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管理规定2(精选10篇)
1.会议管理规定2 篇一
中共仙河镇委员会
仙河镇人民政府
行政事业单位会议费管理办法
为控制和精简会议,降低会议成本,转变机关作风,促进廉政建设,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镇直行政机关和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的部门单位。镇直行政机关和镇属事业单位召开会议实行“分类管理,归口审批,统一标准,定点开会”的办法。
第二条、会议的分类
镇直行政机关和镇属部门单位召开会议共分为三类:
一类会议指镇党代会、镇人民代表大会。
二类会议指村(社区)支部书记会、村(社区)主任会、全镇三级干部会、各类表彰会和群众团体代表会议。
三类会议是指以镇党委、镇政府名义召开的综合性会议及镇属部门单位召开的培训等会议。
第三条、会议的规模
1、严格控制会议天数。原则上各类会议控制在1天以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办)。各单位要尽量压缩会议时间,长会短开,努力提高会议的质量。
2、严格控制会议人数。各类会议除应参会人数外,列席和其他代表人数按规定程序选举产生或根据具体情况由镇党委、镇政府审核 1
确定。
第四条、会议室选用
会议人数在10人以下的办会单位使用单位会议室,10人以上的使用镇政府会议室。
第五条、会议的审批
1、各类会议由镇党委、镇政府决定。
2、三类会议中的综合性会议和镇属部门单位召开的会议,由镇
党委、镇政府主管领导审批并报“党政办”备案。
3、除现场会议以外的所有会议都只能在镇政府机关内部就餐。
第六条、会议经费开支范围及标准
1、会议费开支包括伙食费、一类会议交通费,其他会议一律不
含住宿费、场租金、资料费、宣传费、交通费、通信费,不发误工补
助和其他费用。
2、会议费实行“定额包干、超支自负、结余留用”的原则。除一
类会议交通费和二类会议中的表彰奖励据实报销外,其他会议确需按
排用餐的,按参加该次会议的实际人数每人每顿餐10元标准补助。
第七条、会议费的审核与结算
1、各类会议的会议费由财政专项安排并统一由镇政府报帐员负
责审核结算。各部门单位自行安排的会议或会前未申报会议费而会后
补办的,一律不予安排会议经费。
4、会议经费(含交通费、表彰奖励经费)必须填制“仙河镇集中
采购审签单”,由财政专项安排并由镇政府报帐员负责审核结算。
5、本办法所规定的会议费的各项开支标准均属上限标准。各举
办单位都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执行,不得任意提高开支
标准和扩大开支范围,严禁借会议费的名义套取现金。
第八条会议及会议费纪律
1、未经镇党政办下发会议通知,不得通知村(社区)支部、村
委会正副职参加镇属部门单位召开的会议。
2、各单位不得以开会名义赠送礼品和纪念品(有价证券、购物
券等)。
3、各类会议原则上只安排便餐,不上烟酒,确需宴请的报分管
领导同意后,可安排一次宴请。宴请费用控制在50元/人标准之内,并相应核减一餐会议伙食费。
4、会议费实行一会一结。每季度末报帐一次,各项支付手续必
须真实齐全。
5、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镇财政不予办理本次会议开支的所有
费用的结算。情节严重的追究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九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凡与本办法规定不相符应以本
办法为准。
2013.5.16
2.会议管理规定2 篇二
一、大会组织委员会
主 席:黄伯云 邹广田 吕 智
执行主席:郭 桦 贾晓鹏 谢志刚
委 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成勇 王光祖 王秦生 王裕昌 方啸虎 孙毓超 李志宏 刘一波 陈怀荣 陈启武 沈主同 林 峰 贺跃辉 郭滇生 徐西鹏 莫时雄 贾 攀 崔 田 瞿 铭
秘书长:周卫宁
副秘书长:刘 燕 马红安 王进保
二、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
1、黄伯云院士 (新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2、邹广田院士 (国内外超硬材料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 3、吕智教授 (高档金刚石工具的研究与开发) 4、徐西鹏教授 (超硬材料工具在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应用) 5、贾晓鹏教授 (宝石级金刚石单晶的研制) 6、李志宏教授 (超硬材料行业2007年经济运行形势) 7、谭金华教授 (国内外石材行业 (市场) 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8、刘一波教授 (超硬材料及制品进出口现状及趋势) 9、王光祖教授 (纳米超硬材料发展及应用前景) 10、贺端威教授 (国内外PCD (或PcBN) 的研究新进展) 11、姜荣超教授 (国外超硬材料工具的最新应用和进展) 12、董长顺教授 (CVD金刚石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 13、王裕昌博士 (宝石级金刚石单晶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14、郭滇生高工 (六面顶压机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优势) 15、方啸虎教授 (超硬材料单晶合成技术新进展) 16、谢志刚高工 (金刚石锯片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三、会议日程
6月13日 代表报到 6月14日~15日 大会报告和主题报告 6月16日 参观考察
四、会议费用
1、会议注册费900元/人, 学生代表700元/人 (含住宿费、餐费、资料、会务等) 。
2、现场考察费300~500元/人 (视考察路线而定) 。
五、会议代表报到有关事宜
1、会议地点:广西桂林市七星路48号 山水大酒店
① 乘飞机抵桂代表请提前一天将航班号及时间电话通知会务组, 会务组将安排接机。代表亦可乘民航班车到桂林民航售票处下车, 改乘出租车到桂林山水大酒店 (车资约10元) 。
② 乘火车抵桂代表请自乘出租车到桂林山水大酒店 (车资约15元) 。
2、由于6月份是桂林旅游旺季, 请参会代表于5月20日前将会议回执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至会务组, 或者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向会务组报名, 以便提前预定客房。
3、会务组联系方式:
刘 燕:0773-5839180 13977319682
王进保 (接机联络) :0773-5839862 13707736499
周卫宁:0773-5839859 13977324599
传真:0773-5835411 电子信箱:gczx2008@gmail.com tebon@163.com
3.会议管理规定2 篇三
会议对以下码头企业进行表彰:
(1)2008年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码头企业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振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赤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上海盛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广州港南沙港务有限公司、蛇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分公司、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和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2)2008年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码头企业广州港南沙港务有限公司、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连云港新东方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广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青岛远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招商港务(深圳)有限公司、营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烟台港集装箱公司和营口新世纪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3)2008年集装箱吞吐量前5名内河码头企业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张家港永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南通港口集团集装箱分公司、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和扬州远扬国际码头有限公司。
(4)2008年杰出集装箱桥吊作业效率码头企业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宁波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和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
(5)2008年杰出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码头企业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分公司、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和广州港南沙港务有限公司。
(6)2008年每米岸线吞吐量前5名码头企业广州港南沙港务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分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振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和上海明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7)2008年最佳经济效益码头企业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振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上海明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和宁波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8)2008年桥吊单机效率创纪录码头企业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2009年4月3日装卸“腾河”轮141 S航次,第Q 827号桥吊每小时作业128.48自然箱)和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分公司(2009年9月26日装卸“新常熟”轮0089 N航次,第CR 13号桥吊每小时作业136.66自然箱)。
(9)2008年单箱消耗电力和燃油最低码头企业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振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
(10)2008年行业奉献奖锦州新时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振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赤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此外,会议还对2009年中国港口集装箱码头“湛江港杯”调研论文竞赛的获奖论文进行表彰。
4.会议管理规定2 篇四
关于印发《武汉大学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
助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设立“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项目”。现将《武汉大学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管理办法》印发实施。
特此通知
武汉大学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武汉大学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设立“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项目”,旨在鼓励和资助在读研究生出国出境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追踪国际学术前沿,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二条武汉大学研究生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专项经费来源:国家专项拨款;校级财力预算安排;专项捐赠和其他。研究生院负责经费的日常管理与核算,专款专用。
