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共13篇)
1.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 篇一
浅谈加强新形势下中小学校 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
吹麻滩初级中学
何克虎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首歌唱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互助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昌盛发达;一个家庭只有团结和睦,才能人丁兴旺;一个校园,只有处处盛开团结互助之花,这个学校才能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家园,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去年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组织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加紧对学校的渗透,与我争夺人心、争夺青少年,充分暴露他们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的险恶用心,充分说明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充分说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在中小学全面开展团结教育,是保持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民族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学校全面、深入、坚持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用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青少年,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带领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在新形势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深入扎实地推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在青少年中牢固树立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荣、以危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自觉维护各民族的紧密团结,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若干次分裂的局面,但都是短暂的,最后总是归于统一。国家同时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五、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民族团结的新纪元。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大力宣传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党的十七大要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壮大爱过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六、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防止境外渗透,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长远大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深入发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涉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当家作主和政治上的平等,但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在一定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来。在中小学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就是内和各民族、外防渗透的长远大计。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区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生活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们更应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责任的态度,切实把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抓紧抓好。
2.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 篇二
一、民族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中国民族音乐是融汇6个民族文化精华的音乐文化, 异彩纷呈, 独具魅力。早在距今七千多年的原始社会, 我们的祖先就在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 开辟了音乐历史的源头。如《诗经》中的《国风》收录的我国北方160首民歌已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 唐宋的“曲子词”, 元代的“散曲”、“小令”, 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等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放射着不灭的光辉。几千年来, 我国民族音乐的宝库里积累了丰富的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珍品, 并不断创作出新的、有较高水准的优秀作品, 使民族音乐繁华似锦, 枝叶郁香。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30万首左右的民歌、3000多种有记载的民族民间乐器、300多种曲艺音乐、400多个戏曲剧种, 它们是56个民族长期交流和融合的精髓, 不论是题材、形式, 还是音调、风格, 都是极其丰富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价值。
我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歌舞等几部分。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 体现了中华民族所持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从美学角度讲, 我国民族音乐主要讲究横向方面的旋律美, 着重用旋律塑造意境, 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的美与外在的美的统一, 从而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在审美过程中, 讲究韵味、风格和特点。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因为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 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如婉转、细腻、悠扬动听的江南丝竹;高亢、悠扬、节奏自由宽广的内蒙古民歌;活拨、欢快, 常常带有舞蹈性节奏的新疆民歌, 等等。我国的戏曲音乐也品种繁多, 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 它们在行腔、道白、武打、服饰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如文化底蕴深厚的京剧、浓郁西部风情的秦腔、泼辣热情的东北二人转等。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不会去欣赏它们的美, 庸俗的爱情歌曲、港台流行音乐已成为他们演唱和欣赏的唯一内容, 甚至有的学生从发式、衣着打扮, 到饮食、生活方式等都模仿西方或明星, 这是他们缺乏正确的审美观, 尤其是缺乏民族的审美观的结果,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 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是高师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民族音乐教育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追求。我国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 凝聚着民族音乐的精华, 我们通过音乐可以了解这些民族艺术的瑰宝, 树立民族自尊心, 增强民族自豪感。因而在教学中对学生选用具有我国各民族风格特点的歌曲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民族音乐的熏陶中获得感情升华, 从而在思想上得到提高, 逐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爱国热情, 最终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如《黄河大合唱》歌颂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表达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并最终以胜利告终, 充分表现了民族的自信心。在目前, 再唱《黄河大合唱》, 就更多了一种勿忘苦难、心存危机的现实意义。今日我们能从《黄河大合唱》中感受到的, 不仅仅是国家兴亡的民族呼声, 也不仅仅是时代的战歌, 已进入21世纪的今日, 和70多年前《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然完全不同, 但是这部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作用却仍然存在。再如《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 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现时代精神通过“爱歌、爱国、爱人”这“三爱”体现出来并且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爱歌———每天, 在与朝阳一同冉冉升起的国旗间, 鼓荡着铿锵、激昂的国歌;爱国———在《义勇军进行曲》回肠荡气的旋律里, 昂扬屹立着中华民族雄伟的身姿;爱人———“地厚树扶疏, 地薄树憔悴”, 五千年中华文明哺育出的无数优秀儿女, 将前赴后继、创新发展, 书写出更加灿烂、和谐的历史新篇章。这首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70多年的歌曲, 像一支战斗的号角, 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对于中国人来说, 《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一首国歌, 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 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 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 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正因为如此, 只要一唱起这样的歌曲, 我们就能够想起并能够置身于那段历史之中。因此民族音乐的教育在现在甚至未来的大学教育中, 都有着重要意义, 它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变迁, 它的教育意义更加深广宽泛。我们应该注意这样的一个现实:时代在变, 但爱国的主题却永不改变, 爱国的基本内容并没有变化。如同历史就是政治的历史, 就是社会的历史一样, 国家也就是民族和集体的化身, 爱国是一个宏大而伟大的概念。因而音乐教育能够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情感品质向高尚的方向发展, 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构建起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行为。
三、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音乐是情感艺术, 它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 触及人的心灵深处。而民族音乐则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语言, 是一种能冲破民族地区界限的语言, 是引人奋进、感人肺腑的语言, 是任何教育所代替不了的语言。因而尽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多样, 但最好的内容和形式莫过于民族音乐教育。如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为纪念“九一八”而作, 当时的“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是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 这首歌最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 歌声所至, 莫不唏嘘。重温这段血染的历史, 对于加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建设和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 对于进一步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本质,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反对侵略扩张势力, 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 实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共同愿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往今来, 我国的民族音乐就像一部壮丽的诗篇, 一幅宏伟的画卷, 记录着祖国光辉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 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好题材, 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 是中华民族珍贵艺术的瑰宝, 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而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对于祖先和前辈创造的这部分财富, 有必要、有责任了解它。对于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音乐教育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音乐教育更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 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以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G.黑顿著.音乐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112-116.
[2]许玮.论多元化视野中的我国民族音乐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3]吴跃跃.论民族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 2000, (3) .
[4]叶忠海.教育人才学[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5]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中国音乐学, 2004, 1.
