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草船借箭导学案

2024-10-13

19草船借箭导学案(10篇)

1.19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一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河头小学 付桂香

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时:2学时

4.学生课前准备:学会生字词,理清课文内容

二、教学课题:《草船借箭》

三、教材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刘备和孙权力量较弱,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贻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智慧非凡。

四、教学目标:

1.会写“妒 忌”等生字,会写“瑜 弩”,能正确读写“呐喊、神机妙算”等词语。

2.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前因后果。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

六、教学过程:(1)观看三国历史人物

百度搜索《草船借箭》简介baike.baidu.com/view/415...htm 2013-1-4-百度快照

三国演义人物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作者是罗贯中。小说以东汉末年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的。

三国演义人物

百度搜索《三国演义》简介zhidao.baidu.com/question/3970428...2012-3-18(2)学习这一课要完成下列任务: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借助网络、图书室等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紧扣神机妙算,从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感悟文中人物特征,(诸葛亮,周瑜,曹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百度搜索(诸葛亮)人物简介zhidao.baidu.com/question/1286969...2009-12-25

三国演义人物

百度搜索(周瑜)人物简介zhidao.baidu.com/question/259186...html 2007-5-26

三国演义人物

百度搜索(曹操)人物简介zhidao.baidu.com/question/62099...html 2006-4-17(3)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 学习解决字词

1、比一比谁最会读,又会写。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委托 疑惑 弓弩手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2、看一看下面词语,并理解其含义:

才干: 妒忌: 弓弩手: 退却: 都督: 军令状: 惩罚: 疑惑: 神机妙算: 调度: 丞相: 自有妙用:

百度搜索(军令状)词语解释baike.baidu.com/view/243326.htm 2013-1-12

三国演义人物

(二)细读课文,探究交流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的最精彩?请你有感情地读出来。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比较体会,鲁肃和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各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你认为文中的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是怎样的人? 小组合作探究:

在读课文时,我们第 小组着重分析了 这个人物形象,觉得他,我们是在课文这些地方体会到的(汇报时读出课文相关的句段)

(三)精读课文,抓住课文脉络

1、故事以 为主线,按 的顺序进行叙述。先了写 ;

;后

接重

着点

写写了 ;最后写了。

2、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

(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什么是“军令状”?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

当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dù jì wěi tuō qīnɡ yì tuī què()

()

()()sī zì léi ɡǔ chénɡ xiànɡ shén jī mià

o suàn()

()

()()

二、形近字组词。

幔()援()寨()延()漫()缓()赛()廷()

三、填空。

1、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想()。

2、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心里想()。

3、鲁肃看到大雾,心里想()。

4、诸葛亮看到大雾,心里想()。

四、看谁说得好: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拓展延伸:

(1).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失箭的原因又是什么?(2).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你认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七、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今后,我要广泛地

阅读教材、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要“活到老” 须“学到老”。

滚滚长江东逝水

2.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说课 篇二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3、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学习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简介作者及背景)【自主预习】(独学、对学小组内交流)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王家新: 2)、诗 歌: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痴想()隐秘()凝成()诱惑()海潮()......喧腾()()攀上()一瞬间()幻想().....

3、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全班交流)1)第一节: 1)第二节:

【合作探究】(群学讨论,全班展示交流)板块一:理解主旨

1、再读课文,划出诗歌中描写“山”和“海”的句子。然后给“海”加一个修饰语。例如:用信念凝成的海

2、说说诗中的“山”和“海”有怎样的内涵?怎样才能“翻过山”“找到海”?(抓住诗歌中的重点句来理解)

3、总结:诗歌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板块二:学会朗读

1、品读课文,试分析诗歌中“追梦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2、结合课后第三题,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板块三:赏析语言

研读课文,赏析语言。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2、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3、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照亮”是什么意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课堂训练】(独立完成)

1、课堂小结——

1)诗人的人生感悟,诗歌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是:

明确: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2)诗中的“山”指的是,“海” 指的是。运用了 手法。

2、品味语言

1)诗歌多次用到“一次次”,其作用是什么?

2)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枯干”?

