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鉴赏技巧

2024-06-26

初中古诗鉴赏技巧(共9篇)

1.初中古诗鉴赏技巧 篇一

初中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

(一)“诗眼”炼字型

(二)名句赏析型

(三)表达技巧型

(四)语言特色型

(五)情感赏析型

●答题技巧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5)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6)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义。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2: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此句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鲜明。

●题目形式

(1)第一文库网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示例1: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示例2: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1: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2、谈谈你对这首诗整体的理解。

●答题要点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思想?

答: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示例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作业布置

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两个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2.初中古诗鉴赏技巧 篇二

一.看题目, 判断诗歌题材、情感

1.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歌题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诗歌题材大致有这几类:山水田园诗、咏怀诗、怀古诗、咏物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边塞诗等。每一种题材的诗歌所涉及到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意象等各有其特点。因此, 只要我们能够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 也就能够找出该诗歌题材所对应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内容。如何才能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呢?从诗题出发是最好的方法, 如:

春日秦国怀古 (2011.新课标卷)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在这首诗歌题目中, “怀古”两个字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这一诗歌题材通常有以下特点:结构方面一般是写作者到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内容方面多涉及到国家、统治者、古地、古人等;情感方面多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之情, 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个人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 揭露统治者的奢侈、昏庸和腐朽。怀古诗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通常采用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情, 哀景写哀情等手法。常用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故等。通读全诗, 我们不难发现, 诗人通过对秦国古地今天的破败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秦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每一年的诗歌鉴赏题, 有很多是可以从诗题判断出来的。《野菊》 (2012.天津卷) ———咏物诗, 《蝶恋花·出塞》 (2011.浙江卷) ———边塞诗,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2010.山东卷) ———咏怀诗, 《送魏二》 (2010·江苏卷) ———送别诗, 《春日忆李白》 (2011.江苏卷) ———思乡怀人诗。

2.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

南朝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出“诗以言志”一说。写诗是为了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因此, 我们把握住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就基本读懂了诗歌。从诗题出发我们通常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捕捉到诗人的情感, 如:

思远人 (2012.新课标卷)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从诗题“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 因思念而想到要研墨写信, 情到伤心处便落下眼泪。泪水打湿了红笺。

又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2012.安徽卷) , 诗题中“最爱”直接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悦之情;《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2011.四川卷) , 诗题中的“怀”字, 一语道破了诗人对朋友间友谊的珍视。

二.从常见诗歌意象判断题材、情感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熟记并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是高考的必备。如, 《度破讷沙》 (其二) (2012.湖南卷) 第一问:从题材来看, 这首诗属于什么诗?这首诗有雁、铁衣两个重要意象, 雁, 思乡之意;铁衣, 战场上特有事物, 暗含军旅生活的艰辛。由这两个意象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2012.山东卷) 第二问: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孤, 孤独之意。舟, 水上交通工具, 没有定所。结合诗句中的雁、霜月、枫桥等意象, 我们可以判断出“孤舟”有漂泊、流浪、思乡、孤寂之意。

《野菊》 (2012.天津卷)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菊花, 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向, 象征高洁与孤高。陶渊明对菊花情有独钟, 如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菊花是远离世俗繁杂的高洁之物的象征, 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心境相契合。李清照也喜欢以菊花入诗,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借用菊花表达了对赵明诚的思念与孤寂之情。

对菊花这一意象有初步了解后, 再来解读这首诗就显得轻松许多。山野中的菊花, 花色清淡, 香气清馨, 有人观赏与否, 它依旧灿烂的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尾联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意在表现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情趣。甚至有的诗歌鉴赏题是直接考查某个意向的, 如:

江城子 (2012.江西卷)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问: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杨柳”“飞絮”两个事物均为暮春景物, 有凋谢、逝去之意, “杨柳”多在送别诗中出现, 有依依惜别之意;“飞絮”随风而逝, 有离别与漂泊之意。

