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提升阅读素养

2024-12-06

多学科提升阅读素养(精选7篇)

1.多学科提升阅读素养 篇一

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推动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根据我校教师队伍实际情况,特制定提升学科素养和强化课堂教学常规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我校教师专业成长总目标是: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所有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的目标。

2.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家引领下完善自我,努力争做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三、工作思路

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合作、交流、互助等活动,搭建一个平等、和谐、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四、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与管理,强化责任,明确任务,使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五、活动步骤

教育活动自2013年9月起至2016年8月止,历经三个学年,活动分为“学科素养提升,课堂教学常规强化、教科研水平提高”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3.9——2014.8:学科素养提升.主要通过教师读书活动、教学反思、专项培训等措施,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2、第二阶段:2014.9——2015.8:课堂教学常规强化年。继续推进学科素养提升活动,同时强化课堂教学常规。主要通过学科教学常规的制定等与之相应的系列措施,确立课堂教学规范,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2015.9——2016.8:教科研水平提高年。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素养提升活动,同时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主要通过校本研修、网络教研、课题研究、教科研成果评选等措施,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研促教,教研合一。

六、具体发展要求

(一)35岁以下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要求

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生力量,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有计划地指导培养这部分青年教师,使他们在三年内成长为优秀教师是学校的职责。

1、实施“青蓝工程”,拜师结对子。

(1)跟班备课、听课学习,掌握常规教学基本功;

(2)每学期上1节汇报课,撰写课后反思、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

等,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制定每学年符合个人特点的专业发展计划。

3、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有影响的教育专著或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以上业务报刊,并做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每学期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

4、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至少参加课题一个,并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效。

5、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反思,做到一课一个小反思;一学期至少四次大反思,并撰写出相应的论文、案例,并积极参加各类各级评选;每年上交论文和案例至少各一篇。

6、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每学期至少上公开课1节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二)45周岁以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45周岁以下的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发展需要继续提升,目标是成为个性鲜明的特色型教师。培养发展的方式方法是:自定发展计划,开展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个体创造特色,合作体现优势。

1、制定每学年符合个人特点的专业发展计划。

2、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以上业务报刊,并做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

3、积极参与研究课题。以问题为课题,解决学科教育实际的问题。

4、每学期交1篇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或1篇专题研

究论文),存入个人专业成长记录袋。

5、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每学期至少上公开课1节,听课不少于15节。个体反思,每月一次。

6、每人带一名徒弟,做好传帮带工作。

(三)45周岁以上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帮带徒弟,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

1、每学年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2、看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读书笔记。

3、每年上一节组内公开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个体反思,每月一次。

七、具体措施

(一)构建书香校园,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将开展主题的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大兴读书之风。采取的措施:一是学校拿出一定的资金为教师购买教育书籍或杂志,向教师推荐专业阅读书目,鼓励教师自己购书或网上阅读,组织集体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二是开辟教师讲坛,交流学习体会;三是每学期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和听课活动,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四是举办教师读书比赛,以赛促读,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二)通过自我反思,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善于反思是提高工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

点。每天都会碰到有价值的事情,那些教学实践的火花正是教师提升自我最有价值的素材。所以,教师要强化课前、课中、课后反思,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

(三)提倡同伴互助,建立起学习化互助平台

青年教师虽然经验不足,但新知识多,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这是中老年教师自愧不如的;同样,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教学机智等又使青年教师望而兴叹。我们将以“自主、互动、开放、整合、创新”为核心,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人人争当“良师”。倡导教师自愿承担、自主结合、动态选择、互教互学,以达到相互借鉴、相互提高的目的,形成真正的“同伴互助”。

(四)实现科研内化,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针对我校教师实际情况,我们确定我校的科研原则是:问题就是研究课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将科研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动,引领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五)搭建成长平台,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教师搭台子是加速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实行听课、评课制度,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是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试验田,教师要从课堂上苦练基本功,每学期教师每人要完成听课任务,每学期要开展一次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汇报课、评课活动,在课堂上下功夫,作文章。

(六)名师示范辐射,扩大自助式自主培训成果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举办各种竞赛,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并扩大从中脱颖

而出的教师的影响力,每年教师节学校要表彰名师、教学标兵、师德标兵。以点带面,切切实实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切切实实促进学校发展。

