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试题(共14篇)(共14篇)
1.心肺复苏术试题 篇一
心肺复苏理论知识试题
一、单选题
1.在救助一位游泳池内溺水的3岁女孩时,你发现她脸色苍白没有反应,周围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你什么时候打120急救电话()
A、你给小孩做2分钟心肺复苏后
B、你将小孩从游泳池救上岸后
C、你做了几分钟心肺复苏,小孩仍没有反应后
D、在做了几次通气以后,做心脏按压以前
答案:A
2.新标准成人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是()次/分钟。
A.60-80
B.不低于100次
C.100-120
D.70-90
答案:C
3.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
()
A
30:2;
B
15:2;
C
30:1;
D
15:1
答案:A
4.一位7岁的男孩在你家门前被汽车撞倒,你发现他没有反应,同时头部有鲜血,你应该如何打开他的气道()
A、仰头举颌法
B、双手推举下颌法
C、头偏向一侧
D、不要移动他,因为他可能有颈椎骨折
答案:B
5.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
A
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
至少3cm;C
至少5cm;D
5cm--6cm
答案:D
6.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
()
A
500-600ml;
B
600-700ml;
C
400-500ml;
D
800-1000ml
答案:D
7.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
()
A
仰头举颏法;B
双手推举下颌法;
C
托颏法;
D
环状软骨压迫法
答案:A
8.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现场救护的“生命链”中第二个环节是()
A、早期心肺复苏
B、及时高级心肺复苏
C、早期心脏电除颤
D、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答案:B
9.在现场没有止血带的情况下,可以用()作为止血带。
A.电线
B.细绳
C.4-5厘米宽的布带
D.铁丝
答案:C
10.常温下心搏停止几秒后可出现昏厥和抽搐症状:()
A
3S
B
5-8S
C
10-15S
D
20-30S
答案:C
二、多选题:
1.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患者胸部无起伏,可能原因是()。
A.头部未放正,气道道未打开
B.未捏紧患者鼻孔
C.吹气量不足
D.气道内有异物
答案:ABCD
2.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是:()。
A.救生呼吸
B.开放气道
C.人工循环
D.再判断
答案:CBAD
3.能引起呼吸、心跳停止的危险因素有:()。
A.触电
B.烧伤
C.溺水
D.外伤
答案:ABCD
三、填空:
1.触电急救的“八字原则”是:()、()、()、()。
答案: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2.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如中断应尽量少于多少时间()
秒?五个回合为一个周期,条件允许时每()min转换一次。
答案:10、2
3.心肺复苏程序重大变化,指南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复苏程序从()更改为()。
答案:
ABC、CAB
4.心肺复苏的主要内容是:()、()、()。
答案:开放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5.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应立即在()抢救。
答案:现场就地
6.在触电者()之前,救护人员不准()伤员。
答案:未脱离电源、直接用手触及
7.疑有颈椎骨折时,在伤员平卧后,用()放置头部两侧,使头部固定不动。
答案:沙土袋
8.腰椎骨折应将伤员平卧在平硬木板上,并将()一同进行固定预防瘫痪。
答案:腰椎躯干及两侧下肢
9.腰椎骨折搬动时应数人合作,保持(),不能()。
答案:平稳、扭曲
10.如果上肢扎上了止血带,每()分钟必须放松一次,每次放松()分钟。
答案:60、1-2
11.如果下肢扎上了止血带,每()分钟必须放松一次,每次放松()分钟。
答案:80、1-2
四、判断题
1.某人换灯泡时发生触电,帮助其脱离电源的最好办法是拉开拉线开关。()
答案:X
2.现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患者开始抢救的时间。()
答案:对
3.判断患者有无脉搏的可靠简便的方法是迅速测试颈动脉有无搏动。()
答案:对
4.肢体骨折的固定,必须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方能达到固定目的。()
答案:对
5.开放性骨折时,不能将外露的骨片送回伤口内。()
答案:对
6.颈椎骨折时,开放气道可以用仰头抬颏法。()
答案:X
7.现场发现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应立即送医院。()
答案:X
8.对心跳骤停的患者,可以进行心前区扣击1—2次。()
答案:对
9.对触电者施行急救时,必须先切断电源。()
答案:对
10.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30分钟无效,可以放弃现场急救。()
答案:错
11.急救成功的条件是动作快,操作正确。()
答案:对
12.现场工作人员都应该定期进行紧急救护法培训。()
答案:对
13.触电急救必须分秒必争,立即就地迅速用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
答案:对
14.腰椎骨折患者要两个人搬运。()
答案:错
15.紧急救护培训是电力行业安全教育必修内容之一。()
答案:对
16.进行胸外按压时,施救者的两手手指必须紧贴在患者胸壁上。()
答案:错
17.发现有人触电时,为使触电者与导电体解脱,施救者最好用一只手进行。()
答案:对
五、简答题
1.简述脱离低压电源的方法有哪些?
答:拉:就近拉闸断电;切:切断电源线;挑:挑开导线;拽:拽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垫:在触电者身体的下方垫上绝缘物体
2.简述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
答:1、颈动脉(大动脉)搏动恢复
2、自主呼吸恢复
3、散大瞳孔缩小
4、唇甲由紫绀转为红
5、意识丧失转为清晰
3.何时终止心肺复苏?
1、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2、确定病人已死亡
3、心肺复苏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应,无呼吸、脉搏,瞳孔无回缩
4、环境安全危及施救者
心肺复苏试题
科室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1.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A.首先必须畅通气道
B.吹气时不要按压胸廓 C.吹气时捏紧病人鼻孔
D.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
E.按压频率成人8~10次/min
2.以下关于胸外心脏按压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A.下压比向上放松的时间长一倍
B.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
C.按压部位的定位先确定胸骨下切迹
D.按压频率为100次/min
E.按压与放松时,手不能离开胸骨定位点
3.判断有无脉搏,下列正确的是(B)
A.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 B.触摸颈动脉时,不要用力过大
C.检查时间不得短于10
s
D.不能触摸股动脉
E.颈动脉搏动点在胸锁乳突肌外缘
4.进行环甲膜穿刺时,患者应取(A)
A.仰卧位,颈下垫枕,头后仰 B.侧卧位 C.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D.头前屈 E.仰卧头前伸位
5.病人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是(C)
A.维持有效的循环
B.确保呼吸道通畅 C.降温和脱水疗法
D.加强基础护理
E.治疗原发疾病
6.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病人仰卧背部垫板
B.急救者用手掌根部按压
C.按压部位在病人心尖区
D.使胸骨下陷4~5cm
E.按压要有节律,每分钟100次
7.简单而迅速地确定心脏骤停的指标是(D)
A.呼吸停止
B.血压下降 C.瞳孔散大
D.意识消失,无大动脉搏动
E.呼之不应
8.判断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否有效,首先观察(D)
A.口唇紫绀是否改善
B.瞳孔是否缩小
C.吹气时阻力大小
D.病人胸廓是否起伏
E.剑突下隆起
9.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是(D)
A.剑突下 B.胸骨左旁第四肋间
C.左锁骨中线第四肋间
D.胸骨中下1/3交界处
E.胸骨中上1/3交界处
10.胸外心脏按压时,每分钟按压次数为(C)
A.50次
B.80次
C.100次
D.120次
E.130次
11.口对口通气时,病人吸人气体氧浓度约为(D)
A.20%
B.25%
C.30%
D.16%
E.75%
12.简易人工呼吸器1次可挤压人肺的空气量为(C)
A.100~200ml
B.300~400ml C.500~1000ml
D.1200~1500ml
E.1800~2000ml
13.手法开放气道时,应给患者(A)
A.仰卧位
B.头高足低位
C.头低足高位
D.侧卧位
E.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14.手法开放气道时,非专业急救者打开患者气道常使用的方法是(E)
A.仰头举颏法
B.双手推举下颏法
C.头部前屈法
D.举头抬颈法
E.仰头(面)抬颈法
