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学教案

2024-07-13

国画教学教案(精选16篇)

1.国画教学教案 篇一

活动名称:国画(菊花)

活动目标:1.了解菊花的外形特征,学习菊花的画法。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正确的握笔、调色。

活动准备:毛毡、毛笔(小狼毫、大白云)、颜料盘、黄色颜料、墨汁、笔洗、笔架、宣纸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正确握笔大胆绘画。

活动难点:能够用画出菊花的基本造型。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出示菊花范画,请幼儿观察分析菊花的外形特征。(花芯、花瓣形状,花茎)2.关键提问:花芯是什么形状的,在花芯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花瓣是怎么排列的?

二、学习菊花的绘画方法

1.教师示范绘画菊花的花头,注意引导幼儿花瓣连接花芯,不能分开。2.幼儿尝试绘画菊花花头部分。

(1)请幼儿边说儿歌,边练习拿笔的方法。(大拇指 二拇弟 三兄弟捏住笔

四拇指 五拇指拖住笔)

(2)指导幼儿蘸浓墨、刮笔,在纸上练习画三个菊花头。(笔尖沾颜料 边沾边转 保持笔尖周边都沾上颜料)

(3)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跟随老师一起画。

三、学习为菊花画颜色,笔腹上色,中侧峰配合笔腹让颜色上的更完整。

1.请幼儿调色,黄色颜料用毛笔滴水,然后搅拌均匀。

2.教师示范用大白云蘸满颜色给菊花上色,提示幼儿再上色前,尽量把黑色的墨汁吹干,以免阴画(教师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幼儿感知。)

三、活动结束,作品展示。

1.请幼儿展示作品,带领幼儿分析较有特点的作品。2.教师小结活动情况。

2.国画教学教案 篇二

生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和创新

国传统教学模式能力会被扼杀, 故改变现有的是当务之急。因画笪此在国画教学中临统的教学方法的, 基础上应在继, 努力承传教沧市南一地去探索、拓宽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 促进

伞发散思维

学如在教学《熊猫》一课时, 边境完

全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

探小学故事等或让学生, 在学生认识了熊猫的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析萍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李外形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

性, 或者播放有关熊猫的动画片等, 最后把自己想要表现的

形象以及熊猫生活的环境作进一步的练习, 并且完成一幅作品, 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有了创作的空间, 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绘画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 重视画面的构图, 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模式下进行临摹, 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交流较少, 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如在教学《猴子》一课时, 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 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后再对用墨做相应的要求, 通过示范, 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 再让学生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 通过练习, 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不仅得到发挥, 而且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也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 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学生的绘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 同时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种表现手法, 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 时时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 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充分开展

创造认知活动, 产生乐于创造要求。

2. 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

3. 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 必须具备准确的

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结合国画中的表现手法, 进行创作。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揉纸法, 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 然后轻轻展开, 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 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 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 如画树干等。另外, 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 使之能获得成功, 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如, 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 在教授《公鸡》一课, 在展现了公鸡以后, 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己见, 进行讨论, 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 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通过表现手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贴近生活实际, 激发创造思维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将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来表现, 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父母”、“窗前”、“校园”等, 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 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 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 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1. 故事引入, 激发兴趣

当学生刚进入课堂, 教师进行教学时, 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机械地临摹教师的范画, 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讨厌画画, 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 即:“吴大帝孙权, 让曹不兴画屏风, 曹误落笔为素, 因就作蝇, 既进, 权以生蝇, 举手弹之。”以此来激发兴趣, 然后在纸上点上一点墨, 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 (如蝌蚪、甲虫等) 再进行更多的示范, 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 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独特所在。

2. 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他们生性好动, 敢于去画, 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 巧妙地进行利用, 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绘画技能。如, 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 先用浓墨 (或色) 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 然后用淡墨或水 (色) , 点在画的中间, 利用水的张力, 以及宣纸的特性, 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 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 表现得非常兴奋, 在这个玩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效果产生的作用。再如, 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对色彩知识的掌握。即, 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 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 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 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让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 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 不是惯常的“抓两头, 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 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 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3. 名人名画, 拓宽知识面

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 名人轶事也多, 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领略国画艺术的魅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如:“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 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等故事, 让学生感受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4. 利用范例, 提高表现力

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他们往往看得少, 对事物极其生疏, 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 教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 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 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 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的。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们能够用笔墨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做比较, 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 从而传授构图等知识, 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5. 内容选择, 力求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摹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 一节课是临摹为主, 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 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 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 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如画“脸谱”, 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 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十分新颖和独特。再如画“猴子”, 先讲清猴子的结构, 教师进行示范, 强调用笔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表演, 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 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 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 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 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6. 深入生活, 拓展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学生长大了, 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 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 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 这是历代画家用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 而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 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 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 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 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 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中的树等静物外, 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 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如愉快的周末、乘凉晚会等等, 让学生深入生活,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表现能力。

3.小学国画教学初探 篇三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也存在着很的问题,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国画教学还是存在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在国画教学中,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呢?

一、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再认识,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写生是基本功中最关键的一环,要非常认真。”如《画水果》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各种水果的图片,或让学生描述一些水果的外形、颜色、滋味等,回忆一下吃水果的美好感觉;再展示几种水果。在学生了解了有关水果的特点后讨论一下用墨、用色的处理,再让学生根据自己三年级时学习《彩墨游戏》的感受,自己尝试着画一种水果,对练习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进一步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

二、改变教学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一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彩墨游戏》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用中国画材料自由画画录像以后,引导学生自由练习;再对用墨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最后要求三名学生在黑板上教师范画的左右各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也形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

三、拓宽教学渠道,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創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四、更新绘画材料,提高绘画兴趣

受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4.国画班荷花教案 篇四

国画课八周

学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荷花的写意画法,使学生了解国画写意花鸟画的特点,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2、体会和感受国画的笔墨情趣,生动、形象、有趣的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极大兴趣,体现创新精神及个人风格。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突出美术特色,渗透人格、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绘画艺术的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写意花鸟画的特点。理解和感受国画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泼墨法与破墨法的技法

教学难点:墨色浓淡的把握以及用笔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开始上课,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在这多彩的世界里因为有花而显得更美丽,甚至一些古人也特爱花,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更喜爱一种花,虽生在污泥中,却是洁净无比。我们用出“出污泥而不染”这几个字来赞美它,它就是荷花。出示课题(中国写意画-荷花)

2、同学们喜欢荷花吗?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荷花?你对荷花的了解。(学生从荷花的结构讲解)亭亭玉立的娇艳的花朵,硕大的荷叶等

3、“同学们喜欢何种状态下的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5,很多诗人都赞美了荷花,“我们很多画家也都有自;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荷花作品:

娇艳的粉红色的桃形荷花花瓣,围绕在绿色莲房的周围,迎风开放。一片片碧绿、茁壮的荷叶,敞开着宽阔的叶面。

二、深入教学,体验技法

1、“同学们喜欢何种状态下的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喜欢新荷,因为它象征这娇嫩纯洁;有的说喜欢盛开时候的荷,因为那时他的颜色最鲜艳;

2,很多诗人都赞美了荷花,“我们很多画家也都有自己喜爱的荷。”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画家的荷花作品:

1)齐白石的画:这是齐白石爷爷笔下的荷花,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生:有很多的空白。师:这是中国写意画中的留白,能够突出画面的主体,使画面不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形,同时也能够使观赏者进行无限的遐想,起到意到笔不到的作用。

齐白石爷爷的画“用笔简洁通透,用墨丰富变化,设色明快艳丽”

2)张大千的画:张大千非常喜爱画荷花,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因此而选择了荷花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画中的中、侧锋用笔的变化。3)另外还有徐渭、潘天寿刘海粟等画家的荷花作品。题材多样,各具风格。

4)欣赏小朋友的画,一起说说你的感受(颜色艳丽,充满活力)6,通过欣赏荷花的图片和作品,你能说一下荷花由几部分构成吗?

