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课程教学设计文本(精选10篇)
1.说课课程教学设计文本 篇一
《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2.说课课程教学设计文本 篇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对文本的浓厚兴趣,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积极对话的互动情境。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可适时采用直观演示、音乐渲染、故事情境等多种形式巧创情境。《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是十分美丽的,但是如果仅仅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去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为此我创设了“快乐旅行”的情境,让学生乘上“竹筏”,伴随着行云流水般的钢琴曲,欣赏《走进桂林》的风光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连绵不断的画卷”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迫切地想去文本中了解桂林山水。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办法,又是积累词汇、训练语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品读课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受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浓浓的父子情,体会这对父子的伟大。教学“父亲不顾一切拯救儿子”这部分时,采用教师引读、学生回读的形式,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情感的目的。父子之间的对话是课文情感表达的高潮部分,可通过自由诵读、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加以感悟。“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是串联全文、表达情感的主线,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在一次次的激情诵读中,学生进一步为父子之间坚定的信念所打动。
三、以情激情,形成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情”,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激发、感染学生的“情”,从而加深体验,形成共鸣。《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章,但课文叙述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一下子无法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对文章蕴含的感情难以准确把握。课堂上,我以视频的形式播放了当时白人收购印第安人领地的历史背景以及西雅图的风土人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印第安人被迫转让土地的无奈及对土地深沉的爱。配着音乐,我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到动情处,我的声音哽咽了,学生也感动了。整节课上,师生情感交融,浑然一体,实现了文本表达与情感体验的统一。
四、尊重独特体验,张扬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即所谓“一百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个性化地表达出来。如在《景阳冈》一文的教学中,在交流阅读感受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了《景阳冈》一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习武松那种豪放、倔强、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有的学生认为要摒弃武松那种不听他人劝告、率性而为的个性……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予以及时的表扬、鼓励及正确的引导。
五、鼓励质疑,点拨解疑
一个人会不会读书,能否独立思考,很重要的一条是他会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实现从教师的发问转向学生的主动发问,教师要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先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们,你们当中谁能当小老师提出问题来考考大家?”话音刚落,学生踊跃提问。我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课堂成了师生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战场”,人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六、丰富想象,思维创新
3.《综合英语》课程说课设计 篇三
【关键词】综合英语;高职高专;综合素质
综合英语课程是每一位英语专业学生研读的基础科目,其重在指导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学习,掌握英语的五项基本能力,能够自如地运用并作好学习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铺垫。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中针对课程的定位、课程性质和该课程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综合英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何种指导意义。
1.定位
在遵循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能从事外贸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实现由学生向高级外贸人才转变的铺垫。
2.性质
综合课程,即,精读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第一学期开启,没有前续课程。为学习进出口业务,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原理与实务,国际商法,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国际汇兑与结算等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人才培养规格:《综合英语》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和实务相结合,以综合技能培养为主线。
3.作用
就业前景分析——适应外向型现代商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能胜任大量需要口头和书面英语交流的高级文员;外资企业、涉外企业从事外贸洽谈,制单,报关,涉外文秘,翻译;从事英语教学,培训工作。
二、课程内容
教学离不开课程的具体内容,从选材到内容设计、从教学重点、实现目标到课程模块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挥棒作用。
1.教材
所选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使用大学外语类教材,由于所教专业学生为文科生,所以教材和课程中所相关联的人文知识为主,科技类知识为辅,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
2.内容设计
本门课程4节/周,共17周,总68课时。导入部分特用来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基本情况,本学期要达到的目标等,让学生有基本的概念,学初制定计划。课程涉及人文知识以学生讨论为主,较难的科技知识则以练为主,用某一单元专门课堂考核,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3.教学重点
课文为全英文版本;课文与课文的知识体系衔接较为广泛;人文,地理,科技,社会,知识点包罗万象;扩大学生视野;学会运用英文思维。
4.实现目标
学生通过四六级,专升本,其他考证来检验自己,体现一定的英文水平。
5.课程模块
pre-reading task, review, while-reading task, post-reading task, self-task各部分分别以强调听,说,读,写,译为教学特点,分部突出,整体性强。
三、课程实施
结合当前学生特点,逐步转向交互式学习模式,优化教师资源,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
1.学生特点
学生有学习热情,自主能力强但需督促;所有学生均具备一定英语基础,但有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学生对于商务专业知识的需求较大,需要教师作好铺垫工作;对考证热情颇高,需要教师引导。
2.理论教学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要求,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坚持“教,学,做”一体化。
(1)教师在课程中运用讲授式,启发式,任务式方法教导学生学习,但偏重于后两者,培养学生自身能力。
(2)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倡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为主,课下以复习巩固法和英英词典法为辅助手段。
(3)学院另设英文广播电台,英文协会,英文角,英文比赛,为教师发现英文人才和学生展示风采提供了巨大平台。
3.实践教学
本课程的实践部分主要在课外完成,教师会从网上搜索一些英文杂志内容,挑选其中的某些部分交由学生进行翻译或写出读后感。教师可在课内时间挑选理解比较正确的一些作业交给学生讨论并讲评。通过讨论法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英文影响学生。
4.教学资源
(1)教师团队:系统化、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
(2)面授+多媒体教学,参考西方式讨论教学法,传授方式多样化,扩大学生视野。
