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2024-06-14

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共3篇)

1.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篇一

目录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1

二、可持续林业的概念„„„„„„„„„„„„„„„„„„„„„„„„1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1

四、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

(一)森林资源的保护现状分析„„„„„„„„„„„„„„„„„„„„1

(二)我国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

五、加强森林保护的战略对策„„„„„„„„„„„„„„„„„„„„„3

(一)增加林业资源„„„„„„„„„„„„„„„„„„„„„„„„„3

(二)造一支善管理懂政策会宣传的护林人员„„„„„„„„„„„„„„3

(三)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3

(四)狠抓落实,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4

(五)抓好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4

六、结束语„„„„„„„„„„„„„„„„„„„„„„„„„„„„„5 参考文献„„„„„„„„„„„„„„„„„„„„„„„„„„„„„„7

浅谈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内容摘要】森林资源保护是新时期促进林业发展的最新标志和特征,是实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植入到森林资源保护中,已是当前我们所迫切需要做的任务。通过对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存在的各类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以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可持续;开发利用

森林资源是环境中人类可以利用并能产生物质财富的总和。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往往会对环境产生最重要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

森林资源从广义上讲,即森林生态系统中一切为人们认识,并具有一定效益的物质,均属于森林资源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从这一规定可以理解为森林资源主要是指各种林木、林地以及野生植物、动物资源。

二、可持续林业的概念

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工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的保护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林木资源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国的森林资源总体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并且近年来,由于无节制砍伐现象的存在,森林资源在逐年的减少,这对人类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森林资源保护的针对性不强,措施不够完善,虽然我国明确提出 1 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还是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森林资源涵盖的内容很多,保护的措施也不尽相同,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制定统一的保护措施。虽然《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行政法规都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的有关要求,但是具体的执行措施,特别是监督机制尚不够健全。木材凭证限额采伐制度执行难度大,在一些偏远的林区,森林年采伐限额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林区农民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所以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林木上,从而超限额、违规采伐限额较为严重,林区面积较大,在监管上又存在着漏洞,所以一部分林农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

(二)我国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建设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要不断完善和建立资源管理法规体系,通过立法、完善法规,做到以法治林。

(2)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建设,完善林政稽查队伍和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同时建立林地林权、森林资源、退耕还林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源监测,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

(3)林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专业人才,在众多员工中,大多员工的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这就直接影响到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要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严格“三总量”控制。

(5)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强化管理措施,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6)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林地保护和绿化祖国不能只靠几个部门、靠少数人来实现。必须进行全民动员,对群众的宣传应该广泛利用电视、粘贴标语、广播、村规民约、召开村民大会和报纸等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宣传绿化的意义和我国的林地保护政策,特别是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前后,进行一周集中宣传,让人人都能受到教育,森林法律法规深入人心。提高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

(7)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8)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着力促进森防工作由重防治向重预防战略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由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提高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自身抗御林业有害生物功能,提高预防和消灭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重点完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建设。

(9)提高森林保护人员的责任意识。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签订《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及《森林资源管护合同》。认真贯彻落实“六定、两落实”制度(定四至、定面积、定人员、定责任、定报酬、定期考核、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头)。对每个村的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组长进行包片划分管护区域,护林员对林业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也是加强森林保护的有效对策。

五、加强森林保护的战略对策

(一)增加林业资源

要不断提高森林的质量,增加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加森林资源的内涵。采用现代林业管理手段与技术,根据森林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工补植来保证目的树种的更新,并提高林地的利用率;通过及时抚育和对不符合经营目的的林分进行改造,以调整树种成分、改善林相结构和促进林木生长,从而提高林分质量、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坚持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在树种安排上以培育短轮伐期和生产中小径材的树种为主,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大径材和珍贵树种,做到短、中、长期兼顾。

(二)打造一支善管理懂政策会宣传的护林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在大面积林区增加护林设施,加强护林保护;督促有林的和林区的基层单位,订立护林公约,组织群众护林,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护林员可以由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委任。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巡护森林,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护林员有权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处理。护林员的聘用要经过联村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以及村民开会集思广益后选出有责任敢担当的人员来管理全村的林区,根据各村实际如实增加护林员的数量,聘用后,林业主管部门以及村委要强化监督和管理护林员,建立健全各项约束护林员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护林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

(三)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林区设立的森林公安机 关,负责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范围内,代行本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经业务、懂法律、敢管理的队伍,不仅要熟悉林业的基础法律法规,还要强化林业执法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努力提高执法的业务水平,同时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充分了解各项政策法规。

