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2024-08-11

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精选12篇)

1.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篇一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内涵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

尤克巴马斯基(1927年—1987年)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拥有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副院长等身份。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克服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学生大面积留级现象,在此后20年里,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础,潜心教学、研究,结合现实,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系统论作为指导思想与分析工具,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富有现实针对性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国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因材施教等多个方面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方面或者说结构被逐一研究,探明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规律。巴班斯基将这个新的研究方法称之为辩证的系统方法。巴班斯基指出:“用辩证的系统观点评价现有教学任务的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辩证的系统观点能保证针对当时条件选出最佳方案。”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利用唯物辩证法的一般方法论,即整体与部分、系统论等方法论,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即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等,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部分,使每一个部分互相配合,达到最佳的状态,选出最佳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条件(教学物质条件、教学卫生条件、教学的道德心理条件、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以及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构成了教学系统。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对构成该系统的有机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察。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界定

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最优化也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最优化,易言之,是在某种评价准则的引领下(当然评价准则不能脱离实际),凭借现有各种实际情况达到的一种相对最优化的结果。巴班斯基给出的最优化的前提是从所提出的准则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班级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有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既定的标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对教学评价标准、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实施的一种综合安排与控制。在这里,教师起着主导安排与控制的作用,教师须有意识地、科学地组织教学,选择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案,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启示

教学过程是最优化理论既是一种辩证唯物论与系统论观照下的理论,讲求结合实际,不脱离实际,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教学各个因素的关系;也是一种讲求以最小的投入(比如时间投入、教学设备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获(一定条件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的投入产出理论。巴班斯基也指出:“合理地利用不超过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能创造最大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学最优化思想的实际准绳和最终目标。

(一)研究学生,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前提就是对现实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合适的准则,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巴班斯基也指出,教学须遵循“符合学生年龄可能性的准则”。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或者说不同素质的学生群体,其认知结构和水平,综合素质存在差距。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进行教学,肯定不能有的放矢,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想心理设定教学目标并安排教学活动,这本身就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很多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关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基础知识等的研究较少,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条式地执行,其结果导致教学工作陷入盲目性或者事倍功半。

(二)以系统论的视角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各要素发挥整体协同作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突出的一个特色是强调以系统论的视角看待整个教学过程,力争充分发挥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的作用,并协同联动,起到互相促进、互相配合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包括有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等要素,为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尽可能将所有的教学要素看成一个联系的整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组合方式与解决方案。高职课堂教学,在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就是找到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系统性的活动。正确看待教学过程的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只有解决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才能解决好整体的教学效果。将一个学年的整个教学内容分解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对整个教学内容与结构进行宏观的理解,梳理出一条基本线索,结合每节课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作用,使其相互作用,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课堂时间管理,以最少的时间实现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应该遗忘时间这一要素。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也强调时间标准,没有时间的限制,任何教学效率都不值得一提。科学的教学策略或者说教学过程应该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没有了时间的限制,就无从谈起教学过程最优化,无法比较哪种教学孰优孰劣。无论是高职课堂还是中小学课堂,教师都应该将时间纳入到教学设计中,系统考虑时间在课堂中的分配与占用,视时间为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也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合理的时间消费”。课堂的时间管理就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进行,不受其他不相关的事的影响。教师的时间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课堂内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时间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课堂内接受到最多的教学内容,并理解消化,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就将导致其它两个方面的目标难以实现。

(四)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轻松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奠定心理基础

教学过程最终落实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环节上,保证“教”的轻松,“学”的开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终目标。巴班斯基认为“教与学的最优结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注重“教”的效果,认为教师教得好,学生就一定学得好,这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对的。这里所谓的“教”得好包涵“学”得好的要求,如果没有学得好,就无所谓教得好,在此意义上注重“教”是可取的。但是“,教得好”有时会脱离“学得好”的要求,只关注教师的“教”。通过大量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实例来看,仅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言表达、与学生的互动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在心理方面、在知识方面接受了教师并不过多地关注。纵使教师的“教”非常完美,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学生处在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有研究表明,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时,知识的容量是有限度的,并不利于引发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因此,为了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教师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并处理二者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成为引导、组织的配角,创设一种平等、信任、宽松的情境。在此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不但要有知识传递、讨论等的互动,更应该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屏障,为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疏通思想心理。巴氏指出:“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成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化效果。”当然,巴氏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一个繁杂的、系统的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方面的启示也并非以上方面所能完全概括。但是,只要教师理解了其中的奥秘,将最优化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哪怕取得点滴进步,将会以此为动力,逐步丰富教学实践,达到所谓的最优化教学。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视域中的课堂教学管理

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我们了解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多重因素互相作用的进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多个方面的设计、控制与引导。对于高职教学,除了一些实践课程,课堂教学还占有较大的比例,所以,研究并搞好课堂教学管理,是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受体,是教学活动的内因。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动机、自我约束与控制等,是决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不论如何研究学生,教学设计如何富有针对性与科学性,如果作为受体的学生不积极主动地接受,或者想接受但自控能力差,难以安心于课堂,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极其必要的。课程内容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资源,比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等,当然,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唯如此,学生以其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情境,课程内容才能有效传递,才能在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的支撑下有效放大,产生内涵更丰富的理解。在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课堂纪律的自我约束者,又是知识被重构、被重新理解的组建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元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以其原有的知识、理解为背景,对新的知识加以甄选,然后重组进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督促者。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树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教学理念,不再搞灌输式的教育。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首先教师向学生讲清道理,引导学生树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其次,教师要逐渐改变教学方式,以开放的、平等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搭建师生情感交流平台,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活动的双方———教师与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教学过程不能脱离双方的情感认同之基础,如果双方缺乏基本的认同,教学活动必将陷入僵局,或者教学活动表面和谐,实则空洞无物。课堂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系统,现代心理学认为,教与学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课堂上,师生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情感交流。在与学生的实际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敢想、敢做,追求卓越,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有效的教学取决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有效的人际交往。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多种多样,课堂上的思想交流、课下处理学生矛盾、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等,这些都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之途径,这样树立起的教师形象才是接近实际生活,丰满的教师形象,学生更容易接受,亲近教师。当然,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一定要提高,近些年来,高职与普通高校中出现的一些有关教师的负面消息在一定的程度上透露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准欠佳,这不利于教师形象的树立。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与一位职业水准不高、思想道德欠佳的教师进行思想交流,更遑论听其面授课程。

2.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机遇和挑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企业稳健理财、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艰巨任务。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企业将直接面对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手段,它主要是为了明晰企业产权制度,正确、合理、合法地履行新的产权制度下的财务职能,使出资者依法享有资产受益权。在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由于计划经济影响的惯性,导致经营者财务强化,出资者财务弱化,使出资者资本保值和增值的目标难以实现。企业从经营者财务发展到出资者财务的关键是要建立出资者财务管理制度。出资者财务是以财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前提,是出资者为了实现资本报酬最大化,而对其投资、监管资本运用以及调整存量资本结构的行为及其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我们认为出资者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总监制度、财务决策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财务支出授权制度、融资和投资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流程控制制度、业绩评价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激励制度和外部审计制度等。

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包括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和会计内部稽核制度。内部审计主要集中在对单位内部的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以及对会计资料定期审计等方面实施控制。会计内部稽核是将企业的会计业务置于有组织的会计集体控制之下,既能剥离企业主体侵犯会计主体,又能保证会计主体与企业主体与企业经营密切沟通的社会监督方式。建立严格的内部制衡制度是保证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硬件武器;明确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有关的人员职责,实行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重大的对外投资、资产的处置、资金的调度和其他重要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应有明确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坚持财产清查制度,并对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予以明确;保证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审。

三、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

预算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应该形成以经营发展规划为导向,年度预算为控制目标,滚动执行预算为控制手段,覆盖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四、建立严格的资金计划管理

