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欣赏啊》教学教案(共6篇)
1.《慢慢走,欣赏啊》教学教案 篇一
听说阿尔卑斯山谷中,在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对此,朱光潜先生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在万事皆追求速度的今天,我们只关心事情的结果,却从未真正静下心来品味一下它们的过程,以平和的心境去欣赏那些被人们遗忘的美丽景色。
一个电话,一封邮件,一段QQ聊天,取代了以往亲人、朋友维系感情的书信,不再需要一字一句的斟酌下笔,不再需要漫长的希冀和等待,虽然解了相思苦,却没了等待的甜蜜。出门旅行,更多的人选择坐飞机,飞机很快的把他们送到目的地,让我们来不及寂寞,也来不及触发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体会不到旅行的快乐。想要瞻仰东岳泰山的巍峨,索道上,索道下,一尽其兴,殊不知山顶云海固然是风光无限,但是那一路艰辛的攀登,甚至是那每一级台阶旁边的山花野草、寻常物事,又何尝不是风景,扪心自问,我们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坐一坐,梳理一下我们混乱的思绪,对高速度的一味追求,让我们错过了许多生命的绝美风景,同时,也让我们在疲惫不堪的追逐中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
有时,放慢脚步并不意味着落后于他人,相反,这也许会使我们更真切地认清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2.《慢慢走,欣赏啊》教学教案 篇二
在内心纠结、盘缠种种念头的时候, 哲学, 哪怕是浅显的哲理, 是可以安抚心灵, 予人沉思, 让人沉静的。剑桥出身的英国青年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 用轻松优雅的笔调, 游记式的体裁, 形象的譬喻, 深入浅出地解析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塞内加、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在伊壁鸠鲁看来, “在消除了匮乏的痛苦之后, 清茶淡饭与丰盛宴席带来的快感是相同的”;“很少有比思想更好的医治焦虑的良药了。把我们的焦虑写下来, 或者在谈话中说出来, 其主要内容就显露出来了。了解其实质之后, 我们即使不能消除那问题本身, 也可以退而求其次, 消除它的一些特点:迷茫、错位、惊愕”。
用近乎口语的文笔抒写心事, 这种围炉谈话式的文字, 拉近了哲学与凡人的距离。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 在他的不朽著作《沉思录》里, 娓娓道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烦恼, 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东西, 这就是利用和指引所有事物的东西。同样, 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东西, 它具有跟上面所说的同样的性质”。哲思是静美的。在《周国平小语》中, 这位睿智的中国哲学学者这样劝慰自己, “有时候, 我们需要站到云雾上来俯视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们, 这样, 我们对己对人都不会太苛求了”;“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 但是, 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 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 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说到失去, 想起了在茶馆与朋友聊天时听到的一个故事。很多炒股的人, 成天趴在电脑前, 眼睛紧紧盯着K线图, 精神高度紧张, 一年下来, 进进出出的, 赚不了几个钱甚至赔钱。而有位股民身患重病, 进医院躺了大半年, 股市抛到了脑后。出院后他又休养了一段时间, 这才想起打理他的股票, 一看, 居然翻了几番。他醍醐灌顶, 如得真经。
这就是了:舍得舍得, 有舍才有得。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是心动。生活中, 有比发财更美妙更值得珍惜的东西, 比如亲情, 比如健康, 比如一份恬淡的思绪, 比如对整个世界的“阅读”。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自传《我的最后一口气》, 最后是这样的:
只有一个愿望, 那就是我要离开时, 还有那么多事情还在继续, 好像长篇小说连载了一半突然中断一样。过去几十年来, 这个世界变化这么大, 发生过这么多事情, 我死了以后, 将看不到这个世界继续变化, 继续发生别的事情, 这将会是一大遗憾。坦白说, 我虽然很讨厌新闻界, 但我死了以后, 每隔十年我会从坟墓里爬出来, 出去买些报纸, 夹着这些报纸, 知道这个世界这些年来到底发生了哪些灾难, 而我此刻正躺在我的棺材里, 既安全又舒适。
多么达观可爱的老头, 文字中充满了对尘世的依恋。
