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教后反思(精选13篇)
1.如何写教后反思 篇一
“教后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且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他的专业成长将受到极大地限制,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思考、探索,并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和整理,从而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化,提升教学能力。赞可夫曾经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究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能否自我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自我的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写好教后反思,而怎样写好教后反思,教后反思都反思些什么问题,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学习,结合部分教改资料,我觉得教后反思可以写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例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在“教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为教材的使用和再编再版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堂中和谐的统一体。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侧重于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的教学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彩的片段赏析
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去记录,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作为教研的第一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论。
四、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下课后我们总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的独特解法,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与老师们交流,让他们共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同事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教学的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材料。
五、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对于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还可以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如:
1、我对学生的个性关注够吗?
2、我怎样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3、如何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学生?
4、如何确保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我的课堂管理和落实上还有什么漏洞和失误?任何人的教学都是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任何好的理念也难以落实。
总之,写教后反思,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漏出来,通过教后反思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曹 双 喜
2013年4月11号
2.如何写教后反思 篇二
一、写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
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思维和手段, 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 设计教学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是优秀教师应具备的。
案例1: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 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如下 (新课引入与概念教学) :
先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运动轨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下问题:
(1) 地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椭圆) ; (2) 满足怎样条件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
然后, 让学生拿出各自在课前准备好的椭圆模板, 要求参照课本上的“示意图”作图;在操作过程中, 引导学生思考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 启发学生发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再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点P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的点P的轨迹 (改变2a大小, 关注点P轨迹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叙述椭圆的概念 (即平面内到两定点F1, F2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2a (2a>|F1F2|) 的点的轨迹) , 最后, 启发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或条件 (平面内、和、常数、2a>|F1F2|) 并进行重点分析与说明, 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椭圆概念。
教后感书写如下: (1) 抓住概念本质特征, 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困惑,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3) 问题的设计没有停留在肤浅的问答形式上, 而是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既能让学生动手操作, 又能让学生动脑思考, 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同时, 学生能在“观察、思考、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写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 (特别是经验不丰富的教师) 在所难免, 如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教学重点不突出, 问题设计不合理, 教学手段太落后, 教学难点不能突破, 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
案例2:在讲授圆的参数方程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要求f (θ)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只要转化为求通过点P (cosθ, sinθ) 和点Q (2, 1) 连线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又点P (cosθ, sinθ) 在圆x2+y2=1上运动, 所以只需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就能求得 (或用圆心O (0, 0) 到过点Q (2, 1) 的直线的距离不大于半径1也可) 。板书解答过程从略。
当时, 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了大约15分钟, 但学生总是无法理解, 由于在这道题上花了太多时间, 以致无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后, 笔者思来想去,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为了弄清原因, 笔者在课后找部分学生了解交流信息时才发现缘由所在。
