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共4篇)(共4篇)
1.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篇一
北京创意农业发展的七种典型模式及其主要做法
内容提要:近些年,北京郊区创意农业的发展迅猛。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总结了郊区发展创意农业的七种模式,即“紫海香堤”多元创意组合模式、“植物迷宫”景观农业创意模式、“波龙堡酒庄”产业融合创意模式、“平谷桃产业链条开发”创意模式和“百里山水画廊”空间集群发展创意模式、“大兴农业”区域品牌开发创意模式和“公园式农业”主题创意发展模式。主题词:北京,创意农业,模式,做法
自2004年北京市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以来,北京郊区以创意为理念、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以观光农业为切入点,创造出了具有文化附加值、生态附加值、科技附加值和服务附加值较高的,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需求的创意农业产品、创意农业园、创意节庆活动、创意融合产业、创意农食文化等类型,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本文试图从一些北京郊区发展创意农业的典型案例来总结创意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一、“紫海香堤”多元创意组合模式
“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以下简称香草园)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汤河村,其核心区占地面积300亩,主要种植了薰衣草、紫苏、马鞭草、洋甘菊等世界200余种珍贵香草品种,是北京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香草种植园,是一个集养生、度假、休闲、体验、艺术创作、婚纱摄影、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也是集“现代都市型农业”、“情景式休闲度假”与“文化创意产业”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模式。香草园以创意为切入点,以爱情为主题,浪漫为形式,通过对香草文化的包装和利用,极力塑造普罗旺斯式的浪漫氛围,打造“长城脚下的普罗旺斯”,创造了创意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香草园的多元创意表现在:
1、主题创意。香草园突破了传统农业园区种植果树、农作物,以观光、采摘为主打的经营模式,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运用地理纬度,全球选取差异化主题,避免因趋同现象导致的不必要竞争。根据纬度相近区域气候环境相似这一地理变化规律,创新性的以纬度作为主要定题指标,在全球范围内选材。北京密云县处于北纬40°3´,与以香草种植闻名的法国普罗旺斯(北纬43°31´)相近,经过实地考察,并在古北口镇种植香草试验田取得成功,最终选定香草为主营项目。异国风情的引进实现了差异化,创造出北京一项新的具有唯一性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资源,开发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浪漫、时尚元素。
2、经营创意。第一,目标群体锁定中高端市场,有效地规避了与传统农业竞争,赢得了独特的市场占有率。香草园根据其建设经营内容,市场定位于中高端消费群体,特别是主要服务于新婚夫妇、情侣、摄影爱好者、写生画家、商务游客等特殊客源,目标群体明确,满足了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与传统农业的低价竞争,还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第二,项目策划了DIY(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又译为自己动手做,亲身参与)旅游体验活动,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来影响消费行为,增加收益。根据香草园建设目标,划分了“香草体验休闲”和“汤河亲水休闲”两大功能区,开发了“五大香草休闲”、“四大爱情体验”和“汤河亲水休闲”三类旅游产品,使游客不仅能感受异域乡土风情,还能亲身参与制作、体验香草文化。
第三、以移动式自宿营地代替固定的客房,既新颖实惠,还解决了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用地不足已成为共同的发展瓶颈。一般地,餐厅、客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非常有限,明显不能满足客源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阻滞了产业向纵深发展。而香草园充分利用了游客渴望零距离“拥抱”香草的心理,创新性的用帐篷营地解决了住宿问题。一来营造置身花海、抬头望月的浪漫氛围,二来还能宣传香草的驱蚊作用,同时以每顶帐篷租赁150元的实惠价格,吸引游客。第四,开发了香草系列时尚产品,既增加了香草作为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还增加了香草的文化附加值。香草园开发了多种香草时尚产品,如根据普罗旺斯古法手工制作的干花、香包、香袋、精油、香水、香皂、蜡烛、薰衣草花草茶等。这样,不仅满足了游客“购”的意愿,而且农产品由此成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商品和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
3、营销创意。第一、以“唯一性旅游资源——长城脚下的普罗旺斯”为主要吸引物。唯一性旅游资源是客流量的保障,打造唯一性旅游资源离不开创意,成功的创意关键是和谐。法国普罗旺斯的香草象征无限浪漫,中国长城象征坚贞永恒,二者是两国的标志性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用统一的爱情主题有机融合在一起,创意出了观赏性强的唯一性旅游资源——长城脚下的普罗旺斯。在法国只有香草没有长城,在中国只有长城而没有香草。但在密云的香草园则既有长城又有香草,将香草的浪漫与长城的永恒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一营销创意,激起了中外游客来此旅游的欲望。第二、以联合经营为手段,与专业婚纱影楼公司签订合约,保障香草园的基本收益。为开发香草园的多元效应,与北京傲视婚纱摄影公司独家签约,年租金收益达80万元。通过租赁婚纱摄影场地的形式,既保障了香草园的基本收益,也有效为香草园做了推介宣传。与此同时,通过婚纱摄影公司的客户挖掘和培育出了一批香草园的潜在客源。
二、“植物迷宫”景观农业创意模式
景观农业就是利用多彩多姿的农作物,通过设计与搭配,在较大的空间上形成美丽的景观,使得农业的生产性、可持续性同审美性结合起来,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其突出的特征是用美学价值表现来自农作物的观赏价值和农作物的特征结构,包括农作物收获的喜悦、农耕与田园、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活以及现代高科技农业带来的惊奇与对未来的展望。这种新型的农业景观除了满足生产功能之外,同时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增加。植物迷宫是景观农业模式的一种。