(四)、狠抓落实,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1)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拥有、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机制,落实人员。以乡镇为主体、村组为根本、农户为关键,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着力将责任落实到农户和山头地块。

(2)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利用标语、倡议书、巡逻车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贵州省森林防火条例》等的宣传,使护林防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严格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在森林防火期间要坚持24小时领导值班制度。(4)完善应急预案。乡镇要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完善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乡镇要建立一支30人以上、村级要建立一支20人以上、组要建立一支10人以上的森林防火应急分队;积极开展必要的培训和演练。

(5)强化火源管理。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制度,重点林区设卡把关,加强巡山护林,杜绝违规用火,定期开展森林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险隐患。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深入基层、深入林区明察暗访森林防火工作,促使各项森林防火措施落到实处。

(五)抓好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1)、扩大木质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资源有限的国情下达到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其重要途径就是扩大木质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木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多层次的,包括原木和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它不仅可提高木材价值,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而且又是对森林的直接保护。

(2)、开发非木质森林资源。

非木质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丰富,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非木质林产主要包括纤维产品、食用产品、药用植物产品和植物中的提取物以及非食用性动物及其产 品。

(3)、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按照经济和生态效益优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林木、林地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对林地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实行林农结合、林牧结合、林经结合。由于岗前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难以满足生态需求,在这些供需关系中,供给不足是突出的、主要的。应破除传统林业经营思想,按照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双重功能和社会结构性需求,根据“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原则,采取分类经营的策略重新构造森林经营新格局,是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对策。“分而治之”,就是对森林资源采取划区分片经营,靠少量林业用地集中进行木材培育,承担起全国所需的大部分木材的生产任务,从而把大片森林从沉重的木材生产负担下解放出来,保持其相对稳定性。这样既解决了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又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并为林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原材料基地。

(4)、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和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景色、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以及文化特征为目的的、有助于自然保护的高级旅游。生态旅游是强调社会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和自然保护密切结合的产物。森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又为其他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最终产品为龙头,建立将森林培育、资源开发、产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综合生产部门。因而要理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搞活。同时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经营,走林、工、商、特、农、草等多种组合型经营体的道路,解脱林区人口超负荷压力,把利润反馈给林业以扩大再生产。为此林业生产应针对原来单一生产及林木培育与加工之间产业分割的弊端,冲破旧经济体制的束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林产工业为龙头,建立林工副贸结合和经营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结构。

结束语

我国林业存在着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供需矛盾在总量和结构上日益突出,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和环境服务功能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森林资源保护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改革森林资源保护及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已经是各级政府和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总而言之,自觉的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以及生态消费观,自觉争当保护森林资源的卫士,积极踊跃举报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 为。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森林、呵护绿色、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共创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蓝、地更绿的美好家园,为共建和谐新林区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刘安:最新林业资源保护专项整治与违法行为认定查处工作标准实施依据 及案例分析[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2005年7月64-65 2.郭林.秦可东:生态型林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实务全书[M].吉林:吉林电子出版社.2003年10月195-198

2.敦煌市水资源的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篇二

中图分类号:TV-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83-01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同其他资源相比,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多少年来,人们习惯向大自然索取,很少去考虑大自然的承载能力。作为干旱的敦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拓展,早已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致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日趋紧张。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有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水资源利用现状

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境内因拥有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和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而名扬海外。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万。由于地处内陆,降雨十分稀少,年均降水量为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86毫米,是降水量的60倍。

敦煌区域的水资源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地表水,为祁连山冰雪融水,发源于祁连山西端的冰川群。地表水源主要由冰川融水和大气降雨补给,年均径流量2.98亿立方米,引入农田的净水量1.56亿立方米左右。

二是泉水,主要是敦煌阳关镇区域的泉水。年平均径流量0.99亿立方米。

三是地下水,储存总量2622.08亿立方米,其中党河绿洲储水量197.92亿立方米,阳关镇区域地下水储存量211.98亿立方米,其他均分布在山区及荒郊野外。经省水文专家评定,党河绿洲区地下水最大允许开采量为5040万立方米,目前地下水开采已达到饱和,危及生态环境趋势十分严重。

随着农业和旅游业、工业的发展,水的需求逐年加大。党河水几乎被全部用于农业灌溉,生态用水很少。自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蓄水后,党河断流,灌区干、支、斗渠相继层衬砌,地下水渗补量剧减。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3.4万亩,发展到现在的41万亩,地表水由于时段分布不均,不得不开采地下水以弥补河水的不足。另外,境内乱开滥垦荒地,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二、目前水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后果