为了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运行,企业必须把资金合理分配使用。企业应严格规范资金计划的编制与审批。在对计划收支项目充分加以具体化、明细化的基础上,确定统一的项目名称、项目口径以及报表格式。规范和明确资金计划的编制与审核流程,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加强财务部门与产、供、销、投资、建设等部门之间,上下级财务部门之间横向与纵向的沟通协作,保证资金计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建立内部银行,模拟国家银行的控制、监督、结算等职能,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加强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也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的一条好的途径。

五、完善标准成本管理

企业应建立内部严密、科学的标准成本制度,所谓标准成本制度就是通过对成本中心各项成本指标及其成本动因的细化分析,找寻规律并设定相应的成本标准及预算因子,运用标准与实际对比揭示分析差异,实施对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通过成本中心成本绩效衡量,着力于成本改善,并运用成本标准服务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的成本主要是原材料与设备的购人,因此,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合理使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首先,采购部门要设立比价采购小组,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对采购的物品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并把确定的供应商及其报价表上报到企业价格管理办公室审批,企业的价格管理办公室直接受公司董事会领导。全面负责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经价管办审核后,采购部门方可采购,这种采购方式可大大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六、强化企业的资金成本管理

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血液,资金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是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由企业财务部门统一安排,企业根据预算,编制筹资计划。企业筹资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子(分)公司之间的资金余缺,充分利用企业内的闲置资金;另外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间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

二是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企业资金管理最好的办法是实行集权式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出现资金使用散乱的现象,而且可以利用闲散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对外投资等工作,谋求资金的短期效益。企业对资金使用的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财务

部门集中进行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间的货款结算以及内部企业间的资金调拨;另一方面,通过现金收支日报表,加强对各子(分)公司现金流出的日常监控,以节约使用资金。加强对下属子(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和对货款回笼的考核,可以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合作效益。

七、健立健全财务评价和奖惩机制

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在科学合理的效绩评价的基础上,要建立全面的奖惩机制。它既可以通过利益激励来激发各财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可以通过责任约束来制约和保证各财务主体按规定标准并相对独立地从事其理财活动,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为了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执行方面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把企业内部各财务主体所承担的财务责任加以数量化、具体化、指标化,并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以便提供各财务主体履行财务责任的真实情况;

二是要建立合理的业绩考评与利益分配机制,将各财务主体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与其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挂钩,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企业董事长、经理层人员,可通过实行经营风险抵押金制度、年薪制或股票期权制度等建立奖惩机制;对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可通过调整薪金和职务的方式建立奖惩机制;对普通员工,可通过建立薪金奖励和全员持股制度完善奖惩机制。

为保证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要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将业绩考核评价情况及时反馈给奖惩决策的执行部门,作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企业要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观念,重视财务管理,真正把财务管理视为维护企业的生命线,让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务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

3.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的论文 篇三

1.企业价值补偿不足。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使企业资产价值流失严重,价值补偿不足,而且企业一般物流管理失控,能源的浪费比较严重。

2.产品损失成本增加。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陈旧落后,原材料质量不好,运输管理不善,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次品,废品造成的质量损失严重。

3.企业成本信息核算失真。成本核算不实,一方面是核算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为达到某一目的进行人为调节成本数字,潜亏严重,企业虚盈实亏。

4.成本管理短期行为严重。由于近年来,承包经营责任制不够完善,企业只包利润,不包成本,短期行为泛滥,以包代管,管理不力,监管不严。

5.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无须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成本的较量。

6.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理念。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

7.传统成本管理落后,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成本管理范畴过窄。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重生产成本管理,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二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察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立足点

1.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使企业长期生产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以“成本优势”标准衡量,企业应长远出发雇佣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的员工,利用学习曲线,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

2.立足于总体发展战略。现代成本的动因的理解应是企业战略高度上的,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拓宽、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既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在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过程管理的要求,社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立足于外部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应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在企业成本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对管理决策成本范畴的研究分心,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做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应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只有对企业所处环境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把握机遇,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最终实现预定的企业战略目标。

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

1.构建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立足点,现代成本意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尽的。这种无穷尽降低成本的思想必须依靠战略构筑,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成本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管理部门扩展但供应、生产和设计等各个部门,形成全厂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纵横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二是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即从选择开发项目种类,规模开始就注入成本思考,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战略成本意识。

2.全面推行计算机网络管理。现代企业应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将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网络管理系统,架设囊括“起点――中转站――终点”的网络核算体系,构筑企业坚实的核算管理平台。

3.全面推行标准成本核算法。企业普遍采用“成本倒扎”的核算模式,在该种模式下的成本是问原因将所有成本倒挤入当期完工产品,掩盖了成本方面存在的所有问题,模糊了成本的真实性。现代企业成本核算应按当期实际成本消耗数,采用“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数方法进行控制,其在核算上的表现形式等。等式“[期初数+本期投入数-期末完工数]不等于期末数”,出现这种不平衡的因素是由于两种差异的存在,一种是非正常消耗,包括人工误差和浪费,一种是材料节约差异,对于前一种差异,应该及时查明原因予以处理,而对于后一种差异,作为个人成本的节约效益对待。

4.重点突出存货管理和费用管理。必须将存货项目进行全面细化,逐条逐项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存货的明细记录档案,对日常的存货入库、发出、使用进行计算机管理,建立个人记录追逐卡,由以往的产品领料单转换为个人记录卡,采用以人员为对象统计成本,由过去的单纯管理存货改为管理人本,这样既可以责任到位,又可以极大提高人力效益,在一定程序上杜绝了材料的消费和损失,极大的提高了存货的价值和使用效率,使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望而却步,能充分体现“谁消费谁买单”的原则。对企业全部费用进行重新组合,重新界定费用的归属,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区别,便于用人而考核,用物而考核,实行双重考核体系:即对部门和个人的考核。

4.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 篇四

【摘 要】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确立,财务管理工作日益被企业所重视。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推行责任会计,实行分权管理;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

【关键词】 资金管理 ;责任会计;标准成本控制;财务总监

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其对象仅限于“企 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成 本费用的控制而已,而对如何按公司制度的要求筹集资金、用好资金,如何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和标准成本控制制度等,则研究不够。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企业的 财务管理水平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

f一)国有企业资金紧缺的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资金紧缺问题仍是国有企业面临的难点之一,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下,存在大量高投入、低产出行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一些不适当的技术改造,又造成资金浪费,投资难以回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依靠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造成资金结构不合理。二是为控制通货膨胀,国家抑制总需求,引导物价水平下降,直接造成企业收入水平降低,但国企成本未降低,而且前期利息、税收及其他社会负担也未减轻。三是企业置身于一个秩序混乱的合同市场,合同履行率低,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国企被侵权现象严重。四是内部缺乏制约机制,决策失误严重。在资金严重短缺情况下,动用流动资金实施无效益的基本建设;不顾市场需求,盲目生产,造

成产品积压,流动资产失去了应有的流动性。五是国企改革的成本负担重,我国国企改革的成本包括:离退休、下岗人员安置;医疗、教育及其他福利费用;企业银行债务。这些费用严重的制约企业发展,造成企业不堪重负。

(二)资金管理的具体措施建立资金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一是建立投资论证制度,避免投资决策失误,要在企业内建立投资论 证程序,大的项 目应请专门的咨询机构参与论证;二是 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落实资金回收责任制,加快资金回笼;三是建立存货资金控制制度,按需生产、按需采购,把库存量降低;四是财产物资清理制度,发现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要及时处理;五是建立保证制度,避免潜亏因素带来资金沉淀。

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

2、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内部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不会发

生融资费用,使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因此,内部融资是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只有内部融资仍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时,企业才应转向外部融资。

3、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资金来源。主要采用“调、并、转”三种方法。调是指结合产业产品结构来调整资产结构。并是指靠资产重组,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把优势企业扩张和劣势企业兼并结合起来,互利互补。转是指实行股份合作制,对部分中小企业的资产可以实行整体和部分拍卖,用其收入偿还银行贷款。