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校的明天必将更美好,为了学校的发展,全体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适应时代的需求,尽职尽责,创新进取,将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完成教师神圣的使命——教书育人。

2013年9月

2.多学科提升阅读素养 篇二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引言

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下重点讨论的一个话题的背景下, 高中化学教学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 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一线教师实践的角度来看, 最现实的实现途径显然不是另起炉灶。也就是说, 笔者并不认为只有在新的教学思路或者是新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培养, 而应当是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之上, 结合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科素养更好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彰显出来。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以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为抓手, 对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探究性教学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 与科学探究的距离特别近, 尤其是高中化学的学习, 其中有着大量的探究因子,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对化学学习的认识。但是如果将探究性教学放到学科素养提升的视角下, 笔者发现还是能够发现更多更新的内容。

其一, 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是为了完成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以让学生除了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有所提升, 更在一些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如守恒思想、绿色思想, 以及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分析与归纳、概括与比较等方法运用中有更深刻的个体体验。而这种体验既可以依靠化学探究而存在, 也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 核心素养是围绕学生学习而建构的一种模型。在这种模型中,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化学在如材料、环境、生命等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这也就意味着高中化学的学习并不完全是化学学科内的知识构建, 更包括一定背景 (领域) 下的具体探究。从这个角度讲, 化学探究与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其三,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就是化学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化学思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这种艺术化的表述背后, 透露出的是思维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高中化学显然是重思维的, 在化学结构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中, 在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着物质的用途认识形成的过程中, 都有丰富的化学思维的存在。这种规律往往是在探究中才能深刻体认的, 因此化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成为化学思维形成的过程, 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与提升的过程。

此外, 高中化学可以看作是在物质的量的基础上, 构建出来的关于物质间相互反应、物质的性质理解的学科, 且此过程中的守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高中化学学习过程的, 因此把握类似于此的思想, 亦是化学探究的一部分, 以此为抓手也是可以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提升的。

二、在探究性学习中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探究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模式, 遵循这一模式可以让探究性学习变得更为顺利。当然, 这里提出模式的思路并不是说教学中要过于模式化, 而是指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思路, 可以让探究变得更加高效, 也可以让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得更为充分。通常情况下, 化学探究遵循这样的步骤:第一, 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 分析研究问题;第三, 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第四, 评估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进入新的探究过程。对化学探究有过研究的同行可能发现, 这样的描述与传统的化学探究环节并不相同, 确实如此, 但如果注意分析传统的化学探究, 就会发现其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而笔者做出这样的描述, 实际上是强调了问题作为探究的中心的地位, 其实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 在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构建中, 要让学生认识到氧化铝的性质,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 并在其中提出问题:首先, 以生活中常用的铝制锅具为例, 通过其不能长期存放碱性食物这一特征 (可以用幻灯片投出相关的图片, 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 提出问题:如何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一问题的提出, 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通过化学知识来解释问题, 而这就避免了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的从经验中寻找答案的直觉反应, 有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 这也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表现。其次, 进一步用实验来给学生提供比较, 即将氧化的和未氧化的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让学生观察两者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实验过程中, 笔者假装拿了两支相同的铝条, 然后进行实验, 而实验的结果不同则用来催生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外表相同的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结果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一问题是对原有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从而也就将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学生在此探究过程中会思考:外表看起来相同的铝条一定是有所不同, 而这种不同最有可能就是氧化引起的, 于是氧化与否的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不同就进入了学生思考的范围。在发现了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氢氧化铝的基础上, 探究还可以继续深入, 氢氧化铝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于是探究进入新的层次, 学生可以用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而学生的期待中又常常有物质的量越多, 那生成的反应物就越多的观念。于是在加入了过多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情况下, 学生发现原本生成的沉淀反而没有了。这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而新的问题的解决, 又将此探究引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会随着问题不断地深入, 而思维的深入又意味着探究层次的不断提高。随着探究的进行, 学生所运用到的化学知识会越来越多, 对物质及其之间的反应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也就是说构建起的关于氧化铝的两性认识会越来越丰富。更重要的是,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深入的, 以物质之间的反应为线索的探究不断深入为主线, 学生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守恒的判断, 进行着反应过程的分析与归纳, 诸多化学学科的素养蕴含其中, 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也就成为现实。

三、由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科素养的启示

将探究性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 可以说是为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说课程改革之初的化学探究更多的还是一种探究的形式的话, 那面对核心素养时感受到的就更加是一种实质, 而这与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素养角度 (其实既包括传统的双基, 也包括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只不过在此基础上, 更注重能力、思维与思想角度的学科认识构建) 关注自己的化学学科的学习, 就更具学科意义。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通过探究性教学来完成化学知识的构建, 完成自身对化学教学的认识, 也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表现。要知道, 在应试压力很大的高中阶段, 能够在应试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一种新的思路, 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也能激活自身的成长意识那是很不容易的, 需要倍加珍惜!