(荷叶,荷花,荷梗)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花瓣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荷叶什么形状? 7下面老师演示绘画步骤:同学们要认真看

1)淡墨侧峰画荷叶,2)重墨中锋勾叶脉。3)曙红点花瓣,4)胭脂勾花纹。

三、作业:请同学们用中国写意的画法画一幅荷花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通过荷花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收获,这种收获有精神上的,也有技法上的,使我们对荷有了更深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水墨的方法画出了各种各样的荷花,希望今后大家能多用这种中国特有的绘画方式描绘我们身边美好的生活。

5.中国画写生教案 篇五

第一课

折枝花卉写生与创作的构图方法(1周,8课时)第二课 花卉写生临摹(2周,16课时)

第三课 写生花卉(室内折枝花卉,2周,16课时)

第一课

折枝花卉写生与创作的构图方法(1周,8课时)

教学内容:立意。基本的构图知识。折枝花卉写生与创作的构图方法。教学目的:通过折枝花卉构图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花鸟画构图的基本知识与原理,为之

后的花鸟画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折枝花卉写生与创作的具体构图方法:“构图取势”和“四对关系”—主次、呼应、疏密、穿插。

教学难点:折枝花卉的穿插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分析、作品欣赏。教学内容:

一、立意

立意指画家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而获得丰富的主题思想。“意在笔先,画尽 意在”。立意的目的主要是确定构图的方向。

二、构图

古人称为“经营位置”、“章法”或“置陈布势”,是指图形的构成方式,也 就是将有关形象元素组织起来,使之符合美的规律。一幅作品之所以能打动 人,除了画家的感情之外就是作品各种形式元素组合、分布所形成的整体视 觉效果,因而,构图就是作品能否成立的关键。

三、花鸟写生与创作的构图方法★★

首先是取势,也就是如何选择物体大体的势态。主要分三种,上挺、下垂、横倚。以图片《豆荚蜻蜓图》、《枇杷山鸟图》《写生蛱蝶图》为例:

1、主次关系(板书)

以画荷花为例,大自然中荷花、荷叶以及莲蓬等相互交错,煞是好看,要将这种美表现在有限的画面中,倘若不处理好花、叶等元素之间的宾主关系,互相“抢镜头”,势必会造成画面所有因素平分秋色,平淡无奇。如:《仙客来》、《荷叶》(1)大主小宾或主多宾少

一幅画中要有突出的中心,犹如山有主峰,其它山只能相揖相随而已。为了使画面主次分明,可以将需要重点表现的元素形象夸大或使其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如:《出水芙蓉图》、《碧桃图》、《牡丹》、《竹鸠图》(2)置主体于画面走势的交叉点上

西方绘画讲透视,中国花鸟画主要是平面性的,讲究画面的走势,“势”即中国画的生命力所在。如:《丛竹白头图》《谷穗蚂蚱》《腊嘴桐子图》(3)“井”字构图法

此处单讲主体的最佳位置。“井”字上的四个纵横线交叉点即是构图中心主体亦即画眼位置的最佳选择,这四个交叉点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脱离视觉中心的的最佳范围,而且有了侧倚变化,使构成产生了动势。如:《琼花翠禽图》、《草叶蛾子》、《竹鸠图》等。

2、呼应关系

绘画中的呼应表现为各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承接。也是指大小平衡法,犹如传统的杆秤,被称的物体和秤砣的重量、大小虽不相等,但由于秤砣的位置变化而使两者保持平衡。求稳,如秤砣较大就应与秤盘较近;求险奇,则关系拉大,如药房的小秤砣拉远。如齐白石《自称图》(1)大小呼应

同一构成元素的大小呼应是花鸟画构图中常用的法则,以牡丹为例,如果所有的花都被画成同样大小,画面就会显得刻板无变化,相反,如将它们画得有大有小、错落有致,画面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如:《双喜图》、《寒雀图》(2)动态呼应

不同表现对象均有自己不同的动态语言,动态关系的恰当处理也十分重要。如:《双喜图》、《杂草图》、《牡丹》(作品展示分析)

3、疏密关系

古人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绘画构图最忌平均,要疏密得当,否则画面就会杂乱无章。如:《水仙图卷》、《杂草图》(作品展示分析)(1)疏中求密

构图上的加密要看个人的感觉,有如下残局,看个人的加法才知最后的构图是否新颖。(2)密中求疏 指密集的地方中间有很多小空隙。

4、穿插关系★

枝干、花卉、叶子,如果互不相干地罗列在画面中,很容易导致单调、松散,但将它们进行适当的穿插、交错,效果就大不一样,原本无序的画面变得紧凑,原本单调的构图变得富有变化,增强了层次和空间感。(1)主、辅、破三线的构架

花鸟画主要由主线、辅线、破线三条线脉构成,这三条线在画面中起到一种骨架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势”。一般来说,不能有平行线,不可直角交叉,有直破曲、曲破直,斜破正,正破斜等变化。穿插时,应多形成不等边三角形和四边形。

如:《月季》、《萝卜花》、《杂草图》、《紫藤》、《莲蓬》(2)“井”字构图法

看出枝。如:《琼花翠禽图》、《疏荷沙鸟图》、《秋葵图》(彩色粉笔图示 讲解)

四:作品欣赏:宋人小品,白描画和写意画。欣赏与讲解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构图法则的印象。

五:课堂小结:以上是关于花卉构图的基本理论知识。然而真正掌握构图方法还 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反复练习。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与实践,同学们能基本掌握了花卉写生的技能与技巧,可以为以后的花鸟画的写生、创作打下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六:现场示范花卉写生,让学生观摩写生的技巧。★★ 七:作业要求:对范作进行构图分析,画出构图草稿,要求穿插关系比较明确,疏密符合原画比例。每人10幅草图。

第二课 花卉写生临摹(2周,16课时)

一、花卉写生的“临摹”其含义:

“临”——是照着原作描画。

“摹”——用薄纸蒙在原作上面描画。

临摹的意义:绘画的临摹主要是指对某一美术作品进行描绘。临摹是学习绘画技巧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学习前人的技法和经验。我国传统绘画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临摹入手,再逐步过渡到写生,即所谓“师古人”和“师造化”。在临摹中研究、分析、揣摩画家创作的意图和表现技巧。

二、写生花鸟画白描线条的要求

勾线在工笔花鸟画中是很重要的一步。运用毛笔勾线,对线条有很严格的要求。白描勾勒不是用细线沿着花叶轮廓去“描”,而是用书法中讲究的用笔法“写”出形象。白描不只是讲究工细,更重要的是追求线条的力感、快感,所谓“工细兼力”反对纤细柔软的线条。勾线之初,先练习使用中锋,避免侧锋,走在线条一侧的即为侧锋。中锋线条圆润浑厚,饱满而富于弹性,结实而有力感;侧锋勾划出来的线条是扁平的易出飞白。

花卉中的花瓣,叶片都是薄片状的,宜用中锋勾勒,侧锋只有在皱擦树石时才宜运用。开始练习勾勒时,很容易出现侧锋,特别在线条转弯的地方,因为毛笔虽然是圆锥形的,但是当拉开线条以后,笔锋即成为一刀锋,转弯时必须提笔,并轻转笔管扭转方向,象写篆书一样,使笔锋平行圆转过来,才能保持中锋;如果转弯时笔尖不提,发压着纸面硬拐,这时笔毛便产生折叠,象写隶书一样,出现折笔,在画面上即表现为侧锋。

