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心得体会

2024-10-20

公共选修课心得体会(精选13篇)

1.公共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一

高校俄语公共选修课教学初探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使得俄语的就业形势良好。不少学生开始认识到学习俄语的必要性,对俄语的学习热情高涨。不少高校开设了《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和《实用俄语》等俄语公共选修课。本文以大学《实用俄语》选修课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大学俄语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建议,旨在为高校俄语选修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学俄语公共选修课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1.教材选择难度较大

大学俄语公选课的开课周期一般为一学期(16周),32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内,选择合适的教材成了难题。现有的俄语基础课程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外研社出版的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编著的《俄语1》,外研社出版的史铁强编著的《大学俄语(东方)1》,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宝钤、钱小蕙编著的《大学俄语简明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钱小蕙编著的《俄语初级教程》钱等。这些教程的课时设置一般在60-180学时之间。可见,32学时是难以讲完书中内容的。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种适合于大学俄语公选课的教材供教学使用。

2.课程设置的内容偏多,学生负担过重

从《实用俄语》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大纲涵盖的俄语选修课的语法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字母、发音、调型、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和常用情景会话。这些内容安排在32课时里,会导致课时紧张,学生负担偏重,而且流于表面,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此外,《实用俄语》课程还要添加俄罗斯的文化国情知识和一些影音资料以增强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这使得原本就紧张的课时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3.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选择俄语选修课的学生,一部分人对俄语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对实用俄语选修课所提供的俄语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满意,觉得该课程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目标和实现自己理想的学习效果。另一部分人,选择该课时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只为了能修够大学里所规定的学分。所以,他们的课堂表现也不好:有些学生逃课,有些学生虽然到课,却坐在后排看其他的书或是看手机。还有第三种情况,也较为常见。一些学生在选《实用俄语》选修课之初,是出于对一种陌生语言的好奇。来上3,4次课之后,觉得俄语发音较难,产生畏难心理,于是放弃学习,此后就经常缺课,难以坚持学习。

二、大学俄语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建议

1.精选教材,精简教程

由于目前市面上没有一种完全适合于大学俄语公共选修课的教材可供使用,这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需要教师根据本校课程设置情况,认真筛选教材,认真研究主要的俄语基础教程,从中精简出合适的内容,应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外研社出版的史铁强主编的《大学俄语(东方)1》,前8课都是语音阶段,讲字母发音、书写、元音弱化规律、俄语调型;还有一些基础语法知识,名词、形容词、代词的性与数,动词两种变位法,以及一些简单的前置词的用法等。书中这些基础知识讲解细致,且习题较多。我们可精选其中的语音、语法基础知识点,并配上少量习题,这样可以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同时也能达到边学边练的良好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时内兼顾了知识的数量与质量。

2.准确定位课程内容

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条件下,建议高校将俄语公共选修课分为三类:(1)基础俄语类:建议将课程主要内容设置为只精讲俄语发音和基础俄语语法。不涉及到文化国情等其他方面。(2)实用会话类:选该课程的学生必须有简单的俄语基础,学完基础俄语阶段的语音和简单语法。(3)文化国情类:建议将该课程主要内容设置为只讲俄罗斯社会文化与国情知识。这样的设置能够有效缓解课时紧张带来的教学问题。一方面,使得俄语语音语法和文化等各项内容都能从容细致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的俄语学习有接续性和连贯性,有发展进步的空间。

3.坚持以兴趣为引导的教学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选课程有持续的兴趣,才是他们坚持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不倡导单纯靠点名的方式来维持学生出勤率的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得原本教难掌握的俄语,变得轻松容易些。例如,在讲发音的时候,要多与汉语和英语的发音作对比;在讲俄语基础语法的时候,要注意讲词的构成方式;另外,还可以将对比教学法应用于俄语选修课,对比一下英俄之间语法的不同之处。经教学实践证实,这些方法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4.将现代化科技手段融于课堂内外的俄语教学

三、结语

当前我们高校的俄语公共选修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选择、课程内容设置和学生学习态度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建议:精选教材;分类设置课程内容;以兴趣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和将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于俄语教学等四方面。相信经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和方法创新,一定能将大学俄语选修课程建设得更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俄语人才。

2.公共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选择俄语公共课的学生都是零基础的学生, 他们在此之前不知道俄语, 选俄语一是感觉好玩, 所有的同学都是英语基础, 对于俄语既陌生又好奇, 尤其我院在开设俄语以后没有教师申报公共选修课, 所以这次俄语选修很多同学都想知道俄语究竟是怎样的语言;二是由于牡丹江地缘优势, 距离俄罗斯非常近, 很多学生之前就有学俄语的想法;三是能修2学分;再有个别学生是因别的选修课人满只能选择俄语。俄语公选课名额50人, 在很短时间内便报满, 也可见学生们对俄语的关注程度。

二、第一节的重要性

假期在备课阶段, 笔者就反复思考“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如何更好的吸引学生”。经过精心准备, 在第一节上课前我选择了一首俄罗斯青年歌手阿列克谢.高曼的《俄罗斯小伙》, 在播放过程中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十分认真观看, 播放结束后我告诉学生们“这就是俄语,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 学生们都兴趣十足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俄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俄语, 所以第一节课俄语知识我讲的很少, 更多的是讲俄罗斯的魅力, 讲解它的国情, 让学生们近距离的接触俄罗斯, 从而喜欢俄罗斯, 喜欢俄语。第一节结束后, 学生们收获颇丰, 感觉走入一个新的世界, 也很自觉学起俄语来。第二节课出勤率非常好, 可见俄语真正的“勾住了他们的魂”。

三、根据学情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第一, 运用英俄对比教学方法。俄语选修课的学生都有英语基础, 语言都是相通的, 学生也会知识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大胆的尝试俄语学习中插入英语。

1. 在俄语字母教学阶段大部分字母发音与英语有类似所以就告诉学生们用英语谐音记住俄语字母。俄英字母发音对比:

2. 单词记忆方面;

在俄语中有大量的英语转化来的外来词, 它们与英语发音相同。利用这一点学生很快便把俄语单词记住。俄英对比发音:

класс--klass (班级) футбол--football (足球) волейбол--volley-ball (排球) баскетбол--basker-ball (篮球) ноутбук--notebook (笔记本) дисплей--display (显示器) органайзер--organizer (新型笔记本)

3. 在语法方面:

(1) 英语中句子开头字母大写疑问代词位于句首, 俄语也同样要求。Ктоэто?Этомама.---Who is she?This is my mom。

(2) 俄语形容词和副词比较意义的表达及其与英语的对比

单一式比较级的构成:后缀-ee (-eй) 加在以辅音结尾的词干上

复合式比较级的构成:形容词原级前加более或менее

英语形容词比较级在构成的时候大多是单音节词末尾加-er和-est, 其他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皆在前面加单词more和most。

副词的比较等级形式的变化与形容词大致相同, 但以后缀-ly结尾的副词须加more和most。

(3) 单一式比较级也可以用作定语, 不过由于它没有词形变化, 因此在现代俄语中单一式作定语的情况要比复合式少, 而且多带有前缀по。例如:

Явыбиралстихипокорочеизаучивалихнаизусть我常选一些较短的诗篇进行背诵。

(4) 英语形容词及副词的比较级用法:比较级常用于“比较级+than”结构, 如:He is taller than I.他比我高。

第二, 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化教学中多媒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俄语选修课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把晦涩难懂的俄语知识讲解的通俗易懂, 或转化成音频或视频, 这样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完字母后, 我利用视频把所有字母做成卡通形象, 加深了学生们记忆。并利用本节课所学单词造句, 学生们感觉自己有很大收获。每节课都会安排好时间给学生们播放俄罗斯歌曲或者小动画来调动学生的感官, 刺激他们的听力从而达到听懂简单单词、简单对话的目的。

第三, 善于举行比赛。在学习33个俄语字母过程中, 我就告诉学生们学完后要进行字母书写比赛, 并要上交一篇自己的成果, 所以大家在学习字母时非常认真, 每一笔都锱铢必较。最后把每一名学生的字母作品按顺序张贴在教室墙上, 这样到此班级上课的其他专业同学教师都能看见俄语班学生的成果, 大家都感觉非常高兴。

第四, 利用好实训室和情景模拟室等教学资源。我院自2014年开始对俄语、日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专业, 其中就包括俄语情景模拟室的建设, 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教材内容, 安排一些课程在俄语情景模拟室中进行教学, 在情景模拟室中的“小木屋”中, 大家看到了俄罗斯咖啡厅中才会有的所有俄式设备, 有很多同学是第一次看见俄式建筑与布局, 所以显得很兴奋, 总想用手去摸摸, 于是我就鼓励学生们大胆去认识俄式事物。学生们在专业教室中表现很兴奋, 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我常常感觉俄语公选课学生在某些方面要比俄语专业学生还要棒!

