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教学反思(共12篇)
1.差不多先生传教学反思 篇一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板书课题、作者)
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本。
二、由题目入文
问:同学们看看标题《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先生”俩字用好还是不用好? 预设:用好,理由是贬义词,表现讽刺的心情;尊称,表敬意
不用好,理由是
小结:差不多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在第一节告诉我们了是一个名人,了不起的人。
对名人表示尊敬。差不多先生死后那么多人称赞他,所以我们更不能对他怠慢了,所以这个“先生”还是用比较好。
三、分析第一段
问:第一段作者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让作者这么一问,我也有点纳闷了,你原来知道还是不知道? 预设:
小结:不说不知道,同学们这一说还觉得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一个人。那差不多先生长的什么模样?他住在哪里?你是在哪里认识他的?作者在接下来的两段中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大家齐读2、3节,四、分析2、3节,学生齐读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什么意思?住在我们班吗? 相貌:一双眼睛,不很清楚
两只耳朵,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不很讲究
脑子也不小,不很细密
“不很”什么意思?差不多
(从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预设:马虎,懒惰,不认真等)
小结:差不多先生一生不和别人计较,是为德行很高的人,死后大家还给他取个法号叫作圆通大师,这差不多先生很伟大,不过作者好像忘记告诉我们了,这差不多先生有多大,你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说说看。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任何年龄段的都有(婴儿是不是?不是,婴儿是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他不是)小结:也就是说大家都认识差不多,都知道差不多,都见过也都听说过差不多先生的事情,现在请大家脑子转一转,回忆差不多先生的做过的一件事或说过的一句话,看看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注意说的时候,你有两种说法:可以这样说他多大多大的时候做了什么事;也可以这样说有一天,他做了什么事?
预设:事例
1、有一次,我们默写“侍候”这个词,有同学少了一笔,我找他订正,他跟我说“老师,不就少一笔吗,多一笔少一笔差不多。”
事例
2、听同学们一说,这差不多先生可不像作者说的吗?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作者可能觉得我们还不太了解差不多先生,于是在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籍贯、相貌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几件事情,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件?
五、分析五件事情 问1:这五件事情分别是:
1、小时候,红糖买白糖
2、上学时,山西说陕西
3、做伙计时,有撇和没撇
4、赶火车时,早晚两分钟
5、生病时,人医找牛医
问
2、作者写了五件事,大家看看这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预设:A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写了小时候、上学时、做伙计时、赶火车时、生病时,这五件事情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说的没错,你说出了五件事情的联系,可是我问的是能不能从第一件事一下子写到最后一件事)
B按程度的严重性这个顺序来写的,红白不分和生死不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的大的都不能糊涂,小的糊涂了,慢慢的大的也就糊涂了。习惯改变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改不了了,难得糊涂,更难得的是不糊涂。能不能改?能要自己有改的想法。
追问
3、作者写五件事多了吧,从第一件事红糖白糖差不多,一下子说到第五件事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那么多件事? 预设:不同时段讲的,从小到死,他一直都是这样的,更能突出他做事马虎不认真的态度,小结:联系题目,突出“传”字,写传,一要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叙述时以时间 2 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跡,或依照其行跡,将人物的一生分為几个时期来写),二展现一个人物的性格,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有小时候,有上学时,在工作中,在面对生死时,只写两件事能说明人物的性格吗?因此不能只写两件事情)
小结:看来作者没有夸大其词,红白不分,陕西山西不分的差不多先生一生马马虎虎、不求认真,敷衍塞责,面对生死时也是如此,最后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怎样呢?
六、分析最后一节
1、学生齐读。转到最后一节,于是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问:懒人和差不多有什么联系?
预设:红糖和白糖,他懒得说了;山西和陕西,他懒得分了;有撇和没撇他懒得写了;早晚两分钟,他懒得赶了;牛医和人医,他懒得再去找了。关键是个懒字,差不多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想不到,自己和懒人扯上了关系。对懒人这个名称有意见吗?不会,因为懒人与名人不都是人吗?