3.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 课程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1
民族教育在中国一直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其特殊性主要是由民族的特点与民族地区的特点两方面来决定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和培养该共同体成员适应本民族文化的社会活动。教育必然是某种文化教育,而某种文化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教育。教育及课程不仅作为文化传承之手段而存在,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因此教育及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文化变革。
著名的教育学家胡德海先生在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传递性,工具性,手段性。传递什么?传递文化,传递人类文明,传递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结晶。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传递文化,文明。教育的根本作用就在于此”。民族教育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传承文化,而且二者互为目的与手段,在培养人才中传承文化,在传承文化中培养人才。将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课程联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真正发展。所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就要从教育入手开始,在民族自治地方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培养人才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文化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的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中课程设置、内容和其他方面有一些不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体现本地区主体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学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民族学校课程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学生对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民族教育及课程首先要整体反应本民族文化,让学生确知自己从何而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点与不足何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本民族文化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等。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文化而且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当然更不必说知他了。
(二)从课程文化和课程知识教材等方面来说,没有一种教材专门面向少数民族本土社会,即课程教材的种类和汉文课程教材的种类基本一致。民族课程内容与其使用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
(三)从课程所体现的内容来看,课程知识体现的是城市文化,汉族文化,发达地区的文化,相应地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落后地区文化等等没有得到体现。课程知识只是单一的体现了前者的需求。而很少体现后者的需求。
(四)在教学方面过于强调用汉语来讲课,利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趋势越来越少了。教育的功能是传递文化,这种文化是用某一种语言来传递下去的,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语言里保存的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而在民族地区学校中没有比用母语来进行文化传递更好的手段了。
二、加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几个建议
(一)改变过去国家文化一元化的倾向,将各个民族的古老智慧融入其中。应当考虑的是本民族哪些文化知识具有特别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比如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价值等。将这些文化知识以适当的方式融入民族民族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一定会对民族主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心,可以使其拥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在文化保护方面,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策上就应该实行多民族多文化的政策,在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价值的同时,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其中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可以融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程铺平道路。国家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涉及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文化选择的前提是对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深刻了解,国家课程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地方课程则具有一定选择优势,能够根据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方人才培养的标准,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刻分析,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人,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一代新人。
(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宪法》第4 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平等享有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看作是真正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保护民族语言文字自由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是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国家应保障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不受干扰地学习、使用、传播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这是国家的义务。因此, 要从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出发, 实事求是, 慎重、稳妥地开展民族语文工作, 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促进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民族教育课程要反应本民族的文化,这不是简单地加入几个名言警句的问题,而是要系统反应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内容,陈述它的来源,过程,揭示它的发展趋向。这样使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和现实生存拥有历史的深度理解和眼光,让他们明白,“我今天何以在此处生活,并以如此的方式生活?”。因为对本民族的文化不甚了解就很难认识到其他文化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必须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总之,民族教育和文化更要着眼未来,从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保存和发展其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4.第三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篇四
(根据国家民委研究室理论政策处张谋处长在教育部社科司2010年2月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会议上的讲话改编)
2008年3月14日,少数不法分子在西藏拉萨制造了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烧死或杀死藏汉群众18人,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2008年3月15、16日四川阿坝、甘肃甘南分别发生打、砸、抢暴力事件。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7·5”事件死亡人数达到140人。几起事件都关系到了民族问题。
对于民族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谈一下。第一个方面是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第二个方面是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第三个方面是对当前民族工作形势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呢?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民族问题有三个关系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具体来讲我们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三个眼光来认识这个问题。
第一个是世界的宽广眼光,第二个是历史的深远眼光,第三个是全局的战略眼光。我们讲世界的宽广眼光,主要是讲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我们全世界有多少民族,其实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估算有2500多个,也有的学者说有3000,民族的数量比国家的数量多得多。所以大多国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以前所说的单一民族已经变成多民族的国家,比如英国和法国。法国的议会是白人的国家,足球队是黑人的国家。2005年巴黎发生骚乱,当时萨科奇任内政部长,法国移民第一代的待遇不错但到了第二代,他们认为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有大量失业引起骚乱。这和民族有关系。一般来说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发达国家有在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美国的黑人问题,加拿大的魁伯克问题,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法国的科西嘉问题,西班牙的巴斯克人问题,还有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以及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可以说历史上很多的重大事件都和民族问题有关,二战后全球大的纠纷冲突有332起,和民族问题有关的有278起占80%,这样看来民族问题的确是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不容忽视。也可以说是全球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回顾20世纪以来,有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主要是一些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席卷了亚洲的广大地区,称为“亚洲的觉醒”。后来扩展到非洲、拉美。像朝鲜的3.1运动,中国的5.4运动,印度的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运动,这些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我们认为是进步和正义的,由几大帝国如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瓦解了。第二次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二战以后到60年代初,在这中在亚非拉和大洋州,建立99个国家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在这一次浪潮中基本被摧毁。这次浪潮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本质上是进步和正义的。影响我们当前的是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这一次是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过程中爆发的。苏联从一个变成十五个,南斯拉夫从一个变成六个,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变成两个。这一次民族主义浪潮民族意识很强,宗教意识很强,分裂和独立的意识很强,而且更突出的是它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共产党领导。
回顾这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我们要知道民族主义的思想、运动、影响是始终存在的。100多年来对世界格局的改变是深刻的。在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中,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了,那为什么中国能够抗住这次的冲击呢?主要的是有没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能不能有效的维护民族团结。有的国家受到了冲击比如卢旺达,在1994年发生了大屠杀。卢旺达是两大民族:一个是图西族,一个是胡图族。卢旺达独立后两民族的利益分配没有建立好的机制,在冷战期间有的问题受到压制,冷战后矛盾爆发,发生大屠杀。这个国家原有750万人,100天内死亡100万人,200多万人逃亡。所以说一个国家有没有好的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
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华人都多,印度尼西亚苏哈托时代对华人既打又拉,华人经济实力强和本地人民族问题缠在一起,当民众对政府有意见时就转嫁给华人,而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就开明的多,马来西亚比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好的多。中国要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和民族问题也有关系,在斯大林时期搞大俄罗斯主义,认为民族问题解决了,思想上也放松。1937年到1944年苏联为了保障西部领土的安全,把20多个民族400多万人迁移到西伯利亚和东亚地区,其中11个民族整体迁移,这些民族不被信任包括车臣人。勃列日涅夫时期对民族问题视而不见,戈尔巴乔夫从极”左”转到极右,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引发民族分裂主义泛滥。从1987年1月到1988年发生了300多起民族骚乱,最终苏联在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民族危机综合作用下走向解体。苏联解体后车臣问题严重,民族仇恨很深。邓小平曾说苏联问题让我们知道要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好事变为传统。