四、不吝啬你的赞美与表扬

也许有人认为高职高专学生已经是成人, 不是小孩, 不需要大肆表扬。我认为对于任何学习的初学者来说, 赞美与表扬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每当学生答对问题时我会建议全班同学为他鼓掌, 或教师口头表扬,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持续高涨, 也会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摘要:本文章主要分析学生选择俄语选修课的心理, 探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如何对非俄语专业学生在俄语选修课课堂上更好的发挥学习主动性, 培养他们俄语学习兴趣, 争取在短时间内学会拼读、书写俄语的能力。

关键词:俄语,公共选修课,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张萌.《运用英语和俄语对提高俄语选修课教学》.2010, 07.

3.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探讨 篇三

【关键词】 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学;探讨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很多高校大都开设音乐课程,这主要因为音乐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很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却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一、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产生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市、学生自身音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很大,甚至有的学生对于乐谱还不能认识。然而,在实际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接受音乐知识的效率不高。通常情况下,传统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和跟唱法两种教学模式。对于讲授法而言,教师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针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作品的从属流派等一一向学生进行讲解分析。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法会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被灌输知识不良现象产生,尽管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全面系统的讲授知识,但与现代教学的初衷相违背,从而使学生对于公共音乐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效率得不到明显提高。对于跟唱法而言,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作品的旋律,通过教师教唱,让学生跟着模仿,这种教学方法更容易形成一种固有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尽管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创新和审美能力,但这种教学方式必须在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一味让学生跟唱,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多少丝毫没有任何效果,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对音乐没有任何兴趣可言。因此,将跟唱法运用到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中,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尤其对于音乐底子较差的学生而言,跟唱法音乐教学过于简单,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甚至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

(二)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没有足够丰富的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而言,高校学生应该要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及外国音乐的欣赏等多项内容。然而,在实际的公共音乐选修课中,缺乏足够丰富的教学内容甚至有的学校对于音乐选修课程的设计不太合理,比如有的高校所开设的音乐选修课主要以音乐欣赏为主,而音乐欣赏主要是以国外音乐作品居多,对我国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戏曲等很少涉及,因此,在音乐选修课上,不少学生上课不认真,甚至玩手机等,缺乏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此外,由于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在进行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时,往往会先向学生讲授一些中小学所学的基础知识,这种简单化的内容让高校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进而很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三)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较低

由于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不少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要开设的课程,却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公共音乐选修课的学习,进而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创新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一)创新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公共音乐学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讲授法和跟唱法等,没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很难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在一起,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使用提问法、比较法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音乐,这样才能积极探索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些生疏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然后针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详细地解答,最后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对于大家都熟知的作品来说,教师可全权交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分析,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利用提问法进行学习音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探索音乐知识,进而达到学生音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另外,教师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基础设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音乐欣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演唱比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丰富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如何丰富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将音乐必修课和音乐选修课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从不同方位进行音乐的学习。由于音乐必修课要求较为严格,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多,而选修课则是开设多种课程,进而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知识面,因此,将音乐必修课和音乐选修课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使高校的音乐课程的设计更为合理化。同时要加强学生对于音乐技巧的掌握,高校学生如果能够进行音乐技能的培训,从而有效掌握音乐技巧,这种音乐技巧不仅包括对声音的训练,还包括对乐器的演奏技巧,学生只有全面掌握音乐技巧,才能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另外,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要讲求全面统筹的策略,不仅让学生了解国内的民族音乐,还要有效了解西方音乐,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国内的音乐和国外的音乐的不同之处,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而对于流行音乐,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区分作品的好坏,进而提高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三)加强建设公共音乐选修课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进行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师资力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因此,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要想得到显著提高,首先学校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引进高职称的教师,进而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另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培训教师进行学习,或者到国外进行研修等,这样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改变教学技巧,补充自己的不足,拓宽教学的思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审美情趣。由于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各个院校对于艺术教师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这就需要各个院校加强对于艺术教师的培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音乐教师,进而满足院校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高校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就需要各个院校的音乐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学习音乐的接受程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机制,有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进而推动公共音乐选修课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加强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师的考核和培训工作,在全力培养优秀教师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实现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①王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67~68

②王序.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6):186~187

③崔保亚.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22):255

④李坤霞.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青春岁月.2013(6):224

4.山东理工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篇四

一、学生领到学生证后必须妥善保管,规范使用。

二、学生持本人学生证在开学报到时办理注册手续。每学年初先交费后注册,未盖注册章的学生证无效。

三、学生证只限学生本人使用,一个学生只能持有一个学生证。学生要爱护珍惜,注意保管,不得损坏,不准转借送人;不准擅自涂改,不准作抵押。

四、持证人擅自涂改的学生证一律无效,如以此为手段进行违法乱纪活动,学校将从严给予纪律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凡持证人将学生证转借给他人,由学生证而引起的后果均由持证人负责。

六、学生证如遗失,学生本人必须写出书面材料,说明遗失的原因、时间和地点,并声明作废。学生证丢失后未及时进行声明和挂失者,所造成的损失由学生本人负责。

七、学生证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初和学期末补办两次。需要补办学生证的学生可到所在学院学生科提出申请。各学院学生科将相关材料收齐并审核后,在规定时间内交到教务处教学管理科,由教务处教学管理科统一集中办理。

八、学生证中“乘车区间”一栏内的到达站名,应填写父母所在地最近的火车站名,填写后不得涂改。如果家庭所在地变动,需要更改时,必须由学生家长工作单位或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相关证明方可办理。

九、学生丢失的学生证,补发后又找到的,应将找回的学生证交回所在学院教学管理科,再由教学管理科统一交教务处注销。

十、学生毕业或因转学、退学、开除学籍等原因离校时,应将学生证交回教务处注销。

5.公共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五

1.1自愿性松散组织

健美操选修课的双向性决定了师生之间的自愿性,尤其是学生对课及其教师的选择决定权。尽管在学生选定后就要接受各种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但相对必修课及其严格的考核制度,无论是教师教学要求、学习考核等教师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学生难免会为了毕业的功利性学业考核目标,在学习中不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为个人纪律观念差、技术技能要求低、学生之间的协调性差与团队意识低等。例如上课迟到、缺课现象严重,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认真地学习和练习,以及学生学习兴趣高但日常运动的耐性差等,既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导致学生对选修课认可度低。另外,选秀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年级、专业甚至院系,是健美操选修课临时班级缺乏凝聚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兴趣性自觉组织

6.公共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六

1.上大学的成本并不仅限于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书籍费等,还包括求学期间放弃工作收入的机会成本。你赞成先上大学还是先工作?为什么?如何用机会成本的概念阐释?

我赞成先上大学。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表面上看,为了上大学放弃了当前工作的收入,而且需要生活费、学杂费、伙食费、数据费等等地费用支出,学期间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收入没有了,反倒还要倒贴钱。

但是从收益方面来看,上大学接受教育的好处是明显的,大学教育提高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给将来的道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接受教育会使将来获得的收益更加高,这足以弥补甚至超过为上大学而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

2.许多东西都可以用金钱买到,但有些东西不行,比如胃口、睡眠以及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金钱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比如富人花100元就比不上穷人花100元那么开心。谈谈你对边际效用会递减规律的认识。

边际递减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就像饿的时候吃包子,吃第一个包子的时候很喜欢,可是随着吃的包子数量增加,就越来越不想再吃。这就是随着投入包子这一变量的增加,所能解决的饥饿程度的降低,对其的需求程度降低。

再打个比方:

第一次花100元钱,获得100%的开心; 第二次花100元钱,获得80%的开心; 第三次花100元钱,获得60%的开心; 第四次花100元钱,获得40%的开心……

富人花了100元钱,100元对于富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他早已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花100元钱了,他只能获得40%甚至以下的开心;

穷人花了100元钱,穷人很穷,他只有100元钱,于是他获得了100%的开心。这就是边际递减效应,刚开始的时候,收益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就会减少。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遵循这个规律。第二部分(40分):选择你感兴趣的某种生活现象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评述,不少于2000字。

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

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经济学,人们在消费、经商、学习、求职等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经济学,或许我们未曾注意到,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在我们身边。

对于喜欢逛街的人来说,特别是女生,肯定能够留意到,在买衣服的时候,对于同一款式的衣服,明明大小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价格会是一样的呢?同一种商品,不是应该大款的要比小款的花费的布料来的多一点,要来的贵一点吗?

