尘含有二氧化硅、氧化锰、氟化物、臭氧、各种微量金属和氮氧化物的混合物烟尘或气溶胶,逸散在作业环境中。
防护措施:
1、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焊接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2、加强个人防护,焊接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防尘面罩或口罩;
3、强化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自觉遵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做好自我保护;
4、加强岗前、岗中职业健康体检及作业环境监测工作,提前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5、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应急处理:电焊作业中如发生不适症状或中毒现象,应立即停止工作,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并及时送医院就医。
四、电焊弧光
健康危害:对视觉器官的影响:强烈的电焊弧光对眼睛,会产生急、慢性损伤,会引起眼睛畏光、流泪、疼痛、晶体改变等症状,致使视力减退,重者可导致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或白内障。对皮肤组织的影响:强烈的电焊弧光对皮肤会产生急、慢性损伤,出现皮肤烧伤感、红肿、发痒、脱皮,形成皮肤红斑病,严重可诱发皮肤癌变。
理化特性:焊接过程的弧光由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组成,属于电磁辐射范畴。光辐射作用到人体上,被体内组织吸收,引起组织的热作用、光化学作用,能导致人体组织发生急性或慢性损伤。
注意防护:
1、焊工必须使用镶有特制护目镜片的面罩或头盔,穿好工作服,戴好防护手套和焊工防护鞋;
2、多台焊机作业时,应设置不可燃或阻燃的防护屏;
3、采用吸收材料作用室内墙壁饰面以减少弧光的反射;
4、保证工作场所的照明,消除因焊缝视线不清点火后戴面罩的情况发生;
5、改革工艺,变手式焊为自动或半自动焊,使焊工可在远离施焊地点作业。
应急处理:轻症无需特殊处理。重者可用地卡因滴眼,新鲜人乳、牛奶滴眼效果明显。五、一氧化碳 健康危害:如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坏神经系统。轻度急性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恶心,进而症状加重,出现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长期接触低浓度一氧化碳,可致头痛、头昏、耳鸣、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及心电图改变。
理化特性:一氧化碳(CO)是一种对血液和神经系统毒性很强的污染物,为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气体,已扩散,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与空气混合有爆炸危险。
注意防护:
1、加强有限空间排风;
2、做好个人防护,根据需要正确佩戴防护用品;
3、定期和实时监测作业场所空气环境。
应急处理: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服,用毛巾或冰块敷头部、掖窝等处,并及时送医院。
六、手传振动
健康危害:对人体是全身性的影响,长期接触较强的局部震动,可以引起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外周循环功能改变,外周血管发生痉挛,出现典型的雷诺现象。典型临床表现为震动性白指(VWF)。
职业接触限值:手传振动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限值5 m/s2。
防护措施: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液压、焊接、粘结代替铆接;设计自动、半自动操作或操纵装置防止直接接触振动;机器设置隔振地基,墙壁装设隔振材料;调整劳动休息制度,减少接触振动时间;就业前体检,处理禁忌证者。
应急处理: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性治疗,应用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改善末梢循环。必要时进行外科治疗。患者应加强个人防护,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减少白指的发作。七、二氧化碳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减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
理化特性:无色、无臭、无味,是一种窒息性气体。应急处理: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防护措施:必须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通风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通风设备运转正常。八、二氧化硫
健康危害: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理化特性:无色,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应急处理: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用水漱口,饮牛奶或生蛋清。就医。
防护措施:必须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通风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通风设备运转正常。
承认
本人已清楚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安全风险,愿意承担此风险,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落实相关措施,关注自身安全。
签名(手印):
日期:
7.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七
1 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相关因素
1.1 感染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回收器械、物品时, 直接接触病人残留在器械物品上的分泌物及污染的血液等, 引起接触感染、利器伤和空气污染, 职业暴露机会大, 致使工作人员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2]。
1.2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器械时使用的清洗剂 (如多酶、除锈剂等) 及化学消毒剂[3], 均有挥发性、刺激性, 长期吸入和直接接触可引起喷嚏、咳嗽、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 引发接触性或过敏性皮炎和职业性哮喘等疾病。
1.3 物理因素
有些消毒供应中心为净化区域, 工作人员长期在日光灯下工作, 加上不锈钢台面的反光, 刺激眼球, 引起不适;大量仪器、设备, 如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超声清洗机、压力蒸汽灭菌器、封口机等工作时发出的噪声, 可引起头晕、耳鸣、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等。
2 防护对策
2.1 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老弱者多, 外来人员多, 自身的抵抗力较差, 防护意识薄弱, 更易引起感染。因此, 根据2002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精神做好岗前培训和医感染知识的培训十分重要。平时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锻炼, 增强防护意识和机体抵抗力, 不断学习和掌握医院感染等的新知识、新观念, 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 确保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实施[4]。
2.2 严格操作流程, 安全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特别在回收物品和清洗物品时, 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 如口罩、帽子、手套、防护衣、防护鞋、护目镜或面罩, 防止残留在器械上的分泌物、血液、体液或病毒的侵入, 防止气溶胶的吸入。如果被利器刺伤时, 应立即挤压被刺部位, 挤出血液, 并在流动水下冲洗, 用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 按针刺伤的标准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2.3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操作前后均应加强洗手, 三区 (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 严格分开, 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操作后及时做好消毒工作[5], 包括台面、桌、椅、墙、地面;用后的抹布、拖把消毒后晾干备用, 各室分开。
2.4 做好心理指导, 减轻精神压力
回顾现代医学发展史, 消毒供应中心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成为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 消毒供应中心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和专业地位已得到承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增强自信心, 重新客观正确地认识自身价值, 从而消除传统观念形成的心理压力。同时, 各级人员也应转变观念, 优化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配制, 提高科室地位及待遇, 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 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其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保持乐观、向上、积极、开朗的心态,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外出郊游、聚会等集体活动, 给工作人员释放压力的机会, 减轻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并增加科室人员之间的凝聚力,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丽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7B) :1851-1852.
[2]吕树蕴, 吕海芹, 曹慧敏, 等.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7C) :1301-1302.
[3]麦用萍.供应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6A) :1482-1483.
[4]郭海燕, 张秀銮.消毒供应科职业危害及防护[J].护理研究, 2006, 20 (2B) :458-459.