(3)实训:口语角、角色扮演、参赛等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发掘学生潜力。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考核从四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考勤(10%)+课堂表现(25%)+作业(15%)+卷面(50%)。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从全方面提升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要求。
2. 教学评价
通过同行间听课学习,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业务培训和进修,自我提升来进行评定,做到有问题及时提出和修正。
五、课程特色
本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了基本的课文讲解、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外,结合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改革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讨论的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技能。
(3)调查实践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调查,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多参与对外活动。
(4)实践模拟法:设定一定情景让学生学有所用。
2.改革手段
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本课程正在探索建立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3.改革思路
按照高职教学的特点:职业化、实践性;在更新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先选某些班级作为试点开展教学,然后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对比,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守京.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呼唤观念更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
[2]胡壮麟.大学英语教程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9)
[3]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国外外语教学,2002,(4)
[4]刘晓辉.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
4.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与文本对话 篇四
牛 莹
(云师大附中高新一中 650106)
[摘 要]与文本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往往通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三种形式展开,就这三种形式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关键。[关键词]新课程 阅读教学 与文本对话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的“对话”理念,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前者指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后者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没有“阅读对话”的顺利进行,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确实的“教学对话”。所以,笔者认为在探讨阅读教学对话时,关键是要保证阅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准确而顺利的进行。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就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不再把文本看作无生命的存在,而是看作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双方视界更大融合,从而不断产生新意义的过程。通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广大的教师已经从理念上认识到,与文本对话,要改变以往教学文本对话的问题。首先,教师不能再把文本看作是僵化的材料,而要赋予文本生命。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从修辞语法到写作特点,用纯理性的视角分析文章,支解课文的做法,要从文本整体出发让学生能用心去体会融会了作家生命感受的文章。其次,与文本对话,不能再把文本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要当作是新意义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文本时,学生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往往是最有价值的。第三,与文本对话,教师将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而成为与学生同等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有关文本的对话必须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顺利进行。但是,从教学实际来看,架空文本、支解文本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对话中的教师话语权威还一定程度地阻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关键是要从阅读者入手,分析如何使阅读者有效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效。从与文本对话的阅读者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阅读对话”分为三种形式。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现在,笔者就这三种形式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作为整个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与文本对话过程的首要步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和钻研教材时,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还没有对文本中关于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等内容进行自己的思考,就忙于抄写备课手册或者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或者根本没有仔细地阅读过文本就照搬教参,这样的与文本对话,到了课堂,自然就成了教参书、编者的“传声筒”,当学生提出与教参书不同的见解和思考时,教师很可能就陷入了无法回答的位置。
我们知道,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教师以今日今人的身份,以此地此时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精神底蕴。所以在教师与文本对话时,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读者然后才是教授者,教师也是阅读的主体,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理解文本。在融入自己思想的这种与文本对话中,“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早已扩大。它是教师对教材、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审视的结合,是教师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的独特的教学视野。它能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更易于对话的展开。例如,在执教李白的著名诗歌《早发白帝城》时,很多教师根据教参书的观点,多把这首诗讲为抒发诗人急欲东归,轻快愉悦的心情,这层意思诗中是有的。但是,细心思考了这首诗的教师会发现,这首诗写于李白流放得到大赦后,这时作者年岁已高,在诗中除了写其轻快愉悦之感外,应该还有人生易逝的悲凉,文中提到了“猿声”,这在古文化中本就有凄厉悲哀的意思。我们教师在讲解时,如果没有仔细研读文本,必将只读出诗歌浅显的含义,这种阅读教学只做到了浅层次的教授,在一定程度上,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被淹没了。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因此,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首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阅读或诵读课文。我们古语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认真阅读文本,学生就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我们现在很多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教师往往让学生读一遍就开始讲解,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去感悟,去充分地感悟,教师就要让他们作出喜好的选择、让他们交流感想、让他们表演、介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道常被喋喋不休的教师讲解、被反反复复的师生问答、被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己获得文本的意义。第二,通过认真阅读,教师要努力激活与调集学生本身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授《卖炭翁》时候,教师就要设法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老人悲惨的遭遇,激发出对残暴的统治阶层的憎恶和对老人深切的同情,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感。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时,学生会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进行改编、改造,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成为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激发学生们心灵的火花,这也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第四,在学生潜心会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周记、作文等,提升学生对文本生成性的理解,让学生去体悟,使其内心深处智慧浮出水面,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