有些人认为,大款的衣服在制造过程中花费的劳动时间要来的多,商品的价值是由凝集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决定,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也就是说,商品价格由劳动时间多少决定。

那么这种认识是不是对的呢?

我们可以来举几个例子,同样一瓶醋,制造成本往往相差无几,劳动时间也往往相差无几,可是同样一瓶醋,相同的成本,在平时与在非典时期,价格竟然可以相差70倍之多。

有人要买一台某品牌的彩色电视机,逛了几家商场发现,同系列的彩电中,25英寸的比34英寸的来得贵,虽然品牌性能是相同的,甚至前者的材料成本比后者的来得低,但是价格却出人意料,用的材料少的却要比材料多的来的贵。

可见,价格并不是由成本这单一因素来决定的。

人们购买商品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只有效用高,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才可能高,而非成本高,消费者所付的价格才高。可见成本并不一定能绝对左右价格。两个买家购买同样一件衣服,认为效用高的讨价就会比认为效用低得讨价来的高,价格就是买家对衣服效用评价高低的反映。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断码缺码的服装与尺码齐全的服装,劳动时间与生产成本应该是相同的,那么价格也应该相同。而事实却是,断码缺码的服装往往会作削价处理。从供求竞争的角度看,断码缺码的服装一般是卖过一段时间后的服装,一般说来,款式与设计往往不会太时尚,不太可能是刚刚流行与上市的新品,而且断码缺码的服装往往是消费者挑剩下的,这几个方面都说明这些服装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评价比较低,买方竞争不太激烈,所以断码缺码类的服装往往会作削价处理,虽然这类服装的劳动时间与生产成本与尺码齐全时是完全相同的。事实上,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对于卖方而言,服装价格当然是越高越好,但是他们的愿望要同买方的愿望与评价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一般说来,市场里的卖方只能根据买方所出的价格与需求量,看着同类卖方的商品质量与价格,才能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卖方是看着商品价格与需求量,或者说预期商品价格与需求量,才决定设计什么样的品牌,用什么样的料子,以何种方式进行加工,如何进行包装,请什么样的批发商来销货等等。

预期价格与需求量决定了服装的成本,消费者愿意为服装埋单的总额,就是企业投入各种要素的成本总额。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大号服装所用的材料比小号的多,但如果大号的广受欢迎,销量远比小号的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会宁愿选择多生产大号服装而不是小号服装,虽然大号的材料成本比小号的来得多。只有大号小号服装受欢迎程度差不多,或者小号服装不如大号服装受欢迎,生产企业才会考虑服装成本的差异,多生产小号服装。

同样的衣服,要是生产企业较少,卖方竞争不太激烈,卖价可以较高;要是生产企业较多,卖方竞争较激烈,卖价只能降下来。价格并不是仅仅由衣服的大小号决定的,可以说,衣服的大小号在价格中只占到了微乎其微的影响地位。

从竞争角度看,非典时期醋的效用增加,导致醋的需求增加,所以醋的价格上升。相同牌子,相同款式的彩电,小尺寸的彩电要比大尺寸的彩电来的贵,可能是运输、仓储等过程中的耗费不相同导致的。

又比如某单位招了两位员工,一位是大学生,一位是高中生。几年后,后者的职务与工资远比前者的高,虽然从学习成本角度看,前者上学时间来的长,耗费的成本比较高。决定员工的收入与报酬的关键因素是个人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与带来的产值,而不是成本投入,不是说博士生的工资一定要高于小学生。现实中,小学生的收入水平比博士生高的,也是大量存在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尺码的服装卖相同的价格,并不是仅仅单纯的成本问题,其中牵涉到商品的效用问题、时间价值问题、运输问题、仓储问题等等一系列经济知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读出经济学,从经济学中去体会生活。

生活中就是这样存在着经济学,如果看到事物稍稍想一想,稍稍动动心思,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无尽的经济因素和知识。经济学就在生活之中,它使得生活更加的精彩,更加有趣,它无处不在。第三部分(20分):谈谈课内所看短片《学徒》带给你的启示或谈谈你对本课程学习的体会及建议。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程已经告一段落。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存在与书本上,它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经济学中蕴藏着生活哲理,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

老师在介绍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把经济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来讲解,使得原本枯燥、深奥的经济学,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中还放映了有关经济学的短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社会上不同的经济学问题。

其中,有几节课老师专门讲解了生活中的经济学和博弈论之间的关系,是我记忆得较为深刻的。课上还放了讲述博弈论创建者一生的电影《美丽心灵》,让人感触良多。

博弈论一种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的数学决策方法。博弈论在经济学中运用良多,将博弈论运用到经济问题分析之中,如针对经济问题的种类、结构,构建出相应的数学博弈模型,用于描述、反映经济问题参与人的策略选择动机,以便寻找到己方的问题最优解。在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不断加强,以这些经济主体间的对抗、依赖和制约为研究前提和出发点的博弈论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博弈论的学习,使我们在分析经济现象和协调经济利益时,能够学着以战略的思维来统领我们的原则;以谋略的方式来做出我们的选择。随着我们进一步系统掌握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定能使我们在未来对抗性更强,竞争更激烈的市场活动中,思路更开阔,决策错误更少,活动效率更高,成功机会更多。

7.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的探讨 篇七

1 公共选修课的地位、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宽其知识面、完善其知识结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已经引起国家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目前, 国内外许多大学都把公共选修课作为体现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1]。

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公共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专业课的有益补充, 可让学生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提升其综合素质。

2 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数量相对不足, 课程之间缺乏竞争力

高校为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纷纷着手开设公共选修课, 规定学生必须在每个门类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专业设置过专、过细, 现有的师资力量及水平难以开出高质量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 且课程分布失衡问题严重。我校为综合性大学, 所开设的选修课程大致分为12类, 主要包括农学类、医学类、理学类、工学类、文学类、历史学类、法学类、哲学类、教育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军事学类。尽管每学期可选课程有100类左右, 但课程分布不合理, 社会科学类和人文素质类的选修课相对较少, 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性较强的领域, 如工学的农机化新技术、机械基础等, 这些课程专业性强, 非专业学生感到非常陌生, 而且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顺利通过考核, 许多学生放弃了对一些课程的选择, 剩余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不多, 曾经出现了某些公共选修课一经开出, 立刻被“哄抢”的现象, 使得公共选修课变成了变相的必修课, 课程之间缺乏竞争力。

2.2 教师开课缺乏积极性, 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

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缺乏积极性, 一方面, 扩招后院系教学压力剧增, 教师人数相对不足, 科研压力愈来愈大, 教师无力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选修课;另一方面, 有的教师认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高, 所以备课不认真, 授课比较随意, 授课手段比较单一, 这种消极应付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热情。

学生缺乏自我负责和自我选课的能力, 选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在选报时, 往往凭个人爱好选课, 或仅看课程名称的字面含义, 或只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了解。有些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知识面, 提高自身素质, 而是为了修满学分, 以便顺利毕业, 所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一般选择学分多、考试容易通过的课程, 避重就轻思想尤为严重。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引下, 学生出现上课心不在焉、课堂出勤率不高的现象, 选修课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生也学不到知识, 提高不了自己的综合素质[2]。