3、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伏在窗口(fú)痴想(chī)B 隐秘(bì)凝成(níng)C 诱惑(xiù)

漫湿(màn)D 枯干(gū)一瞬间(shùn)

4、下边四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B 海潮 攀登 朦龙 痴想 C 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D 满湿 一瞬间 飘来 深根 【拓展延伸】

阅读《成功的花》,完成下面题。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成功的花”和“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

2、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

3、在你的积累中,肯定也有能给人以类似启示的名言或俗语,请写出一句。

《在山的那边》说课

《在山的那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是一首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诗歌。顺利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特别是诗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做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及我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案单合一”、突出精要、操作实用、注重高效的实际,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体味“山”、“海”的象征意义;难点是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4.学情分析: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上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导语,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朗读指导法: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学生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注意体会,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方法。

3.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把握重点应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此环节意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本课学习。自主预习: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竞争意识;然后对学,小组内相互检查交流,在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分为三个板块,即理解主旨、学会朗读、赏析语言;要求学生群学,在共同讨论探究中形成共识,积累知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研读课文,体味诗歌优美形象的语言,把握课文主旨,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此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对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努力搭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同时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课堂训练:

目的在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以巩固知识,查缺补漏。拓展延伸:

让学生阅读课外材料,进行相应的知识能力训练,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在初读思考、再读理解、品读体味、研读赏析,还是学生在自学、对学、群学、讨论交流、全班展示及课堂训练,老师的点拨指导一直穿插其中,真正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保驾护航。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山 海

困难

理想信念

哲理:征途漫长→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实现理想

教学反思:

3.19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三

1.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

2.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的史实

【教学难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

一、历史背景 1客观原因

⑴物质基础: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政府进行改革,推进了,为

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⑵发展落后:俄国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土地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20世纪初的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⑶直接原因:一战使俄国的_ ___与_

__充分暴露出来,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主观原因

俄国无产阶级有较强的革命性以及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二、过程 1二月革命

⑴爆发:1917年3月8日,_

__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⑵结果:推翻_罗曼诺夫王朝__,形成两个政权

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

⑴背景:

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

。⑵内容:提出实现__

_____,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实行__

____,退出战争; 在特定条件下,革命有“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⑶意义:成为,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3 十月革命

⑴背景:1917年7月临时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即七月流血事件,打破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平夺取政权的设想。)

⑵方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_

__的方针,掌握了更多地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权。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6日,在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三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并组成新政府。2通过了《》和《》。

3到年春,苏维埃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苏维埃意即“_

___”,_

__权力统一,代表由_

___选出。_

___是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政府,_

_____拥有立法权。4 1918年,全俄苏维埃通过第一部宪法。年,苏联成立。四历史意义

⑴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__

__ 革命。⑵对俄国:使落后的俄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新型的_

_________,开辟出__

________的道路。

⑶对世界:给各国_

___和_

______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⑷对人类历史:开创了的新模式,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知识升华】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归纳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在于它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其次在于它走的是一条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发展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中国则是由农村包围城市)。再次就是俄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巩固练习】

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内容,完成1——3题

1.下列对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一次沙皇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C.此次改革很彻底

D.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 2.下列对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俄国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B俄国资本主义已经非常发达 C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D一战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阅读教材第二目的内容,完成4——10题 4.下列关于二月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A.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和士兵

B.革命的结果是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革命后全国只有一个政权

5.下列关于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表述错误的是()A.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

B.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拒绝实施土地改革

6.1917年4月16 日,列宁和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就是()A.《四月提纲》

B.《和平法令》 C.《土地法令》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7.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为当时俄国革命指明的新的方向是()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发动武装起义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下列有关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二月革命②第一次世界大战③彼得格勒起义④《四月提纲》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9.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871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格勒

D.1949年中国的南京

10.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一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A.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 阅读教材第三目的内容,完成11——15题

11.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A颁布了《四月提纲》

B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C颁布了《土地法令》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2.1918年,全俄苏维埃通过了第一部宪法,正式定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

A.俄国

B.俄罗斯 C.苏俄

D.苏联

13.(2008年高考海南)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

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 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

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14.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15.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C.美国实行新政改革

D.辛亥革命爆发 【课后练习区】|答题规范训练学习效果评估

1.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A.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面包”与“和平” 2.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3.《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

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①原因与巴黎公社革命相似——与大规模的战争有关 ②直接目标与太平天国运动相似——反侵略反封建 ③领导力量与五四运动相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④性质与中国的辛亥革命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4.1917年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制订策略。这个文件在刚提出时,并没有被全党立即接受,但很快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下列《四月提纲》的内容中,最能体