三.寻找诗眼

古人作诗, 喜设诗眼, 善设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是诗眼,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过处, 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奉诏回京的喜悦之情;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形象的表现了春天到来时杏花争相开放的热闹情景, 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一“闹”字表现出来;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通过对月亮、清霜、江枫、渔火、钟声等凄凉与萧瑟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幽寂凄凉的氛围, “愁”字是该诗的“诗眼”, 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感情基调。

诗眼何在?诗眼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具体位置经常出现在标题或首联中。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安徽卷.2012) , 诗题中的“爱”字便是诗眼, 流露出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再如:

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2011年.四川卷)

今年二月冻初融, 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 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 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 纶巾鹤氅试春风。

问: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标题中的“怀”字便是诗眼, 有怀念之意, 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可知诗人形象情趣高雅, 珍视友情, 风流飘逸。

四.关注注释

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部分, 经常会给出注释, 所给注释往往对诗歌的解读有帮助作用。如:

咏素蝶诗 (2010年.全国卷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题考查的是诗人借咏素蝶来抒发何种情感。由注释中“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等信息, 可知诗人怀才不遇, 尾联“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通过对注释和尾联的解读, 我们可知诗人在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 对素蝶的歌咏意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及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再如:

雨雪曲 (2010年.陕西卷)

雨雪隔榆溪, 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 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 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

注: (1) 江总 (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 济阳考城 (今河南兰考) 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2) 榆溪:指边塞。 (3)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从注释中“榆溪:指边塞。”这一信息, 我们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再结合结尾句“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就能判断出此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又因难以回到家乡而增添了不少的忧愁。

3.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三

一、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

要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要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诗词鉴赏题大多设两道题,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评价,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作到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

例如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扰,影响对全局理解,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抒写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后扬和反衬手法来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的美好品质。

二、关注题目、作者、注释、细节等

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论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譬如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陆游等,都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作研究性的总结概括。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一个细小的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例如:唐朝朱庆馀的《近试献张水部》:“洞房昨夜罢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初看是写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公婆的紧张与不安,但结合诗题仔细分析却不是这么简单。诗的题目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委婉含蓄。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考生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见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帮自己过关的心情表现得贴切生动。如果不分析题目,鉴赏诗歌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的核心。品味意境就要感知意象,古诗词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表现离愁别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雁”、“红豆”等寄托时光不在岁月无常的情怀;常用“竹”、“兰”、“梅”、“菊”等表现志节。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所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刘勰《文心雕龙》)。

例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中的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营造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反衬的手法。

四、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诗眼”是揭示主旨和艺术内蕴的警策之语。诗眼是诗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词句,是理清诗歌脉络的筋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有全集之眼、一篇之眼、数句之眼;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字为眼者。它能提挈全诗,统领整篇。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诗眼是“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真意”、“忘言”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发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超脱尘世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看诗词的类型

古诗鉴赏一般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

例如元代王冕的一首《咏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很明显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点,同时又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写景抒情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都追求水乳交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月”、“捣衣声”都是触发“孤栖忆远”的媒介,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着“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全诗全用白描,写得有声有色,情景如见。

六、了解常用典故,准确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古诗常用典故如“司马青衫”、“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等,还有历史人物、事件的典故,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高山流水”、“乘风破浪”等。诗人之所以用,就是有所寄托。例如“楼兰”,《汉书》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再如“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的上片从早上写到半夜,自己百无聊赖的情形,词的下片写的是半夜难眠时对黄昏一幕的幻觉。词人在幻觉中看到另一个孤独的“我”,这个“我”已经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在的心情,有的只是与丈夫久别,对菊把酒消愁,对着苍茫黄昏而不知回屋……一任菊花幽香飘满衣袖。如果没有理解陶渊明的“情致”,没有了解李清照的愁怀,就很难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就很难准确理解诗词中的用典故和反衬的艺术表现手法。

七、掌握常见的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4.语文古诗鉴赏技巧 篇四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

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

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1】②①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

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

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

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

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①①②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