2.3 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在我校目前开出的选修课中, 许多课程的选课人数达到了100~200人, 由于选课人数多, 且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 管理起来难度较大, 上课纪律较差,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点名或者只是抽查点名, 所以即使有学生缺席也难以发现。此外, 为了不影响各专业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和学生自身的专业课学习, 选修课程一般被安排在课余时间授课, 因而部分教学管理部门对选修课教学情况的检查、监督也不像必修课那样严格, 没有督导专家听课制度和评估措施, 致使教师没有压力, 授课质量下降, 间接导致学生逃课, 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任意调课, 学生找不到教师与教室的现象。

2.4 考试不够规范

公共选修课的考核不像必修课那样有固定的考核模式, 所以公共选修课考试一般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自行决定, 有的课程开卷考试, 有的课程闭卷考试, 有的课程在结课时写一篇论文或调查报告等。由于课程性质不同, 考试往往由教师自主命题、自行阅卷, 教师阅卷也不像必修课那样严格, 导致有些学生为了拿学分优先选择比较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 而不去选择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

3 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丰富课程资源, 优化课程结构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增强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前提。学校只有拥有一批内容丰富、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公共选修课程, 才有利于优选课程, 做到优胜劣汰, 促进教师加强课程建设,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才能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余地, 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要求, 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针对存在的课程数量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我校教务处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的潜力, 鼓励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 (2) 严肃审批程序。各院系必须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可行性进行科学把关, 对开课教师的资格提出具体要求, 经学科负责人和单位教学负责人同意后, 报送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开设课程进行审查, 审查通过后方可开课。 (3) 优胜劣汰, 优化课程设置。对公共选修课中某些内容陈旧、学生反映较差的课程予以取缔。 (4) 加强文化素质与跨学科方面的课程建设,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建立科学、平衡的课程结构体系。

3.2 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减少选课的盲目性

要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除了要有丰富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外, 还必须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并充分了解学校公共选修课的情况, 正确选择合适的课程。我校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在教师申报选修课时要求任课教师对所授课程进行详尽介绍, 包括所授科目的目的、基本内容、学时、学分、选修要求、考核方式及主讲教师的基本情况等, 教务处汇集各选修课程, 编制公共选修课课程指南, 再从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 使学生对课程充分知晓, 以便正确选择。此外, 加强导师的选课指导作用, 使学生积极思考哪些课程是合乎自身需求的, 哪些课程对专业发展更有利, 哪些课程对个性发展更有利, 做到有针对性地选课。

3.3 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必须加强对课程各个环节的管理。 (1) 严格考勤制度。任课教师应随堂抽查学生的出勤状况, 对于选而不上或逃课的学生取消考试资格。 (2) 组织专家对选修课进行教学检查和抽查, 及时了解教学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组织学生对所选课程进行网上评价, 对评教效果不佳的课程, 取消课程资格, 以加强对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全过程的监控。 (3) 允许同一门课程由几位教师讲授, 提高课程竞争力, 优胜劣汰。 (4) 为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限定每生每学期的选修课程数量。通过以上措施, 我校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4 规范公共选修课的考试管理

要提高师生对公共选修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就必须严格执行考试制度, 建议与必修课的考试制度一样, 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部分。考虑到选修课学时少、涉及面广、知识灵活等特点, 在内容上应当主要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主, 考试形式可以多样, 但必须严格考试管理, 提高考试标准, 给学生足够大的学习压力, 使其真正重视公共选修课, 同时也可以考察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使其反映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规范对学生的考核方法, 纠正部分教师迎合学生的心理和片面追求及格率的不正确做法。

公共选修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依托综合性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 只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其可以明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调整、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 促进专业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伯铎, 王小文, 马俊杰, 等.“清洁生产概论”公共选修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5:91~94.

[2]张尚武, 刘济科.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引导和管理, 切实保障和稳步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1:81~83.

8.高校开设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1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类。和其他三类课程相比,公共选修课又称为通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而开设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校安排自主选修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可以在专业之外提供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所需的知识及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大学里的公共选修课也越来越丰富,涵盖文、史、哲、经管、艺术、自然科学、实用技术等诸多门类。公共选修课的出现大大增加了新课程的数量,有助于摆脱教学领域内保守思想的束缚,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数学类公共选修课作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里的主要部分,普遍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开设了不同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它的开设宣传了数学科学的文化内涵,弘扬了数学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数学素养。因此,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成为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对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一些弊端也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对此作了深入的剖析,并就改进数学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探索,希望能和同行交流,共同提高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1.高校开设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

恩格斯曾定义,“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仅是给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的语言和有力的工具,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一种文化精神。在刚刚闭幕的第八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的开幕式上,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致辞指出,“数学对科技的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数学的应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数学及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瑞典的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闻名的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学计划中, 规定学生除了要选修一些在实战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数课程(运筹学!优化技术!可靠性方法等),还要必修多门与实战不直接挂钩的高深的数学课。我国教育界也把“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和学各有所长”作为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上,学生突出的问题是不会在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之间挂起一道桥梁,使得所学数学知识不能学以致用,难于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创新思维对人才的需求。开设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譬如,《数学实验》借助于计算机,再现了数学原理的发现、探求过程;《数学建模》涉及各个领域,通过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等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学会如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数学与认识论、自然观》让学生徜徉于数的世界,漫游于形的空间。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尤其是数学素质

目前的大多数数学必修课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还有所欠缺。”实际上,大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如果不从事数学领域的工作,他们学过的具体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基本用不上,甚至很快就忘记了,而他们的数学素养却让他们终生受益。一位数学教育家说,不管人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思想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这些使人们终生不忘。以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为代表的团队所开设的《数学文化》这门课程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探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科学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素养,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1.2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专业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完整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也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传统的固定不变的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鲜事物,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优势和特長。高校数学课的教师,大多是数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尽管他们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多,比较深。但是,对于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未必能胜任,因为数学类选修课往往需要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融合, 教师需具备一些新的边缘或交叉学科知识。所以,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促使他们去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年青教师尤为如此。

2、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 在认识上,对课程不够重视,视为“副科”

在一些高校,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被当成“副科”。于是,从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任课教师,再到学生,对数学类公共选修课重视不够,这属于认识上的误区。其实,选修课、必修课并不能简单比较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有时,一门选修课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

2.2课程的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和客观的论证,甚至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往往是由任教数学的教师提出开课申请,经所在教研室或二级单位批准再报教务处备案这样的程序来进行。各数学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研究方向、兴趣爱好便开出了不同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所开设的数学公选课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不少选修课仅停留在数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简单介绍和延伸,课程学术价值不高,所选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余地,更没有挑战性,属于一般科普介绍。有些数学公选课教学内容陈旧,十几、二十年不变,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吸收新的教学素材和新的教学理念、思想等。另外,不少高校还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有的教师工作量不满,就设法开一个选修课来“凑课时”。

2.3 课程的考核不规范、严格,对学生没有压力

数学类公共选修课是考查课,一般都不闭卷考试,不考试并不意味着不考核。一些数学公选课的考核过于简单,结课后写一个课程总结或读书报告就OK了,学生轻而易举就拿到学分。这样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投入的精力时间少,甚至学生在选修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干与课程无关的私事。

3.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探索及建议

针对上述提及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问题,笔者作了深入的分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给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对数学公选课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有所帮助。

3.1对学生的建议

学生必须端正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够学分,以哪个选修课容易通过就选哪个;另一方面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积极参与、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听从任课老师的安排,把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当必修课对待。

3.2对老师的建议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凸现的今天,数学类公共选修课授课教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作为这些课程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不能因循守旧,应当不断汲取国内外新的教学素材,更新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坚持与时俱进。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有责任心和投入。

3.3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数学类选修课开课的审核和规划,从源头上把关。。坚决反对因人设课,抵制某些教师“凑课时”而开出的数学公选课。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公选课的开设要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原则,防止所开设的选修课内容上的重复。对已开设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定期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质量评估,评选出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并从经费上给予支持这些课程的建设,而对一些教学内容陈旧,对学生培养没有什么作用或作用不大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进行整改甚至撤销。

总之,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条件、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监督等的方方面面。只有提高認识,投入精力像抓必修课一样抓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把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它,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韩建明,陈万光,张耀武.高等教育中公共选修课实践探讨[J].科技信息,2010(19):534-535.

[2] 李素萍. 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之思考[J].科技文汇,2010(3):19-20.

[3] 周明儒,苗正科.分层次多形式开设大学数学文化类课程[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4):78-80.