植物迷宫模式依托特色种植和主题游乐等绿色田园和迷境吸引力,通过高度情境化、休闲化、体验式的游憩方式设计,以休闲体验式的田园旅游为市场卖点,将农业特性与旅游业以及拓展训练巧妙的进行结合,使市民、青少年在享受自然风光、农业风情,了解农业科普知识的同时,进行娱乐、休闲和健身,体现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和产业融合性,为农业的功能开发和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有创意的思路和样板。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土沟村的四季蔬菜观光主题园——“京承碧园”利用四个温室设计了春意盎然踏青园、姹紫嫣红瓜果园、金秋十月赏菊园、寒冬保健菜园四个景观园和一个蔬菜迷宫。
在春意盎然踏青园,主要利用品种选择、色彩搭配、播期调节、艺术造型等技术,采用栽培床下沉倾斜(栽培床南高北低,倾斜30度,形成立体效果)等措施,建成了包含奥运五环、奥运单项运动标志、红旗飘飘、吉祥彩虹、月亮弯弯等景观的奥运主题景区和美丽的祖国景区。在姹紫嫣红瓜果园,利用蔬菜树式栽培、无土栽培、嫁接、盆栽、植株造型、品种选择搭配等多种栽培技术,采用观光道下沉(下沉80厘米)等措施,突出设施蔬菜现代栽培技术,扩展温室空间,提升景观效果。建成了包含芳香蔬菜坛、阳台菜园、百瓜飘香、番茄树林、绿色世界等景观。在金秋十月赏菊园,主要利用不同色彩品种搭配、播期调节、艺术造型等技术,采用栽培床下沉倾斜(栽培床南高北低,倾斜30度,形成立体效果)等措施,建成了金龙腾飞景观。在寒冬保健菜园,选用板蓝根、藿香、黄芩、叶用枸杞、藤三七等22个品种药用保健蔬菜品种,采用不同图案,结合盆栽,形成了高低搭配的艺术化栽培的景观效果。
蔬菜迷宫:建于2007年4月,占地约2亩。以竹竿为主体材料,由高到低为主体层次,内设凉亭、手动遮阳设备,种植作物达30多种,主要以四方位(分别由冬瓜、西瓜、南瓜和北瓜指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五味(香瓜、甜瓜、苦瓜、辣椒、鱼腥草分别代表香甜苦辣腥五种味道)、六型(南瓜、丝瓜、苦瓜、砍瓜、蛇瓜、瓠瓜)、七色(红梗叶甜菜、橙色彩椒、黄色番茄、绿茄子、青色苤蓝、白梗叶甜菜、紫色紫苏)为主体部分。
三、“爱斐堡酒庄”产业融合创意模式
创意农业既是产业融合的产物,也是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北京波龙堡葡萄酒庄、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通州桑瑞生态园就是产业融合创意模式的代表,集一产种植(或养殖)、二产加工、三产旅游(或餐饮)为一体,通过产业融合,不断升级产品附加值空间,从而将利润放大,获得三次产业的综合收益。
波龙堡酒庄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八十亩地村,成立于1999年,由中法合资兴建。2009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欧盟有机认证和美国有机认证的有机葡萄酒企业。波龙堡葡萄酒庄借鉴了法国著名酒堡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即在原有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基础上,还开发了葡萄酒主题旅游、专业葡萄酒品鉴、休闲度假等三大功能,形成了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1、第一产业——葡萄种植。波龙堡自有1000多亩葡萄种植园,全部采用法国酒用葡萄品种,按照有机生产方式和法国葡萄种植管理方式来种植葡萄,为生产有机红酒提供可靠的原料保证。
2、第二产业——葡萄酒加工。波龙堡有一个加工车间,拥有先进的有机葡萄酒加工工艺和技术,以及先进的设备,年加工高档红酒250吨,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并出口到巴黎,中国生产的葡萄酒第一次打入以盛产名贵葡萄酒而著称的法国的中高端市场。波龙堡自行研发的有机干红葡萄酒填补了国内空白,正在对我国葡萄酒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3、第三产业——红酒文化主题旅游。以红酒文化为主题,波龙堡酒庄开发了具有法国浪漫风情的旅游项目。游客在庄园里,既可以欣赏法式风格的酒庄建筑,也可以到葡萄园去观看和体验酒用葡萄的种植与管理;可以参观和了解有机红酒的酿造过程,也可以去看一看如兵马俑般壮观的酒窖;可以在品酒室一边品尝各式红酒,一边了解葡萄酒文化与发展历史。酒庄还与婚纱摄影公司签约,为现代派的浪漫新人提供以红酒文化为背景的婚纱摄影服务,一对对新人在充满欧洲风情的酒庄里,在充满神秘感的酒窖里,留下了美好的身影。酒庄还开展了个性化服务——“私人酒窖”服务,在酒窖中为个人设立专有酒柜,为其储藏指定的红酒,当客人需要时,只要一个电话,红酒就会送上门;客人也可以带上三五好友,在酒窖里开一个小型的品酒会或聚会。
四、“平谷桃产业链条开发”创意模式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部山区,是桃的优势种植区域。上个世纪70年代形成区域种植,80年代开始步入规模发展,90年代以后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目前,平谷区桃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年产量2.8亿公斤。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2001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桃乡”;2002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世界“种植桃面积最大的区(县)”;在2005年“北京首届奥运安全优质果品评选推荐会”上,平谷区包揽22项大桃所有奖项;2006年8月5日平谷鲜桃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授权地理标准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在2007年全国“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评选”活动中,大桃获一等奖10个,二等奖19个、三等奖34个。平谷区依托桃种植、桃加工、桃文化,从桃子开花到结果,从果实食用到桃树废弃物利用,贯穿了桃产业发展的整个链条,开发形成了“两节两品三养生”的系列产品,成为消费者心中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平谷鲜桃”区域农业品牌。
1、“两节”——春季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和秋季采摘节
春季桃花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地处山区的平谷,每到四月,一地桃花,漫山红遍。为了打好“桃花牌”,从1999年开始,平谷区设立桃花节,经过10年的经营,县域小节事成长为中国十大地方节庆之一。在具体节事上,桃花节集文娱、体育、会展等多元化内容于一体,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个产业关联。譬如2009年的第11届桃花节活动共分为文化、旅游、体育三大系列,共推出七大类、10余项文化活动,既有300人参与的体育活动,又有500人艺术团的歌舞表演;既有万人齐唱的歌曲《国家》,又有10万灯笼装扮的丫髻山传统庙会;而一系列书法艺术摄影展,也充分展示了平谷雅俗共赏的桃文化。21天的桃花节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19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4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1.8%和32.4%,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民俗旅游接待110.9万人次,民俗旅游收入300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6.2%和36.1%。