古往今来, 多少诗人慨叹, 生活是多么美好, 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本期《视听界》, 我们策划、推出了一个话题“关注电视市场的‘蓝海’——生活服务类节目”, 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奥运背景下, 在央视可能一台独大的阶段性市场中, 关注生活, 贴近生活, 做优做活生活服务类节目, 是地方电视媒体重要的竞争策略之一。读完这些文章, 居然发现, 生活中有那么多可资入镜的画面, 那么多可资共享的体验。在和平年代, 让人们生活得更加雅致更加幸福, 当是电视人不懈的追求。我同时也想到, 当着电视人瞄准了大众的生活和精神诉求, 去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地制作各类节目时, 是否忽略了对自己的健康、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精神的关爱。传媒人生活节奏忙乱, 工作繁重, 心理压力大, 时常处在急匆匆赶路的状态, 甚至透支生命, 容易疏忽了自己的心声, 情绪之弦总是紧绷, 以至于内心干枯、艰涩, 如同缺少丰沛雨水的旱地。“慢慢走, 欣赏啊”, 是矗立在阿尔卑斯山口的警示牌。这里风景秀美, 但弯多路险。一度, 路过的司机匆匆赶路, 交通事故频仍。当地人立此警示, 平凡朴实的一句话语, 在提醒过往司机的同时, 也给了路人一份从容人生的感动和感悟, 从此事故大为减少。
是的, 慢慢走, 慢生活, 谢绝一些不必要的应酬, 给自己留一些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吧, 去春天的绿地踏青, 与天真的孩童玩耍, 看天空云卷云舒, 观庭前花开花落, 或者放一碟幽幽的背景音乐, 在家中安静地读书。如此这般之后, 对工作, 对生活, 或许, 你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领悟。还记得海子的那首诗么: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3.慢慢走,欣赏啊 篇三
关键词:文本细读;多重视角;斟酌;策略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单位时间内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追求阅读教学的高效率。教师细读文本有多深,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本细读的多重视角
“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得到的应该不仅仅只有“教学重难点”“教学特点”“教学疑点”,更多的是通过我们的细读让文本呈现应有的多种状态,使我们能够通过多种视角来解读文本。
1.读者——活在文本中
这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进入文本时的姿态。打开自己的生命,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其中一个角色,让文本带着你游历其中。
2.学生——学在文本中
用“孩子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而非故意做出的“下蹲”姿势;用“孩子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儿童”,而非耐着性子模仿孩子的“伪儿童”。
3.教师——教在文本中
从文本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观点,还要读出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因此,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唯有打开了“眼睛”和“头脑”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二、百花齐放春满园,百川东流归大海——文本细读的多元方式
在新课程春风化雨的滋润中,文本细读犹如一个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花园,正是无数语文教师苦苦求索、年深日久的深情才浇灌出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
1.“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勤斟酌
沉浸于字词间,就是把文本读到最小,细读的功夫就是沉入字词的功夫,积淀中华优秀文字的精髓。
(1)字字珠玑,真情流淌
王崧舟老师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品词、品句、品读”三品功夫,纵横摆阖,如行云流水般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师:当我向母亲伸手要钱时,母亲有怎样的表现?请画出有关语句。当旁边的女人大声呵斥我时,母亲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师出示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哪个细节让你特别有感触?
生:塞。
师:读,细细地体会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塞”?(生边读边体会)
生:这是充满期盼的一“塞”。
师:这还是慷慨的一“塞”,毫不犹豫的一“塞”。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句子。
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
生:是期盼。
师:更是母亲的爱、期盼、汗水与心血。想想母亲挣钱的一个个画面,再想想母亲给钱的画面,你一定感受到了。读课题——(生深情地读:“慈母情深”)
一个简单的“塞”字,却显出了王老师细读文本的功力与火候,所谓“一字见功夫”,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吧!