第三条研究生因科研工作或论文写作需要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可申请此项资助。
第二章 申请资助的条件与原则
第四条 资助对象条件:
一、原则上应为武汉大学在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不含委培生、定向生),拟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主题应与资助对象专业研究方向紧密相关。
二、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应符合出国要求。
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学术品行。
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出国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资助:
一、在校期间受过处分,或有学术不端行为的。
二、申请材料内容不齐备、或申请材料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三、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及正在境外学习的人员。
四、暂不接受港、澳、台地区学生及持有国外长期居留证人员的申请。
第六条 资助对象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原则上应为在国外举办的本学科领域较高级别的、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
第七条 资助对象应获得会议主办方的正式录用通知或邀请函,且以论文第 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会议上做口头宣读或主题报告。每篇论文原则上只资助一名研究生参会。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应为武汉大学。
第八条 资助对象拟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会期应在完成学位论文答辩之前,且应在会议结束后四天内返校。
第三章资助内容与资助额度
第九条 根据资助对象的申报条件和论文录用情况,分等级择优资助:
一、对于以口头宣读形式参会者,给予往返国际旅费和会议注册费的资助;
二、对于论文被录用为大会(或分会场)特邀报告或主题发言者,给予往返国际旅费、会议注册费及参会期间的住宿费的资助。
三、双边或区域性学术会议在上述资助额度基础上减半。
第十条 根据资助对象的参会地点给予的最高资助额度如下:
一、亚洲地区:12000元人民币/人/次。
二、其他地区:25000元人民币/人/次。
第十一条鼓励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根据会议级别及资助对象情况给予相应配套资助。
第四章 申请与审批程序
第十二条资助对象应在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向培养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一、《武汉大学资助研究生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项目申请书》和《武汉大学研究生出访申请表》各一式两份。
二、会议正式征文通知(Final Call for Paper),应包括会议的起止时间及相关费用说明。
三、论文正式录用通知和大会邀请函(应包括论文录用情况的详细说明)。
四、拟发表论文全文(或会议摘要)。
五、外语水平证明。
六、导师推荐意见。
第十三条资助对象培养单位应对其提交的相关材料、会议层次等情况进行核准,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交研究生院。
第十四条研究生院应对培养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复核,组织专家对国际会议的层次和资助对象情况进行综合评议,择优确定资助名单和资助额度,并定期公布。
第五章经费使用与管理
第十五条 资助项目获批后,培养单位、指导教师应督促资助对象根据审批 意见办理出国手续,加强外事纪律教育,并与之保持密切联系,主动了解其在外表现,及时给予监督和指导。资助对象必须购买与出国行程相关的人身保险,保险费用由本人承担,学校不负责受资助人在国外期间的医疗费用以及发生意外所涉及的各项费用。
第十六条资助对象回国后应在一周内(遇寒暑假顺延)向培养单位报到并 提交以下材料:
一、会议日程安排(Final Program,含有本人发言或报展的日程页复印 件)。
二、护照首页及标有出入境日期页面的复印件。
三、参加国际会议的总结报告。
四、参会情景照片若干张(电子版)。
五、批准资助项目的相关正式发票原件(所有发票背后需有导师和本人签 名;机票原件需随发票,国外电子机票应附登机牌)。
第十七条 以上材料由培养单位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第十八条 资助对象持相关审批件至学校财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报销原则为学校资助额度内实报实销。
第十九条 资助对象应在回国后的一学期内在学院范围内做一场公共学术报告,并将相关材料(如讲义、PPT、照片等)交研究生院备案。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条 所有资助对象应自觉遵守《武汉大学研究生出国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武汉大学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暂行)》同时废止。
5.会议管理规定2 篇五
大胆创新
全面加强农村新社区服务管理
玉壶镇东溪社区党总支、管委会
(2011年9月)
玉壶镇东溪社区现辖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9059人,在外华侨7500多人,9个党支部,党员309名;社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中心村碧溪常住人口862人。东溪社区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农村社区,管理幅度偏大。今年以来,东溪作为全市村级组织设置“转并联”改革的先行试点,按照农村社区发展“中心增强辐射、偏远逐步弱化、服务强化提升、促进城乡统筹”的要求,围绕“完善公共服务、强化社会管理、整合资源优势、促进共同发展”的功能定位,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新社区管理创新之路。
一、社区建设在“三到位”中得保障
自4月份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以来,东溪社区在架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定位、运行机制、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先行一步。截至8月底,全镇共受理各类业务621件,办结率100﹪。其中受理即办事项437件,办结率100﹪,受理代办事项168件,受理率及办结率均为100﹪,受理同城办理事项115件。
——科学设置,组织构建到位。以“科学设置、分工明确、互助互管、合力共建”为原则,组建社区三套机构,即社区党总支、管委会和监委会。社区党总支主要负责社区公共行政事务管理服务的领导协调,总支书记由镇党委副书记刘光煜下派兼任,成员由所辖行政村书记担任;管委会承担具体开展社区公共事务工作,由镇人武部长程建利担任管委会主任,成员由所辖行政村村委会主任担任;议事监督委员会对管委会工作实行监督与建议,由专职副书记雷金发兼任,成员由所辖行政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担任。同时,加强社区群团组织建设,实现工青妇、关工委等组织全覆盖,积极培育社区文体、娱乐等各个协会、社团,负责管理部分社区事务。组建提供公益性服务、发展慈善事业的志愿者服务队,协助管理事务性工作,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目前,已建立结对帮扶、法律援助、技术信息、环境保洁等四类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其中有82名党员志愿者登记在册,已开展志愿服务5次。
——强化力量,人员配置到位。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干部消化,配备专(兼)职社工,实现政府工作人员向社区工作人员过渡。由行政区划调整前东溪乡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担任社区工作者,再培养一批文化程度高、办事能力好的年轻人员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形成一支具备先进管理经验和优质服务水平的专职社区管理队伍。目前,东溪社区已配备专(兼)职社工45名,其中,村干部26名,驻村干部15名,大学生村官3名,聘用人员1名。
——整合资源,场地保障到位。面对有限的场地资源,我们本着场地设施最小化、公共服务最大化的原则,努力整合现有资源,切实保障社区服务场所。按照社区中心“六室六站二栏一厅一家一校一场所”要求,在场地布局上,追求场地利用最大化,对场地有限的社区整合资源科学归类,实行一室多用;在工作开展上,追求场所载体多元化,将社区学校办成老年大学教育阵地、青少年关爱阵地、远程教育传播阵地。同时,在多功能活动室设立生态环境成果陈列角,在综治(调解)室悬挂警世语相框,营造工作创建氛围。
二、社区管理在“1348”模式中得提升
社区的主体是群众。今年以来,东溪社区通过推行“一日三定四制八联”运行模式,引导社区居民牢固树立“社区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理念,使广大居民实现身在社区、认识社区、融入社区、心系社区的转变。
——试行“一日”体验,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今年7月以来,东溪社区率先开展“农村新社区体验日”活动。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分批次、分阶段让群众体验社区服务,第一批次为村两委干部、知名人士、侨眷代表、村民代表,第二批次为孤寡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第三批次逐步向社区全员开放。在活动中,借鉴绿城园区生活服务运行体系,引入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功能设施、平安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娱乐等生产、生活理念体验内容。具体包括:开放“六室六站二栏一厅一家一校一场所”,发放社区改革宣传单,依托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体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通过社区便民服务系统、服务评价体系演示,体验社区网络便民审批、同城联办及“一站式”服务等工作流程,体验社区便民服务;通过开展老年人棋牌类比赛、歌舞比赛、讲民间故事、唱鼓词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活动,倡导健康娱乐休闲方式,体验社区文化生活;通过开展社区生态摄影展、环保小制作比赛、鱼苗投放等活动,以及参观生态成果陈列室、进行社区环保大家谈等形式,体验社区生态环保;通过开放社区警务室、演示网络化管理系统、参观治安联防训练等,体验社区平安建设。
——推行“三定”模式,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即定时办公、定期议事、定点培训:定时办公,即规定每周四为村干部到社区集中办公日,坐班考核情况与村干部误工报酬相挂钩。定期议事,即每月15日为协商议事日,会议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或管委会主任主持,主要议事范围包括:近阶段工作情况汇报交流、主持人点评工作、部署镇党委、政府下达工作任务;以民主恳谈等方式,对“1+X”城镇发展规划、农房集聚改造、“三分三改”等当前重点工作广纳良策,集思广益。8月份,东溪社区农房集聚改造点进展顺利,完成投资计划73%以上;确定茗垟村为“三分三改”试点村,商议确定了试点工作方案,9月份已铺开试点工作。定点培训,即依托社区学校硬件及师资,重点对常住社区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培训,确保社区干部每年轮训一次、社区党员每季活动一次、社区居民每人学习一技。
——健全“四制”运行,保障社区工作全覆盖。建立综合协调、民主管理、便民服务、共建互助社区“四大工作机制”。即建立以社区班子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工作例会制度、社区班子分工负责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协商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协调机制,建立以社区干部履职承诺、四议两公开、民主恳谈会、党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机制,建立以即办制、代办制、协办制、同城审批、网络审批等为主要内容的便民服务机制,建立以结对共建、文明联创、领导挂钩联系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共建互助机制。