三、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实际包含两种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
在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进行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在教师教学前的阅读中对文本的个人理解。由于阅读主体的差异性,与文本对话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一个角度理解到文本的一道“风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把自己的理解或者教参书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如在分析《荷塘月色》时,要加上其表达了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而这些东西我们在文本对话中是无法直接得到的,这种单
一、教条的对话,隔开了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使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进行有效的文本对话时,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关于文本的对话时,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努力按学生自己与文本的真实对话组织课堂教学顺序,引导学生忠实于文本,正确地理解课文。但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产生偏差,或者大相径庭时,教师也要善于倾听,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当教师的想法和学生产生矛盾时,师生要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彼此敞开心扉,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文本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是在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我的想法与他人想法的交流过程,是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在这种对话中,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展露无遗。学生和学生就文本之间展开的对话,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要理解一个文本,理解作者与要表述的意义,就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社会状况有一个更深刻地理解。要理解一个文本,就必须重新构造这种原始境遇,重建原声世界,使学生在这一世界中,与文本展开对话,以便重构作品的原始面貌和准确地把握作者写作文本的含义。
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无拘无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实现经验的共享、个体的超越,不断走向成功。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有效的与文本对话,是师生双方在积极互动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的碰撞,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升华,只有实现有效的与文本对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吴勇:《让语文课本成为对话的文本》,南京:《师范教育》,2004.5 [3]杨代鹏:《与文本对话的教学尝试》,贵州:《贵州教育》,2005.3 [4]杨亦平:《与文本对话:语文对话教学的成功所在》,内蒙古:《语文学刊》,2005.10 [5]吴卫新:《文本在哭泣》,北京:《中小学管理》,2005.1 [6]金淑丹:《浅谈语文文本对话教学》,吉林:《校长阅刊》,2005.9
作者简介:
5.幼儿园语言教学课程说课稿 篇五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语言教学课程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语言教学课程说课稿1一、说教材
《微笑》是一个美丽的散文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简练优美的语言把弱小的小蜗牛用自己甜甜的微笑给整个森林带来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理解无论能力大小,都可以关心别人,给别人送去快乐的道理。
中班的孩子词汇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对词意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所以我把教材中“小鸟为朋友歌唱、大象为朋友盖房子、小兔为朋友送信”改为短句“我可以为朋友歌唱,让他们快乐;我可以为朋友盖房子,让他们快乐”,主要是通过让幼儿掌握故事中出反复出现的短句型,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中班幼儿正是加速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阶段,故事中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友爱可以促使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培养关爱、同情、友好、合作的行为。
二、说目标
对于文学作品欣赏的教学不能脱离语言领域的价值,学习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引导幼儿理解作品人物形象,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次基础上扩展想象仿编或续编。所以结合故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
1、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小动物之间的友爱,懂得无论能力大小,都可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道理。
2、学习用“我可以……让他们快乐”的句式仿编故事中的短句,萌生给朋友送去快乐的意愿和行为。
三、说重难点
重点:因为只有把握了故事的内容,才能进一步挖掘其教育意义,所以把目标1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
难点:中班的幼儿的理解和表述能力增强,但是对短句的仿编和情感的迁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目标2作为教学的难点目标。
四、说教学
准备(为更好地开展活动,我进行了教学前的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背景音乐、大图片(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图片与课件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经验准备:了解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为理解故事做铺垫。
五、说过程
本次活动我预设为四个环节:“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分段欣赏、理解故事内容”“分析讨论、感受作品的美”“经验迁移、仿编短句”来完成活动,通过音乐的渲染氛围、图片的直观演示、有感情地讲述、设疑、给难点构建支架,让幼儿通过欣赏、发现、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下面具体谈谈每一个环节的开展。
(一)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你觉得你什么时候最快乐?
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讲一个关于快乐的故事。
(意图与目标:开门见山地点出快乐主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去发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分段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我采用分段教学来欣赏作品。
1、教师讲述故事第1、2两段,分别提问。
(1)小动物们都在为自己的朋友做什么?
(2)小动物们都是怎么说的?
(3)讨论:小蜗牛为什么不高兴?小蜗牛能为朋友们做什么,让朋友们高兴呢?
2、教师讲述故事第3段。
提问:小蜗牛做了什么让朋友们高兴?
(分析:采用分段教学来欣赏作品,在次环节中使用音乐背景,让幼儿更好地感受故事的优美,以提问的方式加上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讨论和质疑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完成重点目标中的理解故事内容。在故事理解的过程中我会强调“我可以……让他们快乐”的句式,不仅学习语言短句,也为解决后面的难点短句仿编做好铺垫)
(三)完整欣赏。
完整欣赏,同样配以优美的音乐和课件。
提问
1、小蜗牛是怎么给大家带来快乐的?
2、小蜗牛为什么要把微笑送给别人?
3、小动物们收到蜗牛的微笑为什么都笑了?
4、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夸小蜗牛棒,你们想小蜗牛知道会会怎么样呢?
5、你们认为小蜗牛、小兔、大象都是怎么样的小动物呢?