第二个是历史的深远眼光,在宪法中庄严的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句话概括了过去反映了现实,也昭示着未来。中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之间有融合的成分,56个民族中汉族血统最杂,汉族如滚雪球越来越大。再有羌族用自己壮大别人,很多民族有他的血统,自身越来越小。古代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和很多民族通婚形成了回族,其他民族也是这样的。20世纪初“中华民族”这个词才出现,但却概括了5000多年民族发展的历史。孙中山时代提出驱除达虏,但中华民国成立后就该为吾族共和。回顾历史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和联合就没有泱泱大中国。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发挥主要的作用,但其他民族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少数民族很大程度的帮助了汉族,他们加入了祖国的大家庭就在政治上帮助了汉族。进一步说我们的祖先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三大宝贵遗产,第一是广大的国土,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第二是众多民族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大家庭;第三是灿烂的文化。北京语言中有其他民族的语言成分如胡同、涮羊肉、旗袍等。回顾历史哪个朝代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哪个朝代就强盛。
第三个是全局的战略眼光,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民族问题,也就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概括起来是五个字,一是多,就是民族成分多人口数量大;二是广,分布广泛,相对聚居;三是边,地处边疆位置重要;四是丰,地大物博,资源富足;五是穷,发展相对滞后,建设任务繁重。多:汉族占90%多,少数民族只是相对少。广: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12个省区市,占全国少数民族70%以上。边:陆地边境线2.2万公里,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县级单位135个,107个在少数民族地区,2000万人,一般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为边境安全作出巨大的牺牲。云南边境一个村在越南自卫反击战后有78人,78人有87条腿。西藏边境有一个乡只有三个人,父亲是乡长女儿是文书,因为那是中国的领土。在边境就是放政治牧种军事田,即使不能收,只要种就是本国领土。丰: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64%,人口不到10%,从黑龙江的瑷辉到云南的腾冲划一条线,以东是季风区,农业为主人口密集,以西高原沙漠干旱半干旱地区,牧业为主人口不多。资源丰富。穷:经济文化较落后,突出的是吃饭难、看病难、行路难、上学难。云南的高山峡谷靠滑索外出。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中国历史特点:天下已定边未定,天下未乱边已乱。
第二个方面怎么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要解决民族问题就靠好的民族政策和策略。总得看就是“4+1”。4就是四条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1就是一个关键,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基础,是宪法原则。平等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平等享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享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每个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人口再少也要有一名代表。民族问题和宗教联系紧密,少数民族有群众性信仰宗教的特点,比如藏族等。比如党员不可信仰宗教,但少数民族就有入党的,可以参加一些活动但不可为宗教领袖。全国代表大会政协会议就有七种文字翻译,方便少数民族,在人民币上就有少数民族的文字。风俗习惯也很重要,比如入土和入口问题。回族不吃猪肉,只是群众的一条。历史上在这方面对回族有歧视,在现在也有这样的事情出现。1993年有个从台湾引进的脑筋急转弯就提出回族不吃猪肉是因为回族的祖先是猪,这个类似事情在1933年也出现,引起穆斯林回族不满,甘肃有大规模游行示威。民族团结是核心也是根本原则。3.14后在一些地方针对藏族民众出现了四拒,拒住拒餐拒载拒卖。7.5事件后在浙江有辞退维吾尔族员工的事情,中央出台文件专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3.14和7.5事件后我们的定性:既不是宗教问题也不是民族问题,而是严重的暴力犯罪问题。
我们要怎么样正确的认识民族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要讲的是法律的尊严。处理这些问题,不能把与民族有关的事情就等同于民族问题。如果简单的处理这个问题,那是不是就把“七五事件”等同于汉族与维吾尔族的冲突了?那就成为了民族对立了。宗教问题也是一样。“七五事件”首先它是个违法犯罪问题。处理民族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考虑民族因素。
接下来我们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有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为什么要搞民族区域自治?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长期探索的结果。我们也曾借鉴苏联的经验。但后来考虑到,如果用苏联的方法,会有被大国操纵的风险。我国第一个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它比新中国成立的还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中国是个大杂居,小聚居。苏联不是不想搞单一制,而是苏联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其搞不成。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而中国是土著民族。中国也不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所以,在中国国情的条件下,我们搞了民族区域自治。这样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同时要知道,民族乡不是自治地方,因为自治乡太小,自治权行使不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很快,也证明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同时,民族区域自治不容质疑,不容动摇,不容削弱。
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根本立场,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例子:一,西部大开发,于1999年提出,背景是当时中国有条件搞西部大开发,如果西部不发展起来,我们就会很危险。西部大开发首要任务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央的决心很大。二,扶持人口交叉民族地区的发展。这些地区发展比较滞后。中央提出不能让一个民族掉队。这些地区的人口加起来有63万人,这些人口大都是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的。三,兴边富民行动。对边境地区,中央会加大扶持力度。这实际和民族关系密切相关。有人提出有没有必要对少数民族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条件。一定的照顾、倾斜是有必要的。如高考加分问题,不在乎加多少分,但是原则立场不能动摇,具体加多少分怎么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少数民族干部较了解民族地区的情况,有些话容易说。若没有少数民族干部,很难使少数民族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对此,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创建民族大学等。有个问题,国家机关中少数民族干部较少,国家对此也在探索具体解决办法。
总之,平等、团结、自治、共同繁荣、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这五个方面就构成了我们国家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需要我们全面把握,正确执行。
第三个方面,对当前民族工作形势的认识。
这是社会各界最关注的。中央是很清醒的。我们首先要吃透中央政策:第一,坚定立场;第二,正视挑战;第三,共同努力。
1.坚定立场。什么是坚定立场,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个不动摇:坚持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不动摇;坚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形势是良好的不动摇;坚持我国民族关系和大问题是健康的不动摇。这三个不动摇,胡主席说的已经很清楚了。当前,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这是最关键的。有的人提出用民族融合来解决民族问题。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有两层含义,民族消亡与自然同化。民族消亡是遥远的以后的事情。自然同化,马克思是赞同的,挺好,但问题是不是想搞就能搞的。若强迫推进,是不行的,是不可能成功的。人为的抗拒自然同化也是不行的。如满族,刚开始时,人为的抗拒,现在这个民族基本上都消失了。所以只要有一定的环境,同化一定会慢慢的推进的。人为能改变的是规则,不可能改变规律。所以,党和政府不应将民族融合作为一个口号提出来。但我们可以倡导民族间相互学习。只有民族充分的发展,才能有自觉的融合,才会有自觉的消亡。
2.正视挑战。这里需要强调四个更加:第一,影响民族问题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如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七五事件”很快全国都知晓,互联网上七嘴八舌,容易歪曲事实,以至群众激愤,被敌对势力利用,四处点火。还有干部作风问题,当地政府对小问题应对不力。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不能离开社会总问题单独讲民族问题,尤其在民族地区,有很多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矛盾会以民族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所以,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会更加复杂,不仅是现在,而且包括更遥远的未来,应有足够的认识。
第二,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关系对我们西化,分化的形势更加严峻。对中国的崛起,西方没有人会欢迎。西方对我们打民族牌,宗教牌,人权牌是肯定不会手软的。可以说这个不光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问题是一个大国崛起中的共性问题,在历史上,所有新兴的大国都会面临既有霸权的阻挠。一个大国意味着国情复杂,民族众多,而且是文化多样。所以,大国崛起,对现有的世界格局有挑战,既有霸权肯定会遏制你。
第三,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当前,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改善,和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的态势还没有根本的扭转。全国贫困人口有百分之七十二在民族地区,其中贫困人口中有百分之五十二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到少数民族。解决这个问题,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的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族地区内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如“七五事件”的肇事者大都来自贫穷的南疆,新疆内部地区差距就很大。南疆很贫穷,而克拉玛依就很富有。而恰恰民族地区内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民族差距是重合在一起的。加快发展要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发展的成果不是某一部分人享受。只有这样的发展人民群众才会真心拥护。另外我们还要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新期待。第四,工作环节上的不适应问题现在显得更加突出。政府要反思工作上的不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可能比没有发展起来之前的问题更多,但是我们不能不发展。经济社会越发展,有可能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要求更高。其实,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现在处于信息化时期,人民的权利意识更加提高后,问题出现后处理起来都比当年复杂的多。民族地区出现一种倾向,“不出事麻木不仁,一出事政府买单”。地方政府对很多事情不愿管,不敢管。反映了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增多,这些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共同努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现在我们的民族关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关系,不光是民族地区的事情,不光是少数民族的事,也不光是民族工作部门的事,全社会都要关心,越往后可能越是这样。每个人都要做民族团结的建设者与促进者。在学校里,如何贯彻好民族问题的指导纲要?无论怎么开展,对我们学生来讲有三个方面必须要强调的。
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心中有数,才不会发黄腔,才不会乱讲。认识上去了,行动才能跟得上。头脑中有民族问题这根弦,因为这是我们的国情,回避不了。
第二,加强交流,相互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欣赏别人的文化。我们都要了解一点其它民族的民族习惯,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民族习惯。多搞活动,大家在一起交流。处理民族问题,不要怕麻烦,要敢管善抓。人心都是肉长的,交流沟通起来,一些问题就会很好的解决了。
5.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五
海港区缪庄小学 孙书超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缅怀先辈,祭奠先烈,表达哀思的节日。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缪庄小学党支部在清明节前夕举行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传统加强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4月1日上午,缪庄小学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及积极分子会议,围绕创先争优活动部署了一系列活动,活动包括为驻操营小学庆六一文艺汇演,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开展弘扬民族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向全体学生利用大课间的时间介绍了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并组织各班利用晨会的时间详细的讲解清明的来历及习俗。同时,指导学生可以采取网上祭奠先辈,鲜花缅怀先辈等文明的祭奠方式。党员教师及积极分子带领少先队员代表来到了学校附近村庄的烈属家庭。为他们收拾房间,打扫院子,听烈属讲解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故事等活动来表达对革命先辈以及对革命家庭的崇高敬意。同时,少先队员对先烈的遗像行注目礼并献花,用这种方式寄托对革命志士们无限的哀思和敬意,表达对革命志士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6.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 篇六