——开展“八联”建设,营造社区氛围更浓郁。为进一步激发联村社区活力,在东溪社区全面开展规划联做、发展联合等“八联”建设。即以社区为主体,开展规划联做、设施联建、发展联合、服务联动、活动联办、文明联创、环境联整、治安联防,强化农村新社区实体功能,让各种基层管理服务要素在社区平台上集聚,使社区功能更全、服务更优、群众办事更方便。如在规划联做方面,打破村村分割、自成一体的思维定势,以东溪社区8个村原有规划为蓝本,统一制定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东溪社区栗树坦农房集聚改造项目通过制定统一的农房改造规划,完善配套设施,拟安置农户200户、800人左右,可安排宅基地整理29亩,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又如在发展联合方面,东溪社区对整个片区的油茶开发,实行连片土地流转、规模集中经营、品牌一体化创建,推进了油茶品质提升、销售网络健全。在活动联办上,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组建老年舞蹈队、老年腰鼓队等2支文艺活动队伍,开展了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等专场演出2场。
三、社区服务在改革创新中得优化
树立“大社区”理念,围绕“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要求,大胆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寓管理于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参与感。——创新服务模式,切合农村实际。根据“九山半水半分田”,面积广、村庄数量多、人口分布不均衡这一山区实际,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在率先推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基础上,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代办服务站”的模式,在社区中心建立1个便民服务大厅,在每个行政村建立1个代办式的便民服务站,实现社区便民服务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完成便民服务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同时,通过推行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三大服务体系,进一步弥补了政府职能对群众养老、托幼、保健、娱乐、保洁、绿化等方面的服务缺位,满足社区群众的需要。
——创新服务方式,注重便民利民。一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明确4大类服务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调研,以“利民、便民”为着力点,确定民政社保、计生服务、党员服务、涉农服务等4大类服务内容。二是加强协调,明确下放事权。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实行审批、服务、管理权限“上提下授”,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和服务事项,党建、计生、社会保障、综治、卫生、农林等,全部纳入社区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办理,目前可在社区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受理的办理事项从13项增至29项。三是网络审批,同城办理。着力构建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依托统一数据中心、统一用户管理、CA数字证书认证、统一工作流管理、统一短信平台,有效实现资源共享、网上办公、网络审批。将部门、乡镇、社区三级基础信息对接共享,保障群众代办事件在便民服务一个窗口完成递交、审核、通过;通过网络平台实施流程监管,代办事项在哪一个环节停滞一目了然,倒逼干部进一步深化即办、待办、协办理念,自系统实施以来,将计生、民政、社保等办理时限缩短近40%。同时,建立群众办事短信查询系统,办事群众只要发短信即可查询所办事项所需材料,也可查询所受理事项的当前办理进度。
6.南宁会议报告2 篇六
(一)组织领导
农村改革试验涉及政策完善和制度创新,政策性很强。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建立由多部门参加的农村改革试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农业部,承担改革试验工作的具体组织部署,重大问题向中央报告。
(二)申报条件
对过去已经成立的试验区,凡是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进展,符合此次农村改革试验主题的,且地方有积极性的,可考虑承担新的任务,要按新的规定和办法进行申报、审批。对拟新进入的试验区,符合新一轮试验布局要求、地方党委政府有积极性,并配套机构、人员和经费,有试验基础的,可进行申报。农业部试验办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拟用2—3年建成一批试验区。
(三)申报程序
申报分以下五个步骤:
1、由地方人民政府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2、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提出申报意见,报送农业部;
3、农业部试验办进行论证,提出意见或建议,送中农办审核;14、经中农办审核后,呈送农村改革试验工作联席会议审定;
5、由农业部下文批复。
(四)运行管理
严格试验区和试验项目报批,按照地方为主、省部共建的原则,实行市申报、省推荐、联席会议审批。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按照“项目报批、跟踪监测、总结验收”的要求,对改革试验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做到前期报方案、做总结、过程有监测、结束要验收、成果须上报。新一轮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党委政府都要明确主管部门,要落实责任,按照试验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到项目任务落实到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实施措施落实到位。
(五)项目支持
7.会议管理规定2 篇七
6.7.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07。
6.7.2选育单位:
湖北富悦农业科学研究所。
6.7.3品种来源:
02-68AB×02R-8。
6.7.4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期半匍匐, 叶色中绿偏淡, 侧裂2或3对, 长柄叶叶片厚, 大顶叶。花瓣中黄偏深, 较大, 宽度较宽, 呈侧叠状。茎秆粗壮, 青绿色, 多蜡粉, 分枝节位较低, 分枝性中等。全生育期218天, 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株高162.8 cm, 一次有效分枝数7.0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278.4个, 每角粒数18.7粒, 千粒重4.07 g。菌核病发病率6.79%, 病指3.73;病毒病发病率0.70%, 病指0.2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1%, 饼粕硫苷含量19.38μmoL/g, 含油量40.87%。
6.7.5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72.0 kg, 比对照增产8.1%;2010~2011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76.0 kg, 比对照增产4.6%;两年平均亩产174.0 kg, 比对照品种增产6.3%。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7.9 kg, 比对照增产9.1%。
6.7.6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 培育壮苗。育苗移栽9月10日左右播种, 直播争高产必须在9月底前播完。 (2) 育苗移栽田亩栽0.8万~0.9万株, 直播田亩留苗1.5万株作用。 (3) 施肥水平按10~15 kg纯氮配比肥料, 氮、磷、钾肥比例为2:1:2。其中氮肥50%作为基肥, 苗肥和腊肥各占25%;磷肥、钾肥全部作基肥施用。亩施硼肥1 kg作基肥。 (4) 中耕除草, 开沟培蔸, 防冻保苗, 看苗促控, 适时收获。 (5) 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6.7.7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8先油339
6.8.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08。
6.8.2选育单位:
四川确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6.8.3品种来源:
Q86AB×HR18。
6.8.4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苗期叶片半直立, 裂叶3或4对, 顶叶椭圆、较宽大。种子黄褐色。株高166.8 cm, 一次有效分枝数6.7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256.1个, 每角粒数18.9粒, 千粒重3.77 g。菌核病发病率4.32%, 病指0.98;病毒病发病率0.54%, 病指0.39;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感。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0.6%, 饼粕硫苷含量23.21μmoL/g, 含油量46.74%。
6.8.5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76.1 kg, 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5.1%;2010~2011年续试, 平均亩产180.8 kg, 比对照增产7.5%;两年平均亩产178.4 kg, 比对照增产6.3%。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76.7 kg, 比对照增产12.6%。
6.8.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 10月中、下旬移栽, 每亩种植0.6万~0.8万株;直播田每亩留苗1.0万~1.5万株。 (2) 亩施纯氮15 kg以上, 氮、磷、钾肥按1.0:0.5:0.9比例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 追肥应注意苗肥重、薹肥轻, 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最好, 特别注意施用硼肥。 (3) 中耕除草要早, 先浅后深, 一般中耕一二次, 消灭杂草, 疏松土壤。在杂草严重时, 也可选用合适的除草剂除草。 (4) 及时清沟排渍, 防止湿害、涝害。 (5) 苗期主要防治菜青虫、跳甲和蚜虫, 春后主要防治菌核病、霜霉病和蚜虫, 尤其要防治菌核病。 (6) 80%以上的角果变黄、种子呈该品种固有色泽时及时收割。
6.8.7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9阳光2009
6.9.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09。
6.9.2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6.9.3品种来源:
中双6号/X22。
6.9.4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苗期半直立, 顶裂叶中等, 叶色较绿, 蜡粉少, 叶片长度中等, 侧叠叶3或4对, 裂叶深, 叶脉明显, 叶缘有小齿, 波状。花瓣黄色, 长度中等, 较宽, 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17天, 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株高178.0 cm, 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 匀生分枝类型, 单株有效角果数275个, 每角粒数19粒, 千粒重3.79 g。菌核病发病率10.03%, 病指6.71;病毒病发病率1.00%, 病指0.60;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25%, 饼粕硫苷含量18.39μmoL/g, 含油量43.98%。
6.9.5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64.7 kg, 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3.6%;2010~2011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91.1 kg, 比对照品种增产4.1%;两年平均亩产177.9 kg, 比对照品种增产3.8%。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49.5 kg, 比对照减产1.5%。