8.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职业危害 供应室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3-02
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承担着全院医疗用品的洗涤、消毒、灭菌的工作,时时刻刻处于各种危险因素中,如何保证供应室人员的身体安全,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以下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1 供应室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
供应室工作所产生的危害主要是从四方面来进行论述的,一是物理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二是生物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三是化学因素所造成的危害;四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1.1 物理因素所造的危害。
1.1.1 巨大的噪声所产生的危害。在对回收物进行杀菌消毒时,高压鍋、排风扇、超声洗涤剂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噪声,甚至可以达到100dB以上,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严重的损害,损伤听力系统,造成听力的下降,而且这种噪杂的环境容易使人心烦气躁、心慌、血压升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1.1.2 在进行消毒的过程中,供应室环境恶劣。在高压锅、超声洗涤剂等在进行杀菌消毒的工作时,在夏季可使室内的温度达到35摄氏度以上,人在这种温度下工作很容易中暑,而且供应室因为要不断的进行洗涤工作,造成地面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容易使人得关节炎。
1.1.3 紫外线消毒伤害眼睛和皮肤。在供应室内,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应用比较广泛,但是紫外线消毒会对眼睛造成刺激,波长250-320nm的紫外线照射,就可引起眼角膜、结膜炎,还会造成眼底损伤;紫外线可灼伤皮肤,受照的皮肤会产生潮红、痛感,严重时甚至会起水泡,对皮肤造成巨大的伤害。
1.2 生物因素所造成的伤害。供应室污染区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虽然供应室回收的物品都进行了简单的临床处理,但沾有病人体液、各种细菌、病毒依然存在,成为影响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健康隐患。此外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各种医疗器械的过程中,有被刺伤的可能性,进而有可能感染病毒,假如被带有0.004m1HBV血液污染的针所刺伤,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 化学因素所造成的伤害。由于消毒供应室对工作环境要求非常严格,经常要对室内空气、窗台、墙壁、地面等进行消毒,供应室内所使用的消毒剂一般含有氯元素,严重污染环境,这些消毒剂还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和挥发性等特点,长期吸入这些有毒气体会产生恶心、呕吐、头痛等中毒现象。
1.4 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和危害。供应科的护士每天去不同的临床科室收集需要消毒的物品,工作强度非常大,承受压力也较大,再加上来自职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心理负担过大等心理疾病。
2 供应室内危害的应对方案
2.1 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工作。对建筑设计和流程采取规范措施,物流、人流、气流要井然有序,对生活区、污染区、清洁包装区、无菌物品存放区等进行严格的区分和规定,新建的供应室要做好合理的统筹规划,位置尽量靠近各临床科室,便于受污染物品的收集,制定严格的各班次工作流程和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2.2 改善工作的环境。消毒室环境应该是比较宽敞、通风的,医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给高压灭菌器安装消音器,避免产生那么的噪音,此外要安装空气净化调节设备,工作结束以后地面要进行湿式清扫,对室内的空气要进行定时的消毒,为了避免外来人员过多的进入消毒室,最好要设置一个对外的窗口。
2.3 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防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工作人员对职业危险性的认识,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自觉的把防护措施应用于日常工作中,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平时清洗污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按照严格的防护措施,戴好帽子、口罩、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穿好防护隔离衣、专业的防护鞋再进行清洗操作,个人习惯在防护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定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操作都能采取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防护措施。
此外医院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也要加强对供应室职工的教育培训,增强这些职工防护知识储备,提高防护的意识,对这一问题从思想上予以重视。
2.4 加强利器的使用规范。在利器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供应室工作人员被利器划伤的事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平时收集使用利器的过程中不注意规范,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供应室工作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各种利器的使用技术,在对尖锐利器进行清点、清洗、安装的过程中,要养成不直接用手进行碰触的习惯,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在取和拿的过程当中,要使用专业的钳子进行操作,锐利物必须放在耐刺的利器盒内密封运输,禁止用手直接盖帽使用过的枕头,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被刺伤后的危险性,一旦发生刺伤事件,要及时进行挤压、清洗、消毒的处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汇报上级,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比如注射相关疫苗,避免更严重后果的出现。
2.5 掌握正确、科学的吸收方法。因为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不断的接触污染的器物,所以一定要对洗手问题进行重视,严格按照《洗手规范》的相关规定认真对手部进行清洗,这也是预防细菌、病毒感染的一个关键性措施。
2.6 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做好相关心理辅导。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和供应室工作人员加强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3 结语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关系是个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要把这种职业危害降低到最小,需要医院、供应室工作人员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制定相关措施改进,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2)
[2] 徐荣佳.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06)
[3] 赵翠兰,王素芬,王芳.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05)
9.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九
为提高管理者的职业病防治水平,确保劳动者知悉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后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便于更好地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培训
(一)最高管理者、职业卫生主管应当参与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职业卫生培训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组织和实施,建立职业卫生培训档案。
(三)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在岗劳动者,必须参加本单位定期组织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培训周期根据需要确定,至少一年一次。
(四)新入职、转岗及临聘人员,其工作岗位存在职业危害时,必须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五)培训内容:
1.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的法规,如《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等;
2.本单位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预防知识;
3.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所在岗位的操作规程;
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5.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二、职业病危害告知
(一)人事部门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或工作内容变更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健康损害、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待遇等内容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在职业病危害告知方面的职责:
1.在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公布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2.在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及警示标志,内容应包括危害因素中英文名称、健康损害、预防措施、应急救援措施、防护措施等。
3.通过公告栏、书面通知或其他有效方式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评价告知劳动者。
4.将本单位组织的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及应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如实告知劳动者。
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上报所属辖区监督管理部门。
10.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收集2015年4月我院后勤供应室负责医疗物资下收下送的13名工作人员及5辆负责回收车辆等人车携带细菌等相关资料。13例工作人员中, 男2人, 女11人;年龄23~49岁, 平均 (36.3±3.2) 岁;供应室工作年限1~10年, 平均 (5.32±1.44) 年。负责回收5辆专用车扶手、车厢内壁、车轮等部位。人员及车辆共采取样本28份。
1.2 方法
1.2.1采样方法采集过程主要集中在下收下送前、下收下送后。参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采样法, 人员 (车辆) 出发前、回供应室后第一时间, 将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拭子对人员手指屈面及车辆扶手、车厢内壁和车轮等部位横竖往返涂抹3~5次, 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 最后将棉拭子投入10 ml无菌采样试管, 送检。
1.2.2检测方法先给予每支试管震动80次, 再用无菌吸管抽取0.1 ml稀释至10 ml为1个稀释度, 其余9 m1分别按上述方法各取1 ml呈10倍依次稀释至10 ml。对每个稀释度取1 ml作平行样品2、3个, 置入温箱内培养24 h。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
1.3 干预措施
一是工作人员下收下送出发前, 穿戴消毒供应室专用的衣帽、鞋及口罩。出发前熟读一次本院制定张贴的《消毒技术规范》和《职业危害防范知识》等。对使用车辆扶手、车厢内壁、车轮、梯子等关键部位消毒灭菌;二是返回供应室后, 立即更换干净清洁的衣帽、鞋及口罩等。使用消毒液严格搓手清洗, 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双手, 必要时清洗头发。使用含氯1 000 mg/L消毒液对车辆关键部位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4 合格判断标准
以总菌数≤10 cfu/cm2, 且为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描述, 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8份采集样本检测结果
资料显示, 28份采集样本在下收下送返回供应室后, 手及车辆表面检出细菌总数较出发前显著上升 (P<0.05) , 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下收下送人员和车辆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比较明显的污染。对细菌种类鉴定后发现, 细菌主要为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等, 这些细菌极易引发感染, 构成职业危害。见表1。
2.2 28份采集样本干预后结果
经一系列干预后再行检测, 下收下送人员手表面细菌总数下降至 (3.56±0.57) cfu/cm2, 车辆表面细菌总数下降至 (3.13±1.42) cfu/cm2, 均未检出致病菌, 与下收下送返回后的平均细菌总数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提示更换衣物、严格洗手及乙醇擦拭等能够有效减少细菌残留, 进而降低职业危害发生风险。
3 讨论
3.1 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
28份样本包括13名下收下送工作人员和5辆下收下送车辆的扶手、车厢内壁及车轮等3个易感部位, 基本涵盖了下收下送各个关键点, 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检测结果来看, 出发前, 工作人员和车辆表面检出总细菌数分别为 (5.41±1.43) cfu/cm2和 (3.23±1.17) cfu/cm2, 返回后再检出分别陡升至 (87.49±17.21) cfu/cm2和 (67.78±25.66) cfu/cm2, 结果为高度不合格, 处于高感染、高传染的敏感阶段, 与梁翠云等[2]报道的结论一致, 构成潜在的职业危害。分析原因, 主要还是与下收下送工作内容有关, 下收下送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往返于医院各科室, 如血液科室、细菌检测室甚至病房、收储房等, 许多科室属于病源高度集中区域, 工作人员势必要接触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品以及环境, 从而极易携带病菌细菌。另外, 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也是重要原因, 未及时或彻底清除携带细菌, 造成细菌长期寄居于身上, 形成二次污染[3]。
3.2 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从本组结果来看, 经过一些卫生干预后, 下收下送人员手表面和车辆表面细菌总数分别下降至 (3.56±0.57) cfu/cm2、 (3.13±1.42) cfu/cm2, 且均未再检出致病菌, 说明卫生干预对减少细菌携带, 进而减少职业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减少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风险,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手卫生管理。执行下送前肥皂流动水洗净双手‐装无菌物品‐戴手套‐关车门‐推车‐开车门‐摘手套‐取无菌物品的工作流程, 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杜绝违规操作现象;二是强化下送车辆管理。对下送车辆严格分类、严格消毒, 采用密闭式, 以防止下送过程中病房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在无菌物品上, 下送返回供应室后及时消毒下送车辆, 防止病房中的微生物在供应室繁殖, 造成细菌传染。
摘要:目的 探讨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表现, 据此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该院供应室13名下收下送工作人员及5辆专职回收车临床资料。结果 75份采集样本返回供应室后检出细菌总数较出发前显著上升 (P<0.05) 。经干预后检出细菌总数均显著下降 (P<0.05) , 且未再检出细菌。结论 细菌污染是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主要职业危害。加强下收下送人员和车辆规范化清洗消毒, 有助于减少职业危害, 促进职业健康。
关键词:供应室下收下送,职业危害,细菌污染,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宋燕琴, 卢琼芳, 李水梅.供应室下送工作人员手卫生状况的调查与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3) :56-57.
