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程设计总结(精选15篇)
1.教学课程设计总结 篇一
工程结构设计心得
课程设计对学生而言是其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情况的一次自我验证,从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设计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全面检查并掌握所学内容;《建筑结构》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对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对象进行荷载分析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构造及相应算法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加其对学习和应用相关专业课的兴趣。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 :
(1)通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梁楼盖课程设计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建筑结构结构设计的内容。
(2)通过绘制设计图和计算等实践性环节的基本训练,提高设计建筑结构的动手能力。
(3)通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程序。
(4)绘制梁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柱网总体布置,并与板、次梁配筋图绘制于一张图上。要求绘图准确整洁。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记录每天的设计和计算细节;指导教师精心指导,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每位同学的设计成果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对课程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巩固了理论教学所学到的知识,扩展了学生实践思想。
除了教师检查设计时间内的考勤外,还要求学生在设计期间认真做好设计纪录,包括设计的详细内容,计算过程和结果,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程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遵守设计纪律,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更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将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中去的能力,使学习收获落到实处。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想到今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世界上因为某些细小失误而出现的令世人无比震惊的事故,我不禁时刻提示自己,一定呀养成一种高 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
短短一是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想到这里,我真的心急了
总之,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们懂得更多,收获更多,提升了自身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加深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一种默契,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相信这样一份难得的经历一定会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出色。课程的时光停在这里,学习的旅程才刚刚开始,继续加油。
2.教学课程设计总结 篇二
关键词: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综合改革
在综合改革试点之前, 我院上机类课程在加强网络自主学习的同时, 逐步形成了“课堂讲授+上机练习”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型。列为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之后, 我院又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适合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 提出了“学生主动课堂, 多元互动, 立体评价”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但教学环节较多。[1]由于学生水平不一的特点, 若要求每位学生都不折不扣地完成上述各教学环节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 在上述教学模式的指导下, 应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 设计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型。笔者结合教育课程“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具体实践,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将学生分为两类进行管理和评价, 并强化课程上机考试这一教学环节。三年教学实践证明, 该模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经验总结如下。
一、课程教学模式
“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是测绘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是后续课程, 如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后续课程。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以“学生主动课堂, 多元互动, 立体评价”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为指导。1.该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为辅。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因此在第一节课着重介绍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多种媒体资源情况, 制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学习计划。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教材进行梳理, 指导学生把握教材难点和重点, 部分作业由学生上讲台实操、展示, 从而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2.构建师生之间、学生兴趣小组等平台之间的互动, 从而实现“多元交互”。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答疑、在线讨论。3.教学评价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和对教学资源的应用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立体评价”。[1]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这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应用课程,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发现不少学生在不理解课程内容的情况下也能进行上机实验, 而当上机出现错误时, 学生就变得手足无措。因此本课程的重点在于首先让学生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然后在上机的过程中逐步消化所学的东西, 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目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着重抓了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 (1)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两类, 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课堂展示机会, 从而引导不同类的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环节; (2) 严格要求上机实验考试, 对考试内容、考核方法做了探索改革。在2012级以前的学生均是采用VB测量程序设计教材。从2013级 (2015年下学期) 开始, 考虑到测绘工程专业已经开设了C语言、数据结构 (C语言版) 等课程, 选用了新的卓越工程师的教材VC.NET测绘程序设计教材。对考核方法作了较大改革: (1) 加大了课程考核中该环节的比例; (2) 加大了考核内容的综合性, 考核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 (3) 提前发布考试题目, 让学生在考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4) 进行考前辅导, 学生拿到题目后, 针对难点进行一次专门的辅导。改革之后, 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有了较好地理解, 部分学生能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应用,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2,3]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确保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2014年下学期, 我分别就学生对课程教学实践模型、课程总体效果、课程上机考核改革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到, 81%的学生对这种课程教学实践模型表示满意, 认为该方案不仅课程资源丰富, 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82%的学生对课程总体效果评价表示满意。79%的学生对课程上机考核改革表示满意, 认为通过上机考核这一教学环节, 能够将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融会贯通, 起到了综合训练的考核要求。
结语
“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是测绘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 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以“学生主动课堂, 多元互动, 立体评价”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为指导。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发现, 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内容理解难度大和上机实践要求高的特点, 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两类进行管理和评价, 同时对上机实验考试在考核中占的比例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果。三年教学实践证明, 该模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军华.基于网络环境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8) :45-48.
[2]张恒璟, 王崇倡, 王佩贤.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测量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测绘通报, 2012 (6) :101-103.
3.教学课程设计总结 篇三
关键词: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教改
0 前言
在计算机技术的带动下,三维动画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为做好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社会企业逐渐提高了对三维动画人才的需求。但优秀的三维动画人才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但在很多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并联系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教改措施。
1 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自从我国各大院校扩招以后,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尽管学习动画设计与制作的人数在增多,但不少学生只懂得理论知识,很少具有实践能力。这样一来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动画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工作,很多都要重新学习,尤其是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中,不仅需要学生懂得动画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知识,这样一来就降低了企业的满意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现代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有关。很多学校在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中依然采用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分离的方式,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教学的辅助,所以,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实验教学作为重点,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课堂教学效果滑坡,学生学习成绩不高,无法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情况。[1]
1.2 组织教学存在问题
很多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阶段,只是根据教材编排顺序向学生传播知识,也就是先为学生介绍一下与三维动画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针对某点做详细讲解,整个课程均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程结束后多数学生都很疲惫,所学到的知识也很少。
2 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与教改措施
2.1 注意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与实施
为做好三维动畫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需要引入新型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法,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转变师生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教师在适当时机为学生提供指导,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将项目目标告知学生,然后将总目标划分成多个小目标,然后划分到各个小组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与实验。这样学生就会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如让学生利用三维技术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动画形象,让学生回忆制作动画形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逐步深化学生的理解。[2]最后,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注重期末考试成绩,还要将学生实验课程表现作为评价一部分。
2.2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开展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时,还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完成有关软件的操作。为此,还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以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进而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设计思路,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完成三维动画的创作,使学生将获得的材料作为素材进行动画编辑。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对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3]而三维动画的制作需要多人配合,所以还需将教学目标细分为多个目标,并将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多个小“项目”。根据这一思路,可以进行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构建。首先,还应完成工程标准的制定,即结合学生职业任务取向完成三维动画制作内容的定制。而结合课程标准,还应完成知识目标的树立,即利用项目引导法帮助学生掌握动画制作的3DMAX理论,并学会运用数据库知识,从而完成动态网页的制作。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应树立加强学生运用动画开发工具实现动画设计开发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工作任务上,应制定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三维动画设计开发的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动画基本理论、开发工具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掌握三维动画设计开发的实践知识,并能更好地实现动画定位,从而得到知识的扩展。为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将课程总学时设定为90学时,理论和实践各占30学时和50学时,机动占10学时。
2.3 做好课程项目设置
想要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还要做好课程项目的设置。在项目选择上,还应确保项目具有实用价值,并能完成课程知识覆盖。结合这些内容和学生培养目标,教师还应对市场进行就业调查,然后结合职业能力目标进行学生职业需求的确定,以确保项目的设置能够起到加强学生岗位职责培养的作用。为此,教师还应随着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而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并进行相应的能力目标设定。[4]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项目设置落脚点,则能在设置课程项目的过程中将知识点和学生需要掌握的部分融入学习过程,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并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进行项目设置时,还应进行小“项目”的实践操作设置,并在其中引入相关理论知识,进而使学生在具备技术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学习。而采取该种项目设置方法,则能引导学生完成三维动画设计开发能力的逐步构建,进而使学生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首先,教师设置的项目应能完成情境因素的充分利用,从而完成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其次,教师还应以典型三维动画工作任务为例,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该类任务的完成方法。再者,在学生掌握任务方法后,还应进行实践任务的设置,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完成技术实践知识构建后,则应进行相关理论体系的归纳,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技术理论知识。[5]最后,还应围绕技术理论提出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技术实践经验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够成功解决这些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完成了能力构建。
3 结语
在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项目设置完成知识面的覆盖,并通过构建项目体系完成新的教学布局。采取该种教学方法,需要始终利用问题进行学生的引导,并利用项目实现学生的驱动,进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知识的联想和应用,所以能够避免一味进行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成果来看,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妍.基于任务驱动的《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8):111-113.
