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24-07-22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精选6篇)

1.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一

课题二

氧 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2.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实验准备】:

1.酒精灯、火柴、硫磺、细铁丝、木炭、石蜡、坩埚钳、石棉网 2.氧气(一大瓶三小瓶)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附课件2.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氧气的主要用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是什么?(2)空气中有哪些气体?这些气体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

(3)判断下列物质:洁净的空气、海水、氮气、五氧化二磷、红磷、氦气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过渡: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我们对氧气有多少了解呢?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2.讲授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让学生说出氧气的有关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1分钟并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Pa)(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提问: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二、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教师演示)

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即氧气能支持燃烧)

(教师演示实验(1)——(4),学生仔细观察,并试着叙述现象)演示实验(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①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放热。

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二氧化碳(CO2)③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演示实验(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①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②文字表达式:铁(Fe)+ 氧气(O2)——→③强调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④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提问:由学生讨论3分钟后回答: ①铁丝在空气中能否燃烧?(不能。)

②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③铁丝下端为什么系一根火柴?(引燃铁丝。)

④实验要求待火柴将燃尽时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的目的是什么?(火柴燃烧消耗氧气,若铁丝迅速放入瓶底,则产生的热量使氧气膨胀从瓶口逸出,都不利于铁丝的燃烧。)

⑤集气瓶底铺一层水或细沙的目的是什么?(防止铁丝燃烧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演示实验(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①空气中的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点燃二氧化碳(CO2)+ 水(H2O)③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演示实验(4):硫磺在氧气中燃烧(黄色固体)

①空气中的燃烧情况: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燃二氧化硫(SO2)③文字表达式:硫(S)+ 氧气(O2)——→结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小结:氧气的性质。

【小资料】常用气体钢瓶简介:

除装毒气的钢瓶外,钢瓶的一般工作压力都在150kg/c㎡左右。按国家标准规定涂成各种颜色以示区别。例如:氧气钢瓶为天蓝色,黑字;氮气钢瓶为黑色,黄字;压缩空气钢瓶为黑色,白字;氯气为草绿色,白字;氢气钢瓶为深绿色,红字;氨气钢瓶为黄色,黑字;石油液化气钢瓶为灰色,红字;乙炔钢瓶为白色,红字等等。钢瓶运输和储存期间不得曝晒。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通常为白色固体的是()A、木炭

B、铁

C、蜡烛

D、磷 2.硫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放出大量的热

D、硫粉逐渐减少

3.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氧气具有可燃性

B、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

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4.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氧气的密度小于空气

B、鱼可以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是无色的,液态氧也是无色的D、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5.在一只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A、木炭

B、蜡烛

C、磷

D、硫 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色火焰,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淡蓝色火焰产生,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作业:

1.课本P36页习题1~4。2.配套练习课题2氧气。板书设计: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略大于空气;(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即氧气能支持燃烧)2.化学性质:

点燃二氧化碳(CO2)(1)碳(C)+ 氧气(O2)——→

点燃四氧化三铁(FeO)(2)铁(Fe)+ 氧气(O2)——→3

4点燃二氧化碳(CO2)+ 水(H2O)(3)石蜡+ 氧气(O2)——→

点燃二氧化硫(SO2)(4)硫(S)+ 氧气(O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教后记:

第二课时:(附课件2.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碳、铁、硫、镁、磷与氧气反应的表达式。

3.从反应前后各有多少种物质来分析,以上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上反应都是有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结论。

2.讲授新课

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②特点:多变一。③表示:A+B→AB 2.氧化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讲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区别: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引导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氧化反应也一定是化合反应呢?

联系: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同时是一个化合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还是氧化反应?(1)水+二氧化碳→碳酸

(2)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点燃二氧化碳(CO2)+ 水(H2O)(3)石蜡+ 氧气(O2)——→

点燃二氧化硫(SO2)(4)硫(S)+ 氧气(O2)——→过渡: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都是氧化反应,但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虽也有放热过程,但很不容易察觉。

二、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通常无发光现象,虽也有放热过程,但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讲述】在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包含有缓慢氧化的过程。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小资料】

(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吸入100%的扬弃,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

(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小结:略。随堂练习:

1.下列化学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的是()A、铝+氧气C、碱式碳酸铜

氧化铝

B、酒精+氧气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水+二氧化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B、氧化反应一定只有一种生成物 C、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化合反应一定只有一种生成物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才是化合反应

B、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就叫氧化反应 C、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4.在下列反应中,①碳+氧气

二氧化碳 ②汽油+氧气

水+二氧化碳 ③生石灰+水→熟石灰

④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A、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__;