(一)水利发展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优化配置尚未形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拓展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来敦旅游的中外游客达67万人次以上,而且有逐年增长趋势。受利益驱动,近年来无计划开荒,无节制放牧现行十分突出,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破坏了天然植被。除此之外,地处敦煌上游的阿克塞县实施了“引党济红”工程,每年从党河引水500万立方米。加上月牙泉应急治理的渗漏补给工程每年引水800万立方米,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党河和疏勒河水系,由于上游截流开发,已断流干涸多年,致使敦煌外围绿色屏障受到严重威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瓜州双塔水库,玉门昌马水库相继建成,疏勒河流入敦煌北部的水量激剧减少,使该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无法与党河汇合,1974年敦煌党河未截流开发前,在敦煌北部和西部的大片天然林和植被,维系着敦煌境内的水环境动态平衡,形成了敦煌的“绿色屏障”。两河断流后,敦煌北部、西部没有了地表径流,地下水没有了补给,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敦煌绿洲区外围湿地萎缩、植被退化动植物种群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任务非常艰巨。

3、地下水管理亟待加强:

建国以来,敦煌先后建成党河水库及小型塘坝3座,近年来,共完成干支渠更新改造150公里,新衬砌防渗斗农渠400多公里,建成管灌控制面积近12万亩。与50年代相比,渠系水的利用率由33%提高到60.2%,灌溉水的利用率由30%提高到57.8%。水利用率的提高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为了保证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和解决城乡人蓄饮水困难,从70年代中期到现在,全市共新打机井1200眼,每年开采地下水量达4300万立方米,其中用于农业补充灌溉提取地下水2370万立方米,城乡工业.人蓄饮水提取地下水1948万立方米。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使境内地下水的补给量每年仅为26277万立方米,而排泄量高达33968万立方米,均衡差为7421万立方米,地下水呈负均衡状态。据观测,1975年-1978年地下水位下降年平均1.08米,1979年—1984年地下水位下降年平均0.3米,1985年—1991年地下水位下降年平均0.2米,1992年—2001年年平均下降0.433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敦煌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0.24米的速度急剧下降,举世文眀的莫髙窟面临风沙侵蚀,千古名泉——月牙泉也同样面临着干涸的危险。

(二)产生的后果

1、地下水位下降后,大片天然林和草场枯死,天然林比建国初期减少了40.1%,原来为219万亩,现在只有130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原来为576万亩,现在只有135万亩,减少了77%。2、敦煌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自1994年以来沙化面积增加了近2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

3、举世文明的世界文化遗产面临风沙侵蚀,千古名泉面临干涸之虞。

4、大风及沙尘暴强度增大,次数增多。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1、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按照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争取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高效用水为核心。制定敦煌水资源长远发展规划。将地表水、泉水、地下水全部调入计划之中,按比例分配实施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旅游用水.生态用水.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使有限水资源发挥其综合效益。建立党河水资源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协调制度,实施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保障水资源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合理利用,走节水保水、绿化美化之路。

首先,利用和涵养相结合;其次,宏观指导农户量水种田、科学用水,夏秋比例要适中,不能说市场经济放开发,农民全部种秋禾作物就可以种,而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保证时段、均衡受益,避免造成水资源供需失调的不利局面。三是要加强党河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对党河上游的采金、开矿等要严查处,严禁将水源引上岸淘金,浪费水资源。通过加强管理和保护,以确保党河水源水质不被污染和下游的生态用水需求。

3、大力实施节水工程,切实改善水利基础条件。

敦煌水利设施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程老化失修。二是功能不完善,如渠首引水无保证,防洪标准低:三是地下水资源开发过度造成生态恶化。因此,必须对现有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和配套,进一步完善工程化灌溉体系,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的利用效率。

在农业节水方面要建立节水新技术的促进机制,创造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环境。因此,要加大农业节水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力度,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新技术成果转化。通过水利现代化和节水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从政策上、体制上和机制上创造条件,推进水利现代化和推广节水新技术。

4、严禁开荒,严禁打井。

据调查,从土地二轮承包到现在,已累计开垦3.8万亩。按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影响,开荒对农业全面增产增收有害无利。为确保敦煌区域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对无效益开垦的荒地应退耕还林还草,以保证现有农田适时灌溉,植被、防风林和田间树木不在枯死,免遭沙尘暴侵蚀。地下水开采已接近饱和,应严格限制打井,收取地下水资源费,并逐步关闭部分机电井,以涵养水源,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的经济效益。