(分析:中班幼儿在初步感知故事时,对故事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都是零碎,此环节中我通过归纳性的提问,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内容,引导幼儿感受森林里小动物们之间热烈欢快的气氛和充满关爱的`情感,懂得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道理。完成重点目标)
(四)经验迁移,仿编短句。
1、出示多幅有关于小动物相互帮助的图片,引导幼儿用“我可以……让他们快乐”的句型来表述。
2、我们能为周围的人做什么让他们快乐呢?(这里,教师要为幼儿的扩散性思维提供一些参考,提醒幼儿可以为生病的人、可以是父母、小伙伴、老师等等)
(分析:仿编对中班幼儿还是很难的,所以提供一定内容的图片,是给幼儿的仿编提供一个支架,在适宜的时候撤架,在没有提供图片的情况下引导幼儿扩展思维,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来,这样才能激起孩子对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有真正的感悟。以建构支架和情感迁移的方式突破了难点目标)
六、说活动特色
我认为我今天设计的活动还是有特色的。
1、注重情感的渲染:以优美的音乐来烘托情感氛围,可以使整个活动被浓浓的关爱情感包围,给幼儿以心灵美的情感体验。
2、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活动中教师利用图片为幼儿的第一次仿编提供了支架,降低了方便的难度,给幼儿说的信心。第二次没有图片的支持让幼儿仿编,体现了递进性和层次性。
3、强调幼儿在前:活动中故事的理解和情感的感受,教师都是通过设疑引导幼儿主动思考。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幼儿园语言教学课程说课稿2一、说教材
㈠、课题分析: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的浪费日益严重。人们已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都积极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增加全民的环境危机感和环境意识。如何让幼儿从小树立起环保的意识,增加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呢?因而,从现在起,我就注意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抓起。本次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环保行为、环保意识的其中一个内容。
㈡、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平衡动作能力和合作游戏的能力。
3、引导幼儿练习在彩带桥上走和拼图桥上持物走,能遵守规则结伴游戏。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发展幼儿的平衡动作能力和合作游戏的能力。
难点:引导幼儿练习在平衡木上协调平衡走。
二、说学法、教法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观察喜欢表现,还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我以幼儿自己操作自己体验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设置适合中班年龄特点的“游戏”形式,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我的课题中。并在活动中,以教师自制的小树苗,为幼儿提供大量实物,让幼儿以操作贯穿始终。让幼儿在活动中玩,玩中说,玩中做,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发挥教与学主动作用。
目前,在科学教育方法中,应注意内容的兴趣性与生成性。使幼儿能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孩子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扩展成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生成教育活动。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废旧物,让幼儿在游戏和延伸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达到玩中学,玩中做的目的。从而真正发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操作活动中,我还注意让幼儿在动手、动口的操作活动中达到活动的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活动准备:
1、自制小树苗40棵;彩色皱纹枝条;小椅子8把。
2、自制沙池、水桶四个
3、游戏时的背景音乐。
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从而引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整理队形,介绍游戏的场地及工具和玩法。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活动场地,根据幼儿兴趣,教师和小朋友共同讨论并制定游戏规则。
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学习走独木桥,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第四个环节:给小树浇水。
第六个环节:共同讨论,升华情感。
6.说课课程教学设计文本 篇六
2014年,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 由此拉开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序幕。 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无形“指挥棒”,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跟进展开, 这将对语文学科课程及教学产生新的影响。
1.语文学科重要性相对提升, 但语文教学课时相对压缩或削减。
虽然各省新高考改革方案并未全部推出, 但将普遍施行“语数外+X”考试模式, 这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与“选考”相对应的将是学生选课、走班和分层教学的全面展开及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的建立。 要保证各类选修课程的实施, 原本紧张的语文教学课时会相对压缩或削减。 就目前语文教学实际看, 许多学校已不再专设作文课, 写作教学在时间上不能保证。
2.作文教学和练习中存在 “应试化”“功利性”倾向。
一方面, 目前对高中生作文水平的衡量主要通过考试评分实现, 因此, 作文教学和练习中多是“因题为文”, 在结构、立意、内容、文体等方面有较多限制, “应试化”倾向明显。 另一方面, 相比于语文学科其他知识点, 无论是创作还是审阅, 作文的主观性是比较强的, 评价最不易被量化。 在高考中, 虽然从审题立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等多个层面和维度设定了相应的标准, 并且采用“一卷两评”甚至“一卷多评”的方式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有“折中而定”的倾向, 仍然不可能“绝对精准”, 学生的写作水平区分度有限, 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现实动力相对缺乏, 存在“功利性”选择。
基于以上原因, 师生在语文教学或学习中往往更偏重文本阅读而忽视写作练习, 二者相对失衡甚至脱节, 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写作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导致学生读得不够深入、写得比较肤浅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语文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渗透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掌握 “ 听、 读、 说、 写” 四项基本的言语技能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目标。 文本教学重在培养“听、读”技能, 而写作教学重在培养“说、写”技能, 前者重在对信息的接收、处理, 后者重在对个人思想情感进行梳理后的外化和传输。 但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听、读”是“说、写”的准备和基础, “说、写”是“听、读”的应用和升华。 文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把所接触到的信息理解内化后以更艺术、更有效、更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实现言语和情感的交流。 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融合渗透有助于学生“听、读、说、写”技能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
2.应对语文课时总量减少的情况, 不是单纯压缩作文课为文本教学争取时间, 而是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有效地解决更多的问题。 对师生而言, 这是一种挑战。 实现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可以二者兼顾, 充分利用有效课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从新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看, 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灵活, 这为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也使学生所学语文知识能够更贴近实际运用。
三、语文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渗透的实践思考
1.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许多学生乐于阅读却苦于写作, 常常觉得阅读容易而写作困难, 在学习中往往避重就轻, 功利性地选择。 但不论是应对考试还是日常生活运用, 写作均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在语文学习中, 写作更是学生识记、领会、理解、表达及运用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从教学角度看, 过于偏重文本教学而剥离写作教学, 语文教学系统是残缺的;从学习角度看, 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 其语文综合素养也不会很高。 教师和学生应该正视二者地位, 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才能教而得法, 学以致用,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适度放手, 引导学生自主体悟, 提高阅读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些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 于是对每篇课文都剥丝抽茧, 详解细说, 强行灌输给学生。 被动学习状态下, 老师讲得辛苦, 学生听得乏味, 实际上所获无多。长此以往, 学生既失去主动探究的兴趣, 又对阅读和写作产生畏惧和厌烦情绪, 缺乏写作自信。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关注并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适度放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留出时间让学生体味文本, 并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一开始, 学生的理解可能并不到位, 但这种主动体味的“不足”远胜于强行灌输的“有余”———基于自我的体味, 从而真正唤起学生个体和文本间的共鸣, 激发学生以手写心、独抒性灵的内在渴望, 进而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3.因文制宜, 精选典型, 提高学生读写效率。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 虽然各不相同, 但或是题材、或是文体、或是情感主旨, 在某些方面总有相似之处, 特别是在写作技法方面, 共通之处很多。 对于经典课文, 师生应精讲精练, 对于类似篇目或是共通之处, 则不宜面面俱到。 抓住典型, 取其特色, 一例一得, 效果反而更好。 如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 可侧重其文采飞扬、用典自如;讲授贾谊的《过秦论》, 可侧重其层层对比、环环相扣、论说严密;讲授孟子文章, 可引导学生体味其设喻巧妙、气有浩然;讲授杜甫诗歌, 可与学生共析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根据文本特点进行精简取舍, 不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节省和解放学生的时间, 再加以写作强化拓展, 学生就会触类旁通, 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 对写法的印象更深刻, 并将相关技法运用在个人写作中, 真正提升读写水平。
