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检测规范

2024-07-30

cod检测规范(精选7篇)

1.cod检测规范 篇一

总 则

1.0.1 为了确保基桩检测工作质量,统一基桩检测方法,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使基桩质量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正确评价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基桩的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的检测与评价。

1.0.3 基桩检测方法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考虑地质条件、桩型及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搭配。基桩检测结果应结合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判定。

1.0.4 建筑工程基桩的质量检测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术语、符号

2.1 术 语

2.1.1 基桩 foundation pile

桩基础中的单桩。

2.1.2 桩身完整性 pi1e integrity

反映桩身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的综合定性指标。

2.1.3 桩身缺陷 pile defects

使桩身完整性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桩身结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的桩身断裂、裂缝、缩颈、夹泥(杂物)、空洞、蜂窝、松散等现象的统称。

2.1.4 静载试验static loading test

在桩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竖向上拔力或水平推力,观测桩顶部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或水平位移,以确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2.1.5 钻芯法 core drilling method

用钻机钻取芯样以检测桩长、桩身缺陷、桩底沉渣厚度以及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和连续性,判定桩端岩土性状的方法。

2.1.6 低 应变法 low strain integriiy testing

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激振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或速度导纳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或频域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2.1.7 高应变法high strain dynamic testing

用重锤冲击桩顶,实测桩顶部的速度和力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2.1.8 声波透射法 crosshole sonic logging

在预埋声测管之间发射并接收声波,通过实测声波在混凝土介质中传播的声时、频率和波幅衰减等声学参数的相对变化,对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的方法。

2.2 符 号

2.2.1 抗力和材料性能

c ——桩身一维纵向应力波传播速度(简称桩身波速);

E ——桩身材料弹性模量;

cu f ——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

m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u Q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a R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c R ——由凯司法判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x R ——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计值;

|? ——桩身混凝土声速;

Z ——桩身截面力学阻抗;

|? ——桩身材料质量密度。

2.2.2 作 用与作用效应 F ——锤击力;

H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作用于地面的水平力;

P ——芯样抗压试验测得的破坏荷载;

Q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中施加的竖向荷载、桩身轴力;

s ——桩顶竖向沉降、桩身竖向位移;

U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中施加的上拔荷载;

V ——质点运动速度;

0 Y ——水平力作用点的水平位移;

|? ——桩顶上拔量;

S |ò ——钢筋应力。

2.2.3 几何参数

A ——桩身截面面积;

B ——矩形桩的边宽;

0 b ——桩身计算宽度;

D ——桩身直径(外径);

d ——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

I ——桩身换算截面惯性矩;

l ??——每检测剖面相应两声测管的外壁间净距离;

L ——测点下桩长;

x ——传感器安装点至桩身缺陷的距离;

z ——测点深度。

2.2.4 计算系数 c J ——凯司法阻尼系数;

|á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 ——高应变法桩身完整性系数;

|? ——样本中不同统计个数对应的系数;

y |í ——桩顶水平位移系数;

|? ——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折算系数。

2.2.5 其他

m A ——声波波幅平均值;

p A ——声波波幅值;

a ——信号首波峰值电压;

0 a ——零分贝信号峰值电压;

m c ——桩身波速的平均值;

f ——频率、声波信号主频;

n ——数目、样本数量;

x s ——标准差;

T ——信号周期;

t ??——声测管及耦合水层声时修正值;

0 t ——仪器系统延迟时间;

t ——速度第一峰对应的时刻;

c t ——声时;

i t ——时间、声时测量值;

r t ——锤击力上升时间; x t ——缺陷反射峰对应的时刻;

0 |? ——声速的异常判断值;

c |? ——声速的异常判断临界值;

L |? ——声速低限值;

m |? ——声速平均值;

f.——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f ??.——幅频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T.——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

x t.——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

基本规定

3.1 检测方法和内容

3.1.1 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

3.1.2 基 桩检测方法应根据检测目的按表3.1.2 选择。

表3.1.2 检测方法及检测目的

检测方法检测目的: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判定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桩端阻力;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把极限承载力,判定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的抗拔摩阻力。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水平临界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土抗力参数判定水平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身弯矩。钻芯法:

检测灌注桩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桩底沉渣厚度,判断或鉴别桩端岩土性状,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低应变法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高应变法:

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分析桩侧和桩端土阻力。

声波透射法检测灌注桩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3.1.3 桩身完整性检测宜采用两种或多种合适的检测方法进

3.1.4 基桩检测除应在施工前和施工后进行外,尚应采取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检测方法或专业验收规范规定的其他检测方法,进行桩基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2 检测工作程序

3.2.2 调查、资料收集阶段宜包括下列内容:

收集被检测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桩基设计图纸、施工记录;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

检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

3.2.3 应 根据调查结果和确定的检测目的,选择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宜包含以下内容:工程概况,检测方法及其依据的标准,抽样方案,所需的机械或人工配合,试验周期。

3.2.4 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

3.2.5 检测用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周期的有效期内。

3.2.6 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采用低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时,受检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

70%,且不小于15MPa。

当采用钻芯法检测时,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28d 或预留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除应达到本条第2 款规定的混凝土强度外,当无成熟的地区经验时,尚不应少于表3.2.6 规定的时间。

表3.2.6 休止时间

土的类型休止时间(d)

砂土7

粉土10

非饱和15 粘性土

饱和25

注:对于泥浆护壁灌注桩,宜适当延长休止时间。

3.2.7 施 工后,宜先进行工程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承载力检测。当基础埋深较大时,桩身完整性检测应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后进行。

3.2.8 现场检测期间,除应执行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当现场操作环境不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2.9 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时,应查找原因,重新检测。

3.2.10 当 需要进行验证或扩大检测时,应得到有关各方的确认,并按本规范第3.4.1 ~

3.4.7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3.3 检测数量

3.3.1 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

地 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 根,且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当工程桩总数在50 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 根。

3.3.2 打入式预制桩有下列条件要求之一时,应采用高应变法进行试打桩的打桩过程监测:

控制打桩过程中的桩身应力;

选择沉桩设备和确定工艺参数;

选择桩端持力层。

在相同施工工艺和相近地质条件下,试打桩数量不应少于3 根。

3.3.3 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验收抽样检测的受检桩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

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

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

施工工艺不同的桩;

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

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

3.3.4 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 根。

设 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 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 根。

注:1 对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应在上述两款规定的抽检桩数范围内,选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对部分受检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

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力层已通过核验的人工挖孔桩,以及单节混凝土预制桩,抽检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 根。

当符合第3.3.3 条第1~4 款规定的桩数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 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应适当增加抽检数量。

3.3.5 对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

地 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本 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挤土群桩施工产生挤土效应。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l%,且不少于3 根;当总桩数在50 根以内时,不应少

于2 根。

注:对上述第1~4 款规定条件外的工程桩,当采用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承载力检测时,抽检数量宜按本条规定执行。

3.3.6 对第3.3.5 条规定条件外的预制桩和满足高应变法适用检测范围的灌注桩,可采用高应变法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收检测。当有本地区相近条件的对比验证资料时,高应变法也可作为第3.3.5 条规定条件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收检测的补充。抽检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5 根。

3.3.7 对 于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当受设备或现场条件限制无法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可采用钻芯法测定桩底沉渣厚度并钻取桩端持力层岩土芯样检验桩端持力层。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 根。

3.3.8 对于承受拔力和水平力较大的桩基,应进行单桩竖向抗拔、水平承载力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l%,且不应少于3 根。

3.4 验证与扩大检测

3.4.1 当 出现本规范第8.4.5~8.4.6 条和第9.4.7 条中所列情况时,应进行验证检测。验证方法宜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对于嵌岩灌注桩,可采用钻芯法验证。

3.4.2 桩身浅部缺陷可采用开挖验证。

3.4.3 桩身或接头存在裂隙的预制桩可采用高应变法验证。

3.4.4 单 孔钻芯检测发现桩身混凝土质量问题时,宜在同一基桩增加钻孔验证。

3.4.5 对 低应变法检测中不能明确完整性类别的桩或Ⅲ类桩,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静载法、钻芯法、高应变法、开挖等适宜的方法验证检测。

3.4.6 当单桩承载力或钻芯法抽检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并经确认后扩大抽检。

3.4.7 当采用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抽检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Ⅲ、Ⅳ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宜采用原检测方法(声波透射法可改用钻芯法),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检。

3.5 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

3.5.1 桩 身完整性检测结果评价,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类别。桩身完整性分类应符合表 3.5.1 的规定,并按本规范第7~10 章分别规定的技术内容划分。表3.5.1 桩身完整性分类表

桩身完整性类别分类原则

Ⅰ类桩桩身完整

Ⅱ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Ⅲ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Ⅳ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3.5.2 Ⅳ类桩应进行工程处理。

3.5.3 工 程桩承载力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承载力检测值,并据此给出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3.5.4 检 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

3.5.5 检 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型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地质条件描述;

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

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受检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3.6 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

3.6.1 检测机构应通过计量认证,并具有基桩检测的资质。

3.6.2 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合格,并具有相应的资质。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4.1 适用范围

4.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革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4.1.2 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桩底反力的传感器或位移杆时,可测定桩的分层侧阻力和端阻力或桩身截面的位移量。

4.1.3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坏;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

4.1.4 对 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 倍。

4.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4.2.1 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

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

4.2.2 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 倍。

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应对锚桩抗拔力(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进行验算;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应少于4 根,并应监测锚桩上拔量。

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5 压 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 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4.2.3 荷 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 级。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4.2.4 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4.2.4 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量误差不大于0.1%,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1 测量误差不大于0.1%,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直径或边宽大于500 mm 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 个位移测试仪表,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500mm 的桩可对称安置2 个位移测试仪表。

直径或边宽大于500 mm 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 个位移测试仪表,直

径或边宽小于等于500mm 的桩可对称安置2 个位移测试仪表。

沉降测定平面宜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3沉降测定平面宜在桩顶200mm 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

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

桩上。

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

桩上。

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4.2.5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4.2.5 规定。4.2.5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4.2.5 规定。

4.2.6 当 需要测试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时,桩身内埋设传感器应按本规范附录A 执行。4.2.6 当 需要测试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时,桩身内埋设传感器应按本规范附录A 执行。

4.3 现场检测

4.3.1 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

4.3.2 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宜与桩承台底标高一致。混凝土桩头加固可按本规范附录B 执行。

4.3.3 对作为锚桩用的灌注桩和有接头的混凝土预制桩,检测前宜对其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

4.3.4 试 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 倍。

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 倍,逐级等量卸载。

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

4.3.5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4.3.6 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试 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 开始,按1.5h 连续三次每30min 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当 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lh,按第15、30、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 测读一次。

4.3.7 施工后的工程桩验收检测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当有成熟的地区经验时,也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每级荷载维持时间至少为1h,是否延长维持荷载时间应根据桩顶沉降收敛情况确定。

4.3.8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 倍。

注: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 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 倍,且经24h 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4.3.9 检 测数据宜按本规范附录c 附表C.0.1 的格式记录。

4.3.10 测 试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时,测试数据的测读时间宜符合第4.3.6 条的规定。