秋季采摘节:平谷大桃品种多,熟期不同,加之运用设施栽培,大桃熟期从3月至11月,采摘期长达9个月。平谷区每年举办的“平谷金秋大桃采摘节”均在桃集中上市的7—8月份。采摘节期间,举办“桃王”擂台赛,“吃桃冠军大赛”,农副产品展销会,为寿星“献寿桃”,发放采摘礼券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平谷采摘大桃,带动当地大桃产业经济。2009年平谷久保、蟠桃、油桃和白桃四个品种评选出的“大桃王”,共拍出9.3万元,其中重达0.7公斤的丰白桃王更是拍出了3.8万元的高价。
2、“两品”——文化桃和桃木艺术品
文化桃:桃在中国文化中是“寿”的象征。尤其是为老人做寿,一般都会送寿桃,或者送寿桃蛋糕。平谷区在打造唯一性特色优势农产品(桃)的基础上,着手开发文化桃。自2004年开始至今,平谷区大华山镇泉水峪胜泉康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刻模、贴字等技术手段,已经成功开发出“生日”、“贺寿”、“喜庆”、“寿星”、“十二生肖”等晒字桃、异型桃系列产品,鲜桃图案丰富,寓意深刻,着色期只有短短的10多天,却成了平谷桃农无限开掘文化含量的黄金期,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十大农产品创新之一。
桃工艺品开发: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赋予桃木“避邪气、镇宅院、保平安”之含义。桃木被誉为“阳刚之木”、“五木之精”,能驱鬼辟邪纳祥。几千年来,中国百姓为避灾祸,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悬挂或使用桃木制品的习俗。
平谷区大华山镇引进了“北京绿源桃木雕刻工艺品有限公司”,以桃木为原料,进行桃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桃木工艺品的开发,纯手工雕刻,产品有生活用品、文化用品、旅游纪念品、镇宅保平安等。如桃木龙头刀、桃木剑、桃木梳、桃木如意、桃木镇纸、桃木笔筒、桃木观音、(桃)木刻诗词、桃核雕刻工艺品(镂空摆件、挂件)等。
3、“三养生”——桃花宴、桃食品、桃保健
根据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述,桃花具有“令人好颜色”之功效。桃花味甘、辛,性微温,含有山萘酚、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成分,有活血悦肤、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等功效。
桃花宴:平谷区创造性地开发了以鲜桃花为主要原料的桃花宴,推出100余道桃花菜品。主要特色菜有桃园仙境、桃园三结义、桃乡小炒、桃花缤纷虾球、桃花乌鱼蛋汤、桃汁煎牛仔骨、桃花香椿摊鸡蛋、刺身桃花拼辽参、水晶仙桃、黄桃芦荟等。其中,桃园仙境、桃园三结义、桃乡小炒等菜品和桃花绿豆粥等小吃,格外受游客青睐。
桃食品:鲜桃味道鲜美,但也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缺点——不易保鲜,俗称“隔夜愁”。当前,桃保鲜技术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为此市科委与平谷区政府共同支持创建的“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 运用科技手段对大桃进行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开发出系列产品,目前已试制成功了大桃红桃方片、桃香酥脆等休闲食品。
桃保健:出自唐朝诗人崔护诗句的成语“人面桃花”常被用来形容人的气色好,青春美丽。
因此,自古以来桃花常被用来美容。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桃树一身可入药。“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桃一筐”的俗语反映了桃所具有的独特风味。鲜桃肉质致密,甘甜多汁,含维生素、铁较丰富,作为食疗果品,桃对胃阴不足、口干口渴或体虚阴液不足之便秘症有较好的滋养和润下作用。根据桃的美容和保健功效,目前已开发出桃花油软胶囊、桃花茶、大桃调味浆、蛋白桃珍等保健品。
五、“百里山水画廊”空间集群发展创意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多个创意农业项目集中在一起,形成创意农业项目空间集群,成为一个区或一条带。如延庆千家店的百里山水画廊,怀柔的凤山百果园区和雁栖不夜谷等,就是以沟域或交通廊道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或廊道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意产业集群,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将小规模的创意农业项目通过集聚而放大,形成统一的品牌,增强创意农业品牌的竞争力。
千家店镇是延庆生态涵养区的核心区,是首都重要的水源保护地,2006年起该镇不断深化“生态环境立镇、生态旅游富镇、生态文化强镇”的发展方针,2008年按照“百里画廊,山水人家”的思路对黑河、白河两岸的农业生产、民俗乡村游项目统一调整、包装与建设,形成了“千亩葵海”,通过建设重要节点和农旅结合项目,建设创意独特的“山水一卷,百里画廊”,创新了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其主要做法是:一是调整种植结构,营造大地景观。在山水画廊环线连片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的农作物6800亩,形成赤橙黄绿相间,异彩纷呈的大地景观。二是优化环境结构,打造园林景观。全民动员进行环境治理,投入人工31715个,打造后的百里画廊环线干净、整洁、通透、明朗。沿百里画廊种植玫瑰22000棵,新建花圃30亩,共培育各种草本花苗30万株,形成连绵百里的开放式大公园。三是开发农旅结合项目,建设了有机食用菌采摘园、山地鸡蛋采拾园;民俗村推碾打场农事体验园;秀水河边垂钓园、菜木沟等三个果品采摘园;户外自助烧烤休闲区等一批农旅结合项目。
百里山水画廊的实施,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推动各项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具体体现:一是保护水源安全、构建绿色屏障。百里山水画廊以“保护生态、涵养水源”为刚性原则,确保了水源安全,构建了绿色屏障。二是推动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百里山水画廊的实施,形成了地区旅游金色品牌。在原有100个民俗接待户的基础上,新增加民俗接待户100户,日接待能力达到6000人。年增加游客12万人,增加旅游收入2000万元,人均增收1818元,同时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观光旅游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三是提升文化品味、凝聚精神动力。引导民间宗教文化、挖掘河流文化、普及地质文化,提高地区文化品味,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六、“大兴农业”区域品牌开发模式
品牌创意也是农业创意的一种。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过程中,各区县都十分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兴西瓜、怀柔板栗、平谷大桃等农产品品牌在北京乃至全国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以区域农业为整体进行品牌创意和包装的“大兴农业”区域品牌开发模式,集合了多种品牌创意,提升了区域农业的整体形象。这种模式的主要做法是:
1、创意区域农业品牌。大兴区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由乡镇政府、企业、协会等注册了一些商标,但多数商标缺乏地域特点和个性诉求,局部地区还出现了“一种特色产品,多个注册商标”的局面,区域特色被削弱,形不成整体竞争优势。为解决农产品品牌多而杂的局面,发挥品牌效益,2005年开始,大兴区委托专业策划公司以区域农业为对象进行系统的品牌规划,经区有关部门广泛讨论和向社会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由“大”、“兴”组成的似花、似叶、似果的抽象图形作为统一的“大兴农业”品牌标识,统一形象识别系统。区域农业品牌的建立也为区内农产品的销售建立了一个区域形象平台,可充分起到扩大区域影响,创造市场需求,树立消费者信心,提升区域内产品品牌形象的作用。
2、区域品牌建设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大兴农业”区域品牌的平台上,依托本区的优势主导产业设计推出了“大兴西瓜”、“大兴梨”、“大兴甘薯”等系列农产品品牌。梨和西瓜是大兴区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甘薯和桑椹是大兴区的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4.5万亩和0.7万亩,2005年和2007年将“大兴农业”品牌形象和品牌管理机制导入大兴梨、大兴西瓜和大兴甘薯、大兴桑椹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和产品分级包装销售,并深化西瓜创意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先后实施了“大兴西瓜”、“大兴梨”、“大兴甘薯”品牌推广计划。主导产业品牌策划创意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一是产品包装箱造型的独特和多变性,意在宣传大兴主导产业产品独一无二的品质;二是配套推出与大兴主导产业相关的工艺品、纪念品;三是通过开展合作组织农产品进社区、进超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大兴农业”品牌的市场认知度。
3、区域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大兴区将区域品牌导入龙头企业品牌管理体系,实现统一品牌下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龙头企业的品牌,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效益。如圣泽林生态果业、乐平瓜果、大营宏光、绿康源等,这些龙头企业品牌借助区域农业品牌的平台,实现了知名度和信誉度的提升。
4、农业文化开发促进区域农业品牌建设。大兴区依托主导产业,以农业节庆为载体进行农业文化开发,已连续举办了21届西瓜节(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农业节庆活动),16届梨花节,还有大兴桑椹文化节、大兴葡萄节和“春华秋实”推广系列活动,并成功举办了19届西瓜擂台赛、6届葡萄擂台赛、6届梨王擂台赛、首届甘薯擂台赛,通过举办集竞技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擂台赛,全面宣传大兴农业。这些农业文化节庆的开发在提升了大兴的整体形象,也促进了大兴区域农业品牌建设。
大兴区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以来,统一加强区域内农产品质量管理,123个产品通过了有机或绿色农产品认证,104个基地获得标准化生产认证,推动了2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建立起质量追溯平台,包括蔬菜、西甜瓜、果品、肉牛等8大类50余种农产品,实现了全程质量追溯。大兴区申请注册了“大兴西瓜”产地证明商标,“大兴西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兴农业”区域品牌已得到社会共识。
7、“公园式农业”主题创意发展模式
作为新兴的农业旅游形态,农业公园兼具农业的内涵和园林的特征,它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通州的南瓜主题公园,昌平的香味葡萄园,北京特菜大观园,怀柔的城市农业公园等,都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下面以怀柔为例说明这种“公园式农业”主题创意发展模式。
怀柔区耕地资源有限,但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山区占全区面积的88.7%,林木覆盖率高达75.1%,是首都重要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针对资源特点和城市功能定位要求,2006年底怀柔区提出了农业公园化的发展理念,力争把怀柔建成服务首都的大花园,市民休闲度假的胜地。2007年启动了凤山百果园等4个农业产业公园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有9个农业产业园和6个生态沟谷公园。经过几年的建设,怀柔已形成城市农业公园集群,创造了创意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该模式的创意在于:
1、开发农业的生态与服务创意,确立农业公园化的创新理念。与城市公园相比,农业公园自然生态景观突出,“农”味十足,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田园风光、纵情青山绿水,还可以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与传统的采摘园和农家乐相比,它具有公园式的布局、优美的景观围栏、新颖的门区标志、错落有致的节点景观以及生态餐厅、休闲茶座等独具公园化特色的配套设施。农业公园的创意使农业的田园景观园林化,农业的生产场所休闲化,农业产品个性化。
2、打破行政界限,实行分区域规划。根据区域山水自然资源、民风民俗资源优势,怀柔区制定了农业公园的整体发展规划。其中,平原和山前暖区重点发展综合性设施农业公园;北部山区发挥山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观光采摘、休闲养生、资源种养业为主的专业型旅游农业园区。具体的农业公园建设则紧密结合该区域内农业资源的特点,打破现有的村、镇界线,采取连村、连沟、连片等模式进行分区域规划。如“8”字型的凤山百果园由20多个特色农业采摘园组成,涉及桥梓镇19个村、20平方公里。“白河湾”全长19公里,涉及琉璃庙镇5个村和汤河口镇2个村。
3、依托特色资源,打造主题农业公园。在农业公园建设中,怀柔区坚持因地宜的原则,注重发挥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提出了“分资源建设”的思路。不仅发挥了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还避免了观光休闲内容的雷同。“栗花沟”所在的渤海镇有500多年板栗栽培历史,至今仍有明清板栗古树17万株,板栗文化深厚悠远。红肖梨是怀北镇的传统特色产业,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而规划面积1万亩的红梨产业园就坐落在该镇,在原有红肖梨品种的基础上,又引进54种国内外优质红梨。四季花卉园核心区所在的花园村,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花卉种植,花卉苗木是该村的主导支柱产业。三山都市型设施农业公园以栽种圣女果、西甜瓜等蔬菜水果为主。凤山百果园是一处集观光体验、民俗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科普教育、名优果品展示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
4、分档次建设,满足梯度需求。针对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建设不同标准和服务内容的农业公园或休闲娱乐设施。既有集体验、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公园,也有功能单一的采摘园;既有高档的生态餐厅,也有便宜实惠的农家饭;既有高档的有机果品,也有普通的新鲜蔬菜;既有现代化的休闲茶座,也有免费的休息凉亭„„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自愿选择,这也是众多市民齐聚怀柔的重要原因。差异化、分档次的建设思路,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吸引了游客。