小结(揭示主旨):同学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国民身上有两大劣根性,一个是惰性,一个是奴性。鲁迅先生写过很多文章来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上,名为小说,实属杂文,借差不多先生批判国民的敷衍塞责、懒惰的劣根性。8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有深刻的意义。)
七、差不多先生最后一命呜呼了,同学们给他写句挽词,挽词就是在人死了之后,我们跟他说的一句话。不能“再见”“拜拜”,只能是“永别了,差不多先生”真的希望差不多先生以后再也不要出来了。好这节课上到这,差不多了,差不多先生真是阴魂不散,同学们,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真的很难。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转
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
名人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各校各班 红糖买白糖 反语 幽默 相貌:不很 山西说陕西 夸张 批判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 有撇和没撇 懒人(惰性)
早晚两分钟
人医找牛医
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上的不分题目
2、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后反思:
2.差不多先生传教学反思 篇二
1“译者主体性”的讨论研究
1.1 定义与发展
在“文化转向”的影响下, 像翻译的主体, 主体间性, 译者的角色, 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等问题都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其中,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就很受关注, 其概念包括多层内涵, 很多学者都给出自己的见解。
翻译的主体, 有人认为是译者, 有人认为除了译者还包括原作者、读者和接受环境等等。翻译界专家许钧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 其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 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学者查明建、田雨指出,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学者屠国元、朱献珑提出比较全面的说法是,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 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从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
与此同时, 多角度、多层次的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视角从西方引入国内, 如阐释学理论、多元系统理论、女性主义理论以及解构主义理论等等。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1.2“译者主体性”的构成因素
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包含多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是译者的翻译能力或翻译素质。译者的翻译素质同其语言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汉译英或英译汉都需要原文的理解力和译文的表达力。其次, 还需要翻译经验, 大量的翻译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第三, 译者主体性还包括译者的精神因素, 如性情气质, 人生目标, 道德修养, 心理素质以及工作态度等等。再次, 主体因素还体现在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上。这些因素都会不可避免地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差异, 构成译者一定的主体性, 不论有无意识它都会存在的。
1.3“译者主体性”的能动表现
译者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译者对原文本的选择与理解上。译者首先是读者, 必须既了解自己又了解作品, 他首先要用自己先有的知识结构去对原文本进行再认识和理解。这一过程中, 每位译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政治认同、文化背景, 这些因素是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差异, 进而影响着它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看到同一个原文本, 对其内容或者思想的理解不同, 认识也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次,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其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上。由于文化修养、意识形态、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来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比如众所周知的归化异化策略, 若为了把本土文化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译入语读者, 让西方人多了解中国, 译者多采用异化。若为了让西方读者轻松快速的理解译文, 译者多采用归化。还有直译、音译、意译、增减等多种翻译方法受不同翻译目的的指使都在选择应用的过程中体现着译者的主体性。
再次, 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上。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特点, 文学翻译中很多地方并不是只靠直译就能译出来的, 这就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 这种“创造性叛逆”有时会将许多翻译问题迎刃而解。
2 阐释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2.1 阐释学与翻译阐释学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 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潮, 阐释学 (Hermeneutics) 在哲学和文化领域都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兴趣, 它是一种探求理解的理论, 对所有事物意义的解释进行探索。阐释学注重研究“语言”和“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阐释学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 这个概念虽然抽象但是和世界万物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人的一切活动可以说都是为了探求某种“意义”。而发现这种“意义”就需要“理解”。“理解”或“解释”是人活动的必须方式, “意义”是人活动的价值体现, 这两个都将不可避免地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着。最早该词的意思是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这些意愿是有意义的, 理解或解释贯穿其中。