教后感书写如下: (1) 本例的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将f (θ) 化归为经过不同两点直线的斜率, 另外, P (cosθ, sinθ) 点满足怎样的轨迹方程也是学生解题的一个障碍, 由于课前设计时没有考虑到, 加之经验不丰富, 以致出现上述的尴尬场面,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之处, 我们要坦然面对, 在寻找到原因的同时, 还要进行改进, 以免重犯这样的错误。了解学生的基础及试题难度后, 笔者在另一个班级讲解时, 先让学生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 方程消去θ后得到的方程是什么? (2) 过两点P (cosθ, sinθ) 和Q (2, 1) 的直线斜率是什么?再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求解了。 (2) 备课要备学生,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低起点、小步子、多层次”, 并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教学内容在讲解时注意巧设阶梯,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充分暴露解题思维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类似失误的发生。 (3) 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可能避免教师唱“独角戏”, 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总之, 教师对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不但要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写下来, 而且还应及时反思, 既要从主观上寻找和分析产生教学问题的原因, 还要请同行指点, 虚心向他人学习, 或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使之成为今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三、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往往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案例3:在讲授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时, 曾设计这样一道题:已知双曲线方程为过点P (1, 1) 的直线L与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 则直线L共有 () 条。
先让学生思考足够时间, 再让学生回答 (大部分选B) , 主要有以下两种错解:
错解一:若直线L的斜率存在, 可设L的方程为y=k (x-1) +1, 将其代入方程
整理得: (4-k2) x2+2k (k-1) x-k2+2k-5=0……………… (1)
∵双曲线与L只有一个公共点∴!=4k2 (k-1) 2-4 (4-k2) (-k2+2k-5) =16 (-2k+5) =0∴k=5/2, 若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 则L的方程是x=1, 此时显然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选 (B) 。
错解二:设直线L的方程为x=m (y-1) +1, 将其代入方程:
整理得: (4m2-1) y2+8m (1-m) y+4m2-8m=0……
由△=0, 得:m=0或m=2/5, ∴正确答案选 (B) 。
错误原因剖析:学生把方程 (1) , (2) 当做一元二次方程, 殊不知, 当方程 (1) 中4-k2=0、方程 (2) 中4m2-1=0时, 它们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此时它们的根都只有一个, 即当直线L的斜率k=±2时, 此时L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 所以, 过点P (1, 1) 且平行于双曲线渐近线的两条直线也满足题意, 因此本题答案选 (D) 。
本题的解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不清; (2) 学生对双曲线渐近线的概念理解不清及对双曲线渐近线的几何意义理解不透; (3) 学生还不能正确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解题。
于是, 笔者及时把以上的问题总结出来写在教案的空白处, 便于自己在今后讲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时, 提醒自己重点讲清其适用条件或应注意的地方, 适时渗透、揭示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通过几年的实践, 笔者深刻体会到:长时间坚持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问题, 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将问题及时解决, 这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巨大作用, 也有助于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迈进。
四、写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教材内容的主要实践者和探索者, 通过他们的学习和探索, 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
案例4: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 我曾把2002年全国高考理科第16题作为练习题:
多数学生都是先求出f (1) , f (2) , f (1/2) , f (3) , f (4) 和f (1/4) 的值, 然后把它们相加即可求得答案是。我们知道这种解法思路自然、易于理解, 但计算量很大并且容易出错。之后, 一位学生提出了一种新的解法:由以上解法可知f (2) +f (1/2) =1, f (3) +f (1/3) =1、f (4) +f (1/4) =1, 于是只要推导出f (x) +f (1/x) =1即可。
多好的解法, 这位同学在解题时合理地运用了归纳法, 有效地简化了运算, 解法别具一格, 关键是他学会了一类题目的解法, 对此教师应予以鼓励,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联想、归纳等, 并把这些好的见解及时地写下来, 以便今后教学参考。
五、写教学效果评价及教学程序再设计
教完每节课之后, 教师应对教学情况 (包括新课引入、提问设计、新课教学、例题教学、练习的设计、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的学情及作业设计等) 进行全面回顾、分析、评价和反思, 或从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评价和反思,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 研究下次课的教学设计 (发扬并完善前次课的“闪光点”, 改进和弥补前次课的缺憾之处) , 及时修改和完善并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 促进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总之, 写教后感, 贵在及时和坚持不懈, 它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它能使执教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巧搭实验平台, 培养思维能力——谈数学实验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2]王琪.上海中学数学, 2004.2.
[3]吴再柱.如何写好教学反思[J].中国教育报.2005 (11) .
3.教后反思 音乐 篇三
永中二小王思思
10月16日至17日,龙湾区小学音乐新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分别在龙湾区永中二小及中通国际举行,八位新教师共聚一起,轮流上课,进行教学观摩听课,课后评课。活动安排:10月16日上午第一节永中二小王思思四(4)班《愉快的梦》;第二节永中一小朱希特四(2)班《阿凡提》;第三节永昌三小潘慕娴四(1)班《摇篮曲》;第四节海滨三小张梦雅三(2)班《捉谜藏》;下午第节天河二小陈聪三(3)班《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第二节永中一小张朦五(3)班《牧场上的家》;第三节由音乐教研员王良勤老师进行研讨活动。10月17日上午
第一节中通国际朱怡静一(1)班《其多列》;第二节元庄小学韩雪雪三(1)班《桔梗谣》;
第三节8位音乐教师自弹自唱;第四节由王良勤老师进行研讨活动。
王良勤老师对每位新教师都进行了详细的评课,并提了五个字“静、美、准、连、粘”。“静”是境界,是课堂表现的安静的状态,一个教师要想完成一节完整的课,课堂纪律一定要把握好。“美”是学生的声音要美,钢琴伴奏要美。“准”是教师提问要准。“连”是整体课堂要连贯,要有情节性,有所波动。“粘”是教师要融入音乐,与音乐粘在一起。王老师还强调不能停留在唱会,要唱好,并且课堂上要多运用手势与表情,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好的模仿对象。
此次活动进行了一整天,虽然有点辛苦,但新教师都觉得意犹未尽,都认为此次活动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本次活动还得到区教师发展中心12届新教师班主任陈育文老师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总结的最后陈育文老师还给我们提了几点教学建议:
1、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转变到关注学生;
2、教学环节要从繁琐转变到简单有效;
