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

2024-07-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共11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 篇一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学院2014年春季离线作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

一单项选择题(52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C)。

A.传播马克思主义

B.继承马克思主义 C.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D.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提出了(C)。

A.反对本本主义的命题 B.实事求是的命题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D.反对教条主义的命题

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思想的是(C)。A.周恩来 B.刘少奇 C.毛泽东 D.邓小平

4.我党历史上,初步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基本含义的是在(C)中。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反对本本主义》 D.《实践论》

5.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根本的依据是(C)。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连接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B)。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C.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7.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B)。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二次结合B.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A.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D.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是在(A)。A.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C.1987年十三大报告 D.1992年十四大报告 11.(B)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A.阶级斗争 B.改革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D)上。

A.量的优势 B.质的优势 C.影响力 D.控制力

14.邓小平强调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D)”。A.诚实劳动 B.合法经营 C.同步富裕 D.共同富裕 1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D)。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保护公有财产不受侵犯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16.我国的国体是(A)。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D.人民群众自治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C)。

A.重要内容 B.重要部分 C.重要标志 D.重要基础 18.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B)。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 B.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 D.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 19.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可概括为(C)。

A.理想国 B.太阳城 C.大同社会 D.乌托邦

20.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B)。A.和谐又不和谐 B.和谐的 C.不和谐的 D.不安定的 2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C)。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22.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C)。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7年 23.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A)。A.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B.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本国国情 C.深入理解和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 D.全面观察和正确估计国际形势 2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D)。

A.沟通与交流 B.生存与发展 C.动荡与对峙 D.和平与发展

2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A)。A.根本力量 B.主要力量 C.基本力量 D.团结力量 26.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B)。A.最根本的依靠力量 B.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C.最具开拓性的先进力量

D.最具活力的创造力量

二多项选择题(30分)

1.在民主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思想路线上所犯的主要错误是(ACD)。

A.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C.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 D.把原苏联模式绝对化 E.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化

2.“实事求是”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在党(ABCD)。A.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反对把苏联经验绝对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反对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E.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ADE)。A.推翻帝国主义 B.推翻资产阶级 C.推翻官僚主义 D.推翻封建主义 E.推翻官僚资本主义

4.毛泽东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集中表现在(CD)。A.《实践论》 B.《反对本本主义》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E.《论联合政府》 5.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在于(ABCE)。A.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

B.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C.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D.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E.社会性质明显不同 6.我国的改革(ABCD)。

A.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对象是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根本制度 D.是对体制的革命 E.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7.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其当时的客观条件有(ABCD)。

A.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B.苏联的示范效应 C.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 D.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 E.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8.在我国,人民是由(ABCE)组成的整体。

A.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国民

E.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未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

9.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体现在(ABCD)。A.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B.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C.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D.反映时代进步潮流 E.追求最新潮流与时尚

10.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ABCE)。

A.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B.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 C.有力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要求 D.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要求 E.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要求

三、判断题(18分)

1.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本人的思想。(错)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对)4.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错)5.社会主义改造相对于改革而言是历史的倒退。(错)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错)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错)8.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错)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 篇二

目前国内外的无纸化考试软件有十多种。从1996年起, 我国开始着手进行无纸化考试软件的研制和开发, 经过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 一些无纸化考试软件取得了重大突破, 并处于产品化进程, 如北京无忧, 北京朔日科技等开发的考试软件产品, 不过高校使用还不普遍。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推广, 有助于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进程,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系统特点

本系统采用C/S (服务器与客户端) 的设计模式, 使用Visual Basic 6.0编程工具开发, 分为考试端和服务器端。考试端主要基于Windows XP Sp2平台, 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数据库为MS SQL Server 2005。

1.1 方便快捷

针对目前我院学科考试频繁、考试过程复杂的弊端, 本系统基于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理论考试过程无纸化, 任课老师不需要考前命题, 考后批改, 既可以减少考试中人为因素的干扰, 也可以为学校节省教学资源, 减轻教师工作量, 全面提高考试管理效率, 通过随机组题方式, 试题灵活多变, 考试手段先进, 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2 系统安全

