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2024-09-09

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共13篇)

1.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一

西师大版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1~5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今天数学课,郭老师和几个实习生来听课。我的教学内容是15的认识及书写,课后郭老师和组里的其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并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课堂行为规范方面

1、 学具使用

这节课用到了学具小棒,我在早上才把学具袋里的小棒发给每一个孩子,学具袋放在他们的小抽屉里。而郭老师们的建议则是:应该在前几天就把整袋学具发给孩子们。这样做,孩子们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玩学具,因为他们在前几天就可能玩腻了。是的,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有好几个孩子一直在玩手中的小棒,一直需要我的提醒。现在想想,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学具,好奇的天性唤起了他们的`玩心。因此,我把这阶段常会用到的小棒给孩子们自己保管,用橡皮筋绑好放在铅笔盒里。

上课使用小棒的时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会乱放,或者手上拿着停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统一的指令性语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学具的丢失,还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几位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之一。

2、纪律问题

这节课总体说来纪律不错,郭老师说我们班学生挺安静的。但是,上课期间我也看到有几个爱说话的孩子总是时不时地跟周围的孩子交头接耳,这也是我比较头痛的一点。郭老师给我提了一些好建议:

a. 利用小组争星,给纪律好的小组加星,不好的小组减星。

b.表扬和赞美行为上做得好的孩子,比如xxx,你做得真棒,老师真喜欢你!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内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及时,只有及时的才是有效的(这个注意点是林老师告诉我的)。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

这节课学习的是 15的认识及书写,那么对于数15需要进行强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学1的过程中,我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孩子们说出1个太阳。其实孩子们都知道1,因而对于1个太阳的认识肯定不在话下。所以,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1个太阳说到班级里的1个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这样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1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还能让我的教学顺利而又自然地得到过渡。

2、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

在课堂语言方面,我需要更多生动的元素。是的,只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才能唤醒孩子们求知的心灵,才能使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比如,今天学习15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说数字宝宝等,还有数字王国,动物乐园等等。这一方面,我想多去听听语文老师的课,应该会有很多的收获。当然,数学语言的精炼性也是必须要有的。

2.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二

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 我尝试“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 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 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 , 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 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摘抄, 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 课堂伊始, 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 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 为什么那么好找? ”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 除了这个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用处、优势,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 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 你想知道什么? 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畅所欲言, 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 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 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 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 那绝对是不完美的, 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 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 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自己制定学习方法, 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 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 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

师:“好,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自己看书, 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 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 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 说明全是木浆, 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 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34.5%, 糖20.5%, 脂肪10.67%, 矿物质28.5%, 维生素5.83%,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

通过我的追问, 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 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 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 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 75%, 90%, 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种牛奶? ”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 这样比较营养, 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 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 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同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 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 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 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 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 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我开展了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 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 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 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 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 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

生:“一根绳子93/100米, 用去了它的37/100.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因为93/100有单位,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 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 用去了37份. ”

生:“23/100千克相当于46/100千克的50/100.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 改写成50%, 表示百分率,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 18%, 50%, 89%, 100%, 125%, 7.5%, 0.03%, 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

生:“我最喜欢100%, 因为100%就表示全部, 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 这个数和0.5, 1/2一样, 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 这个数是100%的3倍, 比1还要大, 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 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 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 很有意思.”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

生:“很小, 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 才占0.03份, 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 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反馈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 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 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 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 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 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在课堂中, 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放手”,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关键词: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三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四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24 【课程标准描述】

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学习目标】

1.在“分与合”的基础上,在“数气球”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活动,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加法运算,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加法的意义,当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合起来时用加法。

2.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用标准的语言表述,并能用标准的手势表示加法运算。【学习重、难点】

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用标准的语言表述,并能用标准的手势表示加法运算。

【评价活动方案】

1.在“数气球”的情景中,抽象出算式,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以评价目标1。2.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学生手势操作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以评价目标2。【学习活动方案】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加法”(评价目标1)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与合”,你学会了没有?好,我们一起看一个题目。(出示P24图片)谁能说一说? 生:4分成3和1,3和1组成4。

2、师: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气球?

师:这个数学问题很好。有3个红色的气球,有1个绿色的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 应该怎么表示呢?

左边有3个气球,右边有1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边说边摆贴画)

我们用手势表示一下。边做手势边说话。“左手3,右手1,合起来用加法。3+1=4。” 学生边做边说一遍。

3、我们用圆形表示一下。老师画一画,跟着老师一起画。

有3个红色的气球,老师画3个圆形,123。有1个绿色的气球,老师画1个。我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边用手势表示,边说话。

4、列算式 3+1=4。

3表示3个红色的气球,1表示1个绿色的气球。4表示一共有4个气球。

“+”是加号,读作“加”。“=”是等号,读作“等于”。算式读作:三加一等于四。

5、数一数

除了用“分与合”的办法算出3+1=4,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有3个气球,123,又拿来1个气球。那么继续数往后数1个,4。一共有4个气球。

二、练习P24做一做

我们学习了加法,老师考考你,你们会做吗?边做手势边回答。

1、左手2,右手2,合起来用加法。2+2=4。2表示有两辆汽车,2表示又开来两辆,4表示一共有四辆汽车。

2、师:看图,如何列算式?为什么?