[2]梁翠云.消毒供应室下送工作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3 (12) :113-114.
11.职业病危害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篇十一
成都运通博捷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及《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规范公司员工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切实维护员工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劳动防护用品是企业免费发给员工个人使用保管的公共财物,是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
二、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主要依据《四川省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暂行规定》,《规定》未列入的工种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参照本单位同类工种相似条件发放。
三、劳动防护用品中的服装(含工作棉衣)结构及款式,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具备永久性安全标识,做到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一些特殊场合所穿着的服装,不应有明口袋,不得使用金属附件,便于连接和解脱,适应作业时的肢体活动。
四、对于从事多种岗位作业的劳动者,应当按其主要作业工种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如果从事其他工种作业时,可由部门提出申请,借用其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五、凡员工工种有变动时,应及时办理手续,变更现行工种的劳动防护用品(原工种的劳防用品发放使用时间相应延长)。
六、员工因故离开原生产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七、对于生产中必须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毒)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和保养制度。使用前要注意检查,使用中要注意维护,使用后要注意保养。对受到过较大外力冲击的安全帽,发现有磨损、疵点的安全带及出现刺穿、破损的安全鞋等,应不受使用年限的限制,及时更换。不合格或失效的防护用品严禁使用。
八、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购置,应根据工作场所及岗位要求编制计划,所采购的物品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规定及相关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必须具备国家安监总局的安全标志、标识,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所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
九、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作业的人员,应当配备具有相应防护性能的阻燃服、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或防静电服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十、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对员工如何正确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教育和培训,并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12.卫生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篇十二
【摘 要】笔者以所在旗县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为依据,探讨室内质量控制与室外质量控制方法、内容与目的。
【关键词】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67-01
卫生检验是诸多现场调查、疾病诊断与评估、卫生监督监测、相关科研教学活动关键验证方法,其对样品的检验分析质量直接影响相关活动的工作质量,卫生检验实验室是卫生检验活动核心场所,质量控制是其重要管理工作内容之一[1]。本次研究就笔者所在旗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检验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总结探讨。
1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卫生检验实验室与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质量管理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计质量控制系统,对实验室检验进行追踪、溯源式质量控制,受控目标包括文件、人员、检验方法、仪器设备、记录、报告等。
1.1 编制质量控制工作程序
编制质量控制程序是质控工作开展的基础,质控工作需有计划性、系统性,质控工作的主要指标包括检验的方法、频次、结果等,质控工作本身其效用也需要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控工作程序。
1.2 质量控制计划制定与实施
质量控制系统设立之后,为有目的、阶段性的评估质量控制情况,适应阶段性工作内容,为下一阶段质控工作明确方向,质控工作需要制定季度、计划,计划需切实可行。质量控制工作评估可借助国家标准或与其它高质量实验室检测水平进行对比,也可通过盲样检测、留样检测、抽样检测等方法进行直接验证,在更换仪器设备、有新员工入职、标准更新等情况下,应加强质控,维持检验水平[2]。
1.3 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卫生检验质量受文件、技术人员、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环境等因素影响,质量控制需要有针对性,集中精力确保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1)受控文件管理:受控文件是指来自于内部或外部,制定执行的为确保卫生检验质量的法律法规、检验标准文件、程序文件以及指导意见等,受控文件是检验的辅助工具,在工作时应确保其时效性。(2)人员控制:①工作人员是卫生检验工作的执行者,具有极强的自我能动力,卫生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其实验内容、目的、方法、仪器设备专业性较强,因此应选聘具有丰富扎实理论知识、经验丰富、分析判断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技术人员,经全面职业技能培训了解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后才可上岗;②在实际工作中,需加强管理,强化质量控制意识[3]。(3)检验方法控制:实验室检验方法随着相关理论、技术、仪器设备不断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实验室应密切关注相关领域动态,认真阅读执行上级通报文件。(4)仪器设备控制:配备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的仪器设备,其精度、性能、工作状态、稳定性、技术参数等均符合法律法规与实验室要求;仪器设备需要专人管理,建立归档,认真履行维护、保养、更新、报废、更换制度。(5)检测环境控制:许多样品、试剂、容器、仪器设备等可受外部光线、温度、湿度、声音影响,实验室应据检验需求划分功能区域,正确布置,保障采光、通风、声环境、辐射环境、湿度、温度等均符合检测要求,不仅可利于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尽力排除外部环境对检验结果的干扰[3]。(6)试剂与标物控制:据《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与《GB/T 601-2002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等相关规章制度配备合乎实验要求质量合格、标准参数恰当的试剂与标物,同时严格管理,做好更新、质检、更换工作[4]。(7)样品控制: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实验室样品管理条例,执行采集、接受、编号、识别、流转、保密等措施。(8)记录与报告质量控制:记录是记录样品检测流程,具有全程性与可追溯性,需遵循客观真实、详细完整、准确规范、及时全程的原则,报告需执行分级质量控制,逐层签字确认,确定报告样式、内容是否有效。
1.4 溯源标准化
实验室需要将检验内容中涉及标准物质持续不断溯源至国家规定最高基准,确保检测结果有效性,如标准溶液、计量标准、强检仪器设备、大型仪器、校准设备等,定期进行仪器设备标准检验与标准物质检验。针对毒株等危险样本应严格保管,标准菌株须由具有国家认可具有生产资质的机构获得,日常所获的菌毒株须经指定机构认定才可应用。
1.5建立健全执行监督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质量监督机制,设立监督员,遵照相关工作流程,对检测现场、人员、操作过程、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监督包括日常监督与责任监督,对检验工作的准备、执行、分析、形成报告全程把控,具体细化各流程监督内容、目标,明确责任。