线条产生力感的关键在笔锋与纸面的摩擦。有的人勾线为了细,不敢用力,勾出的线条是浮滑在纸面上的,是不符合要求的。勾线时要把笔按下去,使笔锋对纸面有一个压力,同时又要遮住毛笔,向上有一个提力,两力平衡再用力一个拖的力量行笔。只压不提就是“抹”,容易出现侧锋败笔,只提不压就是“飘”,线条滑而无力,用线切忌“撩”、“挑”、“滑”。

为了使笔锋与纸面产生摩擦,勾每一条线都必须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

1、起笔藏锋:如起笔欲向右行,先向左藏锋顿笔,然后再向右行,这叫与右先左,反之,则欲左先右。

2、行笔:行笔要稳,速度要慢,对纸面压力要均匀。

3、收笔回锋:每逢收笔都须向来的方向收回,所谓“天往不回”、“天垂不缩”,使线的结尾含蓄有力。以上讲的都是锻炼勾线的力感和快感,同时还要注意练习各种笔墨变化:如中锋与侧锋、顺锋与逆锋,以及顿挫、转折、连断、粗细、方圆、疾徐、光毛、虚实等用笔的变化,再加上浓淡、干湿等墨色的变化,达到白描用线在形式美感方面的要求。

三、线条与花卉形象的结合1、勾线起笔顺序

为不蹭脏画面,一般勾勒大致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勾下来。

2、如何表现结构之前后关系

当两条线相遇,一线在前压住另一条线,即为前压后。

3、边缘线与折面线的处理

花叶的轮廓线大致可分为两类不同的线条:一种是叶片和花瓣转折时产生的折面线和花叶的主筋。另一种是叶片、花瓣的边缘线要用顿挫、起伏、有粗细、连断等多种变化的笔触,以表现花叶曲折丰富的变化。这两种线条既有对比,又要统一,既表现了花叶转折变化的多姿,又要有线条本身的节奏和韵律

4、线条的浓密粗细 花卉写生不用色彩,只靠用笔墨的变化表现花卉的质感。做画时一般用淡墨和较细的线勾花瓣,以重墨和较粗的线,勾叶、茎、花萼等。花丝用中或淡墨,花药则用最焦浓的墨。色彩深及厚硬的地方用线粗重、方硬,色彩浅及薄嫩的地方用线轻细圆柔。

5、写生花头的用笔及注意事项

(1)牡丹、梅花、山茶的花瓣一般从花瓣基部起笔。荷花、菊花、百合等花瓣可从尖端起笔。玉兰、月季等花瓣厚硬,勾线应挺拔有力;牡丹芍药等花瓣勾线可用细线颤笔,用笔潇洒些。(2)花头外轮廓要有参差、圆缺之变化。(3)花筋的处理:花筋不明显的不勾花筋,如梅花、海棠等。花筋明显的必须勾好,如辛夷、牡丹、杜鹃等。(4)花蕊是勾点:花蕊一般放到最后,并精心点好。花丝要勾的细而有力;花药一点成型。

6、勾叶的各种变化及注意事项 勾叶:勾叶多从柄起笔,由粗而细向尖端勾去。叶的尖端三线交界处要求错开,这样勾出来的线生动有变化。

7、茎枝与树本的勾勒与皴擦

(1)嫩枝的勾勒:出枝的节间略为膨大,中间注意两条线平行,一般用中墨。(2)木本枝干的勾勒:一般木本枝干干裂粗糙,起伏不规则,除勾勒外主要是皴和擦,“皴”是有形象的笔触,可以必须树皮的纹裂和起伏;“擦”是用干笔侧锋碎涂以强化树干的粗糙感或蓬松感。

四、花卉写生作品临摹示范

五、学生练习

六、作业要求:每人本周完成8幅花卉写生作品。要求:笔法准确,线条起、行、收要有章法,中锋行笔,转折起收有藏锋。花头用淡墨描绘,叶、枝用浓墨描绘。作品精致,美观。

第三课 写生花卉(室内折枝花卉,2周,16课时)

一、写生步骤

1.分析要写生的花卉构造。

花卉种类众多,结构大致相似,有花、叶、枝,花的结构有花冠、花蕊(雌蕊、雄蕊)、萼片、托叶,叶有托叶、叶柄、叶片。但不同的花卉会有不同的特点,如荷花的叶子为圆形,仙人掌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刺,花也各有不同,荷花的雌蕊就是台状的,要注意观察自己要写生的花卉,不能想当然。2.写生的方法。

在写生时,要注意观察花的形态,研究了解它的生长规律、组织结构及形象特征。在表现形式上,要进行剪裁、取舍、夸张和改造,从而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由于写生的目的不同,对画写生的要求也各有侧重。我们重点是画出白描,所以侧重对花卉生长结构的描绘和交待,同时,注意大的疏密关系、穿插处理。3.写生步骤:

(1)选择理想角度,大致安排花、枝、叶在画面上的位置。(2)画出花、叶子的基本形。由里及外,从最前面最完整的一片花瓣开始画,然后一片压一片完成。(3)在了解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分出花瓣的层次关系。(4)用肯定的线条按前后层次分组画出花瓣及叶子的组合,结构交待要清楚,深入细节地描绘,进一步完成画面。

二、教师示范

三、综合练习活动: 1.让学生欣赏,加强印象。

2.学生开始观察写生,实作练习。以折枝为形式写生,每人画一枝。3.教师就第一阶段写生之资料,给学生适当的建议。

四、作业要求:

1、根据实物花卉进行写生,方法正确,构图美观,形态生动,结构准确、取舍得当。

2、整理写生作品,提练线条,完成一张白描作品。

考查方案:

6.中国画蔬果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进一步巩固中国画技法,中国画 蔬果通过学习中国画 蔬果。

重点难点:

如何用笔用墨才能使画面更具情趣中国画 蔬果。

教学准备:

课件、中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内容,强调用笔用墨方法.

二:构思引导

1:生活中常见的`蔬果有哪些?打算画几样?

2:怎么样画出白菜萝卜、西红柿、黄瓜、梨等?

3:怎么样安排画面?中国画 蔬果

三:教师示范

以白菜为例。先用课件中国画 蔬果分析白菜的形象特征,再讲用笔用墨方法。

中白云笔调淡墨,墨中水分不宜多。

先画菜帮和菜根,勾画线条手灵活。

大提斗笔浓墨浸,自上而下侧锋行,

水分多来叶儿嫩,一笔下去深浅分。

白帮绿叶大白菜,画叶毛笔用大楷。

墨色中间稍加深,浸透颜色添叶脉。

为使画面不单调,可添加萝卜、香菇等,但必须注意画面上的蔬果有大小之分、蔬密之分、浓淡之分等。

三:创作练习

鼓励学生大胆用笔用墨和用色

四:作业讲评,小结下课。

7.高校中国画选修教学初探 篇七

关键词:选修,人文素养,教学

由于中国画所具备的特有的人文属性以及教化世人、洗涤心灵的功能, 中国画选修已经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教学中遵循该学科的内在规律, 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公共选修课, 都具备一些共通点, 如:课时短、选修学生专业方向杂、教学场地限制等等。针对这些实际情况, 我们必须对中国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进行精心的设计;其次, 鉴于教学场地和教学条件等硬件设施的限制, 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再次, 就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 选修中国画课程的学生多为文理科专业, 出于专业兴趣和理论、技能等知识补充和学科交叉等考虑, 在教学中, 必须拓展中国画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以达到美育的功能。鉴于以上思考, 笔者以下就此展开论述:

一、以作品鉴赏和基本笔墨训练为基本课程构架

中国画通过笔墨技巧, 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崇高的人文精神。所以中国画的学习包涵了技和艺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技能的训练, 又要重视理论的传授。通过中国画经典名作的鉴赏和品评, 深入了解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鉴赏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提高欣赏和品评中国画作品的能力, 使他们逐步提高对艺术品的感知和认识能力。通过作品艺术风格的不同, 认识和感悟艺术的真、善、美, 通过审美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使他们由衷地热爱、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东西, 自觉地摒弃、改造丑恶的东西, 在春风化雨般的美的熏陶中接受美的教育, 不断升华思想, 净化心灵, 从而自觉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画属于视觉艺术, 最终打动人还是画面呈现出来的笔墨形象, 离开了具体的笔墨和造型, 中国画的审美也就失去了载体。因此, 掌握中国画基本的笔墨技巧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点。通过基本的笔墨训练, 掌握中国画的基本语言程式, 举一反三, 以掌握笔墨无穷尽的表现力, 达到借笔墨抒写胸中意气, 将技上升为道的至高境地。

二、以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画选修的主要技法学习内容

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最为重要一个类别, 也最能表现文人情怀和笔墨意趣。写意花鸟画从构图、造型、笔墨而言, 相对山水画、人物画要简单许多, 相比工笔而言, 又更具自由性和随意性, 更能体现文人画“写”的特质。由于写意花鸟画表现的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花鸟鱼虫, 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和实践教学的实施, 学生学习起来上手快, 见效明显, 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不至于在难度面前却步。此外, 校园四季的花卉树木既可以作为课内外写生和观察的对象, 又能在引领学生感悟大自然造化之功的同时, 潜移默化的完成了美育的熏陶和感染。

三、以临摹为基本的技能训练形式, 临摹题材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最基本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训练手段。达·芬奇曾说过, “能模仿者即能创造。”中国画的造型方式是意象造型, 是借助客观物象为参照, 以毛笔、墨汁、宣纸为媒介, 按照“写”的笔法要求和主观感受, 塑造意象的笔墨形象。这与西方绘画借助写生为主的客观描摹是不同的。通过临摹能让学生最直接的获得一种用抽象笔墨表现客观对象的方法, 从而形成一种笔墨定式, 再举一反三, 以达到由客观物象到意象造型的笔墨表现。数千年以来, 无数文人、画家为我们创造了最美好的艺术形象和最概括的笔墨语言, 我们应该充分的加以学习和继承。如《芥子园画谱》, 其中总结的规律性的东西仍然是我们学习中国画入门的不二之选。以梅兰竹菊为例, 这四类题材是文人画最为常见的, 这些题材不仅代表了其自身的物理属性, 同时也在数千年以来被文人、画家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属性。如梅花的傲雪、不屈, 竹子的高风亮节以及“至凌云处总虚心”的君子风范等。同时, 这些题材也是中国画造型训练和笔墨技巧训练最具规律性和代表性的, 便于学生掌握“画理”。比如, 由梅花的出枝方法到所有木本植物的枝干组织规律, 兰花叶子的穿插和所有草本植物的叶子组织。由此可见, 通过临摹, 学习古人总结出来的笔墨语言程式, 以此类推, 以达到掌握中国画基本笔墨技巧和表现形式的目的。

四、采用示范教学、多媒体以及课外写生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全方位的实施课程教学

教师示范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最直接的教学手段。通过示范教学, 能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步骤以及对工具材料的运用;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录像、图片范例等教学, 可以了解历代中国画名家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 拓展艺术视野;通过室外花卉、禽鸟写生, 观察和了解描绘对象的基本结构、造型、色彩等“物理”因素, 再运用临摹课程中掌握的“画理”等表现技巧, 将自然物象经过主观提炼, 从而转化为画面的笔墨形象。与此同时, 写生也是组织、创造构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深入挖掘中国画的传统文化内涵, 由艺及道, 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文学、书法及人生阅历等诸多修养和因素。我们在教学中, 要始终强调思想境界、文学修养, 书法等综合要素在中国画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 要引导学生多研读古典文、史、哲的书籍, 欣赏优秀的古典诗词, 勤于书法训练, 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的深入中国画的核心, 而不至于停留在技法的层面。

高校中国画选修教学要针对该课程学科内在规律等特点,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运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手段, 强调人文教育在该课程中的重要性, 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 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因著.《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年版.

[2]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上海美术出版社版.

[3]郭方颐著.《写意花鸟画技法》.天津杨柳青出版社.

8.“游戏化”国画教学例谈 篇八

一、在游戏中了解作画工具

众所周知,要想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将游戏加入国画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国画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例如,在最开始的国画课上,为了让初次接触国画的学生了解宣纸、毛笔、墨这几件作画必需品的特征,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教学过程:首先是毛笔,国画用毛笔的分类是很多的,每种笔都有独特的用处,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笔,可以让学生用各种型号的笔在纸上画鸡蛋,通过鸡蛋线条的粗细大小,让大家认识不同的笔的用处;其次是墨,国画中墨的颜色和使用方法都很有特点,单凭老师简单的讲解,学生是无法掌握的,只有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体会,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这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玩一个“瀑布”的游戏,同学们在游戏中,必须自己调和所需色彩和改变色彩的深浅程度,以求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很好地体验到墨的神奇之处;最后是宣纸,宣纸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是国画创作的必备材料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了解宣纸呢?可以让学生们在宣纸上玩作画游戏,作画内容自己想象,通过不同颜色在宣纸上产生的特殊效果和不同用笔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使学生尽快对宣纸有自己的理解。

二、在游戏中感受线、墨变化

中国画主张“以形写神”,而在形神中以“神”为主,这就要求国画创作者必须有扎实的用线、用墨基础。对于初学国画的学生来说,因为无法把握好线、墨的变化,做出的画通常有形而无神。而在国画教学中,对于线、墨的变化掌握也是整个教学中比较难的环节之一。为了激起学生对这个环节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同样可以将“游戏”融入这一环节的教学。例如以“面店”为主题,让同学们玩画面条,老师成为食客,同学们则是面店老板,老师通过点面让同学们画不同的面条,不多时,“细面”、“粗面”、“软面”、“盘面”等面条便出现在同学们的纸上,老师再适时讲解有关线、墨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样的教学游戏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创造,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线、墨的变化。

三、在游戏中掌握国画技能

中国画“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和山水。在不同的分科上,运用的画法技巧也是不尽相同的。单以人物画来说,就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在国画技巧的教学中,同样可以通过融入游戏来教学。以画“荷花”为例,可以采用泼墨的方式教学。先用淡墨笔尖蘸一点浓墨勾出线描,然后用淡墨色或水点在画作的中央,利用对水的增减控制和宣纸的自身特色产生“点水”效果。教学中,同学们对这种神奇的效果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急切地想要一试身手。这时候,老师给大家组织了一次绘画比赛,让同学觉得不是简单地在学画,在比赛过程中,指导学生感受水分的增减对画面效果生成的作用,讲解泼墨作画的相关技巧。

四、在游戏中创作国画作品

绘画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即画自己想画的题材,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充满激情,有自己独特和完善的技巧和风格,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控制。小学生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先学用笔、用墨的技法,再开启自身思维,推陈出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国画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保守和庄重的,所画内容,也仿佛规定好了一般,但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陌生又无趣的,所以他们只能停留在临摹学习阶段,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那为什么不让学生画他们认为好看的、有趣的、可爱的、新奇的事物呢?例如在教学《兰花》时,可以先带同学们到植物园观察真正的兰花,然后在网上收集不同的兰花图片给同学们观看,让同学们在充分了解兰花之后,再让同学们下笔画。同时,引导他们想象与兰花有关的事物,有的同学在兰花下画上了一直睡午觉的蟋蟀、有的同学画了一个漂亮的兰花圃、有的同学画了长在森林里的幽兰……

学习国画不是单纯的学会画,而是能够将自己的东西画好。小学生的国画教学应该是有趣并且适于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水墨画教学成为一种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会水墨创作的乐趣,使创造力肆意飞扬。

9.小班国画教案 胡萝卜 篇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 “小兔”的习性,画出它们喜欢吃的东西,巩固蘑菇的画法,学习用长椭圆形表现胡萝卜的方法。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引导幼儿合理布局。

3、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感情。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物体的习惯 活动难点:学生能够独立画好胡萝卜 活动准备:

小白兔毛绒玩具、范画、幼儿作画用的纸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说谜面)红眼睛,白皮毛,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问:老师说的是谁呀?