生:1+2=3。左手4,右手1,合起来用加法。4+1=5。4表示有有四支铅笔,1表示又拿来一支,5表示一共有五支铅笔。

3、师:看图,如何列算式?为什么?

生:1+2=3。1表示飞来一只蓝色的纸鹤,2表示飞来两支黄色的纸鹤。3表示一共有三只纸鹤。【学习目标检测】

1、课本P28第1题

2、课本P28第3题

2+3= 2+1= 2+2= 3+2= 1+2= 1+1=

3、课本P28页第5题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 4-2=

5.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五

1、摆一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二是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通过两部分的操作练习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摆一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

2、拔一拔。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的基础上,尝试着自己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也就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利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来的数上添一得到一个新的数,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最后在小组内开展拔珠的活动,由学生独立的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字卡片上的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强对1-5各数的认识。

3、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师重点指导写5,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4、说一说。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开始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局限于仅有的几个例子,于是我以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例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时间,想一想说什么,怎样说。在充分想的基础上,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活跃,有了许多精彩发言:我们小组有4个人。我是一年级2班的学生。我家在XX路5号。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样子;听到学生们富有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我都不忍心打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不像想像中那样只是解答应用题,而是有趣得多,生动得多了。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一年级上册语文1-5课课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共、同、家、土、禾、苗、树、林、地、球”10个生字。会写“土、大、云、禾”4个字,学习新笔画“撇折”。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家乡的可爱,从而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地球。

4、引导学生练习用“()是()的家”句式说话,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2、认识、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板书:家)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家在哪儿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冷了,家会给我们温暖;累了,家会让我们舒适;难过时,家会抚慰我们的心灵难怪“家”字头上有一个宝盖头,原来它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幸福的港湾啊!(学生观察“家”字,用自己的有趣想法记忆)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家”的儿童诗,题目是——(板书:共同的)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2、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边看边想:白云和蓝天,禾苗和土地,小鸟和树林,鱼儿和大海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和地球有什么联系?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师范读课文。

3、小组内互读,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4、检查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1)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带领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词。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再评出读得好和有进步的同学。

2、自由朗读,读后想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请教。

3、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你要请教的问题。(学生根据诗句内容自由表达)

4、再现插图,想想:

(1)蓝天是谁的家?土地是谁的家?

树林是谁的家?大海是谁的家?

(2)它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5、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是的,就像大家说到的,我们人类、各种动物、植物,甚至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全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妈妈为我们提供了一切所需,所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五、练习背诵,积累词语

1、听课文录音,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看谁背得好。(不丢字、不添字、背诵流利。)

3、会背诵了,就把课后题中的小鸟涂上颜色。

六、练习,拓展思维

1、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读读,想想,再填空。

2、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3、你还知道有什么是谁的家?(如:天空是星星的家,大地是庄稼的家……)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云”字时,要告诉学生:“云”字的第三笔是撇折,这是新学习的笔画。

八、总结延伸

1、师:美丽的地球,共同的家,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她、保护她。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呢?(学生谈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的行动)

师生一起背诵课文。

7.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七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8.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八

一、创设童话情景,给数学插上五彩的双翼

孩童时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在童话中,学生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神秘、有趣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在这里,孩子们的眼里平凡的现象往往会变得非同寻常。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兔采蘑菇”、“四弟采萝卜”的故事,学生们激情投入。

1.从“小兔采蘑菇”的故事中,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他们也明白到:如果像四弟那样做事三心两意就“一无所有”了,有的学生还联系到学习上,如果学习不专心也会什么知识也学不到了。

2.故事情景的创设应该贯穿在探究的过程之中,所以在探究有关0的计算时设计了“四弟采萝卜”的故事,学生在情景中深入探究,并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研究发现数学的内涵。在此,教师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有四弟那份知错能改的心。

这样,运用现代代技术手段,把学生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一个连贯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播放出来,学生边看边思考,边捕捉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与故事的发展顺序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在故事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启发多么大呀。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

因此,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断,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学生越找越多,像开了锅似的,不愿意停下来。

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毫无倦意。

三、创设游戏情景,让数学成为快乐的驿站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游戏的练习“小猫钓鱼”。老师把得数是0.5.4的小背篓贴在黑板上,把写着算式的小鱼送给上课认真的同学,请他们把小鱼贴在对应得数的小背篓下面。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把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9.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91—93认识钟表。

二、教学准备

实物钟、课件、学具钟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钟表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尽管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认识钟表”,但对学生而言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经课前调查,大部分学生已会看整时,几时半对少数学生来说也不算难(特别是城镇的孩子)。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我们教师备课时首先应面对的,而且知识间的对比也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看时间的方法。因此,我决定把认识整时和几时半放在一节课内完成,将认识钟面和整时较快带过,把重点放在认识几时半上。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大格、12个数。通过观察与讨论,发现整时和几时半钟面上指针的规律,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

2、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及探索意识和合作。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策略

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首先,通过观察两个小朋友的周末作息时间表,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再利用这两个不同时间表的对比,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使整个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出看整时和几时半的方法,变枯燥的教学活动为有趣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听一听(课件演示:钟表的嘀嗒声)

2、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钟表)

3、揭题:认识钟表

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钟表?