[2]朱喜基. 2+1项目驱动模式在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2(08):230- 231.
[3]李丽,刘淑芝.以能力为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08):71+73.
[4]曹琨.高职院校3DSMAX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11(07):195-196.
4.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篇四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电工电子方面的只是,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有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除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的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只是不再是纸上谈兵。
此次课程设计中,我主要担任电路焊接任务,电路焊接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东西,需要胆大心细。面对繁杂的电路,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而且要用心,动脑去想电路如何焊接会尽最大可能地减小焊接过程中的错误。此外,本次实训,让我又重新温习了一下一些芯片的功能及管脚,这也是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在元器件拿到手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在纸上布局电路,考虑所有的接电源跟接地问题,这也需要一定的电路知识储备,不能盲目地焊接。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游逆而解。
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辩思课,一门讲道课,给了我许多思,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了解了Multisim软件的工作原理,也懂得了怎样使用Multisim进行电路仿真。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训中,不仅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各种其他能力上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很多的学习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最珍贵的事情。
回顾此次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只是,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结构课程设计总结 篇五
学院:土木学院专业:姓名: 蒋金华学号:
结构设计课程总结
结构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
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做中学、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团队精神,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结构设计大赛可以很好地将课堂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设计与计算能力。结构设计内容:
1.用木条和乳胶设计制作如
图房屋结构模型。模型结构的外形
尺寸:长650mm,宽600mm,高500mm。
内部空间不小于550mm,宽500mm,高400mm。尺寸精度控制在+5mm。
2.在该房屋结构模型的顶面
中央作用四个等值竖向荷载,竖向荷载总值为2.5KN。通过抽签确定在房屋的顶部和宽度方向作用两个水平荷载。结构水平向承载能力不小于竖向荷载总值的10%。
结构体系概述 :
纵观当今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一般有:框架结构:(缺点:侧向刚度小,侧移较大)
框--剪结构体系:(缺点:对结构设计大赛而言,自重较大)
巨型桁架结构体系:(经典案例为香港中银大厦,由贝聿铭设计,全楼可以说是结构美和建筑美的统一。建筑即结构,结构即建筑。三角形的受力简洁明快,巨型立柱对角布置,使得抗倾覆力臂达到最大,而从底到顶不断缩进,使得结构受力极为合理。
筒体结构体系:(西尔斯大厦应该说也是建筑和结构统一的又一著名案例,成束筒向上逐渐截断,简单却又完美。
框筒结构体系:(著名的建筑如汉考克大厦,核心筒+斜撑)结构构思:
老师在课程之初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上一届比赛的结构图片和情况。在构思上我们遇到难题,不知从何处入手,第一步迈出去很艰难。在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大胆尝试,琢磨出自己的方案。同时老师让我们把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他,在相应的课程中他逐步为我们解决。方案设计出来还要进行理论计算,木条性能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让每个杆受尽可能小的力。同时我们组员之间还进行了讨论,几经修改才最后确定方案。
我们构思的过程大致如下:大胆尝试设计初步方案—向老师反馈问题—确定初步方案—理论计算—组间讨论修正方案—确定最后方案。模型的制作过程:
我们先粘好了外部框架和几个斜杆,由于需要等外部框架晾干之后我们才能继续施工,所以进度减慢了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真的很差,两个斜杆切削不够精确,不能有效支撑主体结构。而且外部
框架没粘好—不规则,我们只能在以后制作中采取补救措施。我们讨论斜杆之间的连接方式,斜杆与柱子之间的连接部位的处理方式,并最终确定。这需要花费我们大量时间,也需要我们团结合作。而且我们为了让结构牢固的粘接,在晚上用重物适当地压在结构上。
两天努力后,只剩下屋顶,可留下的木条不容我们乐观,因为估计不够用。为了保证上部主要受力部位的牢固,我们只得放弃原先用小斜杆加固结构的计划。关于上部受力结构是上放还是倒放还进行了一番讨论,经过分析还是认为上放牢固。就这样整个模型制作完毕。实验结果:
未达到要求。
总结:
6.课程设计总结 篇六
英才学院1036105班 商婉茹 6100800539 11月末,在侯珍秀,金天国等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综合课程设计II。第一次碰到一次课程设计要调用这么多知识储备和交叉使用;第一次有五个老师每天都早早的来到教室为我们做认真细致的辅导,基本上就碰不到想问个问题还要排个长队的情况;第一次在课程设计中不是抄图,抄报告,重复老图纸;第一次像对待一个自己做老板的工程一样,从项目的最初开始构想,开始为全过程负责;第一次从方法出发,从思想开始,而不是在第一天就出了草图结果。这一次的课设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很不一样的东西。
在课程设计的第二天,当我拿着我自以为不错的结构图给老师看的时候,就被金老师的严谨的逻辑震撼了,也就知道了自己真是太年轻,想问题太不成熟。老师提出来这样一个标准,如果看了这个图不能马上知道你要设计的是什么,要求和标准又是什么,那就是失败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可以是随便什么人的设计,那么你的设计体现在哪儿,那这个结构必然就是不合理的,有很多禁不住推敲的地方。我当时还反驳,这应该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细化的,初期设计何必那么细致。金老师纠正了我这么多年的一个误区,细化目标不是细化到细节,比如用什么型号的轴承,而是要把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明确,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量的规划,没有一个整体项目的把握,连要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再往下做也不会有什么理想的结果。当时真的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如果还没有规划好路线,那盲目迈开的第一步得什么概率才能是走对的,后面的每一步得蒙多准才能一步步都是对的?这真就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式的科学,靠经验,靠运气去做,那真的不是工程师该有的态度和水平。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这世界上的方法是有限的,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不然只是会设计一个卡具,一个减速器,换个东西依然摸石头过河一样的迷茫和艰难,这一下就解释了我大学以来的困惑,就是我对机械制造方向学的还不错,可是一到电学,控制方面就一头雾水完全不能理解,当然也学的很不怎么样。我跟老师讲述了我的疑惑,老师告诉我是因为我们的学习从来没有上升到数学上,而一切科学只有到数学的高度才是统一的,要不然像我现在这样学的只是一点点皮毛,照工程师差的可真不是一点半点啊。学到的这种新的设计理念,让我知道要上升到数学的高度,就可以将学科融会贯通,上升到方法的高度,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学到了新的设计方法如QLD图,sysml图等。老师为我们重新建立的思想和标准让我回头反思这四年的时光。不能不承认工大的培养确实是做到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我们的基本功确实扎实,可是总觉得自己欠缺了点什么,像是在一片大森林里走了很久也很卖力,采了叶子水果鲜花一堆堆的东西,但是他们能做什么,他们的联系是什么,我们背着这些就能做工程师吗,这一大堆的疑问和对自己的怀疑一直存在着。我们在以往的课设中一遍遍温习学过的东西,膜拜多年来成型的固定的近乎完美的图纸,在上面拙劣又蹩脚的修改和抄袭。而这一次的课设,像是弥补了这么久以来的空档,就是工程师最优秀的地方在于思想与方法,像树干一样将其他所有的枝叶花果穿起来组成枝叶葳蕤的大树,其他的积累也只有在这个思想上才有价值,基于优秀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而且,我们这一次从方法着手,在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缜密的逻辑中去完成最后的设计。对比以往的课程设计,以往着眼于细节,比如结构是否合理,标注是否正确,缺少的就是这次课设教会我们的方法和全局设计的能力。这一次课程设计,真是对我们四年学习超好的补充,在我们学好了基础的时候,给我们一次迈向工程师的可以触摸可以学习的阶梯。这里学到的功能结构图,QFD图还有sysml图的方法都是我第一次听说的方法,在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我打算将这些方法再次实践应用,因为体现着我四年所学的毕业设计,缺少最核心的思想就不算是完整的句点,优秀的方法加上夯实的基础才能说明,哈工大的工程师与专科的学生有着多么大的差别。
