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单元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
1.比例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一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穿越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绵延不断。重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三性”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原因:A、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A中华文化的构成中体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D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
①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3)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这种包容性,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①汉字记载、史书典籍保存; ②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包容性;
注:在当代为什么要努力繁荣和发展我们中华文化?
A、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B、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我国民族精神,促进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C、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适应当代国际的需要。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三、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爱好和平(赢得世界赞誉)、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内在气质精神力量)。
2、核心: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的作用: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要求。⑤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外来思想文化影响,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策略)的需要。
⑥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强基固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七、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⑥我们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共同叙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注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注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文化生活现状:
1、特点及原因:
(1)色彩斑斓(类型、风格、形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与流通成为可能,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2)喜忧并存(影响);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结果)引发了令人的忧虑现象。(3)有阳光有阴影(良莠不齐(性质);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2.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1)落后文化。
①含义: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②表现: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等,是文化糟粕。③处理方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2)腐朽文化。
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处理方法:必须依法取缔,坚决抵制。
二、面对文化生活的现状,应该怎样做?
(国家角度)①要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要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角度)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②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社会角度)从事文化生产和创作者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能够塑造人生。
②面对文化生活喜忧并存、良莠不齐的现状,必须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并以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④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保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⑦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意义:这一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3)怎样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重社会效益、重改革)
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是什么? ①内涵: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②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2)为什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①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是什么?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2)为什么?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3)怎样做?
①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②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③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八、思想道德建设
1、是什么? ①核心:为人民服务 ②原则:集体主义 ③重点:诚信建设
2、为什么?
①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②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道德评判具有差异性。
3、怎样做?
①要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九、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是什么? ①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②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为什么?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3)怎样做?
①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④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为什么?
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2.怎样做?(如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①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一、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1)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③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2)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二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
(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
(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3.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三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班级:姓名: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实词】
1、贰
①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2、鄙(边 境 界 封 疆 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 “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许,左右)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何许人,何处人)
4、阙
①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②què 城楼城阙。③quē 侵损,削减。(本文:阙秦)④quē 通“缺”
5、微
①没有(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
6、敝
①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敝帚自珍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使„„疲敝
【重点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何,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何,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 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
②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 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 莲之爱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 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 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词类活用】
①晋军(于)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军;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增强实力,削弱实力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作动词,疆界。【通假字】
①今老已,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提供,供给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智慧,明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主人)【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⑨子亦有(何)不利焉 省略句
《荆轲刺秦王》
【重点虚词】 〖因〗
①趁机: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②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③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④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⑤趁机:沛公如厕,因招樊哙出 ⑥顺着,凭借: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⑦沿袭、继承:蒙故业,因遗策 ⑧借助,依仗:因人之力而弊之
⑨根据,依据:因人施教
⑩又„引导,通过:因宾客至相如门 〖乃〗
①于是: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收樊於期之首,②才:臣乃得以报太子。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就、于是:乃请荆卿曰樊於期乃前曰。乃为装遣荆轲。④至:乃今得闻教。⑤竟然:而乃以手共搏之 ⑥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 ⑦乃尔:这样 〖为〗
①替: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成为:皆为龙虎,成五采。
③替、做,谋划:谁为大王为此计。
④敬酒,祝: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⑤对,对付:君王为人不忍 ⑥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疑问语气词,呢,何辞为? ⑨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⑩作为,当作:军中无以为乐。
【通假字】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②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
③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双手托着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惊
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⑥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⑦秦武阳奉地图函奉通捧 ⑧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
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露出 ⑩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11)乃朝服,设九宾宾通傧,傧相
【古今异义】
①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痛哭流泪今义:流鼻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今义:货币与物品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窘困无出路今义:贫穷困难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用力掷今义:用手提起 ⑤进兵北略地古义:抢夺,夺取今义:简略,有一点
⑥顾计不知所出耳古义:但是,只是今义:看守,照顾
⑦愿足下更虑之古义:重新,改变今义:时间单位,更加
⑧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露出一只手臂今义:袒护一方 ⑨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卫士今义:中医
⑩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原谅今义:假托,托词
【词类活用】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作状,用匣子 ② 又前而为歌曰前——名作动,上前 ③ 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上朝服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意动,认为„迟 ⑤ 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知道,禀告 ⑥ 箕踞以骂曰 箕——名作状,像畚箕一样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动作名,信物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4、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6、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鸿门宴》
【通假字】
1.距─拒,把守:距关,毋内诸侯
2.内─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3.要─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早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隔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座位:置之坐上。因击沛公鱼坐 8.不—否,不者,若属将为所虏【成语】
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劳苦功高: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古今异义词】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5.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讲究、计较:大礼不辞小让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且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胜尽:刑人如恐不胜 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杓
6.之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11.间抄小路:道芷阳间行
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处罚,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3.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让„„称王,使动)。臣活之(使„„活,使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交戟之卫士欲止(使„„止,使动)不内。〖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将军战(省略“于”)河北 加彘肩(省略“于其”)【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固定句式】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古代的礼节】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是最隆重的礼节。
4.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篇四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课本58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我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分配制度
(1)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
(2)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知识点二: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和含义(课本59页第一段)
(1)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课本59页第二段和第三段)
(1)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以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按劳分配的地位
(1)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知识点三:多种分配方式(即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课本60页)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知识点四:收入分配公平
1.收入分配的含义(课本60页最后一段)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2.现实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课本61、62页)
①根本措施: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②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重要举措一: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增长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即两个比重,两个同步)
④重要举措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知识点五: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课本62页第二段)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3.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课本63页)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知识点一:财政
1.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2.财政的实现
财政是通过预算和决算实现的。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3.财政收入(课本67页)(1)财政收入的形式 税(收)、利(润)、债(务)、费(其它)。其中,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泉的关系)。②分配政策。
4.财政支出(课本68页)
(1)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分类:按具体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5.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②财政盈余: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③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6.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7.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3)稳健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显是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政府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知识点二: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含义及本质
(1)含义: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
(2)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三者关系:这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强制性地征税。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3.税收的性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4.税收的种类
(1)根据征税对象可以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2)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①征税对象:增值额
②纳税人: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③税率及计税方法:增值额×税率(17%)或者营业额×税率(17%)-上一环节已纳税金
④意义:a.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纳税。b.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
(3)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①征税对象:个人所得
②纳税人:a.居住满一年的个人的境内外所得。b.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在境内所得 ③税率和计税方法: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列税率
④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知识点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以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强盛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2.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
【比例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反比例函数单元综合测试题01-09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一)教学设计12-14
比和比例知识点梳理07-07
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知识点11-30
小升初考试数学知识点复习:比和比例08-01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教案设计01-20
高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对数函数、反比例函数09-14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用08-18
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08-30
认识比例课件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