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③②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①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新课标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新课标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新课标大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达技巧 篇五

意义的含义及作用的分析

1.分析意象含义

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

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

2 分析意象作用

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色。

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3 事物形象鉴赏

步骤一: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

步骤二:链接“武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

步骤三:点出物象的意义(社会属性)

4 画面描述

步骤一:概述画面(一幅+修饰语+画面)

步骤二:描绘景物

5 意境赏析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

步骤二:概括分析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步骤三:点明意境所蕴含的感情

6 人物形象鉴赏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性格+身份)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6.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篇六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简要说说本诗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答案 首联在全诗中起到提纲挈领、统帅全篇的作

用。后面的诗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夜忘归”的具体展开。

(2)有人说这首诗的颔联在篇中如石韫(蕴藏之意)

玉,似水怀珠,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

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①呼应标题。“掬水月在手”呼应标题中

“夜月”二字,而“弄花香满衣”则呼应“春山”。

②从结构上看,该句承上启下。“掬水”句承首联

“夜”,“弄花”句承首联“春”;下启颈联,乃

流连不舍之因。③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人情物态面面俱到,既见山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

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有两件,却

足以以少胜多。④“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

写出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然为

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⑤精于炼

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

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答出三点是4分,答

出两点得2分,答出一点得1分)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从军行 陈 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②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关山:山

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

要分析。(2分)

答案 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

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

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

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

烘托将士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

美;王诗不直接抒发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

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

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

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

略加分析。(3分)

答案 ①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 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

解的?(3分)

答案 ①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

②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

自己的愁怨。(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8分)水口行舟 朱 熹

昨夜扁舟鱼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的情感变

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夜如何”“试卷”“孤

篷”“依旧”等具体词语进行分析。(4分)

答案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

刻画诗人既抱希望又疑虑不安的心态。“孤”字

暗示出风狂雨骤的夜晚江面上惟一的船只,以及

舟上坚韧独立的灵魂。“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

限欣喜之情。(意思对即可,每词1分,共4分)(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寄寓了什么人生

哲理?请结合具体诗句品味分析。(4分)

答案 手法:①借景抒情,②对比。(答对一个即

可,但要联系具体诗句分析)(2分)

寄寓哲理:①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

可遏制。②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

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

界,享受胜利的乐趣。③包含着人与世界的对抗

以及对天人合一的安宁喜悦。(答对一点即可)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苏幕遮·草(宋)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 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

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

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

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③窣地:拂地。春袍:刚释褐

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1)词人借“草”这一意象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请

加以简要阐述。(4分)

答案 词人绘春草之象,含春光易逝之意,寓伤春 之情(或对春天逝去的无可奈何);词人借草伤己

(人生),以草表达对仕途厌倦的苦闷情绪。

(2)在词中,词人主要借助于怎样的表达技巧来表

现其复杂的感情,请予以简要阐述。(4分)

答案 咏物抒怀或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

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

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

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

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

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碧寻宴上有怀知己[来源:学。科。网] 曹 邺

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苼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①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②舟。

【注】 ①女萝:一种蔓生植物。②五湖:春秋时

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五湖。

(1)诗歌描写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画面?通篇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作者生活在音乐高奏,欢乐宴饮的氛围当中;(2分)但他感到的是孤独惆怅,(1分)向往的是远离

尘嚣的安闲世界。(1分)

(2)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谈谈。(4分)

答案 诗歌的颔联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

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1分)

诗歌的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1 分)诗人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1分)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

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

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了海棠怎样的风韵

美?(4分)

答案 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1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

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

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

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3分)

(2)本诗的

李贺

寻章摘句①老雕虫②,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③?