4、多渠道筹集资金。在传统的吸收直接投资、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主等筹资方式的基础上,企业还可以通过投资基金转换、发行俩主等筹资方式的基础上,企业还可以通过投资基金转换、债转股、发展融资租赁等开发新的筹资渠道。

二、推行责任会计,实行分权管理

责任会计是现代分权管理模式的产物,是根据授予各基层权力和责任以及对其业绩的计量评价方式,将企业划分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起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严密的控制系统。

(一)推行责任会计的原因

在规模很大的企业里,大都实行分权管理制度。然而分权的结果,一方面有利于权责明确,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各分权单位为了其自身利益还会采取一些有损于其他分权单位经营业绩甚至有损于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因此,在实行分权管理条件下,如何协调各分权单位的关系,使各分权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分权单位之间在工作和目标达成一致,防止各个部门之间为了片面地追求局部利益,致使企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等行为的发生,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而责任会计正是适应这种管理要求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

(二)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

1、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规定权责范围。首先,要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易辨的原则,合理划分责任中心;其次,必须依据各个中心生产经营的具体特点,明确规定其权责范围,使其能在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履行职责。

2、编制责任预算,确定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标准。使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目标按责任中心进行分解、落实和具体化,作为它们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蝇和评价其工作成果的基本标准。

3、建立健全严密的记录、报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记录,以便 为计量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和实际经营业绩提供可靠依据,并能对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业绩起反馈作用。

4、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奖惩制度。要制定一套完整、合理、又有效的奖惩制度,根据责任单位的实际工作成果的好坏进行奖惩。

5、评价和考核实际工作业绩。根据原定的业绩考核标准对各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成绩进行比较,据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判明责任,及时通过信息反馈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能沿着预定目标进行。

三、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实现科学的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制度,是指事前制定标准成本,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以揭示成本差异,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并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的成本控制系统。

1、标准成本。是经过仔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后制定的,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应该实现的,因而可以作为控制开支、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依据和尺度的一种目标成本。

2、成本差异及分析。是标准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成本差异分析、查明其具体原因才能实现成本控制。

3、差异处理。差异处理是指在期末把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重新结合,最终确定产品的实际成本的过程。

(二)标准成本制度的作用

1、有利于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预先制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应该发生的各项成本即标准成本,可以用作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

2、有利于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将成本核算的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比较,及时揭示和分析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3、有利于实现成本核算的事后控制。每月终了按实际产量乘各项目的成本标准,将求得的标准成本同计算出来的实际成本相比较,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查明责任归属,评估业绩,从而制定有效措施,以避免不合理支出和损失的重新发生。

四、实行账务总监委派制,加强企业法人治理

国有企业设置财务总监,是从加强法人治理结构这一角度出发,重点突出了董事会在企业财务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能,目的在于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监控机制。

(一)财务总监制度的优点

1、财务总监制度体现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在这种制度下,财务总监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体现了董事会要求,既不干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又保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落实到实处。

2、财务总监制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中心论思想。财务总监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参与企业经营者计划、指挥、协调、控制等重大管理职能,反映了财务管理中心论的思想。

3、财务总监制度完善了权力制衡机制。实行财务总监制度,完善了董事会、企业经营者、财务总监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制衡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经营者权力的无限膨胀。

(二)实施财务总监制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立严格的财务总监考核机制。要严格对财务总监的选拔和考核,做到既权力的无限膨胀。

(二)实施财务总监制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立严格的财务总监考核机制。要严格对财务总 监的选拨和考核,做到既严肃、客观、公正,又富于针对 性,同时又不干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

2.防止出现新的社企不分现象。对财务总监的监督方式和职责必须明确规定,除涉及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 由财务总监和企业经理联签外,财务总监不能干涉企业

正常的经营活动。

3.做好对财务总监和企业经 营者的再监督。在财务 总监制度下,仍然存在企业经营者与财务总监作弊,侵 吞国有资产的可能。因此,对二者的再监督非常重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 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的上述特点,对我 国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 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 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李贵军.现代企业理财实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李海波,刘学华.新篇管理会计[M】.上海 :上海立信会计

出版社.

5.现代企业管理状态及其思考 篇五

1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1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质量的企业管理总是在不断的变革、选择和适应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在开展管理活动时,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加强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只有在选人、用人、激励人、培养人、协调人与组织人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促使企业与所处环境相适应,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整合企业各种资源的必需因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能够进行资源的投入转化,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为前提。现代企业投入的资源要素大体可分为:人、财、物、时间和信息五个方面,在这五种资源中,只有人唯一的具有能动性,具有其他资源所无法替代的功能。企业要实现各项资源的有机结合,使之能够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借助于人的相关活动。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变革的主导。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各项资源投入的比例也将随之改变,在企业投入的资源中,只有人能够进行选择和调整,企业要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各项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1.3是企业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人事管理将人看作是一种成本,是被管理、被控制的对象,现代企业则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将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看作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最宝贵、最富创造力的资源,既需要管理更需要开发,企业根据战略目标,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甄选、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与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人员效率,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达到战略目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大多数企业都缺乏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基础资料,是企业开展招聘、甄选、绩效考核等工作所不可或缺的文件,但我国大多数企业都缺少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有的企业甚至从未开展过岗位分析之类的工作,从而导致企业不了解岗位环境和岗位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开展招聘和甄选工作时缺少标准,甚至不清楚采用哪种招聘方式能够更容易挑选到企业需要的人才。其次,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完善。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不健全或者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为:第一,考核标准不齐全,没有根据工作实际对考核对象进行分类,用不相干或不完善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第二,考核标准表述不清楚,考核实施者和考核对象都较难理解考核的内容和要求,致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第三,考核指标不易衡量,考核标准经常由考核实施者主观判断,特别是定性的考核, 个人好恶与长官意识等现象在考核实施过程中比较普遍;第四,考核方式单一,部分企业在实行绩效考核时,考核形式非常简单,考核双方如果存在私人冲突或者情感偏见等主观因素,则极易影响到考核结果;第五,考核体系的更改较为随意,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缺乏一致性与连续性。绩效考核标准的不健全,必然导致考核结果缺乏公正客观,通常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可。

2.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相对滞后

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管理方法和工具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到来,给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运作模式和管理手段等都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国现

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仍旧停留在将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如招聘管理、薪酬设计以及培训分析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相对滞后。

2.3企业人员培训发展迅速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企业人员培训的规模和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培训后企业却发现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必要的培训宣传,部分员工对企业培训持抵制态度;第二,企业人员流动率高,许多员工培训后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便离职,使得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低,企业失去培训兴趣;第三,企业在开展培训前,缺少调查和沟通,不了解员工岗位培训需求,导致培训内容与员工的岗位技能需求相脱离。

2.4企业文化建设乏力,员工缺乏主人翁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共有并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通过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劳资关系和谐统一,有利于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然而,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作用却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虽然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多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提倡的企业文化与员工的行为习惯和我国国情不相容;过分注重于制度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等等。导致企业文化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而成为口号,影响到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作用中的形成和发挥。绝大多数企业员工以打工者的心态应对企业的工作,对于企业没能形成较强的归属感。

3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3.1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要开展全面的岗位分析,制定规范的岗位说明书,以作为招聘标准和考核基础,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其次,企业应该明确绩效考核目标。企业应该根据需要有目的的开展考核,主要包括:第一,明确考核目的,在考核实施时选择合适的考核对象和考核时间;第二,保证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相匹配,设计的考核项目和内容,要能够体现考核目的,以便于考核结果用作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依据。再次,要提高员工培训效率。企业应该依据自身实际需要制定出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多种层次的培训内容,促使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提高。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员工岗位需求,设计相对应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要选定合适的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培训约束机制,保证为企业做出贡献并愿意为企业继续服务的员工参加培训的机会。最后,要建立形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将精神激励与经济激励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如岗薪制、年薪制、持股分配与计件取资等,使员工的个人绩效与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相联系,体现出以绩效获取酬劳,奖罚分明。