系统采用了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存储试题, 可以保证多名学生考试时的系统通畅,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利用VB的强大的网络功能, 通过ODBC与数据库相连, 保证数据传输的封装安全等特点, 大大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而且, 系统采用了智能的随机抽题算法, 针对考试设定的条件, 按照题库的题量、知识点分布以及题型随机组成试卷。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学生之间考试作弊,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考试的灵活度, 总体上全面考核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2 程序设计

本系统数据库共包括17个数据表, 其中主要的有Exam_info考试信息设置表、P a s s w o r d_m a n a g e用户权限管理表、Student_inf考生信息表、Student_paper考生考试试卷表、Test_library题库表、Test_type题型表, 其中考试信息表如表1所示。

本软件主要采用VB设计实现的, 其中时间控制只要是用T i m e r时钟控件和DateDiff函数完成, DateDiff函数主要是返回两个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s表示时间单位, a表示开始答题时间, b表示答题用时。

2 系统难点

2.1 组卷功能

由于题库中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每类题都包含多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又包含多道题, 以往的固定几套题的方法, 显然不是很灵活。对于体育学院几百人同时参加考试的实际情况, 少数几套题容易使学生摸清题目规律, 无法反馈学生的真实成绩。过多的套题又大大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 也不符合课程的教学实际。那么, 如何在现有题库的基础上随机组成多套试卷, 同时保证试卷中试题涵盖多个知识点, 不存在重复的题目是一个技术难点。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并实践论证其可行性, 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首先采用随机函数并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改, 使其符合本系统的要求。然后按照知识点、题型及难点进行分类, 并给每章知识点赋予一定的权重, 最后在每一类中按照系统的设置随机抽题, 同时对题目进行比较, 防止出现重复题目。

2.2 自动评分

自动评分是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 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 客观准确的给出分数。其中难点在于填空题和简答题的评分上, 因为这两类题的答案有时并不唯一, 特别是简答题往往由许多要点组成, 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 这就需要在后台数据库中存储许多可能出现的答案, 并且评分时需要根据答案中的关键字进行智能评判, 真正实现机器的智能化评分。本系统根据人工智能的思想, 利用数据挖掘原理, 通过多次模拟考试, 对学生的试题答案进行分析整理, 丰富了试题库的准确答案库, 提高了判分的准确性。

3 结语

总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究, 以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切入点, 改革传统纸笔考试方式, 不仅对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发挥推动作用, 而且会极大地减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期末批阅试卷的负担, 降低教学成本, 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及体育学院学生的实际特点, 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从系统的特点、程序设计及技术难点等方面详述了设计实现细节。本系统的应用不仅为体育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帮助,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节约了教学资源。

关键词:无纸化考试,C/S,智能组卷

参考文献

[1]张跃廷.SQL SERVER应用与开发范例宝典 (第2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10.

[2]张孝祥.VISUAL BASIC基础与案例开发详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7.

[3]罗天抒.基于Flex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企业家天地, 2009.7

[4]刘洋.浅议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科技创新导报, 2008.12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 篇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026-(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既继承又发展、既坚持又创新的关系,阐明了这一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创立的根本理论前提

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为基点,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如何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使之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途径,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这一立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们所坚持。[1]邓小平、江泽民等的科学著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诸多历史文献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曾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老祖宗不能丢啊!”[2]369江泽民则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215胡锦涛更是反复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实上,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才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告诉人们: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就是要把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进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要求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到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提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4]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则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入21世纪,胡锦涛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透彻、更鲜明、更具有时代气息,增强了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并实践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在物质基础方面,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创立到发展,它的主创成员,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始终坚持这一发展目标。强调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共产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坚定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无疑是要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二,在思想基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始终认为,必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设精神文明。而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着重于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大胆进行政治思想领域的改革,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倡导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正如江泽民提出的:“党的最高纲领必须通过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来实现,必须由一个一个实际步骤来达到……要求全党同志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3]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一)毛泽东思想中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直接引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形成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形成的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创者邓小平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方法论的根本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照搬、照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模式,而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出发,总结了中国革命独创性历史经验,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关头,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状态下,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注新情况、新问题,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共同特点,这就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由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没有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就不会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5]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