【注】①寻章摘句:写诗文时就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

②雕虫:指写诗作文本为小技,这里指轻视辞章。

③哭秋风:悲秋作赋。

(1)解释前两句诗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及所用的艺

术手法。(5分)

答案 前两句描述了诗人艰苦的书斋生活。具体

意境为:清冷,凄凉,孤独,寂静,幽伤,神色

低沉,情绪默然。诗歌运用了正话反说,比喻,白描,情景交融的手法。

(2)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主旨。(5分)

答案 内容是: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写诗作文

这样的雕虫小技上,每天伴着清冷的月光刻苦读

书,发奋写作,孜孜不倦地琢句雕章谋篇。而读书

有才又有什么用呢?你没看到年年辽东之地战争

频繁,武士受重用,而文人无法发挥自己悲秋作

赋的才能吗?

一、二句从自我生活现状写起,三、四句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怀才不

遇、无识见弃之感愤。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踏莎行 贺 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迎潮④,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⑤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不当行路

要冲之处的水口。③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

苦:指莲心有苦味。④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

晚潮。⑤骚人:诗人。

(1)此词咏荷,词的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特

点?请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5分)

答案 上片中荷花具有孤寂、悲苦的特点。(2分)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

立、孤芳自赏的美人,(1分)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

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

(2)全词咏写荷花的目的在于寄情于物,结合下片

内容,请简要谈谈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 抒发了不愿趋势附俗而致年华虚度,失时

零落(怀才不遇)的悲叹。如答“保持不愿趋时

媚俗的品质”或“由于坚持自己的操守(选择),

以致发出仕路崎岖、沉沦不甘的感叹(或“愤懑”

“激愤”)”亦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峰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今四川广元。②蔡氏昆仲:是罗

隐游锦江时认识的蔡氏两兄弟。罗隐离开锦江,经

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③绵州:

今四川绵阳。

(1)

C.不同角度:直接与间接,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

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返回

a a

a a

7.初中古诗鉴赏技巧 篇七

对于古诗词鉴赏,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 试题题型无外乎两种: 客观性选择和主观性解答。面对试题, 仔细阅读题意, 明了试题问我们什么就为怎样搜集信息做好准备。因为通过对历年中高考试题古诗词鉴赏这一模块的分析、比较、归纳、整理, 我发现古诗词鉴赏试题形式为:

(1)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3) 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句中, 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5) 塑造形象型

提问方式:分析诗词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或诗人如何以某物展示自我形象的?

二、明确分类是必要的知识储备

古诗词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我们这里是以内容分类的:

(1) 送别诗

形式特点:“赠”“送”“别”

写法特点: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想象

内容特点:1) 依依不舍或勉慰或告白;2) 想象别后或祝愿的咏物诗

形式特点:物象为题、“咏”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2) 山水田园诗

形式特点:景物描写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内容特点:1) 热爱自然美景;2) 喜欢田园生活恬淡闲适;3) 归隐, 厌弃官场, 对现实不满

(3) 边塞诗

形式特点:“塞”“征”“军”、行文中有“胡”字

写法特点:典故使用

内容特点:1) 建功立业的渴望;2) 久居边关的乡愁;3) 塞外生活的艰辛;4) 报国无门的怨愤

(4) 行旅诗

形式特点:特殊意象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对比、想象、联想

内容特点:1) 旅途的艰辛、寂寞、飘零之感;2) 思乡怀人

(5) 咏古诗

形式标志:古迹、古人名、“怀古”

写法特点: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

内容特点:1)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 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壮志难酬;2)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多借古讽今;3)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大前途命运。

(6) 闺怨诗

内容特点:1) 妇女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或希望丈夫建功立业;2) 对战争的厌恶

三、中规中矩是解答的原则

游戏都有规则, 我们解答古诗词鉴赏也有模式。

答题技巧:

(1) 分析意境型

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 注意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这样的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倾向 (因什么而有这种情感) 。

公式:何地+何时+景色特点

(2) 分析技巧型

1) 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2) 结合诗句, 阐述用这种手法效果;3) 阐述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公式:手法 + 表达作用 (句意 + 文意 + 主旨情感)

(3) 分析语言特色型

1) 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炼字型

1) 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 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 塑造形象型

1) 什么形象; (性格特征 + 身份) 如: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的杜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积极乐观, 笑傲人生的苏轼等;2) 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 形象的意义。