4、欣赏古今钟表图片: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钟表的图片,一看吧!(课件演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钟表,给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了。

(二)联系生活,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

看一看钟面都有什么?

小组观察

小组交流、汇报

(三)认识整时

1、你会看时间吗?我们来看看晨曦小朋友(本班同学)

星期六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起床学习吃饭睡觉

(1)与同桌说一说晨曦小朋友什么时候干什么?

a、个别汇报

用钟表的“嘀嗒”声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中来,通过问:“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自然地切入课的主题。

让学生欣赏古今钟表图片,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人类科学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人文性。

把认识钟面这部分知识直接交给学生自已解决,既充分暴露了学生已有经验,又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

运用同班同学的的作息时间情景图作为学习材料,学生感到既新鲜又亲切,快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示范学生良好的作息时间作为典范,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而且对示范学生也是莫大的鼓励。

b、教学整时的读法和文字记录法:小朋友们都说对了,其实几点钟还可以说成几时。(板书:7时、9时、11时、8时)

c、这些时间你都是怎样看出来的呢?

d、个别汇报

(2)仔细看看四个钟面上的指针,你发现了什么?(课件集中出现以上四个钟面)

a、独立思考

b、同桌交流

c、汇报

(3)归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刚好几时。

(4)巩固:从7时到10时,时针、分针分别从哪儿走到哪儿呢?(实物钟演示)

这时你大概在干什么?(板书:上午10时、晚上10时)

(四)认识几时半

1、初步感知几时半的指针特征:

(1)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明起床了没有:

(实物钟动态演示从7时到7时半)

(2)再看他接下来干些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个别发言)

板书:7时半9时半11时半晚上10时半

10.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十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单 元 目 标 知识 目标

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能力 目标

使学生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情感 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6、7、8、9、10,掌握数的组成,区别6、7、8、9、10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关键

会用6-10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教学方法 观察、讲授

教学准备

主题图,计算器,直尺,图片等。

课时安排 20

教学建议1、6、7的认识及加减法。第一课时 6、7的认识。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正确地读、写6和7。掌握7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认数、数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关系集体、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6、7,掌握数的组成,区别6、7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 6、7的主题图,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从0数到5,在从5数到0。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6、7的主题图。

(2)请同学们自由看,自由说。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带着问题说。图上有些什么?

数一数有多少人,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4)集体交流。

①图上有多少同学?(学生边数,老师边在图下出示6名同学的头像,再数,数一个,下面相对出示一个点子。一共有6名同学,相对出示6个点子)②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方法同上,老师和同学一共有7人)③图上的桌子和椅子各是多少?同桌指着一个一个地数。

(5)像这样6个同学,7个人,6张学生课桌,7把椅子,都可以用数6和7来表示。出示卡片6和7让学生认。板书;

6、7(6)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个数可以用6和7来表示,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办法摆一摆,找一找,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也可以用6根小棒和7根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让同桌看看,数数。

(7)学生动手操作,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摆圆片或三角形,可以摆数字卡片„„(8)学生汇报。(6根小棒可以用6表示„„)

(9)小结;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都可以用6、7来表示,你能说说吗?

2、学习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刚才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一个就是6个,接着再数一个就是7个。(1)在计算器上先拔上5颗珠子,数一数,再拨一颗,在数,再拨一颗,再数。(5颗珠子 →拨上一颗

6颗→再拨上一颗 7颗)

(2)出现放大的段直尺图(直尺图上指标出0和7,老师手里还有些数字卡片),让同学帮这些数字找到在直尺图上的位置。其他同学按直尺图上数字的顺序摆出数字卡片。

请第二组的同学读一读。(0-7)

请第三组的同学读一读。(7-0)

同桌互相读一读。(3)小结6、7的顺序。(6添上1是7,7在6的后面)(4)学习比较大小。

①启发思维;刚才6添上1是7,那么6和7相比,谁大呢? 出示点子图,验证;6﹤7

7﹥6

你是怎么知道6小于7的?(数的,6个点子比7的点子少,所以6小于7.想的,因为6再添1是7,7比6多1,所以7比6大„„)②5和6比又怎样呢?