6.9.6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 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 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 苗龄控制在30天左右, 培育大壮苗, 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 每亩用种量200~400 g。 (2) 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 育苗移栽亩栽0.8万~0.9万株, 直播亩留苗1.5万~2.0万株。 (3) 重施底肥, 亩施复合肥50 kg、硼砂1.5 kg左右, 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 1月底根据苗势亩施尿素5 kg。注意必施硼肥, 如果底肥没施, 应在薹期喷施0.2%硼肥。 (4) 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6.9.7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0中油杂16号
6.10.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10。
6.10.2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6.10.3品种来源:
36A×P8014。
6.10.4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 叶片形状裂叶型, 叶缘锯齿状, 叶片浅绿色, 无蜡粉, 叶片长度中等, 叶脉明显。花瓣黄色, 长度中等, 较宽, 呈侧叠状。种子褐黑色。全生育期218天。株高172.4 cm, 一次有效分枝数6.2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259.9个, 每角粒数18.5粒, 千粒重3.98 g。菌核病发病率6.82%, 病指5.00;病毒病发病率1.16%, 病指0.95;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0%, 饼粕硫苷含量20.73μmoL/g, 含油量46.69%。
6.10.5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63.4 kg, 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4%;平均亩产油78.10 kg, 比对照增产9.5%。2010~2011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85.5 kg, 比对照增产1.0%;平均亩产油84.55 kg, 比对照增产4.9%。两年平均亩产174.5 kg, 比对照减产0.6%;两年平均亩产油81.46 kg, 比对照增产7.3%。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58.1 kg, 比对照增产0.7%。
6.10.6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 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 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 (2) 中等肥力水平下, 育苗移栽亩栽1.0万~1.2万株, 肥力水平较高地块亩栽0.8万~1.0万株;直播可适当密植。 (3) 重施底肥, 亩施复合肥50 kg;追施苗肥, 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15 kg左右;必施硼肥, 底施亩施硼砂1.0~1.5 kg, 薹期喷施0.2%硼砂溶液。 (4) 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 初花期后一周亩用100 g菌核净兑水50 kg喷施。
6.10.7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1华湘油15号
6.11.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11。
6.11.2选育单位: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6.11.3品种来源:
S017A×C100。
6.11.4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杂交种。幼苗半直立, 子叶肾脏形, 叶色常绿, 基叶裂片2或3对, 叶缘浅缺刻。薹茎粗壮, 绿色。全生育期218天, 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株高168.9 cm, 株形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数6.7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250.1个, 每角粒数20.2粒, 千粒重4.42 g。菌核病发病率7.84%, 病指为4.29;病毒病发病率0.92%, 病指为0.62;菌核病抗性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00%, 饼粕硫苷含量17.34μmoL/g, 含油量42.53%。
6.11.5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71.9 kg, 比对照增产8.1%;2010~2011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90.9 kg, 比对照增产3.9%;两年平均亩产181.4 kg, 比对照增产5.9%。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55.4 kg, 比对照增产2.3%。
6.11.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 苗床每亩播种500~600 g, 苗龄30~35天时移栽, 每亩栽植0.8万~1.0万株;直播9月下旬播种, 每亩播种250 g, 亩留苗1.2万~1.5万株。 (2) 亩施纯氮12~15 kg、五氧化二磷7 kg、氯化钾8 kg、硼砂1 kg;施足底肥, 早追苗肥, 轻追腊肥。 (3) 冬前注意防蚜虫、菜青虫, 春后注意清沟排水, 防治菌核病。
6.11.7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南、湖北、江西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2华湘油12号
6.12.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12。
6.12.2选育单位: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6.12.3品种来源:
S017A×恢3-7。
6.12.4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杂交油菜组合。幼苗半直立, 叶色常绿, 基叶裂片2或3对, 叶缘浅缺刻。薹茎粗壮, 绿色。全生育期219天, 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株高171.6 cm, 株形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数7.1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283.6个, 每角粒数18.7粒, 千粒重4.17 g。菌核病发病率5.77%, 病指1.98;病毒病发病率0.28%, 病指0.16;菌核病抗性鉴定结果为中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0%, 饼粕硫苷含量21.25μmoL/g, 含油量43.46%。
6.12.5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83.9 kg, 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0.6%;2010~2011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86.6 kg, 比对照增产3.9%;两年平均亩产185.3 kg, 比对照增产7.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8.3 kg, 比对照增产9.3%。
6.12.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 苗床每亩播种量500~600 g, 苗龄30~35天时移栽, 每亩栽植0.8万~1.0万株;直播栽培9月下旬播种, 每亩播种250 g, 每亩留苗1.2万~1.5万株。 (2) 亩施纯氮12~15 kg、五氧化二磷7 kg、氯化钾8 kg、硼砂1 kg;施足底肥, 早追苗肥, 轻追腊肥。 (3) 冬前注意防蚜虫、菜青虫, 春后注意清沟排水, 防治菌核病。
6.12.7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南、湖北、江西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3浙油50号
6.13.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13。
6.13.2选育单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6.13.3品种来源:
沪油15/浙双6号。
6.13.4以往审定情况:
2010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6.13.5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幼苗半直立, 叶片较大, 顶裂叶圆形, 叶色深绿, 裂叶2对, 叶缘全缘, 光滑较厚, 叶缘波状, 皱褶较薄, 叶被蜡粉, 无刺毛。花瓣黄色, 侧叠、复瓦状排列。种子黑色, 圆形。全生育期220天, 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株高165.5 cm, 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248.5个, 每角粒数19.0粒, 千粒重3.91g。菌核病发病率2.26%, 病指1.25;病毒病发病率1.17%, 病指0.78;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25%, 饼粕硫苷含量20.78μmoL/g, 含油量46.53%。
6.13.6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60.9 kg, 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3.2%;平均亩产油72.76 kg, 比对照增产4.1%。2010~2011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84.1 kg, 比对照增产2.5%;平均亩产油88.08 kg, 比对照增产11.7%。两年平均亩产172.5 kg, 比对照减产0.3%;平均亩产油80.42 kg, 比对照增产8.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54.0 kg, 比对照增产1.5%。
6.13.7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中游区9月中旬播种育苗, 苗床每亩用种量500 g, 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6, 苗龄30~35天, 培育壮苗, 每亩种植0.7万~0.8万株, 宽行窄株种植。 (2) 施足底肥, 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 kg、尿素10 kg、过磷酸钙50 kg、氯化钾10 kg、硼砂1 kg;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 栽后20天第1次追肥, 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 (3) 苗期注意防治瘁倒病、菜青虫和蚜虫, 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 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13.8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江西两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505号公告, 该品种还适宜在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4禾盛油555
6.14.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14。
6.14.2选育单位:
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6.14.3品种来源:
78A×617R。