4.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4.4.1 检测数据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应绘制竖向荷载-沉降(Q)、沉降-时间对数()曲线,需要时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

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和桩底反力测定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并按本规范附录A 绘制桩身轴力分布图,计算不同土层的分层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值。

4.4.2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

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 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

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根 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

荷载值。

出现第4.3.8 条第2 款情况,取前一级荷载值。

对于缓变型Q 曲 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 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

大于40m 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mmm 的桩,可取S=0.05D(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

注:当按上述四款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

4.4.3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

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

对桩数为3 根或3 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3 根时,应取低值。

4.4.4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级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

4.4.5 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范第3.5.5 条内容外,还应包括:

受检桩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

受检桩及锚桩的尺寸、材料强度、锚桩数量、配筋情况;

加载反力种类,堆载法应指明堆载重量,锚桩法应有反力梁布置平面图;

加卸载方法,荷载分级;

本规范第4.4.1 要求绘制的曲线及对应的数据表;与承载力判定有关的曲线及数据;

承载力判定依据;

当进行分层摩阻力测试时,还应有传感器类型、安装位置,轴力计算方法,各级荷载下桩身轴力变化曲线,各土层的桩侧极限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5.1 适用范围

5.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柱的竖向抗拔承载力。

5.1.2 当 埋设有桩身应力、应变测量传感器时,或桩端埋设有位移测量杆时,可直接测量桩侧抗拔摩阻力,或桩端上拔量。

5.1.3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土破坏或桩身材料达到设计强度;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可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量。

5.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5.2.1 抗拔桩试验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方式应符合本规范第4.2.1 条规定。

5.2.2 试验反力装置宜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反力,也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天然地基提供支座反力。反力架系统应具有1.2 倍的安全系数并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反力时,反力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一定的强度。

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 倍;反力梁的支点重心应与支座中心重合。

5.2.3 荷 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2.3 条的规定。

5.2.4 桩顶上拔量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4.2.4 条的有关规定。

注:桩顶上拔量观测点可固定在桩顶面的桩身混凝土上。

5.2.5 试桩、支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4.2.5 的规定。

5.2.6 当 需要测试桩侧抗拔摩阻力分布或桩端上拔位移时,桩身内埋设传感器或桩端埋设位移杆应按本规范附录A 执行。

5.3 现场检测

5.3.1 对混凝土灌注桩、有接头的预制桩,宜在拔桩试验前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抗拔灌注桩施工时应进行成孔质量检测,发现桩身中、下部位有明显扩径的桩不宜作为抗拔试验桩;对有接头的预制桩,应验算接头强度。

5.3.2 单 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需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方法。慢速维持荷载法的加卸载分级、试验方法及稳定标准应按本规范第4.3.4 条和4.3.6 条有关规定执行,并仔细观察桩身混凝土开裂情况。

5.3.3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在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上拔荷载作用下的上拔量5 倍。

按桩顶上拔量控制,当累计桩顶上拔量超过100mm 时。

按 钢筋抗拉强度控制,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强度标准值的0.9 倍。

对 于验收抽样检测的工程桩,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载值。

5.3.4 检测数据可按本规范附录C 附表C.0.1 的格式记录。5.3.5 测试桩侧抗拔摩阻力或桩端上拔位移时,测试数据的测读时间宜符合本规范第

4.3.6 条的规定。

5.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5.4.1 数据整理应绘制上拔荷载-桩顶上拔量(U)关系曲线和桩顶上拔量-时间对数(关系曲线)。

5.4.2 单 桩竖向抗把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判定:

根据上拔量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陡变型U 曲线,取陡升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根据上拔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曲线斜率明显变陡或曲线尾部明显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当在某级荷载下抗拔钢筋断裂时,取其前一级荷载值。

5.4.3 单 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本规范第4.4.3 条的规定。

5.4.4 当作为验收抽样检测的受检桩在最大上拔荷载作用下,未出现本规范第5.4.2 条所列三款情况时,可按设计要求判定。

5.4.5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

注:当工程桩不允许带裂缝工作时,取桩身开裂的前一级荷载作为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并与按极限荷载一半取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相比取小值。

5.4.6 检 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范第3.5.5 条内容外,还应包括:

受检桩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

受检桩尺寸(灌注桩宜标明孔径曲线)及配筋情况;

加卸载方法,荷载分级;

第5.4.1 条要求绘制的曲线及对应的数据表;

承载力判定依据;

当进行抗拔摩阻力测试时,应有传感器类型、安装位置、轴力计算方法,各级荷载下桩身轴力变化曲线,各土层中的抗拔极限摩阻力。6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6.1 适用范围

6.1.1 本 方法适用于桩顶自由时的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其他形式的水平静载试验可参照使用。

6.1.2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的水平承载力,推定地基土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6.1.3 当埋设有桩身应变测量传感器时,可测量相应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身应力,并由此计算桩身弯矩。

6.1.4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宜加载至桩顶出现较大水平位移或桩身结构破坏;对工程桩抽样检测,可按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允许值控制加载。

6.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6.2.1 水平推力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能力不得小于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

6.2.2 水平推力的反力可由相邻桩提供;当专门设置反力结构时,其承载能力和刚度应大于试验桩的1.2 倍。

6.2.3 荷 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2.3 条的规定;水平力作用点宜与实际工程的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千斤顶和试验桩接触处应安置球形支座,千斤顶作用力应水平通过桩身轴线;千斤顶与试桩的接触处宜适当补强。

6.2.4 桩的水平位移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2.4 条的有关规定。在水平力作用平面的受检桩两侧应对称安装两个位移计;当需要测量桩顶转角时,尚应在水平力作用平面以上50cm 的受检桩两侧对称安装两个位移计。

6.2.5 位 移测量的基准点设置不应受试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基准点应设置在与作用力方向垂直且与位移方向相反的试桩侧面,基准点与试桩净距不应小于1 倍桩径。

6.2.6 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时,各测试断面的测量传感器应沿受力方向对称布置在远离中性轴的受拉和受压主筋上;埋设传感器的纵剖面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得大于10 °。

在地面下10 倍桩径(桩宽)的主要受力部分应加密测试断面,断面间距不宜超过1 倍桩径;超过此深度,测试断面间距可适当加大。桩身内埋设传感器应按本规范附录A 执行。

6.3 现场检测

6.3.1 加 载方法宜根据工程桩实际受力特性选用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或本规范第4 章规定的慢速维持荷载法,也可按设计要求采用其他加载方法。需要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的试桩宜采用维持荷载法。

6.3.2 试验加卸载方式和水平位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单向多循环加载法的分级荷载应小干预估水平极限承载力或最大试验荷载的1/10。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min 后可测读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min 测读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如此循环5 次,完成一级荷载的位移观测。试验不得中间停顿。

慢速维持荷载法的加卸载分级、试验方法及稳定标准应按本规范第4.3.4 条和4.3.6 条有关规定执行。

6.3.3 当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桩身折断;

水平位移超过30~40mm(软土取40mm);

水平位移达到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允许值。

6.3.4 检测数据可按本规范附录C 附表c.0.2 的格式记录。

6.3.5 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时,测试数据的测读宜与水平位移测量同步。

6.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6.4.1 检测数据应按下列要求整理:

采用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应绘制水平力-时间-作用点位移()关系曲线

和水平力-位移梯度(关系曲线)。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应绘制水平力,力作用点位移()关系曲线、水平

力-位移梯度()关系曲线、力作用点位移-时间对数(Y)关系曲线和水平力-力作用点位移双对数(lg)关系曲线。

绘 制水平力、水平力作用点水平位移-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的关系曲线。

当桩顶自由且水平力作用位置位于地面处时,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m ——地基上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kN/m);4

|á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y |í ——桩顶水平位移系数,由式(6.4.1-2)试算,当≥4.0 时(h 为桩的入土

深度),;|á h |á441.2 0 =y |í

H ——作用于地面的水平力(KN);

0 Y ——水平力作用点的水平位移(m);

EI ——桩身抗弯刚度(KN ²m2);其中E 为桩身材料弹性模量,I 为桩身换算截面

惯性矩;

0 b ——桩身计算宽度(m);对于圆形桩:当桩径D≤1m 时,b =0.9(1.5D+0.5);

当桩径D>1m 时,b =0.9(D+1)。对于矩形桩:当边宽B≤1m 时,b :1.5B+0.5;当边宽B>1m 时,b =B+1。

6.4.2 对埋设有应力或应变测量传感器的试验应绘制下列曲线,并列表给出相应的据:

各级水平力作用下的桩身弯矩分布图;

水平力-最大弯矩截面钢筋拉应力((H-)曲线。S |ò

6.4.3 单桩的水平临界荷载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取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的曲线或慢速维持荷载法时的从曲线出

现拐点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

取曲线或lg 曲线上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曲线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

6.4.4 单桩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取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的曲线产生明显陡降的前一级、或慢速维持荷载法时的曲线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

取慢速维持荷载法时的Y 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弯曲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t lg 0-

取 曲 线或lg 曲线上第二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H Y H..-/ 0 0 lgY H-4 取 桩身折断或受拉钢筋屈服时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

6.4.5 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和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本规范第4.4.3 条的规定。

6.4.6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水平承载力按桩身强度控制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为单桩水承载力特征值。

当桩受长期水平荷载作用且状不允许开裂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0.8 倍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6.4.7 除本规范第6.4.6 条规定外,当水平承载力按设计要求的水平允许位移控制时,可取设计要求的水平允许位移对应的水平荷载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但应满足有关规范抗裂设计的要求。

6.4.8 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范第3.5.5 条内容外,还应包括:

受检桩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

受检桩的截面尺寸及配筋情况;

加卸载方法,荷载分级:

第6.4.1 条要求绘制的曲线及对应的数据表;

承载力判定依据;

当进行钢筋应力测试并由此计算桩身弯矩时,应有传感器类型、安装位置、内力计算方法和第6.4.2 条要求绘制的曲线及其对应的数据表。

2.cod检测规范 篇二

GB 11914-19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采用重铬酸钾法[2]测定水样中的CODCr值。但该方法消解时间长(需2h),并且仅适应于氯离子浓度<1 000mg/L的水样。而对于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苏油田)生产区采出水,氯离子含量从几百到上万不等。采用GB 11914-1989法,测试结果可靠性差。而目前一些针对高氯污水的测定方法,大多采用硫酸汞掩蔽法,但对于氯离子质量浓度高于2 000mg/L,COD低于250mg/L的水样此法不再适用。

紫外光法[3]测量水样COD主要是由于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 用紫外光法主要是测量水中有机物对特定波长的吸光度,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有机物在紫外区有最大吸收值, 因此可以测定此波长处的吸光度值来反推有机物的量[4,5]。

油田污水COD的主要贡献物为有机物,从不同物质对光的吸收率不同的角度出发, 找出不同水质条件下COD与吸光度的关系。从而避免氯离子的影响。以期达到快速、高效测定水样COD的目的。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试剂