9.公共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九

关于2011-2012学第二学期全校性公共选修课选课的通知 各班级:

根据学院教学计划,本学期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报名工作已经开始,现将具体选课、开设的时间、方法及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课时间:2012年3月16日—21日。选课结束后,教务处将对选课学生人数进行统计,选课人数超过35人的课程将进行开班。选课人数不足35人的课程不开班,选择选课人数不足35人的课程的学生将通过二选来确定自己的选修课程,二选时间另行通知。

二、选课方式:学生个人登录学院网站进行网上选课。

步骤:登录学院网站------数字化校园---------教务管理系统--------用户名------密码------选择“学生”--------登录--------网上选课-----全校性选修课--------点击选中课程前的方框,将出现√-------提交

三、选课对象:本次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对象为我校09级、10级统招生,每人限选1门课程。08级毕业生,如果公共选修课选够2门课且成绩合格,可以不再选课。

四、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网上进行选课,过期不能继续选课。

2、公共选修课原则上晚自习开课,教务处将在选课结束后公布选修结果。

3、请各班组织学生认真选课,选课结束后,不得随意进行变动。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教务处

10.公共关系选修结课试题+答案 篇十

一.简答

1.简述处理危机公共关系原则

承担责任原则、真诚沟通原则、速度第一原则、系统运行原则、权威证实原则。

2.简述美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

(1)巴纳姆时期

有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源自19世纪中叶“美国的报刊宣传活动”。这时期的公共关系已经带有一定的组织性、明确的目的性。由此说明,公共关系已不再局限于政治活动和思想宣传活动,而逐步与谋取利益的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公共关系在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艾维·李时期

1903年,美国记者艾维·李在美国开办了第一家正式的公共关系事务所,标志着现代公共关系的问世,公共关系事业由此迈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发展时期。19世纪末,美国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美国新闻界此时掀起一场所谓揭丑运动

(3)伯纳斯时期

真正奠定公共关系理论基础,使公共关系真正科学化,公共关系的先驱是美国公共关系顾问——爱德华·伯纳斯。伯纳斯的公共关系思想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公共关系的科学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4)公共关系的现代时期

50年代以后,公共关系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世纪中期,随着消费者权利尊重的程度不断提高,公共关系同资金、设备、人才一起称为现代企业的四大支柱,公共关系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伦敦成立,标志着公共关系已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行业而独立存在。

3.如果按一般发展规律,公众的类别可分为

4.简述公共关系策划方案的论证一般程序

① 通过对方案中的目标、主题及活动开展的各要素,如资金、人力、时间等进行分析论证

② 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补救的措施等进行分析和论证

③ 对预期结果进行综合效益论证,判断公共关系活动方案是否值得付诸实施

5.简述公共关系调查的原则

客观公正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定量化时效性

二.综合试题

1.论述排除干扰公共关系方案目标障碍根本途径

方案目标障碍指公共关系计划拟定的不准确、不具体所带来的实施障碍。有效的开展实施计划,必须排除各种目标障碍。排除目标障碍的根本途径应从五个方面检查公共关系目标是否准确、明确与具体:计划目标是否可以比较与衡量;计划目标是否切合实际;计划目标是否有期望结果;计划目标的职权范围与余地;指标完成的日期。

2.作为一个公关公司经理接受客户业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 遵守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基本准则:以事实为依据、以诚实守信为根本、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为指导

② 遵守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

11.公共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十一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高校拥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于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而言,声乐教学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声乐课不仅是为了培养和提升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68-02

我国从2008年开始,普通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同时也将公共艺术选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中。有高校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选修一门2学分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并且通过考核,才可毕业。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理解力和表现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歌唱可以起到一定缓解情绪的作用,一些励志的歌曲还能能起到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的作用。

一、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如《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知识》、《歌唱方法》等。但是由于各学校的教学硬件不同,这项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高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特别是当前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猛增,更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有的学校艺术选修课根本没列入教学计划,因此,公共艺术选修课在个别学校还存在时断时续、随意性大等问题。近年来一些重点院校纷纷成立了与公共艺术教育有关的组织机构,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都先后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

注重艺术选修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要求,才能使艺术教育变得更有层次、更科学、更具合理性。艺术选修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它应该有艺术教学本身的情感性、创造性特点。同时,它也应该给予教师更开阔、更解放、更具艺术性的教学思路与创新空间。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作为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层次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创造力和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起到了陶冶情操、激励鼓舞的作用。

二、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综合性特征分析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是音乐课程教学中基本形式中的一种,作为艺术课程,它所具有的语言性、表演性和歌唱的表达性等特点使其与其他艺术课程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普及声乐艺术,使大学生们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世界各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唱技巧。

(一)歌词的文学特征

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同时也是艺术歌曲产生的源头,很多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因为艺术歌曲的不断传唱而得以保留下来。因此,音乐的发展离不开诗歌,诗歌的传承脱离不了音乐创作。古曲《阳关三叠》的歌词就是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珠联璧合的效果。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门类,石惟正先生认为:“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它是自己内心的印象、认识、感情、愿望以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一种抒解,一种信息的输出。”②歌词具有传达内心世界,表达真实情感的作用,从而能与大家产生共鸣。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不仅是如何唱歌的问题,它更是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文化标志。

(二)音色的美感特征

选修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没有声乐基础的,许多学生认为,谁唱的音量大,谁唱的音调高,谁的水平就好。因此,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柔美的歌唱音色。

音色是无法用个人的喜好决定的,起决定因素的是个人的生理和声带条件。比如,男低音的音色特点是低沉、深厚,音域宽广,在歌剧的表演中,主要以抒情性或戏剧性的特点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男高音的音色特点是高音区具有明亮的音质色彩,中低声区形成特有的刚健有力的特点。女中音的音色特点既没有女低音的低沉,也没有女高音的明亮,但是音质色彩较浑厚,伸张性较强,比如音乐作品《军港之夜》演唱者苏小明。女高音音色特点是声音宽广明亮而不缺乏细腻,以演唱流畅起伏的歌曲为主,如《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等。在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中,让大家理解和辨别各声部音色特点,体会不同声部以及声部混合后所形成的声音的美感,同时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生理特点,定位自己不同的声部唱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歌曲的时代特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文化,通过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进行传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音乐作品的魅力,同时也使大学生认识世界各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作品了解其产生的背景以及歌曲所具有的不同风格,培养综合性人才,这已是我国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例如,以我国著名音乐家刘炽所创作的《我的祖国》为代表的歌曲,歌唱的就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了解歌曲音乐文化和创作背景,不仅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作用很大,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好处。

三、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音乐基础是各不相同的。在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增强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由于学生整体的音乐水平较低,因此,教学模式应以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个别课为辅。集体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同时也为学生们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锻炼,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而小组课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以节目编排为目的训练。在演唱的过程中加入形体表演和队形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合唱、重唱的特点。个别课的教学形式,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为他们打造适合自己特色的演唱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应用于已经在声乐方面受过训练的特长生或较有潜力的学生。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知识普及的教学,应采用集体课的教学方式,而小组课教学又可以弥补集体课单一性及枯燥乏味。所以,应根据高校对于声乐课程的相关配套设备、硬件条件和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基础,将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的结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形成统一的教学整体。

声乐作为情感艺术的一种,它通过感性的理解和科学的方法运用,通过优美的旋律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们内心感情的。同时,音乐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

在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使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声乐作品进行亲身体会,增加欣赏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课堂教学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教学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必然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完善,同时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不仅促进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而且也是现代化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加快高校公共艺术学选修课声乐教学改革,也为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 释:

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

②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4.

参考文献:

〔1〕崔颖.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袁志正.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现状与对策[D].陕西教育,2012,(7).

〔3〕蒋娟全.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声乐选修课教学之我见[J].安徽文学,2011,(10).

〔4〕梁娜.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知识+欣赏+学唱”的教学模式探究[J].音乐大观,2013,(1).

〔5〕曾南英.谈歌唱表演艺术中的思想感情表达[J].新课程学习,2011,(6).

〔6〕耿彩芳.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7〕马爱聪.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存在的问题探讨[J].金田,2012,(9).