1.6 不确定分度析质量控制
据国家《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制定执行不确定度分析工作程序,所有校准方法程序以及校准仪器设备均应涉及不确定度检验内容。
1.7 定期执行内审、效用评定与改进
卫生检验实验室应据质控管理体系,对质控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各项校准、质量检验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定期不定期开展内审自评工作,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室外控制
室外控制包括质量检验活动与实验室质量对比活动,是最有效、最基础的提高质量的方法。
3小结
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综合性管理过程,应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建立有效、科学的质控体系,提高工作人员质控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3.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十三
1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1.1 生产性粉尘
煤矿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粉尘, 产生原因包括开采方法不科学、特殊地质构造增加粉尘量、通风增加粉尘、煤层干燥松动等。依据粉尘成分不同, 可以将粉尘划分为水泥粉尘、岩尘、煤尘等, 这些粉尘产生于打模运输、地面拌料、井下爆破开采等环节, 工作人员长期吸入后身体会受到严重危害。
1.2 有害有毒物质
在地面加工作业、井下开采作业环节会有大量有害有毒物质产生, 包括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在煤矿开采爆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 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使也会有大量一氧化碳产生。煤矿井下存在木质材料, 这些材料日久腐烂后会有大量二氧化硫产生, 同时地面加工燃烧原煤原料也会造成二氧化硫增加。意外火灾爆炸、人员呼吸、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有大量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腐败或井下硫化矿物分解则会有大量硫化氢产生, 硫化氢气味带有强烈刺激性, 有积水的地方往往浓度较大。甲烷毒性来源主要是煤层释放, 其毒性较小, 浓度过高时会引发窒息。
1.3 生产性噪声
煤矿作业场所通常存在较大噪声, 主要原因包括电磁交流、流体动力、机械运作等, 这些噪声会对工作人员健康造成影响, 具体可以划分为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噪声、点磁性噪声。其中机械性噪声是地面加工或井下施工中, 机械设备因持续振动、撞击、摩擦、运转而发出的爆破、冲压声音。流体动力噪声是流体流动产生或气体压力突然改变发出的声音, 也就是释放或压缩空气的声音。电磁性噪声产生于磁场交变运动过程, 由变压器发出的声音。
1.4 振动
煤矿井下开采时需使用相关工具, 这个过程中工具通常会发生剧烈震动, 进而对工作人员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这些振动包括全身振动和手传振动两种。手传振动实际中也称手臂振动、局部振动, 开采过程中和振动工具、加工部件、振动机械直接接触的手, 出现震颤后向全身传递。在部分生产过程或运输过程中, 则会有全身振动产生, 此时座椅或工作地点会出现整体性振动。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
2.1 肺功能减弱
工作人员长期吸入粉尘后, 其患尘肺病几率会大大增加, 例如煤工尘肺就是吸入煤尘造成的, 患者会因肺部感染而出现一些列呼吸系统疾病。当吸入岩尘达到一定量后, 工作人员就会患上矽肺, 进而会造成其肺部组织功能下降。在井下长期搅拌水泥, 会有大量水泥粉被吸入肺部, 进而引发水泥尘肺并影响呼吸道功能, 最终发生支气管疾病。
2.2 化学物质中毒
煤矿作业中最常见危害就是中毒, 例如工人长期吸入一氧化碳后会出现大脑缺氧, 进而出现血红蛋白异常, 更有甚者出现死亡或窒息。二氧化硫水溶性、刺激性较强, 长期吸入会造成身体系统衰退, 例如呼吸系统减弱引发的支气管疾病。工作人员二氧化碳中毒后会出现意识丧失、体力下降、呼吸障碍、血压上升等, 更有甚者造成死亡。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吸入硫化氢后, 会出现呼吸不畅问题, 并出现眼部疼痛模糊。如果硫化氢浓度过高, 那么工作人员很可能因以外爆炸而伤亡。甲烷浓度过高会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 进而使采矿工作呼吸出现困难, 最终因窒息而死亡。同时甲烷易燃, 容易造成煤矿意外爆炸, 对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2.3 噪声引发耳部疾病
煤矿作业过程中存在诸多噪声, 包括电磁交流噪声、流体动力噪声、机械运作噪声等, 在这样环境中长期工作会发生职业病, 也就是职业性噪声聋。该职业病损伤的主要原因听觉系统长期受到刺激, 进而使听觉器官出现病理改变, 最终出现听力下降问题。噪声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 工作人员听力会永久性下降, 最终出现耳聋, 除听觉系统外, 工作人员代谢功能、内分泌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也会发生改变, 不仅会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 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2.4 振动危害
煤矿作业过程振动无法避免, 长期振动会影响工作人员多方面健康。手传振动会使工作人员出现关节病变或骨质病变, 主要表现包括骨刺、骨硬化、骨质增生等, 并引发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相对于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对工作人员产生危害更大。全身振动时间过长会使工作人员丧失协调性, 并对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同时引发脊柱病理性改变, 伴随诸多心理效应出现, 最终使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受损。
3 职业病防护措施
3.1 防尘措施
为有效避免煤矿作业中粉尘危害, 可开展以下保护措施:首先, 改进煤矿通风措施, 将通风构筑物设置于巷道, 并对风流进行有效控制, 防止出现二次扬尘。其次, 开展湿水作业。采用湿式钻眼进行井下煤层挖孔操作, 使粉尘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进行割据煤操作同时喷雾降尘, 以减少空气中粉尘量。再次, 风流净化。该环节通过捕获粉尘净化风流, 运用湿式除尘过滤器进行空气中粉尘过滤。最后, 实施作业人员自我保护。工作人员应在佩戴相应防尘工具情况下作业, 以对空气粉尘进行过滤。
3.2 防毒措施
有毒有害环境不仅会造成人体中毒, 还会存在多种突发性事故, 为预防煤矿作业中因有毒物质造成中毒, 应严格检测各种化学物质指标, 对于化学物质超标环境应立即进行处理, 并将全部工作人员疏散。煤矿作业中需要对通风进行强化, 做到合理采煤、控制货源、调节温湿度、严格勘察, 并通过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对采矿作业中中毒事件进行有效预防。
3.3 防噪声措施
煤矿作业场所控制噪声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 有效控制噪声源, 对机械设备结构和加工方法工艺进行改进, 以减少噪声的产生。其次, 对噪声传播进行控制。作业过程中利用高效隔声装置和材料实现噪声传播的阻断。最后, 对个人防护进行强化。作业人员应通过防噪工具的合理佩戴, 将在噪声环境中受到的影响降至最低, 使耳部功能获得有效保护。
3.4 防震动措施
煤矿作业环境中应当从以下三方面控制振动危害:首先, 对振动强度和作业时间进行限定。通过改进工艺和技术革新, 使振动从根本上得到消除或减轻, 以实现对振动职业病危害的有效预防。其次, 制定振动作业标准。对产生较大振动作业流程、要求进行规范, 有效降工作人员受到振动影响, 最后, 依据作业环境实际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个人防护。
4 结语
煤矿作业长多存在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能够使工作人员出现多种职业病, 所以在煤矿作业场所工作人员面临职业病危害因素威胁。为了减少职业病发生, 保护煤矿作业场所工作人员, 煤矿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小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 为他们提供西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史秀娟.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布及控制措施[J].职业与健康, 2010, 13:1436+1561.
[2]张赟萍.陕西铜川某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 2016, 12:1602-1608.
