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单元计划(12篇)
1.一年级单元计划 篇一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 “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 “<” “=”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我会拼图。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第六单元 11到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先教学数11到20各数,然后教学1到20各数的读数的顺序及大小写数,最后出现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数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到20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摆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第四,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即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是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复习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一年级单元计划 篇二
体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是教材, “吃透”教材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目标。为此, 笔者选取了现行比较常用的6 种教材 (2012 年审定通过) , 试图通过比较与分析, 借鉴彼此, 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6 个方位的学习目标, 更有效地设计教学。
一、放在哪一册学习更合适
“位置”的学习放在哪一册, 2012 年版的各套教材的决定不尽相同, 见下表。
(*2012年人教版把“位置”单元从第2册提前到了第1册)
放在哪一册学习更合适呢?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看, 这3 对概念的掌握是不一样的:3~4 岁儿童已能理解上下概念, 能区分物体的“上下”关系。[2]在5 岁左右儿童已形成“前后”空间概念。[3]因此, “上下前后”的学习放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没有困难。
困难的是“左右”概念的发展。国外学者皮亚杰和艾尔金等人曾做过系统的研究, 我国朱智贤、陈敦淳等先生对实验进行过验证, 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5~7 岁阶段的儿童能比较固定化地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7~9 岁阶段的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到了10 岁左右, 儿童才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4]左右辨识的困难对于某些人来说, 即使长大成人也常常混淆, 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他自己的小传中, 透露了自己的烦恼:从小被叫作天才, 但是常常无法分清左右位置, 需要根据左手背上的一块胎记来告诉自己哪边是“左”哪边是“右”, 如果闭上眼就左右不分茫然无知了。
按照数学课标要求, 这6 个方位学习的定位是“会用”要达到“理解”层次, 那就要求儿童不仅能知道自己身体的左右方位, 还要能够理解随着观察人的位置移动所观察物体的位置关系也在变化。这样看来, 儿童7 岁学习 (一年级下或二年级上) 或许更为适合。笔者之所以较为关注学习的年龄, 是因为对位置的理解首先不是需要数学基础, 而是要有神经、大脑相关区域的发育基础。教学与心理机能发展孰前孰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过, 把学习内容设置在儿童容易理解的年龄段学习, 师生都会感到愉悦。
6 种教材中, 原先有3 种在一年级下学习, 现在只有2 种 (人教版提前了) , 教材确定的依据是什么呢?各版本的教参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笔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学习认数和运算的迫切需要。如数的认识、大小比较都离不开数序, 数序就是数的位置排列, 需要甲方位词来描述和确定。
二、情境内容有什么调整