6.14.4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 叶片椭圆型, 叶深绿色, 叶片较大, 有裂叶2或3对。茎深绿色, 花瓣黄色、相互重叠, 种子黑褐色。全生育期218天, 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株高170.6 cm, 一次有效分枝数6.6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254.0个, 每角粒数21.5粒, 千粒重3.32 g。菌核病发病率5.22%, 病指2.66;病毒病发病率0.13%, 病指0.1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35%, 饼粕硫苷含量25.77μmoL/g, 含油量42.61%。
6.14.5产量表现:
2009~2010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85.9 kg, 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1.0%;2010~2011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87.1 kg, 比对照增产4.1%;两年平均亩产186.5 kg, 比对照品种增产7.5%。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6.9 kg, 比对照品种增产6.3%。
6.14.6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中游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 10月中下旬移栽, 苗期控制在30~35天, 中等肥力地块亩植0.8万株左右, 瘦地、迟茬地亩植1.0万株左右;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 每亩用种200~400 g, 每亩留苗1.8万~2.2万株。 (2) 中等以上肥力水平地块, 肥料运筹上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 每亩施复合肥70 kg、硼砂1.5 kg左右, 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 1月底根据苗势亩施尿素5 kg, 注意必施硼肥。 (3) 苗期注意防治蚜虫, 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6.14.7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5沣油737
6.15.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15。
6.15.2选育单位: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6.15.3品种来源:
湘5A×6150R。
6.15.4以往审定情况:
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6.15.5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 子叶肾形, 叶色浓绿, 叶柄短。花瓣深黄色。种子黑褐色, 圆形。全生育期平均217天, 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株高154.2 cm, 一次有效分枝数7.5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282.5个, 每角粒数19.3粒;千粒重3.64 g。菌核病发病率7.95%, 病指4.31;病毒病发病率0.92%, 病指0.54;菌核病综合评定为低感。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05%, 饼粕硫苷含量37.22μmoL/g, 含油量41.59%。
6.15.6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73.6 kg, 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5.6%;2009~2010年续试, 平均亩产181.0 kg, 比对照增产8.1%;两年平均亩产177.3 kg, 比对照增产11.7%。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3.1 kg, 比对照品种增产6.0%。
6.15.7栽培技术要点:
(1) 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 苗床每亩播种400~500 g, 每亩移栽0.6万~0.8万株;直播10月中旬播种, 每亩播种200~250 g, 三叶期亩留苗1.5万~2.5万株。 (2) 播前施足底肥, 播后施好追肥, 氮、磷、钾肥搭配比例为1:2:1, 每亩底施硼肥1 kg。 (3) 中耕培土, 及时除草。 (4) 重点做好菌核病的防治。 (5) 适时收获, 人工收割以植株主序中部角中籽粒变黑为参照, 机械收割以全株籽粒红黑色为参照。
6.15.8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309号公告, 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6楚油杂79号
6.16.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16。
6.16.2选育单位: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6.16.3品种来源:
楚07AB×楚-09。
6.16.4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 子叶肾形, 叶色绿, 有蜡粉, 叶片较大, 叶缘锯齿状, 裂叶2或3对。花瓣黄色, 呈侧叠状。种子褐色, 近圆形。全生育期平均219天, 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株高163.7 cm, 一次有效分枝数6.7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258.5个, 每角粒数19.7粒, 千粒重4.38 g。菌核病发病率5.77%, 病指3.99;病毒病发病率1.22%, 病指0.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3%, 饼粕硫苷含量26.17μmoL/g, 含油量44.38%。
6.16.5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59.8 kg, 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4%;2009~2010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79.8 kg, 比对照增产7.4%;两年平均亩产169.8 kg, 比对照增产6.9%。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5.2 kg, 比对照增产7.3%。
6.16.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 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 苗龄30天左右, 培育大壮苗, 10月中旬移栽, 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亩植0.8万株左右;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 每亩用种200~400 g, 亩留苗1.5万~2.0万株。 (2) 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总施肥量的80%作底肥, 20%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底肥必施硼肥, 亩施含硼量为11%的硼砂1 kg。 (3) 苗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6.16.7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7圣光86号
6.17.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17。
6.17.2选育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6.17.3品种来源:
206A×L-135。
6.17.4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 顶裂叶中等大, 叶色绿色, 有蜡粉, 叶片长度中等, 侧叠叶2对以上, 裂叶深中等, 叶脉明显。花瓣黄色, 大小中等, 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全生育期平均218天, 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株高156.7 cm, 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 上生分枝类型, 单株有效角果数262.0个, 每角粒数21.6粒, 千粒重3.73 g。菌核病发病率7.82%, 病指5.04;病毒病发病率0.7%, 病指0.5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65%, 饼粕硫苷含量21.04μmoL/g, 含油量41.87%。
6.17.5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58.9 kg, 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5.8%;2009~2010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75.2 kg, 比对照增产4.6%;两年平均亩产167.0 kg, 比对照增产5.2%。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59.5 kg, 比对照增产3.6%。
6.17.6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 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 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 苗龄控制在30天左右, 培育大壮苗, 10月中旬移栽, 亩植0.6万~0.8万株;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 每亩用种量200~400 g, 亩留苗1.8万~2.2万株。 (2) 重施底肥, 亩施复合肥70 kg、硼砂1 kg左右, 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 1月底根据苗势亩施尿素5 kg;注意必施硼肥, 如果底肥没施, 应在薹期喷施0.2%硼肥。 (3) 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6.17.7审定意见: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8同油杂2号
6.18.1审定编号:
国审油2011018。
6.18.2选育单位:
安徽同创种业有限公司。
6.18.3品种来源:
9758A×2376R。
6.18.4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 顶裂叶中等大, 叶色较深绿, 叶片长度中等, 侧叠叶3对以上, 裂叶深, 叶脉明显, 叶缘有小齿, 波状。花瓣黄色, 大小中等, 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30天, 比对照秦油7号早熟1天。株高152.3 cm, 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 匀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382.6个, 每角粒数24.7粒, 千粒重3.15 g。菌核病发病率21.82%, 病指10.60;病毒病发病率9.87%, 病指3.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25%, 饼粕硫苷含量21.25μmoL/g, 含油量43.27%。
6.18.5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86.4 kg, 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14.6%;2010~2011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76.9 kg, 比对照品种增产4.6%;两年平均亩产181.7 kg, 比对照品种增产9.5%。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81.1 kg, 比对照品种增产7.4%。
6.18.6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 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 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 苗龄控制在30天左右, 培育大壮苗, 10月中旬移栽, 亩植0.7万~0.8万株;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 亩留苗1.5万~1.8万株。 (2) 重施底肥, 亩施复合肥40 kg或尿素30 kg、过磷酸钙40 kg、钾肥30 kg, 早施苗肥, 注意必施硼肥。 (3) 苗期用菊酯类农药或乐果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初花期喷药2次防治菌核病。