参考文献

[1]曾晓军.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9) :265-266.

3.多学科提升阅读素养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活性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而知识学科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然、探究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数学学科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性教育学科,同样如此。实用主义学者认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现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中,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性数学思想,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由此可见,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将学生生活意识和能力素养的培养,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抓住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的内在特性,设置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感知、解答、辨析生活性问题中,形成运用多种思想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注重现实教学情境创设,为学生增添探究生活新知内在潜能

数学学科源于生活,时时刻刻服务于生活,是通过数学符号或图形反映和概括现实生活问题或现象的学科只是之一。同时,学生情感发展“最近区”对现实生活性问题较为敏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学习潜能激发起到促进和驱动作用。生活性作为数学学科内在特性之一,为教师创设具有激励性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认识和改造自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善于利用高中生心理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内容以及目标要点,放大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点,设置具有贴近学生实际、有效激发情感、驱动作用显著的生活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性情境氛围中,积极情感得到激发,“要我学”向“我要学”态度的有效转变。

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知识内容时,教师为了增强该知识内容的生活性特征,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内在潜能,抓住该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商品销售利润”问题紧密结合点,设置了“某工厂生产A产品x吨所需费用为P元,而卖出x吨这种产品的售价为每吨Q元, 已知P=0.1x2+5x+1000,Q=-x30+45。该厂生产并售出x吨,写出这种产品所获利润W(元)关于x(吨)的函数关系式。”具有浓厚生活特性的教学情景。学生在此情景中,内在潜能得到有效激发,生活意识得到有效增强,从而主动进入到知识内涵的学习活动中。

二、注重典型数学问题教学,为学生传授解决实际问题要领

现实生活问题或现象千变万化,这就决定了选择的解决方法,采用的解决措施各种各样,因事而异,必需抓住关键,有的放矢。数学问题同样如此。同一数学内容可以通过不同数学问题形式进行展现,同一数学问题可以结合不同思想采用不同解题方法。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数学问题能力水平,就要将问题方法要领传授作为问题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点内涵要义,体系关联,采用“由特殊到一般”形式,抓住知识要点难点,设置典型性数学问题,开展问题解答方法师生共同探究活动,引导和教会学生开展类似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为学生更好开展自主解答现实问题提供方法指导。

问题:已知函数f(x)=sin2x+2sinxcosx+3cos2x,x∈R。求函数f(x)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的自变量x的集合。

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函数”方面的知识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实际是考查综合运用三角有关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向学生指出:“该问题解答可以利用三角公式,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等基础知识,采用两种解法进行问题解答”。其解题过程如下:

解:解法一:

f(x)=+sin2x+=1+sin2x+cos2x=2+sin(2x+)。

当2x+=2kπ+,即x=kπ+(k∈Z)时, f(x)取得最大值2+。

函数f(x)的取得最大值的自变量x的集合为{x/x∈R,x=kπ+(k∈Z)}。

解法二:

f(x)=(sin2x+cos2x)+2sinxcosx+2cos2x=2sincosx+1+2cos2x=

sin2x+cos2x+2=2+sin(2x+)。

∴当2x+=2kπ+,即x=kπ+(k∈Z)时, f(x)取得最大值2+。

函数f(x)的取得最大值的自变量x的集合为{x/x∈R,x=kπ+(k∈Z)}。

三、注重综合数学案例剖析,为学生培养良好数学思想素养

问题:设等比数列{an}的全n项和为Sn,若S3+S6=2S9,求数列的公比q。

解:∵S3+S6=2S9,∴+=2·,

整理得 q3(2q6-q3-1)=0。

由q≠0得方程2q6-q3-1=0。∴(2q3+1)(q3-1)=0,q=或q=1。

教师教学过程如下:先引导学生对该问题内容及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该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以及条件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解答内容提出自己的设想,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上述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对上述解题过程进行辨析,找寻问题解答优缺点,学生在分析辨析过程中,发现该问题存在“在错解中,由+=2·,整理得q3(2q6-q3-1)=0时,应有a1≠0和q≠0。在等比数列中,a1≠0是显然的,但公比q完全可能为1”缺点,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补充修正”,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该问题解题方法:“在解题时应先讨论公比q=1的情况,再在q≠0的情况下,对式子进行整理变形。”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只有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抓住数学生活特性,注重解题方法教学,重视数学思想培树,为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4.多学科提升阅读素养 篇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切实强化政策扶持,不断深化民族教育教学改革,在改善民族教育发展“硬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确保少数民族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推进全市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从提升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入手,不断缩小民族教育同其它类型教育的发展差距,精细管理,聚焦质量,利用3—5年时间,使全市民族教育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以培训、培养民族学校师资队伍为抓手,多措并举,优化结构,着力解决民族教育专业素质过硬专任教师严重短缺和师资培养渠道单

一、优化结构,延展优势,层次有限等问题,适应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要求,提升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整体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举措

提升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专业素养,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任教师培训、培养长效机制,实行民族学校教师定向培养、委托培养,以及学科带头人传、帮、带等多种方式稳步提升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大民族学校现有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开展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切实打造多元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我市民族学校、幼儿园现有师资队伍教学水平。针对我市民族学校、幼儿园现有师资队伍整体状况相对薄弱的问题,从2016年起,分批次、分步骤培训全市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选派各学段学科教师到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二)拓宽民族学校师资来源渠道

1.定向委托培养蒙古语授课大学毕业生。由民族学校、幼儿园提出用人需求,由教育、人社、编制、纪检等部门共同参与选拔考核,每年选送10至20名市内非师范类蒙古语授课大学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到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接受为期1—2年的师范类专业教育,完成规定课程毕业后,通过市直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的笔试、面试、试讲等考核程序,选拔分配到市内有关学校任教。所需资金从全市教师培训经费和民族教育专项补助金中列支。2.争取国家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积极争取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将现行的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延伸到我市蒙古语授课普通高中,通过高考和院校自主录取等方式开展定向招生。从2016年起,每年争取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面向鄂尔多斯市定向招收5至10名蒙古语授课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在我市蒙古语授课学校任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宣传、编制、教育、财政、人社、民委等部门及各旗区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协调推进有关工作。各旗区是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比照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做好具体工作。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旗区、市直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加强配合、分类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全面推动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稳步实施。各级宣传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此项工程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知晓此项教育惠民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拨付工程实施相应经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和激励作用;各级编制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施的实际,做好编制调配等相关工作;各级人社、民委等部门要会同财政、编制等有关部门做好教师的考核、认定、选拨等工作。

(三)创新培训方式。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安排,推进蒙古语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扎实开展。一是加强教研员培训力度,认真分析所辖各民族学校、幼儿园及其各班级各阶段教学质量检测数据,建立健全民族学校、幼儿园综合素质测评方案,促进广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二是充分利用我市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等平台,组织实施分学段、分层次的面向民族教育管理者的挂职锻炼培训。三是聘请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和本土学科带头人,组织实施分学科、分学段、分层次、分期,分批的面向全体蒙古语学科专任教师的集中培训。四是聘请民族技艺大师、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学者进入蒙古语课堂跟踪指导,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开展经常性培训,传承和发扬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打造一支在自治区乃至全国民族教育领域内拥有学科话语权的高水平卓越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团队。

一、指导思想

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切实强化政策扶持,不断深化民族教育教学改革,在改善民族教育发展“硬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确保少数民族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推进全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从提升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入手,不断缩小民族教育同其它类型教育的发展差距,精细管理,聚焦质量,利用3—5年时间,使全市民族教育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以培训、培养民族学校师资队伍为抓手,多措并举,优化结构,着力解决民族教育专业素质过硬专任教师严重短缺和师资培养渠道单

一、优化结构,延展优势,层次有限等问题,适应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要求,提升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整体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举措