出图阶段我们用到了用新的设计工具,如solidworks建模。在最后阶段三维建模的时候,也让我感受到了这次课程设计的巨大不同。以往的都是铺张大白纸趴在桌子上画图,而这一次老师们鼓励我们用电脑来画,尤其是支持我们用SolidWorks来画,这让我在最开始真是怀疑了好久。侯老师对其他别的班的老师说,现在的软件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用,都是计算机办公的时候,我们何必非要去手绘,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不好吗。听到老师这样说的时候真是佩服侯老师的前卫呢!五位老师一改传统老学究的范儿,简直要比我们都还年轻。我是在这次课程设计中第一次接触这个软件,想想真是惭愧,作为学机械的学生居然对这样基础的软件还陌生,真是要成出土文物了。在画图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很是费劲,毕竟第一次用,装个软件恨不得笨的要用一天的时间,但是几天之后熟悉而且上手之后,确实不止是速度快,而且在这个画零件和装配的过程中立刻就能找到自己结构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三维模型又直观,修改好了之后确实合理好多也方便想像和完善。这要是手绘,确实也就只能抄图,要不然这么复杂的装配图,几十个零件光靠脑袋想真是不现实。到最后的实现都体现着这次课程设计现代的设计方法和思想,确实看到自己有点落后于时代了,脑袋该转的再灵活点才行啊。
而且在老师为我们改图的过程中,严谨的思维方式,从毛胚到产品,全部过程都要考虑,加工方法和成本都要细化,也让我好受教。比如说白老师指出来轴承座的结构该剖分式才便于装配,而且白老师一再跟我们强调,不要自己闭门造车,很多东西做的很成熟了,网上搜都有直接可用的就不要自己费时费力去设计一遍,设计出来的还不见得就好,能用现成的一定要去用,善于借别人的力走的更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别人没做出来的部分没做好的部分。这个思想一改我们这么多年因循守旧,低头苦干的状态。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课程设计确实如老师所说已经和现代的技术成果脱轨了,我们不看别人的成就也不借鉴别人的方法,只是自顾自忙自己的,忙来忙去忙的跟个古代农民似的笨拙又迂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到今天的设计上应该就是白老师说的这个意思了吧。再比如侯老师为我们指出来这个装置最后设计出来,作为设计师要负责任的,这负责任就体现在,从毛坯件开始,一步都不能马虎。毛坯怎么来的,为什么铸造,有没有变形,别的方法怎么就没有铸造合适,加工好加工吗,选标准间为什么选这个不选别的,画这个零件的时候校核了吗。。。这一系列问题下来,真是问的哑口无言啊。真的是我们想的太少画的太随意,这样真去生产得出多少问题啊。工程师的责任真的是沉甸甸的啊,我们想的太少,态度又那么儿戏,这次课设,侯老师这一串问题就像一个警铃,如果以后又随手一画就要交差,就得好好想想侯老师今天为我们如何改图的了。而且侯老师一直强调,不管是多小的一个细节,一定都有一个为什么,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就像我的箱体,我只是直觉觉得应该预留一块,侯老师第一个就问住我这个问题,为什么留,必须有依据有道理的,哪是跟闹着玩似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心里牢牢地记住了,作为一个设计者,一定要用事实用道理用数字来说话,直觉不是科学,不能用来作为不负责任的随手乱画的借口。老师交给我的这个思想让我一下就懂了所谓的经验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定尺寸定标准的,只是给下面计算校核设计指了一个方向,而最后的结果还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做前提指导,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做全程推进,否则真的还是回到金老师的话“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式的科学。
这一次的课程设计,从第一天就给我了全新的体验,从方法说起,从需求开始分析,每一步都是有条不紊的往下进行着,到最后看似要做完了画好了草图,还有老师用严谨的科学的思维为我们把关叫我们要如何思考如何设计以及指明改进的方向。与以往的抄图比,确实自主完成的部分多了好多,自己查资料定方案的过程不只是知识上的积累,还是思维和设计水平的提高。课程设计中现代设计方法的大量运用,确实是颠覆了以往因循守旧的模式。只是,这次课程设计时间太短,最初设计好的方案中,最后好多部分没有做完,只完成了一部分,比如就我而言如反馈等控制部分还都没有仔细做好,就要答辩不得不停下来了。而且结构中还存在这一些不合理之处有待完善,也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做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如果能将这套完整的机构做好,我想收获一定更大,我们的提升又会高一大截。
感谢老师在这三周里给我们了最难得的思想,最珍贵的方法,让我们四年的积累在最后有了极大的整合和提升,这些是我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另附总结: 1.学到新的设计理念。上升到数学的高度,就可以将学科融会贯通,上升到方法的高度,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2.用到新的设计方法如QLD图,sysml图等。3.用心的设计工具,如solidworks建模。
7.教学课程设计总结 篇七
邯郸钢铁总厂炼铁分厂1260m3高炉软水站工程包括给水预处理, 软化和除盐水三个分系统。给水预处理系统净水能力为480t/h, 软化水处理系统出力为340t/h, 除盐水处理系统出力为100t/h, 工程占地0.45公顷。该工程已于1991年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的特点是, 工艺复杂, 场地窄小, 有效利的用地上、地下空间, 平面布置紧凑有序, 系统自动检测与控制水平较高。
邯钢软水站车间内部总图管理工作, 是根据我院《车间内部总图管理办法》 (试行) 开展的, 笔者作为该工程的工艺专业设计人, 同时作为“车间设计负责人”负责车间内部总图管理设计与协调, 现将在这项工作中所取得的点滴体会总结整理成稿, 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仅以此文抛砖引玉,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来关注车间内部总图设计工作, 共同探讨与完善这项工作在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做法, 可行性与必要性。
2 车间内部总图管理界线划分与协调
在施工图设计中进行车间内部总图管理设计, 首先应当明确管理的“界线”。工程的大小, 性质的不同, 其内部总图管理的界线亦不同, 笔者从邯钢软水站的设计实践来看, 车间内部总图管理的界线应按两种情况来划分, 一是车间 (软化、除盐水处理间) 内部, 即主厂房柱列线以内, 这种划分方法适用任何独立的车间;二是软水站所包围的区域 (厂区) 内部, 因为软水站不是一个单独的车间, 它是由多座建、构筑物组成的群体设施, 包括给水预处理设施, 软化、除盐水处理间 (主厂房) , 中间水箱, 软水箱, 除盐水箱, 中和池等。工艺及附属专业的管线, 管沟、排水沟交错衔接于站区的建、构筑物之间, 主体专业在进行工艺方案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土建对建构筑物之间距离的要求及电气、热力等专业管线、管沟等的敷设路线, 并召集有关专业共同商量定位, 避免后续设计时专业间相互的碰撞和干扰。在设计实践中, 邯钢软水站站区总图管理除与总图专业密切配合外, 各个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我们首先与结构专业进行协商, 以免把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定的太近, 基础高差太大等问题给结构专业的施工图设计带来不应有的、人为的不利因素, 造成不必要的难题与浪费。所以, 软水站区的“总图管理”同样是“车间负责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而且必须做得认真细致, 更不能撒手给总图专业了事, 否则就会影响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造成时间, 人力和经济上的浪费。这在以往的工程设计中是不乏先例的。我们按照上述想法进行的邯钢软水站站区总平面布置和车间内部总图管理, 保证了各专业施工图设计的顺利开展, 没有发生因工艺平面布置上的不合理造成专业之间的扯皮和施工图设计的返工, 窝工问题。 (图1:邯钢软水站厂区给排水管道综合平面图) 。
3 车间内部总图管理工作程序
邯钢软水站车间内部的总图管理, 这里主要讲软化, 除盐水处理间 (主厂房) 内部的总图管理。