该实验采用的主要仪器试剂有:DR5000分光光度计;1cm比色皿;蒸馏水;邻苯二甲酸氢钾,分析纯;江苏油田某联合站水样。

1.2 实验方法

1.2.1 化学需氧量标准液配置

化学需氧量标准母液配置:COD值5 000mg/L。

将邻苯二甲酸氢钾在105~110℃下干燥至恒重后, 称取2.127 4g邻苯二甲酸氢钾溶于250m L水中,转移此溶液于500 m 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此溶液在2~8℃下贮存,或在定容前加入约10m L硫酸溶液,常温贮存,可稳定保存一个月。

化学需氧量标准使用液配置:COD分别为10、20、5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 000mg/L。

分别量取1、2、5、10、20、30、40、50、60、70、80、90、100m LCOD标准母液加入到500m L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此溶液在2~8℃下贮存,可稳定保存一个月。

1.2.2 化学需氧量标准液测试

取相应浓度COD标准液适量至1cm比色皿中,将比色皿放入DR5000分光光度计中。在紫外光190~400nm波段对标准液进行扫描 ,确定吸收波峰出的吸收波长。观察在该波长下,COD与吸光度的关系。

1.2.3 油田污水样测试

取江苏油田某联合站不同浓度COD水样按照1.2.2方法进行波长扫描, 确定COD与某波长下吸光度关系。根据该关系,测定联合站未知COD水样的吸光度反推该水样COD。该站污水水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水样氯离子浓度为6 518.9mg/L,远大于2 000mg/L。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液 COD 与吸光度关系探讨

按1.2.2节方法对COD标准液进行吸光度测试, 图1为不同COD标准液浓度在紫外 光波长190~400nm区间吸光度的变化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 不同COD标准液浓度下,波长在280nm吸光度达到一个波峰。这说明COD标准液在紫外线波长区间具有一处稳定的吸收波长,该波长为280nm。将波长280nm处COD标准液吸光度回归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在波长280nm时,COD标准液浓度与吸光度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 回归的关系曲线为,y=0.005 3x+0.000 7,R2=0.999 7。

因此,从波长扫描来看,在波长280nm处, COD标准液具有稳定的吸收波峰, 且与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这样采用紫外光吸光度快速反推水样COD具有了可能性。

表2为采用GB 11914-1989法和快速测试法测定采用邻苯二甲酸氢钾配置的COD溶液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 对于邻苯二甲酸氢钾配置的COD溶液, GB 11914-1989法COD检出限为30mg/L,低于该浓度不适宜采用GB 11914-1989法。而快速法理论可检测大于0mg/L以上的COD浓度。采用快速测试法与GB 11914-1989法相比具有较小的实验误差,并且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2.2 油田污水样结果测试

2.2.1 标准曲线绘制

按2.1节对COD标准液与吸光度关系探讨,推理油田污水样COD与吸光度之间可能存在相应的线性关系。取样江苏油田某联合站不同COD污水对其进行波长扫描,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 出 , 该联合站 污水在波 长225nm处具有稳定的吸收波峰 ,将此波长处的COD与吸光度关系回归得到图4。

从图4可以看出, 当COD浓度为40~600mg/L时,其与吸光度在波长225nm处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 回归的线性关系曲线为,y=0.005 9x+0.001 1,R2=0.999 6。

因此,将此关系曲线作为该联合站污水COD测定的标准曲线。

2.2.2 水样测定

为验证该测定方法稳定性, 多次取该联合站水样进行COD浓度测定,表3为采用GB 11914-1989法和快速测定方法的对比结果。

从表3测试数据来看, 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与GB 11914-1989法相比有较好的重复性,相对偏差在合理范围内。

但是快速测试法因无需进行消解, 所以较GB11914-1989法在测试工作量及时间上具有明显优势,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 快速测试法时间短, 工作量小,所需仪器设备简单。为验证方法适应性,采用该方法对另外3座站点的水样进行测试,结果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 快速COD测试方法与GB11914-1989法相比,能够较好的反应油田采出水的COD水平。适合在现场实时测试。

3 结论

1) 油田采出水COD与吸光度在特定波长处呈线性关系,可根据这关系测定样品COD数值。

3.cod检测规范 篇三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分析技术;规范操作;酶抑制法

中图分类号: TS207.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279-02

收稿日期:2013-09-02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SNZJ2011010);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林食用资源科技开发团队项目(编号:2013td02)。

作者简介:陶程(1980—),男,安徽六安人,讲师,主要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研究。E-mail:514808980@qq.com。

通信作者:贾君,教授。E-mail:junjia66@sina.com。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抓紧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基本技能的培训和技能竞赛,以期提高检验人员的检测技能,从而适应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新需要。

1分析技术规范化操作的意义[1]

农产品质量检测是利用化学分析技术对谷物、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安全性的判定,其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1提高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在分析操作中,结果取决于每个细节,只有在每个细节都规范操作,才能提高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例如电子天平没有预热就称量物质,其元器件却还在发热,瞬间产生的温度变化就会影响天平的量程和零点的变化,从而导致称量误差。如果物质的质量不准确,配制的标准溶液浓度就不准确,化学反应就不完全,最终会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因此,电子天平不仅要预热,还需要校准、零点测定等关键操作环节。

1.2加强过程管理的规范性

检测部门对检验人员的管理往往只取决于工作量或分析结果,实际上工作态度比工作量更重要,结果的偶然性也会导致过程管理的失效。制定分析过程的操作标准,一方面可以促进检验人员不断学习和改进操作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试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管理人员不断修缮检测过程的评价办法,从而促进过程管理的规范性。

1.3保障试验操作的安全性

检测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各项仪器的操作方法与原理、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有效完成检测任务的同时,保障自己试验操作的安全性。现在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大多来自不规范操作,例如,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切忌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2分析技术规范化操作的要点

2.1基本技能

2.1.1玻璃器皿的洗涤农产品分析测定中所用的玻璃器皿应洁净,其内壁能被水均匀地润湿且不挂水珠。在洗涤玻璃器皿时,检测人员应正确选择洗涤剂和洗涤方法,并按规范操作进行刷洗、泡洗、冲洗等。

2.1.2实验室的安全防备由于检测人员经常使用水、电、大量易破损的玻璃仪器和一些具有腐蚀性甚至易燃、易爆或有毒的化学试剂,因此,为了确保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的安全,同时不污染环境,实验员不仅要规范操作,而且要掌握基本的实验室安全防备知识。

2.2分析操作技术

2.2.1分析天平的称量分析天平是精确称量物质的主要仪器,因此要规范使用分析天平,保证称量样品的质量及配制的试剂浓度的准确性。根据称量的精度不同,可选择1/10~1/10 000的天平;根据称量便利性的要求,可选择托盘天平、机械天平或电子天平。

2.2.2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准溶液是指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基准物质可利用直接法配制標准溶液;非基准物质须用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即先配制成近似浓度的溶液,再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

2.2.3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滴定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滴定管判断滴定反应的标准溶液体积消耗,再利用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准确分析待测组分含量,不仅要掌握滴定管的规范操作,而且要掌握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使用方法,因为它们是准确量取液体的主要仪器。

2.2.4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重量分析是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将试样中的待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分离,然后用称量的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检测人员应该掌握样品的溶解、试样的沉淀、沉淀的过滤和洗涤、沉淀的干燥和灼烧等技能。

3分析技术规范化操作的方法

酶抑制法是利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并根据抑制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的原理来判断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存在与否[2]。现在市场上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种类繁多,但使用方法却基本一致,操作步骤[3]与分析技能点见图1。

以酶抑制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为例,分别从试剂的配制、取样、仪器的使用3个方面具体介绍规范操作步骤[4-6]。

3.1试剂配制的规范操作

在配制pH值为8.0的缓冲溶液时,先用天平称取11.9 g无水磷酸氢二钾、3.2 g磷酸二氢钾,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 000 mL。

3.1.1固体物质的溶解无水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为固体物质,在烧杯中溶解时,玻璃棒要向一个方向搅拌(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不要碰撞容器壁和容器底,不要发出响声,以免玻璃棒或烧杯破裂。溶解完全后,冷却至室温。

3.1.2容量瓶的使用定容缓冲溶液时,以1 000 mL容量瓶为例,首先检查是否漏水,然后在瓶内装入自来水至标线附近,盖上塞后用手按住塞并倒立容量瓶,观察瓶口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瓶直立后,将瓶塞转动约180°后再试着倒立1次;将玻璃棒下端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将烧杯内冷却的缓冲溶液沿玻璃棒小心转入到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洗涤2~3次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转入容器中;稀释到约3/4 体积时,平摇容量瓶作初步混匀,可避免混合后体积的改变;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以下1~2 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用一只手的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使溶液混合均匀;最后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nlc202309012120

3.1.3移液管的使用在配制显色剂时,需要用移液管移取20 mL缓冲溶液进行溶解。移取溶液时,先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无名指和小指依次靠近中指,将管的下口插入缓冲溶液液面下约1~2 cm,注意不要插入太浅或太深,太浅会产生吸空而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内弄脏溶液,太深又会使得过多溶液黏附在管外。左手拿洗耳球排出空气后,紧按在移液管的上口,然后松开洗耳球,将溶液慢慢吸入;当管中液面上升至标线以上时,迅速用右手食指按住管口,略为放松食指,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线相切,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承接溶液的器皿倾斜成约30°,将移液管直立,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流下。

3.2取样的规范操作

规范的取样是判定结果准确的保证。取样的具体要求有这样几点:(1)取可食部分;(2)去除老皮;(3)去除腐烂、萎蔫部分;(4)除块根、块茎类蔬菜外,要去除泥土、根和其他黏附物。例如,在测定大白菜时,检测人员须戴上手套[7],去掉大白菜的外层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叶片,清洁表面的泥土后以叶为主剪成1 cm2左右的碎片,大小要合适且均匀。蔬菜的具体取样方法见表1。

表1蔬菜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取样方法

序号蔬菜种类取样方法举例1花菜类 选取3株样品,取1 g叶花椰菜、西兰花2叶菜类 取1 g样品,不宜太碎,以叶为主大白菜、生菜3食用菌 整株浸泡金针菇、香菇4果菜类 顺皮削取1 g茄子、黄瓜注:剪取面积约1 cm2,不要剪太碎;葱蒜等特殊菜类应注意假陽性,样品比对用标准对照库。

3.3分析仪器的规范操作

利用酶抑制法检测农产品时,主要涉及分析天平、比色皿、移液器、速测仪等的规范操作。

3.3.1分析天平的使用在配制显色剂时,称量160 mg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和15.6 mg碳酸氢钠须按规范操作分析天平,以保证称量质量的准确性。具体操作步骤为:(1)打开天平的防尘罩,观察水平仪的气泡是否处于正中央位置,如不在,可以调节2只水平调节螺丝;(2)接通电源,预热30 min,先用毛刷清扫天平盘,再关闭玻璃门并按下ON/OFF键,接通显示器,等待仪器自检,当显示器显示零时,自检过程结束,天平可进行称量;(3)将容器或称量纸放置于天平盘的正中央(天平的秤盘受力点都在中央,4个角都存在误差),按Tare键去皮,待显示器显示零时,利用少量多次的办法逐渐将样品加入到容器中;(4)关闭天平侧门,显示屏左下角的“。”消失后,读取显示屏数据即为所称物品的净质量;(5)称量完毕,取出称量物品,用天平刷将天平盘上的残留样品清扫干净,关好天平门并认真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3.3.2比色皿的使用在拿取比色皿时,只能用手指接触两侧的毛玻璃,避免接触光学面。同时注意轻拿轻放,防止外力对比色皿有影响,或产生应力后使之破损。使用比色皿时,应于测试前将待测液倒入比色皿中润洗3次,盛装溶液的高度为比色皿高度的2/3,光学面如有残液可先用滤纸轻轻吸附,然后再用镜头纸或丝绸擦拭。比色皿使用以后,应及时用自来水、蒸馏水清洗并倒置在干净的滤纸上,以控去内壁的水分,最后再装入比色皿盒子。