(6) 内容概括性

模式:这首诗采用了什么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技法, 写出了 (意象) 的 (某某) 特点, 表现了 (突出了) (某某) 思想、感情, 起到了 (某某) 作用。

此外, 我们在鉴赏时还要:看题目, 知分类;看注解, 了背景; 看诗人, 明风格。

四、工正书写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当我们在头脑中完成了整个鉴赏过程, 就需要工正、认真地将这一成果展示出来, 使它文通字顺, 清晰明了。

只要我们落实了古诗词方面的相关知识, 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 并有目的训练, 在古诗词鉴赏上的困难就会烟消云散, 我们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文学素养的提升也会水到渠成。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然而实际教育教学中, 学生很难准确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特别是面对古诗词鉴赏时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 考试中也频频于此处失分、跌跤, 使之成为学生的一块软肋。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一些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8.古诗鉴赏“抓点”技巧例谈 篇八

【关键词】技巧 抓点 古诗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不讲求全诗的宏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如2007年广东卷: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2007年四川卷中: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因此,在古诗鉴赏复习中培养学生“抓点”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1.抓诗人“生平点”: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诉 衷 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后来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就不难理解此词所抒发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2.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情感意蕴。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说明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却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乡怀亲的感情。

3.抓“诗眼”:窥一斑而见精神。

题三闾大夫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此诗的诗眼是“怨”。一个“怨”字不只使眼前的秋风枫叶景中含情,更凸显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形象。

4.抓关键字:品味诗歌语言的锤炼。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中的关键字应是“系”、“啼”二字。特别是“系”字极妙,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缠绵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

5.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的特征——“刺”,勾画出了它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勇敢战斗的精神;诗人以小松喻人,反映了诗人出生寒微却能成就大业的思想观点。

6.抓景与人的“联系点”:透视人物内在情感。

谒 金 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心思——光阴流逝,季节更迭,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怎能不勾起她春思的愁绪呢!

7.抓“典故”:把握引发感情的媒介。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典故在古诗中往往是诗人引发感情的媒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常见典故。《江汉》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它的智;诗人意在表明自己虽然老了,但还可以为皇帝贡献自己的智慧。

8.抓特定事物的特定内涵:触发应试灵感。

长信秋词

唐•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古代诗歌中,诸如“梅花”、“菊花”、“鸿雁”、“冰雪”、“松”、“莲”、“月”常被赋予特定的内涵,熟悉它们则有助于剖析诗词的主旨及感情。例诗中的“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烘托出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描写出深宫少女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情景。

9.抓修辞手法:善于发现,挖掘用意。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双关、夸张、衬托、互文、反复等。《春思》中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10.抓表现手法:掌握用法,“熟”以致用。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烘托、白描等都是古诗中惯用的表现手法,复习中必须熟悉它们的概念内涵和表达作用,并做到适时迁移。《十五望月》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寄托秋思,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寻陆鸿渐不遇》则采用象征手法,“篱边菊”象征陆鸿渐高洁的操守。

11.抓常用术语:熟记于胸,适时调用。

望 江 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

常见的古诗语言风格鉴赏术语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绚丽飘逸、粗犷豪放、悲怆幽怨、沉郁顿挫、雄健恣肆、飘逸洒脱、平易晓畅等。《望江南》是一首言简意丰的闺怨词,语言直白显豁,短短27字简笔勾勒出思妇的千般柔情,倾倒古今无数读者。

在高考古诗词鉴赏的评价中要依点判分,所以考生“会抓点”就显得十分重要。考生要能在考场上准确抓点,除了掌握一些常见的抓点技巧之外,平时还需要多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9.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教案) 篇九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考纲解读】(见《名师导学》教师用书P253、学生用书P157)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起什么表达作用。

【知识储备】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应掌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和风格流派。

(一)表达方式(见《名师导学》教师用书P253、学生用书P157)