阐释学的态度观点也对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阐释, 阐释语言的各种意义。施莱尔马赫和乔治·斯坦纳是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著名代表。前者重点看翻译的过程, 将翻译与理解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 他认为出于原文本和原作者对译者产生某种程度的限制, 要让译者完全表达出原文本的意义几乎是做不到的。译者的任务是尽量缩短原作者与译入语读者的距离。他强调了文本理解和译者的重要性。乔治·斯坦纳提出一个重要观点, 他认为理解就是翻译。人类产生语言, 再去理解它, 这两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翻译的过程。每当我们作为接受者去理解他人发出的话语时, 都是在进行着一种对语言的翻译活动, 目的是为了明白其中含义。斯坦纳还认为理解是历史性的, 变化着的, 也是不易的, 要完全透彻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尽可能地熟悉相关文化背景, 了解不同语言间的差异, 解释性地传递信息, 将语言障碍缩到最小。
2.2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
乔治·斯坦纳进一步拓展阐释学翻译理论。他把翻译过程分四个步骤来完成: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首先是信赖, 斯坦纳认为, 在着手开始翻译之前, 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原文本。不同的翻译目的指导译者选择不同的原文本, 不论怎样, 译者都要相信原文本存在可供人们交流的价值, 值得他翻译, 否则, 译者很容易将该文本放弃。一切理解活动必定从信任开始, 译者的信任程度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其次就是侵入, 指译者通过语言的外部表层, 深入到原文本的内部当中去, 要想对原文有深刻的认识理解, 就必须侵入进去。此时, 要提取出原文本的中心思想、核心意义以及精神韵味, 就需要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了。再次便是吸收, 是说译者在解读原作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将个人的理解注入原文, 这时对原文本的意义吸收对译入语读者来说是一种新的活力, 应力求最大限度再现原作的所有信息。这时, 译者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吸收的好坏。最后一步是补偿。就像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样, 译者在前期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复制出原文本的意思或韵味, 翻译必定有所失衡, 这时就需要译者后期的补偿工作。好的译本, 基本能使原文本与译作在内容与形式上保持平衡, 能将原文本的精神意义自然流畅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这四个阐释步骤是阐释学视角下对翻译过程的探讨, 以张培基先生英译胡适先生的散文《差不多先生传》为例, 该文将具体探讨以上四个步骤是怎样体现译者的主体性的。
3 张译《差不多先生传》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3.1 信赖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文人学者,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在中国动荡不安的年代, 胡适写过许多针砭时弊的文章, 其中, 《差不多先生传》就是很受欢迎的一篇, 至今影响深刻。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他很出名的代表作之一。知识时代需要更多的中国翻译家来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历史、思想介绍给世界人民, 张培基先生就是一个翻译界的榜样。他英译过许多作品, 出于不同的目的, 在他选择原文本的时候也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例如, 就《差不多先生传》而言, 当他敲定原文本值得翻译, 原作的价值便得到提高, 他的译作让西方读者理解特殊时期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加深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这种译介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信赖”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
3.2 侵入
侵入是从原文本语言文字的外表下深入到文章内部去解读, 译者对原文的认识理解都是一种攻击。不论是对原文本的含义, 原作者的用意还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译者在去理解它们的同时总会或多或少带着自己的烙印。译者主体性在这种不可避免的侵入过程中也体现了出来。
例1:“他的名誉越传越远, 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译文:“His name has spread far and wide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celebrated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Innumberable people have come to follow his example, so that everybody has become a Mr.Cha Buduo.But lo, China will hence be a nation of lazybones!”
文中差不多先生反映出当时中国大部分人的心理, 懒惰, 麻痹, 不愿改变现状, 译者对于原文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的了解, 就是一种侵入, 希望能把作者的讽刺意味翻译出来, 同时带有了自己一定的主观色彩, 比如“懒人国”译为“lazybones”, 懒到深入骨髓, 无疑加重了对国人麻痹心态的批判和讽刺。这些在翻译活动中都是一种有意无意的侵入行为。
3.3 吸收
对原文意义进行吸收, 给译文注入新的活力, 产出让译语读者身临其境的译作, 尽可能完整再现原作的所有信息是吸收的最佳结果。先前步骤取得的成果, 包括原文本的内容与形式, 都应移植归化到译文中去, 用译语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出原文本的精髓。这一过程中, 译者在选词造句、形式对等、文本风格等各方面都会体现出自己的主体性作用。
例2:“……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说:‘陕西同山西, 不是差不多吗?’……”
译文:“...aren’t they about the same?...aren’t they about the same?...”
译者在此表现出了意义与形式上的吸收, 只要原文中出现“什么与什么不是差不多吗?”的相同问句, 译者都会用相同的译法, 这也是主体性的体现之一。
3.4 补偿
原文本在前几个步骤中被侵入被吸收, 受到破坏, 为了保持原文本与译作的基本平衡, 补偿手段便不可或缺。由于文化的差异, 张培基先生出于尽力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 常采用直译, 或加注的策略, 即实现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又不构成对原文本的过度损失, 寻求到了原文与译文的平衡点。
例3:“他姓差, 名不多, 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译文:“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 which altogether mean‘About the same’.”