B、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

C、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的是____________;

D、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又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 E、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__; F、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5.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农家肥料的腐烂

B、植物的呼吸作用

C、金属的锈蚀

D、用蜡烛照明 6.下列变化中既包含缓慢氧化,又包含剧烈氧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白磷自燃

C、铁生锈

D、汽油遇火燃烧 作业: 板书设计:

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②特点:多变一。③表示:A+B→AB 2.氧化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联系: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同时是一个化合反应。

二、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通常无发光现象,虽也有放热过程,但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教后记:

2.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一直倍受重视, 但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教师作为指导者, 意义建构者和促进者的支架式教学。

支架 (scaffolding) 原指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 是建筑楼房时必需的暂时性支持, 基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美国教育工作者布Wood (1976) , Bruner (1990) 等人进一步提出了“支架”一词。“支架式教学提倡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提供支架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 (Fisher&Mercer, 1999) , “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 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Pressly, 1996) 。因此自支架式教学问世以来, 在国外受到了极大关注。目前, 我国国内也有不少教育研究者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张雪梅, 2002;闫寒冰, 2003;张国荣, 2004) , 可见支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教学中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主要分析一节阅读课中支架式教学的有效运用, 来探究支架式教学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 支架式教学在阅读课中的应用

阅读一个是复杂的认知过程, 是读者借助己有认知来理解未知内容的过程。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 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直接知识灌输, 在支架式教学中, “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 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 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 (闫寒冰, 2003) 。以下将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 Unit 2A few Simples Of English Poems的阅读教学为例, 具体说明支架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 Pre-reading:回顾引导, 激活知识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简体英语诗歌, 因为在前面一节课已经介绍了几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简单诗歌, 同学们都对英语诗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所以教师直接用问题导入, 唤起学生已有的图式。

1) Last period, we learned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do you still remember what are they? (在这里, 教师搭建了一个支架:重新提及上节课的话题, 通过与学生互动问答, 找到他们最近发展区, 这个支架成功地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和讨论, 激活了他们已有知识的图式,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1.2 While-reading:进入情境, 搭建支架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Balaban, 1995) 。也就是说, 支架式教学是逐渐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与学生的对话,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1) we’ve learned 5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Let’s come to these poems one by one,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设置问题支架, 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关于简体诗歌的知识, 要求学生说出文中八篇英文简体诗歌的主体大意, 逐步的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类型诗歌的内在含义。)

2) Then let’s come up to each characteristic of each poem.We’ll start from the first one, nursery rhymes. (教师通过与学生有效对话的形式, 逐步引导他们去寻找每种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例如学生通过观察, 得出英语童谣的特色。这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指导者的作用, 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并给予一定的评价, 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1.3 Post-reading:做好铺垫, 撤除支架

当教到五行诗时, 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T:Wha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inquain

S:Very brief and convey a strong picture, and only 5 lines.

T:Good, any others?...

T:Yes.First line, one word as a topic;second line, two adjec-es;third line, three verbs withing;fourth line, four words;and“”one word in the last line.Can you make a cinquain with your part-ners according to this rule? (在这里, 教师先启发学生自己去归纳与分析, 以D诗歌为例, 一步一步为学生搭建五行诗规律的支架, 在他们感到困难时, 提供更多的支架, 在他们理解后撤销支架, 让学生在合作式的学习中自己创作, 把自己的见解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 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独创精神。在五分钟的热烈讨论与交流后, 学生展示了自己创作的诗歌。例如:

Ruizi

Faithful, funny

Barking, dancing, following

Pet of every one

Ours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多少在于他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 (陈玉清, 2005) 。这一环节, 教师展示的五位同学的诗作都取自于实际生活, 包括身边同学。全班气氛十分活跃, 同学们跃跃欲试, 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通过内化的支架, 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事实可见, 这样的课堂既轻松, 又有效。)

2 支架式教学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2.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时搭建和拆除支架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与阅读材料或任务之间存在着差距。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的教师, 这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一定的支架, 帮助他们顺利的穿越“最近发展区”, 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搭建和拆除支架的时机, 根据课堂反应和学生的水平, 在任务难度较大, 学生感到困难时, 提供更多的支架;在学生能独立的思考操作时, 及时“隐退”, “为学生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进入理解与能力发展的新领域” (闫寒冰, 2003) 。

2.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支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学生的习惯, 更好的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实践,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帮助学生进一步开发潜能,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2.3 发挥好教师自身的“支架”作用

支架式教学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要求极高。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在帮学生搭建支架, 教师自身对学生来说也是支架。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支架, 引导学生由“实际发展水平”逐步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 对教师来说也是重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武装自己, 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关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只有教师深刻地去了解学生并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认知, 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才会实现。

3 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提倡在充满活力合作轻松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 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与新课标提倡的理念相一致, 又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 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清.建构主义理论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 (2) .