独立完成5○6,6○5,然后交流。③请你说出比7小的数。(0-6都可以)请你说出比5大的数。(6、7,也可以是别的数)

④两人一组,请你当小老师,给对方出一道这样的题。

3、学习6、7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小金鱼也来和我们一起学习。

(1)老师一读出要求,同桌就互相说出答案,并填空。

(2)同桌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如从左边数第3缸有几条鱼?从右边数第5缸有几条鱼?同桌之间一个提问,一个回答。4、6、7的书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6、7)显示出来。

提问;你看6和7分别像什么?(6像小哨嘟嘟吹,7像镰刀手中拿)6和7都是一笔写成的,请你看清起笔和收笔的位置。(老师示范写活)然后描写6、7,最后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三、练一练

1、练习九的第1题。

2、练习九的第2题。

3、练习九的第3题。

先让学生自由地看可爱的大熊猫。

然后弄清“从左数,是从哪边数,把右边的6只熊猫圈起来,是从哪边数起。” 最后老师读题,学生完成。及时订正检测。

四、思维拓展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掌握7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进一步体会序数的含义,学会数的分与合。学习数的组成。

2、通过认数、数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关系集体、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数的分与合 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

一、学前准备 复习数的组成。

□/

\ □

2 2

二、探求新知

1、教材第41页涂一涂,填一填,仔细观察第一行有几个圆圈?(6个)涂了几个?(5个)这6个圆圈就分成了几和几?(5和1)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5和1组成6,同时填6的组成。

2、我们在接着往下涂,边涂边说。

3、交流学习,重点指导。

4、看到

你想到了什么(6)

\2

5、学习7的组成。

先让学生拿出7个小棒,把他们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边分边说组成,然后集体交流。板书;

提问;看到每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同桌说说,然后对应地在下边板书出来。

6、读、记这两个数的组成。自由读,同桌读,对口令读。

三、练一练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6和7的组成完成此题,学生独立填写,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老师讲解第1幅图,图中有5个圆圈,5和2组成7,再画2个圆圈就是7 个圆圈。学生独立完成后面3幅图,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

3、练习九的第4题。

根据6和7的组成完成此题,学生独立填写,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

四、思维拓展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6、7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或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3、利用“一图二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重点难点:

掌握得数是6或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教具学具:

与本课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2+1=

1+2=

3+1=

2+2=

4+1=

1+4=

2+3=

3+2=

计算后指定一两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填空

□ □

□ □ 6

□ □

二、探究新知

1、导入语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2、3、4、5的加法和5以内数的减法了。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有关6、7的加减法。板书:

6、7的加减法

2、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坐着,其中一人摆)

老师提示学生一边摆5个,另一边摆1个,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观察,说意思,并各自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老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提示学生观察: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不完全相同)引导学生思考: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呢?两人一组互相说说,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甲:因为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右边的5个,所以我写的算式是1+5。

学生乙: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一个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个,所以我写的算式是5+1。老师说明: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同学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可有不同的算法,如5+1等于几,我是这样想的:5和1组成6,所以5+1就等于6。还可以往后数一个:

5、6,5+1就等于6。还可以数小棒,1、2、3、4、5、6„„只要计算正确,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但要强调第一种用数的组成来口算。让学生互相说说5+1等于几。(4)引导学生比较:5+1=6

1+5=6 老师引导学生: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引导说出: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算法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相加的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调换了位置。

3、学习减法。

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棒,先去掉一个小棒。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从7里面去掉6个小棒,同学们又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6。让学生算出两个算式的得数。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如7-1等于几,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和6组成7,所以7-1等于6。也可以这样想;7可以分成1和几,7可以分成1和6,所以7-1等于6。还可以想:1加几等于7,1加6等于7,所以7-1=6)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减法算式,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如7减去1这部分,就得6那部分,7减去6那部分,就得1这部分)

4、学习教程第42页“摆一摆,填一填”的三组题。

(1)学习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再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说图意,边填空。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摆的,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2)学习“摆一摆。填一填”的第二组题。

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方框里填上得数。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上得数。③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加以指导。

(3)学习“摆一摆,填一填”的第三组题。

①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说加法的意思,列出加法算式3+3=6。

②引导学生看着这幅图,在说减法图意,列出减法算式:6-3=3(有6个△,去掉3个蓝的,还剩下3个粉的,还可以说一共有6个△,去掉左边的3个,还剩下右边的3个,算式6-3=3)③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等于几吗?怎样算?(可以想6的组成,因为3和3组成6,所以3+3=6)

如果不摆学具,怎样算6-3等于多少呢?(可以想因为3+3=6,所以6-3=3)4+2和5+2是不是也可以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呢?