如果只是直译不加注释, 外国读者直至其音, 不知其意, 故在后面补充说明which altogether mean“About-the-same”.此时这种翻译策略的选择, 为了平衡原文与译文, 缩小两种文化的差异, 译者的主体性就体现出来了。
4 结论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主体性角色。有译者的成功翻译, 才会有作者与读者的沟通, 才会有不同文化的交流。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在前人研究译者的基础上加深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 认为翻译过程有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 并且所有过程中译者主体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文章借以张培基先生英译胡适的散文《差不多先生传》为例, 探析译者主体性在以上四阶段是如何具体发挥的, 并证明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具有深远影响力。同时, 须知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限制, 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研究译者主体性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Steiner, 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3) .
[3]查明建, 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 2003 (1) .
[4]屠国元, 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 2003 (6) .
[5]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
[6]唐培.从阐释学探讨译者主体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6) .
[7]张培基.英译胡适名篇《差不多先生传》[J].外国语, 1995 (2) .
[8]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9]刘银燕.张培基先生和他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 2001 (1) .
3.差不多先生传 篇三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l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店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干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孀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4.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 篇四
克服困难:
我们的国家、企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我们要怀着一颗年轻的心,一颗勇敢的心,一颗纯洁的心,时刻反省自己,纠正自己,清洁自己,朝着梦想不断迈进!困难是一只纸老虎,你若畏惧,它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你若坚强,它只是一块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只要你把它踏在脚下,便会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风发!
实现自身价值:
想老一辈马钢人的艰苦创业条件,现在我们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怎么总觉得欠缺些什么,仔细一想,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务实细致的工作态度。确实,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以人为本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认真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认真负责:
胡适先生笔下的差先生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他的影子。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只是没有那么极致罢了。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足够聪明,不会在大事上糊涂,不会在重要的事情上像差不多先生那样,有些小事差不多也微不足道。可是你想过没有,从小父母长辈就教育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恶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恶小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作为一名马钢职工要时刻提醒自己,具备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在工作岗位上要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认真完成每一件小事,严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工匠精神:
进入新时代,我们只有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秉持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态度,才能做强马钢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文章《年轻》鼓励我们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又告诫我们要具有一颗责任心。所以,不论工作还是生活,这两颗心都要具备。前者教我们不忘初心,树立梦想;后者教我们立足岗位,踏实工作。两颗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真正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5.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答案) 篇五
篇一:七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同步测试题
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2、给下里加线的字注音。
相貌()信奉()德行()
钱铺()王大夫()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里糊涂一命___呼断断___ ___ ___通大师___ ___容容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A、计算比较B、争论
C、打算
②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了气。()
A、断绝B、完全没有了C、独一无二
③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A、质地精密B、不疏忽大意C、细腻
④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A、道德和品行B、讽刺语,表示瞧不起他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C、德高望重
5、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
打开心灵的窗口,睁开敏锐的眼睛,莫让一切都随风。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rǎo___ 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fán___ 恼之泉。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悲惨的结局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南辕北zh?___。
【语言表达训练】
6、文中“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
7、第二段中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8、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死后为什么还得到大家的称赞?
9、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10、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及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11、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为此,立志中学初一
(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2)如果以“友谊”为主题,你要给同学们交流的一句名言是哪一句?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16题。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1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人人皆晓()赔小心()一命呜呼()
未免()
13、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14、差不多先生也常为“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括叙述出来。
15、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1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概括出来。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7-19题。
9月5日晚报 《古城纵横》的“回音”栏里有这么一条:“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到底饭菜里边是有苍蝇呀还是没苍蝇?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
且去查查老底再说。一查查到8月22日晚报的《古城纵横》栏,里边有一条:“3日,去河南饭庄吃饭,刚吃几口,发现菜里有两个黑东西,竟是两只死苍蝇!??”