3.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的学习和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行政性、作业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原本服从和行政的角色定位,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关注企业发展,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擅长组织设计、干预和变革。企业应该赋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多的责任,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和学习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方法,与此同时,企业要授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足够的权利。

3.3结合企业实际,培养合适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全面分析企业环境,根据企业实际和发展目标,在企业内部培养合适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文化精神层次、制度层次、行为层次的有效统一,通过企业文化约束企业人员的行为,同时,通过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展开,使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作用。

3.4合理的选择管理咨询公司和业务外包

企业各管理子系统相互穿插、交融,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这个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子系统相互配合。咨询公司由于专业致力于企业管理研究,从而掌握了全方位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由于与众多企业联系,可以较全面的掌握市场和行业信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尝试将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企业通过外包能够获得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还能获取最新的相关信息,同时能够为企业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4结语

6.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篇六

关键词:现代企业;铁路;物流管理

0 引言

随着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物流业目前已经处于快速增长的时期,并且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作用日益明显,而铁路对物资流通的贡献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也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在新时期,传统的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用现代化发展的视角来看待铁路物流管理,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机制,实现产品物流的优化配置,节约资源,从而为企业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1 铁路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铁路设施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铁路物流设施建设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并且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城市周边很多地区的铁路集装箱办理站过多,被城市建设发展用地包围,也给城市的发展规划带来不便。

1.2 物流信息不够顺畅

随着现代化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网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信息往往只是为铁路企业内部制定工作计划提供参考依据,而没有合适的渠道使得市场上其他大量的供求信息进入铁路内部,导致信息传递不够顺畅,严重制约了铁路物流产业的发展。

1.3 物流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网络化经营水平低

在现代企业发展视角下,实现网络化经营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但是,目前我国铁路系统物流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也相对落后,导致整个铁路系统失去了网络经营的战略优势,铁路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较低。

另外,既有的运输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分散独立,没有形成统一的铁路运输信息管理集成平台,物流信息传递不够顺畅,不利于实现铁路物流网络化经营。

2 现代企业发展视角下加强铁路物流管理的对策

2.1 优化铁路物流设施布局

在进行铁路物流实施布局时应充分结合各个铁路货运站的实际情况,并且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城市产业布局、城市发展规划等诸多因素,按照功能和城市布局,设立级别不同、辐射范围不同的区域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停办、限办、整合或搬迁的方式,发展大型货运中心,同时以这些大型货运中心为基础,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的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

另外,还要根据不同货物的装卸作业方式的不同,合理设计场地、仓库的规模布局以及面积大小等,实现铁路物流各个环节的有机集成,从而为客户提供综合性、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设施,提高现代化铁路物流服务水平。

2.2 充分利用铁路物流优势,拓展延伸服务

在现代化物流需求下,要求进一步优化铁路建设,快速发展高铁运输,并且逐步用于铁路货运,提高货物运输速度和效率,并针对地方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地方铁路物流优势,设置相应的物流中心,在铁路货运作业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加工、包装、送货上门等個性化业务服务,形成完整的铁路物流供应链系统,以促进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2.3 加强物流信息化集成建设,建立网络化经营网络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面向铁路运输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建设一体化、集成式、综合性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铁路物流信息集成化建设,建立网络化经营网络,是现代铁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更快捷的实现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自动化等。同时,通过加强铁路物流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简化作业程序、规范运输过程,还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优化组织结构,最终推动铁路物流事业向一体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更好的迎合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

2.4 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命脉。与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相比,铁路货运在服务简便性、交货及时性、配送准确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现代企业视角下,电商网络发展日益繁荣,为了提高铁路物流质量和效率,必须完善铁路货运电商平台建设,加大相关软硬件投入力度,并配备专业客服人员,加强对货运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货物丢失损毁赔偿制度,建立快速理赔机制。从而提升现代铁路物流服务质量。

3 结语

目前,在现代企业发展视角下,我国的铁路物流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铁路设施布局不尽合理,物流信息传递也不够顺畅等,诸多因素制约着铁路物流产业的发展。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优化铁路实施布局,提高信息传递质量和效率,加强铁路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最终提高我国铁路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满足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竹学.关于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创新的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37(5):1-8.

[2]沈晨.铁路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5(5):122-124.

7.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篇七

摘 要: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特点是信息化、全球化、规模化、知识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彻底变革企业管理思想,树立经营管理的新理念。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想实现根本性的创新,就必须变革管理思想,完善管理理念。本文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入手,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营管理 理念 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近三十年来,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已达到10%,更有一些经济分析组织得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的结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主要表现在生产能力逐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增强,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巨大市场,另外,中国人具备取长补短的能力,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最重要的是,我国在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中,找到了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1.管理理论的发展

1.1 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侧是从组织方式和管理职能等方面对企业的效率问题进行研究。这一阶段的代表理论家有美国的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法国的法约尔,被称为管理理论之父;德国的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1.2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指的是行为科学学派,以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组织行为、团体行为与个体行为,重视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等。管理理论丛林指的是,各种管理理论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是,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统计学、电子计算机和数学的技术,为现代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通过控制和计划,解决企业中生产与经营的问题。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是,无论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组织的性质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是相同的。

1.3 20世纪80年代—至今,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当代管理理论阶段,是指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了国际环境,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研究企业环境与组织关系,以战略管理为主,重点研究企业应该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充满危机的、动荡不安的经济环境。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这一阶段也是企业再造的时代,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詹姆斯〃钱皮与迈克尔〃哈默是该理论的创始人。他们认为,企业应对经营、管理和运作的方式进行重新的设计,以工作流程为中心,进行“再造工程”。从80年代起,美国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重组革命。9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也陆续展开。

2.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理念 2.1企业的信用管理 当前,我国的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用管理缺位。行骗、造假、企业故意拖欠银行或个人的资金、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问题在企业中频频出现。企业信用管理危机导致许多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信用至关重要。未来经济是信用经济,因此,企业必须把信用管理高度重视起来,加快信用经济发展。

2.2企业的集成管理

企业竞争管理的目的,并不是要击败竞争对手,而是要实现集成经营。把广泛的共同力量联盟起来,创造新优势。企业集成管理就是一场核聚变反应,把新的市场竞争能力聚合出来。这要求企业注重综合和整体分析,不断创新管理策略。建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消费者在内的生态系统。建立起强有力的集成管理系统,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目的。

2.3企业的绿色管理

企业绿色管理的内容包括:绿色产品开发、绿色生产过程、绿色经营思想、绿色技术保证等内容。企业要构建绿色管理体系,提高绿色科技水平,强化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市场竞争理念,加速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立绿色运行机制。随着人们的绿色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国家不断加大力度构建绿色壁垒,限制某些产品进口。这使得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想要进军全球的绿色消费市场,就必须实施企业绿色管理战略。

2.4企业的非平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不断打破平衡,实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的平衡是相对的,我们迫切需要打破平衡,不断追求企业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创新出非平衡的管理机制。

2.5企业的关系管理

企业关系管理是指,获得、建立和维系企业在市场经营中,诸方关系的行为。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协调企业生产全过程中的矛盾是企业管理主要任务。管理环境不断变化,强化关系管理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时代,与商业伙伴、消费者和公司员工的良好关系,是企业惟一可以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关系管理以市场需求为最高目标,顾客是主要驱动力。协调各方面的内外关系,是企业管理组织的中心位臵。现代企业管理者应重点强化企业关系管理与协调,培养更多的忠诚客户,营造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以适应日趋成熟的市场。

2.6企业的虚拟管理

近年来,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传统的生产和商务形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创新网络与虚拟经营成为大势所趋,这是未来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虚拟管理的新理念由此而生。企业虚拟经营的特点是,首先,利用他人生产,即自己集中力量进行市场攻关,将制造产品的负担,转移给更专业化的企业。其次是,利用他人开发,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保持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地位,将企业的前瞻性技术,委托给专门的科技部门,进行研制。再次是,利用他人销售,通过特许经营,以及代理销售,使企业与品牌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通过虚拟经营管理,实现生产、技术、经营的广泛联盟和市场的共同开发,最终实现市场利益的分享。

