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

2024-08-02

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精选10篇)

1.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 篇一

发展山区经济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党在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东阳市根据这一目标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各方面因素,东阳市山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平原乡镇相比,差异明显,且差距有不断拉大趋势。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努力发展山区经济,对东阳市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东阳市山区经济现状

山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灵。综观发达的平原乡镇,起初都是依靠信息,掘到了改革开放的头一桶金,而当时的山区,还停留在农耕农作上,当山区农民认识到仅靠土地不能给自己带来致富时,而平原乡镇的建筑业主、商业主等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创业就容易多了。

2、交通不便。交通不便同时带来信息不灵和企业的成本提高,在原来东阳市的18个山区乡,几乎都办过企业,但成功的企业廖廖无几。

3、观念陈旧。①接受信息速度缓慢,有好的信息如果农民接受速度慢,就会错过赚钱的机会,信息加速度就是金钱。龙井茶加工能使茶园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增值了十几倍,八十年代末与东阳市相邻的新昌、嵊州龙井茶加工搞得红红火火,东阳市原宅口乡依托集市(集市中有大量嵊州人流动),信息就率先传到该乡,办起了东阳市第一茶叶市场。而三单乡接受该信息的时间迟了整整四年,也就是说这里的茶农错过了四至五年的赚钱机会,信息传递接受速度之慢,简直是不可思议,难怪拥有一万亩茶园的三单乡其市场的兴旺程度还不如五千余亩茶园的原宅口乡。②部分群众思想惰性,容易满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区农民温饱已基本得到解决,有的群众就满足了,陶醉了,“过去当皇帝都没有电灯亮,现在我们有电灯亮,生活比过去的皇帝还惬意了”,但他们忽视了时代在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他们对外界高质量的生活只是在电视画面上能看到,看到人家高质量的生活也不心动,反正摸不着,从而缺乏追求,出现了山区部分群众“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懒惰思想。③嫉妒性强。有的山区群众虽然自己不能致富,但当人家富起来时又会产生嫉妒心,“穷也要多个伴儿”。三单乡的青石业是该乡的特色工业,该行业一哄而上,现已拥有17家。但该行业的创始人现已停产近一年,引起停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嫉妒性所致也是原因之一。④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近几年出现的果(菜)贱伤农事件时有所闻,前几天三单乡前田村一农妇挑着香料烟叶到嵊州销售,由于价格贱,舍不得卖,却只能蹲在那里流泪……究其原因是当时种植时忽视了“供过于求价格就跌”这一经济规律。

4、政府扶持政策见效缓慢。市政府为了扶持山区经济,无论在资金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倾斜,但见效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即扶持不应流于形式上,应注重其效益。

5、未能有效地实施土地流转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户解决温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出现了规模种植者缺少田,不种田的荒着田,制约着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经营。

6、缺乏法律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叫合同经济,几年来实施的订单农业为发展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在订单农业中,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近年来商贩在订单时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最终导致农民权益受损事件时有发生。

范文网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1、更新群众观念。一是扶贫先扶志,更新“温饱即安,满足于现状”的观念。二是淡化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

2、政府引导。①信息引导,山区经济落后最大的原因是信息迟到。抓住信息就是抓住金钱,如三单乡的龙井茶加工,为什么靠近新昌、嵊州的村率先搞得红火,为什么宅口的茶叶市场办得好,其主要原因是宅口每月有6个集市,集市上流动着大量的嵊州人,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对于信息传递缓慢的山区,政府部门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是加快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②培植特色农产品市场。东阳市各山区都盛产着特色的农产品,如虎鹿的香榧、马宅的药材、八达的蚕桑、佐村的食用笋、宅口及三单的茶叶等等,但这些特色农业到目前尚没有一个上档次的特色市场,似乎是“深藏闺秀无人知”的感觉,市场能使农产品效益提升的同时,也能起到传递技术的作用,三单乡善部坑村龙井茶的加工技术就是从新昌茶叶市场带来的,所以政府应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培育。③引导劳动力转移。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表现,要使山区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加以引导,使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向二、三产业转移,

这一点今年三单乡党委、政府可谓是抓到了点子上,该乡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建立了劳动输出信息窗等。

4、政府扶持。①资金扶持。资金短缺是山区农民兴办特色农业的困难之一,需要政府资金扶持。近几年,通过政府扶持,涌现了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但据目前的情况看,扶持的社会效益不很明显。政府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使其能产出效益,要注重资金使用效益的回访,变现在的无偿拨款为有偿使用,以迫使经营户产出效益。②政策扶持。山区未能处理好土地流转是山区特色农业的又一制约因素,政府部门要制订一定的政策来制止抛荒和推动土地流转。

5、加快下山脱贫步伐。山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山区的经济,山区部分村居住在穷山僻壤,有的至今未通公路,生活之原始令人心酸,对这部分山区群众唯有把其搬下来,才能使其走向富裕。

2.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 篇二

一、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 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20年来, 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 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 (集体经济8%, 国有经济4%) 。1993年~1996年间, 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 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2.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 在经济总量中, 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 在1997年总产值中, 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私营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

(1) 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企业, 成为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2) 在国有经济中孕育着私营经济的成分。

(3) 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 实为私营的企业已经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加强市场管理, 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