原来如此。莫非查明了苍蝇是有的,但是只有一只?━━有,所以是“属实”,但是数目不对,所以是“基本”属实?是这么回事吗?那就应当说清楚。可是来信只说“饭菜内有蝇事”,那“基本属实”,就不好理解。其实呀,8月3日的事情,8月22日见报才去查问,那苍蝇是一只还是两只,还是三只,大概是谁也记不清了,所以只说有无,不提数目。那么为什么又是“基本”属实呢?因为一老一实地说,“有这么回事”,实在有点不好意思,给它来个“基本”,打个折扣。没想到既然没有数目,折扣就无从打起。
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
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有用。
17、给加线字注音。
①乍一看()
②打个折扣()
18、本文引出语言病例的一段话是。
19、作者在本文提倡的是什么?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xiàng fang xíng pùdài
3、稀
呜
续续
圆
从从
4、①C ②A ③B ④B
5、扰 烦 辙
【语言表达训练】
6、指的是处世态度马马虎虎、凡事得过且过的一种人。
7、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8、因为做事马虎、敷衍了事已成为大家的习惯,是当时社会的通病。
9、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10、示例: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结合文意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11、(1)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
(2)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点拨:(1)题能用基本的对偶形式,且能围绕主题,句间有一定的联系即可。(2)题扣住“友谊”的名言均可。
【课外拓展阅读】
17、① zhà
②zh?
18、河南饭庄来信: 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19、提倡严谨、一丝不苟的文风, 用词一定要准确。
点拨:意思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即可
经查基本属实。篇二:【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差不多先生》 同步练习
差不多先生传 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2.给下里加线的字注音。相貌()信奉()德行()
钱铺()王大夫()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里糊涂一命___呼断断___ ___ ___通大师___ ___容容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A、计算比较B、争论
C、打算
②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了气。().
A、断绝B、完全没有了C、独一无二
③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
A、质地精密B、不疏忽大意C、细腻
④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A、道德和品行B、讽刺语,表示瞧不起他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C、德高望重
5.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
打开心灵的窗口,睁开敏锐的眼睛,莫让一切都随风。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rǎo___ 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fán___ 恼之泉。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悲惨的结局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南辕北zh?___。
【语言表达训练】
6.文中“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
7.第二段中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8.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死后为什么还得到大家的称赞?
9.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10.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及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11.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为此,立志中学初一
(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2)如果以“友谊”为主题,你要给同学们交流的一句名言是哪一句?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16题。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
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1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人人皆晓()赔小心()一命呜呼()
未免()
13.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14.差不多先生也常为“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括叙述出来。
15.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1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概括出来。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7-19题。
9月5日晚报 《古城纵横》的“回音”栏里有这么一条:“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到底饭菜里边是有苍蝇呀还是没苍蝇?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
且去查查老底再说。一查查到8月22日晚报的《古城纵横》栏,里边有一条:“3日,去河南饭庄吃饭,刚吃几口,发现菜里有两个黑东西,竟是两只死苍蝇!??”
原来如此。莫非查明了苍蝇是有的,但是只有一只?━━有,所以是“属实”,但是数目不对,所以是“基本”属实?是这么回事吗?那就应当说清楚。可是来信只说“饭菜内有蝇事”,那“基本属实”,就不好理解。其实呀,8月3日的事情,8月22日见报才去查问,那苍蝇是一只还是两只,还是三只,大概是谁也记不清了,所以只说有无,不提数目。那么为什么又是“基本”属实呢?因为一老一实地说,“有这么回事”,实在有点不好意思,给它来个“基本”,打个折扣。没想到既然没有数目,折扣就无从打起。
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
义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
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有用。
17.给加线字注音。①乍一看()
②打个折扣()
18.本文引出语言病例的一段话是。
19.作者在本文提倡的是什么?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xiàng fang xíng pùdài 3.稀
呜
续续
圆
从从
4.①C ②A ③B ④B 5.扰 烦 辙
【语言表达训练】
6.指的是处世态度马马虎虎、凡事得过且过的一种人。
7.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8.因为做事马虎、敷衍了事已成为大家的习惯,是当时社会的通病。
9.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10.示例: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结合文意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11.(1)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
(2)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点拨:(1)题能用基本的对偶形式,且能围绕主题,句间有一定的联系即可。(2)题扣住“友谊”的名言均可。
12-16 略
【课外拓展阅读】
17.① zhà
②zh? 18.河南饭庄来信: 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19.提倡严谨、一丝不苟的文风, 用词一定要准确。
点拨:意思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即可 篇三:《差不多先生传》练习题2 差不多先生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2、给下里加线的字注音。
相貌()信奉()德行()
钱铺()王大夫()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里糊涂一命___呼断断___ ___ ___通大师___ ___容容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A、计算比较B、争论
C、打算
②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了气。()
A、断绝B、完全没有了C、独一无二
③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A、质地精密B、不疏忽大意C、细腻
④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A、道德和品行B、讽刺语,表示瞧不起他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C、德高望重
5、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
打开心灵的窗口,睁开敏锐的眼睛,莫让一切都随风。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rǎo___ 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fán___ 恼之泉。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悲惨的结局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南辕北zh?___。
【语言表达训练】
6、文中“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
7、第二段中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8、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死后为什么还得到大家的称赞?