3.3.3移液器的使用装配移液器吸头时,应将移液器端垂直插入吸头,同时左右微微转动,切勿用移液器反复撞击吸头来上紧的方法,长期这样操作,会导致移液器中的零部件因强烈撞击而松散,严重的情况会导致调节刻度的旋钮卡住。在吸取溶液时,应使移液器保持垂直状态,吸头尖端须浸入液面3 mm以下。放液时吸头尖端可靠容器内壁,慢吸慢放,注意控制好弹簧的伸缩速度。移液器使用结束后,应将其挂在移液器架上,切勿平放带有残余液体吸头的移液器。

3.3.4速测仪的使用在测定之前速测仪一般需要预热 10 min 以上,从而使仪器的工作元件处于工作状态。在选择酶抑制法农药残留测定界面后,制备样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取1 g待测样品放入烧杯或提取瓶中,加入5 mL缓冲溶液,振荡1~2 min后倒出提取液,静置3~5 min,待用;用移液器分别吸取2.5 mL样品提取液和缓冲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分别加入0.1 mL酶液、0.1 mL显色剂,摇匀后于37°C放置 15 min 以上,加入0.1 mL底物摇匀;立即将空白样品比色皿放入0通道,将测定样品放入1~7通道;分别记录对照溶液和样品溶液反应3 min后吸光度的变化值D0、Dt。检测结果的计算公式为:抑制率=[(D0-Dt)/D0]×100%。酶抑制率<50%,判定为合格产品;酶抑制率≥50%,表明蔬菜中存在高剂量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样品为阳性结果[8]。

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较高。面对一线专业检测人员缺乏、专业不对口等问题[9],规范分析技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不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而且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子华,潘康标,王磊. 加强检测规范化 提高科学准确性——关于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组织与管理的探讨[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2,23(6):32-34.

[2]郑金武. 蔬菜农药残留的现状与检测技术的概况[J]. 江西植保,2011,34(2):61-63,66.

[3]李国富,白卫东,李琰. 3种常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的应用[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2):95-97,102.

[4]刘珍. 化验员读本:上册[M]. 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5]唐迪. 基础化学实验指导[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李海燕,乔建芬. 化工检验中玻璃仪器的规范操作与使用[J]. 食品工程,2012(1):23-26.

[7]潘德宏. 使用 NC-800 农残速测仪检测蔬菜农药残留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J]. 科技信息,2010(12):339.

[8]GB/T 5009.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S].

[9]王丽红.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之我见[J]. 现代农业,2012(4):54-55.

4.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篇四

主要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的辅助判定。

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电极安放: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电极数不应少于18~21个(16~19个记录电极,2个参考电极)。电极至少需覆盖前额区、中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前颞、中颞和后颞区,有条件时还应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线部位。新生儿因为头围小,可适当减少电极数目,但应尽可能安放颅顶中央(Cz)电极,以便发现颅顶正相尖波。建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按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加以确定。

②电极命名:包括两部分:(a)电极所在头部分区。按头部解剖部位“额、颞、中央、顶、枕、耳垂”等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F、T、C、P、O、A”等来表示。(b)国际上以阿拉伯数字的奇数代表左半球,以偶数代表右半球。接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较外侧的用较大数字。中线部位为英文小写字母“z”.举例:A1代表左耳垂参考电极,T6代表右后颞区,Pz代表顶区中线。

(6)电极阻抗:待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一般要求不超过5KΩ。当记录中出现可能为电极导致的伪差时,应重新检测电极阻抗。3.导联组合

导联组合是指用不同的导联方式连接电极。常用方法有两种:参考电极导联法和双极导联法。各个实验室根椐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导联组合法。合理组合方式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至少有8导程,尽量使用10-20系统法中的全部21个电极;(2)导联组合要简洁明了,能清楚显示电位的空间走向;(3)双极导联电极间距应相等;(4)导联排列顺序,应从前向后、先左后右;(5)在一次脑电图检查中,至少应该各有一段如下组合的记录:参考电极导联、纵向双极导联、横向双极导联。并在记录过程中,明确标明导联组合方式(数字化脑电图在回放时应以上述多种导联方式显示和分析);(6)至少主要导联组合方式与其它实验室的应相同,以便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数字化脑电图仪常设置Cz为虚拟的公共电极,但置于Cz和头皮其他部位的电极均不能作为真正的参考电极,回放时应转换为平均参考电极或耳电极阅图。

对于较多导程的脑电图仪(如目前大多数的数字化脑电图仪),可酌情增加心电、肌电、眼动、呼吸等其它生理参数的记录。

4.记录参数

(1)校准电压(定标):在记录前需要方波定标和生物定标。方波定标时,推荐尝试不同滤波设定状态下记录并测量校准电压。定标电压应该调到敏感水平,全部记录笔尖均应在零位并应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生物定标是指各导联同时记录同一部位电位波形、波幅、位相应完全一致。

(2)敏感度:常规记录时,敏感度一般设置于7μV/mm或10μV/mm(成人)、10μV/mm或20μV/mm(儿童),可酌情及时调整。

(3)滤波:常规记录时,高频滤波不应该低于70Hz,多设定为70Hz。低频滤波不应该高于1Hz,多设定为0.3Hz或0.5Hz(对应时间常数分别为0.4s或0.3s)。

(4)走纸速度:常规记录速度设为3cm/s。1.5cm/s速度可用于长时间描记。

(5)描记时间:常规脑电图应至少记录20分钟清醒状态下的无干扰图形。

(6)诱发试验:睁闭眼、闪光刺激及过度换气应作为常规诱发试验,癫痫病人应尽可能进行睡眠诱发。进行诱发试验时,均需相应增加记录时间。

①睁闭眼试验:在受检者清醒、放松闭目状态时,每隔10秒左右嘱其睁眼3-5秒,反复睁闭眼2-3次,并标记每次睁闭眼的时间点。

②闪光刺激: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约30cm,在闭目状态下并面向闪光刺激器中心。刺激器发光亮度为10万烛光(﹥100Nit),刺激脉宽0.1~10ms,刺激频率在1~60Hz可调。每一频率刺激持续时间为10秒,间隔10秒,再用另一频率刺激10秒钟。一般采用由低频逐渐递增至高频刺激。举例:1Hz—3Hz—6Hz—9Hz—12Hz—15Hz—18Hz—21Hz—24Hz—27Hz—30Hz。在闪光刺激过程中如出现临床发作,应立即停止刺激。

③过度换气:过度换气描记应至少持续3分钟,深呼吸频率为20-25次/分。在过度换气之前及之后,均应在不便换导联组合条件下记录至少1分钟。下列情况不应进行过度换气:严重心肺疾病、脑血管病、高颅压、镰状细胞贫血及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④睡眠诱发:应记录到入睡过程和浅睡期(非快速动眼睡眠Ⅰ、Ⅱ期)图形。5.围记录期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和受检者充分沟通,消除紧张与疑虑,以配合检查。

(2)检查前一天受检者应洗头,洗后不用发脂、发胶等,检查时头部应清洁干燥。

(3)对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常规检查一般不应减停药物。特殊情况下,如需要获得发作期脑电图,应在患者和家人知情同意情况下谨慎减停药物,检查后及时恢复用药。

(4)睡眠脑电图检查以自然睡眠描记最为理想。可在检查前进行适当睡眠剥夺。如果不能获得自然睡眠,可以采用药物诱导睡眠。多选择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对睡眠影响小的药物(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等)。亦可通过动态脑电检查获得睡眠期的记录。

(5)用记录纸记录的脑电图上必须注明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描记日期、住院号/门诊号、使用药物名称及剂量、受检者的意识状态、操作技师姓名等。

(6)脑电图记录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应该实时清晰的标记。主要包括:导联方式的更换、记录参数的调整、各种来源的伪差、意识状态的判断、受检者出现的症状等。

二、脑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脑电图报告应包括四方面内容:1.受检者一般情况;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及其严重程度的判定);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1.受检者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利侧手、体位、临床诊断、使用药物名称和剂量、意识状态、配合程度、记录时间、病历号等。

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

包括对脑电图特征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应描述各种记录状态下(清醒、睡眠、各种诱发试验)出现的各种正常及异常脑电特征。描述既要客观全面,又要简洁明晰。这部分内容是判定脑电图正常与否或异常程度的依据。

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严重程度的判定)

是指对一次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结果的综合判定。对成人和儿童可采用不同的判定分级方案。为了方便其他医生阅读报告时掌握重点,更有效的读懂脑电图结果,对于异常脑电图,除了标注异常程度之外,建议应同时描述最能够体现该异常程度的主要异常发现。

举例: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1)左前颞区频繁棘波、尖波,仅出现于睡眠期。(2)左前、中颞区为著持续性、不规则、中等波幅δ活动。

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即对本次脑电图结论的临床提示意义做出解释。这部分内容对于不太熟悉脑电图的临床医师有帮助。但是,合理解释应该在综合分析临床和脑电图资料的基础上谨慎给出,这需要丰富的临床及脑电图经验,只适用于判读脑电图的临床医师。

应注意:

(1)由于脑电图主要反映脑功能状态而缺乏病因特异性,在脑电图报告中不宜作出临床疾病的诊断。

举例:高度异常脑电图

(双侧弥漫性慢的棘-慢波综合,可诊断Lennox-Gastaut综合征)(错误)

(2)对于相对有特征性的异常脑电活动,可以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提示可能出现该异常电活动的常见临床情况,供临床医生参考。例如持续出现广泛性约每秒一次(或1Hz)周期性三相波发放,而临床又有进行性疾呆、肌阵挛等症状时,可以提示临床医师有无Creutzfeldt-Jakob病的可能。

举例:a.高度异常脑电图

(弥漫性三相波,可见于代谢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脑缺氧等)

b.高度异常脑电图(弥漫性爆发-抑制脑电活动,提示弥漫性大脑功能障碍,可见于缺氧性脑病、低体温、药物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等)

C.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左前颞见频繁癫痫样波发放和较多δ慢波活动,提示左前颞区局限性脑功能异常,可能存在有潜在致痫性病灶)

(3)脑电图异常对于癫痫的发作分类诊断很有意义,可以作出提示供临床医生参考。

举例:a.中度异常脑电图

(可见双侧对称同步高波幅3Hz棘-慢波综合节律长程阵发,提示全面性癫痫发作,失神发作可能)

b.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睡眠中左侧中央中颞反复出现高波幅尖波及双相尖波,提示部分性癫痫发作,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CT】可能)