第二,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创者邓小平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早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和任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强调,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者的共识,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后,成为全党的基本理念。从此,全党树立起了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本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与他的战友们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致力于二者的“第二次结合”。他明确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3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推向新阶段,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在新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正是在毛泽东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分别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就延续至今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而言,毛泽东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毛泽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积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任务、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国际战略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而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起点,它在理论与实践的诸多方面首开先河,给中国未来的发展作一初步定位,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的思想基础。尤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的逻辑起点和直接的思想来源。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走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和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同时还指出:“中国是一个东方的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6]由此可见,坚持走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毛泽东提出的命题。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翌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反复强调要从大农业国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同时,毛泽东还从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观念和“既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原则,走一条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有益的思想,事实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端。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历程将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大阶段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较长时期过程的论断。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思想。他说: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明确指出目前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阶段。

为此,1962年,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的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快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7]这些思想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早在1952年底,毛泽东在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就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目标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不久,便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

1964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无疑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源头。

第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这一论断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蕴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指出::“我们国家要有很多立志改革的人……他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同我们一起来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8]411按此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

第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的科学论断。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命题。他指出: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8]377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8]375这样,毛泽东就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显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与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大法宝的理论。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毛泽东强调通过人民政协等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288以上思想,直接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依靠力量理论的形成。

第七,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论断与要探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的重要思想。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就提出了著名论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后又明确提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8]

对于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骄傲自满和官僚主义,因此,全党要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此,他提议建立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发展党内民主。这些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领导力量思想的直接来源。

第八,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对外开放的设想。毛泽东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和奠基人。他提出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称霸”等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尽管新时期,党依据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深刻变化,对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毛泽东创立的外交基本原则仍然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9]而对于后来走过的曲折道路,邓小平总结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64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对外开放的新思路、新举措,正是在此基础上直接形成的。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其根本理论来源,毛泽东思想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维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和丰富的条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2):3.

[2]邓小平.总结经验,使用人才[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5]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6.

[6]毛泽东.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M]//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43.

[7]毛泽东.全党必须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建设[M]//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

[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毛泽东.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1.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B)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 本任务。A.文化 B.教育 C.经济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即(A)。A.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同时富裕 C.同等富裕

3.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4.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5.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6.2001 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B)。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加入中美经济战咯对话

7.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科教兴国

8.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目标是围绕小康社会的全面(C)。A.建立 B.建设 C.建成9.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 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B)方针。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收复港澳,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0.(C)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 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 达到新的水平。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大 试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 ’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 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 和市 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的观点

12.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AB)决定的。A.社会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C.所有制形式 D.分配制度

13.1985 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 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14.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强调两点,即(AB). A.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B.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 .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 C.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D.将可以为“资”服务又可以为“社’ ’服务的东西,判定为姓“资”,不予吸收

1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是指(AB)。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立足点 B.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强了,就可以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 D.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重要条件

1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7.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ABCD)教育,弘扬时代新风。促进人际和谐。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美德

18.劳动者就业的方针是(ABCD)。A.自主就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D.鼓励就业

19.坚持(AB)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A.节约资源 B.保护环境 C.自然恢复 D.节能减排

20.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表明了在坚持既定原则的前提下的对台方针政策,主要是(ABCD)A.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C.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D.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2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个尊重是(ABCD)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22.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ACD)这条主线。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C.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D.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23.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A.一切从实际出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思想路线理论 B.总依据理论、总任务理论、总布局理论和发展动力理论 C.国家统一理论和外交战略理论 D.依靠力量理论和领导核心理论

三、论述题(20 分)26.联系实际论述

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途径。答: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 快速增长,其中也累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原有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加之随着全球经济 结构的变化,为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抵御风险能力、竞争力,创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都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可以引领新的经济增长,也可以促进社会其他领域发生变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有根本性,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途径是要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点”、“五个 更多依靠”。第一,“一个立足点”是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第二,“四 个着力点”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 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第三,“五个更多依靠”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 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 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四、材料分析题(30 分)27.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材料 l.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 年的全球气候变 暖主要 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从 1994 年到 2004 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 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 l994 年的 76%上升到 2004 年的 83%。材料 2.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一是资源约束加大。我国人 El 众 多,资源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淡水、耕地、森林、煤 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消耗大、浪费多、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 4.3 倍、德 国的 7.7 倍、日本的 11.5 倍。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约束越来 越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主要污染 物排放量过大,有的超过了环境容量.水、土壤、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系统退化现象普遍而严峻,草原 退 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质灾害频发、湿地湖泊萎缩、地面沉降、海洋自然岸线减 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四是气候变化问题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所有这些都表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实现经济社 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实际,分析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把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的意 义. 答: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以至全球的生态系统都正在逐渐恶化中,这种恶化不仅逐步影响着 我们的生存环境,更步步威胁着我们的发展。而相比较其他国家,我国的情况更为严重。正 如材料所述,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也伴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步 破坏。资源和能源约束越来越大,影响经济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 篇五