計佑銘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文化歷來是一個偉大國度的立國之本和歷史傳承的精神紐帶。文化興,民族興;文化衰,民族衰。一個民族的興盛,必定是從文化的繁榮開始的;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當我們的國家經濟突飛猛進,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時候,代表國家未來的青少年,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卻顯得虛弱,令人擔心。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培育民族復興的未來人才,值得全社會高度重視。
一、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戰略意義和現實迫切性
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了優秀傳統文化,積澱和蘊含著歷代中國人的經驗和智慧,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遺產。中華優秀文化蘊涵的人生智慧、價值觀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弘揚中華文化,既是國家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傳承中華文化,青少年是基礎。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對於祖國的和平崛起乃至統一大業,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然而,令人擔心的是,我們的青少年學生在追求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不少大學生能閱讀英文書籍,卻看不懂文言文;有些年輕人滿口的西方格言警句,對中華傳統的古老智慧卻知之甚少;校園中追崇影星歌星、大款大腕者隨處可見,熟知先賢名人的卻不多;一些本科生、博士生電腦玩得出神入化,手寫的漢字則見不得人;有些青少年出現人格缺陷、道德缺失,導致許多問題的發生,給個人、家庭、社會造成傷害;有些年輕人甚至盲目崇洋,看不起自己有五千年歷史的優秀文化,如此等等。這一系列現象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地位不相稱,與加強國家軟實力的時代要求格格不入。這使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顯然,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確實具有現實的迫切性。
二、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首先從學校入手。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著名的《師說》一文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把「傳道」放在教師職責的第一位,足見中國的傳統教育對教書育人的重視。現代的學生教育,主要在學校進行。學校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範作用。無論在小學、中學或大學,都應將中國傳統文化納入正規課程中,讓這寶貴文化早早植入年青人心中,播下種子。具體來說,學校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特別要提倡中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國學經典底蘊深厚,內涵深刻,不僅是道德規範,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優秀的國學經典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經典大都語言凝練、富有韻律、朗朗上口,通過對大量的國學讀物熟讀成誦,可以讓學生徜徉於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時期是人格的奠定時期,在學生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在誦讀吟詠中會逐漸培養其人文精神。
二是在小學開設傳統繪畫、工藝尤其是書法課程。在這裡,有必要特別強調小學生學習傳統書法的重要性。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先人將中華文明與道德、智慧融於漢字書寫。在書法的語言裡,大到恢弘宇宙大道,小至個人處世哲理,都化為生動的筆墨意象。書法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尺幅天地,構建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薪火相傳,書法的代代承接起了關鍵的作用。然而,在電腦日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隨著鍵盤越來越多地取代紙和筆,很多人的書寫功能逐漸退化了,甚至患上了一種「書寫恐懼症」。開設書法課不只是單單為了讓孩子寫一手好字或者多培養幾個書法家,更重要的是在書法課的教授中穿插更多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搞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關鍵在於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在弘揚、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骨幹作用,這是傳統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通過培養訓練,形成一支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熟悉傳統文化教材、熟悉教學方法,有獨立教學能力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一支高學歷、高水平,學者專家型的大學教師隊伍。
第二,發揮傳播媒介在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上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論壇》非常成功,以簡易形式講解以往大家認為非常深奧的中國傳統文化道理,並引起全國以至全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這種成功給社會帶出重要啟示:傳媒可以利用其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滲透至社會各不同階層。具體來說,可以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要求作為國有資產的大眾傳媒,承擔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拿出一定比例的黃金時段,播放弘揚傳統文化的劇集和節目。
二是可以借助各種傳播媒介,特別是網絡形式,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淺顯明瞭的方式,如童謠、民間故事、卡通等,將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展現在青少年面前,引導、熏陶、感染青少年。
三是鼓勵創作更多更好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對各種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起到了精神引領作用,在滿足了人們健康的娛樂和審美需要的同時,也加強了優秀文化的社會傳播。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創作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扶持力度,可以設立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大獎,鼓勵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問世。
第三,政府部門和官員應以身作則,帶領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化和時尚化。
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各級政府部門責無旁貸。具體來說,應該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各級政府首先要加強領導,成立相關的機構,負責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規劃與領導、組織與管理,制訂、頒布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協調、統籌各方面的執行情況,組織、交流典型經驗,表彰先進。
二是各級政府官員尤其是中央領導,在出席重要活動時,應該多穿著中國傳統服裝;宴請外賓時,也應以中國菜式、茶、酒文化為主;積極參與各種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活動,等等。
三是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利用博物館、展覽館、公園和現有各類教育基地等場所,為廣大青少年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設施和活動,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園,使其成為學生的校外課堂和群眾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活動中心。
第四,強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將傳統文化的教育融於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地方,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對人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為了發揮家庭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政府有關部門應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以社區為單位,組織社區內家長,從弘揚優秀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開展各種相關活動,如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借此來增強家長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熱愛,從而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到他們的子女。
第五,兩岸四地聯手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
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來就是與祖國統一緊密相隨。神奇的中華文化,千百年來內化為億萬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積澱、發展並形成共同倫理、價值觀和行為信條。兩岸之間最寶貴的東西,是我們有同文同種的中華文化作為基礎,兩岸的文化交流就是建立兩岸相互信任的最重要基礎。兩岸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利於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和諧相處。
7.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 篇七
一、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社会理想, 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是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几十年来, 全面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大力推进民族团结, 各族人民统一思想, 互相理解、互相支撑, 形成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是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保障。特别对于高校来说, 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必须长期坚定执行的政治任务和教育任务, 不能放松, 不能拖延, 不能裹足不进, 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断加强研究, 加大工作力度, 切实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稳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校是各种思想交流碰撞的主要中心之一, 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和实施的主要阵地之一, 也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主要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很难融入到汉族学生群体中, 而汉族学生由于在入学前很少有机会接触少数民族也会对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认同, 往往会导致各民族学生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 误解和隔阂有可能会在错误心态的催化下和外部环境影响下放大乃至尖锐化, 从而给敌对势力留下渗透和颠覆的空间和机会。因此, 高校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想方设法将各民族学生团结凝聚在一起, 以此促进师生的团结、校园的和谐以及学校的顺利发展。