3、要负责地批评转变到真诚地赞扬。这次活动我对自己的这课也进行了一些自己的反思。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日本歌曲,它描绘了儿童在梦中神奇的想象,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理解。歌曲具有摇蓝曲的特点,6/8拍,速度较快,节奏变化不大,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整首歌反映了儿童对新奇而美好的事物所怀的向往和追求。我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教案,但是这个教案在开始备课到试课到真正上课的这段过程中被我改了又改,我得到了导师徐向晖老师的帮助,她也听了我的试课,给我提了一些建议,都非常好,虽然最后整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能够顺利下来我还是很感谢她的帮助。
课的一开始,我就努力营造共同参与的氛围,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活动中分享梦中的情景,他们会感到新鲜、好奇,享受到快乐,能安静地聆听乐曲,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音乐。第二次聆听前我先让学生认识了解6/8拍,并了解其强弱规律,在聆听时能用划圈的方式表现,这里我有点设计不好,应该板书写出来几拍的概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直没弄明白。接着就是学唱歌曲部分,歌曲的前半部分我是让学生用竖笛与我合作学习曲谱,熟悉曲调,再让他们直接带歌词演唱。第二部分因为换气地方有点难度,我让学生通过听我范唱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我加入了乐器辅助教学,加强学生乐器的训练,我发现有的学生竖笛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在以后的时间里尽量让全班同学都学会吹竖笛,并了解竖笛的作用。但是整个学唱环节我的速度还是快了些,学生可能只是学会了歌曲,而没有很好地把歌曲表现出来,这也是评课时各位老师给我的建议。
4.教后反思 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形象和人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本课中通过问题启发、动手实践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精神,丰富了学生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并通过设计与制作的练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唤醒他们想象的欲望。
整堂课融看、想、玩、做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因课时有限,学生完成的作品并不都是非常精细完美的,但同学都积极思考,充分的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同学们自己的观察、动手、动脑发现了果蔬雕刻的不同技巧,并勇于实践,完成了许多精美的雕刻习作。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激励性、多元性、开放性,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同伴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5.教后反思 篇五
莱阳市大夼中心初级中学
刘永祥
本节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设置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理解物理规律、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经过物理组的研讨,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开始提出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十足的经历一个个探究环节,降低了学生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难度。而且教材内容的编排非常合理,特别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每个步骤都很详细,分析归纳结论时,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给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方便。
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若完全由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的光学知识和实验能力还较弱,进行这样重要和相对复杂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很有可能有些学生不会探究。具体表现为不知如何猜想或猜想的内容与探究课题相去甚远、实验中顾此失彼操作失当、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不知道如何将实验数据分析转化为实验结论等等,这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进入到学生中去,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进入探究情景中开展探究活动。
同时在物理研修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初三学生的特点,降低实验难度,设计学案,节约实验时间。帮学生细化实验步骤,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探究全过程,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在本节实验中发现了学生实验时,还存在的问题,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提前预习。学案如图虚设,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该试验的具体内容,到实验室才开始翻看课本,临时抱佛脚。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实验内容,动手操作时丢三落四。教师讲解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一些名词和步骤不清,严重影响实验效果。教师的指导难度大大增加。实验中不清楚应该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对看到的现象的意义。基于这种实验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探究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实验预习效果,对实验讲解中明确要求听课态度对实验过程理解的重要性,加强实验记录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6.加强教后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篇六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进行重新认识,是一种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思考,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是这个道理。教后反思些什么呢?那就是:思得,思失,思效,思改。
一、思得
这是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而进行的思考。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案施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例如: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临时选用更具典型性的句子;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而临时改变教法。例如,有一次在讲解look for与find, listen to与hear两组词的区别时,正巧有一个学生在前一天晚上丢了自行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我马上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做了临时调整。我对学生说了这样几句话:I am sorry to hear a piece of bad news.Xiao Gu lost his bike last night.He has looked for it everywhere but he could not find it.And now he is listening to me but he may not hear me clearly,because he is very upset.接着,我又重复了一遍上述几句话,学生一下子就心领神会了。再如,有一次,我请一位学生归纳分数的表达方法时,他念了一段顺口溜:“分子基数词,分母序数词,分子大于一,分母加s。”这段顺口溜成了我日后教分数表达方法的借鉴,我后来教的学生都能背这段顺口溜,而且对分数的读法和写法都掌握得很好。
二、思失
这是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及作业完成情况而进行的思考。一节课后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理想?从一次作业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哪些方面有缺漏?