2.7企业核心管理

企业核心管理指的是,把核心产品、核心人才、核心顾客和核心市场放到企业管理的核心位臵,突出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决策时,要一切围绕顾客,同时突出人才开发与科技创新,培育核心人才。并通过任用激励、股份激励等有效手段,占据核心市场,开发核心产品,提高核心科技的创新能力, 进而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8企业的再造管理

建立企业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运行机制,全面按定单流进行制造,满足消费需求,把企业内部与市场连结起来,整合企业效率与个性化需求,这是企业再造管理的核心内容。要实现以上目标,要求我国的企业,要补上第一、第二次管理革命的课程,同时,还要紧跟目前世界企业再造管理的步伐。在发展中,敢于提出企业流程再造的创新思想,全力实施企业再造工程,加快由传统企业向新经济企业的转变。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竞争的紧迫性,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让我国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8.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篇八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协调配合,齐步前进,推动企业各项专业管理朝着科技化方向发展。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的设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帐报帐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盈亏同企业无关,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损失浪费惊人,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三是成本管理的现状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对现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要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微观管理上,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 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上,要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并用的宏观间接调控管理体系。

二、成本微观管理要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微观管理即企业成本管理。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单位,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求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开发力,资产有增值力,在市场上有应变力,特别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素质低、产品质量差和成本高的现状,要具有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现代化,就要求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传统的算帐报帐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帐,不重视事前预测和决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虑先进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业财务部门,不注意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

9.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篇九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和谐社会 社会责任

一、民营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

1.吸纳就业人口,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安定有序,而社会稳定的重点是解决国民就业问题。社会稳定因素与社会就业率是成正比关系的,社会就业率越低,社会就越不稳定;反之,则社会越趋于稳定发展。民营经济在孕育、产生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为缓解转型时期的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结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目前,民营经济就业人数已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左右。同时,民营经济在新增就业方面也贡献突出,民营经济提供就业岗位的速度也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新增就业岗位中,民营经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了70%,体现了民营经济在解决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大作用。

2.创造社会财富,提高生活水平

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消除社会裂痕。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看,发展民营经济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广泛发展,就能够促进民间财富逐渐增长,实现藏富于民,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富裕起来,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3.优化社会结构,构筑和谐基础

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的差别和恩殊的过大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促进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年的历史因素积累卜的结果就是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民总人口的很大比重,存在着比较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歧视,农民在城市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两者之间由身份壁垒、不平等交换、城市化滞后等组成的不平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城乡共同发展。民营企业的出现,大量吸收农民进入城市,使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有利于逐步优化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民营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存在差距

1.信用缺失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融资信用缺失。一些民营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在向银行借款时就没有考虑怎样还贷,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打算归还,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形象;二是商业信用缺失。民营企业在进行合同、协议、授权、承诺进行商业行为的同时,存在着大量合同欺詐、伪造窃取、内外勾结等违约行为;三是生产信用缺失。许多民营企业存在制假售假、商标侵犯、发布虚假广告等生产欺诈行为;四是财务信用缺失。大量的民营企业为了逃税避税,欺骗投资者,都曾提供过虚假的财务报告:五是个人信用缺失。部分民营企业主自身素质不高,单纯追求利润,不择手段的优劣,不可避免地缺少诚信。民营企业的信用缺失,影响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2.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不当

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是靠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需要在企业与劳动提供者之间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然而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不仅没有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方式,而且还通过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劳保待遇、克扣工薪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增加营业利润。这种民营企业主,已经堕落成“资本的奴隶,赚钱的机器”,而这种一切向钱看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内部权力之争,最终导致整个企业丧失凝聚力而土崩瓦解。

3.缺少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贯穿整个经营管理过程,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许多民营企业非常注重表层的窗口,如厂容厂貌、统一着装,内部报刊等,但往往忽视内涵,如不注重精神文化建设,这样的企业文化发挥不了激励、凝聚、导向等功能,只是个摆设和负担。而从民营企业发展的源头分析,民营企业大都是靠血缘、亲缘、地缘构建起来的,企业主往往根据自身的学识、爱好、特长来左右企业文化,这种血缘、情缘所带来的非理性的文化氛围,使得企业缺乏理性运作的规则,企业员工感觉到排斥性和制约性,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炼、创新,整合完善出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民营经济重要作用

1.转变发展观念

首先,要对消费者高度负责。坚持诚信经营,确保产品质量,反对假冒伪劣,反对欺诈行为,不断提高产品性价比,努力实现个性化服务,让消费者买得轻松,用得放心。其次,要对资源消耗高度关注。充分看到全球特别是我国各类资源短缺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坚决淘汰那些对电力、土地、水、交通等资源以及各类原材料消耗需求大、浪费严重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多的产品和最大的效益。最后,要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民营企业要避免不注重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发展的短期行为。企业要自律,要自觉妥善处理好“废”,通过科技进步和产品调整,不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从企业内部来说,一些民营企业由于管理不善、怠慢员工,经常导致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的紧张,既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和谐,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民营企业应该努力在内部营造良好的劳资关系,实现企业和谐。这关键在于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尊重与关爱员工,树立员工是企业主体的理念。要创造安全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工作环境;要规范用工行为,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要不断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促使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创建“学习型企业”,开展对员工的素质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最终促成员工与民营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创新活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3.发挥政府监管职能

凡涉及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级政府部门都应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构筑维持企业社会责任的最有效防线。同时,要进一步改善行政执法,完善监管体制,严肃查处乱摊派、乱收费,维护企业合法权利,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和公正法治环境。其次,要完善政策。要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领域,完善保护私人产权法律体系,消除民营企业在融资、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与国有企业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待遇;要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保护劳工权利的相关政策;要对企业公益捐赠纳入税前列支,并保护企业参与公益捐赠的积极性,使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有坚实的政策保障。最后,要重视引导。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公开机制,对那些怠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曝光,使其受到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进而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4.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制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民营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是一个关键因素。政府可开展民营企业家培训上程,加强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关的法规政策教育。首先,要有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眼光,认识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与消费者、内部员工、竞争者、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企业的发展要借助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因而秉承社会责任、推动公益事业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其次,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在经营管理中应该自觉遵守法律,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最后,要有全球化经营的战略意识,积极主动地申请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等的认证,掌握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陈雄叶帆:民营经济发展论纲[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4,1 00~101

[2]邓波:民营经济前沿问题的研究[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152~154

[3]沈建国: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l1)

10.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篇十

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先是古代百家思想所提到的管理方法对治国、治生的指导;然后在现代,中国吸取外国管理理论并结合自身发展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经济体制、适合国情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深入探讨了怎样汲取外国理论,解决问题。最后结合理论、实际,说明中国要怎样对企业进行管理改革才能更好地在新的时期,新的机遇里取到更辉煌的成就。关键词:古代百家思想、管理理论、改革

引言:现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虽说对我国的经济基本没有大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让我国经济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取到更大的增长,我们必须对自身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所以要以古为镜,以人为镜进行反思和改革。

1、中国古代百家思想所反映出的管理思想

中西方对管理的概念认识有本质区别。我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中“管理”是在一定的权力范围之内进行动态活动的过程,它突出的是一个个人权力的体现,是以“权”来实现最终结果的一种必然手段。在西方同样需要权力,但侧重于下属不是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遵行条例制度。所存在的中西方管理的差别性,就有必要使我们首先了解中国的早期理论思想。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为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而产生,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

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首先要求顺道。在这里的“道”是说管理应该顺应客观经济规律。第二,“重人”的思想:重人心相背,重人才归离。一旦重视人,曾经离开你的人也会重新向你靠拢,反对你的人和曾经误解你的人,他们而后都会走到你的麾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三,人和。一定要处理好自己与下级之间、协调好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第四,守信。信是指诚实而不欺骗。对于领导者来讲包括威信和解决问题时的信用两个