同桌用数的组成说一说这两个题的计算思路。

让学生想加法算减的方法算出6-2,6-4,7-2,7-5,同桌胡说思路。

5、学习写算式。

(1)老师在黑板上的写字格里示范6+1=7和6-2=4,并讲解写算式的要领和要求。(2)学生练习写算式。

(3)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所写的算式。

三、练一练

1、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试着独立算一算,并填空。然后交流,评价结果,评价时指定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如有的学生有困难,可以变摆边算。

2、练习九的第5题。

3、练习九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巡视指导,最后组织交流。

四、思维拓展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6、7的加减法练习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数学。

2、进一步掌握6、7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计算。

3、巩固复习图画应用题。

重点难点:掌握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培养数感。教学用具:

课件、电子课本 教学过程:

1、练习九的第8题。

先让学生明白题意,然后动笔连,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

2、练习九的第9题。

(1)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动手。

(2)两人一组进行交流,一人拿卡片另一人算。

(3)集体交流,如有的学生用其中一个数和0组成一个大数减小数的算式,要给予鼓励。

3、练习九的第10题。

可以用比赛形式进行:如看谁做得对,看谁能在2分钟之内算完,然后让学生独立做,最后集体交流、订正,抽出一个加法算式,一个减法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4、练习九的第11题。

先让学生自己算,然后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时,所得的数也一个比一个大。当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小时,所得的数就一个比一个小。

5、练习九的第12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明白图意,然后列式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说图意。

6、教材第45页的“生活中的数学”。

(1)我们学过了0-7各数,我们身边有哪些这样的数呢?(2)同桌互说。

(3)集体交流:①我家有3口人。②我在一年级1班。③我今年7岁了。④我们这一组6个人„„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6、7的加减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图上的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会正确口述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会正确地列式计算。

2、进一步提高计算6、7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及列式计算。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2+5=

7-4=

1+6=

6-5=

2+4=

5-2=

3+4=

7-5=

7-3=

0+7=

6-2=

7-7=

2、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

引导学生说出1)有3个△,有4个○,△和○一共有多少个?列式是3+4=7 2)△和○一共有7个,去掉3个△,还剩下几个○,列式7-3=4。还可以这样说?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加法应用题。

(1)出示书中小兔子采蘑菇图,4只小兔子在采蘑菇,又来了两只小兔子。

(2)启发提问: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最后老师抽出“求一共有几只小兔子?”这个问题)(3)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说说图意。“草地上原来有4只小兔子,又来了2只小兔子,现在一共有几只小兔子?”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兔子,我们用一个新的符号来表示:大括号。(在两部分小兔子下面出示大括号,在括号下面写上“?”,认识大括号和问号,理解它们的意思)提问: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同时用手势表示)“?”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多少或几)“?只︸”表示什么?(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只)(4)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叙述题意。(5)学写算式。

老师引导:原来有4只小兔子,同几来表示?板书:4。又来了2只小兔子,用几表示呢? 板书:2。现在一共有几只小兔子,用什么方法算?板书:4+2=□。说明:像这样的题,计算出得数后要写上单位名称,所以在后面写上单位名称“只”,并用括号括起来。板书:4+2=□(只)让学生自己填空。

集体交流:让学生谈谈算式,说说算式中的4、2、6各表示什么。

2、学习减法应用题。

(1)先出示有7只青蛙的图,让学生数数,再在图下面出示大括号和“7只”,表示一共有7只青蛙,板书:7。然后跳进水里2只,在剩下的青蛙处出示“?只”。(2)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说说图的意思。(原来有7只青蛙,跳进谁里2只,还剩几只?)(3)引导学生写出算式并计算:7-2=5(只),做完后说说各数表示什么及算式7-2=5(只)的意思。

三、练一练。

1、教材第46页“做一做”

(1)仔细观察图,说说有关数学方面的图意。(同桌互说)

(2)集体交流,提出“?只︸”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左边和右边一共有几只企鹅)图中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说题意)(3)自己填空,老师巡视指导。

2、教材第47页“做一做”

学生先自己看图说图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老师组织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6六课时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图上的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会正确口述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会正确地列式计算。

2、进一步提高计算6、7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及列式计算。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练习十的第1 题。

先让学生观察,看图,然后逐题说图意,列式计算,老师巡视指导。最后针对易错题重点指导。

2、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交流。

3、练习十的第3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图意和解题方法。

4、练习十的第4题。

学生先自己看图说图意,然后在小组了交流,图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

5、练习十的第5题。

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交流。

6、练习十的第6题。

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交流。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一课时8、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8、9的过程,和初步建立8、9的表象。

2、会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和9。

3、掌握8、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重点难点:

会正确地读、写8和9,掌握8、9的组成。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4+2=

5-3=

7-5=

2+2=

3+4=

6-2=

7-4=

7-1=

2、复习数的组成。

□ /

\ 1

□ 2 □

3、从0数到7,再从7数到0.4、在○里填上“﹥”“﹤”或“=”。

7○6

2○5

5○7

3○3

0○1

6○4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0-7各数,你们还想学其他的数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9。板书:

8、9的认识。

2、数数,认识8和9。

(1)出示主题图,先让学生尽情地看,想说什么就和同学说什么。(2)带着问题看图,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 数一数,图中都有哪些人和物,可以用几来表示。(3)集体交流。

图中有9个人,可以用9来表示。(有1个老师,8个学生)

图中有8棵树,可以 用8来表示。(左边有4棵,右边有4棵)

图中有8朵花,可以用8来表示。图中有9盆花,可以用9来表示。

宣传板上写着8个大字,可以用8来表示。„„

像这样8棵树,8朵花都可以用8来表示,出示8。像这样9个人、9盆花都可以用9来表示,出示9。

请同学们数一数第一幅图中有几个点子,第二幅图中呢?