14.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篇十四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专业知识部分
1.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与碱之间的 质子转移 作用,是两个 共轭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实验室测得的结果与 真值或约定真值 之间的差值称为绝对误差。3.化学分析室必须具备良好的采光系统、排风设施、上下水通畅。4.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包括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及 测量系统等。
5.滴定管要洗净,溶液流下时管壁不得挂有 液珠,活塞下部要充满液体,全管不得留有 气泡。
6.色谱定量方法通常有 外标法、内标法 和 归一化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常用的方法属于
外标法。
7.移液管读取刻度的方法是:读取与弯月面 最低点相切 的刻度。8.色谱分离主要是由 色谱柱 进行的。
9.进行总粉尘浓度检测时,采用直径为40mm的滤膜,分析天平的感量为0.1mg,则滤膜总粉尘增量的要求是 1mg≤Δm≤10mg。
10.最低检出浓度是指在采集一定量 体积 的样品时,检测方法能够 定性 检出样品中待测物的最低浓度。
11.解吸方法解吸待测物的量占固体吸附剂上该物质总量的百分数称为 解吸效率。
12.粉尘的 粒度分布 或 粉尘粒径的频率分布 ,称为粉尘的分散度。分散度可按粒径大小分组的质量百分数或数量百分数表示,前者称为 质量分散度 ,后者称为 数量分散度。分散度高、表示小粒径的粉尘占的比例 大 ,分散度低、表示小粒径的粉尘占的比例 小。
13.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检测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称为 精密度。14.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的分析,称为 定性 分析。15.采样前,采样器应先进行 流量校正。
16.色谱柱出口的气体须排放至 室外 或 通风处。
17.标准偏差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 分散程度。18.质量控制是保证分析结果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 有可接受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的技术活动。
19.分析过程中各种不稳定的因素造成的误差,称为 随机 误差。20.大气中有毒物质的存在状态有三种,分别是气态、蒸气、气溶胶。21.粉尘中二氧化硅有两种存在形式,分别为 结合型型和游离型 型,其中 游离型 型致纤维化作业较强。
22.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可以有致纤维化、炎症、中毒、过敏和 肿瘤 作用。
23.期间核查可采用参考标准进行核查、参加能力验证或其它实验室之间的比对、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同类仪器比对、同一样品不同仪器检测结果的比对及对保留样品的再检测等方法进行。
24.工作地点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 岗位 和 作业地点。
25.呼吸带是指距离人的鼻孔30cm 所包含的空气带。
26.控制振动危害的根本性措施是进行工艺改革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27.在高温环境劳动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受 气象条件 和
劳动强度 的共同影响。
28.一个工作日内8h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连续波功率密度为 0.05(mW/cm2)。
29.量值溯源是测量结果通过具有适当准确度的中间比较环节逐级往上追溯至国家计量基准(标准)的过程。
30.生物样品采样对象应选择:职业接触待测物浓度最高和 接触时间最长 的劳动者确定为重点采样对象。
31.职业卫生检测中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测定法有 溶剂解吸法、热解吸、直接进样
三种。
32.尿样采样后,应尽快测量肌酐,肌酐浓度 >3g/L和<小于0.5g/L 的尿样应当舍弃。
33.采血过程中要避免污染,采样要在清洁无污染的场所进行。检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血样,采集前,必须先用0.5%硝酸溶液 和 去离子水 依次清洗取
血部位的皮肤,然后再消毒取血。
34.生物样品检测时,待测物的浓度或量应在 标准曲线 的测定范围内。
35.生产性粉尘是指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 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的总称。
36.根据粉尘粒子在呼吸道的沉积部位不同分为生产性粉尘分为非吸入粉尘;可吸入粉尘 和呼吸性粉尘。
37.粉尘分散度是 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其测定方法有两种,分别为 滤膜溶解涂片法和 自然沉降法。
38.粉尘浓度定点检测点时,采样点应在工人经常操作和停留的地点,且粉尘分布较均匀处的呼吸带。在风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的 下风侧或回风侧。
39.高温测量时通常应纪录的参数包括: 测量地点,测量日期、测量时间,被测仪器设备型号和参数、测量仪器型号,气象条件,测量单位或测试人,测量参数等。
40.在测量湿球温度时,湿球温度感温部分的湿纱布条应由其 自然蒸发。41.开展工作场所噪声测量一般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关键点包括: 测点选择、测量位臵与高度、传声器的朝向、防风与防声反射、声级计的校正、结果的纪录。
42.稳态噪声是指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 <3dB(A)的噪声。非稳态噪声是指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
≥3dB(A)的噪声。
43.脉冲噪声是指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 0.5s,间隔时间
1s,声压有效值变化 >40dB,称为脉冲噪声。
44.高温作业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其作业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 的作业。
45.冲击式吸收管一般用于
气溶胶 样品的采集。
46.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47.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 15分钟 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48.现场检测与评价人员应具备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有关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和校准,熟练掌握 仪器操作和采样技术,具有一定的统计学的知识,能对检测结果做出正确的评判,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49.粉尘短时间(15min)采样常用流量为 15~40L/min ;长时间(8h)采样常用流量为 1~5L/min。
50.从事职业卫生的检测机构必须经过 计量认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资质认证。
51.在分光光度法检测中,吸光度读数一般选择在0.2~0.7之间,这样可使__检测误差最小。
52.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检测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时,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适合在空气相对湿度 30%~70% 时使用,当氧化管变为绿 色时,应及时更换。
53.气相色谱固定相可分为 气液色谱固定相、气固色谱固定相 两类。54.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主要有标准曲线法,单点校正法,标准加入法三种方法。
55.职业卫生检测中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测定法又分 溶剂解吸法、热解吸、直接进样三种。
5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由 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 四部分组成。
57.元素最灵敏的谱线是共振线 ,通常以共振线作为 分析线。58.常用的液相色谱流动相通常为 甲醇、乙腈和水。59.液相色谱流动相用前应进行 脱气 和 过滤。
60.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指以 强疏水性 的填料作固定相,以可以和水混溶的有机溶剂 做流动相的液相色谱。
法律法规部分
6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 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62.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落实
职业病预防措施,从 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63.从事技术评审的专家应当具有连续 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64.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申请甲级资质的注册资金需 8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700万元以上,应有不少于 25 名经培训合格的专职技术人员。
65.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甲级、乙级、丙级资质证书有效期均为 3年。资质证书有效期满需要延续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于期满前3个月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经复审合格后予以办理延续手续;不合格的,不予办理延续手续,并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66.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颁发证书,并自发证机关发现之日起 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
67.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的,撤销其资质证书,并自发证机关撤销其资质证书之日起 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
68.建设单位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依照本办法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
69.职业病危害 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后,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
70.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71.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设臵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72.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
73.职业人群健康监护分为上岗前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和应急健康检查。
74.目前,我国的法定职业病有10类115种。
75.《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47号令)中规定,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
构,每年至少进行 1 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 3 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二、选择题(不定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专业知识部分
1.在色谱分析中,当载气中所含样品器的待测组分浓度高于样品该组分的浓度时出现(C)。
A.不出峰 B.正峰 C.倒峰 2.测量不确定度表示被测量值的(B)。
A.一致性 B.分散性 C.一致程度 D.误差区间 3.将数值修约为3位有效数字,正确的是(A)
A.1.23501→1.24 B.1.24510→1.24 C.1.23501→1.23 D.1.24500→1.25 4.在分光光度法测量中,为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通常控制标准溶液及样品溶液的吸光度范围是(B)。
A.0.01~0.1 B.0.2~0.7 C.0.5~1.0 D.0.5~0.7 5.分析纯化学试剂的代号是(C)。
A.G.R B.C.P C.A.R D.C.R 6.仪器使用记录有哪些主要信息(D)
A.日期、时间、检测项目、样品数量、技术参数、使用前后状态、使用者 B.日期、时间、样品数量、检测项目、技术参数、环境条件、生产厂家、使用者
C.日期、时间、样品数量、检测项目、使用前后状态、生产厂家、使用者 D.日期、时间、检测项目、样品编号、技术参数、环境条件、使用前后状态、使用者
7.标准滴定溶液在常温(15-25℃)下,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B)个月。
A.1 B.2 C.3 D.4 8.在相同条件下n次重复测定结果彼此相符合的程度称为(B)
A.准确度 B.精密度 C.灵敏度 D.精确度 9.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属于物理干扰的是(ABD)