方面。管理者只有以自己的诚信才能换来群众中的威信,这就是“以信换信”。第五,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在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做决定时要经过科学的思考、分析,领导要有方,不能信口开河,“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第六,韩非子主张“法治”。他认为管理国家必须用法,法治才是治国的根本。管理者必须要惩罚分明、革新政风、必须要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新中国成立之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和理论,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十年**中,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企业积极地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阶段,缺乏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我国国情,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有别于其它国家。目前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目前还尚未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

(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3、建立适合新时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

国企改制进行这么多年来,成绩不可否认,问题必须承认。大多数分析国企改制问题的文章往往从改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过问题终归是出在人身上的,要从出资人、经理人、员工的角度分析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方法。

首先说出资人。国企所有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出资人不是别人而是国家。问题就由此而起,政府在市场竞争中即当裁判又当球员,国家因此在国企改制中

涉及到政府自身利益放不开手脚,有些行业得不得让利于民,不能让其充分参与市场竞争,造成了行业垄断,从而导致某些企业滥用优势地位,阻碍市场发展。

既然出资人是政府,政府与银行的关系又导致了国企破坏游戏规则,并使我国金融系统祸根深种。由于出资人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国企所有者的内在动力又较民营企业明显缺乏,无论是盈利欲望还是亏损敏感度都不如民企。

政府有公共服务职能,国企的社会责任较民企更为重大,这是政企不分的部分原因。而政企不分又是一些政府官员在干预企业经济中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滥用控制权的原因,同时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肩负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这些目标。而企业又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这是个悖论(当然任何企业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又会阻碍企业发展。

其次是经理人。国企领导人选拔机制不健全,主要依靠政府任命。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导致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过分重视主管部门的意图和导向,而未必关注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对国企领导者人力资源缺乏有效激励。一直以来国企改革中只注重企业物质资本产权而不注重企业家才能,进而影响企业家发挥其才能的积极性,也导致我国企业家整体素质较低。这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健力宝的衰落到人们对储时健的普遍同情无时不在提醒人们要重视对企业家才能的激励。这也是企业家行事保守,不愿创新的重要原因。

在国企经理人问题中最重要的是缺乏对经理人有效地约束机制。经理人作为为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一般对企业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因而他们的收入与经营状况关系不大,只负盈不负亏,责任和利益不一致。政府仍然是市场风险的承担者。一方面可能导致国企经理层冒险的投机行为,进而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陈久霖事件便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企业家的腐败行为,由于对企业家缺乏有效监督,国企领导人可能铤而走险,出卖国有资产,吞没国有资产的事情便时有发生。

最后是员工。国企员工的低效率成为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监管不到位,部分员工老化素质不高,功过流程不完善等原因都导致了国企中有些员工低效率混日子的问题。另外国企员工,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企员工收入过高也导致了贫

富差距问题,进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同时,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减员增效,提高效率必然造成失业增加,这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必然出现的,然而这个问题在中国是个大问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不过个人认为公平效率问题只放在国企中是难以解决的。

另外在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工会在企业中的作用形同虚设,不得不令人反思。通钢事件的发生都说明国企改革中职工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工会作用的缺失。加强工会作用,重视职工利益,需要引起国家和企业高度重视。

国企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只能在过程中一并解决,不能后拖。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结论:

我国要建立一套适合现代中国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还任重道远,因为时代在发展,经济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就要重点解决切实问题,避免自身的弊端,发展自身的优势,这样才能具有竞争优势,发展企业本身,强大国家经济。

参考文献:

[1] 王绪君主编,《管理学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 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3] 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

[4] 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

[5]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

11.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篇十一

一、中国传统文化催生中国式管理是大势所趋

时下盛行的、在世界及国内有影响力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技术无不以西方学说为主流,中国式管理的提出也不过近几十年的事情,我们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HR管理的时候难免要陷入对中国HR、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的评估与反思。一种管理思想,一股管理思潮的兴起与繁荣,固然与当时的社会企业发展状况有关,而其与那个社会所独有的文化间的衍生关系更是密不可分。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一直是农业经济为主导,商品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居次要地位、发展滞后,尤其相对西方至今仍较薄弱的。当今时代,中国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也仍是与我们的人口和政治地位所不相适应的。一个社会性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其企业发展状况,企业发展状况决定了管理的具体实践环境与主题,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先进性,是催生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的必要前提条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世贸组织全面接轨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的崛起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市场、中国产品、汉语、中国文化、中国式管理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将会成为今后几十年中国人以及所有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管理发展的热门话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相结合的几种表现方式

广义的文化,包含了思想、制度、行为三个层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保持其自身发展延续性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世界上生命力最为绵长悠久的文化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中国经济、中国管理的影响,是水乳交融,血肉相连,内外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之中。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构成了中国人的特质之一,也成为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鲜明特征。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中的集中体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企业管理哲学与理念。这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精神文化,外现于的CI之中,具体体现在MI、VI、BI三个层次。

第二是企业管理制度。

第三是企业管理行为。

而其中,企业管理制度与行为的内在联接、管理哲学与理念通过制度与行为在现实中的具体整合状态,就成为文化对管理影响的具体表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含日本式管理)的竞合 有的学者,将当前世界管理理论与成熟的管理模式分为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及中国式管理。认为美国式管理模式作为西方本土的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的产物,偏重于机械分工、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协作是建立在细致客观的分工基础上的。日本式管理则是以西方科学为体,结合中国的人文传统,派生出的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将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的管理产物。而中国式管理则讲究彼此配合、模糊式管理、和谐理论。

我们姑且抛开这种学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但至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概括模式。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管

理理论与管理模式是无所谓好与坏、优与劣的,适应其当地社会经济和企业管

理的需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就是好的管理模式,反之就必然遭到淘汰。

我们提出探讨和致力于总结中国式管理,并非要与西方管理模式一争高下,而

是探讨西方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管理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合乎中国的国情,合乎中国人的“心情”。适合于中国的实际管理环境。时下,有名的大公司多以请

洋顾问、追逐西方的管理理念以自重。致使中国并不成熟的管理咨询界更是大

打国际牌、西方牌,将西方一些管理技术炒了又炒,引得大批大批的企业主跟

风逐浪。也因此,中国本土管理咨询公司的执牛耳者——新华信管理咨询公司

愤而写出《新管理咨询公司的七宗罪》。

也许,中国式管理,这一模式概念从其提出到真正定型、发展、成熟还需要更

多的时间,(当然,这里指的是企业管理,而不是其它的什么领域的中国式管理,中国历史证明中国的国家治理是非常成功的)但这一概念的提出,从其吸引社

会管理界的关注,从其倡导管理实践、管理咨询与管理研究要树起中国大旗这

些层面来说,本身就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不过,中国式管理真正能够成为与美式管理、日式管理所相提并论,并为外国

人竞相学习,还有赖于大批中国优秀企业、世界知名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出现,还有赖于大批中国百年企业、几百年企业的诞生与发展,还有赖于一代

代有着成功的、有着深厚的西方管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企业家的管理实

践与总结,有赖于一代代、有着学通中西素养的、爱国经济学家、管理学者的倡导与努力。

四、中国式管理是务虚与务实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是中国经济未来百年发展的精髓

当前,在大陆、台湾、东南亚国家流行的中国式管理(以曾仕强先生倡导的中

国式管理理论为代表),多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以先秦思想为主,基

本体现为易、儒、释、道、法、墨、兵等七家)分析管理中的常见现象和行为,对管理者、被管理者、以及二者关系与行为互动,加以系统梳理和合理解释的学说。大多停留于对国人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为反应提供文化解释,有失于克板

和简单化,应用性和实践性不强。而最近,在北方一些知名学府兴起的、主要

针对企业主举办的“文化管理硕士”班,也更多的是从思想或者管理哲学层面上,解决发展起来的企业主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皈依问题。一言以蔽之,目前