3.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 私营经济应大力发展, 国有资本可以从产业中退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就基本上没有了国有企业。我们也应当结合建国以来行业的发展史, 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 改造我们的企业所有制结构。

二、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1.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1、从外部来看, 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 它是制约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 “对立论”, 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而把私营经济看作“异己”, 加以排斥;

(2) “担心论”, 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 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 等等;

(3) “唯心论”, 即看不到私营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更看不到私营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 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 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深化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 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 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2) 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 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 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规划, 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企业“摘帽”正名, 还原其本来面目, 确立其法律地位, 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生产力。二是破除所有制歧视, 强化服务意识, 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为私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 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 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 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 确定经营策略, 壮大经济规模, 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3.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 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行业都发展了, 才能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2020年~2050年, 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经济将作为国内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 国有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 而呈下降趋势。

诚然, 上述对我国私营经济历史发展趋势的描述, 是建立在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基础之上的, 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 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已经孕育成熟、将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发展趋势中各阶段发展周期的长短, 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表, 并随着改革进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2]张岳东主编:日本的建设业.中国计划出版社, 1988.7

3.关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废物利用

循环经济主要是一种减物质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有效结合,而且这一过程的实现的主要模式为:资源-成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是一种反馈式的模式。循环经济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利用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護,最终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加,有效的推动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发展。

1.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所具有的问题

1.1较低的原煤的入洗加工效率

原煤入洗率在发达国家能够达到65%~80%。但是根据2010年的报道来看,我国当时的原煤入洗率比较低,甚至还在45%以下,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原煤主要是用于燃烧,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原煤的热能转换率也非常的低。另外从运输方式来看,原煤的长距离运输严重增加了运输压力,消耗了大量的运输动力,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2011年的统计来看,全国总共有超过18亿T的煤炭需要长途运输,而且这其中有11亿T的煤炭未经加工直接被燃烧。根据计算来看,这11 亿 t的原煤所含有的中含有矸石就超过了2亿t,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运输动力的浪费。

1.2煤炭行业较低的集中率

近些年一老,虽然我国在煤炭工业结构方面做了一定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的来看,其产业结构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据统计,截止2010 年我国就有超过9000家的大型煤矿企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煤炭产业具有分散性无法形成应有的规模。另外全国年产小于35万t的小企业就有13000家,其每年的单井开采小于10万tt。

1.3严重的煤炭资源浪费

根据当前的煤矿格局来看,地方煤矿占据大多数,而且这些煤矿则是我国的主要煤炭来源。由于地方煤矿的规模较小,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煤炭的采集技术相对落后,其回采率也是非常低的。而且我国比较大的煤炭开采企业其回釆率明显偏低。根据煤矿的设计来看,其回采率需要在60%~75%之间,这就使得大量的煤炭资源被浪费。

2.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2.1建立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1)对煤炭产业进行集中,根据我国的煤炭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的国有煤矿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国家可以对其进行技术的不断升级,从而形成生产能力较高的煤矿产业,从而使得我国的煤矿产业竞争力的增加。

(2)国家办矿要形成相应的标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对小型煤矿产业进行调整,从而有效的提高煤炭利用率,及时关闭呢些生产规模较小、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布局混乱的煤矿。另外还要加强国有煤矿企业的改革和管理。

(3)在地区之间设立相应的循环经济体系,从而打造出一条资源循环的产业链条。

2.2煤炭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

(1)合理的安排煤炭开发以及勘探的顺序,总体上对资源进行开发,从而有效的对生产规模以及接线进行确定。

(2)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推行,不断的完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相应制度,从而对煤矿生产进行合理的安排。

(3)节约煤炭资源,合理的利用资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稀缺性的煤炭进行有效保护。

2.3循环经济技术的大力推广

不断地对煤炭开采设备进行升级,并且及时的引进当前最先进的设备,从而最大限度的对煤炭资源的储能转化率和回采率进行不断地提高。寻求当前最为先进的技术和措施,从而对煤矿中的共生资源进行联合开采,从而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力推广资源替代技术以及资源节约措施,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治理,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2.4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制定相应的市场激励机制来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利用,并且还要对市场定价机制以及再生资源的市场交易制度进行规范。首先根据国家对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所确定的相关规定进行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从而有效的降低以废弃物作为原料的产品的成本;其次就是对对利用废弃物作为生产资源的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确保废弃物在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最终确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国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鼓励相关的企业。减免相关企业的相关税费,延长免税时间,国家增加我国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资金投入。

2.5对煤炭资源进行严格管理,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煤炭产业能够不断发展的需要煤炭资源的大力支持,对煤炭资源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对回采率以及综合利用率进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有效的监督。首先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有效的确定所开采地区的资源范围和开发规模。其次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程,不断地对各种制度进行完善,对煤炭产业进行资产化的管理。另外就是煤炭资源的节约以及有效利用,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稀缺煤种的有效开采。

从我国当前的具体形式出发,制定相应的回采率标准,并且要根据开采方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标准,并且对其要对煤矿所具有的可采储量进行界定。利用相关的经济杠杆原理,从而有效地额对资源回收率进行调节。对于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模式,可以进行税费的合并,实行资源税的动态管理。

总而言之,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必须要不断的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对我国当前的煤炭产业结构进行积极地改革和技术革新,并且要通过相应的手段来实现煤炭循环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昌辉.关于建设工程造价指数及应用[J].煤炭技术,2012(7):107-109.