邯钢软水站处理间 (主厂房) 内设备、管线、地沟多而复杂, 从车间的总平面图布置来讲:有水泵间、处理间、盐碱库及酸碱计量间、化验室、配电室、卫生间等, 工艺专业管线包括进水管、出水管, 反洗进水管、排水管, 阴离子、阳离子再生液进出管, 氨液管、排水地沟等管、沟就有20多种, 再加上电气、自动化、暖通专业的管线共有近30种。施工图设计开展后, 在总设计师的召集、主持下, 我们首先与土建专业一起对车间的平面, 开间的跨度、采光要求和车间高度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审定, 形成一个初步的平面布置方案, 并由工艺专业将商定后的工艺平、立面资料图比常规委托时间提前提供给土建专业 (相当于一次委托) 进行复核确认后返回工艺专业。然后由工艺专业在正式的外委资料 (相当于二次委托) 发出之前召集电气、自动化、暖通等专业在一起, 共同协商其管线、地沟的平面定位与高程设置。如水泵跨由于水泵数量多, 导致电气专业的管线较多, 埋地和架空的都有, 经共同协商, 根据电气专业要求, 在水泵跨0.00平面上留给电气专业敷设电缆和设置地沟的“区域”, 我们把它称为“电气专业区域”, 在立面上沿柱列线留给架设电缆 (桥架) 的“垂直空间”, 亦称为“电气专业空间”。在这个既定的“区域”和“空间”内, 别的专业不得占用, 否则必须经得电气专业的同意并告知工艺主体落实到图纸上。用同样方法确定其它专业的“专业区域”, 如“采暖专业区”, “自动化专业区”。采取这种管理形式, 虽无签字手续, 但都是在事前协商好的, 所以各方都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遵照执行。此外, 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能按专业确定各自的“区域”或“空间”时, 可综合各专业的要求划定“多专业区”或“多专业空间”, 施工图设计中由所在该区的专业设计人自己商量定位即可, 比如邯钢软水站处理间内沿柱列线标高3.50m至4.50m的空间, 即为“多专业空间”。
另外, 设计中难免会遇到车间负责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时得由总设计师出面调解, 如邯钢软水站处理间内工艺排水沟需从电气配电操作室一侧的地下通过排至中和池, 电气专业提出异议, 工艺专业又无别的选择, 双方一时难以解决, 最后不得不由总设计师出面, 召集双方室主任及有关设计人一起协商, 由工艺专业对排水沟采取防渗漏防腐蚀处理和自然通风措施, 设计成一个封闭的暗沟、而不是普通的盖板沟。在既符合工艺要求又不违反电气《规范》和运行顺畅、安全、的前提下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4 车间内部总图绘制
邯钢软水站设计没有绘制最终的“车间内部综合平、断面总图”, 即软化除盐水处理间“车间内部总图”。但在主体外委资料中, 反映了工艺专业的设备、管线、地沟, 及与各专业事先协商好的“专业区域”。设在“多专业区”的管线、地沟, 由所在该区的各专业共同商量定位。
没有绘制“车间内部总图”主要是:因为这次施工图设计周期短, 在制定进度计划时没有考虑汇总整理、综合各专业管线的时间。因而采取了这种划分“专业区域”的“简化形式”, 笔者认为:在时间紧, 任务重的特殊情况下, 采用这种工作方式可有效控制车间内部专业管线布置的合理性。
但是, 采取这种“简化形式”, 委托资料应当采用“二次委托”, 尽可能完善、明了。即在组织各专业一起划定了“专业区域”, “专业空间”之后, 工艺专业应当在资料图中明确地表示出来, 或在设计任务书上加以说明。附属专业履行签认手续是必不可少的, 可直接在工艺图上签认, 最好是形成正规的“会议纪要”性文件, 然后由总设计师分发各专业, 指导施工图设计。最后, 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 各相关专业将本专业管线汇总提交给工艺专业, 由工艺专业设计人绘制车间内部管线综合总平面图和断面图, 即“车间内部总图”。
应当指出, 从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提高设计产品质量、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综合能力出发, 对于工艺复杂的车间, 如大型化学水处理间、选矿主厂房等参加专业多、管线复杂的车间绘制完整、准确的“车间内部总图”是一项很繁琐却很有必要的工作。
笔者认为:绘制完整、准确的“车间内部总图”需要三个阶段:一是事前协商阶段, 在这个阶段由总设计师组织各专业设计人一起, 主要是商定各专业之间“专业区域”的划分。二是事中控制阶段:“专业区域”的划分后, 由工艺专业将协商结果连同主体的委托资料一起分发各专业, 各专业收到资料后, 在事先协商好的“专业区域”开展管线布置, 如有问题及时反馈给主体专业的“车间负责人”进行协调处理。重点疑难问题由总设计师协调解决。三是事后落实阶段:即在施工图完成以后, 由各专业给“车间负责人”提交绘制“车间内部总图”所需的资料图 (终发管线施工图) , 这时“车间负责人”可以根据各专业的施工图并在各专业设计人的密切配合下进行总图绘制。如在绘制过程中发现专业之间的管线、地沟、设备基础等依然有相互干扰、碰撞的问题, 可以及时的修正, 不至于等到工程施工中才发现问题, 给项目建设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此亦可看出绘制“车间内部总图”的重要性。
5 结论
5.1 在施工图设计中, 车间内部的总图管理工作, 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 是保证设计产品质量, 建设项目顺利投产、减少专业之间管沟 (线) 与建构筑物基础、柱等碰撞, 合理布局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这一点在邯钢软水站的设计实践中受益匪浅, 但应当在逐步探索中完善其管理程序。
5.2 车间内部总图管理的界线:对于不同性质的工程所包括的范围不同, 比如, 以给排水专业为主体的软水站, 给水净化站 (厂) , 污水处理站 (厂) 等类似的工程, 除各独立的车间外, 整个站区的总图 (见附图) 管理也是主体专业 (车间负责人) 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过去完全依赖于总图 (规划) 专业的做法已不可取, 工艺专业参与总图管理是优化设计, 提高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重要环节。
8.教学课程设计总结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阶段性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要求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摆脱封闭、僵化单一的状态,不仅要在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也要在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通过探索与研究,了解作业设计的途径与方法,不但可以巩固、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而更应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因此,我校申报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现将课题阶段性研究情况作一总结。
二、具体的实践
(一)制订计划: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从课题审批下来后,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会议,撰写开题报告,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研究的对象,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从2011年10月开始,拟定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调查问卷,并在三—六年级各抽取20名学生和25名语文老师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随即对我校的语文家庭作业进行了随机抽查,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我校的语文作业随机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发现我校的语文作业设计不容乐观,与新课程下作业设计要求相差甚远。作业设计形式单一,随意性强,一刀切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于是又召开了第二次课题组会议。会上,各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整改方案,在作业设计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作业设计要科学、合理、有效,达成共识。
(二)制定具体可行的作业设计方案
(1)基础型作业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
①正音正字法取消了传统的课内字词教学。在前一天预习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基础,借助字典、词典自主扫清“拦路虎”,为课文正音正字。设计了这项作业,改变了原有的读课文、画词语、抄词语的刻板模式,不仅关注到了每个同学字词掌握的不同程度,能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字词掌握的情况进行反思,认识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还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大大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②自默自批法取消了传统的课后字词抄写。在学完一篇课文的第一课后,以往我们总会布置学生抄写生字词或文章中的一些重点段落,有时甚至抄上好几遍。对于学生来说,这项任务机械、重复,毫无意义。于是,我们根据学生的意愿设计,有的会挑选课文中的一些好词语背诵;有的会挑选课文中的同音字、形近字进行比较练习;有的会挑选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按课文内容填空的练习;有的干脆直接把整段重点默写下来;还有的会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进行梳理记忆。自己出题自己完成之后,学生会对照课文进行批改,然后订正。