内容调整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只留重点, 像苏教版删去原先的“上下前后”这一内容, 直接学习原先的第2 课时“左右”。在新授时以左右概念为主, 练习时整合另外4 个方位。第二种是新添课时, 像西师大版不仅把“左右”从原先的“上下左右”中分离出来, 而且重新设计了学习活动。第三种情况则以调整为主。像人教版把“上下”与“前后”合并但增加了练习, 总量仍有2 课时, 另外删去了“第几行第几个”的表示;青岛版删除了“不同方向看物体”只学习6 个方位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处调整看上去较小却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这两处调整的细节都与“左右”有关。首先, 各套教材在“左右”的情景图中全都规整了人物的朝向。也就是说, 教材图中的“学生”与看图的学生同向。这样调整是有意义的, 可以避免产生歧义。如2002 年北师大版教材中 (见图2) , 学生看到图中学生的“右”和自己的“右”方向不一致, 学生需要假想自己转过身来再来辨认哪边是“右”。这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困难的。现行的2012 年版教材 (见图3) 则将教材中的“学生”转过身来, 这样一来, 两者朝向相同, “左右”不再为难了。可是, 如果碰到面对面的情况, 该怎样辨别“左右”呢?比如像曹培英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问题[5] (见图4) , 到底以谁为标准呢?这样的问题教材中是不出现了, 但困惑还是存在。
那么教材能不能做得更好呢?或者能起一些澄清作用呢?是有可能的, 比如香港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现代数学》一上A中学习“位置”时, 是这样给出的, 见图5。
“以你看图的方向”就是以观察者本人为标准来进行观察, 这种方法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又是一种惯例, 请看《人民日报》2001 年02 月20 日第1 版刊登的重大新闻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揭晓) , 在原文的图释中写有“吴文俊 (左) ”, 这就是以读者为标准来确定左右位置的。所以, 在教材中不妨加上一句“以你看图的方向, 回答问题”这样的提示, 既科学规范、儿童明白, 更能为配套的课堂练习、习题试卷提供良好的范例。
其次, 对于位置的相对性的认识全部改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替换, 删去了一些过难问题。比如在冀教版中原有让学生判断“你知道哪幅图是蓝灵鼠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吗?”要求学生在4 幅图中选择正确蓝灵鼠镜像, 在2012 年版教材中删去了这一内容。现行教材中冀教版、西师大版用的是“行 (骑) 车要靠右行”, 其他教材都用“上下楼梯靠右行”的情境来呈现 (图6) 。这些情境中虽然需要学生判断不同朝向的车辆、人物的左右位置, 但这些都是每天可见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常识, 特别是后一类靠右行走的情境, 小学生在校园内随时可见, 人人都在这样做, 所以学生能够自然地顺应。为此, 一些教材还特地配以“生活中的数学”标题明示。
三、系列内容如何安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只规定学习目标, 具体学哪些内容则是各版本教材的特色, 见下表。
位置关系还可以和数的大小、排序、式的运算、推理等数学学习结合起来编排。最常见的是把位置关系投射到数轴上和数的大小对应起来, 那么方向就可以和基数、序数对应起来 (见图7) 。结合位置排序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出现:“将下列数从大到小排列”意思是把这列数中大的放在前面, 小的放在后面“;算一算, 把得数小的排在前面”意思是先计算, 再按运算结果从小到大排序;“先把乘数的小数点右移一位”意思是把乘数乘10;等等。新课标之前的教材也有位置关系的学习, 是把数数与排序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主要是为了学习后者。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还有一个特色是综合性强 (单元课时也最多) , 它在这一单元中以位置关系为纽带把前几个单元内容:认数、10 以内加减法、比大小、分类等全部整合起来了, 给我们的感觉是既在学习位置又在进行期中整理与巩固。
四、哪些学习活动值得重视
(一) 指向自身的位置游戏
各套教材都有如“做游戏”“做一做”“你说我做”等活动。青岛版教材呈现的第一个活动就是一个“我发令”的游戏, 两人一组, 一人发令:边说方位边做动作, 另一人跟着做。上下、前后、左右这3 对概念都是以观察自己为中心的位置关系, 因此最好的学习方式莫过于让自己动起来 (见图8) , 对照着自己的身体说方位。特别是“左右”这个学困点, 对于6 岁的孩子来说, 首先是要清楚自己的左手、右手, 进一步延伸认识自己的左脚、右脚等身体的两侧, 然后才能把自己的身体中心外化成外在的参照物, 知道比较物是在参照物的左边还是右边。实际上, 我们自己身体器官的位置与外在物体的位置就是一种对偶关系, 因此, 形成一种或几种自己能指认自身器官位置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中的这些活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二) 边摆边说认位置
对于小学生来说, 物体摆放和位置辨认相结合是最直观有效的学习方法。各套教材中都有“摆一摆 (做一做) , 说一说”的活动。摆放的东西大都是学生现成的学习用品, 从两件文具的位置关系开始, 比如“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 把铅笔放在语文书的上面”。在这里, “摆”和“说”需要同步, 也就是说操作和语言应该同步。一种摆法要说对称的两种关系:A在B的左边, B在A的右边。如果只有两个物体, 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简单地说成:A在左边, B在右边, 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这是左手, 另一只是右手”那样。这样的说法虽然简捷常用, 但是容易忽视参照物的作用, 因此要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的位置关系需要引入多个物体的放置 (见图9) 。在图中5 件文具摆成一排, 对于铅笔来说, 它的右边有4 件文具, 离铅笔有远有近, 远近形成距离, 距离产生次序, 卷笔刀离得最远, 因此在最右边, 也可以说成是左起的第5 件。除了产生次序外, 物体的位置关系因参照物的不同也会不一样, 比如图中的橡皮位置, 不能说“橡皮在左边”, 这也是有别于两物位置关系表述的地方。这时, 需要完整地表述为“橡皮在尺子的左边”或“橡皮在铅笔的右边”。三物以上的线性摆放对促进位置关系的理解十分重要, 因此各套教材都编排了这一内容, 其中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此编排最多。另外, 教材也提醒我们在小组学习时, 同一组的两名同学座位朝向, 在学习“上下”“前后“时, 可以面对面相对而坐, 而在学习“左右”时, 同一组的两位同学最好是同向而坐。