(4)对于在同一实验室复查的病人,应与上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作出是否好转、恶化或无变化的结论。

(5)除脑电图书面报告外,应附图(包括EEG的背景及主要异常所见)。

脑电图记录的描述内容

1.α(alpha)节律:应描写α节律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调节和调幅及双侧对称性,是否在全部安静描记中为主要频率。

2.β(beta)波:应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3.θ(theta)及δ(delta)波:应分别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4.睁闭眼:描写睁眼后脑电图的变化,是否出现异常波及其部位,以及闭目后恢复情况。

5.过度换气:描写过度换气后脑电图的变化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过度换气恢复至过度换气前背景的时间,如出现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以及出现方式,即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

6.闪光刺激:描写闪光过程中及闪光后脑电图的变化。如有节律同步化应注明出现部位及刺激频率,如有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及出现方式。

7.睡眠:除描写背景活动外,应描写睡眠波(顶部尖波、睡眠纺锺、K复合波)的出现部位,双侧是否对称;睡眠纺锺的频率及波幅以及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还应对睡眠分期作描述,如睡眠中出现异常波,应描写出现于那一期,出现部位及出现方式。

8.异常波(癫痫样波):应描述波形、波幅、出现方式、部位、持续时间、同步性、对称性、出现于何种状态。

9..临床发作: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临床发作,应对发作的具体表现及发作期脑电图特征进行描述。成人脑电图诊断标准

根据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与否以及异常程度,可分为正常范围、边缘状态、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高度异常和局限性异常等6种。参照临床资料做出诊断时必须谨慎。中度不正常以上的脑电异常有较明确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脑电图

符合下列所有各项时为正常脑电图:①脑波分布有正常的部位差别,左右基本对称;②清醒状态全头部α波频率差不超过2Hz;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区;双侧枕区α节律的波幅最高,调幅最好,生理反应最明显;③β活动在20%以下,波幅不超过20μV,以额、颞区为主;④θ活动不超过5%,波幅不超过30μV;⑤全部记录中偶见δ活动,波幅不超过50μV;⑥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无异常反应;⑦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⑧无异常阵发性电活动。

二、边缘状态

正常背景活动的轻度量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边缘状态:①α波频率变化范围超过2Hz;②α波幅两侧不对称超过30%;③α波波幅增高超过100μV;④β波增多,数量超过40%或波幅达30~50μV;⑤额部低波幅散在θ波稍增多,超过10%~15%;有时其波幅超过枕部α波;⑥低波幅δ活动稍增多;⑦出现某种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波形;⑧睡眠周期紊乱等。

三、轻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改变较为明显。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轻度异常:①α波频率范围超过2Hz,两侧频率不对称,8Hz波增多,两侧波幅差超过50%,生理反应性不明显或不对称;②β活动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③θ波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呈阵发性出现,主要在额区;④δ波轻度增多。

四、中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量变加上波形的中等度改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中度异常:①α频率变慢,以8Hz为主或α消失;②α频率及波幅明显不对称;③额颞部有阵发性高幅α节律,而枕部较少(α前移),或α泛化;④中波幅θ节律占优势;⑤中波幅δ波成组或持续出现;⑥有较多异常波;⑦正常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双侧消失,或正常睡眠周期消失。

五、高度异常

背景活动高度的量变和质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重度异常:①α波消失,或仅有少量频率很慢的α波,如8Hz波散在;②波幅和频率无规则,完全失去节律性;③广泛性中、高波幅θ节律或δ节律,其间夹以高波幅β波;④异常病理波呈节律出现或反复爆发出现;⑤周期现象或爆发-抑制;⑥持续低电压或电静息状态。

六、局限性异常

一侧或某一局部导联的尖波、棘波、尖-慢波综合、棘-慢波综合或慢波并有位相倒置。有时也表现为局限性的快波甚至波幅抑制。

小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一、正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不包括新生儿)脑电图符合下列各项表明时为正常脑电图:

1.背景活动的频率、波幅、节律性、调节性和分布符合相应的年龄范围;

2.左右半球相应部位基本对称,波幅差不超过50%,婴幼儿期颞区可有轻度不对称;

3.在其年龄段应该出现的生理性波形如期出现(如睡眠纺锺、顶尖波等),在其年龄段应该消失的不成熟波形如期消失(如δ刷、枕区插入性慢波等);

4.可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图形(如思睡阵发性慢活动、颞区轻度不对称等);

5.过度换气没有明显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6.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

7.各种状态下没有阵发性异常放电。

二、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多数为正常变异,和正常小儿脑电图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在正常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正常范围脑电图:

1.脑波频率范围轻度增宽,调节、调幅欠佳(仅指年长儿);

2.过度换气时有轻度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3.出现少量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三、界线性小儿脑电图

界线性小儿脑电图可为正常变异,也可见于轻度脑功能障碍小儿,临床不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在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界线性脑电图:

1.脑波频率轻度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慢波轻度增多,调节调幅不良(仅指年长儿);

2.出现少量不典型棘波、尖波;或出现较多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四、异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脑电图出现以下情况属于明确的异常。异常小儿脑电图不再分度,但需要具体指明主要异常表现。

(一)背景活动

1.背景脑活动发育延迟,清醒时基本脑波频率明显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基本节律慢化),该年龄段应出现的脑波未正常出现(如枕区α节律),或应消失的脑波未如期消失(如δ刷形放电、TA波形等);

2.脑波分布无正常部位差别(如无枕区优势频率);

3.两半球对应区域明显持续不对称;

4.广泛或限局性的持续慢波活动;

5.出现高度节律紊乱、爆发-抑制、周期性波、低电压或电静息;

6.睡眠周期或睡眠结构异常,或在长时间的睡眠记录中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两侧恒定消失。

(二)诱发试验

1.过度换气时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两侧慢波明显不对称;

2.闪光刺激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光搐搦反应。

(三)癫痫样放电

1.在任何状态及任何背景下出现明确的癫痫样放电,包括棘波、多棘波、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棘波节律或快节律等;

2.任何明显有别于背景的阵发性波或节律(在排除干扰伪差的前提下)。

新生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判断新生儿脑电图时应首先了解胎龄(GA)、检查当天的出生后日龄并准确计算出受孕龄(CA)。

轻度异常

1.背景活动成熟轻度延迟,即与实际CA相比,交替图形(tr á ce alternant,TA)或非连续图形(tr á ce discontinuous,TD)轻度不连续;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轻度缺乏(如枕区δ活动、枕区或颞区θ活动、或δ刷轻度减少);

3.局灶性电衰减;

4.在正常或轻度异常背景上的少量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

中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中度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在CA30周以下早产儿30秒以上,或在CA30周以上超过20秒,但均不超过60秒;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缺乏;

3.半球间持续不对称和(或)不同步,不超过整个记录的50%;

4.持续普遍性电压降低,在所有状态下背景活动低于25μV;

5.单一节律发放或其他形式的电发作,不伴重度背景异常。重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明显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超过60秒);

2.局灶性或一侧性周期性放电;

3.半球间过度不同步和(或)不对称,占整个记录的50%以上;

4.频繁出现Rolandic区或中线区正相尖波,﹥2次/分钟;

5.严重低电压(在所有状态低于5μV);

6.爆发-抑制

5.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 篇五

最高管理者: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实验室的一个人或一组人。实验室管理层:在实验室最高管理者领导下负责管理实验室活动的人员。至少应包含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质量负责人:在实验室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分管质量工作,负责建立、和维护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主持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不符合项的纠正。

技术负责人: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对技术要素的控制责任。

控制样品:已知样品成分含量、可用于重复性测试及控制测试过程准确度的样品。1 实验室自己制备添加已知值的阳性样本。2标准物质。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包括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使实验室客户能够确信实验室提供的检测结果或服务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质量活动。内部质量控制是为了实验室内部各级工作人员和管理者能够确信本实验室和本部门能够达到并保持预定的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质量活动。为了让客户信任,通常要对实验室实验室质量体系中的有关要素不断进行内部评价和审核,并开展如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样品重复性测试、与外部实验室的测试比对、参加能力验证等各种控制活动,以证实实验室、某个部门或相关人员具有持续稳定的 4.1质量负责人负责主持保密工作

4.3质量负责人:

4.3.1协助最高管理者维护实验室的质量体系文件并保持其现行有效;

4.3.2监督质量体系的日常运行,及时纠正降低实验室检测能力,影响公正性和诚实性的偏离行为;

4.3.3及时向最高管理者反映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使质量体系不断完善。

5.2.12内审和管理评审要把公正性声明和公正性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审核和评审内容,质量负责人要跟踪与此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使其落到实处。

5.3.4 最高管理者应经常召集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研究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评审的情况,推进质量体系运行的水平,始终保存质量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应性。

5.4.4质量负责人应保持与最高管理者的沟通,及时反映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协助最高管理者维护本中心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符合性、有效性、适应性。

5.5.1最高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来自法律、法规,顾客的抱怨和意见,检测能力的验证和比对结果,当发现本中心的质量体系屡次出现同一类似的问题时,应召集技术和质量负责人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3.1 质量手册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写,技术负责人审核,主任批准,综合办公室发放。

5.2.1.2 程序文件由综合办公室组织编写,送质量负责人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

5.2.1.7 质量记录由综合办公室编写,综合办负责人审核报质量负责人批准使用。

5.2.3.6 重新颁布新版本时,旧版本作废,已作废的文件应由综合办公室收回,需销毁文件,填写《文件销毁记录》,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统一销毁。如需留作历史资料或参考资料时,应加盖“作废”和“归档”章。

6.3 未经批准不得复印或转借,如确实需要,按文件受控要求,质量手册需主任批准,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需质量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方可借阅、复印,如中心内使用,领用时由综合办公室加受控章、编号。

3.3质量负责人审定外部支持服务和物资供应采购计划,技术负责人签字。

②质量负责人对检验分包方的能力,资质进行调查,并将检验分包方的情况告诉委托方得到委托的书面认可

3.1 质量负责人组织申诉和投诉的处理工作,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受理客户的申诉和投诉。

4.2.3 通过复核,认为投诉理由不成立时,报质量负责人审核后,签发投诉不成立报告,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向客户做出耐心解释。

3.1质量负责人负责本中心不符合工作的控制处理和纠正措施的审批。

4.2.2质量负责人一般通过内、外部管理体系审核,对检测报告定期抽查。

4.3.1无论是谁,也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发现的不符合工作,都要及时填写不符合工作报告上交质量负责人。

4.3.2质量负责人对不符合报告所描述的不符合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做出处置意见。

4.4.2对经常重复发生和可能造成严重结果的不符合工作,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进行评审,立即采取纠正和补救活动,防止不符合工作造成的损失继续扩大,责任部门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质量负责人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4.4.4质量监督员对停止检测工作的责任部门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质量负责人,由质量

负责人决定是否批准恢复工作。3.1质量负责人对不符合/潜在不符合工作予以评价,确定责任部门,批准纠正/预防措施并协调实现,检查验证措施的效果,持续改进管理体系。

4.1识别不符合工作,确定责任部门

(1)各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按照《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规定的途径,识别出已发生的不符合工作,填写《不符合工作报告》上交质量负责人。