记得我在教授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相当活跃,看上去似乎掌握的不错,但在课后作业里却出现了不少错误,尤其是人称的变化。针对这个错误,我思考原因,原来是自己认为这是个很容易的问题,只是说了句人称要做相应变化,找出了自己教学上的问题,第二节课立即作了补救,帮助学生做了如下归纳: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人称变化应遵循“一随主,二随宾,第三人称不改变”的规律
例(1) I said to him,” I want to be a player some day.” I told him that I wanted to be a player some day.
例(2) He said to us,” You should always work hard .”
He told us that we should always work hard.
例(3)Kate asked me,” Where does he come from?”
Kate asked me where he came from.
这样讲解后,使学生很容易的避免了人称变化的混乱现象。
三、思效
这是针对课后作业、个别辅导或检测考试而进行的思考。了解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分析在这一阶段里学生对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差;对于同一类知识,哪些学生学会了,哪些学生还弄不明白等。对于从学生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都要进行全面的的分析,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实际效果,即哪些工作做好了,哪些工作还有待改进。
记得我第一次讲解如何选择定语从句的引导词时,其中有这样两个例句:
1.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he took us to the physics lab for the first time.
A.when B.that C.which D.X (答案为A)
2.We visited the house( )Lu Xun once lived.
A.that B.which C.where D.X (答案为C)
当有学生问我例1中的when能否用on which,例2中的where是否等于in which时,我点头称“是”,结果在后来的一次定语从句专题测试中,下面几个句子把学生弄糊涂了:
3.He has lost the key to the drawer( )the papers are kept.
A.under which B.where C.in which D.which ,(答案为C)
4.The train ( )she was travelling was late.
A.on which B.where C.when D.which (答案为A)
认真思考和分析从学生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我找到了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足。因为当时我没有进一步强调“定语从句引导词的确定必须通过读从句才能得出来”,导致学生误以为where=in which和when=on which。
四、思改
“思”的目的是“改”。思改是针对前面“三思”而进行的思考。教师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得失和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认真思考而受到启发,并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出改进教学的办法。例如,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时,教师应及时补救,并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法,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例证;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不足,可加强训练,逐步提高。属于少数学生问题,可个别辅导;属于大多数学生的问题,需要在课上统一解决,必要时调整教案或教学进度。因此,完整的教学流程应是:备课→上课→反思→ [作业辅导]→反思→考试、讲评→反思“教后反思”这一环节使教学工作不再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在不断提高和升华。教师在“思”中学习,在“改”中探索,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在“教后反思”中不断地提高。
摘要:教后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进行重新认识,是一种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思考,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7.教后反思 篇七
一个小小的笔误,虽然不是知识性的错误,不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平低下,但这种粗心造成的错误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不光彩的一页,看到个别学生眼中不屑的表情,我忍了忍心里的怒火,不能在课堂上训斥他们,错是自己酿成的。以后一定注意课堂的细节,借机课下我要强化对学生的细节教育,不要在做题过程中出现我所犯的低级错误。
关注细节,完善课堂和各个环节,不留遗憾,提高质量。
反思二: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事物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应证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同时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问题也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通过引例对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了解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多样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理解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各自的优劣,从而对方法作出正确的选择.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根据一次函数解析式进一步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练习,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在技能上作出强化.在内容上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去求解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必要性,从而掌握本堂课的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像方法和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点和缺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才会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这一方面的题目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其理解才会深刻;同时要以这一部分的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的,结合函数的图像,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鼓励探索方式、表述方式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关注的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和解决过程中的表述水平,关注的是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相关问题的提高.