5、特色各异,分客流接待。为避免游客扎堆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停车就餐困难等现象,怀柔区除采取分档次建设外,还注重从特色打造上分流游客,搞好创意,围绕“特”、“新”、“奇”做文章。怀柔区的农业公园主题鲜明,自然景观、休闲内容富于个性化。四季花卉园百花争艳、香韵满园,自然是踏青赏花的好去处;“白桦谷”原始次生林、白桦林景观独特,满族风情浓郁;“栗花沟”漫山遍野栗花飘香,清澈溪水潺潺而流;“银河谷”依托西洋参主导产业,注重打造养生文化„„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生态农业公园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兴趣和喜好,游客自然实现了分流。同时通过建立咨询服务站,加强宣传引导,减少了游客出行的盲目性。
2.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篇二
1 紫花苜蓿种草的发展现状
1.1 保留面积和分布情况
据调查统计:到2009年底宁夏全区种植多年生紫花苜蓿保留面积38.01万hm2, 其中水地2.06万hm2, 占5.4%, 旱地35.95万hm2, 占94.6%。分布情况是:固原市21.27万hm2, 占55.7%;中卫市6.61万hm2, 占17.5%;吴忠市8.78万hm2, 占23.2%;银川市7 993.33 hm2, 占2.1%;石嘴山市5 586.67hm2, 占1.5%。按年度统计分别为2003年以前保留14.36万hm2, 2003—2009年新增23.65万hm2。按土地利用现状分农耕地种植31.81万hm2, 占83.7%, 退耕还林地林草间作种植6.2万hm2, 占16.3%。
1.2 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产草量情况
在宁夏引黄灌区和有其他灌溉条件的水地紫花苜蓿:正常年份平均产鲜干草4.5~45.0 t/hm2, 其中:4.5 t/hm2以下的有200 hm2;4.5~7.5 t/hm2的有3 433.33 hm2;7.5~15.0 t/hm2的有9 993.33 hm2;15 t/hm2以上的4 633.33 hm2。旱地紫花苜蓿:正常年份平均产鲜干草4.5~22.5 t/hm2, 其中:4.5 t/hm2以下的9.70万hm2;产干草4.5~7.5 t/hm2的有17.808万hm2;产干草7.5~15.0 t/hm2的有4.828万hm2;产15 t/hm2以上的1.96万hm2。
1.3 种植品种及种草效益情况
宁夏种植紫花苜蓿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 旱地种植的品种以当地苜蓿为主, 主要有陇东苜蓿、陕北苜蓿、新疆大叶苜蓿、美国威龙、朝阳等, 建植方式多以苜蓿单播为主, 偶有以苜蓿和红豆草混播草地。引黄灌区种植品种主要有金皇后、WL系列品种和阿尔冈金等。据调查人员实地测算, 旱地苜蓿一般产鲜干草4.5~22.5 t/hm2, 水地7.5~45.0 t/hm2, 通过养畜转化, 纯收入可达3 750元/hm2左右, 相当于1 133.33 m2粮田的效益。在降雨量250~380 mm的雨养农业区缓坡丘陵地, 紫花苜蓿平均产鲜干草量6~9t/hm2, 按2009年的市价计算, 可收入2 400~3 600元/hm2, 同类地块正常年景种粮食作物产量为1 200~1 500 kg/hm2, 收入为1 500~2 250元/hm2, 种紫花苜蓿是粮食作物的1~2倍。而且苜蓿一年种植, 多年受益, 生产成本低、田间管理简单, 省工省时。在海原县贾塘乡王淌村一种草户2009年种植的1.33 hm2三年生紫花苜蓿一年出售鲜干草收入2万余元。
1.4 草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2000年以来, 宁夏自治区先后成立了8家牧草产品加工企业, 其中, 草产品加工企业4家, 种、养、加一体化企业2家, 草产品专业合作社2家, 从业人员350余人。生产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16万t, 产品以草捆、草粉、草块、草饼、草颗粒为主, 2009年实际生产8.2万t。生产的草产品自用2.1万t, 占25.6%, 销售6.1万t, 占74.4%。年销售收入0.7亿元。苜蓿鲜干草2009年收购价格为850~1 000元/t, 草产品销售价格1 100~1 550元/t, 产品销路主要在我国上海、江苏、广州、四川、内蒙等地, 部分销往日本、南韩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 对宁夏自治区的苜蓿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 经营较好的草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有盐池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宁夏贺兰山茂盛草业公司、彭阳荣发草业公司、惠农卉丰农林牧场。已建成苜蓿生产基地逾3 333.33 hm2, 辐射带动种草农户近4万户, 累计加工出售各类牧草产品84万t, 创产值6.7亿元, 其中出口创汇1亿元。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种、养、加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2 取得的经验
2.1 宁夏紫花苜蓿种植发展的经历和定位
宁夏种植紫花苜蓿从2000年以来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位。2000年以前保留紫花苜蓿草地逾6.67万hm2, 其中固原地区就达5.6万hm2。当时种植紫花苜蓿主要目的是自养自给, 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优质饲草。当地农民有在房前屋后种植苜蓿的习惯, 因种植的苜蓿地快肥力好, 管护措施到位, 产草量长期稳定。2000—2003年, 全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 重点突出生态造林种草, 当时要求集中连片, 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种, 部分紫花苜蓿草地选在不适宜种粮、坡度较大、收割拉运不便、远离村庄的地块, 一部分直接种在退耕还林地的林带空闲地上, 没有充分考虑利用和田间管理等问题, 这些苜蓿草地产草量低而不稳, 且收割、运输、管理极为不便, 逐步演变成了保持水土的“生态草”。2003年以来实施天然草原封山禁牧和退牧还草工程建设, 为了培育壮大后续产业, 实施“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 把紫花苜蓿优质牧草列为农业产业化13个特色区域优势产业之一, 确立了“立草为业, 引草入田, 兴草富民”的指导思想, 给全区人工种草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政策推动下, 全区紫花苜蓿种植得到长足发展, 到2009年底, 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达到38.01万hm2, 紫花苜蓿产业初具规模。
2.2 制定优惠政策有力扶持紫花苜蓿产业发展