提升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专业素养,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任教师培训、培养长效机制,实行民族学校教师定向培养、委托培养,以及学科带头人传、帮、带等多种方式稳步提升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大民族学校现有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开展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切实打造多元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我市民族学校、幼儿园现有师资队伍教学水平。针对我市民族学校、幼儿园现有师资队伍整体状况相对薄弱的问题,(二)拓宽民族学校师资来源渠道

1.定向委托培养蒙古语授课大学毕业生。由民族学校、幼儿园提出用人需求,由教育、人社、编制、纪检等部门共同参与选拔考核,每年选送10至20名市内非师范类蒙古语授课大学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到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接受为期1—2年的师范类专业教育,完成规定课程毕业后,通过市直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的笔试、面试、试讲等考核程序,选拔分配到市内有关学校任教。所需资金从全市教师培训经费和民族教育专项补助金中列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蒙古语授课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宣传、编制、教育、财政、人社、民委等部门及各旗区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协调推进有关工作。各旗区是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比照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做好具体工作。

5.激发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篇五

铜矿二小张伶红

本课题自开展实验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提高教科研成效,进一步推进课外阅读工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增强课题意识,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课题如何实施,课题实验效果如何,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我们通过讲座、查阅资料、学习《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等,让课题组教师深刻认识到:古有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今,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共同的真知灼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仅靠单纯的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拓展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塑造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针对小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好奇心极强的特点,课外阅读极具重要性、紧迫性,不能忽视、不能拖延。有了明确的课题意识,教师从心底里接受了课题研究,愿意、喜欢课题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动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倡导教师做“学习型教师”,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建立教师读书学习的“四个一”制度,即每人每天学习报刊、杂志1个小时,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读

一本书籍(有时尽量和学生同读一本书),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通过学习,教师业务素质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增强了文化底蕴,说话的底气足了。教师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引导: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读物推荐、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等方面也能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

二、创设读书氛围,共建书香校园。

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习惯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创设了读书氛围,使学生沐浴在浓浓的书香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书的世界。

1、提供丰富的书源。建立班级图书角。学期初,老师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两本书,这样班级图书角就有60~100本书了,选择一个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的出借、归还登记工作,班级之间互相换书看。③鼓励同学利用零用钱买书、订阅报刊、杂志,并互相传阅。

2、保证时间。学校规定每个班级至少要抽出2个早自修、3个午自修的时间,供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放学后在家看书0.5~1小时。老师布置作业尽量做到精、巧、活,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3、创设读书校园文化。在教室墙壁上、图书角贴着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等。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上出“课外阅读”主题专刊。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上有同学们的读书笔记、手抄报、剪帖本、优秀作文。课外时间,同学们也经常捧着书,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置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好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课外阅读的绿色通道,能使学生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筛选读物。学生看了不健康的读物,对身心发展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老师要教会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读物。⑴阅读经典名著。如: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四世同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⑵教材拓展性阅读。如学习了《狱中联欢》就读《红岩》,学习了《小英雄雨来》的节选就读《小英雄雨来》一书,学习了《飞夺泸定桥》就读《星火燎原第三集》等。⑶其他方面的阅读,如《十万个为什么》、《昆虫世界》、《鸟类奇观》、《歇后语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华上下五千年》……

2、方法选用。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跳读法、圈点批注法、边读边想法、摘录笔记、写心得体会等。让学生

根据读物特点、以及阅读的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这样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情操。

四、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

小学生好表现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在实践中,我们让学生定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巩固阅读成果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讲。在课外阅读汇报课中,开展“古诗词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好书推介会”、“主题阅读汇报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它既反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又促使孩子持之以恒、深入地进行课外阅读。

2、展。在教室的一角,精心设置“手抄报园地”、“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台”。展出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剪贴本,摘录的读书笔记,写下的感想体会。学生时常抬头仰望自己的得意之作,品赏自己辛勤阅读的收获。

3、评。通过学生评、自评、家长评、老师评等综合评价推选出“采蜜能手”、“故事大王”、“小书迷”等,这些桂冠对学生有很大的魅力,它们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吸引学生去摘取,使学生保持旺盛、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激情。

6.多学科提升阅读素养 篇六

语文作为义务教育中最基础、最工具性的学科教育,承担着所有学科的基石功能,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正所谓“为人师之底蕴不足,则育人之大才无望”,因此,语文教学更要有一支出色的学科教师队伍,有了高素质的师资才会有高品位的课堂,有了高质量的课堂才会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专业素养,并打造出语文学科的有效课堂:

一、搭建一个学习型的人生发展舞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知识水平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有扎实丰富的专业和综合知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博览群书、不耻下问,不但要善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不断加深知识的深度,而且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建立广泛的知识网络。

1. 立足教育教学岗位,用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为有效课堂提供充足的养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学科知识的主要源头,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塑造者,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知识。我们认为教师知识水平的提升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加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解读的深度。

课程改革走到了今天,很多教师接受完通识培训及普及的学科培训后,以为就只需改变课堂模式,注意教学方法,殊不知这其实是在穿新鞋走旧路,对课程改革的精髓根本就未能完全领会。我们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更鼓励教师把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需要建立联系;支持教学交流及研讨的开展,更支持各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教师通过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越丰富越扎实,对教材及课程标准的理解就会越透彻、越全面。

(2)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之适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

师范生之所以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就是因为这两个知识体系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指导依据。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均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掌握了学生实时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但许多教师实际上并不重视这两方面的知识运用,工作多年还停留在师范院校时所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水平,这阻碍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所有的教育规律或者发展规律都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学科教学、教学环境。教育对象都会有所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找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找准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方向。

2. 实践课改新理念,用生活来打造课堂上的教学智慧,为有效课堂锦上添花。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但其人文性也不容忽视,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就会走进死胡同。因此,用生活来打造精彩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吸取生活中源源不绝的知识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出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单靠教师个人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引入课堂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教师首先要读得懂外面世界,并相信自己可以变废为宝,把生活中原以为是负面的事物转变成正面的教育。要做到这点,教师就必须掌握更多专业之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吸取其精华,并把它变成课堂上的教学智慧。如对网络语言的应对就是一个例子。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学生每天使用让很多语文教师头痛的语言———网络语言,并且非常热衷于使用这种语言,甚至相互之间进行攀比,个别学生还自行创作。我们对某校八年级的560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91%的学生经常在网上与他人沟通,87%的学生认为网络语言更有趣,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但一些教师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学生作文水平越来越低的元凶,并想方设法去减少学生接触此类语言的机会,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我们认为对于这种日常生活中学生时刻都可接触的另类语言,与其硬性地“堵”,还不如巧妙地“疏”、“导”。我们作了一种新颖的尝试,就是把它引入作文教学。首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改编或创编一些优秀的网络语言文章,其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竞赛形式把他们认为创作得最精彩的网语文章译化成规范准确的书面表达,再进行小组之间的分享、交流和完善,最后把一些优秀的成果在公告栏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体味语言的神奇效果。这个活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认为这种一改以往作文枯燥乏味教学的活动,更能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潜能。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要评委,因此必须精通语言之间的转化。这个教学实践实际就是对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进行引导,为学生的内部思想和正确的书面语言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经过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学生表达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写作文时出现的口头语言和网络语言表达明显减少,作文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所以说,对于生活中我们认为不利教学的一些因素,疏导总会胜于堵截,善于使用教学智慧,巧妙处理,就能打造出各种形式的有效课堂。

生活处处有知识,教师只要善于学习,善于运用,建立广博的知识网络,就能为教学工作增添活力。

二、提升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思维,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精良的教学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工作中不断尝试、摸索并累积而来的。

1. 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巧用集体智慧,善于加工,善于反思。

教师的集体备课已成为一种教学常规,但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只把它当作一种形式,体会不到其实际意义。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集体备课还常常走进一种误区,就是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类似分责任田,各耕各的一亩三分田,然后资源共享,拼凑后就是集体备课的成果了,然后上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毫无个人艺术或风格可言,试问这样的课堂又怎能精彩得起来?