4.路桥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四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我国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路径和图景,路桥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各方面中一股强势力量,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路桥经济”与信息革命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货运需求也快速增长。这些需求极大地推动着公路、铁路、航空和航运的发展,使得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崛起并迅速发展。路与桥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推进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路桥经济”。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连接内地与沿海地区的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力发展交通公路运输网络则是最现实、最佳的选择。特别是西部大开发这个前所未有的开放舞台和发展机遇。给属地化后的地勘单位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无限商机正在向地质职工招手。

现代信息社会路桥公司的发展有以下两点重要的启示:

(1)世界进入了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对许多地方而言,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港口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设大交通,就能营造大优势,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个地方和企业的经济富强就指日可待。实施“路桥攀济”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的运摧。抓住大好时机,在路桥建设这一特殊商品市场中主动出击,利用自身优势,采取靠大船优势互补,借大船发展自己,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为当务之

急。

(2)路桥建设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学科。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设路桥的内容、范围、深度、广度以及规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对从事和正准备投人建设路桥的企业和人员来说,无论在资质、能力、信誉还是在家质、实力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建设路桥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的路桥建设管理人员和队伍将在社会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路桥建设人员来说,家质要求是较商的:应具有技术、经济、法规和管理的综合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目标和发展眼光,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培训人才,积极向路桥进军,向路桥市场要效益。

路桥公司要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改变传统现念。观念落后是发展的最大障碍。观念的改变显得格外重要。开发路桥.如果不率先解决思维创新问题,即便商机送上门来,也还是会失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会有人来求你发展,想发展就要自己去努力争取机会,把握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把握机遇的窍门就是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让我们的观念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这就需要改变观念、创新思维。

(2)改变培训方式。教育培训方式的改变是目前提高地勘单位适应路桥建设人员家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的教育培训多局限于常规的计划性轮训、培训,确有不足之处。有的单

位甚至根本不对员工进行培训,全命吃计划经济时留下来的一点人才老本。应当承认,我们对路桥专业管理人员家质的教育与培养是比较薄弱的。为此,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培训方式予以改变。

(3)改史发展模式。随着我国向市场化方向的不断迈进,投资体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地勘单位的发展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我们要结合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的实际,充分利用多个投资梁道:一是争取部、局扶特启动资金,二是向商业银行货欲,三是企业自筹资金,四是职工部分风险雍资或股份投资。从求生存、谋发展的角度出发,彻底改变一。等二靠三要的被动局面。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路桥公司在改进自身发展条件及其发展方法时,同时要加强新形式下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新形势下路桥公司必须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虽然我国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路桥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同样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且路桥施工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求不断提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将加大。

1、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建筑类企业数量众多,2009年,我国共有建筑类企业70817个,其中国有、集体、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数分别达到5009、5352、444、351个,由此可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这就使得路桥公司特别是区域性的路桥公司要在招标中获胜,必须拥有自身的优势,否则难以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

2、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路桥公司而 言,要有创业、成长走向成熟阶段,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有剩余的资源分配于企业内部制度的完善,才能将自身结构的完善融合于长远的发展战略。其次,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托核心竞争力。对于路桥企业而言,必须拥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应对复杂的施工环境,才能在竞标与投标竞争中获胜。再次,企业要获取外部资金等支持必须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当前,路桥类企业施工事故时有发生,施工后出现各类问题的情况也不罕见,这就表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很好的 履行。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使得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形象,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加大监督力度,加大对各种施工材料的审核,并加强施工管理,从而可以避免各类事故的发。另一方面,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会使得企业施工过程中不会追求通过以次充好等不道德的行为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且有竞争力的公司其中标的项目多,可以通过诸如谈判等方式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不会出现于单个项目中争利的行为,从而有利于其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二、新形势下路桥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路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面临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明显、企业本身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发展状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挑战。

1、企业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明显。首先,当前国际环境对路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我国路桥行业中部分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走出了国门,在国外承建了大量的工程,但其中部分国家出现政局动荡,或者国内政府深陷债务危机,使得企业出现巨额损失,从而给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其次,国内稳健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明显。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央行大量的收缩流动性,使得路桥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现实难题。再次,路桥企业需要大量的零时性劳动力来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在“用工荒”的背景下,一方

面这种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要聘用到足够的劳动力难度加大,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挑战。

2、部分路桥企业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发展状态。虽然我国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给路桥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总体来看,一方面,部分路桥企业忙于规模上的扩张,以争取更多的项目,但是却忽视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部分路桥公司依托其国有属性,过于依靠国家或者政府部门的力量来获取工程,其生产经营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在经营策略上仍然没有以现代企业理论来实施经营管理,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出现了滞后,给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挑战。

3、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路桥企业的激励制度大多为根据单个项目对相关管理人员实施奖励政策,这种政策能够在短期内收到很好的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为增加收益,项目负责人可能会更加关注成本节约、施工工期的缩短等因素,而忽视了企业形象等方面的塑造,从而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外,由于我国路桥公司大多属于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等现代激励方式的实施面临诸多制约,从而使得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更多的关注短期内企业的效益,可能不会过多的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新形势下提升路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提升路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积极培育引进优质发展要素,有效利用外部环境等方面着手。