9、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10、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及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11、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为此,立志中学初一
(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2)如果以“友谊”为主题,你要给同学们交流的一句名言是哪一句?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16题。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 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1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人人皆晓()赔小心()一命呜呼()未免()
13、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14、差不多先生也常为“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括叙述出来。
15、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1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概括出来。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7-19题。
9月5日晚报 《古城纵横》的“回音”栏里有这么一条:“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到底饭菜里边是有苍蝇呀还是没苍蝇?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
且去查查老底再说。一查查到8月22日晚报的《古城纵横》栏,里边有一条:“3日,去河南饭庄吃饭,刚吃几口,发现菜里有两个黑东西,竟是两只死苍蝇!??”
原来如此。莫非查明了苍蝇是有的,但是只有一只?━━有,所以是“属实”,但是数目不对,所以是“基本”属实?是这么回事吗?那就应当说清楚。可是来信只说“饭菜内有蝇事”,那“基本属实”,就不好理解。其实呀,8月3日的事情,8月22日见报才去查问,那苍蝇是一只还是两只,还是三只,大概是谁也记不清了,所以只说有无,不提数目。那么为什么又是“基本”属实呢?因为一老一实地说,“有这么回事”,实在有点不好意思,给它来个“基本”,打个折扣。没想到既然没有数目,折扣就无从打起。
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有用。
17、给加线字注音。
①乍一看()
②打个折扣()
18、本文引出语言病例的一段话是。
19、作者在本文提倡的是什么?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xiàng fang xíng pùdài
3、稀
呜
续续
圆
从从
4、①C ②A ③B ④B
5、扰 烦 辙
【语言表达训练】
6、指的是处世态度马马虎虎、凡事得过且过的一种人。
7、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8、因为做事马虎、敷衍了事已成为大家的习惯,是当时社会的通病。
9、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10、示例: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结合文意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11、(1)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
(2)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点拨:(1)题能用基本的对偶形式,且能围绕主题,句间有一定的联系即可。(2)题扣住“友谊”的名言均可。【课外拓展阅读】
17、① zhà
②zh?
18、河南饭庄来信: 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19、提倡严谨、一丝不苟的文风, 用词一定要准确。
6.《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六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7.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七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终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简便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可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十分不简便的。
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8.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八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学习上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粗心大意,经常把“差不多”挂在嘴边。课后作业“差不多写完”就行了,会写的写上,不会的空着;英语单词“差不多是那个读音”就算过关了;语文随笔也是“随便写写”“差不多字数够”就行,反正也不评奖;练字仅限于“字形差不多像”就算完成任务了,甚至对待考试也是“差不多”应付的心态。就拿这次月考来说吧,数学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把“(9b)2”写成“9b”,得出的数据与标准答案大相径庭;语文书写马虎:把“开玩笑”写成“开完笑”,英语单词拼写:错误百出……当“差不多先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不仅仅是成绩直线下滑,更可怕的是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懒惰思维和马虎恶习,这一切都是“差不多”思想在作怪。
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百分之一的疏漏往往会造成百分之百的错误。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干不成,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讲认真”就不是“差不多”。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要坚决摒弃“差不多”思想,把“认真”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做到乐学、善问、慎思、明辨。
9.《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作文 篇九
唉!这位先生还真有意思呀。突然,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很熟悉啊,好象是我的缩影,我自己就经常有这样的毛病,我常常把休息写成体息,把食指写成十指,幸亏我不是医生,要不病人可就惨了。一笔之差, 表面虽然看着差不多,但实际就差十万八千里了。我来举个例子吧! 就山西和陕西吧,一个面积是143万平方公里,一个是84万平方公里,一字之差,这面积可就差得多了!