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做一做”的探究情况和学生对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认识状况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反思三: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今天2015年12月8日我们在保中进行了第九次的流动学院的学习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是由保中的陈小妹老师和琼中思源的简雪峰老师上的课,课题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这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很深,陈老师的课是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设计连接比较好,但是,在整堂课上老师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巡视的比较少,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没有及时的进行辅导,其次是在评价学生的问题上也比较少;而简老师的课是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采用的是分组的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被老师的问题所吸引了,整堂课上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抢答问题,并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回答的时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简老师也在此同时注重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引导学生的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渠道,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及时的做出了适当的评价。
对比这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亮点,对于这样的一个课题,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在理解接受上是比较难的,而简老师却能让学生感受到了这其中的乐趣;还有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式教学,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个人认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根据学生而异,如果我们盲目的去追求某种模式,得到的效果反而更差。
反思四: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相对前面两课内容来说,这一课的内容较为容易理解,再加上有前面两课的基础,学生应该好学习些。因此,这一课我在以下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做好,图形解方程组的画图规范,利用图形进一步理解前一课的内容:“当x为何值时,y1<y2,y1=y2,y1>y2的题目类型”。
8.《背篼》教后反思 篇八
《背篼》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语言很优美恬静,简练而富于情趣。文章选取一个农家小孩黄昏打柴归来时的情景,小孩与晚霞,小鸟,小溪,山风等为朋友,这样写使文章更加清新活泼,描绘出了一副和谐,耐人寻味的美丽画面。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我只强调在朗读中感悟。所以在教学时整体进行了两个轮回的朗读。一是教学生字新词时朗读,完成朗读目标的第一阶段:读通字词。二是找出表达“勤劳”的段落读一读,完成朗读目标的情感阶段。应该说整个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重点解决字词的读法,写法和词义并加以拓展。重点指导朗读,读中感悟。通过优美语言的朗读欣赏,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温度,感受到小孩的勤劳。
上完课后,我发现课中出现了很有问题。加上领导、老师们的指导评议,我认识更认识到了很多不足:
1、蜻蜓点水,落实不到位。
(1)字词的认识不到位。如:“篼”,没有强调它的写法。
(2)找形近字,,一两个即可。
(3)学生朗读不够,朗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全体朗读一般不能放在初学课文时,一般在朗读到位时再进行。
(4)点到的课文内容没有直接全部讲解,这样就造成了蜻蜓点水的情况。对于课文内容,不要全抓,重点部位要讲深点透,这样情感就容易通过朗读流露出来了。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语气。
(5)学生读书时要带着要求去读书。
2、口号式的表扬
(1)有一个学生在造句时说:“小红积攒零花钱,交下学期的学费。”
我就说要向小红学习。这样的“向某某学习”不必要,这样的表扬太苍白了。
(2)有一学生在本节课中表现特别积极,平时的时候不发言的。因此我情不自禁地表扬他说:“周萌力同学今天表现特别好,以前从不发言积极的.。”这样的表扬语表面上看起来在表扬他,其实是先在否定他。应该说:“周萌力同学今天表现特别棒,老师相信今后会更棒的。”
3、没有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在找课文的重点句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可以先让他们默读,然后再说说重点句是哪句,并说说理由。
9.如何写教后反思 篇九
关键词:私有云,以学定教,分层教学,适切教育,大阅读观,高效课堂
“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句经典的口号,同时也是美国十大教育类年会关注度最高的议题。类似的思考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同样存在。“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是我们能针对他们进行真正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吗?”传统教学中,尽管我们倾尽所能地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但是仍无法有的放矢地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学习需求。
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过去无法收集与分析的数据都被新的技术手段赋予了可能性。谁能对大数据的挖掘更为深刻,谁就会在行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教育领域随之而来的便是我们的“云课堂”。笔者执教的《夹竹桃》便是一节基于云平台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云平台将语文学习工具、语文学习资源库集于一身,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同时,它的及时反馈系统、强大的交互性功能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情以及生生之间进行交流。
一、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适切发展———以学定教,分层教学
1. 前置性学习———及时反馈,以学定教
课前,通过云平台发布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通过平台强大的及时统计反馈功能,了解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哪些是他们学不会的,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笔者针对本课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和质疑问题,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本课生字。正确书写“凄”,正确认读多音字“参差”,并理解“叶影参差”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
(3)品读课文,体会双重否定的表达效果,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会作者对夹竹桃赞美喜爱之情。学习运用“无……不……”“无不”造句。
另外,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提前观看三段微视频《季羡林生平简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句子摘录发》《双重否定句》,为课堂学习做好了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从而使得语文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2. 课堂学习———及时反馈,分层施教