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首先,要从制度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系统的优化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从而为提高公司运行效率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强化公司内部制度的实施。在强化管理的过程中,公司要全面落实已有的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提升公司规范化管理水平。再次,要加强企业文化管理。要积极的培育企业文化,实施文化管理,通过文化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2、积极培育引进优质发展要素。首先,要重视对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其次,要注重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在企业扩张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利用战略重组来优化要素配置。

3、有效利用外部的有利环境。当前,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在继续,可以预见,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投资仍然不会急剧的减少,因此,路桥公司要充分利用国内这种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从而壮大自己,为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基础。此外,当前国家积极的鼓励企业“走出去”,路桥公司可以通过跟政府部门的合作,加快实施跨国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不足

1.1使用效率不高

为了满足不同工程项目施工的需要,企业消耗大量资金投到机械设备购买上。而在具体施工阶段,不少机械设备处于“闲状态,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另外因为现阶段路施企业购置、使用机械设备未能顾及到设备的无形磨损,既影响了备使用性能的发挥,也减短了设备使用的期限。由于路桥机械设的功能形式单一,只能服务于路桥施工作业,若不能在施工过程得到有效利用,则难以达到现阶段路桥建设市场的使用要求。

1.2操作职责不清

国家对建筑行业的机械设备运用也制定了相应的文件,而施工企业往往受到国家管理条例的限制,把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施工技术管理合为一体。在提高施工效率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性,仅仅注重施工技术、施工周期、施工质量等方面要求,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造成在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出现偏重使用、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阻碍了正常的施工秩序。

1.3制度执行不当

我国不少部门对建筑施工的机械设备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如:交通运输部和省、市路桥管理部门等,都针对路桥施工特点颁布了机械设备的管理准则。但施工单位对这些规定标准似乎不够重视,使得管理阶段未能完全执行管理标准,造成机械使用的“三定”制度、保养制度、使用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等无法实施,给机械设备管理带来了不同的阻碍。

1.4设备核算不细

因受到工程施工管理体系的限制,使得机械设备的管理体系难以全面实施。设备核算与工程施工核算相互融合之后,给施工机械设备的核算政策实施带来较大的难度。机械设备在运用过程中未计台班,材料、维修、保养等资金投入归纳到成本投资中,使得机械设备在使用时难以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从而最终导致机械使用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机械设备出现较大的损坏。

2改进机械设备管理的途径

2.1合理调整设备

根据路桥工程的不同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应该对机械设备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才能满足施工项目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等级的路桥施工项目,我们要做好机械设备之间的配合运用,除了要顾及到施工方案、施工工期、工程数量、当地的地质等因素外,还要做好机械设备性能的检测。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率达到最高,才能为施工单位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2.1.1设备组合拿到一个工程项目之后,施工单位应该对施工方案深入分析,把握好需要运用到的主要机械设备。再结合主导机械的使用情况,添加相应的辅助设备进行配合运行,以此来增强整个设备的使用性能。若能达到施工正常操作的需要,则应该降低配套机械的使用数量。利用的配套机械在操作过程中需与主导机械设备保持一致,由此来提高设备组合的运行效率。

2.1.2设备运用

施工现场安排作业人员时对设备运用进行分配,施工项目的机械在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标准规章进行。不仅要避免发生“大马拉小车”、“精机粗作”等问题,还要减少机械设备的运行费用,促进设备运行效率的提升。此外,还要避免出现“小马拉大车”、“超负荷蛮干”的问题,尽量减轻机械设备的超负荷运行状态。

2.1.3提高效益

市场上有众多从事路桥建设的单位,但不可能每个单位都有施工任务,所以这些没有施工任务的单位所用的设备就被闲置,而那些有施工任务的单位,随着路面等级的不断提高,路桥施工所运用的设备品种不断增加,规格不断变化,本单位所拥有的机械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出现了供需失调的局面。这就要求各单位通过依托市场,利用市场的规律营运租赁工作来调节这一现象。运用灵活外租的方法,可使有施工任务的单位降低成本、加速资金的周转,使无施工任务的单位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即可使闲置或二手的设备进行再利用,又可以减小技术落后的风险,同时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5.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 篇五

工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是实现强县富民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瓜州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周边县市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研究如何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与日增强,基本形成了以稀贵、有色、黑色金属采选冶炼和石材等非金属开发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风电开发及配套产业为主的新型能源和装备制造业,以棉纱精纺、棉仁蛋白、番茄加工、牛羊屠宰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一是结构更趋合理。全县三大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40:19:41调整优化为目前的29:33:38。二是发展态势良好。全县现有工业企业134户(含个体加工业),总资产达34.9亿元,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16户,超5000万元的6户,超亿元的5户,从业人员5379人。近五年,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年均27.7%的增长速度。三是效益稳步提升。2008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亿元,同比增长

1.1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97亿元,同比增长56.8%,实现利税8000万元。四是贡献率不断增加。2008年工业对GDP贡献率达到 54.5%,拉动县域经济增长21.6个百分点,对县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9%。五是支柱产业逐渐形成。至目前,全县形成了10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铁球团、5万吨粗铅、35万千瓦风电、6万吨硫酸、1000套风机塔筒、1万锭棉纱、1万吨棉籽精炼油、4万吨棉仁蛋白、50万头只牛羊屠宰生产能力,工业布局、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地方特色明显、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六是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五年来,全县建成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7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4亿元。截止今年8月底,全县新续扩改建工业项目54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6亿元,占到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77.7%。七是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引进中电国际、中广核能、酒钢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落户瓜州。近三年,共签约招商项目127项,签约金额71.6亿元,到位资金达32.56亿元。尤其是今年“兰洽会”期间,我县成功签约项目38个,签约金额231.8亿元,创历史新高。