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在诗词中主要考查抒情和描写。在表达方式方面的鉴赏主要考查考生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种或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及分析评价其所起到的作用。

(1)叙述。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3)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描写的角度有:①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②写景角度:远景和近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俯瞰与仰视(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③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感受等。

描写技巧主要有: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①衬托,分正衬(烘托)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②动静结合:作用是通过动静相衬或者化静为动,打破画面的沉闷单一,丰富画面意蕴,增强画面的生机和活力,取得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渲染突出主体。

③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

一是诗人联想的已逝之境。二是诗人想象的对方之境。三是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

四是诗人想象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虚实结合的好处: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虚实相生,使画面更生动形象,使情感更丰富深刻,使形象更生动丰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④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2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2分)。

⑤细节描写,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等细节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丰满,更加突出人物的某一情感。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又如:《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诗句本身并没有描写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而是从侧面写动人心弦的效果。

⑦点面结合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诗词中“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作精妙的描画。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也可以是群体之中的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个”点,例如,朱敦儒的《好事近》:“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三四句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

⑧五种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五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身份或经济状况,反映人物性格,以形传神,突出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衬托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反衬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言为心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的作用:反映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心理描写的作用: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通过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示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神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反应人物某种心情,突出人物某种精神品质。

练习:

1、(2010天津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照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白石滩

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赏析: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一群少女在月光下浣纱,人物活动使得画面动了起来。

(4)抒情,即在作品中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又分:

①借景抒情(即景抒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②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借物抒怀。一般用于咏物诗中,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③用典抒情。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以表达诗人某种意图或思想感情的手法。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如: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此词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上阕通过缅怀古代英雄人物,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报国的抱负。

这些典故的运用,丰富了作品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借事抒情(借古讽今)。鉴赏借事抒情,要读出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刻画的是什么细节。像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第三句“垂死病中惊坐起”言元稹“垂死病中”,“坐起”自然困难,然而,一旦听到白乐天被贬为江州司马,居然“惊”得“坐起”了,这就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与共,感同身受。元稹、白居易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对今天的人或事物的认识,或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如《蜀相》一诗,杜甫就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如: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赏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过去六朝统治者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现在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讽喻唐朝统治者,不要走六朝破亡的老路。常见抒情手法的作用有:

(1)直抒胸臆,使情感抒发得更淋漓尽致。(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蕴含蓄深远。(3)托物言志:生动形象,意蕴含蓄深远。(4)乐景写哀:反衬突出。

(5)用典抒情:言简意丰,生动含蓄,耐人寻味。(6)借古讽今:委婉含蓄,引人深思。(7)以景衬情(以景结情):渲染衬托,委婉曲折 练习:比较下面两首诗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答:王诗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寒诗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冷淡的心境。

寒诗赏析:这首诗全由一些冷凉的意象组成,幽寂无人的山道,冷清的水边,啾啾的鸟声,扑面的风雪,表达了作者冷淡的心境。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表现手法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含义等同于表达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衬托(以景衬情),对比,赋、比、兴(起兴),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渲染、烘托,画龙点睛,以小见大,语序倒置等。

兴——先言他事,以引起所言之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铺陈——即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像《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字面上理解有点不合常理,其实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带有点夸张的成分,渲染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之前的忙碌、紧张气氛。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景物,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象,表现中心。

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第一,看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第二,看托体与主体相属与否,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做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回头再看例(1),“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先写衾枕之冷,再写窗户之明,又写竹折之声,连从三个方面来烘托夜雪。托体是“衾枕之冷”“窗户之明”“竹折之声”,主体是夜雪。与渲染不同,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再回头看例(2)。托体是行人、少年等人的反应,主体是罗敷之美,托体能够反映主体,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具体表现形态,托体和主体并不相属。

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渲染是正面描写,烘托是侧面描写。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第一,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云:“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细雨。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要表现的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诗人所要表现的事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是“雨景”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诗人正是通过一个个雨中镜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雨景”,这是正面描写,这样又是渲染无疑了。这并不是误解概念形成的分歧,而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