(三)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指出: “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 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面对新形势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思潮冲击, 要牢牢抓住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利时机, 总结经验, 知难而上, 与时俱进,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和主阵地,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 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民族观、宗教观, 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感, 增强大学生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路径探索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整合教育资源, 创新教育方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线, 以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为基准, 以民族团结教育为重点, 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要求落实为校园文化的自觉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自然动力, 体现民族学生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不断探索民族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 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高等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和保障, 民族团结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要努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民族团结教育, 参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良好氛围。一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按照上级关于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 做好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宣传工作, 印发相关学习资料,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进行集体学习或个人自学, 帮助广大师生了解民族政策核心内容, 掌握各民族习俗禁忌等基本常识, 教师要养成民族团结教育意识, 学生要培育民族团结意识。二是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从少数民族学生入学起形成跟踪教育模式, 通过课程教育、集体学习、教师谈心, 学生干部结对等方式,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消除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隔阂, 真正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少数民族学生, 努力给各民族学生搭建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认可的机会和平台。但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 避免引起少数民族学生反感。三是鼓励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 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开展的舞蹈、音乐等各类比赛,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少数民族院校较多的高校可以邀请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校园广播台相关主持工作, 开辟一定时段用本族语言进行广播, 并及时翻译, 增进多民族学生相互间了解。开展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增添相关体育设施, 丰富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生活。只要有利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都应该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师资、经费和场地上的投入支持。
(二)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将民族团结教育全面、系统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 积极改善思政理论课中民族团结教育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载体建设。一是推进课程改革。没有开设民族教育专业课程的高校, 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保证授课内容的连续性、稳定性, 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授课的生动性、感染性和实效性, 并要确保其与时俱进, 突出时代特征。二是深化教材内容。任课教师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进一步深化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集反映少数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的素材, 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 适时、恰当地把这些素材展现给学生, 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增强授课的效果。三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开设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方面的专门课程, 或者编写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大学生读本, 充实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 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对各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传统教育。邀请专家学者就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专题开设讲座,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三) 拓展多种教育平台有力支撑民族团结教育。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 单单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远远不够, 需要发动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共同策划、共同实施, 学校、企业、园区、社区多种教育平台发挥合力, 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多类教育方式相互交叉,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 多管齐下, 构成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大体系。一是做好职业生涯教育。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职业理想, 做好职业规划, 加强职业修养和职业能力培养, 在推荐工作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在本人接受的情况下, 在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上适当予以倾斜, 在经费允许情况下, 给予就业补贴。二是做好资助工作。在尊重资助工作原则的基础上, 在政策上略向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困难生倾斜, 在给予基本资助和关心的前提下, 加强感恩教育, 引导这些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勤工助学等各类校内外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或有偿工作, 鼓励他们用劳动和爱心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增加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 使他们在心理上能够尽早地融入集体融入学校融入社会。三是鼓励竞选班团干部。少数民族学生常以小团体形式进行学习和生活, 较少参与班级活动, 在确保学生有能力的情况下, 鼓励他们竞选班团干部, 积极参与班会等集体生活, 有利于他们开阔思路,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四是做好生活保障工作。组织并与学生欢度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重要节日或给予专项经费补贴, 在校园内建立清真食堂, 增加特殊需求食物供应, 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专座, 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
摘要:面对复杂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 以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等工作为切入点, 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科学途径, 对于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 促进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何骏, 钱敏.论和谐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团结观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N].2010
8.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思考 篇八
[背景材料]
2009年7月1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指出,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中断。各地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列入当地课题研究规划,保证经费投入;各学校也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中。
[考点链接]
一、经济常识
1.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所以,实现民族团结,从根本上讲要靠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
二、哲学常识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西藏“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充分说明,当前妨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仍然存在。在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的策划煽动下,国内还有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活动。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还存在着一些民族偏见,存在着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正是我党从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现状做出的科学决策。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民族团结是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需要,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开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的需要,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民族也就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所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三、政治常识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组织文化建设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是我国重要的对内职能。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国家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2.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需要,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开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的需要,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
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民族团结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应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好、开展好,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好、发展好。
4.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6.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公民要自觉地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综合演练]
新华社8月25日电,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知指出,在学校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保证。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组织中不能履行国家职能的是()
A.中宣部
B.教育部
C.国家民委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2.从政治常识看,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是国家机关在履行()
A.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职能
B.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从哲学角度看,之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是因为()
A.国家观、民族观属于物质范畴,是自然形成的东西
B.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
C.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探索出一条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这一成功实践是以62年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为标志而正式拉开大幕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实践,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有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
C.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D.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5.在我国之所以能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关系
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C.各民族有共同的利益
D.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一点论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从政治常识看,下列与巩固民族团结无关的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三项基本原则
C.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建立经济特区
8.2009年8月24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召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讲话中强调,要高举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定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定自觉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
(1)从国家职能的角度看,国家应怎样加强民族团结?