(三) 在情境中“贴图”说话
新课标教材的版式与原来的大纲版教材相比有许多不同, 其中一项是提供了教材附页。在教材附页中有一些动物、植物、玩具、生活用品等辅助教学的图片。在位置的学习中, 人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都有利用附页中的图片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样例。以人教版为例 (见图10) , 它把中国经典的儿童故事“龟兔赛跑”作为学习素材。教材要求是先让学生看图、贴图, 然后要求学生“看图讲故事”。显然, 编者意在“贴图说话”:龟兔赛跑, 乌龟、兔子在同一起跑线上, 乌龟在左 (右) , 兔子在右 (左) , 边上小动物们在为它们加油 (猴子、松鼠、鸽子的位置有上下之分) ;起跑后, 兔子在前, 乌龟在后, 中间兔子休息, 乌龟赶上, 最终……学生一边摆图一边说话, 一边说话一边摆图, 小动物的位置信息自然地嵌入故事情境中。随着情节的发展, 学生还可以实时移动龟兔的位置。贴图和直接印刷在图上表示有什么不同?在这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出贴图的优势, 可以把一幅静态的图变成一场动态的剧, 导演是学生自己。在这场卡通剧中, 位置动, 情节变, 位置关系不单有方位之不同还有距离之差。在动态情境中,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场景中的参照物也随时可变, 与兔子相比, 乌龟原来在后, 后来超越;与乌龟相比, 兔子原来在前, 后来骄傲落后了, 等等。因此, 在动态场景中, 参照物和比较物可动态生成, 再加入时间变化、情节变化等因素, 角色的位置关系多元而鲜活, 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又深刻。“贴图说话”还可以进一步地和信息技术结合, 比如在i Pad上学生不但可以增减、移动角色, 还可以把学生说的语音和实时移动的过程录下来, 自动生成一出学生自编自导的卡通剧。“贴图说话”在西方已经有较长教学历史, 成效明显, 是一种很值得期待的学习方式。
“上、下、前、后、左、右”这6 个方位正式进入小学数学已有15 年了, 为学生认识三维空间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 也为进一步学习解析几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借鉴各套教材的特色, 梳理脉络、取舍素材已经成为我们获取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抛砖引玉,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来挖掘教材内涵从而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实现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 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 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注:本文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摘要:“上、下、左、右、前、后”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小学数学原先是将其放在“数数”活动中, 现在单独学习, 教学目标更新了。教材, 作为体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 是如何安排的?新近两轮数学课标相隔十年, 相应的教材又做了哪些调整, 提供了哪些学习方法?等等, 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选取了现行比较常用的6种教材, 试图通过比较与分析, 借鉴彼此, 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6个方位的学习目标, 更有效地设计教学。
关键词:左右概念,位置,教材比较
参考文献
[1]李文馥, 徐凡, 郗慧媛.3~7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研究——并与8~13岁儿童空间表象特点比较[J].心理学报, 1989 (4) :419~427.
[2]吴念阳, 李艳, 徐凝婷.上下意象图式向抽象概念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J].心理科学, 31 (3) :605~608.
[3]陈敦淳.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 1982 (6) :29~33.
[4]曹培英.关于左右概念教学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 2006 (1) :4~11.