15.怀疑患者颈椎脊髓损伤时,专业救护者打开患者气道应使用的方法是(C)
A.仰头举颏法 B.举头抬颈法 C.双手推举(托)下颌法
D.头部前屈法 E.仰头(面)抬颈法
16.给外伤患者实施包扎前先要评估病人,评估的内容不包括(C)
A.患者病情、心理状态 B.创面部位、面积、深度,有无骨折及血管损伤
C.包扎方法
D.受伤场所、原因
E.沟通、理解及合作能力
17.为外伤患者实施包扎时要告知的内容哪项不对(E)
A.包扎的目的B.包扎的方法及操作可能带来的不适
C.合作的方法
D.包扎后的护理要点
E.费用
18.螺旋法包扎,绷带倾斜向上缠绕,后圈覆盖前圈的(E)
A.1/3~3/4
B.1/3~2/3
C.1/2~2/3
D.1/3~1/4
E.1/3~1/2
19.关于外伤患者的处理,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A.可疑厌氧菌感染者立即包扎 B.休克者取去枕仰卧位
C.出血量多、病情危重时备急救药物 D.条件受限时可就地取材
E.尽量按无菌要求清洗伤口
20.正常情况下气管插管的尖端位于气管隆突(B)
A.下2~3cm B.上2~3cm C.下4~5cm D.上4~5cm E.下1~2cm
21.进行气管插管时,当导管超过声门多少时应拔除管芯:
B
A.0.5cm
B.1cm
C.1.5cm
D.2cm
E.3cm
22.成人气管插管高容量低压气囊注气量一般为(C)
A.3~5ml
B.5~8ml
C.8~10ml D.10~12ml
E.12~15ml
23.气管插管低张气囊一般多长时间放气一次(D)
A.30min~1h
B.1~2h
C.2~3h
D.4~6h E.7~8h
24.经口气管插管时,一放置牙垫的位置是(A)
A.上、下臼齿之间
B.上、下门齿之间 C.上、下智齿之间
D.上、下第三牙齿之间 E.上、下第四牙齿之间
25.使用止血带止血时,应注意(B)
A.扎止血带时间不宜>2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B.扎止血带时间不宜>1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C.扎止血带时间不宜>l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min~lh
D.扎止血带时间不宜>30min,每1h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E.扎止血带时间不宜>2h,每1h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仅供参考
2.心肺复苏术试题 篇二
关键词:心肺复苏,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标准心肺复苏
自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发布以后,心肺复苏中越来越强调胸外按压,同时,胸外按压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强有力的按压、快速按压、胸部充分的回弹及不间断的按压是心肺复苏的关键。但长时间恒定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不可能完全由人工完成,机械辅助装置按压解决了这一问题。我院2010年引进了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已在我科应用数十例。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今选择我院2011年至2013年58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科及ICU中58例心肺复苏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18~85岁。心血管疾病18例;脑血管17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溺水2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外伤1例;不明原因9例。随机分为两组,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组30例,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28例。
1.2 方法:
心跳骤停后常规开放气道,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道。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多巴胺的应用。电除颤,亚低温等治疗措施。一组先徒手心肺复苏约两分钟后换用心肺复苏仪进行胸外按压。设置参数:频率100次/分。按压深度5 cm。一组行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由一医两护交替进行。操作人员为均进行过标准心肺复苏培训的医务人员。
1.3 疗效判断:
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CPR到心跳恢复时间及成活率。心肺复苏成功标准:患者自主心跳恢复、血压高于90/60mm Hg大于半小时,瞳孔有所缩小。成活率标准:患者自主心跳呼吸恢复,长期维持到出院。CPR到心跳恢复时间:即按压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肺复苏仪组在复苏成功率及出院成活率上高于人工心肺复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CPR至心跳恢复时间不具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注:与标准组比较,*P<0.05
3 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预后差。若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自《2005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发布以来,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它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的重要性。《2010年版指南》更加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其强调强有力的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及充分的胸部回弹。但高质量长时间的胸外按压(在本组中有一例长时间胸外按压后心跳恢复)很难完全由人工完成。机械辅助装置解决了这一问题。国际上已有应用机械辅助装置很多年了,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我国近年来很多医院也都装备了各种型号的心肺复苏仪,也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我科自2011年引进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以来,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其优点在于:①其利用“胸泵”的原理,通过挤压致血流流动,并以固定的节律和按压力量垂直进行按压,由于脊柱下有底板,压力压迫胸骨时,消除了床垫的影响,所有压力都传到了患者身上,而且可以调节高度,对肥胖和消瘦的患者也可应用,不会受到影响。②可长时间不间断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其借助电能替代人力,永不疲劳的按压。且按压姿势标准、按压深度有保证、按压与放松时间恒定,保证了按压效果。而且它在没有电源的位置借助蓄电装置也可不间断按压45 min,这是人力无法做到的。③应用心肺复苏仪后,可解放出进行胸外按压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高级生命支持(建立通道、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提高抢救效率。④按压时,可与其他操作同时进行,不影响按压效果。⑤体积小,重量轻,在充电后可不间断按压45 min。这样院内院外任何位置的心肺复苏都可以应用。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虽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还是有其不足。我们发现:经过训练的医务人员从准备机器到安装应用,至少得间隔20 s。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说按压中断不超过十秒。因此,这对复苏是不利的。我们的经验是,先人工按压2 min,专人准备机器安装,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减少按压中断,保证效果。
总之,心肺复苏仪有人力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操作简单,运输方便,特别适用于院内及院外医务人员少的急救,能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路小光,康新,宫殿博,等.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应用中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8):496-497.
[2]黄琼.萨勃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41-42.
[3]李海娟,黄雪梅,莫景伟.萨勃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139.
[4]王立祥,程显声.应重视超长心肺复苏[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195-196.
[5]Edwcor DT,dickson MD.Effectiveness of mechaical Versus Manual chest compressionsin Out of Hospiital cardiac Arrest Resust citation:A pilot study[J].Am J Emerg Med,1998,16(6):289-292.