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要考虑以下因素,并适时进行调整;一是满足区域粮食生产的基本自给,二是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外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三是经济结构中不同品种的比较效益等综合因素。敦煌的农业结构中,主要产品是棉花、粮食、瓜果等。目前,党河灌区棉花种植面积偏大,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因此,应适时调减种植面积,通过改善品种提高单产,减少水量消耗,保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应大力发展林果业,敦煌林果及其加工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并兼有生态效益。发展林果业可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的效益。除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外,还应改善农业粮棉品种,压缩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草业基地、蓄牧业及蓄产品加工业: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园区。通过上述途径,提高农业产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使水资源满足生产、生态需求。

6、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

针对流域水资源管理相对薄弱的实际,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城乡供水水务一体化,减少地下水的提取,引党河水库河源水,建输水管道和净化水厂,供应城乡人饮和生态用水,逐步提高生产、生活用水水价,引导、教育、鼓励城乡居民节约用水。封闭城乡机井,缓解地下水位下降,涵养地下水。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敦煌长远发展的瓶颈。因此,要统筹考虑大小水库的建设。同时,加强引哈济党调水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实施。

总之,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实践,开创新,在做好各项工程节水的同时,积极探索出适合敦煌市情、水情的相关配套制度,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敦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敦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规划》

[2] 《敦煌市城市水资源规划》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规划》

[4] 《水文调查报告》

3.中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篇三

陈韶君

1.缺水的北方

我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但是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其中北方5358亿立方米,占全国年水资源总量的19%;南方为2276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1%。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位于世界第六,但是人均为世界平均值的1/4。北方人均水资源量更少仅为南方的1/3。我国的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大多数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600毫米,新疆地区多在200 毫米以下。从水资源分布上看,北方是水资源属于较少的地区。

水资源是否短缺,主要看地区的水资源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是否协调。经济上,北方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3%。从人均水资源量、亩均水资源量来看,水量最小地区是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313立方米,北方地区人均水量约944立方米,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721立方米、492立方米、339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北方的平均水平。事实上,这些水中再除去汛期的弃水及一部分不易利用开发的水资源,实际可利用的部分远远达不到上述的水量。1997年,黄、淮、海流域的人均用水量已经分别达到391、336、349立方米,其中海河流域人均用水已经超过人均水资源量。全国亩均水资源量为1900立方米,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59立方米、400立方米、437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4~1/8。从人均水资源量看,还是从人均水资源量与人均用水量比较看,也还是从亩均水资源量分析,北方地区,尤其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的短缺程度是较严重的。

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大、复种指数也较高、人口密度较高,该地区的GDP的比重也很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的提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量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对节水认识的提高,水的重复利用不断加强,节水的程度也不断提高,用水量的增加是较缓慢的。目前供水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到干旱年份缺水问题会更突出。

北方地区的缺水,尤其是黄、淮、海地区。对于黄、淮海地区的缺水有目共睹的。目前,由于各行各业对缺水形势的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节约用水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尤其工业节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北京市的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由70年代末的73%,现在提高到88%左右。全国的一般工业的万元产值用水量比过

去下降了许多,由1980年的620立方米下降的1997年的192立方米;黄、淮、海流域分别由1980年的802立方米、711立方米、707立方米下降到1997年的184立方米、119立方米、96立方米。农业节水也有极大的发展,我国的节水面积已经发展到2.3亿亩,其中绝大部分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黄、淮、海流域1993年的亩均用水量与1980年的对比,亩均用水量的下降幅度是很大的,分别由1980年的540、467、362立方米,下降到1997年的456、358、301立方米,下降幅度在10%-26%。这些反映了节水在北方缺水地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通过节水,农业发展的用水不会增加,基本控制在目前的用水总量上,节约下水来,可以减少地下水超采;工业节水能减缓工业需水的增长速度。