3.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导读 篇三
单元解读
本单元学习叙事性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大家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外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用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并受其熏陶。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它出自一个盲聋哑人之手则尤为难能可贵。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我们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的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大家的情感,引发大家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对照。同学们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尽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字词。②理解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④了解随笔、传记等叙事类文体的特点。
2.方法与过程
①在朗读中揣摩、品味作品独特的风格、人物塑造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②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③推进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聆听名家讲述人生历程,了解课文深厚而丰富的人文内涵。②感悟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培养健康的伦理亲情。③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单元导读示例
《藤野先生》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作者因此很尊重他、怀念他。题目交代了要记述的主要人物。
(二)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先生一生留下很多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摩罗诗力说》等。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和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识记基础知识
1.生字字音
绯红(fēi)宛如(wǎn)
驿站(yì)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2.词语详解
【绯红】鲜红。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质问并责备。
【匿名】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或停顿转折。多形容诗文的音调优美,吟咏起来,和谐悦耳。
3.词语辨析
[熟悉熟识]
课文例句:①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辨析:这两个词都兼属动词和形容词,都含有“知道、了解”的意思。主要区别是:“熟悉”是指“知道得比较清楚”,可用于人(如“熟悉学生”)和事物(如例①,指抽象事物;又如“熟悉山路”,指具体事物)。“熟识”是指“了解得比较透彻”,一般常用以表示与人认识得比较久,相处得比较熟(如例②),很少用于事物,即运用范围比“熟悉”小。
[斥责诘责]
课文例句:①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责备”的意思,主要区别是:“斥责”是“用严厉的言语指斥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诘责”是“用盘问(或追问、反问)的口气来责备对方”的意思。在强硬的程度上,“斥责”深于“诘责”。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作者通过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断的回忆,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作者还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结构:本文共有3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的情景和“我”离开东京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医专学习时受到藤野先生的关照和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的惜别情景。
这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1层(第4—5段):写“我”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2层(第6—10段):记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第3层(第11—23段):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第4层(第24—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行动。
(五)写作技法归纳
1.巧妙运用烘托手法。
文章以“藤野先生”为题,但在开头,鲁迅先生却并不急于让这位在仙台医专遇到的良师出场,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场面和细节。然后,又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经过日暮里和水户时的观感,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等。即便是文章中写到藤野先生的时候,也仍然穿插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的事件,以及看电影时的情形。那么,这些内容对突出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鲁迅先生写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弱国子民的辛酸,写日本“爱国青年”的狭隘冷酷,写课堂上所看电影中中国围观者的麻木……都是为了更有力地烘托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正像池内莲花,唯其身处泥中,更显高洁。这些相关情况的交待,为藤野先生的活动铺设了一个色调灰暗的背景。这一背景,与藤野先生光明的人格互相映衬,取得了出色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烘托的写法,也一定会取得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本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待人的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对科学的求实问理的态度。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事例,让我们对藤野先生有了全面、立体的了解的。
作者写人物善于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缓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很能反映他们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在“写人”的文章中“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写作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同学们千万要记得哟!
(六)难点解析
1.《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要解答这一疑问,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出他们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他们与藤野对比有什么不同?
首先,作者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描写“清国留学生”,勾勒他们的形象。辫子是清朝统治的标志,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年,到日本后就剪掉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满房烟尘斗乱”。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无情地进行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尚且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是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
2.《藤野先生》一文描述作者初到仙台,受到许多“优待”,可作者为什么说这“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从生活上表现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可作者把这些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之故。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歧视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于是,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推断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他是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受到“优待”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
这种“优待”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作者真诚的关怀、教诲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作者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希望中国进步。作者对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写这些“优待”不过是出于礼貌,从正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关怀是无私的、高尚的。