一、简答论述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答: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简述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作出的科学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5.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三步走”的内容

答: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7.什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

答:马克思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这是中国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总结。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0.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1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答:

一、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

二、灵活及时的传递信息;

三、自动的调节供求关系;客观地进行价值评估

1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唯一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要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所以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唯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和发展已经是我国目前经济的客观事实。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3.试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心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4.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5.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6.简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件主要武器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形象比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7.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答: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8.试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答:邓小平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他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互相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互相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互相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9.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21.分析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答: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②这是由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二、名词解释

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2.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7.实事求是:“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力是前进的目标。8.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0.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2.工农武装割据:是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的总概念。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这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13.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4.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 篇六

理论体系练习题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A.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B.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C.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E.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正确答案:ABCDE

2.在市场经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这些作用包括()。A.反垄断 B.提供公共产品 C.治理环境污染 D.调节收入分配

E.调节社会总供需,防止经济波动或危机 正确答案:ABCDE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的措施是()。A.加速科技进步

B.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D.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答案:ABC

4.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终体现在()上。A.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发展先进文化 C.发展生产力 D.发展生产关系 正确答案:A

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指()。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议 正确答案:B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是()。A.互不侵犯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 篇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二者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过去搞革命, 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为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80年代初, 低潮中的国际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指明了方向;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三代集体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与时代同发展, 与人民共命运, 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坚持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不动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它们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首创, 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过几代人共同探索, 最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起着奠基作用的是邓小平理论。在国际背景下, 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给低潮中的社会主义打入强心针。在国内背景下,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并第一次系统地解答了在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 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他强调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 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死教条, 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并且要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这一原则不动摇, 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着核心作用的是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值国际国内风云变换之际, 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重大挫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我国面临空前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重大挑战, 怎样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怎样使我们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怎样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是全党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创造性地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从而确定了我们党的建设方向。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因此,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一重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三代集体领导结合时代的新特色、新要求, 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 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回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才能发展等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一脉相承, 又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不断的去探索实践、追求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中体现了创新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这三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又占有着各自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体现了各自特殊的价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还包含了中国文化元素以及中国东方的文明智慧。第一, 它具有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第二, 它具科学性。它既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又具有革命的意识形态。第三, 实践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二) 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地回答了我们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有助于我们党适应国内外社会发展和形势的变化, 实现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和前进。

摘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形成过程进行了论述, 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形成

参考文献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 篇八

关键词:重要性;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30-02

一、民主的含义

(一)民主的科学内涵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是对于君主专制而言的,首先承认全体人民拥有主权、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并按多数人民意志行使表决权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国家形式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者来看也是这样,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这一名著中说道:“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本质规定性是从民主与专政相结合的角度阐述的,就是民主是一种在形式上承认公民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阶级统治形式。“人民的权力”是民主的基本含义,这是我国学者的看法。民主实质上是体现一定阶级专政的政治外壳的形式。“民主就是以多数原则、程序原则和保护少数原则为内容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形式和国家制度”这是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的。“民主就是人民政权的意思,多数人统治的意思”这是著名学者徐鸿武指出的。“以多数人的意志为政权的基础,承认全体公民自由、平等的统治形式和国家形态”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民主的解释。

作为一种国家政体形式和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是在承认全体人民拥有主权、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并按多数人的意志进行裁决程序,从而行使政治决定权的统治形式和政权组织形式。

(二)民主概念的广泛性(包括延伸和泛化)

