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一单元单元目标和分课目标(精选2篇)
1.七上第一单元单元目标和分课目标 篇一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一-----景物描写
一、训练目标:
通过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二、训练重点:
学会进行景物描写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服务于文章的主题。
三、训练过程:
1.激趣导入:呈现一幅山水风光图,要求生描述画面内容,明确描写手段自然揭题。2.感受景物描写的作用
引出几句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让大家讨论他们的作用
(一)景物描写的定义
所谓景物,指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两种。前者着重表现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场景。后者偏重反映社会风气,风俗风情。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象,植物动物,古迹胜景,城乡风光天象气象,时序时节等。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2、烘托人物心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背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教师补充)
4、暗示社会环境,表现文章主题。(教师补充《小橘灯》《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三、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呢?
1、根据文章的需要,确定适宜的景物描写,详略要适当。
2、选好观察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与描写 a、定点观察
威尼斯是“海中之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用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醇,会带你到梦乡去。(朱自清《威尼斯》)b、定景换点
月夜之下,站在果盒桥边,远望合掌峰,此刻竟成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外侧那“男的”绾着发髻,英俊潇洒;内侧那“女的”头插鲜花,婀娜多情……走近,来到灵峰招待所屋檐下,仰头看,只见一只展翅飞的苍鹰,凶悍无比,故叫:雄鹰展翅峰。再走几步,竟令我们羞而却步一夫妻峰竟又成了一位少妇丰满高耸的双乳了,故称“双乳峰”。
3、抓住特征,准确用词,写出精神
以有情之眼看景物,景物从而变得富有灵性,充满精神。
如:好一片轻盈的娇鸣,我从睡梦中惊醒,这是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晨。宇宙为轻雾所笼罩,一阵阵的轻寒,微微地袭上了我的衣襟,太空晴、天一碧,只有一两片的云霞飞舞,东方天边的霞影,时刻在幻变中,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倏忽间,一个像美人脸儿般的朝阳出现了,她羞答答地露出云层,放射出万道光芒,照遍了大千世界,警醒了花草虫鸟沉沉的梦,照暖了这冷冷的心,照苏这世界上的一切一切。
这段景物描写,从听觉入手,继而通过肤觉、视觉和感受等角度,表现出“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天早晨的特点。
4、注意顺序
a、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按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c、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生结合朱自清的《春》的写景顺序理解
(三)实践训练
请以“家乡的秋天”为题目,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参考例文
写作指导
1.关键是要善于发现,你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不妨先都记下来,再做取舍。
2.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
范文引路
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春天,山花烂漫,遍野芳香;家乡的夏天,绿树成荫,碧波万里;家乡的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而我最喜爱的是家乡的秋天,它那累累的果实,漫山的野菊,怡人的山水,在我脑海中都刻下深深的印记。
家乡秋天的原野是丰收的原野。你看,一排排玉米双手捧上千粒珍珠;一棵棵高粱昂首摘下万点星辰,遍地的黄豆就像一颗颗金豆子……农民在地里忙着收割,那种丰收的喜悦,从心里流到脸上。秋天的果园是丰收的果园。那一棵棵的苹果树,果实累累,它们脸贴脸,挨着,碰着,猛一看,还以为是开灯会呢!农民在果园里忙碌着,那些个大的、又红又圆的苹果都抢着伸过来,好象在说:“摘我,摘我……”。放在地上的苹果筐,不一会儿,就满满的了。
家乡秋天的山坡是五颜六色汇成的天空,微风吹过,满坡的野菊随风摆动,就像无数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那红色的犹如啼血的杜鹃引人注目;那蓝色的就像蓝色宝石光彩耀人;那黄色的恰似点点星月辉煌灿烂;那紫色的宛如紫色的水晶清新淡雅……
家乡秋天的山林是梦幻的海,是欢乐的洋。走在林间,秋风吹过,落叶纷飞。犹如漫天大雪悄然而至;又像只只彩蝶悠然飞舞。置身其间,心情的惬意,感觉的朦胧,是梦境,是幻觉,还是现实,让你浮想翩翩。地上厚厚的一层落叶,踩上去软绵绵的。这时,这里是我们留恋的场所。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追逐打闹,不必担心大人们的唠叨。跌倒了,没关系,地上的落叶犹如一层厚厚的垫子,保护我们不被摔伤。我们尽情的享受着季节的赐予,欢笑声不时的充溢着整个山谷。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秋天。家乡的秋天,野菊傲霜,瓜果遍地,金风送爽;家乡的秋天,传送丰收的喜讯,流溢五谷的清香;家乡的秋天,记载我童年的欢笑,留着我深深的真爱。
2.六年级上第3单元目标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等生字词;理解“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画出环境、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批注出自己的感受。抄 写描写环境的句子,积累语言。教学重点:
1.会写12个生词并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画出环境、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批注出自己的感受。教学难点:
准确找出课文中描写环境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忐忑不安”等词语感受作者心理活动描写中蕴含的 桑娜内心世界;学习这种方法,借助“严肃、忧虑”想象丈夫丰富的内心活动,表现穷人善良的美好心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9至最后一段。
2.课后围绕“熬”字展开想象,围绕一个场景为续写课文列提纲。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课后围绕“熬”字展开想象,围绕一个场景为续写课文列提纲。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读记记“张皇”等词语。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围绕导语提示的话题进行自学,交流时表达清楚“别饿坏了那 匹马”的用意。
3.能迁移运用精读课文的方法给文章的结尾补充一段心理活动的内容,展现残疾青年一家人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重难点:
1.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能迁移运用精读课文的方法给文章的结尾补充一段心理活动的内容,展现残疾青年一家人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唯一的听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词,能把生字组成的词语“悠悠、仪式、道歉、溜走、割舍、嘿嘿笑”读正确,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蹑手蹑脚、沮丧、羞愧、兴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的脉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6个生字词,并能规范地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听写“抱歉、悠悠、溜走、仪式、割舍”等生字词。2.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和行动变化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心 情,读出沮丧、羞愧、兴奋等相关的语气,并感悟“我”心理和行动变化的原因。
3.深入学习课文后,能举出具体的语句、语段说说文章采用环 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和行动变化的词句,感受人物的心情,并体会我心理和行动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采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12﹡用心灵去倾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和苏珊交往的经过,领会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围绕导语提示的话题进行自学,交流时表达清楚感动的原因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围绕导语提示的话题进行自学,交流时表达清楚感动的原因。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语文园地三
第一课时
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会能认识到人要讲诚信,但有时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辩论的过程,掌握辩论的基本环节和方法。能够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教学重点:
辩论时抓住重点,能用事实进行应对、表达。教学难点:
能够善于倾听、接受别人合理的见解,不断完善对问题的认识。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2.形成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人的方法和能力,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3.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事例,运用本组课文学到的习作方法反映人物的美好品质。
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运用本组课文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第三课时 回顾 拓展三 教学目标:
1.找出本组课文中描写环境和心里活动的句子,细细品读,结合课文理解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好处,并感受作者是如何抒发美好情感的。
2.学习并会背诵这些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搜集和积累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3.交流阅读《绿山墙的安妮》一文读后感受。教学重点:
1.找出本组课文中描写环境和心里活动的句子,细细品读,感受作者是如何抒发美好情感的。
2.学习并会背诵这些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3.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教学难点:
【七上第一单元单元目标和分课目标】推荐阅读:
新目标七上英语三单元02-05
语文七上第二单元写作教学案07-21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三维目标教案09-09
7上第一单元作文10-01
七上语文第一单元总结09-26
四年级上第一单元词语06-24
六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07-08
二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01-08
苏教版六上第一单元试卷11-09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