4.以写视读, 以读促写, 共同提升。
文本阅读和写作并不是毫无关联, 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文本教学中, 可尝试从写作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 先写后教或先写后学。 如针对同一文题, 学生可根据自己体悟先写作文, 再和课文比较, 并取其长处, 修正不足。这个比较和修正的过程, 既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求到了解决写作困惑的方法, 又使学生在同题写作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依托文本阅读也可以促进写作。 对写作而言, “模仿”既是入门途径又是必经阶段, 教材所选文本大多文质兼美, 是学生最好的模仿范例。 学生在精读文本后进行仿写, 或套用其形式, 或化用其词句, 或借鉴其手法, 由模仿到融会, 由借鉴到创造, 最终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此外, 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立足文本,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审视文本, 对文本进行压缩、扩写、续写、改编或是赏析、批评等。 如讲授《祝福》一文, 通过《祥林嫂对阿毛的诉说》的写作练习叙说人物经历可能比单纯概括文章大意会更有效果;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时引入王世贞的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辨批评, 可能会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立论观点的选取会有更深的体会……在特定情境下, 学生想要表达和写作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 自己就会主动分析, 积极构思, 精心为文, 乐于交流, 其效果会更好。
5.灵活授课, 分类指导, 拓展读写融合渗透的空间。
新高考及课程改革带给学生最大的好处是选择项增多, 对教学而言, 更便于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 把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放在一起, 限制学生兴趣的发展和特长的培养。 走班制、选修课、活动课的普遍推行极大地拓展了语文的教学空间。 教师可通过选修课设立专题, 实现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 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通过社团活动或专题刊物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指导学生精读多写, 为有兴趣且有潜力的学生拓展空间, 有效助力其发展;可通过微视频、群共享、网页交流等信息技术手段并结合翻转课堂等授课形式, 彻底打破阅读和写作的壁垒, 让时间更自由, 使互动更有效, 把读写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由统一强制转变为自选自觉, 让学生针对阅读和写作中的困惑各求所需, 互补其短, 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更加深入透彻、写作更加灵活自如的学习目标。
摘要: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切实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 而且有助于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 实现由识记、领会到综合、运用的突破提升。
7.说课课程教学设计文本 篇七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说课;作用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在我国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已有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与同行或教研人员互相交流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说课其实就是解决“你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说课”这项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说课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活动或是停滞或是流于形式。一些人认为说课只是个过程,要想上好一堂课,真正备好课才是关键,其实不然。教师课堂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是备课和上课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如果一味认为备好课就可以上好一堂课,这好比闭门造车,失去了进步和自我提升的空间。说课的准备过程是备教材、备学情、备教学方法、备教学实现等内容,没有了说课很难上好一堂课。
二、说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中的重要性
1.选好内容来说课
在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说课内容更加丰富,因为高职课程必须结合社会现状、岗位需求等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从而更加准确地设定每学期的教学目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实训项目等。与以往不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公共课,而是有别于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说课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办公软件的说课中,要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找到合适的实训项目。在word办公软件教学中可以设置实训项目“酒店求职申请表”“入店手续清单制作”“邀请函及海报制作”等。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实际岗位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2.选好时间来说课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涵盖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每位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做好授课计划的同时,应进行一次说课,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安排应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而不是选在学期中或者学期末进行,因为说课不是走形式,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学期之初对整个学期教学内容进行说课,使同行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对于不足之处及时做出调整。
3.做好说课的评课
教师说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环节的实现需要同行、专家和授课教师一起完成,也就是评课。说课要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问题,要说清楚如何根据学生特点、教学要求、自身风格及教学资源状况等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梳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评课时同行及专家也主要从以上几点考量说课是否到位,哪里需要改进需要加强,而不是说完就结束。说课活动是难能可贵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要尽力通过说课后的评课,使所有参加的教师都受益。
三、说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形式
1.说课应是教学前的教学研究活动
高职计算机基础的专业特点可以说是瞬息万变,所以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应随着市场规律的发展而变化。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目前很多高职教研室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通过本教研室教师的说课活动,得出较为规范的课程授课标准并作为教学范本。
2.说课是先于课堂内容教学的教学活动
学生在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时,时常是无从下手,不知从哪开始学、怎么学、学了用在哪里。如果教师能在正式课堂教学前,先和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以及本课程的定位是什么,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面对这门课程,以及本校对学习这门课程有何要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等,学生对课程就有了一定的认知。
3.说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学校不同领域開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说课,可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或以系、院为单位开展。说课的目的在于大家在一起研究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说课中把自己的优势展示出来,有助于把好的方法推广应用,使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提高。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青年教师的说课比赛一样重要,“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只有在说课这样的教学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才会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魏三强.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说课[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8.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运用之谈 篇八