通过看这本“差不多先生”的注释,知道:原来胡适先生开始也是这么个人,他的家人一起劝他,他也意识到了差不多的危害,终于胡适先生改掉了这个毛病,为了让大家不要向自己一样,特地写了《差不多先生》这本书,提醒大家引以为戒。
10.差不多先生传教学反思 篇十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异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 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并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3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本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
文章第二部分先叙 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
①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②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说应是山西,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③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 千”。
④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 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⑤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特点。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他一生行事不求认真,但求得过且过,最后竟 为此丢了性命。只是,他至死也未觉悟,因为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 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真是愚顽至极,不可救药。这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4攻克难点:
准确理解文章开头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个性特点的意图是本课难点。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了读者的注 意。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强调了“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是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的 人物,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一般人没有 什么 不同。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者通过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语言,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 的个性。
5质询疑点:
既然差不多先生的所作所为这么迂腐可笑,作 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效仿他呢?
在这部分中,作者写差不多先 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不仅称赞他,还向他学习。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也就成了懒人国了。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在最后一段又说“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作者这样夸张地写,目的是指出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中国人的通病;在最后一段回应前文,指出这种情况愈来愈厉害。这样写是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11.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复旧引新,激发兴趣。
学生大多认为学习文言文有困难,我就从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篇目入手,回忆学过的《桃花源记》,让学生背诵《归园田居》。这样就唤起对对作者的了解,缩短了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
1.在这一节课中,让学生读课文后,我并不是引导学生一句句的讲解,翻译;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字句,在小组内解决。老师只是检查学生识字,词义理解和句子的翻译。
2.对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状况,我没有直接讲解,是让学生自己在默读中寻找,再讨论。再选取小组代表发言。这样让全体学生参与,积极思考。
3.在品味语言上,为了避免学生杂乱无章,采用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方法:用“从文中的‘……’句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什么人?”说话,这样,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可让学生选一句说,也可选几句说;先让学生讨论,在自由发言。这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
三、引导学生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开放的课堂注重学生个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导,这种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是极为珍贵的。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引导,久而久之,封住学生的口,凝固学生的脑,扼杀学生的思维。
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为进一步理解陶渊明的高洁志趣,我在《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设计二个问题,1、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说理由。2、你如何评价陶渊明做隐士?学生在读文,思考,讨论中发布自己的看法,即使有的有失偏颇,也是主动学习、思考得来的,是学生现代的生活阅历与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发生碰撞得来的。
四、突出朗读训练,
资料共享平台
上文言文课,尤其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充分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先是老师范读,不用电教中的录音读,是老师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作用,让学生知道如何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再学生自由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评论,男女生分读,学生默读,学生齐读,学生背读。一堂课,让学生读了8、9遍,占据时间是10多分钟,这既是关注了学生,又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来促进教学。
五、不足之处:没有充分打开学生思维。
12.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十二
我觉得短文里的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他觉得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我得了重病,家人请错了医生,找来了牛医,他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他在临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也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不需要太精确!”
大家看完后肯定会问:“真的有这么傻的人吗?”其实当我看完后也有这样的疑问,同时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的确,有些事物表面上差不多,其实差的却很多。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学差不多先生,做事情总是那么马虎、草率。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要用大脑冷静思考过后再去做。
当我静下来想了想才发现:我还笑话别人呢!我自我不也是个“差不多先生”吗?每次考完试,妈妈问我怎样样,我总会感觉良好的说“差不多吧!”结果,当试卷发下来时,我傻眼了,由于粗心,我把“休息”写成了“体息”;把“勃”写成了“教”;把“”写成了“”;把“1千克”写成了“1克”……总之,我因为觉得差不多而闹出的笑话还不少呢!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11-02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00字左右08-02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优秀作文07-02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09-17
《袁先生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7-01
五柳先生传的课文翻译08-11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09-27
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教学反思10-06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