3、学习8、9以内数的顺序。

出示尺子,让学生观察。(出示到8,再出示到9)

提问:直尺上有多少个小段?8写在什么位置上?9写在什么位置上? 学生读数,从0读到9,再从9读到0。

4、学生比较数的大小。

老师分别出示两组点子图,指导学生抽象成数,然后让学生填写,最后交流比较的方法。如8和9比,谁大水小,为什么?(8﹤9,我是数出来的,8个点子比9个点子少1,所以8小于9。还可以是想出来的,因为9在8后面,8再添上1才是9,所以8比9小,○里填小于号,8﹤9)

5、区别基数和序数。

先出示9只小动物,让学生数一数,先从左往右数,再从右往左数一遍。然后,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起第8只小动物画上帽子。

老鼠排第1,谁排第9?(小猴)小龙排第几?(第5)像上面这样,同桌互相提问。

6、学习写8和9。老师边示范边说,8是一笔写成的,要写圆滑,无棱角;9也是一笔写成的,上半部像个“○”,9的竖像个“1”,写时上半部分和一竖要连起来。学生书写练习。

学生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写8和9,最后在练习本上写。

7、学习8和9的组成。(1)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要求:边摆边说,几和几组成8,8可以分成几和几?(2)集体交流。

老师板书:

(3)启发提问: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同学说一说。

读一读:7和1组成8或1和7组成8;8可以分成7和1或8可以分成1和7。(4)请同学们拿出9根小棒,摆一摆,说一说9的组成。(5)摆后填□。

(6)同桌说说,看到每一组想到什么?

(7)师生游戏:对口令。老师:7和1。学生:组成8„„

三、练一练

1、教材第52页“做一做”的第2题。老师指导学生做第一题,其余的自己做。

先读再填:如3和5组成几,3和5组成8,□里填8„„ 最后集体交流,同桌互查。

2、教材第52页“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自己动手圈,老师巡视。

3、练习十一的第1题。

老师读完要求后,让学生连线。

4、练习十一的第2题。

5、练习十一的第3题。

6、练习十一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五、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8、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会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2、掌握有关8、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电子课本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8的组成。

把8朵花插在2个花瓶里,有几种插法,填空。

读读:3和5组成8,4和4组成8,8可以分成2和6„„

2、复习9的组成 8 5 1 4 3 2 6 7

先让学生动笔填一填,然后读一读,8和1组成9,9可以分成8和1„„

3、口算4+2=□,并说说口算方法,因为4和2组成6,所以4+2=6,。口算6-5=口,并说说思路。

二、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8的加减法。(1)出示笑脸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写出哪些算式?

(2)小组合作学习,先自己写算式,然后组长归纳全组同学所写的算式。(3)组织交流、汇报所写的算式。老师板书:5+3=8

8-5=3

3+5=8

8-3=5(4)观察算式找规律,师生小结。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

2)8减去5这部分就得到3那部分,8减去3那部分,就得到5这部分。3)根据一幅图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2、学习9的加减法。

(1)摆出9根小棒,看图,说图意列算式。(2)集体交流,汇报。

1)说两个加法算式:5+4=9和4+5-9 2)说两个减法算式:9-5=4和9-4=5 红圆和白圆一共有9个,其中7个红圆,白圆有几个?列式是9-7=2。(3)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4和9-5吗?同桌说说算法。

3、填一填。

6+2=口

6+3=口

2+6=口

3+6=口 8-2=口

9-3=口 8-6=口

9-6=口

先让学生自己说思路,填空,然后交流,特别指导计算6+2时可以这样想:因为6和2组成8,所以6+2=8;还可以想2+6=8,所以6+2就等于8。

算8-2时可以想:8可以分成2和6,所以8-2等于6;还可以想:2加几得8,2+6得8,所以8-2=6。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用自己的方法算。

三、练一练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3、练习十一的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8、9加减法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8、9的加减法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2、巩固复习9以内各数的认识,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

1、进一步提高口算8、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电子课本 教学过程:

1、练习十一的第6题。

2、练习十一的第7题。

3、练习十一的第8题。

4、练习十一的第9题。

5、练习十一的第10题。

6、练习十一的第11题。

7、练习十一的第12题。

8、练习十一的第13题。

8、练习十一的第14题。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8、9的减法应用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地看图说图意,并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2、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3、进一步提高8、9的加减法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重点难点:

正确地口述题意,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2+6=

9-1=

6+3=

8+1=

7+2=

8-2=

9-5=

5+4=

9-6=

7-3=

8-4=

3+5=

2、对口令。说8、9的组成。

3、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

△△△

口+口=口

口+口=口

口-口=口

口-口=口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做了图画应用题,同学们初步知道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看懂图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有关8、9的图画应用题。

2、出示教材第57页的小鹿图,学习减法应用题。

(1)先出示9只小鹿,然后跑走了3只。问:还剩几只小鹿?(2)让学生自己列式后组织集体交流。

引导:要求还剩几只,应该怎样算?出示口○口=口(只)。

算式里所有的数和符号都没给出,同学们要根据数量关系自己选择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提问:“为什么用减法算?”“你是怎样想9-3等于几的?”