通过制定优惠产业政策, 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扶持紫花苜蓿和草产业发展。200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和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意见》, 从2003年5月1日起全区草原实行全面禁牧封育。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资金、物质、技术、项目、种子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引导苜蓿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自治区政府又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 将紫花苜蓿优质牧草列为农业产业化建设体系。2003—2007年自治区政府累计安排优质牧草项目专项补助资金8 403.75万元, 用于种草补贴, 有力地推动了紫花苜蓿产业的大发展。
2.3 以草原生态建设强势带动苜蓿产业
200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区范围禁牧封育, 为建立天然草原禁牧封育政策长效机制, 自治区实施“草畜产业”工程, 每年整合安排专项资金5 000多万元, 重点扶持发展草畜产业, 帮助禁牧农牧民建设棚圈、改良畜种, 补贴购置饲草加工机械, 实施百万农民培训“阳光工程”, 提高广大农牧民种草养畜科技水平, 培育壮大退牧还草工程后续产业。人工种草后续产业的培植壮大, 促使宁夏畜牧业发展不但没有因禁牧而萎缩, 而且增长方式由过去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粗放型经营向舍饲养殖、园区化集约型经营方向转变。运用市场经济的新机制, 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在紫花苜蓿产业发展进程中, 除了政府投资的情况下, 还开辟了3条筹资投入渠道。一是以劳力作为替代资本, 建立了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面对生态建设需要的巨额投资和民穷政贫的现实矛盾, 宁夏自治区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群众筹工酬劳的方式进行生态建设。二是强化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 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自治区政府每年从扶贫、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中挤出1 000万元无偿用于种草项目, 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三是引进龙头企业和草产业专业合作社, 培育苜蓿产业市场。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借助龙头企业的资金实力, 做大基地, 做强产业, 带动发展以集中连片种植的乡村和种草大户, 实行订单收购, 增加农民收入。荣发农牧有限公司依托彭阳县全区百万亩优质紫花苜蓿种植基地的饲草优势, 2008—2009年共收购苜蓿草4.9万t, 兑付农民草款4 195万元, 辐射8个乡镇56个行政村, 使4 000多户农民户均收入近5 000元, 其中部分农户收入过万元。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 积极推行舍饲养殖, 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补播改良工程、种子基地建设和优质饲草工程, 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草原资源永续利用和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2003年以来, 自治区还实施了“十万贫困户养羊工程”;开展了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试点工作, 大力推行舍饲圈养, 变革草畜产业生产和饲养管理方式, 既保护了生态, 又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收入, 使全区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畜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初步形成了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环境好起来的互动机制, 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3 发展趋势
宁夏紫花苜蓿产业目前已经具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由生产需求型向产业经营型转变, 由分户自养自给向种植基地化、养殖园区化、土地合作化的种、养、加一体化模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而且紫花苜蓿是全价饲料, 尤其在草食家畜日粮中是不可替代的优质蛋白质饲草, 是宁夏发展以清真牛羊肉品牌的草食家的硬性需求,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 今后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人工饲草地建设”和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宁夏讲话中指出的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精神, 以第2轮西部大开发为契机, 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进一步加强紫花苜蓿产业建设力度, 通过巩固和复壮更新紫花苜蓿草地, 稳定种植面积, 提高种草效益, 充分发挥宁夏自治区适宜优质苜蓿草产品开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增强立草为业意识, 开发草产品加工, 发展草产业经济, 确保优质苜蓿草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促进草畜产业协调发展, 建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格局, 推进紫花苜蓿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和《宁夏“十二五”期间人工饲草地建设规划》, 紫花苜蓿产业发展要坚持长远性建设与阶段性攻坚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4]。从2010年起, 把退化苜蓿草地的复壮更新、巩固留床面积和逐年稳步扩大新增面积作为建设重点, 到2015年末全区紫花苜蓿累计保留面积53.33万hm2, 规划每年更新6.67万hm2, 新增2.67万hm2。到2015年, 更新面积达到38万hm2, 占留床面积的67.9%, 新增面积15.33万hm2, 增长32.1%, 年均增长5.3%。巩固、建设苜蓿种子基地0.4万hm2, 年生产苜蓿种子1 800 t。在现有草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 再培育扶持6个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累计达到14个。年加工、销售草产品50万t。每年增置中小型割草机500台, 铡草机、粉碎机1万台 (套) , 到2015年累计投放中小型割草机3 000台, 铡草机、粉碎机5万台 (套) 。力争通过政策引导, 资金扶持, 优质种子基地建设, 引进强势龙头企业, 扶持农村草产业合作经济组织, 培育和规范草产业市场, 推广应用苜蓿栽培新技术, 推动全区草原生态建设, 大力发展紫花苜蓿草产业,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宁夏草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连军, 刘宇飞, 霍延卫, 等.榆阳区苜蓿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2) :186-187.