(2)质量负责人对不符合工作情况进行评审确定实施“纠正”还是“纠正措施”的处置意见,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时,向责任部门发放《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

(3)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工作按《内部审核程序》执行。

5.2预防措施的制定

(1)质量负责人在收集了潜在不符合工作信息的基础上,确定可能影响的范围及部门。

(2)质量负责人与所涉及的部门一起分析潜在不符合工作的原因,制定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应由主任批准。

6.2 纠正措施由质量负责人批准,预防措施由主任批准。

7.1质量负责人负责收集、整理、实施纠正/预防措施所发生的质量活动记录,交综合办公室存档保管。

3.6 质量负责人负责批准质量记录格式。4.3检验原始记录规范

所有原始记录格式要规范化,质量记录格式由质量负责人批准使用,技术记录格式由技术负责人批准使用,其信息内容要全面,以能保证复现检验过程。

①检验员应认真、准确、客观地填写原始记录,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并使用经批准的专用原始记录格式。

②检验过程中的记录、计算和数据转换等都必须进行认真校核。③检验原始记录内容中应包含足够的信息,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标题(如XX产品/项目检验记录); b)唯一性编号; c)样品状况,包括:样品编号、样品名称、样品状态(异常情况应详细描述);

d)检验依据或参考的检验方法(标准代号必须包含年号); e)使用的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及编号; f)检验数据、计算公式和导出结果; g)检验时的环境条件;h)检验中的意外情况的描述及处理记录; i)检验日期、地点; j)检验员、核校人员签字;

k)有分包项目,应附以分包检验报告。

④原始记录不允许涂改,修改原始记录时,应在数据上划两道横线,将正确数据写在原数据上方,并加盖修改人印章或签字。

⑤原始记录要在检验过程中及时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得追记、补记或事后抄整。若确需抄整要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将原始记录和抄整记录一并存档。

⑥记录要真实、准确,描述要具体。

⑦原始记录所有项目都应填写完整,应有检验人(记录人)、校核人(或审核人或批准人)的签名。记录中没有内容的空白项要划“”杠掉。

⑧原始记录应与检验报告一同存档,保存期一般不少于三年。

3、职责 3.1 质量负责人 3.1.1 主持内审工作;

3.1.2 审批审核实施计划及审核报告; 3.1.5 对有争议的质量管理问题有裁决权。

4、工作程序

内审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并且要覆盖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和实验室的所有部门。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适当增加内审频次: a、出现质量事故或客户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 b、内部监督连续发现质量问题

c、实验室组织结构、人员、技术、设施发生较大变化 d、第二方或第三方现场评审前

5、检验报告质量审核工作程序

5.1 检验报告质量除随体系全面审核外,每季进行一次质量审核(体系全面审核当月除外)。

5.2 检验报告质量审核,由质量负责人任审核组组长,并确定审核员。

5.3 检验报告审核,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当月检验报告的10%,按《检验报告质量分等规定》的判断。

5.4 审核员填写《检验报告质量检查表》和《 年 月检验报告审核汇总表》,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分发相关部门,并在综合办公

室归档保存。

6、附加内部审核

6.1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质量负责人应针对责任部门或要素及时附加内部审核;6.1.1 出现质量事故,客户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6.1.2 内部监督连续发现质量问题;6.1.3 在接受第二、第三方审核之前。6.1.4 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6.2 附加内审计划内容同4.2中程序内容。

5、教育培训

(1).质量负责人每年都应对员工进行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员工职业健康及安全意识。

4.10.7.2质量负责人

a、批准内审计划并组织实施 b、指定组成内审组及任命组长 c、将内审计划通知组长和受审核部门 d、负责不符合项追踪

6.cod检测规范 篇六

2014年1~12月新颁布、修订参考表(工程系列部分)

序 号 标 准 名 称

一、国家标准

001 通用硅酸盐水泥(第2号修改单)GB175-2007 2014-12-10 2015-12-01002 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GB/T208-2014 GB/T208-1994 2014-06-17 2014-12-01 003 硫化橡胶 耐磨性能的测定(用阿克隆磨耗试验机)GB/T1689-2014 GB/T1689-1998 2014-12-24 2015-06-01 004 定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T3354-2014 GB/T3354-1999 2014-08-01 2015-01-01 00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纵横剪切试验方法 GB/T3355-2014 GB/T3355-2005 2014-08-01 2015-01-01 006 定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GB/T3356-2014 GB/T3356-1999 2014-08-01 2015-01-01 007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GB/T3512-2014 GB/T3512-2001 2014-12-24 2015-06-01 008 混凝土砌块和砖试验方法 GB4111-2013 GB/T4111-1997 2014-01-03 2014-09-01 009 水泥的命名原则和术语 GB/T4131-2014 GB/T4131-1997 2014-07-01 2015-02-01 010 金属材料

肖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011 橡胶 灰分的测定 第1部分:马弗炉法 GB/T4498.1-2013 GB/T4498-1997 2014-01-03 2014-09-01 012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T5223-2014 GB/T5223-2002 2014-07-01 2015-04-01 013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铰线 GB/T5224-2014 GB/T5224-2003 2014-07-01 2015-04-01014 沥青软化点测定法

环球法 GB/T4507-2014 GB/T4507-1999 2014-03-04 2014-06-01 015 无损检测 应用导则 GB/T5616-2014 GB/T5616-2006 2014-05-08 2014-12-01 016 爆破安全规程 GB6722-2014 GB6722-2004 2014-12-11 2015-07-01 017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第5部分:桥式和门式起重机

标 准 号

GB/T4341.1-2014 GB/T4341-2001 2014-10-14 2015-05-0GB6067.5-2014 1

替 代 标 准 号 部分替代 GB/T18224-2008 2014-09-15 2015-02-01

部分替代 GB/T19912-2005

2014年12月30日

发(公)布 日 期 实 施 日 期

部分替代 GB/T21920-2008 018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 第2部分:在低温条件下 GB/T7759.2-2014 2014-12-24 2015-06-01 019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耐臭氧龟裂静态拉伸试验 GB/T7762-2014 2014-12-24 2015-06-01 020 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GB8239-2014 GB8239-1997 2014-06-17 2014-12-01 021 钢丝绳

实际破断拉力测定方法 GB/T8358-2014 GB/T8358-2006 2014-06-17 2015-01-01 022 电气绝缘 耐热性和表示方法 GB/T11021-2014 GB/T11021-2007 2014-05-08 2014-10-28023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 γ 能谱分析方法 GB/T11743-2013 GB/T11743-1989 2014-01-03 2014-12-01 024 无损检测 术语 泄漏检测 GB/T12604.7-2014 GB/T12604.7-1995 2014-05-08 2014-12-01 025 无损检测 术语 中子检测 GB/T12604.8-2014 GB/T12604.8-1995 2014-05-08 2014-12-01 026 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 GB13545-2014 GB13545-2003 2014-07-01 2015-02-01 027 硫化橡胶 与金属粘接拉伸剪切强度测定方法 GB/T13936-2014 GB/T13936-1992 2014-12-24 2015-06-01 028 硫化橡胶 与金属粘接 180°剥离试验 GB/T15254-2014 GB/T15254-1994 2014-12-24 2015-06-01 029 粒度分析结果的表述 第6部分:颗粒形状和形态的定性及定量表述 GB/T15445.6-2014 2014-12-24 2015-06-01 030 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2部分:氙弧灯 GB/T16422.2-2014 GB/T16422.2-1999 2014-07-17 2014-12-01 031 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3部分:荧光紫外灯 GB/T16422.3-2014 GB/T16422.3-1997 2014-07-17 2014-12-01 032 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4部分:开放式碳弧灯 GB/T16422.4-2014 GB/T16422.4-1996 2014-07-17 2014-12-01 033 金属材料 里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17394.1-2014 GB/T17394-1998 2014-12-11 2015-09-01 034 金属材料 里氏硬度试验 第4部分:硬度值换算表 GB/T17394.4-2014 2014-10-14 2015-05-01 035 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2部分 止水带 GB18173036 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5部分:温度高于500

C 的渗透检测 GB/T18851.5-2014 2014-05-08 2014-12-01 037 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6部分:温度低于100

C 的渗透检测 GB/T18851.6-2014 2014-05-08 2014-12-01 038 埋地钢质管道腐蚀防护工程检验 GB/T19285-2014 GB/T19285-2003 2014-05-08 2014-12-01 039 热轧钢板桩

040 降水量观测仪器 第2部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 GB/T21978.2-2014 GB/T11832-2002 2014-07-17 2015-01-19 041 降水量观测仪器 第5部分:雨量显示记录仪 GB/T21978.5-2014 GB/T11831-2002 2014-07-17 2015-01-19.2-2014 GB18173.2-2000 2014-08-01 2015-05-01

GB/T20933-2014 GB/T20933-2007 2014-10-14 2015-05-01 2

042 检测实验室安全 第1部分:总则 GB/T27476.1-2014 2014-12-11 2014-12-15 043 检测实验室安全 第2部分:电气因素 GB/T27476.2-2014 2014-12-11 2014-12-15 044 检测实验室安全 第3部分:机械因素 GB/T27476.3-2014 2014-12-11 2014-12-15 045 检测实验室安全 第4部分:非电离辐射因素 GB/T27476.4-2014 2014-12-11 2014-12-15

046 检测实验室安全 第5部分:化学因素 GB/T27476.5-2014 2014-12-11 2014-12-15 047 建筑墙板试验方法 GB/T30100-2013 2014-01-03 2014-09-01 048 石灰石粉混凝土 GB/T30190-2013 2014-01-03 2014-09-01 049 电热干燥箱及电热鼓风干燥箱 GB/T30435-2013 2014-01-03 2014-08-01 050 静水力学天平GB/T30436-2013 2014-01-03 2014-08-01 051 高粘高弹道路沥青 GB/T30516-2014 2014-03-04 2014-06-01 052 起重机 刚性 桥式和门式起重机 GB/T30561-2014 2014-05-08 2014-12-01 053 无损检测 涡流检测 总则 GB/T30565-2014 2014-05-08 2014-12-01 054 温拌沥青混凝土

055 道路与桥梁铺装用环氧沥青材料通用技术条件 GB/T30598-2014 2014-06-17 2014-12-01 056 色漆和清漆 腐蚀试验用金属板涂层划痕标记导则 GB/T30786-2014 2014-07-17 2014-12-01 057 色漆和清漆 涂层老化的评价 缺陷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外观均匀变化程度的标识 第2部分:起泡等级的评定 GB/T30789.2-2014 2014-07-17 2014-12-01 058 色漆和清漆 涂层老化的评价 缺陷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外观均匀变化程度的标识 第3部分:生锈等级的评定 GB/T30789.3-2014 2014-07-17 2014-12-01 059 色漆和清漆 涂层老化的评价 缺陷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外观均匀变化程度的标识 第9部分:丝状腐蚀等级的评定 GB/T30789.9-2014 2014-07-17 2014-12-01 060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1部分:总则 GB/T30790.1-2014 2014-07-17 2014-12-01 061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2部分:环境分类 GB/T30790.2-2014 2014-07-17 2014-12-01 062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3部分:设计依据 GB/T30790.3-2014 2014-07-17 2014-12-01 063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4部分:表面类型和表面处理 GB/T30790.4-2014 2014-07-17 2014-12-01 064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5部分:防护涂料体系 GB/T30790.5-2014 2014-07-17 2014-12-01 3