现当时俄国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是()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不要议会制共和国” C.“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

D.“废除警察、军队”

5.列宁著名的演说《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该演说发表的背景是()A.布尔什维克党已经放弃了和平夺权的幻想 B.罗曼诺夫王朝即将被推翻

C.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俄国与同盟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

6.1917年11月7日晚,一艘名为“阿芙乐尔”号的巡洋舰响起了炮声,炮弹的火光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这是世界历史上哪一次革命中的场景?()

A.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俄国二月革命 C.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7.(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口号是一定时期的反映,下列口号出现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的是()A.“临时革命政府万岁”

B.“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统治” C.“和平、自由、面包”

D.“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8.小明正在学习十月革命的历史,他分不清楚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的不同本质。你认为二者最根本的不同是()

A.领导者不同

B.主力军不同

C.客观条件不同

D.革命性质不同 9.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的相同之处是()A.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无产阶级为斗争主力的革命 C.都是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 D.都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10.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1.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这段话说明列宁主张()

A.实现工业化以赶超西方国家

B.发动革命以推翻沙皇政权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2.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

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发展了马克思这一理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14.以下表述与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符的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B.推翻沙皇专制政权,推进了俄国民主化 C.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强国创造了条件

D.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 15.《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 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 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 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 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目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成立人民委员会

16.“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能互相印证的有()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 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17.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并立的政权是①沙皇政府②人民委员会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8.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

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19.以下关于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②十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④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0.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又说“俄国历史上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的意思是()

A.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国情

B.俄国当时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C.俄国历史上面粉业很落后

D.俄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月16日,列宁和他的几位助手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的格勒„„列宁即刻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何不负责的。——《全球通史》

材料二: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进行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全球通史》 请回答:

材料一中概括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那些主张? 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 因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刚完成。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新政权面临着一战中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内政不统一、外部战争还在继续的情况下,列宁的主张看起来是荒谬的。

4.19 草船借箭限时作业 篇四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ù jìdū dutuī quâyán chítàn tīnɡmàn zǐsī zì()()()()()()()diào dùshuǐ zhàilãi ɡǔ nà hǎnzhī yuánchãnɡ xiànɡxiàn qī()()()()()()zhí yǒu miào yînɡshãn jī miào suàn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周瑜()知道了,我的计划()完了。

2、()诸葛亮()能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3、()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他答应周瑜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接着写了,着重写了,最后写了。

四、多项选择: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正确的打“√”。

①他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③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④诸葛亮能算,因为他是神仙。()

五、品味探究。

1、“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鲁肃。

2、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

3、“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段话是对说的,表现了他的特点。

5.19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认“瑜、忌、曹、督、私、擂、丞”七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规范的书写“忌、援”两字。

2、正确读写“周瑜、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3、抓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4、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鲁肃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特点。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故事内容的前后呼应,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体会古典文学中民族文化之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关键句,联系上下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难点: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鲁肃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特点。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搜集诸葛亮、曹操、鲁肃、周瑜等有关人物的资料;完成课前阅读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智慧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智慧中的智慧吧!(张贴课题《草船借箭》)【设计意图:《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中处处透漏出诸葛亮的的神机妙算,开门见山的导入,直奔主题,激发学生了解课文,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词语积累:

师:课前让同学们观看《草船借箭》的微视频,完成观课任务单,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过关,有信心吗?(词语过关:周瑜、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哪一小组来展示一下?(找两个小组读。)

师:其中这两个字要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哪一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学习成果。交流: 【预设】 一组同学起来交流

生1:我来说它的读音jì,请同学们跟我读JI JI,“忌”形声字,上下结构。上面的“己”是声旁,下面的“心”字底是形旁。

生2:我来说它的字义,“忌”意思是嫉妒、憎恨。可以组词妒忌、忌讳。本课是出现在“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句话里。

生3:我来说它的读音yuán,请同学们跟我读yuan yuan,“援”左右结构,我们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暖和”的“暖”日子旁换成提手旁。

生4:我来说它的字义,“援”是帮助、救助的意思。书写时要注意右边,不要漏掉右下的“友”字上的一横。可以组词支援、孤立无援,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非常感谢小组同学带来的精彩解说。我们来看“忌”字,上下结构,书写时要上收,下紧,“心”字底要略扁,托住上面的“己”字,一起书空,来—

生仿写两遍。

师:我们再来看“援”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低右高,左窄右宽,注重中轴,笔画的穿插。)伸出右手,书空,一起来写———唉,注意右边朋友多了,路好走,所以不要漏掉“友”上一横。生仿写两次,同桌互评。

师:字词关我们顺利通过,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吧,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设计意图: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通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

三、初读课文,解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结合观课任务单,你最想先了解什么问题? 【预设】

生1:我想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师:谁来帮他解答?