二、存在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一是工业经济占全县GDP的比重低。2008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亿元,仅占全县GDP的2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8%。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少。截止2008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仅 32户,其余均为个体私营小企业,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企业、大产业还没有完全培育壮大起来。三是金融危机对县域工业影响较大。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县矿产品加工,特别是有色黑色产业大部分停工停产,直接影响到预期目标的实现。

2、资源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后续资源勘探不足。目前我县境内已探明的金属矿藏资源由于长年超服务期开采,普遍存在保有量不足的困境。一些较大型企业没有自备资源,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周边地区限制资源外运,影响了柳园地区矿产资源特别是铁矿资源的供给。三是部分龙头骨干项目受资金制约,投产不达标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要素制约急需化解。目前我县已建的风电场全部依赖嘉瓜330kv输变电工程外送,虽然750kv输变电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到2010年年底才能并网发电,致使风电项目业主持等待观望态度,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柳园工业园区一直以地质裂隙渗水作为生产生活用水来源,水量小、稳定性差,2004年安北铁矿建设的供水项目因层层批发,水价较高,用户难以承受,急需彻底解决。由于我县货运站迟迟不能开工,柳园铁路货运车站车皮有限,致使大宗矿产品外运困难。

4、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县工业企业体系形成较早,在运营生产过程中,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再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目前县内工业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工业产品结构中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我县矿产品加工业,基本上都是资源型的粗加工,在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构建方面始终没有“破题”。

5、应对危机能力不强。一方面现有企业尤其是矿产品加工企业设备、工艺较为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特色品牌支撑,受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用地控紧,运力趋紧,审批从紧的情况下,企业主动适应调控不够,应对措施不够有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生产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虽然这几年县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上贷款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加之近两年运力紧张,造成企业产品积压,所需原料不能及时采购,对生产造成影响。

三、对策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需要。要按照“调结构、上水平、延产业、扩规模”的思路,夯实工业发展基础,着力培育矿产品加工业、新型能源和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加速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扩张县域经济总量。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产业发展的支撑,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牢固树立“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要素集聚,实现经济扩张和质量的有机统一。要充分利用风电、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有利优势,采取“重招商与重安商,重引进与重服务”并举的措施,把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增强生产要素的汇聚力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要把新上项目作为激活经济的着力点,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投资导向,增加项目前期经费投入,加大项目的挖掘、论证、包装、推介、储备和申报力度,建立集压力、动力、活力为一体的评价考核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夯实发展基础。

2、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加大投入,扩张总量不仅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要扩大银企合作,帮助企业完善土地、环保等手续,筛选一批基础好、信誉好的企业向银行进行推介;鼓励金融部门创新金融服务和业务品种开发,对手续完备的项目尽快评估,贷款及时到位;对科学运筹的重大项目,提前介入,跟进营销;对已上报待核准的项目,尽快扩增授信额度,加大支持重点项

目的权重,真正实现银企双方无缝对接,形成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体。要抓住国家开放中小板市场的机遇,扶持引导西脉公司等骨干企业上市融资。要多渠道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探索以信用为支撑的民间借贷方式,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21.2亿元银行存款,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工业企业群,不断扩大企业影响力和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3、加大技改力度,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技术改造具有投资小、技术新、消耗低、工期短、见效快等优点,是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抓住国家安排150亿元专项资金推行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贴息等时机,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升级。要按照“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及时调整技改计划,加大对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原厂区内改建扩建的技改项目,在行政事业收费上给予减免。要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机遇,充分发挥三大优势产业的主体作用,围绕增强产业配套协作能力引进项目,特别是突出抓好风电及配套产业的对外招商,努力在铁精粉、工业硅、石材深加工和硫酸综合加工利用上实现新突破。

4、破解要素制约,不断提高工业发展水平。要把要素保障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扎实做好向上争取和报批工作,用足用活用好产业政策,尽快建设白墩子至柳园工业园区输水配套工程,解决好柳园镇居民用水紧张和工业园区缺水问题;坚持把网架制约作为破解电力输送难题的抓手,敦促750kv输变电工程及早建成并网发电。要高度重视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建立运力协调调度机制,采取加强与铁路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公路运输作用、合理安排重点企业运量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运力紧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搞好政策、信息和人才资源供需服务,坚持突出重点,向工业生产倾斜、向重点项目倾斜的原则,让有限的要素资源发挥出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强力推进企业良性发展。

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民营经济是最适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形态,是最具有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发达地区的经验充分证明,以民营为主,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是发展工业的关键所在。要坚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在思想上放开,工作上放手,政策上放宽放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在速度、规模、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从消费领域转入生产领域,从储蓄存款转向生产性投资,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扩大再生产的循环模式。要认真做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和储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积极培养人才,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观念,高度重视工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地吸引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人。要强化职业培训,培养一批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造就一支专家型、智能型工业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一批懂市场经济、懂现代经济管理、敢于抓工业、善于抓工业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工业管理水平。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适时选派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非公有制企业帮助工作。