解释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失之于简单化,解决价值问题的中国式管理偏重于

务虚。而真正能指导中国管理走向系统、科学的,应当是能够将中国社会运作

机制、企业运作机制解析科学(而不仅仅是合理)的更加实用的管理理论和技

术,是能够雕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的文化体系,是能够促进中国

企业长足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文化传承性和开创性结合良好的先进学说,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中国式管理的发展与探讨过程,必将是创造

多于因袭,务实多过务虚的。

韩非在战国末年,提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而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文化价值观多样化的“新国时代”,是三者皆竞的。

而且几种成熟的文化的竞争,将竞争的是其生命力。管理学说亦然。

人类,走进21世纪,当科学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呼唤着文化

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深度关怀。中国文化向以社会人伦为研究重点和关注中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际和合。中国文化的优势,在约束科技保持人类尊严、化解人类异化危机,以及在解决社会、国际争端方面越来越得以凸显。学者们

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如果说这一观点,已为中国市场的开发

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所初步证明,那么中国文化的世纪,也必然会随着中国式管

理、中国语言文字的传播而勃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黄静;;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6年19期彭劲松;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2期姜建敏;孟相浩;张义娟;;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李瑞强;中国传统文化与项目管理的融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胡玉存;;浅谈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9年21期曹立新;;借重儒家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J];消费导刊;2009年04期施培智;;以“和”为导向完善大学高层次人力资源激励方法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邹小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文化[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3期王伟;孙丽丽;李欣;;项目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施培智;顾有方;;以“和”为导向构建大学高层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05期陈睿;;儒家文化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3期马辉;杨永慧;;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年20期邵楠;;试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刘继峰;唐太宗行政思想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程威;论《贞观政要》的行政伦理思想及启示[D];中南大学;2010年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李文娣;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陈明慧;基于文化差异的人力资源管理[D];厦门大学;2009年吴春梅;吴兢与《贞观政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戴萍;跨国项目团队中的文化差异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杨全胜;长庆局公开选拔中层管理人员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J];读书;1986年02期陈玉恒;项目管理的文化解读[J];中国工程咨询;2004年02期陆赟,杜军,罗建华;项目团队利益取向与行为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1年06期赵振宇;试论项目文化及其建设[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吴其伦,卢丽娟,钱刚毅;项目团队的文化与激励[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曾玉成,王雨魂,林强;中国项目管理建立监理制度的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03期朱俊文,刘共清,尹贻林;项目管理发展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01期高菊,史传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J];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03期郝彤琦,闫恩诚,冯昊;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项目文化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2年03期李平;浅议团队的构成要素和优化团队管理[J];企业经济;200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郝彤琦;建筑企业项目文化建设与文化营销[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潘祥武;项目关系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和芸琴;变革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D];山西大学;2003年

12.实施取向视域下课堂管理的发展 篇十二

关键词:课堂管理 实施 取向 关怀

课堂是一个独特的系统整体,它包含着复杂多变的目标、结构体系、教育情境与人际互动。同时,它又是课堂管理赖以存在的基础,课堂管理始终围绕着课堂中的人来展开,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周围环境之间形成的一个互动情境,是一个有多种结构的学习体,让学生参与课堂,反思道德行为,在关怀与相互尊重的关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通过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激励学生学习,借助平等交流保持积极的师生互动。反之,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满、反抗等,最终的结果是教师不能把握教学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1]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管理是课程改革中一个颇具争论的话题,它打破了传统管理的思考架构,把教师、学生及其关系、价值观明确地连接于一个课堂之内。因此,它受到有关研究者的重视,同时也引出了课堂管理发展方向的议题。

遗憾的是,大部分教师现在仍旧靠传统的课堂纪律和管理方法来组织课堂。传统的管理理念还在发挥着作用。昔日古板的课堂画面触目惊心,但类似的画面在今日课堂仍依稀可见。尽管有些学校将活动桌椅代替了过去固定的书桌,四人小组的设计代替了过去一排排座位,可是,学生主要是孤立地学习,教师按照学校指定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教学必须接受上级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知识的仆人,人被抛弃到知识的边缘。现行的课堂与儿童在大众教育下的社会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如何找出适当的措施去应对眼前的困境,实属挑战。任何一种措施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寻求到适合当前大教育环境的措施。

二、课堂管理实施的不同取向探讨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有三种不同的实施取向:(1)控制取向,主要目的是决定课堂发生的一切,认为课堂应由教师控制,教师控制程度越高越易于实现课堂管理目标;(2)调适取向,课堂管理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课堂活动进行调适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只有根据课堂情境,适时作出调整,课堂管理目标才能实现。(3)构建取向,认为课堂管理是赋权的过程,即重建课堂中的权力关系,使课堂管理更具有平等性和建设性。控制、调适和构建这三种不同的课堂管理取向分别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问题。以表1的形式呈现。

如表中所示,三种不同的课堂管理实施取向虽然在理论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三种不同的课堂管理实施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截然分开的,而是形成一个过渡性的连续体。三种取向在这一连续体上表现出“渐近式的过渡特征”。在复杂的教育管理情境中,三种取向的价值都有可能得到体现。

实施取向的划分建构了一个分析课程管理实施理论架构,为我们把握课堂管理实施及其研究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立场、价值观、基本假设、研究方法论等。事实上,在不同的实施取向中探讨课堂管理,可以看到:一方面,某个因素在不同取向中可能会有不同解释;另一方面,所侧重的影响因素也会表现出一些差异。

1.控制取向的课堂管理分析

强制性是这类课堂管理的主要特点。行为导向的纪律方案可以让学生从非常明确的奖惩中获得“教益”。因为,在具有一系列行为纪律制度的结构化的课堂中,教师几乎是自动地对“过错行为”实施惩罚。而实际上,有时这些制度建议教师回避“不必要的”师生互动。教师可能会相信,“这并不是针对个人的,严格地说,惩罚是你的行为的结果”。这是在传递极端信息,有损于课堂共同体的形成。为了保证教学秩序,一般教师会向学生明示学生行为规则。他们告诉学生,不良行为将招致不同程度的“后果”,部分问题学生可能会公布于众。因此,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堂常规是一种处罚行动,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时,就用常规来加以制止。而学生对常规也有刻板印象,他们通常认为,常规是教师为了表现其权威而制定的专制规则。事实上,处罚只能教人不做什么,但不能教人该做什么。

传统观念下,课堂管理权力一直被教师所掌握着。从教师角度而言,既然教师是课堂知识的传递者,那么,教师自然也就被认为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对管理目标的认同感以及教师对于管理目标的理解显得重要。在控制取向中,教师与学生是对立的角色。控制取向认定学校里教师控制课堂是理所当然的,并由此实现教育目标。如果实施失败,则可能归咎于教师没有制定严格的课堂规则。由此,教师可能会进一步从课堂规则本身寻找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守纪行为习惯。但是,在现实中,教师不可能仅仅唯己是从,他们必然会对学生权力或多或少地进行调适。如果教师不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很可能会选择到其他学校读书。同时,合作又是一种不可抵制的方式。

总之,在平时的课堂里,教师一般习惯用“警觉”策略,始终监督着学生的行为,以防患于未然。他们能快速发现过错行为,设法同时开展多种活动,并在回应个别学生的需要时不打断其他同学。在教师和学生对话交往的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以管理者、领导者乃至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因此,这种对话本质上是控制的,教师的话语系统主导着对话过程,主导着学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控制是主客体在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我(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控制并非爱,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之间无交流隔离的距离。”[2]