〔8〕汪莹.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2.谈地方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 篇十二

一当前地方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无序化

第一, 选修课监督无序化。选修课的开设主要以教师的自主申报为主, 但由于其教学计划并未列入教师所在教学系、部的教学管理之中, 学校也缺少统一的教学督察制度, 选修课的时间安排上也多在晚上或双休日, 使选修课的教学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第二, 选修课质量评估无序化。对必修课一般都建立有规范的听课制度及学生评价制度, 通过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估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实现“教”“学”相长, 而对于选修课基本上没有纳入必修课的质量评价体系中, 使教学质量没有保证。第三, 学生出勤考核无序化。由于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 公选课处在有“课”无“班”的尴尬境地, 增加了对学生管理的难度, 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师教学自由化

由于选修课没有制度保障, 选修课教师的地位得不到重视, 对学校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教材资助、优秀课程申报等这些展示教师成绩的机会与选修课教师常常无缘, 使得选修课教师有一种挫败感, 造成选修课教师队伍不稳定, 也打击了优秀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 使选修课资源不足。教师把开设选修课只是看作一种“副业”来经营, 而且随意性较大:一是在主观认识上重视不够, 把开设选修课仅仅看作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色;二是在教学态度上不端正, 没有清晰的教学计划, 备课不够充分甚至没有备课;三是讲课不认真, 教学形式单调, 教学方法陈旧, 缺少创新;四是对学生考核随意, 要求低。

3学生上课散漫化

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多数的学生选课时考虑的第一因素是个人的兴趣。在选修课程时缺少正确的引导, 同时学校网上选课系统提供的有关供选课程的信息较少, 致使学生选课盲目, 多数学生选课时只是凭个人兴趣或者凭感性来选课, 甚至从课程名称猜测课程内容、性质, 很多学生选课后发现与自己期望的相差甚远, 或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不满意时, 就会使其上课的兴趣锐减, 以致出现逃课、混学分现象。因为在思想认识上把选修课看作可有可无, 或是应付凑学分的需要, 导致更多学生倾向于选择学起来轻松、考试易过的课程, 使要求严格、难度大的优质选修课资源乏人问津, 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敷衍的恶性循环。

二地方高校公选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公选课教学目标与学校发展定位相脱节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近年来,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在以学分制建设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校发展的转型上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但从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学校发展规划中并没有体现出公选课应有的地位, 一是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课和必修课、轻公选课的偏见仍然存在, 公选课在学时数、时间安排等方面都凸显了其作为副科的地位;二是在教学管理上, 公选课的教学、考核等方面缺少专业课那种规范化的管理;三是在课程建设上, 公选课也没有学校提供的建设经费投入, 甚至担任公选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也处于劣势。真正把选修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 与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定位还有较大的差距。

2公选课教学的课程建设与学生的需求相脱节

选修课是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选修课程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双向选择上的平等性, 促进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和综合人才的培养。但从地方高校选修课的开设来看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选修课资源匮乏且学科、专业分布不均;二是选修课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以兼职教师为主导。基于此, 选修课没有专业课那样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考核、评估体系, 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也受任课教师的自主性较大, 加上学校缺少对选修课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 任课教师也难以把精力投入到选修课上, 选修课成了教师满足教学工作量的需要, 对学生而言, 选修课只是起到凑学分的角色。选修课在学科建设定位上的不明, 注定了其在教学中的尴尬地位。

3公选课教学的教学评价与促进创新机制相脱节

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能激发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 而不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则会成为教学创新的桎梏。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会使制度的正效应不断强化, 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会使制度的负效应不断加强, 限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就是制度的两面性在实践中形成的“路径依赖”效应或称之为“制度陷阱”。当前地方高校公选课教学评价机制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不重视, 教学评比、职称晋升等依据教师在专业课而非选修课的成绩, 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对开设的公选课的课程不重视, 公选课作为一门选修课, 没有被纳入高校课程建设、考核体系中, 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三是对教学质量管理不重视, 公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 致使公选课的课堂教学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公选课的考核也是有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行批改, 考核方式简单化、形式化。

三地方高校选修课教学改革的途径

1促进选修课教学思想的转变

公选课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侧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教学思想上从单纯重视知识教育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素质教育, 教学思想的转变首先应来自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 只有着力提高选修课教师的地位, 解除选修课教师的后顾之忧, 才能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把精力投放在选修课的教学上, 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 使选修课不再被看成“副科”, 而应纳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求, 又要能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 真正起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作用。

2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

国外高校中选修课已成为“广博的教育”的一部分, 在课程建设上选修课与专业课处在同等的地位上, 如美国大学公选课在其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占50%。我国高校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 选修课教学开始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观点逐渐受到重视。但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无论在资源的数量、质量上, 还是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方面还远未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一是设立选修课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支出, 鼓励建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二是加强选修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鼓励任课教师编写教材。

3完善选修课教学考核机制

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加强选修课教学考核机制建设有助于这种良性互动的实现, 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首先, 建立教师开课审查制度, 既包括对教师开课资格的审查, 也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的审查, 从而保证开设课程的质量;其次, 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力求对教师的评价公平、公正、公开, 既有教学管理部门、同行教师的评价, 也要包括学生的评价;最后,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定期举办公选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对评选出的优秀公选课教师在精品课程申报、教材资助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对学生的考核鼓励采取考核方式多样化而非放任自流, 加强课堂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杜绝混学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鲁红艳.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的新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10) .

[2]王颖等.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2) .

[3]张香萍.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 2009 (4) .

13.公共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十三

《贝类学》(海洋素质类)

①课程简介

《贝类学》是研究贝类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等各方面的科学,包括的内容很广,研究的问题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和分类学等。主要讲述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贝类的定义和范围以及贝类的主要特征、研究动态、经济价值;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讲授贝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态和分布;繁殖、发生和生长;以及贝类的分类。

②教师简介

栗志民:博士,副教授。2001年来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养殖系工作。2008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一直从事的教学工作包括《贝类学》、《贝类养殖学》、《水产养殖学》和《海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及病害防治生产实习》。在科研工作中主要从事贝类的生态、生理和贝类种苗选育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15篇。现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共2项,参与课题多项。

《经济海藻》(海洋素质类)

①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海洋素质教育类的一门应用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常见大型经济海藻的生物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即在我国海域常见的分属于蓝藻类、绿藻类、红藻类和褐藻类的大型经济海藻的种类、分布区域、栽培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包括水产养殖、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妆品工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旨在培养各专业学生对海藻的认识及兴趣。

②教师简介

赵素芬:副教授,博士。1993年7月毕业于原湛江水产学院并留校工作至今。主要承担本科生的《生物饵料培养学》、《海藻与海藻栽培学》、《藻类学》、《藻学生理学》和全校公选课《经济海藻》等几门课程的教学。研究方向主要为海藻的分类、生理生态、海藻栽培及其应用。参与并完成湛江市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目前在研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

《海洋生物鉴赏》(海洋素质类)

①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常见的海洋生物及其生物特性,观察海洋生物标本,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对常见的海洋生物有所认识,掌握海洋生物的基本分类系统,熟悉认识常见的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鱼类、海洋爬行动物、海洋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了解海洋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热爱海洋、热爱海洋生物,树立保护蓝色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良好意识。

②教师简介

梁海鹰:教授,博士,海洋生物学专业。一直承担本科生《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化工原理》、研究生《蛋白质组学》和全校公选课《海洋生物鉴赏》等多门课程的教学,教学经验丰富。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校选课题两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项目等多项课题,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4篇。

夏立群:女,博士,讲师,毕业于中山大学。曾讲授《植物生物学》、《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环境科学概论》、《海洋生物一览》等多门课程,编写《遗传学实验》教材。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目前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获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海洋旅游》(海洋素质类)

①课程简介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教育也方兴未艾。海洋旅游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学科,以人类的海洋旅游活动为出发点,通过介绍海洋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海洋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海洋旅游活动和海洋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海洋旅游现象和海洋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海洋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海洋旅游的总体认识,使其能够以专业的眼光理解、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旅游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可能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海洋旅游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旅游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海洋经济管理、海洋旅游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海洋专业特色显著,非常适合对旅游有兴趣特别是对海洋旅游感兴趣以及关注海洋经济管理、有志于投身海洋事业的各专业学生选修。