GB/T30596-2014 2014-06-17 2014-12-01

065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6部分:实验室性能测试方法 GB/T30790.6-2014 2014-07-17 2014-12-01 066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7部分:涂装的实施和管理 GB/T30790.7-2014 2014-07-17 2014-12-01 067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8部分:新建和维护技术规格书的制定 GB/T30790.8-2014 2014-07-17 2014-12-01 068 色漆和清漆 T 弯试验 GB/T30791-2014 2014-07-17 2014-12-01 069 水泥胶砂中可浸出重金属的测定方法 GB/T30810-2014 2014-07-01 2015-02-01 070 无损检测 绝对式涡流探头阻抗测定方法 GB/T30820-2014 2014-07-01 2014-12-31 071 无损检测 数字图像处理与通信 GB/T30821-2014 2014-07-01 2014-12-31072 预应力混凝土用中强度钢丝 GB/T30828-2014 2014-07-01 2015-04-01073 阀门 流量系数和流阻系数试验方法 GB/T30832-2014 2014-07-01 2015-03-01 074 泵站技术管理规程 GB/T30948-2014 2014-07-17 2015-01-10 075 闸位计 GB/T30950-2014 2014-07-17 2015-01-10 076 水位试验台校验方法 GB/T30952-2014 2014-07-17 2015-01-10077 水文巡测装置 GB/T30953-2014 2014-07-17 2015-01-10 078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通用设备 GB/T30954-2014 2014-07-17 2015-01-10 079 先张法预应力离心混凝土异型桩 GB31039-2014 2014-12-11 2015-12-01 080 混凝土外加剂中残留甲醛的限量 GB31040-2014 2014-12-11 2015-12-01 081 胶粘剂抗流动性试验方法

082 无损检测

超声导波检测

总则

083 无损检测

铸铁构件检测

第1部分:超声检测方法

084 无损检测 铸铁构件检测 第2部分:声超声检测方法 GB/T31213.2-2014 2014-09-15 2015-05-01 085 无损检测 铸铁构件检测 第3部分:声发射检测方法 GB/T31213.3-2014 2014-09-15 2015-05-01 086 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全释放应变法

087 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

088 内河通航标准 GB50139-2014 GB50139-2004 2014-06-16 2015-01-01 089 预拌砂浆术语 GB/T31245-2014 2014-12-11 2015-06-01 090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GB/T31113-2014 2014-09-15 2015-03-01

GB/T31211-2014 2014-09-15 2015-05-01

GB/T31213.1-2014 2014-09-15 2015-05-01

GB/T31218-2014 2014-10-14 2015-05-01

GB50117-2014 2014-06-19 2015-02-01

GB/T50146-2014 GBJ146-1990 2014-06-16 2015-01-01

091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GB50167-2014 GB50167-1992 2014-08-20 2015-05-01 092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规范 GB50212-2014 GB50212-2002 2014-06-05 2015-01-01 093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2014 GB50218-1994 2014-09-23 2015-05-01 094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924-2014 2014-03-20 2014-10-01 095 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096 建筑地基基础术语标准

097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098 小型水电站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099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 GB/T51015-2014 2014-08-20 2015-05-01 101 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1016-2014 2014-08-27 2015-05-01 102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水利泵站施工及验收规范

二、水利部行业标准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SL1-2014 SL1-2002 2014-07-03 2014-10-03 105 水利水电量和单位(包括三项标准)SL2-2014 SL2106 水闸施工规范 SL27-2014 SL27-1991 2014-11-21 2015-02-21 107 水文测量规范 SL58-2014 SL58-1993 2014-09-10 2014-12-10 108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2014 SL62-1994 2014-10-27 2015-01-27109 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 SL101-2014 SL101-1994 2014-04-22 2014-07-22 110 切土环刀校验方法 SL110-2014 SL110-1995 2014-09-10 2014-12-10 111 光电式液塑限测定仪校验方法 SL113-2014 SL113-1995 2014-09-10 2014-12-10 112 固结仪校验方法 SL114-2014 SL114-1995 2014-09-10 2014-12-10 113 渗透仪校验方法 SL115-2014 SL115-1990 2014-09-10 2014-12-10

GB50936-2014 2014-05-12 2014-12-01

GB/T50941-2014 2014-05-12 2014-12-01

GB/T50942-2014 2014-06-19 2015-02-01

GB/T50964-2014 2014-03-21 2014-10-0

1GB/T51003-2014 2014-06-19 2015-02-01

GB/T51031-2014 2014-09-17 2015-05-01

GB/T51033-2014 2014-09-23 2015-05-01

.1~ 2.3-1998 2014-10-30 2015-10-30

应变控制式无恻限压缩仪校验方法 SL117-2014 SL117-1995 2014-09-10 2014-12-10 115 应变控制式三轴仪校验方法 SL118-2014 SL118-1995 2014-09-10 2014-12-10 116 水泥水化热测定仪校验方法 SL124-2014 SL124-1995 2014-11-04 2015-02-04 117 混凝土抗渗仪校验方法 SL133-2014 SL133-1995 2014-10-27 2015-01-27 118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SL167-2014 2014-01-13 2014-04-13 119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120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260-2014 SL260-1998 2014-07-16 2014-10-16 121 核子水分—密度仪现场测试规程 SL275-2014 SL275-2001 2014-03-19 2014-06-19 122 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SL288-2014 2014-10-30 2015-01-30123 水利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准则 SL309-2013 SL309-2007 2013-12-16 2014-03-16 124 土坝灌浆技术规范 SL564-2014 SD266-1988 2014-07-03 2014-10-03 125 城市水文监测与分析评价技术导则 SL/Z572-2014 2014-07-03 2014-10-03126 引调水线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629-2014 2014-04-15 2014-07-15 127 水面蒸发观测规范 SL630-2013 SD265-1988 2013-12-16 2014-03-16 128 水库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652-2014 2014-11-25 2015-02-25 129 水电站桥式起重机 SL673-2014 2014-10-27 2015-01-27 130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SL677-2014 SL677-1982 2014-10-27 2015-01-27

三、能源局行业标准

水轮发电机组启动试验规程 DL/T507-2014 DL/T507-2002 2014-03-18 2014-08-01 132 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DL/T868-2014 DL/T868-2004 2014-03-18 2014-08-01133 差动电阻式监测仪器鉴定技术规程 DL/T1254-2013 2013-11-28 2014-04-01 134 钢弦式监测仪器鉴定技术规程 DL/T1271-2013 2013-11-28 2014-04-01 135 多点变位计装置 DL/T1272-2013 2013-11-28 2014-04-01 136 水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 DL/T1318-2014 2014-03-18 2014-08-01 6

SL174-2014 SL174-1996 2014-10-27 2015-01-27 137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 DL/T1321-2014 2014-03-18 2014-08-01 138 现场宽频率交流耐压试验电压测量导则 DL/T1323-2014 2014-03-18 2014-08-01 139 交流变电设备不拆高压引线试验导则 DL/T1331-2014 2014-03-18 2014-08-01 140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现场低频试验方法测量导则 DL/T1332-2014 2014-03-18 2014-08-01 141 压阻式仪器测量仪表 DL/T1334-2014 2014-03-18 2014-08-01 142 压阻式渗压计 DL/T1335-2014 2014-03-18 2014-08-01 143 电气接地工程用材料及连接件 DL/T1342-2014 2014-03-18 2014-08-01 144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 DL/T5100-2014 DL/T5100-1999 2014-03-18 2014-08-01 145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规程 DL/T5102-2013 DL/T5102-1999 2013-11-28 2014-04-01 146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 DL/T5129-2013 DL/T5129-2001 2013-11-28 2014-04-01 147 水电水利工程爆破施工技术规范 DL/T5135-2013 DL/T5135-2001 2013-11-28 2014-04-01148 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 DL/T5151-2014 DL/T5151-2001 2014-03-18 2014-08-01 149 水工混凝土掺用氧化镁技术规范 DL/T5296-2013 2013-11-28 2014-04-01 150 水工混凝土抑制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 DL/T5298-2013 2013-11-28 2014-04-01 151 大坝混凝土声波检测技术规程 DL/T5299-2013 2013-11-28 2014-04-01 152 水工塑性混凝土试验规程 DL/T5303-2013 2013-11-28 2014-04-01 153 水工混凝土掺用石灰石粉技术规范 DL/T5304-2013 2013-11-28 2014-04-01 154 水电水利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规范 DL/T5306-2013 2013-11-28 2014-04-01 155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5308-2013 2013-11-28 2014-04-01 156 水电水利工程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DL/T5309-2013 2013-11-28 2014-04-01 157 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及库盆施工规范 DL/T5310-2013 2013-11-28 2014-04-01 158 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评价导则 DL/T5313-2014 2014-03-18 2014-08-01 159 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修补加固技术规程 DL/T5315-2014 2014-03-18 2014-08-01 160 水电水利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监测技术规范 DL/T5316-2014 2014-03-18 2014-08-01 161 水电水利工程聚脲涂层施工技术规程 DL/T5317-2014 2014-03-18 2014-08-01 162 电力岩土工程监理规程 DL/T5481-2013 2013-11-28 2014-04-01 7

163 沥青弹性恢复测定法 延度仪法 NB/SH/T0737-2014 SH/T0737-2003 2014-06-29 2014-11-01 164 沥青高温黏度测定法 旋转黏度仪法 NB/SH/T0739-2014 SH/T0739-2003 2014-06-29 2014-11-01 165 道桥用环氧沥青 NB/SH/T0881-2014 2014-06-29 2014-11-01 166 水闸设计规范 NB/T35023-2014 SD133-1984 2014-06-29 2014-11-01 167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NB/T35024-2014 DL/T5082-1998 2014-06-29 2014-11-01 168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 NB/T35026-2014 DL5108-1999 2014-06-29 2014-11-01 169 水电工程土工膜防渗技术规范 NB/T35027-2014 2014-06-29 2014-11-01 170 水电工程勘探验收规程 NB/T35028-2014 2014-06-29 2014-11-01 171 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NB/T35029-2014 2014-06-29 2014-11-01 172 试验数据的测量不确定度处理 NB/T42023-2013 2013-11-28 2014-04-01 173 电站阀门 NB/T47044-2014 JB/T3595-2002 2014-06-29 2014-11-01 174 井径规校准方法 SY/T6976-2014 2014-03-18 2014-08-01 175 注水井分层流量实时测调仪校准方法 SY/T6977-2014 2014-03-18 2014-08-01

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

176 垃圾填埋场用土工排水网

177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178 约束砌体与配筋砌体结构技术规程

179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 JGJ/T27-2014 JGJ/T27-2001 2014-06-23 2014-12-01 180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JGJ106-2014 JGJ106-2003 2014-05-29 2014-10-01 181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14-2014 JGJ114-2003 2014-03-03 2014-10-01 182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183 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

184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

185 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CJ/T452-2014 2014-05-27 2014-08-01