探究阅读和高效阅读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见表1):
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平台强大的及时反馈系统,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且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例如,在高效阅读闯关过程中,平台可以及时统计出学生的答题进度、正确率等,老师可以及时对错误比较集中的题目进行讲解,或者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巩固教学重难点,保证学习质量。
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施教。在背诵环节,我们同时发送了3个级别难度的背诵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题目来当堂背诵,每个人都可以在课堂上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愉悦感。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在阅读季羡林的资料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完3篇文章,这时,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一篇阅读,在交流中互通有无,实现了容量大且高效的课堂。
3. 课后作业———查漏补缺、有效巩固
课堂学习结束,除基础性作业外,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一份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作业,这部分作业一方面来自于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任务。如,没有选读的拓展文章,没有背诵的文章片段等。另一方面,平台会提供大量的相关文章供孩子们自由选读。
大数据支持下的“云课堂”已经不仅仅只是应用了网络技术手段的课堂,更是充满人文关怀、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堂的代名词。
二、构建并实现大阅读观———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实用的阅读能力训练功能
一方面,平台开发了实用的阅读训练工具。如:眼脑机能训练功能、高效阅读答题系统。
另一方面,云平台局的资源库中收录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资料,《夹竹桃》一课,由于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展开,课堂教学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展开,所以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在课堂上给了孩子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大量阅读的时间。而平台中的资源库可以方便地服务于课堂,在课堂上孩子不仅阅读了关于季羡林的文章,还进行了高效阅读练习,拓展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更在课后给孩子们推荐了大量的文章自由阅读。云技术平台就像一个大大的图书馆,任凭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三、营造随性、自由、从容的高效阅读课堂———实用的语文学习工具
就像之前提到的阅读训练工具———眼脑机能训练功能。点击按钮,屏幕便会出现定点凝视训练、横向移动训练、纵向移动训练等图片,孩子们不仅可以看图,更可以通过系统及时记录自己的成绩,并且系统会将学生每次的成绩记录下来,方面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再比如:高效阅读答题系统。根据高效阅读训练的一贯模式,系统会先向答题者发放文章,答题者读完点击按钮,文章消失出现题目,答题结束,系统自动判断对错,根据阅读时间、答题正确率计算出阅读效率,记录后入数据库。传统的高效阅读训练一般一篇文章从发题到完成并且订正答案计算阅读效率至少需要30分钟的时间,而阅读答题大约只占用其中的5到8分钟,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了发题、批改、计算成绩上了。高效阅读答题系统的出现,将这些事务性事情的时间大幅缩短,同样的一节课,过去只能练一篇,在云课堂上一般可以练3到5篇,大大提高了课堂训练效率。
类似于这样的语文学习工具,平台还有很多。如对于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阅读批注功能、查字典功能、录音功能、拍照功能、分组交流功能等,为阅读教学扫清障碍,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得孩子们的阅读更加的随性、自由、从容。
10.《画风》教后反思 篇十
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设计合理,突出了教学难点,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反复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董老师抓住重点句教学,让学生多种形式去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中,董老师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课前首先用谜语激趣,提供给学生对风的认识。接着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开始就用孩子们喜欢的谜语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记住“宋、涛、陈、丹、赵、艺”。又采用了减一减的方法记住了“显”。之后又进行了扩展延伸,组织学生练句,读儿歌。抓住学生都想争当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朗读,引进竞争机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语文教学上得生动有趣。
3、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课突出了“体验性学习”的特点。《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董老师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吹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进行了在黑板上画风,编儿歌等多种形式进行画风练习。 4、突出语文教学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语文就是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姓语,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感受并通过听将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
11.《阳光》教后反思 篇十一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感受过、经历过、思考过、做过、见过。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到室外寻找阳光、感受阳光。记得上课那天,室外阳光灿烂,当我说要请学生和我一起到室外寻找阳光时,学生个个兴高采烈的。到了教室外面,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四处去收寻着阳光的灿烂,伸出自己的双手尽情的感受着阳光的温暖。一回到教室,他们就争先恐后的说开了“我在走廊上看见阳光了。”“我在操场上看见阳光了。”“阳光跑到我们的教学楼墙上去了。”
这是我们班发言最积极的赵耀同学的声音。听赵耀这么说,李可欣同学也不甘示弱“我们的.大花坛上满是阳光”是呀,当时正是早晨九点多中,阳光照耀着我们可爱的校园,我们的校园在阳光的照耀下更美了。学生虽然几乎天天和阳光亲密接触,但是当时我知道,他们第一次特别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与美好,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让他们走出了课堂,走进生活,去看过、感受过、思考过的结果。难怪我们的新课程倡导:生活是课程资源的源泉,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得好好的利用我们的生活资原啊!