[2]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11) .

[3]张国荣.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9) .

[4]张雪梅.有利于学习者会话的因素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Balaban N.“Seeing the Child, Knowing the Person.”Ayers, W.To Become a Teacher[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5.

[7]Bruner J.Act of Meaning[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 sity Press, 1990.

[8]Mercer N, Fisher E.How Do Teachers Help Children to Learn[M].London:Routledge, 1998.

[9]Pressly.Collective Scaffold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Vygotsky.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三

chopsticks n.筷子

coin n.硬币

fork n.餐叉,叉子

blouse n.(女士)短上衣;衬衫

sliver n.银,银器; adj.银色的

glass n.玻璃

cotton n.棉;棉花

steel n.钢;钢铁

grass n.草;草地

leaf n.叶,叶子

produce v.生产;制造;出产

widely adv.广泛地;普遍地

process v.加工;处理

France 法国

no matter 不论;无论

local adj.当地的;本地的

even though 虽然;即使

4.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四

一、选择题

1.2018年2月1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两颗北斗三号卫星。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北斗卫星的完整系统,作为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天眼”将开始运行,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这表明()

①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赶上美国 ②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新成果 ③科技创新将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④我国将逐步实现全球定位系统垄断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下图表明()

①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②创新改变世界 ③中国经济应用创新来驱动其发展

④创新驱动关键在于人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3.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出现,推动时代的车轮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这表明()

①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④创新是发明家的个人行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时代精神的核心是()A. 爱国主义

B. 改革创新

C. 无私奉献

D. 竞争合作 5.观察下边漫画,你从中领悟到的道理有()

①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②知识多少与创造力强弱无关

③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④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是没有价值的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当今,“互联网十”正在或已经改变和影响了多个行业,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十”的杰作。“互联网十”带来的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说明()

A. 传统行业已经不需要存在了 B. 科学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 C. 我国已成为创新型国家 D.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7.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基于下列因素()①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②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③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④创新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创新是一项智力活动,它不仅能改变世界,而且也会促进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表现为()①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②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创新让我们每个人都智力超群,实力非凡 ④创新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2016年中国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2014年印度把“印度制造”列为国家战略,2015年美国发布最新版《美国国家创新战略》,2016年韩国提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等九大国家战略项目。这表明()A. 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B.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

C.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D. 创新是任何国家发展的引擎

10.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创新,也都需要创新。下列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①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

②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 ③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④教育的创新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1.下列对创新活动的错误理解是()A.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让我们体验生活的美好

B. 创新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C. 创新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与平时的积累无关 D. 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12.英国生物学权威刊物《生物学快报》发表了德文郡一所小学几个8到10岁的小学生关于蜜蜂采食行为的调研报告,这是小学生论文首次登_上英国权威科研刊物。它启示我们()

①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②创新是成年人的事,与青少年无关

③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 ④科教兴国,学子任重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对创新的正确认识是()

①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②创新是创造发明 ③创新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 ④创新只局限于科技领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4.材料一 “近日前来服务台问路的人减少了,旅客的满意度却变高了。”高铁郑州东站服务台值班站长有些“失落”,因为服务台人气不旺了。原来,自该车站投入1700块智能导向标识后,许多老年旅客、赶车旅客不再“迷路”了,而服务台也能腾出更多人力,投向更高质量的服务。“让旅客体验更美好”是2018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特别倡导的理念。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就能更好回应旅客新期待,让2018年的春运更加平安、有序、温馨。

(1)材料一中“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力量主要源自哪里?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材料二 2018年1月31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指出,创新是引领云南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云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未来将加快建设创新型云南。

(2)你认为创新型云南建设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创新?为什么?

15.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式,党中央将自主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一词正日益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考:对此,你有何感悟?