3.生命之吻:心肺复苏术的诞生 篇三
生命之吻赐予锡安平35年的生命,锡安平已于2002年去世,汤姆森仍然健在。生命之吻的先驱,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美国医生莎华,也已于2003年去世了。物是人非,人非物易,生命之吻享受了50多年的荣耀,成为急救手段心肺复苏术的经典内容之一,无数被抢救的生命曾被归功于这一简单的操作。
心肺复苏术(CPR)指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是针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在4~6分钟内所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之一。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的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状态。
在1966年10月,美国科学院组织的特别专家小组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布报告,将心肺复苏术总结为ABCD四大步骤,A是Airway——维持气道通畅,B是Breathing——人工呼吸,c是Circulation——维持循环,D是Definitivetherapy——后续决定性的抢救措施(包括诊断、药物、除颤与进一步治疗)。
最早的心肺复苏术
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肺复苏术最早可追溯到1 9世纪末。那时,现代医学在细胞细菌学说的推动下,正处在医学史上的加速期,外科灭菌术与麻醉技术的产生,让外科手术成为潮流,外科医生在不停地扩展他们的执业范围——当时不受任何医师法的限制。外科医生时常被麻醉意外困扰,当麻醉药品过量时,病人会猝死在手术台上,以当时的急救技术,大多数的病人因此而丧失生命。肺复苏在溺水病人上的成功使之逐渐成为急救的常规,医生发明的急救技术多是针对产生人工呼吸作用的。比如1883年的一本外科教材就指导外科医生在急救时以呼吸节奏按压心脏部位,其目的仍然是通过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
1891年,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马斯还是一个外科学徒,一个9岁的男孩欲进行兔唇手术,发生了麻醉意外,他按前述的急救办法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在当时,如果急救成功,大多会在5分钟~6分钟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但半小时过去了,男孩的情况更加糟糕,他被医生放弃了,移出了手术室,只有马斯带着绝望的心情继续做毫无希望的按压呼吸。出于激动,马斯加快了按压速度,他留意到男孩的瞳孔在缩小,惊讶之余,他加快了节奏,半个小时之后,男孩苏醒过来了。数天后马斯再次面临同样的场景,一个18岁的患者出现麻醉意外,马斯在尝试传统方法无效后很快就转用他的新方法,这一次,患者只用了25分钟就苏醒了,比前一患者少了35分钟。马斯推荐按压速度为120次/分钟。在医学界不明白病理生理学的背景下,马斯的方法未得到推广。1903年~1904年美国外科医生乔治·克赖尔在研究肾上腺素的作用时成功地先在动物,后在人身上施行了心脏按压术。克赖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外科医生,他是外科输血的先驱,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诊所的创始人之一,著述甚多,影响极大,但心脏按压术仍然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没得到重视。
胸外心脏按摩术的诞生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电器逐渐走入普通家庭,高压线路迅速铺设到每一个角落。电能发光,同时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令电力公司头痛万分的事情就是其电工经常触电,在电击下,人的心脏发生室颤,心肌细胞各自为政,收缩不协调,导致心输出量为零,受害人迅速死亡。1947年心外科医生克劳德·贝克首次用电极除颤成功。
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有了更规范的研究标准,“霍普金斯三杰”借助现代医学的证据力量与系统理论,成功地奠定了心肺复苏术的基础,将急救推进到科学时代。“霍普金斯三杰”分别是威廉·考恩霍文、盖伊·尼克博克、与詹姆斯·裘德。考恩霍文是导师,尼克博克是博士生,他们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学,考恩霍文当时获得爱迪生电力研究所与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继贝克发明除颤器后,研究发展移动除颤器。
当时的除颤器十分笨重,在一次实验中,尼克博克发现心脏停跳的狗在压上重达15磅的铜板电极时血压显著上升,这一发现为他实验中的一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在建立电击室颤模型后,狗的血压迅速降低,在他们还来不及除颤时,狗就不可逆地死亡了,因此他们为维持动物血压而绞尽脑汁。尼克博克的发现使他们找到了维持血压的方法,不停地按压胸壁。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将他们的方法命名为胸外心脏按摩(External Chest Massage)。当时实验室主管阿尔费雷德·布莱洛克医生(著名的先天性心脏病先驱)并不太相信他们这项技术,但还是派了裘德医生协助他们。
其实早在1874年,德国外科医生莫里茨·希夫报道了用胸内心脏按压技术维持发生麻醉意外的狗的血循环。1880年后,许多医生在人身上进行了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到1902年医学界逐渐形成一致意见,认为胸内心脏按摩无效,建议外科医生放弃它。在1901年挪威医生克里斯蒂安·依格日露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胸内心脏按摩术,但鲜为人知。1902年威廉·阿比特诺一伦爵士成功地为一位65岁男性进行了胸内心脏按摩急救术,其结果在伦敦麻醉师协会会议上交流引起了广泛兴趣,重新激发了医生对这项技术的热情。其后成功案例迅速增加,到“霍普金斯三杰”重新发现胸外心脏按摩术时,胸内心脏按摩术已逐渐成为麻醉意外猝死的半标准处理手段。
裘德医生接触到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的研究,马上意识到胸外心脏按摩的巨大医学价值。无论是依格日露的经胸心脏按摩,还是阿比特诺一伦的经腹心脏按摩,都有巨大风险与缺陷,手术切口易于感染,操作不易,切口过程本身也会延误时间。如果胸外心脏按摩可以维持血压,完全可以取代通行的胸内心脏按摩,使得手术室急救更加快捷有效。
在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继续用实验方式证明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性时,裘德开始了在人身上的实验,1959年7月裘德成功地使用这一方式挽救了一位35岁出现麻醉意外的女性。一年后,裘德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报道了20例胸外心脏按摩(此时英文
改称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14例成活,成功率70%,其中13例同时进行了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成为医疗常规
口对口人工呼吸在溺水、上吊病例中的有效性早已成为经典,日益增加的外科手术也让它在麻醉抢救中成为半标准常规,许多产科医生、助产士都知道用口对口(鼻)吹气可以挽救没有呼吸的新生儿。各个方向的医学实践已经逐渐汇聚成一个潜在的医疗常规,所缺的是一个关键性的推动人物,在“霍普金斯三杰”建立胸外心脏按摩有效性的同一时代,“人工呼吸双雄”应运而生,他们是纽约罗斯韦尔·派克纪念研究所(现称癌症研究所)的詹姆斯·伊拉姆与巴尔的摩城市医院的彼德·莎华。
1946年,伊拉姆在回顾了有关人工呼吸的文献之后第二天,他刚好遇到护士与搬运工推着一名儿童冲向急救室。由于对有关人工呼吸的急救印象深刻,他毫不犹豫地对着面色发青的儿童进行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成功地验证了有关说法,也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与推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兴趣。
此后,经过对呼吸长达数年的研究,伊拉姆发明了当时通用多年的罗斯韦尔·派克呼吸机。伊拉姆的呼吸研究让他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口对面罩人工呼吸可以让病人维持足够高的血氧浓度,这项实验结果于1954年5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随后在1956年美国麻醉师协会会议之后,伊拉姆碰巧在返途中跟莎华同车,他说服了在巴尔的摩城市医院做麻醉主管的莎华。莎华随后设计了更多的实验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的作用。
莎华设计的实验证实了直接口对口而不用面罩的人工呼吸的效率,证实了单纯胸外按压与当时常用的抬手辅助呼吸的无效性,以及非医务人员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效果。莎华还进一步研究了昏迷病人气道的通畅情况,提出急救的第一步是清理气道,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
伊拉姆与莎华严格的实验研究迅速地赢得了医学界的承认。芝加哥大学的阿彻尔·戈登是最先改变信奉的,他象圣徒保罗一样,最初是传统方法的激烈拥护者,但他亲自实验验证了双雄的结论后,他成了肺复苏最坚定的拥护与传播者。在1994年戈登去世时,美国媒体称他为心肺复苏之父。心肺复苏术的正式提出与广泛运用
1957年美国军方系统最先采纳了肺复苏方式,随后在1958年美国医学会正式为之背书,肺复苏不再受到质疑,而挑战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一技术。1960年莎华、考文霍恩与裘德一起出席马里兰州医学会的会议,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心肺复苏是有机不可分的整体,莎华随即在大会上提出了心肺复苏术的概念。1961年5月莎华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首次报道了使用心肺复苏术技术的结果,他们证实,单纯用胸外心脏按摩的方式不能产生足够的呼吸效率,提倡同时心肺复苏。现代医学的心肺复苏技术由此诞生。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倡心复苏与肺复苏的先驱都先后撰写了有关操作的手册,试图推广相关技术。针对这种趋势,学术机构试图将有关技术限制在专业人员手中。在196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红十字会与职业病学会都发出警告,认为心脏按压术属于医学手段,应当由医生、护士以及受过专门培训的急救人员施行。
4.心肺复苏术培训总结 篇四
为提高我院职工对突发疾病的应急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2016年7月11日下午,应急办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了心肺复苏应急培训,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科室积极响应
我院十分重视心肺复苏操作学习工作,院领导密切关注学习工作的进展,适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并且亲自参与学习培训。各科室主任积极职工参加理论及操作培训。医院从人、才、物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心肺复苏操作学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培训,强化全员对心肺复苏技术的了解及掌握 此次心肺复苏培训对象为全院职工,培训内容针对新版的《心肺复苏急救指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现场操作。学习结束之后,对相关知识及理论进行了笔试,进一步强化了职工对心肺复苏技术的了解及掌握。