6.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精品 篇六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经营粗放、产业链延伸不足、特色不鲜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我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来驱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薄弱,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养、壮大一批优势非公有制企业。要在行政审批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激发青年农民和在外大学生回乡就地创业,培育更多县域市场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家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做大企业,打响品牌。

着力推进差异化发展

当前,我省许多市县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仍不尽准确,相当部分县域产业体系雷同,而且很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存在同业竞争;企业间、行业间缺少跨市县的相互合作与上下游衔接,很难做到差异化发展,导致许多地方的发展缺乏特色,后劲不足,无法形成发展的系统性和持续力。因此,应以差异化思维定位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空间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推进县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解决好顶层设计。

对此,可从省级层面组织专业规划队伍,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要素,对各市县的发展定位进行差异化设计,对产业集群化发展进行错位规划,让县情相近的县(市、区)各有侧重,让同一产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在资源、产品、链条、市场等方面形成互补,构建各具特色、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审视自己,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或在全国的定位,站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思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区域间分工与协作,获取竞争优势。以更开放的理念合纵连横、靠强联大,培育壮大差异化的优势产业群,催生与之上下游配套的产业圈。

重点突出绿色生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品牌。县域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经营,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力量,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生态旅游领域,着力推进品牌化,严格做到“先规划,后开发”,避免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态农业领域,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建设绿色农业经济体系;生态工业领域,应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和高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技术起点要高,要求先评价、后建设,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狠抓节能减排综合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实施重点监控,淘汰落后产能,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改造中向绿色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加快提升城镇承载力

我省县城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教育、医疗、科研等优质资源缺乏,聚集和吸纳人口、产业的能力相对不足,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承载力。推动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以海南五大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发展。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倒逼产业提挡升级,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城镇集群发展,支持各县市城区和特色小城镇加快路网建设,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整体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修编完善好县域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等,确保规划全覆盖,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的乡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并且依法保障各类各级规划顺利实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抓好公共交通、商业、宾馆、医疗、学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建设,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把城市的水、电、路、气、通讯、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注重提高投资质量

7.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结构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内涵

在很早以前的的经济理论中,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样的含义。“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值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使每一个人都能消费得更多”[1]。当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般指的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综合国力的增强, 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在数量上的完成。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发现, 这种片面地在数量上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经济结构失调、区域失衡、收入分配不均、工业污染及生态恶化等。于是, 人们开始审视过去经济的发展态势, 重新定义经济发展的内涵, 把增长与发展明确的区分开来。认为增长指的是人均产品在量上面的的增加, 一般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即人均GNP的增长率来衡量。而发展则包含两层含义, 它既包含人均产值的增加, 也包含另外一个指标:即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必要性

(一)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个地区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找出并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 才能缩小与其他区域的差距, 实现我国经济在总体上的同步发展。目前, 我们西部和东部在经济发展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均值上都要比西部高。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则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在资源、环境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差异, 致使很多西部地区的人们跑到沿海地区去打工挣钱。这导致本来就没有人口优势的西部地区陷入更加不利的处境, 反过来使东西部经济的差异更加加剧。因此, 统筹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才能推动整个国家向前进步。

(二) 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013年1月14日起, 连续三天的时间里, 中国一些城市的空气都陷入了重度污染中, 北京甚至变成了“雾都”, 浓雾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上空, 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 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硕果累累。但是,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酸雨。使社会、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三)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的现代化步伐虽然有所加快, 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毋庸置疑, 传统行业、低效能产业依然占主导的地位, 高新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则发展比较缓慢。“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 但技术含量较少, 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在我国的手机制造业中, 国产手机所用的屏幕、芯片几乎全部来自国外进口。中国的电子巨头富士康, 也只是雇佣国人廉价的劳动力, 组装电子产品, 而真正的核心技术, 依然被国外掌握着。这反映出我国自己主导的产业技术相对较少, 所以才导致国产手机大部分沦为大同小异的“山寨”产品。如何把“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 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成为产品链上游的供应端, 才能使我们创造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真正走向现代化。

三、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到经济发展方式,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统筹规划, 按部就班地开展和实施。

(一) 对经济结构重新审视和调整

“民以食为天”, 农业方面, 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高农产工具的科技化, 优化农产品种子的质量, 更新农民的劳作观念。工业方面, 更新效率低下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发展高新产业, 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使我国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去, 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 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业方面, 在完善传统服务行业的基础上, 拓展新型的现代服务业, 使服务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现在网上购物的兴起, 为物流企业带来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给传统物流企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如何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使服务业更加人性化, 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二) 把科教兴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 而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 则制约着该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进而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现怎样的发展, 发展的水平怎么样, 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劳动者来实现。为此, 国家应该继续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首先, 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 提高大学的录取率, 给更多人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其次, 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力度。目前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这方面还不够重视, 投资力度也需要加强。再次, 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重视, 使不同地区的人都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 人才才能公平, 各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平衡。

最后, 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的增长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片面追求增长, 就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个量的概念, 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 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 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2]。”因此, 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 必须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态势, 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澳]海因茨.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M].唐宇华, 吴良健,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52.