第二,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判断下面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手法上不同之处。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白诗以乐景衬乐情,陈词以哀景衬哀情。白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描绘的是一幅鲜艳、明丽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杜诗以乐景衬哀情,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漫江碧波荡漾,白羽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朵朵鲜花红艳,好一派春光。然而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伤感。春光融融正反衬出诗人归心殷切。(意思对了即可)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有:(1)铺陈(赋):渲染。(2)烘托:突出主体。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3)虚和实:丰富画面的内涵,拓展诗歌的意境。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4)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启发读者联想,“物小蕴大”,意趣无穷。体会运用该手法的好处,还可以向原作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或采用还原比较法来体会。

如:分析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运用铺陈手法,把水上采莲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渲染了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字面上理解有点不合常理,其实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带有点夸张的成分,渲染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之前的忙碌、紧张气氛。)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其三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运用比兴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农家女子既相恋,又怕对方变心的复杂情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参考答案】

三、四句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三)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分析其表达效果。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用典(用事)(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化用、互文、叠词、反复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它们的艺术效果。(见《名师导学》教师用书第256页,学生用书第160页)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把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

②比拟: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③借代:使语言简练、含蓄。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④对偶:从形式上看,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对称,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概括力强。

⑤夸张: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某种事物的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引起读者的想象,突出了事物的某些特征。

⑥用典:既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及意蕴。

⑦互文: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⑧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强调突出某种感情。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强调思想内容。⑩双关: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练习: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3年安徽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9.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4分)

(四)结构技巧

常见的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强调突出主旨)、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意象组合(即“名词组合”,也叫“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等。(见《名师导学》教师用书第257页,学生用书第160页)

伏笔——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帮助作品实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表达效果。(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铺垫——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判断作品是否运用了铺垫的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作品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作答时应答出“用什么内容为下面写什么内容作铺垫”。)

以景结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词的情先脱颖而出,之后再以景衬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声情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效果。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能渲染气氛,深化意境,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音韵美,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判断下面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诗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先扬后抑。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登上翠楼去赏春景的兴奋欢愉之情。后两句则写闯入眼帘的柳色,引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时的伤感。一扬一抑之间传达出少妇因触景而生的感伤和哀怨,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参考答案:(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也叫“重章复唱“)。

(2)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五)赏析风格流派(见《名师导学》教师用书第257页,学生用书第161页)

飘逸:形容文学作品风格清新洒脱,文采飞扬,意境高远。李白诗歌豪放飘逸。

【综合检测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王伦》)衬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夸张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想象、拟人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对比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屈原《涉江》)

象征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风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夸张、侧面烘托、拟人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枉甫《绝句》)

画面描写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动静结合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二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杜甫《漫成一首》)

以动衬静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想象(虚实结合)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寄情于物

11、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对比反衬)

12、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景抒情)

13、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铺陈或赋)

14、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托物言志)

15、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虚实相生,对比)

赏析: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附答案:

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磷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弹奏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7、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8、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9、写思亲,想象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lO、借古讽今、寄情于景。

【解题指导】

题型一,鉴赏表达技巧

1、命题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具体提问。)

解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及其一般的表达效果,并能结合诗句分析和表达。

2、解题要领: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首先要读懂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其次是准确判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主旨(思想感情)服务的。答此类题,要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剖析作者表现主旨(思想感情)时最明显的技巧。例1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一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注意答题误区: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联系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只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样往往导致判断失误。

第三,规范作答 答题要点:

①判断表达技巧。(判断手法)

②举例分析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情况。(举例分析)

③评价表达作用(写景、造境、达情,以及艺术效果)(评价作用)

注意:作答时要注意将该手法的一般作用(即艺术效果)和具体作用相结合。常见表达技巧的一般作用也需要事先备考。

例2(2015年天津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分)

【答案】 颈联运用的手法有: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参考答案:

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步骤一)

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西湖的“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的“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步骤二)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步骤三)