[2]杨茁萌, 李胜利.中国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 2008, 44 (20) :41-45.
[3]邓芸.西部苜蓿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19 (1) :83-84.
3.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和做法 篇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验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01-1
1 出台扶持政策,营造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抚松县一直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模式,提出建设“特色抚松”的战略构想,将发展产业化的重点定位在“参、蛙、菌、药、菜、莓、蜂、林、水”九大特色产业上,在政策扶持上重点倾斜,在组织指导上加大推力。
2004年以来,该县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县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及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给予扶持。2008年年初抚松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每年列支8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每年拿出200万元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以“一村一品”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2011年为了进一步推进该县农业产业化基地的战略性调整,围绕抚松县蓝莓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建设,支持蓝莓基础产业的发展,又设立了抚松县蓝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地专项资金额度不少于6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每年100万元。2011年抚松蓝莓产业新上基地6000亩,蓝莓基地总面积达到17800亩。2012年10月份,全县蓝莓补助款600万元全部补助到种植户手中。2012年对人参产业县政府又出台政策,每年再增加100万元用于推广普及熟地栽种人参技术,对科研费用和实施熟地栽种人参的业户进行补贴,为保持长白山地区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 把握政策投放重点,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2.1 突出龙头企业,增强牵引带动力
对符合产业政策、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及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人参产品交易集散地,县里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在县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360万元支持建设。经过改造,市场带动能力越来越强,不仅成为吉林人参价格的晴雨表,也成为全民创业的大舞台。目前该市场直接安排就业岗位1200余个,间接带动东北三省几十万参农围绕市场从事人参种植业,有近10万人围绕市场从事生产、初加工和销售等工作。
2.2 突出基地建设,增强依托辐射力
多年来,抚松县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对特色基地的政策扶持。在发展人参产业上,政府投入累计618万元,大力发展人参标准化种植,推广普及人参GAP技术规程,全县80% 以上的人参种植达到GAP种植标准,150万m2的人参种植基地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GAP认证,目前已经推广619万m2;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投入30万元建设露水河镇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基地,每年生产地栽木耳1360万袋,带动360多名农民从事木耳栽培和木耳加工;在发展蓝莓产业上,除县里每亩补助1000元外,还对组织工作到位的乡镇奖励1~3万元等方式,鼓励蓝莓产业发展,使2011年蓝莓产品年销售收入达11300万元。
2.3 突出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2003年以来,抚松县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169万元,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目前,一批专利产品相继问世,专利成果已被应用到实践当中。抚松华裔保健品公司生产的乌拉草保健系列产品全部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专用产品;吉林松宝公司的松籽系列产品获得了6项专利,其中:红松宝胶丸——松籽油提纯技术的应用,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公司利用人参茎叶制备人参皂甙单体的工艺,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
2.4 突出培育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围绕全县九大特色农业,累计投入186万元扶持资金,相继成立了北岗长白山特产、多彩食用菌、天祥蜂业等专业合作组织,在种苗供给、栽培种植技术、市场销售、品牌推介等方面为农户提供服务,在基地、企业、政府之间搭建起链接的纽带,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发展到167个,会员人数2762名,2011年助农增收9678万元。
3 严把资金投放关口,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3.1建立组织机构 建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围绕确定的工作目标,负责对企业申报的项目进行把关、审查。根据企业和项目成长性、效益性及辐射带动作用等情况,确定扶持的企业、项目及扶持资金额度。
3.2明确操作规程 每年初,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县里制定下发专项资金年度项目指南,明确项目资金重点内容、上报时间、上报材料等具体要求。上报的项目经有关专家认真审核,按照申请资金类别和优先支持次序进行排序后评审筛选,报请县委、县政府研究审批后,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项目承担单位。
4.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篇四
1 着力培育“三大主体”, 不断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
1.1 以打造品牌为核心, 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 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2]。全区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95家, 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38家。企业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全区69家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建立联结基地3 950hm2, 带动农户1.9万户, 畜禽、蔬菜、瓜果、农家乐、来料加工等“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2个。鼓励企业做专做精, 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大力推进农业精深加工, 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 进一步打响衢州区农产品知名度, 提高产品附加值。农业品牌进一步打响, “九龙神针”、“大山”、“大雾源”三大茶叶品牌均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元墩后”杨梅、“衢江红”椪柑等6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水晶雨”、“一品红”等5个商标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炭之语竹炭系列、阮小二酱鸭等6类产品为浙江名牌产品, 逐步实现了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带动基地的良性发展。
1.2 以产业特色为依托, 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 牵头组建、分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切实加强内部管理, 着力培育运行规范、机制灵活、管理民主的示范性合作组织。全区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 237家, 其中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 市级规范化合作社110家。特别是莲花镇五坦村, 采用“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农资采购、统一品种选择、统一种苗培育、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推广、统一产品销售”的“一班八统一”的经营模式, 在整合原草莓合作社的基础上, 创新成立了红艳草莓产销班。目前产销班已有103户农户加入, 种植面积达25 hm2, 每年接待采摘游客逾2万人次, 纯收入可达45万元/hm2。