作为一种本质规定性的国家制度的民主,又可以称之为“国家形态”的民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由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地应用到了民主的概念,这样就引起了民主概念的延伸和泛化,从而导致了许多“非国家形态”的民主概念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有较大发展的民主概念,一方面,民主已由政治生活、政治制度,延伸到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民主已由国家制度泛化为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和一般的管理制度。民主的内涵呈现出二维结构是由于民主概念的延伸和泛化造成的,就是非国家形态的非本质性结构和国家形态的本质性结构,形成当代社会较为完整的民主概念是将二者相结合,承认公民拥有自由和主权以及平等权利,并按照多数人的意志统治的国家政治制和政权组成形式,这就是民主在本质上的规定性。它还表现为一切以公民自由参与、权利平等和多数人意志为基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社会管理方式。此概念由于保持了民主的本质性内涵,还包含了非本质性内涵,最重要是符合社会的客观规律,所以这样的表述是比较正确的和全面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这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是在新时期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需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实现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我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结合起来,走属于我国自己的路,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求真务实。这一理论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来的,该会议明确指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如果要夺取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胜利,建设人民美好新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系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主的相互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成功实践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主要内容:第一,民主的实质“是以一种国家形态或一种国家形式”表现出来的,民主是以鲜明的阶级性为主要特征的,没有超阶级的民主。第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重要内容是民主与法制相结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受我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重要影响

我国历史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起源于孟子,这说明每一个国家和政党民主思想的形成都需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如果少了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会缓慢地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我国历史的发展是跳跃式的。要谈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就得进入资本主义阶段。那时期中国发展不了资本主义民主是由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却使封建专制主义得到了加强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就是一颗毒瘤,不仅毒害了国家而且也毒害了无产阶级及其领袖。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所要克服的。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体现在资产阶级民主优于封建专制主义。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行君主制、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哪个不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人物孙中山,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这就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前的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民主在中国根本找不到可以生长的土壤。因此,中国共产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而借鉴采用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好的形式,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规律的。

总的来说,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剥削制度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民主、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武装斗争(革命)建立民主制度,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首先提出来的。建立和巩固社会经济基础的作用是民主制度的本质所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用以深刻地阐明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应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以这一马克思主义民主学说为依据。

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找到了一条根本出路,就是人民民主。提出和形成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成了新中国的理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从马列出发,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潮流、步伐和特征,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发展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四、小结

民主政治是与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文明之一,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和主要特征,国家现代化不可能没有民主政治,没有民主的国家,不可能完全实现国家现代化。正由于如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没有排斥民主政治,而且把民主视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而且把建设民主政治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

民主政治可以说是全人类政治发展的重要文明成果,社会进步的价值内涵由它体现,包括制度结构和一些基本原则。只有具备民主政治的一般性特征,才可称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治制度,既体现了民主政治的一般性特征,具有基本结构体系的民主制度,所以,它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因为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它的基本特征,又以体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级作为它的基本内容。正因为如此,具有反映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是具有结构体系的民主制度,具有模式的民主制度。所以,我国的民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而不是一般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继承民主的精神和原则,加之自己的丰富和发展,这就是我国的民主制度,它既是我国人民对世界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又深化和发展了民主制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王仲田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4]朱峻峰.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思想研究[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答案 篇九

(红色划线部分不确定是否要删掉)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答:

1、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

2、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

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4、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

6、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7、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格局形成

8、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大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并且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等等。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创新有: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用中国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论断的提出。该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对我们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 主要有四大理论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理论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理论(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理论(1)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主要是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目标是党政职能分开。

(2)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目标是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5)完善监督机制

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力为人民谋利。(6)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目标是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7)发展基层民主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

政治文明上指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主要体现在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

4、简述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答: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一)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必须秉持的首要态度,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尊重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责任。人的活动不要超出自然的承载范围,让自然能自我修复,这是人类活动的底线。

(二)采取行动,实行治理与发展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使用中,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保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身体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放在首位。三者是有机统一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自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整体谋划国土资源开发,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占用,促进市场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还要好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保护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论断科学地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渊源正来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社会主义理论

马恩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科学研究,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决中国的新问题,实现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不断更新、充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

列宁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摒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经济政策,阐述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新思想。列宁关于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和无产阶级专政,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建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斯大林继承列宁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建成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三、毛泽东主张通过新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取得了辉煌成就。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标志,虽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出现了判断的偏差及冒进的失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在探索基础上反思,开始了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都注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共几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有着自己的相对完整的范畴体系。

2、结合所学内容与实际谈谈你对当前贫富差距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一、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成因及特点

(一)现状:贫富差距扩大可大致概括中国社会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及收入分配状况,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区、行业、阶层差距拉大。