(2)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A 2.C 3.C 4.B 5.D 6.B 7.D
8.(1)①国家要履行好政治职能,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同时,国家要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切实维护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②国家要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③国家要履行好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④国家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交流与合作,为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9.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 篇九
感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刚刚有那么几个问题没有解决清楚„„(矛盾冲突)
在经历了激烈的唇枪舌战之后,我想我们还是先回到我们今天的辩题本身。当下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危机感教育还是民族自豪感教育。我想要再为对方辩友一一明晰今天辩题中的几个关键字:
“当下”即我国目前的现状,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正是国家更多的是在宣传我们所取得的种种成就,我们在国民教育和舆论宣传上总是习惯于总结功绩,文过饰非。就好比中国近现代史这样一部屈辱自虐被动挨打的历史;我们的宣传机器和历史教科书却将这段历史美化成民族振兴的悲壮史诗。
辩题中的“更”即我们承认大学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对当今学生都是不可忽视,两者并重的,只是基于我国目前的现状,我们觉得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感更具有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体,而当今大学生的现状则是大学生从小所接受的便是民族自豪感式的教育,这使他们总是站在过去的荣耀中看待当今的现实,这就使他们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只会以一种批判的角度来面对问题,而并不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心态。也正视他们不健全的认知使得他们没有意识去深入剖析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的危机感教育正是解决当今问题的最佳途径。
对方观点: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
我们现在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一方面国家隐瞒了我国一些危机的状况,只是在不断的告诉我们国家的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的确,我们承认我国的确是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强大。而我们是否忽视了一些我国存在的危机和问题,灾难后我国宣扬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多么团结而我们是否也该注意到我们灾前教育的环节是多么的薄弱。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生只看到了存在的危机,而并无意识从一个深刻的角度来对这些危机进行一个理性的评估和深刻的分析,他们只是以一个局外人的姿态看待我国现在面对的危机,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一部分大学生站出来质疑中国的民族精神何在,可是然后呢,他们并没有想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他们并没有反思如何避免这种状况的再次发生,的确,我们承认大学生在面对一些民族问题的时候确实存在能力不及的现状,但当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从心底没有这个意识去解决,如果连解决问题的意识的没有,那么就算大学生能力之所及又如何。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我们难道还不应该注重大学生民族危机感的培养么。
一个没有勇气正视自身弱点,而只看到他人弱点的人是注定会坠落的;一个努力发现他人优势同时又敢于正视自身劣势的人则会不断的自我完善。当代大学生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代肩上本就承担着祖国发展的重任,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如果连当代大学生都不能清楚的分析我国目前的局势,又何谈整个社会的进步。
居安思危,居安思危,那么当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面对的不再是那么积极的外部环境时,当我们感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压力时,当我们已经身居不安时,是不是更应该思危?
10.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情况调研提纲 篇十
一、各市州、县和各级各类学校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落实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意见建议等。
二、各地中小学和有关院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情况。怎样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怎样设置课程?有哪些具体内容?
三、教材情况。有无教材?有哪些教材?教材来源和使用情况?补充教材和教辅资料的有关情况。
四、各地和有关院校开展民族团结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情况。如何开展?有哪些具体做法?
五、各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编写地方或校园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教辅资料及教案的情况。
六、各地和有关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情况、做法经验和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等。
七、各地和有关院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库建设情况,做法经验和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等。
八、师范院校和民族院校设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业,培养培训民族团结教育授课教师的情况、做法经验和问题及意见建议等。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情况调研提纲(2)
一、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发挥情况调查
1.进学校的情况?学校层面怎么安排、设置?(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各年级依据现行语文、历史、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关民族团结、民族关系、民族风俗、民族矛盾、战争冲突等内容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由教导处负责督查课任教师落实教材中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得随意将这方面的内容删减或安排学生课外读,政教处每学期安排一至两次民族教育主题班会课,每学年不得少于三课时。)
2.课程内容整合情况。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在思想品德类课程的框架内,小学有关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初中有关民族常识教育的内容有哪些?高中阶段有关民族理论和民族法规政策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分布特点;日益悠久的政治联系、日益发展的经济交流、相互包容的民族文化;汉藏一家亲、共建和谐新疆、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民族问题基本理论即:民族的起源与含义、关系与问题、理论继承与发展;我国宗教政治与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及其优越性、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及对策;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
语文:采撷《诗经》选文、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人物传记《苏武传》。
政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我国新型的民族关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主义。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回民支队、大青山游击队。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区域民族自治制度的建立。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抗击沙俄入侵捍卫民族主权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各民族精英共铸中华文明。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南昆青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防灾减灾工作依靠群众,依靠集体,互助互济有利于民族团结
在新修订的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健康成长等课程中有哪些内容是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汉藏一家亲、共建和谐新疆、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我国宗教政治与民族关系、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及对策)
3,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教师能否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不同年级阶段如何让学生了解民族常识、民族理论、民族法规政策?(能,对于不同年级阶段学生依据教材安排内容逐步让学生了解民族常识、民族理论、民族法规政策。)如何培养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意识?(在进行民族团结内容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以身边的民族团结事例和典型人物展开讨论,让学生各述己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安居乐业,民族团结是必然选择,只有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才能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意识,之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走出课堂,亲身经历民族交往的过程,深入体会民族团结,各民族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真挚情感。)
4.课时保障情况及其困难。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学年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的学时合理的课时应该是多少?(15课时)课时保障的困难在哪里?(教学内容在高考中考察所占比例较小,教材及辅助材料相对较少,因而在课时安排上不能保证足额开课)怎么解决?(目前我们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对策)
5.教材及其采购专项经费来源情况。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有哪些?(现有教科书中采编到的内容,能够利用的网络媒体资料、影象图片资料等。)采用的《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吗?(否)是否将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范围?(否)是否结合实际编写地方补充教材?(否)有哪些?(无)怎么开发的?(无)质量怎么样?(无)
6.激励支持机制情况。开展过哪些中小学样民族团结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无)是否专门设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的专门课题?(否)是否开发、编译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否)有哪些?(无)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app,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进行传播?(是)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其他形式、途径和方法
7.是否指导学生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有过,但未能做到长期性。)具体有哪些范例?(事先布置学生走访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叙述一下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风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机,请少数民族学生表演本民族舞蹈、演唱民族歌曲等开展班级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8.根据本地本校实际,组织开展过大会、辅导报告、年级大课、班课、班会等哪些民族团结主题活动或体验活动?(组织刊出过民族团结教育的班级黑板报,组织开展过班级民族舞蹈、民歌演唱活动。)是否举办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形势报告会?(否)是否借助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否)有哪些?(无)运行机制是怎么样的?(不健全)
9.能否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开展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能)
三、政策机制保障情况 10.学校是否有条件聘请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入物担任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顾问和校外辅导员?(否)如有,工作机制是什么?(无)
11.教师是否参加过有关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培训?(无)是哪些层级的?(无)课程内容是什么?(无)培训形式是什么?(无)
12.学校所在地区是否有民族团结教育课专业背景的教师?(无)13.近两年,是否把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察和中考、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是)举例说明具体有哪些内容?