一、读活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教材是作者心灵的一种倾诉,更是激起读者思想灵魂的一把钥匙。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在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文本的载体作用,鼓励学生运用朗读、默读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来充分地感受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对此,笔者以为,学生应该带者一种虔诚和真心“走进教材”,充分领略其中深邃思想,进而“跳出教材”,让自己的这种感受随着与文本思想灵魂的交流,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延伸。读活教材文本,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敏锐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让他们的思想灵魂受到震撼,接受精神上的洗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下同)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教学中,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并要求他们能够运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认为值得赏析的精彩之处,并建议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学习探究;教师设置一定的思考题目:①文章中的哪些语句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什么作用?②文章中的“可怜人”各有怎样深刻的含义?③你能够体会出韩麦尔先生在上完最后一课后的神态意义吗?鼓励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深入品味教师所布置的阅读思考题,并建议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等形式予以表现。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和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理解和感悟。
二、感悟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
任何文学首先是人学。教材无非是学习的一种例子,阅读教材则是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感悟教材文本则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理。作者的思想灵魂不仅需要我们去阅读整理归纳,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学生去用心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感悟教材文本,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思维,增强他们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教学中,文本中的第6段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对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1)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大声朗读“望父买橘”的背影;(2)同桌之间互相探究:这样的背影描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浓浓深情?(3)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几处背影描写和作者的流泪,并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要求学生带着与作者一样的感情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之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了激活。
三、优化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写上体现了“课本—读本—课外选文”的设计思路,是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可利用的所有资源的一种新型理念。这样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文本的同时,更应该做到优化组合,发挥教材文本的整体优势。
笔者以为,优化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的学习认知规律和学习基础适当的选择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做到“物尽其才,各尽所用”;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培养他们鲜明个性和鲜活的思想;注意评价的多元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言,运用好语文的教材文本就是要发挥优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探寻教材应有的价值内涵,帮助找到能够提高他们人文素养的知识,促进他们阅读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生栋.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07,(1).
[3]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4]赵小雅.从“教材”到“课程资源”——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博士谈课程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4-7-9.
9.说课课程教学设计文本 篇九
护理专业是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的传统专业,多年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护理专业人才,为鲁西南及周边地市的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护理专业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基础护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所占地位相当重要。
1 课程定位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护理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包含了大约50项护理技术操作,这些操作是临床护士在每天的工作中要用到的。该课程基本知识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权重超过50%,在护理人员职称晋升考试中也占有很高比例。因此,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护理能力和个人专业发展,还对学生专业思想建立和稳定以及专业素质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依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要系统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学会用护理程序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导实际工作,强化预防观念,适应整体护理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为学习其他护理专业课程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2.1 知识目标
(1)阐述护理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了解医院基本结构与功能。
(3)掌握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满足护理对象各项需求的护理知识。
2.2 能力目标
(1)能将护理基本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及各项护理操作中。
(2)能规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
2.3 素质目标
(1)通过学习,加深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热爱护理专业的信念。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
(3)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自我完善,能够与人和谐共处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教学条件
3.1 教师团队
我院拥有一支事业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基础护理学教学团队,现有13名专任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这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还有近年来专门从临床岗位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多年来,基础护理学教师受到一致好评,多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和“市级骨干教师”。
学校重视护理师资培养,每年派多名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并送出国门学习交流。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及自身成长,增强了业务能力,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2 教材资源
该课程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第3版),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专供高职高专护理、助产专业使用。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学校组织人员编写了实验教材和辅助性材料,如《基础护理学实验指导》《基础护理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等。这些书籍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自主性。
3.3 实验资源
护理实验实训中心拥有准备室、多媒体示教室、操作练习室、模拟病房等,配备了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如洗头车、全自动洗胃机、多功能模型人、模拟病床、输液手臂、吸氧用物、静脉输液用物等,为学生掌握临床护理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提供了实践场所。学校拥有校外护理实习实训基地26个,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能够完全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实践和顶岗实习需求。