(二)成因:自然、历史原因;市场体制转型的效应,国家政策导向的效应

(三)特点:贫富差距的区域化、集团化、社会化与政治化。

二、科学认识当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 1.贫富差距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贫富差距问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历史合理性,具体表现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虽然不可能归功于输入差距的拉开,但是贫富差距的拉大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先富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表现出其合理且有利的一面。

2.贫富差距扩大的危害性

虽然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现象的出现具有某种合理的成分,但是在中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表现在容易导致需求不足,形成经济萎缩;严重挫伤大量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削弱社会发展的活力;增强民众的相对剥夺感。

3.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论文 篇十

论文

姓名:张嘉骐

学校: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支部:土木工程系第二党支部

日期:2009年4月3日

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思考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关键词: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看重我国的作用和影响,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

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科学发展的观点早已有之。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经就指出“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在这里,毛泽东就经济问题提出了“分配要统筹兼顾”的思想。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其实正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这其中特别要注意到,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现代化,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态势和新特征,善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事实做到统筹好我国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大学生就业等等的矛盾或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开我国现代化的广阔市场,从而努力促进我国综合水平良性发展。

提及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必须努力做到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进步,社会需要发展,而发展的方面包括许多,比如:在金融危机的当今,经济就需要发展;在就业困难的当今,教育模式就需要发展;在就医困难的当今,社会保障制度就需要发展。我们要把这些问题看作是未来的发展目标。下面我将结合我查到的一些数据着重谈一谈发展经济。

至少在2008年第三个季度之前,还有人预言,中国能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因为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有限,中国的金融机构的确幸运地逃过一劫,没有像欧美银行那样,面临破产清算的窘迫局面,可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经济并不能“独善其身”。2009年将是困难的一年。对那些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尤其如此。这些经济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美国国民的消费。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美国的GDP占到全球GDP的1/4,而其中的72%又是国内消费创造的。但美国是这次危急风暴的中心,因此美国的国内消费将

从72%的高位走低。据预测,到2008年底,美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例将回落至70%以下,今后则将一直下降到65%甚至更低。这对过分依赖美国市场的商品出口国来说是个坏消息,也足以让任何“独善其身”和“一枝独秀”的乐观打算落空。所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虽然我国的主要财政在国库中,可是金融危机仍然对中国有较大的冲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求发展呢?要想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对于发展经济,不能盲目的把眼光放得太高,我们还是应该把眼光投放在国民身上,切实做到一切发展都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秉持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具体地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对于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阐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个人觉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题目) 篇十一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梦 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形成发展过程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这一理论体系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中,拥有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囊括了主题和基本问题、精髓与核心、基本特征、层次结构、基本内容、立论基础、哲学基础等构成要素等问题。

这一理论体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它的形成起点,学术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始于毛,成于邓”。从渊源上讲,说“始于毛”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完整形态上讲,则应是“始于邓”。它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其中第一次历史飞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第二次历史飞跃是从加强执政党建设到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是理论创新型的飞跃。学者们在探讨它发展过程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作者比较认同的是叶昌友认为的它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基本形成阶段即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四大,形成阶段即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七大。

二、 中国梦的内涵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很多学者认同把中国梦内涵概括为“两个百年”、“两重任务”。其实中国梦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又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梦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个人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不单单是梦想,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巨大精神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梦的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提出提供思想逻辑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初是要反思、摆脱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基于此通过改革社会主义世界那个传统模式,解放发展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振兴中华民族。它认为只有这个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式才能够解放发展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即激发广大的人民积极性、创造力,其他的制度形式或体制都不能有效地满足中华民族需要。只有当我国的经济基础强大了,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压力才能得到缓解,才能实现我们的振兴中华。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结论,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唯一根据。而我们的中国梦也是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激发人民生产力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说到这里我们就很好理解:其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已经为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方面供思想逻辑和理论基础,并且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产物,中国梦也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感觉上有亲和感,在理解上有清晰具体感[3]。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政治統率问题,就必须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问题,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旗帜问题,就必须坚持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先进文化;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愿景问题,就必须坚持按照现代化总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国际形象问题,就必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体现了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无疑为中国梦的前进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至今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和党的革命和建设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也出现过对中国国情缺乏清醒认识,急于求成,造成重大失误,教训极为深刻。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所以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作为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

[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1).

[3]辛鸣. “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3-03-11.

上一篇:柳宗元《黔之驴》寓意新解下一篇:职业学校学生个人总结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