(选择题
民族的含义是指
A.民族的产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C.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D.生活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采取了特殊倾斜政策,以帮助这些地区尽快脱贫致富。这体现了
A.民族有先进、落后之分
B.国家改变了扶贫方式
C.国家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2009年,中国修订再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据悉,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由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面系统反应本国少数民族情况的丛书。该丛书是中华民族问题研究的百科全书。回答12-14题。
12.中国修订再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这是因为民族问题关系到
①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②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③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集中的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A.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B.促进民族人口的增加
C.构建和谐社会
D.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14.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这种做法
①企图把我国国内的民族问题国际化 ②图谋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③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 ④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是否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督导评估工作?是如何考核的?(是,在考核中做为一项内容加以考核。)
15.是否有专项经费或者常态性经费支持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否)具体经费渠道是什么?(无)
11.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 篇十一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现状
(一)思想道德状况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学生基本上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勤奋上进,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地站在党和国家利益方面,同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想做坚决斗争。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了党组织并能够起先锋模范作用,思想稳定,能做到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学习认真刻苦,学习生活已经能够融入校园大环境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出于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有本民族意识,但他们能理性地看待,不过分渲染本民族的民族意识,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但有时自控能力、自我塑造、创新、竞争等方面能力较弱。
(二)经济状况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水平较落后。少数民族家庭的人口数较多,由于家庭收入水平有限,家庭条件比较困难,而较高的升学费用,内地较高的消费水平,这给家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较差的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参与学校、学院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在高校里,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这些不当的心理和行为也可能会伤害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
(三)生活习惯
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其生活习惯和汉族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在饮食习惯上,回族人拒绝食用猪肉;维吾尔族学生必须到清真馆就餐;藏族学生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等。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变化发展中维持下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即使到了一个新地方学习,也会保留或是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生活,这也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但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往往会与汉族学生的思想观念或生活习惯产生冲突,这就需要大家相互尊重和认同,若是双方不能相互尊重和理解,就有可能会引起摩擦和冲突,而少数民族学生出于对自己民族习惯的保护,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和行为,汉族学生也容易产生排斥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
(四)学习状况
学习成绩差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普遍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受的基础教育比较差,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是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学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他们进入大学后,看到这个斑斓的世界人才济济,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比比皆是,汉族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优异,社会知识的丰富,很强的办事能力,都是他们望尘莫及的,这使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而且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对汉语多少有些心理上的排斥,有些甚至无法正常地用汉语交流。而内地高校基本上都是用汉语教学,他们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此外,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公共课上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进入大学之后,这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让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难以应付。另外学习成绩不好和语言的障碍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就业。
(五)人际交往
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有着更强的自尊心,由于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差异,这容易让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学习生活,他们在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的同时,还要适应新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和敏感,再加上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往往不善于与汉族学生沟通来往,他们大部分时间交往范围只限于本民族之间,从面接受不到汉族学生优异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得他们封闭、孤独、困惑,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小团体,与汉族同学产生隔阂,不利于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应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实践,以学生为本,切实为学生着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工作,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巩固民族团结。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意识
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很有必要。因此,我们要了解少数民族的现状和特点,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突出抓好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从自己做起,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意识和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要反对民族歧视,教育各民族学生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各项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观念,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把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和政治地位敏感的特点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事业。endprint
(二)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1以人为本关怀学生,加大扶贫助困力度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多数为贫困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他们承受着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和自尊交织的矛盾心理的双重压力。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就需要加大帮扶力度。首先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比如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特别是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另外还要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这样既锻炼自己,又减轻了经济压力。
2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说:“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2]。”为了证明自己民族的勃勃生命力,每个民族总以自己不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服饰、节日礼俗、生活习俗等等引以为自豪,获得自尊。高校应在广大师生中强调,在接触少数民族学生时,首先是要加强对其民族文化、民族习惯的认识,特别是要重视做好清真食堂、重要的民族节日等工作。如藏族传统节日“古图”、维族的开斋节、回族的古尔帮节、壮族的“三月三”对歌节、藏历新年等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庆祝活动、组织联欢会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3]。
3帮扶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
第一,可组织班级学生干部,与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一对一”的帮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少数民族学生刚入学时的焦虑感,直接的帮助能缩短他们的适应期,同时,还能最大化地发挥帮扶的作用。此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第二,建立沟通平台,加强专业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沟通交流。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是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较为粗略,缺乏针对性。而通过这个沟通平台,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就课堂上未听明白的知识点请教老师,通过这个途径,不仅能减少他们学习的阻力,同时还能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学校可设置一些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学校可通过设置一些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数理化等课程,弥补他们之前所学知识的不足。
4帮助他们突破语言障碍,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建立专业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平台,这就需要老师和汉族学生经常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不断的交流中增进友谊,加深民族间的感情,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学校还可以增设语言类课程,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便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三)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建设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祖国边疆巩固的重要责任,他们是民族地区的宝贵财富,因此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民族地区将来的发展、繁荣和进步[2]。在他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心里健康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个别方面仍存在如焦虑、敏感、多疑、封闭、自卑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应及时关注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1学校要健全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配备专业素质高的咨询人员,特别是少数民族咨询人员,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环境适应、情绪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增强耐挫折能力,学会心理自助,保护身心健康,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要发挥各门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相互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同时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所以要把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科学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安排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以及承担一些学校、班级的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磨练自己,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内地高校开展民族教育是教育部、国家民委对内地高校的认可和肯定,内地高校应该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与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少数民族教师,增强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通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师生的深度融合,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及时解读国家最新政策纲领,发挥教师“领航人”的重要作用,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总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简简单单的工作,它的涉及面广,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摸索探讨,新形势下要根据教育形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最终形成一套价值理论体系。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核心要素。掌握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本着教育和服务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做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促进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青耀,赵文富.浅析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7(3) :42.