4 课程设计
在制订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时,基础护理学教研室全体成员广泛调研,分析临床护理需求,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考虑高职生基础和特点,整理合适的项目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条件,本着基础理论实用、够用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按照医院护理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编制模块,根据模块特点设置项目任务,并合理安排课时数。该课程共分为5个模块:基本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特殊护理和文件书写(具体内容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该课程共180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140学时。课程设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大量实训,提高学生护理操作技能。
5 教学方法
5.1 理论讲授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临床实例加多媒体演示的方法。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和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先给出临床案例,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5.2 操作示教
教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示范,讲明操作要点及技巧,强调注意事项,既重点突出又通俗易懂,让学生看得懂、学得会。
5.3 技能练习
在技能练习方面,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操作并反复练习,教师监督和指导,随时指出错误并给予纠正。
(1)角色扮演。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亲身体会病人的痛苦和护士的责任。
(2)以赛促学。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学习技能,学校每年都组织护理技能大赛,促使学生加强技能训练。
同时,我们针对将要走向临床实习的学生举办授帽和宣誓仪式,让其感受护理职业的神圣。
6 考核评价
突出过程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考核方式: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阶段性操作技能考核与期末统一考试相结合。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占5%、护理操作考核占25%),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占70%。
7 课程创新
10.说课课程教学设计文本 篇十
一、课程的定位、作用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公共基础课。通过应用写作理论的学习和实际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常用应用文写作和阅读能力, 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需要;同时,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 培养团队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与作风, 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为学生学好各门专业课和将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承上启下, 其前导课程为中小学语文课, 后续课程有《实用口才》, 本专业的实习、实训。既能强化前导课程中的语文实践能力、人文素养, 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起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同时也能为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 求职面试等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职铁道交通运营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共24学时, 开设1学期。根据铁道交通运营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对应用文写作的要求, 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必需、够用”的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 掌握应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
通过写作实践, 学生能熟练写出符合规范的日常应用文书。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 培养细致、严谨、务实的良好学风;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训练,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提高学生组织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 设计理念
我院立足江苏, 面向全华东地区, 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文写作》课程组深入行业企业, 调查实用文体的使用情况, 分析就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 根据行业、岗位特点和我院实际情况,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 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
2. 设计思路
课程采用了“学习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情境化、课程教学导向化、课程考核过程化、知识技能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将能力和知识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 融入学习情境中, 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以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为目标,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 融“教、学、做、评”为一体。
(二) 设计教学内容。
1. 内容选取原则
以“实用”作为内容选取的原则。原教材内容文种较多, 计划课时不足以完成所有文种教学任务, 根据专业设置、社会需求、毕业求职, 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文种使用频率, 精选文种, 重视在职场中使用频率高的文种, 删减在实际工作中意义不大、很少用到的文种重组教材, 以提高常用应用文种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和阅读需要。同时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内容上淡化理论知识, 补充与专业、职业相关的典型案例, 安排实用的模拟训练, 拓展教材。
2. 主要内容安排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内容呈现有序化。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训活动, 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模块为一个项目, 一个项目内又设置系列学习任务, 然后设立学习情境, 完成模块内文种的学习。每个模块, 用以满足不同应用情境所产生的对应用写作的现实需要组合成块, 直接指向学生在校期间及步入职场后将要面临的应用写作任务。第一模块为日常生活文种训练, 要求学生掌握启事、条据等文种的特征和写法, 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在校期间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个人事务。第二模块以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系列文书写作为模块, 先设定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的情境, 学生随机分组组合, 以“调查研究”为手段, 以“写作调查报告”为中心安排整个活动。在活动中练习写作“活动计划”、“调查提纲”、“调查方式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访谈提纲、座谈会话题设计”) ”、“调查报告”、“活动总结”、“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文种, 同时组织“主题班会”, 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经验交流。这样在一个项目中既完成6-7个写作任务和“口语表达练习”, 又使学生对此模块的写作流程有了明确的认识。
(2) 内容安排从易到难,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有助于克服畏难心理。
在课程安排上, 应用文写作一般只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 课时不多, 但课堂容量较多, 应用文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陌生的领域, 从内容、形式、行文, 都迥异于学生原有的写作习惯。因此, 学生普遍存在畏难心理, 感到陌生、茫然, 不知该怎么去学习。任何一种写作技能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既要在心理上取得认同感, 又要遵循由熟悉到陌生、由简到难的原则,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程的第一个训练项目为日常生活文种训练, 从学生认为很容易或以为简单的应用文种入手, 消除学生畏难心理, 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 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 教学重点
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写作训练, 掌握常用文种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尤其是学生的合作意识。
2.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强学习与训练兴趣的培养。
3. 解决办法
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确立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社会、专业要求, 研究课程教学内容, 确定课程教学方式, 设计课程教学环节,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具体办法如下:
(1) 任务驱动, 淡化理论, 加强实践写作,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 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 进而出现“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写就错”的尴尬局面, 很难切实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以任务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让