3.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怀敬意地概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深厚情谊的意义:“有时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里前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和后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希望”,如果能在中国实现的话,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作者所说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觉得,“大”与“小”的区别关键在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就比较“小”,但其意义却不小;“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希望鲁迅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在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上就比较“大”。藤野先生教鲁迅医学时,既有“为中国”有新医术的思想,也有“为学术”能广为传播的思想,前者表示他没有民族偏见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者表示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因此作者用“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这两个方面很好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类文欣赏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地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对面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的地方做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阅读赏析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除了父母,给予我们最大影响的恐怕就是老师了。冰心笔下的T女士,美丽善良、和蔼可亲,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工作一丝不苟。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做人的态度,同时她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文章对老师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多角度的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温暖”“温和”“温柔”等词语的使用,更把对老师的爱与“我”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阅读训练
1.本文写的是“我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二段中交代自己各科学习的情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母亲买的礼物——贵重衣料被T女士退了回来,而“我”送的礼物——红萝卜,她却欣然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习过程中,当老师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并冲“我”一笑时,“我”为什么会心里又喜欢,又难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疑,我的老师——T女士是美丽的。结合全文请你总结她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篇四
一、教学内容
《识字1》、《识字2》、《识字3》、《识字4》、《练习1》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三种识字方式呈现生字、新词,虽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提高了识字效率,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识字的能力。
识字一: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围绕“春天”,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拍成四行,隔行押韵,便于诵读记忆。每组词表示同类名物,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春天的特征。课文配有相应的图画,形象地再现了词串所表现的事物,使识字、识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
识字二:这是一篇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课文围绕体育运动,把12个词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成四行,隔行押韵。课文配有介绍各项体育运动的12幅插图及一幅运动员获奖后手举鲜花向人们致意的图画。图文对照,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了解而一些体育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为国争光的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
识字三:本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舟”等6个现代字的“演变表”和这些字组成的词语。演变表有助于学生识字和激起学生写字的兴趣。二是一首儿歌,一幅是山水画,一幅是儿童作画图。这两幅插图有利于学生将词语和儿歌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
识字四: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转盘图和生字词。转盘图显示了基本字“也”和不同的偏旁所组成的字----“驰”、“地”、“他”、“池”;转盘下面是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第二部分是一首字谜歌和4幅插图。字谜歌,就是一首诗,每一句不仅都扣住了谜底“也”,又分别引出了新字----“驰”、“地”、“他”、“池”。四幅插图直观地再现了字谜的各句意思。图文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字谜,还帮助学生理解了第一部分中的词语。转盘图、字谜歌、插图互相联系,紧密结合,使识字变得趣味无穷。
练习一:本次练习一共安排五个项目,内容包括认清笔顺、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认清笔顺和口语交际是教学的重点。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8个生字,1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0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5.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各单元计划 篇五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有趣的声音世界》 《大雨和小雨》 《大鼓和小鼓》
用声音编织故事——小白兔盖新房 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对探索声音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对比渗透了力度的知识,还可引导学生探索表现不同强弱的声音。教具准备:电子琴 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二单元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学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爱家乡、爱祖国的道德情感渗透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赞美自己的亲人、家乡和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这是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之中,将音乐课与学校活动紧密结合,使儿童初步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与相关文化的最佳时机。
教具准备:电子琴 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彝家娃娃真幸福》 《吹芦笙》 《快乐小舞曲》 音乐游戏《音乐探宝》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从中培养团结友爱和相互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增进团结友爱,培养合作精神。教具准备:电子琴 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四单元
中的动物包括歌曲
教学内容:
《小鸭子》、《两只小象》,欣赏曲《荫中鸟》《鸭子拌嘴》、《动物狂欢节——狮王进行曲、大象》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有标题的乐曲和演唱与动物有关的歌曲,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教学重、难点:
利用孩子们爱动物的天性,激发儿童内心美好的情感,鼓励学生对不同音乐所描绘不同的动物产生联想,将动物拟人化表现,感受人与动物的互敬互爱。
教具准备:电子琴 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五单元
动画城
教学内容: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小机灵之歌》、《一个师傅三徒弟》、《劳动回家转》四首歌曲和童谣《唐僧骑马咚的咚》以及音乐游戏《猜一猜谁在敲》、拓宽音乐视野的《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组成。
教学目标:
学生给对动画片的兴趣引向音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加深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创造能力,促进音乐情感的表现及想象。
教学重、难点:
在借助动画片的画面和情节引导学生感受的鉴赏音乐的同时,又不受画面和故事情节的局限,启发学生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想象,把对音乐的兴趣集中在情感体验上来。
教具准备:电子琴 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4课时
第六单元
迎新春
教学内容:
包括歌曲《新年好》、《过新年》、《找春天,欣赏《狮子舞绣球》及歌表演《柳树姑娘》。
教学目标:
启发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或创编律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感受过新年的节日气氛。
教学重、难点:
6.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篇六
Sound: Letter ar pronounced in words.Vocabulary: long long ago, magic, clever, foolish, through, each, sentence, quick, think, hard, turn into, laugh, wear, say, tell, start, little, next, turn, child.Daily English &Sentence pattern: 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lion.The king was happy.He liked new clothes.Two men visited the king.Topic: A classic story.Ⅱ.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The main topic of this unit is a story and Ss learned the story in Chinese before.The language item is the past tense.Teachers can use real objects or actions to teach Ss in vivid situations.Thus Ss can understand the new language item easily and quickly.They can also use it correctly in communication and exercises.Ⅲ.Teaching aims 1.Ss can understand, speak, read and write the words: laugh, wear, say, tell, start, little, next, turn, child.2.Ss can understand, speak and read the words: long long ago, magic, clever, foolish, through, each, sentence, quick, think, hard, turn into,3.Ss can understand, speak and read and use daily English and sentence patterns: 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lion.The king was happy.He liked new clothes.Two men visited the king.4.Ss know the sound / a: / pronounced in words.5.Ss can check themselves.IV.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No.1,2,3 listed in aims.Ⅴ.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No.4 listed in aims.Ⅵ.Teaching periods:
Period 1: Story time
Period 2: Story time & Grammar time
Period 3~4: Checkout time &Fun time
Period 5: Cartoon time
7.一年级单元计划 篇七
以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宗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花样跳绳“一带一跳”的动作要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教材分析
花样跳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因其花样多、趣味性强、锻炼价值较高、方便易行,深受大家的喜爱。“一带一跳”是众多花样中的一种。本课是水平二(三年级)花样跳绳第5次课,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是巩固学过的单人和双人花样跳绳动作,学习“一带一跳”动作。
本教材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好进出跳绳的时机,配合同伴连续跳绳的能力,发展学生身体的灵巧性和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及弹跳能力。
本课虽然趣味性强,但跳绳毕竟是一项对协调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所以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经历跳会—会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的过程,才可能掌握一定的跳绳技术和锻炼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从而体会到跳绳带来的成功喜悦,并积极地参与跳绳运动,去锻炼身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学好花样跳绳充满信心。
三、学情分析
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弱,学生喜欢学习运动技巧,表现欲望比较强,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但兴趣容易转移。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安排灵活多样的跳绳练习,让学生人人享受跳绳,人人都有进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氛围,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学练,在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得到锻炼。通过榜样的示范,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动作,从而能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动作,促进各层次学生得到提高。课堂上还要让学生互相配合,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此学生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还能掌握更多的有关跳绳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流程
课堂以永登县非常熟悉的兰州拉面开头,顺势自然地用跳绳做起“兰州拉面”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师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在课的准备部分,播放《大家一起来跳绳》歌曲,学生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热身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主课教学。基本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分别进行了1min并脚跳绳、单人及双人自由跳、“一带一跳”、闯关游戏、鸭子步行走游戏等,学习的内容由易到难逐步过渡,通过教、学、巩固等环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为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突破教学难点,采用教师示范、先分解后整体、榜样引领、鼓励教育、兴趣引导等方法。在结束部分,采用《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放松练习的歌曲,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达到放松目的。
点评:
从技术动作教学走向运动能力教学
本课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的设计思路清晰、形式新颖、有创造性、有特色,导入设置合理;能根椐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技能等方面的有效发展。
采用“启发式”、游戏和竞赛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准备部分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兰州拉面”为情境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奋性,为迅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和身体基础。
基本部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单人速度→单人花样→双人花样的练习为本课主教材“一带一”双人跳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闯关游戏”有利于巩固提高“一带一”双人跳的技能水平,体现了从技术动作掌握到技术运用能力的教学理念。游戏“鸭子步行走”能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符合身体素质“课课练”的教学要求。
结束部分,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的伴奏下,全班学生跳起舞蹈,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恢复。
值得商榷的方面:
1.学习目标设计欠缺发展体能的目标,如,通过本课练习,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弹跳力、灵敏性等。
2.基本部分的1min跳绳和单人花样跳绳(并脚跳、单脚跳),二者动作的完成有相同之处,选其中一个内容就可以,建议选后者,同时放到准备部分练习,在作为常规跳绳练习的同时,又达到热身的作用,还为本课主教材增加了练习时间。
3.关于双人花样跳绳的概念:双人花样跳绳包括单绳和双绳。本课教材双人花样跳绳——“一带一跳”不清楚、不明确。应该是“双人单绳一带一花样跳”。
点评人: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8.必修一第一单元训练(一) 篇八