(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不能报此课程)②教师简介

李志勇: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滨海旅游。从教以来,先后担任了《世界旅游地理》、《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海洋旅游》等本专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曾获2006年和2008年经管学院中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一等奖、2007年广东海洋大学中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二等奖和2008年中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一等奖。参与编著著作一本,在《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环境科学与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广州环境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现代通信技术》(科研创新类)

①课程简介

扼要介绍通信的基础知识,然后全面介绍了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介绍新技术、新发展和新成果。重点讲述了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对于非通信类专业的学生,虽然没有具备通信知识背景,但通过本教材的学习,都能建立完整的通信概念,理解当代应用最广泛的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掌握其组成结构。

(防雷、通信专业的同学不能报此课程)②教师简介

张炎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曾在信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雷暴监测与预警》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编写了《现代通信原理》教材,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现代物理科学导论》(科研创新类)

①课程简介

“现代物理科学导论”是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本课程内容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自然科学的各个前沿――天文学和宇宙学、地学、生命科学、粒子物理、非线性科学,现代高新技术――生物工程、计算机信息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环保技术等。其任务是向学生介绍当代科学学前沿课题的成果、动态和高新技术、社会发展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以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②教师简介

陈春雷:自86年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四年以来,我先后为学生开设过大学物理,高中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文科物理、电工技术、模拟电路、数学电路和低压电器等课程。近二十四年累计授课4500多学时。公开发表学术和教研论文四十多篇。主持多项省、市与校级教研和科研课题。先后多次获得校先进和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气象与生活》(自然科学类)

①课程简介

主要介绍气象特征、气象对生活和经济的影响、气象灾害的原因和特点,以及防灾减灾的原理和方法。基本内容包括:气象学与人类文明、七彩气象、天气预报概论、雷公经济、洪涝和干旱气候、台风、春运的气象灾害、天气气候与健康、气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和气象与疾病等等。同时介绍气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②教师简介

张兵:本人先后担任过《天气学原理》、《天气分析与预报》、《气象与生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参与中国气象局科学研究院国家科技攻关推广项目1项、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多项。

李德坤:1985年8月至2001年12月,在湛江气象学校任教,主要课程有《气象观测学》、《电工学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应用气象学原理》、《高频电子线路》、《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物理》等课程。2001年12月至今,在广东海洋大学任教,主要课程有《电工学基础》、《大气电学基础》、《雷电防护原理》《雷电防护规范》、《环境管理与环境法》《防雷减灾技术》和《大气探测学》等课,带《大气探测学》的教学实习、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

《果蔬与养生》(自然科学类)

①课程简介

《果蔬与养生》课是由农学院园林系开设的一门全校性公共任选课,各学院任何专业、任何年级的学生都可选修,总学时为24学时,1.5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营养的基本知识,认识各种水果和蔬菜,掌握水果和蔬菜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学会养生饮食。为大家都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提供一些科学的、合理的、操作性强的建议。本课程以科学、文明的教学理念授课,让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其知识面,掌握一门集科普性、实用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课程—“果蔬与养生”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②教师简介

唐德强:男,园艺学专业硕士,农学院园林系高级实验师。曾长期担任学院内专业课“果树栽培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近年来一直从事园艺作物(水果蔬菜)栽培、营养生长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对果蔬的食用与人群健康的影响有浓厚兴趣,有丰富的果蔬与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热爱教学、尊重学生,讲课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富有激情,深受学生欢迎。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科研项目,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食品营养学》(自然科学类)

①课程简介

食品营养学是为全校非食品专业类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即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消化吸收代谢、营养学评价、供给量和食物来源等;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营养评价及其加工贮藏对营养素损失的影响;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与膳食指南;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及膳食特点;膳食营养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与食物中毒及其预防。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现代营养科学知识及人们合理营养需要,达到不断提高人民营养水平,增进健康的目的。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

②教师简介

钟赛意:男,博士,201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国家公派

留学)。同年8月到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癌症化学预防、生理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功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讲授本科生课程《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以及《食品化学与营养学实验》。曾参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项目、美国Cotton Incorporated资助项目以及欧盟第六框架科技计划(FP6)等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20142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 S2012040006790)各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11篇(第一作者5篇),另外,英文会议论文摘要10篇。

王海清:本人自2010年9月至今一直在海滨校区开设《食品营养学》(营养与健康)(公选课),已经开设六学期该门课程,同时担任《食品营养学》(营养与健康)、《运动营养学》等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食品营养学》(营养与健康)(公选课)一直受到大学生的认可,选课人数总计已达到数千人,教学效果优秀。

《遗传与人类》(自然科学类)

①课程简介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发育与功能的信息的贮存,传递与实现规律的一个科学分支。人类遗传学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专门探讨人类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同时,人类遗传学本身也包含若干个分支学科。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遗传学的历史发展,掌握人类遗传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引导学生对人类遗传病的了解和重视,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提高人类健康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人类遗传病的传递规律;了解患者亲属中的复发危险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人类血型在法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了解在人类医学遗传领域中的新进展;了解优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优生学原理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②教师简介

芦志刚:本科,硕士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有机化学专业。

1987年本科毕业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从事动物生物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2001年调入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最近10余年一直承担食品科学、制药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化学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工作,还先后承担过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工程等课程的理论课教学,2012年在主校区承担遗传与人类公选课。

科研方面主要是从事动物生物化学,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研究。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自然科学类)

①课程简介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类依然受到甲流、SARS等来自病原微生物的威胁,然而因为不了解而导致盲目的恐慌才是最大的问题。“求医不如求己”,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健康常识来维护自身健康,当然同时也为改良大众共同的生存环境而尽个人之力。《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是为各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

课程,介绍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认识其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观,为疾病的防范及治疗打下知识基础。

②教师简介

任鹏康:博士,1975年出生,2000年本硕连读毕业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方向为肿瘤发病机理研究及其病毒载体的靶向改造研究。

2006年进入广东海洋大学生化中心任教,主要讲述过的课程有:蛋白质工程;生物化学原理与实验;分子生物学原理与实验等。现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载体的靶向改造;海洋生物中生理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品质控制。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一门全新而重要课程。自2002年起,学校将该课程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校唯一一门心理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团体训练、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测验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增进心理素质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②教师简介

刘国华:男,研究生,讲师,广东海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中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师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专业、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4年至今任职于广东海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读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并在医院心理科门诊和住院部接受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临床心理训练,熟悉常见心理疾病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尤其擅长精神分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以及罗夏墨迹测验等。工作后也注重以各种方式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习、交流和培训,如2008年参加世界心理治疗大会、2009年参加首届亚洲精神分析大会并作1.5小时的专场心理治疗报告、2009-2011年参加当今国际上最前沿的心理治疗师培训“中德认知行为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心理学青年基金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思政重点课题1项和校级课题4项,其中教改课题2项。近年在国际国内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参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部。

《女大学生高雅气质训练》(又名《女学生气质训练》)(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提高二十一世纪中国普通女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并通过形体美和造型的艺术训练来提高女大学生的整体形象素质。使她们懂得如何化妆,如何美发造型和如何服饰搭配。主要对女性高雅气质的标

准、形体塑造、发型设计、化妆造型、服饰搭配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和训练方法上的指导,其方法具有示范性,创新性和可行性,本课程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高雅气质的标准;

二、形体美;

三、造型美。

②教师简介

胡翎:副教授,1981年大学毕业,曾在江西井冈山大学任声乐、舞蹈、形象设计课程,迄今已有30年教龄。多次公开发表专著、论文和主持课题。以及辅导学生比赛多次获奖。

《合唱与指挥》(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合唱与指挥课的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多声部听觉能力,多声部演唱能力,多声部音乐鉴赏力与理解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配合能力、反应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积累丰富的多声部音乐语汇,熟悉大量的合唱作品;掌握多种不同风格、不同织体、不同情绪、不同内容的合唱作品的演唱方法和指挥方法以及对合唱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的手法等。

②教师简介

梁培才:现任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音乐教师。毕业天津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从事声乐教学14年,具有丰富的声乐教学经验。曾荣获2001‘粤西首届海洋杯MTV歌手大赛冠军;2006年国际青少年艺术节青年B 组声乐类金奖;2006年全国艺术人才选拔音乐类美声专业青年组银奖;第四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九届全国校园纯洁联欢晚会活动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多项赛事荣获佳绩,并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项。