生:《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的相关内容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我来补充一下,当时曹操称霸长江北岸,孙权和刘备占据长江南岸,红色的地方就是草船借箭发生的地点。《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如果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找3名同学交流)

师 :每位同学心中对四个人都有一个排序,尽管答案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板书:诸葛亮)师:那你能一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师:是啊,这也是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精彩地方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四、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一)师:你觉得什么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预设】

生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这句话)师:为什么?

生:因为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今天有大雾。

师:哦?你能从前文中找到说明这场大雾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

生2:第二自然段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算好了第三天会有大雾。

师:你知道什么是军令状吗?

(军令状类似于保证书,完成不了任务就要受军法处置,严重的就要杀头。)师:哎呀,真可怕,那诸葛亮敢立军令状说明什么? 生:(高度的自信。)

师:是的,非常自信,有把握。接着交流。

生2:第4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保管”两个字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生3:第5自然段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第一天、第二天没动静,说明诸葛亮在等大雾,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师:到了第三天,果然,大雾漫天,大到什么程度?

生: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们两个现在就是——面对面,再找一生和他对视,这就是——面对面。)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神)妙不妙?(妙)(板书:知天文)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再读这句话,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要选择大雾天?

师:是呀!大雾天气和借箭有什么关系呢?

生交流,小结:干扰曹军的视线,不能看清船上的情况。师:诸葛亮是什么时间靠近曹军水寨? 生:天还没亮(出示课件: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

生交流:

1、因为天亮了,太阳出来了,雾就散了。

2、这个时间士兵们还在睡觉,仓促之间他们也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

师:是呀,诸葛亮考虑地非常周密。

【设计意图: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大雾天借箭?这场大雾是他早已算出来的还是碰巧赶上了?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内容中,品味出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已经算准了第三天会有大雾,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

二、师: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你再仔细的读课文,小组合作找一找,能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精彩地方,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发生的。(小组合作5分钟)

小组合作交流。师:谁来说?

生:我觉得第七段“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和第8段“诸葛亮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这两句话最精彩。(出示课件: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师:说说理由

生:“一字摆开”是为了集中受箭。(出示课件: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师:接着补充

生: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是为了制造声势,让曹操误以为有很多人。生:把船调过来是为了受更多的箭。

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是为了返程的时候方便快捷。师:从哪里看出?

生: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师:你分析的真是有道理,文中还有那些描写能看出诸葛亮为借箭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 生:第4自然段,“你借我20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为什么?生自由交流。

师: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诸葛亮的智谋,瞪大眼睛,用心看(播放视频:借箭的过程)

孩子们,诸葛亮不但事先已经预测好了气象,也预测好了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难怪鲁肃详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设计意图:从借箭的准备工作到借箭后返回,这其中的细节诸葛亮都考虑的很周密,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句,从中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晓地理。】

(三)师:接着交流前面是诸葛亮预测的,后面是事实发生额。

生: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生: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什么的样的人? 生:谨慎、多疑

师:如果换成是一个非常鲁莽、好斗的人,这箭能借到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换成一个鲁莽的人,说不定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短兵相接,说打就打。师:这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的为人是—— 生:了如指掌。

师: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智慧高不高?

师:其实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谁呀? 生:鲁肃 师:从哪里看出? 生:诸葛亮请鲁肃帮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师: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请他帮忙,他不怕鲁肃告诉周瑜吗?

生:不怕。我读过《三国演义》,知道鲁肃和诸葛亮是好朋友,他很担心诸葛亮完成不了任务会被杀,所以他不会告密。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从中你能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忠厚、讲信用。

师: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鲁肃也是—— 生:了如指掌。

师:诸葛亮为什么要特意嘱咐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生交流:

师:从文章中那些地方能看出来。

生1: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生2:第二自然段。

师:请你把第二自然段都念一遍,好吗?