JGJ1-2014 JGJ1-1991 2014-03-03 2014-10-01

JGJ13-2014 JGJ13-1994 2014-06-16 2014-12-01

JGJ/T317-2014 2014-03-25 2014-10-0JGJ/T318-2014 2014-03-03 2014-10-01

JGJ/T322-2013 2013-12-25 2014-06-01

JGJ/T325-2014 2014-03-25 2014-10-01

186 劲性复合桩技术规程

JGJ/T327-2014 2014-03-25 2014-10-01 187 水泥土复合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JGJ/T330-2014 2014-05-29 2014-10-01 188 抹灰砂浆增塑剂

JG/T426-2013 2014-01-08 2014-03-01

五、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

189 水闸橡塑复合密封件覆面用填充聚四氟乙烯软带 JB/T6069-2013 JB/T6069-1992 2014-01-07 2014-07-01190 中小型水轮机转轮静平衡试验规程 JB/T6752-2013 JB/T6752-1993 2014-01-07 2014-07-01 191 温湿度计

192 锻钢件渗透检测

193 锻钢件超声检测

194 锻钢件磁粉检测

195 万能测长仪 196 无损检测仪器 超声波测厚仪 JB/T11604-2013 2014-01-07 2014-07-01 197 勃氏透气仪 JC/T956-2014 JC/T956-2005 2014-10-29 2015-04-01 198 环氧树脂防水涂料 JC/T2217-2014 2014-05-13 2014-10-01 199 防水卷材沥青技术要求 JC/T2218-2014 2014-05-13 2014-10-01 200 水泥早期抗裂性试验方法 JC/T2234-2014 2014-10-29 2015-04-01 201 混凝土用硅质防护剂 JC/T2235-2014 2014-10-29 2015-04-01 202 钢筋混凝土用耐蚀钢筋 YB/T4361-2014 2014-05-13 2014-10-01 203 钢筋混凝土用不锈钢钢筋 YB/T4362-2014 2014-05-13 2014-10-01 204 超高强度热处理锚杆钢筋 YB/T4363-2014 2014-05-13 2014-10-01 205 锚杆用热轧带肋钢筋 YB/T4364-2014 2014-05-13 2014-10-01 206 钢筋在氯离子环境中腐蚀试验方法 YB/T4367-2014 2014-05-13 2014-10-01 207 钢筋工业大气环境中腐蚀试验方法 YB/T4368-2014 2014-05-13 2014-10-01 208 钢筋在混凝土中耐氯离子腐蚀性能测试方法 YB/T4369-2014 2014-05-13 2014-10-01

JB/T6862-2014 JB/T6862-1993 2014-07-15 2014-11-01

JB/T8466-2014 JB/T8466-1996 2014-07-15 2014-11-01

JB/T8467-2014 JB/T8467-1996 2014-07-15 2014-11-01

JB/T8468-2014 JB/T8468-1995 2014-07-15 2014-11-01 JB/T10572-2013 JB/T10572-2006 9

2014-01-07 2014-07-01

209 用于混凝土中的高炉水淬矿渣砂技术规程 YB/T4405-2013 2014-01-07 2014-07-01 210 金属材料 弯曲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YB/T5349-2014 YB/T5349-2006 2014-05-13 2014-10-01

六、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

211 港口工程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规程

七、环境保护部行业标准

212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1-2014 2014-04-14 2014-07-01 213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25.2-2014 2014-04-14 2014-07-01 214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25.3-2014 2014-04-14 2014-07-01 215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25.4-2014 2014-04-14 2014-07-01 216 污染场地术语 HJ682-2014 2014-04-14 2014-07-01 217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噪声测量值修正 HJ706-2014 2014-11-12 2015-01-01 218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噪声

八、废止标准

001 混凝土路面砖 JC446-2000 2014-05-13 002 混凝土多孔砖 JC943-2004 2014-05-13 003 塑性体改性沥青 JC904-2002 2014-05-13 004 弹性体改性沥青 JC905-2002 2014-05-13

JTS/T231-7-2013 2013-12-25 2014-01-01

HJ707-2014 2014-11-12 2015-01-01

长江科学院

7.COD在线监测仪器的应用及发展 篇七

【关键词】COD;在线监测;应用及发展

1.引言

污水COD在线监测的分类及工作原理污水COD的在线监测方法按采用氧化剂的不同可分为:重铬酸钾法(COD)、高锰酸钾指数法、臭氧法、羟基自由基法等。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法、电化学法、光谱法和生物法四类。化学法基于外加氧化剂K2Cr2O7、KMnO4或O3与水中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电化学法是利用电解产生Fe2+与剩余Cr6+反应(库仑滴定)或电生羟基自由基直接氧化水中有机物。总体上讲,COD在线自动监测仪的设计思路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模拟传统湿化学法的原理,将分析过程在线化,样品必须先消解后测定,多数COD在线监测仪设计遵循这一思路;另一种则彻底摒弃样品消解,采用全新的原理进行测定,例如利用电解产物直接与有机物反应、利用生物快速降解有机物或直接测定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等。后一思路是对传统COD测定方法的突破。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污水COD的在线监测方法主要是分光光度法和电位滴定法两种。综合运用了流动注射技术、电化学技术、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光机电技术,仪器一般包括进样系统、反应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四部分。光度分析法污水COD在线监测仪的工作原理:载流液(含重铬酸钾的稀硫酸)由恒流泵输送至反应管道中,基本装置流动注射分析是基于把一定体积的液体样本通过阀切入到一个运动着的由适当液体组成的连续载流中,当注入阀将水样切入反应管道中后,试样带被载流液推进并在推进过程中渐渐扩散,样品和试剂混合。在强酸溶液中,以银盐作催化剂,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在一定的消解温度下,加热消解一定时间,六价铬被水中还原性物质定量还原为三价铬,在一定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三价铬的吸光度,通过吸光度与水样COD的线性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测定。进样系统由输液泵、定量馆、电磁阀、管路、接口等组成,完成对水样的采集、输送、试剂混合、废液排除及反应室清洗等功能;反应系统主要有加热单元和反应室,完成水样的消解和反应;监测系统包括单片机(或工控机)、时序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键盘和显示屏等,完成对在线分析全过程的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现实、储存及打印输出。污水COD在线监测仪电位滴定法的工作原理是在强酸溶液中,以银盐作催化剂,钼氨酸、硫酸铝钾作助催化剂,经恒温密闭消解一定时间后,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水样中未被还原的重铬酸钾,由消耗的硫酸亚铁铵的量换算成消耗氧的质量浓度。就其反应过程来看,氧化剂浓度、反应液的酸度、消解时间、消解温度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而消解时间、消解温度、曲线的有效取值区间要视不同水质、消解反应难易程度及污染物浓度正常变化范围而具体确定,测试方法较光度分析法复杂,需要消耗较多的化学试剂。

2.污水COD在线监测

作为连续在线运行的仪器,COD在线监测仪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和功能:(1)具有不同采样方式(等比例采样、整点采样、任意间隔时间采样)或采样接口;(2)具有时间设置功能,可按实际需要设定检测频次。(3)采用强氧化剂和高温进行消解,可根据水质实际情况调节反应时间保证高效氧化;(4)分析周期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在线监测,一般分析周期为15min-2h,短的仅2min~6min;(5)测定范围广,一般测试范围为10-2000mg/L,最大可达100000mg/L;(6)自动化程度高,自动采样、自动稀释、自动测量、自动量程转换、自动校标、自动清洗、温飘时飘自动补偿;(7)数据输入,图表打印,标准信号输出接口,具有计算机监控功能,可以进行远程通信;(8)状态自检和报警功能;(9)具有断电保护,来电自动恢复,自动校准等功能;(10)试剂可反复使用,有的不需要化学试剂,无二次污染;(11)运行和维护费用低。

3.COD在线监测方法的应用方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节约化大生产必然形成,污水的集中处理也必将是大势所趋,对于市场化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及时、准确的水质、水量监测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分光光度法和电位滴定法在线监测仪,测试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试剂,如浓硫酸、硫酸银、重铬酸钾、硫酸汞、硫酸亚铁铵、硫酸铝钾、钼酸铵等,这些化学试剂的使用,一方面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浓硫酸、重铬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容易使系统管道破损、仪器失灵,维护工作量大且复杂,运行与维护成本较高。臭氧氧化法和高温催化法由于不产生二次污染,方法较为简单,不消耗化学试剂,因而测试成本低廉,仪器维护简单,是值得推荐的清洁测试方法,在国外使用较多,但由于该法不是国际标准方法,且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因此推广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国产化,降低仪器的价格来实现臭氧氧化法和高温催化法的广泛应用。TOC反映水体中全部有机物的含量,于COD相比更能直接表示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总量,而且TOC的测定不消耗化学药品,不产生二次污染,属清洁监测技术,是未来实现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在线监测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对废水的考核指标是COD,对于固定种类的污水,TOC与COD的相关性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可以需要测定其与标准方法相关性,来解决非标准方法与现行管理制度不适应的问题。另外,COD在线监测系统可广泛应用于采矿排污监控点、污水监测站、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地区水界点、水质分析室等。政府监测机构利益远程监测中心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在线监测系统相连接,接收子站传输的信息和其他监测点源的监测信息,能够有效监控和监督污染源排放点,减少乃至杜绝偷排现象,对推动我国水体污染物总量控制事业的发展将会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污水在线监测系统是集环境保护科学、在线监测、现代语音和数据通信、现代网络和信息系统为一体的新技术在我国部分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已有应用,到目前为止,国家已建立了长江、淮河等七大流域监测网络,其中部分监测站实现了在线实时监视。根据国家计划,我国还将在十大流域建立多个水质在线监测站。因此,污水COD在线监测系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由于污水COD连续在线监测系统数据量大、测试频率高,要求仪器实时、快速地提供准确的、大量的数据,这对测试方法提出了快速、简单、无化学药品消耗、等要求。目前广泛使用的分光光度法和电位滴定法在线监测仪,由于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应该逐渐被对环境友好的清洁监测仪器,如TOC在线监测仪、臭氧氧化法和高温催化法COD在线监测仪所代替。同时,从工业现场连续在线监测来讲,为确保稳定、可靠的运行,有两点特别要注意:(1)解决好采样的代表性、水样预处理、反应器和检测池的清洁问题;(2)坚持例行的日维护、周维护、月维护和年维护至关重要。COD在线监测仪运行中还应充分考虑排放口的水质、水量等情况,在现阶段,以流量计和污水比例采样器组成的COD在线监测子系统是一般排污口实行总量控制的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海玮.污水COD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2]王瑞慧.COD在线分析仪比对中应注意的问题[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03:60-61.

[3]邵振清.污水COD在线自动监测技术进展管窥科技致富向导,2014.

[4]朱煥山,任庆,张晶废.水污染源的COD在线监测[J].河南科技,2003,8.

[5]李国刚.水质化学需氧量(COD)在线自动分析仪的发展现状[J].干旱环境监测,2001,04:29-32.

[6]方团团,沈悦.污水COD在线监测问题分析[J].现代园艺,2014,4:103-104.

上一篇:报关员英文简历 欧美应聘下一篇:关于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