(2)词如珍珠,光彩四溢
教学《女娲补天》时,我抓住“欢歌笑语”一词,让学生情景再现人们欢乐无忧的生活场景,体会平静生活带给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师:女娲创造了人类后,人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呀?听,随着这悠扬的音乐,我们仿佛来到了碧绿的田野上,看到人们在……
生:看到人们在一边唱歌一边播种,欢乐的歌声久久回荡。
师:我们又仿佛来到了炊烟袅袅的小村庄里,看到人们在……
生:看到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你一言我一语,笑声不断。
整个教学过程在词语和文本间自如进出,文本中的词语犹如颗颗洒落的珍珠,捡拾起来,串联起来,文本就有了流光溢彩的神韵。
2.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善发现
我们的生活由细节堆砌,任何细枝末节都有可能蕴藏着一个美丽世界,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读时有一双慧眼,及时、准确、独到地发现那一抹稍纵即逝的精彩。
(1)标点——最是天下情之深
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聚焦一个小小的“?”号,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入木三分。
生:读句:“要是愿意,就明天?”
师:再让我们聚焦一个不起眼的问号。(标出?号)
师:当“我”表示愿意去看菊花的时候,母亲心里很高兴,她对“我”说的这句话,后面为什么用问号而不用句号?用问号表明母亲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儿子说话的?
生:母亲用商量的语气。
师:透过这个“?”,你看到的母爱是怎样的?
生:母爱是平等的。
轻轻一“问”中的尊重,潜藏着无休无止的深情,一个小小的问号折射了伟大的母爱,询问中带着关心,带着期盼,也带着深沉的包容。
(2)细节——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教师将人们在风雪天去救护燕子的细节再现,尝试用放大细节来感悟文本,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了人与动物之间不寻常的爱。
师:听到消息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寻找燕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在结冰的路上一步一滑地走,一边走一边焦急地寻找……
师:是啊,这就是“人们纷纷……”(学生接读)
所有的爱都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课文中寻找那一个个充满爱的细节,注意到类似“点睛之笔”的“宝藏”的。
(3)留白——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我对丑小鸭遇到的困难这个文本空白进行了补充,丰满了文本内容,更丰厚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丑小鸭在面对困难时依然坚强,大家还能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他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找吃的。”看出来,丑小鸭面对困难,没有放弃,努力地让自己生存下来。
师:(出示:白天,凶猛的猎狗追赶它,丑小鸭是这样躲藏的:_________。
夜晚,一片黑暗,丑小鸭是这样找食物的:_________。)
生:丑小鸭是这样躲藏的:他悄悄地藏在芦苇丛中,连大气也不敢出。
师:(再出示: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的困难: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的危险:_________,但是_________。)
生:有一天,刮起大风,下起大雨,他拼命地躲藏,全身都湿透了,仍默默地忍受。
师:这只是普普通通的躲吗?只是普普通通的找吃的吗?
师:他其实是在找什么?
生:找温暖……
在细节学习策略的引领下,让学生去想象、去体验丑小鸭的悲惨生活。学生沉浸其间,一次次为丑小鸭的苦难但又顽强的精神情动辞发。
3.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细分析
“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
窦桂梅老师在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将经典语段进行了详细解读,让我们在受益的同时更学会深思。表现出女孩对于光明与温暖渴望的执著。细读品味,就会发现不仅引人入胜,更于不经意间让人性最美的光芒辉映于读者的心田。
想让我们的高效课堂从规范走向创新,必须细读文本,揣摩教材这一“慢工”,才能出“细活”。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不必焦急慨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园”。慢慢走,欣赏之余,你才会发现文本世界的另一番天空,才能徜徉其中邂逅经典和精彩。
4.慢慢走欣赏啊优秀作文 篇四
很久没有以欣赏的姿态看一场雨了。屋檐下,不慌不忙,看场夏雨,正好。
午后的夏日多雨,往往伴随着一声闷雷响,雨点渐渐就大了。打在铁皮的屋檐上,打在野草丛生的`土地里,混合着飞溅的沙土,空气中很快就渗透了土腥味。然后,万物间的合奏拉开序幕――音符依次交错,节奏加快,如同不羁的野马奔腾,那豆大的雨珠顺着墙滑翔而下,浸入湿松的土壤,抑或是砸在玻璃上,留下纵横交错的泪痕。最后,它们“啪啪”打在我的心潭之上,漾开一池的水波,我的心便也跟着凌乱如麻。