6.18.7审定意见:
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8.行风会议记录2 篇八
时间:2014年11月25日 周二 15:00 地点:教学管理科 主持: 出席: 会议内容:
1、提高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的自觉性。
2、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科室的负责人,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总支的决策部署上来,以积极的姿态,迅速参与到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把提升素质,转变作风,廉洁勤政,树优形象,服务发展作为自觉地行动。
3、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我们研究确定了今年局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各科室和全体工作人员必须予以明确,这是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深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9.安全检查会议 2[范文] 篇九
时间:2012.9.12 地点:天信中心项目部工地会议室 主持人:赵峰
参会人:赵峰、午选峰、薛选杰、马文平、张众辉、邓顺昌、宁
志元、张秀清、张俊民、闫丽琴、王俊峰 会议内容:
1.、午选峰传达了《关于建立稷山县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督办制度的通知》稷建字【2012】87号文件,要求项目部严格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查处督办暂行办法》执行事故快报,明确事故查处督办职责,严格落实查处督办事项。
2.薛选杰传达了《山西省<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文件确定项目负责人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且同一时期只能承担一个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文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带班检查时,应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并要在企业和工程项目存档备查。
10.会议管理规定2 篇十
3.26滇豆6号
3.26.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26。
3.26.2选育单位: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3.26.3品种来源: (晋宁大黄豆×黑农29) ×威廉姆斯。
3.26.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127天, 白花、棕毛, 株高68.7 cm, 底荚高度10.4 cm, 主茎节数14.6个, 分枝数4.3个, 单株荚数57.2个, 百粒重15.8 g。种皮黄色, 种脐黑色。接种鉴定,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 感SC7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4.53%, 粗脂肪含量19.59%。
3.26.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88.5 kg, 比对照滇86-5增产10.8%,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199.1 kg, 比对照增产16.8%,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93.8 kg, 比对照增产13.8%。2007年生产试验, 亩产154.3 kg, 比对照增产12.8%。
3.26.6栽培技术要点: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 每亩保苗1.4万~1.8万株;播种前每亩施钾肥8~10 kg、过磷酸钙20~33 kg作底肥;根据苗情每亩可追施尿素4~8 kg。
3.26.7审定意见:适宜在贵州、云南中北部、湖北省西南山区春播种植。
3.27交大02-89
3.27.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27。3.27.2选育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3.27.3品种来源:台湾88×宝丰8号。
3.27.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88天, 株高36.8 cm, 主茎节数9.3个, 分枝数2.7个, 单株荚数27.7个, 单株鲜荚重44.7 g, 每500 g标准荚数188个, 荚长×荚宽=5.3 cm×1.3 cm, 标准荚率67.9%, 百粒鲜重68.1 g。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 种皮黄色。接种鉴定, 高抗SMVSC3株系, 中感SC7株系。
3.27.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鲜食大豆春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鲜荚798.3 kg, 比对照AGS292增产13.1%,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鲜荚910.3 kg, 比对照增产12.6%,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鲜荚847.8 kg, 比对照增产12.0%。2007年生产试验, 亩产鲜荚983.8 kg, 比对照增产8.3%。
3.27.6栽培技术要点:每亩保苗1.5万~2万株;每亩施复合肥7~10 kg作种肥, 开花期施氮肥2 kg。
3.27.7审定意见:适宜在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作春播鲜食大豆种植。
3.28中豆37号
3.28.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28。
3.28.2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3.28.3品种来源:新六青×痢溧阳大青豆。
3.28.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82天, 株高53.7 cm, 主茎节数12.3个, 分枝数2.1个, 单株荚数38.2个, 单株鲜荚重65.4 g。每500 g标准荚数224个, 荚长×痢荚宽=4.8 cm×1.2 cm, 标准荚率59.8%, 百粒鲜重58.7 g。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 种皮绿色, 子叶黄色。接种鉴定,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 中感SC7株系。
3.28.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鲜荚718.4 kg, 较对照新六青增产10.9%,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鲜荚745.6 kg, 比对照增产8.9%,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鲜荚732.0 kg, 比对照增产9.8%。2007年生产试验, 亩产鲜荚868.3 kg, 比对照增产17.8%。
3.28.6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 早播每亩保苗1.2万~1.5万株, 晚播或土壤瘠薄地块每亩保苗2.0万株。一般每亩施复合肥20~25 kg、过磷酸钙25 kg作基肥, 苗期追施尿素或磷酸二铵8 kg, 初花期可用磷酸二氢钾、钼酸铵进行叶面喷肥。
3.28.7审定意见:适宜在安徽、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作夏播鲜食大豆种植。
3.29南农31号
3.29.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29。3.29.2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3.29.3品种来源:南农18-6×徐豆4号。
3.29.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95天, 株高70.8 cm, 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 有效分枝1.4个, 单株有效荚数35.8个, 单株粒数92.3个, 单株粒重17.3 g, 百粒重19.6 g。籽粒圆形, 黄皮, 脐浅褐色。接种鉴定, 中抗花叶病毒病SC3、SC7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0.84%, 粗脂肪含量20.21%。
3.29.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69.6 kg, 比对照1埂青82增产26.8%, 极显著, 比对照2华夏1号增产15.3%,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180.2 kg, 比对照华夏1号增产13.0%,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74.9 kg, 比对照华夏1号增产14.1%。2007年生产试验, 亩产161.5 kg, 比对照华夏1号增产10.1%。
3.29.6栽培技术要点:7月上中旬播种, 每亩保苗1.2万~1.3万株。一般每亩施复合肥50 kg, 花期亩施尿素5~10 kg。
3.29.7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中南部、广东、广西、海南夏播种植。
3.30辽豆24号
3.30.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7030。
3.30.2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3.30.3品种来源:辽豆3号×异品种。
3.30.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129天, 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3.0 cm, 单株有效荚数48.2个, 百粒重20.4 g。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 淡脐。接种鉴定, 中抗大豆灰斑病, 中抗SMVⅠ号株系和SMVⅢ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39.86%, 粗脂肪含量20.91%。
3.30.5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86.2 kg, 比对照辽豆11号增产7.4%, 极显著;2006年续试, 亩产194.3 kg, 比对照增产8.4%,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90.3 kg, 比对照增产7.9%。2006年生产试验, 亩产182.9 kg, 比对照增产8.9%。
3.30.6栽培技术要点:选择中等肥力地块种植, 亩施农家肥2 000~3 000 kg、磷酸二铵15 kg作底肥;适宜播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 亩保苗1.0万~1.3万株。
3.30.7审定意见:适宜在宁夏中部和中北部, 辽宁锦州、瓦房店和沈阳地区春播种植。
4小麦品种
4.1内麦836
4.1.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1。
4.1.2选育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4.1.3品种来源:
5680/92R133。
4.1.4特征特性:
春性, 中熟, 全生育期188天左右, 比对照川麦107早熟3天。分蘖力中等, 长势旺, 冬季苗叶轻微黄尖。株高79 cm左右, 株型紧凑, 成株叶片中等宽度、上冲, 茎秆弹性好。穗层较整齐, 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2.6万穗, 穗粒数44.0粒, 千粒重43.6 g。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 慢叶锈病, 中感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7 g/L、772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2.74%、12.69%, 湿面筋含量23.2%、26.1%, 沉降值25.0 mL、28.8 mL, 吸水率52.7%、53.6%, 稳定时间3.6 min、4.4 min, 最大抗延阻力343 E.U、480 E.U, 延伸性15.6 cm、14.2 cm, 拉伸面积74.9 cm2、90.5 cm2。