参考答案 1.B 2.D 3.A 4.B 5.B 6.D 7.B 8.D 9.A 10.A 11.C 12.C 13.A 14.(1)力量源自创新。创新改变生活。①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②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③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④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⑤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2)包括: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等。原因: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5.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五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小结第三单元的课文有四篇,包括冰心的《谈生命》、王鼎钧的《那树》、张扛扛的《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的《人生》,分别以“生命”和“人生”为话题,意蕴深刻,启迪悠远。按理说,具备一定阅历的成人才能完全理解的文章,让初三的孩子品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以为,只要方法得当,通过教师做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整体把握,还可以微观领悟的。教学《谈生命》,教师可以站在人类繁衍生息、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意义,理解间隔反复在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此外,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语句,从字词句修辞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说出喜欢的理由。最后品味作者流淌于文中的那份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和淡定处世的平常心态。教学《那树》,可以让学生用一百字的篇幅将那树的写实故事简要地概括出来,而后简析课文写虚内容在文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一段一段的朗读,探寻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那树的同情和对砍树者的愤恨、谴责,以及生动再现那树死前的悲壮情景,让学生复习联想曾经学过的环保课文《斑羚飞渡》、《喂,出来》、《消逝的罗布泊》等等,从而树立强烈的环保理念,认识到人类在建设发展自己的家园的同时,应该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教学《地下森林断想》,重在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激情,体会文章的磅礴,感悟被压抑生命的坚强,积累感人生动的词句,理解地下森林给作者的震撼和启示。教学《人生》,重在分析课文内容结构,让学生整体感知职业在人生历程所起到的重要意义,理解不同的人生追求与各自职业选择的密切联系,体会“职业成就人生价值”的内涵。教师个人的人生经验对学生学习此文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由于初三时间紧迫,很多老师舍去不教后两课,我认为是一份巨大的资源损失。一教时我教完了两篇课文,只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要旨并积累丰富的词语,其余略谈。

6.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六

一、把话题内容作为引 子, 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

在说的方面, 学生主要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不知从何说起, 即“难以开口”;二是开口说英语时, 不能将说话的内容延伸下去, 即“无话可说”。如果学生在学英语时, “难以开口”或“无话可说”, 那么他们最终学到的是“哑巴英语”, 英语仍然不会成为其语言交流的工具。使用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以来, 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话题, 根据单元话题所提供的内容, 在课堂上, 逐步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 在每单元“预习、学习、复习”三个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的方式, 引导学生说英语。

1. 单元预习时, 教师抛出说话要点,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内容, 说简单的英语。例如, 在预习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时, 教师引导学生出示自己的文具, 用英语做简单的介绍。根据实物, 反复对其他学生说“pencil, pen, eraser, ruler, schoolbag, ”等等, 如果一名学生说的英语与实物一致, 他的partner就说“Yes”, 如果英语和实物不一致, 他的partner就说“No”。要求学生只能说英语, 不得说汉语。在预习七年级上册Unit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时, 教师可将学生带来的各种球, 收集起来让学生们辨认, 教师用“What’s this?”“Is this your soccer ball?”“Do you have a ping pong ball?”等简单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单元话题。促使学生用英语会意, 并模仿教师对实物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

2. 在单元授课当中, 紧紧围绕话题, 组织学生对话。例如, 在学习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七年级上册When is your birthday? 时, 每节课都要请不同的学生汇报“my birthday”, 学生可以沿着自己生日这条思路说几句英语。例如, 一名学生说道“Hello, I’m Cheng Si Jing. My birthday is on January 1st. My father’s birthday is on February 1st. My mother’s birthday is on March 1st. It’s very fun. What’s your birthday?”这样的对话, 极大地开阔了其他学生的说话思路, 于是, 学生们开始相互介绍自己及家里人的生日。

3. 在单元复习时, 组织学生将单元学习中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报, 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英语。例如, 在复习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2 What time do you get up? 时, 学生能将自己一天的生活用英语表述出来。如 :“I get up at six o’clock .And brush my teeth quickly. Then go to school. At six fifty, I get to school. I have four classes in the morning and two classes in the afternoon. At 3:55, I play chess in the chess club. After that, I go home at about twenty to five.”用单元话题做引子, 可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把话题短文作为范 本, 帮助学生动笔写英语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英语写作也是一种难度很大的技能训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把话题短文作为范本训练学生写作, 就很容易带学生上路。

1. 根据话题写英语句子。例如, 在学习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4Where’s my schoolbag?时,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物品的英语单词和介词“on, in, under, behind”等的基本用法。因此, 在这一单元里, 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 紧紧扣住“Things around the house”这一话题, 在课堂上, 通过实物的摆放、图片的展示等生动直观的办法, 安排写作活动, 学生用笔描述物品所在的位置, 写几句英语, 再也不会是一件难事。