这样的集体备课实际上是避重就轻,本末倒置,既不利于名教师的培养,又不利于有效课堂的打造。备课责任到人仅仅是集体备课的一个开始,前期的个人备课只能作一个雏型。围绕这一雏型,老师应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取长补短,对其进行修缮、加固及美化,形成模型。教师在使用这一模型前还必须加上属于自己的各种元素对其加以调整,这样的集体备课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打个比喻,前期的个人备课相当于买了个毛坯房,团队协作过程相当于房子的基本装修,个人的风格布局及艺术摆设完成后房子才能成为房主真正的安乐窝。备课也一样,有好的集体备课就会让课堂成功一半。

除了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和完整性以外,集体备课的一项延伸活动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学反思。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即使强行给任务也可随意应付,这也是一个误区。教学反思不仅关系到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影响着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因为教学反思是集体备课的一个重要补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找出解决办法,对教学效果好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进一步完善,这种课后的反馈和检讨,能有效地保证接下来的集体备课质量。学会备课学会反思也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

因此,有效的课堂以高质量的集体备课为依托,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教师日臻完美的教学技能。

2. 学会取他人课堂之精华,借助外部条件,游刃于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还包括擅于内化他人之教学精华,勇于探索和实践。这一点对年轻教师尤其重要。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擅于备课,擅于上课,还要擅于听课。语文课是大家都能听懂的课,它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有明显的专业性,但同时,语文课又是最难听出优劣的课,因为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语言学科,它更多地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和发散性。只有真正懂得听课的教师才能从中吸取养分,提升自我。教师学会了取人精华,有探索和实践的信心,知道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屈不挠,那么打造出颇具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为期不远了。如果能再掌握和熟练运用先进及有效的教学手段加以辅助,教师在课堂上就能真正游刃有余了。

3. 善于以写作来提炼师道。

杜甫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文字工作者。因此,经常写作、乐于写作、善于写作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一个喜欢写作的教师才能带出一群喜爱写作的学生。

一般来说,教师的写作包括撰写学科教学论文、教学札记及“下水”作文。

学科教学论文和教学札记是教师就日常教学工作对所遭遇问题的系统思考和分析,教师在撰写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思绪,使自己的头脑清晰。更重要的是,这样不断努力写作,就会逐渐让教师对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贴切,语意更清晰,更善于去捕捉和体会生活及工作中的问题与感受,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也是理所当然的,很多教师对此乐此不疲,是因为他们尝到一篇优秀的“下水”作文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带来的许多甜头。与其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介绍或教授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还不如教师直接写出一篇优秀的“下水”作文有实效。它能更具体、更形象和更简便地教学生如何写作,为学生提供一把作文的尺子,并给学生展示教师的思想和情怀。

三、培养为人师之幸福感

教师的教育情怀是专业素养提升的主要动力。教师只有拥有了一种为人师的幸福感,才能百教不厌,才能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潇洒自如地谱写人生,谱写爱生、爱教育的乐章。因此,教师培养美好的专业情感和职业情感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专业素养。一个对工作没有热情,没有激情,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又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又怎能开辟出精彩实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在一所初中作了一个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问卷调查,其中认为“教学工作是一件很快乐很幸福的事”的教师占37%,认为“教学只是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谈不上热爱”的教师有51.5%,认为“教学工作很烦闷,没意思”的教师占11.5%。而在之后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学校里教学成绩突出、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都是选择了为“人师深感幸福”这一选项的,而认为工作“没意思”的教师大部分是工作散漫、无心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由此可知,培养为人师之幸福感既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组织部分,又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教育是一项延续性很强的事业,同时教学工作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要使教育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内强素养,外拓技能,这样才能形成别树一帜的教学风格,打造出各类的有效课堂。

摘要:本文对“如何打造有效课堂”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打造学科有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也是重要保障。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论是专业知识、技能还是专业精神, 对教师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如果教师不进行相关的学习、培训、研究或尝试探讨, 是很难真正更新教育理念的, 因此,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更是课改的需要。文中作者从如何提高教师知识水平, 如何运用教学技巧和智慧, 以及培养职业情感等方面对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打造学科有效课堂进行了详细阐述,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教学质量,语文教学,教师,专业素养,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宗泌.教师素质与新课程改革.辽宁教育, 2003年12期.

[2]李敏.我国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其应对.当代教育论坛, 2003年12期.

[3]顾明远.现代教师读本.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4]卜延中.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活化自己的角色.中国教育报, 2003年.