1.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政治时说:“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前后仅十五年。然开后世一统之局,定郡县之制。其设官定律,均为汉所因袭。其在政治上之设施,关系可谓极大。”以下朝代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
A. 西周 B. 唐朝
C. 隋朝 D. 元朝
2. 有学者指出:“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性的国家形态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这说明( )
A. 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有优越性
B. 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C.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D. 宗法血缘建立起的政治联系很不稳定
3.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
A. 血缘亲疏 B. 尊卑有别
C. 长幼有序 D. 兄终弟及
4. 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三权相互牵制达到政治平衡
B. 建立独立监察体制加强君权
C. 中书省独大威胁皇权专制
D. 行政权和军权受制于司法权
5. 开皇三年(583年),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要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应该实施的措施是( )
A. 建立三省六部制
B. 重用文官管理地方
C. 建立科举制度
D. 合并郡县、裁撤冗员
6.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根据“上下相维,大小相只,防耳目之壅蔽,谨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的理念,建立起了一套“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包括( )
①废除行中书省 ②地方设立三司
③废除宰相 ④建立内阁制度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7.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8.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封制的加强
B. 宗法制的衰落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法制对市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继承法,也是继统法。这种继统法,必须首先严格区别嫡庶关系。”“由于西周奴隶制国家体制是与宗法制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各奴隶主贵族十分重视‘宗子’的特殊地位,十分注意树立牢固的‘尊祖’观念……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就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信条。”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三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材料四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3)试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9.八年级语文的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篇九
目前班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以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
1.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
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我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习。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类。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3.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4.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5.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6.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0.一年级单元计划 篇十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春天里的发现,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找春天》、《古诗两首》(《草》、《宿新市徐公店》)、《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还有一个语文园地,在语文园地里,有借助熟字认识新字的练习,有描写春天的对联拓展,有积累词汇的练习,口语交际说说春天里的发现,并引导学生写写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展示台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词句,还可以用硬笔书法的形式写写搜集到的词句。宽带网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的花的种类和各个城市的市花。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专题的课文,专题是多彩的春天,本组教材也是围绕春天来编排的。但是在本学期,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对春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上学期倡导古诗文朗诵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一部分同学对写作感兴趣,并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少部分同学的知识面较广,有搜索资料的途径。本单元学习目标:
1、会认教材要求的47个字,会写3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4篇课文,会背诵《找春天》、《古诗两首》。
3、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4、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并从中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从古诗中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5、背诵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6、学习写话。写写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
7、学习从各种途径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课外阅读或搜集的材料:
1、描写春天的古诗2首以上(课文除外);
2、春天里开的花的种类;各城市市花;
3、选读课文《春的消息》;每周一练中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1.必修二第一单元训练(一) 篇十一
1. 《尚书·酒诰》:“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 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 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2. 《管子·轻重乙》中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 冶铁技术有所发展
B. 铁制农具全国范围使用
C. 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 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形成
3. 《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
A. 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 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 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 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4. 右图的工具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
A. 夏朝 B. 北魏
C. 南朝
D. 唐朝
5.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 便利了商品流通
D. “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6.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代( )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7. 《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时代光泽”是指( )
①国家统一 ②商业兴盛 ③城市发展 ④文化繁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9. 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 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 )
A.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B. 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 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
10. 弗兰克曾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这里的“商品”是指( )