三、学习培训考核情况
全部参加培训人员心肺复苏平均得分为99.9分,总体答题情况良好。
四、存在的问题: 1.患者体位摆放不对; 2.按压方法不到位;
3.部分人员未正确记录按压次数。
五、整改措施:
1.加强成人徒手心肺复苏的学习,争取做到精益求精; 2.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技术操作合格率100%。
5.徒手心肺复苏术简单操作流程 篇五
示意操作开始:举手报告(报告考官,我是X科医生XXX,已做好考试准备,请指示!)。
操作流程:发现患者倒地意识不清→判断有无意识(轻拍患者肩部,同时在患者耳旁问“同志你怎么了”)→患者无意识(紧急呼救“来人啊!抢救病人!现在是10点30分”)→将患者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解衣领→判断颈动脉搏动和呼吸同时进行(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向左或右滑动2-3厘米摸颈动脉,通过眼看、面感、耳听,三步完成判断。眼看:胸部有无起伏;面感:有无气流流出;耳听:有无呼吸音,时间10秒)→颈动脉无搏动、呼吸停止(病人没有心跳和呼吸)→解上衣、松裤带, 暴露胸部→确定按压部位(胸骨下部:成人—乳中线、婴儿—乳中线之下,或以一手食指和中指沿患者肋弓往上滑至剑突下上两横指即为按压区)→进行胸部按压30次(频率至少 100次/分,以胸骨下陷5厘米为宜,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相同)→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头侧一边用纱布清理,如有义齿取下)→开放气道(把头摆正,仰头抬颏法:手掌小鱼肌按于患者前额,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中指和食指抬起下颏;仰头抬颌法:手掌小鱼肌按患者前额,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拇指和食指抬起下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用按于前额的手拇指与食指捏闭患者鼻翼下端,深吸一口气,将口紧贴患者口唇,深而慢地用力吹气,送气时间为1秒,直至患者胸廓抬起,术者口离开,手松开鼻)→操作5个循环→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10秒(病人恢复了心跳呼吸,散大瞳孔已缩小,面色、口唇、甲床转红润,复苏成功,现在是11点正,进一步送生命支持治疗)→给患者扣好衣扣,取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整理床单元和用物→洗手→记录、签名。
如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到达。
理论提问内容:(选择其中1~2项提问)1.心肺复苏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2.心肺复苏术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1)意识突然丧失如晕厥、昏迷或伴有短阵抽搐。(2)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3)呼吸断续,呈叹气样,以至停止。(4)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
(5)瞳孔散大;此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抢救。
4.判断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
(1)能扪到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Kpa(60mmmHg)。(2)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3)面色、口唇、甲床和皮肤色泽转红。(4)散大的瞳孔缩小。
(5)眼球活动,捷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高。
5.现场心肺复苏术适应症:各种原因致循环骤停或呼吸骤停。6.现场心肺复苏术禁忌: 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 胸廓畸形或心胞积液;凡已明确心、肺、脑功能不能逆转者。
6.心肺复苏术试题 篇六
用物准备:1.(口述)抢救车、按压板、氧气、简易呼吸器完好呈备用状态。
2.心电图机:电源、心电图纸充足呈备用状态。
3.弯盘、电筒、酒精棉球、纱布、方盘、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快速手消毒剂。仪表仪容:仪表端庄、服装整洁,大度和蔼,语言规范(我是来自XX科室的XX,我操作的项目是XX,请问老师可以开始了吗?)
评
估:
1.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大声呼叫病人:轻推、轻拍病人面颊,(口述)患者意识丧失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做无呼吸);看表计时。
2.口述:立即呼叫医生或请人通知医生,送急救物品。
3.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复苏体位:1.拉围帘,去枕仰卧位,枕头立于床头,掀被露脚(操作者面向床头,右手抬头左手立枕)。
2.双臂放于两侧,松解衣扣,腰带,暴露胸腹部。
3.施救者位置:患者右侧肩部。
胸外按压:1.触摸颈动脉方法正确。食指、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向近侧下滑2-3cm,至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时间:小于10S。(每2分钟重复检查一次)
2.背部垫按压板(或坚实表面)。
3.按压:⑴按压部位:双乳头连线的胸骨中心即胸骨中下1/3外,操作者用右手中指、食指沿肋弓缘推向胸骨下切迹向上两横指上缘处。⑵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利用肩腰部的力量垂直按压。⑶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⑷按压时间:放松时间=1:1;按压频率:至少100/min。⑸胸外按压:按压和通气比15:1。
开放气道:1.口述:检查口腔、去义齿、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2.采取仰头举颏法:左手掌把额头身后推,使头后仰,右手手指放在下颌骨处向上抬颌。口述:创伤患者使用推举下颌法。
人工呼吸:1.将按压前额的手大拇指与食指捏住鼻孔,施救者与患者口紧密结合,给予两次人工通气。吹气方法正确无漏气:捏鼻→撑口→呼吸→口对口封闭→吹气→松鼻→抬头,连续两次,吹气时间1S。
2.吹气有效:胸廓明显上抬,转头观察胸部方法正确(面向床尾,耳朵贴近患者面部,眼睛看胸部)。
3.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S。
面罩加压给氧: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10-12L/min,一手以“EC”手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气囊1S,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8-10次/min,(做5次)
复苏效果评估1.观察结果:⑴神志、呼吸:喊患者,(口述)患者神志呼吸恢复,面色转红润⑵瞳孔:面向患者,左手拇指,食指同时向上打开患者双目,右手持手电筒,用手电筒的余光照瞳孔,迅速移开。先对侧后近侧。(口述)双侧瞳孔较前缩小,对光反射恢复。
2.心电图:肢体导联:(口述)恢复窦性心律。关机,记录时间、姓名、标记。
3.(口述)进一步生命支持: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持续吸氧。操作后:
1.合理安置病人:
撤心电图夹子→撤按压板→撤面罩→加枕→穿衣服→舒适体位→盖被
2.洗手,记录,正确填写重危患者记录单(床号、姓名、诊断、抢救时间)
3.治疗室用物处理。(口述)心电图机及夹子、简易呼吸器、手电筒等常备物品用75%酒精擦拭,垃圾按规范分类处置。氧气呈备用状态。
7.心肺复苏术试题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心肺复苏术后患者35例, 其中男21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1.4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6例, 肺部感染2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7例,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2例, 尿毒症5例, 其他3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入ICU病房, 进行常规脑复苏治疗, 主要包括: (1) 模式为SIMV+PSV的机械通气, 维持SPO2在95%及以上, Fi O240%~60%; (2) 循环支持, 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0mm Hg以上, 以保证脑灌注; (3) 使用醒脑静、脑苷肌肽等脑代谢功能活化剂, 应用白蛋白、甘露醇等脱水措施;降温采用冰毯冰帽, 避免使用任何镇静药物, 以免对脑电双频指数值产生干扰。
1.3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方法
首选将额部皮肤的油脂用酒精棉球脱去, 待皮肤干燥;将传感器放在平外眦水平;将脑电双频指数电极片固定好, 为了确保电极片连接良好, 将电极紧压5s;连接传感器、脑电双频指数电极和模块;将监护仪上脑电双频指数窗口打开, 选择显示传感器, 进行阻抗实验。当肌电值<40、质量信号指数>80%时记录数据。
1.4 其他指标
所有患者常规进行急性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同时对动脉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并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死亡组和生存组动脉氧饱和度差异性不明显, 其他各项值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患者脑电双频指数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呈正相关性, 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脑电双频指数与急性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搏骤停后约10s, 脑电显示广泛地独立电活动, 高频率、低电压的脑电活动于心脏按压后15~20s出现, 窦性心率恢文章编号:1001 ̄8174 (2013) 05 ̄0997 ̄02复后, 脑电活动恢复正常。研究者认为[3], 监测脑电双频值可用于对重度昏迷患者脑死亡发生的预测, 为将来脑死亡的诊断中应用脑电双频值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而Neus等在研究脑损伤的过程中发现, 脑电双频值对预测神志恢复有帮助。