8.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结构调整 协调发展

About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development question ponder

Liu Jinlian

Abstract:Development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key and difficulty in countryside.Must persis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take the market as the guidance,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 for the instruction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the re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took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development heavy in,the strength privately operated economy took its basic outlet,the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 economy took its main attack direction,speeds up the cities construction to take its effective carrier,pays special attention the project to take its force support,the optimized economic environment took its first competition spot,realizes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leap frog development.

Keywords: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Structure adjustment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55-02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

1.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1.1 强国富民的基石。

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县域国土面积896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内人口总数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全国县域经济的GDP为6.45亿万元,占全国GDP的55.15%。同时,县域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才能稳定。

1.2 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 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1.3 拉动消费的“超市”。在县域范围内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集中了货币总量的60%,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1.4 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贸、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二十一世纪,县域经济作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

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剂。

2.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选择

2.1 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会经过从不平衡增长到趋于相对稳定,到发展差异缩小,最后趋于平衡增长的总体发展过程。因此,在发展观念上,必须承认经济发展本身的差异性和现实性,集中发展优势,在集中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协调,最终达到经济总体的快速发展。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整体推进,做到“突出一个整体,抓好两种经济,搞好三个结合”。

突出一个整体,就是要树立全县(乡)一盘棋,县乡经济一体抓的发展思路。一方面要突出整体规划,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整体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各乡镇围绕这个整体规划,去找准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优势,即整合全县现有的自然、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充分发挥县区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打破乡镇界限,形成合力,携手发展,形成一个一、二、三产业齐上,大中小项目并举,县乡村联动的局面。

抓好两种经济,即抓好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地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县区要占领竞争制高点,从产业经济上看,就是要抓好特色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所有制经济上看,就是要主攻民营经济,增长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

发展两种经济,关键要做到三个结合。首先要搞好内外结合,即抓好县域内的资源、资本与外部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和理念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激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盘活本地存量资产和资源,使存量资产变成增量资产,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劳务输出,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包括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是搞好城乡结合,就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从某一方面看,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是培育产业,只有大量产业聚集,城镇才能保证旺盛的活力。城镇化战略必须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农产业培育有机结合,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 化进程的前期工作来抓。第三是搞好工农结合,即要把工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一要坚持工业化的道路不动摇。不工不富,不商不富,发展农村工业就要围绕“农”字作文章,着力建设食品工业基地。二要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要借鉴工业企业经营、销售、管理和打造品牌等方面的做法,使农村企业确定自己要经营的优势产品,把处在同一产业链上的农户、基地以及种、养、加工、销售等环节视同工业的生产车间,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2.2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和多样化经济,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县域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并与历史人文和特定资源相关联。尽管我国各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但都各具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各地特色的不同,县域经济必然呈现多样化。每一个成功的县都有各自显著特点,有的一县一品,有的一县多品,或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或特色出口贸易、特色矿产资源产业;亦或是特色旅游业等。它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应该结合县域实际,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建立起具有产业优势的特色经济,要从根本上打破县就是农、农就是粮的老模式。

2.3 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市场条件下的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它没有国界,更没有县界。县域经济是现代经济,不是“诸候经济”,必须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跳出县域范围发展经济,确立竞争优势,而不能划地为牢,在小圈圈里搞“鸟笼经济”。凡是经济发达的县,都有一条普遍的经验,那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应当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2.4 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突出强调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福利的增进的同时,不能脱离或损害维持一切生命系统的自然生态与自然资源的基础,必须形成一种能够使自然资源和生命维持系统都安然无恙的经济与社会制度,从而使人类及其经济活动的境况能够得到不断地、普遍地改善。一是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提高人口素质。我国人口从解放初期的四亿五千万,到七十年代的八亿,再到二十世纪的十三亿,增长速度惊人,而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是粮食进口的大国,每年进口量达二千多万吨。二是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建立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制度。三是要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遏制生态恶化。四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二十年前,早在中国经济起飞之初,国家高层领导就提出,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从而使环境保护成为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今我们的GDP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而环境污染却如烂泥里拖稻草越拖越重,空气、水源、土地的污染与日俱增。

2.5 县域经济必须强调高质量,坚持技术进步为指导的原则。

科技含量低是阻碍县域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间高层次发展的原因之一。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三产业,或是传统的优质产业,如果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都是不行的。靠科技进步形成的特色经济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科技含量低是阻碍县域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间高层次发展的原因之一。市场经济的角逐,实质上是技术的角逐,人才的角逐,智力的角逐。继续重复几千几年的耕种品种和作业方式,永远不会在市场经济中赢得主动。只有“科技兴脑”,然后才能“科技兴农”、“科技兴村”。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用一流的土地,一流的种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生产出一流的产品,走出一条以特色资源为基地,以城市资源为依托,以设施基地为平台,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的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3.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选择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扣住经济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为中心,提高经济综合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3.1 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高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服务、乡镇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3.2 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

3.3 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发展实践也告诉我们,发展特色经济才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经济”,“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之为“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新亮点。

3.4 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和集镇。从我国发展经济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地区,近十几年来形成一个密集型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镇集聚和重组,为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和创造条件。

3.5 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导向,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投资,要靠科学的选项来推动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3.6 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理清了发展思路,弄清了资本的解决途径和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能否招来投资的关键就要看你那里是否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县域经济高速发展、县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投资环境显得就愈加重要。