7.多学科提升阅读素养 篇七

但如今我国普遍采用分科学制,这就决定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渠道必然还是学科教学,其主阵地必然还是课堂。

所以,本期,我们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栏目主持人:刘玉琴 E-mail:444871477@qq.com

最近,“核心素养”一词成为教育人士关注的热点,随之,“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核心素养?”也成为讨论热点。

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要求,其根本特征就是跨学科,但如今我国普遍采用分科学制,这就决定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渠道必然还是学科教学,其主阵地必然还是课堂。

语文,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规划语文的教学目标,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

着眼于学科基础性和发展性,有学者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某一学科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形成的相关素质和修养,具体含学科双基、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维品质、学科情感”。

所以,在语文这个独立学科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以独有性,来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学习者在学习小学语文或学习小学语文某一个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它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它是语文之所以是语文而非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的根本特性,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具体体现。而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理解与传承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其他学科诸如数学、美术、音乐等也负有这样的任务。

纵然如此,小学语文在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力、理解与传承文化方面还是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首先获得的是对语言表达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挖掘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深化对文学形象和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最后组织自己的语言,有逻辑、有理有据、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选的名家佳作,不仅有思想,语言表达也很有艺术,小学生在对这些文章欣赏、品味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艺术形象和艺术感受去认识客观世界,还可以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在文学魅力的浸染中,逐步学会运用语言去表现美、创造美。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绝非只指作家独立的创造活动,它还包括读者阅读中的再创造活动,即是此理。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这是一种眼界的拓展,表现为学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理解、鉴赏、接纳其他国家、地区、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语文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语文知识技能。它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

综合性即是指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语文思考和语文态度等的综合体现。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可以看作语文核心素养的外显表现。

阶段性是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表现为不同层次水平、不同阶段。这一点从课程标准就可以看出来,每一个学段,课程标准都有不同的要求,呈层层递进状态,这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在学生语言训练环节,低年级可以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中高年级给学生设计一个倾吐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独特感悟。

持久性是指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还伴随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将来走向生活和工作的历程。比如,不少学生不再从事语文专业工作,学过的课文、诗词等早已忘记,但是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语文逻辑思维与语文感性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使他们思考问题全面深刻,做事思路清晰,这应该就是使人终身受益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素养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即使加上“学科”和“核心”,甚至将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提炼归类,也是一个大话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核心素养的这些条目直接拿进课堂讨论,而是需要通过呈现给学生一个个具体的词语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面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样大的话题,我们只能是在“微”中见“著”,让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都闪烁着核心素养的光芒。核心素养是目标,承载这个目标的却是一个个具体细微的知识点。

2.显性和隐性并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事实上承担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诸如拼音、汉字、修辞、文体、语法等;另一方面是学科本源类知识的普及,如语文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变化、发展,文体分类的起源、演变与当代发展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般语文教师对于基础知识都能教授得很到位,因为考试基本上都是考这些,而对于本源知识,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很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非考试内容,恰恰也承载了重要的教育价值,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小学生不仅要掌握那些显化的语文学科知识,更要深刻了解、领会和掌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凝结在学科知识中的能力、品格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透过语文知识的表层,感受语文学科独特的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和思维方式,体会语文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感受语言的力量与魅力,从而在运用知识的同时,促进语文能力、思维、品格和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3.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很多,如,培养语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等,还如,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但是否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要将这些素养一一照顾到?王荣生教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定篇类课文重在文化理解和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从作品中发现、欣赏、感受文学作品和人物形象的精神力量、文化内涵和美学意韵;例文类和样本类课文重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文本的语言表达上下功夫;用件类课文重在思维发展和提升,借助课文内容,触发、创设一些与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判断一篇文章侧重点是什么,只要达成了教学目标,就算完满。因为语文核心素养并非针对的是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而是整个语文学科。

4.改变评价导向。评价是学科素养研究的难点之一,评价研究要重点解决情感、态度、思维等内隐要素的评价问题。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试题、作业,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形式。当然还有课堂表现性评价等。如何设计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与评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笔者以为,试题和作业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反映该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维度是指要考查哪些知识和技能;梯度是指要有递进性,对不同的解答能给出相应的具有阶梯性的合理评价;相关度是指要在知识的交汇处,既可以是章节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交汇处等。建立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借以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导,引导学校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进而走向素养教育。

过去,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语文教学能教会学生哪些知识与技能,但是,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也给小学语文教师一些启示:我们的语文,更应该考虑能给学生的未来提供哪些有用的东西?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开启语文课程新视野。

上一篇:葡萄酒会员分析报告下一篇:毕业论文答谢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