3、出示蘑菇图,学习加法应用题。

先出示树根下的一堆蘑菇,显示:树根下有6个蘑菇,在出示2个蘑菇,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问题,老师最后选定“一共有多少个?”板书:6+2=8(个)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的第1题。

2、练习十二的第2题。

3、练习十二的第3题。

四、思维拓展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1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和组成,获得对10的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的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热爱科学的教育。

4、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会正确读、写数10,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数数,从0数到9,再从9数到0。

2、口算:

2+7=

6+3=

9-0=

8+1=

9-2=

9-3=

9-9=

9-1=

9-7=

4+5=

2+6=

9-8=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引入,我们已经能正确地数出0-9各数了,还知道了这些数的一些知识,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比9大的数——10。板书:10的认识。

2、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教材第59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都有多少?请你数一数。(2)学生数数,并交流数的结果。

问:画图上有多少个人?(10个人)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说出,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1个老师,一共有10个人。提示: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第一个数。提问:图上一共有多少只鸽子?(10只)

(3)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图中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引发思考,刚才同学们又数了人数和鸽子的只数,结果怎样?在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出:刚才又数了一遍,还是10个人和10只鸽子,在数的过程中发现,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只要是一个一个地数,不重复,不漏数,结果总是一样的,数鸽子时,飞着的有7只,没飞的有3只,一共有10只„„

(4)你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5)数一数教材第59页的点子图上的点子是多少。

(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老师板书10,像这样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10来表示,读读这个数。

(7)我们身边有10这个数吗?

3、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1)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①出示第59页的直尺。

②让学生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③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老师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3)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①数出教材第59页两幅点子图中点子的个数。②先让学生独立填数和符号。

③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重点说出填写时的思维过程。

4、学习10的组成。

(1)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摆法,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1和9组成10„„

(2)交流摆法,老师根据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有顺序地板书: 10 /

\ 1 2 3

4 读读这些组成,自由读、互读。(3)推想10的另外几组组成。

引导:看到上面每一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一组组成,如看到10 就马上

想到

学生由上面几组又可以推出其他几组/

\ 6

(4)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这些数的组成呢? 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记忆方法:学习时主要记住前五种组成,其余几种组成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组推想出来。前边5组又可以按其中一个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记,另一个数相对应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如1和9组成10,2和8组成10。

5、学习10的写法。(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一说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1”,右边是“0”,合起来是10。

(2)老师示范写10,边写边讲;10分成两部分写,左边格里写“1”,右边写“0”;要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3)学生在练习本上描写10。老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

1、数数,从0数到10,再从10数到0。

2、教材第60页的“做一做”。

先读题意,独立连线,最后交流,叙述为5和5组成10,我把5和5连起来。

3、练习十三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流自己填数时“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

4、练习十三的第2题。

5、练习十三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五、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口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

2、学会看一幅图能正确地说出四个有相互关系的加减法算式。重难点:掌握方法,正确口算。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2、口算。

9-3=

6+3=

9-5=

3+6=

5+3=

8-3=

4+4=

9-9=

8-2=

8-0=

3、看图列式。

△△△△△△

△△△

6+口=口

口+口=口 9-3=口

9-口=口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

2、学习第一个图。

(1)出示图:1个蓝色的圆,9个粉色的圆。(2)提问:图上有几个蓝色的圆,几个粉色的圆?求一共有多少个圆,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1+9=10(3)对这幅图,你还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 板书:9+1=10(4)老师用手盖住1个蓝色的圆,提问:去掉一个蓝色的圆,求还剩几个圆?怎样列式? 板书:10-1=9(5)老师盖住9个圆,提问:还剩几个圆,怎样列式?(6)提问: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这四道题? 引导学生看着10

,说出相关题目的计算方法。

9(7)读读这四个算式。

3、学习第二个图。

(1)出示图,有2个蓝圆,8个粉圆。(2)看图说一个加法算式,指名说。(3)看图说出两个加法算式,指名说。

板书:2+8=10。说说2+8=10表示什么意思。(蓝圆和粉圆一共有10个,去掉2个圆,剩下的就是8个圆)

(4)小组里互相说计算方法。

4、学习第三个图。

(1)出示图,有3个蓝圆,7个粉圆。

(2)看图说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板书: 3+7=10

10-7=3

10-3=7(3)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学生自学第四个图。

(1)仔细观察图,说图意,把算式填写完整。(2)集体订正,老师板书;

4+6=10

10-4=6

10-6=4

6、老师出示; 5+5=口

10-5=口

想一想口里应填几,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1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第61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在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练习十三的第5题。