9.对发展会议经济的调研思考 篇九

业兴百业兴”的“鱼礁效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给举办城市带来更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

根据国际会议专业协会的预测,随着机场、港口、公路交通的不断完善和会议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型的会议将向中小旅游城市转移,中小城市必将成为全球会议经济的新热点。

面临这样的趋势,**作为一座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应当有所作为。

一、**发展会议经济的条件和可能

(一)先天条件优越

其一,**本身就是因“会”而城。综观历史,城市的兴起各具由头,或因工而城、或因商而城、或因港而城、或因枢纽而城,甚而因宗教而城、因搏彩而城,可谓五花八门。**因何而城?**因“会”而城。**始于春秋时期,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处于中国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的崛起,离不开“**会议”。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革命在这里找到了希望,新中国从这里奠定了基础,**也因此闻名遐迩,成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会议”给**留下了一个典型的文化象征遗产,那就是:一个会议与一支队伍的转折—发展—成功。将**称为“会议之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而言并不为过。怎样把历史的、文化的“会议之都”打造成为经济意义上的“会议之都”,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信心,只要善加利用这个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会议经济的吸引力、向心力是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文化营销手段构建起来的。

其二,**气候宜人,风景秀美,旅游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5.1℃,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且紫外线强度较低,森林覆盖率高达40%以上。是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主城区环境秀美,“城中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有名扬中外的“**会议会址”、被称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和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囤等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极具吸引力。周边县(市)有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有被誉为“神州又一奇观”的赤水十丈洞瀑布群等。仁、赤、习原生态自然景观旅游和星罗棋布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初具规模。得天独厚的长征文化、蜚声中外的国酒文化与原始神秘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为会议附带休闲活动的延伸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其三,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历来是**、川南商品集散地,历史文化深厚,经济实力较强,是中国西部新兴工业城市,拥有国酒茅台、**海绵钛、贵州钢绳等一批优势产业、明星企业和名牌产业,在国际上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正在建设和拟建设的竹浆林纸一体化、煤电一体化重化工、氧化铝等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也将在全国占具重要的席位。

(二)后天条件基础良好

其一,交通区位优越。**地处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咽喉,具有一定的区域枢纽地位。**铁路贯穿南北,杭瑞高速、兰海高速在境内十字交叉,北上**、南下**的城际快铁即将开工建设。2007年12月,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段)开工建设,贵广快速铁路项目建议书已获国家正式批准。这两条快速路的建成,将把**到**的铁路车程和公路车程分别从现在的20余个小时缩短到5个小时以内和9个小时左右。**机场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快构建。

其二,具备一定的会议硬件设施和会议服务经验。现在拥有**会展中心、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每年均举办一些大型会议、活动和体育赛事,有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丰富经验。

二、**发展会议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0.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 篇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国民经济市场化提高以及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影响日益深化。宁城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把工业化作为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三化”的核心,把工业经济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特别是2004年确定的“项目建设年”和2005年确定为“项目建设提速年”,县委、县政府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和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全县工业项目亮点频呈,大小项目竞相发展,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优先发展工业的氛围正在形成,宁城工业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全县工业增加值4.63亿元,同比增长4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亿元,同比增长42.2,工业企业实现税金1亿元;截止今年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已完成增加值3.18亿元,占计划的81.6,增速达到84.6,连续几个月始终列全市各旗县前列。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模大的企业相对较少。虽然近两年引进和新上一批企业和项目,但规模大的好的企业、项目培育较难,成长较慢;二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部分企业已经引入了高新技术,甚至国外先进技术,但在实际运作中还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三是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少数企业扩建和新上项目融资难,项目启动和加快建设举步维艰。四是企业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来自社会、群众、部门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五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需要转变和提高。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需要注重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队伍的选聘、培训及业务知识的不断更新。

二、下步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总的思路是继续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抓住推动全县工业企业达产达效,增速提效这一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做好实施优势产业推进战略,做强骨干企业;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抓住机遇,不断引进新的增量,实现我县工业经济的迅速扩张;实施民营主体战略,城乡联动,推动我县以非公制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新格局的确立三篇文章。抓好经济运行、项目建设、园区发展和企业改革四项工作。

积极落实强化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和推动;强化对工业经济的调度和督查;强化对工业经济环境的优化和治理;强化对工业经济的考核和奖惩;强化对工业企业的服务和扶持这五项措施,形成工业经济的领导合力,搭建企业发展平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落实工业经济各项任务。

年内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4.6亿元,同比增长37,力争达到14.84亿元,同比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92亿元,同比增长40,力争达到4.5亿元,同比增长58。

三、具体措施

(一)围绕三大产业,推动现有企业达产达效。

在抓工业经济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推动企业达产达效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推动,目前企业生产形势良好。食品饮料制造业,塞飞亚集团年内力争加工1600—1800万只肉鸭,产值达12.8亿元,2000—3000万只肉鸭加工三期扩建已正式启动;东方万旗已取得发展银行3000万元的资金扶持现正试生产;宁城老窖重组启动生产后,今年计划完成产量3000—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春交会上签订单3000万元;燕京啤酒现日产销100吨,今年有望完成3万吨;大连华乳已将原宁露饮料5万吨生产线检修改造完毕,并启动了生产。

上一篇:局域网监控管理系统下一篇:五年级下第四单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