(2)阅读型作业设计更加具体细致。
①扣关键字词,抓住短文中的生僻字词或关键字词,对这些字词进行注音、辨析或理解;②抓关键语句,深化短文中心。教师要围绕文章中心设计作业,并分发给每个学生作业纸,随后收集,随时掌握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③抓好读后感交流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布置给学生的阅读内容,一定要抓好读后感的书写,交流评价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读懂文章内容,才会把阅读作业真正落到实处。
(3)实践性作业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
①延伸性作业设计——从课内走向课外。教师设计的作业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真正达到“学语文,是为用语文”的目标;②表演型作业设计——用文本创造活动。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把作业当成是学习,也是活动,更是快乐的享受。
(4)层次性作业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作业。这样,由于难度适宜,同学们都乐于完成作业。并且,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作业,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关注到知识的层次性,还要关注到孩子们的差异。作业设计应体现选择性、层次性。
三、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阅读语文,分层体验多元化的作业,不同于以往的作业要求,在学生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当听到孩子们的一声声:“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时,作为教师我们感受到了作业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大气自信,体验到了快乐与成功,使语文作业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潜能,放飞个性的沃土。
四、实践后的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也发现了不足及问题。1.阅读型作业,对学习积极主动,文学鉴赏水平高的学生不是很困难,但对一些学困生较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如何将这样的作业质量提高,将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2.阅读作业中读后感的交流评价活动的过程资料怎样留存是一大困难。3.实践型作业学生很喜欢,但由于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环境,不能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学生的要求,落实不到位。4.层次型作业设计有部分老师不能长期坚持。
(二)努力的方向
1.教师要克服困难,捕捉学生活动中的细节并善于收集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改进,并对自己作业设计过程中的感想、认识和做法,随时记录下来,写成研究随笔、小论文等文本资料,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2.教师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希望通过课题组老师在语文作业上的设计研究一些成功的做法,从而带动年级组老师大胆创新,精心设计,推动我校作业设计的全面改革。
9.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篇九
我在纸篮的制作工作中负责剪黄色和蓝色小花,并做了剪黄花时的双手作业分析。下面就我的两项工作做出分析和总结。
1.流水线工作
最初我们为了制作精度更高选择用裁纸刀划,这样虽然精确度很高,但是工作效率太低,工作时需要多次更换工具,左手搬运次数多,右手等待时间长,导致我的工位物料堆积,第七工位缺少物料,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
为了寻找最节约时间,并且不会影响精确度的方法,我们进行了多次测时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我们确定了现在的操作方法。
由前一工位进行涂色,我先折叠,然后再剪。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就是,必须要折的很整齐,不然会剪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多次练习,以及我自己私下练习折叠剪裁。虽然现在不能百分百做到完美,但也已经做的不错了。
2.报告的编辑
我所负责的部分是绘制双手作业图,由于word软件运用的不够熟练,绘制的图很不规范,连线、文本框、等问题。根据老师的建议,我安装了visio软件进行绘图。
从学习安装软件,到学习使用软件,再到画出令小组成员们满意的图用了两天时间。这两天其实是我收获最多的时候,最开始不知道要怎么画,通过学习之后,不仅画出了满足要求的图,而且学会了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这对于我是很大的进步。
3.个人心得体会
团队合作最重要。八个人合作完成纸篮的制作,最重要的就是合作,只有合作的好,效率才会高。我们工作时,安排了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正,每个人都很积极的配合,为我们的效率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最初的流水线设计和每个工位的操作方法上,都不是很成熟,我们本着发现问题的想法,在练习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问题需要及时的发现,才能更快的改变,更快的进步。
采葑采菲,扬长避短。由于每个人性格特点和擅长的不同,我们进行不同的分工,细心的剪裁,有耐心涂色,手巧的折叠,理性的统筹,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并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勤能补拙,孰能生巧。在工序流程已经确定之后,提高效率就必须孰能生巧了,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共练习了200张纸,不断的熟悉自己的工作,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达到了现在的水平。
重在过程,不断学习。我觉得这次课程设计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报告做的多漂亮,比赛成绩多么好,而是在于这期间学到了什么,有对工业工程有没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有没有学会更多的东西。
10.课程设计总结 篇十
在这两周的课程设计的学习中,前两周我们忙于铜精炼反射炉的计算,而后一周我们则进行着铜精炼反射炉的图纸的设计。在前一周的计算过程不仅仅检验者我们对有色冶金原理及设备的课程知识的了解及掌握程度,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将所学知识同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潜力。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让我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年产2.2万吨铜精炼的反射炉设计使我们也进工程专业的必修功课,也是对我们有色冶金化工过程原理及设备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巩固、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必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由学校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确是真实的体现出来。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句真理的的内涵,我此刻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脚踏实地的迈开人生的一步就是为了明天的辉煌,为明天能稳健的在社会大潮中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在各方面都有了必须程度的加强,透过对反射炉的计算及结构图的设计,加强了对铜冶炼知识的了解及掌握,同时,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及理论和生产实际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同精炼反射炉的设计工作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基加强了我们的学习独立自主潜力,巩固和扩从了有色冶金化工设备原理及设备等课程的资料,掌握了铜精炼反射炉的设计方法及步骤,掌握了铜精炼反射炉设计的基本知识,怎样确定设计方案,了解反射炉的基本结构,提高了计算潜力及绘图的潜力,熟悉了规范和标准,同时各科有关的的课程度有了全面的复习,独立思考的潜力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自我单独设计反射炉的潜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突出劳动成果的喜悦情绪。同时,也从这次课程设计中发现了自已平时的学习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而这些也将是我们今后学习与工作需加强的方面。