1.3 以规模经营为导向, 着力培育家庭农场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规范管理等方式, 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推行优秀家庭农场“十化”评定制度、将发展家庭农场纳入年度综合争先考核;成立全省首个家庭农场协会、打造“放心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出台全省首个家庭农场组合保险品种, 签订了家庭农场保险全国第一单, 建立全省首个家庭农场保险服务站等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一大批集约化、精品化、生态化的家庭农场在衢江的绿色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成长, 家庭农场“衢江样本”叫响全省。2013年, 全区发展家庭农场601家, 注册资金5.7亿元。家庭农场经营面积达5 200 hm2, 占全区16 533 hm2耕地的31.5%, 家庭农场经营户人均现金收入3.5万元, 达到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3.4倍以上。省委副书记忠、省农业厅厅长相继来衢州区指导家庭农场工作, 吸引了包括江西省人大、北京市农业局在内的37批省内外领导参观考察。《农民日报》《中国保险报》《浙江日报》《农村信息报》《衢州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进行报道, 家庭农场“衢江样本”受到高度关注。
2 着力完善“三大机制”, 不断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活力
2.1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形成规模经营体系
牢牢抓住农业“接二连三”产业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的有利时机,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 每年安排6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 鼓励和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促进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目前, 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7 175 hm2, 流转率达43.4%;建立区土地流转指导中心、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 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调处和裁决流转纠纷, 促进土地有序流转[4,5]。
2.2 完善科技强农机制, 形成科技创新体系
因地制宜, 建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阵地。整合中央、省财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资金, 遵循“有要求而不搞强求, 有标准而不搞统一模式”的原则, 新建全旺镇、莲花园区2个省级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利用旧房改建或扩建高家、杜泽等9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并配置了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电子屏显示系统等现代化办公设备, 提高了农业公共服务的工作效率。多措并举, 发挥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效能。围绕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求, 以服务农业“两区”重点产业带为目标, 拓展和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 突出强化生产性服务功能, 全面推行“3+X”的“一站式”职能配置和服务模式, 并努力向农产品公共营销等服务领域拓展。
2.3 完善扶持机制, 形成“三农”保障体系
强化帮扶, 区政府建立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帮扶制度, 突出帮扶责任、明确帮扶重点和帮扶要求。坚持“一月一例会”, 定期对各部门帮扶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查, 对帮扶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总结经验, 加强协调,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科技服务, 实行农业首席专家联系现代农业综合区, 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 形成“一个现代农业综合区、一位首席专家, 一个主导产业示范区、一位农技指导员, 一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一位责任农技员”的农技服务格局, 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利用省农行联系莲花镇这一契机, 积极与省农行对接, 大胆探索设施农业抵押、农机具抵押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出台设施农业贷款试点办法, 为农业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 农行已向各类农业主体发放贷款8 532万元。
3 着力强化“三大保障”, 不断改善农业经营发展环境
3.1 强化组织保障
区委、区政府切实加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制定长期规划, 分解任务指标, 落实责任部门, 加强督查考核, 各有关部门相互紧密配合, 各司其职, 切实做到工作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移, 干部力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舆论宣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6]。
3.2 强化政策引导
为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农业, 专门出台了设施农业发展扶持补贴政策, 在申报省级补助的基础上, 区政府按省级补贴标准再给予园区内钢架大棚建设主体奖励, 2010—2011年共兑现设施农业奖补资金896.11万元;2012年, 区政府又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 扶持设施农业发展, 政策享受区域也从原先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扩面至27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 并对园区外符合补助范围的生产经营主体也给予标准50%的补助。2013年区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逾1 000万元, 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品牌培育、农业保险补贴、还贷周转金贴息、农业生产性救灾补助与生产性贷款贴息等8个方面。同时,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2011—2013年全区共争取省级设施农业设备补贴项目资金4 172万元, 占全省的11.3%;带动经营主体投入1.9亿元, 全区设施农业总投入达2.8亿元。
3.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 衢州区强化功能配套, 整合资源,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改善园区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电等条件, 改善园区发展环境, 提升园区承载力[7]。全区累计建成钢架大棚247万m2, 建成“万元田”2 400 hm2, 农业“两区”建设工作连续2年获全市考核一等奖。
摘要:对衢州市衢江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进行阐述, 以期为更好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法,浙江衢州,衢州区
参考文献
[1]薛维海.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宁波通讯, 2010 (4) :14-15.
[2]程少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J].衡阳通讯, 2013 (6) :11.
[3]冯高强.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13.
[4]曲俊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N].山西经济日报, 2013-12-28 (3) .
[5]戴红梅.衢江农业新战略:建设农业产业园区[J].浙江经济, 2013 (8) :50-51.
[6]王兆林.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N].广西日报, 2013-04-16 (6) .
【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推荐阅读:
粮库发展新思路10-25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07-15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09-23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08-22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09-12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11-18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06-21
粮库保管员述职报告07-26
粮库安全生产责任制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