5、练习十三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指导。

四、课堂小结

五、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10的加减法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直接观察,进一步巩固10的加减法的口算,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2、巩固复习10以内各数的认识,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

1、进一步提高口算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1、练习十三的第7题。

2、练习十三的第8题。

3、练习十三的第9题。

4、练习十三的第10题。

5、练习十三的第11题。

6、练习十三的第12题。

7、练习十三的第13题。

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

共享教案

11.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十一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课前了解到,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操作,逐步理解“10个1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通过数苹果的问题,让学生摆一摆11根小棒,要求:怎样摆就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学生出现了几种摆法……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边10根,一边2根的摆法更容易看出是12。为了更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

2、在认识了10个一是1个十后,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成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的数的组成。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11~20各数组成的理解。

12.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十二

课题:认识图形 课型: 新 授 主备教师: 陈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分清长、正方体。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图形的玩具,让学生认一认。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提出要求。

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什么好东西?你们都认识它们吗? 今天,我们要研究研究这些东西,看哪些小朋友学得多。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1.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意思。

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玩完后,我们应该将积木整理好下次再玩,你能帮他们整理一下吗?

2.同桌讨论,怎样才能将积木整理得整齐一些? 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重点交流按形状分类整理的方法。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4.看一看,摸一摸。

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学生说出教师所画的图形,感知认识。

小朋友分得真好,下面请大家看仔细,老师要将其中的一类画下来,瞧一瞧老师画的是什么图形。

(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1.“想想做做”第1题。

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说说各个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这种形状? 2.“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仔细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第(2)问可以相机补充问题,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今天这节课,你又交到了哪些好朋友?你都认识他们的样子吗?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有趣的拼搭 课型: 新 授 主备教师:陈菁

教学目标:

1.经历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2.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能作出判断和简单的评价。

一、激情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认物体,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了哪些物体?(学生说,教师相机贴出四种立体图形)

2.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积木好吗?谁能在玩的时候也学到新的知识,就能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出示小红花)。

二、组织活动 1.滚一滚。

描述:请靠左边坐的四位小朋友按顺序分别从袋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滑板顶端。右边的四位小朋友做裁判,观察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滑,会发生什么。

(1)听口令操作。

(2)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3)左右两组轮流操作,结果是否和其他同学发现的一样?

(4)师生共同总结。

(5)评价。2.堆一堆。

描述:下面我们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这些物体堆一堆,又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播放音乐)

(1)操作:请各组的1号小朋友拿出几个正方体,2、3、4号小朋友也分别拿出几个长方体、圆柱和球,你发现了什么?(2)讨论交流。

(3)学生评价。3.摸一摸。

描述:看着小朋友学得这么投入,有一位老爷爷可高兴了,他给小朋友带来很多礼物,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好礼物吗?

(1)指名上台摸,说说摸出来的是什么物体。

(2)分小组摸,请每组的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口袋,其余7人挨着顺序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搭一搭。

描述: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播放音乐)听着美妙的音乐,请大家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把你刚才拿出的物体搭一搭,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吗?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讨论交流:你搭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物体搭的?为什么用这些积木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评选优秀设计师。5.数一数。

描述:刚才小朋友分别用这四种物体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创作,小朋友真是了不起!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三副图,说说图中搭出的图形像什么。

(2)分别让学生说说,用了哪些几何形体,各有多少个?

(3)打开课本,自己看图填数。

(4)第三幅图用了几种物体,分别是小火车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要这样搭?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看看你们组得到什么花,你觉得你们应该向哪个组学习?为什么?你在拼搭积木中,又知道了什么呢?(全班交流)

13.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篇十三

内容:

P53-P54的内容及练习八第1-2题。

目标:

1、通过数8、9个的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9,会写8、9。

2、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能准确区分8个、9个和第8个、第9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

重点、难点:

区分基数和序数及比较大小。

教具:多媒体。

学具:小棒。

教法:引导观察法。

学法:观察操作法。

教程:

一、创设情景。

1、从0数到7,再从7数到0。

2、小花猫钓无尾鱼和半截鱼的故事引出8、9。

3、板书:8、9的认识。

二、合作探索:

1、认识8、9。

(1) 引导观察主题图,仔细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图意。

(2) 用8、9说一句话。

(3) 提问小结。从说一句话中,你知道8、9的用途吗?数字8可以是八个任意物体的数目,也可以是第八个、第八名、第八等。

2、基数和序数及大小比较。

(1)操作:拿出数字卡片08,摆一摆,从0排到8,再从8排到0,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涂色:P54蝴蝶图,给从左数第8只蝴蝶涂上黄色,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3)媒体出示:尺子图,引导观察数的顺序。

(4)媒体出示点子图,数7和8,8和9并比较大小。

(5)指导写8、9,练习写8、9。

三、应用拓展:

1、练习八第1题。

多媒体出示动物坐火车的图和火车进山洞的图

2、练习八第2题。

上一篇:东莞市(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阅览室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