在本组研究中, 脑电双频指数存活组明显高于死亡组。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当脑电双频指数值持续>80, 则患者具有较大可能会清醒, 当脑电双频指数值持续<20且呈进行下降的患者, 其存活可能性则大大降低, 当脑电双频指数值持续稳定在40~60, 则患者大多呈植物状态, 这表明对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 脑电双频指数值有预测的价值。目前研究中尚无证据表明脑电双频值能反映脑干电活动, 研究中表明脑电双频值主要反映大脑皮层电活动, 本组研究中脑电双频值低于40的患者2例, 均能够以植物状态存活, 考虑脑干对缺血缺氧耐受时间为20~30min, 而大脑皮层对缺血缺氧耐受时间仅为4~6min。因此, 尽管个别患者脑电双频值比较低, 但其呼吸、血管运动中枢没有受到损伤, 最终能够以植物状态存活。本组研究中的存活患者包括脑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和植物状态生存患者, 因为病理数比较少而没有行亚组研究, 研究中如果能将病例数扩大, 分析相应亚组资料, 则脑电双频值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ICU评估病情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急性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4], 本组研究中, 脑电双频指数值随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增高而增高, 二者之间呈正相关。而脑电双频指数值与急性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不佳, 该评分主要与患者的生理性指标有关, 反映患者疾病的危重程度, 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反映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指标。脑电双频指数反映大脑皮层功能状况是通过对脑电信号的分析来完成的, 所以可能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更好的相关性。
有研究显示[5], 心搏骤停由于低血容量引起时, 随着脑电活动减弱, 其脑电双频值逐渐降低至0, 血压在补充血容量后上升, 其脑电双频值也逐渐恢复, 脑电图改变约2min后, 脑电双频值发生变化,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脑电双频值通过脑电波计算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脑电双频值的变化有可能比血液动力学改变先发生[6]。研究中发现除血容量之外, ICU中环境中仪器、温度、血糖水平等也是影响脑电双频值的重要因素。某些物理治疗、不同人种、神经阻滞剂、肌松剂的使用也将影响脑电双频值。因此临床应用中我们需要寻找避免干扰脑电双频值的方法, 从而为ICU患者提供更好的监测手段。
实施积极的脑保护策略, 可减少心肺复苏术患者神经细胞的损伤或死亡, 改善患者的预后, 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脑电双频指数值的变化与密切联系患者的大脑皮层细胞氧耗程度变化, 可反映大脑皮层功能, 可将脑电双频指数值作为一种监测指标, 对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对心肺复苏术后的预后。方法 收集心肺复苏术后患者35例, 根据患者7d生存率分为存活组17例和死亡组18例。所有患者进入ICU即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同时记录急性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对所有患者的动脉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监测其中25例患者的颅底静脉氧饱和度, 脑氧代谢状况取差值来反映。结果 两组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脑电双频指数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与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也有相关性。结论 持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心肺复苏,术后,预后,氧饱和度
参考文献
[1]刘汉, 刘颖.脑电双频指数在ICU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4 (18) :91-93.
[2]王谦, 王国年, 周建新.脑电双频指数在加强医疗病房中的应用[J].综述与讲座, 2009, 14 (1) :48.
[3]陈颖.心肺复苏患者脑氧代谢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0 (3) :197
[4]林丽丽, 陈仲清.BIS对外科危重患者镇静深度的监测作用[J].广东医学, 2009, 14 (7) :48.
[5]张军, 朱建平.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丙泊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J].医学信息, 2009, 23 (7) :73.
8.心肺脑复苏临床探讨 篇八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的机制及成功经验。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0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 63岁,复苏成功1例,最终存活出院1例。结论:关于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尽早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是抢救心脏骤停能否成功的关键,保证组织的血液灌溉量维持正常血供的25%-30%,此时恢复正常血供,脑功能不至受损。
【关键词】 复苏;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心脏骤停;自由基
【中图分类号】 R65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36-01
心肺脑复苏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现将我科10例患者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5-78岁。急性心肌梗死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脑出血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有机磷中毒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
1.2 抢救方式及结果 其中1例出现呼吸停止,口唇及颜面皮肤紫绀,血压测不到,心音低钝,双眼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立即给予呼吸兴奋剂,肾上腺素,纠酸,脑细胞活化剂,血管活性药物等,经抢救1h后恢复自主呼吸,神智逐渐清醒,后住院治疗,痊愈出院。
其中9例就诊时血压,心跳均测不到,呼吸停止,立即按我国现行心肺复苏抢救操作规程进行标准胸外挤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首先给予肾上腺素1-2mg静注,无效时剂量逐渐递增,同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及其它复苏药物,经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回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展,心肺脑复苏的抢救不断改进完善,迅速有效的胸外按压是心脏骤停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合理的选择用药可使药物迅速进入中心循环,及时采取有效的人工呼吸适宜现场抢救。复苏早期由于脑组织内氧合血液的灌注尚未完全建立,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此时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最好的适应症是自主呼吸恢复,合理选择呼吸兴奋剂以利于心肺脑的复苏。大多心肺复苏的患者以心脏骤停多见,而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骤停,停搏是最主要矛盾,只有心跳恢复保持原有效循环才能谈及呼吸和脑功能的恢复,维持各重要脏器的有效循环,使其保持正常功能。心脏骤停后,体内的各种主要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力或阈值是不相同的,如在其无氧缺血阈值之内进行标准的心肺脑复苏及时恢复氧和血的供给,多数病人可以复苏成功。心脏骤停后,细胞损伤的进行如何,主要取决于最低氧供的供给程度。如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予以标准的复苏操作手法,使组织的血液灌注量能维持在正常血供的25-30%左右时,大多数组织细胞和器官,包括神经细胞可以通过严重缺氧时的葡萄糖无氧酵解,获得接近正常的三磷酸腺苷(ATP),如在此时恢复正常血供,心肺复苏即可成功,脑细胞功能亦不致受损。反之则ATP会耗竭,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则发展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因此必须注意早期脑部低温保护,高压氧治疗,脱水剂及皮质激素足量早期应用等均是脑保护重要手段,脑复苏是心肺脑复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复苏的最终目的。若心肺功能恢复但遗留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成“植物人”,反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我们把心肺脑同时复苏当做复苏的最终目标。心跳停止时,脑处于断流状态,随着心跳复苏,脑部灌注增加,造成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由于脑内存在大量的膜性结构,又以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易受氧自由基攻击,形成脂质过氧化,改变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胞的不可逆损伤。心跳停止及复苏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肠壁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肠壁结构破坏,出现内毒素跨肠壁的移位,进入血循环,再加上肝脏在缺血时的损伤,功能降低,对内毒素灭活力降低,使内毒素循血液循环到达脑部造成脑的进一步损伤,加重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过程。由于两者的叠加,使脑复苏更困难,如能逆转上述两机制,可能为脑复苏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心脏骤停时,伴有心源性阿片样物质(OLS)释放,纳洛酮属于吗啡受体拮抗剂,它可有效的拮抗OLS,因此促进心肺脑复苏,减轻或避免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的损害,现已列入心肺脑复苏的常规用药
9.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篇九
1、环境安全,通风良好;
2、用物准备(纱布、弯盘、手电筒、呼吸气囊)口述:用物准备齐全,呼吸气囊完好备用;
3、对床号、姓名(病房内患者);
4、呼喊患者,双手拍打患者双肩,观察有无反应;
5、判断颈动脉搏动(食指和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喉结)部位,向旁移2-3cm(两指)),同时观察呼吸;口述: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颈动脉搏动消失,无呼吸;
6、紧急呼救,通知医生,记录时间;
7、掀开被子,口述:协助患者去枕仰卧,置硬板床,头颈躯干平直无弯曲或置于同一轴线;
8、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松解衣服、裤带;
9、胸外心脏按压:
a.定位: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中指对准乳头
b.按压:双手重叠,手指交叉翘起,勿脱离胸壁,双臂绷直,双肩处于患者胸骨上方正中
c.利用上半身的重力和臂力,垂直向下按压
d.按压深度至少5cm,下压与放松比为1:1
e.按压30次(不超过18秒,频率大于100次/分)
f.按压时观察患者面色
10、开放气道:将头偏向一侧,口述:清理口鼻分泌物及取下活动性义齿;