(生读)这是周瑜心怀不轨,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师:你觉得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心胸狭窄的人

师:尽管诸葛亮知道周瑜想要害他,也知道三天后必定有大雾,将计就计能把这十万支箭借来。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要的身家性命,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生交流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对周瑜也是了如指掌。【板书:识人心】

师: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测之中,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胸有成竹的邀请鲁肃到船上喝酒,此时此刻,鲁肃喝地安心吗? 生:不安心。师:他说什么?

生: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鲁肃为什么吃惊?

生:因为他害怕鼓声、呐喊声惊动曹操。引导学生试着读出吃惊的语气。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地?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现在老师就是鲁肃,你来安慰安慰我好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 小组分角色朗读。

师: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但是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你们研究研究看,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交流。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真实“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谁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识人心。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品味诸葛亮的“笑”,感悟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自信。】

五、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师:草船借箭的成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诸葛亮料事如神、宽宏大量的大将风度,使心胸狭窄的周瑜不得不叹服。(指句子,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板书:神机妙算】诸葛亮凭着自己的智慧借来十万支箭,既化解了周瑜的暗算,也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筹备了武器,真的是一举两得,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神)妙不妙?(妙)

【设计意图:好文章要不厌其烦读,每读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在品味文本的基础上再次读课题,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及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课外阅读,感受名著的魅力 诸葛亮借的箭有没有还回去呢?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想),好,想知道结果就课后阅读

1、课后阅读提示:

第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55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56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词、歇后语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阅读眼界,激发学生研读《三国演义》的兴趣、爱好。】

七、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足智多谋

晓地理

6.导学案导学 篇六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半年的时间,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导学案教学体会。

一、体会

(一)、学案教学能“用活”教材。“学案导学”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按照有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前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的好与坏只是通过提问几个同学来了解,也不能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不好。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案导学”的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使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思索

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质量,有许多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一)、学案质量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了信心,所以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学案,特别是学案的前面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全体老师的参与度。使用学案的老师要真正愿意走进备课老师的思想,才能体会设计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使用,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学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学案的使用中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把学案教学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要使学案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很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解决学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课堂上成真正的学案教学课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这样做: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课改下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

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三)通过教师有效地 “导”,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四)“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五)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一份好的“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

(六)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七)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选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精选材料,选好教法,用好教学手段。

2、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我们要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实践证明,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我相信,通过“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导学案教学的认识体会及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7.19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七

教学习目标:简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反击战等基

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雅克萨反击战形势图》和《尼布楚条约》的中俄边界示意图。

认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中的地位。教

学重点:明清抗击外国侵略。

自主学习

1、戚继光抗倭(1)、明代日本的商人、武士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经常骚扰中国的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其为()。明()海

防松弛,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2)、戚继光训练的新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号称

(),()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

境内倭寇。(3)、此后,戚继光又奉旨率军开往()和()

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2、郑成功收复台湾(1)、明末,()

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地区。(2)、()、()年,在东南沿海

坚持抗清的()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的帮助下,顺利的在台湾

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年,台湾回归祖国。(3)、(),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3、雅

克萨反击战(1)、17世纪40年代,沙俄趁清军入关机会,大举侵占我国()地

区,抢占了()和()。严重威胁清朝统治和当地人民的安全。(2)、()在1685年、1686年组织两次()自卫反击战,重创俄军。

沙俄同我国签订()。识图《中俄边界示意图》并熟记《尼布楚条约》的内容。

探究练习

1、文天祥抗元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不同?初一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

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2、结合雅克萨反击战的背景分析这场战争的背景。

3、说一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检测案单项选择:1、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海防的历史事件是()A.卫温率万人船队

到达夷洲(今台湾)B.隋朝派人到台湾加强同台湾的联系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2、186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A.广东省B.福建省

C.云南省D.浙江省 3、组织雅克萨反击战的清朝皇帝是()A.顺治帝B.乾

隆帝C.康熙帝D.雍正帝4、马克思称()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曾

经侵略中国台湾。A、葡萄牙 B 荷兰 C 法国 D 日本5、《尼布楚条约》签定后,不再属于中国的地区是()A.库页岛B.雅克萨C.瑷珲城D.尼布

楚 6、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A.中俄双方同意停战,通过谈

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B.中俄双方同意停战,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部边界问题

C.中俄双方同意停战,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北部边界问题D.中俄双方同意停战,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西部边界问题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

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和北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的侵略,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广大

爱国军民进行了三次英勇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这三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两