《识谱与唱歌》(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本课程乃艺术公选课,是一门音乐综合课程。与文学、哲学、人生修养、道德品质教育诸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对大学生进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本课程从音乐语言、识谱、声乐等方面进行一般性介绍,起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之门和培养高尚品德、开发智力、提高欣赏能力的作用。通过音乐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理论,掌握一定的识谱方法和能力,了解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质,提高自身对真善美的认识。

②教师简介

张雪敏:女,河南人。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一系,现在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公共艺术部教师,讲师。主要讲授《声乐》、《音乐欣赏》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获得学生好评。教学工作之余,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先后在《艺术百家》等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十余篇。获省级奖2项,市级奖2项,校级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奖项。

《音乐欣赏》(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该门课程主要结合当今学生的审美观,着重给学生介绍当今世界经典的,年轻人喜爱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中外民歌赏析、中国民乐赏析、外国名曲赏析、交响乐知识及赏析、舞剧音乐赏析、中外歌剧赏析、电影音乐赏析等。另外一部分内容将结合欣赏的音乐讲解部分乐理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直观的欣赏到音乐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教师简介

杜沄:本人先后担任过《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4年评为广东海洋大学优秀教师,2007年荣获第四届教学质量优秀奖,2007年荣获本科大学评估“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参加学院组织的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学院二等奖,同时获得广东海洋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主持湛江市项目《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研究分析》,发表论文《如何提高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论音乐欣赏对学生的美誉效应》、《钢琴演奏风格研究》等,担任《合唱与指挥》教材副主编。

《影视鉴赏》(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艺术类公选课,是一门介绍影视发展历史及杰出作品的综合课程。对影视的不同风格: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形式主义进行介绍;对不同流派和风格的杰出作品的介绍赏析,丰富学生的影视知识,扩大影视的接触视野,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

②教师简介

陈一林:女,女,汉族。讲师。在教学与继续深造过程中不断探索前进。教学认真,注重启迪,不断提高。发表有《三连音浅谈》、《浅谈音乐思维对创新思维的推动作用》等多篇论文。近期讲授的课程有:《音乐欣赏》;《乐理与视唱》;《影视鉴赏》等艺术公选课。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努力使非艺术专业学生掌握相当的艺术专业知识,享受艺术与别不同的优雅。

何洁:女,现担任《音乐欣赏》和《乐理与视唱》等教学任务。1985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师范系1987年9月——1995年7月于广西柳钢二中工作,1992年8月荣获广西自治区歌手大赛——美声唱法二等奖1992年10月荣获全国十大钢歌手——美声唱法三等奖,1995年9月—2002年9月于广东湛江气象学校工作,1999年9月——2001年7月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本科,1999年12月评为音乐讲师,2001年1月——2001年12月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研究生课程班,2002年9月至今于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

麦朝阳:本人从教已17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音乐知识广泛,专业性强,工作认真负责,05年被评为优秀教师,08年被评为师德先进个人,指挥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合唱团参加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一等奖。担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公司法学》(人文社科类)①课程简介

公司法是商法学科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商法学中的分支学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对这些学科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和突出。公司法学是一门关于公司法基础知识的入门课程,内容浅显,贴近生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普及公司法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课程拟采用案例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通俗易懂、生动活波,特别适合对公司法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概念与法律特征、公司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与地位、公司法的历史严格、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合组织机构、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合组织机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公司集团、公司债、公司财务与会计、公司合并与分立、公司的解散与清算以及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等。

②教师简介

胡婧:本人自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法学专业民商法方向教学,主要研究方向商法。曾担任《民法》、《商法》、《民商法专题研究》、《保险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发表《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之构想——兼评新《企业破产法》第三章》、《公众人物隐私权与新闻报道》等多篇论文,参编的著作有《公司法学》等。

《生命教育》(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正确认识生命是一切发展和规划的基础,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良好人际关系;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正确人生观。树立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②教师简介

罗玉香:从教20多年,中级一级职称,本科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生结业。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观念,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十余年,具有丰富和娴熟的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技术,成功干预过数十例心理危机(自杀)案例,无一例失手。每年开展生命教育讲座和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倡导尊重生命、援助生命,建立以助人和自助为宗旨的心理协会,提高志愿者的心理援助技能,举办大型心理讲座。曾担任《犯罪心理学》《生命教育》《心理策略》等数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广东省高校心理咨询委员会会员、心理咨询师。

《酒文化》(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酒文化》课是由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开设的一门全校性公共任选课,各学院任何专业、任何年级的学生都可选修,总学时为24学时,1.5学分。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酒的一些基本常识,如酒的起源发展和发展;酒的一些基本的酿造知识;酒器的欣赏及文化背景;中外名酒的种类及制作方法;识酒、购酒、饮酒常识以及品酒技巧;酒水常识与社交礼仪;了解与酒有关的民风、民俗、趣闻轶事;饮酒对人体健康的各种利弊,掌握酒的一些养生常识;学会鉴别、评价与欣赏各种葡萄酒;了解鸡尾酒调制的基本知识,掌握鸡尾酒调制的要领等,对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本课程以科学、文明的教学理念授课,让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其知识面,掌握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大主流饮食文化——酒文化课程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与高尚的人生观。

②教师简介

王玲:女,食品科学专业硕士,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副教授。长期担任学院内本科专业基础课“食品微生物学”和专业课“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性评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开设公共选修课《酒文化》已达9年,是学校最早开设该门课程的教师,也是该门课的课程负责人。对各类酒的酿造、品评及鉴赏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酒文化的相关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讲课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富有激情,深受学生欢迎。主持和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谢主兰:硕士,副教授。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教师,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主讲本科生的《食品感官评价》、《果蔬加工工艺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专业课程。1988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2003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2009年9月-2010年1月在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脱产进修国家级精品课程《食品感官科学》,师从于国际级品酒师门下,喜欢饮酒、崇尚酒礼,对酒的养生、酒的品评与鉴赏具有较深的感悟与经验。上课富有激情、不乏风趣,教学效果良好。主持校级课题2项,曾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及省基金课题的研究5项,发表科研论文与教改论文20余篇。

《饮食文化》(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形成与发展历史;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的传统饮食观念和现代营养卫生等知识。

②教师简介

王海清:男,安徽省淮北市人,现任本校食品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师,1993年7月开始从事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2008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博士毕业,主讲的课程主要有:本科生《食品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导论》高职专科《运动营养学》;全校公选课《饮食文化》。研究方向主要为食品营养和食品生物技术,主要从事食品营养生物化学方向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一篇,中文论文多篇,与国内外众多食品及餐饮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职场礼仪》(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讲授在职场待人处事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分为职场礼仪概述、办公礼仪、礼宾礼仪、仪式礼仪、社交礼仪、餐饮礼仪和服饰礼仪七章,各章内容突显知识性和技巧性,有利于学生学会在工作中维护自身形象以及在职场上表现得彬彬有礼。

②教师简介

吴琼:本人工作期间承担过《公共关系学》、《公务员制度》、《计算机基础》、《形势政策》及《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学,教学态度认真,做到认真备课,耐心授课,注重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2007年参加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二等奖。在科研方面,近三年已公开发表论文四篇,其中核心两篇,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与校级课题一项。

本课程教学团队有教师四人,四人均具有硕士学位,任课教师教学经历丰富,一直承担《就业指导》和《形势政策》等课程教学,教学责任心强,注重按需施教,教学研究能力强,其中两人分别主持校级课题各一项,公开发表论文四篇。

《微型小说研究》(人文社科类)

①课程简介

《微型小说研究》是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它以学生现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为学习基础。课程学习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微型小说的阅读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微型小说文体鉴赏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课程讲授内容主要有:微型小说文体的沿革;以大量的微型小说文本分析为基础的现代微型小说文体的阅读理论和文本分析理论;世界华文著名微型小说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等共十讲内容。主要考核方式为撰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微型小说鉴赏性文章或关于微型小说理论的论文,也可以是以检测微型小说相关知识和微型小说鉴赏能力为目的的卷面测试。

②教师简介

黄小玲: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近2年来主要从事微型小说的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指导学生写作关于微型小说专题的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升本自考生报)

上一篇:系统机房运行日志下一篇:四小天鹅舞曲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