在这课程设计结束之际,我衷心的感谢我们的课程设计郭年祥老师,郭老师教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固然让们倍感不适应,但他的这种态度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我们今后学习工作所需具备的潜力。同时,感谢那些帮忙过我的同学们,多谢你们对我的帮忙与支持,让我倍感温馨与充实。
11.教学课程设计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景观设计;方法
中国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结构,同时也有众多的具有典型地域特点的地方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具有民族风格的自主设计,已成为国家国际竞争力之关键所在。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历史悠久,曾经取得过显赫的成就,在世界艺术设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曾对西方设计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要发展民族艺术设计,一方面必须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认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要善于将中国民族文化符号改造成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设计元素,以满足时代进步而带来的种种改变。综上所述,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以现代思想和方法为依托,全面的剖析和理解传统元素的再设计。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才会有生命力。对于实践方法的理论总结可以进一步发扬黎族文化及促进地域文化在现代景观中应用发展。笔者尝试从构图理论角度出发,对黎族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应用中的五条规律进行总结和阐述。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将其运用于黎族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时必须在保留元素特有的性格特征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想象设计。任何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时都将经历再造想象的过程,才能使历史元素具有时代感。再造想象是依据已经存在的事物,经过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和延伸,依托设计者自身的文学艺术等修养,从而创造出与既有事物不同但又存在一定联系的新形象。想象是指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需经历创造性的改造。“想象”包括“联想”和“幻想”。“联想”应作为触发想象的“起点”。将神话传说中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可识别的形象,从传统造型中提炼出来,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塑造新的景观形象,引发观者的景观联想。对于石梅湾艾美酒店婀甘和劳海主题雕塑的设计就是应用了这种方法。
2二次抽象
二次抽象是黎族元素再设计的起点。样式传统具象、图案繁杂,表现手法单一是传统装饰图案具备的典型特征,现代社会的审美观认为简洁细致、抽象生动的图形才是美的,因此在剖析黎族传统文化元素本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炼归纳以及二次抽象设计。
在对黎族元素进行再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两个要点展开:
一是对事物原形中最具有特征的元素形态进行简化、提炼,并利用夸张、替换、重新排列组合等构成设计方法将特征元素进行再组合,突出体现二次设计的过程和特点。另一方面则是对具象原形进行抽象化,设计符合现代艺术设计审美的元素形态,具有简洁、生动,构成感强烈的突出特点。
通过“提炼和概括”,可以将二次设计的景观艺术更准确形象的表现,其实质内容是提取实物的本质部分,删减辅助性非重点的内容,在保留本质元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和构图方式对其进行完善和提升。具有时代感、独特性、简洁性的形象特征是经过提炼概括的景观形象具备的明显特征,且符合现代审美观的要求。
具有黎族风情的八大神话主题形象,是黎族文化元素的二次抽象而创作的景观,也是石梅湾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景观。
3形象再构
3.1 分解与转换
分解的过程包括将具象事物抽象化,将既有事物原形新型化。具象的自然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将其分解提炼出满足艺术设计要求的元素、形式以及形态,为具象事物抽象化转变提供必要条件。
把元素原形分解,从中提取总结适宜新样式的元素、因子、形式,再利用现代构成设计方法促使原有事物向新事物转换。转换在二次设计中扮演着创造者的角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分解转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将原形打散、分解、切割、作局部选取。
提炼和概括。对原形中的可变因素运用当代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加以转换、重构、延展。
艾美酒店铺装及小品的装饰性细节就是采用了分解与转换的形象再构方法,抽取了黎锦的构图元素进行了再设计。
3.2 打散再构
打散构成是一种将原形分解再合成的方法。将事物进行拆解,挖掘其内部深层次的本质形态,从中发现与新设计间的联系,这种行为在创新性再设计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分解可以更好地帮助设计者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组成结构,从而更全面的认识事物。将事物原形代表性最突出,特征最明显的因子和元素通过分解,从而构成新的形象。笔者将对以下打散构成的实现方法进行阐述:
原形分解。可对原形进行完整分解和局部分解,将分解后的所有元素或特征突出的部分元素进行重组。
移动位置。利用重复、渐变、近似、对比、变异等构图设计的方法重新对元素的组织形式进行排列组合。
切除。对原形中无法被二次设计再利用的元素进行切除,保留具有美感和显著特征的元素和形式,再进行构成组合。
4 置换构成
置换构成是创意改造设计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实质是保持既有形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其部分元素进行置换,通过再次创新设计从而形成新的表现形态。这种转换的形式大体上分为以下两方面:①在形态本身上的变异转换,着重于形和形式上的变换;②根据原形的文化内涵进行各种形式的变换,甚至在内涵上进行多方位的引申。转换可以是符号的,也可以是图形式或者插图式的。石梅湾度假区全区的导视系统标志就是应用了这种设计方法。
5 异形同构
异形同构是现代标识和广告设计的图形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即:将两个毫无联系的图形或元素,通过艺术设计、构成组合等设计方式和方法,使之和谐统一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表达共同的主题思想。它打破了常规的再现,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视觉符号。图形本身作为一个具象事物而存在,表现其特有的形态。异形同构更多依赖于作者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重点在于挖掘无关联的图形之间的结构关系,重新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形式,并且能表达设计者主题思想。要针对性的选择图形素材以达到这种设计方法的要求,图形素材应具有相对具体化的特点。
位于艾美酒店滨海路的景墙设计,将诸多黎族文化元素与景墙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景观形态,设计选用了雷神黎民丰收、夸张的青皮林根系两者形态反差较大,没有直观的内在联系。而通过异性同构的方法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加以点睛之笔的文字说明,为游人留下深刻影响,更好的说明了青皮林的故事和作用,使景墙既有艺术美感,同时具有环保教育意义。
6 结语
在景观设计方面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内容新手法,即要有所创新,又为民族元素与现代景观相结合提供了借鉴。从景观艺术的角度,应当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加入极具艺术感的景观小品,如水景、景观雕塑、特色符号等,使景观设计符合现代艺术审美观;植物设计应以简洁大气、自然生气为指导思想,在形式上注重整体效果,形成整齐现代又不失自然生动的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8.
[2]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教研室.建筑形态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10.