我国尚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需要尽快发展,GDP的增长率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保持在7%以上,人口增长在2030-2050年间,将达到最高峰约16-16.5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的压力,对水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到21世纪中叶,北方地区人口要增长,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需水会较快增长;环境用水也会由于人们对环境的重视而有所增长;工业和生活的污水和废水的处理回用,一方面多数用于农业,另一方面用于环境和工业,对需水的增长速度得以抑制,但是从总体来看需水是要增长的,水资源的短缺将是21世纪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北方地区现有的水资源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供需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仅靠节水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尤其干旱年份和连续干旱年份。内陆河和内陆湖泊的干涸(例如罗布泊的干涸、塔里木河与博斯腾湖的萎缩),海河、黄河甚至淮河的断流,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下水超采等种种现象说明,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的确不堪负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该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尖锐,因而“南水北调”势在必行。但是,节水应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措施,否则,南水北调只是杯水车薪。南水北调对解决北方地区水危机能起较大的作用尚待时间检验,但节约用水才是根本,不加大节水的力度,只靠南水北调,那只是杯水车薪,黄淮海地区的缺水问题是无法解决的。2.水资源的主要问题

(1)供水总量增长缓慢,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1980-1993年期间年平均供水增加量为61亿立方米,年增长率为1.27%;同时期按可比价计算的GDP增长速度为9.53%,供水对于GDP的弹性系数为0.133,明显低于国际上同发展阶段的0.20-0.30。这一事实一方面体现了过去13 年间北方地区的节水成效,但也突出说明了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总供水量增长缓慢,使我国的缺水形势在总体未得到改善,原来缺水地区虽增加了一定的关键工程,使局部缺水情况有所缓解,但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总的缺水形势仍十分严重。沿海开放地区,工业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出现了新的缺水情况,局部地区已经呈现较为严重的缺水局

面。南方地区近十几年供水量虽有较大的增加,但供水保证偏低,部分重点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受资金等条件的限制,缺水情况也亦然存在。此外,全国仍有2亿多人口和1 亿多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2)生活与工业供水增长迅速,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近十几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长了600多亿,由于供水不足,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只能依靠挖掘现有工程设施的潜力、挤占农业用水和减少生态环境用水来维持。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明显下降,只能依靠老天爷帮忙,一旦全国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情况,粮食产量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3)供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供水效益。我国的供水工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已经逐步进入老化阶段,由于长期以来工程维修费用不足,供水工程老化失修情况严重,目前现有工程普遍达不到原有设计能力,严重影响了工程供水效益的发挥。(4)缺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基准年供需分析结果,现状我国共缺水218亿立方米,北方地区缺水近180立方米。对现状情况下因供水不足,造成工业停产和减产的缺水量,据城建和水利等部门分析,城市现状缺水量约为60亿立方米左右。除此以外,在现有的供水中尚有近1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超采量及一部分超标污水直接灌溉。因此,实际的总缺水量至少在300亿立方米以上。缺水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额损失。一般认为,由于缺水造成工业产值损失近2000亿元人民币,农业灌溉缺水每立方米也要损失人民币1元左右。相应的产值损失必然要导致应收的利税损失。

(5)水污染情况加剧,地下水超采引起环境生态恶化。根据本次汇总资料分析,目前我国工业和城镇生活的废污水排放量已经达到600亿立方米,其中超标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约有300多亿立方米,引起大范围水污染现象,造成水环境恶化。地下水超采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加速,生态系统退化,沙漠化趋势加重。同时,由于水污染迫使供水工程不断改变其取水口位置,地下水超采使原有的井群报废,增加了供水工程新建改造的压力。(6)用水浪费和缺水情况并存,节水意识仍需不断加强。在水资源紧缺的同时存在着用水浪费现象,各流域片中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系数过低,全国平均仍只有0.45左右。部分地区灌溉单位需水量偏高,北方地区通过节水大部分地区有较大的改进,南方有的地区水田达到了1500立方米/亩以上,大水漫灌现象仍比较严重;工业行业中重复利用率偏低,相同行业的工业万元产值单位用水量在各地之间相差很大,北方缺水严重的一些城市节水工作比较好工业万元产值单位用水量比较低,例如北京市已经达到49立方米/万元,但是与行业标准及节水工作开展的比较好的情况相比,许多地区工业单位需水量指标仍偏高。这一方面说明,整个社会的节水意识仍需不

断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节水还有较大的潜力。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水资源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要加强水量、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有关国家部门应实行对水资源的统一领导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部门和行业的利益,水资源工作取得较大的实效。各城市应逐步成立水务局,使多龙治理水变成由水管理部门统一治理水。对跨省市区的水问题,应强化流域水管理的权限。这样对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治理水污染,以求获得较大的综合效益。流域管理和水务局管理机制愈健全,这些特点和优点就发挥得愈充分。

上一篇:地理研究性学习格式下一篇:关爱和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