11、判断患者颈椎有无损伤,口述:患者颈椎无损伤,采用压额(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有损伤者用双手托下颌法开放气道)
12、口对口人工呼吸:盖上纱布,用压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鼻翼两侧,另一手托起下颏,将患者口唇张开,吸一口气后将双唇包绕密封患者口周,均匀吹气,时间为1秒,吹气后观察胸廓起伏,松开鼻翼,吹气两次;(呼吸气囊的使用方法:EC手法、氧流量8-10L/分、频率10-20次/分,潮气量400-600ml)
13、进行第2-5个周期的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吹气结束;
14、评估有效指征:
a.摸颈动脉搏动,口述:颈动脉搏动恢复,自主呼吸恢复
b.看瞳孔变化,口述:瞳孔由大变小
c.口述:口唇、面色、甲床紫绀减退,收缩压大于60mmHg,有尿,心电图波形改变
d.呼喊患者,口述:患者意识恢复
15、口述:心肺复苏成功(未恢复继续操作)
16、与患者家属沟通,口述:XX,刚刚发生了一些病情变化,经过我们的一系列抢救之后,现在病情基本平稳了,还将做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请不要紧张,有什么事随时呼叫我们
17、用物分类处理,洗手,记录
10.心肺复苏相关知识 篇十
心肺复苏:CPR 是由于外伤、疾病、中毒、意外、低温、淹溺和电击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一系列措施。
基础生命支持:BLS 又称现场急救,是指在事发的现场,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初步救护,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的徒手抢救。
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
1、意外事件
2、器质性心脏病
3、神经系统病变
4、手术和麻醉意外
5、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6、药物中毒或过敏
呼吸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
1、面色突然死灰、意识丧失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5、皮肤苍白 或发绀
6、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
7、伤口不出血
颈动脉及股动脉的位置
因颈动脉表浅,且颈易暴露,一般作为判断的首选部位。颈动脉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可用示指、中指指端先触及气管正中,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滑向颈外侧气管与肌群之间的沟内,触摸有无搏动。其次选股动脉,股动脉位于股三角区,可于腹股沟韧带稍下方触摸有无搏动。触摸脉搏不少于5~10秒。
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即男性在两乳头中点与胸骨交界处,也可以沿着肋缘向上至剑突两横指。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深度与呼吸比
成人:使胸骨下陷至少5cm
儿童、婴儿至少下压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至少5cm婴儿至少4cm
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之比为1:2
在置入高级气道前,按压与通气比率:单人30:2双人:成人30:2,儿童和婴儿15:2,新生儿3:1(如果考虑是心脏源性心搏骤停为15:2),按压间断不超过10秒。
开放气道的方法
1、仰头提颏法
2、仰头抬颈法:头、颈部损伤患者禁用
3、双下颌上提法:适用于怀疑有颈部损伤的患者
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频率:每6~8秒一次呼吸(每分钟8~10次呼吸),大约每次呼吸1秒钟时间,简易呼吸器的通气量是500~600ml,每次吹气时间不超过2秒。
有效指标:患者胸部起伏,且呼气时听到或感到有气体逸出。
2、口对鼻人工呼吸法
频率:20次∕分,用于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适用于婴儿,吹起时间要短,均匀缓缓吹气,防止气体进入胃部,引起胃膨胀。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1、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在60mmHg以上)
2、口唇、面色、甲床等颜色由发绀转为红润
3、散大的瞳孔缩小,有时可有对光反应
4、自主呼吸逐渐恢复
5、意识逐渐恢复,昏迷变浅,出现反射或挣扎
6、有尿
7、心电图波形有所改善,室颤波由细小变为粗大,甚至恢复窦性心律。
心肺复苏并发症
1、肋骨骨折
2、血、气胸
3、肺损伤
4、心脏压塞
11.浅析心肺复苏的护理配合 篇十一
【关键词】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14-02
急诊科常接诊危、急、重症病人,或需到院外抢救危重病人。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病例,在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应尽早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时间对心肺复苏的成功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呼吸、心跳驟停发生在院外,而院内病人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如何赢得这宝贵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护士应将急救护理思维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及时准确地准备抢救器材及抢救药品,并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迅速、准确完成急救状态下的各种处置,正确地配合医生操作及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才赢得救治时间。无论是院前或院内的心肺复苏,护士心肺复苏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抢救的成败。心肺复苏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的基本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主要保护和维护大脑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中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
1 评估患者
除了检查颈动脉搏动,新的复苏指南提出病人有无循环消失是判心脏骤停与否的特征。抢救心跳骤停的关键是行动,而不是评估。对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者即可诊断心脏骤停,应立即现场抢救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抢救人员应该在10s内快速检查呼吸、脉搏,并在第一时间开始心肺复苏,要做到迅速,按压部位正确。
2 及时实施心肺复苏
如果在10秒内不能明确触摸到颈动脉搏动,抢救人员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心跳停止10秒后,脑内氧储备即耗尽,缺氧4—6分钟,脑神经即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分钟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
3 正确有效实施心肺复苏
从2005版到2010版的的心肺复苏指南,均强调尽可能早期开始复苏。都强调有效的心脏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状,尽量避免按压中断。2分钟更换人员,保证充分有效地按压。及时开放呼吸道,建立高级人工气道,争取短时间内使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并及早进行电除颤。2010版指南最大的变化是将初步心肺复苏中的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顺序更改为C—B—A(胸外按压、气道、呼吸),其重要意义是为缩短从心搏骤停到开始胸外按压的时间。
4 心肺复苏的护理配合
4.1气道护理
患者一旦出现呼吸骤停,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气管插管氧疗效果显然是显著的,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疾患诱因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尽早进行气管插管。在复苏时建立高级人工气道,会使得胸外按压中断,施救者应充分考虑建立人工气道和中断按压之间的利弊得失。
4.2抢救物品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不同年龄准备喉镜、金属导芯、气管导管、牙垫、吸痰管,同时准各好吸引器、简易呼吸器、除颤监护仪、氧气筒、急救药品等。
4.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周围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快速、并发症少,已作为心肺复苏处理时的首要措施。首先开通两条静脉通道,选择16~18号静脉留置针;根据致伤的因素和创伤部位以及病情程度,选择相应的溶液和输入速度;同时抽血标本,配血,备置患者于硬板床或地板上,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连接好各监护电极进行心电监护。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应选择16—18号静脉留置针,遵医嘱应用心血管兴奋剂即肾上腺素,首次1一3mg,根据情况反复静脉注射,以提高心脏和脑的灌注压,增加大脑皮层血流量。
4.4除颤:
如有电击除颤指征,立即配合医生将电极分别置于患者胸骨右缘第2~3肋间和左腋前线第4—5肋间,按需要选择能量充电至200焦耳,操作者以外人员离开床周,进行电除颤,一次不成功,可加大电功率至300焦耳进行第2次,当病人心跳恢复后,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各参数的变化。粗颤型电除颤成功率高,预后良好;细颤型电除颤成功率低,预后相对差。如果心电示波为细颤波,应给予肾上腺素使之转复为粗颤型波后再行除颤。在来不及连接心电监护情况下也可直接除颤。
4.5疗效观察
抢救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意识、瞳孔、面色,如心电监护示心率或大动脉搏动恢复,提示心肺复苏有效,否则无效。此时应查找原因,如是否操作不当、是否有肺损伤或内脏出血等。若抢救30min后仍无效或死亡临终症状逐渐明显,可考虑放弃抢救。
4.6脑复苏
脑缺氧是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后的主要死因之一。加强监护,供给充足的氧气与灌注压,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尽快采取头部降温,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氧代谢率,减轻再灌注损伤。心跳恢复,测到血压后立即应用脱水剂,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
参考文献
[1]陈平,钟永.《2010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要点速递与释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
[2]温娜,赵婧.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9).