4.1.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量387.9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1%;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量395.3 kg, 比对照增产5.0%。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43.4 kg, 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0.9%。
4.1.6栽培技术要点:
10月28日至11月10日播种, 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 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4.1.7审定意见:
适宜在四川、贵州中部和西部、重庆东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4.2西科麦4号
4.2.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2。
4.2.2选育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
4.2.3品种来源:
墨460/9601-3。
4.2.4特征特性:
春性, 中熟, 全生育期190天左右, 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分蘖力较强, 生长势较旺。株高95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 穗长方形, 顶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均匀, 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4.7万穗, 穗粒数40.2粒, 千粒重44.3 g。抗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 高抗条锈病, 高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2 g/L、800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87%、14.32%, 湿面筋含量27.3%、31.3%, 沉降值28.9 mL、31.1 mL, 吸水率52.7%、54.9%, 稳定时间3.0 min、2.9 min, 最大抗延阻力260 E.U、270 E.U, 延伸性18.0 cm、17.0 cm, 拉伸面积64.4 cm2、63.4 cm2。
4.2.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385.5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1%;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量405.9 kg, 比对照增产7.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57.7 kg, 比对照增产5.1%。
4.2.6栽培技术要点:
霜降至立冬播种, 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 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4.2.7审定意见:
适宜在四川、贵州、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重庆西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4.3资麦1号
4.3.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3。
4.3.2选育单位:
四川万发种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4.3.3品种来源:
绵阳29/川麦25。
4.3.4特征特性:
春性, 中熟, 全生育期189天左右, 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分蘖力强, 生长势旺。株高85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 茎秆韧性较好。穗层整齐, 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35万穗, 穗粒数40.2粒, 千粒重42.2 g。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 慢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 g/L、781 g/L, 蛋白 (干基) 含量12.77%、12.86%, 湿面筋含量20.8%、27.2%, 沉降值23.3 mL, 30.7 mL;吸水率53.1%、54.0%, 稳定时间1.8 min、3.4 min, 最大抗延阻力285 E.U、345 E.U, 延伸性14.2 cm、15.6 cm, 拉伸面积55.9 cm2、71.8 cm2。
4.3.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量391.2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7%;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量398.0 kg, 比对照增产5.7%。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55.6 kg, 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5%。
4.3.6栽培技术要点:
立冬前后播种, 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6万苗。在高肥力条件下种植控制氮肥用量。
4.3.7审定意见:
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北部和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4.4镇麦8号
4.4.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4。
4.4.2品种名称: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4.4.3品种来源:
扬麦158/宁麦9号。
4.4.4特征特性:
春性, 全生育期205天左右, 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分蘖力强, 成穗率较高。株高88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 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红粒, 半角质至角质, 饱满。平均亩穗数33.05万穗, 穗粒数35.8粒, 千粒重43.3 g。抗寒性与对照扬麦158相当。抗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 慢叶锈病, 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 g/L、795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52%、13.59%, 湿面筋含量27.5%、28.5%, 沉降值33.2 mL、29.2 mL, 吸水率59.3%、58.6%, 稳定时间3.7 min、2.8 min, 最大抗延阻力193 E.U、270 E.U, 延伸性16.9 cm、13.0 cm, 拉伸面积47.4 cm2、49.7 cm2。
4.4.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18.8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7.4%;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443.1 kg, 比对照增产5.7%。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鄂皖苏浙四省平均亩产432.8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9.1%;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82.9 kg, 比对照豫麦18增产9.3%。
4.4.6栽培技术要点: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 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白粉病和条锈病。
4.4.7审定意见: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4.5宁麦15
4.5.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5。
4.5.2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4.5.3品种来源:
宁9144系选[扬麦5号/86-17 (宁丰小麦/早熟5号) ]。
4.5.4特征特性:
春性, 全生育期204天左右, 与对照扬麦158熟期相当。长势较旺盛, 分蘖力偏弱, 成穗率较高。株高95 cm左右, 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 穗纺锤形, 长芒, 壳色略红。红粒, 半角质, 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8.7万穗, 穗粒数42.4粒, 千粒重40.8 g。抗寒性与对照扬麦158相当。抗倒性中等偏弱。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纹枯病, 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5、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 g/L、806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53%、13.42%, 湿面筋含量29.7%、29.9%, 沉降值37.5 mL、31.5 mL, 吸水率59.7%、59.1%, 稳定时间5.9 min、4.7 min, 最大抗延阻力308 E.U、402 E.U, 延伸性16.8 cm、14.4 cm, 拉伸面积69.6 cm2、79.4 cm2。
4.5.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01.5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0%;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442.4 kg, 比对照增产5.6%。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鄂皖苏浙4省平均亩产424.9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7.1%;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71.7 kg, 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6.8%。
4.5.6栽培技术要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 江苏淮南地区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 每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止倒伏, 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
4.5.7审定意见: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种植。
4.6金麦8号
4.6.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6。
4.6.2选育单位:
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
4.6.3品种来源:
周麦12/豫麦49//西安8号。
4.6.4特征特性:
半冬性, 中熟, 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号略晚。分蘖力较强, 春季起身拔节慢, 抽穗迟。株高84 cm左右, 株型紧凑, 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 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白粒, 角质, 饱满度好, 黑胚率中等, 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6.8万穗, 穗粒数38.2粒, 千粒重40.4 g。冬季抗寒性较好, 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 灌浆充分, 成熟较早, 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 中感纹枯病、赤霉病, 中感至高感叶锈病, 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 g/L、791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41%、14.25%, 湿面筋含量31.2%、31.5%, 沉降值29.3 mL、33.5 mL, 吸水率66.7%、61.0%, 稳定时间2.6 min、3.6 min, 最大抗延阻力120 E.U、324 E.U, 延伸性14.5 cm、15.6 cm, 拉伸面积26.0 cm2、70.0 cm2。
4.6.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32.0 kg, 比对照1新麦18号增产2.2%, 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2.8%;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42.1 kg, 比对照增产4.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3.5 kg, 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6.3%。
4.6.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 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 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4.6.7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4.7漯麦9号
4.7.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7。
4.7.2选育单位: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4.7.3品种来源:
周麦13号/百农64号。
4.7.4特征特性:
半冬性, 中晚熟, 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号晚1天。分蘖力中等, 苗期长势壮, 春季起身拔节早, 两极分化慢, 抽穗早, 成穗率较高。株高77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 茎秆有蜡质、弹性好, 旗叶短宽上冲。穗层厚, 穗近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饱满度较好, 容重中等, 黑胚率偏高。穗大码密, 结实性较好。平均亩穗数36.5万穗, 穗粒数36.9粒, 千粒重44.5 g。冬季抗寒性较好, 耐倒春寒能力弱。抗倒性好。耐后期高温, 灌浆较快, 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 中感秆锈病, 中感至高感条锈病, 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9 g/L、792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00%、13.65%, 湿面筋含量28.5%、28.8%, 沉降值23.9 mL、26.2 mL, 吸水率56.1%、57.6%, 稳定时间2.6 min、2.5 min, 最大抗延阻力194E.U、146 E.U, 延伸性13.6 cm、15.2 cm, 拉伸面积38 cm2、33 cm2。
4.7.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41.8 kg, 比对照1新麦18号增产2.9%, 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3.4%;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38.4 kg, 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3.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7.8 kg, 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7.2%。
4.7.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 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4.7.7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4.8周麦23号
4.8.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8。
4.8.2选育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4.8.3品种来源:
周麦13号/新麦9号。
4.8.4特征特性:
弱春性, 中熟, 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2天。分蘖力中等, 苗期长势壮, 春季起身拔节略迟, 两极分化快, 成穗率中等。株高85 cm左右, 株型稍松散, 茎秆粗壮, 旗叶宽大、上冲。穗层整齐, 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卵圆形, 饱满度中等, 黑胚率稍高。平均亩穗数35.5万穗, 穗粒数40.2粒, 千粒重44.5 g。冬季耐寒性较好, 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 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纹枯病, 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秆锈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 g/L、784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4.38%、14.09%, 湿面筋含量29.1%、30.0%, 沉降值41.1 mL、41.9 mL, 吸水率60.1%、59.8%, 稳定时间6.4 min、5.2 min, 最大抗延阻力500 E.U、376 E.U, 延伸性16.8 cm、18.4 cm, 拉伸面积110 cm2、92 cm2。
4.8.5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54.0 kg, 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9.1%;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600.9 kg, 比对照增产8.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8.2 kg, 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6%。
4.8.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5-30日, 每亩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锈病和赤霉病。
4.8.7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 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
4.9淮麦21
4.9.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9。
4.9.2选育单位: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4.9.3品种来源:
淮麦17/豫麦54。
4.9.4特征特性:
弱春性, 中熟, 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2天。分蘖力强, 苗期长势旺, 春季起身慢, 次生分蘖多, 拔节抽穗迟, 后期生长快, 成穗率偏低。株高85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穗黄绿色, 近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饱满度好, 粒较小, 黑胚率较低。平均亩穗数39.9万穗, 穗粒数39.3粒, 千粒重35.2 g。冬季抗寒性好, 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 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 中抗条锈病、赤霉病, 慢秆锈病, 中感纹枯病, 高感白粉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和颖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0 g/L、802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2.71%、12.81%, 湿面筋含量27.9%、28%, 沉降值30.4 m L、28.4 mL, 吸水率58.4%、58.8%, 稳定时间3.1 min、3.0 min, 最大抗延阻力216 E.U、232 E.U, 延L性16.5 cm、15.7 cm, 拉伸面积50 cm2、51 cm2。
4.9.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39.3 kg, 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0.6%, 比对照2豫麦18号增产7.8%;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44.4 kg, 比对照增产7.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4.9 kg, 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
4.9.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 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4.9.7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
4.10良星66号
4.10.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10。
4.10.2选育单位:
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
4.10.3品种来源:
济91102/济935031。
4.10.4特征特性:
半冬性, 中熟, 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0.9天。苗期长势强, 分蘖力较强, 两极分化快, 成穗率高。株高77 cm左右, 株型紧凑, 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 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白粒, 角质, 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44.0万穗, 穗粒数36.6粒, 千粒重39.7 g。抗倒性好。抗干热风, 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 中抗秆锈病, 慢条锈病, 中感纹枯病, 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1 g/L、816 g/L, 蛋白质 (干基含量14.12%、14.3%, 湿面筋含量33.4%、31.4%, 沉降值31.5 mL、29.6 mL, 吸水率61.9%、58.8%, 稳定时间2.7 min、3.0 min, 最大抗延阻力234 E.U、272 E.U, 延伸性16.3 cm、16.4 cm, 拉伸面积55 cm2、64 cm2。
4.10.5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46.5 kg, 比对照石4185增产5.3%;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51.2 kg, 比对照增产6.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23.2 kg, 比对照石4185增产6.6%。
4.10.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5~15日, 每亩基本苗精播地块10万~12万苗, 半精播地块15万~20万苗, 晚播适当加大播量。注意防治蚜虫、叶锈病、赤霉病。
4.10.7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会议管理规定2】推荐阅读:
2.产销会议规定01-27
高效会议管理12-28
管理才会议01-01
顶板管理会议制度12-06
会议纪要管理01-21
涉密会议保密管理规定11-23
会议室管理规定模板09-30
商场超市会议管理规定12-22
《安质环会议管理规定》01-28
部门会议管理制度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