A.电离干扰 B.发射光谱干扰 C.杂质干扰 D.背景干扰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检测可以使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B.工作场所空气中溴氰菊酯的气相色谱法检测所使用的解析液是正己烷 C.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酐的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中使用的解析液是甲醇 D.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醇的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中使用的解析液是水。11.分光光度法的吸光度与(B)无关。
A.入射光的波长 B.液层的高度 C.液层的厚度 D.溶液的浓度 12.下列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中,不属于质量型检测器的是(ACD)
A.热导池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B.火焰光度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C.热导池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D.火焰光度和电子捕获检测器。13.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时间过长会导致半峰宽(B)。
A.没有变化 B.变宽,C.变窄
D.不成线性 14.不是高液相色谱仪中的检测器是(B)
A.紫外吸收检测器 B.红外检测器 C.差示折光检测 D.电导检测器
15.在液相色谱中, 某组分的保留值大小实际反映了哪些部分的分子间作用力(C)
A.组分与流动相 B.组分与固定相 C.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 D.组分与组分
16.毒性是指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伤的:(A)
A.能力 B.危害性 C.可能性 D.危险性 17.下列哪些毒物属于高毒物质(ABCD)。
A.甲醛 B.铅(尘、烟)C.石棉(总尘、纤维)D.镉及其化合物
18.无泵型采样器(即扩散采样器或剂量器)采集空气中污染物有哪些优点(ABD)。
A.体积小 B.重量轻 C、可以直接测定 D.不用抽气动力
19.我国空气“标准状况”所指的温度和大气压条件是(A)
A.温度为0℃,大气压为1.013×10Pa B.温度为20℃,大气压为1.013×105Pa C.温度为0℃,大气压为1×105Pa D.温度为20℃,大气压为1×10Pa 20.标准操作规程(SOP)(A)
A.应定期对其适用性、有效性进行评估,不断修订、更新,使之成为指导检测人员的技术性文件;
B.实验室可以使用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作为SOP,不必编制具体、详细描述某项日常工作或测试方法的操作步骤或程序; C.仅在仪器设备操作时应用; D.可以指导采用人员规范操作。21.以下采样流量选择错误的是:(ABD)
A.短时间采样常用流量为1~40L/min,长时间采样常用流量为1~5L/min;B.短时间采样常用流量为15~80L/min,长时间(8h)采样常用流量为0~5L/min;C.短时间(15min)采样常用流量为15~40L/min,长时间(8h)采样常用流量为1~5L/min;D.短时间(15min)采样常用流量为1~80L/min,长时间(8h)采样常用流量为1~5L/min;22.滤膜呼吸性粉尘的增量(△m)要求为:(C)
A.1≤△m≤5 B.1≤△m≤10 C.0.1≤△m≤5 D.0.1≤△m≤10 23.生产性噪声按其产生的来源来分,可分为(A)
A.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B.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脉冲噪声 C.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工业噪声 D.低频噪声、中频噪声、高频噪声 24.防止噪声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是:(C)
A.制定合理的噪声卫生标准 B.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 C.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5D.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25.粉尘颗粒密度的大小与其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有关,下列哪种叙述为正确的(A)
A.尘粒大小相同,密度大者沉降速度快、稳定程度低; B.尘粒大小相同,密度大者沉降速度快、稳定程度高; C.尘粒大小相同,密度大者沉降速度慢、稳定程度低; D.尘粒大小相同,密度大者沉降速度慢、稳定程度高;
26.尘粒的荷电量与作业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下列哪种叙述为正确的(D)
A.温度增高,荷电减少,湿度增加,荷电减少; B.温度增高,荷电增加,湿度增加,荷电增加; C.温度增高,荷电增加,湿度减少,荷电减少; D.温度增高,荷电增加,湿度增加,荷电减少; 27.局部振动病的典型表现为(A)A.发作性手指变白 B.感应迟钝 C.血管痉挛和变形 D.肌无力、肌萎缩
28.影响振动不良作用的重要外界条件是(C)A.潮湿 B.高温 C.寒冷 D.热辐射 29.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类别有(ABCD)
A.评价监测 B.事故性监测 C.日常监测 D.监督监测
30.有害物质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的状态与下列哪三个因素有关(ACE)
A.工作场所的气温 B.工作场所的大气压 C.有害物质的理化性质 D.有害物质的存放条件
31.生物样品测定无质控样时,用加标回收率进行质量控制,加标回收率最好在(C)以上。
A.70% B.80% C.90% D.60%
32.尿样采样后,在(C),尽快进行肌酐测量。
A.检测之后 B.加酸之后 C.加防腐剂之前 33.化学键合色谱法不包括以下哪种色谱法(D)
A.反相键合色谱法 B.正相键合色谱法 C.离子对色谱法 D.吸附色谱法 3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分析(D)
A.苯系物 B.汽油 C.苯乙烯 D.铅
35.我国关于工作地点噪声卫生限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日接触时间4小时不能超过80 dB(A),最高不得超过140 dB(A)B.日接触时间4小时不能超过85 dB(A),最高不得超过140 dB(A)C.日接触时间4小时不能超过88 dB(A),最高不得超过115 dB(A)D.日接触时间4小时不能超过80 dB(A),最高不得超过115 dB(A)36.一个厂房内有8台同类产尘设备进行生产,应选择(B)个采样点。
A.1 B.2 C.3 D.4 37.皮带长度在(C)以上者在皮带头、尾部各设一个采样点。
A.20m B.15m C.10m D.5m 38.关于评价监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有(BD)。
A.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是高的工作日
B.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是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班
C.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时,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
D.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时,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班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39.原则上,可以从(ABC)几个方面采取防暑降温技术措施。
A.减少热源的热作用 B.大量排走热量 C.局部降温冷却 D.闭全屏蔽
40.关于粉尘分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粉尘粒子分散度越高,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越长,被人体吸收的机会越多 B.粉尘粒子分散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危害越大
C.小粒子表面的自由基活性比大粒子低
D.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方法有滤膜溶解涂片法和自然沉降法 41.关于粉尘溶解度与其危害性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BC)
A.粉尘溶解度大小与对人危害程度的关系,因粉尘作用性质不同而异 B.主要呈化学毒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 C.主要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减弱 D.一些矿物粉尘,如石英,在体内难以溶解,故危害较低 42.确定工作场所定点采样点数目说法正确的是:(ABC)
A.移动式产尘设备按经常移动范围的长度设点,20米以下设1个点,20米以上在装、卸处各设1个采样点。
B.皮带长度在10m以下者,设1个采样点;10m以上者在皮带头、尾部各设1个采样点。
C.在集中控制室内,至少设臵1个采样点,操作岗位也不得少于1个采样点 D.一个厂房内有多台同类产尘设备生产时,3台以下者选1个采样点,4-10台选2个采样点,10台以上者,至少设臵3个采样点。
43.关于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判定正确的是:(BCD)
A.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共分为四级,即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B.分级指数0
44.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人员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的主要目的是:(C)
A.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
B.减少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机会 C.降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 D.以上都不是
45.某工作场所存在甲、乙、丙三种化学有害因素,甲、乙、丙三者具有相加作用,三者的职业接触限值(PC-TWA)分别为6mg/m3,50mg/m3,50mg/m3,三种有害因素检测结果(CTWA)分别为:5 mg/m3,30 mg/m3,20 mg/m3。则对该工作场所甲、乙、丙三种化学有害因素评价正确的是:(D)
A.该工作场所甲的浓度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B.该工作场所乙的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C.该工作场所丙的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D.该工作场所甲、乙、丙三种有害因素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46.关于作业场所防暑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高温作业厂房宜设有避风的天窗,天窗和侧窗宜便于开关和清扫 B.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的下端不宜>1.2m,以便空气直接吹响工作地点 C.热源应尽量布臵在车间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臵在天窗下面
D.车间内发热设备设臵应按车间气流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宜在操作岗位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侧、车间天窗下方的部位
47.关于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分级应在综合评估生产性粉尘的健康危害、劳动者接触程度等的基础上进行
B.劳动者接触粉尘的程度应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浓度、劳动者接触粉尘的作业时间和劳动者的劳动强度综合判定
C.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等要素的权重数
D.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大于80%的权重数为4 48.某箱包生产企业工人接触苯的情况为:10mg/m3,接触3h;15mg/m3,接触1h;8mg/m3,接触4小时。则该工人一个工作日内接触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B)
A.15.0 mg/m3 B.9.6 mg/m3 C.11.0 mg/m3 D.8.0 mg/m3 49.关于局部排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排毒罩口与有毒有害物质的发生源之间应尽量靠近并加设围挡 B.进风口与排风口位臵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C.有毒有害物质被吸入排毒罩口的过程,不应通过操作者的呼吸带,其控制风速在0.5—3m/s,常用风速为0.5—1.5 m/s D.管道风速采用8—12 m/s 50.选择类比工种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
A.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原辅材料 B.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设备 C.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工艺
D.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规模 51.(B)一般属于计划外应急性调查。
A.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B.事故调查 C.专题调查 D.职业病危害评价 52.可吸入性粉尘的粒径为(B)A.1-5毫米 B.1-5微米 C.1-5纳米 D.1-5厘米 53.生产性噪声包括(ABC)。