[3]刘亚琴,田爱民,杨海英等.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
12.心肺复苏术试题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过程中及院前急救中的猝死并实施CPR抢救患者共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个体化CPR组92例,常规CPR组94例。个体化CPR组中男性56例,女性36例,年龄12~84岁,平均56±12岁,常规CPR组男性59例,女性35例,年龄10~88岁,平均58±1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猝死病因构成、猝死至开始CPR时间及CPR持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CPR方法
对常规CPR组猝死患者全部按《指南》中的心肺复苏标准程序,即畅通呼吸道(aiway,A)、人工辅助呼吸(breathy,B)、循环支持(circulation,C)、早期电除颤(defibrillation or drug,D)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对个体化CPR组猝死患者则按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并尚存临终微弱呼吸患者给以循环支持为主并优先的CDAB或CAB抢救程序,如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电击、药物过量且心律表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给以早期电除颤为主并优先的DCAB或DABC抢救程序,如原发病为窒息、脑卒中、溺水、支气管哮喘、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刺激性烟雾吸入等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且尚存临终心跳患者给以畅通呼吸道、人工辅助呼吸为主并优先的ABCD或ABC、ABD抢救程序,对因低温、溺水、中毒、电击、儿童或青少年患者等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把行CPR 30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作为宣告CPR中止标准,而适当延长CPR抢救时间,从而合理、灵活应用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以上CPR抢救中人工辅助呼吸根据抢救当时条件为面罩气囊呼吸或气管插管(均为经口喉镜引导下插管),电除颤均选择单向波首次360J。CPR即刻复苏成功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或呼吸机辅助呼吸、自主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部分恢复,存活收入院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部分恢复并维持2h以上至收入院。
1.2.2 静脉给药途径
常规CPR组在心肺复苏同时建立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复苏抢救药物。个体化CPR组在心肺复苏及建立周围静脉途径同时进行中心静脉(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要求在不干扰心肺复苏抢救前提下进行,穿刺成功后置入一次性使用CB-ABC7Fr2×20cm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由中心静脉途径给予复苏抢救药物,两组患者在给药品种、剂量、浓度、时间间隔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个体化CPR组在即刻复苏成功率15/92 (16.3%)及存活收入院率6/92 (6.5%)均高于常规CPR组7/94 (7.4%)及2/94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常规CPR组比较:*P<0.05
3 讨论
自从40多年前现代心肺复苏术确立以来,已经成功地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但是尽管如此,当前心跳骤停和心肺脑复苏仍然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1]。从1992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首次发行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出版,其对心肺复苏操作规范的不断改进,是各国心肺复苏领域专家不断探索和不断研究的结果,它使得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世界各地急救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心肺复苏成功率也相差甚远,且整体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2%~15%。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仍然是各位急诊医护人员及院前急救医师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通过本组资料我们体会如下:①在现场CPR抢救中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指南》中的ABCD程序,应根据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做出灵活合理选择,从而提高CPR抢救成功率。②对于原发心脏疾病出现的心脏停搏、严重的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缓慢的室性逸搏而尚有微弱的临终呼吸的猝死患者,应给予早期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及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脏活性药物,而不急于气管插管。因为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能提供机体正常氧供的25%~30%以上,可使组织获得接近正常的能量供应,同时心跳骤停时患者的发作性气喘是一种自发性复苏反应,也可以起到通气代偿功能,心搏骤停最初5~8min内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与自发性气喘所产生的潮气量已足以将动脉血氧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2],在此基础上尽早给予心脏活性药物往往提高CPR抢救成功率。③对于明确的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应尽早优先给予电除颤,有研究表明[3],在心搏骤停1min内电除颤成功率在70%~90%,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在心搏骤停12min以上电除颤成功率只有2%~5%[4];对于单向波除颤首选360J,对于除颤不成功者立即维持持续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静脉应用胺碘酮,虽然胸外心脏按压不能直接转复室颤,但能延长室颤时间,增加室颤波幅,提高再次电除颤的成功率。④对于明确因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或窒息而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患者以及由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的濒临呼吸停止的患者,应当机立断进行气管插管,这已经有很多临床资料和循证医学证实[5],气管插管是目前惟一能快速改善通气、提供患者氧供最可靠有效的措施,气管插管越早,成功率越高。⑤对于溺水、低温、冻伤、药物中毒、过敏反应、电击等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或儿童及青少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把行CPR 30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作为宣告CPR中止标准,而适当延长CPR抢救时间,进行积极救治能增加抢救成功率。⑥对于休克、重度水肿以及周围循环极差患者的CPR抢救中,或在电除颤、外周静脉给药后均未能恢复自主循环,如果急救人员有足够经验,并除外中心静脉穿刺禁忌证,应考虑尽早放置中心静脉导管[6]。急救人员可以选择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中心静脉是非常安全的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经中心静脉比外周静脉早1~2min循环至心脏,通过中心静脉使用如血管加压素、胺碘酮、高张碳酸氢钠、钙剂等药物可以明显减少药物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利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通道还可以在保证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进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在本组资料中我们也观察到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CPR抢救的成功率比较高。
通过本组资料,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进行的心肺复苏抢救应正确、合理、灵活应用ABCD顺序,在不干扰心肺复苏抢救前提下尽早利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CPR抢救,将大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Wanchun Tang,方向韶.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7.
[2]伍凌.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63.
[3]Guideline 2000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uascular care:international on science on science [S].Circula tion,2000,102(Suppl):22-370.
[4]沈洪,何忠杰.心搏骤停的最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501-502.
[5]崔新民,冉住国,易代碧,等.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63.
13.心肺复苏业务学习 篇十三
一、心肺复苏的定义
任何原因引起呼吸、心跳骤停时在体外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以挽救垂危病人,有效开展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方法称为心肺复苏。
二、心肺复苏的普及意义
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环终止。脑细胞由于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后4-6min,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因此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在常温情况下,心跳停止3S时病人感到头晕,10-20S后即可发生昏厥或抽搐;60S后瞳孔散大,呼吸可同时停止,亦可在30-60S后停止;4-6min后大脑细胞有可能发生不可逆损害。人体不同组织器官最长耐受缺血、缺氧时间: 1.大脑:4-6分钟
2.小脑:10-15分钟
3.心肌:30分钟
4.肝细胞:1-2小时
5.肺组织:>2小时。因此,为要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故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三、什么情况下立即实施急救
发生特大灾害或事故时,有人重伤、晕厥,首先我们要求救,看看周围是否有医生,或者懂医术的群众,如果没有,我们就要要求周围的群众拨打120求救,要指定一个人去打电话,再观察周围的环境,让病人远离危楼、地震发生的地方或者火灾现场,然后把病人带到硬板床上或者地上,不能在柔软的地方或者其他的物品上施救,病人安置妥当后先按住颈动脉看伤者是否有脉搏,判断病人有无意识、然后再轻拍病人两肩膀并呼唤病人,确定病人目前状态已经是:1.意识突然丧失
2.颈动脉搏动消失
的时候应该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四、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步骤(ABC)
A:开放气道:
1、使病人仰卧,松开领口、裤带和胸腹部衣服。
2、清除口腔内异物,把患者口腔打开,有异物就要取出,以免影响病人呼吸。
B:人工呼吸 :1:口对口吹气