WENJIAOZILIAO
学生在一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 开展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淡化理论教学, 精讲写作理论, 以案例讨论和写作训练为主, 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文种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指导, 强化课堂训练。训练项目尽量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 以用促学, 在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用中认识到知识的不足, 在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课内外实训相结合, 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 努力提高实际写作水平。写作是一种技能, 技能的提高要靠实践。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只有重视写作训练, 才能真正形成写作能力, 教学目的也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如果只读不写或少写, 那就会眼高手低, 不符合写作课的教学规律, 也无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写作类课程属于能力型课程, 淡化理论教学, 面授辅导主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书面的写作训练很费时间, 借鉴大语文教育思想, 实践运用大写作教育理念, 把课内外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训练的机会, 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 努力提高实际写作水平。
(3)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 激发学习训练兴趣。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学情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
(1) 学情分析一, 经过高考的高职学生, 大多有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意识, 反映在应用写作学习上, 就是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学习上走捷径, 不愿为得到想要的分数而多费力气, 对于应用写作学习目标的认识仍停留在知识学习阶段, 而无法进一步认识应用写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这种“为考试成绩而学习”的目标引领下, 学生写作动机就表现出“写给老师看”的特点。他们学习写作, 往往都是向老师证明, 我完成了作业, 既然写作是“写给老师看”和为了通过考试, 那么没有老师检查的自我写作就变得多余。因此, 课后很少有人自主地进行写作练习。学习目标的模糊和迷失, 写作动机的被动和扭曲, 导致缺失学习动力和兴趣, 漠视写作价值。
解决办法:从纠正学生认识偏差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学生生活实际、未来学习和工作需要出发, 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课程, 明确课程定位。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入手, 让学生了解社会选拔人才对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越来越重视的事实。使学生明确学习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的目的、任务, 以及它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 要求他们以有意注意来对待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 而不应该只一味追求趣味。
(2) 学情分析二, 本专业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大多数新生由于刚跨入大学校门, 对应用型知识的学习比较陌生, 加上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 对社会不太了解。因此, 在学习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理解障碍, 写作思维也大多停留在高中阶段的文学写作范畴。学生写作应用文, 常常混淆文学写作与应用写作的界限, 没有相应的文体感尤其是文种感, 写出的应用文或者不伦不类, 或者文种使用有误, 或者表达方式不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现实的中学作文教学中, 淡化、甚至是漠视应用文写作的现象比比皆是。
解决办法:为迁移而教。应用写作学习与其他专业学科不同, 对于专业课, 学生是零起点, 而应用文写作不是。经过多年的文章写作, 学生已具备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在应用写作第一课必须帮助学生打通与原有知识系统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必须从形象生动地把握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区别入手, 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防止负迁移的发生。任何事物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只有准确把握了特点, 才能摸清其规律, 掌握正确的方法。应用文写作也是如此, 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了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学情分析三, 由于对应用文写作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把应用写作课程当做中学作文课程的延续, 存在畏难心理, 害怕动笔写作, 惰性较强, 眼高手低。
解决办法:从消除学生畏难、厌烦心态入手,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应用文写作与其他文体的写作相比显得枯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可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吸引学生, 培养兴趣, 使教学有趣有味。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 为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综合运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为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效果, 教学实践中采用电子教学课件与必要板书结合、公共邮箱与纸质作业结合、QQ群新平台与课堂讨论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
3. 课程的考核方法
重视过程考核, 注重能力评价。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 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突出学习过程考核, 技能考核占总评成绩的70%。过程性考核, 即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包括出勤, 课堂纪律、课堂提问、讨论、团队参与占10%, 课程考核评价融入每个教学项目中, 三大项目训练成果占40%。终结性考核 (百分制计算) 以开卷笔试形式, 占总评成绩的50%。基础知识考查占40%, 基本技能考查占60%, 以各种形式的分析题、修改题、写作题为主, 全面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的成效与特色
(一) 课程的教学成效。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 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 掌握写作技能。运用项目化、任务化的教学模式,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 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QQ群等网络手段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打通课上和课下, 不仅使学生能学会, 而且还能使学生把课堂学习直接用于生活实际, 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二) 课程特色。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项目化, 有序化。
打破原有教材单个文种排列, 以项目模块化组合教学内容, 内容呈现有序化,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养成规律。
2. 教学模式任务化, 情景化。
本课程教学程序设计打破了原来以文体建构的模式, 以工作流程为线索, 以职场情境创设为导入, 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 对课程教学程序进行整体设计, 以任务引领技能, 以技能引领知识, 让学生通过实际写作活动, 获得直接写作经验, 从而实现提高应用写作技能这一课程核心目标。
3. 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团队合作等多种方法。
4. 考核方法过程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1) 基于项目的考核评价模式, 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 课程考核评价融入每个教学项目中;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 突出学习过程考核, 注重能力评价。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互评与教师总评相结合。适时地让学生参与批改与讲评, 可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独立完成写作的能力。由学生来讲评同学的习作, 需要他对别人的习作进行阅读、分析, 并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然后在讲台上公开评讲, 这既要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又要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习作被评讲的同学也要认真地倾听, 并和对方进行沟通, 这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听说训练的机会, 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 综合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于高职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说课的体会, 其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 皮连生,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3]黄建岚.怎样上好高职应用写作第一课[J].文教资料, 2012, (2) .
[4]梁国英.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