A.空气动力噪声 B.机械噪声 C.电磁噪声 D.空气传播噪声 54.我国《职业病目录》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了(C)种法定尘肺。A.11; B.25; C.13 D.21 55.下列选项中,属于职业病的特点的是(ABD)
A.职业病因明确
B.所接触的危害因素通常是可以检测的
C.在接触同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中,只出现个别病人 D.越早发现,越容易恢复 56.职业病指(B)
A.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患的疾病
B.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C.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D.工人在职业活动中引起的疾病
57.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统称(A)
A.职业病危害 B.职业危害 C.职业危害因素 D.职业卫生危害
58.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C)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统称职业病危害因素。
A.粉尘、物理、化学因素 B.粉尘、物理、放射 C.物理、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D.粉尘、物理、生物因素 59.在法定职业病种类与名单中,以下属于尘肺的是:(ABC)
A.石墨尘肺 B.炭黑尘肺 C.石棉肺 D.农民肺 60.关于最高容许浓度的检测,说法正确的是(ABC)。
A.用定点的、短时间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B.选定有代表性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作为重点采样检测点
C.将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尽量安装在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D.采样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
法律法规部分
61.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是在离岗前的(C)内,可视为离岗时检查。
A、30日 B、60日 C、90日 D、120日 62.下列属于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的是(ABD)。
A.铁矿采选 B.石棉制品 C.制糖业 D.皮革鞣制加工 63.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未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可擅自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将处以(ABCD)
A.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
B.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C.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D.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64.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B)阶段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
A.设计 B.可行性研究 C.施工 D.竣工验收 65.《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职业卫生专职技术人员同时在两个以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从业的,责令改正,并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职业卫生专职技术人员分别处(C)万元以下的罚款。
A.5,3 B.3,2 C.3,1 D.2,1 66.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臵,设臵(A)
A.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B.警示标识 C.警示说明 D.警示语言
67.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下列(ABD)项属于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尽的职业卫生义务。
A.正确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B.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时报告 C.在有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设臵警示标识 D.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及操作规程 68.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A)
A.发现就业禁忌症,建立健康档案 B.发现临床病变 C.评价作业环境卫生状况
D.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量评价
69.跨设区的市的建设项目,必须由取得(B)以上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A.甲级 B.乙级 C.丙级 D.甲级、乙级、丙级均可 70.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ABCD)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A.职业史 B.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C.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D.职业病诊疗 71.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能够开发的技术服务有(ABCD)。
A.为建设项目提供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B.为建设项目提供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C.为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D.为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防护设备设施与防护用品的效果评价 72.关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
A.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从高到低分为甲级、乙级、丙级三个等级 B.甲级资质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认可及颁发证书
C.乙级资质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可及颁发证书,并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D.丙级资质由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可及颁发证书,并直接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73.下列(ABC)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必须由取得甲级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A.国务院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 B.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C.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项目 D.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项目
74.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评审的专家应当具备的条件有(ACD):
A.具有相关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 B.具有连续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C.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D.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75.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技术现场技术考核应当包括的内容有(ABCD):
A.核查现场有关设备、设施、仪器、仪表等;
B.考核技术负责人、质量控制负责人及有关专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
C.抽查原始工作记录、影像资料、报告、总结、档案等资料; D.进行必要的盲样检测。
76.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有(ABCD)情形的,发证机关应当注销其资质:
A.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 B.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不予批准延续的 C.被依法终止的 D.自行申请注销的
77.发证机关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专职技术人员进行重点监督检查的内容有(ABCD):
A.职业卫生专职技术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能力 B.是否按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规范开展工作 C.出具的报告是否符合规范标准 D.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违规现象
88.建设单位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AB)负责。
A.真实性 B.合法性 C.合理性 D.实用性 79.关于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CD)
A.建设单位未提交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或者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
B.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未经审查同意的,建设单位不得进行施工,应当进行整改后重新申请审查。
C.对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完成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评审后,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
D.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后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同意或
者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80.关于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变更,说法正确的是(BCD):
A.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建设项目的,自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B.因技术、工艺、设备或者材料等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C.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D.经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发现原申报内容发生变化的,自收到有关检测、评价结果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专业知识部分
1.什么是标准采样体积,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进行标准采样体积的换算,并写出其换算公式。
指在气温为20℃,大气压为101.3 kPa(760mmHg)下,采集空气样品的体积。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采样体积,在采样点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kPa 和高于103.4 kPa 时,应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换算公式为:
2.现有90%和10%的甲醇溶液,欲配制75%的甲醇溶液800毫升,需要90%和10%的甲醇溶液各多少毫升? 解:设需要90%的甲醇溶液xml,10%的甲醇溶液yml x+y=800----------------------------○ 90%x+10%y=75%×800-----------○
1、○2得: 解方程式○X=650 y=150
答:需要90%的甲醇溶液650ml,10%甲醇溶液150ml.3.决定实验室能力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1)人员、设备、环境、操作与方法的符合性;(2)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和操作熟练程度;(3)发现问题和纠偏的能力;
(4)掌握和控制现行有效方法的能力;(5)方法的验证能力;(6)控制检测质量的能力;(7)测量溯源的可靠程度;(8)样品采取和制备的能力
4.在进行气象色谱测定时,进样后不出峰,请说出可能的原因。
(1)电源断路;(2)记录器输入线接错;(3)没有载气流;(4)汽化室温度太低,样品不能汽化;(5)记录器失灵;(6)注射器漏气或堵塞;(7)进样口橡皮垫漏气;(8)柱子连接松动;(9)氢火焰检测器灭火;(10)没有供给检测器电压.5.何谓采样效率?如何提高采样效率?