[2]金丽华.新时期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1(1):15-18.
[3]吴俊,章新友,衷彦,等.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广场,2010(10):160-162.
12.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 篇十二
一、关于民族团结与语文课程的教育融合问题分析
1. 语文教学过程中, 民族团结教育尚未引起重视。
各地推进的课程改革, 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材更新、考核的内容更新, 使老师们压力很大, 疲于应付。而学生最后的选拔还是要看成绩, 重点是知识、能力的考核, 民族团结教育在语文试卷中体现不很明显, 造成部分老师认为知识教学容易出成绩, 而民族团结教育则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培养, 见效慢, 而且主要是政治老师的工作, 与语文学科的关系不大。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 重视知识能力教学, 轻视德育教学, 忽视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
2. 部分老师因为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 造成对民族问题不熟悉, 不敏感, 不敢说。
现在教师教学压力比较大, 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上, 因此不关注、不分析国内外的大事, 尤其是有关民族问题的大事。对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认知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甚至是不知道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 对学生的问题困惑自然无法给予解答。比如有的学生问党员为什么不能去寺庙, 青海不允许藏族学生学藏文是怎么回事等, 如果不关注时事, 不了解相关政策, 那只能是一问三不知, 大摇其头。因为不知道, 所以不敢说、说不好, 这种做法只会增加学生的困惑和不解, 严重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3. 教育的方式方法僵化, 语文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油水分离。
一部分教师意识到民族教育的重要性, 也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说教的东西多, 方式方法不灵活。教师只是灌输式的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告诉学生, 而很少结合语文教学及现实中的例子来教育学生。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不爱听, 其效果当然难如人意。
二、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究
1. 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的融合, 把语文真正变成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 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而语文学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 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因此使学生爱语文, 学语文, 用语文, 是民族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民族学校教师,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二者的结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多读民族宗教方面的书, 多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 用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作为学校, 要加强对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培训学习, 给老师们创造学习的机会, 增强大家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促进大家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
2. 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清楚语文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 是材料就得有取舍。以京版教材为例, 在必修三教材中有一篇主父偃的文章《谏伐匈奴书》, 该文章在言情析理方面确实高人一筹。但是这篇文章毕竟是几千年前一位封建臣子进谏的文章, 在对待游牧民族匈奴的问题上, 带有严重歧视色彩, 说匈奴“兽聚而鸟散”“上自虞夏殷周, 固不程督, 禽兽畜之, 不比为人”, 这样的语言处理不好, 很容易伤及学生敏感的自尊心, 影响教学效果不说, 还有可能给学生造成大汉族主义印象。所以对这篇文章应该辩证分析, 适当取舍。另外, 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 要学会随时随地取材, 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只有这样, 你讲的东西才是新颖的, 才是鲜活的, 学生才乐意听、乐意学。
3. 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和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结
合起来, 要高度重视听说的能力的培养, 培养促进民族团结的人才。要想把语文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融合起来, 其重要前提是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创新教育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要推动语文教学的电讯化, 使用电脑ppt、影音文件等形式, 使教学手段多元化, 使语文的展现形式更丰富。在教学方法上要将引导法, 点拨法, 启发法等方法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 语文学科才有趣, 学生才爱学, 民族团结教育才能潜移默化, 深入人心。对一个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如何与汉族人沟通交流, 是一个潜在的考核标准。因此, 民族学校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 要调动学生, 鼓励学生多说, 积极开展课堂辩论,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戏剧、小说, 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使学生能够用汉语进行表情达意, 沟通交流。
三、结语
民族团结教育任重道远,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地位, 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 要积极探索语文和民族团结教育融合的途径, 使学生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接受者, 实践者, 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沈桂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党的民族政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2]孟立军.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3.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 篇十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有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直以来,我校都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过举办民族知识测试、民族团结主题班队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成立领导小组,抓好指导
我校领导召开校委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全面安排,确立了工作思路,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主要抓,德育主任、班主任直接抓,全体老师共同抓的良好格局,保障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二、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历史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向世界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要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它们知道历史文化的夺目光彩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材,利用每月一次班会,每周升旗仪式时间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主要做法是:学校以新华书店配发的《民族常识》教材为主,通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民族常识》读本中认识了各种民族和他们的生活风俗以及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知道了各民族历史文化是我国历史宝库中的一块耀眼的瑰宝,它吸引着世界各方人士对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的喜爱。
三、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了解民族,学习民族的历史文化,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学习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拓展了天地,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1.选树身边的民族团结模范,深化教育效果。
通过校园之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出6名同学为我校的民族团结之星。这些同学用真诚和友爱结交民族朋友,用热情和微笑为民族同学排忧解难,使民族团结之花在他们的互帮互助中竞相绽放。
2.深入宣传教育,营造创建活动氛围。
工作中,在学校校委会的领导下,通过开展一次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板报活动、一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班会、利用电子屏、宣传栏等有效形式切实加强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悬挂标语、板报、主题班会,使“三个基本知识”(即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常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进步。
除此之外,学校充分发挥广播、展板、LeD显示屏、班会、主题校会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建立民族团结教育角,广泛宣传民族团结政策及其重要性。学习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马克思五观等,真正实现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进学校全覆盖的要求,人人都是民族团结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营造了一个“团结互助、活泼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校园氛围。
3.对民族师生开展“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送温暖”活动。
校工会利用节假日举办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加强各民族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促进民族团结。
存在问题:
1.民族团结宣传不够及时,宣传氛围不够浓厚,方式方法不够灵活。
2.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单一,活动实效性不够突出。
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3.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作品等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
【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推荐阅读:
学校加强体育教育11-14
关于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08-20
加强学校民防教育 提高学生民防意识09-25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08-07
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06-30
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的措施07-17
加强学校夏季用电安全管理的通知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