2、今天这位小客人来到了我们班上,你们打算拿什么来招待它呢?(让幼儿自由说说)。

二、教师讲解示范胡萝卜的画法。

1、教师小结:对了,小兔喜欢吃胡萝卜、蘑菇、青草等食物,现在我们就把小兔最喜欢吃的东西画出来,等下送给小客人。

2、回忆青草和蘑菇的画法。

3、教师示范画胡萝卜。

老师边画边讲解:胡萝卜的形状是细长的,一头较大,一头较小,萝卜的顶上有短短的叶子,胡萝卜的颜色有的是桔黄色、有的是红色。

三、幼儿作业,老师巡回指导

1、带领幼儿书空练习。

2、鼓励幼儿多画些小兔喜欢吃的东西,并能大胆用色,把颜色涂均匀。

3、帮助、引导能力差的幼儿完成作品。

四、展示、评价幼儿作品。

1、展示部分幼儿作品(评价幼儿作品,指出好的与不足之处)

10.《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案 篇十

昌邑市实验中学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技能目标:通过对中国画笔墨的学习认识,达到从练习、临摹、写生开始,最终进行创作的目标。

教学重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

教学难点 :利用传统的笔墨造型陈式进行创作。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与示范讲解相结合。

一、情感目标

中国花鸟在我国民族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花鸟画早在唐代便独立成科,后经五代的“徐黄异体”和宋代院体派、文人画的推陈出新,使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明代以陈淳、徐渭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把笔线与书法结合起来,粗笔狂纵,豪放恣肆,开创了大写意画风的鲜明特色。清代的“四僧”和“扬州八怪”寄情于物,怪诞不经,强调个性化极强的个人风格,尤其是晚期的吴昌硕,他们都能熔诗、画、印为一炉,独树一帜,面目一新,影响了近百年的绘画发展。

如若每一位中学生都能把握住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仔细品味浩如烟海的艺术精品,认真感受每位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感情,审美能力自然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新课导入

“画之气韵出于笔墨”。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构成中国画技法要素的基础。黄宾虹语“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中国画是一种“线造型”为主的艺术,学习中国画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笔法与墨法。

A.

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黄宾虹曾说“笔愈厚则神愈清。使笔要提得起,则缓处不妨愈缓,快处可更快,自然变化灵活,刚健中含有婀娜之致,劲利中带知厚之气”。

B.

墨法:“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死墨无彩,活墨有光”。初学画者,最难掌握是水与墨的比例,须经长期的探索和练习数量的积累才能熟练驾驭。学生在理解掌握了基本的笔墨陈式后,还要经过一定数量的临摹练习,方能熟练应用;造型基础的不同,将致使每位学生个体的差异,写意花鸟写画“诗、书、画、印”结合的完美形式,向每位学生的画外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临摹练习

以竹、兰为素材进行组合训练。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体会笔墨的应用变化,构图的基本常识和用笔墨造型的基本规律。

四、作业 布置

11.中国国画教学的方式与特点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国画教学;方式;特点;意义0前言

传统的中国国画,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传承中国几千年来不朽的历史文化精神,是民族艺术的经典呈现,其价值与地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国画完美地体现出道德与审美的融合,可谓是画中有诗,寄情于画,诗画一体的完美结合。然而,与底蕴浓厚的传统中国国画文化相比,中国国画的教学就显得十分薄弱了。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缺乏条理性,都是各为一体,毫无科学性可言,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国画的人才培养,阻碍了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中国国画教学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1开展中国国画教学的意义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华夏历史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无可比拟的底蕴。中国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推崇的对象。古人云,诗画不分家,中国国画便是诗画的完美统一体,为世人所惊叹。然而在近现代,由于历史原因的局限和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国画教育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国画的艺术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是不容轻视和磨灭的。因此,振兴国画教育事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人们在艺术欣赏的同时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退一步讲,中国国画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受本土文化熏陶,带着强烈民族情感的中国人的审美视角有着极强的契合点,再加上,国画中那极具变化的线条,意境深远的墨和色,变化莫测的构型变化,使其图案突破了时空以及视线焦点的束缚,在似是而非之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与时代彰显的创新精神十分吻合,这为开展国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总而言之,开展国画教学,无论对人们的道德领域、精神领域、审美领域的净化,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

2中国国画教学的现状

当今时代,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绘画的潜台词是色彩斑斓,绘画的工具也是铅笔、蜡笔、水彩笔等彩色硬笔,真正能用毛笔作画的人已日渐稀少。这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国画所面临的危机。有数据显示,在中国的许多绘画、美术培训机构,甚至是高校,所运用的以及教授的绘画方法也多是西方的绘画技巧,忽视了传统国画的培养与教学。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应的调查与分析,总结了以下几方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第一,受近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绘画美术培训机构乃至高校形成了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忽视了对传承与弘扬传统国画文化的教学思想,同时由于某些原因,遗失了基本的国画教学知识与技能,给国画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仔细研究调查资料后,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国画的教学课程,已经成了一种冷门课程,即使在国家大力推崇继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仍然无法改变中国国画教学课程爆冷的尴尬局面。纵然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仍在困境中坚持中国国画教学,但其教学实质已经潜移默化的发生了质变。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一种实验教学,根本没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神领域。当然,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传统国画所蕴含的文化以及笔墨技法过于深奥,很难被学生接受,便主动舍弃了。第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成体系,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阻碍了国画教学的顺利开展。传统的国画教学方式是对国画的临摹,这往往会陷入一个认识误区,国画的教学就是临摹技法。其实不然,临摹的目的是为了熟悉和掌握传统国画的笔墨技法,只是学习国画的一种辅助手段,真正的意境在于体悟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第三,传统国画注重形神结合,形在外而神在内,这就给国画的绘画工具和绘画环境无形当中增添了许多特殊性与复杂性,也就给国画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的教育机构,很难为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工具与绘画场所;另一方面,与当今流行的其他绘画形式相比,国画绘画的提前预备工作与事后清理工作比较繁重,学生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成效缓慢,可谓事倍功半,这也是放弃传统国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论上来讲,无论是哪一种绘画形式,对学生的艺术能力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但却只有中国国画蕴含着传统的艺术文化精神。

3中国国画教学的方式特点之我见

鉴于中国传统国画教学所面临的危机与困境,笔者认为,中国国画教学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国画教学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水墨国画为示范典型,同时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的中西交融国画教学,把国画教学与现代主义精神相结合,并注重国画画展对国画教学的影响作用。第二,以临摹为基本教学手段。国画教学要使学生学会临摹,在临摹中掌握国画的基本水墨技法,但重临摹却不唯临摹,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发挥自主创新精神。第三,创作体现技法的传统性,内容的时代性。绘画创作不像临摹学习,有范本可参照,创作是从无到有,是非常个性化的,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正确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刻录学生。有个性才有创作,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适当对画面做调整的自由空间,根据学生的性格和艺术爱好,引导他们的创作思维,而不是按教师自己的好恶,强加给他一种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辅导学生创作出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作品。

4结语

中国的传统国画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中国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页页辉煌灿烂的篇章。其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每一篇国画作品都是情与景、物、人的完美融合,是道德情操与审美视角的相互统一,成功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是中國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没有系统,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给我国国画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国画教学的方式应以临摹为一般手段,重在水墨技法的掌握,同时要兼顾传统性与时代性,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国画与时俱进,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参考文献:

[1] 汪彤.在国画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 高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画教育中的缺失[J].术之友,2005(6).