12.二级公路拓宽升级改造设计总结 篇十二
关键词:旧路拓宽,升级改造,老桥加宽,处理措施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不断增加,国家高速公路干线网络的不断完善,曾经在长途运输中占重要地位的国道、省道已逐步被高速公路所取代。但是由于高速公路存在着密度低、出入口少等问题的限制,因此,国道、省道在一定时期内仍将继续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道、省道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等级大都比较低,路面比较窄,线形指标较差,特别是由县乡道路升级而来的省道,已远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急需对存在类似问题的国省道进行升级改造。由于公路等级、建设资金等实际情况的限制,旧路升级改造一般都遵循“符合标准、因地制宜、尽量利用老路、降低造价”的原则。
笔者工作十多年以来所参与的项目基本都是老路的拓宽升级改造设计。现就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以下几点总结。
1 平面线形的设计
老路拓宽改造设计,首先应合理选择平面线形。由于老路初次施工放样时一般采用偏角法、切线支距法等老方法,并经过多年来的维修改造,平面线形已与原设计图纸有较大偏差。特别是由原来县乡道路升级而来的省道,线形较差、极不规则。
在实际勘测过程中,我们通常沿路线前进方向每隔3 km~5 km埋设一对静态GPS点,然后中间每隔300 m~500 m用混凝土桩布设一个导线点,形成平面控制网进行平面坐标控制;然后采用Topcon全站仪测量夹角和距离,并和已知GPS点坐标平差后得各导线点的坐标,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大于1/35 000。布设各导线点的同时,利用全站仪采集老路边缘的平面坐标,一般在直线段每100 m,曲线段每20 m~40 m采集一对数据,并采集沿路两侧相关建筑物、大井等关键点的坐标,然后将采集的数据在CAD图形中展点,结合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展点后的图形进行路线中线拟合,确定平面线形。
2 纵断面设计
外业测量过程中,基平组沿路线每300 m~500 m设置一个水准点,采用水准仪和塔尺测得各水准点的高程。路网改建工程基平测设大多依据支水准路线的原理即从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BM1出发,沿各高程待定的水准点进行测量,其路线既不闭合也不附合,两水准点间往返各测量一次,往返高差总和绝对值理论上应相等,而符号相反。目前路网改建工程中高程控制测量,按规范应归于五等水准测量,但通常都按四等水准测量的往返高差来控制精度闭合差,即往返闭合差值不大于
目前,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误差、操作误差和外界条件影响产生的误差。为减小误差,提高测量效率,在基平测量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仪器要严格整平,塔尺尽可能竖直。2)读数时要仔细,读尺时不能误读整米,塔尺尺节是否全部拔出,十字丝上下丝错读为中丝,可在记录后再进行一次确认。3)尤其要注意的就是每站往返测量后要及时进行计算,以避免不必要的返工。结合大中桥洪水位标高,按照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处理好路线坡度坡长、竖曲线长度和最小半径之间的关系。
3 路基加宽设计
1)确定路基加宽侧。
本着少占地、少拆迁,尽量减少工程量的原则,基本确定路基加宽侧。
2)路基纵向接缝的处理。
老路拓宽升级改造处理好路基纵向接缝是关键,因为老路路基运营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了,沉降已基本结束,然而新路路基则会产生新的沉降。所以新老路基纵向连接处两侧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需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目前多采用强夯压实的方法,人为因素使新路路基提前沉降变形,在新老路基连接处,先将老路路基沿老路面边缘向外挖成宽度不小于1.0 m的台阶,然后填筑风化石料,分层强夯压实使其提前变形。此外,利用土工合成材料,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及新老路结合处产生裂缝,是处理新老路基裂缝的另一种方法。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质量轻、整体连续好、抗拉强度较高、耐腐蚀和抗微生物侵蚀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公路工程。其做法是:在路基底面新老路基结合处铺一层土工格栅,再分层填筑;最后在路基顶面再铺一层土工格栅,其上再铺筑一层风化料。
4 路面设计
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处治措施:对于老路面状况较好的,可采用柔性基层加沥青混凝土面层技术对路面进行补强。此项技术具有强度高、平整度好、技术成熟、施工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对于老路面状况较差,破碎较严重的路段,一般将原混凝土路面破碎作为新路面的底基层。破碎方法通常有重锤破碎与冲压破碎两种。重锤破碎为传统的方法,其特点是:施工工艺简单,对沿线设施基本上无影响,但其工期长,造价较高;冲压破碎为采用冲击压实技术,其特点是:施工工艺较复杂、施工速度快、效果好、造价较低。但其冲击压实所产生的冲击波对沿线设施可能会产生影响。2)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处治措施:对于原沥青路面状况较好且穿越城区、乡镇驻地等路段设计标高不宜抬高太多,一般在老路补强上采用柔性基层加面层的方法,该方法施工工艺简单,对沿线设施基本上无影响。老路破碎较为严重的路段路面标高可以适当抬高,此类情况大都采用传统方法,对原路面进行铣刨拉毛,加铺基层以提高老路强度。对于涉及调整路拱的路段,可采用冷再生技术处理原路面及其原上基层作为新建后的下基层,该方法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效果好、造价较低等优点。
5 桥涵的处理措施
1)涵洞的处理根据外业涵洞调查及水力计算的结果。老路涵洞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孔径较小,拓宽升级后路幅增宽不能满足排水要求,且容易堵塞又疏通困难,原涵设计标准较低,达不到现在新的荷载要求,这类涵洞不能再进行利用,须全部拆除,在原址或附近增大孔径新建。另一类为孔径较大,能满足排水要求,原涵使用情况良好未发现安全隐患,这类涵洞根据路基加宽情况采取一端或两端接长的方法处理。设计时应注意新老涵洞前墙对齐,新老涵洞连接处设置沉降缝,采用沥青麻絮或其他防水材料进行填塞。2)对于桥梁的处理是拆除新建还是加宽加固利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小跨径桥梁多采用叠合梁技术进行处理,一般先凿除旧桥面铺装,在梁顶上重新加铺一层钢筋混凝土层,使其与原有主梁形成整体,达到增加主梁有效高度,提高抗压截面强度,改善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桥梁承载能力的目的。对于中等跨径的桥梁可用粘贴钢板加固法,采用粘结剂及锚栓,将钢板粘贴锚固在混凝土结构的受拉缘或薄弱部位,使其与结构形成整体,以钢板代替增设的补强钢筋从而达到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的效果。
6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车流量的不断增大,一定时期内国道、省道均需要进行彻底的升级改造。科学合理地利用老路,有利于节约国家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还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2]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3]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4]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5]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
[6]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7]谌润水,胡钊方,帅长斌.公路旧桥加固技术与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8]赵永平.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总结 篇十三
《设计表现技法》是室内装潢设计、展示空间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设计思维的转化是否合理、设计成果的表达是否合理、准确。效果图也是作为向业主表达设计思维的最主要手段。效果图表现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之一,是环境设计人员必需掌握艺术设计成果图形转化的相关知识,有效地将思维意念“物化”转变的关键。本课程安排在空间设计基础和工程测绘制图课程之后,主要是综合之前空间结构和规范制图的认知,通过讲授室内设计的基本程序、空间透视、效果图绘制技巧、装饰配置与材料和电脑效果图绘制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环境空间设计表达的各个环节,把握效果图绘制的要点、技巧和诀窍,并能够针对工程实际进行装饰或规划的效果图制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供本专业学生最基本的“生存工具”—设计表达能力,并借此提升和完善设计思维,进行有效的交流,最终提升设计的整体质量,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 1.目的
掌握手绘设计表现图的绘制技法和电脑效果图绘制软件的操作方式,通过学习徒手彩色绘画和计算机操作的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创造合理性、艺术性的空间环境。培养学生建立设计表达的基本观念,力求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剖析进一步深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注重效果图表现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素养和技术驾驭能力。本课程是培养环境设计人才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创造执行力的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2.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工作严谨、保证设计时间和设计质量。对设计效果表现图的绘制方法和种类有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把握效果图绘制的要点、技巧和诀窍,并结合工程案例进行实践操作训练,通过学习,具备审美能力和专业的色彩知识以及扎实的设计表达能力。教师应合理地编制课程进度计划,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知识、技能、设计三位一体的综合训练,以提高教学效率,落实“学用结合”;授课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教师要本着对学院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节的教学,确保教学的高质量。3.课程重点及难点