2. 依据话题写短文。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英语gofor it在编写时, 几乎把每一个单元的section B 2b都设计成一篇阅读小短文, 这些短文都是围绕单元话题编写的, 是学生写作的范本。学生在阅读话题短文之后, 就会很自然地模仿这些英语表达方式去进行英语写作。还是以七年级上册Unit4 Where’s my schoolbag?为例, 本单元section B 2b关于Kate叙述她与Gina摆放物品的习惯时的一篇短文之后, 学生用英语表述自己房间的物品位置时, 就很容易形成一篇英语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提供了大量的关于交通方式的表达形式, 如介词短语by bike, on a bike, 动词短语take a bike, ride a bike以及“Three students go to school by bike.”和“It takes her half an hour to go to school.”等句式,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语言。在学完这一单元section B2b Crossing theRiver to School之后, 学生很希望结合实际, 将自己上学的方式写出来, 与班上的同学分享。于是, 笔者安排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和其他同学上学时所使用的交通方式的作文, 学生能够模仿本单元所提供的短文范本以及关于交通方面的英语语言来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写出上学放学时的交通方式, 有些学生还会模仿课本单元的短文, 结合实际对交通方式与环保之间的关系作出评价。

于初中学生来说, 英语写作也是一种难度很大的技能训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 过程中, 如果教师把话题短文作为范本训练学生写作, 就很容易带学生上路。

3. 对学生英语话题作文进行评讲展示。在每个单元结束后,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节作文展示课, 在课堂上, 将学生写出的英语小作文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互改、请学生在黑板前示范朗读习作等方式, 反复地展示和训练, 学生会紧紧围绕单元话题, 在写作和评析中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因此, 把单元话题作为范本的写作训练, 由易变难, 逐步提高, 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还和学生约定, 每两个单元, 出一期英语手抄报, 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用报纸的形式展现出来, 张贴在教室的外墙上, 供同学们欣赏。

三、以话题语言结构为 主线, 促使学生规范地使 用英语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在英语应用方面会出现很多的语法错误, 如果教师过多地纠正这些语法错误, 会打消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从而阻碍学生在英语习得 (acquisition) 方面的有效进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采取以话题语言结构为主线的方式, 促使学生规范地使用英语, 以至于他们在英语知识增长的过程中, 伴随着自我比较与归纳, 逐步减少不地道的英语, 从而习得规范的英语。

1 . 归纳词语 , 掌握词法 (syntax) 。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 本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为了突出话题功能, 编者打破了语言运用的局限性。在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 Section B 2b中, 教材安排了一篇短文Let’s Save the Elephants, 这是一篇关于动物的拓展阅读文章, 里面出现了如 :“students from Thailand; places with food and water; things made of ivory”等定语后置的短语, 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语法现象, 在字面理解方面, 有些模糊不清。在课堂上, 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这篇文章的mind map时, 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 出示两张图片来说明类似的结构, 一张是“袋鼠母子”, 一张是“美国女孩”, 图片下有英语标示 :an animal with a baby; a girl from America.通过图片解释“动物”和“女孩”是有限定的, 即“带着baby的动物”和“来自美国的女孩”。这样一来, 再让学生阅读文章时, 学生就会明白“students from Thailand”是“来自泰国的学生”“, places with food and water”是“有食物和水的地方”, “things made of ivory”是“象牙制品”的意思。之后, 教师还让学生自由发挥, 说出类似的短语, 学生一共创造出了如 :a village with trees; a teacher with a book; a student with glasses; a woman with a child; an old man with a dog; a girl in red等等一百多个短语。可以说,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 学生彻底弄清楚了定语后置的语法现象, 为学生阅读和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 运用时态 , 把握句法 (sentence structure)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本套教材把时态融于话题之中, 目的是巧设情景, 促使学生去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时态。例如, 在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下册Unit6 I’m watching TV之前, 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般现在时态的句子。学生已经习惯于使用一般现在时态的句子进行听说读写, 在接触到现在进行时态时, 常常与一般现在时态的句子混为一谈。而这一单元所设置的全部是正在进行着的动作情景, 学生会在现在进行时态的话题情景中比较分析, 逐步习得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所以, 在学习这一单元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以及肢体语言, 向学生展示正在进行着的某一动作, 让学生明白用英语表述这些动作时, 就应该使用这样的结构 :“He is reading a newspaper.”“I’m running now.”“They are cleaning the classroom.”等。所以,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 就会深入理解现在进行时的含义, 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与之连用的时间状语。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 在反复阅读和使用be doing的结构中, 学生会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正确地使用现在进行时态。所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解决英语词法、句法和其他语法问题时, 依然抓住单元话题这一主线, 集中有效地组织英语教学, 从而帮助学生达成规范使用英语的学习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本套教材把时态融于话题之中, 目的是巧设情景, 促使学生去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时态。

上一篇:房地产出纳转正申请书模板下一篇:理工系学生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