如斯不驯的夏雨啊!你在燥热中交织,酝酿,融合,升腾,怒放!我在低低的屋檐下,浅洼里淌着细细的水流,踩过多少只脚,就腾起多少朵水花。我是欣喜的,庆幸自己能得到这夏雨的洗涤。然而,车水马龙间,对面的屋檐下,竟没有人有我这番自在。他们行色匆匆,用低低的伞檐遮着脸,盯着雨划过的痕迹,在这美景中快步疾走。或许只有我这种闲人,能在繁忙中偷着乐。我窃喜,因为我欣赏到了夏雨中的不一般;我遗憾,因为竟无人与我同享此乐。
才想起来,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行走匆匆的人们,追逐着梦想,却常常被现实绊倒。他们并不知道,这来去匆匆的夏雨就是他们追寻的美。
这正如曾经的我,不知道时光永远不会放慢脚步。然而,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态度,学会发现、欣赏、享受,学会忙里偷闲,便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更充实。无论是否有雨,我的心始终是一片艳阳天。
慢慢走,不急,不挤。
5.《慢慢走,欣赏啊》教学教案 篇五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 磁涧小学 苗素锋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 磁涧小学 苗素锋 读了朱光潜关于人生艺术化一书让我认识到,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保暖。后者是俗人,前人是艺术家,情趣越丰富,生活也愈美丽,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他的许多观点新鲜独到:“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他引导我们由艺术走向人生,再将人生纳入到艺术中去!他所主张人生的.情趣化、艺术化。不仅传授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更是人获得美的享受。 以时尚取代品味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来捧读此文,并扪心自问:我是否能静心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是否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教育的对象,是否愿意感受我们现在的这份职业。
6.慢慢走欣赏着作文850字 篇六
斜阳映山天接水,陌上花落缓缓归。一曲羌笛柔断肠,回首情依依。
一个人,从故乡,到异乡,在路上,慢慢走,做个流浪诗人。
旅途的第一站从江南启程,身为江南水乡的人家,自然对江南古镇有着独特的情怀。
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人家。
清晨,细密的阳光洒在柔软的水面,涓涓流水淌过狭窄的河道,微风轻拂,挽起水中波澜,如同小家碧玉般露出一丝笑靥。河道上拱起一座苍老斑白的石桥,仿佛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却仍旧守候着这座古镇。桥上的江南人儿来来往往,遇见就相视一笑,江南人家的腼腆、热情也可一窥。
我站在临水而建的民居房,抚摸着苍老的古墙,思忖着江南的过去与未来。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苍老,没有比这个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
而今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灯红酒绿的生活压抑着古老的文明,愿江南小镇秉持那一份久违的古色古香。
慢慢走过故乡,来到异乡,却是另一种慨叹。我从江南古典的小镇,一转而入漠北苍茫的戈壁,那是何等的壮阔。
苍劲的远山如同奔腾的骏马,在黄沙漫道的戈壁驰骋,马蹄扬起万丈尘土,在夕阳的映衬下无比雄壮。
站在深沉古老的莫高窟前,瞻仰着人类智慧的遗存,看到的是莫高窟经历千年艰难后的`苍老,看到的是中国文明的悠长与深邃。还记得余秋雨先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鲜活的生命。这种情愫,无论是对莫高窟本身,还是对古老的中国文明,都不是能用只言片语形容的。
看过江南小镇的古朴清丽,看过漠北戈壁的雄浑壮阔,这两种中国文化的极端无疑展露了一个民族的勇敢和智慧,却又不能囊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风景,人情,文明,三者相融。美哉!壮哉!妙哉!
正所谓“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来生了。”更多的中国文明却在日渐消失,任何一个中华儿女都不愿目睹伟大的文明的失落,而拯救破碎的文明又由我们承载。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有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的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一站。无所谓故乡异乡,都是文明的传承。
我只知道,我在路上,慢慢走,欣赏并思忖着。我愿像余秋雨老先生一样,做个漂泊的流浪诗人。
【《慢慢走,欣赏啊》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走下去》诗歌欣赏07-11
欣赏《十面埋伏》-教学教案10-09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美丽的面塑》及教学反思11-22
小班美术欣赏教案《百变太阳》及教学反思02-14
中班音乐欣赏教案《泼水歌》及教学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