[3] 陈振镰.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中国画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12.谈小学国画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十二

关键词:“图像仓库”,水墨游戏,观察,体验,个性表现

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 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充满着人文色彩, “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 以满足学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正逐步加强关注学生的欣赏体验能力、造型创作能力、尝试探究能力、个性化塑造能力、审美感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一系列对学生个体未来发展所必备的美术基本能力的要求。”

“造型 • 表现”课的技能训练, 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国画技法知识综合渗透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国画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教育、发展个性表现, 渗透爱国教育的过程。指导训练技能、技巧, 实践性、操作性强。传统意义上的国画技能训练基本步骤是临摹→写生→创作, 把临摹经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也是占用大量练习的一个环节。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学生日常生活所见所感的形象经过经意或不经意的筛选, 积累成了他们自己的“图像仓库”, 这个仓库里充盈着的是他们生活的“真实”。他们乐于表达或表现自己对于这些真实形象的理解。让小学生在没有多少传统文化了解的前提下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 先不说这些经典作品中的博大而精湛的技巧之难度, 仅就这些作品的形象特征及其意向而言,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所见所感相去甚远, 这很容易使得初学国画的小学生产生从视觉至心理上的“疏远”感, 从而对学生学习国画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其学习国画的兴趣与热情。

传统的国画学习将临摹经典放在第一位, 存在着对学生个性体验先入为主的制约作用。因为:“一、把范画当作直观教具, 作为学生摹仿抄袭的“样板”, 起不到直观性和体验性的教育作用。二、错把模仿性教学作为造型训练和创造性教学的唯一基础。在中、小学启蒙美术教学中, 进行单一的“循序渐进”的模仿教学, 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特点, 忽视艺术是情感体验结晶的特点, 这就偏离了美术教学培养表现与创造能力的目标。三、不适度或过多的临摹, 容易造成初学者没有范本就不会画画的可悲境地。”

艺术源于生活, 源于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课程的美术创作教学, 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整合构建, 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 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 感受和挚爱着自己“仓库”里的图像, 让他们产生用各种表达方式抒发或宣泄的欲望。作为美术教师, 应更注重“对象”意识, 注重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人文价值, 宽容并积极响应学生的个性表现。不断为先进的教学观念充实新鲜血液, 从教学内容, 到技法训练及评价等多方面灵活调度, 为学生在现代环境下学习传统国画艺术提供和创造崭新的情境。

写生是提高观察力最重要的方式, 在写生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 闻一闻, 充分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 使学生对所画之物像有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这种全方位的现场感, 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感, 激发学习兴趣, 从中引出问题, 引起学习的内在需要,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 拓展其表现思维的丰富性, 增强表现的自信心, 从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沉浸于学习中, 在充满激情的笔下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感悟能力, 并启迪着学生热爱生活, 美化生活的热情。传统国画题材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建筑。其中鲜见对代表人类物质文化如生活用品等静物形象的表现, 而这类形象正是与现代人的生活最贴近的一部分。为了充分体现教学的对象性、开放性、多样性原则, 在国画教学内容设计上, 我首先倾向于这种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形象资源, 因为他们对这些形象直接接触, 印象深刻, 在这些形象中渗透着小作者真诚的体验情感, 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直接用国画工具材料对“景”写生。将新观念生动地融入国画教学的内容、过程、形式、方法中, 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上呈现多元化和丰富性, 让教学活动有效而新颖, 让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 健康积极。

在教学图片的参考上, 要把握经典与适度的原则, 多则容易造成学生视觉依赖和模仿。本着以初学者的体验为先导的原则, 欣赏学习经典作品要适时和少量, 即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亲历写生创作后再参考欣赏学习。欣赏的大师作品我选用有代表巅峰和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梁楷的简笔水墨写意, 徐渭的水墨写意花草, 吴冠中的现代水墨。

儿童学习水墨画因其生理特点的限制, 笔下的作品往往会充溢着特殊的趣味:稚拙、生动、原始、“现代”感、自然的变形等, 都是学生思维创造的结晶, 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们着迷于自己生活所见所感的形象, 着迷于用多变的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体验, 并在充满激情的笔下获得愉悦和自信, 这一点已是教学巨大的成功。作为美术教师, 应以开放的观念设计儿童水墨画的教学过程, 接纳和鼓舞儿童的个性表现, 为他们健康的人生开启积极而美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段鹏著.《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

13.《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和部分代表性作品,了解宋代以来肖像画的理论精华,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了解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方法。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准确的审美观。并理解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3.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作品讲授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

2.赏析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风貌,同时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3.启发学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明确作品的社会寓意、艺术表现及画家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本课的重点。

4.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5.花鸟画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新课

2、自主预习新知,小组合作探究分享知识并进行展示

3、知识拓展总结

教师活动:通过第一部分创设情景,预习新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第二部分—小组探究,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实例,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引导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教师借助投影仪通过典型图例质疑解惑,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并进行有效评价及总结,保持他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在“开放”的情景中推进教学过程。

预设学生行为:希望学生得出古代中国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古代中国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写实美;古代中国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古代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 …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堂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融入课堂。

教学流程示意

一、传神写照

二、中西美术文化差异

三、图例赏析:

1、《历代帝王图》

2、《韩熙载夜宴图》

3、《游春图》

4、《清明上河图》

14.美术教案-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篇十四

永丰中学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 了解花鸟画的一些基本常识o

(2) 初步掌握花鸟的基本画法o

(3) 能临摹简单的花鸟画o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对花鸟画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内涵的理解o

(2)中国画的内涵美、意境美。绘画中人文精神的体现o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花鸟画特殊的表现物象的程式方法。

难点:对花鸟画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材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欣赏导入

 

 

通过对题画诗和诗配画的欣赏导

入。

 

 

了解诗与画在意境上的异曲同

工之妙。

 

 

经典回放

 

 

欣赏古今“梅、兰、竹、菊”四君子作品,讲解其思想内涵与表现方

法。

 

 

感受作品的人格魅力与笔墨的

情趣。

 

 

互相研讨

 

 

组织学生对其所收集的相关资料

进行讨论:

1.画家为什么要表现这些题材2.画家为了能在画画中体现其思想情感运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与中国花

鸟画相关的资料,例如图片、文字、文章等。

 

 

酝酿创作

 

 

用古诗句或警言,给学生命题,例如“只留清气满乾坤”(咏梅)、“疏影横斜三两枝”(咏梅)、“虚心劲节”(竹)、“犹有晚节香”(菊)等。

 

 

学生讨论思考用何题材来表现,并思考如何挖掘其思想内涵。

 

 

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花鸟画的绘制过程,强调其程式的表现方法,并注意花鸟画的构图、题款等相关知识。

 

 

学生将自己所要表现的题材用简单的构图打稿。

 

 

学生作业

 

 

提出作业要求:

1.能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

2,能表达画题的意境。

3.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根据老师要求作画。

 

 

展品作业

 

 

教师就所提出的作业要求进行点评。

 

 

学生互相讲评作业:

1.构思是否有新意与深度。

2.花鸟形象把握是否有趣、特征明显。

3.用笔、用墨、用色方法是否掌握。

4.画面意境是否体现出来。

15.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五

1. 素描形式多样化的训练

艺术观念的不同决定了造型表达形式的不一样。中国古代论画中有“得意忘形”“以形写神”的说法, 苏东坡也提出:“论画与形似, 见于儿童邻”, 可见中国画注重“神似”;西方古典艺术则在其科学人文主义的社会大环境下, 注重艺术的“形似”, 在13世纪就形成了科学的解剖与透视原理, 这种传统影响到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形成了以透视和解剖为依据的严谨的“素描课程教学”。在当下这个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 我们的国画素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让其达到既有民族特色又能适应当今艺术世界的多元视觉形态是非常必要的。