采样效率是衡量采样方法的主要性能指标,好的采样方法必须有高的采样效率。采样方法的采样效率指能够被采样仪器采集到的待测物的量,占通过该采样仪器空气中待测物总量的百分数。
提高采样效率的途径有:
根据待测物的理化性质、毒物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正确选用吸收液或吸附剂
当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时,避免超过吸收液的吸收容量或吸附剂的吸附容量 保持采样时流量的稳定。
6.在生产性有害因素中,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⑴绝大多数自然存在;⑵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危害与否及程度均由参数决定;⑶来源明确;⑷空间分布不均匀;⑸存在状态不同,有连续和脉冲之分。⑹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7.试述TWA检测的四种方法.答案要点:①全工作日一次采样检测; ②全工作日连续多次采样检测; ③全工作日不连续多次采样检测; ④短时间不连续多次采样检测。8.如何理解PC-STEL? 答案要点:
①PC-STEL是与PC-TWA相配套的短时间接触限值,可视为对PC-TWA的补充,两者须同时评价。
②在遵守PC-TWA的前提下,短时间接触不引起:刺激作用、慢性或不可逆性损伤、麻醉程度足以导致事故率升高、影响逃生和降低工作效率。
③即使当日的TWA符合要求时,短时间接触浓度也不应超过PC-STEL.④当日TWA不超过PC-TWA、CSTEL超过PC-TWA而达到PC-STEL时,一次持续接触不超过15min,不超过4次/工作日,两次间隔时间>60min。
⑤对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和评价时,应了解现场浓度波动情况,在浓度最高时采样。
9.某企业车床工作时测得岗位噪声LA=88dB,每个零件加工2min,每班定额生产150个零件,某工人在车床上工作(每天8h工作制)所接触噪声水平是否超过标准限值要求?请说明理由。
答案:1 该工种实际每工作班接触噪声时间T实=2×150=300 min=5h; 2 按照等能量原理,接触噪声水平每超过3分贝,接噪时间应减半,该工种每工作班累计接触噪声时间不应超过4h,因此该工人在车床上工作(每天8h工作制)所接触噪声水平超过标准限值要求,不符合要求。或 2
LEX,8h=88+10lg(5÷8)=88-2=86 dB 因为该工种每工作班实际接噪水平为86分贝,超过超过标准限值要求,不符合要求。LEX,8hLAeq,Te10lgTe dB(A)T0
10.简述影响原子吸收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及后果。
答案要点:⑴以飞沫或粉尘的形式损失——偏低
⑵挥发引起的损失——偏低
⑶吸附引起的损失——偏低
⑷与容器反应引起的损失——偏低
⑸空白值引起的污染——偏高
11.在分光光度实验中,如何确定检测方法的检出限。
答案要点:(1)重复多次(至少六次)测定的试剂空白吸光度的三倍标准差处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2)吸光度0.02处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12.简述气相色谱固体吸附管的解吸效率怎样做?
答:取18支固体吸附剂管,分为3组,每组6支,分别加入三个剂量的待测物(标准溶液或标准气),加入量一般为在0.5、1、2倍容许浓度下,检测方法规定的采样体积采集的量。加入待测物若是标准溶液,则加入溶液的量应≦10µl。放臵过夜,解吸并测定每支管的待测物量;同时做试剂空白和固体吸附管空白,计算前减去空白值。按下式计算解吸效率。
E
=
m M 式中:E-解吸效率,%;m-测得的待测物量,mg;M-加入的待测物量,mg。
×100%
法律法规部分
1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申请乙级资质,应当具备哪些条件?(1)具有法人资格;
(2)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400万元以上;(3)工作场所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4)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5)有不少于20名经培训合格的专职技术人员;
(6)有专职技术负责人和质量控制负责人,专职技术负责人具有与所申报业务相适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3年以上工作经验;
(7)具有与所申请资质、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检测、评价能力;
(8)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14.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个人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有关规定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哪些内容?
(1)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情况;(2)劳动者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3)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4)职业病诊疗资料;
(5)需要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其他有关资料。
15.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个人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有关规定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哪些内容?
(1)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情况;(2)劳动者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3)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4)职业病诊疗资料;
(5)需要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其他有关资料。16.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采取哪些措施:
(1)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2)对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劳动者,进行妥善安臵;(3)对需要复查的劳动者,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
(4)对疑似职业病病人,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
(5)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立即改善劳动条件,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
17.《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专职技术人员在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中做了哪些禁止性规定?
(1)不得泄露服务对象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2)不得伪造、变造、转让或者租借资质证书;(3)不得超出资质证书业务范围从事技术服务活动;(4)不得出具虚假或者失实的职业卫生技术报告;(5)不得转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项目;
(6)不得擅自更改、简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程序和相关内容;
(7)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故意贬低、诋毁其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18.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评审的专家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1)具有相关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2)具有连续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3)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5)身体健康,能够胜任技术评审工作。
二、论述题
1.试述气相色谱分析、分光光度实验、原子吸收分析对样品的要求、样品处理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
答案要点:
样品要求:(1)采样方法要正确,分清不同毒物的采样要求:采气袋、活性碳管、硅胶管、及热解吸管,不能用错采样管。
(2)塞子要紧密。(3)标号要唯一。(4)要有现场空白。(5)不要过保质期。
样品处理:解吸方法要用对,气袋直接进样,固体吸附管有溶剂解吸及热解吸。
质量控制:(1)采气袋当天测定。
(2)解吸液对测定不能有干扰。
(3)测定结果如超出标准曲线范围应稀释。(4)热解吸采气进气端安装在热解吸器的出气口。(5)标准曲线与样品同时测定。(6)每批固体吸附管应测定解吸效率。
2.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单位是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
答案要点:
实验室质量控制有以下几种做法:
(1)测定空白的批内标准差,计算出检测方法稳定的检出限;
(2)样品加标回收率:通过测定加标样品的回收率,以便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影响精密度,但能改变方法准确度的因素;
(3)标准的精密度实验:通过比较每个浓度的标准(气或溶液,不包括空白)的批内变异和批间变异,检验标准配制操作及实验条件带来的误差;
(4)洗脱与解吸效率:通过高、中、低浓度洗脱与解吸效率实验,检查出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5)标准物质的使用:检查本实验室配制的标准(气或溶液)的可靠性,通过检测上一级实验室统一分发的质控样或考核标准,与本实验室配制的标准进行比较;
(6)建立控制图:用控制图不断地检验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便随时改正因时间造成的改变;
(7)质量控制空白样品的检测与评价。
3.试述火焰原子吸光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吸光谱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答案要点: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被测元素的原子蒸汽对共振波长光的吸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当光源发出的辐射通过基态自由原子蒸汽,且入射辐射频率等于原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所需能量的频率时,原子就从辐射场中吸收能量,产生共振吸收,同时伴随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由辐射光强度减弱程度即可推算出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优点: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分析精度好,测定元素范围广,背景干扰较小。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缺点:雾化效率低,燃气和助燃气的稀释导致测定灵敏度降低,采用中温、低温火焰原子化时,化学干扰较大,在使用中应考虑安全问题。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优点:原子化效率高,注入的试样几乎可以完全原子化,特别对于易于形成耐熔氧化物的元素。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缺点:共存物的干扰比火焰法大,相对灵敏度不高,试样组成的不均匀性影响较大,测试精度不如火焰原子化法。
4.结合本实验室的情况,简述实验室内审员与监督员应具备的能力及其职责。
答案要点:
监督员:熟悉各项检测方法、仪器设备的操作程序、工作经验丰富、能对
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其职责是:
对检测工作过程的监督,对发现的不符合工作时予以纠正和制止,并提出纠正措施等。
内审员:熟悉相关实验室认可准则/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本单位的管理体系,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一般情况下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其职责是:
【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推荐阅读:
职业危害安全卫生防护06-28
卫生院检验科自查报告10-08
检验检疫局年度卫生工作总结06-21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就业前景怎么样?06-30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和煤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11-26
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09-03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10-12
检验和实验控制程序10-13
检验人员授权书12-18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