位民族英雄,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

族的史册上。请回答:(1)材料中所说的“三次英勇斗争”是指哪三次反侵略斗争?(2)

8.19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2、提高理解、归纳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

3、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坚信有梦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学习重点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2.激发学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奥秘的兴趣。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相信只要有梦想最终就可以实现。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预习

1.了解月球及宇宙知识;搜集与太空相关的网站。2.正音

观测()海域()畅谈()

3、解释词语

指令: 神往: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在感受人类登上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感悟人类寻梦之旅,梳理人类登月这一故事梗概,然后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表述文章内容(抓住要素)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过程?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精读课文,依时间顺序列一事件进程表。

时间、事件进展

4、宇航员登月以后做了哪几件事?

5、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6、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句议论性的语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7、作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拓展延伸

运用联想与想象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9.《陈情表》导学案 篇九

课题:《陈情表》主备:朱道宝审核:张方德时间:2011-8-16班级:姓名: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孤 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体会文章融情于事的陈情技巧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难点)

2、熟读背诵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古汉语句式等语言知识。(重点)

【学习时数】三课时。【课前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意。

险衅()行()年四岁祚()薄应()门之童床蓐()陨()首猥()以微贱拔擢()日笃()责臣逋()慢 宠命优渥()庶刘侥()幸 终鲜()兄弟期功强()近岂敢盘桓()

2、本文中出现了很多成语,请识记下列词语。

(1)孤苦伶仃:(2)茕茕孑立:(3)形影相吊:(4)日薄西山:(5)气息奄奄:(6)人命危浅:(7)朝不虑夕:(8)皇天后土:

3、理解文中重要的字词含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夙:早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背:)门衰柞薄,晚有儿息。(薄:息:)寻蒙国思,除臣洗马。(寻: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希冀:)听臣徽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卒:)

4、注意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在文中的意思。

则告诉不许(告诉:;不许:)至于成立(成立 :)九岁不行(不行:)臣之辛苦(辛苦:)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臣以供养无主(无主:)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报:)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简介背景: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李密(224-287),西晋武阳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为人刚正,颇有文名。曾出仕蜀汉,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意思。

“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苦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古文观止》评:“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②陈什么情?自尔悲恻动人。”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语讲解,初步疏通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指导背诵——第一段示例: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第三段示例: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

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

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回答问题,初解课文: ①向谁陈情?

③怎样说服晋武帝并且不引起怀疑而遭杀身之祸呢?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解说: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而这可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动之,也许阴险多疑的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但是难以持久——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所以李密必须喻之以孝道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④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会怀疑李密是以孝为借口来矜守名节。李密以“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等语打消晋武帝的猜疑。

第二课时

三、赏析语言。

轻声朗读课文,把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然后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四字骈句

对偶句式

比喻句

示例讲解: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令人动容。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自己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自比犬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四、拓展思考: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对调一下,好不好?

【课后练习】

1、指出对词类活用情况解说错误的一项()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孑,名词做状语,像孑孓一样)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C、历职郎署(职,名词做动词用,任职)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做动词用,远离)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急于星火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谨拜表以闻

(4)逮奉圣朝,沐浴清化(5)则告诉不许(6)少仕伪朝

3、解释下列多音字

⑴ 微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③听臣微志(《陈情表》)④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⑤童微伺其睡(柳宗元《童区寄传》)⑵ 息

①宋将军屏息观之(魏禧《大铁椎传》)②武气绝,半 日复息(班固《汉书》)③请息交以绝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④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 策.触龙说赵太后》)⑤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⑥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⑦陈涉太息曰(司马迁 《史记》)

⑶ 期

①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龚自珍《病梅馆记》)

②良马列期乎千里(《吕氏春秋•察今》)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④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全祖望《梅花岭记》)

4、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5)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0.19草船借箭导学案 篇十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先主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中原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据《汉晋春秋》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该史料后被《资治通鉴》引用。

《晋书》则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而陈寿所著《三国志》里,两种说法均无记载。

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病逝五丈原

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来到,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返回来的意图,近来虽然整天谈话,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又来听取决定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如您面年这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可以继任。“又问费祎之后怎么样?诸葛亮没有回答。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大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诸葛亮归葬定军山勉县的武侯墓。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19草船借箭导学案】推荐阅读:

上一篇:经典个性签名简短句子下一篇: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