有什么样的素描就会有什么样的专业语言, 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能产生什么样的素描形式,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凡高、塞尚、毕加索、林风眠、徐悲鸿各有不同。所以在学生的训练当中, 不会有一种固定的方法适合每个学生的表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气质, 我们不能给学生说国画素描应该有个什么样的样式。有些人则认为中国画的素描就是白描, 而白描这种绘画语言有点形式化, 因为它有一个样式在那。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画语言需要不断的创新, 而作为基础的素描是直接和每个人的专业绘画语言一致的, 比如蒋兆和的水墨和他的素描语言就是一体的, 而周思聪画的矿工图素描稿和她的水墨绘画语言也是一致的。国画语言需要多样化, 那么在培养学生画素描时也应该因材施教, 根据他们的兴趣气质进行多样化的训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材料, 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线条的训练也一改以往单线为主的表达, 更注重线对对象内外部情感结构及内外部形、体的表现, 有时可能是用组线或群线去表达, 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绘画特点, 寻求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语言。

2. 观察方法的训练

二十世纪徐悲鸿面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画家只知道模仿古人, 不知道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痛心疾首, 认为“衰败极矣”, 提出要振兴中国画, 教学必须坚持“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这个教学思想的提出, 破除了明清以来中国画教学单纯以笔墨为基础的摹古弊端, 这就要求画家观察自然, 体验生活, 寻求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中国画语言。

德加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 而是对形体的观察。”其实观察, 是一种认识对象的方式和方法, 就是画家面对画面的一种思考方式, 是一种整体观察能力的训练。同样一种事物, 每个画家的观察和感受是不同的, 所谓整体观察, 就是对眼前的事物一种独特的感受能力, 或者说是有所取舍的表达。面对同一种事物, 每个人的最终的画面是应该不同的, 我们的训练是应该将其强化。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 学生面对模特, 脑子里总有一种素描的样式, 最终画面效果也基本差不多。其实每个人的兴趣该是不同的, 看到的事物是应该有所差别的, 比如同一个模特, 有同学可能关注的是她的体态, 有些同学可能关注的是她的服饰, 有些同学可能关注的是这个陌生人和周边环境的一种氛围, 此时应该培养和引导学生这种独特的观察能力, 有节奏的处理画面, 以期能达到学生对素描课的兴趣和爱好, 更好地和以后的专业相结合, 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学幻灯展示为先导, 进行示范教学, 并以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训练方式相结合, 训练学生细致而敏捷的观察能力。

3. 创作思维能力的训练

素描看似是一种简单的基础造型的训练, 其实它和以后的专业创作有很大的联系。我们要在平时的素描教学中就培养学生创作思维能力。翻看历史上中外艺术家的素描杰作, 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大师们的独特的思维。从古典艺术家到现当代艺术家, 无一不在创作之前画大量的素描草图进行构思。画素描重在过程不在结果, 在大量的素描训练当中, 要慢慢体会绘画规律性的东西, 培养绘画性的感觉。素描的最终目的是绘画创作, 它和创作也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素描课堂写生训练当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是单纯的去描绘对象的外形, 也不要一味的无限度的进行细节的罗列, 或是像说明图一样的记录,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原有的写生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 把自己在生活中对事物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都可以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写生之中, 丰富画面。我们要求学生把每张写生训练当成创作去理解和完成, 这就要求学生在素描写生训练当中, 不仅仅是画对象本身, 而是要面对画面, 选择不同的视角和构图, 体现出自己的绘画个性。从而能提高学生以后的创作能力。

4、实践运用能力的训练

我们属于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 那么在教学上肯定会有别于美术专业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艺术人才, 更重要的是让其成为教育教学人才, 素描作为中国画专业的基础教学, 我们往往只是教学生最基本的素描技法及表现, 而其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怎样实现呢?这又是否和高师教育的初衷——让学生在学业结束后能够教之于人相符合呢?现如今高师美术教育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放在学业最后进行, 导致学生在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滞后。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业之中, 素描教学也不例外。

课堂上我们要辅导学生们的自主能力, 比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布置写生对象, 多上素描欣赏课, 分析和解读优秀作品, 让学生多接触和了解一些素描理论知识和风格样式, 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素描课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外, 同学们的实践和深入生活的机会很少, 所以应适当加强户外写生课,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加生活阅历和实践能力, 丰富学生对素描的理解, 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国画创作及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们举办小型画展, 进行座谈, 讲评作品, 从中学生们不仅在绘画方法上得以交流, 实践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中国画基础课的训练, 早已不是要不要素描的问题了, 而是选择什么样的素描教学以及怎样和中国画相结合。以上是笔者在素描教与学的实践中, 根据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对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探索和试验。随着时代的发展, 素描教学也需要有新的观念的注入,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不断的思考和面对, 及时的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通过素描基础课程教师的不断的共同努力, 中国画专业素描的教学会愈加丰满,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艺术工作者。

摘要:单一的素描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中国绘画语境的发展, 笔者根据自己教学的实践经验, 对中国画专业素描基础课的设置和现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本文从几个方面着重研究和探讨高师中国画专业素描基础教学的方式, 以便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中国画专业。

16.关于国画教学的多维度思考 篇十六

【关键词】国画教学多维度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66-03

中国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资本。国画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与内涵。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国画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对国画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对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渗透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使国画更加发扬光大,这是国画教学的历史使命。如果国画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全方位引导,就很难培养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品质国画大师。所以,本文从不同维度对高校国画教学进行思考,以期促进国画教学中学生创新境界的提高,最终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国画大师。

一、重视国画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绘画的兴趣首先从喜欢国画并欣赏国画开始。在国画欣赏课教学中,欣赏名家的传世之作,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其所反映的内容,作者的曾经的爱国名言或者爱国事迹,用以教育与启发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例如,宋代李唐的《采薇图》,画幅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亡国后耻食周粟,寻入首阳山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屈服于周的故事,歌颂了他们的忠贞气节。再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构图中采用的尽管是小溪斜流而不是瀑布,却给山村平添了几分静谧,火红和静谧的结合使有更多的遐想,鲜明地展现出秋色之美,家乡之美,祖国山河之壮美,让学生感受到屹立于自然的祖国山水之美。还有《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踏花归去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优美的诗画作品的欣赏,可以体会到国画优美的意境。内秀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国画亦在不张扬中也体现出民族的内秀。通过名家画作欣赏,引导学生对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的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与道德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中国人的价值观一贯追求心灵至上。下从老百姓的“有钱难买心中愿”、“良心”“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等的俗谚,上至孔圣人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赞誉,以及“贫而乐,富而好礼”、“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人生价值观的深刻论述,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心灵层面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目前一些领域和地方出现道德失范,善恶、是非与美丑的界限被混淆,社会普遍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由于不同导向的误导,导致一些领域的价值判断被无形转移,一切向钱看,把中国文人的清高的品性视为迂腐,把文人“君子固穷,达人知命”的品格追求蔑视为穷酸,这种现象影响着民族品格的精神传承。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失位,它对艺术领域的影响,是导致当代国画艺术的低劣与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灵本质的远离,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恢宏品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人把艺术与金钱结合起来,艺术成了商业运作的砝码,若将伟大的心灵用钱财的数量与商品价值来衡量,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文化品格的高端追求。青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迷失方向,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能在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中,把“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变成个人自觉的根本选择,这里的“寂寞与清贫”所指的,绝不是心灵与失落与物质的困乏,相反,却是对浮华世界与物欲泛滥的鄙视,是“清净”的品格中那种“洁身自好”境界的一种自觉追求。同时把诸如勤劳、节俭、和谐、忠诚等儒家传统价值观与道德观,“真诚守信”“以仁为本”,“义利统一”,“爱岗敬业”等核心价值观, 渗透到国画的教学中,和品质修炼相结合,形成高贵的品格,这应是国画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品格的修炼是从生活的点滴中来的,例如,齐白石老人闭门谢客,徐悲鸿的卖画还债,张玉良自己做模特,顾恺之的画龙点睛,这些大画家小故事,让学生理解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应让学生明白人格品行的修炼是中国画家终身要下的工夫。这方面齐白石大师是最具代表性,他27岁学画,60岁才具有盛名,90岁作品达到炉火纯青,让大家体会到国画之内在美。他画的虾,无论何种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被他征服,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雅俗共赏。国画是一种个体创造,画家始终要肯定平常而崇高的精神,把握自己的心境,磨砺自己的意志,并必须做出始终如一的肯定选择。