2:口对鼻吹气
3:口对口鼻吹气(婴儿),成人每四到五秒钟吹气一次,每分钟12次,吹气量每次700到1100ml。做人工呼吸时用砂布垫着病人的口,因为不能确保病人有没有传染的疾病,以免引发交叉感染疾病。急救者一手掌尺侧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后仰,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以免气体外溢,吹完之后记得松开病人被捏住的鼻子,吹气时侧头看病人的胸腹有没有起覆。
C: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成人为胸骨中下1/3处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位置为胸骨下1/2处
2、按压深度:成人按压深度:4到5cm 儿童的按压深度:2.5到4厘米
婴儿的按压深度:1.5到2.5厘米
3.、按压速度:成人100次/分钟:婴儿>100次/分钟
儿童80-100次/分钟
4、按压与吹气之比:成人为30:2,儿童和婴幼儿为:5:1
要连续5个周期
按压时的注意事项:
1、确定按压的部位,急救者以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的中下1/3交界外,简单来说就是胸骨锅上的两个手指处。
2、按压时,另一手交叉重叠于其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充分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的垂直接压胸骨,使之下陷3-4CM(儿童相对要轻些)
五、心肺复苏的终止
1、.有效
2.、有专业人员到场接替抢救
3、.抢救30分钟仍无效及已确定死亡者
六、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对病人做“心肺复苏”的时间越早,救活率就越高,因为大脑缺氧4-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以至死亡。进行心肺复苏时,急救一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间断,直到伤员恢复自主呼吸心跳或确诊死亡为止,而且确诊死亡之前不能以自己个人的观点而确定。
14._心肺脑复苏(讲稿) 篇十四
心搏骤停(suddenly cardiac arrest,SCA)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射血功能而致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的临床死亡。
心搏骤停的病因、类型和诊断
一、心搏骤停的病因
引起心搏骤停的病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
(一)心源性
约80%的心搏骤停患者是由于冠心病所致,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二)非心源性
包括①溺水和窒息②电击和雷击③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④麻醉和手术中的意外⑤药物过敏或中毒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根据心电图(ECG)监测结果,心搏骤停可表现为三种形式: 1.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蠕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以连续而快慢不规则、振幅不一的蠕动波,频率为200~500/min,此时心脏不能搏血。凡张力弱,蠕动幅度小者为“细纤颤”;张力强,幅度大者为“粗纤颤”。
2.心搏停止(asystole,AS)或称心室停顿(ventricular standstill)心脏大多数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无任何动作,ECG房室均无激动波,描记呈一直线。
3.心电机械分离(electric mechanical dissociation,EMD)心脏仍有生物电活动,断续出现慢、极微弱且常不完整的收缩,ECG仍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低幅的QRS波群,频率在20~40/min以下,而此时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及心音均测不到。
三、心搏骤停的诊断
①清醒的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②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③测不到血压,心音消失;④自主呼吸在挣扎一两次后随即停止;⑤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中①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和②摸不到大动脉最为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搏骤停的发生。
基础生命支持
1.判断患者反应 当目击者发现患者无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CPR。
2.启动EMS 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3.体位 让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4.开放气道(1)仰头抬颏法(2)托颌法 5 循环支持(1)脉搏检查 10s内完成脉搏检查。(2)检查循环体征(3)胸外按压
406(4)单人或双人CPR 6.电除颤
早期电除颤的理由:①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致命心律失常是VF,占心跳骤停患者的80%;②VF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③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或消失,除颤每延迟1min,成功率将下降7% ~ 10%;相反,如果同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则患者生存率比前者更高(平均下降3%到4%);④VF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止。因此,尽早快速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高级生命支持(ALS)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通常在医院内或转运途中进行,是指利用药物和机械手段提高重要器官的灌注压和血供,处理心律失常,进而促进自主循环恢复。
一、通气与氧供
通气:面罩、球囊、气管插管
二、循环支持
有许多改良的循环支持方法,包括插入性腹部加压CPR、高频CPR、主动加压一减压CPR、充气背心CPR、机械(活塞)CPR、同步通气CPR,交替胸腹加压一减压CPR和一些有创CPR,这些方法的使用限于医院内。
三、药物治疗
心肺复苏时用药的主要目的在于:①提高心脏按压效果,激发心脏复跳和增强心肌收缩力;②提高心脑灌注压,增加心肌和脑的血液灌注量;③降低除颤阈值,有利于电除颤和防止室颤复发;④减轻酸血症和纠正电解质失衡,有助于发挥心血管活性药物的效应。
(一)心肺复苏时的用药途径
1.静脉内给药 静脉给药安全、可靠,为首选给药途径。2.气管内滴入法:碳酸氢钠注射液、钙剂及去甲肾上腺素禁止从气管滴入
(二)常用复苏与心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力农和米力农、碳酸氢钠、利尿剂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1.利多卡因 2.胺碘酮 3.阿托品
脑复苏
在心搏和自主呼吸恢复后,CPR初步成功,脑复苏就成为后续处理的重点目标。继20世纪50年代对肺(呼吸)复苏成功后,60年代又取得心脏复苏的突破,但目前脑复苏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故心跳骤停后病人脑功能是否恢复已成为复苏成败的关键。
脑的重量虽仅占体重的2%,但它却接受15%的心排血量,其静息耗氧量约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0%,且脑组织无后备毛细血管供血,故一旦脑血流停止,脑组织将较其他脏器更易遭受缺血缺氧性损害。
一、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407
(一)脑缺血时组织病理学改变
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存在区域性和时相性差异,其受损程度并非一致。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凡是越进化、越高级的脑组织越易受损;越原始、越低级的脑组织对脑缺血的耐受性越好。按脑内细胞对缺血敏感性的差异可排序如下: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二)全脑缺血期间的病理生理
1.能量代谢障碍 脑内糖原和能量贮备均很少,一旦发生心跳骤停,脑血流中断,氧和葡萄糖的供应即断绝,氧贮备在10s内耗竭,PaO2降至30mmHg以下,低于电衰竭阈(threshold of electric failure),即导致意识丧失,脑电图由慢波转为平线。
2.脑生化代谢方面的紊乱 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ATP缺乏,细胞膜的钠钾泵和钙泵功能受损,造成细胞内K+外流,Na+、C1—、Ca2+内流而致神经元和间质水肿。
3.乳酸酸中毒 酸中毒在脑缺血和再灌注阶段均可产生。脑缺血时葡萄糖无氧代谢导致的乳酸产生过多及CPR期间肝肾缺血致对乳酸的清除能力降低,是引起乳酸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三)再灌注期的病理生理
在恢复循环后,脑组织虽又重新获得血流灌注和氧供应,但各种功能和生化代谢过程并不能同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已经启动的脑缺血性损伤可能进一步加重而造成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在系统灌注恢复后还可持续2h~12h。
一、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由于心搏骤停后,脑病理生理改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治疗手段很难起到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而是需要多种措施。脑复苏的成败关键在于三方面:①尽量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②采取切实有效的支持治疗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颅外环境;③在降低颅内压、减低脑代谢和改善脑循环的基础上,采取特异性脑复苏措施阻止或打断病理生理进程,促进脑功能恢复。
(一)施行有效的CPR,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
(二)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全身生理环境
(三)维持良好的颅内内环境
1)低血压 脑复苏后积极防治低血压有助于脑血流的改善,因此应针对低血压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2)MAP 提高MAP确实可提高CPP,但血压过度增高可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若应用过度扩容的方法提高MAP,有加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危险。目前仍主张维持血压于缺血前水平或稍高于缺血前水平。
3)颅内压 脱水减轻脑细胞内水肿是降低颅内压的有效方法之一。近来最常用的脱水药为20%甘露醇,有毒性小、对组织刺激少、不易产生“反搏”现象及一过性血容量扩充等优点
(2)改善脑微循环 山莨菪碱等有助于改善脑血流。
(3)提高血液氧浓度 充分给氧,保证最佳氧气供应,使PaO2大于100mmHg,408 以保证充分的组织氧合作用。
2.控制高血糖 血糖浓度增高可增加脑缺血期间乳酸产生而加剧脑损伤。因此目前主张在脑复苏期间,无论何种原因(糖尿病、输糖过多、应激反应、应用皮质类固醇等)引起的高血糖,均应予以控制。
3.防止脑缺血后体温升高 脑缺血后体温升高有增加脑代谢率、加重脑缺氧。
(四)特异性脑复苏措施 1.低温(与脱水)综合疗法 低温综合疗法的实施要点
1)及早降温 优先和重点降低脑温。2)以头部为主的降温
3)足够降温 降温持续时间长短视病人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而定。4)脱水疗法 及早足量脱水,这是降温的重要辅助措施。5)控制抽搐和寒战
【心肺复苏术试题】推荐阅读:
现场心肺复苏术11-02
心肺复苏术步骤02-05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09-16
成人心肺复苏术操作01-13
生命体征的判断与心肺复苏术11-18
心肺复苏比赛讲稿07-25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11-13
2.心肺复苏演练记录07-27
2016心肺复苏操作流程07-31
心肺复苏流程图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