2.调适取向的课堂管理分析

现行的课堂管理理念应该是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让他们完全了解选择什么行为将会跟随什么结果。在调适的课堂管理实施取向中,成功的管理被认为是以“调适的过程”为特征的,课堂主要由教师控制,但是调适取向并不排斥与学生积极对话。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扮演的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调适者的角色,他们可以让学生反思并质疑各种常识的假设和信条。教师从不把自己的管理方法设定为纪律的形式,但调和了许多学生的纪律思维并遵守日常规范,赋予教师“协调者”的身份会增加教师对管理的归属感,从而促使教师更加充分地投入课堂管理实施中。

事实上,知识学习与课堂关系不是割裂的,两者是共生的。每当学生在教师或同学的影响下,在提问和分享知识中跨越了现有的思维水平时,学习和课堂关系便同时产生。积极有效的课堂互动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能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关注,他就会传递更多对学生兴趣的关爱。当他的言行一致时,学生则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快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就是师生调适的结果。尽管一些课堂管理者可以通过精心组织课堂,有效地监控和奖励来防止大多数学生的过错行为,但是,其中有些管理建议可能只是一时适当。然而,如果把它们作为一种预设的“策略”,以事先所期望的目标去控制学生的行为,那么,课堂管理的关注点很快就会从学习转向纪律。

建构主义认为,让成人为儿童做出牺牲与让儿童为成人做出牺牲都是错误的。现在的学生常常处于一种个人需要与社会期待之间难以兼顾的局面。课堂上教师注重留给学生时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思考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相对开放、尊重、寻求学习和帮助他人的个人心理状态和整体氛围使得学习者处于一个较为安全的环境中。在这种实施取向中,师生之间权力的协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情感满足。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格拉瑟认为,学生的行为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学生可以通过选择行动来实现自我需要,但学生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在体验自我选择的得与失中控制自己的生活。需要强调的是,关于学生方面的因素,要通过教师在调适取向中发挥作用,教师能否察觉到学生的能力在调适课堂管理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学生自身的参与在调适课堂管理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3.构建取向的课堂管理分析

构建取向关注的焦点在于教师和学生如何在课堂中建构管理,而该过程被视为师生成长的过程。管理是被发展的,而不是被实施的。如Snyder所言,要想研究个人发展的过程,就需要理解并认可正在经历变革过程的个体的主观现实。[3]既然个体发展被一再强调,那么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师自身的意志和能力作为影响构建的因素就显得极其重要。激情、良好的意愿、投入感都不能补偿技术性知识和能力的缺失。由此看来,意愿与能力兼备,才可能促进课堂管理的构建。不过,作为个体的师生所进行的构建始终是不可动摇的核心。从课堂层面看,学生的参与在构建取向中才真正受到重视。学生作为个体直接参与管理构建的过程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肯定,但仍需要探讨学生如何参与课堂管理的实施。

微观社会学研究发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能够发现他们究竟在做什么。在一堂初三数学课上,老师走进课堂后打开多媒体课件,跟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学习垂直于弦的直径,请先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教师又要求学生预习课本相关知识,并独立完成两道课后题和练习本作业题。当同学们自主学习时,教师进行个别帮扶,并提醒做完自测题的学生开始做理解应用题。如果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就交给小组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将由全班同学一起帮助解决。当所有问题都解决后,教师进行总结,查漏补缺。这样做保证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最后,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盘点和针对性练习,进而丰富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人的生命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而不能由教师代替来完成。所以,教育活动根本上说不是教师教学的活动,而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的事件活动。”[4]

从整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步步推进。没有课堂纪律的束缚,学生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对学习产生的兴趣自然激励其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观得到重视,学习不仅仅是达到预设目标的过程,而是一个具有内在价值不同程度彰显的旅程。管理作为平等的关系性存在,在此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与教师乃至专家同等的管理者地位。这样的课堂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允许学生发展的世界。因此,这个课堂过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共同建构的过程。但是,有一个无形文本笼罩着课堂。这个无形文本就是标准答案,它不但掌握了教师,也控制了课堂交流。但真正的沟通是,虽然我心中有一个文本,但它是开放的,是容许你改变标准答案的。

三、课堂管理的走向:建立关怀的课堂共同体

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于人的生命。[5]所以,教育的使命就是为提升生命的价值。课堂管理应该是以实现教学目标、彰显个体生命价值为目标的。它本身只是手段,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教学秩序和安静而占用课堂学习时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哲学教授内尔·诺丁斯认为,“学校应追求伟大的道德目的,即关怀儿童,以便他们今后乐于去关怀他人”。在此,关怀的涵义远不只是“一种矫揉造作的、使人变得亲切可爱的温暖感”,而是意味着“对能力的不断搜寻”,包括培养学生在其可能选择的研究领域或工作领域“做出积极贡献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关怀的能力探究即具有人际关系的意义,也具有课程的意义,因为学生要尽力去解决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诚如诺丁斯所说:“作为人,我们关怀着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想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将成为何物?我们的归属在哪里?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命运?”[6]因此,关怀理念要贯穿于课堂管理的全过程。那么,关怀的课堂关系必然是两个人在“探究”。学生探究是一种自我发现,包括我知道什么,我是如何知道的,等等。而教师探究也是一种关怀与尊重的行动,包括发现学生知道什么以及他是如何知道的,教师在发现学生能力的过程中表达了关怀。也可以说,教师在发现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在与学生共同建构学生的能力。

关怀的课堂共同体是可以帮助学生自由成为他自己的。因为尊重学生的自由,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将心甘情愿地尊重提供知识的教师。教师与学生都是知识的主人。课堂上师生平等沟通、有效互动,不断达到视界融合,从而各自获得新的意义,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俄国著名哲学家别尔加耶夫认为,“作为精神实体的人,其固有的本质就是自由”[7]。人生来是自由的,教育教学要保护好学生的自由精神。福柯认为,“人比其感受到的更自由,比那些被当做真理和论据接受下来的东西更自由,比那些在历史上某一时刻被建构起来的主题更自由”。按照福柯的思路理解,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不是让学生获得某种真理或论据,而是要把学生天然存在或已经失去的自由归还给学生。[8]在关怀的课堂中,学生愿意把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经历与大家分享,师生都能享受到充分的自由。课堂上保证每个人自由的发展,保护学生的独到见解与独立人格,学生便成为追求自身和同学利益的有效行动者。

关怀的课堂共同体重在合作,合作正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只有在合作中个体才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这种合作的课堂关系不仅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促进他们的学习,并且可以减少课堂的纪律问题。它是生命局限性的需要,又能够激发生命的能量。尽管学生对知识、生命、行动规范的理解最终必须是自己自由生成的,但是这种生成不是学生孤立完成的,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中。在不同的师生关系中,个人对每一个新的信息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即使是教师简单的一句“现在开始练习”,不同学生的理解也不一样——学生主要是根据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来理解:“我没带练习本,怎么办”;“我准备好了”;“他从来都不说‘请’字,真没礼貌”;“又要测验了,不及格,我也不在乎”。上述理解都离不开课堂文化或师生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被接受”的信息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尽管教师对每个学生说的是同样的话,但每个学生必定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意义。同样,尽管提问“八减去三的差”,但每位学生获取结果的意义建构也是不一样的。福格尔等人强调,学生不能独立地建构自身意义,所有意义都是在相互关系中建构的,而且“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开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雅斯贝尔斯认为,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2]。合作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而且也是自我经验与他人经验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合作,可以“让每个人的动力、清晰性和吸引力都达到巅峰状态。一个人的见解可以激发另一个人的想象力,就如一个球来回抛所产生的作用力一样”[2]。这也正是关怀的课堂所提供给学生的激情体验,也让他们对经验和思想有更深的感受。

尽管创建关怀的课堂共同体需要时间、体验和耐心,但至少在课堂管理发展方向上获得更多人的认同,部分教师的“团队感”急剧增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去认识自我、认识别人。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通过现实去追寻他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9]。

参考文献

[1] 杜萍编.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 Snyder,J.(1992).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402.

[4]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 珍妮·奥克斯等.教学与社会变革[M].程亮,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张玉虎(1976-),男,山东单县人,济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硕士。]

上一篇: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下一篇:行政管理学a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