三、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与内涵

中国的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国画以中国的诗魂练就画意,把书法与画法融为一体,把金石永恒的品性嵌入画格,将至高的品格尊为画品,形成了融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因此,在国画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画把诗的意境体现在纸上,诗把画的深邃写在文,诗画一家,历代中国画家都乐于在画内题写诗文,加盖印章,从而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历代国画大师亦被称之为书法家和诗文家,中国画家将画视同诗文。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产出了诗与画不同的特质和诗与画的同一性。艺术形式上诗书画印在同一幅画面上的完美结合,去除了纯自然的模仿,注入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中的审美观,形成中国国画的画论,在世界美学与艺术学领域内都极具重要的价值。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王维的《山居秋瞑》《竹里馆》《鹿柴》等诗,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境即画境。宋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唐王维的诗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古以来,诗文、绘画、书法、印章总是融为一体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东坡诗词文赋,皆成墨宝。风流唐伯虎,狂人徐文长,怪才郑板桥,江南八怪,皆诗文全才,艺术巨匠,把人常把“诗”“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由此可见两者间的渊源。“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尽管只是诗圣杜甫写景之名句,但亦体现诗境、画境与意境,是写意笔法的千古绝唱。诗词与绘画,作为中华文明的硕果,更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艺术瑰宝。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对传统文化中艺术家的真实感受与情感表达的体会,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为学生的国画创作提供精神食粮。

中国的传统艺术讲究天人合一,艺如其人,这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自古代以来,儒家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人民的血液之中,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国画的最高品格是心境的平和、中庸与天然。人只有在平和、宁静中才能完成对“天人合一”的本源认识;对待事物只有适度的理解各种要素的关系,才能抓住主要矛盾,不被次要矛盾所左右,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淡然面对自然的发展变化,把握事物永恒的运动发展,始终如一的追求民族文化的精神。因此,国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作为国画创作的底蕴,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修炼学生内心世界人文与天然的高度统一,形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不雕饰巧作,的返朴归真的思想与创造观,最终形成“天道自然”与“大道无形”的本质修炼,达到自然、社会与人在画者心中的统一,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内心深处构筑一个平和心境,构成画家“曾经沧海”后的宁静与寻常。天人合一的品格修炼,反映的是国画品格,亦是由对民族文化的追求所决定的。

四、加强绘画基本功训练,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中国画中任何一幅流传之作,都具有深厚的基本功,因此,基本功底是否扎实,决定着画作的质量。在国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品性的修炼,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注重“文心”,这是评价一个优秀画家的画外功夫,又不能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绘画理念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天禀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技道双修。

中国画教学基本功从临摹与写生开始,加强基本功训练着重在用笔与用墨方面规范训练,强化每个人的个性、巩固完善每个人的绘画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

(一)笔墨技法的规范训练

国画传统笔墨是国画教学的源泉,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笔墨包括书法的训练,是画国画的基础。基本功就像高楼的地基,地基不牢,高楼不稳甚至倒塌,在艺术领域,基本功的深厚决定着将来个人创作的品质,基本功与创作成正比关系,基本功的多少都会在创作里体现出来。训练的积累形成功力,并且基本功没有底线,要活到老做到老,齐白石27岁学画,60岁才具有盛名,90岁作品达到炉火纯青,就是最好的例证。笔墨的训练常用陆俨少的树石法开始,这是当前很多艺术院校普遍采用的临摹范本同,画法严谨,适于教学。让学生体会陆俨少用笔的行云流水之变化。笔墨的用法,树枝的画法,树叶的规律;画石头亦是如此,让学生找到他们的规律,体会这些规律并学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明白,基本功是靠训练而来的,不要因为聪明与天赋而心存侥幸,没有基本功将来的创作就无法飞上去。李可染先生曾说:“大天才,要苦用功,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家。没有天才成不了大家,但如不去苦用功,再大的天才也不行”。基本功不足是一个人将来创作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国画和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如戏剧、诗词、音乐、书法、篆刻等一样,都有自身的规范程式,不经过程式的磨炼,就无法打造好基本功。中国画规范的要求,需要一点点用心摸索,一点点动手磨炼,所以基本功的训练从古法中来,从自然中来。

(二)临摹山水的训练

临摹是国画的基本功之一。让学生理解:从临摹古人的画中思考自己想得到什么,有目的、有选择去临,并要学有所得,如与基础有关,要加倍努力。临摹一般是找宋代后的名画而临,宋代以前的画作注重的是画人物,宋代开始绘画注重画面结构与笔墨语言,注重寻求自然中的文理、石理、树法。对自然的观察很写实,注重客观现象,从山石变化中找方法,找精神内涵,师法自然,要有变化,有情节,要打动人。临摹前要先分析画家的时代情景,先从文字资料上了解,无文字史料的从画面上了解,临摹宋元山水时,应放下杂念,找最好的范本,踏实地临,从而彻底解决笔墨问题。笔墨问题是临摹中至关重要一环,临得不够,体会不深,以后就无从下手。临摹古人的笔墨要解决结构用笔问题,要求掌握笔墨,达到运用自如,并运用到(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67页)自己的创作之中,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临摹前要对所临摹的作品先琢磨,从古人的传统笔墨寻找其文心并读懂它,有动笔的欲望,动笔前必须读懂。中国画百分之七十都在临,每一次临,与前一次都会不一样,谁的传统基本功打得深,打得好,谁在艺术的道路上就会走得更远。临摹的目的,一是解决用笔问题,二是理解结构的组成,是用心去临,而不是只用眼。画如诗一样言情,要体会含义,要有目标,不用心去体悟,作品就没生命力,更不能打动人。并告诫学生创作要去除功利心、世俗气,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

(三)写生的训练

中国画“写生”一词,指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感知与感悟生命,追寻的是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向上的精神力量,虽然现在的国画教学写生课实际是在大自然中对景写生,因此学生对于写生的真正理解是有偏差的。写生不光是着眼于现实,通过真实的物象获得直接的、视觉的经验,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还要表达情感,还有表现高度理性的认识。所以写生方法的应用是使写生感受自然,从自然中发现并寻找创作的灵感,并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法。画家博大的胸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离不开大自然。通过写生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了解大自然中山川河流的形态与联系、林木结构的布局与生长规律,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的重要途径,是画家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与生活积累。“齐白石曾说过: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写生是创作前的素材积累,通过写生到写意的创作,熟练的应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国画教学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实施。从不同的维度思考,对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操守、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国画教师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必须要思考并承担的责任。画在功夫外,中国画博大精深,如何继承与发扬国画的精神,把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使其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国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李道志.论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观[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3)

[3]试论王维山水诗[EB/OL].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510/16138.html

[4]齐白石经典语录[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c3NTEyMA==∣=200040958&idx;=2&sn;=84c867e0ff4ae296941af8274677d2bd&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作者简介】程辉(1967-),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研究及其教学。

上一篇:北京爱情故事介绍下一篇:保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