A. 白银 B. 棉布 C. 丝绸 D. 鸦片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有何突出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上述两段文字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据材料三分析,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1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荼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12.第一单元自测题 篇十二
一、基础练兵场(24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2.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的一项是( )。 (2分)
A.在这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帘,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将使你着迷,令你陶醉……
B.《冰心诗四首》选自诗集《繁星春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C.“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而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处理。
D.她说:“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 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 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
3.下列句子中,的一项是( )。 (2分)
A.这里近年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B.推进棚户区改造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千百万住房困难家庭生活的改善。
C.中国和东盟的自贸协定让榴梿、山竹、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不再是奢侈消费,普通百姓也能安心享用。
D.近日,一则深圳10万元重奖“年度教师”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一项是( )。 (2分)
A.几年前一些人还认为MERS疫情有点了,但这次韩国疫情扩散之快却令很多人闻之色变。
B.他俩把学校的规定置之脑后,在走廊里追逐打闹、终于酿成了这次安全事故。
C.是限制车辆,还是增建停车位? 决策者对此显得有些
D.时过境迁,如果仍简单地把“5号文件 ”的具体改革目标奉为圭臬 ,无异于
5.默写。(8分)
(1)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曰:“宁信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求剑若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里,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舟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7)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语文实践活动。(6分)
班里将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分小组合作,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完成下面的工作。
(1) 请为你们的手抄报起一个漂亮的名字。 (“火花”“文学少年”“萌芽”“文学之星 ”“新视窗”除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小报设计两个栏目。 (“我与名著”“名家简介”“文学新星”除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报拟开设介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板块,你准备介绍哪两位?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36分)
(一)阅读杜牧的《叹花》,完成7~8题。(5分)
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选自《杜牧集》,张厚余解评,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7.请具体说说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把诗中的“花”理解为美好的机遇,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9~11题。(12分)
(五员)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1,刺2小船,方3将渔,从4而请焉。 丈人度之, 绝5江。 问其名族6,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7,禄万檐,金千镒。 昔者子胥过 ,吾犹不取 ,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8乎? ”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 每食必祭之,祝曰: “江上之丈人! 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9不有为也? 而无以为。 为矣,而无以为之。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10江上之丈人乎! ”
[注释]1丈人:古代对年长者的尊称。 2刺:用篙撑。 3方:正。 4从:跟随。 5绝:横渡。 6名族:姓名。 7得:得到,引申为抓住。 爵:用作动词,授予爵位。 8何以……为: 要……干什么呢? 用……做什么? 9奚:什么。 10其:表反问,难道。 惟:只有。
(选自《吕氏春秋》,陆玖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解其剑以予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的五员和“江上之丈人”分别是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8题。(19分)
落选的拉布拉多犬
王伟
1黑龙江有家养狗场不惜重金从国外引进了良种拉布拉多犬,并高薪聘请退役的武警教官来训练它们缉毒搜爆。 经过将近20年的驯养和繁殖,养狗场终于培育出了品质上乘的缉毒搜爆犬,各地客户慕名纷纷上门求购。
2养狗场老板想要卖出大价钱,不屑于做国内客商的生意,而是向欧美国家的海关和警察局发出了推销的电子邮件。 很快,许多国外客商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接二连三地发函询问情况,比利时海关甚至还派出了专家组前来考察。
3这让老板兴奋不已,如果比利时海关验收合格并采购的话,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海关也会从养狗场引进拉布拉多犬,那该是多大的市场份额啊!
4养狗场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挑选出几条最优秀的拉布拉多犬,供比利时专家从中遴选。 跟养狗场平日里的训练一样,比利时专家设置了各种场景,但不管是旅客随身携带的行李,还是大件托运行李,只要里面藏匿了毒品和炸药,哪怕只有一丁点儿,都躲不过拉布拉多犬的敏锐嗅觉,被一一了出来。
5看比利时专家频频点头,投以满意的目光的样子,老板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乐呵呵地拿出了空白协议。比利时专家摇了摇头,坚持要再做一轮遴选才能签约。
6第二轮遴选开始了,项目跟第一轮差不多,只不过做了点小变动。 怀揣炸药的比利时专家从拉布拉多犬面前走过时, 不动声色地扔下一根火腿肠, 拉布拉多犬愣了一下,便从地上衔起火腿肠,默不作声地看着比利时专家走远。 养狗场老板很尴尬,再三说这只是一个意外,要求换条狗试试,比利时专家点头同意了。
7这一次是检查大件托运行李,其中有只皮箱里面藏匿着大麻,而后面的皮箱里面塞进了香喷喷的炸鸡腿。 十几只大小不一的皮箱缓缓地在输送带上转动着,随着藏匿大麻的皮箱距离越来越近, 拉布拉多犬开始兴奋起来, 聚精会神地嗅着空气中的可疑气味。 当这只皮箱来到面前时,拉布拉多犬狂吠不止,并扑了上去。 可惜的是,它认准的是藏着炸鸡腿的皮箱,而不是藏匿大麻的皮箱。
8比利时专家遗憾地耸了耸肩,站起身来准备离开。心有不甘的老板试图挽留他们,
一再强调这些狗都经过专业人员最严格的训练,完全能够胜任海关的缉毒搜爆工作。 比利时专家爱莫能助地说:“不错,你们的拉布拉多犬是受过很专业的训练,缉毒搜爆的本领是我们见过的狗中最强的。但会查缉毒品和爆炸物是一回事,可胜任工作又是另一回事。缉毒搜爆的技能差一点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但是用火腿肠和炸鸡腿就能收买的贪婪,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纠正的了。 ”
(选自2012年第8期《意林》,本刊有改动)
12.梳理情节,在方框中填字。(3分)
1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第1段中的“各地客户慕名纷纷上门求购”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4段中加点的字“揪”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5段中说“老板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揣摩此刻老板的心理,描写出老板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的“但会查缉毒品和爆炸物是一回事 ,可胜任工作又是另一回事”这句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最后一段中,比利时专家的话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养狗场在训练拉布拉多犬时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9.请以“何惧风和雨”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一年级单元计划】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全册计划、第一单元计划08-01
三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第一单元教案10-16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09-07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08-20
一年级数学一单元测试07-31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概要07-20
一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案06-19