12.如何写教后反思 篇十二
一、成功之处
(一) 手脑并用, 激发求知欲,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 新知识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教学新的知识点前应先复习相关的学过的东西, 如:用手指出平面图中的八个方向 (东西南北及东北、西南、西北、东南) 及生活中的四个方向 (东、西、南、北) 等, 充分做好上新课前的铺垫工作。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 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方向, 要量出某位置所偏离的角度, 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 从中观察、分析, 然后独立思考, 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 拓展学生的思路。同时, 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 根据图中信息,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 准确描述电信大楼、工人文化宫、科技大厦、银行分别在广场哪儿偏哪儿多少度的方向上, 距离是多少米。
(二) 准确描述,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位置是相对的, 要指出一个物体的位置, 必须以另一个物体为参照物。以谁为参照物, 就以谁为观测点。如: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就以校门为参照物, 此时校门也是观测点 (看平面图说明) , 站在校门处去看图书馆, 图书馆在校门的上 (北) 面偏右 (东) 30度方向上, 所以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也可以说图书馆在校门东偏北60度的方向上, 但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 (夹角较小) 的方位。距离多少米就要看清比例尺, 图中一小段 (一般为一厘米) 表示多长, 共有几段算一算就清楚距离是多少了。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 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够的, 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如: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距离是1千米。你如果表达为“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或者“图书馆离校门1千米的地方”都是不准确的, 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通过反复地观察及练习,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整地表达物体的准确位置, 同时还能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另外还能根据示意图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之处
观测点的不断变化使少数学生“迷失”了方向。如:教学“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 关键要让学生把握好以“谁”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是以北京为观测点, 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则是以上海为观测点, 由于我在“要找准观测点”这一环节强调得不够, 导致个别学困生“迷失了方向”。另外, 有些学生叙述不准确。如:“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 则北京就在上海北偏西30度 (或西偏北60度) 的方向上。但个别学生叙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画出方向标。以谁为观测点, 就要以观测点为中心画出虚线表示的方向标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看着方向标叙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就不容易出错了, 这一点我强调得不够, 再加上个别学生确实懒得画方向标, 凭个人感觉猜测导致叙述错误。
13.教后反思 篇十三
平顺县青羊小学
许俊卿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复述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教学目标中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洁的讲述课文,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难,难就难在“简洁”二字上,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想用几句话简单的讲述存在一定的难度。初读课文之后,我请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表现很积极,可第一个学生基本是在复述课文,讲得非常细。听了他的回答,我并不觉得意外,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见使臣考验智慧——允婚——进藏——带去生产技艺。并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着分两部分来复述:考验智慧和进藏。第一部分先让学生说怎么考验的?学生回答: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辨认马母子,第二个是识别真假公主。而后,分三大组比赛复述,一组一个题目,第三组复述两个,学生热情高涨,复述的很好,还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复述进藏的过程,还是分三大组,一组说两个故事,因为进藏的过程曲折,但每个故事内容也不多,所以分开复述,效果还行。分组复述完,接着由学生自己复述全文,这样比之前进步了许多。
通过这节课,我得出几点体会:
1、让学生复述故事时先帮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这样便于学生能够清晰地复述课文。
2、复述时,采用比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分部分复述时要掌握好时间,我这节课第一部分用时稍长。
【如何写教后反思】推荐阅读: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06-22
春酒教后反思08-01
月考后如何反思08-02
如何地理教学反思08-13
如何面对挫折教学反思09-24
教学反思教后小记07-02
《最后一分钟》教后反思07-14
拼音bpmf教后反思08-09
《桥之思》的教后反思09-04
小学教师如何进行反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