课程重点:效果图表达的形成和表现技巧。课程难点:
1.手绘草图的创意,如何满足此对设计实践需求,将图纸表达完善。2.电脑制图中的光影、材质及艺术表现力的处理。
本课程设计旨在训练学生在现实工程设计中的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执行力,模拟实际训练,把握表现图绘制的整体流程,为提高就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1.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期间,教师须随堂辅导学生作业。
2.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示范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直观地掌握效果图表现技巧和表达过程。
14.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总结 篇十四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在是生活中可以说得是无处不在如果把计算机控制比喻为人的大脑,电磁机械等动力机构喻为人的四肢的话,则电力电子技术则可喻为循环和消化系统,它是能力转化和传递的渠道。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电气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十分重要。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电力电子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相关关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和认识查阅和占有技术资料的重要性,了解专业工程设计的特点、思路、以及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设计计算、软件编制,硬件设计及整体调试。通过设计过程学习和管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15.教学课程设计总结 篇十五
目前, 虽然全国有多个城市有轨电车已经开通或者处在规划中, 但由于有轨电车形式多样, 不同的有轨电车性能及车辆参数不一致, 因此有轨电车设计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为了有轨电车更好的发展, 优化设计, 本文根据广州市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的设计过程, 着重介绍几点有轨电车的线路设计经验。
1 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概况
试验段为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的一部分, 位于其东北端。线路起始于万胜围, 终止于广州塔, 大致沿新港东路、琶洲塔路侧、阅江路北侧珠江边绿化带内敷设, 沿线景观怡人, 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试验段全长约7. 6 km, 共设置11座车站, 平均站间距为0. 73 km, 均为地面站 ( 见图1) 。初期采用4节编组的超级电容新型有轨电车, 最高设计车速为70 km/h。
2 有轨电车线路设计经验
2. 1 确定技术规范
由于目前全国未形成统一的有轨电车设计规范, 且有轨电车形式多样, 因此大量搜集国内外有轨电车相关资料, 研究学习并综合考虑所采用的有轨电车的实际车辆参数, 结合当地的城市特性加以应用, 是有轨电车设计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无规矩不成方圆”, 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在设计初期, 缺乏技术规范, 通过参考《地铁设计规范》《北京市现代有轨电车技术标准》《波特兰有轨电车设计规范》《美国低地板轻轨设计手册》以及研究学习现已开通运营的苏州有轨电车的设计技术要求等, 确定了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的技术规范。
2. 2 结合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各分区规划总体布局及空间结构形态、用地规划是线路选线的重要考虑因素, 尤其是要研究线路与各外围片区规划、重要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风景名胜区等衔接的可行性。
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的位置定在海珠岛东北侧的万胜围至广州塔处, 主要考虑到该处沿线控制点相对较少, 实施条件好, 见效快; 且试验段串联了万胜围、保利天悦小区、会展中心、珠江琶醍以及广州塔等客流密集地。
2. 3 形成有轨电车线网
大容量、无污染、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系统日益成为大城市交通发展的首选模式, 城市要建有轨电车, 首选应做好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这样才能合理地确定规模, 最经济地建设每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和每一座有轨电车车站; 才能在车站设计时预留好换乘条件, 保证换乘线的可实施性, 避免工程的浪费; 才能更加合理的与其他交通接驳, 在其他交通线路建设时就预留好接驳条件, 避免工程的浪费。
2. 4 收集基础资料
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是做好设计的基础。由于海珠区有轨电车试验段采用地面敷设方式, 与地下或高架轨道交通相比, 具有更多的协调量。因此在收集基础资料时, 不仅仅收集了试验段沿线的地形资料, 还进行了多次定测, 保证沿线控制点, 诸如桥墩、大树、电塔等位置及规模准确。同时, 为了保证沿线景观不受到破坏, 线路纵断面设计过程中采取了轨面高出地面10 cm ~15 cm的设计原则, 因此, 需要对地面高程数据进行加密精确定测, 以满足设计需求。
2. 5 掌握现场情况
熟悉沿线地形、地貌、建筑物与道路等, 才能了解沿线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点, 选好线位与站位; 才能充分考虑各种线路方案, 比选优化出经济合理的线路方案。
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设计期间, 进行了多次现场踏勘, 掌握了准确直观的现场资料, 将每一个控制点, 例如华南大桥、220 k V高压电塔、水闸、珠江琶醍、河涌甚至江边的大树都考虑在内, 以尽量避免破坏滨江沿线的风景 ( 见图2, 图3) 。
2. 6 加强专业配合
线路设计是土建、机电设计的先行专业, 其接口专业有行车、限界、轨道、车站建筑、结构、信号、牵引供电、环控、给排水、道路、交通等专业, 而线路平面又受地质、行车、车站建筑、区间结构等专业的影响。采用“以线布点, 以点定线”的程序设计, 故应加强与相关专业间的协调, 及时互提资料, 各专业配合好, 才能做出优秀、完善的设计。
2. 7 方案综合比选
由于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采用地面敷设方式, 因此需考虑的控制点较多。例如珠江琶醍段, 线路不仅需要考虑珠江啤酒厂的水泵房、珠江琶醍的酒吧餐厅和悬挑出去的220 m琶醍旧码头, 还要考虑珠江的治导线等等。线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方案, 进行了多次综合比选, 以选出最优的路线, 减少对城市的不利影响, 节约工程投资 ( 见图4) 。
2. 8 结合现状交通
本工程沿新港东路路中、琶洲塔路和阅江路路侧地面敷设, 因此在过路口处会与社会交通形成平面交叉。线路在过路口段纵断面设计时尽量保证轨面与现状道路面平齐, 并采取信号灯统一控制有轨电车和机动车辆, 减少对现状交通的影响。对于受影响的路口, 如新港东路与琶洲塔路路口等进行道路改造 ( 见图5) 。
2. 9 保证排水
为保障轨面顺畅排水, 线路专业也充分考虑了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本工程新港东路段沿路中敷设, 完成铺轨后, 发现有轨电车轨面低于现状路面, 主要原因在于未考虑定测的地面高程数据的精确性。因为按照一般的轨道交通测绘规范, 测量的地面高程数据与实际高程会存在10 cm左右的误差。而线路纵断面设计时采取了轨面高出地面10 cm ~ 15 cm的原则。后吸取经验教训, 测绘单位采取水准仪等仪器重新定测了地面高程数据, 保证地面高程数据误差在3 cm内。线路专业根据精确的地面高程数据重新调整了轨面标高, 保证了轨面的顺利排水。此外, 线路在纵断面设计时, 通过调整左线坡度坡长, 保证了同一个横断面的左右线轨面标高基本一致, 使得有轨电车横向排水顺畅。
2. 10 优化设计方案
本工程为地面敷设方式, 线路专业在整个工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线路方案是否优化, 对整个工程的造价以及对沿线周边的影响都有巨大影响。线路在平面曲线设计过程中, 对曲线进行了类同心圆设计, 即: Rw= Rn+ D + W。其中, Rw为外侧曲线半径长度; Rn为内侧曲线半径长度; D为曲线两段直线段间距; W为曲线加宽量。通过采用类同心圆设计, 尽量保证了圆曲线范围内任意一点的线间距相等。这有利于横断面尺寸保持一致, 便于设计施工和养护维修, 并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占地。
3 结语
本文是作者在从事广州市第一条新型有轨电车线路设计后的一点体会及经验总结。新型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新型、便捷、灵活、环保、工程造价低的交通工具, 其设计还有待将来更深入的研究, 以为将来有轨电车的普及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S].
[2]建标104—200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S].
[3]易思蓉.铁道工程[M].第2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4]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新型有轨电车线网规划[R].2013.
【教学课程设计总结】推荐阅读:
如何总结教学设计10-02
教学系统设计重点总结08-11
信息化教学设计总结12-04
《Java程序设计基础》教学总结06-25
《燕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25
识字教学教学设计10-06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30
《吃墨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22
《天狗》教学设计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