赏析: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2、(2015年江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1)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2)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3)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4)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5)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用这种手法”、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情感”。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一定思路。困难的是点难以找全,特别是第一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考生难以想到。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与前面第9题相同。诗人“开颜”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人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

翻译:秋日的一天,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喜笑颜开。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不要说室内案牍堆积满地,我在此和你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赏析:

秋日的一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相赠。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

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

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尾联“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这一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3、(2014年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8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韦庄在诗中是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4、(2015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题。

月圆(1)【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寄托了诗人盼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题干中明确说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虚”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作品翻译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绮席被月光照射,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作品赏析

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题型二,赏析风格流派

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特之处,即诗人在①选择题材、②塑造形象营造意境、③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例3(2013年湖北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⑫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5分)

解析:飘逸,形容文学作品风格清新洒脱,文采飞扬,意境高远。本题第一点是从选择题材方面考虑的,第二点是从塑造形象、意境方面考虑的。

归纳:答题要点:

①判断风格流派。

②举例分析这种风格流派的具体表现。

③评价表达作用(写景、造境、达情)。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朝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明室。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进行简要分析。答案: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解析:本题题干有“诗风接近杜甫”之语,而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因此此题很容易得出答案。只要在答题时注意回答出全部步骤即可。本题主要从选材方面考虑。词句注释

①酬:以诗文相赠答。王处士:王炜暨(jì)。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②秋老:指暮秋时节。

③相望:互相怀念。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念。④浊酒:新酿的酒。

⑤愁眼:忧愁的眼光。黄花:菊花。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

⑥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花“,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在文中也可译为“见证”,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⑦讯:问讯。

⑧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白话译文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1]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赠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中”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此诗风格:沉郁悲怆,深沉凝重。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⑪“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⑫“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⑬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参考答案:

⑪轻微、新鲜、清爽等

⑫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⑬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词句注释

⑪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等。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⑫廓之:当即编次《稼轩词甲集》之范开,辛弃疾的门人。其生平事迹不详。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农历秋季八月,即乡试,也叫秋闱;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⑬白苎(zhù)新袍:白苎是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王直方诗话》:“梅圣俞在礼部贡院考校时和欧公《春雪诗》云:„有梦皆蝴蝶,逢袍只苎麻。‟”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嫩凉:微凉,初凉。⑭“春蚕”句:典出欧阳修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原意指行军时禁止士兵喧哗让他们含着竹片,这里指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⑮“禹门”句:典出《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江海鱼集龙门下,跃而上之,跃过者化龙,否则点额暴腮。”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即会试)。《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⑯“月殿”句:比喻登科做官。宋制,各州折郡漕试解试均于八月举行,正桂子飘香时。《避暑录话》:“世以登科为折桂。” ⑰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一作“北溟”,即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⑱凤朝(cháo)阳:典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兮,于彼朝阳。”朝阳,指山的东面。

⑲书剑:书和剑。唐温庭筠《过陈琳墓》诗:“莫过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⑳青云去:一作“青云上”。《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贾(须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后以“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升迁很快,亦即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⑴举子:科举考试的应试人。[1] [2-3] 白话译文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范廓之(范开)是辛弃疾的学生,他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为表达对他的送别之情和祝愿之意而写下此词。[1] [4]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备用资料: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1、(2013新课标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8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5分。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2、(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22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答案】

2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词的上下阙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3、(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参考答案:

9.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4分)

5、(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②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③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⑫“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7、(2011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8、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首联和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本诗要表达的情感对象,即诗人对人生的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考生答案: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运用了对比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美好,同时也写出晓云不散时山峦的壮阔,二者对比突出山的秀美。“宿雨来时水面肥”写夜里下雨后水面变宽,未雨时的水面自然是狭窄的,通过对比,突出水面宽阔。两句诗中写了“云”和“雨”的动,又写了“山”和“水”的静,动静结合,写出山水的变化。参考答案:

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 湘潭县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上一篇:disney审核流程下一篇:幼儿卫生保健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